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学语文的方法(合集7篇)

时间:2023-07-23 09:16:25
学语文的方法

学语文的方法第1篇

人们通常称学习为“读”,可见“读”之重要,它朴实、简单、实在,但道出学习中一个原生态的要求“读”。对语文来说,“读”更是第一要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读”的活动,语文学习止步难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的变化,信息的多元,使得语文学习的“读”变得更为迫切急需。你要奠定、巩固语文知识基础,就须通过阅读来实现;你要接触吸收科学的理念思想,陶冶情感操守,也要通过阅读来实现。所以,不读书,无以走近知识,走近情感,走近思想。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有的同学对“读”没有兴趣,不愿接触文字,乐于听听说说。这种语文学习其实放弃了根本的学习方法,自然收获不会多,效果也不会满意,要学好语文,首先得有“读”的习惯和爱好,不能将“读”拒之千里之外。

“读”不可或缺,但是仅有“读”,是远远不够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读”后还须有“思”,“思”就是思考,琢磨,就是品味探求。“思”的过程才是学习吸收的过程,在整个学习链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语文学习中,有的同学仅停留在“读”上,有口无心,有声无脑,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后果收效甚微。“读”是学习的外动,而“思”则是学习的内动,“外动”离不开“内动”。只有凭借思考,才能明知知识的真面目,懂得来龙去脉,寻找到相应的规律和方法,进而去提升能力,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是个“吃”的过程,“思”则是消化过程,只“吃”不“消化”,对身体没有裨益。所以语文学习,得有“思”的习惯,在“思”中收获,在“思”中进步。当然,还要把握“思”的角度,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其它等等。

语文学习的“读”与“思”是两个根本的学习方法,依赖二者收获知识,但仅仅依靠它们仍然不足。语文知识的多样复杂,独立和主观决定了在学习过程还需自己去“结”。“结”就是总结、,将松散的、孤立的知识或思想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联系化,将一个个的“结”连缀成“网”。知识就怕松散,松散的东西难寻找,更无以形成力量,只有将知识等形成体系,才能为自己所有,为已所用。同时通过总结归纳,让自己在学习上产生成就感,促使自己进一步去学习探索。可以说,“结”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方法,它如同农民种粮,虽然丰收了,但不让颗粒归仓,后果是很可怕的,“结”就是粒粒归仓。

学语文的方法第2篇

预习,上课认真,做好笔记,复习。这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预习就更为重要了。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必须先做好预习,预习时可以先阅读课文,如果是短一点儿的文章,可以采用朗诵的方法。理解课文,如果不会的,可以做些符号。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就是学会归纳知识要点就行了,因此,上课的时候,有不少同学不认真听课。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你会学到很多知识。适当的做一些笔记,方便你回家复习。复习主要是回忆今天上课的情形,回想一下老师哪里重点讲,哪里略讲,这样就会有针对性的复习了。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学习语文何尝不是呢?天才在于日积月累,我们可以每天用上5~10分钟用在基础知识上。如果你并不喜欢总结,你可以买一本中考复习的书籍,哪里有很多基础知识,最好是你即做即评的那些,这样你就可以即使纠正你的错误加深你的记忆了!

阅读与作文是紧密相接的。有的同学并不喜欢看书,认为浪费了宝贵的玩耍时间去做不好玩的事情,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其实,并不是的。刚开始时,你对读书并不感到兴趣,你可以阅读一下《伊索寓言》等那些小故事,但却要你喜欢上看书,又要学会生活的书籍。慢慢地,你便会喜欢《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星春水》等名着。就如论语里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认为语文其实很有趣,语文里也可以使你大笑,你会发现看多点儿书籍比玩耍来的更有趣。

现在我们每一天都有三分钟演讲,我们可以借此训练的我们的“说”能力,

不要认为说完就过去了,其实我们可以好好表现一下自己,语文也要靠“说”“吃饭”。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工”的效果。而聆听者需要安静,宁静致远。借此我们就可以训练我们的“听”能力了。不要认为三分钟演讲是无用功,其实它包含着无数语文。

说作文,我还是不能与诗韵、芷韵、绮雯等的文章有神韵,有感情色彩。总以为运用几句名言,运用几句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就行了。其实,不是的。我看过她们写的文章,她们都写的很有感情的。我便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希望我的文章也富有感情。我们可以写写日记。譬如:有一天放学回家,在路上,我听见了一个中年妇女说:“我才不要看了,我又不认识字。”因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这个妇女是新中国成立是时期的,那时中国还很贫穷。就会想到我们现在是何等的幸福啊!“知识改变命运”等。我们可以以小见大,用真情实感去写。积累得多了,感情就丰富起来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写也是同样重要的,我们要多写文章。很多同学说,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因此,你得多看书了。每天花30~40分钟来学习语文。其中10分钟归纳今天的知识;复习要点。10分钟可以做一下阅读题目,看一下书,做一下读书笔记;可以写一下感受之类的吧!其次,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作业。

学语文的方法第3篇

据说,北宋大文豪坡少年时,曾因为才智过人颇为自负,撰联日:“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长者见到这副对联,便找了几个字让坡认,结果这个“识遍天下字”的才子竟不认识。长者对坡好一顿教育,之后这位才子便将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但是从古至今,已经出版的书不计其数,而且质量也良莠不齐。有的价值高,有的则如垃圾一样,让读者白白浪费时间。如果抱着碰到一本读一本的老方法去读书,就算皓首穷经,天下的书我们也是读不完的。何况除了读书,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面选择好书,并且多吸收书中的精华,就成为一门不可不学的功课。这里,给你介绍几种适合阅读文学作品的读书方法。

一、速读

《三国演义》有一段文字描写张松在曹操面前背诵出曹操所撰《孟德新书》的内容,说这本书在四川到处都是,连小孩都知道。曹操信以为真,一气之下烧掉了自己苦心写就的兵书。其实张松只看过一遍,他有极强的速读能力,过目不忘。

通常一个人的阅读速度为每分钟300~500字,而通过速读训练可以达到每分钟1000~1500字。速读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以获取有用信息为目的的理解记忆方法。它要求阅读时眼脑同步。也就是说,在你的眼睛扫过文字的时候,你的大脑里面会产生相应的信息和记忆。

爱因斯坦说快速阅读就是“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通通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使自己偏离要点的一切东西”。快速阅读不仅使重点更突出,书的脉络更清晰,还减轻了大脑负担。这样我们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多的信息。

快速阅读所使用的是无声的思维语言。就像你现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正在使用这种无声语言。一个未经训练的人,眼睛接受文字信息的速度远远低于大脑的思维速度。人们在阅读时,眼跳所需要的时间仅仅占二十分之一左右,大部分时间用于眼停,每次眼停大约需要0.1~0.3秒。而人的思维过程非常迅速,特别是使用思维语言时,能一闪而过。这一快一慢,二者无法协调,阅读速度自然就慢了。快速阅读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眼停的次数及时问,让眼睛的速度和思维的速度同步,就能达到快速阅读、准确记忆的目的。

二、精读

精读就是读文章的时候逐字逐句、逐段逐节地深入细致阅读。像吃饭,如果细嚼慢咽,就利于消化吸收。精读要做到“四到”:

第一到,眼到。目光专注,才能注意力集中。

第二到,口到。精读的时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默念。

第三到,心到。全神贯注、集中精力阅读。

第四到,手到。边读书边做笔记。加强理解。

我们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会被其中的情节吸引,不由自主地就开始跳跃着看下面的情节。其实,文学作品的魅力不仅仅是故事精彩,语言通常也很有特色。

有人喜欢略读,就是只拣重要的标题读,不看内文。这样的读书方式用于读政治课本或许适用,但是不适用于阅读文学作品。如果只是读一读前面的内容简介就声称自己读过某某名著,或者是读了一个名著的“导读版”就以为已经获得了这本书的精华,那就大错特错了。读文学作品,最好是少读那些后人解读的作品,直接读原著。

另外,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还专门提出了三种读书方法,现列在下面供你参考。

1.要读书的前言部分

王力先生举了一个例子:譬如研读我国第一部用近论研究古汉语规律的著作《马氏文通》,如果不读序,用传统汉字学的眼光看正文,就很费力,甚至不知所云。反之,如果我们先读序,则序里的一句话“会集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就会使我们明白,许多单词集合起来组成文章,语法有其稳定性。序里还说:“字之部分类别,与夫字与字相配成句之义。”序里常常讲到写书的纲领、目的,别人为本书写的序。还会讲一讲与作者的交情和这本书的优点,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多对这本书的理解、认识。

而凡例是作者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比如什么样的字体是什么用意,有时候小说里面还会保留原来的外文——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中经常有法语,因为那个时候的俄国人以讲法语为傲,认为那是上流社会风雅的象征,这些细节都会在凡例和前言中说明。

2.要记读书笔记

“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是没有好好看。”在重要内容旁边圈点,然后抄在笔记本上,加以评论。这样做,能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

3.写读后感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一谈一本书带给你的收获,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当时读得动情,但是后来没怎么总结,三个月之后很多感觉你都会淡忘。而如果经过了系统的整理,你就会对这本书有更加理性的认识,这样的记忆就不会轻易忘掉。

学语文的方法第4篇

学好字词是很容易的,只要三步就可以轻松掌握——读、写、记。读,也就是对这个字的发音有一个了解。如“山”,我们要知道它的声母、韵母、声调,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写,就是在写的过程中,把字的各部分记下来。如“间”是由“门”和“日”组成的,默写时,可以这样想:“门”里有“日”,“日”就是在“门”中间。“间”字自然地就出现了。记,是通过有趣的方法将这个字记下来。如“冢”,可以理解为一“家”人的头被砍下了,即死了,而“冢”的意思又刚好是“坟墓”,一家人死了,不是要一个一个地埋葬成坟墓吗?通过有趣的方法,就让人经久不忘,这种方法,可是值得一试的哦。

进入中高年级,字词已经成了最基本的知识,而大家认为难的两方面就接踵而至:阅读分析与作文。同样,阅读分析也是需要一定方法的——读、说、背、思。读,就是要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从读声中,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就是在读后,用最主要的词语组成一句可以概括全文的话,这句话常常与中心相呼应,这样,你就能轻松的找到中心。背,讲一些比较重点的段落背下来,而一般的文章,重点段都是会解释中心的,若重点段会背,那这篇文章的中心也就算会背了。思,理所当然就是思考,思考这篇文章中的疑惑,这些疑惑弄明白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透彻了。

作文,说白了也就是特别长的段落,只不过是再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添“砖”加“瓦”,让理由更充分,使感情更完整罢了。我认为,作文只需做到三点:词汇量大、感情充沛、不离开中心,这三点是最主要的。有词才能成句,有句才能成段,有段才能成章。感情一定要是真情实感,否则文章就像没放调料的一道菜,就算大厨是世界上的公认神厨,这道菜仍是枯燥无味的。脱离中心,这是作文中的大忌,通俗些就是跑题,跑题的文章就像选错原材料的菜。比如题目要求你做“鱼香肉丝”,你却做成了“酸辣白菜”,即使“手艺”再好,“调料”再多,“色香味”再俱全,也只能遗憾地得零分——文不对题嘛。所以说,审题很重要。

学语文的方法第5篇

在诸葛亮一出祁山,兴师北伐时,司马懿引兵出关迎敌,诸葛亮命令马谡率重兵驻守街亭,以阻止魏军。兵马到了街亭,他既不按诸葛亮的意图行事,也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刚愎自用,没有把营盘扎在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路边。却机械地搬用《孙子兵法》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条文,把营盘扎到远离水源的山顶上。于是魏兵蜂拥而至,断绝水源,果然置蜀军于死地。只不过蜀军却没有“后生”,军心动摇,无心恋战,被魏军杀得大败。马谡因此被军法从事,诸葛亮自己也深感用人不当,唱了一出空城计之后自降三级。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马谡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连诸葛亮都敬他三分。为什么连个小小的街亭都没有守住呢?究其主要原因,马谡犯的是纸上谈兵,墨守成规,不能灵活运用战术的错误。那么,马谡的失误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呢?

一、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

二、切莫墨守成规、纸上谈兵。

失街亭,皆马谡之过吗?当然不是。在这一失误中,诸葛亮也是责无旁贷的。孔明又犯了什么错误呢?孔明把刘备临终“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嘱咐抛之脑后,重用马谡,就犯了未能知人善用、举贤任能的用人之失。诸葛亮的错误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那就是: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战如此,学习以如此。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情况,才能制定正确的计划;只有充分了解所学知识的情况,才能做到掌握并充分利用知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兵法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那么,我们从兵法中还能找到那些具体的的学习方法呢?下面我们就重点介绍几种。

一、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能够预知同敌人交战的地区,交战的日期,即可跋涉千里与敌人交战,我方诸将方能互相接应而确保万无一失。

这里的“地”和“日”,就是我们学习中的目标,只有明确目标,才有方向,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勇往直前,才不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因此,找准“地”与“日”,确定学习目标,才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需的任务。因为没有它,我们的学习就像没有灯塔的航船,失去了目标,最终只能迷失。

二、未战庙算

庙算,指的是古代用兵前在庙堂举行一定的仪式,讨论决定作战的方针、策略和计谋,类似今天战前的军事会议。凡是未开战前就预计到胜利是因为筹划周密,得胜条件多。只有条件充分,计划详备,才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战前,要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新学期伊始,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要制定详细而客观的学习计划。战争讲究不打无准备的仗,学习也一样。只有制定好计划,运筹帷幄之中,才能最终取得学习这个战场上的胜利。一个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

三、 实而备之

对于实力雄厚的对手,要加倍防备它。“备”就是积极防御,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敌人”。在语文方面,比如语病题。它是高考的重点,更是高考的难点。再如文学作品类阅读题,更是高考失分最多的题。对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怎么“备”呢?我们不妨用一个专有名词——赋——的方法。就是从多个方面弄懂吃透。语病题首先要牢记六种语病类型,易出又易错的典型例句等;而阅读题,除了要掌握一些约定俗成的答案外,更要重视相同题目下的不同答案,真正用心分析与感悟,灵活掌握,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正真学好语文。

另外,同学也是学习的“敌人”,只有有了强大的竞争对手,才有我们的不断进步。因此我们对待这样的“敌人”,更应该时刻小心,处处留意,用他的努力进取,来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四、以正合,以奇胜,正奇相生,出奇制胜

正中生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相变,是敌人无法摸清行动意图,从而收到出其不意战胜敌人的效果。

这里要讲的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多种学习方法灵活运用。在一些常规方法的指导下,要不断积累总结,摸索出自己独特的方法。《孙子兵法》中有一个独立的篇章——九变篇,主要讲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的处理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语文具有灵活性特点,学习方法更不能照抄照搬,甚至钻牛角尖,否则只能一败涂地。只有多管齐下,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五、致人而不致于人

转换敌我双方的虚实,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主动权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当然也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怎样才能做到“致人”呢?兵法讲争先机之利,形成先发制人的态势。即“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

丧失主动权是任何战争的致命点。学习的主动权,除了自主学习以外,我重点想说的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自己学习的主动权。由于升学的压力,每所高中都实行严管理,把课程安排得非常满,甚至连自习课都被划分了。尽管这样可以从时间上加以把握,但却不利于学生查漏补缺。在学习中,不是每位考生基础都一样,应该说是千差万别,因此不能什么都大一统。在时间上,一定要给学生一定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让考生在高考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学生来说,切不能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权利。我们要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要按照自己的计划,不断调整计划,循序渐进,直至成功。

一、语感。培养语感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因为在语言类学科中,我们有时未能掌握理论,但却能做对题,这就是语感在发挥作用。怎样培养语感,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书,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例如早读课时,要大声的朗读。朗读时,要吐字清晰,音准气足,铿锵有力,节奏停顿合理,又要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还要充分表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这样既有利于增强语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能力,同时对字音的掌握,也很有价值。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生僻字时,一定要查字典,看清字音,弄懂字义,反复记忆,加以掌握。这样对字形又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三本多色笔。三本指积累本、日记本和改错本。积累本的正面可根据高考题型划分好区域 ,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知识分门别类记录下来;反面可用作摘抄,把阅读过程中的好句好段摘抄下来,欣赏模仿。改错本用来记录错题,把握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改错本要及时复习整理,把错题变成会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日记本就不用多说了,它对写作功不可没。写日记一定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在写作过程中,要刻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等,形成习惯后,会让你对自己的写作水平大吃一惊。

学语文的方法第6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09-01

众所周知,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学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渡期以及提高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水平。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建议,希望对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不断促使学生向前。在中学语文的学习中,教师如果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将会受益匪浅。

要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学生为什么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找出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原因,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沟通,通过调查显示,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教学枯燥,学生不愿意听讲;很多情况下,学生的答案与教师所讲的不统一,让学生感到挫败感;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不端正,认为语文只要考前突击就可以,学不学都一样等等。针对这些原因,教师要对症下药,解决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的现状,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反映的情况,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多为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认真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并给予正确的评价,而不是在课堂上搞权威和专制,否则会大大减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抹杀学生的创造力。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用语文的博大精深告诉学生语文学习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纠正学生对语文的错误看法,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好处,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学习语文。

2.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内容形式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书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课堂这一重要关键点,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利用各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语文其实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各抒己见,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和学习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2.1分组学习。在目前的教学中,分组学习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分组教学能尽量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同时,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就是思维相互碰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讨论完后,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对学生的言论正确评价,不能用固定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想。语文这门课程没有固定的答案,固定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2利用多媒体教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设备也变得丰富多样。在目前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得到广泛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精彩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弥补学生因生活阅历的不足而造成的情感体验上的不足,相比课本上枯燥的文字说明,多媒体设备能够为学生提供动态的音、视频,减少学生在文本情感理解上的难度,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更容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在语文学习中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此外,多媒体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新鲜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师生互换角色。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主人翁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这种主人翁的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师生互换角色是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有效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为其他学生讲解自己的看法,教师作为"学生"可以跟其他同学一起听讲解,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激励学生好好预习、复习功课,为课堂上的讲解做准备。通过这样讲解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发挥在学习上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学生有了这样公开"讲课"的经历,能够增强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语文的方法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导入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114-01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课导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故被称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简明扼要、生动有趣的导语,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还可调节课堂气氛,变“呆教”为“活教”,变“苦学”为“乐学”。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巧妙导入,以保证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几种导入方法。

一 故事导入法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学生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学生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如在教授《桂林山水》一课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桂林的景色是大自然的杰作,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那里的山石、河流、树木、小桥几乎都流传着一段动人、神奇的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有姓龙的父子俩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艘大船,用来搜刮老百姓的粮食,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没有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欣赏呢?再听听那段神奇的故事呢?”

二 情境导入法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有意创设生动、愉快的意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教授《鸟的天堂》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当你置身于风景优美、空气清晰的树林中,倾听那美妙、动听的鸟叫时,会有什么感受?”学生闭目遐想,犹如身临其境,争相发言。此时,我将话题顺势一转:“在祖国的南方,有种榕树,上面栖息着很多鸟。著名作家巴金爷爷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讲了一个美丽的‘鸟的天堂’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优美的文章吧!”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很快地接受知识信息。

三 巧妙提问导入法

提问是讲课常用的一种手段。但如何提问需要学问。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吃透教材,把握实质,问在点子上,既要避免满堂问、句句问,又要避免该问而不问,把答案告诉学生。问必须引起学生的思考,讲究“巧”字。围绕课题,设计提问,巧妙导入新课。如教授《绿色的办公室》这一课时,可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的基础上提问:“图中既没有房子,也没有桌椅,为什么叫办公室?还在前面加上‘绿色’二字呢?”这样揭示题目,巧妙提问,让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课文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