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人类语言特点(合集7篇)

时间:2023-07-18 16:28:10
人类语言特点

人类语言特点第1篇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的特点

主持人虽然也用稿件,但稿件在主持人手中已失去了意义,它仅仅是主持人传播活动所需的一种资料。因此,主持人在对语言的具体运用上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和宽松条件,从而摆脱了稿件的制约,使自己的言语不仅在语气方面,而且在修辞和结构方面都口语化。主持人强调的是大众传播,而不是个人的日常闲聊。主持人言语既包括人们说话的一般类型,又不完全是日常生活的说话类型。一方面要同“假设”的对象做生活化的交谈,一方面又不可能完全和生活中的说话相同。所以,主持人言语是一种与日常交谈有一定距离的特殊说话类型。它既通俗、活泼,又严谨、得体。主持人的口语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它源于口语,但要根据广播电视语言的要求对口语进行提炼加工,它是具有较强逻辑性的流畅、优美、具有动感的语言。此外,语言的个性化是主持人节目传播的特色之一,是受众在接受主持人节目时一种特殊的审美需求,由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来体现。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类型

1.柔和朴实型

柔和朴实型是指以柔和、朴实、亲切而不强烈为特点的主持人语言风格。该类型的主持人音色比较甜美、温柔,语气平和,语调平缓,语句平实,情感较为真挚朴实,面部常带微笑,表情和动作一般较少,气质端庄,装束素雅。这一类型的主持人语言风格比较适合于谈话节目,而较少出现在大型文艺演出节目中。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悦、白燕生都属于这一类型的主持人。

2.儒雅沉稳型

儒雅沉稳型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表现为话语比较规范,重文采,音色比较醇厚,语调平稳中有起伏。节目主持人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不多,显得沉稳持重,具有知识分子的气质,其语言风格有“书卷气”。儒雅沉稳型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一般适合主持主题纪念性的演出活动和知识性较强的节目。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赵忠祥、陈铎是这一类型的典范。

3.清纯活泼型

清纯活泼的风格大都表现在年纪较轻的节目主持人身上。这一类型的主持人一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华出众,聪颖过人。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主持人杨澜、王雪纯就曾是清纯活泼型语言风格的典型代表,她们主持的综艺节目及一些欣赏娱乐性节目,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4.幽默诙谐形

幽默诙谐是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一种技巧,是人们普遍喜欢的一种品格和能力,其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幽默诙谐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和善良,能给人们带来精神愉悦和美感享受。主持人运用幽默诙谐语言时要把握分寸,掌握好“度”,视对象、时机、场合、内容临机处置,不能把幽默当作逗乐,把诙谐变成油嘴滑舌,从而失去这种语言风格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李咏、毕福剑是幽默诙谐型语言风格的代表。

5.犀利哲理型

犀利哲理型节目主持人的言辞尖锐明快而富有哲理。这一类型的节目主持人大都思维灵敏,逻辑性强,反应敏捷,善于透过现象深刻分析事物的本质,有独到的见解,甚至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比较适合于新闻评论节目、访谈节目。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是这一类型语言风格的代表。

6.真挚情感型

真挚情感型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的特点是语言简洁,情感真挚,以情动人。这一类型的节目主持人一般真诚稳重,善于尊重交谈对象和倾听他们的谈话,挖掘对方内心深处的情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是这一类型节目主持人的典型代表。

人类语言特点第2篇

口语化

“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使用的语言应该是‘规范口语’,也就是带有书面语色彩的口语,具体地说就是具有书面语言的整齐、稳重、修辞等特点,同时也要有口头语的鲜明、简洁、生动、活泼、顺耳好记。”①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是向大众传播的,具有公开性、示范性、引导性、通俗性,因此其介于“正式”与“通常”之间。主持人口语比日常随意性口语有较大的加工,有雕琢而不露痕迹的特点,主持人语言既是通俗平易的口语,又是十分讲究得体性、匀称性、集中性的精粹口语。比如,一次,敬一丹与一位编辑合作一期《焦点访谈》,编辑提供的背景文字稿是这样开头的: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但是对于那些因患喉癌做了手术的人来说,他们最大的痛苦就是有口难言……

敬一丹觉得此话语法上没一点毛病,就是与观众处于一种“隔膜”状态,像典型的教科书,缺乏交流感,于是改成:

观众朋友,在我这样说着,你这样听着的时候,我们的交流就开始了,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这种交流方式,对于那些因患喉癌做了手术的人来说却是不可能的,他们最大的痛苦就是有口难言……

原稿书面语特点明显,简练直接,改后,开头采用富于交流感的口语方式,做了必要的铺垫,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并产生一定的联想体验,对于节目的推进十分有利。

幽默性

幽默从来都是人际交往中的剂、缓冲剂、黏合剂。同时,幽默还表现出一种诙谐、一种才华、一种智慧,如果说人们喜欢有个性的主持人,那么,幽默作为一种个性对于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幽默可以帮助主持人实现现场的自然交流,激励在场的每个人畅所欲言,拉近自己与嘉宾及现场观众的距离。”②一般来说,幽默对于谈话类节目的激励作用除了活跃气氛外,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用以纠偏。在谈话类节目中,嘉宾中难免出现某种错误认识,如果主持人采用正面批评的态度,与节目语境不符,效果也不好,幽默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在一次节目中,有位女观众说,“下岗了,希望找个工资高、工作不累,离家又近的单位”,崔永元故作理解地说:“噢,咱们让单位搬得离你家近一点儿!”这位女工和大家一起笑了。这样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态度和倾向,委婉而又明确地点出其认识的不现实,可避免直接下结论所容易产生的“严肃面孔”。

控制节奏,缓解矛盾,冲淡尴尬。由于种种原因,在谈话现场有时会出现一些影响谈话氛围的情况,这时幽默是缓解矛盾、减少尴尬、控制节奏、调节气氛的最好办法。如在节目《父女之间》中,父亲看到女儿穿的毛边牛仔裤后很生气,崔永元转问母亲:“做母亲的觉得那条裤子美不美?”母亲说:“不美。”崔永元又问:“父亲打女儿的行为美不美?”母亲说:“更不美。”为了不激化矛盾,同时表明自己的观点,崔永元开了个玩笑说:“还不如裤子呢!”

合作性

谈话类节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共同完成,双方应该紧密配合。主持人更应该时时、处处、句句为现场观众着想,及时为他们提供话题、化解尴尬、理顺思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就是对口相声中的‘捧哏’演员,要求自身要用极其强烈的合作精神来与观众共同完成节目。”③

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中的“合作性”是主持人重要的语用原则。主持人语言的合作性表现在“诚实”和“适度”两个方面:

1.合作性的核心是“诚”字。“修辞立其诚”是节目主持人语言中合作精神的重要体现。在这一点上,主持人自身正是个示范,其语言必须实在,发自内心。

2.“主持人语言的合作性还表现在语言要精练。主持人要尽量提供对方所需要的但又不能超过所需的信息,不应该与嘉宾‘争话头’。”④比如,央视《讲述》栏目很受观众欢迎,其主持人对语言的把握功不可没。主持人除了引导讲述人展开情节以及适当追问外,大多数时间都在倾听。

针对性

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经常面对很多话题和很多的谈话对象,即使在同一期节目中,邀请的嘉宾的身份有所不同,对于话题的参与程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要让每一位嘉宾都有说话的欲望并且都有话可说,这就要发挥主持人语言中明确的针对性。针对性是激发现场嘉宾和观众谈话欲望的最好的兴奋剂。”⑤

就一个话题,主持人所提出的问题要切合对象身份,要找准对方的兴奋点。比如: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逆反心理强,不喜欢说教,喜欢充满动感和活力的语言。在以年轻人为主要目标观众的节目中,主持人就可以采用一些流行语汇,语言表达方式不能太呆板,说教味道不可太浓。否则,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谈话效果。比如,凤凰卫视2002年初推出的为陈鲁豫量身打造的人物专访节目《鲁豫有约》,节目的口号是“说出你的故事”。这个节目最有特色的部分是:成功体现了凤凰卫视独特的话语空间,一段时期该节目常做一些年轻人的话题,话语当中充分体现了年轻人的活力、个性。

主持人在组织谈话时,要有针对性地点明讨论的重点。针对谈话中随时出现的兴奋点,通过插话、提问等方式,建立起与参与者之间的密切接触。

引导性

主持人、嘉宾、观众在同一节目现场中面对面地畅所欲言,整个谈话过程是开放的、灵活的、多向流动的,信息的传播和反馈保持了最为直接自然的状态和原始的即时性。这就决定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须要有足以控制谈话进程的引导能力,必须能抛砖引玉,把问题问到点子上。同时,对于对方的回答还要能够做出合理的反馈和即兴点评,让整个节目保持一种统一的风格和前后的连贯性。“在谈话过程中,一些嘉宾可能闪现智慧的火花,让这些火花燃成燎原之火,是主持人的高明之处。《实话实说》一炮打响,应该说和主持人崔永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的机智,看似平常的话题成了热点;因为他的幽默,很多生硬的话题有了生机。”⑥例如,在《广告知多少》中介绍嘉宾李盾时,问他广告多了还是少了?李盾一口气罗列了广告无处不在的许多现象,崔永元瞅了个空儿友好地打断他说:“李先生的诉苦大会如果我要不及时打断,今天大家就要在这里久坐了。”

个性化

大凡功成名就的主持人无不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词典里对“风格”的解释是这样的:“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由此可见,“不同的主持人,由于栏目内容、生活阅历、文化素养、语言修养、语言习惯等这些内在因素和声音、形象等外在因素的不同,他们也会形成不同的个性风格。”⑦有人文雅大方、稳重深沉,如沈力、赵忠祥、陈铎等;有人快言快语、机智幽默,如杨澜、王雪纯、王博等。从个性气质的类型来看,尽管不同的主持人会在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拥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主持人是最有魅力的主持人。事实证明,最容易让观众记住的就是那些有着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的节目主持人。

注释:

①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304页。

②曹可凡、王群:《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11页。

③李殿云:《观众心目中的主持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4)。

④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101页。

⑤叶子:《电视新闻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300页。

⑥时间:《实话实说》,华龄出版社,1997年版,221页。

⑦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复旦大学出版社,248页。

人类语言特点第3篇

【摘 要】语言是人与人、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语言的魅力、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力量、语言的重要性都在电视访谈性节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语言是访谈类节目的精髓,呈现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的主持语言主要包含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主持人在用语言掌控节目节奏的基础上,还要使主持语言准确、幽默、有感染力;既要达到用真挚坦诚的心境与嘉宾进行心灵沟通交流的目的,还要体现出策划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意义所在。这是电视访谈类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主持语言的要求。电视访谈类节目种类多样,这就更为细致地规范了主持人的主持语言。如果将访谈类节目看作一个大圆,那么不同风格的访谈类节目可以看作是包含于其中的椭圆或小圆,在共性中蕴含着个性。因此,电视访谈节目可以传达更为丰富的信息资讯,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有着日新月异的发展。【关键词】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55-02一、节目主持人需具备的主持语言特性要研究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不得不谈及访谈类节目。电视访谈节目作为一种节目样式,最早是在美国出现。英文名为talk show,也叫做“脱口秀”。访谈类节目讲究脱口而出、即兴发挥。因为其形式自然轻松、媒体容量大,以及主持人和嘉宾脱口而出的语言自然而又具有真实性,所以谈话节目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节目类型。谈话节目也由于其即兴谈话的不可预知性,对主持人的临场语言要求较高,所以主持人不仅要具有思维上的逻辑性、话语上的灵活性,还需具有节目制作上的目的性。(一)逻辑性访谈性节目,顾名思义要突出“访”和“谈”的意义,而这两个字的首要条件源于主持人对访谈话题的独立思考,只有主持人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对访问的对象有了足够了解后,才能与嘉宾进一步地进行语言上的沟通,主持人思想的成熟程度反映在语言的表达中,才会使语言变得更有魅力、富有含金量。我 的个人看法是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要以恰当的话语起承转合,这就需要主持人表达出来的语言要简洁、清晰、具有条理性,使讨论顺畅地进行。(二)灵活性主持人在与访问对象进行沟通交流时,语言的灵活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有艺术感、充满魅力的语言往往能使具有棱角的话题平常化,易于嘉宾接受、侃侃而谈,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节目的完美程度。无论是娱乐性质的访谈节目还是新闻性质的访谈节目,主持人都要注意聆听,然后根据被访者的回答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灵活地运用组织语言调动嘉宾的兴趣和热情。语言的灵活运用是主持人智慧的体现,是主持语言最精彩的一环。二、不同风貌访谈类节目的主持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媒体也在与时俱进。不同访谈类节目的种类也是争奇斗艳、各具特色。专题对象类的访谈节目向受众传递来自于世界的声音,也印证了电视是媒体重要的传播手段、传播力量,为受众呈现出一个缤纷的世界。时事新闻性访谈节目便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高时效性的访谈为受众提供了时事资讯,使之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综艺娱乐性访谈节目则是主食后的一道甜点,点缀生活的同时,成为电视传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构成专题对象类访谈节目的主持语言特性1.内涵思想性――丰富的知识储备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其言行势必受到高度的关注。因其访谈类型的高端化,对专题对象类谈话节目的主持人的知识量要求也就相对高些。在大方向上,要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有一定的涉及,并对其访问领域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对主持人的职业素养提出了高标准,甚至要做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只有主持人的知识覆盖含量达到的相当的程度,才能和专业领域的嘉宾进行对话,才能引导嘉宾侃侃而谈。 2.通俗性――迎合受众我认为这是专题对象类节目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由于专题对象类谈话节目的高端性,与娱乐访谈性节目相比会有一定的距离感,这是一种相对正常的现象。毕竟涉及的话题是一些专业性较高的领域和人物,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交圈有一定的隔阂。但主持人的工作正是用自己正确的理解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话题平民化,易于受众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的通俗化,反而是一种挑战。如果将访谈对象比作一本书,那么主持人就要把这本书读厚,不断地充实和丰富,再消化吸收,把书化为自己的一个部分,让它变薄。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后,用通俗的语言讲述高端的话题,让主持语言通俗化,便于使受众接受,这才是主持人语言的魅力所在。(二)构成时事政治新闻类访谈节目的主持语言特性1.中立性――避免主观色彩时事政治新闻类的访谈节目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地区与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会牵扯到政治问题,这就需要主持人在具有一定主持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具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即尊重并遵守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坚持个人情感与新闻立场相一致,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与播音员不同的是,主持人对于语言的掌握程度更难拿捏,主持人要自己控制说什么、怎么说,不能因为个人的经历和得失借助大众传播来制造舆论,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要高度警惕话语的中立性,不将个人的主观情绪带入节目主持中。主持人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面对政治、面对新闻时应秉持严肃的态度,做到言行一致。2.深刻性――闻后耐人寻味新闻节目的传播除了给受众传递一定的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引起受众的关注并对此有深刻的理解。主持人话语的深刻性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用有一定力量的语言传递新闻的价值、唤醒受众的认识、呼吁社会的和谐,让受众有意识地接受新的思想、正确的方向,从而传递积极的能量,这正是舆论应有的职能、传媒应具备的力量。主持人通过语言的感染力让正能量传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引起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主持人语言的深刻性就是与受众心灵沟通的桥梁,连接着思想、承载着行为。三、结语随着电视传媒业的发展,电视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和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各个行业都想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站住脚跟,必须不断发展自己,传媒电视也一样更需要创新、走在时代的前沿。只有抓住最根本的环节才会勇往直前,而最根本的环节就是主持人能力素养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对社会的认知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媒体人应将自己培养成不可复制的专业人才。怎样才能给予受众正确的舆论导向、怎样才能传递更多的正能量,这些都应是节目主持人应该深思的问题。一个人的精神领域有多深,那么他的语言表达就有多深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挖掘人内心深处、触及精神领域的话题。可见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感悟生活,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品味中听到他内心的声音。善于思考、善于领悟才能化思想为语言,表达心灵的声音。正像白岩松说的,对于现在的人而言,内心的平静是一件奢侈品,人们的心变得浮躁不安,而改变的唯一方法就是以平常心面对生活。由此可见,主持人应注重精神层面的改变,才能迎合传媒的发展,侧重独特视角、个性化。如果将电视节目的制作看成一场百米接力赛,那么之前的采编是铺垫工作,主持人则是接力赛中的重要一棒,怎样使节目赢在终点,主持人在让自己加足马力的同时,应多思考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技巧展现自己,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跑”得最快的方法,不断向前,最终赢得比赛。参考文献:[1]王群,曹可凡.新闻爱好者[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蔡帼芬.明星主持与名牌节目[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3]白岩松.幸福在哪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人类语言特点第4篇

[关键词]洪堡特 语言哲学 世界观 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90-01

引言

作为19世纪的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以代表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奠定了普通语言学的基础,并从人类学及民族学角度对语言进行了哲学探讨,对后续语言学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下文将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形式”“语言与世界观”“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四个方面入手对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进行探讨。

一、语言的本质

“语言是一种创造活动”,“语言不是活动的产物,而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1]“精神在语言中扎下了根,并把生命赋予了语言,就好像把灵魂赋予它们所造就的肉体”,[2]同时“语言就其真实的本质来看,是某种持续的、每时每刻都在向前发展的东西”,[3]因此,可以说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从活动性来说,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制成品,而是不断发展的行动;从创造性来说,语言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可不断更新,说话人可将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性地无限运用。

“语言实际上只有一种,也只有这种语言才是人类的语言”。[4]洪堡特认为研究人类语言可以探索人类精神的奥秘,从而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

二、语言的形式

受康德和赫尔德等人的影响,洪堡特认为每种语言除了其特有的外部形式外都包含其特定的认识形式即“内蕴形式”。语言是内蕴形式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内蕴形式是外部形式差异和多样化的根源,决定说话人对言语成分、模式和规则的选择,反映说话人的思想、用语习惯和对世界的主观见解。每种语言都按“内蕴形式”将世界经验分类或范畴化,把世界纳入特定秩序,语言不同,世界不同,思想体系也不同;每种语言,甚至方言,都是其使用者个性的表现,都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3]

三、语言与世界观

洪堡特从语言“内蕴形式”提出了其著名的语言世界观理论:人类语言的不同在于内蕴形式所取的观点不同,即世界观不同;语言是观念的外化,人的认识活动依赖于观念,所以语言支配人的世界观;人永远局限于其用以思维并借以交际的语言圈子中,而“每一个圈子都封闭着该语言集团的世界观”。[3]

“在人与自然之间隔着一道语言的藩篱,人是透过语言的有色眼镜来观察、认识周围世界的”,[2]“由于同一民族中影响语言的是同一类型的主观性,每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5]因此,语言不同,各个民族认识到的自然世界也不同。

四、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

“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6]“语言是全部思维和感知活动的认识方式,这种活动自古以来就在一个民族代代相承,他在对该民族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其语言”。[7]民族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精神是民族语言的生命所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8]民族语言所沉淀的经验和思想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民族个性和世界观,以至于民族语言成为民族的重要标志。

语言作为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必定带有民族特点的印记。所有语言的总和极有可能反映出语言能力以及人类精神。这种语言背后普遍的人类精神是人类语言的源泉、动力和归宿,语言研究必须以人类精神为最终目标,探讨它与语言有关的活动规律和表现形式。[3]

五、结语

综上所述,洪堡特的哲学思想归为四点: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语言是内蕴形式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根据洪堡特的观点,人类的普遍精神表现为各具特征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语言,通过对各民族语言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研究,可以揭示人类语言的共同本质,探索人类精神的奥秘,建立起一种“人性学说”或“人类的宇宙”的理论,从而达到语言研究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6][7]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52;43.

[2]吴波.洪堡特“精神力量”及其与民族和语言的特性的关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84-89.

[3]申小龙.洪堡特“语言世界观”思想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02):55-60.

[4]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64.

人类语言特点第5篇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应变能力;判断力;心理素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选题主要研究了相关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2案例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概述

电视谈话类节目是一种由主持人引导,在特定环境中,谈话参与者围绕某个主题阐述和讨论观点的节目。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是沟通节目与观众的中介,其语言特点是诙谐风趣、机敏睿智、能言善辩、用语巧妙。

2.2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标准要求

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标准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汲取书面语的精粹口语;艺术性和魅力。

2.2.1汲取书面语的精粹口语

日常生活中口语的使用一般都是从“极其严肃”向“十分随意”转换,这种风格被语言学家吕叔湘归纳为庄重、正式、通常、脱略四级。而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要面向大众播放,所以不能太随意,所以主持人的口语是介于“正式”和“通俗”之间的。

2.2.2艺术性和魅力

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是主干,所以对于节目主持人语言的标准要求必须具有艺术性和魅力。尤其是谈话类节目,主要靠主持人的谈话来录制,所以语言显得更为重要。

2.3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

分析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口语化特点,幽默性特点,合作性特点,针对性特点,引导性特点,个性化特点等。

2.3.1口语化特点

口语化特点是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第一大特点。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其语言不能是书面语言的有声版。这样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所以,应该具有口语化特点,但其口语化特点又不是日常通俗的口语,而是在日常口语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精选而成的,是升华了的口语。

2.3.2幽默性特点

人的语言特点幽默可以帮助主持人实现现场的自然交流,激励在场的每个人畅所欲言,拉近自己与嘉宾及现场观众的距离”。

2.3.3合作性特点

谈话类节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共同完成,双方应该密切配合。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语言是有助于彼此交流的重要语用原则。表现在“诚实”和“适度”两个方面。

2.4提升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修养的有效方法

在分析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标准要求以及语言特点基础上,提出了如下提升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修养的有效方法:建立知识结构,增加知识积累;沉淀丰富的生活阅历及人生体验;广泛的兴趣和高尚的情操。

2.4.1建立知识结构,增加知识积累

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丰富的知识是丰富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有效途径。

2.4.2沉淀丰富的生活阅历及人生体验

读书增加知识面是提高电视谈话类主持人语言能力的一大因素,同时行路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两者都有利于提高主持人的语言能力。

2.4.3广泛的兴趣和高尚的情操

电视谈话类主持人的工作,从不同角度看,其工作性质不同。我们可以说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是一个“杂家”。所以广泛的兴趣和高尚的情操是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须具有的潜质。

2.5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对不同过程应具有的语言策略

2.5.1提出话题的策略

电视谈话类节目是具有强烈意向性和目的性的会话过程,为了实现要达到的目的,每次都要围绕主题形成系统的结构。话题要不断的深入,首先要注重话题的提出,也就是节目的开场白,如果有效的表达好节目的开场白,是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关键。那么提出话题的策略主要从词汇宣示、修饰以及疑问三方面进行了讲解。

2.5.1.1词汇宣示策略

在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控制话轮转换的主要方式就是词汇宣言,也就是通过常用的词汇来宣布由谁来接管话语权,例如,谈话开启阶段的“有请”、“下面”、“是不是”等等。

2.5.1.2修饰

提出话题的修饰策略主要包括借助联想和想象的修饰策略;借助比喻的修饰策略等。

(1)、借助联想和想象

所谓联想是通过事物之间的联想,从A事物联想到B事物的思维活动过程。通过联想可以对事物进行展开,将话题散发开来,以此引起听众的共鸣。通过联想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陈旧的事情崭新化等等。

(2)、比喻策略

通过比喻的方式可以形象的描述清楚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听众非常容易的听明白其中的意思。

2.5.1.3疑问策略

疑问策略主要包括假设性提问,“激问”以及明知故问三种。对于假设性提问,主要是以假设的方式进行提问,通过假设从而有效了解真实情况的方式。对于“激问”来说,它是一种相对刺激的提问方式,用激动的情绪,逼迫对方不得不说。通过“激问”的方式,有利于谈话具有较好的效果。对于明知故问来说,目的是刺激对方的兴奋程度,迅速产生要否定错误、澄清事实的感觉。

2.5.2结束话题的策略

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在成功的交谈和讨论后,如果对话题总结,对未来形成展望也是影响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要求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要注重结束话题方面策略的修炼。要想在结束话题中做到满足听众要求,成功的主持人往往都采用辞格策略和概括策略。

3.结论

总之,研究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对于提升节目主持人的主持水平以及提高节目观众人数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研究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修养的有效方法以及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对不同过程应具有的语言策略方面展开了一定的探讨,并形成了一定的思路。然而,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研究视野非常宏大,笔者能力有限,本文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需要新闻传媒业的深入改革才能实现。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叶丽红. 试析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特色――以《鲁豫有约》《艺术人生》为例[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 朱鸿洁. 论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个性化[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3] 孙元平,崔永江.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化主持风格[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人类语言特点第6篇

[关键词]洪堡特 语言 理论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42-02

威廉·冯·洪堡特(wi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是19世纪普通语言学问题的最深刻、最富创见的思想家之一。他身处历史比较语言学占主流的时代,但他并未受其影响,而是致力于探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与民族、语言与思维、语言结构类型分类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从而奠定了他作为普通语言学创始人的地位。

洪堡特一生写了大量关于语言学方面的作品,而其代表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作为《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导论出版的。在《导论》里,洪堡特详尽阐述了一系列理论问题,被后人誉为“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著”“语言哲学的教科书”。这里我们只就他的主要学说做以简要分析。

一、语言的本质

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最大的特点就是:他认为语言是一种连续的创造活动。他说:“语言不是已经完成的产物,而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它的实在定义只能是一种生成的定义。”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语言就是诸多的言语活动的综合投影,语言活动就是一种创造或者生成能力,这种创造能力是我们人类精神的一个基本特征的反映,是普遍的,正是这种能力,使说话者能够无限地运用他们所掌握的有限的语言手段。

正因为语言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洪堡特认为语言中没有什么静止的东西,若想真正了解语言的特点,就必须依靠一系列的言语活动。

洪堡特在承认语言创造能力普遍性的同时,也认为语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基于此,他提出了“语言形式”和“内部语言形式”的概念。语言形式是全人类共同的,它潜存在人类心灵之中;内部语言形式是语言底层起整理和划分经验内容作用的语言要素,它是全人类同一的语言形式形成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语言的根本要求,是某一语言所特有的。

在洪堡特看来,语言就是语言形式和内部语言形式的辩证统一,以至于我们可以同样正确地说:整个人类只有一种语言,每个人都有一种特殊的语言。

二、语言与民族

受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思潮(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结构,都值得研究)的影响,洪堡特提出“民族语言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也就是民族语言”的观点,民族语言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语言是民族的最大特征。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民族精神。

他把语言分为人类语言和民族语言,人类语言是人类共有的、普遍的;民族语言则与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相联系,二者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这与洪堡特关于语言本质论中语言形式与内部语言形式辩证统一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三、语言与思维

洪堡特认为:语言之所以不同,民族之所以不同,都是由人类精神在自我展示时所运用的方式和程度的不同造成的。正因为语言只是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所以从二者的关系上来看,思维毫无疑问要决定着语言,思维是语言的基础和归宿。在此基础上,洪氏提出了“语言从思维出发,再反作用于思维”的观点,在人、世界、语言三者的关系中,语言居于中间,起着媒介的作用,人要想认识并最终掌握外在世界就得依靠自己所创造的语言,因为不论是人类对外在世界的评价还是认识都得靠语言来记录,同时语言本身又有着自己独有的一套系统和内在规律,所以语言就逐渐成了一种完全可以独立的力量,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每一种语言都来自于人类,同时又影响着人类,制约着人的思维和活动,但是二者的关系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我们人类的精神或者叫思维。

四、语言的分类

洪堡特在语言学界的名声,主要在于他的语言结构类型论,他认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语言,它的最本质的特点就是结构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应该依据语言结构类型的不同来给语言分类,而结构类型的不同又主要体现在词的语法形态的不同,所以洪氏把语言分为三种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其中“粘着语”这一概念最早就是由洪堡特提出来的。

此外,关于语言的分类,洪堡特还根据语法关系如何来表现提出了另一种分法:一类语言它的语法关系主要依靠词性变化来体现的,比如梵语;一类语言它的每一个单词都会体现着它的语法关系,像印第安语。

对于这几种语言类型,洪堡特并不是都认可的,他只承认其中的两类比较极端的:即纯粹的孤立语和高度发达的屈折语,同时他把汉语和梵语作为其中的典型,把世界上所有其他的语言,根据它们与汉语和梵语的相似程度的不同,依次排列于这两个极端类型之间,从而形成一个连续的阶梯。

洪堡特的这种语言分类法和之前的分类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把语言的不同类型看做演变次序中的不同阶段,即把孤立型—粘着型—屈折型看做是一种演变的顺序,认为它反映了人类精神向着充分实现人类语言的潜在可能的方向发展和进步的一种过程。

但同时洪堡特又否认“汉语是最古老的语言”的阐述,并且表态说那种“认为各种语言的语法之间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是错误的。他认为语言和人类是同时产生的,语言的不同类型只是思维形式的不同造成的,所有他所说的语言的连续阶梯,只是语言结构类型的阶梯,而不是各种语言间历史发展的阶梯。

在对语言类型阶梯的认识基础上,洪堡特又提出了语言是有优劣之分的观点。他虽然主张每一种语言都是言语活动的自然赋性的外在体现,所以即使是最野蛮的部落语言都不应遭到指责和鄙视,但与此同时,他又认为,作为精神活动工具的语言还是有高低优劣之分的。虽然他并没有否认最早语言,比如古汉语有某些特殊的优点(如说古汉语没有形式上的语法区别,抛弃了一切无用的附属装置,从而使句子跟思维的简单明确的顺序密切对应),但最终还是认为以梵语为代表的屈折语是最发展、最先进的语言,而所有其他的语言,根据它们与汉语和梵语的相似程度的不同,从而判断它们的优劣程度。

综合来看,洪堡特从结构特点入手来对语言进行类型分类的研究,对后来的类型研究的确有着启发和推动的作用,但是他的那种语言优劣的观点却是极端错误的,也因此受到了后来不少学者的批评。

以上就是对洪堡特语言学说的主要内容做的简要分析,但是他的语言观并没有立刻发生影响力,直到19世纪下半叶,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才开始注意到他的研究成果:比如多佛评价洪堡特“对语言理论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施坦塔尔认为洪氏通过研究语言而“深刻地接触到了人的本质”,尽管他没有达到这个伟大的目标,但“指明并开辟了通向该目标的道路”。

如上所述,尽管洪堡特的学说,尤其是语言类型优劣理论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他的学说在很多方面对20世纪的语言学产生了持久、深刻的影响,他的语言学说的研究已成为语言学史领域中的一个专门课题。

【参考文献】

[1]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R.H.罗宾斯(著),徐德宝等(译).简明语言学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申小龙.洪堡特“语言世界观”思想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2).

[4]孙周兴.论威廉姆·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J].浙江学刊,1994(4).

[5]姚小平.洪堡特的语言研究道路[J].外国语,1991(1).

[6]钱军.认识洪堡特——《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读后[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

[7]申小龙.古典洪堡特主义与当代新洪堡特主义[J].复旦学报,1994(1).

[8]张绍麒.词义的文化标记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策略[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1).

[9]刘伟.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J].科技信息,

2009(1).

人类语言特点第7篇

关键词: 洪堡特 汉语 汉语观

一、洪堡特其人

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是德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学者。作为政治家,直至1820年,洪堡特一直活跃在政治外交舞台上,曾先后出任驻罗马、维也纳和伦敦使节,出席国际重大会议,并担任过普鲁士内阁大臣和文教署长;1819年底他辞去一切官职,开始潜心做学问,乐此不疲,笔耕不辍。此间,他绝大部分时间从事语言的研究,所以作为学者,洪堡特首先当数一位语言学家。此外,他还被视为人类学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及教育理论家,成就颇丰。洪堡特提出了语言内部形式、相关性原理等概念,诠释了语言和民族精神的关系,并且对人类的语言类型进行了划分等,在诸多方面堪称创举。姚小平在其《洪堡特》专著中,以“恢宏博大”精辟地评价了洪氏的语言研究:第一,洪堡特涉及的语言很多,世界语言是他的研究对象;第二,他的研究自始至终立于哲学的高度;第三,他也并非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是把语言研究视作“人的研究”,使之隶属于人类学的范畴。

二、洪堡特与汉语

洪堡特在对人类语言类型的划分上,除了孤立型、粘着型和屈折型的三分法外,还根据句子结构的类型,提出了一种类型四分法①:一类像汉语这样的语言,语法关系的表达依靠词序或者其他词的添加;另一类像梵语这样的语言,语法关系由词形变化表示;还有一类像美洲印第安语这样的语言,句子的语法关系被编插在一个单词之中,最后一类是像土耳其语那样的粘着型语言,语法关系由语言成分的自由组合来表示。可见,洪堡特对汉语有着相当深入的研究,他从一种语言哲学家的眼光去观察和挖掘汉语的语法特性,认为研究汉语对于探索人类语言的差异、揭示人类精神的作用有特殊的意义②。他发表过《论汉语的语法结构》(1826)和《致阿贝尔・雷缪萨的信:论语法形式上午通性以及汉语的特性》(1827)两篇专著,在其他语言学的著作里也经常论及汉语。姚小平把他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③:

1.任何语言都有语法,所不同者首先在于显性和隐性之分,汉语语法主要是隐性的。

2.汉语的语法不像印欧语言的语法那样建立在词类范畴划分的基础之上。

3.汉语没有形态,但有句法;表达句法关系的主要手段是词序、虚词和语境。

4.既然没有形态标志和词类范畴,汉语里名词和动词也就不存在明确的界限。

5.比之形态丰富的印欧语言,汉语句子的理解要求精神付出更大的劳动,因此不利于思维活动的展开。

6.汉字是与汉语结构相适应的一种汉字类型。

7.拼音文字优于汉字。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一一探究。

(一)关于汉语语法的特点

洪堡特首先承认汉语同样具有语法,只不过汉语的语法不像印欧语言那样主要依靠形态变化(Flexion)和句法,而只有句法部分。在没有形态手段标示的情况下,汉语只能依靠词序和虚词(Partikeln或Grammatische Woerter)两种手段来表达句法关系。针对于汉语的语序特征,他进一步确切地说:“汉语的词序指明了哪个词决定着(bestimmt)哪个词。”④并把该种决定关系描述为概念之间的限定(beschraenkt)和指向(richtet auf),限定也就是如今人们常说的修饰关系(形容词置于名词之前,是一种限定,即修饰),指向也就是施为关系(例如动词和主语宾语的关系),所以他的这一观点不无前瞻性。此外,他还列举了很多句子来说明这两种语法手段的重要作用,譬如对于汉语虚词“之”的用法,他与德文的“von”,法文的“de”,以及英文的“of”做了比较,归纳出“之”字更多复杂的用法。可见,洪堡特对于汉语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其言论成果值得肯定。然而,在我看来,洪堡特因此断言“汉语不是根据语法范畴来确定词类”的言论却多少有些偏颇(印欧语言研究的主流是从Flexion入手),《现代汉语》⑤一书认为,汉语的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分出来的,词的意义只是作为参考,并帮助我们来辨别词类。根据汉语词汇的语法功能,它们被分为名、动、形容、状态、数、量、代、副、介、连、助、语气、感叹和拟声词等15类,或者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譬如在对这些词类描述时,形容词和动词可以用“不”来修饰;介词后面不能连接动态助词“了,着,过”,而且不能重叠出现;区别词“公、母、金、银、私、单”等不能受“不”“很”修饰,也不能作谓语、补语,也不能带补语,等等,诸多描述词类特征的规则都是从语法范畴所考虑的。

(二)关于汉语的隐藏的语法

洪堡特在研究人类的语言时,阐述了人类语言语法的通性,因此这也是作为他研究人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洪堡特深信,人类语言具有一种潜藏的普遍语法,”姚小平在著作中说道:“照洪堡特的说法,语言实际上只有一种,也只有这种语言才是人类语言,它在世界上无数具体语言中得到了不同的显示(sich offenbart)。”⑥在他看来,对于词类的划分首先是在人类的内心中作出来的,而体现在不同语言的语法差异则也是围绕内容得到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相对于洪氏普遍语法的是所谓的具体语法,在他看来,具体语法主要表现在言语中得到明确标记的部分(即通过形态的变化),普遍语法则是一个“潜藏的,依赖于联想的(stillschweigend zugedachten)部分”,汉语是一种潜藏语法所占比例较重的语言,所以它依赖于更多的“精神活动参与”(接下来将提及汉语精神)。不妨换一个视角来观察普遍语法,它是以逻辑为基础,任何语言的句子都有两层关系――逻辑关系和语法关系。这两种关系即当下人们所说的深层结构关系和表层结构关系,这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Chomsky生成语法的T字型模式,深层结构来源于人类的普遍语法,表层结构则是经过位移、受格等手段得以实现的。通过洪堡特对汉语的观察和了解,他认为汉语中所体现的这两层关系重合得比较多,其他语言,如印欧语言重合得较少(原因在于这些语言在经过转换后生成的表层结构与原先的深层结构差异较汉语更大),由此得出了汉语的上述特性。我认为,洪堡特的这一观点对于汉语研究者们运用后来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模式来研究汉语不乏重要的启示。

(三)对汉语的优劣评价

洪堡特学习和了解了众多世界的语言后,做了语言间的横向比较,并断言,汉语尽管有一些优点,但它远不如希腊语、拉丁语等西方语言完美,较之更低级。如今看来,该论断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他片面的论断主要是来源于自己偏颇的出发点,站在印欧语系的角度来观察汉语,来衡量甚至评价汉语也体现了他自身的狭隘性,实际上,他的主观意愿是好的,因为他也曾声明:

我比任何人都更反对贬轻一种语言,哪怕是最不开化的野蛮部落的言语。我认为,贬轻一种语言不仅意味着辱没了最独特的人类本性,而且与每一种通过深思熟虑和语言实践而形成的正确的认识观格格不入。(《导论》,《五卷本》III:656)⑦

但是他在分析语言的优劣时,不自觉地就转移到语言形式(Flexion)上的特点,即屈折变化的有无和复杂程度。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他对于汉语的上述评价。因此,姚小平在他的著作中也为洪堡特辩解道:“他所谈论不同语言的完善或不完善、优点或缺点,主要是学术上的失误,而不是文化上的歧视。”⑧

(四)关于汉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关于语言和民族精神力量的关系也是洪氏对人类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因为他把语言学上升到人类学及哲学的高度。在洪堡特看来,一切存在的民族及其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都离不开精神力量,人类语言所呈现出来的部落、地域性等差异,都是因为人类的精神在不同的部落和地域以不同的方式显现出来。每一个民族和他的语言都是一种“精神个体”,可见,汉语也不会例外。接下来我们从汉语的语法特点,以及汉字本身的特点来窥见汉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诚然,这一点在洪堡特自己的论著中也有所点染,因为他毕竟把这一点看做是一位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的职责。

正如在上文所提到的,汉语这种语言要求该民族依赖于更多的“精神活动参与”,一方面体现在汉语有一种更偏向于隐性的语法特性,另一方面,汉语所钟爱的语序手段也要求人们在理解概念时付出更多的精神劳动,我们不妨举例说明,试比较汉语和德语,德语除了借助于语序(Abfolge der Elemente)外,还拥有很多形态变形手段,即显性的语法标记,来帮助听者理解句子,因此德语允许出现较长的句子却绝不会影响句子含义的表达和理解,可见,形态的变形(Flexion)不能不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辅助手段,但是汉语似乎显得“相形见绌”,因此也就需要听者较多的精神投入,此外也不难理解为何汉语中很少会出现繁冗的长句。

与此同时,洪堡特也对汉字的表形和表意现象稍作研究,并与拼音文字做了比较,但他仍旧站在西方语言研究的立场上,认为中国文字不完善,其论据是文字应当表示语音,而不应越过词直接表示概念,可见其观点的局限性。从民族心理和思维的角度来看,以形表义的汉字是适应汉语表达和理解的特点的,也符合汉族的心理和习惯。中国学者林宝卿在《汉语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讲道从以形表意汉字看民族思维特征⑨,《说文・叙》指出:“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也就是说,汉字由文到字的发展,最基本的东西是象形。汉字的象形表意的性质适合汉语表达和理解的特点,其造字方法适合汉族的用字、识字的心理和习惯。通过抽象的方式所形成的汉字其实是古人最为直观的思维反映,人们可以凭视觉感知出来,这种构形方法是建立在长期生活、生产经验上。在林看来,具象性是汉字的主要特点,古人在造字时很重视体验,内向省悟,就好像朱熹说的“置心物中”,达到物我沟通,人们可以从字形和字义的密切关系上,理解其意。随着语言的进化,文字书写从甲骨到楷书的演变,以及部分字义的变化,汉字始终坚持着符号义化的特性,这一点也无疑说明了,汉族的思维方式对汉字的义化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

通过对洪堡特汉语观的搜集和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十九世纪德国汉语言研究的主流思想,因为洪氏汉语观毕竟是当时较早也是最为有影响力的观点。综上所述,西方的语言学家往往站在印欧语言研究的立场上来研究汉语,不容忽视的还有他们的研究对象还是过去的文言文,因此会有很多的理解困难,也不免带有些许的片面和狭隘。然而,瑕不掩瑜,作为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人,他的一些重要观点对西方的汉学家们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今天看来,对于我国语言学家研究汉语也有一定的启发性。

注释:

①徐志民.欧美语言学简史:65.

②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93.

③姚小平.17-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与中国语言学:60-61.

④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95.

⑤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279.

⑥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96.

⑦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99.

⑧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101.

⑨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79.

参考文献:

[1]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徐志民.欧美语言学简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3]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