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调控专业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7-14 16:25:39
调控专业论文

调控专业论文第1篇

关键词:控制论;生物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04-02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期解决当前国家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1]。国家、社会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使得生态产业成为了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人才市场需求。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开办了生物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希望能为地方培养能真正扎根基层工作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在范围和规模上的发展,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如何真正落实针对地方的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是当前地方高校相关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想,遵循地方高校专业培养规律,立足地方,以学科为龙头,优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整体提升专业培养质量的良好效果。

一、控制论基本思想

美国数学家维纳首先提出了系统控制论[2],其核心思想在于,系统和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在此过程中根据系统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系统的最优控制,从而保证系统达到并持续保持在最佳状态。在维纳的控制论中,可总结出三个最为基本的概念:控制、反馈和调节。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受到内路和外路两条回路信号的控制,各种节点相互关联。内路(由学校、院系和学生组成)进行系统输出的超前控制,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进行及时调节。外路(由用人单位、学生和学校院系组成),将系统输出的状况(即培养学生的质量)实时反馈给学校院系,学校院系通过反馈机制进行内涵建设的调节,不断完善优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师资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最优控制。

二、地方高校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构建

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路,将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看成具有反馈调节机制的复杂系统。学校的招生是系统的输入,毕业生的质量是系统的输出,学校和相关院系作为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节点,教学质量的信息回馈作为系统的内路反馈节点,社会用人单位作为系统的外路反馈节点,将教学中的“质量管理―过程监督―效果反馈”与控制论中的“信息输入―控制调节―反馈修正”进行比对,构建其共同的构式。

1.内路系统模式。内路系统模式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构架。当学生取得学籍进入学习后,本科生管理单位从过程管理、教学执行、教学质量监督与反馈、教学质量考核与改革四个方面开展人才培养。

2.外路系统模式。外路系统模式是学校人才培养得到社会认可的反馈控制过程。这包含两个层面的机制:(1)学校紧密跟踪用人单位,根据调查回馈信息重新调整前馈保障体系,进而更好的保障本科生的培养质量。(2)促进有关教师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以便及时掌握市场行业的发展动态,更好的调整教学内容。

三、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吉首大学位于偏僻闭塞、经济落后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区,拥有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以及生命科学(含师范)、生物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药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为体现落实吉首大学“立足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根据多年来对与地区相关企业的交流和对湘西地区生态环保市场的了解,确定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适应地区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根据前述控制论的思路,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内路系统模式方面做了如下重大修订:(1)首先明确办学的特色培养方向。从控制论的视角来看,作为系统的输出,吉首大学所培养的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是为地方生态环保市场服务的。因此,为了能让所培养的学生更好的被社会认可,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首先重点明确了吉首大学生命科学(含师范)、生物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药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特色方向。例如,环境科学专业以“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特色培养方向,环境工程专业以“水污染控制技术”作为特色培养方向。(2)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重大调整和修订。在课程体系上,改变过去课程设置过程中“大而全”的课程设置思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分别将“环境影响评价”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这两门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群的核心,而其余课程围绕这两门核心课程进行构架。

另外,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外路系统模式方面也做了如下重大修订:(1)优质师资队伍的调整和建设。吉首大学与湖南省、四川省多家具有行业工程咨询资质、工程设计资质的企业单位进行合作,一方面聘请了企业部分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工程师担任部分课程的讲座教师,使学生理解当前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等信息;另一方面,结合相关教师的科学研究,积极开展与地方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2)经常根据反馈信息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根据用人单位、毕业学生等反馈的就业信息和生态环保行业的发展信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校内外专家、政府官员、已毕业学生等,适时经常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四、结语

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合地方需求的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在其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上,基于双路控制系统的控制论原理,将人才培养质量模式过程与控制论中规划控制、信息反馈和效果调节三个要素契合,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反馈控制机制。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近年来以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为龙头,在明确办学的特色培养方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办学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改革。实践结果表明,相关模式得到了用人单位与社会的认可,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多年来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参考文献:

调控专业论文第2篇

省份

类别、专业

文化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英语单科线

山东省

设计美术类

323

246.4

不限

史论类

411

校考专业合格

70

美术学(中国书体研究)

371

254.01

不限

舞蹈表演

202

234

表演(男生)

258

250.2

表演(女生)

202

237

山东省外

设计美术类

生源所在省份划定的艺术类专业本科文化控制线

257

不限

史论类

360

校考专业合格

70

说明

设计美术类、史论类:达到上述分数线按成绩优先的原则,参照专业志愿确定录取专业

山东省内艺术类本科录取规则:

设计美术类专业:按专业校考类别划定校考专业合格线及文化最低控制线。对于校考专业成绩合格的考生,文化课成绩须达到我校划定的艺术类专业本科文化最低控制线(根据一志愿考生情况,划定文化最低控制线,划线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5),且根据招生计划及相关规定划定专业最低分数线。在此文化及专业最低分数线上的一志愿考生,按校考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排序,遵循志愿,择优录取,确定录取专业(校考专业成绩并列者,优先录取文化成绩高的;如文化成绩也相同,则优先录取外语成绩高的)。专业志愿无法满足时,服从调剂的考生,可调剂至未完成计划的专业;不服从调剂的,作退档处理。

史论类专业:按专业校考类别划定校考专业合格线及文化最低控制线。对于校考专业成绩合格的考生,文化课成绩须达到我校划定的艺术类专业本科文化最低控制线(根据一志愿考生情况,划定文化最低控制线,划线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5),且外语成绩须达到我校要求。在此文化及外语最低分数线上的一志愿考生,按文化成绩排序,遵循志愿,择优录取,确定录取专业(文化成绩并列者,优先录取外语成绩高的;如外语成绩也相同,则优先录取校考专业成绩高的)。专业志愿无法满足时,服从调剂的考生,可调剂至未完成计划的专业;不服从调剂的,作退档处理。

美术学(中国书体研究)、表演、舞蹈表演专业:对于校考专业成绩合格的考生,文化课成绩须达到我校划定的艺术类专业本科文化最低控制线(根据一志愿考生情况,划定文化最低控制线,划线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5),且根据招生计划及相关规定划定专业最低分数线。在此文化及专业最低分数线上的一志愿考生,按校考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排序,遵循志愿,择优录取,确定录取专业(校考专业成绩并列者,优先录取文化成绩高的;如文化成绩也相同,则优先录取外语成绩高的)。

山东省外艺术类本科录取规则:

调控专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电工技师论文工艺性标准化

一、专业项目论文的工作观

技师技能考核或鉴定首先应注重的是工作者专业素质——岗位工作能力水平的评价。写作和提交论文是申报鉴定者应对技能考核鉴定的准备过程,同时是个人技能水平的展示过程。

技术工人的专业工作目的一般要求是:保证生产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物质消耗——有效益价值核算或向好性预期。凭借论文关于专业工作项目立论确定、技术路线解析、工艺方法选择、调试过程记录等的描述,充分显示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专业规范把握、主流技术运用、工艺方法适当、工序工步明晰。

技师论文应该强调较高级工艺性内容,应该是工作技艺和业绩展示、以专业文献范式表述的文章,并不一定要用某效益指标来显示工作价值。如工艺改进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专业技巧水平;又如新技术应用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对工程新技术或复杂工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1.强调论文项目的工艺性价值。技能,应理解为专业工作的技能工艺能力。也许是简称,总易误认为技能偏指技术能力,而忽视工艺能力。技术一般是指工业过程的方法论,即一般是可行性确定后在标准化设计前提下选材、加工手段、加工流程以尽可能的高效率获得目标产品的方法。而工艺,可以理解为加工的“艺术”,强调工作过程中获得目标产品的技巧性、保障性和完美性。技术工艺能力,可以理解为技术与工艺互渗而形成的知识型、技巧型、成熟型的生产力。

较高级的专业技能型人员的工作,应能体现技术工艺引人入胜的技巧性,工作项目论文也理所当然要求显示出工艺性价值——论文应显示出写作者关于工作项目的基本技术理解能力和工艺质量层次。基本技术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的引用或引证,工艺质量则涵括改进能力、工作技巧、专业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和补足能力、安全防护构思能力、提高工作对象商品化的能力。工艺质量直接决定了目标产品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市场性。

2.注重专业性表述的标准化概念。技师的基本技术理论理解力是其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但其工作的方式、目标往往约束了专业理论的扩充速度和应用空间。许多长期在特殊电气工程岗位工作、工艺经验丰富的技艺型人员理论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本职工作很出色,工作质量的工艺价值突现。一般认为长期的专职工作经验中积累着较高的专业工艺悟性。应该看到,高专业工艺性主要表现为相对行业标准、生产规范有很强的理解力,对生产流程有很强的连接、补足、改进的能力。正是高的专业悟性使得技艺型人员与技术设计人员的工作配合相得益彰。

3.把握过程分析的理论深度。一些技师工作项目论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理论的依据——数理公式推导过程或教科书式论说,然后绘出基本原理图,最后给出相当肯定的可行性结论。必须注意,这种论文往往是有缺陷的——项目的实施有效性没有表达—作者的操作工艺技能水平得不到显示。缺少相关工程经验公式或者经验系数(理论公式受客观实际过程条件的约束),易使得项目实施性这一关键工艺环节受到鉴定评价者质疑。这类论文的缺陷在论文大辩的有限时间里难以弥补。

4.妥当运用“技术进步手段”、“技术创新理念”、“精湛工艺过程”。机电工程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视下述工作能力为工艺能力;把握专业标准和规范的运用方法、流畅的专业语言(术语,编程,工程图,解析图表等)表述、撰适用的工程文档、规划工作技巧和效率。

技术进步:在产业规范约束下,采用现代的、主流的专业技术成果。

技术工艺创新:在产业规范约束下的工作能够在去除隐患、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形式优化、节能提效、减污去噪、降低维护成本、智能化诊断运行等某些方面有显明的特色成果。

基本完备和适配的资料:是指可以作为施工提纲或设备的档案基本资料。

二、电学原理在工程运用中的本征性理解

机电技术中的电工技术是关于电能量分配和智能控制的技术,应用电工技术的基础原理是欧姆定律和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

1.本征性理解。客观导电材料上的电量分析应划分为以电压(电动势能信息)为主量的“信息变换及传递系统”和以电流为主量的“能量传输电路”。控制信息传递系统的第一要素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控制系统传递信息不一定依赖固形材料(例如可通过空间电磁场感应传递)。

使用电动机为电能耗用终端的设备继电器线路形式控制电路主要形成运动控制“逻辑、时间、顺序”机制,自保、互锁、延时、中继等都是形成控制信息的电路。

采用集成运放器为核心的信号电压调节器主要解决比例(信号放大)、微分(信号即时变化率)、积分(信号的时间积累效应),而整流、检波、限幅、隔离、跟随、调零、保护等都是附加电路。

电能量传输的第一要素是电路成为回路,依赖有形的导电材料,再者就是能量规模(大小)和传输时间可控。因此,控制电路的关键功能是信息“变换(如电压放大器)”和“调节”。

主电路的关键功能是能量的“被控”和“驱动”,而反馈电路则是对于完成基本运转功能的、由基本控制器和驱动器(主电路)组成的开环系统输出量检测并形成修正信号的“智能化”部件。

现时的机电“主流技术”指由集成PID运算器件、逻辑运算器件(CPU)及大容量数据存储器件为核心的控制器运用技术、由可高频全控大功率无触点开关元件为核心的驱动器运用技术及由新型传感器为核心的传感信号接收变换电路技术。

2.机电能量转换技术离不开磁材料技术,也离不开磁路分析技术;传统的磁路材料由于磁传导敏感于温度和介质成分,其电气特性检定比较困难。但是近些年来,新型合成磁性材料技术迅猛发展,其运用空间(特别是在机电技术领域)急速扩展。

再者,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工业技术发展的双引擎,感知设备运动状态和形成系统信息的传感器技术是智能系统的前端。

从对于控制方式本质的理解判断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一个四端电路(网络)为例,若以改变激励能够实现相应响应,则控制方式可分为:a.电流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流放大系数),b.电压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导(跨导)),c.电压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压放大倍数),d.电流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阻(跨阻)),实现电能利用的机电设备的电路多以电流为被控量,所以上述a,b两种控制方式是驱动器电路,c是信息处理电路,d不是机电设备电路优选形式(能量控制信号)。

上述a、b方式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的电能传输电路(主电路、驱动器)形式。

a方式中,电流控制电流的中心技术是:实现小电流控制大电流、一路电流控制多路电流。代表性功能器件有三极管和继电器。

三极管,响应速度高,无动作触点,但控制电路与被控电路有公共支路,控制量与被控量的高次谐波相互影响或制约,而且可承受功率在瓦特级,一般不符合机电设备功率规模要求。

继电器(接触器),以电-磁-力形式驱动开关触点动作,实现电流的小控大和一控多。但触点动作时间不准、电弧现象、线圈断电反电动势高并形成高频干扰源、体积大等固有弱点,长期以来被视为“非理想器件”。

b方式是经典控制技术体系中理想的控制方式——信息控制能量。

上世纪后半期,业界使用大功率半控型电子器件晶闸管加之PWM技术的移相触发器实现有缺陷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于机电设备能量控制——主要是直流电动机的荷载调速。

上世纪末期大功率全控型电子器件IGBT(一种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器件)的商品化普及,机电设备用全控型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成为现实,例如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交流电动机实现宽范围荷载的变频调速。

3.电气主流技术发展的瞻望。机电设备机械构件的技术进步程度受制于材料技术发展及其成果的商品化程度。通用机电电工技术范畴的技术开发重点有:

电力电子技术: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工业规模电能变换的技术,是建立在电子学、电工原理和自动控制三大学科上的新兴学科成果。器件以半导体为基本材料,根据器件的特点和电能转换的要求,开发电能转换电路,包括各种控制、触发、保护、显示、信息处理、继电接触等二次回路及电路。

电动机技术:强磁材料与低温环境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型传感系统分析与仪表。

机电液智能控制技术:机械、液压、电子融合控制技术使得机器的效率、性能、品质、可靠性等大大提升,如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深海或隧道的巨力液压控制系统。

微机电系统技术:常规电气系统元器件微型化组件化甚至实现“叠层组件—集成化”,即把微型化的敏感元器件、微处理器、执行器、各种机械构件、电动机、能源、光学系统等都集成于一个极小的几何空间内,并且能像集成电路一样大批量、廉价地生产。

电致流体相变技术: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液(ERF,electrorheologicalfluid)可在“固”—“液”两相之间转换,转换过程可控而且可逆,转换时间为ms级,利用其电控力学行为,可以预期得到较之传统力学元件更为理想的(机—电能量转换控制的)响应指标。

磁致流体相变技术:磁流变液是由高磁导率、低磁滞性的微小软磁性颗粒和非导磁性液体混合而成的悬浮体。在零磁场条件下呈现出低黏度的牛顿流体特性;而在强磁场作用下,则呈现出高黏度、低流动性。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的流变是瞬间的、可逆的,而且其流变后的剪切屈服强度与磁场强度具有稳定的对应关系。

硅胶导电与绝缘的智能化控制技术;作为可以在电磁场发挥“柔性”功能的新型器件必将影响机电设备电路构造技术。导电硅胶是具备导电性能的硅胶制品,用于一些电子硅胶产品上发挥开关接通的作用,现时应用于一些电子设备、家用设备、办公设备中,比如导电硅胶按键、电线连接管、影印机滚轴、电缆插头、连接器衬垫等。

三、要强调通用电学知识与电工新技术运用衔接的工艺能力

机电设备技术标准(国家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文件、超级公司企业标准)的意志和执行能力。标准化是机电设备可靠性的保障。国家标准中对机床的控制方式、接地方式、抗干扰、容错、机械连锁、危险部件防护等,作了较完善规定,有效保障了机床的安全可靠运转。经验证明,符合标准的机床,故障率较低,反之故障率则高,可靠的保护措施是防止器件和装置损坏的重要方面。

当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体系强调了标准化水平是素质和技术能力的体现。如技术资料规范化编整能力、微机控制应用程序解析能力、逆向工程能力(逆向于在确定材料条件下设计制造的路径对产品拆解—解析技术工艺特征,提交改进或改性方案,以期获得结构或功能更优化的产品)、工程数学与物理运动现实的映射解释能力。

四、提高论文的精致程度和新技术含量的着眼点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技术工艺核心领域(空间范围,对象)。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主流技术、前端发展技术(如机器人,城市电动载人设备(电梯,搜索救生设备,无人驾驶运行设备,物流基地自动化设备等),注意:在机电前端技术领域;与电路系统运行规律模式相似的流体智能控制系统正在迅速地发生着微型化、精准化、多种指标信息传递同道化的技术水平提升。

机器的电气系统运用主流技术改造的工艺路线和工步流程。

一些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的实用性(技术改造方案的功能指标的得失)和适用性。

专业技术文献资料的引用和“创新价值”的保障。

五、论文正文的编辑策略

通过这里的工作全过程的描述而展示个人的工作实力状况,明喻达到专业技师水平。正文应涵括以下内容:

1.详尽细致的立论表述:现实性、可行性、绩效预期等。立论的过程是运用专业范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简述预期的项目工作的流程、效益目标、专业技术层次特征和工艺精华综合;证明自己的主张。立论应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现实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环境,仪器工具,基础性技术资料等工作先期条件,适配一些示意性插图、流程框图、曲线图、简表等。

可行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团队情况,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经验,主流技术采用的决定,需要增加的仪器工具,实施方案或技术工艺路线。

绩效预期:有重点而且简单的、与现实性情况可比较的谈说,重点是预期的技术或形式先进性、工程安全性、设备的控制或运行可靠性、节能减排等的定性谈说。

2.主流技术采用、工艺方案、实施过程等的详述。例如: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技术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继电器电路中的中继、延时、顺序、串并逻辑、传感信息处理等的硬件功能而提升了机电设备控制的可靠性。又如: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对全控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编程控制而实现交流电源变频控制,使得电动机“宽范围、恒功率或恒转矩的调速”成为普适技术。

工艺方案:展示工作者专业软实力的平台,以分类的技术工艺设计资料及对其简单注解说明文字为主项。资料文件要符合专业规范,要基本完备,要适配。例如:机床设备电气系统档案基本资料文件一般有电路原理图、电器件位置示意图、接线图、元件明细表、电气原理说明或控制流程注解、维修或改造记录等。

三项资料:工作对象技术改造之前的电路原理图及工况表述、改进工程技术路线设计(流程图与功能框图)和主要零部件明细,是工艺方案论证的骨干依据。

对于要遵循物理规律,以推演、论证、解析为主要技术路线的项目论文,建议采用机电工程手册为理论蓝本,引用工程计算方法处理数据。

调试过程:调试工作的工序、工步罗列,调试过程状况和数据的记录。

3.结果与讨论。这是全文的重心,应精心筛选技术工艺成果,把那些必要而充分的数据、现象、样品、认识等选出来,写进去,作为分析的依据。在对结果做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应说明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误差分析,说明现象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证性。

概括项目工作的总结: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联系实际结果,解说它的工程意义、应用价值和在实际中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对相关进程记录资料进一步标准化编整的见解、意愿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建,张文凡.电类技师论文的撰写、答辩及点评.(ISBN9787111318422).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调控专业论文第4篇

一体化双师教师技师

一、一体化双师

从事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双师必须获得硕士学位,在企业至少具有5年的专业实践经历,并取得相关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专职教师要求非常高。

在我国高职院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具备了高学历,但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能讲授理论的教师,更需要传授实践经验的技师。目前,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的有利扶持下,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由此,我们高职教师也应该力争成为“一体化双师”。

二、数控技术维修专业教师考取“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技师

1.高职教师职责

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高职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要具备思想水平高、教学水平高和学术水平高的“三高”整体素质,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生活和工作中,还要具有健康的人格。

2.数控技术维修专业教师

在我们学院数控技术维修专业的教师承担“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讲授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及“《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取证”实践教学。核心课程及实践教学是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主干专业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必备的数控机床安装、维修和调试能力而开发设计。

数控机床的质量好坏完全取决于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素质。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复合知识;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教学,训练学生掌握有关数控、驱动及PLC的工作原理,会CNC编程和编程语言;熟悉数控设备的结构,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各种常用(尤其是现场)测试仪器、仪表和各种工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3.考取“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技师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技师的任务是生产产品,两者的服务对象有着天壤之别。在高职院校,教师要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较高级别的技师,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技师要考取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提高技师的理论教学能力。

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取证”为例,教师指导学生获取“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中级证书”或者“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证书”,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考取“数控机床装调工考评员”或者“数控机床装调工高级考评员”证书,还要考取“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技师”或者“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培训教师”说明:培训中级、高级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本专业(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本专业(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高级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2年以上或本专业(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我们数控技术维修专业的教师经过自身努力,全部取得了“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技师”或者“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了“一体化双师”的资格。

三、建设“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一体化教学实训室

建设数控机床装配与机电联调车间,既能满足“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理论教学,又具备“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实践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实训室,是将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建设“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一个真实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一体化,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

1.兼顾生产性和教学性

数控机床装配与机电联调车间的一体化教学实训室不仅是完成“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实际工作过程的场所,也是学习理论的场所,必须兼顾两个方面的属性。在数控机床装配与机电联调车间具有4台数控车床、4台数控铣床和6台车、铣、加工中心实训台的物理环境,实现具有社会属性的安全制度和素质教育可视化管理,创建了良好的育人人文环境,有助于学生人际交往。

2.具备典型性和灵活性

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是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实践训练必不可少的载体,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车、铣、加工中心实训台是平铺式的数控机床,为学生学习相关技能提供了部件装调维修训练功能,便于设备的可扩充性,有效保证了教学设备整体稳定、又利于完成局部调整更新。

3.利于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实训室是“做中学”十分重要的场所,多种数控设备,还有激光干涉仪、精密水平仪、千分表、电工用等各种工量具,由于设备、工量具价格高及维修工作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数控技术维修专业的教师责任重大,但也能映射一体化双师的高素质。

四、成绩显著

教师培养学生数控机床安装、维修和调试能力的全面素质和专业能力,依据“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过程,设计将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任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地点的一体化,教学任务和实际工作一体化。

我们数控技术维修专业的教师们在院领导和系主任的领导下,团结合作,不仅教学成绩突出,历年编写了北京市举办的高职组和中职组数控机床装调等赛项技能大赛技术文件,亲自指导高职和中职学生参加技能训练。2012年5月,我校高职和中职学生参加北京市技能大赛均获第一名;6月,我校6名高职学生参加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中,取得了一等奖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有3名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10名教师参与“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赛项“教学方案设计与教学资源制作”,有5名参赛教师获“教师组一等奖”。

我们教师将继续努力工作、精诚合作,努力成为优秀的一体化双师,建设高水平的“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

参考文献:

[1]陈水生.浅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分离与统一.成人教育,2007,(251).

[2]娄锐,纪红.行动导向高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职业技术教育,2009,(05).

调控专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调研方式;调研数据分析;人才培养方向定位

近年来,中职学校正在开展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希望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但是,在人才培养改革中,需要大量的、多方的数据支撑,而这些数据和理论依据都来源于人才需求调研,中职学校如何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下面笔者将以数控加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为例,讲述如何开展人才需求调研。

一、确定专业的调研目的

在确定调研目的之前,要了解中职教育的现状,目前中职教育普遍存在两个脱节:理论课与技能课教学相脱节和技能课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内容相脱节,所以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目的是解决这两个问题,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数控加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目的如下:

(1)开展行业调研,了解数控加工专业对应的行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数控机床操作(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岗位人才需求量及素质要求。

(2)开展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应的数控专业就业岗位分布及岗位能力要求、技能要求、工作要求。

(3)开展职业院校调研,了解兄弟职业院校在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培养层次定位与近年办学情况以及对职业内涵、职业岗位设置与专业建设的情况。

(4)开展对毕业生调研,了解数控专业毕业生对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实习设备设施配置、师资与教学水平。

二、确定专业的调研对象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选择调研对象:

(1)广西玉林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我校”)2012、2013、2014届近三年数控专业的毕业生。

(2)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的中层管理员、班组长、技师、技工师傅、技术总监等。

(3)数控加工专业对应的机械制造(与数控加工相关)行业、协会。

(4)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等20所中高职院校。

三、确定专业的调研方式

(1)问卷调查。采用《企业调查问卷》《毕业生调查问卷》《职业院校调查问卷》,以企业概况、用人需求以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等方面设置企业调查问卷内容;以学校课程、教学、实训条件、师资等内容设置毕业生调查问卷;以办学情况、专业设置、职业内涵、专业建设等内容设置职业院校调查问卷。

(2)现场访谈。与企业的中层管理员、班组长、技师、技工师傅、技术总监、毕业生等人员面对面座谈、交流。

(3)文献检索。文献检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程学会等行业,了解数控加工专业对应的行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数量。

四、实施调研

(1)2013年7、8、9月,调研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采用问卷调查、与企业专家面对面座谈的方法,实地考察了企业经营和生产状况,了解企业有关数控职业岗位设置情况及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

(2)2013年8、9、10月,分别对在广西、广东工作的部分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调查问卷,个别座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课程设置、教学设施、教师教学能力,学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共发出50张调查问卷,收回40张。

(3)2013年9、10月,对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等10所院校进行调查,通过与教学管理部门、专业骨干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数控专业的办学规模、教学实施、内涵建设等情况,共发出10张调查问卷,收回10张。

(4)2013年8、9、10月通过网络调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程学会等,了解数控职业发展趋势,数控职业规模。

五、调研数据分析

1.数控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

(1)2010到2013年,中国每年机床产量维持在20万台以上(见图 1),我国未来数控机床市场巨大,数控机床需求的快速增长带来数控职业岗位巨大需求。

(2)通过调研现示,中国机床的数控化率在不断攀升(见图 2)普通机床岗位需求下降,而数控机床岗位需求逐年增加。

(3)我国(初、中、高)级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60%。而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这表明,我们的中级技工在未来5至10年内仍会有大量的人才缺口。(见图 3)

(4)数控职业岗位与岗位能力分析。据教育部高教司对152家数控应用企业调查显示,目前在岗人员岗位一般分为:数控设备操作人员、数控编程工艺人员、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等。 调查中,数控设备操作人员占70.13%,数控编程工艺人员占12.6%,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2.44%,其他4.83%。(见图 4)

(5)通过对广西玉柴曲轴厂、广西金创等企业的调研,发现提供数控设备操作人员岗位比例中,数控车工占的比例较大,其次是数控铣工、加工中心。(见图 5)

2.数控职业岗位能力数据分析

(1)在对员工通用能力的调查中,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与沟通、吃苦耐劳这四项认同度最高,占受访比例的80%以上。(见图 6)

(2)在对员工应具备的岗位技能能力调查中,数控机床操作能力、数控编程能力、识图能力认同度最高,占总认同度率的90%以上。(见图 7)

在“企业方对中职学生就业上岗时工作能力满意度”调查(见图 8)中,比较满意的占60%以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我们通过对广西玉柴曲轴厂、广州数控设备厂等10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了这些企业对数控机床工岗位要求具体如下:①懂得数控机床操作系统,熟悉数控机床的性能和主要装置;②熟悉并了解各类金属材料的性能,识图、懂量具,根据产品图纸能编排程序、选择刀具进行生产;③具有一定的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并进行车床的日常维护与保养,能够操作常规检测仪器,能处理一般的产品质量和工艺问题以及常见的故障;④工作细致、认真、责任心强;⑤根据零件图所规定的工件形状和尺寸、材料、技术要求进行工艺程序的设计与计算(包括加工顺序、刀具与工件相对运动轨迹、距离和进给速度等),输入到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⑥数控车床自动生产出产品后,使用测量检测仪器,对有精度误差的产品进行误差补偿;⑦排除数控车床的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故障,进行日常的车床维护和保养;⑧能应用研究第三方软件,完成复杂零件造型,自动编排程序。

3.毕业生对学校数控专业建设调研数据分析

(1)在“毕业生对原有开设课程的重要度评价”中(见图 9),发现操作技能课程如:普车实习、数控车实习、数控铣实习、加工中心实习课程的认同度最高。

(2)从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的评价看,满意的比例为12%,基本满意的为75%,不满意的比例为13%(见图10),显示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的总体评价一般,表明满意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在毕业生就业成功的原因中(见图 11),受访者列举最多的原因是“有社会工作实践经验”“专业技能突出”“工作态度好”,因为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十分看重。受访者大多认为:由于中职毕业生绝大部分的就业方向为企业生产一线,因此需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企业对学生此方面的素质要求迫切。

(4)在对教师需要提升的能力中,认为教师最需改进的是教学方法(见图 12)。受访者普遍认为理论课过于抽象,没有很好地结合实践环节,而专业技能过于简单,缺少丰富的内涵。理论知识、工艺知识、操作技能过硬,善于表达的一体化专业教师被认为最能满足现实需要。

毕业生认为在学校所培养的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学习能力。(见图 13)

4.企业专家访谈分析

为了更深入了解和掌握调研企业和员工情况、发展规划、人才需求及对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评价和建议,在发放企业问卷的基础上,我们邀请了调研企业的部分专家填写了企业专家问卷(访谈)表。在企业专家问卷(访谈)表中,专家访谈者可以不受企业问卷问题选项的限制,更深刻自由地发表意见,以完善和补充问卷的不足。受访专家认真负责填写了企业专家问卷(访

谈)表,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如,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熟悉设备操作,设备保养,保值,检具正确使用等。

六、调研结论

(1)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建议。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数控加工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把握行业企业各层级用人情况及数量需求,理清数控加工专业匹配的职业内涵、职业岗位群与工作职责,比较同类职业院校数控加工专业培养方向定位、培养层次定位与近年办学规模等情况,结合我校数控加工专业多年的办学经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可定位为:数控加工专业的培养方向应以(需求岗位比例最多的)数控车削加工方向为核心,数控铣削加工和加工中心加工方向为辅。

培养层次需以(需求人才层次最多的)职业资格四级,为我校人才培养层次。数控部分岗位及能力要求见下数控岗位及能力要求表所示。

(2)对人才培养的建议。①企业认为学生在掌握数控专业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后,可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简单到综合)的项目进行实习,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②企业建议密切开展校企之间的合作,使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受益,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模拟企业零件)生产为依托,建立以校内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模式,采用“产教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计划,

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3)课程设置建议。当前技术、经济和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信息时代,传统的课程结构单一、相关课程内容重叠,传统的实训课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课程不能有效衔接。因此,必须对原有的课程进行重新设置,重新设置的课程应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教学模式建议。传统教学模式虽有实训环节的教学,但仍偏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传授,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快速掌握技能、快速成才;有利于学员毕业后快速胜任第一岗位工作,建议以人社部开展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核心,改进我校现有的教学模式。

(5)评价模式的建议。教学评价是促进中职教育管理、推动改革的重要手段。建议教学评价采用主体多元化 (学生、教师、学校、学生家长、企业、社会)及评价方法多元化,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6)师资的建议。社会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既懂理论又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是对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学校应以一体化教师、专业骨干老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重点,建立一支适应一体化教师的师资团队。

(7)教学场所建设的建议。原有的教学场所功能单一,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学习分别独立,不利于形成“学中做,做中学”学习方式。学校应建立一体的教学场所,建立以信息查询、理论课堂、技能课堂多功能一体化的教学场所。

七、结束语

调控专业论文第6篇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教学改革;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094-04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自动控制技术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建筑向大面积、高层、多功能、智能化、综合性的趋势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在建筑行业的暖通空调领域应用愈加广泛。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简称BAS)是实现建筑物内部设备(包括暖通空调系统、给水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等)高效运行,创造安全舒适工作或居住环境的重要保证。

据调查,国内已投入使用的BAS系统多数仅能完成设备的运行参数检测、设备的启/停控制等基本功能,真正实现空调系统经济运行的很少,离节能的目标更是相差甚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负责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运行管理的技术人员不了解BAS及相关技术对自己专业技术所起的作用,而设计、施工BAS的电气、自控专业人员又不了解暖通空调工艺,不知道实现暖通空调系统控制的最优解决方案。为了满足建筑智能化技术的推广以及引进、消化、吸收,促进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暖通空调学科与电控学科交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基于行业发展需求,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中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

一、课程特点以及教学改革思路

自动控制原理是控制理论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它研究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系统一般性规律。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涉及数学基础知识较多、公式和图形多,推导复杂[1]。很多学生看不清这些理论与专业内容的关系,误认为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数学课程,容易产生畏难心理。

近3年,作者采用网上浏览、实地调研、与毕业生交流等手段调查了国内30余所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开课教师情况、课程学时、选用教材、学生学习效果等内容。

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其中25所学校是由自动控制专业的教师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授课,有5所学校是由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因总学时的压缩,19所院校课程为40学时,6所学校为32学时,5所学校为48学时,10所高校直接选用自动控制专业所选教材,18所学校选用《自动控制原理(非自动化专业)》教材,2所学校采用自编教材。由于课程学时设置不同,各校讲授课程的内容体系、深度、广度各不相同,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太大,效果不好,没有很好地实现开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目的。

与不同院校毕业生交流发现,学生学习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为:其一,课程理论性较强,涉及知识点较多,数学公式多、教师往往把过多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原理讲解和公式推导,忽略了理论知识与自动控制系统应用实例的结合,弱化了课程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其二,由自动控制专业教师讲授课程难以将自动控制技术理论与暖通空调领域的专业工程应用案例充分结合,课程内容与专业应用脱钩,学生对学习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实用性认识模糊。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师对课程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深度难以把握,没有一个标准以作衡量。此外,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学生数学基础不如电类专业学生好,学习课程相关数学知识难度大,因此学生兴趣不高;其三,课程实验环节不足或者作用发挥不明显。多数学校没有针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系统地设置课程对应的实验环节,部分院校只是简单选择部分自控专业部分实验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暖通空调领域控制对象的特点,控制器的设计脱离被控对象,课程实验环节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显得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实验课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

二、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拟订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结合社会与专业发展需求,对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进行拓宽和更新。由于自动控制原理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跨专业的基础课程,为顺应建筑智能化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学校从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验环节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和探索,对课程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了优化。

(一)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和建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暖通空调学科和电控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目的是应用自动控制知识和技术为建筑设备系统运行服务,而不是开发自动控制系统。《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大纲》中已经将自动控制原理列入考试课程范围。大纲中明确要求熟悉空调自动控制方法及运行调节。考虑到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要求自控知识的难度和深度,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拟订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总体框架要求,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在自动控制方面只需达到初步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能够准确提出该专业对自控的要求,正确绘制自动控制原理图,并能配合自控技术人员进行调试。基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同时考虑到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适用于暖通空调与制冷设备控制系统设计和运行,课程教学内容以常规线性控制理论为基础,主要介绍自动控制系统四个模块(调节对象、测量装置、调节器、执行器)的原理、特性以及应用,让学生掌握位式调节, P、I、PI、PID 控制方式的原理; 掌握拉氏变换并能够运用该种数学方法进行控制系统的特性分析;熟悉执行机构选用与计算,能够进行调节阀选择;掌握PID 计算机控制式的推导和应用。学生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知识,包括系统类型、脉冲信号采集采样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暖通空调领域的应用。

(二)编制适用于建筑环境设备工程专业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材

目前,没有专门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及其相关专业(如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的教材。《自动控制原理》教材对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难度大,这些教材内容与专业内容联系很少,而且学生没有必要学习自动控制理论的全部内容[2]。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暖通空调自控、建筑智能化相关领域的教学、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9年,围绕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成功申请了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立项。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和注意吸取当前暖通空调自控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基础上,主编的《建筑设备自动控制原理》于2011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该教材的主要特点有:(1)以经典控制理论为主,介绍自动控制系统四个模块(调节对象、测量装置、调节器、执行器)的原理、特性以及应用,在各模块知识基础上,介绍控制系统的结构图、时域响应、频域响应以及稳定性判断内容,此外,教材还包含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知识。(2)书中给出的案例充分结合与暖通空调行业工程应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学生今后的相关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3)教材内容涵盖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适应32~48学时教学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学时选择教学内容,也可结合实际授课的情况进行补充。

(三)强化课程实验环节建设并开发相应的实验装置

在理论教学改革的同时,从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入手,逐渐由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环节为基础,设置相应的实验环节,主要包括:(1)传感器特性实验;(2)调节对象特性实验;(3)调节器特性实验;(4)自动调节系统实验,共8学时。实验环节全部是综合性实验。结合专业技术应用特点研制开发了自动控制原理的实验设备“多功能风机盘管自控实验台”, 实验装置以暖通空调系统为调节对象,促使学生将专业空调理论与自控原理相联系,巩固专业知识,促使学生思考建环专业中所涉及的暖通空调系统应该如何自控运行。目前,该装置已连续使用6年,并已经推广到国内多所院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实验装置填补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自控实验设备的空白,有关成果已经申请国家专利。

(四)注重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建筑电气电控工程类系列课程,包括: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建筑照明与电气控制、微机系统应用、建筑设备自动化[3]。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中,充分注意结合相关系列课程建设,注意课程讲授知识点与相关课程,如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照明与电气控制、建筑环境测试技术的合理衔接,形成完整的建筑电气电控工程类系列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师构成基本以暖通、热能、制冷专业毕业生为主,自控专业的毕业生普遍不愿意到暖通类专业任教。结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鼓励专业教师到自控专业有选择性地进修相关知识,到自控公司或者设计院进行工程锻炼。此外,利用社会人才资源, 通过聘请兼职教师、开办建筑设备自动化技术论坛、讲座等形式,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三、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果

多年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坚持开展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为核心跨学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在教材编写、教案整理过程中,将学术带头人的研究与培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色人才有机结合。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教材编写,完成学生自动控制理论基础知识的铺垫;通过研发设备和设置实验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课程的了解,巩固基础知识学习。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课程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从事楼宇自控方向毕业生比例逐渐增大。基于该课程建设所研发的风机盘管自控实验台在2008年获教育部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首届自制教学仪器设备成果奖;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2008年获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暖通空调学科和电控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办学特色在2006年和2011年住建部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中得到评估专家一致肯定。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别被批准为北京市和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四、结语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结合培养暖通空调与电控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和行业需求开展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了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并编写出版教材。研发的实验设备用于课程实验教学。通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材编写等环节的建设,强化了课程建设与专业工程实践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多年实践,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促进了专业办学特色的形成,为国内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暖通空调与电控学科交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谢莉萍,陈玮,章云.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31-33.

[2] 李士哲,赵征,王印松.对非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效果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31-32.

[3] 李炎锋,贾衡,孙育英,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智能建筑控制辅修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1):9-84.

Teaching reform of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course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engineering specialty

LI Yan-feng, SUN Yu-ying, BIAN Jiang, XIE Jing-chao, LI Jun-mei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P. R. China)

调控专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人才需求;调研;对策

近年来,为什么大部分企业的数控技术人才短缺?职业院校培养的数控技术人才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急需什么类型的数控技术人才,对其能力和职业素养有什么要求?职业院校数控教育体系现状如何,是否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数控技术人才?如何深化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为此,笔者所在系组织专业教师对秦皇岛相关企业进行数控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采用网络和实地咨询两种方式,调研了秦皇岛地区部分院校、企业,进行了“企业数控人才需求”调研,召开了企业专家座谈会议。

一、调研情况

调研的主要方式:通过现场交流、网络调研、问卷调查及座谈等形式,了解企业的现状、机械岗位的人才结构及需求情况。1.调研对象(1)对部分职业院校的调研。调研组对燕山大学、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中等专科学校、山桥技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控人才的需求状况、培养现状、知识结构、教学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技能考核体系、数控教育教材建设等。(2)对部分企业的调研。本次被调研的企业共计20家,大部分企业是所在行业的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例如秦皇岛烟草机械有限公司、戴卡轮毂等企业。其中国企业3家,占15%;民营企业15家,占75%;外资企业2家,占10%。(3)网络调研。调研组通过搜狐网、网易、新浪等大型网站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并且通过QQ群对企业里的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2.企业用人需求调查企业调查的具体情况如下。(1)20家企业各类技术岗位的招聘信息。数控类技术岗位:数控设备操作工72人,占招聘比例38.3%;数控编程工艺员32人,占招聘比例17%;数控维修人员16人,占招聘比例8.5%;以上都能操作12人,占招聘比例6.4%。影响完好率的因素:绘图员20人,占招聘比例10.6%;设计员25人,占招聘比例13.3%;其他技术岗位11人,占招聘比例5.9%。(2)单位对毕业生最看重的能力,依次为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3)企业员工学历构成比例。本科以上占11.6%,大专(含高职)占60%,中技(中专)占20%,初中或高中占8.4%。(4)在招聘技术人员时,企业比较看重的依次是:面试印象占45.6%,工作经历占29.4%,技能等级占20.3%,毕业证占4.7%。(5)对于“您认为哪种教育方式最能产生企业适用的人才”,调查结果为:企业锻炼占30.8%,职业院校占30.2%,普通高校占20.5%,社会培训占10%,自学成才占8.5%。(6)对于未来三年本行业的发展趋势,调查结果是:实行重大调整占60%,竞争更加激烈占40%,步入收缩期占0%。(7)对于“您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实践技能的关系”的问题,调查结果是:理论与实践并重(一体化)占100%。(8)对于“您觉得职校毕业生是否能适应以后工作的发展”的问题,调查结果是:应该可以占60.6%,有一定难度占38.4%,不可以占1%,完全可以占0%。3.调查结论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操作人员在企业中占较大比例,而具有较强综合技能的人才非常少;企业看重毕业生品质依次为诚实、吃苦耐劳、敬业精神、积极主动、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最看重毕业生的能力依次为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要求依次为有工作经验、专业对口、拥有各种资格证书、拥有较好的外表气质。这为教学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二、职业院校数控专业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在培养数控技能人才的方向和目标上,与企业的需求不能完全吻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1.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目前在很多学校数控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分开进行,各科专业理论课由不同的老师分别承担。学生一般上完理论课之后再进行实习教学,这就造成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与实习操作严重脱节,不能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实习教师进行教学之前还要重新讲解工艺、编程等知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部分院校已经开始实施一体化教学。2.数控专业师资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少职业院校数控专业教师主要分两种:一类是具有大学学历,理论水平高,但是操作水平不高;另一类为聘请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其操作水平强,但是理论功底相对欠缺。既有理论,又有较高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较少。3.大部分学生素质低,学习主动性不高数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技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职业院校大部分学生基本素质差、文化课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学习积极性,只靠教师“灌输式教学”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对职业院校数控专业教学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