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合集7篇)

时间:2023-06-27 15:56:06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厌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2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心理及其相关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关于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 主要体现在定义、表现及特征、影响因素及预防矫正等方面。从以往研究中可得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厌学现象在中职学校尤其常见,对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的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目前的厌学现状, 进一步推进学生厌学心理预防矫正的研究。

1 中职学生厌学心理分析

中职学生厌学现象相当普遍,学生来源复杂,除了初中毕业生,辍学后又重新上学的学生,还有许多社会青年,他们的共同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就动机低下,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遇到困难时又缺少勇气和决心,甚至自暴自弃,常以 “我不行” 作为推辞,害怕失败,从心理上不指望自己能成功。其次,自我评价低下,缺乏必要的自我认同感,认为自己不能学好,因而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困难面前不去思考、努力,逃避困难。再次,效能感低下,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想的更多的是失败,不去努力便放弃,因而经常体验到失败,厌倦甚至厌恶的情绪,身心健康也受到损害。最后,消极归因,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失败多于成功,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从而更加以固执、消极的方式对待学习,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把这一切问题都归因为 “自己笨”。

2 厌学心理的危害

厌学心理是一个社会、学校、家长都担忧和关心的问题。厌学心理的危害性首先在于它的普遍性、易流传性, 这对我国的教育是一个严重的威胁。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模仿。因此,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学生存在的这一问题,其厌学症将继续流传和扩大。其次, 厌学心理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并将对我们的民族素质产生不良影响。中职学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能掌握熟练的技能,并能在社会中胜任某种技能型工作,如卫生类中职学校主要培养护士。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 就不可能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更不可能掌握熟练的技能, 又何谈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呢?再次, 厌学心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不乐学, 不愿意学无法取得优秀的成绩, 达不倒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无法融入社会和得到社会的认同,进一步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厌学是阻碍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因此, 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真正关注。

3 厌学问题研究现状

我国对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大多还是停留在经验理论性的层面上, 实证性的研究偏少, 文章的共同特点是理论分析少, 多集中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主观感受,而在国外的研究中多采用实证性研究。已有的实证性研究多采用问卷法对厌学的影响因素及厌学状况等方面进行考察, 问卷多为自编调查问卷, 现在仍没有统一的问卷全面地反映出厌学的影响因素,对厌学状况的考查情况也不统一。在现有的研究当中,关注人群主要是中小学生,而对中职学生的研究少之又少,研究方法也不统一规范。中职学生离开学校后就会进入社会,若在校期间厌学心理严重,将不利于他们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因此,我们应该选择适宜的针对性强的研究方法,加强实证性研究, 以得出更有说服力和信效度较高的研究成果。

4 研究的意义

厌学是学生对正面和负面学业负担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尤其是中职学生,在经历中小学阶段,很可能已经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而家庭和学校把这都归咎于学生主观原因的做法对成长中的少年极不公正,也是成人和教育者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学生之中的确存在主观厌学的倾向并且需要承担相应的个人责任,但是,也和他们的成长环境,所受的待遇和教育质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教育者和社会必需寻求理性的解释替代粗暴的对学生的责怨态度,勇于承认、担当道义责任,帮助学生从学业倦怠和厌学的阴影中走出来,走向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全面和谐。只有对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才能得到可信而又有价值的结果,才能指引我们达到最终目的。

5 结语

学生厌学心理是一个心理问题, 也是一个教育问题, 心理专业与教育专业的学者应共同参与研究, 通过研究探索去 “拯救一批人(包括诲人而倦的教师和学而生厌的学生)、一代人(当前社会现代化急剧转型背景下的未成年人)和一批学校(薄弱学校、教育Y源分配中的弱势学校)”,履行和实现教育工作者在当前国情条件下的沉重的社会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使影响厌学心理的内外部因素都能有效地改变, 达到预防及改善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格格.中学生厌学文言文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张保丽.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与干预[J].才智.2009(27).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第2篇

厌学作为被普遍关注的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引发众多研究者的思考。本文通过对厌学心理机制的探究,了解厌学的深层根源,找到产生厌学现象的根本原因,以寻求预防、避免与解决厌学现象最有效的方式。高中生厌学的心理机制模型将为解决厌学问题提供明确的操作思路。

关键词

厌学 高中生 心理机制

厌学已成为一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与教育现象。国内包括北京[1]、天津[2]、澳门[3]、内蒙古[4]等在内的不同地区分别以调查的方式考查厌学现象的存在,厌学检出率从22.1%、22.7%到42.7%分布不等,客观上表明了厌学现象的普遍性与严重性。综合现有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厌学特征的理解存在差异。最常见的厌学[5]、强调行为的学习惰性[6]、强调结果的学习困难[7]、强调情绪表现的学习倦怠[8]等都可用来形容对学习的一种厌烦状态。二是厌学的原因与厌学的结果相混淆。如厌学者往往成绩比较差,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也经常表现出对学习的不耐烦或不屑一顾,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使得对厌学根源的探析陷入到一种逻辑混乱的圈环中。厌学的根源纵向上可分为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9],内在因素包括学习策略[10]、自我评价[11]、自尊[12]等,这些都成为厌学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学者进行厌学调查的时候则将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低自尊等人格特征作为鉴定厌学的重要指标[13],完全混淆了厌学原因与厌学表现。因而,了解厌学的本质、区分厌学的特征、寻求厌学的影响因素对于理解厌学这一复杂的心理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厌学的本质

1.厌学的含义

纵观研究者们对厌学的定义,主要存着以下几种方式。焦璨等人强调行为,认为厌学与厌食相似,是一种生理意义上对知识的厌食行为,是学习主体在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对知识的排斥,由此引起学习行为上的懒惰表现[3]。马利军等人强调情绪,认为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厌烦的情绪体验[14]。申自力强调状态,认为厌学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减弱或消失,对学习活动或学校生活的回避、逃避甚至抗拒[15]。徐能义等人强调具体表现,把学习无明确目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无动于衷或逃避、考试成绩差、考试不及格时感到无所谓、对目前所学课程有的不感兴趣、学校对自己无吸引等标准作为判断厌学的标准[16]。由此可知,对厌学需要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来定义。从字面上可直接理解为对学习的厌恶、厌烦。即对学习的过程在认知上表现为抵触,在情感上表现为消极,在行为上则表现为矛盾甚至逃避。

2.厌学特征与双加工理论下的判断标准

对厌学的甄别存有众多指标。有人将情绪耗竭、讥诮态度、低个人成就感作为学习倦怠的核心标准[17];有人将冷漠、缺乏学习动力、厌倦、逃避、违抗五个因子作为厌学的重要特征[2];赫明君将经常上课迟到、早退乃至逃课,在学习考试上文不对题、乱答一气到匆匆交卷,甚至公然抄袭、作弊等[5]作为厌学的标准;洪明认为只要满足所列条目中的五处即可判断为厌学,如学习没有什么意思、不愿意来校学习、学习真是苦得很等[18]。

厌学的特征与厌学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即厌学存在着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的表现。由双加工理论可知,个体存在着两个基本的信息加工系统[19]。系统1在属性上是背景依赖的、联想的、启发式的、缄默的、直觉和自动的;系统2是独立于背景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分析的和外显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认知资源需求的不同。厌学在认知、情感与行为的表现同样也处于两个系统中:内隐系统与外显系统,即不为主体意识所感知的状态到完全显露的行为状态的变化过程。因而厌学的认知、情感及行为特征将呈现时间的顺序性,随着年龄、年级、自我效能感、自我意识[10]水平的增加,厌学的程度在加深。情绪层面的体验是厌学者最先感受到,然后会呈现出一些认知上的变化,最后达及厌学的行为层面。三个层面的变化趋势由内隐到外显,当一个厌学者完全拥有三个层面(认知、情感、行为)的外显特征时,厌学的程度达到最大,具体见图1。

图1 双加工理论下厌学三个层面的特征变化

由图1可知,厌学的三个特征呈现的时间有所不同,情绪体验最先出现,当达到认知层面时,厌学特征已变得鲜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的特征都存着内隐、外显的双系统状态,任何一方面的特征都存在着从未被感知到可被清醒地知道,即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状态。由此可知,厌学特征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这种程度的不同在横向上是由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的完备性所决定,纵向上由是否为意识所感知来决定。因而厌学判断的标准是双维的,只呈现认知、情感、行为特征之一则厌学程度较轻,三个层面的特征皆呈现则厌学程度较高,三个层面的特征皆外显则厌学程度最高。

二、高中生厌学影响因素的研究

影响厌学的因素众多,概括起来可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影响厌学的内部因素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学习态度、兴趣、身体健康、智能水平、人格特征、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元认知水平、学习习惯、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等。影响厌学的外部因素包括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其中学校因素中包含学校吸引力、学业压力、师生关系、班级集体效能感、授课模式、课程设置等;家庭因素包含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气氛、生活观念等;社会因素包含同学关系、性别、年龄、社会风气等。由此可知,影响厌学的因素多到不可胜数,当影响某一事件的变量过多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确定哪一种变量或因素对厌学产生决定性作用的。

三、高中生厌学的心理机制模型

1.高中生厌学的影响因素关系模型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影响高中生厌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来自于个体的内部矛盾,外部矛盾或一些外在因素要通过内因而导致厌学的结果,具体关系见图2。

图2 厌学影响因素关系简图

影响厌学的因素众多,不同的外部因素要通过内部因素来导致厌学,最终通过厌学的三方面的特征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通过影响学生对待学习相关的态度和个体自身素质等内在机制产生厌学的结果,进而通过认知、情感、行为表现而具体地体现出来,具体见图3。

图3 影响厌学的内部与外部因素关系

2.高中生厌学的心理机制模型

影响高中生厌学外部因素,最早起作用的是家庭因素,通过家庭氛围、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及一些生活观念影响下的家庭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格特征,甚至智能水平等一些基本素质(见图3)。待高中生走进校门,众多的学校因素将会影响到包括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动机在内的学生对学业的相关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伴随着社会风气的影响,逐渐影响到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自我效能感等更为重要的内在因素(见图4)。

图4 高中生厌学的心理机制模型

由此可知,影响厌学的外在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先后顺序,这种顺序是由学生的自然成长过程所决定的。厌学产生的两个内在因素彼此相互作用,若能产生良好的改变,学生会朝成熟的方向发展。若这种改变朝向另外一个方面,则直接导致情绪上的消极变化,进而牵动认知的调控作用,若及时而正向的调整会让学生很好地摆脱厌学的状态(见图4)。反之,消极的情绪引发认知的负面效应(内隐到外显),两者叠加产生增强效应,出现了更多不良的行为表现,进而逐渐固化,形成顽固的厌学问题。此时若再想解决厌学问题,则单纯的情绪调节、认知控制抑或是行为反应的调整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逐步地去除厌学的影响。

由图2、3可知,影响厌学的外部因素要通过个体的内在因素的变化才能导致厌学的结果,厌学的三种表现特征又呈现出内隐和外显的双向特征,并由此表现出程度上的不同。由此可以推论厌学的心理机制呈现一种顺序性上的过程。家庭因素的影响早于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因而对厌学干预的第一个阶段应针对外部因素,起始于家庭,这种干预的目的主要是预防作用。随着消极情绪特征的出现,是干预厌学的第二个契机,证明外因已经影响到内因,找到其中的关键性具体因素,如自我评价、学习策略、元认知水平等,在认知层面上解决,是解决厌学问题的重点。若厌学现象已经呈现具体行为上的表现,根据双加工理论,在情绪、认知、行为三个层面上已达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即厌学状态已经固化,对此阶段的干预由于因素复杂、程度严重,因而更为需要综合性的治疗模式,多重方式、多渠道地解决问题,这也将成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罗滨,陈颖,李亦菲.高中中等生学习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2(2).

[2] 孟四清.天津市中小学生厌学状况的调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3).

[3] 焦璨.澳门初中生厌学心理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9(9).

[4] 曾红.内蒙古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9).

[5] 郝明君.中小学生厌学现象的文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6).

[6] 樊琪,程佳莉.学习惰性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6).

[7] 乔连全,吕林海.大学生定量研究方法学习困难的因素解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8] 李敏杰,朱薇.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及消解措施[J].教学与管理,2011(3).

[9] 张耀庭,马金焕,韩业伟.论农村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3).

[10] 金刚玉,高金金,文.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在不同情境下对成绩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2).

[11] 李素敏,杨曙民,赵鹏燕.大学生学业倦怠,核心自我评价对隐性辍学表现率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1(20).

[12] 王小新,苗晶磊.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13] 邢强,陈丹丹.中学生大五人格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教育导刊,2012(9).

[14] 马利军,黎建斌.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学业倦怠对厌学现象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3).

[15] 申自力.我国中小学生厌学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2(10).

[16] 徐能义,李香兰,关明杰.包头市1460名中学生厌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2(3).

[17] 倪士光,伍新春,张步先.大学生学业倦怠问卷的信效度验证及其结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

[18] 洪明,吕三三.中学生厌学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以贵州省中学生为例[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原因;对策

学生厌学主要表现是: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后果。根据学生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理诊断,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即是由于持续努力和精神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引起的不适和厌倦状态。一般认为,引起心理疲倦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精神紧张程度过高;二是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三是思想冲突、挫折、忧虑、惧怕等情绪的反应。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改变学生的厌学心态,首先应该了解产生这种心态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1.外在原因

1.1 学习的时间周期较长。学习是种内化过程,不仅需要很大的心智努力,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据《教育法》的规定,适令儿童的基础教育需要九年的时间,如果升入高等院校需要更长的时间。我们知道,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干的时间长了都或多或少地会产生厌倦情绪,何况至少要九年的持续学习呢?

1.2 学习内容繁琐、教学方法的呆板。学生的学习动机依赖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来激发,但实事求是地讲,学校采用的各科教材,无论怎样精心设计安排,其趣味性也无法与其他传递知识的媒介相比。再者,教师、学生及知识构成的传递系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运转着,很少发生变化,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厌学心理。

1.3 学生心理压力太重。现代中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太重,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驱使的教师,都对学生的学习抓得特别紧。学生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中接受最多的信息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特别是家长教子心切,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又毫无心理学知识。所以,总是无休止地埋怨、挑剔,使孩子产生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使家长满意的挫折感。这样,学生心理产生太大压力,必然造成厌学心理。

1.4 缺乏必要的辅导和关心。有些家长在平时从事繁重的工作,回家又要忙于家务很是辛苦,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认为只要将孩子的吃、穿照顾好就行了。孩子学习上无人辅导,思想上又无人关心,天长日久,孩子怕苦怕累,遇到困难绕道走,失去依赖就寸步难行。

1.5 教师原因。常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反过来也有厌其师而倦其道。教育方法落后,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反感而讨厌上老师的课,极力回避与老师的接触,最终发展到对某一科目的厌学。有些则是过分的看中分数,使学生感到厌烦。

2.内在原因

2.1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该怎样去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盲目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还会受到来自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同时又不知道怎样与教师密切配合和交流。导致自信心降低,遇到困难时就产生逃避的想法。

2.2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由于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业成绩不良,造成精神苦闷,觉得难以学习下去,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极重要。

2.3 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是导致厌学心理产生的内在原因。厌学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是很高,表现在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都不会太高。

2.4 人际交往问题。青少年更渴望寻求同龄人的接纳、陪伴和友谊,倾向于从同伴那里看到自己,否则学生会觉得孤单无助,自尊心受到打击,就开始讨厌学习。他不是真的讨厌学习,只是不喜欢学校环境。从而对学校生活产生了恐惧,开始逃避上学最终也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3.解决方式

3.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社会、学校及家庭,为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都适当降低了要求,减少了教学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有充裕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生活。

3.2 充分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突出实验教学,不但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而且要组织好每一个分组实验。当上实验课时学生的积极性都是很高的,说明学生喜欢实践活动。要尽量通过活动课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看录像等,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克服厌学情绪。

3.3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的消化、吸收率高就等于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样就杜绝了厌学情绪的产生。

3.4 寓教于乐,把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愉快的情绪相结合。父母或教师应从青少年身心的发展特点上掌握孩子最喜欢哪些事情,然后把学习文化知识同引起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结合起来,每当学生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时,就放手让孩子自由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干的事。长此以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变厌学为好学。总之,要面对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的厌学情绪,不断发现各种克服此现象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业,以提高教育质量。

3.5 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营造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时时要装着厌学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做到五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答问,优先演算,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四经常,即经常考察,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索性破罐子破摔,经常逃学,在外“鬼混”。因此,老师要及时想办法,尽量创造环境,教师要用爱这把钥匙开启僵化的心灵,要爱得真,爱得持久,多关心了解,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才会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原因;对策

学生厌学主要表现是: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后果。根据学生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理诊断,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即是由于持续努力和精神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引起的不适和厌倦状态。一般认为,引起心理疲倦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精神紧张程度过高;二是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三是思想冲突、挫折、忧虑、惧怕等情绪的反应。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改变学生的厌学心态,首先应该了解产生这种心态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1.外在原因

1.1 学习的时间周期较长。学习是种内化过程,不仅需要很大的心智努力,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据《教育法》的规定,适令儿童的基础教育需要九年的时间,如果升入高等院校需要更长的时间。我们知道,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干的时间长了都或多或少地会产生厌倦情绪,何况至少要九年的持续学习呢?

1.2 学习内容繁琐、教学方法的呆板。学生的学习动机依赖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来激发,但实事求是地讲,学校采用的各科教材,无论怎样精心设计安排,其趣味性也无法与其他传递知识的媒介相比。再者,教师、学生及知识构成的传递系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运转着,很少发生变化,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厌学心理。

1.3 学生心理压力太重。现代中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太重,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驱使的教师,都对学生的学习抓得特别紧。学生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中接受最多的信息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特别是家长教子心切,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又毫无心理学知识。所以,总是无休止地埋怨、挑剔,使孩子产生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使家长满意的挫折感。这样,学生心理产生太大压力,必然造成厌学心理。

1.4 缺乏必要的辅导和关心。有些家长在平时从事繁重的工作,回家又要忙于家务很是辛苦,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认为只要将孩子的吃、穿照顾好就行了。孩子学习上无人辅导,思想上又无人关心,天长日久,孩子怕苦怕累,遇到困难绕道走,失去依赖就寸步难行。

1.5 教师原因。常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反过来也有厌其师而倦其道。教育方法落后,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反感而讨厌上老师的课,极力回避与老师的接触,最终发展到对某一科目的厌学。有些则是过分的看中分数,使学生感到厌烦。

2.内在原因

2.1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该怎样去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盲目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还会受到来自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同时又不知道怎样与教师密切配合和交流。导致自信心降低,遇到困难时就产生逃避的想法。

2.2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由于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业成绩不良,造成精神苦闷,觉得难以学习下去,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极重要。

2.3 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是导致厌学心理产生的内在原因。厌学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是很高,表现在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都不会太高。

2.4 人际交往问题。青少年更渴望寻求同龄人的接纳、陪伴和友谊,倾向于从同伴那里看到自己,否则学生会觉得孤单无助,自尊心受到打击,就开始讨厌学习。他不是真的讨厌学习,只是不喜欢学校环境。从而对学校生活产生了恐惧,开始逃避上学最终也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3.解决方式

3.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社会、学校及家庭,为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都适当降低了要求,减少了教学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有充裕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生活。

3.2 充分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突出实验教学,不但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而且要组织好每一个分组实验。当上实验课时学生的积极性都是很高的,说明学生喜欢实践活动。要尽量通过活动课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看录像等,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克服厌学情绪。

3.3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的消化、吸收率高就等于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样就杜绝了厌学情绪的产生。

3.4 寓教于乐,把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愉快的情绪相结合。父母或教师应从青少年身心的发展特点上掌握孩子最喜欢哪些事情,然后把学习文化知识同引起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结合起来,每当学生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时,就放手让孩子自由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干的事。长此以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变厌学为好学。总之,要面对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的厌学情绪,不断发现各种克服此现象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业,以提高教育质量。

3.5 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营造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时时要装着厌学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做到五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答问,优先演算,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四经常,即经常考察,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索性破罐子破摔,经常逃学,在外“鬼混”。因此,老师要及时想办法,尽量创造环境,教师要用爱这把钥匙开启僵化的心灵,要爱得真,爱得持久,多关心了解,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才会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厌学;表现;预防措施

厌学症是目前初中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初中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就会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造成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自己的原因等等,不一而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初中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这其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家庭教育。本文从家庭教育方式入手,分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家庭因素造成初中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一)家长的期望值与学生实际能力不合而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父母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那种期望值的时候,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会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家长对自己的要求。

(二)家庭富有带来的负效应

由于家庭的富有,住宅条件、交通、通讯工具等的现代化,外加独生子女自我感觉优越性,等等,不少初中生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因此对学习知识技能的劳心劳力且枯燥单调的生活,自然就有一种畏惧感。

(三)家长严重的功利意识带来的负效应

功利意识表现在:一是虚荣心驱使,拼命要求自己的子女争气,事事要比同事、邻居的孩子强,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二是强化子女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将来考一所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毕业后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事实上,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子女们往往不买帐,反而会变得麻木不仁,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四)家长过分纵容孩子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认为迁就孩子,让其自由发展,可以使孩子变得独立而有上进心。但事实恰恰相反,不受限制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没有上进的动力,有的是依赖和懒惰。他们不知如何为自己确立目标,并按照目标所规定的原则去做事,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五)家长不关心孩子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由于过分埋头于自己的事务,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既不督促又不检查,任其发展,然而当孩子交上了极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就大发雷霆,非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取得了好成绩,但对获取好成绩的过程、途径则采取漠然的态度,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无能为力,只是要求孩子如“填鸭”般地伏案学习再学习,结果使得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六)家庭关系不和带来的负效应

有的初中生还受到严重家庭问题的干扰。家庭问题会使孩子心事重重而无力顾及功课,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使学生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件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很少有孩子会一心钻到学习中去以忘却家庭的烦扰,大多数孩子会从其他渠道上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从而导致厌学现象的产生。

二、预防初中学生厌学的方法

(一)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为孩子规定的目标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孩子乐于努力达到目标。

(二)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

家长应做到言传身教,与孩子共同学习,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据调查分析,有的学生厌学与家长的不爱求知有关,这些家长应转变思想,认真多学点知识,可以学孩子的功课或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些新的理念,提高自己的家教能力和水平。家长是镜子,其一举一动对孩子影响很大。

(三)教育方法要与时俱进

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指导。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则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为子女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孩子心灵的创伤。据专家的研究发现,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父母要尽可能多地与子女接触,尽可能多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让子女感觉到家的可爱,父母的可孝可敬,从而增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总之,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家长不要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而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给他们以更多的信心,这样才能使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初中生厌学原因的分析及矫治对策研究.蔡桂芬.辽宁师范大学2007.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第6篇

【关键词】厌学心理;原因;对策

案例:黄某,15周岁,我校初三(3)班学生。该生上初三后,各科成绩一般,上课总是无精打采,毫无精神,经常看着窗外发呆。针对他的表现,各科老师严肃地批评了他。老师的批评引起他强烈的不满,以后再也不愿听课,不愿记笔记,拿起课本就烦,总体成绩下降很快,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远。这属于一个典型的学生厌学案例。

一、原因分析

1.我校的学生进入初三后,重新分班,同学之间基本上都是新面孔。另外加上大部分的老师都是新老师,更加使得黄某感到恐惧和不安等负面情绪。

2.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不能有效学习课堂文化知识。进入初三后,学习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的门类增多,学习任务加大。如果学生自学能力不提高就不能适应教师教学的快节奏,必然在激烈的初三学习竞争中慢慢落后。另外黄某的学习行为不佳,又有不良的心理暗示,导致学习效果非常不佳。

3.亲生父母离异,与继母生活在一块,逐渐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黄某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的父母因感情问题离异后,他母亲把他留在了父亲的身边,但是他父亲并不是一个负责的父亲,他又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逆反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厌学表现。

4.黄某现在处于青春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青春期闭锁心理,这个不良心理使得他没有真心朋友,这更让他在班级中显得自卑和孤僻。

5.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厌学的影响是巨大而不可忽视的。长期以来,我们教育学生的方式一直坚持道德和目标认知教育。号召学生学习这个人物,学习那个榜样等,潜移默化中将一种固态思维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只会想“我应该如何”,而不去想“我能如何”。进入难度较大的学习阶段后,很多学生由于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约束力,对学习和生活感到迷茫,导致主体能力、价值观和客观现实的错位,进而导致厌学。[1]

二、厌学心理影响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时代是形成个人智力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习能力如何将是今后智力发展关键。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成绩很有可能将不好,因而导致个人智力和能力滞后发展。现代社会是急剧发展变化的社会,对人们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普遍承受比以往年代更多更沉重的心理压力。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面对的是一生中最繁重的学习。如果不能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学习,而把精力集中放在应付严重的心理矛盾冲突中,就会影响学习,也会因丧失自信而自卑,自暴自弃,造成性格上的缺陷,身心遭受严重损害[2]。

三、辅导方法和过程

1.“尊其师,信其道”。帮助挖掘各科老师优点,逐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黄某的脑海中,我们老师浑身都是缺点和错误。因此,我给他布置了一个长期的课外作业,就是每天都细心地观察和欣赏各个老师的优点,不需要很多,每天找一个就可以了。实践证明,我这样做是有效的。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后,黄某认识到了自己的认知错误,同时各科老师也主动改善不良的师生关系,帮助黄某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用热情和爱心感化他,给了他重新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和挖掘学习兴趣。有个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本来是有趣的,只是没有找到兴趣点而已。各个老师都在我的建议之下给予黄某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学好语文必须掌握朗读技巧,在体验课文生动,凝炼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做到口到、心到、情到;掌握速读技巧,大量阅读课外书,扩大知识量;模仿范文写作,培养观察能力,学会感知;寻找成绩较好的同学,以他们作榜样,提高语文科的学习效率。

3.做好家校沟通工作。通过家访和家长来校座谈,使家长认识到自己教育上的错误和失位,提高了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父母也承认错误,并保证在今后家庭中不再出现偏激的教育方式。

4.发挥集体的力量,用同学的热心转化内向心理和青春期的闭锁心理。鼓励黄某正视现实,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心理弱点,发泄心中的抑郁。学会心理转移法、心理换位法、合理发泄法、感情升华法;积极融入班集体中,与同学老师多交往,开拓自己的眼界,培养良好的心境,使身心健康成长。

5.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烧烤、爬山等等,使我们班级了解社会,锻炼能力,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强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黄某身在这样一个活跃的班级中,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四、辅导的阶段性结果

通过个体心理辅导,黄某改善了师生关系,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正确定位,能与父母能进行良性沟通。学习成绩在第二次段考中比第一次段考进步200多名,获得了学校的进步奖。

参考文献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第7篇

一、对初中生厌学表现的分析

厌学心理,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厌倦、厌烦的心理特征。分析厌学心理,对教师掌握学生情况,指导学生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我们曾在学生中做过这样一个调查,问题是:你爱上学吗?你愿意听老师讲课还是愿意上自习?如果明天学校放假一天,你会有怎样的心情?百分之二、三十的同学回答“不愿上学,不愿上课,真想放假”。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厌学心理。

这些厌学的学生并非都是自身不具备学习能力的,他们大多数智力正常,但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效率极低。其主要特征是:回避困难,缺乏自信,没有积极的学习动机。这些学生对学多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具体表现为: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溜号;作业马马虎虎,应对了事,而且经常不交作业,没有主动、自觉的学习意识,很少利用工具书、参考资料等。严重时会发展到逃课、旷课甚至辍学;害怕考试,总想依赖别人等等。长此以往,这种厌学心理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甚至影响人格的正常发展。

二、对初中生厌学原因的探讨

厌学的人也往往正是那些“没用的”人,本来学习就不很理想,一旦产生厌烦心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我们将厌学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种:

1.自身原因。有些学生面对困难,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于是便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成绩逐渐下降,对学习也就失去了信心,从而产生了厌学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养成了马虎、浮浅的陋习,表现在思想上满不在乎,学习上随随便便,得过且过,没有上进心。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成绩的不理想,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2.家庭原因。家庭环境不良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一种是夫妻离异不负责任地把孩子推向社会,不管不问。由于家长的不负责,给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孩子的心中蒙上了阴影,从而产生自卑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第二种是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过分溺爱,使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从而对学习产生反感。第三种是家庭教育不当,放任自流,使孩子从小就染上不良习气,沉溺于物质享受,这样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感到麻木,认识不到学习的意义。

3.学校原因。在我们的学校中,孩子丰富多样的需要被忽视和冷漠,学习愈来愈脱离孩子内在的需要,这样孩子必然会厌恶学习。另外,一些学校从提高学生成绩这一良好愿望出发,经常加班、加点,布置大量课后作业,这无疑也束缚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样的“苦学”必然会导致一些学生的厌学。

4.社会原因。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社会信息的激增,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社会文化、社会风气,通过书报、录像等渗透到学生领域。社会生活像万花筒,令人眼花缭乱,哪里有精力去读书?

三、克服厌学心理的途径

学生厌学,既有自身原因:如学习能力差,成绩不佳,对学习不感兴趣;又有外部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如:游戏厅、歌舞厅等。家庭中,如父母经常吵架,学校里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等。因此,要想解决学生厌学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1.学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入手,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1)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由此可见,书籍对于一个人的作用。一本好书可以让人终生受益,为此,我们每年的寒暑假都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开展读一本书的系列活动,如:写书后感,读书笔记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大有改观,书中的人物往往会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榜样,遇到困难时,也会从书中找到激励自己前进的勇气,从而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2)发挥班会课的作用。班会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周至少一节班会课,为使班会课的作用能真正落到实处,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订了不同的内容,如初一时,主要开展了以“追求进步、立志争先,树立信心”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初二时,开展了以“争做模范,立志成材、坚定信心”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到了初三,学生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我们主要对学生进行了“自强不息”、“相信自己”的信心教育。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提高的认识,坚定了信念。

(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们为每位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一个人成功的体验越多,自信心就会越强。优秀的学生多是屡次获得成功者,所以他们都具有十足的信心。而厌学的学生相对来说,机会要小得多,所以教师应多鼓励他们,特别是厌学的学生,多参与各项活动,多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如:书画展、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让他们能尽可能多地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找到自信。

(4)给学生制订合理的目标,让他们在学习上充满自信。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有害的。期望过高,学生老是达不到,自然有损于自信心的树立;期望过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即可达到,自然谈不上树立什么信心;只有期望适中,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才有助于树立、巩固其自信心。所以,给厌学学生制订目标,不能一下定得过高,应循序渐进。这样才有利于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其不断努力,最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强化家长的责任感。教育子女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子女健康成长是对子女负责,也是对家庭和社会负责,可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家长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似乎是孩子吃饱了、穿暖了,家长的责任就尽到了,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情况、所以,政府应将家庭教育纳入综合治理工作中来,比如: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等。以此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子女自觉地接受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