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3-22 22:23:15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第1篇

    关键词:翻译实践;翻译评论;创新能力

    Abstract: Bachelors’ degree thes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eaching processes. However, at present, the major problem in graduation thesis on translation studies is lack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e, and the same is true for graduation thesis on linguistics, literature, cultural studies, etc.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conduct reformation. The author has attempted some changes, and better result has been achieved.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necessity of the changes, what and how to reform and the way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o inspire this kind of teaching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ion commentary, innovation ability

    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论文写作更是语言及相关科学研究的一次基本训练,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近年来,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成果卓越。但在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这一领域还未见正式的调查与研究。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与答辩是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前的一项重大的教学活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的必要环节。目前,教育部又把毕业论文列为英语专业评估的重要指标,然而现状却令人担忧。本文作者在指导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时,进行了改革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英语专业翻译选题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缺乏创新性

    目前,英语专业翻译选题毕业论文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创新性,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 选题

    根据历年来学生毕业论文的统计,写文学的论文最多,这不仅仅是某一届的个别现象,往届情形亦如此,而且其它院校也有类似现象。这与文学的影响、文学的吸引力、文学课开课的多少都有关系,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学的资料多而且相对好查、好懂,由于文学方面学生可参考的文献丰富,因此,论文就会写得丰满、顺利一些。所以,文学类的毕业论文较多。而翻译类、教学类和文化类的论文相对较少,这是因为这些方面的参考资料有的太专业,抽象难懂,有的研究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甚至需要教学实验来验证,这些都使学生望而却步。

    1.2 参考资料

    随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参考资料、报刊杂志的数量和来源比从前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利用这些资源。一半以上的同学利用网上资源获得自己论文中所需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参考和运用一切可接触到的资料是撰写论文的重要过程,但如何从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通过分析吸收到自己的论文中,很多同学一片茫然。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一半以上是完全借助他人的文章。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翻译,标准,英语长句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结构方式和表达形式,英语长句的汉译不是单纯的一种语言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到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的转换。虽然英语长句形式多种多样,看起来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在诸多语言家大同小异的翻译标准的指导下,英语长句翻译还是有步骤可依的。

一、 “树式结构”的英语句子和“竹子结构”的汉语句子

作为中西两种文化的代表,汉语和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两大语言体系。由于两种语言诞生、发展于不同的地理和文化背景,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前者属汉藏语系,后者属印欧语系),在词法的运用、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句法结构则是最大的差异。

中英两种句型的差异关键词间的联系即可确定。”(2)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在确定了句子的基本主干结构后,通过并列句、复合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等众多复杂的结构,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毕业论文的格式,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因此,中英两种语言中长句的差异不在于长度的长短,而在于结构的不同。实际上,英语长句结构虽然复杂,包含多个从句或短语,有时一句话就是一个段落,甚至一句话长达几页,但是,英语长句的结构是严谨并有章可循的。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即注重句与句之间的显性衔接,如著名语言学家连淑能所概括:“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3)英语句子多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强调句子形式,强调结构完整,强调以形显义论文的格式。正如“树式结构”一样,英语长句以基本句型为主干,主干上有分枝,分枝上有树叶,短语套短语,从句套从句,丰富的修饰词、大量的结构联系和多种词组和分句组成了思维严谨、表达紧密、层次清晰的英语长句。而汉语,作为重意合的语言,属于典型的分析语,缺乏形态变化的特征毕业论文的格式,造句注重隐性连接,强调逻辑事理顺序,强调功能、意义,强调以神统形。汉语在表达复杂思想的时候主要依托动词词序和虚词,多使用短句、分句和流水句,借助上下文的含义或者根据听者和说者共有的知识表达内涵意思。汉语长句就如“竹式结构”,一节节的竹竿象征着汉语中一个个紧密相连的短句,中间只用逗号隔开,在几乎不用关联词的情况下就能表达出清楚明快而又无拖沓繁冗的意思。

例1: Shanghai,which served as the industrial, trading, financial and commercial center of thecount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ttracted many foreign investorsas a mysterious Oriental metropolis and an adventurers’paradise.

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曾经是中国工业、贸易、金融和商业的中心,有着远东大都市神奇的历史,吸引过不少外来资本,因而一度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二、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标准不仅是我们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指导我们翻译活动的原则。怎样的译文才能称得上好的译文?应该在什么样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进行翻译实践之前要了解翻译的标准。然而对于翻译的标准,从古代的质文之争到前几年的等值论,从英国人泰勒的译事三原则到五四运动以来的真善美,诸多中外学者和翻译家对翻译标准的精辟的论述层出不穷。

远在唐代,把翻译佛经当作终身事业的玄奘法师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他强调译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也就是既要忠实地反映原文的原意,又要注重文体风格,使得译文通顺易懂。清代翻译家严复曾翻译多部社会政治方面的经典著作,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他明确地提出了“信、达、雅”这一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完整的三字翻译标准。这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翻译实践中的一些主要特点与规律,而且文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被我国众多翻译工作者所接受作为翻译实践的指导标准。五四运动时期走在文化先锋的鲁迅先生,不仅是一名伟大的作家还是一名优秀的翻译家,他曾经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丰姿”。 同时期致力于向西方传播东方文化的语言学家林语堂先生,也对翻译标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忠实、通顺、美',继而创造性地将此标准同译者的责任切实相连,即'忠实'指译者对原著的责任;'通顺'指译者对读者的责任;'美'指译者对艺术的责任。后来的翻译学者又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翻译见解,如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论毕业论文的格式,许渊冲的三美说等。

爱尔兰学者泰特勒(Alexander F.Tytler) 在他的《翻译之原理》( Essay on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要素,即:1.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a complete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2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 The translation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1. 译文应与原文的思想完全相符。2. 译文应与原文的风格及体裁相同。3. 译文应与原作完全一样通顺自然。)国外还有一些翻译家提出了“三似”翻译标准,即形似、意似、神似。所谓“形似”,就是强调译文要保持原文的形式美;“意似”,是要保持译文的内容美;“神似”,则要保持原文的神韵美。

关于翻译标准,无论古今中外的学者提出何种不同的说法,仔细推敲,我们不难发现,忠实和通顺是所有翻译工作者共同的基本要求。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文内容论文的格式。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删减的现象。忠实还指保持原作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风格等。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清楚流畅的现代语言,没有文理不通、晦涩难懂的现象。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英汉翻译的评估项目为“忠实原意”、“语言流畅”两项。忠实与通顺不可分割,忠实而不通顺,读者难以理解,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通顺而不忠实,则背离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翻译也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信儿不顺、顺而不信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力求既信又顺。试比较下列译文,不难体会何为信、顺标准。

例2:It is a position which if we endorse, it will really mean endorsing therule of the jungle, that is, a world without law.

译文一:如果我们认可这种状况,那就真正意味着赞同丛林法则,也就是无法无天的世界。

译文二:如果我们认可这种状况,那就真正意味着赞同弱肉强食的原则,也就是一个没有法制的世界。

三、忠实、通顺原则下的长句翻译

任何翻译过程都包括两个阶段:正确理解和充分表达。正确理解是充分表达的前途,充分表达是正确理解的结果,二者是有机的统一。而英语长句,因为其复杂的结构,比英语短句在翻译的两个阶段中的难度更大。

1. 长句翻译的理解过程

众所周知,正确理解也是长句翻译的第一步,所谓正确理解,是指进行下笔翻译之前边读原句边思考和想象的过程,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感情和风格等的过程。英文长句结构复杂在于包含多个从句或短语,所以理解英语长句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辨析语义、分析语法和分析逻辑关系的过程。理解英语长句的关键是首先正确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框架,然后弄清其各组成部分的语法关系和各部分在整个框架中的语义逻辑关系。英语长句中常见的逻辑关系有转折、因果、时间、假设、目的、让步、条件、对比、增补、替换等,逻辑关系又被称之为连接关系,往往通过一些连接词使句子得以连接使得语义连贯。因此毕业论文的格式,在动笔进行翻译之前,首先要找出主干,分析长句间的逻辑关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一些英语长句中包含了隐含的逻辑关系,这就需要译者仔细琢磨,寻找出长句中内在的逻辑关系。

2. 长句翻译的表达过程

在进行英语长句翻译的表达过程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翻译:

(1)剪除枝叶,找出主干

(2)缕清关系,分析结构

(3)确定部分,翻译小句

(4)调整顺序,重新组合

(5)结合语境,润色译文。

下面我们以一个英语长句为例,讲解一下英语长句的翻译步骤:

Floodsoccur when soil and vegetation cannot absorb all the water,water then runs offthe land in quantities that cannot be carried in stream channels or retained innatural ponds and constructed reservoirs.

首先,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框架。例句是一个并列复合句,是由并列连词then连接的两个并列而独立的简单句,一个时间状语从句和一个定语从句构成论文的格式。第一个简单句的主语是Floods,谓语动词是occur,后面是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第二个简单句的主语是water,谓语动词是runs,后面是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

其次,确定句子的主干之后,需要对句子的结果进行仔细的分析,即确定各部分修饰语与句子主要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第一个简单句后面的时间状语从句成分比较简单,从句中主语是soil和vegetation,谓语动词是absorb。第二个简单句后面的定语从句中,先行词为water,关系代词that引导定语从句修饰限定主语,在从句中作主语,定语从句中的谓语部分为情态动词cannot接动词carry的被动语态(carried)和retain的被动语态(retained)。

再次,在理清长句的语法关系后毕业论文的格式,我们可以将这个长句分成四个短的小句,以小句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忠实的再现每一小句的句意。

(1)Floods occur;

(2)when soil and vegetation cannot absorb all the water,;

(3)water then runs off the land in quantities;

(4)that cannot be carried in stream channels;

(5)or retained in natural ponds and constructed reservoirs.

逐步翻译出每部分的意思为:

(1)洪水发生;

(2)当土壤与植被不能吸纳所有的水量时;

(3)水流便在田地上肆虐横流;

(4)水流无法导入水道;

(5)水流也不能纳入天然水塘或人造的水库。

然后,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整各个部分的顺序,重新组合。例句表达五层的意思,在翻译成汉语时,绝对不能按照原语的顺序从左向右死译,必须按照逻辑顺序调整语序重新安排,顺序是(2)-(1)-(4)-(5)-(3),这样才能使译文更贴切地表达原句的意思。

最后,将调整好的小句语序用适当的关联词将各部分进行连接,使得译文更符合汉语语言习惯,通顺流畅。

即:当土壤与植被不能吸纳所有水量时,洪水便会发生;此时水流无法导入水道,也不能纳入天然水塘或人造的水库,而是在田地上肆虐横流。

通过对英语长句的翻译过程分析发现,之所以能够找寻出复杂多样的英语长句的翻译规律,离不开翻译标准的指导,正可谓是“千变万化不离其宗”,任何长句的翻译都以翻译标准为出发点,自始至终指导着翻译的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力.《王力文集》第一卷,中国语法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35.

[2]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1.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6.

[4]林语堂.论翻译[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417 -432.

[5]刘宓庆.新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6]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92–

301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翻译,标准,英语长句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结构方式和表达形式,英语长句的汉译不是单纯的一种语言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到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的转换。虽然英语长句形式多种多样,看起来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在诸多语言家大同小异的翻译标准的指导下,英语长句翻译还是有步骤可依的。

一、 “树式结构”的英语句子和“竹子结构”的汉语句子

作为中西两种文化的代表,汉语和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两大语言体系。由于两种语言诞生、发展于不同的地理和文化背景,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前者属汉藏语系,后者属印欧语系),在词法的运用、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句法结构则是最大的差异。

中英两种句型的差异关键词间的联系即可确定。”(2)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在确定了句子的基本主干结构后,通过并列句、复合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等众多复杂的结构,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毕业论文的格式,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因此,中英两种语言中长句的差异不在于长度的长短,而在于结构的不同。实际上,英语长句结构虽然复杂,包含多个从句或短语,有时一句话就是一个段落,甚至一句话长达几页,但是,英语长句的结构是严谨并有章可循的。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即注重句与句之间的显性衔接,如著名语言学家连淑能所概括:“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3)英语句子多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强调句子形式,强调结构完整,强调以形显义论文的格式。正如“树式结构”一样,英语长句以基本句型为主干,主干上有分枝,分枝上有树叶,短语套短语,从句套从句,丰富的修饰词、大量的结构联系和多种词组和分句组成了思维严谨、表达紧密、层次清晰的英语长句。而汉语,作为重意合的语言,属于典型的分析语,缺乏形态变化的特征毕业论文的格式,造句注重隐性连接,强调逻辑事理顺序,强调功能、意义,强调以神统形。汉语在表达复杂思想的时候主要依托动词词序和虚词,多使用短句、分句和流水句,借助上下文的含义或者根据听者和说者共有的知识表达内涵意思。汉语长句就如“竹式结构”,一节节的竹竿象征着汉语中一个个紧密相连的短句,中间只用逗号隔开,在几乎不用关联词的情况下就能表达出清楚明快而又无拖沓繁冗的意思。

例1: Shanghai,which served as the industrial, trading, financial and commercial center of thecount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ttracted many foreign investorsas a mysterious Oriental metropolis and an adventurers’paradise.

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曾经是中国工业、贸易、金融和商业的中心,有着远东大都市神奇的历史,吸引过不少外来资本,因而一度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二、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标准不仅是我们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指导我们翻译活动的原则。怎样的译文才能称得上好的译文?应该在什么样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进行翻译实践之前要了解翻译的标准。然而对于翻译的标准,从古代的质文之争到前几年的等值论,从英国人泰勒的译事三原则到五四运动以来的真善美,诸多中外学者和翻译家对翻译标准的精辟的论述层出不穷。

远在唐代,把翻译佛经当作终身事业的玄奘法师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他强调译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也就是既要忠实地反映原文的原意,又要注重文体风格,使得译文通顺易懂。清代翻译家严复曾翻译多部社会政治方面的经典著作,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他明确地提出了“信、达、雅”这一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完整的三字翻译标准。这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翻译实践中的一些主要特点与规律,而且文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被我国众多翻译工作者所接受作为翻译实践的指导标准。五四运动时期走在文化先锋的鲁迅先生,不仅是一名伟大的作家还是一名优秀的翻译家,他曾经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丰姿”。 同时期致力于向西方传播东方文化的语言学家林语堂先生,也对翻译标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忠实、通顺、美',继而创造性地将此标准同译者的责任切实相连,即'忠实'指译者对原著的责任;'通顺'指译者对读者的责任;'美'指译者对艺术的责任。后来的翻译学者又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翻译见解,如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论毕业论文的格式,许渊冲的三美说等。

爱尔兰学者泰特勒(Alexander F.Tytler) 在他的《翻译之原理》( Essay on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要素,即:1.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a complete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2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 The translation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1. 译文应与原文的思想完全相符。2. 译文应与原文的风格及体裁相同。3. 译文应与原作完全一样通顺自然。)国外还有一些翻译家提出了“三似”翻译标准,即形似、意似、神似。所谓“形似”,就是强调译文要保持原文的形式美;“意似”,是要保持译文的内容美;“神似”,则要保持原文的神韵美。

关于翻译标准,无论古今中外的学者提出何种不同的说法,仔细推敲,我们不难发现,忠实和通顺是所有翻译工作者共同的基本要求。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文内容论文的格式。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删减的现象。忠实还指保持原作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风格等。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清楚流畅的现代语言,没有文理不通、晦涩难懂的现象。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英汉翻译的评估项目为“忠实原意”、“语言流畅”两项。忠实与通顺不可分割,忠实而不通顺,读者难以理解,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通顺而不忠实,则背离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翻译也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信儿不顺、顺而不信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力求既信又顺。试比较下列译文,不难体会何为信、顺标准。

例2:It is a position which if we endorse, it will really mean endorsing therule of the jungle, that is, a world without law.

译文一:如果我们认可这种状况,那就真正意味着赞同丛林法则,也就是无法无天的世界。

译文二:如果我们认可这种状况,那就真正意味着赞同弱肉强食的原则,也就是一个没有法制的世界。

三、忠实、通顺原则下的长句翻译

任何翻译过程都包括两个阶段:正确理解和充分表达。正确理解是充分表达的前途,充分表达是正确理解的结果,二者是有机的统一。而英语长句,因为其复杂的结构,比英语短句在翻译的两个阶段中的难度更大。

1. 长句翻译的理解过程

众所周知,正确理解也是长句翻译的第一步,所谓正确理解,是指进行下笔翻译之前边读原句边思考和想象的过程,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感情和风格等的过程。英文长句结构复杂在于包含多个从句或短语,所以理解英语长句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辨析语义、分析语法和分析逻辑关系的过程。理解英语长句的关键是首先正确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框架,然后弄清其各组成部分的语法关系和各部分在整个框架中的语义逻辑关系。英语长句中常见的逻辑关系有转折、因果、时间、假设、目的、让步、条件、对比、增补、替换等,逻辑关系又被称之为连接关系,往往通过一些连接词使句子得以连接使得语义连贯。因此毕业论文的格式,在动笔进行翻译之前,首先要找出主干,分析长句间的逻辑关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一些英语长句中包含了隐含的逻辑关系,这就需要译者仔细琢磨,寻找出长句中内在的逻辑关系。

2. 长句翻译的表达过程

在进行英语长句翻译的表达过程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翻译:

(1)剪除枝叶,找出主干

(2)缕清关系,分析结构

(3)确定部分,翻译小句

(4)调整顺序,重新组合

(5)结合语境,润色译文。

下面我们以一个英语长句为例,讲解一下英语长句的翻译步骤:

Floodsoccur when soil and vegetation cannot absorb all the water,water then runs offthe land in quantities that cannot be carried in stream channels or retained innatural ponds and constructed reservoirs.

首先,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框架。例句是一个并列复合句,是由并列连词then连接的两个并列而独立的简单句,一个时间状语从句和一个定语从句构成论文的格式。第一个简单句的主语是Floods,谓语动词是occur,后面是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第二个简单句的主语是water,谓语动词是runs,后面是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

其次,确定句子的主干之后,需要对句子的结果进行仔细的分析,即确定各部分修饰语与句子主要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第一个简单句后面的时间状语从句成分比较简单,从句中主语是soil和vegetation,谓语动词是absorb。第二个简单句后面的定语从句中,先行词为water,关系代词that引导定语从句修饰限定主语,在从句中作主语,定语从句中的谓语部分为情态动词cannot接动词carry的被动语态(carried)和retain的被动语态(retained)。

再次,在理清长句的语法关系后毕业论文的格式,我们可以将这个长句分成四个短的小句,以小句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忠实的再现每一小句的句意。

(1)Floods occur;

(2)when soil and vegetation cannot absorb all the water,;

(3)water then runs off the land in quantities;

(4)that cannot be carried in stream channels;

(5)or retained in natural ponds and constructed reservoirs.

逐步翻译出每部分的意思为:

(1)洪水发生;

(2)当土壤与植被不能吸纳所有的水量时;

(3)水流便在田地上肆虐横流;

(4)水流无法导入水道;

(5)水流也不能纳入天然水塘或人造的水库。

然后,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整各个部分的顺序,重新组合。例句表达五层的意思,在翻译成汉语时,绝对不能按照原语的顺序从左向右死译,必须按照逻辑顺序调整语序重新安排,顺序是(2)-(1)-(4)-(5)-(3),这样才能使译文更贴切地表达原句的意思。

最后,将调整好的小句语序用适当的关联词将各部分进行连接,使得译文更符合汉语语言习惯,通顺流畅。

即:当土壤与植被不能吸纳所有水量时,洪水便会发生;此时水流无法导入水道,也不能纳入天然水塘或人造的水库,而是在田地上肆虐横流。

通过对英语长句的翻译过程分析发现,之所以能够找寻出复杂多样的英语长句的翻译规律,离不开翻译标准的指导,正可谓是“千变万化不离其宗”,任何长句的翻译都以翻译标准为出发点,自始至终指导着翻译的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力.《王力文集》第一卷,中国语法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35.

[2]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1.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6.

[4]林语堂.论翻译[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417 -432.

[5]刘宓庆.新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6]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92–

301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译者,“双重”身份

 

一.引言

进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西方翻译开始转向对翻译文本的译者和接受者(读者和译语文化的接受环境)的研究,因此,如何描述和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成为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起步于2001年的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译者主导、译者中心是其核心理念,并取向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展研究。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1],它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译者的主导作用。这里的译者具有动态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另一方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纵。译者的这种“双重”身份可以表述成译者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

回顾20世纪以来国内古典诗歌英译研究状况,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应该译成韵体还是散体”[3]。或重声韵,用传统英语诗律翻译唐诗,以求再现唐诗的整体美;或重意象,用自由的散体译诗,以求传达唐诗艺术的真质。这两种方向,既有其成功之处,又有其遗憾不足。诗律有碍达意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因形害义”;而达意又要丢弃唐诗本身的形式美,以致损害了唐诗本貌。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唐诗的翻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从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原文一译者一译文”三元关系视角看[4],我们从译者居中的位置向两端审视,由此演绎出来的译论构架也有可能相对‘中和”稳定。基于这个理论视角,笔者认为唐诗英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其实质是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在其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来分析著名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双译本的异同,探讨唐诗翻译中译者的双重身份。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对生态翻译学的体现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包括了翻译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5]。从这个意义上说,许渊冲和庞德在英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过程中适应原文和译语文化生态环境、继而做出对原文的主题思想“取便发挥”,这种做法又可以解释为是两位译者适应其生存境遇的一种选择。

2.1 译者是原文的“读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

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具体表现为对“能力”的适应。译文产生过程的第一阶段即“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者,“重点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2]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原文是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那么,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要选中的,可以说应当是诗人译者,或者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一定造诣的译者论文格式模板。许渊冲先生是“诗译英法惟一人”,他用韵文来译,显示出了中国翻译家力求保持中国古诗词民族特色的诉求。美国诗人庞德改译的《华夏集》包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中国古典诗词十九首,其译文语言简练、流畅而不浮华,遣词造句富于现代气息。艾略特为此称赞庞德为“中国诗歌之发明者”[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英译本中许渊冲和庞德这两位文学大师的译文得到广泛流传,说明两位译者不仅没有被“翻译生态环境”给淘汰掉(比如或审稿者“未通过”、或出版商“不出版”、或读者“不愿看”、或译评者“不认可”等等),而且其译作也做到了“适者生存”。

2.2 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作者”实施对译文的选择

译者不仅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还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因此,在译文的产生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生态环境选择译文,“重点是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2]。这时的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作者”,是真正的“主宰”。“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选择”[2]。这种选择性适应集中体现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上。评判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首先要看译者是否多维度地适应了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尤其要看是否做到了“三维”转换。本文从这三方面看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译本的异同。

2.2.1 译者对语言维的选择转换

“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7]。

在形式上,唐诗整齐、简练,信息载量丰富;英文诗中冠词、介词、连词常常是不可缺少的,这就使得在行数方面保持形似十分困难。作为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只有四行,每行七字,充分体现了唐诗布局合理,排列整齐,富于建筑美的特点。在两篇译文中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保存了原诗的这一特点,也是四行,而在音节数上是呈递减趋势,从形式上反映出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天际的画面,从诗的形式上与情境遥相呼应。而庞德采用了现代自由诗体译成了散文诗,他认为,翻译不应该受原语句法的限制,应该根据译语的表达需要,采用自然的、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句法表达思想。笔者认为,唐诗乃中华文化之瑰宝,有其特定的形式与内涵,所以译者在适应译语生态环境的同时,需要发挥译者的主体性,选择和原文较为一致的形式来传达诗意。因而,就形式方面笔者认为,两篇译文中,许的译文较为突出。

在韵式方面,诗人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友人、以及对友人无穷无尽的思念十分切合。在这两种译文中,许渊冲的译文保持了唐诗的音韵美,采用了aabb式的韵脚的转换,并在句数上采用了绝句的四行式排列。而庞德译这首诗时运用现代自由诗体。可见,由于两名译者的体会、判断和选择的不同,即使是对同一首诗,也会产生不同的译作。

2.2.2 译者对文化维的选择转换

“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上和内容上往往存在着差异,为了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解原文,译者不仅需要注重原语的语言转换,还需要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并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1]。

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在“黄鹤楼”送行富有文化内涵。许译的第一句“My old friend has left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既交代了友人是自西向东而行,又传达出了黄鹤楼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既是传说中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也是千古登览圣地和中国诗人经常留下诗句的地方。庞德在此句的译文中保留了古风和异国情调,例如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他选取“Ko-jin”代替“故人”,“ko-kahu-ro”代替“黄鹤楼”原因在于这两个词作为名字好听,和“故人”的汉音有点类似,带有一点恰当的异国情调,放在诗歌的开头和首句末显得亲切、自然,对整体意境传达起着一定的作用。

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开元盛世的“扬州”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象征着欣欣向荣,充满希望。通过对诗人写作背景的研究,可以考证当时的扬州确实是李白心之所向。许译用River Town向译文读者点出了扬州的水乡特征,有助于译文读者产生有益的联想。庞德的译文舍弃了表示目的地的“扬州”,而换成了一个新的意象: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似烟如雾的花丛随着孤舟渐行渐远,慢慢地变得模糊不清。这一意象凸现了一个动的过程,孤舟的远去,花丛的逐渐模糊与送别之人的心情交相辉映,送别之人的情感由此得到升华。

文化传递本来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诗歌而言尤为如此。两位大师在文化维的选择转换都是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生性,应用他们各自的语言来体现两种文化的转换,都选择尽量把文化内涵传达到位, 可谓都是较为好地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翻译。

2.2.3 译者对交际维的选择转换

“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说译者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1]论文格式模板。诗歌在交际维层面的转换体现为原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通过译者的桥梁作用,读者与作者在情感、思想等各方面产生共鸣,促成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间交际目的的实现。因此,译文中意境的传达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诗意赖以飞翔的翅膀,是一种软信息的传达。

诗的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实际却描写的是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许译文用“theboundless azure sky”表明天空的无穷无尽,这种空间上的延续也能表明诗人送友人时的怅惘情怀。原文中的“流”这个意象,许译为“rolling”,表示的是长江的气势和浩荡,与诗人感伤的情绪形成了对比,衬托出诗人对友人的无尽思念。庞德对两个意象的英译仍然没有逐字对译,而是用“lone sail”,“blots”和“thefar sky”,将一叶白帆远去消失在天边的画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用“reaching heaven”将“天际流”的意境和美感白描了出来,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这一方面充分表现了中国诗歌的特色――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另一方面让西方读者可以透过诗中突出的语言意象了解到异域文化,潜移默化地领会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味。这样的译诗,经过内容和形式上的“转述、改写、变形”后,在当时客观的时代文化氛围中大获成功,这是译者庞德的成功,然后才是李白诗歌的成功“出访”。在这部分译文中,两位译者对原文的处理增减恰当,将原诗中的“诗眼”和美的意境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从翻译创生性来看,两位译者是发挥其主导作用,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下实现了交际目的,堪称最佳翻译。

三.结语

综观两篇译文,通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两篇译文各有千秋。为了形成“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各自都尽可能地跟原诗保持一致,都在不同程度上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和形象。基于此,译者需要克服巨大的时空差距和文化差异,从各自的审美视角出发,通过译作竭力将壮丽的画卷忠实地再现在译语读者面前。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活动。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不仅要忠实于原作,对原者负责;同时是译文“作者”,要服务于读者,对读者负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双重”身份表明译者是翻译成功的根本因素。因此译者是翻译的真正主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选择过程。译者的素质越高,他在翻译的过程中“适应”与“选择’才会完成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23,136,137-138.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 上海科技翻译,2004(4):1-5.

[3]王海艳,刘秀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浅析中诗英译现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3):48-50.

[4]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 中国翻译,2004(5):10-16.

[5]束惠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以上海世博会主题标语为例[J]. 上海翻译,2010(2):39-42.

[6]吴其尧.庞德和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11.

[7]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J].上海翻译,2008,(2):1-5.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译者,“双重”身份

 

一.引言

进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西方翻译开始转向对翻译文本的译者和接受者(读者和译语文化的接受环境)的研究,因此,如何描述和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成为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起步于2001年的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译者主导、译者中心是其核心理念,并取向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展研究。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1],它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译者的主导作用。这里的译者具有动态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另一方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纵。译者的这种“双重”身份可以表述成译者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

回顾20世纪以来国内古典诗歌英译研究状况,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应该译成韵体还是散体”[3]。或重声韵,用传统英语诗律翻译唐诗,以求再现唐诗的整体美;或重意象,用自由的散体译诗,以求传达唐诗艺术的真质。这两种方向,既有其成功之处,又有其遗憾不足。诗律有碍达意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因形害义”;而达意又要丢弃唐诗本身的形式美,以致损害了唐诗本貌。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唐诗的翻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从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原文一译者一译文”三元关系视角看[4],我们从译者居中的位置向两端审视,由此演绎出来的译论构架也有可能相对‘中和”稳定。基于这个理论视角,笔者认为唐诗英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其实质是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在其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来分析著名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双译本的异同,探讨唐诗翻译中译者的双重身份。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对生态翻译学的体现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包括了翻译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5]。从这个意义上说,许渊冲和庞德在英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过程中适应原文和译语文化生态环境、继而做出对原文的主题思想“取便发挥”,这种做法又可以解释为是两位译者适应其生存境遇的一种选择。

2.1 译者是原文的“读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

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具体表现为对“能力”的适应。译文产生过程的第一阶段即“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者,“重点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2]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原文是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那么,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要选中的,可以说应当是诗人译者,或者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一定造诣的译者论文格式模板。许渊冲先生是“诗译英法惟一人”,他用韵文来译,显示出了中国翻译家力求保持中国古诗词民族特色的诉求。美国诗人庞德改译的《华夏集》包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中国古典诗词十九首,其译文语言简练、流畅而不浮华,遣词造句富于现代气息。艾略特为此称赞庞德为“中国诗歌之发明者”[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英译本中许渊冲和庞德这两位文学大师的译文得到广泛流传,说明两位译者不仅没有被“翻译生态环境”给淘汰掉(比如或审稿者“未通过”、或出版商“不出版”、或读者“不愿看”、或译评者“不认可”等等),而且其译作也做到了“适者生存”。

2.2 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作者”实施对译文的选择

译者不仅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还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因此,在译文的产生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生态环境选择译文,“重点是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2]。这时的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作者”,是真正的“主宰”。“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选择”[2]。这种选择性适应集中体现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上。评判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首先要看译者是否多维度地适应了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尤其要看是否做到了“三维”转换。本文从这三方面看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译本的异同。

2.2.1 译者对语言维的选择转换

“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7]。

在形式上,唐诗整齐、简练,信息载量丰富;英文诗中冠词、介词、连词常常是不可缺少的,这就使得在行数方面保持形似十分困难。作为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只有四行,每行七字,充分体现了唐诗布局合理,排列整齐,富于建筑美的特点。在两篇译文中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保存了原诗的这一特点,也是四行,而在音节数上是呈递减趋势,从形式上反映出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天际的画面,从诗的形式上与情境遥相呼应。而庞德采用了现代自由诗体译成了散文诗,他认为,翻译不应该受原语句法的限制,应该根据译语的表达需要,采用自然的、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句法表达思想。笔者认为,唐诗乃中华文化之瑰宝,有其特定的形式与内涵,所以译者在适应译语生态环境的同时,需要发挥译者的主体性,选择和原文较为一致的形式来传达诗意。因而,就形式方面笔者认为,两篇译文中,许的译文较为突出。

在韵式方面,诗人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友人、以及对友人无穷无尽的思念十分切合。在这两种译文中,许渊冲的译文保持了唐诗的音韵美,采用了aabb式的韵脚的转换,并在句数上采用了绝句的四行式排列。而庞德译这首诗时运用现代自由诗体。可见,由于两名译者的体会、判断和选择的不同,即使是对同一首诗,也会产生不同的译作。

2.2.2 译者对文化维的选择转换

“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上和内容上往往存在着差异,为了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解原文,译者不仅需要注重原语的语言转换,还需要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并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1]。

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在“黄鹤楼”送行富有文化内涵。许译的第一句“My old friend has left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既交代了友人是自西向东而行,又传达出了黄鹤楼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既是传说中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也是千古登览圣地和中国诗人经常留下诗句的地方。庞德在此句的译文中保留了古风和异国情调,例如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他选取“Ko-jin”代替“故人”,“ko-kahu-ro”代替“黄鹤楼”原因在于这两个词作为名字好听,和“故人”的汉音有点类似,带有一点恰当的异国情调,放在诗歌的开头和首句末显得亲切、自然,对整体意境传达起着一定的作用。

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开元盛世的“扬州”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象征着欣欣向荣,充满希望。通过对诗人写作背景的研究,可以考证当时的扬州确实是李白心之所向。许译用River Town向译文读者点出了扬州的水乡特征,有助于译文读者产生有益的联想。庞德的译文舍弃了表示目的地的“扬州”,而换成了一个新的意象: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似烟如雾的花丛随着孤舟渐行渐远,慢慢地变得模糊不清。这一意象凸现了一个动的过程,孤舟的远去,花丛的逐渐模糊与送别之人的心情交相辉映,送别之人的情感由此得到升华。

文化传递本来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诗歌而言尤为如此。两位大师在文化维的选择转换都是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生性,应用他们各自的语言来体现两种文化的转换,都选择尽量把文化内涵传达到位, 可谓都是较为好地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翻译。

2.2.3 译者对交际维的选择转换

“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说译者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1]论文格式模板。诗歌在交际维层面的转换体现为原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通过译者的桥梁作用,读者与作者在情感、思想等各方面产生共鸣,促成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间交际目的的实现。因此,译文中意境的传达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诗意赖以飞翔的翅膀,是一种软信息的传达。

诗的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实际却描写的是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许译文用“theboundless azure sky”表明天空的无穷无尽,这种空间上的延续也能表明诗人送友人时的怅惘情怀。原文中的“流”这个意象,许译为“rolling”,表示的是长江的气势和浩荡,与诗人感伤的情绪形成了对比,衬托出诗人对友人的无尽思念。庞德对两个意象的英译仍然没有逐字对译,而是用“lone sail”,“blots”和“thefar sky”,将一叶白帆远去消失在天边的画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用“reaching heaven”将“天际流”的意境和美感白描了出来,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这一方面充分表现了中国诗歌的特色――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另一方面让西方读者可以透过诗中突出的语言意象了解到异域文化,潜移默化地领会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味。这样的译诗,经过内容和形式上的“转述、改写、变形”后,在当时客观的时代文化氛围中大获成功,这是译者庞德的成功,然后才是李白诗歌的成功“出访”。在这部分译文中,两位译者对原文的处理增减恰当,将原诗中的“诗眼”和美的意境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从翻译创生性来看,两位译者是发挥其主导作用,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下实现了交际目的,堪称最佳翻译。

三.结语

综观两篇译文,通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两篇译文各有千秋。为了形成“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各自都尽可能地跟原诗保持一致,都在不同程度上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和形象。基于此,译者需要克服巨大的时空差距和文化差异,从各自的审美视角出发,通过译作竭力将壮丽的画卷忠实地再现在译语读者面前。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活动。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不仅要忠实于原作,对原者负责;同时是译文“作者”,要服务于读者,对读者负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双重”身份表明译者是翻译成功的根本因素。因此译者是翻译的真正主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选择过程。译者的素质越高,他在翻译的过程中“适应”与“选择’才会完成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23,136,137-138.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 上海科技翻译,2004(4):1-5.

[3]王海艳,刘秀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浅析中诗英译现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3):48-50.

[4]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 中国翻译,2004(5):10-16.

[5]束惠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以上海世博会主题标语为例[J]. 上海翻译,2010(2):39-42.

[6]吴其尧.庞德和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11.

[7]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J].上海翻译,2008,(2):1-5.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摘要;翻译;对策

毕业论文的质量是反映大学生学习效果与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我国对外科技交流日益频繁,论文尤其是论文摘要的撰写与翻译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对论文摘要翻译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同时“论文摘要的格式和结构都趋于格式化”。[1](P157)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如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已不再系统英语学习,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等,目前许多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还存在某些缺陷与问题。

本文以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摘要的英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摘要译文搜集、文本细读,分析总结翻译中的常见错误,结合问卷结果,提出提高翻译水平的有益建议。

1 现状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毕业论文摘要翻译”,可找到超过200万个结果,其中绝大多数或是论文摘要翻译求助或是提供论文摘要翻译服务的。这一现象说明尽管大学本科毕业生已经进行了至少十年的英语系统学习,但在具体应用尤其是论文摘要翻译上,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训练和指导。

笔者对天津城建大学150名非英语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未来毕业论文英文摘要翻译的预期等相关问题,同时涉及大学英语、专业英语课程的反馈。

从调查问卷中反馈的主要信息有:绝大多数学生(84.90%)会重视毕业论文摘要的英译,然而有超过六成(60.37%)的学生认为自己难以独立完成这项工作,因此大部分学生(75.74%)认为有必要专门针对毕业论文摘要的英译进行指导。在谈到具体面临的困难时,居前三位的分别是专业词汇量不够(84.90%)、缺乏翻译技巧(62.26%)、对科技英语特点了解不够(52.83%)。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中,通过网络或翻译软件进行翻译的最多(75.46%)。尽管有近一半的学生(45.28%)认为个人利用各种词典进行翻译最为可靠,但只有两成左右(20.75%)会采用该种方法。

2 毕业论文摘要翻译中的主要问题

笔者搜集了近百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摘要的英译,对其中存在的翻译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主要问题与以下三个方面相关:

2.1 逐词翻译导致大量中式英语的存在

由于没有意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差异,部分学生在翻译时基本采取逐词翻译的方式,甚至不考虑句子结构,将汉语的标点符号也原封不动地译到英语中来,造成大量不符合句法的“英文”句子,使读者很难理解要表达的内容。

例1:本文论述了我国村镇的基本概况和基本特点,研究了国内外物业管理的发展现状及村镇实施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区的关系。

译: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our country’s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basic survey and the essential feature, and investigat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stat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estat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community’s relations.

析:由于在翻译时没有考虑英语的句子结构,而是直接从汉语进行翻译,造成了诸多错误或者不当之处。原文中的“我国”在英语中直译成“our country”显然不妥;“构建和谐社区的关系”也直接按照汉语词汇的排列顺序译成“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community’s relations”,而没有考虑到短语中的动宾关系。

例2:但是市场比较法评估由于主观因素的不确定性的影响造成了它存在着不同的精确性问题。

译:But the market comparison test appraised because the subjective factor not definite influence created him to have the different accurate problem.

析:该句的翻译几乎没有一处是正确的,完全是逐字翻译,并且丝毫没有考虑到英文的语法和句法,句中多个词的词性也出现错误,可以说该句已经没有修改的意义,只有重新翻译。

2.2 对词语的确切含义与用法不清楚,导致用词错误

背单词是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花时间最多的一项工作,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复习准备英语考试就意味着背英文单词而已。然而尽管这样,只从毕业论文摘要的翻译来看,背单词却是一项收效却甚微的工作。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往往只注意到英文单词所对应的汉语意思,却没有注意到词汇的具体用法,没有将单词放到具体语境中,从而导致拼写以及词义较为接近的词的混淆。如architecture与building两个词,前者与“建筑学”有关,而后者是指“建筑物”,有些学生只了解两个词都是“建筑”的意思,因此在翻译中造成误用。另外,由于在背单词过程中过分关注其汉语词义,没有注意到词性,也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用词错误。

例1:(工业企业)技术创新

译:technique innovation

析:此处学生将technology与technique两个词混淆起来,没有弄清两个词的区别。technology指科学技术,而technique通常是指技巧或者某种手法。此处的“技术创新”显然是以科学发展为基础,而不在于提高技巧或手法。另外此处学生没有注意到应该用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因此该短语应译为“technical innovation”。

例2:本文介绍了……

译:This paper introduction…

例3:经营战略

译:operating strategic

析:这两个翻译中都出现词性错误,名词“introduction”被误作动词使用,而形容词“strategic”被误作名词使用。

2.3 对英语句子的要求不明确导致大量不断句错误的出现

汉语的语法,有些地方是与英语相似的,但不同的地方更多。汉语并没有对句子结构或成分非常明确的规定,而英语对句子则有严格的规定。句子总的说来由两部分构成,即主语(subject)与谓语(predicate)。[2](P3)同时,英语句子以大写字母开头,以句号(问号、感叹号)结束。当学生受到汉语影响较深而没有严格按照英语句子的规范翻译时,很容易出现不断句的错误。

例:工程的生命在于质量,造成工程的质量问题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它的核心是管理。

译:Quality is the lif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here are some factors in causing the poor quality of engineering, but wecan see the most importance is the management.

析:译文为了完全对照汉语原文的结构,用逗号连接“Quality is the lif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与“there are some factors in causing the poor quality of engineering”两部分。然而根据英语语法,两部分分别包括主语和谓语,是两个独立完整的句子,要以句号结束,不能用逗号连接,如果使用逗号的话则必须与连词共同使用。

3 提高学生毕业论文摘要翻译水平的几条对策

针对如上分析,笔者认为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摘要的翻译水平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强化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对大学英语课的认可度较低,在受调查的学生中,有超过一半(50.94%)认为在大学英语课上的收获比较小,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较差。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在完成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了解一些学生相关专业词汇与习惯的表达,以适当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能力形成一定的基础。同时,教师可布置与学生水平相符的专业英语文章作为课后阅读作业,让学生提前接触相关领域的英语,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帮助他们提高汉英翻译水平。

3.2 专业英语课上加强英语语法的教学

“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3](P10)但与大学英语相比,学生专业英语课程的满意度略低一些,有54.71%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专业英语课时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也与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关。

“专业英语语法和专业词汇是阅读和翻译的核心。”[4](P12)从目前情况来看,专业词汇的教与学得到了较高程度的重视,但语法教学显然受到了忽视,通常教师和学生认为英语语法已经在中学英语课和大学英语课上学习过,没有什么可再多讲、多学的,而且语法的教学枯燥无味。但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和样本分析,因对英语(尤其是科技英语)的语法特点不了解而造成的翻译错误远多于因没有掌握专业词汇而犯的错误。

3.3 开设专门课程对学生进行辅导

在受调查学生中,有75.74%认为在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课之外,还需要对毕业论文摘要翻译进行专门指导。另外,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词汇量不够是影响毕业论文摘要翻译的首要因素,但从实际翻译文本的分析来看,对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的忽视以及对学术英语(尤其是科技英语)特点的不了解才是主要问题。据此,有必要开设类似《毕业论文摘要翻译》的选修课,消除学生针对毕业论文摘要翻译的误区,较为系统地讲授学术英语的特点与翻译。

【参考文献】

[1]张全,黄琼英.简明应用翻译教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张道真.英语实用语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毕业论文 翻译

一、 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有关英语专业建设的规范中提到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要求学生具备:“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重点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其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 翻译方向教学的特点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是一种专业的交流工具。(仲伟合,穆雷)不同于一般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实践教学。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过程,因此翻译方向的教学非常重视实践环节。开设的课程紧密围绕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各领域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摸索、体会翻译这个复杂的语言转换过程。翻译的技巧要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得以掌握。

2.培养双语运用能力。英语翻译涉及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应用与转换,不同于普通英语专业主要注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翻译方向兼顾培养学生中英双语的运用能力。翻译的艺术只有在具备熟练运用双语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展现。

3.关注跨文化交际意识。翻译是一个跨越不同文化,连接不同文明的交流工具,这就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从文字中感受文化差异,并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三、 传统翻译类学术论文的普遍问题

从选题上来看,根据多位学者的调查统计,相较于文学或文化领域,英语专业的学生真正选择翻译理论研究方向的相对较少(张春芳,2009),这是因为翻译方向的参考资料相对来说专业度高,抽象难懂,有的研究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这些都使学生望而却步。从形式上来看,英语专业传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用全英文进行撰写。这对于翻译这一强调双语运用能力的领域来说无异于“瘸腿跑”。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毕业环节中更多的重视了英文表达能力,却忽略了汉语表达能力的锻炼。从效果上来看,目前本科生的论文普遍存在论文东拼西凑,质量不佳,甚至在答辩时还不清楚基本概念,也讲不清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的现象。这就是因为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没有将理论与自己所经历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此对于理论的理解也只停留在了表面文字上。基于以上传统毕业论文形式与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培养目标间出现的落差,对于传统毕业论文进行改革让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 论文改革方式

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论文写作更是语言的一次综合性的训练,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翻译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论文环节更应该将训练重点放在实践上,并且兼顾中英双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切实贯彻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的“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一要求。设计出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毕业综合训练模式。

参考MTI(英语专业硕士)的毕业环节设计,学生可以采取参与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的方式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从未有过译本的中外原文本进行翻译。出于对于学生双语能力训练的考虑,原则上要求学生选择与翻译译文相反的语言进行实践报告的撰写。如:

进行汉译英原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汉语的翻译实践,并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汉语实践报告;或英译汉原文字数不少于3500英文单词的翻译实践,并写出不少于2000英文单词的实践报告。

所有翻译活动不拘泥于第四年完成,可累计完成。

基本步骤为:

1.学生自主联系客户或寻找符合要求的题材确定翻译内容。通过此环节可以让学生直接与翻译市场接轨,了解行业需求,建立翻译职业服务意识。

2.根据工作量组队或独自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翻译任务。在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中,学生是教学和实践的主体,在此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其分工合作意识,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借助各种翻译辅助工具进行翻译,起到监督、启示、引导的作用。

3.组织校审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译文。经过多轮校审学生要严格按照委托方的要求提交译文。

4.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完成翻译任务之后要对所经过的整个翻译环节进行系统的回顾,找出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分类总结。不同于学术类传统论文,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实践作品出发,用自己的实践成果作为素材完成报告。这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地思考和整理翻译流程中的具体环节,用审视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翻译作品。

5.根据所学相关翻译理论知识与技巧对案例进行细致分析。注重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可以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6.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学生通过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思考,提出自己对特定问题的观点,以及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应对策略,真正做的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论文评价方式为:

翻译实践报告从选题、工作量、结构、案例分析、语言和译文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翻译部分评分可以参照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评分标准,从忠实度和通顺度两方面对学生的翻译作品进行评价。

五、 总结

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和翻译方向的教学特点,提出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论文改革的方式,即学生参与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的形式,译文语言和实践报告语言兼顾中英双语。使学生在参与完整翻译环节后,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充分运用其所学翻译理论技巧、训练双语表达能力、案例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贾军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方案探索[J].宜宾学院学报.2013.

[3]李淑敏,闵悦.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初探[J].大家.2011.

[4]穆雷,邹兵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参考模板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

[5]许勉君.由选题和理论框架谈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改革[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