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合集7篇)

时间:2023-07-25 16:33:42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第1篇

关键词:生活;科学;化学;联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90-01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知识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特别是科学中的化学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影随形。

一、日日相伴的化学品——食盐、碘化合物

我们知道食盐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钠,这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调味品。但是它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增加食物的味道,它是人体组织的一种基本成分,对保证体内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动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Na+和Cl-在体内的作用是与K+等元素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错综复杂。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控制细胞、组织液和血液内的电解质平衡,以保持体液的正常流通和控制体内的酸碱平衡。Na+与K+、Ca2+、Mg2+还有助于保持神经和肌肉的适当应激水平;NaCl和KCl对调节血液的适当粘度或稠度起作用;胃里开始消化某些食物的酸和其他胃液、胰液及胆汁里的助消化的化合物,也是由血液里的钠盐和钾盐形成的。此外,适当浓度的Na+、K+和Cl-对于视网膜对光反应的生理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碘化钾、碘化钠、碘酸盐等含碘化合物,在实验室中是重要试剂;在食品和医疗上,它们又是重要的养分和药剂,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碘是人体内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成成分。正常人体内共含碘15mg~20mg,其中70%~80%浓集在甲状腺内。人体内的碘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主要生理作用通过形成甲状腺激素而发生。因此,甲状腺素所具有的生理作用和重要机能,均与碘有直接关系。人体缺乏碘可导致一系列生化紊乱及生理功能异常,如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停滞、智力低下等。

2.人生五味子之一——醋

醋的化学名字叫乙酸,分子式为CH3COOH。醋不仅是一种调味品,而且还有很多用途:①在烹调蔬菜时,放点醋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有保护蔬菜中维生素C的作用(因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被破坏)。②在煮排骨、鸡、鱼时,如果加一点醋,可以使骨中的钙质和磷质被大量溶解在汤中,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体对钙、磷的吸收率。③患有低酸性胃病(胃酸分泌过少,如萎缩性胃炎)的人,如果经常用少量的醋作调味品,既可增进食欲,又可使疾病得到治疗。④在鱼类不新鲜的情况下,加醋烹饪不仅可以解除腥味,而且可以杀灭细菌。⑤醋可以作为预防痢疾的良药。痢疾病菌一遇上醋就一命呜呼,所以在夏季痢疾流行的季节,多吃点醋,可以增加肠胃内杀灭痢疾病菌的作用。⑥醋还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将室内门窗关严,将醋倒在锅里漫火煮沸至干,便可以起到消灭病菌的作用……关于醋的用途不胜枚举。

3.自愿吸食的毒药——香烟

从化学角度介绍一下吸烟过程中产生有害成分的结构、性质及危害。香烟点燃后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大致分为六大类:①醛类、氮化物、烯烃类,这些物质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②尼古丁类,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内膜损害。③胺类、氰化物和重金属,这些均属毒性物质。④苯丙芘、砷、镉、甲基肼、氨基酚、其他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均有致癌作用。⑤酚类化合物和甲醛等,这些物质具有加速癌变的作用。⑥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输送到全身去能力。最近日本学者研究表明,烟雾中还含有迄今为止已知物质中毒性最强的化合物“二恶英”。“吸烟有害健康”不是一句空话。

4.学习的助手——笔

铅笔芯是由石墨掺合一定比例的粘土制成的,当掺入粘土较多时铅笔芯硬度增大,笔上标有Hard的首写字母H。反之则石墨的比例增大,硬度减小,黑色增强,笔上标有Black的首写字母B。

油墨是一种粘性油质,是用胡麻子油、合成松子油(主含萜烯醇类物质)、矿物油(分馏石油等矿物而得到的油质)、硬胶加入油烟等调制而成的。在使用圆珠笔时,不要在有油、有蜡的纸上写字,不然油、蜡嵌入钢珠沿边的铜碗内影响出油而写不出字来,还要避免笔的撞击、曝晒,不用时随手套好笔帽,以防止碰坏笔头、笔杆变型及笔芯漏油而污染物体。如遇天冷或久置未用,笔不出油时,可将笔头放入温水中浸泡片刻后再在纸上划动笔尖,即可使用。

笔头用各含5%~10%的Cr、Ni合金组成的特种钢制成的笔。铬镍钢抗腐蚀性强,不易氧化,是一种不锈钢,该种笔的抗腐蚀性能好,但耐磨性能欠佳。

5.生活中得力助手

(1)除去衣服上的污渍。几种常见污渍简易的除去方法:①汗渍:方法一:将有汗渍的衣服在10%的食盐水中浸泡一会,然后再用肥皂洗涤。方法二:在适量的水中加入少量的碳胺[(NH4)2CO3]和少量的食用碱[Na2CO3或NaHCO3],搅拌溶解后,将有汗渍的衣服放在里面浸泡一会,然后反复揉搓。②油渍:在油渍上滴上汽油或者酒精,待汽油(或酒精)挥发完后油渍也会随之消失。③蓝墨水污渍:方法一:在适量的水中加入少量的碳胺[(NH4)2CO3]和少量的食用碱[Na2CO3或NaHCO3],搅拌溶解后,将有蓝墨水污渍的衣服放在里面浸泡一会,然后反复揉搓。方法二:将有蓝墨水污渍部位放在2%的草酸溶液中浸泡几分钟,然后用洗涤剂洗除。④血渍:因血液里含有蛋白质,蛋白质遇热则不易溶解,因此,洗血渍不能用热水。方法一:将有血渍的部位用双氧水或者漂白粉水浸泡一会,然后搓洗。方法二:将萝卜切碎,撒上食盐搅拌均匀,10min之后挤出萝卜汁,将有血渍的部位用萝卜汁浸泡一会,然后搓洗。

(2)水壶巧除垢。将空水壶放在火上,烧干水垢的水分,看到壶底水垢有裂纹时,将壶迅速取下放到冷水中,壶底水垢因热胀冷缩而脱落下来。

在烧水的壶中放一团口罩布,水垢会被口罩布吸附,壶上就不易结水垢了。

烧水的壶中有了水垢,可放入一些醋,再加水,烧开一会儿,水垢可除去。

用铝壶烧水时,放一小勺小苏打,烧沸10min,水垢可除去。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第2篇

【关键词】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选题缘由

(1)教师教学活动的切身感悟

在高中政治新知教学的课堂上,通过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过程,发现高中政治教师在分析学习基础时往往只关注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而忽视了知识以外学生还具有哪些相关的生活经验,以至于导致教师的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偏差,课堂教学出现了“重复灌输”、“脱离生活”的低效现象。

(2)学生生活经验的差异对学习的影响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高中生源较复杂,个人家庭生活背景多样,由于他们的家庭背景不同,从小学到初中的受教育环境不同,造成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经验差异很大。生活经验的差异对学科知识的接受、迁移、拓展应用等产生不同层次的影响,这也是研究选题的一个重要缘由。

2.研究意义

(1)从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本质来看:本课题的研究是体现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落实德育功能与学科人文素养的需要。高中政治教学必须源于生活,是要广泛取材于生活实践,而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其操作性很强,并且融于社会、生活的教学环节很多。

(2)有效地推进本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表现在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上,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通过科研引路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打造高效课堂,展现自己的教育智慧,是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前提是在相同的学科知识储备的条件下,由于学生生活的地区、环境的不同,会造成生活经验上的差异,由此会影响学科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整合的差异研究为同属于生源复杂学校的高中一线政治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一个借鉴,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理解力提供一个研究视角。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研究假设

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紧密相关。学科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以生活经验为起点;为新知识的学习增加关联;促进新问题的生成;是学生自主理解构建新知识的元认知和桥梁纽带;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生活经验的最大价值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能实现增值。

2.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名优教师。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尝试开发适合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努力践行新课程标准,打造高效课堂。

四、研究内容

(1)遵循生活经验对学科知识的促进作用的研究假设,采用实证分析的方式,探索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将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有机整合的方法、策略。

(2)通过调查、访谈、学生作业、试卷作答等数据或采样分析,以实证的方法探讨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整合如何为学生的学习增值、进一步指导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

五、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到底是什么状况,与教材中提供的有关生活经验的事例的差距在哪里?理解教材知识所需要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现有生活经验有哪些不同?通过调查,了解不同地区的学生到底需要获得哪些经济知识。

(2)实证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学生生活经验的差异导致学生学科知识学习差异的证据收集、跟踪分析,探索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

2.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

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申报,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明确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制定计划,确定研究方式及其他前期准备工作;广泛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了解学生日常生活状况,洞悉学生生活经验积累情况;

第二阶段:探索、研究阶段(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

通过教师自身广泛地探索,采用实证研究路径,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给学生不仅提供一些社会经验,还要提供学科知识脉络、框架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且取得好的成绩。此阶段要重点探索在不同生活经验下,怎样有效地实现与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积极寻找这种整合的差异性及解决的办法,包括教学策略的选择,着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阶段:成果形成、总结阶段(2013年2月至2013年4月)

通过实验研究,认真撰写好研究报告,形成相应的研究论文,整理好课例、教学设计等研究成果,收集整理后提交鉴定。同时,进一步扩展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在相同知识储备的条件下,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整合的差异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结题论证。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

1.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整合过程中存在差异,是高中政治新课程向纵深化推进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学生生活环境、生活背景存在很大不同,生活经验内容和层次各异,新课程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不再刻意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重视知识的感悟、生成和实际运用,重视多种形式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独特感受。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高中政治教学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整合的基本特色。

思想政治课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不在于向学生灌输晦涩的学科理论观点,而在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学科基本观点,科学地回答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整合所面临的困境

新课程要求从生活体验中归纳知识,或将知识还原于鲜活的生活之中,这两点的实现都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只有学习生活经验,而社会生活经验贫乏,想让两者相加,教学中,就出现两者难以兼顾,实施教学必然花费大量时间的现象。社会经济生活的高速变化,政治学科理论的不断更新,也对教师原有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提出挑战。

2.思考与建议

(1)学生客观存在的生活背景差异,要求教师要认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把差异看成“教育资源”和“教育时机”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2)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仅要学知识,也要学“经验”,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应是”研究者”,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学科素养,涵养身心,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组织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第3篇

在小学初级教育阶段,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启蒙课程。它的学习不能够像其他学科那样进行传授式的教学,因为科学素养及科学意识是不能够进行传授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活动中亲身感受和体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且逐渐把利用科学的观念来看待和思考事物化为自己的自身素养。对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极易对那些丰富多彩的科学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用比较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和心态,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族和融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现象和环境去学会学习科学和应用科学。教师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这个狭小的学习空间的束缚,利用课堂之外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学习。

一、善于利用学生周围资源,深入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课堂之外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深入地进行挖掘和分析,并将其主动渗透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对于学生周围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1.生活化的活动资源往往会在科学教材中得到体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主动钻研并分析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包含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科学知识的获取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研究和认识的过程逐步地进行分析和钻研。在小学科学知识的课堂学习之中,学生要亲身参与和经历每个科学知识的来历,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师为之设计的观察、研究和认识活动中来。如果教师设计和选择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善于发现隐藏在学生周围的教学内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原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在面对这些新鲜又特别接近学生生活的现实教学内容,教材中仅有的那些结合实际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完全不够。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近距离地接近和了解学生周围的生活事件、现象及情境,并且经过教师的整合将其转化为一个个具有超强探究性和操作性的科学课堂的探究问题,使学生在极具生活特色的问题的探究中亲身感受科学知识的来源——生活,体验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知识的真理。

3.注重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科学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要让学生的思维局限在科学知识的单独学科之中。因此,教师要突破学科的限制,在科学教学中为学生构建一个完全开放的大课堂,提倡学生在科学教学中选择与其他学科知识有关的问题进行探究和钻研,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找到更加广阔的应用途径和方法,能够更加全面和准确地理解科学知识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魅力,从而吸引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头脑充电,更加愿意经过自己的探究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生活化的科学探究形式,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现代化的教学设计。科学教学过程应该遵循和依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科学活动在学生的真实生活背景之下进行,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探究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全面准确理解和牢固扎实掌握,并且能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的学习思想及有效方法,获取更加广泛的科学学习经验及生活经验。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来进行有效的科学知识探究,然后再将科学知识反作用于生活之中,使学生自己的生活更加科学。

在进行科学课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为学生准备充足的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尝试性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能够凭空进行,必须拥有一些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这是小学生进行生活式探究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且,探究材料越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就越发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收集和采用最为接近学生生活的探究材料,避免学生因为材料的陌生感而丧失进行继续探究的兴趣和动力。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准备生活中经常用的一些材料,如直尺、白纸、小刀、塑料瓶、小鼓等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想到的所有办法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得到教师的要求之后结合教师要准备的材料回想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进行科学探究的动力和欲望。而且,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会比较容易地想出发出声音的各种办法。

生活化的问题也会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及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自愿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科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科学课堂应更加趋于生活化。

三、注重课堂外的知识延伸,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探究活动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第4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浅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07-01

小学科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立足于现实生活之中,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下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小学科学教育教材, 善于从学生周围的生活实际以及善于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获取相关联的、密切的科学信息进行探究活动的创设。并且,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实施活动模式的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对周围事物及知识进行更加直观和体验性的探究活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还要建立健全生活化教学方式的评价制度, 便于学生在

学科教学课堂中进行的主动探究活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更加源于现实。这样就能够保证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意识, 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世界,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思考及解决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

在小学初级教育阶段,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启蒙课程。它的学习不能够像其他学科那样进行传授式的教学, 因为科学素养及科学意识是不能够进行传授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活动中亲身感受和体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并且逐渐把利用科学的观念来看待和思考事物化为自己的自身素养。对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小学生而言, 他们极易对那些丰富多彩的科学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用比较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和心态,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族和融洽的环境, 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现象和环境去学会学习科学和应用科学。教师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这个狭小的学习空间的束缚, 利用课堂之外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学习。

一、善于利用学生周围资源,深入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课堂之外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深入地进行挖掘和分析, 并将其主动渗透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对于学生周围的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1、生活化的活动资源往往会在科学教材中得到体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主动钻研并分析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包含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科学知识的获取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研究和认识的过程逐步地进行分析和钻研。在小学科学知识的课堂学习之中,学生要亲身参与和经历每个科学知识的来历,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师为之设计的观察、研究和认识活动中来。如果教师设计和选择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善于发现隐藏在学生周围的教学内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原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在面对这些新鲜又特别接近学生生活的现实教学内容,教材中仅有的那些结合实际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完全不够。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近距离地接近和了解学生周围的生活事件、现象及情境,并且经过教师的整合将其转化为一个个具有超强探究性和操作性的科学课堂的探究问题,使学生在极具生活特色的问题的探究中亲身感受科学知识的来源―――生活,体验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知识的真理。

3、注重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科学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要让学生的思维局限在科学知识的单独学科之中。因此,教师要突破学科的限制,在科学教学中为学生构建一个完全开放的大课堂,提倡学生在科学教学中选择与其他学科知识有关的问题进行探究和钻研,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找到更加广阔的应用途径和方法,能够更加全面和准确地理解科学知识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魅力,从而吸引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头脑充电,更加愿意经过自己的探究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生活化的科学探究形式,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现代化的教学设计。科学教学过程应该遵循和依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科学活动在学生的真实生活背景之下进行,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探究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全面准确理解和牢固扎实掌握,并且能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的学习思想及有效方法,获取更加广泛的科学学习经验及生活经验。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来进行有效的科学知识探究,然后再将科学知识反作用于生活之中,使学生自己的生活更加科学。在进行科学课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为学生准备充足的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尝试性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能够凭空进行,必须拥有一些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这是小学生进行生活式探究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且,探究材料越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就越发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收集和采用最为接近学生生活的探究材料,避免学生因为材料的陌生感而丧失进行继续探究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准备生活中经常用的一些材料,如直尺、白纸、小刀、塑料瓶、小鼓等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想到的所有办法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得到教师的要求之后结合教师要准备的材料回想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进行科学探究的动力和欲望。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第5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贴近;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8301

小学科学课的主要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学生主动投入科学知识探索当中。教师在开展科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造出良好的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求知欲,从而引领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同时在生活化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而生活中蕴涵着奇妙的科学知识。

一、应用生活化情景,引出相关的教学内容

在科学教学中要实现生活化的目的,教师需要积极营造出生活化情境,这是生活化教学的关键点。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科学教学的切入点,从而引出相关的科学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解水的重量比较相关知识中,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先问学生在家里是喝哪一种水,此时学生就根据自己家里所喝的水进行回答,有的家庭是喝矿泉水,而有的是喝冷开水等,教师通过这个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喝水情景。然后教师再问学生在外出郊游时用哪种容器带水,此时学生会把自己的水杯展示出来,教师选取三个不同的容器分别注入水,并让学生分别感受三个不同容器中所装水的重量情况,再问学生哪个容器最重,把最重的容器贴上价格标签,此时学生就能够明白容器中所装的水较重的价格就高,而水较轻的,价格就低。教师通过学生日常中喝水的情况而引入关于水的重量比较,既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的氛围,又可以调动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把水重量的比较知识和价格联系在一起,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得学生易于接受科学知识。

二、通过实践与应用,深化学生的科学知识

由于科学知识和生活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把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运用在科学教学中,是把科学知识与实践运用之间进行完美的结合,实现了学以致用这一教学的目标,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感受到科学对生活所带来的帮助。因此,教师开展教学时,就要结合实践应用促M学生能够深化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讲授《健康生活》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先罗列出来,如有的学生喜欢在课堂中睡觉、吃饭挑食,非常不讲卫生等,教师结合科学内容帮助学生纠正其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的生活习惯制定出合适自己的健康生活计划。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情况不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有效地将科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他们的生活。

三、根据学生的兴趣,拓展生活化教学范围

由于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和科学教学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兴趣在科学知识学习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提升科学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讲授关于《乐音与噪音》这节内容时,教师从学生所喜欢的音乐类型入手,在课堂中播放音乐,让学生能够欣赏到自己喜欢的歌曲。同时教师制造出一些影响学生听音乐的声音。此时,教师就可以将乐音与噪音如何区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明白了何为乐音,何为噪音。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拓展知识点,让学生思考克服噪音的办法,这能够把课堂知识迁移到实际运用中,保证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具有良好的连贯性,同时也拓展了生活化的教学范围。

四、布置生活化作业,突破传统作业的局限性

作业是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了解的一种方式,在科学作业处理方面,教师可以把科学作业逐渐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从而突破学生对作业传统认识的局限性,同时也便于学生能够把课堂中所掌握的知识迁移至课外与生活中,通过课内外结合、生活和作业结合,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要求。

如当学生学习《植物的花》这节内容之后,教师设计实验表格,并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班级中蔬菜基地所种植的开花植物进行观察,完成实验表格,例如观察花瓣、花萼、花蕊(雄蕊以及雌蕊)的数量。这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课余生活而完成作业,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本节知识。学生自己并没有感觉作业所带来的负担,都能够欣然接受作业,并圆满完成任务,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带来较大帮助。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第6篇

当你站在一条路的左边,你会向右边看;当你站在这条路的右边,你会向左边看,虽然目标都是相同的,但观察目标采用的视角却完全不同。同样的道理,当你拥有知识时,你就希望用知识来解释生活,犹如你掌握了事物的本质,现在就期待着用事物的本质来解释生活现象了,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讲的学科生活化;当你没有拥有知识时,你就希望从生活中发现知识,犹如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你最需要的就是尽快地掌握支撑这些生活现象的事物本质,这就是我们讲的生活学科化。教师是有知者的象征,所以教师主导的课堂往往是学科生活化的课堂;学生是无知者的代表,所以学生主导的课堂应该是生活学科化的课堂。

有了数码相机之后,原本奢侈的照相活动就成了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原来的影集也变成了电脑里的文件夹。可是,图片多了,储存与发送就成了问题,毕竟图片占内存空间太大,尤其是在图片传递过程中,极其不方便。为此,我们就经常把要用来传递的图片制成压缩文件,以减少图片所占的内存空间,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图片的传递速度。可这样一来,就使得图片接收者多了一道工序,必须先对这些压缩文件予以解压,然后才能够打开并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片。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就是被压缩后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必须通过压缩来予以保存与传递,但在理解与使用学科知识时,又必须通过解压这一道工序。

学科知识本身就是生活经验的积淀与抽象,我们可以把学科知识理解成由生活经验制成的“压缩饼干”,也可以把学科知识理解成将生活经验去粗取精后形成的“蔗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科知识的代言人,他的使命就是让学生理解与接受学科知识。可见,学科知识犹如生活经验的压缩文件,要阅读或者使用它,就必须将其解压,恢复它作为普通文件的性质与功能。于是,教师在解压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就必须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解读学科知识,就必须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可能让处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学生走近学科知识,慢慢感受学科知识的功能与魅力。因此,从课堂教学的功能来看,教师教学其实就是让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过程,也就是将学科知识回归生活经验的过程。

当教师意识到,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学科知识搬移到学生的头脑中,不但搬移的效果很差,而且还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学科知识的兴趣与信心。于是,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尽可能地对学科知识进行解压,恢复学科知识的生活形象。所以,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力求让课堂变得活泼的景象,尤其是随着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的出现,教师们更是不遗余力地借助各种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确,课堂教学中的生动与活泼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学生们对课堂的参与程度也更高了。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又产生了:似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没有因为课堂的生动与活泼而变得更加有效。也就是说,似乎教师在学科生活化的道路上,并没有更有效地完成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任务。

为什么教师的学科生活化,并没有必然导致学生学科学习效率的提高呢?道理很简单,学科生活化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它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步骤而已,而且这个步骤只是教学开始的一步,离成功教学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不管教师在学科教学上多么努力,但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始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但却永远不可能替代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因此,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应该止于学科生活化,还应该以学生自己理解与掌握学科知识为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完成学科生活化之后,进一步推进与完善学生生活学科化的过程。有了教师的学科生活化,只是完成了对学科知识的解压。对于学生来说,被教师解压后的学科知识又被恢复为生活经验的形态,虽然生活经验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但生活经验并不能转存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要将已经被教师解压之后的学科知识让学生转存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就有必要让学生完成生活学科化这项任务,也就是让学生重新压缩与抽象以生活经验形态存在的学科知识。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第7篇

【关键词】科学教学 生活化 途径策略

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感知、体验、探索和认识其知识和规律,理解其本质和精神。科学知识广泛存在于自然世界中,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已渗入人们生活的各领域。现实生活中包含诸多的科学知识,这正是有待开发的课程资源。因此,科学教学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使他们在科学学习中深切感受科学源于生活的道理,让科学学习成为学生触摸世界、认识世界、体验生活、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寻科学,会用科学方法去处理生活中的信息,用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用科学的观念与思想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更有效地学习、更科学地生活。

一、联系生活,发现科学

一直来,科学教学中依然存在“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或“从课本到试题”的现象,这种“纯文本的对话”使得科学教学缺少自然世界的活力与生机,“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身边”也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达”上。却时常忽略生活中的疑问恰恰是科学学习的动力之源。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并合理地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融入科学学习的活动中,用学生熟知的现象引出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动机。同时使科学课堂真正走进生活世界,让学生体验科学学习的价值,从而学习有用的科学。如用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来引导学生学习“物态变化”:①冰、雪、雾、露是怎样形成的?②将水烧开或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物品时,为什么都会有“白气”?③有些天自来水管壁会“出汗”,冬天从室外移到室内的眼镜则会蒙上白雾,为什么?生活中不乏有趣的题,舞台上的烟雾、蜡烛的火焰甚至笔芯上的小孔都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探索中逐步转化而得到强化。即使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样老套的知识也可以用日常学习英语中的例子加以类比说明:物理变化:Good good good good,化学变化:Good go do O dog O god,简洁明了地把物理、化学变化的特征区分开来。

文本表达往往过于抽象,图片表达虽然比较直观但也不够丰富形象,只有生活中的事例才是丰满的。“身体的防卫”就是学习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知识,生活中事例特别多,很多教师或许以为越是最新、越突出的事件越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说明问题,常以当前的H7N9、诺如病毒等事例来设置问题。试想,哪位学生真正经历过这些事?未曾经历的事件如何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呢?如何深刻体会当中的感受呢?笔者以为,不如以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流行感冒、红眼病说起比较妥当,这是每一个学生或是亲身经历或是亲眼所见的事实,对此才更有发言权。而社会和媒体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则应该作为学习知识之后,让学生从一个社会人的视角去看待这一事件,用科学的知识去分析、去预防、去宣传,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使者。

二、实践生活,探索科学

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凭已有的认识来完成对世界的感知和领会的,并在探索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丰富和重构。密切联系学生日常中的事或物进行科学学习,选取恰当的生活情境,提供熟悉的研究对象,能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更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加深理解知识,从而为课堂增添生机与活力。例如在上《压强》时,可以让学生去感受:人坐沙发比坐硬的课桌凳舒服,原因是沙发比硬凳软吗?坐一样硬的窄板凳比宽板凳感觉难受,为什么?这些都是最常见不过的现象了。再如,让学生准备熟悉的蔬菜、水果、还有鲜花,然后要求他们对这些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进行观察与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在的观察与比较中学会分类与辨别,在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知识的建构。又如,学习“液体压强”时,则可以在塑料饮料瓶壁上扎三个小孔,然后注满水观察射出水柱的射程。简单的生活器材,熟悉的生活气息,带给学生的却是“科学即生活”的深切体验。再如,“惯性”知识的学习则可以用水杯小车模拟“运水车”的启动与制动、用水杯和鸡蛋演示“鸡蛋跳水”,熟悉的实验材料、简约的实验装置,熟悉但又不乏新鲜,简约而不简单。学生因好奇而关注,因意外而兴奋,这既强化了学习动机,又拉近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还可以为家庭实验的开展提供了更强的操作性,为科学学习开辟了更广阔的实践基地。

科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解释自然现象。用身边的自然存在中总结科学规律,用科学规律去解释更多的自然存在,这正是科学发展的自然逻辑,也应该是科学学习的合理途径。“杠杆平衡条件”的学习可以由“黑心杆秤黑在哪里”打开思路,然后演示“黑心称砣与公平称砣的较量”图片引发思考,由此研究杆秤中存在的科学原理――杠杆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最后以“自制杆秤的设计方案”结课,作业为“杆秤制作”。把杠杆原理融入杆秤的认识、研究与制作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科书内容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紧密结合在一起,寻找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衔接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领会和感受科学知识的现实性,从而有效激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并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三、认识生活,完善科学

建构主义理论把“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教学的“灵魂”,这说明了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构建知识结构的有力基底。因此,教师应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在生活经验与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启发。在学习知识之前,学生或多或少有了一些经验性知识,也就是说生活概念或前概念。若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含义较接近则有利科学概念的掌握;而当这两种概念有偏离时,则极有可能会误导学生而形成错误的概念。

学习“大气压”之前,学生一般认为吸饮料靠的是“吸力”,即使学习之后也很难理解大气压的作用。为此,教学中可以织组“吸可乐”比赛(如图)制造认知冲突,学生在意外、搞笑之余陷入了深思,对已有观点产生怀疑,才能在不断的假设求证中与前概念作斗争,寻找到更合理的解释,重新建构知识。同理,“光的折射”的学习中,让学生尝试“渔民叉鱼”使学生认识到仅凭经验或直觉形成的观念是不可靠的,于是将光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把他们引进到一个渔民叉鱼的生活情境中去,引起学生熟悉而新奇的认知冲突,能快速地集中注意力,为学习“光的折射”创设了一个极好的认知起点,为更有效地建构知识奠定了基础。

四、回归生活,体验科学

科学源于生活,藏于现实,并且也该用于生活,科学学习过程理应是帮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变为科学问题的过程。科学教科书中融入了诸多初中生为之感兴趣的生活内容,旨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回归生活、亲近自然。所以,科学教学应体现“大生活”的理念,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科学教学生活化的道路。同时,还要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深切体验身边的“大科学”,用所学知识去理解、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亲近科学,发展科学的应用与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充分认识科学既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实用性和探究性的综合体。学习“摩擦力”之后,可以让学生针对“自行车中的摩擦”作出解释,通过讨论与交流对“自行车上哪些结构和方法通过什么方法增大或减少摩擦”达成共识。学生活跃的思维受益于生活经验对新知识建构的巨大帮助。

学习“磁极相互作用”后,可让学生设计并L试磁悬浮列车的模拟实验,既能认识到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又能体验磁场的巨大威力。家庭实验的开发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中,既能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又能认识科学实验的平易近人,还可能有新的发现。劲酒瓶、生活小用品的外包装盒、输液管、鸡蛋壳、纸杯等废弃物品以及生活中的物品,这些自然的存在既可以是实验对象,也可以是实验材料,还可以是实验的装置或研究的模型,如用劲酒瓶做微小形变实验;利用输液管做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用安瓿瓶代替小试管做H2还原CuO实验,不但现象明显,而且快速。利用好身边的事物既简单又直观,且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发展实验技能、培养标新立异意识。

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甚至触目惊心,课堂上倘若轻描淡写,学生对环境问题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甚至还以为是司空见惯的常态。为此,在学习“空气污染与保护”、“水的利用和保护”前后,应该组织学生走访环保部门、政府和当地群众,考察排污企业和污水处理站、垃圾发电厂,实地测定水质、空气污染物等,从这些活动中了解污染现状和保护措施,从已学的知识出发提出更多的建议与对策。

五、关注生活,运用科学

科学是发展的,时代特征鲜明,科学课程要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和思想。所以,科学教学中要带进最新的科学成果和思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科学 ――不但要了解知识,而且还要了解科学争论中的科学发展的全过程。

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冥王星排除太阳系大行星之外,从而结束了“九大行星”70多年的历史。事实上,冥王星自被发现起就备受争议,随着一颗比冥王星质量更大、离太阳更远的天体的发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了行星的新定义,冥王星则因其轨道同海王星轨道交迭而与新定义不相符。引入行星新定义,不仅全面认识太阳系行星的共同特征,而且还能深刻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本质,从而反思人对客观事物、生活世界乃至自身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领域中跟人的思维相关的思想观念、精神态度就是科学思想,如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等。生活中诸如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观念虽然也是老生常谈的,但是只有让学生回到生活中,通过测算和分析了解生活中的事实和现状,才能深刻体会如“节约用水”的一般观念。因此,可以让学生参与丰富的实践活动了解水资源危机、水污染危害、农田灌溉方式及先进灌溉技术、污水处理方法等,在调查与实践中认识浪费行为,探究节水方法、提出节水见解。

只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科学课堂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领会科学的实用价值。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寻找科学知识的生活原形,创设富含生活情趣的活动,从身边事物中去学习并理解科学,在现实问题与科学问题间建立起沟通的思维桥梁,体验科学的生活原型及生活的科学。

【参考文献】

[1] [美]菲利普. 科学探索者・化学・概念与应用[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 刘玲玲. 探究初中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 亚太教育,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