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合集7篇)

时间:2023-07-28 16:33:31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第1篇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防范

0 引 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经济责任审计也成为当前的核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指的是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的自身原因,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最后得出的结论不公平、虚假、不诚信等等。在各个企业运作的时候,审计风险难免会出现,因此,审计风险已经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问题。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因此,正确地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成因与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也是对于各个企业的发展非常的重要。因此,应客观地分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并且找出最有效的措施去防护。

1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经济与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经济责任审计环境愈来愈变得复杂多样化,审计风险已经是当前社会无法逃避的问题。在当前,由于审计的程序与实施相当的不合理,审计的内容、材料、结构等出现问题,审计的证据不够充分,审计人员素质低等问题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为此,我们更有责任与义务去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才能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去防范。

1.1 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的程序与设施相当的不恰当,审计机关在有些时候考虑自身的问题,而忽略了客观问题,导致审计的各个部分出现了问题。在审计的程序当中采用了简化、快捷的方式。审计的程序应该详细而不是简略,这样一来,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漏洞,从而导致了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的内容、材料、结构等缺乏具体而又规范、语言通顺的文字及条理清晰的字幕,不能真实而又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审计的过程中,出现的语言太过于绝对、含义过于模糊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因此,在审计的过程中,保持语言通顺,条理清晰。

(3)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的证据不够充足、严谨。许多企业在采用审计措施的时候,大多都是随意地检查与审核,将许多的过程简化了又简化,缺少了复核这一步骤。这也会导致审计的风险产生。

1.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同时也在经济体系与制度上进行改革与创新。由于经济结构不断趋于复杂,导致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的对象变得相当的复杂。然而,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活动形式存在较多变化,这不仅让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大大地增加,而且整个操作难度也随之提高。被审计单位或者是企业的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也有可能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许多企业未设立严谨、清晰的制度而影响了审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审计方法不够创新。由于审计的过程本身存在问题,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是采取有效的防范与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措施,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发生的事件,在审计的过程中,以稳妥可靠的方式为主。

第一,国家建立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在各个企业运作的过程中,应该秉承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来更好地进行审计。

第二,履行相关的审计程序。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按照相应的规定与制度来履行相关的审计程序。全方位地理解、认识审计的程序。要征求被审计企业领导或单位的意见,尽量避免审计问题。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允许工作人员或者被审议人员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客观地讨论从而得出最好的结论。

第三,审计人员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企业应该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因为,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观察能力,并且自身应具备专业知识与法律意识。企业应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地控制各种风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

3 结 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制度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推动着经济责任审计不断改革与创新。在社会当中,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难免会发生,为此,企业应该就当前的形势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进行全面的了解、认识,才能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去防范。当然,审计人员也应该对审计风险出现的成因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才能有效控制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第2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风险 防范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在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采用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审计事项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审计人员承担责任和损失的可能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何防范审计风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做了具体的规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第一,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及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第二,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且不实际履行经济责任时,实际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常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等,由此可知,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对“事”的审计,而且是对“人”的审计。领导干部地位特殊,可能会利用职权,粉饰财务信息或是给审计人员施压,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展,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却呈现出滞后性,使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缺乏可依据的法律标准。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2006年经济责任审计正式写进审计法。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在很多方面都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要坚持诚信、客观和公正、独立、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良好的职业行为等职业道德。然而,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由于被审计对象人脉广、权利大,可能与审计人员存在经济利益关系,或是审计人员受被审计对象的控制等,而使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影响。作为审计人员应该掌握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经济财务知识,有的审计人员可能没有经过专业学习与训练,直接上岗,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对审计工作没有保持应有的谨慎;或是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不过关,对于搜集的财务信息无法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定性。以上这些都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四)先离任后审计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中,存在领导干部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被审计领导在任职期间掌握权力,很可能会利用职权篡改财务信息;其次,先离任后审计减弱了对离任领导的约束力,领导干部可能会,可能会造成责任无法界定,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长远发展,应该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方面的细节规定,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法律标准,使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还要建立权威的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提高审计评价结果的质量,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审计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审计机关应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与实际需求相接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审计、会计、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单位也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及审计人员的状况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在注重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其思想道德教育。使审计人员不仅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而且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及审计程序等方面有其特殊性,把它等同于常规的财务审计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审计人员及各级领导应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观念,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应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严格依法界定审计内容;应用适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以便更好地界定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四)坚持“先审计,后离任”

“先离任,后审计”存在着各种弊端,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在领导调任、离任之前,要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要体现出其事中监督的作用。对于不遵守“先审计,后离任”的审计对象,给与相应的惩罚,以杜绝“先离任,后审计”现象的存在,克服其弊端,明确经济责任。

参考文献

[1]汪立元,顾晓敏,陈希晖.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行政管理,2011(05):82-86.

[2]朱妤.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商,2012(10):87.

[3]彭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J].中国内部审计,2012(08):45-46.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第3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为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干部廉洁自律,从源头上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经济责任审计年限跨度大,情况错综复杂;政策性强,审计时间紧,范围广且内容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审计结论或评价是否真实公正,涉及到领导干部任期内实绩和经济责任是否准确客观,审计结论是对审计对象作出考核或处理的依据,直接影响其任用或升迁等敏感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审计工作是否落到实处。所以我们应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并尽可能的采取各种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

一、做好审前调查工作,提高审计效率

加强审前调查,包括了解所有者及其构成;组织结构;生产、业务流程;经营管理情况;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等内容。审前调查可以避免审计方案与实际情况脱节,针对当前被审计单位违纪问题较多的现状,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可以减少或回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二、建立双向承诺制,明确法律责任

一方面,被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全面,或有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导致了审计风险。审计评价在很多情况下是靠数据说话的,所以可信度差的会计资料,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近年来虚假会计信息层出不穷,随着打假治乱的深入,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也更为隐蔽。另一方面,由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工作不慎、行为不当,容易引发审计风险。

针对以上两个方面引发的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应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作出书面承诺,保证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完整、可靠。明确对出具虚假、违法承诺的单位和个人追究的责任,对被审计单位起到威慑作用,从而减少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应提供书面保证,坚持组长负责制,严格执行审计操作规程,对现场作业的每一个审计环节责任到人。双方谁违反承诺,谁承担责任。

三、加大审计力度,对离任审计做到不审计不任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虽然中央五部委“通知”要求“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可现实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使审计失去了时效性。审计时间上的滞后导致审计结论的滞后,滞后的审计结果对于组织人事部门来讲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离而不审,形成的损失就会职责不清,无法追究;如果先离后审,就会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而且审计结果的价值制约了审计监督职能效果发挥,更会影响审计的权威性,使审计流于形式。为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应做到不审计不任命。另外,加大任中审计力度,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这样可以有效减轻离任审计任务集中带来的压力,降低审计风险。

四、审计机关应通过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共同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违法违纪问题一般不会在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中明显反映。如收受回扣、受贿索贿、假发票、假合同等问题,若无一定线索,较难用审计手段深入查证。必须由有关执法执纪部门运用特殊手段进行审计,才能查清。所以审计机关在独立行使审计职能的同时,要加强与组织、人事、纪检部门的联系,把了解的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情况与以上部门掌握的相关情况有机结合,为深入审计提供线索。

五、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职业道德水平等综合素质,严把审计质量关

审计人员培训不足,综合素质不够高形成了内在的审计风险。审计战线受历史、经济、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审计干部队伍中高素质人才匮乏,智力投入不足。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在承担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尤其是担任审计组长或主审的,既要懂得行政财务,又要懂得企业财务、投资基建的财务;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有相当的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另外,审计人员要遵守审计职业道德,遵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恪尽职守的要求,否则,也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所以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首先,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高审计人员的政策法规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加强后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更新和充实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在工作中遇上审计的难点疑点问题时,需要集体讨论,分析研究,使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审计实践中不断提高。

六、牢固树立风险观念,规避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随时存在,实践证明,只有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恪守应有的职业谨慎,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防止审计失败。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新时期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和管理的一个重要举措,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其功能,才能有效地履行职责。随着民主法治的进步,经济责任审计逐渐地规范化、制度化与法制化。只有不断加强化解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促进廉政建设,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经济秩序,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汪群,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刘爱东、温皓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年18期.

[3]谷云波,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一重技术,2003年03期.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第4篇

论文摘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治理腐败、促进勤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而经济责任审计同其他任何审计一样存在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依据风险成因的不同,我们应该采取多项措施来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一般是指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报表、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本人述职述廉报告没有公允的反映其任职期间财政收支管理的真实情况,而受业务复杂程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案、审计成本、审计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收支管理报告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造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意见不公正、甚至不正确的可能性。

不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会导致审计失败。审计失败是指财务报告中存在严重不实,审计人员经审计没有发现这种不实或者隐瞒不报,对财务收支管理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一贯性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众所周知,财务报告在引导经济、政治、组织和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审计失败会带来不利结果。如果财务报告存在重大不实,而审计未能发现并将之披露出来,信息使用者很可能会因此做出错误判断,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从这一角度来讲,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主要目的也就是防止审计失败。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现行审计管理体制的局限性。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是依照1982年通过的宪法设立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下行使本行政区域的依法审计监督职能。作为地方审计机关,要服从本级政府领导,且审计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审计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而审计业务管理工作属上一级审计机关管理,当审计触及到地方利益或触及到地方主要领导授意、决策的事项时,审计机关会遭受各方面的压力,很难处于公正的立场发表审计意见。由此可见,现行审计管理体制不能保证地方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这无疑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2.会计环境影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法律环境变化快,而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并不健全,会计制假较为普遍,铺张浪费、偷税、漏税、私设“小金库”、贪污盗窃等违法违纪行为较为严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比较广泛,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这种较差的会计环境存在审计对象提供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有一些部门单位为使其离任领导顺利升迁,又在会计资料上大做文章,做假账的事时有发生。会计资料的不全面,内容不真实,严重影响到审计成果的真伪,无形中会给审计机关带来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是从经济活动入手,通过审计分清领导个人应负有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从而最终达到对“人”的评价,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任用、考核干部提供参考依据。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既不同于财政、财务审计,又不同于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人”进行审计,它将组织人事部门的部分风险转移到审计部门上来,承担了其他方面审计所没有的责任风险。其次,审计对象任期时间长、情况复杂,导致审计风险的加大。一般领导任职期限达5~8年,最短的也有3年左右,这些单位的会计资料繁多,在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工作量大,再加上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的财务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项又说不清楚,给审计实施工作带来不少困难。这种情况的审计工作潜在着审计风险。

4.审计成本的制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社会对审计需求量不断扩大,但审计人员、经费增长缓慢。国家审计机关面临审计任务重、时间紧、经费少的现状。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数量大,在每位领导干部换届时或日常工作变动时,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或离任时作出客观评价,难度大,承担的责任、压力大,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另一方面,现代审计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评,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审计重点,并主张采用抽样方法,分析性测试技术。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审计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5.审计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审计实践中,还没有法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这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界定增加了难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表现为评价只对单位不对人。审计评价中,有的审计人员害怕承担审计风险,认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有其特殊性,评价有风险,干脆只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进行评价,而不对领导干部个人在遵纪守法及履行经济职责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表现为超范围进行评价。有的审计人员总想能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从而超越被审计者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真实、合法、有效及相关经济责任的范围,把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评价内容也加到评价之列。诸如精神文明建设、干部的使用等等;三是表现为主观臆断型。有的评价仅凭主观想象而缺少或无相关的取证资料来证明。如有的在审计报告中写着:“内控制度健全”、“固定资产真实相符”,但在查看整个审计案卷并无证明材料;有的不加分析,不加查证,照抄被审计者个人提交的书面材料来评价;四是表现为言词绝对化,即在评价时,审计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用绝对化语言表述评价意见的现象。这势必影响经济责任的质量,削弱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增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风险。

(二)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国家审计机关是依法设立的,其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同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行使的是国家赋予的审计监督权,无竞争压力,一般不会引起法律诉讼。对于审计机关及人员出具不恰当或错误的审计意见、报告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现行法律法规未作明确规定。由于无审计法律责任压力和竞争压力,审计风险意识薄弱,往往只求完成审计任务,未能加大审计力度,导致审计质量不高或无效果,因而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方法落后。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实质性测试,对账、证、表检查后出具审计报告。未能采用以内控制度测评为主的现代审计方法,不能确定审计重点、突出审计重点,往往是“抢了芝麻,丢了西瓜”,难以保证审计质量,从而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属综合性审计,涉及知识面较广,即涉及到审计、会计方面的知识,又涉及到工程、机械、法律、宏观经济、评估方面的知识。因此,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上必须具备多方面知识,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正确评价领导经济责任。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会计人才较多,而工程、机械、法律、评估、宏观经济方面的人才很少,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往往力不从心。加之忙于过重的审计任务,审计干部后续教育未得到重视,专业培训较少,导致审计人员知识单一,不能确保审计质量,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现行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键点之一。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内部控制制度不存在,不健全或执行乏力的审计对象,作为重点或实施详细审计。同时考虑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引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账目基础审计方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合理确定审计重点,确保审计质量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要以责任人是否充分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为中心围绕其应该承担的财务责任、经营责任、管理责任这三个方面进行,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和管理特点有所侧重。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把审计对象进行排队,对有资金分配权、单位资金多,历年违纪违规问题多,社会反映比较差或近期有举报信件的列为重点单位,把这些单位的领导列入重点审计对象,审计机关应整合审计力量,加强重点对象的审计工作,以确保整体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三)改进审计手段,运用科学审计方法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时间长,内容多,工作量大,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要求急。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改进审计手段,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一是通过帐面审计与调查相结合,领导人自查自报与座谈走访相结合,来拓展审计线索来源。领导干部是否廉洁,不但自己可以评说,而且本单位的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审计人员不但就帐论帐查违纪,还应坚持走群众路线,进点时,实行审计公示制度,采取设立举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公开接待来访时间和地点、个别走访和座谈等多种形式,确定审计重点、内容与方法,减少审计风险;二是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责任人的廉洁与否,通常都能从财政财务收支上反映出来。调阅以前年度审计档案,了解以前年度存在问题,分析发现问题存在的可能性,选准切入点,对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做好几个结合。要针对不廉洁行为隐蔽性强,特别是个别责任人利用职权,搞转移支付或回扣的特点,坚持查一级单位与查二级、三级单位相合,查本级会计单位与查关联单位相结合,查帐与查实结合,内查与外调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这样才能把问题查深,查透,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四)恰当作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评价要坚持“四个”原则,一要坚持依法审计的原则。在界定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时,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等规定为依据进行评价,严格规范自己审计评价行为,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审计事项不予评价,以规避无法规依据的风险。二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界定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讲够成绩,说透问题,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三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在界定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时,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和客观工作环境,全面地看待被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客观公正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有关问题进行评价。四要坚持谨慎性原则。审什么就评什么,要有针对性。审计证据不足的事项不做评价,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评价的措辞要恰当,有分寸。同时评价还要分清“四种”责任:即前任与现任的责任、集体与个人的责任、直接与主管的责任、过失与故意的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第5篇

论文摘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治理腐败、促进勤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而经济责任审计同其他任何审计一样存在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依据风险成因的不同,我们应该采取多项措施来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一般是指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报表、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本人述职述廉报告没有公允的反映其任职期间财政收支管理的真实情况,而受业务复杂程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案、审计成本、审计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收支管理报告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造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意见不公正、甚至不正确的可能性。

不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会导致审计失败。审计失败是指财务报告中存在严重不实,审计人员经审计没有发现这种不实或者隐瞒不报,对财务收支管理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一贯性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众所周知,财务报告在引导经济、政治、组织和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审计失败会带来不利结果。如果财务报告存在重大不实,而审计未能发现并将之披露出来,信息使用者很可能会因此做出错误判断,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从这一角度来讲,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主要目的也就是防止审计失败。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现行审计管理体制的局限性。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是依照1982年通过的宪法设立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下行使本行政区域的依法审计监督职能。作为地方审计机关,要服从本级政府领导,且审计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审计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而审计业务管理工作属上一级审计机关管理,当审计触及到地方利益或触及到地方主要领导授意、决策的事项时,审计机关会遭受各方面的压力,很难处于公正的立场发表审计意见。由此可见,现行审计管理体制不能保证地方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这无疑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2.会计环境影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法律环境变化快,而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并不健全,会计制假较为普遍,铺张浪费、偷税、漏税、私设“小金库”、贪污盗窃等违法违纪行为较为严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比较广泛,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这种较差的会计环境存在审计对象提供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有一些部门单位为使其离任领导顺利升迁,又在会计资料上大做文章,做假账的事时有发生。会计资料的不全面,内容不真实,严重影响到审计成果的真伪,无形中会给审计机关带来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是从经济活动入手,通过审计分清领导个人应负有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从而最终达到对“人”的评价,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任用、考核干部提供参考依据。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既不同于财政、财务审计,又不同于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人”进行审计,它将组织人事部门的部分风险转移到审计部门上来,承担了其他方面审计所没有的责任风险。其次,审计对象任期时间长、情况复杂,导致审计风险的加大。一般领导任职期限达5~8年,最短的也有3年左右,这些单位的会计资料繁多,在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工作量大,再加上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的财务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项又说不清楚,给审计实施工作带来不少困难。这种情况的审计工作潜在着审计风险。

4.审计成本的制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社会对审计需求量不断扩大,但审计人员、经费增长缓慢。国家审计机关面临审计任务重、时间紧、经费少的现状。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数量大,在每位领导干部换届时或日常工作变动时,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或离任时作出客观评价,难度大,承担的责任、压力大,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另一方面,现代审计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评,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审计重点,并主张采用抽样方法,分析性测试技术。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审计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5.审计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审计实践中,还没有法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这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界定增加了难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表现为评价只对单位不对人。审计评价中,有的审计人员害怕承担审计风险,认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有其特殊性,评价有风险,干脆只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进行评价,而不对领导干部个人在遵纪守法及履行经济职责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表现为超范围进行评价。有的审计人员总想能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从而超越被审计者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真实、合法、有效及相关经济责任的范围,把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评价内容也加到评价之列。诸如精神文明建设、干部的使用等等;三是表现为主观臆断型。有的评价仅凭主观想象而缺少或无相关的取证资料来证明。如有的在审计报告中写着:“内控制度健全”、“固定资产真实相符”,但在查看整个审计案卷并无证明材料;有的不加分析,不加查证,照抄被审计者个人提交的书面材料来评价;四是表现为言词绝对化,即在评价时,审计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用绝对化语言表述评价意见的现象。这势必影响经济责任的质量,削弱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增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风险。

(二)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国家审计机关是依法设立的,其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同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行使的是国家赋予的审计监督权,无竞争压力,一般不会引起法律诉讼。对于审计机关及人员出具不恰当或错误的审计意见、报告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现行法律法规未作明确规定。由于无审计法律责任压力和竞争压力,审计风险意识薄弱,往往只求完成审计任务,未能加大审计力度,导致审计质量不高或无效果,因而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方法落后。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实质性测试,对账、证、表检查后出具审计报告。未能采用以内控制度测评为主的现代审计方法,不能确定审计重点、突出审计重点,往往是“抢了芝麻,丢了西瓜”,难以保证审计质量,从而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属综合性审计,涉及知识面较广,即涉及到审计、会计方面的知识,又涉及到工程、机械、法律、宏观经济、评估方面的知识。因此,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上必须具备多方面知识,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正确评价领导经济责任。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会计人才较多,而工程、机械、法律、评估、宏观经济方面的人才很少,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往往力不从心。加之忙于过重的审计任务,审计干部后续教育未得到重视,专业培训较少,导致审计人员知识单一,不能确保审计质量,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现行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键点之一。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内部控制制度不存在,不健全或执行乏力的审计对象,作为重点或实施详细审计。同时考虑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引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账目基础审计方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合理确定审计重点,确保审计质量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要以责任人是否充分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为中心围绕其应该承担的财务责任、经营责任、管理责任这三个方面进行,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和管理特点有所侧重。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把审计对象进行排队,对有资金分配权、单位资金多,历年违纪违规问题多,社会反映比较差或近期有举报信件的列为重点单位,把这些单位的领导列入重点审计对象,审计机关应整合审计力量,加强重点对象的审计工作,以确保整体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三)改进审计手段,运用科学审计方法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时间长,内容多,工作量大,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要求急。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改进审计手段,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一是通过帐面审计与调查相结合,领导人自查自报与座谈走访相结合,来拓展审计线索来源。领导干部是否廉洁,不但自己可以评说,而且本单位的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审计人员不但就帐论帐查违纪,还应坚持走群众路线,进点时,实行审计公示制度,采取设立举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公开接待来访时间和地点、个别走访和座谈等多种形式,确定审计重点、内容与方法,减少审计风险;二是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责任人的廉洁与否,通常都能从财政财务收支上反映出来。调阅以前年度审计档案,了解以前年度存在问题,分析发现问题存在的可能性,选准切入点,对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做好几个结合。要针对不廉洁行为隐蔽性强,特别是个别责任人利用职权,搞转移支付或回扣的特点,坚持查一级单位与查二级、三级单位相合,查本级会计单位与查关联单位相结合,查帐与查实结合,内查与外调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这样才能把问题查深,查透,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四)恰当作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评价要坚持“四个”原则,一要坚持依法审计的原则。在界定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时,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等规定为依据进行评价,严格规范自己审计评价行为,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审计事项不予评价,以规避无法规依据的风险。二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界定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讲够成绩,说透问题,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三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在界定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时,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和客观工作环境,全面地看待被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客观公正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有关问题进行评价。四要坚持谨慎性原则。审什么就评什么,要有针对性。审计证据不足的事项不做评价,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评价的措辞要恰当,有分寸。同时评价还要分清“四种”责任:即前任与现任的责任、集体与个人的责任、直接与主管的责任、过失与故意的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第6篇

    论文摘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治理腐败、促进勤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而经济责任审计同其他任何审计一样存在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依据风险成因的不同,我们应该采取多项措施来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一般是指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报表、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本人述职述廉报告没有公允的反映其任职期间财政收支管理的真实情况,而受业务复杂程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案、审计成本、审计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收支管理报告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造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意见不公正、甚至不正确的可能性。

    不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会导致审计失败。审计失败是指财务报告中存在严重不实,审计人员经审计没有发现这种不实或者隐瞒不报,对财务收支管理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一贯性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众所周知,财务报告在引导经济、政治、组织和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审计失败会带来不利结果。如果财务报告存在重大不实,而审计未能发现并将之披露出来,信息使用者很可能会因此做出错误判断,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从这一角度来讲,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主要目的也就是防止审计失败。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现行审计管理体制的局限性。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是依照1982年通过的宪法设立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下行使本行政区域的依法审计监督职能。作为地方审计机关,要服从本级政府领导,且审计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审计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而审计业务管理工作属上一级审计机关管理,当审计触及到地方利益或触及到地方主要领导授意、决策的事项时,审计机关会遭受各方面的压力,很难处于公正的立场发表审计意见。由此可见,现行审计管理体制不能保证地方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这无疑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2.会计环境影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法律环境变化快,而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并不健全,会计制假较为普遍,铺张浪费、偷税、漏税、私设“小金库”、贪污盗窃等违法违纪行为较为严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比较广泛,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这种较差的会计环境存在审计对象提供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有一些部门单位为使其离任领导顺利升迁,又在会计资料上大做文章,做假账的事时有发生。会计资料的不全面,内容不真实,严重影响到审计成果的真伪,无形中会给审计机关带来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是从经济活动入手,通过审计分清领导个人应负有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从而最终达到对“人”的评价,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任用、考核干部提供参考依据。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既不同于财政、财务审计,又不同于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人”进行审计,它将组织人事部门的部分风险转移到审计部门上来,承担了其他方面审计所没有的责任风险。其次,审计对象任期时间长、情况复杂,导致审计风险的加大。一般领导任职期限达5~8年,最短的也有3年左右,这些单位的会计资料繁多,在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工作量大,再加上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的财务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项又说不清楚,给审计实施工作带来不少困难。这种情况的审计工作潜在着审计风险。

    4.审计成本的制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社会对审计需求量不断扩大,但审计人员、经费增长缓慢。国家审计机关面临审计任务重、时间紧、经费少的现状。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数量大,在每位领导干部换届时或日常工作变动时,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或离任时作出客观评价,难度大,承担的责任、压力大,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另一方面,现代审计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评,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审计重点,并主张采用抽样方法,分析性测试技术。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审计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5.审计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审计实践中,还没有法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这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界定增加了难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表现为评价只对单位不对人。审计评价中,有的审计人员害怕承担审计风险,认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有其特殊性,评价有风险,干脆只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进行评价,而不对领导干部个人在遵纪守法及履行经济职责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表现为超范围进行评价。有的审计人员总想能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从而超越被审计者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真实、合法、有效及相关经济责任的范围,把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评价内容也加到评价之列。诸如精神文明建设、干部的使用等等;三是表现为主观臆断型。有的评价仅凭主观想象而缺少或无相关的取证资料来证明。如有的在审计报告中写着:“内控制度健全”、“固定资产真实相符”,但在查看整个审计案卷并无证明材料;有的不加分析,不加查证,照抄被审计者个人提交的书面材料来评价;四是表现为言词绝对化,即在评价时,审计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用绝对化语言表述评价意见的现象。这势必影响经济责任的质量,削弱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增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风险。

    (二)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国家审计机关是依法设立的,其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同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行使的是国家赋予的审计监督权,无竞争压力,一般不会引起法律诉讼。对于审计机关及人员出具不恰当或错误的审计意见、报告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现行法律法规未作明确规定。由于无审计法律责任压力和竞争压力,审计风险意识薄弱,往往只求完成审计任务,未能加大审计力度,导致审计质量不高或无效果,因而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方法落后。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实质性测试,对账、证、表检查后出具审计报告。未能采用以内控制度测评为主的现代审计方法,不能确定审计重点、突出审计重点,往往是“抢了芝麻,丢了西瓜”,难以保证审计质量,从而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属综合性审计,涉及知识面较广,即涉及到审计、会计方面的知识,又涉及到工程、机械、法律、宏观经济、评估方面的知识。因此,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上必须具备多方面知识,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正确评价领导经济责任。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会计人才较多,而工程、机械、法律、评估、宏观经济方面的人才很少,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往往力不从心。加之忙于过重的审计任务,审计干部后续教育未得到重视,专业培训较少,导致审计人员知识单一,不能确保审计质量,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现行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键点之一。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内部控制制度不存在,不健全或执行乏力的审计对象,作为重点或实施详细审计。同时考虑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引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账目基础审计方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合理确定审计重点,确保审计质量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要以责任人是否充分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为中心围绕其应该承担的财务责任、经营责任、管理责任这三个方面进行,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和管理特点有所侧重。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把审计对象进行排队,对有资金分配权、单位资金多,历年违纪违规问题多,社会反映比较差或近期有举报信件的列为重点单位,把这些单位的领导列入重点审计对象,审计机关应整合审计力量,加强重点对象的审计工作,以确保整体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三)改进审计手段,运用科学审计方法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时间长,内容多,工作量大,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要求急。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改进审计手段,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一是通过帐面审计与调查相结合,领导人自查自报与座谈走访相结合,来拓展审计线索来源。领导干部是否廉洁,不但自己可以评说,而且本单位的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审计人员不但就帐论帐查违纪,还应坚持走群众路线,进点时,实行审计公示制度,采取设立举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公开接待来访时间和地点、个别走访和座谈等多种形式,确定审计重点、内容与方法,减少审计风险;二是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责任人的廉洁与否,通常都能从财政财务收支上反映出来。调阅以前年度审计档案,了解以前年度存在问题,分析发现问题存在的可能性,选准切入点,对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做好几个结合。要针对不廉洁行为隐蔽性强,特别是个别责任人利用职权,搞转移支付或回扣的特点,坚持查一级单位与查二级、三级单位相合,查本级会计单位与查关联单位相结合,查帐与查实结合,内查与外调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这样才能把问题查深,查透,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第7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风险 防范措施

一、概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指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职责的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分析、估算出现偏差,未能发现重大差异或缺陷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审计报告的失真,为管理者进行参考决策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依规对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人和事的双重监督和评价,是单位管理者和组织人事部门考评、决策的重要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承担的责任重大,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也比一般审计要大。

由于审计内容多、覆盖面广、审计对象层次高、审计时间跨期长,使得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取证难度大而复杂。也给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方法是否运用适当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审计结果和质量。如果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视程度不够,人员素质不高,不能严格、正确的履行监督、评价、鉴证职能,那么,势必会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偏差,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和风险程度也会越高。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队伍自身因素

1、风险意识淡薄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视不够,有时只强调数量、不考虑质量;过分强调面面俱到,没有突出重点;有时甚至以财政财务审计代替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过程中敷衍了事、避重就轻,害怕得罪人,不能坚持原则,审计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审计评价,审计报告不能真实、客观反映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领导者的责任界定含糊其辞,直接影响报告质量,也无法为管理者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使得考核、任免干部存在了潜在的风险。

2、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审计风险程度的关键因素。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难度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上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从目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力资源来看,财务人员居多,特别是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而且审计人员中普遍存在专业职称拥有比例不高,经济师、工程师及律师等专业人员配备比例太低,甚至为零的现象。对于不同领域的法律法规的掌握运用不准确,有时对一些重要经济业务和事项的审计显得力不从心,缺乏专业技术骨干,有时甚至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得过且过,严重影响了审计的效果和质量,使得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加大。

(二)审计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

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的工具。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不单单是对经济事项合理、合法、效益性的鉴证,更重要的是对审计对象责任落实情况的评价。因此单纯依靠查阅资料、以帐论帐显然无法满足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低、取证难。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记录方式和存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现代化的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审计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完善,审计的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审计分析不深不细,审计结论针对性不强,往往达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高度和层次,直接影响审计结果,难以保证审计质量。

(三)被审计对象和单位的条件制约

审计对象及单位的管理模式、领导者的品行、内控制度、财务状况等因素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程度,被审单位管理水平低,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状况混乱,产生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就大,审计风险也就比较大。其次,管理者素质不高,品行不端,人为干扰审计工作,不能及时、完整地提供审计所需资料,也是影响审计风险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甚至审计资料本身可能存在有意虚假记载,有时候会有“帐外帐”或“多套账”,审计人员稍有不慎,就会被虚假现象迷惑,审计取证就会面临失真的风险,也就无法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四)缺乏统一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两办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实施细则》,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没有作出统一、约束性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必须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带有了一定的随意性,文字表述大量引用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或工作总结,不仅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受到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优化配置审计资源

加强审计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控制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第一,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针对不同审计对象、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的选配能够胜任工作任务的审计人员,而且不能安排与被审计对象及单位有关联的审计人员;第二,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积极推广审计信息化建设,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提高综合分析及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审计人员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计的能力;第三,加强道德规范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将审计责任分解到每一位审计人员,出具不实或不当的审计结论,影响的不只是被审计对象,还有审计人员的声誉;第四,强化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审计人员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廉政纪律和财经纪律,政治坚定,坚持原则,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带来的风险。

(二)不断更新审计方法和手段,降低审计风险

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是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效率的保证。不同类型的被审计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审计过程中,要针对各自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用的审计方法。第一,审计方法多样化,除了运用审阅、复核、分析、函调等审计常规方法审核书面资料外,同时也要善于通过组织谈话、公示、民意调查等手段了解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第二,注重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工作相结合、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充分利用并参考任期内不同阶段的各项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审计,降低审计成本,节约审计资源,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由于任期时间跨期长而形成的审计风险。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注重计算机审计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如应用审计软件审计法、“黑盒子”法、病毒审计测试法、磁道扫描法等,避免审计对象利用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舞弊,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三)严格审计程序,规避审计风险

第一,做好审前调查,细化审计方案,从中总结、提炼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把握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第二,签订书面承诺书,被审计单位要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作出书面承诺,最大限度的降低被审单位将经营风险转移到审计风险。第三,重视审计意见交换环节,有异议的部分要进一步审计核实查清。

(四)建立科学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根据两办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实施细则》,审计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本单位实际情况,遵循客观性、重要性、谨慎性和可比性原则,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针对同一类别、同一层级、同一岗位性质的审计对象,建立科学统一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审计人员根据标准,结合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适当或者不充分的事项不做评价,避免因感情用事妄加评价带来审计风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治理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要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有效防范审计风险,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江培泉.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国总会计师,2013;6

[2]徐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