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探讨(合集7篇)

时间:2023-06-22 09:23:17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探讨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探讨第1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对企业基本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向报表使用人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基本信息,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在很多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中,都将《财务报表分析》设置为一门专业方向课。这门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体系,更重要地是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突出。因此在《财务报告分析》理论课程的开设中设置课内实验,或同时单独开设《财务报告分析实验》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报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由于财务报表分析对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突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通常在四年级上学期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在目前的《财务报表分析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很多教学案例基本与理论课程中的“例题”无异,内容干瘪,和经济现状联系不紧密;其二,教学过程缺乏设计,教学方式较呆板,教学过程较简单,难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实验的兴趣;其三,教学内容上注重财务指标比率分析,而使学生利用财务报表,对企业进行全面分析评价的能力较弱。

二、财务报表分析实验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理论把教学方法划分为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与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三个组成部分。在财务报表分析实验教学方法设计的研究中,笔者基于该课程强调技术性与操作性的特点,根据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理论,以“实践式”教学为基本出发点,从知识信息活动的组织、个人活动的调整、活动过程的随机检查三方面对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的进行探讨。

(一)课堂组织的基本方法

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的开展中,其教学方法要注意与财务报表分析理论课程相区别,突出学生自主参与,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减少课堂讲授时间,把更多空间留给学生,通过具体的财务分析方法的运用,实现理解与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主要分成了三个环节,即:组织学生分小组搜集财务报表资料测算财务指标讨论并完成分析报告。

1.搜集某公司的财务报表资料

这一教学环节,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搜集我国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以通过网络或证券类报刊获得。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实地走访,搜集当地或自己熟悉的企业的财务报表资料。第二种方式在实践中难度较大,因此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是第一类方法来完成财务报表资料的搜集。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不仅实现了财务分析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而且在阅读年报等公司财务资料的过程中,更真实直观地了解了公司财务报告的结构及内容,加上时效性较强,使财务分析对象更加“鲜活”。

2.拟定分析目标,测算各类财务指标

明确财务分析目标,是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基础。不同的财务报表分析目标,会影响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先通过自行拟定分析目标,再利用前期收集来的基本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根据理论课堂里学习过的相关内容,测算财务指标。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在Excel电子表格中处理报表数据,计算财务分析所需相关指标。Excel是财务人员常用的办公软件之一,充分运用电子表格的运算功能,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与分析财务指标的效率。而且通过Excel电子表格,可以方便地进行图表分析,使分析更直观与全面。

3.小组讨论并完成分析报告

在测算出各类财务指标后,学生在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新问题。除了教师应对学生给予指导外,进行小组划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有效的团队讨论,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财务的全面性。财务分析中,不仅需要学生发挥个人能力,还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财务分析报告。

(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何激发所有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是影响该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财务分析实验把更多的课堂学习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安排进行小组讨论,有时会出现学生“搭便车”的现象。为此,我们强调在实验课开展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促使每一位学生主动地加入到实验课程训练中来。

在实验课前,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自由选取他们感兴趣的公司或企业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对选择的分析研究对象,不作统一的硬性规定。这些企业有些是学生感兴趣的上市公司,有些是学生较熟悉的实习单位。学生用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重新认识这些企业,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学习热情。通过实地走访收集资料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增加社会见识与人际交往能力。在实验课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分析与讨论,同时教师对其加以引导。如要求学生关注企业理财环境,进一步搜集行业资料及企业的历史资料,进行横向或纵向对比,使学生对企业运营有更全面的认识,而不使局限于财务指标。学生在“做”中“学”,带着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小组的分工协作,也使学生降低了大量财务指标计算的枯燥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加了团队协作能力。

(三)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

教学效果的检查,我们主要是通过撰写实验报告来实现。同时要求各小组制作PPT,演示财务分析结论,展开班级讨论。其次,部分以实习单位作为分析对象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将分析的结果提供给其实习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在“实战”中接受检验。在期末考核中,我们一般不单独设置考试,均以学生在本学期完成的实验分析报告及他们平时的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三、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存在的局限

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的开设能较好地增强学生的财务分析实战能力,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与团队意识。但根据该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经验来看,还存在以下局限。

其一,限于条件,大部分学生在完成该实验中,是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从而使很多同学在分析中,缺乏对企业运营的整体直观认识,分析方式也仅限于对常见基础财务指标的计算。如果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建立的实践基地等平台,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能收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其二,学生在选取分析对象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未做特别限制,这在课程开展过程中,也加大了教师的指导难度。加上财务分析以是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的方式下完成,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以3-5人为宜,全班5-6组,因此仅适宜小班授课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赵自强,顾丽娟.中西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比较[J].财会月刊,2010(10)

[2]宋雷.“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

[3]银莉.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体验式教学[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6)

[4]黄世忠.财务报表分析:理论、框架、方法与案例[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7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探讨第2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 三维教学法 教学环节

一、“三维”教学法教学环节设计

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运用三维教学方法后,将一定的课程内容按课时数划分为三大教学模块,这里以周课时数4、一共12周课、合计总课时数48为例进行划分。

理论教学:24课时,教学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的对象、方法、内容;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方法以及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利润表结构分析以及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分析;现金流量表结构分析以及企业价值分析;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结构分析以及企业保值增值能力分析;财务报表附注分析;财务报表综合分析:沃尔分析法、杜邦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教学目标: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相应财务指标的计算方法。

案例教学:16课时,教学内容包括:某公司资产负债表的阅读与分析;某公司利润表的阅读与分析;某公司现金流量表的阅读与分析;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阅读与分析;某公司财务报表附注的阅读与分析;财务报表体系综合分析。教学目标:能读懂某公司的财务报告并对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做简要的分析;能判断公司的资产结构是否合理、能预测企业的利润趋势和现金流量趋势并对公司的发展前景做简要分析。

实验教学:8课时,教学内容包括:收集上市公司报表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教学目标: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和管理建议书。

如此构成的教学环节设计,能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层层递进的培养,其中,理论教学环节培养财务报表分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案例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财务报表分析的运用能力,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财务综合分析与财务决策的能力。

二、理论、案例与实践三结合的“三维”教学方法

(一)理论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环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系统介绍《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注重定量指标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我们以应收账款周转率为例。在讲解该指标时,首先介绍定量的指标计算方法,应收账款周转率=年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公式中,赊销收入净额=销售收入-现销收入-销售退回、折让、折扣;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定量的指标计算方法讲解完之后,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这个指标的计算结果分析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高低,反映企业应收账款回款速度的快慢以及管理效率的高低。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表明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款速度快、管理效率高、流动性强。

2.注重分析同类财务指标之间的联系。在讲解企业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时,有两个重要的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以此为例,笔者谈谈将同类指标联系讲解的方法。首先介绍这两个指标的计算公式,然后对这两个指标做定性分析。讲完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的指标之后,教师可以将这一类指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例如,可以从问题着手引导学生: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否有关联?两者的变化趋势是否一致?仅凭应收账款周转率单一指标是否能说明企业资金营运能力的好坏?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然后举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分析结果:应收账款周转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资金营运能力强,短期的应收账款回收快可能是企业实行了紧缩的信用政策,而这样做可能失去原有的一部分客户,降低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长远看会降低销售量从而导致存货周转率降低。

3.注重不同类别指标之间的联系。例如,可以将反映企业流动资产营运能力的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流动比率联系起来分析。

笔者认为,在理论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关系,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讲解一些简单的公式、方法。当然,在讲解财务指标公式及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大量数据的计算,为了提高效率,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的思路,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EXCEL电子表格的某些内容,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案例教学环节

与理论教学环节不同,案例教学环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这个环节主要体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入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互动式的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将理论部分讲解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案例中,提高综合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引导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兴趣。为了使学生接受案例教学,并对案例教学感兴趣,教师在介绍《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时,应该明确引导学生,该课程的学习重点在于会利用相关指标和方法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而非指标本身的学习,也可告知学生案例分析课的课时数,以及期末考核案例分析的分数比率,通过引导和压力双重作用得到学生很好的配合。

2.精心准备合适的案例。首先,课前应该精心挑选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典型案例,为了保持教学的连贯性,案例的选择最好是某上市公司的整套财务报告。其次,教师应该事先设计好案例分析题目,课前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对案例分析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3.案例讨论形式的设计。案例教学重在讨论,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点评,教师对于讨论过程中涉及到的重点和难点做详细讲解和补充说明,可以对学生知识点掌握的弱点进行暗示和提醒。对于案例讨论的具体方式可以根据学生人数具体设计,如果是30人以下的小班教学,可以让学生逐一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是大班教学,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一般每个小组不超过4人,每个小组讨论后,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发言,在发言过程中教师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同组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说明。

(三)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环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下面笔者介绍两种实验教学方法:

1.ERP沙盘模拟教学。目前很多学校的财会专业都开设有沙盘模拟实验课,几乎都是针对经营管理课程或者会计课程开设的,对于财务报表分析没有安排相应的实验课。笔者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可以依托ERP实验室进行实验课教学,利用沙盘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全真模拟,将财务报表分析与模拟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仿真模拟教学法。仿真模拟实训教学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校办企业或者校园超市的财务情况进行财务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提出改进意见,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调研项目,让学生在课外实习或利用节假日收集真实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

三、“三维”教学法实施的条件

(一)“三维”教学方法的引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般是根据教材照本宣科,不能结合实际讲解理论,学生感觉内容空洞乏味,加上《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是一门专业拔高课,有一定的难度,致使该门课程的学生到课率不是很理想。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不仅熟知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应增强自己的实践经验,将实践融入到理论教学中。

(二)学校应为“三维”教学法提供有利条件

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已由“核算型”会计人员的培养模式转向“管理型”、“应用型”的培养模式。为此,学校可以提供有利条件让教师深入企业实习,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可以安排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或聘请企业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担任实验教学环节的讲师,或者举办相应的讲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提高学生对“三维”教学法的兴趣

教师应该做好宣传工作,给学生讲解该课程的性质和重要性,也可以将教学安排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林萍.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4).

2.唐顺莉.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

3.于永华.借助ERP沙盘工具进行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分层实验教学[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探讨第3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问题;改进

1 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

1.1 报表数据的时效性问题

财务分析所根据的都是反映在会计报表上的历史资料,分析历史性资料,评价以往的绩效,虽可供企业决策参考,但企业面临的毕竟是现实问题,不能对这些历史资料依赖过重。因为这些资料往往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和物价的变动,财务分析的依据均以原始成本为基础,在物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以原始成本为基础进行分析,如果不加调整,显然会受到物价因素的干扰而失去其应有的现实意义。

1.2 报表数据的的真实性问题

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求报表数据数据真实、可靠。但是,在企业形成其财务报表之前,信息提供者往往对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财务状况以及对信息的偏好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并尽力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期望。其结果极有可能使信息使用者所看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相距甚远,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

1.3 报表数据的可比性问题

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都可以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使得报表上的数据在企业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之间的对比难以有意义。比如,企业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帐的处理方法、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外币报表折算汇率、所得税会计中的核算方法等等,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即使是两个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完全相同,不同的方法对期末存货及销售成本水平有不同的影响,因此,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会有所不同,使得对两个企业的财务分析发生歪曲。

1.4 报表数据的完整性问题

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价值创造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越来越大,日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核心资源。然而,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由于不能可靠计量,不能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没有在报表上予以反映,这无疑会低估企业的价值,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使得财务报表分析的结论不够全面。

2 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无论是何种分析法均是对过去经济的反映。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些比较标准也会发生变化。而我们在分析时,往往只注重数据的比较,而忽略经营环境的变化,这样得出的分析结论也是不全面的。

3 财务比率体系的局限性

3.1 财务比率体系不严密

每一个财务比率只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或经营状况的某一方面,每一类比率都都过分强调本身所反映的方面,导致整个指标体系不严密。

3.2 财务比率所反映的情况具有相对性

我们在判断某个具体财务比率是好还是坏,或根据一系列比率指标形成对企业的综合判断时,必须注意财务比率本身所反映情况的相对性。因此,在利用财务比率进行分析时,必须掌握好对财务比率的“信任度”。 

3.3 财务比率的评价标准不统一

比如,对流动比率,人们一般认为比率为2是比较合理的,但许多成功的企业的流动比率都低于2;而对速动比率则认为1是合适的,但不同的行业此比率有很大差别,如采用大量现金销售的企业,几乎没有应收帐款,速动比率大大低于1是很正常的。相反,一些应收帐款较多的企业,速动比率可能要大于1。因此,在不同企业之间用财务比率进行评价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不便于不同行业间对比。

3.4 财务比率的计算口径不一致

比如,对存货周转率的计算,有的用销售收入/存货,有的用销售成本/存货;对流动负债的计算也是如此,分子流动负债的计算可用年末数,也可用平均数,而平均数的计算又有不同的方法,这些都会导致计算结果不一样,不利于评价比较。

4 针对财务报表的局限性的办法

(1)进行报表分析时应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与国际惯例接轨,用“时价会计”进行调整;

(2)注意对审计报告的分析,按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文件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应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目的财务状况和所审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发表意见。审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所以应加强对审计报告的分析,注意审计报告的措辞。

(3)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分析,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在对会计报表进行趋势分析、结构分析以及比率分析时,应充分考虑会计报表附注中的相关信息,以弥补报表信息的不足。

5 分析方法的改进

5.1 注意对企业所处行业环境和竞争优势的分析

行业环境对本行业的所有企业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一个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即使财务报表反映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利润率较低,但由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仍易于借到资金偿还债务;反之,若一个行业属于夕阳产业,即使各项财务指标良好,但由于市场缺乏持续增长的需求,该企业的前景也不容乐观。

5.2 把经营环境与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

在采用趋势分析时,若以本企业的历史数据作为比较基础,由于历史数据反映的是过去的经营情况,并不代表数据的合理性,因为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指标相对历史有所改进,并不一定说明已经达到应达到的水平,甚至并不一定说明管理有了改进。同样,在进行实际与计划比较时,也要考虑经营环境的变化。

5.3 各种分析方法结合使用

各种分析方法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同时也各有局限性,在运用时不能孤立地使用一种方法做出投资判断,而应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6 财务指标的改进

(1)盈利能力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权益净利率。

对销售利润率的修正,理由有二: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经营已经是企业的存在状态。在实际中有些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已经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若仍按主营业务收入来计算销售净利率指标,则不能反映企业经营收入的全貌,也就不能正确反映企业获利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主营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划分不明显,在选择计入主营收入还是其他业务收入时,企业操纵性较强,所以新会计准则在编利润表时不再区分主营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使收入的确认更准确,基于此,修改后的公式为“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更能反映企业的获利水平。

对权益净利率的修正,原权益净利率的分母用年初与年末所有者权益的平均值,这是合理的.作为评价企业当年收益的指标,不应由于分配方案的不同而使计算值不同。因此,修正后的公式为“权益净利率 =净利润/(年初所有者权益与年末所有者权益的平均数-分配的利润)

(2)资产管理效率的指标主要有: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由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划分已不明显,若仍用主营业务收入来计算这些指标已显得不够全面,所以分子用“营业收入”比较好;另外,对应收帐款周转率指标的分母也要作适当修正。原比率分母用应收帐款的平均余额,但由于账面上的应收帐款是提取坏账准备后的余额,不同的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对坏账准备的提取有不同的方法,容易人为操纵,也减少了可比性,因此,应收帐款周转率的分母用“应收帐款平均余额+提取的坏账准备”比较合适。

参考文献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探讨第4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问题;改进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232-02

1 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

1.1 报表数据的时效性问题

财务分析所根据的都是反映在会计报表上的历史资料,分析历史性资料,评价以往的绩效,虽可供企业决策参考,但企业面临的毕竟是现实问题,不能对这些历史资料依赖过重。因为这些资料往往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和物价的变动,财务分析的依据均以原始成本为基础,在物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以原始成本为基础进行分析,如果不加调整,显然会受到物价因素的干扰而失去其应有的现实意义。

1.2 报表数据的的真实性问题

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求报表数据数据真实、可靠。但是,在企业形成其财务报表之前,信息提供者往往对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财务状况以及对信息的偏好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并尽力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期望。其结果极有可能使信息使用者所看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相距甚远,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

1.3 报表数据的可比性问题

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都可以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使得报表上的数据在企业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之间的对比难以有意义。比如,企业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帐的处理方法、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外币报表折算汇率、所得税会计中的核算方法等等,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即使是两个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完全相同,不同的方法对期末存货及销售成本水平有不同的影响,因此,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会有所不同,使得对两个企业的财务分析发生歪曲。

1.4 报表数据的完整性问题

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价值创造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越来越大,日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核心资源。然而,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由于不能可靠计量,不能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没有在报表上予以反映,这无疑会低估企业的价值,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使得财务报表分析的结论不够全面。

2 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无论是何种分析法均是对过去经济的反映。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些比较标准也会发生变化。而我们在分析时,往往只注重数据的比较,而忽略经营环境的变化,这样得出的分析结论也是不全面的。

3 财务比率体系的局限性

3.1 财务比率体系不严密

每一个财务比率只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或经营状况的某一方面,每一类比率都都过分强调本身所反映的方面,导致整个指标体系不严密。

3.2 财务比率所反映的情况具有相对性

我们在判断某个具体财务比率是好还是坏,或根据一系列比率指标形成对企业的综合判断时,必须注意财务比率本身所反映情况的相对性。因此,在利用财务比率进行分析时,必须掌握好对财务比率的“信任度”。

3.3 财务比率的评价标准不统一

比如,对流动比率,人们一般认为比率为2是比较合理的,但许多成功的企业的流动比率都低于2;而对速动比率则认为1是合适的,但不同的行业此比率有很大差别,如采用大量现金销售的企业,几乎没有应收帐款,速动比率大大低于1是很正常的。相反,一些应收帐款较多的企业,速动比率可能要大于1。因此,在不同企业之间用财务比率进行评价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不便于不同行业间对比。

3.4 财务比率的计算口径不一致

比如,对存货周转率的计算,有的用销售收入/存货,有的用销售成本/存货;对流动负债的计算也是如此,分子流动负债的计算可用年末数,也可用平均数,而平均数的计算又有不同的方法,这些都会导致计算结果不一样,不利于评价比较。

4 针对财务报表的局限性的办法

(1)进行报表分析时应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与国际惯例接轨,用“时价会计”进行调整;

(2)注意对审计报告的分析,按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文件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应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目的财务状况和所审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发表意见。审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所以应加强对审计报告的分析,注意审计报告的措辞。

(3)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分析,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在对会计报表进行趋势分析、结构分析以及比率分析时,应充分考虑会计报表附注中的相关信息,以弥补报表信息的不足。

5 分析方法的改进

5.1 注意对企业所处行业环境和竞争优势的分析

行业环境对本行业的所有企业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一个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即使财务报表反映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利润率较低,但由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仍易于借到资金偿还债务;反之,若一个行业属于夕阳产业,即使各项财务指标良好,但由于市场缺乏持续增长的需求,该企业的前景也不容乐观。

5.2 把经营环境与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在采用趋势分析时,若以本企业的历史数据作为比较基础,由于历史数据反映的是过去的经营情况,并不代表数据的合理性,因为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指标相对历史有所改进,并不一定说明已经达到应达到的水平,甚至并不一定说明管理有了改进。同样,在进行实际与计划比较时,也要考虑经营环境的变化。

5.3 各种分析方法结合使用

各种分析方法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同时也各有局限性,在运用时不能孤立地使用一种方法做出投资判断,而应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6 财务指标的改进

(1)盈利能力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权益净利率。

对销售利润率的修正,理由有二: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经营已经是企业的存在状态。在实际中有些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已经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若仍按主营业务收入来计算销售净利率指标,则不能反映企业经营收入的全貌,也就不能正确反映企业获利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主营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划分不明显,在选择计入主营收入还是其他业务收入时,企业操纵性较强,所以新会计准则在编利润表时不再区分主营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使收入的确认更准确,基于此,修改后的公式为“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更能反映企业的获利水平。

对权益净利率的修正,原权益净利率的分母用年初与年末所有者权益的平均值,这是合理的.作为评价企业当年收益的指标,不应由于分配方案的不同而使计算值不同。因此,修正后的公式为“权益净利率 =净利润/(年初所有者权益与年末所有者权益的平均数-分配的利润)

(2)资产管理效率的指标主要有: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由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划分已不明显,若仍用主营业务收入来计算这些指标已显得不够全面,所以分子用“营业收入”比较好;另外,对应收帐款周转率指标的分母也要作适当修正。原比率分母用应收帐款的平均余额,但由于账面上的应收帐款是提取坏账准备后的余额,不同的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对坏账准备的提取有不同的方法,容易人为操纵,也减少了可比性,因此,应收帐款周转率的分母用“应收帐款平均余额+提取的坏账准备”比较合适。

参考文献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探讨第5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 分析方法 因素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

财务报表分析是指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利益关系集团改善决策。

由于需求者的利益出发点不同,对于财务报表分析的要求也不同。首先,就企业所有者而言,作为投资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投资的回报率。其次,以企业债权人来看,债权人最为关注的是其债权的安全性,因此他们需求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方面的信息。第三,就企业经营决策者而言,他们则必须对企业经营理财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的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多方面的信息予以详尽的了解和掌握。不同利益主体需要在财务报表分析时根据自身的需求,来确定不同的侧重点,选择不同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一、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是依据分析指标和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因素分析法又称为因素替换法,或连环替代法,它是用来确定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对分析对象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这种分析方法的前提是当有若干个因素对分析对象发生影响时,若分析其中某一个因素则假定其他各因素都不变化,从而确定需分析的这个因素单独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因素分析法的经典就是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又称为杜邦系统(The Du Pont System)。它将权益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分解为三个财务指标因素,即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从公式中看,决定权益净利率高低的因素有三个方面: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这样分解之后,可以把权益净利率升降变化的原因具体化。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可以取得上述三个因素的指标数值,假设某公司第二年权益净利率下降了,有关数据如下:

通过分解可以看出,权益净利率的下降不在于资本结构(权益乘数没变),而是资产利润率下降。进一步分解资产利润率:

通过分解可以看出,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了,而销售净利率下降了,资产使用效率的提高不能够弥补销售净利率下降造成的损失。

因素分析法是一种分解因素的方法,它可以用于各种财务比率的分解。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若干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共同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其中某个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在财务报表分析中应用十分广泛。但在应用这一方法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因素分解的关联性。即确定构成经济指标的因素,必须是客观上存在着的因果关系,要能够反映形成该项指标差异的内在构成原因,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价值。

2.因素替代的顺序性。替代因素时,必须按照各因素的依存关系,排列成一定的顺序并依次替代,不可随意加以颠倒,否则就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一般而言,确定正确排列因素替代程序的原则是,按分析对象的性质,从诸因素相互依存关系出发,并使分析结果有助于分清责任。

3.顺序替代的连环性。连环替代法在计算每一个因素变动的影响时,都是在前一次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并采用连环比较的方法确定因素变化影响结果。因为只有保持计算程序上的连环性,才能使各个因素影响之和,等于分析指标变动的差异,以全面说明分析指标变动的原因。

4.计算结果的假定性。连环替代法计算的各因素变动的影响数,会因替代计算顺序的不同而有差别,因而计算结果不免带有假定性,即它不可能使每个因素计算的结果,都达到绝对地准确。它只是在某种假定前提下的影响结果,离开了这种假定前提条件,也就不会是这种影响结果。为此,分析时财务人员应力求使这种假定是合乎逻辑的假定,是具有实际经济意义的假定。这样,计算结果的假定性,才不至于妨碍分析的有效性。

二、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的具体方法种类繁多。按比较对象(和谁比)可分为与本企业历史比、与同类企业比、与计划预算比;按比较内容(比什么)可分为比较会计要素总量、比较结构百分比、比较财务比率。笔者在此主要探讨财务比率分析方法。

财务比率是各会计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其内在联系。财务比率分析是把某些彼此存在关联的项目加以对比,计算出比率,据以确定经济活动变动程度的比较方法。比率比较是最重要的分析,他们是相对数,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把某些条件下的不可比指标变为可以比较的指标,以利于进行分析。

1.反映变现能力的分析方法

变现能力是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它取决于可以在近期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的多少。一般来说,企业应该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而不应依靠变卖长期资产,所以分析变现能力可以通过分析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进行。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一般认为,生产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这是因为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金额约占流动资产总额的一半,剩下的流动性较大的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这一比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也就是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但在流动资产中往往有些项目在实际情况下不能很快转变为现金,例如从会计处理方面来看,坏账是通过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等科目反映的,从稳健原则出发,应在计算流动比率指标时予以扣除。

(2)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100%

由于该种方法的计算使速动资产中包含了数额多的预付账款和其他流动资产等,在流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却又难以随时变现以偿还债务的资产,致使计算结果缺乏谨慎性。为此,可采用保守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值的方法进行计算。保守速动比率=(货币资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值)/流动负债×100%

2.反映债务和资产、净资产的关系及偿债能力的分析方法通过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来分析负债、权益与资产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权益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权益与收益之间的关系,计算出一系列比率,从而分析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健全合理。一般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三个指标。

(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又称为举债经营比率。从债权人的立场看,最关心的是贷款的安全,也就是能否收到本金和利息。如果资产负债率很高,债权人所受的保障就越低。但这并不是说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因为一定的负债表明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有效地运用股东的资金,帮助股东用较少的资金进行较大规模的经营,所以资产负债率过低,说明企业没有很好地利用其资金。所以,从股东的立场看,借债是“双刃剑”,既可以增加企业的盈利,也增加企业的风险。

(2)产权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100%

产权比率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资本与股东提供的资本的相对关系,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一般来说,股东资本大于借入资本较好,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从股东角度看,在通货膨胀加剧时期,企业多借债可以把经济损失和风险转嫁给债权人;在经济繁荣时期,多借债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在经济萎缩时期,少借债可以减少利息负担和财务风险。

(3)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净利润+所得税+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已获利息倍数考察企业的息税前利润是否足以支付当年的利息费用,它从企业经营活动的获利能力方面分析其长期偿债能力,一般说来,利息收入倍数越大,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何合理确定企业的已获利息倍数?可以将本企业的这一指标与其他企业,特别是本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来决定分析本企业的指标水平。同时从稳健的角度出发,最好比较本企业连续几年的该项指标,并选择最低年度指标的数据作为标准。采用指标最低年度的数据,可保证最低的偿债能力。一般情况下应采纳这一原则,如遇有特殊情况,需结合实际来确定。

3.反映盈利能力的分析方法

盈利能力是与企业相关的各方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只有保持企业的长期盈利性,才能真正做到持续稳定经营。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比率可由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相结合取得,有两种指标。

(1)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总资产平均值×100%

(2)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探讨第6篇

(一)合并财务报表涵义 合并财务报表是指由母公司编制,会计主体是包含母子公司的集团企业,用来表述此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的财务会计报表。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公司的企业就称为母公司;由母公司控股的企业就是子公司。因此,母公司就是指依法登记,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控股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是“实质胜于形式”这一会计指南在财务报表准则中的具体应用。它主要是为股权公司的股东和管理上的需要而将整个集团公司视为单一的经济实体,汇编反映集团公司内有关成员公司。下列几个报表就是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组成部分:合并利润表、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和附注。

(二)合并财务报表方法 如果一个企业要想得到另一个企业的有表决权的股份,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其中一种是用现金、票据、债券、其他资产等其它资产或优先股去收购对方的股份;另一种是用持有的普通股票去交换对方持有的相应普通股,从而实现双方股权的合并。所以,公司可分别采用收买法和权益集合法这两种方法来编制合并报表时。

(1)收买法。顾名思义,就是采用与处理普通购置资产相同的原则,处理购置的企业。简单来说,即买方企业按照它支出的总成本来记录其总购买。如果分别以货币资金、债券、优先股票来购买,那相应支付的货币金额、债券现值、股票的公允价值就是购买成本。由此,构成了收买法的主要特点:被购买企业净资产的价值被重新确定,也就是说产生了新的计价基础;购买过程中所形成的商誉应该得到相关确认;增值摊销的存在;增值的摊销和商誉会使得合并收益降低。

(2)权益集合法。权益集合法是指对于两个或多个企业的股东以交换具有表决权的普通股的方式将他们的股权联合在一起的处理方法,也就是说,直接影响所有者权益。与收买法正好相反。因此,权益集合法的主要特点表现是:由于没有产生新的计价基础,编制合并报表时仍然沿用被购买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购买过程中形成的商誉不需要被确认;商誉和增值摊销不会影响企业的合并收益。

(三)合并财务报表观念 合并报表是“视企业集团为单一会计主体”,那么,在核定这一主题界限时,合并报表所坚持的不同观念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基础,目前有以下三种居于主流的观念:

(1)母公司观念。是指以法定控制为基础,把企业的合并报表看成是母公司报表的扩充和延伸。具体说来,就是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主要针对的是现有的和未来的普通股股东,所以它尽最大可能保护母公司或控股公司的利益,往往忽略了少数股东或小股东的利益。

(2)实体观念。正好与母公司观念相反,实体观念主张合并报表不仅要强调母公司和控股公司的利益,也要兼顾小股东的利益,即保护公司所有股东的利益视为统一实体的共同所有者。

(3)修正的母公司观念。事实证明,无论是母公司观念,还是实体观念,都不能充分地阐述所有公司合并报表的理论基础。有一种情况,既没有单一的母公司,也不存在少数股权所有者股;既不存在法定支配权,也不存在单一的经济主体。此时,便可以由“修正的母公司观念”来概括。因此,修正的母公司观念主张的是以市价记录合并的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资产和负债,并将适当的部分反映为少数股权,对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处理同实体观念;合并商誉的处理同母公司观念,即只与母公司有关。

(四)合并财务报表原则 合并会计报表编制除了要符合一般会计报表的编制原则以外,还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1)一体性原则:指合并会计报表将纳入合并范围的各成员企业视为一个会计主体,并以此为基础来处理有关内部会计事务,合并会计报表的 编制主要通过抵销分录和抵销内部会计事项的影响来完成。

(2)个别会计报表原则:指合并会计报表必须纳入合并范围内各成员企业的个别会计报表,运用相关方法进行编制。

(3)重要性原则:由于合并会计报表涉及的法人主体较多,合并范围较广,重要性原则的运用较之个别会计报表更为必要,主要可从如下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相关的重要信息;另一方面,对于不影响大局的一般性事项, 可以进行适当取舍。

(五)合并财务报表程序 具体如下:

(1)使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得到统一。财会人员在编制合并的财务报表之前,一方面应该使所有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一样,另一方面也要使母公司和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一样。具体做法如下:母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与子公司不统一的,应当使子公司根据母公司的会计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一致;调整有难度的,子公司可以根据相关准则,以母公司的会计政策为依据,自行编报自己的财务报表;母公司采用的会计期间与子公司不统一的,应当使子公司根据母公司的会计期间进行适当的调整,保持一致;调整有难度的,子公司可以根据相关准则,以母公司的会计期间为依据,自行编报自己的财务报表

(2)编制合并工作底稿。合并工作底稿的作用是为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提供基础。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进行汇总和抵销处理,最终计算得出合并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金额。

(3)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关键的一步。也就是说,抵销集团企业因内部交易对合并财务报表一部分项目造成的影响。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的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借记或贷记的均为财务报表项目(即资产负债表项目、利润表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项目),而不是具体的会计科目。比如,在涉及调整或抵销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均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而不是“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来进行调整和抵销。

(4)计算合并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金额。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各项目加总金额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出合并财务报表中各资产项目、负债项目、所有者权益项目、收入项目和费用项目等的合并金额。

(5)填列合并财务报表。根据合并工作底稿中计算出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类以及现金流量表中各项目的合并金额,填列生成正式的合并财务报表。

二、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合并财务报表分析

(一)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比较分析 具体如下:

(1)合并财务报表的定义不同。在旧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是指由母公司编制的,将母公司和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综合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在新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

(2)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主体不同。旧准则中,某些企业集团在是否编报合并财务报表上享有自由权;新准则中,明确要求“母公司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由此看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主题被强制性规定。从一定意义上讲,明确了责任主体。

(3)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时合并范围不同。旧准则中,小规模子公司和特殊行业子公司没有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并且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并按照比例合并法予以合并;新准则规定,小规模子公司和特殊行业子公司应该纳入合并范围,并取消了比例合并法。

(4)合并财务报表种类不同。按照旧准则中《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合并财务状况表和合并利润表四个部分 新准则中不仅涵盖了旧准则中的内容,还涵盖了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和附注三个部分,其中对合并现金流量表编制的规范及时有效地填补了现行实务当中的理论空白。

(二)新准则优越性 具体有:

(1)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步伐一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和原则在新会计准则的编制中得到贯彻和体现,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要求。我国的新会计基本准则中添加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弥补了旧准则在概念方面的缺陷;新会计基本准包含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几乎所有项目,弥补了旧准则项目不全的漏洞;新会计准则以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为依据进行编制,力求使会计财务报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与国际会计准则步伐一致。

(2)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会计理念、内容的创新。首先,新会计准则体系体现了理念的创新,体现了面向市场经济的理念。新会计准则强化给企业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充分和有用的信息,以便使其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体系上的创新。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形成了一个体系,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领域。最后,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创新还体现在形式上。对国际会计准则中包含的举例等解释说明性材料,我国把这些内容写入正在起草的应用指南中,以帮助使用者正确理解和运用会计准则。

(3)新会计准则体现了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趋同不是相同,借鉴不等于照搬照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执业环境以及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认识程度等的不同,决定了在国际趋同的同时,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制定中国会计准则,使之既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又能保持中国特色。第一个特色是关联交易。国际会计准则对国有企业即政府所有的企业作为关联方,要求详细披露。在我国,不把国有企业都作为关联方。第二个特色是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关于已经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我国现行制度和国际会计准则都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但是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已经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第三个特色是对政府补助会计处理的规定。新会计准则中规定,除了有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做权益处理的,均做收入处理。而国际准则规定所有的补贴按收入处理。

三、合并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探讨

(一)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集团偿还各种债务的能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均可以反映企业偿债能力。企业集团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但是债权人又是相对于独立的法人主体而言的,因此,债权人行使求偿权的依据是法人合法拥有的财产。由此看来,以个别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合并财务报表数据便是科学合理的,有利于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是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证。按照西方企业的长期经验,一般认为2:1的比例比较适宜。

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是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一般情况下,该比率越小,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此项比率较大,从企业所有者来说,利用较少的自有资金投资,形成较多的生产用资产,不仅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而且在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财务杠杆作用,得到较多的投资利润。

(二)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即企业集团经营管理者有效利用资产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水平。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都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营运能力。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就是要通过对反映企业资产营运效率与效益的指标进行计算与分析,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指明方向。营运能力分析有利于评价企业资产营运的效率。有利于发现企业在资产营运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盈利能力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的基础与补充。对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有两种具体情况:一是横向合并的企业,即母子公司所从事的经营活动性质相同;二是纵向合并或混合合并的企业,即为了采用多元化经营方式。

(三)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集团获取利润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集团管理者的经营业绩。主营业务净利润率、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等都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主营业务净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额。这项指标越高,说明企业从主营业务收入中获取的利润的能力越强。影响该指标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商品质量、成本、价格、销售数量、期间费用及税金等。

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资产平均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全部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该指标与净利润率成正比,与资产平均总额成反比。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或股本)×100%。这一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自有投资的经济效益越好,投资者的风险越少,值得投资和继续投资。因此,它是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如果资本收益率高于债务资金成本率,则适度负债经营对投资者来说是有利的;反之,如果资本收益率低于债务资金成本率,则过高的负债经营就将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四)成长能力分析 企业成长能力是指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发展速度,包括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企业成长能力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的能力,反映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企业成长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企业的长远扩展能力和企业未来生产经营实力。评价企业成长能力的主要指标有:主营业务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

四、合并财务报表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并财务报表信息是否能作为经济决策的依据 合并会计报表是以整个企业集团为一个会计主体,是由企业集团中对其他企业有控制权的控股公司或母公司以组成这个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并抵销内部交易事项对个别报表的影响而编制的,反映的是整个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的对象也是由若干个法人组成的会计主体,是经济意义上的会计主体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会计主体。个别会计报表是由独立的法人企业编制,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编制个别会计报表,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反映的是单个企业法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对象则是企业法人。合并会计报表以个别报表为编制基础,不需要在现在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外单独设置一套账簿体系。而个别会计报表需要从设置账簿,审核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一系列完整的会计体系。且编制方法独特,它是在对纳入合并范围的个别会计报表的数据进行加总基础上,通过编制抵销分录将企业集团内部的经济业务对个别会计报表的影响予以抵销,然后合并会计报表的各项目数据。

因此,许多学者通过对传统合并财务报表的分析认为,由于企业集团经营是以单个企业为单位开展的,所以能为此提供经济决策信息的是个别财务会计报表,而不是合并财务报表。那么,合并财务报表反映企业的集团整体情况的财务信息对企业经济决策就毫无帮助吗?事实上,合并财务报表对于集团企业是否具有决策价值取决于它的作用及其使用者问题。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主要是针对控股股东或者母公司,因此,合并财务报表集团企业制定整体宏观决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如何在个别财务报表基础上对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合并财务报表是由企业集团中对企业有控制权的控股公司或母公司以组成这个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并抵销内部交易事项对个别报表的影响而编制的。具有“表之表”的特点。如同合并财务报表,企业集团也是由各个独立的经济个体组成的。所以,如果仅仅根据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宏观分析,整体统筹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透过“表中表”,也就是充分结合个别财务报表作出经济决策。这样,既对整体情况了如指掌,也对具体情况胸有成足。特别是在集团成员间差别非常大的时候,透过个别财务报表了解独立个体的经济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要在各个别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对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就要引进一个对比分析法的概念。何谓对比分析法,就是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提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在合并财务报表与个别财务报表的分析中,常常用到此方法,它与等效替代法相似,也叫对比法或者比较分析法。

因此,在进行分析时要站在相互关联和进一步说明整体的角度上,将各公司看作集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机械地将各公司与集团总体情况作单独对比,这样根本达不到共同关联进而说明整体情况的目的,也就分析不出问题所在。

(三)合并财务报表对比分析是否以母公司为分析中心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主要就是针对控股公司或者母公司的,反映的是集团整体情况。因此,母公司是集团的核心和灵魂所在,居于主导地位,且母公司的业务一般是集团的主营业务,而子公司的业务一般都是围绕母公司展开的,服务母公司。由此看来,集团的经营状况主要受母公司影响,将母公司报表与集团报表对比,往往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因此作出的整体决策也主要作用于母公司。但是,当个别情况发生时,这种以母公司为分析核心的理论还是否正确,下面进行具体说明:第一种模型:母公司是投资型的控股公司。母公司自己的主营业务很少甚至没有,主要是对子公司进行投资和管理以此来获取利润。因此,主营业务就由子公司经营。这种情况下,集团的财务指标都由子公司决定,集团的对外业务也主要集中在子公司。母公司可能关心更多的是利润而非子公司的长远发展。所以,合并财务报表的分析和经济决策都主要针对子公司。第二种模型:母公司的角色不突出。即母公司的主营业务或投资业务在集团中并不处于主要地位,各子公司与母公司在业务发展方面不相伯仲。虽然这种模式并不是集团企业中最理想的情况,但它却是存在于现实中。那么,在这种情况中,要利用上文中提到的对比分析法对母公司和子公司进行对比分析,以此确定母子公司在集团中谁居于主导地位,并加强母公司的控制地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集团的长期健康发展。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探讨第7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 研习性教学方法 空中课堂

《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只有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其教学内容的重构和改革才能落到实处。《财务报表分析》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理论知识、财务分析的方法和技能,更在于对学生综合运用财务相关知识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 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讲授式教学,首先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定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变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而言,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所以教师变成课堂的主宰者,教学过程就变成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具体体现为教师先介绍各种财务指标,然后侧重于财务指标的数学计算和生硬的数据分析。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是以“教材”为中心,教路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上教师依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讲解给全班学生听,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如何写,教师就如何讲,使教材变成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众所周知,每一本教材只代表教材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尤其是作为《财务报表分析》其本身就有许多分析指标是柔性的,公式不具有唯一性,如果以所授“教材”为中心,则不免有失偏颇。

最后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学场所单一。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师生互动。由于教学场所的单一和局限,导致课堂教学变成典型的“填鸭式”教学。这种在课堂上以“传递-接受”为特征的教学方式导致传统教学上普遍重知识轻思维、重记忆轻运用。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表现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很难有效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能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转化,而仅仅停留在知识和记忆层面。

2 研习性教学方法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应用

研习性教学方法则不同,它讲究从传授知识转移到以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来,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和文化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研习性学习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显然,研习性教学方法更适合于以应用特点见长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

首先,研习性教学讲究以“学生”为中心。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理解财务报表分析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对某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由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及时性、开放性及丰富性,本课程要求学生分工协作,自己上网搜集上市公司的背景资料、组织架构和最近五年的财务报告等资料,然后进行会计分析、财务分析、行业分析及战略分析等。小组内同学通过自己主动搜集资料、对资料整理分析后最终提交财务分析报告,完成小组作业。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

其次,研习性教学以“空中课堂”为媒介,打破了传统“课堂”时间的界限。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以我院自主研发的“空中课堂”为媒介,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限制,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教师通过“空中课堂”给学生提供传统课堂外的指导,包括推荐至少10本以上的校内图书馆的馆藏书籍和诸多专业网站。学生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对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企业盈利模式和经营策略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对评估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关键环节有了更多思路。

最后,以“空中课堂”为媒介,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界限。通过“空中课堂”,还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教学和网络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实战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小组作业法。具体做法是:按班级人数进行分组,每一组为5人左右,每一组选择不同行业的某个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然后要求学生自己上网搜集该上市公司最近5年的财务报告和相关资料,根据所学的课程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该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由于最后要求提交小组的财务分析报告,因此学生就会通过课堂讨论和透过“空中课堂”进行课下网络交流,把握相关行业的发展态势和公司经营战略。最后,要求各学习小组将自己的小组作业以幻灯片的形式讲解给大家,由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质疑和做出点评并总结。

3 研习性教学方法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的教学效果

通过研习性教学方法的应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整体质量进行系统化分析,能够站在较高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有益的建议,真正参与到企业管理工作中来。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学生以下能力的锻炼和获取。

第一,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研习性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会要求每组学生追踪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个上市公司,要求他们获取和搜集该上市公司的背景资料、最近连续五年的报表资料及附注,公司最近的变化和股票变化及趋势。这就促使学生必须去图书馆借阅资料、尤其是要学会借助网络等各媒介获取其所需要的资料。阅读量一旦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自然而然拓宽,由此就训练了学生在网络等媒介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其阅读的兴趣和动力。也将学生视角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传统的书本学习拓展到网络学习。

第二,辨别信息、去伪存真的能力。由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非常纷繁杂乱,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在众多信息中辨别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必须学会对信息去伪存真和做出选择的能力,以及透过数字看清本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团队协作、职业判断能力、提出建议和分析报告书写能力。为了完成小组作业,每个团队的成员都要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该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必须协调一致,共同为同一目标做出努力和贡献,无形中锻炼了学生与他人的团队协作能力。每个小组最后都要提交一份财务分析报告,在报告中必须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应用职业判断提出可行的建议,并对建议做可行性阐述。通过如此的训练,学生提出建议的严谨性和财务报告的书写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也为学生从“核算型”会计人员走向“管理型”会计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充分体现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邵争艳.《财务报表分析》课程3R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J].财会月刊,2011(4).

[2任慧,蔡艳艳.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学教学方法探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3]王卫星,韩玉启,孙凌峰.高等院校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体系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6(0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