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原创诗歌(合集7篇)

时间:2023-05-26 16:44:28
原创诗歌

原创诗歌第1篇

关键词:鲁达基 屈原 诗歌创作 比较研究

文艺复兴以前,当欧洲文学还处于中世纪神学黑暗笼罩之下时,亚洲文学就则取得了显著成就,波斯文学、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学出现鼎足而立,交相辉映的局面。尤其是波斯诗歌创作成就最为突出,出现了一批优秀诗人以及传世佳作,对中亚文学乃至西方文学产生深远影响。提到中古波斯文学,就不能不提到鲁达基。鲁达基,全名为欧斯塔德·阿布·阿卜达勒·加法尔·本··鲁达基,九世纪中页生于布哈拉附近,是中世纪波斯文学的创始者,历史上称他为“波斯诗歌之父”、“诗人之师”、“波斯文坛上的艺术巨匠和导师”、“霍拉桑”诗歌风格的奠基人;同时他也被塔吉克人认为是“塔吉克古典诗歌的奠基人”,“塔吉克文学之父”。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相比较,两人虽没有事实上的联系——屈原早于鲁达基一千多年;但两人在诗歌创作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相似性。

一、抒情诗创作成就突出,开创新的诗歌风格

鲁达基与屈原在抒情诗创作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鲁达基从八岁就开始写诗,一生写下的诗歌据说多达130万行,但由于岁月的流逝和战乱的原因,流传下来的仅有2000多行。鲁达基的抒情诗主题广泛,并且形式十分优美,具有“流畅如泉、诗境如画、饱含哲理、隽永深邃”[1]的特点。11世纪的著名诗人昂萨里曾说过:“鲁达基的抒情诗意深隽永,我的诗却没有那样的抒情。虽然我用尽全部力气,诗歌写得仍然不很成功。”[2]我国波斯语研究员张晖将鲁达基的抒情诗歌做出了分类:篇目较长的,根据内容,称为“抒情哲理诗”;只有两个联句的,称为“短抒情诗”;又根据内容分离出来“爱情”“咏酒”“景物”三组诗歌。鲁达基诗歌的内容与他一生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他的诗作中有的是对大自然的抒情描绘,有的是对爱情的赞美,有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些是对统治阶级丑恶行径的揭露和对人民大众痛苦生活的同情,也有一些告诫人们行善的哲理诗。鲁达基的抒情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对后世抒情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他创作的最长的一首抒情诗,诗中无论是抒情主人公的塑造,还是对审美对象特征的描绘,都大量采用神话、传说、赋、比、兴夸张的手法,尤其是诗中诗人以芳草美人自比,以杂椒秽草来比喻奸佞小人,以男女之间的爱恋来比喻君臣之间的关系,以驾驭车马来比喻治理国家……总之,诗人对自身沉闷、不忿、抑郁的情感的抒发,以及诗情意境的构设,都体现出诗人的独具匠心,也使得诗歌的浪漫主义抒情风格更加独特,对读者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公元9世纪到11世纪时,波斯古典诗歌在霍拉桑一带最为发达。因此文学史上把这一时期这一带的诗人统称为“霍拉桑诗人”。鲁达基被视为是“波斯诗歌的创始人”,也是“霍拉桑风格”的代表诗人之一,被认为是“霍拉桑诗歌风格的奠基人”。“霍拉桑风格”的特点是:叙事简明扼要、用语朴实无华、句子简短精练,并且诗中的阿拉伯词汇很少。这种诗歌风格作为波斯古典诗歌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发展还不是很成熟,抒彩还不是很浓,但是鲁达基毕竟以此为波斯诗歌开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对波斯乃至中亚的诗歌和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对我国诗坛影响最大的诗歌体裁之一。“楚辞突出的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显,想象的奇幻等。”[3]楚辞以楚地的民歌为基础,声韵、情调、思致和精神风貌都带有楚地特点,融入大量的古代神话故事,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篇章中涉及大量的楚地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反映了时代政治变革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以及诗歌理论研究都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屈原作为我国诗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同时也是楚辞这种诗歌体

的奠基人,楚辞体裁的产生、创作和发展都是以屈原为中心的。不仅国内许多大学者,例如梁启超、王国维、闻一多、郭沫若等都对楚辞有深度的研究,就连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的学者都对楚辞的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据《楚辞资料海外编》统计,1951—1981年关于楚辞的文章共有英文15篇、德文4篇、法文2篇、俄文15篇,此外还有一些专著中包含的论楚辞或屈原的章节等。[4]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屈原研究的最繁荣的时期,“据初步统计,这一时期出版的楚辞相关书籍共计二百余种,其中普及性书籍的数量相当可观,占大半。楚辞研究的专著共有九十余种,”[5]论文有两千余篇之多。

二、诗歌思想内涵的一致性

1.鲁达基和屈原诗歌中都抒发了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鲁达基出生于民间,自幼受到自然淳朴的民间文化的熏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与乡间劳动人民的心灵美,并且从中汲取了他创作的最初源泉和灵感。因此在鲁达基的诗歌中总是流露出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草原》《金秋》《白雪》《冰雹》《河边的树》《自然界》《奔马》等景物诗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这一点在屈原诗歌中同样有十分突出的表现,比如在《离骚》《九歌》《天问》等诗歌中涉及的有关香草美人、思念君主、担忧国势等意象描写和精神内涵都是以楚地这一地域为中心展开的,尤其在《离骚》的结尾中,诗人写道:“陟?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6]诗人以此表明真正的心灵寄托仍是自己的故乡;再如在《湘夫人》中写道:“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就是极好的描写秋季之洞庭湖的佳句。当然,在屈原眼里,这些景物并非仅仅是外在的观照,而主要是灌注了内在的情感在其中,深切抒发了诗人对家乡故地的怀念与热爱之情。  2.都体现了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层腐败现象的批判

鲁达基的诗歌中体现出一定的人民性。这是由于诗人生于民间,熟悉人民的生活环境,切身体察人民的劳苦,对人民有着深厚的同情,他反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批判剥削者的特权与压迫。这一点在他的诗歌中体现的十分明显:“这些人佳馔珍馐,肠肥肚满,那些人却饥肠辘辘,不得饱餐”,[7]“人们的命运终究不外两种结果——或者作威作福,或者任人宰割”,[8]“假若贵族们犯了法却不被判罪,我如此地安分守己,怎么能算作犯禁”,[9]“这些人桌上摆满了肉和精制的杏仁糕,那些人却饥肠辘辘,连大麦饼也难弄到”。[10]

而屈原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诗歌中常常流露出浓厚的爱国情怀。屈原的这种爱国情怀具体体现为对君王的忠心耿耿,对故土的留恋热爱,对朝堂时局的担忧。尤其是两次被流放的经历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知悉百姓生活的不易,深感楚怀王为小人谗言所蒙蔽,迷途而不知返,楚国、楚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在屈原的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其壮志难酬的情感流露,“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11],他担心自己的人生时间不够,不能再报效国家;“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12],担心楚王继续被奸佞小人所迷惑,终而耽误了政事社稷。

三、创作手法的相似性

1.巧妙运用多种创作手法

在鲁达基和屈原的诗歌中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典故、象征、白描等手法,尤其大量使用典故和比喻手法。鲁达基和屈原的诗歌中都喜欢借用典故。比如在鲁达基的诗歌《我和达官贵人》中写到:“虽然我的诗歌像夜莺巧啭般的美好——但是约瑟不正是因为俊美才被投入监狱?”这里是根据《圣经·创世纪》中记载的关于约瑟遭兄弟妒忌而被害,最终碾转成为埃及宰相的故事写成的;再如《娇姿》中写到:“你的婀娜娇姿竟使我魄散魂飞,就像蕾莉的美发使玛哲农如痴似醉。”这里借用了古代阿拉伯民间传说中的一对青年情侣的故事。在屈原《离骚》第三节写道:“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里借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蛾眉妒”的典故,将君臣关系喻为男女关系,被疏远的臣子们无疑会认为君王是被其他的女子淆乱了理智,在这里也突出体现了屈原清高与崇高的道德品行。犹如在鲁达基的诗歌中就有很多比喻,以毒蛇来比喻恶人,旅店比喻世间,猎豹比喻强者,牝鹿比喻失败的敌人等等;而比喻修辞在屈原诗歌中则更为常见,以芳草美人自比,秽

草比喻小人等等,可以说这种比喻手法贯穿了《离骚》这首诗歌的始终。

2.诗歌创作与乐曲联系密切

鲁达基时代甚至到公元11世纪末期,波斯诗歌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诗人们一般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诗歌,因此诗歌和音乐被认为是诗人必不可少的两项艺术。鲁达基自小跟随音乐家阿布尔阿巴克·巴赫契耶尔学习音乐,不仅能自弹自唱、自己编词,而且声音圆浑动人,在很年轻时就是民间有名的歌手。因此,在鲁达基的诗歌中总会流露出一种音乐美的风格。而《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楚歌、楚乐有着紧密联系,在楚辞作品中也提到了众多的楚地乐曲的名称,例如《涉江》、《采菱》、《劳商》、《九歌》、《白雪》等等。此外,楚地的祭祀音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楚辞的创作,使楚辞的音乐性也带上了祭祀的色彩,比如《九歌》、《招魂》同时也是祭祀音乐。

3.都体现出一种神话色彩

神话色彩在鲁达基诗中最突出的体现是关于神话传说的借用。例如在《酒颂》中提到了阿思凡迪亚尔作战的情景,而这个人物是古代波斯传说中的英雄;《酒颂》还写道:“他给予人们的恩惠,如浩荡的江河,以致使得洪水的故事不再引人入胜。”这里指的是诺亚方舟的故事,也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再有在《娇姿》中写道:“你那似水仙的眸子使巴比伦的魔法相形见绌”,这里的魔法是指哈鲁特的魔法。哈鲁特原是天神,因擅长魔法,被上帝倒吊在巴比伦井中。以上举例都体现鲁达基诗歌中的神话色彩十分鲜浓。

屈原诗歌的神话色彩则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首先从形式上说,屈原在诗歌构思上就描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就为诗歌奠定了一个神话色彩的抒写基调。而在内容上,屈原在《离骚》中创造了一个无比瑰丽的神话世界,描写了神话人物、神山、神水、神兽等等意象,而且《天问》本身就因其具有巨大的神话学意义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因此可以看出,屈原的作品受神话的影响之大。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应该可以清晰地看出鲁达基和屈原在诗歌创作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类同性,但是,出现这些类同性的原因有哪些呢?笔者对此有以下两点看法:

第一、鲁达基与屈原都属于天生聪颖,又勤奋好学之人。据说鲁达基在八岁时就已谙熟《古兰经》,并常常为人诵读。此外还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不仅能自弹自唱,还能自己编词、写诗歌,因此在很年轻时就已是极富盛名的歌手和民间诗人;而屈原出身名门,“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从小又勤奋好学,注重内在品格的修养,“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因此,在很年轻时就已经入朝为官,并得到重用。可以说,天生才智加上后天的努力,为两人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一定基础。

原创诗歌第2篇

关键词:鲁达基 屈原 诗歌创作 比较研究

文艺复兴以前,当欧洲文学还处于中世纪神学黑暗笼罩之下时,亚洲文学就则取得了显著成就,波斯文学、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学出现鼎足而立,交相辉映的局面。尤其是波斯诗歌创作成就最为突出,出现了一批优秀诗人以及传世佳作,对中亚文学乃至西方文学产生深远影响。提到中古波斯文学,就不能不提到鲁达基。鲁达基,全名为欧斯塔德·阿布·阿卜达勒·加法尔·本·穆罕默德·鲁达基,九世纪中页生于布哈拉附近,是中世纪波斯文学的创始者,历史上称他为“波斯诗歌之父”、“诗人之师”、“波斯文坛上的艺术巨匠和导师”、“霍拉桑”诗歌风格的奠基人;同时他也被塔吉克人认为是“塔吉克古典诗歌的奠基人”,“塔吉克文学之父”。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相比较,两人虽没有事实上的联系——屈原早于鲁达基一千多年;但两人在诗歌创作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相似性。

一、抒情诗创作成就突出,开创新的诗歌风格

鲁达基与屈原在抒情诗创作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鲁达基从八岁就开始写诗,一生写下的诗歌据说多达130万行,但由于岁月的流逝和战乱的原因,流传下来的仅有2000多行。鲁达基的抒情诗主题广泛,并且形式十分优美,具有“流畅如泉、诗境如画、饱含哲理、隽永深邃”[1]的特点。11世纪的著名诗人昂萨里曾说过:“鲁达基的抒情诗意深隽永,我的诗却没有那样的抒情。虽然我用尽全部力气,诗歌写得仍然不很成功。”[2]我国波斯语研究员张晖将鲁达基的抒情诗歌做出了分类:篇目较长的,根据内容,称为“抒情哲理诗”;只有两个联句的,称为“短抒情诗”;又根据内容分离出来“爱情”“咏酒”“景物”三组诗歌。鲁达基诗歌的内容与他一生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他的诗作中有的是对大自然的抒情描绘,有的是对爱情的赞美,有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些是对统治阶级丑恶行径的揭露和对人民大众痛苦生活的同情,也有一些告诫人们行善的哲理诗。鲁达基的抒情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对后世抒情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他创作的最长的一首抒情诗,诗中无论是抒情主人公的塑造,还是对审美对象特征的描绘,都大量采用神话、传说、赋、比、兴夸张的手法,尤其是诗中诗人以芳草美人自比,以杂椒秽草来比喻奸佞小人,以男女之间的爱恋来比喻君臣之间的关系,以驾驭车马来比喻治理国家……总之,诗人对自身沉闷、不忿、抑郁的情感的抒发,以及诗情意境的构设,都体现出诗人的独具匠心,也使得诗歌的浪漫主义抒情风格更加独特,对读者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公元9世纪到11世纪时,波斯古典诗歌在霍拉桑一带最为发达。因此文学史上把这一时期这一带的诗人统称为“霍拉桑诗人”。鲁达基被视为是“波斯诗歌的创始人”,也是“霍拉桑风格”的代表诗人之一,被认为是“霍拉桑诗歌风格的奠基人”。“霍拉桑风格”的特点是:叙事简明扼要、用语朴实无华、句子简短精练,并且诗中的阿拉伯词汇很少。这种诗歌风格作为波斯古典诗歌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发展还不是很成熟,抒情色彩还不是很浓,但是鲁达基毕竟以此为波斯诗歌开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对波斯乃至中亚的诗歌和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对我国诗坛影响最大的诗歌体裁之一。“楚辞突出的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显,想象的奇幻等。”[3]楚辞以楚地的民歌为基础,声韵、情调、思致和精神风貌都带有楚地特点,融入大量的古代神话故事,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篇章中涉及大量的楚地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反映了时代政治变革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以及诗歌理论研究都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屈原作为我国诗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同时也是楚辞这种诗歌体

的奠基人,楚辞体裁的产生、创作和发展都是以屈原为中心的。不仅国内许多大学者,例如梁启超、王国维、闻一多、郭沫若等都对楚辞有深度的研究,就连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的学者都对楚辞的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据《楚辞资料海外编》统计,1951—1981年关于楚辞的文章共有英文15篇、德文4篇、法文2篇、俄文15篇,此外还有一些专著中包含的论楚辞或屈原的章节等。[4]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屈原研究的最繁荣的时期,“据初步统计,这一时期出版的楚辞相关书籍共计二百余种,其中普及性书籍的数量相当可观,占大半。楚辞研究的专著共有九十余种,”[5]论文有两千余篇之多。

二、诗歌思想内涵的一致性

1.鲁达基和屈原诗歌中都抒发了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鲁达基出生于民间,自幼受到自然淳朴的民间文化的熏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与乡间劳动人民的心灵美,并且从中汲取了他创作的最初源泉和灵感。因此在鲁达基的诗歌中总是流露出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草原》《金秋》《白雪》《冰雹》《河边的树》《自然界》《奔马》等景物诗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这一点在屈原诗歌中同样有十分突出的表现,比如在《离骚》《九歌》《天问》等诗歌中涉及的有关香草美人、思念君主、担忧国势等意象描写和精神内涵都是以楚地这一地域为中心展开的,尤其在《离骚》的结尾中,诗人写道:“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6]诗人以此表明真正的心灵寄托仍是自己的故乡;再如在《湘夫人》中写道:“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就是极好的描写秋季之洞庭湖的佳句。当然,在屈原眼里,这些景物并非仅仅是外在的观照,而主要是灌注了内在的情感在其中,深切抒发了诗人对家乡故地的怀念与热爱之情。  2.都体现了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层腐败现象的批判

鲁达基的诗歌中体现出一定的人民性。这是由于诗人生于民间,熟悉人民的生活环境,切身体察人民的劳苦,对人民有着深厚的同情,他反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批判剥削者的特权与压迫。这一点在他的诗歌中体现的十分明显:“这些人佳馔珍馐,肠肥肚满,那些人却饥肠辘辘,不得饱餐”,[7]“人们的命运终究不外两种结果——或者作威作福,或者任人宰割”,[8]“假若贵族们犯了法却不被判罪,我如此地安分守己,怎么能算作犯禁”,[9]“这些人桌上摆满了肉和精制的杏仁糕,那些人却饥肠辘辘,连大麦饼也难弄到”。[10]

而屈原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诗歌中常常流露出浓厚的爱国情怀。屈原的这种爱国情怀具体体现为对君王的忠心耿耿,对故土的留恋热爱,对朝堂时局的担忧。尤其是两次被流放的经历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知悉百姓生活的不易,深感楚怀王为小人谗言所蒙蔽,迷途而不知返,楚国、楚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在屈原的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其壮志难酬的情感流露,“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11],他担心自己的人生时间不够,不能再报效国家;“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12],担心楚王继续被奸佞小人所迷惑,终而耽误了政事社稷。

三、创作手法的相似性

1.巧妙运用多种创作手法

在鲁达基和屈原的诗歌中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典故、象征、白描等手法,尤其大量使用典故和比喻手法。鲁达基和屈原的诗歌中都喜欢借用典故。比如在鲁达基的诗歌《我和达官贵人》中写到:“虽然我的诗歌像夜莺巧啭般的美好——但是约瑟不正是因为俊美才被投入监狱?”这里是根据《圣经·创世纪》中记载的关于约瑟遭兄弟妒忌而被害,最终碾转成为埃及宰相的故事写成的;再如《娇姿》中写到:“你的婀娜娇姿竟使我魄散魂飞,就像蕾莉的美发使玛哲农如痴似醉。”这里借用了古代阿拉伯民间传说中的一对青年情侣的故事。在屈原《离骚》第三节写道:“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里借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蛾眉妒”的典故,将君臣关系喻为男女关系,被疏远的臣子们无疑会认为君王是被其他的女子淆乱了理智,在这里也突出体现了屈原清高与崇高的道德品行。犹如在鲁达基的诗歌中就有很多比喻,以毒蛇来比喻恶人,旅店比喻世间,猎豹比喻强者,牝鹿比喻失败的敌人等等;而比喻修辞在屈原诗歌中则更为常见,以芳草美人自比,秽

草比喻小人等等,可以说这种比喻手法贯穿了《离骚》这首诗歌的始终。

2.诗歌创作与乐曲联系密切

鲁达基时代甚至到公元11世纪末期,波斯诗歌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诗人们一般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诗歌,因此诗歌和音乐被认为是诗人必不可少的两项艺术。鲁达基自小跟随音乐家阿布尔阿巴克·巴赫契耶尔学习音乐,不仅能自弹自唱、自己编词,而且声音圆浑动人,在很年轻时就是民间有名的歌手。因此,在鲁达基的诗歌中总会流露出一种音乐美的风格。而《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楚歌、楚乐有着紧密联系,在楚辞作品中也提到了众多的楚地乐曲的名称,例如《涉江》、《采菱》、《劳商》、《九歌》、《白雪》等等。此外,楚地的祭祀音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楚辞的创作,使楚辞的音乐性也带上了祭祀的色彩,比如《九歌》、《招魂》同时也是祭祀音乐。

3.都体现出一种神话色彩

神话色彩在鲁达基诗中最突出的体现是关于神话传说的借用。例如在《酒颂》中提到了阿思凡迪亚尔作战的情景,而这个人物是古代波斯传说中的英雄;《酒颂》还写道:“他给予人们的恩惠,如浩荡的江河,以致使得洪水的故事不再引人入胜。”这里指的是诺亚方舟的故事,也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再有在《娇姿》中写道:“你那似水仙的眸子使巴比伦的魔法相形见绌”,这里的魔法是指哈鲁特的魔法。哈鲁特原是天神,因擅长魔法,被上帝倒吊在巴比伦井中。以上举例都体现鲁达基诗歌中的神话色彩十分鲜浓。

屈原诗歌的神话色彩则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首先从形式上说,屈原在诗歌构思上就描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就为诗歌奠定了一个神话色彩的抒写基调。而在内容上,屈原在《离骚》中创造了一个无比瑰丽的神话世界,描写了神话人物、神山、神水、神兽等等意象,而且《天问》本身就因其具有巨大的神话学意义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因此可以看出,屈原的作品受神话的影响之大。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应该可以清晰地看出鲁达基和屈原在诗歌创作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类同性,但是,出现这些类同性的原因有哪些呢?笔者对此有以下两点看法:

第一、鲁达基与屈原都属于天生聪颖,又勤奋好学之人。据说鲁达基在八岁时就已谙熟《古兰经》,并常常为人诵读。此外还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不仅能自弹自唱,还能自己编词、写诗歌,因此在很年轻时就已是极富盛名的歌手和民间诗人;而屈原出身名门,“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从小又勤奋好学,注重内在品格的修养,“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因此,在很年轻时就已经入朝为官,并得到重用。可以说,天生才智加上后天的努力,为两人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一定基础。

原创诗歌第3篇

关键词:古诗;悲秋;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24-01

古诗人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一般是借秋色、秋景、秋物、秋风、秋声、秋叶等一些具体意象来表达羁旅怀思、感世伤生、老病之哀、家国之痛的感喟。本来秋天是一个秋高气爽,五谷丰登,万物成熟的季节,这个季节带给人丰收的喜悦以及成熟的饱满感。那为什么秋天总是引起古代诗人的悲愁?以下将作简要分析。

一、心理因素

诗歌是文学作品基本体裁之一,一切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它吟咏的是使人最激动的生活事件。它要求精选生活材料,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现象,用极概括的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反映。”诗人进行诗歌创作必须要一积累获取一定量存在在生活中诸多材料为基础。外来刺激被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接收,作为信息进入记忆。有的刺激强烈,或与本人某种需要、某种经历密切相关的内容的信息不经处理就作为精神材料直接流入长期记忆。这些会经常不经意地被诗人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同时,人们在快乐悲伤两种不同感受中常常对悲伤消极的事物情绪反而感受更深刻,能形成强烈的刺激。秋天季节里的景物多呈现出成熟即将凋零的状态,从一年四季节的范围来看,从小范围来说古代诗人以伤春为主题的诗作多是以暮春为创作材料,而非初春。从大的范围来说古代诗人以悲愁为主题的诗作就会多以秋天为创作背景和材料,而非春夏冬。这是一种心理意愿自然选择。

所谓“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秋天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萧瑟凋零,古诗人生活的时代往往征战不断,又交通不便,也不像现在有通信工具,离别之后难以联系。每到秋天,自然景物中由于自然规律纷纷开始归向自己该归向的地方,有道是:“落叶归根”、“大雁南飞”。看着这些自然景物诗人联系自身或想起离别的亲人朋友便会形成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从而情景交融便形成了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二、文化因素

比较外国诗歌以及现代诗歌可知悲秋感秋的诗歌创作多数出现在中国古诗中,外国诗歌情感抒发很少集中在某个季节时段,在无论哪个季节里只要心里有想宣泄的东西他们多半就会通过文艺创作表现出来。两者的不同说明民族文化差异是造成中国古诗人多作悲秋之诗的又一重要原因。

我国古代主要是儒家文化为主导,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范式以及思想精神。儒家的敦厚内敛影响了几乎每个中国诗人或文人的创作;同时,中国古代长期封建自给自足的经济环境的熏染使中国人形成了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中医讲究“因天之序”,这里的天之序即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这天之序相对着季节便是春天即生发、夏天即生长、秋天即收敛、冬天即收藏。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正好对应天之序中的收敛即秋季,这样的契合和对应容易引发诗人的悲秋之情。从这几点可看出,中国文化错综复杂地对从各个方面对中国文人的熏陶,塑造出中国文人特有的东方文化性格,这种性格与中国文化对秋的理解和阐释正好相契合,于是使得中国古诗人总悲秋。

三、生理因素

人的情感一方面会受生理身体因素的影响,中国诗人多是男子,悲秋主题的诗歌多为中年男子所作。孔子道:“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中年对生活已经有足够的认识积累,开始思考生活生命思考身边的事物。同样人的生命过程大致分为儿童、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这四个生理年龄阶段也对应着上面提到过的天之序,因此中年对应着秋。由于人的趋同心理,人生活在地球上和其他自然生物一样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所以中年人对秋天的各种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自然规律现象能有同感,同感的触发易引起情景交融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诗人的情感宣泄,如白居易的秋思中写到:“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寂寞余雨晴,萧条早寒至。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经过以上的原因略析可见有关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很复杂,需要了解文学艺术创作的过程及基本心理机制等的理论知识,上面提到的生理因素也需要了解中医的精神,而中医又与中国的文化密切联系,所以这种原因的分析由于涉及面广泛而艰难繁杂。本文只作简略分析。

在我国古诗诗歌创作史上悲秋诗歌是其中的一个亮点,不可否认它们的中国诗歌贡献,而有关这种现象原因的分析也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研究。

原创诗歌第4篇

教师节贺词

有人说您是春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

有人说您是蜡烛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有人说您是园丁

一年四季辛勤耕耘

有人说您是太阳

温暖所有孩子的心

有人说您是灯塔

照亮学生人生的路

有人说您是海洋

日夜澎拜知识之音

有人说您是粉笔

磨短自己补长别人

有人说您是路标

巧把学生前程指引

有人说您是桥梁

直接通往胜利之门

有人说您是城堡

知识多的像聚宝盆

有人说您是慈母

博大的爱心贵似金

有人说您是严父

教会做人更要求真

有人说您是朋友

有人说您是智慧身

有人说您是绿叶

有人说您是灯捻芯

有人说您是启蒙者

有人说您是播种人

形容您的词语数不尽

歌颂您的美德用美文

您有着特殊的使命

您塑造着人民的灵魂

您的事业在天底下最壮丽

您的称号在人世间最可亲

人们敬慕您是因为

您努力奋斗拼搏的精神

人们赞美您是因为

您无私奉献为社会造就人

您忘我工作用满腔的热忱

您执著追求用壮丽的青春

您放飞希望用闪光的语言

您实现理想用智慧的化身

您用一双灵巧之手

描绘出祖国明天的蓝图

您用两鬓的霜花

把蓝图映衬得更美更真

您用巨大的力量

推动着社会飞速发展

您用毕生的精力

牵引着人类文明快速前进

再动听的乐曲唱不尽您的伟大

再优美的诗歌写不完您的功勋

在第二十一个教师节到来之际

让我衷心祝愿全国所有的教师

节日快乐 万事称心

原创诗歌第5篇

关键词:华兹华斯;诗歌创作;原始创伤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221-01

华兹华斯被阿诺德认为是继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之后的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领袖。他历来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诗歌是人们情感的自然流露。擅长对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感,这与华兹华斯的生长环境以及梦想的破灭、成年后思想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一、华兹华斯生平

华兹华斯(Wordsworth William,1770-1850),英国诗人,1770年4月7日生于北部昆布兰郡科克茅斯的一个律师之家,1850年4月23日卒于里多蒙特。8岁丧母,5年后,父亲又离开了他,亲友送他到家乡附近的寄宿学校读书。童年生活非常清苦,寄人篱下的情感伴随始终,对诗人的诗作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诗人青年时期对法国大革命怀着无比的热情,但由于家人的阻碍,阻挡了诗人献身大革命的情怀。后期法国大革命的发展脱离了诗人的革命理念,让诗人品尝了梦想破灭的滋味。

诗人的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中以诗人中期的作品最受欢迎,很多人归功于作者成熟的思想以及高超的写作技巧。但是对于中期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坟墓、阴郁的色调、诗人钟情傍晚与诗人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社会地位全然相反。这就需要借助于美国心理学约翰·弗曼(John Firman,1945-2008)原始创伤理论来解释。

二、原始创伤理论的定义

弗曼认为原始创伤是“我——自我”移情关系断裂后个体生命所面临的非存在威胁。从人的生存现实而言,原始创伤无处不在,是人类生命进程中难以摆脱的宿命。死亡是原始创伤的终极存在,将非存在的威胁转化为现实中的灭亡,造成这种“我——自我”移情关系的终久断裂,对一个人的精神打击是最为沉重,创伤程度也是非常深刻的。创伤(trauma)最初是一个医学术语,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创伤的含义开始由身体方面转向心理,在往后的研究中,露西·利斯和弗洛伊德逐渐充实心理创伤上的研究。拉卡普拉在他的研究中强调了叙述对于创伤康复所起到的重大作用,罗伯特·卡波特森对此表示认同,因为“要想完全地回归到社会所规定的完整的自我,要想与世界重新建立联系,创伤主体必须要将所发生的的事情讲述出来,这是叙述的功能。”在他看来,“当用语言来表述创伤性经历时,其结果往往是隐喻性的。”创伤事件往往被创伤主体编码成含义丰富的象征性符号代码,亦魔鬼,以非正常行为等形式出现。不过,创伤记忆很难以交流,因为它们通常无法通过语言层面让人理解。

原始创伤定义类似于《精神疾患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可导致导致心理创伤发生的事件包括:真实的或可能发生的死亡;个人亲历或见证的对身体完整的威胁;严重的侮辱伤害;获悉使家庭成员受到威胁的事件等等。这些事件会通过不由自主地回放、做梦、幻觉等主体难以控制的方式再次发生,亦即是弗洛伊德在其研究中所指出的创伤经验在个体心理上不可避免地“重复”展现,而且弗洛伊德认为所有创伤事件都可以从童年找到创伤事件的源头。另外,心理创伤需要人们寻找一定的渠道比如说移情、叙述等进行情感的转移。

三、原始创伤对华兹华斯写作的影响

华兹华斯的诗风向来都是温婉含蓄、恬静祥和,如春风拂面,但诗作中经常夹杂的黄昏、能沟通冥界的精灵、阴郁的大自然以及迷茫的心境,这一切显然都不是偶然。浪漫主义学者尤其是湖畔派诗人认为诗歌都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当然也不例外,其所著的《序言》就是当时诗人心境的真实自白。华兹华斯童年相继丧母丧父,让其缺失一般孩子所拥有的亲情,在他的诗中,他擅长利用一切超灵的事物来感知其父母的存在,他一直期盼有鬼灵、冥界的存在,这样就可以借助鬼灵感知到父母,体会亲情。

此外诗人成年后支持法国大革命的梦想破灭也给诗人沉重的打击,因此在诗人的诗中经常会出现诗人漫步在田间小道。多数人倾向于华兹华斯喜爱大自然,其实更多的是他想在这寂静的地方尽情的任思路飞扬,去静静地幻想那来不及品味的亲情,去感悟梦想的力量,所有的孤独寂寞尽在不言中。

由于常年来深受原始创伤的影响,华兹华斯一向推崇人的感性思想,尤其是注重挖掘人的悲伤情绪,这在作者的诗作《The Vale of Esthwaite》中尤为明显。但是在诗人早期作品中很少涉猎悲剧,多是由于诗人有意识地规避年轻时所受的创伤。但终归没能成功,在《An Evening Walk》里,诗人把日薄西山的夕阳描绘地如此可爱,甚至达到一种狂喜的状态,周围都弥漫着一种超自然的因素。对外人来说作者的想像配合夕阳是一种恐怖的事情,但诗人却乐在其中,这是因为他一直以来都渴望灵魂、渴望冥界的存在,这样通过小精灵的存在可以感知去世双亲的气息。对亲情的渴望越大,所受的原始创伤越严重,更需要作者在大自然中寻找寄托,寻找能够发泄的渠道。

参考文献:

[1]陈才艺.湖畔对歌:柯尔律治与华兹华斯交往中的诗歌研究[I].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45.

[2]黄宗英.如何静听别离:从华兹华斯“复杂”看卡如斯的“精神创伤”[J].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9.

[3]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4]张跃军.哈特曼解读华兹华斯对于自然的表现[J].南京:当代外国文学,2009.

原创诗歌第6篇

所以说,诗人是把他的价值观运用在各行各业中谋生的,不是以写诗这个形式。诗人写诗是在建造自己的文明,是自己内部所经营的事情。每一次写诗就是审视人性、感情、或者社会形态与事件的过程,这就形成了思辨和反省的习惯,逐渐形成一个独立思考的自我。诗人是理想的,那么对于自己的器官生活,诗人也有更高的要求,这表现在往器官生活中加入审美元素,于是音乐(听觉)、下棋(文明的搏杀)、绘画(视觉)等的创作与创造就很自然地发生了,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传统文人对琴、棋、书、画的积极参与,千年以来被我们称之为人的整体修养。修养这个词太好了,对一个人来讲,能遵守法律还不能说是一个自觉的文明人,只能是一个害怕被法律惩罚的人,而修养就是要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更高地培养自我的文明程度。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拥有的精神遗产。往深了说,有时候我在审视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一个比较根深蒂固的宗教时,就会觉得这种文人的自我修养之培养,正是类似宗教戒律的操守。另一方面这种普遍的修养还会导致文化产品的收获和积累,以利于后代的学习和传承,这在我们或者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都有着很多的实物。

我们看到因为近几百年来的人口增长,工业、科技和医疗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体制等诸多原因,导致不会增大的地球的资源和空间越来越紧缺,于是每一种原本是提高修养的审美技能也都被引向谋生的经济需求了。同时,我们还逐渐习惯了文化专业这个词,而专业又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来谋生。另一方面,因为人性不可能像工业和高科技那样产品逐级提升,它依然是原始的,每一代人都要从头开始接受文明的教育以便达到能“已不所欲,勿施于人”的那个千年前的标准。

那么修养呢?以什么来修养呢?捐钱的模式虽然是表明修养的一种同情心结果,而捐不了钱的人也有其它方式来表达同情心,这也证明了修养有各种表达方式。

原创诗歌第7篇

关键词:王安石;诗歌创作;前期;风格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08-01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中进士第四名,曾到多个地方任职,如浙江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几个地方官。在这期间,王安石认为“兼并”是导致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因此,在他任常州知州时,他上书宋仁宗赵祯,提出对宋初以来的法律制度进行改革。熙宁三年(1069),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活动,在神宗的支持和王安石等人的积极努力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增加了财政收入。这也是王安石仕途生活中,最鼎盛时期。

王安石前期创作中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具有讽刺劝谏的作用。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洞靡弱的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因此王安石的诗歌以政论性的居多。这些作品大多针对时弊,深刻分析现实,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量和充实的政治内容,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忧郁,充分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长于说理,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注意描写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如《感事》诗中“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是对当时社会人民贫困潦倒的真实反映,同时指出宋代国势的积弱和内政的腐败。

他前期的文学创作与其政治经历是密切相关的。王安石受到“庆历新政”的影响,在朝为官的影响,对下层贫苦农民的关注,王安石作了《河北民》,这首诗人出开封市,看见大量流亡荒民,于是有感而发。诗歌看门见山点题,接着逐层讲述河北民众的苦难生活,并叙述了苦难的根源:第一,是保守的国策,决定了民众的苦难生活,家里的“养子学耕织”还交不起官家收税的钱;第二,是天灾的原因,“大旱”造成“千里赤”;第三,虽然难民南逃,但是仍摆脱不了饥饿,“过者无颜色”;最后,诗的结尾古今对比,贞观年间的富足生活和现在的人民的穷困潦倒相互对比,更加突出现在的凄凉无比。王安石向我们勾勒出一幅官逼民众,满目疮痍的荒凉景象。表现了王安石对底层农民的关注。

前期创作中咏史诗《明妃曲》(其一)作为王安石前期代表性作品,“明妃”指的是王昭君。王安石另辟蹊径,他含蓄的指出王昭君的悲剧是因为皇帝的昏庸无能,与画师毛延寿毫无关系。“认为王安石站在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的立场上,对蒙在国家、王朝面纱下遭受不幸的王昭君寄予了真挚的同情和衷心的祝福,表现出一个古代士大夫善良、正直的品格,”全诗描绘了三个场景,第一,昭君辞别汉宫,只身来到匈奴;第二,汉元帝错杀毛延寿,因为昭君的美来自“意态”,是不能画出来的;第三,昭君虽身在匈奴,但仍心系汉朝,而寄信来安慰她的是自己的家人。本诗从侧面突出王昭君的美,通过君王的“不自持”表现出来,原来昭君美貌不在外表,而在其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只能描绘其外表,因为“意态由来画不成”,汉元帝却错杀了毛延寿。王昭君虽身在匈奴但还是心系汉朝,家人传来消息告诉昭君“好在毡城莫相忆”。朝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点明了本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里提出一个社会制度问题,昭君、阿娇的悲剧,不是个人原因,而是社会问题、君王问题。昭君的悲剧,在王安石看来不是毛延寿的错,看似在为毛延寿,但诗的最后一句,道出了王安石的心声,罪魁祸首的是皇帝的昏庸。由此指出,要善用优秀的士人,也表现了王安石对社会制度方面的问题的关注。

年轻时的王安石官至丞相,前期所创作的诗歌也是意气风发,极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