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三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合集7篇)

时间:2023-08-07 17:06:41
高三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三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三生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面对个性更为突出的“90后”大学生,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它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是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目标、规划等根本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三生教育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使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把握生存规律,在意识层面上强化生存意志,在实践层面上提高生存技能。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幸福生活,低碳生活,健康生活,高品质生活。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着力于开启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新时期大学生人才培养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高校均采取了相关措施,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设心理委员等,为处于困惑中的同学们排忧解惑。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解决方案的,且侧重于心理危机的“补救性”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性,绝不仅仅是纯心理问题,更多的是成长过程中家庭、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等对大学生的作用产生的矛盾交错,需要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综合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重新构建[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是以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三生教育关注个体在生命、生存、生活过程中怎样珍爱生命、和谐生存、快乐生活,解决个体生命认识、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等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源头、归属和目的。实践证明,大学生所有地心理问题最后都归结为生命、生存、生活的问题。三生教育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学生品德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这样他们才会珍爱生命,才会有生存的动力,才会有生活的热情。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危机发生。

三、“三生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

大一是大学的伊始,对于崭新的大学生活,大一新生主要面临的是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适应性问题,这些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大学的开端就要对大一新生开展三生教育,且应侧重于生活教育,通过举办“生命、生存、生活”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做职业规划、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学习生命知识,树立生存意识,丰富生活体验,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

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择业过程也是心理问题容易爆发的阶段,面对考研与就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面试受挫的压抑,很容易迷失方向,表现出迷茫、焦虑、自卑、逃避等心理特征。此时开展三生教育,尤其要侧重于生存教育,告诉学生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必须有一技之长。要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活动来体验社会生存;积极参加模拟面试、求职技巧讲座等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为就业储备能力素质,同时提高耐挫力、情绪调控能力和坚韧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三)暑期社会实践中开展三生教育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目标相一致,通过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出校园,了解与服务社会,并在这种真实的社会体验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高校要加大力度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争取多方支持,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一批“三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实习培训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四)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三生教育”

将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与“三生教育”结合起来,将收到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如通过观看励志人物视频、读名人传记、观看纪录片等形式从生命的诞生、成长、存在、价值等维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生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参加消防演练、运动会等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通过开展五星级宿舍评选、校园歌手大赛、器乐大赛等知晓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

(五)高校辅导员开展自身“三生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非常好的分析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健康的人格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面对学生问题能一直保持热情且有耐心。因此,辅导员要通过学习“生命教育”,将对生命的深刻内涵内化为辅导员神圣工作的不竭动力;学习“生存教育”,提醒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和结构,不断创新工作形式、方法和手段;学习“生活教育”,把追求个人、家庭、学生的幸福美好生活作为辅导员工作的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罗崇敏.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J].昆明学院学报,2009,(1):1-5.

高三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第2篇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使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把握生存规律,在意识层面上强化生存意志,在实践层面上提高生存技能。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幸福生活,低碳生活,健康生活,高品质生活。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着力于开启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新时期大学生人才培养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高校均采取了相关措施,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设心理委员等,为处于困惑中的同学们排忧解惑。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解决方案的,且侧重于心理危机的“补救性”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性,绝不仅仅是纯心理问题,更多的是成长过程中家庭、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等对大学生的作用产生的矛盾交错,需要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综合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重新构建[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是以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三生教育关注个体在生命、生存、生活过程中怎样珍爱生命、和谐生存、快乐生活,解决个体生命认识、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等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源头、归属和目的。实践证明,大学生所有地心理问题最后都归结为生命、生存、生活的问题。三生教育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学生品德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这样他们才会珍爱生命,才会有生存的动力,才会有生活的热情。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危机发生。

三、“三生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

大一是大学的伊始,对于崭新的大学生活,大一新生主要面临的是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适应性问题,这些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大学的开端就要对大一新生开展三生教育,且应侧重于生活教育,通过举办“生命、生存、生活”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做职业规划、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学习生命知识,树立生存意识,丰富生活体验,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

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择业过程也是心理问题容易爆发的阶段,面对考研与就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面试受挫的压抑,很容易迷失方向,表现出迷茫、焦虑、自卑、逃避等心理特征。此时开展三生教育,尤其要侧重于生存教育,告诉学生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必须有一技之长。要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活动来体验社会生存;积极参加模拟面试、求职技巧讲座等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为就业储备能力素质,同时提高耐挫力、情绪调控能力和坚韧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三)暑期社会实践中开展三生教育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目标相一致,通过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出校园,了解与服务社会,并在这种真实的社会体验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高校要加大力度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争取多方支持,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一批“三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实习培训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四)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三生教育”

将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与“三生教育”结合起来,将收到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如通过观看励志人物视频、读名人传记、观看纪录片等形式从生命的诞生、成长、存在、价值等维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生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参加消防演练、运动会等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通过开展五星级宿舍评选、校园歌手大赛、器乐大赛等知晓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

高三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第3篇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使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把握生存规律,在意识层面上强化生存意志,在实践层面上提高生存技能。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幸福生活,低碳生活,健康生活,高品质生活。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着力于开启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新时期大学生人才培养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高校均采取了相关措施,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设心理委员等,为处于困惑中的同学们排忧解惑。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解决方案的,且侧重于心理危机的“补救性”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性,绝不仅仅是纯心理问题,更多的是成长过程中家庭、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等对大学生的作用产生的矛盾交错,需要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综合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重新构建[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是以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三生教育关注个体在生命、生存、生活过程中怎样珍爱生命、和谐生存、快乐生活,解决个体生命认识、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等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源头、归属和目的。实践证明,大学生所有地心理问题最后都归结为生命、生存、生活的问题。三生教育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学生品德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这样他们才会珍爱生命,才会有生存的动力,才会有生活的热情。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危机发生。

三、“三生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

大一是大学的伊始,对于崭新的大学生活,大一新生主要面临的是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适应性问题,这些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大学的开端就要对大一新生开展三生教育,且应侧重于生活教育,通过举办“生命、生存、生活”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做职业规划、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学习生命知识,树立生存意识,丰富生活体验,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

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择业过程也是心理问题容易爆发的阶段,面对考研与就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面试受挫的压抑,很容易迷失方向,表现出迷茫、焦虑、自卑、逃避等心理特征。此时开展三生教育,尤其要侧重于生存教育,告诉学生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必须有一技之长。要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活动来体验社会生存;积极参加模拟面试、求职技巧讲座等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为就业储备能力素质,同时提高耐挫力、情绪调控能力和坚韧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三)暑期社会实践中开展三生教育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目标相一致,通过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出校园,了解与服务社会,并在这种真实的社会体验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高校要加大力度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争取多方支持,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一批“三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实习培训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四)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三生教育”

将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与“三生教育”结合起来,将收到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如通过观看励志人物视频、读名人传记、观看纪录片等形式从生命的诞生、成长、存在、价值等维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生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参加消防演练、运动会等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通过开展五星级宿舍评选、校园歌手大赛、器乐大赛等知晓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

高三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第4篇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使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把握生存规律,在意识层面上强化生存意志,在实践层面上提高生存技能。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幸福生活,低碳生活,健康生活,高品质生活。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着力于开启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新时期大学生人才培养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高校均采取了相关措施,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设心理委员等,为处于困惑中的同学们排忧解惑。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解决方案的,且侧重于心理危机的“补救性”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性,绝不仅仅是纯心理问题,更多的是成长过程中家庭、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等对大学生的作用产生的矛盾交错,需要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综合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重新构建[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是以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三生教育关注个体在生命、生存、生活过程中怎样珍爱生命、和谐生存、快乐生活,解决个体生命认识、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等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源头、归属和目的。实践证明,大学生所有地心理问题最后都归结为生命、生存、生活的问题。三生教育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学生品德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这样他们才会珍爱生命,才会有生存的动力,才会有生活的热情。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危机发生。

三、“三生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

大一是大学的伊始,对于崭新的大学生活,大一新生主要面临的是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适应性问题,这些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大学的开端就要对大一新生开展三生教育,且应侧重于生活教育,通过举办“生命、生存、生活”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做职业规划、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学习生命知识,树立生存意识,丰富生活体验,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

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择业过程也是心理问题容易爆发的阶段,面对考研与就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面试受挫的压抑,很容易迷失方向,表现出迷茫、焦虑、自卑、逃避等心理特征。此时开展三生教育,尤其要侧重于生存教育,告诉学生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必须有一技之长。要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活动来体验社会生存;积极参加模拟面试、求职技巧讲座等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为就业储备能力素质,同时提高耐挫力、情绪调控能力和坚韧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三)暑期社会实践中开展三生教育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目标相一致,通过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出校园,了解与服务社会,并在这种真实的社会体验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高校要加大力度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争取多方支持,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一批“三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实习培训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四)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三生教育”

将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与“三生教育”结合起来,将收到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如通过观看励志人物视频、读名人传记、观看纪录片等形式从生命的诞生、成长、存在、价值等维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生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参加消防演练、运动会等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通过开展五星级宿舍评选、校园歌手大赛、器乐大赛等知晓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

高三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第5篇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使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把握生存规律,在意识层面上强化生存意志,在实践层面上提高生存技能。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幸福生活,低碳生活,健康生活,高品质生活。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着力于开启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新时期大学生人才培养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高校均采取了相关措施,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设心理委员等,为处于困惑中的同学们排忧解惑。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解决方案的,且侧重于心理危机的“补救性”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性,绝不仅仅是纯心理问题,更多的是成长过程中家庭、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等对大学生的作用产生的矛盾交错,需要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综合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重新构建[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是以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三生教育关注个体在生命、生存、生活过程中怎样珍爱生命、和谐生存、快乐生活,解决个体生命认识、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等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源头、归属和目的。实践证明,大学生所有地心理问题最后都归结为生命、生存、生活的问题。三生教育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学生品德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这样他们才会珍爱生命,才会有生存的动力,才会有生活的热情。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危机发生。

三、“三生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

大一是大学的伊始,对于崭新的大学生活,大一新生主要面临的是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适应性问题,这些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大学的开端就要对大一新生开展三生教育,且应侧重于生活教育,通过举办“生命、生存、生活”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做职业规划、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学习生命知识,树立生存意识,丰富生活体验,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

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择业过程也是心理问题容易爆发的阶段,面对考研与就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面试受挫的压抑,很容易迷失方向,表现出迷茫、焦虑、自卑、逃避等心理特征。此时开展三生教育,尤其要侧重于生存教育,告诉学生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必须有一技之长。要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活动来体验社会生存;积极参加模拟面试、求职技巧讲座等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为就业储备能力素质,同时提高耐挫力、情绪调控能力和坚韧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三)暑期社会实践中开展三生教育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目标相一致,通过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出校园,了解与服务社会,并在这种真实的社会体验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高校要加大力度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争取多方支持,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一批“三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实习培训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四)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三生教育”

将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与“三生教育”结合起来,将收到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如通过观看励志人物视频、读名人传记、观看纪录片等形式从生命的诞生、成长、存在、价值等维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生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参加消防演练、运动会等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通过开展五星级宿舍评选、校园歌手大赛、器乐大赛等知晓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

高三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第6篇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存在着反差,由此引申出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的三个本源性问题即内涵界定问题、立论依据问题以及判断标准问题,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三个问题上存在研究误区,亟需矫正,而在“实效性”内涵的界定上应追求明确性,在“实效性”问题的论证依据上应要求客观性,在“实效性”问题的判断标准上应注重差异性则是上述误区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矛盾问题

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判定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以下几个本源性的问题: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内涵如何界定?二是提出实效性问题的立论依据是否合理?三是判断实效性的原则标准如何确定?此三点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的理论难点,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复杂性,然而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正是在这三个本源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因此导致研究的逻辑起点,论证思路,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瑕疵,亟待深入细致的研究。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存有误区: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界定失于笼统

实效性,顾名思义即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作对其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实际效果呢?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国教育系统中的性质、地位、功能、作用来看,它既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导向功能又承担者一般性教育功能,因此,所追求的“效”,一是通过教育是启发和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使其自觉认同、主动归依到主流意识形态。二是发挥其一般性的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顺利成才。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育功能,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大学生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素质。可见实效性的内涵存在多面性和多样性,也是多层次性的,就其目标指向的对象而言,包括个体实效性和整体实效性,同时还包括内在实效和外在实效、直接实效和间接实效、当前实效与长远实效的区分。单纯的定性分析往往失于笼统,掩盖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所研究指向的人的思想性内容又难以量化。实际问卷调查的得出的结论无疑客观性较强,然而也涉及到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问题,抽取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以及当前调查结果的时效性问题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实效性问题的真实性、可靠性。

2提出“实效性问题”的立论依据存在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一命题是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但认为只要有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有了德才兼备的思政课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领域内的所有问题,甚至是学习、生活、恋爱、工作上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等问题都能一应解决,如果解决不好,出现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做到位,就失效了,这种人为地拔高、任意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的观点不但违反思维逻辑规则,同时也犯了形而上学的认识错误。有的学者的论据同实效性问题并不搭界,以大学生群体当前出现某些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素质、学风等方面的不良现象,来印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实效性问题,实际上,这些不良现象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应对和解决的问题,而非由它的实效性问题所致的结果。还有的学者提出理论依据大多是可能影响实效性的客观性因素,并非当然影响实效性的主观性因素,如教育体制问题、教学内容问题、教材教法问题等,这些都是可能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变量因素,既然是变量的因素,就不一定必然地导致实效性问题产生。

3判断实效性问题的标准欠缺合理

这一问题实际上是进行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探讨的关键问题,即同其他学科比较起来,同其它工作比较起来,为何独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强调实效性的问题?为何似乎其它学科和工作并不存在或者很少存在实效性问题,而相比较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似乎是很严重?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原则标准问题,即以何种参照为准绳来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1以其它实务性工作的社会功效作为判断标准

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起来,其它实务性工作的社会功效是比较直接和明显的,但也并非全部皆是,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相对比较“务虚”的,它关注的是人的思想动态,做是人的思想工作,采用的是说服教育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些同其它工作在内容和方式上具有明显差别,而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优点所在。它发挥社会功效的方式是以意识对物质,理论对实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来实现的,这样的反作用有的可以立见功效,以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转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力量,但由于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反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也并非一次性完成,需要长期的实践反复验证,而且这种反作用也需要相关条件因素的配合产生合力作用才能实现。

3.2以其它学科教育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功能为判断标准

高三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第7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计划;发展现状;问题;措施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初中物理教师在相关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及实际需求,结合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优化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为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地保障。

一、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校整体的升学率,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及教学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提供可靠的保障。但是,目前一些初中学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物理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高

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强化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自主探究意识,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而某些初中学校受到物理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限制、物理实验教学计划制定不合理、老师对于各种物理探究实验缺乏足够的重视等客观存在因素的影响,致使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整体的自主探究能力没有得到明显地提高。比如,在讲解电学知识中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很多的老师往往开展的是演示实验,学生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物理电学知识的正确理解。

(二)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

物理教学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促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顺利地掌握各种物理知识。但是,目前一些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过多,致使学生无法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各种物理问题,间接地降低了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讲解光反射现象时,老师应该对日食、月食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重点地讲解,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动态化的图片,促使学生能够在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下加深对光反射现象的理解。

(三)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

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保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也会激发学生的更多学习潜能,促使他们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计算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问题的准确答案。但是,现阶段某些初中物理教学计划开展中有些老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实际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对于差异性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情境式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缺乏正确地认识,影响了课堂教学工作效率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

二、解决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

为了使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各种演示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问题能够得到彻底地解决,学校及老师在教学计划安排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课时,促使学生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得到不断地提高,为他们未来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讲解力学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应合理地安排磁生电、电生磁的相关实验计划,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磁场与电场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解决电磁问题的强烈求知欲。

(二)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初中物理老师应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具体的教学计划安排,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确保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中汲取各种物理知识,掌握这些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自信心,更多的理解不同的物理知识点。比如,老师在讲解力学知识时,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开展小组讨论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相互的讨论,加强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认识,从重力、弹簧力等方面进行深入地学习,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为自身物理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可靠地保障。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

(三)丰富教学手段

由于某些物理知识点较为抽象,不同的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老师在开展新的物理教学计划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地丰富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可以真正地理清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加深对这些物理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解浮力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应通过计算机网络,加深学生们对悬浮、上浮、下沉三种状态下浮力变化的理解,促使他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地解决实际的浮力计算问题。

三、结束语

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处理措施,及时地处理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利于提升整体的物理教学水平,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相关物理教学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高玉红.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新课程(中),2015,(12).

[2]张志勇.刍议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问题与应对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