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产妇心理护理(合集7篇)

时间:2023-06-02 15:20:03
产妇心理护理

产妇心理护理第1篇

[中图分类号]R71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038-02

影响分娩的因素是产力、产道、胎儿和精神心理因素。分娩虽然是生理现象,但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分娩应激既可以产生生理上的应激,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产妇精神心理因素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分娩。安定产妇的情绪,给予产妇必要的心理支持使产妇顺利分娩,是我们助产人员的职责。

1 临产妇的心理状态

1.1 焦虑心理

相当数量的初产妇从亲友处听到有关分娩的负面信息而怕疼痛、怕出血、怕发生难产、怕胎儿性别不理想、怕胎儿畸形等,致使临产后情绪紧张,处于焦虑状态。

1.2 恐惧心理

害怕陌生的分娩环境,害怕宫缩痛,害怕周围产妇痛苦地或喊叫,害怕医务人员的面孔,害怕阴道分娩不成功再行手术,产程中表现为紧张不安,拒绝饮食和休息。

1.3 失去信心

宫缩引起的腹痛、腰痛、排便感等,使产妇难以忍受而感到烦躁不安,不断或哭泣,精神高度紧张而失去自然分娩的信心,盲目要求剖宫产及催产。

1.4 矛盾心理

对即将出生的新生命抱着期待、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对分娩心怀恐惧,担心分娩不顺利,担心胎儿安危,而感到忧虑和紧张。

1.5 急躁心理

随着规律宫缩的开始,疼痛加重,产妇对疼痛的耐受能力下降,产生急躁情绪,急于结束分娩。

2 心理因素分析

心理因素影响着人的痛阀,临产妇由于精神恐惧,可导致交感神经的活动功能超过副交感神经的正常抑制力,造成机体对疼痛的敏感度增加;另一方面产妇如果把注意力过分地集中于对疼痛的感受时,痛觉也增大。分娩时产妇的心理反应特点表现为焦虑、 恐惧、抑郁。我们应告诉产妇这样一个道理,适当的焦虑可提高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过度焦虑则不利于适应环境,易导致子宫收缩乏力,是增加助产率和产后出血的一个可能因素。不良的情绪反应可使痛阀下降,加重疼痛。紧张-疼痛综合征可使产程延长,同时减少子宫血流,使胎儿缺氧。应激状态的产妇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下降,缺乏自信,由应激引起的强烈情绪反应使产妇分娩的自控能力降低或丧失等。因此,首先我们要给产妇提供一个温馨的环境,待产室和产房都应该清洁、安静,让产妇感到舒适安慰,避免其他产妇哭喊的刺激;耐心、热情地向产妇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岗位,让产妇熟悉分娩过程及分娩环境,减轻产妇心理负担;态度热情,服务周到,说话和气,增加产妇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操作时动作熟练,注意帮助产妇消除恐惧感,克服焦躁的情绪。

3 待产时的心理护理

产妇入院以后,心情很紧张。我们要用亲切和蔼的态度,耐心倾听产妇的陈述,认真仔细地做好各项检查,耐心解答产妇及家属提出的各种询问,使产妇及家属觉得我们医务人员有知识,有经验,可信赖,从而产生安全感,同时也可获得产妇的配合。

临床中,有的产妇刚一见红,精神就高度紧张,发生不规律宫缩就难以忍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当真正进入产程则精神疲乏、宫缩乏力,易发生难产。对于这样的产妇,我们要告诉她分娩是生理过程,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向产妇讲述什么是临产先兆,什么是正式临产,尽可能消除其紧张心理,给予其更多的安慰和鼓励。

4 临产时的心理护理

第一产程:第一产程分为潜伏期和活跃期。从规律宫缩到宫口开大3 cm为潜伏期,其特点是宫缩持续时间短,间歇时间长,时间平均为8 h。这一期间产妇易产生焦虑情绪,盼望尽快结束分娩。这时助产人员要向产妇解释宫口开大到分娩结束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耐心等待。如果规律宫缩在日间,鼓励多活动,采取不同,如走、蹲、跪、坐等。适度的活动有助于宫口扩张及先露下降,如在夜间,应鼓励产妇在2次宫缩间歇期继续睡眠,以免分娩时乏力。如果已经破膜,要让产妇平躺,不能活动以免脐带脱垂。鼓励产妇进食,吃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勤排尿,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总之,在潜伏期需要使产妇有一个平静的心境,做好体力的积蓄准备。

活跃期是指宫口开大3~10 cm,所需要的时间平均为4 h左右,宫缩特点是持续时间较长,间歇时间较短。产妇会大声叫喊或,产生恐惧心理,担心是否会发生难产。这期间要稳定她的情绪,不要大声训斥,守护在产妇身旁,告诉她产程进展情况,同时谈些轻松的话题,分散其注意力。密切观察宫缩情况和胎心的变化,态度和蔼可亲,从而使产妇情绪良好,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最终有信心分娩。

第二产程:宫口开全后,大部分产妇感觉疼痛较以前减轻,情绪会变得稳定,但不会配合宫缩用力。此时助产人员要教会产妇正确的用力方法。尤其是初产妇,教会她们掌握分娩时必要的呼吸技术和躯体放松技术。无宫缩时要帮助产妇擦汗、喂食物和水,不断地鼓励、安慰产妇,帮助其树立顺利分娩的信心,尽量缩短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分娩即将结束,此时产妇感到轻松,关心胎儿的性别和发育情况,当孩子的性别不符合产妇的理想时,可暂时不告诉她,避开她的询问,尽量安慰她,劝其休息,待胎盘娩出后按摩子宫至子宫收缩良好后,再将实情告诉她,以免对产妇产生恶性刺激,这样可避免产后大出血的发生,也符合心理护理的要求。

第四产程:第四产程是胎盘娩出后2 h,这一过程中,虽然产妇在分娩中耗费了大量的体力,但从精神上真正体会到做母亲的幸福感。助产人员要协助产妇早开奶,并告诉她母乳喂养的好处,帮助产妇喂食物和红糖水,使产妇觉得似有亲人在身边一样,会感到莫大的安慰。

5 体会

给产妇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使其心情愉快,帮助其熟悉住院及分娩的环境,指导产程中的进食、和休息,调动起内因的积极性,有利于产程的进展、产妇和胎儿的健康。

总之,做好心理护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医护人员在分娩的每个环节中,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首先要消除产妇焦虑、恐惧、急躁的情绪,给予关怀,缩短第二产程;其次是融洽医患关系,取得产妇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配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及护理水平,使工作进行的更顺利。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9.

[2]黄醒华.最佳妊娠宝典[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152-153.

产妇心理护理第2篇

【关键词】剖宫产;产妇;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23―01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孕妇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剖宫产的分娩方式进行分娩。而伴随着剖宫产技术的成熟,安全性的提高,国内外剖宫产率也持续不断的上升。但剖宫产带来的风险和对产妇身体心理的创伤也随之而来。这些因素必将影响到产妇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剖宫产围手术期,护理人员从以产妇为中心的观点出发,了解掌握每个产妇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在围手术期给予产妇全面的心理护理,使产妇以最佳身心状态剖腹分娩。我科通过在剖宫产围手术期实施心理护理,促进了产妇身心健康,取得良好的的效果。

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8月实施剖宫产的产妇50例,年龄20~31岁40例,32~35岁10例,均为初产妇,产程延长25例,正常胎位9例,巨大儿10例,胎位不正6例。对产妇进行围手术期的全程心理护理,手术进展顺利,产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2产妇心理状态

2.1焦虑心理 对剖宫产手术方式认识不足,虽然认同但存在许多顾虑,如手术切口的大小,术中的疼痛,胎儿的健康状况,手术对机体的损伤程度等。

2.2紧张恐惧心理 对手术环境的陌生感,与亲人的暂时分离,害怕要求得不到医务人员的重视,手术的成功与否

2.3忧郁心理 切口的愈合情况,术后的活动情况,新生儿的哺育问题,角色的转换问题等

3心理护理

3.1手术前心理护理 手术护士在术前对产妇进行访视,了解产妇心理状态,简要介绍手术室的空间布局,麻醉及手术的相关情况,,取得产妇的合作和信任。产妇进入手术室手术护士时刻陪伴在产妇身旁,及时用盖被盖好产妇的身体,严密监测产妇一般情况及胎儿心率,指导并协助产妇卧于舒适,安慰产妇,介绍麻醉师及手术医师,以积极的态度与其交流剖宫产的相关问题。在做各种护理操作前,都与产妇说明,听取其意见,并取得其配合。

3.2手术中心理护理

保持手术间安静,医护人员不高声交流,不窃窃私语,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情,不接私人电话,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发生危急情况从容应对。不给产妇造成紧张。在进腹前,巡回护士告诉产妇,牵拉腹腔脏器及取出胎儿会有不适或牵拉痛,告知产妇预防措施,减轻不适。胎儿娩出后,及时告知产妇胎儿情况,并让产妇与婴儿肌肤接触,稳定产妇不适情绪。解除诸多顾虑。

3.3术后心理护理

指导产妇术后饮食,活动,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时帮助产妇开奶。指导母乳喂养的方法。与产妇交流,解决产妇随时遇到的困难。指导产妇家属给予其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让产妇保持愉快心情,安全度过手术危险期,促进早日康复。

产妇心理护理第3篇

【关键词】产褥期;心理;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03-01

产褥期(puerperium)是指从胎盘娩出至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在解剖上和生理上恢复至未孕状态的一段时间,一般约为6周。因为妊娠分娩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时产妇心理情绪上难免波动很大,如何对剖宫产妇产前后心理护理是改善分娩质量,缩短产程,减少产程出血量,促进产妇,婴儿产后的恢复,发育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对2011年7月――2011年8月在我科住院剖宫产妇心理进行了状况调查分析,情绪波动明显者进行心理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7月――2011年8月在我科生产的80例,年龄在21-35岁。既往无不良妊娠史和流产史,无慢性身体疾病,无精神疾病。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取自评量表(SAS).根据量表中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SAS标准度>50为存在的焦虑。

1.3 统计学处理 不同因素下心理变化的发生率采用百分比表示。成对比较的数据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P

2 结 果

对不同因素分析,发生在产前临盆过程中过多过少均会给孕妇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变化的发生。在这些常见的影响因素下,产妇的心理会有明显的变化的差异,在初产妇,剖宫产指征,有妊娠并发症等孕妇中更为明显。

2.1 产妇产前的心理状况。

2.2 临产产妇的基本心理状况 ①紧张孤独心理状态;②恐惧忧虑心理状态;③兴奋和忧伤心理状。

2.3 产妇产后的基本心理状况 孕妇在生产后,其心理会出现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相对于身体上的改变来说更是巨大。通常情况,产后妇女心理的变化可分为以下3种:①是产后郁闷;②是有些产妇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如郁郁寡欢、食欲不振、无精打采;③是产后精神病。

3 产妇心理指导

3.1 产妇产前心理指导 ①对丈夫及婆婆等员进行有关心理卫生宣教,让孕妇有一个充满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以减少产前紧张气氛。②医护人员本素质培养。③孕妇本身也要进行相关知识宣教。④对孕妇进行个性指导,指出处世豁达而不疑虑,凡事要心胸开阔,尤其是在孕期更应注意,尽量保持心情舒畅,轻松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3.2 产妇临产心理指导 ①好宣教工作;②产后的心理护理,预防主要依靠自身及家人。首先,在怀孕前就要做好生理及心理两方面的准备,学习妊娠和分娩的知识,系统地参加围产保健。对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和产妇,医务人员和家庭都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提供更多的帮助,处理好生活方面的难题,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可能存在的心理压力――最常见的就是大家庭中对新生儿性别的期盼。如果发生了产后抑郁症,需要家人和医生积极对待,轻者加强护理,给予一定的心理治疗,加用一些镇静剂;重者则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

4 特殊的心理护理

4.1 松弛疗法 大多数产妇临产前都有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放松疗法及心理干预对于产妇产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临床护士要针对性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实施心理护理,放松疗法简便易行,通过语言沟通,使其掌握放松技巧,可以对抗心理生理应激的负面影响,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护理服质量[1]。产前教育对实验组的孕妇一入院即进行产前健康教育,仔细讲解妊娠及分娩经过、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医护人员的处理方法、分娩过程中有效的镇痛方法等,以消除待产者的恐惧心理,达到思想放松的目的。具体实施方法由接受过培训的专职人员对孕产妇进行一对一的实施,实施时间为临产后直至分娩结束[1]。产前放松①收缩肌肉。②腹式深呼吸:有意的肌肉放松和腹式深呼吸,每次宫缩开始时做深呼吸,随着宫缩节奏逐渐转为浅呼吸,宫缩过后慢慢吸气,然后重复以上动作。但在宫口开全后用间断吹气呼吸法[2]。

4.2 音乐疗法 音乐治疗是利用音乐去达到治疗的目标。

5 结 论

分娩不再是单纯生理过程的结束,而是由此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及孕产妇心理活动改变的综合阶段。产妇产前产后的心理可造成产妇和新生儿明显的身心伤害。而有效的产前心理护理可使心理烦躁的产妇和正常产妇一样有相同的生产质量。因此产妇护理人员要加强开展孕产妇的心理护理工作,进行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以促进孕产妇和新生儿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产妇心理护理第4篇

【关键词】 临床孕妇产前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87-02

随着现在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已经成为现代临床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而临产孕妇本身受各种自身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她们憧憬着做母亲的喜悦,又面对临近生产的焦虑和担忧。根据分析,造成孕妇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孕妇憧憬着做母亲的喜悦,时时刻刻期待着孩子的降临。但越在乎往往就越害怕,害怕孩子有什么闪失,也害怕孩子畸形,不健康。虽然现代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B超等仪器能够检查孩子的大体情况,但毕竟也有不是万能的,有些简况问题还是无法暴露出来,产妇对此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2、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大多的孕妇都是初产,缺乏生产经验。而往往在看电视时,电视里很多剧情都是产妇难产而死,或者很多是产妇大出血,这些痛苦不堪的镜头在平时也许不怎么让产妇感触颇深,但在临近生产时担心焦虑的她们来说,那些镜头常常像电影一幕幕上映,让她们惶恐不安。

3、我国古代就源远流长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至今仍相随。宋代陈元靓在《事林广记》提到:“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就被沿用至今,尤其在农村最为严重。因此产妇渴望生男孩的心理更为较多,如果生了女儿,往往会使她们在家里的地位一落千丈。她们在潜意识里排斥生女孩,渴望生男孩,这就加重了她们的焦虑担忧心理。

4、孕妇临近生产时,体型往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她们大腹便便、行动迟缓,即使在睡眠中也常常翻身艰难,出现尿频、全身水肿等现象,这使孕妇无法长时间睡眠,从而造成睡眠不足,精神不安,给身体带来严重的负担。

5、在经济如此发展的今天,在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电视机、移动电话等各种设备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必备。但孕妇怀孕后,这些设备产生的电脑辐射会对胎儿发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这些东西远离了孕妇,由于长期与这些东西为伍的她们,突然离开后常常会导致无聊、寂寞等心理,在无聊情况下的她们难免会胡思乱想,加重心理负担。

6、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急剧升高,物价上涨,养一个小孩往往比一个大人花费更多,并且还需要自己在家带小孩,这对她们的职业和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家庭稍微贫穷的家庭来说无疑加大了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特别像现在许多年轻人实行裸婚,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样产妇难免会担忧孩子的未来生活。

7、女为悦己者容,不管在古代还是今天,美是女性追求的永恒不变的话题。而怀孕会使女性体型改变,尤其爱美的女性无法接受自己怀孕的形象,害怕自己生产完后会对自己的体型和美貌有影响。从而担心丈夫会因自己体形的笨拙而变心,在恋爱中嫉妒心理越强的女性,这种心理变化也越严重。

孕妇产前这些心理变化会对母亲及胎儿造成直接的影响,严重担心焦虑的孕妇常伴有恶性妊娠呕吐,甚至早产、流产等现象。孕妇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分娩过程和胎儿状况,比如易造成产程延长,新生儿窒息,产后易发生围产期并发症等。担心焦虑还会使孕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引起胎儿宫内缺氧还可引起植物神经紊乱,对生产和

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孕妇产前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1、对产妇进行产前教育。特别是毫无经验的初产妇,让她们了解妊娠的整个过程,并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可以通过医务人员耐心地讲解、分发健康教育处方及有关妊娠知识的宣传小册子,使孕妇对妊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妊娠方面的常识有一个相对系统,直观的了解,并对孕妇的饮食、生活起居、生活习惯、用药等给予指导,使孕妇以一种有准备的、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和面对妊娠。让她们知道育能力是女性与生俱来的能力,生产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绝大多数女性都能顺利自然地完成,就算存在存在一些胎位不正,骨盆狭窄等问题,现代的医疗技术也能顺利地采取剖腹产的方式将婴儿取出,最大限度地保证母婴安全。

2、消除孕妇恐惧心理。对那些害怕的疼痛以及晕血现象的产妇,必须让她们了解分娩的全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对孕妈妈进行分娩前的有关训练。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机构和医院已经开办了“孕妈妈班”,或者可以在孕妇等待产检的时候放一些关于妊娠的书籍和小册子在旁边,她们往往会随手翻来看,不知不觉中就了解了很多知识,这样可以让孕妇了解妊娠的相关知识和保持正确的心理状态,消除她们的恐惧心理。

3、消除陌生感。对于入院待产的产妇,由于环境的改变,呈现在她们眼前不再是熟悉的床铺,熟悉的家具,熟悉的电视,而是白色的床单,白色的墙壁,这给予她们陌生压抑的感觉。此时若产科护士态度亲切、平易近人地给产妇熟悉了解环境,真诚给予关心和帮助,让产妇感觉到家庭的温暖,消除对环境的陌生感,建立起对医务人员和医院的信赖感和安全感,消除对妊娠、分娩的焦虚和恐惧。

4、正确对待孩子的性别。对那些重男轻女的家庭,应该对其家人和产妇做好思想工作。在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生男生女均一样,女儿也是接班人。而那种养儿防老的封建思想已经过时,女孩相比男孩更为贴心,让孕妇放下思想负担。还有那些对于害怕增加家庭压力的产妇,让她们保持“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目前最大的任务是等待孩子健健康康地来临。

由于产妇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物质条件的千差万别,这就要求产科护士不仅要具备良好高超的技术,还要掌握各种心理知识。因此,产科护士要不断完善自我,还要根据产妇的不同情况来进行指导,为妊娠全过程做生理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 蒋月英,谭秀琴,毕红.关于孕妇奶粉问题的解答[J].中国食品,1988,(04).

[2] 夏天孕妇要睡好[J].健康大视野,2003,(08).

[3] 胡春梅.间苯三酚治疗孕妇肾绞痛综合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1).

[4] 孕妇不要碰猫粪[J].父母必读,1983,(02).

产妇心理护理第5篇

分娩对大多数妇女来说,既有冒险的感觉,它令人兴奋,但又不能确定在分娩过程中会发生什么,而更多的是令人不安和惊慌,感觉是处在悬崖边,前面是没有标记的空间。尤其是对于初产妇,由于缺乏分娩的经验,加之周围亲朋好友对分娩疼痛的夸大,使其对之充满了恐惧。给产妇持续地心理上安慰、感情上支持、生理上帮助,减少对自然分娩的各种干扰,充分发挥产妇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产妇安静、融洽、得到信赖和力量,让每个产妇能愉快地渡过分娩,确保母婴身心健康。

1.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

1.1 分娩过程中的应激反应 分娩是一自然的生理过程,然而又是复杂多变难以预测的过程。在分娩过程中,产妇接受多种应激源的刺激,如陌生的医疗式的待产室和产房氛围、初产妇无生育经验、对宫缩阵痛的认识不足、疲惫和对分娩结局的担忧等,上述应激源的刺激,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心理方面的反应,导致产妇心理上的内稳态的破坏,认知能力降低,耐受力和自控力下降,敏感性增强,对宫缩阵痛难以耐受,紧张,恐惧,焦虑,失去信心甚至自控力丧失,导致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手术产增多,产后出血增多,胎儿宫内缺氧,新生儿窒息等。

1.2 对分娩环境及工作人员的认识 生疏的医院环境,陌生的医务人员以及产前的各项检查,不仅会影响孕产妇的心理状态,而且影响生理状态,尤其是医务人员的冷漠、严肃均可加重产妇的恐慌、紧张,以及对未来的不可预测感,不友好感。

1.3 对社会及家庭的期待 社会及家庭的支持是影响孕妇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产前要对包括丈夫、公婆及父母等家庭成员进行有关心理卫生宣传,处理好与孕妇之间的关系,对生男生女均持正确的态度,让孕妇有一个充满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孕妇感到舒适安慰,减轻心理负担,全身心投入到分娩准备中去。

2 心理护理

2.1 与孕产妇的交流技巧

2.1.1 医务人员的衣着整洁,端庄大方,文明亲切,稳重提神的仪表、仪态和行为风范将会对产妇产生积极意义。

2.1.2 医务人员通过倾听和观察,了解产妇的需求和感受;真诚地领悟产妇的感受;设身处地地理解产妇的感受;将产妇的感受化为自己的感受。

2.1.3 温和自然的语言使产妇欣慰;亲切友善的语言使产妇信赖;诚恳坚定的语言使产妇镇静。所以我们医务人员应当学会问候性语言,安慰性语言,祝福性语言,鼓励性语言,积极暗示性语言。

2.2 分娩知识的宣教 要使孕妇知道,分娩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几方面的因素,产力、产道、胎儿、精神心理因素,其中精神心理因素对分娩过程影响很大,以上任何一方面不正常都会影响产程的顺利进行。还要让产妇了解分娩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医学上的三个产程。产妇只有了解分娩中各产程的特点,并在分娩前开始积极做好心理准备,分娩时才能充满信心,积极配合。

2.3 自然分娩的好处及剖宫产的利弊 阴道分娩对母子都有很多好处:规律的宫缩使胎儿肺得到锻炼,有利于新生儿呼吸建立;并能促进胎儿肺成熟,极少发生肺透明膜病。新生儿湿肺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大大减少,免疫球蛋白G(IgG)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可由母体传给胎儿,剖宫产缺乏这一获得抗体的过程。自然分娩使产妇产后子宫收缩力增强,利于产后恶露排出使子宫复原,减少产后出血,产后恢复快。剖宫产是解决母婴并发症和难产的一种手段,手术的危险依然不可避免,如麻醉意外、羊水栓塞等,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高,还可发生产后出血、盆腔粘连等,产后产妇身体恢复也较慢。

2.4 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中的心理护理 宫缩痛刚开始,产妇精力较充沛,应多与其交流,了解准父母对分娩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予以补充。不断解释说明疼痛的生理基础及减轻疼痛的方法,疼痛时产程的变化情况。鼓励其多走动、多喝饮料(补充能量)、进食、及时排尿。随着疼痛加重,恐惧不断增加,害怕分娩出问题,依赖性更强,此时医务人员与产妇更应该密切接触,及时采用一些抚摸和按摩等体态语言,减轻宫缩所致疼痛,以分散注意力,促进产程。进入第二产程时医务人员应多在身边称赞与鼓励,指导产妇配合宫缩屏气用力,对产妇点滴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无屏气感时坚持活动,随时满足产妇的生理需要,分娩后向夫妇祝贺,共同分享产妇的喜悦,尽早让母婴进行早接触、早吸吮。

产妇心理护理第6篇

从分娩后至产妇全身各器官恢复至正常状态所需时间,称为产褥期一般需6~8周。平静的心态是安全度过产褥期的前提,分娩后由于放心和疲劳,产妇多感疲倦,但同时又沉浸在一种做母亲的喜悦之中,大脑的兴奋性相对较高,这种兴奋性和注意力的过分集中,会影响产妇的身体恢复进程,因此产妇分娩后,应保持喜悦而平静的心情,促使产后身心的恢复。产褥期的卫生保健与心理护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充分注意产后卫生

产后加强休息。由于分娩时体力的极度消耗及产后机体的恢复,加强产后的休息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产后第一天应卧床休息,以恢复体力,2~3天后可下床稍作轻微活动,下床次数和活动范围每天逐渐增加,以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由于松驰的盆底组织尚未恢复,产褥期间不宜站立过久,要少作蹲位及手提重物劳动,避免重体力劳动,防止阴道壁胀出,甚至子宫脱垂。产后卧床休息注意不要一直仰卧位,每天应有一小时俯卧位,以防子宫后倾。满月之前不要参加体力劳动,产褥期间最好不看电视、书报,以防影响视力。以后可下床活动,曾作会阴切开手术以及难产手术者,更应多休息。

注意个人和生活环境的卫生。产褥期出汗多,应经常洗澡(不用盆浴),常换内衣。有伤口的产妇,要注意伤口的清洁,勤换药,勤冲洗。哺育婴儿要流乳汁,故必须勤换内衣及床垫,并且应用热毛巾拭浴。吃饭和哺乳前要洗手,满月前外阴每天用温开水擦洗。

居室应清洁、明亮、通风好,温度及湿度适中。天气暖和时要常开窗,即使天冷,也应每天开门通风2次,每次10分钟左右。

饮食的调节。产妇分娩后,消耗了大量的体能,需要补充营养以恢复身体。最初1~2日可酌情进饮流食或半流食,以后可进普通饮食,忌多食,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在恢复期间产妇每天可适当增加餐次。不要偏食,要注意多样化,才能摄入全面的营养。泌乳及乳升质量与母体营养状况有直接关系,故乳母所需营养较一般要求为高。应选择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鸡汤、鱼汤、红枣、小米粥、小豆粥等,这些食物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矿物质。

适当的活动和运动。产后需要休息,不要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而应卧床休息与适当活动相结合。分娩次日就可在床上翻身,半坐式与卧式交替休息,以后可在床边及房内走动,适当的早期活动能促进子宫复旧。进行产后体操,可保持健康及尽早恢复体型,也可减少便秘。

为了防止腹部肌肉松弛肥胖,促进腹壁的紧张和子宫复原,要进行床上产褥运动,但须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一定开始就按套做完,而是一点-点开始。第一天练习抬头,第二天起练习上肢运动,第四天起进行下肢运动,第八天起可进行双臂支起,两星期后可进行双手扳足和踏车运动。每日两次,每次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以上运动持续到产后5~6周,腹部可基本恢复原状。

回避性生活。产褥期不宜,较准确的时间是产后8周内。产后月经未复潮前也有可能受孕,性生活不能开始过早,应在产褥期以后才恢复性生活,并要采用适宜的避孕方法。

预防产褥感染

分娩后,由生殖道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称为产褥感染或产褥热,俗称“产后风”。它广义上是指生殖器感染性疾病,凡是妇女在产褥期中由生殖器官被感染而引起的一切炎症,统称为产褥感染或产褥热。产褥感染是引起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为1%~7.2%。

妇女在妊娠和产后、体力下降、身体虚弱、子宫腔内原胎盘的附着部位遗留下一个很大的创面、子宫颈、阴道和会也可能存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容易导致感染。此外,产前、感冒、胃肠炎、营养不良、贫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不注意个人卫生以及产程过长、产后失血过多等,都会引起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多在产后2~5天开始出现头热、头痛、全身不适及下腹部压痛、恶露有臭味且增多等症状。如果蔓延成为子宫组织炎,将继续发热,子宫两旁存在压痛;如果发展为腹膜炎,除了高烧,还出现寒战、腹部压痛剧烈及腹胀等症状;假如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将会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危及产妇的生命。

一旦患了产褥感染,一定要及时就医治疗,使用针对性强、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灭滴灵等。患产褥感染的产妇要充分休息,有条件的最好不要给小孩喂奶,宜暂停一段时间。

产褥期妇女心理保健

妊娠是女性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事件,也是家庭生活的转折点,它带给孕产妇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改变,心理也会随着妊娠过程和新生儿的降临发生一系列变化。此时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尤为重要,我们的关心不能仅停留在吃饱穿暖,而是要兼顾产妇的心理需要,帮助她们顺利度过这段日子。

产褥期须从妊娠期及分娩期的不适、疼痛、焦虑中恢复,需要接纳家庭新成员和组成新家庭,这一过程称为心理调试过程。产褥期的心理调试一般需要经历三个周期:

依赖期:产后1~3天,在这~时期产妇的很多需要是通过别人来满足,如对孩子的关心、喂奶、沐浴等。在依赖期,产妇刚由分娩的不适中恢复过来,生活不能自理,要依赖家人,她们多用言语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较多地讨论自己妊娠和分娩的感受。此时,家人和医务人员对她们的关心极为重要,要仔细聆听她们的感受需要,多与她们谈论新生儿。

依赖-独立期:产后3~14天,这一时期产妇表现出较为独立的行为,改变依赖期中接受特别的照顾和关心的状态,学习和练习护理自己的孩子,但这一期也容易产生压抑,对于哭闹的孩子不知所措,母亲的责任使产妇感到压力大,表现为哭泣或对周围漠不关心等反应。此时家人要及时帮助纠正这种压抑,鼓励产妇表达自己的心情。

独立期:产后2周~1月。独立期的产妇和她的家庭已经能够逐渐适应新的生活形态,开始恢复分娩前的家庭生活。

产褥期是产妇心理转换的时期,容易受体内外环境不良刺激而导致产生心理障碍。产后心理异常包括产后忧郁(postpartumblue$)、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syndrome)和产后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三种类型。目前对产后发生心理障碍的真正

1、原因还不清楚,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生物学因素:产后24小时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目前对雌激素和孕激素研究较多,认为雌孕激素水平的降低严重影响了产妇的情绪,这与雌孕激素具有稳定精神神经的作用有关。

2、社会心理因素:产妇对婴儿的期待,对即将承担母亲角色尚不适应,对照料婴儿的一切事物都需从头学起,这些都对产妇造成心理压力,导致情绪紊乱;存在重男轻女思想的产妇,生了女婴后感到失望,担心受到婆母和丈夫的歧视,有的产妇分娩的婴儿有生理缺陷或意外死亡心情沮丧,觉得对不起家人,有强烈的自卑感。

3、个体心理因素:家族遗传使得产妇对某些心理障碍疾病具有易感性,以自我为中心或成熟度不高,敏感、好强、认真和固执的性格特征会加重产后心理的不稳定状况。

根据不同情况,应给予不同的保健对策

产后忧郁和产后抑郁症

产后忧郁指产妇从分娩到产褥第10天之间出现的轻微的、暂时的、一过性哭泣或忧郁状态。主要特点是情绪多变,一般持续不到24小时便可自然恢复如常。西方国家报道其发病率为76%。

产后抑郁症多在产后6周内发病,亦有约8%~1S%的患者在产后2~3个月内发病,其表现多种多样,轻中度表现产后情绪低落,忧郁、哭泣、失落、饮食欠佳、易怒,有的则表现为内疚或厌恶婴儿的心理,重度则表现为癔症性的抽搐,有的甚至产生自杀企图。

产妇的忧郁和抑郁情绪严重影响着她本人与社会及孩子的交流,影响产后健康的恢复,应引起高度重视。

积极向产妇宣传相普及产褥期的心理卫生知识,及时进行母乳喂养指导,给产妇讲解新生儿正常的生理发育过程,尽量减轻他们照顾孩子的压力。同时要尊重产妇,对高龄初产妇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指导和帮助她们减轻生活中的应激压力。出院后,家人应注意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开导产妇,保持产妇心理卫生健康。

产后精神病

产妇心理护理第7篇

【关键词】整体护理;心理护理

1进行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是一个系统地连续地收集、组织、核实和记录护理对象有关健康资料的过程[2]。对产妇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时可通过与产妇交谈、观察等方法获取资料。在与产妇的交谈中要取得产妇的信任,准确地掌握产妇的心理反应。在交谈的同时要注意观察、了解产妇的身体状态,根据不同的护理对象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尽量满足产妇分娩前与分娩过程中的心理需求。

2确定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就是通过分析收集到的产妇心理状态的资料,确定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分娩过程中产妇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2.1恐惧:产妇的恐惧情绪主要源于分娩过程中持久而强烈的宫缩疼痛,离开了亲友的陪护,待产室、产房的陌生环境和孤独感等。有些产妇刚被接到产房就哭着要回病房,害怕难产,要求剖宫产。

2.2焦虑:焦虑是产妇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产妇对分娩没有充分的认识,担心产程的进展不利、胎儿的健康状况及对助产人员没有完全的信任感等。

3制定护理计划

护理计划要以心理护理诊断为依据,制定心理护理目标,根据目标作出解决产妇心理问题的计划,它是实施心理护理措施的依据。

3.1改善服务环境:设立温馨病室,室内设施齐全。房间内张贴温馨提示,卡通宝贝图画,备有产妇餐随时送餐。

24 h供应热水,让环境适合产妇待产、分娩、产后康复,使产妇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2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多同产妇交流,针对产妇对分娩的恐惧、不安和依赖,应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主动讲解分娩知识及心理因素对分娩的“消极”及“积极”影响,使产妇有正确和积极的态度,懂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同产程的进展有密切的关系,鼓励产妇调整好心态,树立信心,保证产程顺利进展。

3.3练就精湛的专业技能,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取得产妇信任:进入产程后,护理人员应帮助产妇擦汗,按摩腹部,征求她们的意见安排可口饮食等,尽量满足产妇生理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妇疼痛。 转贴于

3.3理解体贴产妇:心理问题的产生涉及生理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医务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真正理解体贴产妇。护理人员应设身处地为产妇着想,从各方面关心体贴产妇,并让有分娩经验的产科护理人员用切身体会讲解分娩经验,对产妇进行现身说法,让产妇从中得到鼓励与支持,正确认识分娩过程[3],帮助她们克服心理障碍。

4实施护理措施

实施是护理程序的第四个步骤,即将心理护理计划的具体措施付诸实际。在实际过程中要求护士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5评价护理效果

检验预期效果是否达到,评价的标准是预期目标。列出执行措施后出现的心理反应,再将心理反应与原来制定的护理目标进行比较,以观察是否达到要求,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心理反应重新估计。

通过运用护理程序对产妇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可缓解她们的心理障碍,产妇大多能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安全顺利的分娩。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