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电气抗震设计(合集7篇)

时间:2023-05-15 17:08:02
电气抗震设计

电气抗震设计第1篇

1.1设计原则电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地震烈度为7度,属中高等烈度,重要一次设备及设施包括发电机、变压器、封闭母线、220kV设备和GIS出线设备及厂用电设备等,其设计及选型均按7度及以上要求进行,以确保地震灾害发生过程中设备的安全以及运行值守人员的人身安全。动力电缆均选用金属铠装型电缆,电缆及电线均穿管敷设以防止地震时被切断。对于重要一次设备及设施的布置,除满足相关规程规范要求外,还按满足地震灾害发生情况下人员安全撤离通道的通畅、紧急情况下对相关设施及设备的现场控制操作与处理,以避免、避开二次灾害的发生。对于有防震、隔振要求的设施及设备,应注意地震强烈震动对连接件、电气构件的影响及损毁;对于可能发生谐振的设施及设备,应研究在地震灾害发生情况下,如何避免并防止设备、连接件和建筑结构之间发生谐振现象。

1.2设备布置电站厂房为地面式厂房,分主厂房和上副厂房。主要电气设备布置在上副厂房:隔离变、发电机出口断路器、负荷开关柜及10.5kV高压开关柜布置在EL2482.80m高程;0.4kV低压配电盘及10/0.4kV厂用变布置在EL2490.70m高程;3台主变及中性点设备布置在上游副2502.00m层的主变室,220kVGIS布置在GIS室(2515.50m);坝区变电所布置于生态厂房附台。

1.3安装工艺质量主要包括设备的就位与固定(如主变压器的安装取消钢轮并固定在基础上);型材、板材、钢结构件、支吊架及管道等的装配、连接与焊接;设备基础、电缆桥架、出线构架及杆塔的安装;电线电缆的敷设与配线连接等;均按满足地震抗震烈度要求考虑,GIS设备按8度设防。设备的支架、吊架均要求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其与建筑结构有可靠的连接和锚固,使设备在遭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不致跌落及损坏。管道、设备、建筑结构间的连接允许二者间有一定的相对变位。如封闭母线每隔25~30m加装伸缩节,GIS每个间隔主母线加装波纹管,主变储油柜采用内置式波纹储油柜,高压电缆采用蛇形布置,埋管过混凝土伸缩缝采用套管,接地扁钢过混凝土伸缩缝处作“Ω”形处理等。主要电气设施及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工艺质量等,均要求确保在地震基本烈度小于7度的地震灾害发生过程中,不得发生危及设备本身安全以及危及人身安全的有害变形。

2应急设备的配置及其管理要求

2.1电源

2.1.1交流电源厂用电采用两级电压供电,设置10.5kV高压厂用变压器作为一级电压供电设备,设置10.5/0.4kV低压变压器作为二级电压供电设备。受电负荷主要分为:厂房部分负荷、大坝部分负荷和生活区负荷。厂用电源分别从1、3号机发电机母线上引接,设置2台三相干式厂用变压器,用共箱母线联接;另设1台柴油发电机作为厂房应急电源。从主厂房2号机发电机母线上引接一回电源至坝区用电,另由施工变电站引接一回电源作为坝区及生态厂房的备用电源。从生态机组发电机电压母线上引出两回电源,一回至坝区备用、一回至生态厂房厂用电;在1、3号机发电机电压母线上分别留有引接办公区及生活区配电变压器的10.5kV间隔。为防止220kV母线故障引起全厂失电,从施工变电站引接10kV电源接至厂房作为厂用备用电源。综上,电站厂房与坝区均设置有3个应急电源,在发生全厂性失电或发生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可随时向重要设施或设备提供应急电源。

2.1.2直流电源对电站正常情况下的控制操作电源、各类事故情况下的操作应急电源以及全厂流失电时的事故照明应急电源,将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设置,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即使全厂流失电,亦能确保相关设备的应急控制操作及事故照明用电。(1)主厂区重要机电设备的正常控制操作以及各类事故情况下的应急控制操作(含全厂流失电、地震灾害等)均采用DC220V工作电源,计算机采用逆变电源供电。厂区在主厂房及开关站内分别各设置1套DC220V/600Ah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容量按事故负荷持续1h计算,满足设备的操作控制、事故照明、一般事故负荷以及计算机逆变电源的需要;充电浮充电装置均采用微机型智能高频开关电源。2套直流电源系统设备互为热备用。(2)生态小机组厂房重要机电设备的正常控制操作以及各类事故情况下的应急控制操作(含全厂流失电、地震灾害等)均采用DC220V工作电源,计算机采用逆变电源供电。在生态小机组厂房内设置1套DC220V/300Ah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容量按事故负荷持续1h计算,满足生态小机组厂房及坝区设备的操作控制、通信、事故照明、一般事故负荷的需要;充电浮充电装置均采用微机型智能高频开关电源。

2.1.3通信应急电源(1)本电站厂内通信设备采用直流-48V电源供电,在通信机房内设置2套微机型智能高频开关通信电源装置,2套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双重化配置设计,互为热备运行,以提高通信设备供电电源的可靠性,确保地震灾害发生过程中向相关通信设备提供应急工作电源、保障有关通信信息的正常发送,全厂流失电情况下可独立运行4h以上。(2)本电站厂内通信设备计算机维护管理终端工作电源采用逆变器(旁路加逆变,可避免选用UPS而增加投资和维护工作量)输出的AC220V50Hz不间断电源供电,由通信机房内的-48V蓄电池提供直流备用电源逆变为AC220V50Hz交流电供电。(3)坝区、生态小机组通信设备采用直流-48供电,由二次直流电源系统经DC/DC转换后提供,作为事故情况下坝区及生态小机组通信设备的应急工作电源。(4)在生活营地配置1套-48V/100A高频开关电源和1组-48V/200Ah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5)电站综合信息系统和卫星地面站通信电源由厂家配套提供,并可使用通信逆变电源。

电气抗震设计第2篇

关键词: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设防;设防标准;分级原则

引言

尽管当前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成为趋势,还得到了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但是大部分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并不了解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的重要性,而国内电气设备抗震考核水平偏低,从而导致变电站电气设备的运行出现问题。所以,本文从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研究的现状入手,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的抗震设计和分级抗震设防原则进行分析和研究。

1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研究的概况

虽然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的研究状况良好,其研究成果和应用表现也得到了工作人员和设计人员的认可和重视,但还是会受到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的限制,使得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的发展陷入迟滞,影响了电力系统的正常和安全运行,长此以往不利于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能力的提高。为了更好地落实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首先需要对研究概况进行了解,特别是要分析电气设备的抗震现状、抗震级别的标准、研究意义等,才能为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1.1国内外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外变电站电气设备受到地震危害的状况较多,其主要原因和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变电站电气设备震害与瓷套管主要材料有关,这种整体呈长细状、重心较高、强度不足的材料容易产生不协调变形,从而导致脆性断裂;高压电瓷型电气设备的固有频率与地震波的卓越频率相近,发生共振时会加大设备破坏率。第二,电气设备震害表现多为断路器瓷套管根部断裂、避雷器瓷套管底部断裂、隔离开关瓷套管根部发生脆性折断等。国内外研究人员还结合实际情况对电气设备抗震、减隔震技术和设备进行研究,但是我国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1.2国内外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级别的相关标准

目前许多国家都对电气设备进行了抗震规范,规定了抗震等级和设防目标,但是国内外的规定和标准有所不同,具体的差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国外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一般按照设立等级的方式进行,并且结合国家实际情况而有所差别,比如日本只设立一个等级就与国土面积狭小和地震类型单一的情况有关;美国IEE693规范设立了高、中、低三个等级,这是在50年超越概率2%的抗震设防水准上进行分级的;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规范中以50年超越概率10%为设防水准,但是抗震级别的规定不统一的情况比较严重,使得简化设计程序,节约生产成本,改善设备调用的时间性的优点无法体现,所以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是非常重要的。

1.3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研究的意义

人们的生产生活对于电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保证生活质量和提高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一旦强烈的地震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产生消极影响,那么变电站电气设备损坏占据的比例就比较大,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提高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能力是必要的,也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可靠保障。由于破坏电力体系会引发停水、停电、火灾、通信中断等次生问题,出现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提高城市电网体系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成为研究的重点,也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的应用

根据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研究概况,可以得知国内外电气设备抗震水平有差距,相关的抗震标准和规范也不同,那么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应用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基对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研究的了解,尝试从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设防分级的设计与应用,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可靠度,分级抗震原理与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是切实可行的,总结出有用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发挥分级抗震设防的重要作用,提高变电站电气设备的抗震能力与水平,逐步完成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任务。

2.1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设防分级的设计与应用

为了更好地落实和应用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首先需要设立并确定好电气设备抗震设防分级,才能有效保证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设防抗震效果。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要求,结合《电力设施抗震设立规范》的规定,再通过对典型电气设备可靠度进行分析,可以将电气设备的抗震能力分为三级:0.1g及以下为第一级低等抗震考核水平,对于220kV及以下电气设备在Ⅷ度及以上时应进行抗震设计;0.1~0.4g为第二级中等抗震考核水平,0.4g以上为第三级高等抗震考核水平。

2.2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可靠度的分析

由于变电站电气设备经常发生脆性破坏,影响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要选择典型的电气设备进行抗震可靠度的分析,为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提供理论依据。结合相关研究和案例,可以发现加速度为0.1g时设备可靠率可以达到100%;0.4g时在20%~40%,电气设备为中等破坏程度;0.6g时降低到10%以下,电气设备处于严重破坏程度。根据普通瓷和高强瓷材料的避雷器与合理开关抗震度的表现,可以得知高强瓷能够提高抗震可靠度,保证变电站电气设备安全运行,对促进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有着积极作用。

3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的应对策略

基于对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应用表现的了解,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就要对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的应对策略进行研究,保证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的经验,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计的建议进行分析,使得相关标准和措施能够提高电气设备的抗震水平,降低地震灾害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的伤害,有效解决了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的薄弱环节。

3.1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的经验

我国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能力有限,电气设备抗震能力不足,所以需要总结出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的经验和对策,在调整和改进下解决并处理好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第一,建立电力系统抵抗地震灾害的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地震灾害的统计资料,评估不同区域电力系统抗震可靠性和危险性,健全全国各地地震应急响应制度和快速恢复机制。第二,研究各个抗震设计方法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影响和抗震效果,选择抗震可靠性好的材料进行应用。第三,加强设备瓷套管的强度,采用减震器或者隔震器,保护好电气设备与支承柱的连接。

3.2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设计的建议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研究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还要注意其抗震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电气设备进行设计上的调整和改进,发挥电气设备的抗震作用和自身优势。举例来说,变压器、开关柜、蓄电池等浮放设备,应利用拉绳来加强设备本体和基础的连接,才能防止出现滑移,倾倒等震害现象。由此可见,在设计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立时,研究人员需要对其材料,环境等影响因素多加注意和重视。

4结语

研究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是符合国内外电力工程发展趋势,在了解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的同时发现了相关规范和标准中的不足之处,并利用有效的抗震设计和策略进行弥补和调整,使得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设防分级得以实现,为电力行业和供电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配合当前阶段分级抗震设防的趋势,满足人们对于变电站电气设备良好运行的要求,才能提高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考核水平,保证电气设备运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讨论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不仅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还为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未来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燕妮,韩军锋.电气设备抗震措施研究[J].通讯世界,2016(17).

[2]朱瑞民,李东亮,齐立忠,等.变电站地震灾害分析与抗震设计[J].电力建设,2013(4).

电气抗震设计第3篇

【关键词】变电建筑物;抗震设计;次生破坏;双重保护;预防为主;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电力安全

0 引言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工业,它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变电站作为整个电力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实现输送电力、传递能源的关键所在。

1 变电建筑物的抗震要求

1.1 变电建筑物的抗震规定

(1)在《电力抗震规范》中,对电力设施的设防标准有明确的规定:

①对于电力设施的电气设施,当遭受到相当于设防烈度及以下的地震影响时,不受损坏,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到高于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严重损坏,经修理后即可恢复使用。

②对于电力设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当遭受到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到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但经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到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危害生命或造成使电气设施不可修复的严重破坏。

上两条的设防标准是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条件及实际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在既保证电力设施遭受地震作用时尽量减少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避免造成电力系统大面积、长时间的停止供电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又不能因抗震设防标准过高而增加投资太多。其中的“电力设施”包括电气设施和建、构筑物两大类。遵照“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指导原则,并考虑到电气设施的抗震能力和使用要求与建、构筑物有所不同,尽量避免因电力系统无法供电造成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对电气设施的三个水准的设防要求,与建、构筑物的要求配套略有不同。建、构筑物在大震下也要求不致造成电气设施不可修复的严重破坏,这一点是《抗震规范》中没有的。

(2)电力设施中的建筑物根据其重要性可分为三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重要电力设施中的主要建筑物以及国家生命线工程中的供电建筑物为一类建筑物;

②一般电力设施中的主要建筑物和有连续生产运行设备的建筑物以及公用建筑物、重要材料库为二类建筑物;

③一类、二类以外的建筑物及次要建筑物等为三类建筑物。

由此可知,对于33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建筑物应划分为一类建筑物,因而在之后的结构设计中应按照一类建筑物的标准进行结构计算和设计。这一点有别于《抗震规范》中的规定。在《抗震规范》中是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把建筑物划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3)《电力抗震规范》中,对地震影响系数的规定与《抗震规范》中亦不同:

计算地震作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场地指数、场地特征周期和结构自振周期确定。

(4)场地分类根据场地指数划分为硬场地、中硬场地、中软场地和软场地四类,并符合相应规范的规定。

1.2 电力设施的抗震规定

《电力抗震规范》与《抗震规范》还有一点很大的不同,体现在对电、气设备的抗震要求上。

由于变电站的功能要求,它不同于普通建筑物的是,当遭受地震时,首要保护的是建筑物内的电气设备而不是建筑物本体,因此电气设备的抗震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力设施的抗震设计方法分为动力设计法和静力设计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高压电器、高压电瓷、管型母线、封闭母线及串联补偿装置等构成的电气设施,应采用动力设计法;

(2)对变压器、电抗器、旋转电机、开关柜、控制保护屏、通信设备、蓄电池等构成的电气设施,可采用静力设计法。

2 《抗震规范》中有关电气设备的规定

在《抗震规范》中,没有对电气设备进行专门的论述,只是在介绍“非结构构件”时,以“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形式进行阐述。建筑结构抗震计算及非结构构件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应满足下列要求:

(1)地震作用计算时,应计入支承于结构构件的建筑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重力。

(2)对需要采用楼面谱计算的建筑附属机电设备,宜采用合适的简化计算模型计入设备和结构的相互作用。

(3)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体系自振周期大于0.15且其重力超过所在楼层重力的1%,或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重力超过所在楼层重力的10%时,宜采用楼面反应谱法。其中,与楼板非弹性连接的设备,可直接将设备与楼板作为一个质点计入整个结构的分析中得到设备所受的地震作用。

对于电气设备常用的计算方法是做出对应于“地面反应谱”的“楼面谱”,即反映支承电气设备的主体结构体系自身动力特性、电气设备所在楼层位置和支点数量、结构和电气设备阻尼特性对地面地震运动的放大作用。当电气设备的质量较大时或电气设备的自振特性和主结构体系的某一振型的振动特性相近时,电气设备还将与主结构的地震反应产生相互影响。一般情况下,可采用简化方法,即等效侧力法计算:同时计入支座间相对位移产生的附加内力。对刚性连接于楼板上的设备,当与楼层并为一个质点参与整个结构的计算分析时,则不必另外用楼面谱进行其地震作用计算。

3 规范中存在的问题

由前面关于两个规范的叙述内容可知,《抗震规范》和《电力抗震规范》分别对建筑物和电气设备的抗震设计作了较详细的规定,《抗震规范》主要侧重的是建筑物的抗震问题,而《电力抗震规范》侧重的是建筑物内的电气设备。如果单独对建筑物或电气设备进行抗震设计,分别参照相应的规范即可;如果要同时考虑二者的抗震设计,则这两个规范均未给出有效的方法。

针对这种情况,由于研究目标是建筑物和电气设备的双重保护,而上两个规范均未有这方面的规定,因此在保证满足规范规定的前提下,笔者认为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新方法更有价值。

4 笔者建议的综合设计方法

由于隔震技术还未在变电建筑物中有所应用,考虑到隔震方法在电力设施中的应用还不成熟、它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在计算假定时,把隔震层设在底层楼面与地下室柱顶之间,对整个上部结构(包括其内部的电气设备)进行隔震计算;地下室仍按传统的抗震方法设计。

由于户内式变电建筑物中电气设备的自重较大,超过了所在楼层重力的10%(有时甚至更多)。并且电气设备与楼板的连接采用螺栓连接,非常牢固,可看作刚性连接。因此,把底层楼面上放置的电气设备荷载按静力等效的原则进行简化是切实可行的,这种简化之后得到的近似解可以满足计算精度的要求。

为防止电气设备在隔震后与结构主体发生共振,把主要设备层的楼面反应谱与结构的地震反应谱相比较,只要设备层楼面反应谱的峰值与结构地震反应谱的峰值错开,尽可能避免两者发生共振,则可有效的实现既保护了建筑物又保护了电气设备,达到双重保护的目的。

5 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社会中,电力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能源支持。一旦失去了电力,不仅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各种不便,给社会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给人们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是各个国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英民.常规110kV变电站的抗震设计[J].河北电力技术,19(3),2000:49-52.

电气抗震设计第4篇

关键词:电力建筑;高架电气装置;防震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337-02

1 高架电气防震装置研究的意义

强烈的地震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地震中大量建筑物的破坏与倒塌,是造成地震灾害的直接原因,结构的抗震设计是结构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在震害调查分析中发现,建筑物即使按照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设计也有倒塌的现象,因此为了保证重要建筑的安全,结构工程师们转向对新的抗震设计方法即结构控制的研究。通过在结构上设置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和结构共同控制抵御地震动等动力荷载,使结构的动力反应减小,从而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变电站工程建筑形式要求越来越复杂-平面上不规则,立面上也不规则,而且需要在楼板上竖向布置电缆,对结构局部刚度有所削弱,同时需要较大的内部空间,水平刚度较小。在地震作用下,这些结构将发生较大的扭转,加重这些建筑的破坏,因此制约着结构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对变电站工程中建筑的扭转响应控制迫在眉睫。

电力系统是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震中,电力系统一旦发生破坏,可能造成震区及周边地区的大面积停电,严重影响救灾及震后的重建工作。高压电气设备在地震时是应该首要保护的,而其中尤以高架电气设备最为重要,相比其他电气设备,高架电气设备由于位置较高,动力响应较大,容易破坏,一旦震坏则更难修复及更换,也是震后难以通电运行的关键所在。而现在对于电气设备的抗震在实际设计时考虑的较少,主要是由于设计人员认为电气设备生产厂家已经考虑了设备的抗震,故在设计时未考虑设备的抗震。从历次震害调查发现,高架电气设备没有像设计人员想象的那么安全,很多高架电气设备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对于高架电气设备抗震研究迫在眉睫。

2 新型高架电气隔震装置

对于高架电气设备的隔震不但要使隔震层的水平刚度小,最重要的是隔震装置要能抵抗大震下的产生的倾覆力矩,然而普通的橡胶隔震装置不能抵抗大震下在隔震层产生的倾覆力矩,因此普通的橡胶隔震装置不适合应用于高架电气设备的隔震控制,必须开发新的隔震装置对其进行隔震。由高架电气设备对隔震装置的力学性能要求可知,隔震装置必须能够承受大震下电气设备对其产生的拉力,而且必须水平向的刚度较小。装置在水平向的刚度较小,而竖向的刚度较大,能够提供较大的拉力。装置的钢材主要采用Q235钢材,以保证水平向刚度较小,而且该装置材料造价较低,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因此比较容易实现。

3 330KV电压互感器隔震设计

3.1 工程概况

该项目来源于某高烈度地区的新建330kV变电站工程,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设防烈度8度(0.309)。场地类别II类,设计分组第一组,场地特征周期取 Tg=0.35秒,不考虑近场影响。设计目标减小电气设备的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及设备顶点与底面的相对位移。隔震支座设置在支架顶部,将330KV电压互感器与支架隔开,以达到隔离地震能量、减小电压互感器水平地震作用的目的。330KV电压互感器隔震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互感器隔震设计图

3.2 材料属性

对于上部结构330KV电压互感器由瓷套组成,下部支架由钢材组成,各材料的属性表1所示:

3.3 隔震装置刚度确定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建立隔震装置的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分析小震下隔震层x向Y向水平刚度1.61×106N/m,大震下隔震层装置的部分屈服,故考虑刚度的退化,取小震时刚度的0.2倍。

3.4 计算分析与构造措施

利用时程分析法,对该结构选用三条实际地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分别选取El-Centro波、Kobe波、波、Taft和所拟合的人工模拟地震波(兰州波)。对该工程进行了分析,加速度峰值取为:多遇110.0cm/s2,罕遇510.0 cm/s2,对结构分别进行不隔震、隔震小震、隔震大震情况下计算。

(1)结构基本周期:

(2)隔震支座最大压力:

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取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20%,隔震支座的压力设计值由1.2×永久荷载标准值+0.2×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求得。计算结果表明,隔震支座最大压力设计值小于隔震装置竖向承载压力。

(3)隔震效率:定义隔震效率为=隔震后设备顶点最大加速度/隔震前设备顶点最大加速度,计算结果见表3

(4)罕遇地震时隔震支座验算:

①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水平剪力标准值平均为8.9lKN,设计值11.58KN。小于4个M18螺栓的剪力承载力设计值。

②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的弯矩标准值平均为25.03KN.m,螺栓的拉力设计值为25.73KN,小于螺栓容许拉力值。

③隔震装置A构件的拉力设计值为25.73KN,小于竖向容许拉力值为。

④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平均最大位移为2.89cm。

(5)隔震支座以上结构设计:

隔震层以上结构应采取不阻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发生较大变形的措施。上部结构及隔震层部件应与周围固定物脱开,与水平方向固定物的脱开距离。

(6)隔震支座以下支架结构设计:

隔震层以下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对上部结构安全至关重要,应务必使该部分结构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根据抗震规范GB500II-2001要求,隔震层以下结构的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应按罕遇地震作用下内力组合进行验算。水平剪力Vi为11.58KN、轴力N为ZI.87KN,弯矩为上部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弯矩+Vi H,H为支架柱高。

参考文献

[1]周锡元,阎维明,杨润林.建筑结构的减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建筑结构学报,2002,23(2):2-12.

[2]李宏男,阎石,林皋.智能结构控制发展综述.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19(2):29-36.

电气抗震设计第5篇

关键词:电力建筑;高架电气装置;防震

1 高架电气防震装置研究的意义

强烈的地震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地震中大量建筑物的破坏与倒塌,是造成地震灾害的直接原因,结构的抗震设计是结构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在震害调查分析中发现,建筑物即使按照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设计也有倒塌的现象,因此为了保证重要建筑的安全,结构工程师们转向对新的抗震设计方法即结构控制的研究。通过在结构上设置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和结构共同控制抵御地震动等动力荷载,使结构的动力反应减小,从而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变电站工程建筑形式要求越来越复杂-平面上不规则,立面上也不规则,而且需要在楼板上竖向布置电缆,对结构局部刚度有所削弱,同时需要较大的内部空间,水平刚度较小。在地震作用下,这些结构将发生较大的扭转,加重这些建筑的破坏,因此制约着结构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对变电站工程中建筑的扭转响应控制迫在眉睫。

电力系统是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震中,电力系统一旦发生破坏,可能造成震区及周边地区的大面积停电,严重影响救灾及震后的重建工作。高压电气设备在地震时是应该首要保护的,而其中尤以高架电气设备最为重要,相比其他电气设备,高架电气设备由于位置较高,动力响应较大,容易破坏,一旦震坏则更难修复及更换,也是震后难以通电运行的关键所在。而现在对于电气设备的抗震在实际设计时考虑的较少,主要是由于设计人员认为电气设备生产厂家已经考虑了设备的抗震,故在设计时未考虑设备的抗震。从历次震害调查发现,高架电气设备没有像设计人员想象的那么安全,很多高架电气设备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对于高架电气设备抗震研究迫在眉睫。

2 新型高架电气隔震装置

对于高架电气设备的隔震不但要使隔震层的水平刚度小,最重要的是隔震装置要能抵抗大震下的产生的倾覆力矩,然而普通的橡胶隔震装置不能抵抗大震下在隔震层产生的倾覆力矩,因此普通的橡胶隔震装置不适合应用于高架电气设备的隔震控制,必须开发新的隔震装置对其进行隔震。由高架电气设备对隔震装置的力学性能要求可知,隔震装置必须能够承受大震下电气设备对其产生的拉力,而且必须水平向的刚度较小。装置在水平向的刚度较小,而竖向的刚度较大,能够提供较大的拉力。装置的钢材主要采用Q235钢材,以保证水平向刚度较小,而且该装置材料造价较低,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因此比较容易实现。

3 330KV电压互感器隔震设计

3.1 工程概况

该项目来源于某高烈度地区的新建330kV变电站工程,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设防烈度8度(0.309)。场地类别II类,设计分组第一组,场地特征周期取 Tg=0.35秒,不考虑近场影响。设计目标减小电气设备的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及设备顶点与底面的相对位移。隔震支座设置在支架顶部,将330KV电压互感器与支架隔开,以达到隔离地震能量、减小电压互感器水平地震作用的目的。330KV电压互感器隔震设计如图1所示:

转贴于

3.2 材料属性

对于上部结构330KV电压互感器由瓷套组成,下部支架由钢材组成,各材料的属性表1所示:

3.3 隔震装置刚度确定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建立隔震装置的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分析小震下隔震层x向Y向水平刚度1.61×106N/m,大震下隔震层装置的部分屈服,故考虑刚度的退化,取小震时刚度的0.2倍。

3.4 计算分析与构造措施

利用时程分析法,对该结构选用三条实际地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分别选取El-Centro波、Kobe波、波、Taft和所拟合的人工模拟地震波(兰州波)。对该工程进行了分析,加速度峰值取为:多遇110.0cm/s2,罕遇510.0 cm/s2,对结构分别进行不隔震、隔震小震、隔震大震情况下计算。

(1)结构基本周期:

(2)隔震支座最大压力:

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取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20%,隔震支座的压力设计值由1.2×永久荷载标准值+0.2×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求得。计算结果表明,隔震支座最大压力设计值小于隔震装置竖向承载压力。

(3)隔震效率:定义隔震效率为=隔震后设备顶点最大加速度/隔震前设备顶点最大加速度,计算结果见表3

(4)罕遇地震时隔震支座验算:

①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水平剪力标准值平均为8.9lKN,设计值11.58KN。小于4个M18螺栓的剪力承载力设计值。

②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的弯矩标准值平均为25.03KN.m,螺栓的拉力设计值为25.73KN,小于螺栓容许拉力值。

③隔震装置A构件的拉力设计值为25.73KN,小于竖向容许拉力值为。

④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平均最大位移为2.89cm。

(5)隔震支座以上结构设计:

隔震层以上结构应采取不阻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发生较大变形的措施。上部结构及隔震层部件应与周围固定物脱开,与水平方向固定物的脱开距离。

(6)隔震支座以下支架结构设计:

隔震层以下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对上部结构安全至关重要,应务必使该部分结构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根据抗震规范GB500II-2001要求,隔震层以下结构的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应按罕遇地震作用下内力组合进行验算。水平剪力Vi为11.58KN、轴力N为ZI.87KN,弯矩为上部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弯矩+Vi H,H为支架柱高。

参考文献

[1]周锡元,阎维明,杨润林.建筑结构的减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建筑结构学报,2002,23(2):2-12.

电气抗震设计第6篇

[关键词]特高压GIS;抗震研究;真型试验;特殊工况分析

中图分类号:TM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133-01

1 引言

目前是特高压电网密集建设时期,根据国网公司的规划,至2020年建成“五纵五横”共计27条特高压线路。特高压电网作为今后的主骨干网络,其运行的安全稳定性要求更高。特高电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特高压GIS因其结构有“细、高、柔、重”等特点,地震易损性高,一旦受到地震损害,会波及全国许多区域。故亟需开展特高压GIS的抗震研究。

2 特高压GIS设备中抗震薄弱部品的分析

经过特高压示范工程及后续工程的沉淀,目前特高压GIS布置和基础的设计趋于标准化。特高压GIS多采用“一字形”布置,一个完整串三个间隔布置在一个基础大板上,分支套管布置在单独的大板,基础大板与大板之间设置伸缩缝。一个整体大板上的GIS设备,除出线套管的重心较高外,其余设备的重心均较低。而特高压GIS设备的支架,设计时即考虑了足够的强度,经过相关计算,具有较大的安全系数,对地震波的放大作用极小。故在地震波作用下,同一大板上的设备之间的变形和应力均较小,仅需考虑不同大板之间设备的影响,以及重心较高的GIS套管的应力变化。

特高压GIS在9级烈度地震加速度的作用下,基础大板与大板之间的位移量无相关数据。为了吸收由地震波引起的大板之间的位移,使大板之间设备不受地震波引起的应力,在大板与大板之间均设置了能够吸收径向、轴向位移的波纹管。此波纹管设计时要求高的径向和轴向变形。而设备内部的触指和触头经过特殊设计,亦有很好的径向和轴向位移吸收量。即在9级烈度的地震作用下,波纹管的变形量足以吸收因地震波作用引起的壳体应力,而特殊设计的触指和触头,亦能吸收因地震波作用引起的内部导电回路的应力。

通过以上分析,基础大板与大板之间的设备能够承受9级烈度的抗震要求,以下着重对套管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

3 特高压GIS套管抗震计算及真型试验

为了估算特高压瓷套管的抗震能力,利用ANSYS等软件,通过建立模型、静力分析、模态分析、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分析等,最后得出估算结果。按照规定的9级烈度地震加速度,阻尼比取2%,并考虑风载,内压等叠加的静力载荷。计算并得出结果:特高压GIS套管在9级烈度地震波作用下,其应力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且有一定的安全裕度。

为进一步验证特高压GIS的抗震性能,国网公司组织GIS厂家进行了特高压GIS套管抗9级烈度的地震真型试验。根据要求套管需带上蔽环,套管塔形筒和套管支架均与工程实际使用一致,套管内部为1个大气压的空气。套管出厂时进行完备的出厂试验,并确认运到试验场地的状态。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采用推荐的白噪声随机波作为测试套管的动力特性激励,利用人工合成地震波作为地震作用。由于竖向地震作用对单柱式电气设备的影响较小,因此此次试验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同时,对于轴对称设备而言,由于不会出现明显的扭转振型,一个水平方向上的地震输入不会造成另一个水平方向上明显的震动响应,也就是说水平方向两个方向的地震响应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考虑到两个方向的地震输入中加速度峰值的不同步,因此可以认为单水平向地震与水平向地震作用效果相当,只需要进行单水平向地震试验就能够判断设备的抗震能力。

套管抗震试验流程:①输入白噪声,测定设备的自振频率和阻尼比;②输入人工波,进行迭代,满足反应谱容差控制要求;③输入白噪声,检测试品有无结构性损伤;④输入人工波,以9级烈度加速度进行抗震试验;⑤输入白噪声,检测试品有无损伤。试验过程中采用加速度计及铂式电阻应变片进行数据采集以进行分析。

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输入目标峰值加速度的情况下,可测得瓷套管根部最大应变值。根据反应谱容差控制要求,依据瓷套的弹性模量,可求得调整后的应力值。再组合风压载荷并考虑内压后的应力值,与计算结果非常接近,且小于该瓷套管的容许应力值。因此判定该特高压GIS套管顺利通过9级烈度的地震真型试验,可满足高烈度地区变电站需求。

4 一些特殊工况的分析

特高压GIS套管抗震试验时,套管内部没有充SF6气体,设备未带电。虽然顺利通过试验,且通过试验后,进行的后续密封和绝缘试验亦顺利通过。但难免会有人质疑:在地震的瞬时,因瓷套、中间屏蔽、接地屏蔽、导体之间振动频率不同,会出现其四者之间不同轴,局部之间绝缘距离过小的现象,套管是否会出现绝缘击穿的问题。在地震的瞬时,因套管的振动,套管下法兰与塔形筒连接部位受力不均,套管是否会出现漏气的问题。

回答以上问题,首先应理解国网公司推进特高压GIS套管抗震研究的意图。国网公司要求的是在规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下特高压电网能够安全运行,而真型试验后的绝缘和密封试验,均说明该套管在规定的加速度地震作用后,能够满足强度、绝缘和密封要求。套管的绝缘裕度是按照2400kV设计的,而实际运行电压仅为635kV,在地震波作用的瞬时,即使瓷套、中间屏蔽、接地屏蔽、导体之间有不同轴现象,因实际运行电压较低,亦不会出现绝缘放电问题。即使在地震的瞬时出现非常高的过电压,出现放电现象,上级保护也会动作,此时的放电是自恢复放电。即过后立即送电,不会影响电网的运行。如果在地震的瞬时,套管与塔形筒之间密封圈受力不均,出现局部微露现象,但其作用时间短,对整个套管气室来说,气室气压几乎不会有变化,且在地震过后,可立即对气室补气,也不会影响产品的安全运行。

5 总结

特高压GIS整块基础大板上的设备,受地震影响较小。基础大板与大板之间设备,通过设置波纹管和特殊结构电连接,能够避免或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影响。套管是GIS抗震最为薄弱环节,但无论是从理论计算还是从真型试验,均表明特高压GIS套管能够满足9级烈度地震要求。在该地震烈度的作用下,即使瞬时有自恢复放电和微漏现象,亦不影响特高压GIS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 吴敬儒,徐永禧.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发展前景[J].电网技术,2005

[2]王晓琪,吴春风等.1000kV GIS用套管设计[J].高电压技术,2008,34(9):1792-1796.

电气抗震设计第7篇

随着电力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对变电站的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变电站也正在面临着更新及技术改造,怎么样解决对原有变电站进行不间断供电的同时,实施整个变电站改造成了一个新的课题。本文针对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设计及设计原则进行分析。

【关键词】变电站 移动 车载变电站

车载移动变电站属于电力系统中的特殊变电站,是一种有效的应急供电设计,是“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平板拖车、抗震型高压侧组合电器、抗震型低高度变压器、抗震型中开关系统以及相应的自动化控制保护系统等构成,具备运输方便、灵活可靠等特点,能在数小时内投入运行,可在事故、抢修和自然灾害等情况下,迅速替代常规变电站,发挥应急供电的作用。车载移动变电站具有非常好的灵活性、使用方便、操作简单,选址灵活、运输方便,投资成本少,见效快,可提供不间断的送电,快速性。并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应急意义。

1 车载移动变电站定义

车载移动变电站属于电力系统特殊变电站的制造技术领域,根据需要,车载移动变电站由两个以上车载设备组成,其中包括高压车载变电站设备、中压车载成套设备、车载电容器设备、车载自动化通信设备、移动值班车等,主要由半挂车活平板拖车、抗震型高压组合电器、抗震型低高度变压器、站用电源系统等互相连接构成。

2 车载移动变电站设计

车载移动变电站是一个集一、二次设备于一体的组合设备,他首先应当安全,可靠,其次应当使用快捷,方便,还应当便于运输和迁移。其中技术指标就是抗震,防腐,抗干扰性能。车载移动变电站的电气设备都与通常的固定设备有较大区别。很多实例证明,使用常规电气设备拼凑起来的车载移动变电站的性能远不能适应“车载”和“移动”的使用要求。

目前,我国还没有颁布车载移动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标准规范和具体要求。因此,专业设计中对抗震的要求缺乏有力的依据。车载移动变电站设备除电站底盘和变压器在刚度计算和应力复核时考虑震动作用力外,其他设备考虑的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考虑。经与辅机设备制造厂交流,震动设防烈度要求与设备本身设计是基本一样,重点考虑的是设备的布置,连接和防雷,抗腐蚀等方面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在车载移动变电站行驶时的震动力的影响。特别注意的是如何确保车载移动变电站运行地点更换后的立即投入电网的要求,这也是移动变电站特殊运行环境的要求。

3 车载移动变电站的抗震设计原则

车载移动变电站的制造应根据在特定的地区环境、经常行驶的道路等级和最长的运输距离作为设计条件,分为市区用车载移动变电站和野外用车车载移动变电站。所有设备保持完好状态,可以使车载移动变电站到达目的地后迅速投入电网运行。

(1)为提高车载移动变电站的整天抗震能力,变电站中所有的电气设备都需要明确相应的抗震参数。

(2)各个主设备支撑架设计应牢固,每个整体设备应尽量采用同一个支撑架,并且要与车体钢构件形成可靠的连接方式,避免采用无支撑架的安装方式。

(3)车载移动变电站中断路器的可靠动作受自动化设备的影响很大,为保证断路器的正确动作,必须使自动化装置结构、布置配线、柜体选料等方面有足够的抗震能力,从而保证经常性震动后在整提结构和机柜间连接不发生松动才能保证开关的正确动作。

(4)金属材料的力学特性决定了其有较强的抗冲击、震动等动荷载的能力,依据所采用设计规范,材料屈服强度极限和容许应力之间尚有1.5~2.0的安全系数,超设计载荷的能力较强。

(5)在车载移动变电站行驶过程中,因道路状况而受到震动时,电气设备安装的金属构架及相关的加固点不应发生变形和损坏。

(6)车载移动变电站变压器选型和布置方面,应设法降低高度,尽量减轻车辆承受载重。固定变压器的基础应当与车体连接应牢固可靠,防止震动移位。变压器、高压组合电器、中压保护控制小室于车体间均设置可靠基础的连接螺栓,并有防震脱离装置,确保在震动时不发生松动。

(7)多于高压开关设备、避雷器等,要尽量降低他们的安装位置和重心位置,改变细长比。为了防止断路器各相间及操动机构发生移动,多于断路器及其操动机构的基础,要尽量设置在同一个底板上面。

4 移动变电站的电气设备设计原则

车载移动变电站电气设备要遵循“确保安全、留有裕度”的原则,确保车载移动变电站电气设备及辅助设备子啊设计工况下满足“到达目的地时,基本完好,短时间可以投入电网”的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故障的几率。车载移动变电站长距离运输承受大震动后电气设备应具备几种情况:

(1)通过运输震动记录仪测定的实际运输承受震动大于校核震工况时,必须对所有电气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必要的机械和电气实验,实验合格并对发现的缺陷进行处理后方可投入运行。

(2)通过运输震动记录仪测定的实际运输承受震动达到校核震工况时:车载移动变电站电气设备可以运行;但必须事先仔细对相关设备进行外观检查和安排简单的实验,确认无问题后方可将设备投入运行。

(3)通过运输震动记录仪测定的实际运输承受震动小于校核震工况时,也应该进行外观检查和必要的试验,根据检查试验情况进行必要的维护后即可恢复使用,通常情况下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运输路面条件差得多,很难预料到路口环境。

(4)通过运输震动记录仪测定的实际运输承受震动小于校核震工况时,车载移动变电站电气设备自身状态基本保持完好,可以迅速投入电网。

5 结束语

近年来,车载移动变电站在国外供电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供电质量和不间断供电的要求日益强烈,需要电力企业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停电时间,对车载移动变电站的需求逐渐显现。

参考文献

[1]岳保良,包红旗.电气运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2]陈化钢.电力设备一次运行及事故处理手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刘永耀(1983-),男,河南省平顶山市人。现为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从事营N管理工作。

龙勇(1983-),男,四川省泸州市人。现为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从事服务管理工作。

于庆先(1981-),男,辽宁省沈阳市人。现为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从事电力工程技术研究及营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