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合集7篇)

时间:2023-06-29 16:41:27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第1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

一、工业工程专业特点及学生就业去向

工业工程专业是以生产过程为对象,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为目标,特别注重研究人的因素,充分发挥投入资源的作用。近年来,物流工程、虚拟制造、企业资源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等成为该领域的热点。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经济、管理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工程技术,是从事工业工程和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其课程设置包括经济管理类和工业技术类两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工业工程师等与工业工程有关的工作,在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国有、民营企业等从事管理工作,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性来看,管理信息系统虽然不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通过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工业工程能够在实际中充分发挥作用的有力支撑工具。

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业工程专业授课一般应结合实际案例,并经常让学生到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实习,参与实际工业项目的运作和管理。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真正到企业调研并解决企业信息化课题。

课堂使用的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理论化,有些概念、方法或理论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其真正的内涵只有通过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的实践经历才能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不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差别,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质。但对于工业工程的非计算机类学生,很多高校并未开设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致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仅限于理论学习,纸上谈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致和效果。

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办法

1.在教学体系上进行改革。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与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叉学科,是现代化管理观念、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它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学生只有先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它的思想和方法。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开设的随意性比较大,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准备。有些高校在该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该课程所必须的基础知识明显滞后的问题。这种现状造成的结果是:一是给教师的课程讲授带来了较大难度,有的教师为了能让学生顺利地学习这门课,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说明;二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学到该课程的实质内容。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综合交叉性较强,应该找准它在学生所学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开设该课程必须要考虑该学科对知识有序性的要求,有充分的先行课程作为基础。

2.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管理信息系统对不同的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性可以看出,对工业工程的专业人才来说,既要掌握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又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与管理相结合的运用方法。但是工业工程人员不同于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不需要对系统的开发技术有深入的掌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结合企业实际管理的需要,担任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规划者的角色,指导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以符合企业的管理实际。

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合理分配时间。

3.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改革。①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管理学教学中很重要的方法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不拘泥于严格的概念定义和精确的推理,采用以事实说话的方法收集现实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同时给学生在学习中以更大的自。许多学校的管理学教学,特别是工商管理硕士(MBA)教学的成功,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从本质上属于管理学科,具有管理学科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管理学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案例教学法。教师要精心组织或挑选适用授课对象特征的案例。通过师生互动和模拟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系统开发的过程。

②加强课程设计环节,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必须安排充足的实验课时,每次实验要安排好实验课题,安排学生进行指定的项目开发操作,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尽量安排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和分析,并邀请有关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给予精心指导,为学生的生产实践技能的提高和素质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第2篇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与体系结构

从系统的角度,管理科学为基础,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优化管理工作。遵从软件工程的原则,开发运行稳定、质量可靠、互动性好的MIS软件系统,配置合适的硬件环境,构建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管理开发过程的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和网络技术。

项目管理包括配置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规划阶段进行可行性研究,涉及技术经济学方面的指示,如投资分析。分析阶段,涉及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设计阶段涉及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论、管理学和通信网络技术;实施阶段涉及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配置管理、测试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体系

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体系结构,结合现有文献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改革方法,提出以下改革建议。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减少MIS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所占的比例,添加MIS与企业竞争优势、MIS管理、经管领域MIS应用等知识模块。工商管理类专业MIS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一)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篇

1.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2.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管理理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学以及运筹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把握。

3.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基于管理层次的分类、基于管理职能结构的分类、信息资源的空间分类以及技术架构分类。

4.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概念结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软件结构和硬件结构。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基础篇

1.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条件:企业业务流程分析与企业业务改革,领导的支持与参与。

3.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工程。

4.数据库技术基础:概念模型、关系模型、概念模型和关系模型的转换、关系模型的规范化。

5.通信与网络: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三)系统开发与管理篇

1.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必要性、目标、内容与组织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模型,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2.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系统分析的目标、任务及步骤,系统详细调查与分析,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3.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系统配置方案设计、系统流程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

(四)典型应用篇

1.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的发展、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

2.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概述,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历程,决策支持系统功能与支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3.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概念、分类,电子商务的应用框架,电子商务中的支付,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课程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内容改革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一些文献分析了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如梁妍和王知强针对信息管理系统学科的特点,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

关于教学方法已有较多研究,如讨论法、案例法、项目驱动法、自主实验法等。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它既具有较深和较宽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避免以纯理论和纯技术的观点描述信息系统,而应将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管理和应用的角度介绍信息系统。在教学手段上应多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际系统调查等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结合上述教学内容提出一种专题讨论和案例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法。

(一)并非课程全部内容均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根据教学实际从上述四部分内容中选取一些作为案例讨论的专题。如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的影响,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因果等。

(二)建议对学生分组,如每组4-5人,小组式任务安排可使任务量合理化,学生间团结协作。

(三)针对专题内容,选择有针对性。本土化的新颖案例可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小组自行确定。

(四)为保障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课前认真准备。

如,讲解管理信息系统成败原因分析这一专题时,安排学生准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学生分小组准备资料和课后在课堂讨论互动,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成功案例总结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经验有哪些?通过失败案例分析失败的教训是什么?如何准确把握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如何确定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如何分析和选择软件供应商等,最终由教师总结归纳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因素。这种教学方法注重营造开放、互动的课堂气氛,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结论

如果对于案例教学的方法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很多人会将案例教学当做是教师讲述理论概念后的故事举例,进而总结结论,再要求学生提交阅读案例的心得,而实际上,案例教学是以具体问题为学习和讨论的焦点,选择贴近现实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学习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学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挖掘隐含在案例之内的知识点的过程更是一个深化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希望以上的探讨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三鸿,许鑫,王昊,等.案例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20-125.

[2]徐生菊,徐升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7-11.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第3篇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研究; 教学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7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123- 01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强烈冲击下,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企业管理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战略资源,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信息系统不仅仅是支持组织日常管理的工具,也是进行组织改革、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战略举措。因此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建设的基本方法,就成为现代管理者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管理信息系统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管理信息系统在概念、内容、体系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程体系复杂,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具有复杂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因此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而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经济和管理知识是他们特长,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因此部分同学感觉课程内容深奥而难以理解,因此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表现为被动、应付式的学习,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难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2) 教材内容相似,缺乏针对性。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管理类课程,而非技术类课程,具有两层含义:面向管理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的管理,两方面均表明了管理信息系统应侧重管理而非信息技术本身[2]。因此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其授课内容和重点也应有所区别。而国内大部分教材的内容、体系大致相似,知识陈旧,在内容安排和案例设计上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此外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知识更新的快速性也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3)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从教学方法来看,该门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实践法结合为辅。由于学生缺乏对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管理的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总是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而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在企业中发挥支持决策作用的。例如在介绍MRP的基本思想、原理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竞争战略时,由于学生不了解制造业的生产流程,所以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就需要教师传递大量相关信息辅助学生理解。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

2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

2.1 合理设置先导课程,教师加强引导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该课程一般设置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课较为合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充分理解该学科的基本思想和脉络。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反馈。例如通过课前回顾上次课程的重点内容,课中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选择恰当合理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课后安排阅读资料和案例巩固学习内容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和进度。此外,授课教师还可以根据授课效果向学生推荐参考书目、学术期刊和相关网站辅助学生课后扩大视野,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提高教学效果。

2.2 选择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教材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所选用的教材,内容应侧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初步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以及开发过程的管理,并适当增加管理信息系统如何将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及如何对企业的决策起支持作用等相关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紧密结合的科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要求教师应该将相关理论的发展前沿和趋势纳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新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开发工具、柔性制造思想、供应链思想等。

2.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特点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理论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流程,以及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提供信息支持组织内的各级管理者进行决策[3]。例如通过安排学生上机操作了解ERP系统中的财务子系统、采购子系统、销售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等功能模块,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企业相应的业务流程,企业的管理功能如何利用信息系统加以实现等内容。

本文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目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各个具体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旨在克服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黄梯云,李一军. 管理信息系统[M]. 第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第4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软件工程 应用型本科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31-02

一、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下文简称信管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兴起。我国信管专业成立于1998年,是一门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和处理的学科,包含计算机、网络、管理、自动化,经济和财务会计等多种专业知识,具有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知识面广,学科背景复杂等特点。[1]

软件工程通常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涉及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基本原理、概念与技术方法,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研发理念和良好的研发习惯,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产品质量。[2]为了培养信管专业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信管专业开设了软件工程课程。

由于信管专业学科跨度大,师资背景和生源结构复杂,教学思想差异较大的影响,软件工程在信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存在异议,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亦有诸多不足。文章结合信管专业和软件工程的特点,本着“理性用户培养”[3]的目标,从课程定位、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形式等方面分析软件工程的教学现状,提出相应对策。

二、信管专业《软件工程》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明确

在信管专业中,软件工程主要指导学生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及维护,侧重系统的研发和维护的原理和方法。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则是让学生全面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广,但内容浅显。两者在系统开发和维护部分的内容上存在交集,部分院校因此未将软件工程加入专业培养计划。另外一些院校为强化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将“软件工程”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同时开设,出现课程重复的现象。这些都是软件工程定位不清晰的结果。

2.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信管专业中的软件工程与诸多信管专业基础课程联系密切,需要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目前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将软件工程与管理学、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显然不合适,教学安排缺乏层次性。

3.师资力量存短板

信管专业教授软件工程的教师几乎都毕业于计算机专业,不仅缺乏管理学相关知识且在教学思想上沿袭了理工科的风格,偏重程序研发流程,忽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导致学生把管理信息系统等同于一般的计算机软件,使得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认识不足,甚至产生误解。此外,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实际参与大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缺乏实际的研发经验,故难以全面、深入地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研发过程和特点。

4.适用教材缺乏

一方面现有信管专业软件工程的教材大都沿用自计算机专业,着重从理论方面介绍各种经典分析和设计方法,所选案例也缺乏与管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结合,且很少结合最新的设计方法和工具进行介绍。这种教材选择方式难以和信管专业内的其他课程有机结合,自身形成知识孤岛,无法体现信管专业管理为主、计算机为辅,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同时也不能反映信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本质区别。

5.教学方法古板,实践不足

软件工程的教学内容多为以往研发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点多以各种概念、原则、规则和要点等形式出现,缺乏完整案例,内容抽象晦涩,教师多采用单向注入和强行灌输的教学方式,不利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此外,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庞杂,无法为软件工程分配足够的实践课时。其他系统开发相关课程,或因项目过小而无需使用软件工程思想,或因课时限制而侧重系统的实现和测试方面。这些问题导致软件工程思想难以完全付诸实践,使学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训练。

6.学生评价机制不合理

成绩评定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反映教师教学能力的参考指标。本校统一采用“平时表现+期末笔试”的考核机制,比例为3:7。其中,平时表现包含期中考试成绩、日常考勤、课后作业和实验成绩等。这种成绩评定机制存在诸多问题:(1)期末考试比例过大,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表现。(2)闭卷理论笔试不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难以考查知识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3)笔试为主的考核机制容易诱使学生产生应试教育的倾向。

三、《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若干对策

针对信管专业软件工程课程的问题,结合本校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1.明晰教学定位

信管专业的定位是计算机和管理的交叉学科,管理信息系统是信管专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信息系统。软件工程在信管专业中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使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分析、设计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鉴于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并非所有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因此,软件工程在信管专业中的定位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因方向而异。系统开发方向的学生应把软件工程作为专业必修课,而信息管理方向的学生则作为专业选修课选修。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第5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9-0043-04

1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的特点,它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不同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课程涉及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管理与分析、经济管理类课程。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上除了掌握扎实的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软件工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指导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的课程,它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现有的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软件工程”教材大部分还是按照传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没有融入当前比较先进的设计方法、设计工具,而且所选取的实例也没有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所以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软件工程”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传统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已不适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能够培养有优秀复合人才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我们提出了“合理体系、多种形式、内容渗透、特色案例和实践、多形式考核”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采用产学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企业中建立研究基地同时与资深软件工程师和咨询师进行联合研究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最先进的软件分析方法和工具;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保证了以后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需求。

2.1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

软件工程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为软件企业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更为专业化,应该在跟踪国际有关机构对软件工程研究的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软件工程课程主要涉及3个方面:技术与方法、工具与环境、标准与规范、过程与管理。教学过程既要考虑内容的连续性、继承性,又要考虑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应涵盖如下层面:

(1) 基本理论层面:介绍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工具与环境,等,其中传统的方法和技术等内容不能没有,但不能占用太多的课时,而对于新的技术和方法则应该花较多的课时加以介绍,安排合适的课程训练,如在面向对象的方法、项目管理方法、相关的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等方面。

(2) 技术管理层面:介绍软件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风险管理、软件质量管理、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过程管理等方面。主要以软件过程为主,包括美国的SEI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MMI、ISO9000-3、国家行业标准《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SJ/T11234》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J/T11235》,等。

(3) 实践层面:软件工程实践,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软件工程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实践。可以采用相对集中的课程设计、参与实际软件项目开发,以小组方式进行软件项目模拟,参与软件企业的软件过程改进等方式进行,必要时可以跨学期进行。

2.2软件工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为了保证教学的高标准,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我们应该在合理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结构基础上合理的安排软件工程教学内容。软件工程教学内容覆盖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中十个知识点,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配置管理、工程管理、软件过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这些内容的教学被有意识、阶梯状地分配到学生四年的不同学习阶段,最后使学生具备知识的综合应用、融会贯通的能力。软件工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1) 加强对软件工程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但在一年级的计算机导论课中加入了职业发展和软件工程思想,使学生初步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作用,加强学生的规范化意识。

(2) 加强编程规范:在二年级的程序设计课程中除了使学生熟悉编程语言,理解面向对象的概念外,还加入了模块化思想和编程规范的训练,通过加强软件工程中编码阶段的规范化训练减轻了以后的软件维护工作。

(3) 设计的规范化:三年级开设了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以及大量的管理课程,在课程最后布置一个综合作业,这个作业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以软件工程的思想规范系统的分析、设计。

(4) 工程化实践:四年级通过软件工程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进一步强化软件工程的思想,通过实践进一步体会其重要性。

对于软件工程这样一门特殊的课程通过四年的阶梯状教学渗入,通过迭代式教学,使学生的分析、实践能力得到有层次、有步骤地提高。

2.3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为了提高软件工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 多媒体教学: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大量课件。这些课件可以形象化地讲授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并且在同样的一节课内能比以前传授更多的知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将部分内容制作成课件供学生自学,以便于学生课外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2) 网上教学: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在软件工程的教学中通过建立网站,为学生更好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站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下载以及相关业界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离线的交流,同时网站也经常开展课程的专题讨论和专家在线讲座。

(3) 双语教学:考虑到学生以后可能会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软件工程尝试实施双语教学,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课件和作业大部分采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给学生提供英文的课外阅读资料,以使他们及时了解国际最新发展。

(4) 案例教学:考虑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将案例教学融入到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所学的管理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5) 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课题。这种方式提高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软件开发的综合能力和软件项目的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在基础技能、团队协作、资料收集、人际交流、项目规划几个方面),在就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更加适合在现代软件企业中发展。

(6) 讲座:通过资深的专家、软件工程师的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前沿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指导方向。

2.4完整的、体现先进管理理论的特色案例教学

软件工程讲授的原理、技术、方法都是抽象的,为了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将MBA的案例教学引到软件工程的课堂教学中,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诠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实施以下几个步骤:

(1) 设计一个典型的、完整的、具有先进管理思想的、实际的软件项目案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该案例讲授每个知识点,将实际案例作为贯穿所有知识点的主线。该案例选择学生学过、当前流行的管理方法(比如ERP、供应链),最好来源于授课教师直接参与的软件项目或实习基地的项目,授课教师对其全部细节能够准确掌握,当然还可以与软件企业的资深的软件工程师和管理者合作来编写案例,使其具备实战性;另外,这些教学案例最好采用传统的以及目前流行的两种方法编写,并且要根据软件工程的发展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2) 布置讨论案例。在讲授完每个知识点后,安排一到两节的案例课,该案例不同于教学案例,可以针对各个知识点的特点设计多个案例,不要用一个案例贯穿所有知识点。案例的内容应具有目的性、典型性、真实性、复杂性和启发性。教师用描述性语言叙述案例,其中隐含着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所处的客观条件,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案例,并查阅有关资料,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明确给定条件,找出主要问题并做好记录。同时,分析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提出解决主要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初步评价。

(3) 组织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五至六人的讨论组,由每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作出分析和说明,提出解决的措施,重点阐述分析、设计的理由,然后,大家集思广义,小组内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由专人记录,讨论的重点是各个解决方案的相互对比和分析评价。最后,从各个可行方案中选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者对所有方案进行整理和归纳,得到一个最佳方案。

(4) 小组代表发言,集体讨论。每个讨论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述本组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和决策过程,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分析设计结果。对于同学的发言老师要围绕题目给予必要的引导,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因素地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拓宽思维的能力,启迪他们学以致用的创造意识。然后,组织全体同学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对于非确定型的决策问题,同学们往往存在着意见分歧,结论很难统一。这一过程可以增加学生对软件开发项目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师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但总结的重点不是对案例分析所做的结论性意见。因为,解决案例问题的决策方案不是唯一的,所以教师的总结应是就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指出一些带有倾向性和原则性的问题,特别是对某些问题可以更深一步的思考,进行启发式的诱导。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贯穿软件工程各知识点的讲授,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要求学生从真正工程师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是这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才使学生有可能成为未来优秀的人才。

2.5合理的实践安排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面很广,如果不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教学,很难把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实践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实践一般集中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但是,在把握教学进度的同时,必须及早布置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边听课边实践,使其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和进行独立思考,及时消化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际,探询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课堂学习结束后,进入集中的课程设计阶段,对上一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编写各阶段的工程文档,实现系统并测试,最后总结设计得失。

课程设计应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4~6人,在优差生搭配的前提下自由组合,分别担任项目经理、客户、系统分析员、程序员和测试人员等角色,小组成员角色可以互换。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协同完成项目开发。这些项目都是从实际合作基地的项目。设计过程学生相对独立的完成,需要学生在熟悉UML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后,能够通过Rational Rose针对实际应用问题构造UML模型,教师采用点拨方式或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指导。设计小组根据项目需求,制定项目计划,进行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运用本课程学到的各方面知识,分工协同,在研究问题找出规律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创造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交流合作等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及早布置课程设计题目,避免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脱节,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认真程度,同时也提高了课程实践的效果。同时每个阶段要有成果展示和相应的文档资料。最终应提交成功运行的产品及全部文档。

2.6多形式考核方式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考核的重点不应该只是理论考试,而应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软件工程学的思想和方法,另外考核的功能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情况,更重要的是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软件工程的考核注重学生综合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我们的考核方案是:平时作业5%,课堂表现(发言与讨论)25%,案例分析(小组模式)40%,笔试30%,课程的实践单独考核。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转而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发言踊跃,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结论

总之,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特点改进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必须针对其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特点,根据管理模式、软件行业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突出课程基本理论和概念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对学生的软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骆斌,张大良,邵栋.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2] 万江平,安诗芳,黄德毅.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10.

[3] 王志平,张毅,童华,李烈彪.软件工程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12(6).

[4] 沈备军,顾春华.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1.

[5] 尹锋.软件工程的若干热点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长沙大学学报,2006,9(5).

[6] 牛丽,.基于UML的ERP开发方法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2(1).

收稿日期:2007-09-01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第6篇

关键词:CDIO;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群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为“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下属二级学科,其核心课程体系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带有非常明显的工程性特点,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能动性不足、教学水平不尽如人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等4所国际一流工科大学发起并创立的、我国教育部大力倡导的先进工程教育模式。目前,汕头大学走在工程教育改革的最前沿,提出了EIP-CDIO工程教育理念。文献[4]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兴趣和自主的CDIO教学模型IACDIO。文献[5]把CDIO人才培养理念引入到课程建设中,提出了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课程建设方案。

CDIO代表构思(cone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CDIO工程教育模式倡导工程教育应该以项目的CDIO全过程为载体,将实践与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项目的研发过程,使学生掌握工程基础知识,提高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在“如何培养人”方面,CDIO采用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并通过CDIO的12条标准指引工程教育的实施方法,这12条标准从基本理念(标准1:背景环境)、培养目标(标准2:学习效果)、课程体系(标准3:一体化课程体系;标准4:工程导论;标准5:设计实现经验;标准7:一体化学习经验)、自主学习模式构建(标准8:主动学习)、师资与环境保障(标准9:教师工程能力;标准10:教师教学能力;标准6:工程实践场所)和考核与评估(标准11:学生考核;标准12:专业评估)等各个方面指导工程教育的实践,围绕培养目标一体化而实现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

针对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分析了信管专业的工程性特点,并基于CDIO的12条标准,从培养目标、课程群组织架构、自主学习培养模式和学习考核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建设方案。

1.信管专业的工程性特点

信息系统是实施信息管理的基石,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是信管专业知识架构的核心,而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所采用的方法学和过程都借鉴了工程化思想,即要以工程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来指导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过程,因而使得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带有一定的工程性特点。

在培养目标上,信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工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实际上,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所从事的也多是信息管理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实施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工程类职业。

在教学内容上,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是信管专业知识架构的核心,其相关课程与实验、相关课程设计构成了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如表1所示是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主干课程,显示了各课程及其在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定位。其中,“软件工程”是整个课程群的核心,它提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方法论,也就是说要以工程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来指导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过程。

2.工程类课程群培养目标

不同的地区性产业,不同的学生生源,决定着教学手段的差异性。经统计,我们发现中南民族大学有三成左右的生源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基础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在文化背景、基础知识、创新意识、各种能力素养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中南民族大学信管专业的定位应当与生源状况相适应,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增加更多的基础训练环节。

根据CDIO大纲以及CDIO标准2,同时考虑工程师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职业素养,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的培养目标是讲授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的相关知识,以工程实践为教育的内容和背景环境,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价值观,使其具备工程技术能力、基本的工程创新能力、工程师职业道德、团队工作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达到CDIO大纲要求,能够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人才。

3.工程类课程群组织架构

依据CDIO标准3、4、5和7,以工程实践作为工程教育的内容和背景环境,增加实践、实习和操作训练,以指定项目或自选项目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将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构建成一个图1所示的鱼骨型的阶梯递进式组织架构。

阶梯递进式组织架构分为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以及毕业设计3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采用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把算法(“C语言”与“数据结构”)和数据(“软件工程”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组织起来,进行课程传授和实训;第二阶段,按照面向对象方法,使用JAVA、JSP语言和UML,传授面向对象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并进行相关实训;第三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引入“IT项目管理”知识,提供实训平台,让学生自主创新完成毕业设计。

在实验、实习与操作训练的组织形式上,按照“课程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的阶梯递进方式,从左至右按时间顺序组织相关教学内容(标准3),使学生通过图1的阶梯递进式组织架构中的3个递进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3个级别的设计实现训练(标准5),使其获得一体化学习经验(标准7)。其中,“课程内实验”提供基础级实现验证训练;其后进阶为“课程设计”,综合基本方法和工具,提供进阶级课程设计训练;最后,进一步上升为“综合设计”,分阶段递进式提供3个阶梯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训练。另外,“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训练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支撑,但不提供设计实现训练,在图1中用虚线框标注。

3.1基础级实现验证训练

3.1.1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以课堂形式展开。课内实验以指定的典型案例为依托,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指定技术手段,完成指定内容的验证与实现。实现验证训练成绩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审定,并计人课程最终考核成绩,一般所占比例为20%-30%。

3.1.2内容组织

为进一步夯实基础,在表1中除专业基础类课程外,其他课程均需组织课内实验,以保障充分的实现验证训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按照CDIO标准4,特别引入了“工程概论”的知识内容。

3.2进阶级课程设计训练

3.2.1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

以二级团队为单位,2-3人一组,按照二级团队自主学习培养模式(见4.1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2-3周左右的集中时间,完成课程设计。

2)指导团队。

由一名指导老师和2-3名助教构成指导团队,指导所有的二级团队。

3)设计选题。

课程设计选题应该是操作性很强、复杂程度不高的设计类题目,大多数是由指导老师指定,亦可由学生团队自选,但自选题的可操作性和复杂程度需由指导老师论证。

4)所用技术。

课程设计的技术手段由指导老师根据课程指定。

5)成绩评定。

按照二级团队成绩评定方法(见4.1节),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定成绩。

3.2.2内容组织

进阶级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和“JSP课程设计”,即图1中的中心水平线上方的课程设计。其中,“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要求使用“c语言”组织相关的数据结构,进行诸如DES加密算法、大数四则运算等中等难度算法的实现训练,以帮助学生熟悉C语言,完成算法的实现与优化。“数据库课程设计”要求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的流程,完成指定的诸如校园图书馆、超市等环境相对熟悉的案例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SP课程设计”则要求使用JAVA和JSP语言,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学,完成与“数据库课程设计”相同案例的设计与实现工作,以帮助学生熟悉JAVA和JSP语言,掌握面向对象方法学。通常,同一个二级团队的“数据库课程设计”的选题要与“JSP课程设计”的选题相同,这样,两个课程设计完成之后,所得的数据库和JSP程序就可以集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

3.3综合级系统分析与设计训练

3.3.1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

以一级团队为单位,4~6人一组,按照一级团队自主学习培养模式(见4.2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开发任务。

2)指导团队。

1-2个一级团队配备一位指导老师。

3)设计选题。

课程设计选题应该是操作性较强、中等复杂程度的分析与设计类题目,大多由学生团队自选,但自选题的可操作性和复杂程度需由指导老师论证。

4)所用技术。

课程设计所用的技术由指导老师根据课程指定,或由学生自选。

5)成绩评定。

成绩按照一级团队成绩评定方法(见4.2节)由指导老师组共同评定。

3.3.2内容组织

综合级系统分析与设计训练主要包括“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和“毕业设计”3个阶段,均串联在图1的中心水平线中。其中,“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要求学生自选题目,按照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流程,让学生在6-10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中等复杂度的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如果条件允许,学生(优秀学生)可自选语言实现该系统。“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要求学生自选题目(自选题可与“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选题相同),依托面向对象方法,按照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流程,使用JSP语言,或自选语言形式,让学生在6-10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中等复杂度的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任务。而“毕业设计”则要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选题(需经过老师论证,也可由老师指定选题),自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在15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复杂度较高的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任务。通常,在“毕业设计”环节,每一个选题可考虑组内配备1-2名学生负责完成所选题的项目管理工作。

4.自主学习培养与考核

针对图l所示的课程群组织架构,我们按照CDIO教学大纲和CDIO标准8与标准11,构建阶梯式自主学习培养与考核模式。考核小组由指导教师团队与学生评审团组成。该培养与考核模式也相应分为3个级别:基础级、二级团队级、一级团队级培养与考核模式。其中,基础级培养与考核模式依托课程群,主要在课程讲授和基础级实现验证训练中体现。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接受老师的课堂传授,配以课堂作业、实现验证训练以及学生课堂汇报环节,辅以多种形式的答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级培养与考核模式基本基于日常教学,操作形式相对简单,在此不予赘述。

4.1二级团队级培养与考核模式

4.1.1自主学习培养模式

二级团队面对的是操作性强且复杂程度不高的训练任务,因此在进阶级课程设计训练的实际流程中,引入敏捷开发、极限编程以及测试驱动开发等概念,相对精简地组织二级团队的自主学习培养模式。

二级团队的任务不进行分工,所有工作任务均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团队成员在任务期内共同作息、共同讨论、共同接受老师的指导、共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协作能力、团队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为帮助二级团队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指导老师在任务期内,每天均需与所指导的团队碰面,以帮助成员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答疑过程中,指导教师不要求直接回答二级团队的疑问,但要求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掌握“渔”的方法。针对典型问题,在问题解决后,我们组织相关二级团队进行现场展示,并由他们回答其他二级团队的问题。通常,二级团队的现场展示每两天进行一次。

4.1.2学习考核模式

由学生自行推选优秀学生组成学生评审团,学生评审团人数通常占学生总人数的10%。二级团队完成工作任务后,组织答辩会,由团队成员介绍项目完成情况,由指导老师和学生评审团共同进行评审。最终评审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成绩(60%)和学生评审团的平均成绩(40%)加权平均获得。

二级团队的考核主要从知识掌握程度(涵盖原理与方法掌握程度、语言熟悉程度和工具熟悉程度等)、课程设计成果(包括实现的程序以及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过程中的相关文档)、个人贡献与能力(涵盖工程技术能力、工程师职业道德团队、团队工作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多个方位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

4.2一级团队级自主学习培养与学习考核

4.2.1自主学习培养模式

一级团队面对复杂程度较高的实际项目任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用整合与划分,即“分为治之,合而击之”的团队协作思想,由学生在团队内分化项目任务,由学生自主控制项目过程,完成团队任务及答辩。

一级团队项目开发与过程控制的主体均是学生团队,教师只负责监督、指导与答疑。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主要由学生团队自行分解项目任务、组织项目开发过程、进行项目进度控制与管理、完成项目任务。

为了保证项目任务的有效完成,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借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思想,以周为时间管理的基本单元,要求一级团队每一位成员每周周末向指导老师提交周报和下周计划,并在本周周末或下周周一由指导老师主持召开周例会,实时监督项目的完成情况。其中,周报是项目成员完成本周工作任务后的总结性文档,要求与上周计划对应,主要包括每个工作日的工作进展、学习情况以及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周计划是项目成员展开下周工作的纲领性文档,周计划的制订要兼顾本周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和项目的总体计划,以便于解决本周存在的问题,推进项目进度。周例会是每周指导老师与学生的碰头讨论会。在会上,项目组成员介绍本周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下周计划,并在指导老师的主持下,针对项目成员所遇到的问题及下周计划展开讨论,以给出解决方案或合理化建议。

此外,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及时完成项目任务,指导团队建立“一周一讲”机制,通常在周中进行。在项目初期,“一周一讲”主要由指导老师主讲,介绍项目开发的相关方法、语言、工具以及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项目中后期,则主要由一级团队的项目成员主讲,介绍其近期所学到的新知识、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这样,既可以帮助项目组成员互通有无,拓展知识面,使其学得更多,学得更快,也可以提高项目组成员的团队工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4.2.2学习考核模式

由全体指导老师一起组成评审团。一级团队完成工作任务后,组织个人答辩会,每个成员在会上独自介绍项目完成情况,由指导教师评审团进行评审。最终评审成绩由该一级团队指导老师和其他指导老师的成绩加权平均获得,其权重分别为70%和30%。

在二级团队考核的基础上,一级团队的学习考核添加了过程考核和创新考核两个环节。其中,过程考核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工作情况,依据周报、周计划、周例会以及“一周一讲”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过程考核。而创新考核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新方法的原发性创新能力和相关技术手段的模仿性创新能力。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第7篇

Abstract: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raining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however, the universities have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chool stud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dustry-education mode is not perfect. Meanwhile, information a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its role in "indu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In this paper,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and comparative study, it combines the information and the"indu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mode, proposes and constructs information pattern of "indu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关键词: 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industry,educ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information patter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063-02

0 引言

近年来,国内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用”结合的研究主要包括:通过分析工程管理“产学研”相结合的背景及依据,提出了工程管理“产学研”相结合实施方案[1];通过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2];通过中英工程管理专业定位和教育模式比较与思考,针对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提出了充分发挥院校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优化工程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产学研”基地的教学模式[3];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统筹规划构建全面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加大实践经费投入、加快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模拟教学,强化实习基地功能,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毕业设计和论文的实践性要求,注重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等完善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等措施[4];通过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思考了产学研的合作机制[5];通过信息化实践,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仿真实验室建设的思路和体系[6]。

综合以上资料分析,国内学者都认可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的意义和价值,也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的一些模式和具体做法,但是对“产学研用”中的“用”都没有很好的分析,也就是只注重产业对工程管理教学的辅助提高作用,忽视了工程管理教学科研的产业化应用模式。同时,对“产学研用”的信息化建设还有所欠缺。

1 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用”面临的问题

1.1 应用范围受限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应用方面,除了工程经济类的应用可以脱离现场展开,如工程造价、建筑企业会计等方向可以不必深入现场,只需要借助相关图纸,规范或会计资料就可以独立完成工程实践应用。其他的工程管理方向,如施工项目管理、工程监理、房地产项目管理等方向应用内容,都必须深入具体工程并全程跟踪才能够实现。而依据现行的工程项目人员资质规定,除了业主方的项目管理以外,不论是施工项目管理还是工程监理,参与实际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具有上岗资格证书,而持有上岗资格证书的前提条件是具有大中专以上的毕业证书。因此,大多数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是无法参加资格考试,也无法取得上岗资格的,也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的承担工程管理岗位职责,进行具体项目管理。

1.2 应用时间脱节 理论上最优的的应用时间应是课程教学跟实践应用完全同步的,现实条件下可选择的方案应是尽量缩短课程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时间间隔。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体系中,虽然也设置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但由于时间过短(认识实习只有半周,生产实习只有两周),因此只有在十周左右的毕业实习环节才能够让学生较全面投入到具体工程项目实践应用中。同时,专业课程教学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和大四上半学年,其中大二,大三的课程教学与毕业实习间隔时间较长,大二专业基础课与毕业实践环节间隔超过18个月,大三专业课与毕业实践环节间隔超过6个月,长的在15个月以上。也正是由于专业理论学习和毕业实习集中应用环节时间脱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总是感觉所学理论知识枯燥无味,但到了毕业实习环节又感到无从下手。

1.3 应用通道缺失 工程管理的很多现场工作都是基于注册资格或者上岗资格展开的,而国内的注册资格或上岗资格的前提条件是毕业生。因此,在校生即使具备相应的工程管理技能,也因为缺乏相应的从业资格而只能在现场管理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因为没有从业资格而缺乏相应权限,只能从事辅工作,无法参与现场管理工作,特别是缺乏决策权。

1.4 应用管理困难 对于短期实习,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可以集中在少数工程中进行,但介入程度低,实践应用价值有限。对于长期实习,例如毕业实习,基于应用通道问题,只能分散到更多的工程项目中,这给学生的教学、安全、监管都带来了极大困难。而“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正是为了建立学校——企业合作而构建的平台,学生的日常活动在校内展开,不存在监管问题。

2 现有“产学研”信息化模式探讨

2.1 现有信息化实践模式

2.1.1 角色扮演 现有的比较成功的角色扮演模式是广联达公司推出的工程管理沙盘软件,其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策划,通过管理沙盘来进行动手操作。其不足之处在于,软件模块功能不够强大,与实际工程贴合度低,沙盘模拟的条件过多,仿真度受限,同时,由于其只能在设定条件下进行静态操作,仿真度偏低。

2.1.2 工程管理软件应用 工程管理软件目前比较繁多,比较常见的如Primavera System Inc.开发的工程管理系列软件,微软的Project软件,国内的PKPM,梦龙等。这些软件都能够针对单个项目,或者项目群进行全面管理。对于学生来讲,其抽象性较大,难以理解。同时也存在国内工程案例数据较少,制作案例难度较大,难以推广的问题。

2.1.3 仿真实验室 工程管理专业仿真实验室是当前较为先进的信息化实验室模式,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构建实验模型,设定实验效果的判别标准等,仿真实验室包括了硬件设施、软件设施、技术人员等内容。当前的仿真实验室存在一定的局限,即单方面强调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忽视了与企业共建、双向互动的必要性。

2.2 现有信息化模式的不足之处

2.2.1 沙盘软件仿真度偏低 现代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角色扮演模式下必须设定许多静态参数,这就使得角色扮演的仿真度偏低。而软件应用在欠缺建筑施工企业支撑的情况下,大多只能是教师人为设定的虚拟工程或是比较陈旧的传统案例,软件应用模式存在如何寻找更贴合实际的大量的工程实际案例的不足。

2.2.2 时效滞后 由于缺乏共享数据通道,使得企业实践数据必须经由相关教师通过社会实践获取,并进行二次加工后才能用于课堂教学,这本身对于实践教学就存在一定的时效滞后,与此同时,当前建设工程的信息化技术水平提升较快,又凸显了时效滞后的不利影响。

2.2.3 仿真实验室建设在应用上的不足 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践环节的最大不足在于缺乏应用,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成果不能转化为工程管理实践需要的内容,这点与工程技术类专业存在巨大落差。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校内实践实训环节可以较易实现工程应用化,因此,应用效果较好。单纯依靠学校建设的仿真实验室,其信息量及实际应用价值尚有欠缺。由于大量剔除工程信息,大量设置虚拟环境,而使得学生的实训内容缺乏可用于工程实践的途径及价值。

3 “产学研用”新型信息化模式

3.1 概述 通过分析上述模式的不足,可以探讨建立“产学研用”的新型信息化模式。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建设信息化实验室,在学校实验室和企业信息管理中心之间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在不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把施工现场的管理活动信息传递给学校用户。学校用户的相关工程管理方案,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模式传递给企业信息管理中心,由企业相应的信息管理者来进行处理,以决定是否可用于具体工程项目实践。

3.2 “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的优势

3.2.1 高度仿真 相当一部分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已经建成了企业级的信息化管理中心,对企业的建筑施工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通过与大型施工企业共建信息化中心的模式,通过一定的通道来高度仿真企业信息化管理的

过程。

3.2.2 实时对接 因为两者之间的工程数据库是共建并实现了互联互通。因此,企业信息管理中心的数据经过修正,可以实时反馈到学校的信息管理实验中心,形成类似于虚拟股票市场的模式,在时效上不存在滞后,提高了学习科研与生产应用的结合程度,避免了时效的滞后。因此,可以直接安排在课堂理论学习的校内实践环节进行,既通过对实际工程的模拟参与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实现了理论知识对实践的快速应用。

3.2.3 双向互动 “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所强调的双向互动是当前所有校内实训环境所不具备的特色,其强调企业与学校共建信息管理中心,强调工程信息数据的共享,对企业的工程信息过滤商业机密后直接作为学校实训环节的工程案例,同时,对学校学生进行的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成果,可以经过筛选直接应用于一些重要性不大的

工程。

4 结语

文章从近几年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的理论及实践出发,加入了工程管理应用内容,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用”模式。针对工程管理信息化趋势,分析了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信息化手段在“产学研用”上的不足,提出了校企共建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并分析了其优势。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章中所构建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具有较之当前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具有较大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慧,殷惠光,王杨等.加强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相结合问题的几点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1(5).

[2]张潞.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山西建筑,

2008,34(1).

[3]王旭.中英比较构建我国工程管理本科教育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4]孙虹,刘红,程赟.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