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合集7篇)

时间:2023-06-25 16:04:04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第1篇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的对内部审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定义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顺应外部环境发展,为内部审计职业界提供的发展指南。

1、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90年代后,西方国家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普遍加大。主要因为产品技术变革速度加快,多元化、国际化经营扩张战略引起的兼并收购和资产重组,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所有这些业务使企业经济交易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了,而相应的控制环节难以同步实施,这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如何在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上发挥积极作用,为内部审计的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定义提出了内部审计应评价和帮助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

2、企业治理结构转变

西方国家为促进竞争提高经济活力实行的放松管制运动和随之而来的企业兼并浪潮对企业的治理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现了例如管理层的薪水补偿计划,董事会职能和结构的变化,机构投资者放弃消极投资开始参与企业的治理以及员工人力资本的激励等新兴的企业治理方式。作为企业内部的评价机制,如何对企业治理方式提供有效的指引就成了内部审计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也体现在新定义之中,即要求内部审计应评价和帮助企业改进“治理程序”。

3、企业内部组织战略重组

适应以上情况,许多西方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纷纷进行内部组织结构的重构和调整,将一些非核心部分的管理活动转由外部专业化公司承担。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效率并为组织增加价值、增强竞争力。新定义中较充分地体现了这种要求,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突出其在促进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第2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冲突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2-0129-02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升公司运营效率的重要保证。近些年,随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冲突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从组织和个人的角度对内部审计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如何化解这一冲突给出了解决方案。

1 内部审计冲突产生的原因

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一个天然属性,或者说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观点在公司治理的实践当中不断被验证。不同于其他组织内部的冲突,内部审计冲突是一种跨部门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的部门行为阻碍了被审计部门自身目标的实现,从而引发的部门之间的冲突,因为部门相较于个人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对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这种跨部门冲突更应引起重视。

本文认为,内部审计冲突的产生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组织结构问题

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主要为风险监控和控制确认,是为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和公司管理层提供客观审计信息的部门。但是在组织结构设计上,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为委托人的监督机构,公司管理层为受托人,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因此审计委员会和公司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信息的需求是一种竞争性需求,对于信息质量的要求和侧重点均部相同,内部审计部门同时需要向两个部门汇报,面临着双头汇报和双重领导的矛盾。此外,公司资源的稀缺性和各部门之间利益最大化的矛盾,随着权力配置的失衡进一步激化。委托冲突、双重领导冲突以及信息的竞争性需求,共同决定了内部审计的跨部门冲突。

1.2 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

前文中提到,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包括风险监控和控制确认,最终都要落到“监督”二字上。审计委员会需要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监督管理层管理情况以及公司经营现状,公司管理层需要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监督管理决策的执行情况和评估运营目标。内部审计工作往往需要打乱被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秩序,通过持续的测试和评估,得到最终的内部审计信息,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将根据内部审计信息,作出针对被审计部门的管理决策,出于部门利益考虑,被审计部门有可能隐瞒真实情况或阻挠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内部审计冲突有其发生的必然性。

1.3 内部审计部门实施者个人因素

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决定着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师常会受到个人认知模式的限制,对被审计部门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情况的理解不够深入,造成信息偏差,从而得出不利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结论;此外,如果内部审计师的个人性格特征,与被审计部门人员存在显著差异,则将不利于日常交流和客观评估,也容易导致内部审计冲突。

2 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方法

对内部审计冲突原因的分析表明,受组织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内部审计冲突有其必然性,因此应从组织和个人两个方面对内部审计冲突进行化解。

2.1 个人角度化解方法的局限性

内部审计师处理和化解冲突的能力,将决定其组织贡献度和个人效率。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内部审计师的要求较高,很多观点认为,解决内部审计冲突的关键在于提高内部审计师的个人素质,并从沟通技巧、明确立场、寻求资源、合作态度、个人品质等多方面对内部审计师进行了要求,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2003)中也强调,“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够恰当的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内部审计冲突问题,有其组织结构的必然性,仅对内部审计师进行要求和规范,试图让内部审计师通过“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化解内部审计冲突问题,不利于问题的系统性解决。

2.2 从组织层面解决内部审计冲突的方法

本文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从组织层面解决冲突:

①正确认识冲突。内部审计冲突有其必然性,冲突有利有弊,一定程度的冲突有助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不应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冲突。

②建立沟通和培训机制,加强部门间交流理解。通过沟通交流以及培训机制,降低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进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部门之间的了解,在提高内部审计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内部审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③建立高层级的协调机构。高层级的协调机构可由管理层和董事会的相关人员担任,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和被审计部门负责人也参与其中,在内部审计发生冲突时,可提交高层级的协调机构进行协调,从而统筹公司审计资源,协调各种关系,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报告的客观性。

3 组织层面的内部审计冲突解决方案:来自X信托

投资公司的实践

X信托投资公司通过建立包含前述三种方法的组织层面的冲突解决方案,有效化解了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矛盾冲突,增进了审计与被审计双方的沟通与理解,实现了内部审计信息的客观性和高质量。

3.1 总经理办公会制度

公司设立总经理办公会,负责制定内部审计年度计划,并有权决定实施临时性的内部审计,总经理办公会成员由公司高级管理层和内部审计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层级较高,在内部审计计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将及时反映到总经理办公会上进行深入讨论,总经理办公会通过协调、沟通、资源调配等方式,可以快速高效的解决内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加强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部门之间的沟通、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以及审计报告的客观性。

3.2 “工作小组制”内部审计制度

近几年,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各类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内部审计部门不可能对每个金融创新产品的交易结构和风险点一一掌握,为了保证内部审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信度,X信托投资公司创立了一种“工作小组制”的内部审计制度,在每一轮内部审计开始时,从公司的前中后台抽调2~3位员工,与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组合成为“工作小组”,进驻到各个部门中,内部审计部门的员工制定审计计划,业务部门员工解构金融产品结构,后台支持部门的员工梳理内部流程,这样,前中后台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对每个产品进行审计,既提高了效率,加强了部门间的沟通,又保证了内部审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3.3 内部审计培训制度

X信托公司管理层特别重视内部审计对于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在董事会及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的支持下,公司建立了内部审计的培训制度。在每个“工作小组”建立之前,拟参与到“工作小组”的审计工作中来的员工,都会事先通过由内部审计部门组织的内部培训,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以及内部审计技巧等进行学习。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和轮岗,X信托投资公司80%以上的员工都接受了内部审计培训,对内部审计的意义、工作特点和审计技巧都有了深入了解,内部审计培训制度的建立,增强了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的沟通,被审计部门明显更加配合内部审计,减少了可能出现的内部审计冲突,从而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信息的客观性。

4 结 语

高水平的公司治理,并非是消除冲突,而是要通过保持适当强度的冲突,发现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使公司始终保持活力,有力的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冲突作为一种跨部门的冲突,是组织冲突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其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也为发现和解决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契机,在解决这类冲突的过程中,要善于设计和运用组织层面的冲突解决方案,通过组织层面的制度建设,增进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参考文献: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第3篇

【关键词】 内部审计潜在冲突; 内部审计职能冲突; 内部审计需求冲突; 内部审计性质冲突; 内部审计沟通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2-0129-04

一、引言

冲突是指被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机制之一,与相关各方可能存在冲突,内部审计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这些潜在冲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势必影响内部审计的效率效果。所以,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

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一定的研究,研究主题涉及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二、文献综述

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少研究文献,研究主题涉及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

P于内部审计冲突的类型,不同的文献涉及不同类型的内部审计冲突,一些文献将冲突分为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1];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的冲突[9-11];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12-14];还有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15-16]。

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本身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其必然会与被审计单位产生潜在冲突[15,17-18];一些文献以斯蒂芬・P.罗宾斯冲突理论为基础,认为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包括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19-21];还有一些文献认为,不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或工作方式也会影响内部审计冲突[12]。

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一些文献强调审计角色体验和审计知识输出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20-21];有些文献强调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14,22-25];有些文献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26]。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已经有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内部审计冲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化解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三、理论框架

尽管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本文认为,既然冲突是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按冲突双方来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进行分类,可能更有利于认知这些冲突。另外,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化解可能存在一些共性措施,同时,还有一些针对特定类型冲突的化解措施。根据上述两个思考,本文的理论框架是首先以冲突双方为框架提出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潜在冲突的化解的共性,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实线部分),个性措施的情形较为复杂,本文不展开讨论。

(一)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存在冲突[9-11],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

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抑制消极因素的机制,具有确认和咨询两大功能,前者主要是发现消极因素,后者主要是协助找出消极因素的产生原因。内部审计咨询有两种情形,一是作为审计建议的推动机制,协助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来实施审计建议,由于这种咨询是在确认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称为后续咨询;另一种情形与确认没有关系,是应内部单位的要求作为一个独立项目来开展的咨询,这类咨询与特定的确认业务无关,一般称为独立咨询[27]。确认和咨询之间的潜在冲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二者对内部审计资源的竞争性需求,造成二者的冲突。内部审计资源是有限的,用于咨询业务的资源多了,能用于确认业务的资源就有可能减少,反之亦然。第二,咨询会损害确认的独立性。就后续咨询来说,虽然不影响已经完成的确认业务,且内部审计并未承担管理责任,但是经过咨询对特定事项进行改进之后,已经有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影子,今后内部审计部门如果再对这个特定事项进行确认,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独立性会受到损害。就独立咨询来说,咨询的这个特定事项还未经历确认业务,在以后的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如果要将该特定事项纳入确认业务范围,同样会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独立性受到损害。第三,咨询可能损害确认的客观性。这里有两种情形,一是内部审计人员不愿意承担咨询责任,担心陷入咨询业务中,所以,对于已经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轻描淡写,损害了客观性;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由于某种目的,很愿意对某事项进行咨询,所以,夸大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客观性同样受到损害。

(二)不同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现在,来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

IIA倡导内部审计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在行政上向CEO报告,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仆二主”。问题的关键是,这两位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产品需求可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审计委员会可能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确认产品,并且,这些确认是围绕组织高层治理、重要的内部控制、作为组织绩效的主要财务和非财务指标,通过这些确认业务,为审计委员会履行其职责提供可靠的信息。而CEO的需求可能不同,从确认来说,他可能更加关注业务流程的持续可靠、业务经营信息的真实完整;同时,CEO可能更关注内部审计部门推动已经发现问题的整改,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是否存在问题。在一些情形下,CEO如果认为某些问题较为重要,而内部审计部门在这个方面还有专长,即使没有确认业务,也可能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独立咨询项目。总体来说,审计委员会更注重确认业务,CEO更注重咨询业务,在确认业务中,审计委员会更关注与组织的中高层相关的确认,而CEO可能更加关注业务流程及业务信息的细节。这两类领导者对内部审计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完全满足其中一方的需求,或者是双方的需求都难以满足,从而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委员会或CEO的潜在冲突。

(三)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之一 ――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15-16],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可能会有冲突,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无论发现何处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属于某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这个问题的存在,表示该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不到之处,内部审计发现了问题,无疑是指出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问题;第二,内部审计提出建议对某些问题进行整改,在很多情形下,这些整改会涉及到职能部门要修改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果相应的管理制度不能修改,则相应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仍然存在,而职能部门可能并不完全认同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在整改中存在认识差异;第三,如果被内部审计部门以一定的方式使其介入到内部审计取证或整改的相关事项中,可能会影响该职能部门本身的工作,从而可能导致该部门不配合。以上的讨论是以这些职能部门并没有作为被审计单位为前提,如果作为被审计单位,则是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

(四)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之二――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12-14],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

由于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治理机制之一,其本身的属性就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发现问题,二是推动问题得到解决。上述两方面的工作,都与被审计单位相P,都存在潜在的冲突。就发现问题来说,内部审计部门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说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也就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工作存在缺陷。从某种意义来说,内部审计部门发现问题的绩效,也恰恰就是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证据,所以,内部审计有发现问题的激励,而被审计单位有掩盖问题的激励,二者存在冲突,这些冲突会表现为二者对缺陷是否存在的判断出现差异、对问题的定性存在差异、对问题的严重程度判断出现差异等。就推动问题得到解决来说,虽然有多方参与问题的解决,但是,被审计单位在其中要发挥重要作用,这可能牵扯到被审计单位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并且有可能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其他正常工作,从而使得被审计单位有对立情绪。

(五)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的共性措施――内部审计沟通和内部审计体制

以上分析了四种类型的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这些冲突不可能完全化解,但是,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些潜在冲突。这些控制措施分为两类,一是共性措施,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二是个性措施,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由于个性措施需要视具体情形而定,过于具有权变性,本文不展开讨论,这里仅讨论共性措施。根据现有文献和实践经验,一般来说,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对各种类型的内部审计潜在冲突都有控制作用,下面,对两种应对机制做具体分析。

内部审计沟通是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单位及个人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相关单位及个人形成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进而形成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的态度及选择相应的行为。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沟通包括审计理念沟通、角色立场沟通、人际关系沟通三种情形。

研究发现,理念决定行动,对内部审计有不同的认知,会影响其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的态度,进而会选择不同的行动。审计理念沟通就是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适当的方式,宣传内部审计理念,让相关单位及个人正确认知内部审计,从而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采取配合的态度。内部审计理念沟通的方式很多,内部审计章程、领导题词、座谈会、培训班、内部审计网站、进点现场会议等都能发挥宣传内部审计理念的作用,一些单位还有更加有效的方式。例如,让各业务部门的骨干到内部审计部门挂职,通过亲自参加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理念的理解更为透彻[20] ①。

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立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不存在某种立场完全正确或某种立场完全错误。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岗位性质不同,从而对于同样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立场,这种由于岗位角色不同导致的立场不同,进而导致看法不同,一般需要相互从对方立场来思考问题,才能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角色立场沟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多了解相关部门的工作,而相关部门也多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相互增加对对方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在从自己立场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更多地从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例如,一些单位开展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人员的换位体验,就是角色立场沟通的典型方式[21]。

人际关系沟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就是查找他人的工作缺陷,容易引起他人的对立,如果在工作中不注意方式方法,以教训他人的口吻说话,以钦差大臣自居,态度傲慢,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与他人接触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潜在冲突[25-26]。

以上分析了内部审计沟通,内部审计体制是应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又一重要制度安排。内部审计体制对内部审计效率效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来说,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会影响不同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并会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知,也会影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进而会影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决定了不同层级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会影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会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及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这些因素进而会影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概括来说,内部审计体制是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制度基础。

四、例证分析

本文以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及其应对的理论框架,下面,用这个框架来分析两个例证,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一)例证的基本情况

王旭辉等[20]介绍了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根据梅维维等[21]的介绍,中电控股有限公司也采取了基本类似的制度。审计角色体验制度是由审计部从业务部门挑选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进入审计部门,通过培训上岗后作为审计人员参与公司的审计项目,经过两年的学习锻炼,再回到原来的部门工作。审计知识输出制度就是对新进员工、新聘任干部和技术人员三个层次进行内部审计知识培训。通过上述两种制度,在公司内部逐步形成了一种尊重审计、敬畏审计的审计文化氛围,被审计部门更加主动地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并且能够与审计部一同站在完善公司制度的层面审视本部门管理中是否存在漏洞。

(二)例证分析

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为什么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呢?根据本文的理论框架,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都属于内部审计沟通的具体方式,审计角色体验制度使得被审计单位的人员通过亲自参加审计工作,一方面,更加深刻理解了内部审计理念,对内部审计有了正确的认知,这属于审计理念沟通;另一方面,通过亲自参加内部审计工作,会从内部审计立场来看问题,能够理解内部审计部门对问题的看法,这属于角色立场沟通。审计知识输出制度主要是对相关人员进行审计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消除人对内部审计的不当看法,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理念,这属于审计理念沟通。总体来说,上述两个化解内部审计冲突的方法都属于增加内部审计有效沟通,这属于本文理论框架中的应对措施之一。

五、结论和启示

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梳理内部审计冲突及其化解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的理论框架,并用这个理论框架进行例证分析。

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以冲突双方为框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包括四类: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不同的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措施包括共性措施和个性措施,前者指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的措施,后者指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的措施。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是主要的共性措施,前者包括审计理念沟通、角色立场沟通、人际关系沟通,后者包括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和内部审计组织体制。

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及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都属于增加内部审计有效沟通制度。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是内部审计价值的负面因素,虽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不能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应对措施予以控制,在应对措施中,既要设计一些对多数冲突都有作用的应对措施,还要在此基础上针对特定的潜在冲突设计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程新生,罗艳梅,游颖,等.基于角度冲突的内部审计研究回顾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8):122-128.

[2] IIA Research Foundation.Internal audit reporting relationships:Serving two masters[R].2003.

[3] GRAMLING A A,MALETTA M J,et al.The role of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 synthesis of the extant internal auditing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2004,23(1):194-244.

[4] HASS S,ABDOLMOHAMMADI M J,BURNABY P.The Americas literature review on internal auditing[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6,21(8):835-844.

[5] ABBOTT L J,PARKER S,PETERS G F.Serving two master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dit committee internal audit oversight and internal audit activities[J].Accounting Horizons,2010,24(1):1-24.

[6] 罗艳梅,程新生.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角色冲突中的内部审计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35-42.

[7] 罗艳梅,程新生.双重委托关系下的内部审计实验研究――角色冲突、权力配置与内部审计行为[J].管理评论,2014(11):201-208.

[8] 刘敬辉.企业内部审计的角色冲突与协调[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3):85,88.

[9] 蒋芝花,刘蓉.内部审计的确证与咨询职能及其冲突问题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1):9-11.

[10] 刘荣.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增值的均衡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2(8):35-37.

[11] 阎栗,吴开兵.内部审计独立性成本收益模型及其推论[J].中国内部审计,2014(4):44-47.

[12] 何云.内部审计与单位管理部门间的冲突与规避[J].会计之友,2007(8):52-53.

[13] 何云.内部审计与管理层的深层冲突与关系重塑[J].财务与会计,2007(9):38.

[14] 符群力.关于落实内部审计整改意见的思考[J].新西部,2015(36):65.

[15] 游春晖,王菁,陈祥云.内部审计跨部门潜在冲突及其化解[J].会计之友,2011(10):55-56.

[16] 梅丹.内部审计跨部门冲突的表现、成因及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11):81-87.

[17] ALLEN R D.Managing internal audit conflicts[J].Internal Auditor,1996(8):58-61.

[18] FOGARTY T J, KALBERS L P.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and organisational correlates of professionalism in internal auditing[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2000,30(2):125-136.

[19]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精要[M].郑晓明,葛春生,译.8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0] 王旭辉,时现,魏瑾.化解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方法[J].审计研究,2011(1):63-68.

[21] 梅维维,原静.基于“冲突三要素”. 理论的内部审计冲突化解研究――基于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2014(6):41-44.

[22] 蒋芝花,张小艳.论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J].交通财会,2007(5):72-73.

[23] 胡玉兰.沟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2007(6):72-73.

[24] 李永红.刍议内部审计有效沟通[J].商业文化,2009(11):27.

[25] 胡宇.内部审计是一门沟通的艺术[J].中国内部审计,2014(4):27-30.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第4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初探

无论是拓展审计领域,发展教育审计事业,还是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已显得日益重要。特别是目前高校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学格局已逐步形成,资金流量大,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护学校的财产安全,有效开展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从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定位、基本程序、风险防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确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定位

内部审计的准确定位是监督和服务。监督是审计手段和过程,提供审计服务则是内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内部控制审计作为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领域,监督和服务成为其目标定位则亦理所当然,只不过其侧重点在于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监督和服务,通过高校内审机构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了解、测试和评价,充分发挥其监督和服务职能。实质上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要明确以监督为基础,以服务为根本的目标定位,即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要通过监督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内部控制建设服务,为强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进而促进高校加强管理和提高办学效益。

二、规范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程序

参照一般审计程序,结合审计工作基本要求,笔者认为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基本程序也不妨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

(一)准备阶段

首先要做好内部控制审计立项工作。内部控制审计可根据年度审计计划进行常规立项,也可根据领导决策或审计工作需要进行临时立项。其次,制订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审计组长根据审计单位业务大小、性质重要程度及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制订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并报审计负责人审批。项目审计计划应当明确以下主要内容:审计项目和审计范围;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组构成和审计时间的安排。审计方案应明确以下主要内容:具体审计目的和审计主要内容;审计方式和具体审计方法;审计组成员工作任务及时间的分配。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需经内审部门负责人批准。项目审计实施审计组长负责制。最后,下达审计通知书。内审部门编制和下达审计通知书,在审计实施前三天送达被审计单位。

(二)实施阶段

首先,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召开进点会。审计组通过会议或座谈等形式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让被审方明确此次审计有关事项,审计人员进一步熟悉被审计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情况。必要时对审计方案进行修正。其次,审计人员了解内部控制。现场审计人员收集资料,运用询问、查阅、观察等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内部控制环境以及各类业务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在相应的《内部控制调查表》中作好审计记录,并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作初步评价,再据此确定内部控制测试的范围和重点。再次,测试内部控制。审计组根据所确定的内部控制测试范围和重点,运用抽样技术抽查部分有代表性的业务活动,采用审查、核对、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对其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内部控制审计的合理性测试主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否设计合理、适当,能否防止或发现和纠正错弊的发生;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测试主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否发挥作用。审计组根据测试结果填制相应的《内部控制测试表》,并对其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作出初步评价。最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组将实施阶段的审计证据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好审计工作底稿,组长对其复核后要求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在必要的审计工作底稿上签字,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作出综合性的初步评价,并分析是否达到了此次审计的目的,是否还要实施其他必要的审计程序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终结阶段

首先,评价内部控制。审计组根据对内部控制了解、测试结果以及作出的初步评价,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对内部控制的整体评价。其次,拟定《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及有关审计文书。审计组拟定《审计报告》初稿,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概况;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结果;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组将《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连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送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结合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合理意见修正《审计报告》和拟订《审计意见书》初稿后一并提交审计部门负责人。再次,出具正式《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书》(若有违纪违规事项需作出处理的还应下达《审计决定书》)。审计部门负责人审定《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书》,对有违纪违规事项需作出处理的还应拟订《审计决定书》,并一起报主管校(院)长批示后,将《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及《审计决定书》报送校(院)领导,将《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书》发送被审计单位及校(院)属有关单位如财务部门等相关单位)。最后,回访审计执行与落实情况。审计部门就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的采纳和审计意见及审计处理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未落实者监督其严格执行。

三、防范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几大风险。

从内部控制审计基本程序和关键环节来看,要做好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必须对以下几大风险进行防范。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第5篇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升公司运营效率的重要保证。近些年,随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冲突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从组织和个人的角度对内部审计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如何化解这一冲突给出了解决方案。

1 内部审计冲突产生的原因

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一个天然属性,或者说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观点在公司治理的实践当中不断被验证。不同于其他组织内部的冲突,内部审计冲突是一种跨部门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的部门行为阻碍了被审计部门自身目标的实现,从而引发的部门之间的冲突,因为部门相较于个人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对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这种跨部门冲突更应引起重视。

本文认为,内部审计冲突的产生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组织结构问题

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主要为风险监控和控制确认,是为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和公司管理层提供客观审计信息的部门。但是在组织结构设计上,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为委托人的监督机构,公司管理层为受托人,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因此审计委员会和公司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信息的需求是一种竞争性需求,对于信息质量的要求和侧重点均部相同,内部审计部门同时需要向两个部门汇报,面临着双头汇报和双重领导的矛盾。此外,公司资源的稀缺性和各部门之间利益最大化的矛盾,随着权力配置的失衡进一步激化。委托冲突、双重领导冲突以及信息的竞争性需求,共同决定了内部审计的跨部门冲突。

1.2 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

前文中提到,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包括风险监控和控制确认,最终都要落到“监督”二字上。审计委员会需要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监督管理层管理情况以及公司经营现状,公司管理层需要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监督管理决策的执行情况和评估运营目标。内部审计工作往往需要打乱被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秩序,通过持续的测试和评估,得到最终的内部审计信息,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将根据内部审计信息,作出针对被审计部门的管理决策,出于部门利益考虑,被审计部门有可能隐瞒真实情况或阻挠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内部审计冲突有其发生的必然性。

1.3 内部审计部门实施者个人因素

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决定着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师常会受到个人认知模式的限制,对被审计部门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情况的理解不够深入,造成信息偏差,从而得出不利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结论;此外,如果内部审计师的个人性格特征,与被审计部门人员存在显著差异,则将不利于日常交流和客观评估,也容易导致内部审计冲突。

2 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方法

对内部审计冲突原因的分析表明,受组织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内部审计冲突有其必然性,因此应从组织和个人两个方面对内部审计冲突进行化解。

2.1 个人角度化解方法的局限性

内部审计师处理和化解冲突的能力,将决定其组织贡献度和个人效率。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内部审计师的要求较高,很多观点认为,解决内部审计冲突的关键在于提高内部审计师的个人素质,并从沟通技巧、明确立场、寻求资源、合作态度、个人品质等多方面对内部审计师进行了要求,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2003)中也强调,“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够恰当的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内部审计冲突问题,有其组织结构的必然性,仅对内部审计师进行要求和规范,试图让内部审计师通过“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化解内部审计冲突问题,不利于问题的系统性解决。

2.2 从组织层面解决内部审计冲突的方法

本文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从组织层面解决冲突:

①正确认识冲突。内部审计冲突有其必然性,冲突有利有弊,一定程度的冲突有助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不应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冲突。

②建立沟通和培训机制,加强部门间交流理解。通过沟通交流以及培训机制,降低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进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部门之间的了解,在提高内部审计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内部审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③建立高层级的协调机构。高层级的协调机构可由管理层和董事会的相关人员担任,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和被审计部门负责人也参与其中,在内部审计发生冲突时,可提交高层级的协调机构进行协调,从而统筹公司审计资源,协调各种关系,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报告的客观性。

3 组织层面的内部审计冲突解决方案:来自X信托

投资公司的实践

X信托投资公司通过建立包含前述三种方法的组织层面的冲突解决方案,有效化解了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矛盾冲突,增进了审计与被审计双方的沟通与理解,实现了内部审计信息的客观性和高质量。

3.1 总经理办公会制度

公司设立总经理办公会,负责制定内部审计年度计划,并有权决定实施临时性的内部审计,总经理办公会成员由公司高级管理层和内部审计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层级较高,在内部审计计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将及时反映到总经理办公会上进行深入讨论,总经理办公会通过协调、沟通、资源调配等方式,可以快速高效的解决内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加强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部门之间的沟通、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以及审计报告的客观性。

3.2 “工作小组制”内部审计制度

近几年,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各类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内部审计部门不可能对每个金融创新产品的交易结构和风险点一一掌握,为了保证内部审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信度,X信托投资公司创立了一种“工作小组制”的内部审计制度,在每一轮内部审计开始时,从公司的前中后台抽调2~3位员工,与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组合成为“工作小组”,进驻到各个部门中,内部审计部门的员工制定审计计划,业务部门员工解构金融产品结构,后台支持部门的员工梳理内部流程,这样,前中后台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对每个产品进行审计,既提高了效率,加强了部门间的沟通,又保证了内部审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3.3 内部审计培训制度

X信托公司管理层特别重视内部审计对于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在董事会及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的支持下,公司建立了内部审计的培训制度。在每个“工作小组”建立之前,拟参与到“工作小组”的审计工作中来的员工,都会事先通过由内部审计部门组织的内部培训,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以及内部审计技巧等进行学习。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和轮岗,X信托投资公司80%以上的员工都接受了内部审计培训,对内部审计的意义、工作特点和审计技巧都有了深入了解,内部审计培训制度的建立,增强了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的沟通,被审计部门明显更加配合内部审计,减少了可能出现的内部审计冲突,从而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信息的客观性。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第6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内部审计沟通

一、引言

冲突是指被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机制之一,与相关各方可能存在冲突,内部审计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这些潜在冲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势必影响内部审计的效率效果。所以,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一定的研究,研究主题涉及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二、文献综述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少

研究文献,研究主题涉及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类型,不同的文献涉及不同类型的内部审计冲突,一些文献将冲突分为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的冲突;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还有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本身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其必然会与被审计单位产生潜在冲突;一些文献以斯蒂芬•P.罗宾斯冲突理论为基础,认为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包括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还有一些文献认为,不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或工作方式也会影响内部审计冲突[12]。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一些文献强调审计角色体验和审计知识输出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有些文献强调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有些文献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已经有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内部审计冲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化解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三、理论框架

尽管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本文认为,既然冲突是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按冲突双方来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进行分类,可能更有利于认知这些冲突。另外,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化解可能存在一些共性措施,同时,还有一些针对特定类型冲突的化解措施。根据上述两个思考,本文的理论框架是首先以冲突双方为框架提出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潜在冲突的化解的共性。

(一)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存在冲突,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抑制消极因素的机制,具有确认和咨询两大功能,前者主要是发现消极因素,后者主要是协助找出消极因素的产生原因。内部审计咨询有两种情形,一是作为审计建议的推动机制,协助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来实施审计建议,由于这种咨询是在确认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称为后续咨询;另一种情形与确认没有关系,是应内部单位的要求作为一个独立项目来开展的咨询,这类咨询与特定的确认业务无关,一般称为独立咨询[27]。确认和咨询之间的潜在冲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二者对内部审计资源的竞争性需求,造成二者的冲突。内部审计资源是有限的,用于咨询业务的资源多了,能用于确认业务的资源就有可能减少,反之亦然。第二,咨询会损害确认的独立性。就后续咨询来说,虽然不影响已经完成的确认业务,且内部审计并未承担管理责任,但是经过咨询对特定事项进行改进之后,已经有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影子,今后内部审计部门如果再对这个特定事项进行确认,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独立性会受到损害。就独立咨询来说,咨询的这个特定事项还未经历确认业务,在以后的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如果要将该特定事项纳入确认业务范围,同样会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独立性受到损害。第三,咨询可能损害确认的客观性。这里有两种情形,一是内部审计人员不愿意承担咨询责任,担心陷入咨询业务中,所以,对于已经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轻描淡写,损害了客观性;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由于某种目的,很愿意对某事项进行咨询,所以,夸大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客观性同样受到损害。

(二)不同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现在,来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IIA倡导内部审计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在行政上向CEO报告,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仆二主”。问题的关键是,这两位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产品需求可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审计委员会可能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确认产品,并且,这些确认是围绕组织高层治理、重要的内部控制、作为组织绩效的主要财务和非财务指标,通过这些确认业务,为审计委员会履行其职责提供可靠的信息。而CEO的需求可能不同,从确认来说,他可能更加关注业务流程的持续可靠、业务经营信息的真实完整;同时,CEO可能更关注内部审计部门推动已经发现问题的整改,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是否存在问题。在一些情形下,CEO如果认为某些问题较为重要,而内部审计部门在这个方面还有专长,即使没有确认业务,也可能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独立咨询项目。总体来说,审计委员会更注重确认业务,CEO更注重咨询业务,在确认业务中,审计委员会更关注与组织的中高层相关的确认,而CEO可能更加关注业务流程及业务信息的细节。这两类领导者对内部审计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完全满足其中一方的需求,或者是双方的需求都难以满足,从而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委员会或CEO的潜在冲突。

(三)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之一———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15-16],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可能会有冲突,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无论发现何处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属于某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这个问题的存在,表示该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不到之处,内部审计发现了问题,无疑是指出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问题;第二,内部审计提出建议对某些问题进行整改,在很多情形下,这些整改会涉及到职能部门要修改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果相应的管理制度不能修改,则相应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仍然存在,而职能部门可能并不完全认同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在整改中存在认识差异;第三,如果被内部审计部门以一定的方式使其介入到内部审计取证或整改的相关事项中,可能会影响该职能部门本身的工作,从而可能导致该部门不配合。以上的讨论是以这些职能部门并没有作为被审计单位为前提,如果作为被审计单位,则是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

(四)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之二———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12-14],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由于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治理机制之一,其本身的属性就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发现问题,二是推动问题得到解决。上述两方面的工作,都与被审计单位相关,都存在潜在的冲突。就发现问题来说,内部审计部门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说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也就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工作存在缺陷。从某种意义来说,内部审计部门发现问题的绩效,也恰恰就是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证据,所以,内部审计有发现问题的激励,而被审计单位有掩盖问题的激励,二者存在冲突,这些冲突会表现为二者对缺陷是否存在的判断出现差异、对问题的定性存在差异、对问题的严重程度判断出现差异等。就推动问题得到解决来说,虽然有多方参与问题的解决,但是,被审计单位在其中要发挥重要作用,这可能牵扯到被审计单位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并且有可能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其他正常工作,从而使得被审计单位有对立情绪。

(五)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的共性措施———内部审计沟通和内部审计体制

以上分析了四种类型的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这些冲突不可能完全化解,但是,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些潜在冲突。这些控制措施分为两类,一是共性措施,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二是个性措施,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由于个性措施需要视具体情形而定,过于具有权变性,本文不展开讨论,这里仅讨论共性措施。根据现有文献和实践经验,一般来说,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对各种类型的内部审计潜在冲突都有控制作用,下面,对两种应对机制做具体分析。内部审计沟通是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单位及个人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相关单位及个人形成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进而形成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的态度及选择相应的行为。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沟通包括审计理念沟通、角色立场沟通、人际关系沟通三种情形。研究发现,理念决定行动,对内部审计有不同的认知,会影响其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的态度,进而会选择不同的行动。审计理念沟通就是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适当的方式,宣传内部审计理念,让相关单位及个人正确认知内部审计,从而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采取配合的态度。内部审计理念沟通的方式很多,内部审计章程、领导题词、座谈会、培训班、内部审计网站、进点现场会议等都能发挥宣传内部审计理念的作用,一些单位还有更加有效的方式。例如,让各业务部门的骨干到内部审计部门挂职,通过亲自参加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理念的理解更为透彻[20]①。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立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不存在某种立场完全正确或某种立场完全错误。

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岗位性质不同,从而对于同样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立场,这种由于岗位角色不同导致的立场不同,进而导致看法不同,一般需要相互从对方立场来思考问题,才能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角色立场沟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多了解相关部门的工作,而相关部门也多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相互增加对对方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在从自己立场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更多地从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例如,一些单位开展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人员的换位体验,就是角色立场沟通的典型方式[21]。人际关系沟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就是查找他人的工作缺陷,容易引起他人的对立,如果在工作中不注意方式方法,以教训他人的口吻说话,以钦差大臣自居,态度傲慢,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与他人接触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潜在冲突。以上分析了内部审计沟通,内部审计体制是应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又一重要制度安排。内部审计体制对内部审计效率效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来说,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会影响不同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并会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知,也会影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进而会影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决定了不同层级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会影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会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及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这些因素进而会影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概括来说,内部审计体制是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制度基础。

四、例证分析

本文以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及其应对的理论框架,下面,用这个框架来分析两个例证,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一)例证的基本情况

王旭辉等介绍了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根据梅维维等[21]的介绍,中电控股有限公司也采取了基本类似的制度。审计角色体验制度是由审计部从业务部门挑选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进入审计部门,通过培训上岗后作为审计人员参与公司的审计项目,经过两年的学习锻炼,再回到原来的部门工作。审计知识输出制度就是对新进员工、新聘任干部和技术人员三个层次进行内部审计知识培训。通过上述两种制度,在公司内部逐步形成了一种尊重审计、敬畏审计的审计文化氛围,被审计部门更加主动地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并且能够与审计部一同站在完善公司制度的层面审视本部门管理中是否存在漏洞。

(二)例证分析

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为什么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呢?根据本文的理论框架,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都属于内部审计沟通的具体方式,审计角色体验制度使得被审计单位的人员通过亲自参加审计工作,一方面,更加深刻理解了内部审计理念,对内部审计有了正确的认知,这属于审计理念沟通;另一方面,通过亲自参加内部审计工作,会从内部审计立场来看问题,能够理解内部审计部门对问题的看法,这属于角色立场沟通。审计知识输出制度主要是对相关人员进行审计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消除人们对内部审计的不当看法,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理念,这属于审计理念沟通。总体来说,上述两个化解内部审计冲突的方法都属于增加内部审计有效沟通,这属于本文理论框架中的应对措施之一。

五、结论和启示

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梳理内部审计冲突及其化解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的理论框架,并用这个理论框架进行例证分析。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以冲突双方为框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包括四类: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不同的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措施包括共性措施和个性措施,前者指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的措施,后者指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的措施。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是主要的共性措施,前者包括审计理念沟通、角色立场沟通、人际关系沟通,后者包括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和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及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都属于增加内部审计有效沟通制度。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是内部审计价值的负面因素,虽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不能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应对措施予以控制,在应对措施中,既要设计一些对多数冲突都有作用的应对措施,还要在此基础上针对特定的潜在冲突设计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程新生,罗艳梅,游颖,等.基于角度冲突的内部审计研究回顾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8):122-128.

[6]罗艳梅,程新生.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角色冲突中的内部审计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35-42.

[7]罗艳梅,程新生.双重委托关系下的内部审计实验研究———角色冲突、权力配置与内部审计行为[J].管理评论,2014(11):201-208.

[8]刘敬辉.企业内部审计的角色冲突与协调[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3):85,88.

[9]蒋芝花,刘蓉.内部审计的确证与咨询职能及其冲突问题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1):9-11.

[10]刘荣.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增值的均衡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2(8):35-37.

[11]阎栗,吴开兵.内部审计独立性成本收益模型及其推论[J].中国内部审计,2014(4):44-47.

[12]何云.内部审计与单位管理部门间的冲突与规避[J].会计之友,2007(8):52-53.

[13]何云.内部审计与管理层的深层冲突与关系重塑[J].财务与会计,2007(9):38.

[14]符群力.关于落实内部审计整改意见的思考[J].新西部,2015(36):65.

[15]游春晖,王菁,陈祥云.内部审计跨部门潜在冲突及其化解[J].会计之友,2011(10):55-56.

[16]梅丹.内部审计跨部门冲突的表现、成因及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11):81-87.

[19]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精要[M].郑晓明,葛春生,译.8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0]王旭辉,时现,魏瑾.化解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方法[J].审计研究,2011(1):63-68.

[21]梅维维,原静.基于“冲突三要素”.理论的内部审计冲突化解研究———基于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2014(6):41-44.

[22]蒋芝花,张小艳.论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J].交通财会,2007(5):72-73.

[23]胡玉兰.沟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2007(6):72-73.

[24]李永红.刍议内部审计有效沟通[J].商业文化,2009(11):27.

[25]胡宇.内部审计是一门沟通的艺术[J].中国内部审计,2014(4):27-30.

[26]刘洪英.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245-246.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第7篇

一、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建立的一种心理上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亲近、疏远、友好或敌对等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联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形成的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之间相互交往与联系的关系。

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既包括与组织内部主要负责人、高层管理者、被审计单位、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职员之间产生的人际关系,也包括与组织外部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税务机关、往来银行、顾问、专家等之间产生的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是以内部审计为立足点的一种专业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学在内部审计领域的与,是人际关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作为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开放式的子系统,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如果关系沟通不畅,没有其他部门或个人的合作与配合,内部审计将难以顺利进行。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搞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包括下列:

1、建立与组织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的良好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人员接受组织负责人的委托进行内部审计,因此,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组织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的授权和支持,为此,必须与组织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向组织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递交各种建议书、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等,并就工作进展和有关及时进行请示、汇报、交流,通过这种审计沟通,获得上级领导的理解、肯定或是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提出更高的要求等,协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审计结论的落实和审计意见的具体实施。

2、保持与被审计单位的良好人际关系。因为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就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监督和评价,但是内部审计人员不是专门以审查和评价别人的差错和失误作为根本目标,而是以提高组织利益和帮助被审计者有效地进行管理控制为最终目标,向他们提供与所审查活动有关的、评价、建议、忠告等资料。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通过审计沟通,让被审计单位认同其思想和最终目的,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相关利益部门的误会,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内部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方案,取得审计证据的过程中,需要获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当征求其意见;审计中发现问题时更需要与之进行恰当沟通,以求问题的最优解决途径;审计意见的落实需要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配合。

3、形成与组织中其他职能部门良好的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与组织中其他职能部门如财务、供销、生产、人力资源等部门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关系,在审计活动中更好地相互合作和取得更多的支持。例如:开展审计活动时需要从其他职能部门了解组织相关情况;审计中发现问题时,获得其他职能部门的意见有助于寻找更优的解决;在审计意见的落实和事后监督等方面都需要与其他职能部门的相互协作支持,才能实现审计成果的高效利用。

4、开展与组织外部的良好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需要组织外部相关机构和有关人士的认同和支持,及时获得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例如:通过银行函证取得可靠的审计证据;合理利用外部审计的结果,必要时可以聘请外部专家的协助,获取专业帮助,如进行资产评估、基建工程验收、法律咨询等。

二、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工作的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工作,是指社会组织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为了实现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之间建立良好合作与协调关系的目标,所采取的审计沟通、关系协调的具体业务活动,是整个内部审计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工作,内部审计工作将寸步难行。搞好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取得组织内外之相关机构和人士的理解和配合,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和模糊程度,提高审计效率。在内部审计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审计机构与高层管理者之间以及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常常由于缺乏恰当的沟通,导致大量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模糊和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这些问题极易造成误解、增加工作中的阻力、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导致管理者的决策失误。因此,搞好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首先是为了相关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取得相关组织机构和人士的理解和配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

2、有利于确保审计结论有效发挥作用,增强审计效果。客观、恰当的审计报告需要在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帮助才能得出,审计结论的贯彻执行以及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都有赖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支持和配合。

最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终意义在于维护组织的最大利益。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组织最大利益。搞好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内部审计具有服务上的内向性,服务对象的对内是指内审人员是本单位的审计监督者,也是领导的重要参谋,内部审计只对本单位的管理者负责”。可见,内部审计是立足于组织内部的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维护组织利益而不是其他利益,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人际交往,在综观全局、均衡各部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保证组织整体的最大利益,而不能为了个人、小集体的利益而损害组织的整体利益。

三、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工作的指导原则

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工作的指导原则是指为了实现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之间建立良好合作与协调关系的目标,组织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工作时,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在进行人际关系工作中应以法规、制度为基础和前提,兼顾灵活性,并保持相对独立性。

法规制度为基础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在谋求良好关系的人际交往中应当以遵守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准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为重要基础和前提,依法行使职权,遵循职业准则,保证内部审计质量,规避内部审计风险。

灵活性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应在不违背法规、制度的前提下,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用“双赢”的思想为指导,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内部审计人员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同时,应保持其职业谨慎性,合理关注可能面临的审计风险程度,不能以不适当的审计风险程度为代价,来换取人际关系的灵活性。

相对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是审计工作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在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同时,应当保持相对独立性,不得为了谋求良好人际关系而丧失相对独立性。

总之,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人际关系工作时,要清正廉洁、不谋私利,办事依政策、讲原则,合情合理,不偏不倚,不感情用事;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交往时,要相互沟通、互动交流,以取得对方的理解,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四、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工作的方法,亦称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工作技巧,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在人际交往中所谋划和设计的工作方略和对策。有效进行审计沟通和妥善化解人际冲突,是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工作的最主要的方法与策略。组织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人际关系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的人际关系对象,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不同的业务交往,积极、及时、恰当地进行沟通并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在人际交往中应当确保信息沟通渠道的便捷与畅通,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良好交流。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有效的沟通并不仅是沟通双方达成一致的意见,而是准确理解信息的含义,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认同其思想和最终目的。

(一)审计沟通的范围审计沟通的范围包括人际沟通与组织沟通。

人际沟通强调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巧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做到熟练运用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能。通过人际沟通,个人的思想、意见和理由得以恰当、充分的表达,彼此增进了解,消除隔阂,心情舒畅,相互支持与合作,减少不必要的冲突。组织沟通,强调特定的组织环境下的沟通形式,包括:纵向沟通,是指内部审计活动中与上级或下级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横向沟通,是指内部审计活动中与组织中各平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团队沟通,是指以团队为主体进行的信息沟通;会议沟通,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以各种会议形式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之间的沟通。

(二)审计沟通的途径

IIA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具有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技能,以便能清楚地和有效地传达诸如审计目的、评价、结论和建议等事项。”根据实施的具体途径,这里把沟通划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口头沟通,是以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例如:通过询问组织的其他职能部门来了解组织的相关情况;与组织负责人或高层管理者进行会谈,反映工作中发现的;对被审计单位人员进行调查取得口头证据,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意见;与内部审计机构中的其他人员讨论确定审计计划、方案;善于处理对方提出的各种异议,迅速作出反应,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等等。这种沟通途径灵活方便,简便易行,容易达到沟通的目的。尤其是面对面的口头沟通,沟通双方可以很好的把握对方的立场和态度,有利于充分的协商,加快沟通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传递和交流。但是这种方式使信息保留的时间较短,信息容易模糊失真,有时还无据可查。

书面沟通,是利用书面文字来进行信息交流。例如:对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对组织的其他职能部门的咨询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书;向组织外部机构如银行进行函证取得更多审计证据;向组织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提交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如有必要还可就审计中发现的重要事项向组织负责人、高层管理者和被审计单位提供中期报告,以便采取迅速而有效的行动纠正失误等等。书面沟通比较正式,可以长期保存,便于反复,更为慎重和准确。但是这种方式对客观情况变化的适应性较差,所沟通的信息对语言文字的依赖性很强。

(三)妥善化解人际冲突

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使内部审计人员遇到的人际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内部审计人员不是专门以审查和评价别人的差错和失误作为根本目标,而是以提高组织利益和帮助被审计者有效地进行管理控制为最终目标。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及时、妥善地化解人际冲突,通过沟通解除分歧和误会,寻求双方互利的解决途径,以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效果。人际冲突是在一个人或一个组织阻碍了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的目标实现时发生的一种对抗过程。内部审计中导致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者缺乏必要的、及时的信息沟通导致的冲突;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者知识、经验、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评价就会出现分歧和冲突;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者的价值观念不同,导致利益方面的冲突;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者职业道德信念的差异导致的道德冲突等。解决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冲突是一个复杂而具体的问题,可以通过协商的办法解决双方的意见分歧,在协商过程中利用协作、说服、妥协、通融等来妥善地化解人际冲突,解除分歧和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