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筑科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08 11:43:54
建筑科学论文

建筑科学论文第1篇

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各种措施推广和使用生态建筑和生态设施,制订和实施了多种政策和技术规范,为我国的生态建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建筑创作中,应考虑多方面的自然,才能给使用的人以舒适,健康,自然的感受,做到花钱少,创造实用、美观的优秀的建筑作品,这才适合新世纪建筑发展的需要,成为21世纪必然发展趋势。

2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即是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建筑。它是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建筑作为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组织、自调系统,为人类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以及各种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同时,融入整个生态循环中,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使人、自然和建筑达到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一般应达到以下要求:

(1)要符合当地生态循环的原则。

把生态学和建筑学等学科结合起来。以人为本,从人、建筑、自然协调发展出发,合理安排和组织建筑与其他自然环境各种因素的关系,在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与环境友好,尽量从气候,地形、体形、尺寸、朝向、功能等方面综合考虑,要符合当地生态基本要求。

(2)要符合节约的原则。

由于全球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而建筑则是消耗能源及各种原材料的大户,若不注意节约,一味追求奢侈,只注意当代人的需求,忽视了将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整体环境的协调,必定会使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快,致使生态失调,造成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3)要符合健康的原则。

生态建筑要少用或不用有污染性的材料,使人和动植物不会因建筑物而影响其生命和生长。

(4)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人类生存的环境,依赖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科学技术的进步。

3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一是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发展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是符合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这种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生存的需要。

(1)生态建筑节约资源。

建筑是消耗一次性资源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使用生态建筑能有效节约资源。生态建筑节约用地。随着人口增多,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因此,在建筑用地时,必须充分论证,合理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尽量把建筑项目安排在离闹区、人口密集区以外的区域,利用劣地,荒地进行建设,增进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生态建筑节水,安装各种节水设施。

(2)生态建筑节约能源。

建造生态建筑节约能源的理念。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就是建造生态建筑。根据当地地势和常年风的形成规律,通过朝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减少能耗。

(3)生态建筑以人为本有利健康。

古代我国就有了几千年生态建筑文明史,人们为了达到居住舒适,充分利用土地和气候条件建造住宅。现代生态建筑,提倡回归自然,与自然协调,并不是要放弃高科技而回到古代的传统建筑时代。因此,生态建筑必须要满足人的新的生活方式,各种设施的规划和安排都要充分考虑人的身心健康的要求,也即是要使建筑符合人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4)生态建筑回收废物循环利用。

生态建筑处于生态平衡状态,人们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进行回收处理,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要根据生态要求,选用生态建材来建造,这些建材对人无害无毒,无放射性污染,有的还产生负离子,远红外线等功能,对人的健康具体有一定的益处,同时这些材料具有回收循环使用的性能,在回收使用时,这些材料也不会产生有害物质,不产生第二次污染。

4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因地制宜规划生态建筑。

制订出生态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大力宣传生态建筑的作用和要求,采用积极有效的政策,激励生态建筑的建造和推广。

(2)加强对生态建筑的整体管理。

要从全局上、整体上审视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对新建小区项目,应增加生态环境指标要求,对于老城区,也应采取措施,对于具备条件的区域,可逐步进行生态化改造,在各级的建筑环境等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的行政监管体系,对立项、设计、审图、施工、监理、检测、验收和维护等环节切实加强管理,保证生态文明国策的有序推进。

(3)加强生态建筑的技术开发。

积极组织有关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这不仅是建筑设计,而且还包括建材等各方面的攻关,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技术的同时,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力度,开展国际合作,使我国的生态建筑处于世界水平。

5结语

建筑科学论文第2篇

在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笔者发现,各级消防机构大多陷入一个误区,即对文物古建筑所在区域或地域的所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不加区分,均笼统按文物古建筑群进行保护和设防,既无谓自我加压,压力过大,错误估计实际火灾危险性,误导消防设计方案制定和决策,又牵扯过多精力疲于应付,使消防工作出现偏差。正确的做法是,真正的文物古建筑,必须重点保护,作为核心安全保护区域和重点设防对象,设防等级定为特级、一级及相应较高等级。而其周围毗邻或配套建设的现代旅游仿古建筑,尤其是商店、饭店、宾馆等旅游区仿古式建筑和场所,虽部分建筑风格、外观上与古建筑看不出明显区别,但事实上与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关系不大,必须认真加以区分,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建筑区域,相对文物古建筑区域适当降低火灾危险性评价和消防安全设防等级,并在确保与文物古建筑足够防火间距的前提下,经专家技术论证,按照普通区域和普通民用建筑进行防火设计和管理。景区管理单位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财力亦应根据实际情况、保护价值、重要程度和设防等级科学、合理、重点进行投入和集中保障,确保文物古建筑高危核心区域、高设防等级区域的消防队(站)、消防水源、消防设施、消防通道、消防器材、消防管理人员等的强化配备和到位。同时,因管理思路、目标、标准、等级清晰,工作量和压力明显下降,火灾防控工作和技术管理措施重点突出,统筹高效,体现客观科学的防火工作思路。此外,在古建筑群、古城古镇等建筑密集区域,如平遥古城、五台山风景区等,亦可根据建筑群使用功能、耐火等级、人员商品数量、防火分隔状况、道路水源条件、火灾蔓延特点、实际火灾危害等,科学划分不同消防安全区域,把相同或类似火灾危险性的区域分别划分为一类或一个重点区域,分片分区分级设防,研究、论证、确定对应的等级和人防技防措施,科学构建统筹、合理、完善、健全的消防安全功能体系,实施现代科学消防安全管理。

2科学评估文物古建筑实际火灾危险性

文物古建筑,历经数百上千年的历史岁月,能够存在到今天,其中自然有隐含的奥秘和古人的智慧,尤其是防火设计的考虑和建筑防火功能的简单、实效,多隐藏在建筑实体的各个细节、各个方面而不为人所察觉和简单识别。最直观、最常见、最有效的莫过于马头墙的设置。马头墙古谓封火墙,其建筑高低错落,实体土墙相接相对,完全隔断紧邻的建筑,实现了相同于现代建筑的防火分区和防火单元的功能,且户户分割,防火单元划分更小、更多,十分有效,如图1所示。较常见的建筑材料选用,取材千差万别,如应县木塔的楼梯扶手选取的是极特殊木质,密度非常高,质地异常坚硬,刀锯实施锯切极为困难,其木材分子结构高度固化稳定,很难受热分解,且扶手直径达15cm,一般日常使用的火源短时间内无法点燃。一些古建筑内无任何电器线路和照明,亦无其他任何火源,不宜随意要求增设火灾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其原因一是增设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喷水金属管道等灭火系统后,人为增加了火源,可能造成雷电波侵入、感应雷等雷击起火情况,变无火源为有火源,变无雷为可能主动引雷;二是文物保护价值不允许随意增设非必要或增加火灾危险的外来设施和金属管道等,破坏文物原貌且不安全。因此,在分析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和制定消防安全方案时,必须透彻了解和科学评估古建筑结构特点和真实火灾危险性,有针对性地评估论证,正确制定消防安全保护方案,避免缺乏操作性和科学性。

3编制特殊消防专业规划和更高防火技术标准

在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被持续、无序、甚至过度开发利用,未同步考虑消防安全专业规划和消防设施建设,尤其是空余土地被持续开发建设新的仿古建筑和现代功能型场所,融入古建筑群,且使用性质复杂多样,火灾危险性极高,而消防执行标准和建筑定性难以实际把握,防火技术措施更是未经统一和规范,这就无形中给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带来巨大的新生火灾危险。因此,在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同时,必须对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进行专业的消防规划,合理改造、搬迁、拆除重度危险源,降低原住居民密度,逐步整改电气线路、采暖等系统性火灾隐患,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和水源,建设专业消防站,建立现代火灾监控体系,完善自防自救功能。对新建仿古建筑,改建、修缮古建筑,应加强地方立法,编制地方消防标准和技术措施,提高此类建筑消防设计标准,严格审批把关和监督,严控新的火灾隐患生成。

4“火源控制”为核心

文物古建筑防火,必须贯彻“火源控制”这一核心工作思路。笔者在一线工作中发现,许多基层消防机构和文物古建筑管理单位没有认识到,对于古建筑防火而言,火源控制是最实际、最适合、最有效、最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是基于文物古建筑绝大多数使用功能单一,火源较少的特点而来,是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由侧重各类复杂的、低效的强化安保措施转变为简单的消除室内微火和电气火源的思路,实现釜底抽薪、化繁为简,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目的。实践证明,如此思维方式和简化对策,实际效果远胜于各类得不偿失的复杂消防措施。简言之,其核心思想是:火源没有了,消防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火源控制的常用做法如,寺庙燃香统一在殿外定点香炉内,殿内严禁使用明火,或使用金属、石材等不燃深槽烛台,烛台供奉香案表面包覆铜、铁皮防止倾倒蜡烛引燃木台面,不设电气照明,或改造为实埋线路地灯、穿不燃管密封保护等,用简单的方法彻底消除火源,或使微火和电气火花被完全隔绝,杜绝一切起火可能。关于雷击,虽因古建筑防雷和选址科学而数百年甚至千年不遇,但可靠的现代防雷设施、措施和灭火准备仍是必要的。

5消防水源建设是重点

近年频发的古建筑群火灾事故,损失惨重,教训惨痛,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消防水源缺乏,不能使用或不出水,水量水压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消防车被迫远距离运水、灭火,贻误灭火战机,使小火酿成大灾。从古建筑防火工作来看,绝大多数文物古建筑建于深山,坡陡路窄,水源奇缺,冬季气候寒冷,仅有的零星水源亦完全或部分结冰,无法使用。一旦发生火灾,灭火器难以控制时,几乎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文物古建筑燃烧殆尽。因此,此项工作应作为消防投入的首要对象和重点,尽最大努力在古建筑周围或附近建设充足、可靠、利于取用的消防水源,并设置可靠的冬季防冻措施,确保能够随时使用。可采用深位水池、常高压高位水池、自动探测控制电伴热管道内外保温系统、短距自动干式水消防系统、其他常规或特殊外保温措施等。其中,室外消火栓和临时加压系统,必须确保完整可靠好用,可适度提高消防设计标准。

6第一时间响应和扑救初起火灾是关键

建筑科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风水现代科学天地人合一古文明1建筑风水的起源与发展

1.1建筑风水是我国原始文明的悠久象征之一

“风水”的概念,一般认为源自晋代郭璞的《葬经》。《葬经》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又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深浅得乘,风水自成”等等。事实上,汉代青乌子《青乌先生葬经》更早涉及风水,书中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上述表明,“风水”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对风水的论述,主要源自对“风之聚散,水之行止”这一现象一般的认识与把握,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经过几十代人的发展推演出一套完整的风水。

风水理论的形成是人们经过大量经验实践的结果,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形成特别是古代远落后于风水实践。

那么,建筑风水的思想产生的年代究竟有多远?建筑风水理想模式的核心是青龙、白虎、玄武和朱雀等“四神”或称“四灵”,据《三辅黄图》记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1988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青龙、白虎图案,说明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四神”概念。在宗周的丰京瓦当中,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发掘的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中,“四神”图案与北斗星、二十八宿紧密相联。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对这种天人相应现象的论述:“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上述建筑风水观念说明的文明至少在6000年或者更早,这与有关专家的以下有关结论是一致。

“由于长江流域河姆渡等地的考古发现,世界历史应当改写,各大古文明的位次也有必要重新排列。”日前,中华民族史会会长史式教授向外界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史教授认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是我们说的,西方学者从来没有承认过。他们只肯承认有甲骨文记载以后的历史,也就是黄河文明只有3000余年之说。”过去,世界史对四大古文明的排列是:第一,尼罗河文明,距今6000余年;第二,两河文明,距今5000余年;第三,印度河文明,距今4000余年;第四,黄河文明,距今3000余年。从70年代起,国内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中,首屈一指的是1973年发现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这里出土了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1979年,又发现了湖南城头山遗址,这里出现了6000年前的古城、6000年前的祭坛、6500年前的水稻田。在洞庭湖区域,还发现了距今8000年至9000年前的人工水稻。现有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的一些文明因素比黄河流域要早。史式说:“过去由西方学者写出来的世界史必须改写,一切只有利于西方殖民者的史学理论必须,文明的标准必须重定。”“这项工作必须让全世界各民族的学者共同参加,不能让少数学者包办,应该让全人类的史书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摘自《生活时报》。

1.2风水与易经

风水是否起源于易经?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1)概念的先后;建筑风水的青龙、白虎“四神”概念早已存在,远早于易经的年代。

2)早期的风水概念,如晋代郭璞的《葬经》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主要讲气、风与水的关系,并未有出现关于易经的思想。

3)层次先后或进化次序居住建筑与先民密切相关,在先;而易经是高级智慧、文明发展的产物,在后。所以我们可以说建筑风水是源远流长的,是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甚至更早相联系的。

风水与易经的关系如何?易经产生以后,人们利用易经的思想对建筑风水进行思考和发展,促进了建筑风水的多样化发展,但也产生了许多如吉凶祸福、寿夭等一些非理性或迷信的东西。

建筑风水的演化过程如表1:

表1建筑风水的演化过程

建筑风水的迷信如何产生?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对建筑风水一些概念的支离破碎分解和理解。在风水理论中,“地灵人杰”观念格外令人瞩目,它表达了人们寄托于聚居环境的一种美好愿望,正视自然条件对人文活动的,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然而,这种人地关系若被无限制地推演,就可能陷进迷信的泥沼。如果说“山厚人肥,山瘦人饥:山清人秀,山浊人迷;山宁人驻,山走人离;山雄人勇,山缩人痴;山顺人孝,山逆人亏”(摘自《青囊海角经。寻龙理气篇》,尚属真理与迷信参半的话,那么,“龙穴端正,富贵天定;前后尖峰,富贵三公;明堂掌心,积玉堆金;明堂倾泻,推败凶绝;四畔山飞,父子东西”(同上),则为迷信思想。

2)敛财效应:江湖风水师为了敛财,有意的选择一些可怕的名字,并用一套非理性的解释,并用一些如鬼神,还有一些破财、丢官等手段敛财。譬如:建筑后面的尖石,由于其人们长期经验的总结,感到对人们有一定的危害,但不明白其产生的原因,就叫出可怕的名字,如箭煞或枪煞等。实际上,这些非规则的结构“尖石”,按现代的科学的观点,会产生一些对人体不适合的“紊流”风,特别是现代的“电磁环境污染”,其直接的电磁反射作用对人体是不利的。

3)神秘效应:大部分风水师将自己的心得或经验,密而不传,或高价卖出等,造成对风水文化发展的神秘性,和发展的缓慢。其不能阳光化发展,也带来知识更新步伐的缓慢。

1.3风水的别称与流派

建筑风水渊源流长,有不少流派与别称,主要有堪舆、地理和形法等。“堪舆”一词释义,东汉许慎认为:“堪,天道;舆,地道”,即堪舆是谓“天地之道”。堪、舆是汉唐时期风水的两个主要派系之一,其宗旨是“法天地,象四时”。强调宇宙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同一。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上》中,书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说:“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天文与地理对应,即所谓天道、地道,两者相关而有别。《礼记。月令》中说:“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在天道与地道之间又增加了人道,天道、地道、人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把“地理”作为“风水”的别称,一直沿用至今。“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风水活动的两个主要,也是现代自然科学中天文学与地的根源。流传于社会的风水学流派主要有峦头派和理气派,又分别包含其分支:

峦头派:形势派、形象派、形法派

理气派:八宅派、命理派、三合派、翻卦派、飞星派、五行派、玄空大卦派、八卦派、九星飞泊派、奇门派、阳宅三要派、廿四山头派、星宿派、金锁玉关派(走马阴阳)。

2建筑风水的天地人合一理念的科学基础

2.1建筑风水的结构特点

为达到藏风聚气的目的,古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水”结构:在建筑的四周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方环抱,层层展开的结构,并且各个山脉要朝向穴心即风水建筑;水要环抱,后有靠山屏障,左右砂山环抱,前有朝案围拱,出入循水口穿行。简单说就是:山环水抱,山清水秀。青龙、白虎等四神作为方位神灵,各司某职护卫着城市、乡镇、民宅。凡符合“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者即可称之为“四神地”或“四灵地”。

建筑风水的理想选址如图1所示;南京古城和隋唐洛阳的建筑风水如图2所示。

图1建筑风水的理想选址

图2南京古城和隋唐洛阳的建筑风水示意图

2.2建筑风水的结构决定其性能

从结构决定性能/功能出发,建筑风水可以体现出我国古人天地人合一的完整思想,即两大功能:稳定性高的地人合一和天人合一。

2.2.1建筑风水“地人合一”思想蕴涵的理念

建筑风水以藏风聚气、山环水抱的格局为特征;单个建筑一般表现出方正的长方形建筑,整个建筑风水群依山而建、中轴线对称的长方形建筑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这种建筑风格更多地考虑了环境(地)对人的。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特征,也是建筑所应考虑的。图3为故宫的风水建筑布局,体现子午对称,依山而建的建筑风水特点。

图3故宫的风水建筑布局建筑风水体现了现代科学中的有关原理:

1)建筑结构体现了物中能量最低的原理:建筑风水要求建在平地,而不是山顶和斜坡上,具有较低的动能和势能;建筑不能建在变形地质上等,其弹性能低;其藏风聚气、山环水抱的结构特点,外部环境可以有效的形成对风的阻挡作用,风水建筑因而具有较小的风速,受到的风力冲击也较小;建筑风水忌讳水或风的直冲或反弓,可以避免水或风的直接作用力;

2)山清水秀与水抱,体现了有利用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循环观风力如何对建筑物产生影响?对建筑物做理想化处理,即只考虑建筑物形状和大小而不考虑变形的刚体。为了对比一般考虑建筑在同样的平面上转动,主要考虑在风力作用下转动。在同样楼层高度条件下,考虑转动动能。在房屋的转动过程中,转动惯量J越大,越稳定。

图4矩形平板、轴转过中心且垂直板面和实心圆薄板、轴转沿直径的转动示意图

从抗风冲击的转动惯量看,单个建筑中方形结构和圆结构具有较大转动惯量,所以稳定性高,但圆形结构很少见,方形结构非常符合我国四平八稳的传统习惯而大加推崇。建筑群整体呈四方形或长方形,并对称轴分布,其能量较低。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结构的建筑,能量较高而不稳定,所以也很少见。大多建筑物的后面有靠山,它们互为依托,形成一个稳定整体。风力系数与长宽比的关系进行了模拟。其中,B为迎风面边长;D为顺风面边长,风向与矩形平面的一边保持垂直,顺风向、横风向和扭转方向的平均层风力系数分别记为CD(z),CL(z)和CM(z),脉动值分别记为C′D(z),C′L(z)和C′M(z),计算结果表明长宽D/B比在1-2之间,具有较佳的抗风冲击性。(高层建筑层风力特性实验,振动工程学报,2003,16(4):409-414)

模拟结果如图5.

图5正方形建筑风力系数与长宽比的关系曲线从以上的,很容易理解古人的以下两个结论:

1)风宜徐来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应有柔和的轻风徐徐吹来,清风送爽,才符合居住之道。按现在的解释风应该在平流层范围内,而不宜有产生紊流或涡流的大风。应该确定一个风速对人体长期健康影响的标准,也是我们现代人为了自身的健康应该考虑的,因为强旺的风以及携带的灰尘等是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的。地势宜平古人认为,地势平坦的房屋较为平稳,而斜坡则颇多凶险。按现代的观点,斜坡上的东西总有向下运动或变形的势能。并有可能对人的心理也会造成一定潜影响。现在的楼盘建筑如果建在地基流变性有差异的地形或存在潜在流变性的地形,也是不稳定的。2.2.2建筑布局,以气为先气以流动为特征,人或仪器可以感受到的气主要有:

1)人体必需之气:空气(O2、CO2、H2O、N2等),水以及水气(直接水与植物之水)。与建筑生态学相关,是建筑风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山青水秀且水环抱的特点,用现代的话说,具有一定的负离子、及适宜的湿度,对人体健康的需要非常有利;另一个方面有利于实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气之清浊:山青水秀即气之清;山枯水污之为浊。气浊为建筑风水的大忌,对人体的健康有害而无利。生态环境的恶化曾迫使许多古文明消失。

2)人气—财富之气实现财富效应的一般过程为:通过人气流动带动商机,进而形成财气。如从地铁的开通,人气的增多,带来附近房价的高涨,在建筑风水就可以认为地铁是财,实际上铁路只是实现财富的直接或间接载体,人气才是财气直接源泉。商业百货建在繁华闹市、大山景点的开发等都可以说明人气是财气直接源泉。但一般的江湖风水师很少或不谈人气,直接将水包括城市中的公路、街道和人的财气联系起来,是有失偏颇的,具体要具体分析。

创造财富在于明白潜在之气与将消之气。凡是一切能够带来人气的潜在或公开因素,都可称为潜在之气,如正在规划、在建的地铁、公路、政策影响等;凡是一切能使人气减少的潜在或公开因素,都称为将消之气;资源短缺,引起人气激荡,从而引起矿产品、油价等上涨等;广告、宣传等刺激人气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说薄利多销的销售策略是赢得人气的有效方法。

但也有例外,如佛、倒庙院等属于清净之气,即使人气再旺,与商机关系也不大,这也许是建筑风水中一直强调要远离这些地方的原因。

3)对天交流之气,主要是微波等,是古人认为实现天人合一的主要物质基础。

4)感官感受之气,如光、温度,是非主流的。

那么传统风水中有关“气”的概念是什么呢?“气”说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气”的涵义,通常表述为“云,山川气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山水者,阴阳之气也”(青囊海角经):“食为味,味为气”(《大戴礼。四代》)。二是“气”的性态,如表述的有:“负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发而生乎万物。”:“四正四隅,八方之中,各有其气,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高见南《相宅。经纂》):“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三是有关“气”的功能与作用,如:“凡地气,从下荫人,力沉而缓;天气熙育人身,力浮而速。故阳宅下承地之吉气,尤欲上乘天之旺气也。”(相宅。经纂):“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青乌先生葬经):“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

风水学有关气的构成中分为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认为不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只要得到生气,才能有吉兆,因此,风水的宗旨是理气,即是寻找生气。古风水所论之气,带有一些朴素的唯物论色彩,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它变化无穷,变成山,变成水,在天空周流,在地下运行,滋生万物。2.2.3建筑风水的生态思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等许多严重问题的情况下,生态学被认为是可以提供解决这些重大问题的具体方案的科学。生态学的许多原理和原则在人类生产活动的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建筑风水”的生态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二,在实践中如何认识和利用环境,并为建筑风水服务,得到最佳的居住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在建筑风水中,大山上覆盖绿色植物是必须的,否则荒山或乱石布满的山具有“煞气”,破坏风水,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观是建筑风水的有机组成部分。绿色植物在建筑风水中的主要作用有:保持生气,调节环境的需要(氧气与湿度);挡煞的作用,包括风煞,电磁煞等;阻挡风的作用,使风速减小。

从这个方面说,建筑风水为了实现自身的设计理念,保持山青水秀,和现代为了生活质量、可持续、生态环境等的思想是一致的。

水也是建筑风的必须条件之一,其主要作用有:有利于保持空气清新和一定湿度,有利于人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代谢;水要清净、环抱;反之,水直走和污浊之水,对人和植物是不利的;清净环抱之水也是天人合一的要求;也有人提出环抱之水有利于灌溉、消防等。江湖风水一直认为水管财,有没有道理?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直接的,是古代实现钱财的有利载体。从水管财概念的形成过程来看,水在古代作为运输工具,或直接从江河湖泊等中得到食物或用于交换货物,有利于得到钱财和财物,所以,古代人就直接认为水是财;后来,基于上述认识推广到马路也是财。现在几乎所有流传下来以及现代的风水书籍中都持这种观点。反映了人们迷信与崇拜程度。实际上,水也好,马路也好,是古人实现财物交换的有效载体,是实现钱财的门路。现代人们实现财物交换的载体或手段扩大了许多,广告、铁路、地铁、项目投资等都可以认为是财物交换的载体。水要转换为财,要通过人的活动,然后才能得到财。2.2.4建筑风水“天人合一”思想蕴涵的科学理念与世界古文明相比,中国的建筑风水更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理念。具体表现是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凝固在建筑上;天人合一的思想远在易经就已产生,与崇拜天的形成过程有关。需要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是特指太阳等外太空的信息交流,而不是现在人类自身产生的电磁信息传播与交流。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从波谱角度看,来自太阳的电磁波从波长小于10-9m的高能γ射线一直到波长大于104m的低频无线电长波,几乎覆盖了全部电磁波谱。其中可见光和红外部分给地球带来光和热,这些辐射是相当稳定的。而短波部分如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虽然所占能量份额很小,但其量值随太阳的活动而变化剧烈,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

天的信息如何对人产生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明确提出了低强度毫米波生物学效应的‘信息作用“概念(1982);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学者提出了毫米波生物学作用的分子肽调节论(1995)。关于低强度毫米波生物学效应的”信息作用“概念,目前已被较普遍地接受,因为从整体上分析这一理论观点是有较充分论据的。水对毫米波的能量吸收最强,毫米波辐射不仅能选择性地对游离的水分子充以能量,而且可能改变水环境的随机态势,从而可导致在生化系统反应中的时相性变化。毫米波辐射通过对水分子的作用,可导致蛋白质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酶的活性和能量(ATP)合成;毫米波辐射通过对水分子的作用可影响细胞内、外媒质的性质,从而导致膜的功能变化,这一重要环节对毫米波辐射进一步引起的生物学作用和作用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外太空的毫米波信息作用对人是否在任意地方有作用?答案是有条件的作用。

已知自然界的毫米波辐射来自太阳、行星、云,但由于大气中的氧分子层、雾、雨、雪、冰雹等的弥散吸收,故不能射到地面上,因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受其作用很小。在人体内和其它生物系统中存在着生命活动中所固有的振荡和波动过程,其中包括毫米波段的电磁振荡,作为一种信息它在保障正常生命机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大气吸收最小的波段称为大气传播窗口,则在100GHz以下的频段共有三个窗口频段,分别为19GHz、35GHz和90GHz,都处在微波频段。

建筑风水地形结构特点与抛物面天线类似,反射面由四神组成的形状为抛物面导体表面或介面表面构成,风水建筑放置在抛物面等焦点或类焦点上(根据接收的信号方向而有所改变)。利用抛物面的几何特性,抛物面天线可以把方向性较弱的信息(人类活动信号)反射为方向性较强的信息;同样,外空间的信号经过绿色大山的植物吸收后剩余的信息也可以有效的反射到风水建筑区域。所以,建筑风水的结构特点可以使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实现天人合一。

抛物面天线具有以下性质与抛物面轴线平行的微波经抛物面反射后,所有的反射线都会聚于焦点或任意平行的的微波经抛物面反射后,所有的反射线都会聚于轴线上的一点;反之,由焦点发出的光线经抛物面反射后,所有的反射线都与抛物面轴线平行。

的岩石对在30kHz以上电磁波的具有强烈反射作用,其对作用点处的人是有害而无利的。

虽然,湿地或绿色植物形成的大地,对在300MHz以上电磁波的也具有强烈反射作用,但环抱水以及绿色植物对电磁波的吸收作用后,主要还有大气传播窗口微波频段如19GHz、35GHz和90GHz,有效地减低了微波的强度。虽然其很弱,但大面积地域的微波反射于一定建筑区域内,是有一定的信息作用和生物效应的。

建筑风水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传统思想是要求天地人三者合一,其中的天人合一在古埃及金字塔、狮面人身象中有所体现;而中国的古建筑风水也体现了这个思想,表示对天的崇拜与追求。其具体表现为:

1)山环水抱外形的建筑风水地形特点类似抛物面天线,其风水建筑位于焦点或中心上,与外界的物质波(微波)信息交换达到最大化;

2)绿色植物、水对外界物质波的吸收与反射,降低了物质波的直接辐射,其交换的微波更具有适合人体的信息效应与生物效应的需要。

3)建筑风水,非常忌讳荒山或乱石山,也就是忌讳外界物质波直接经荒山或乱石山反射后作用于人体,对人体造成危害。

所以,建筑风水是以人为本“天、地、人合一”的完美建筑。当代杰出科学史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认为:“在希腊人和印度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的宇宙”,“再也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不在话下,城乡中无论集中的,或者是散布在田园中的房舍,也都经常的呈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337—338.).

建筑科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人文科学;联系;和谐哲学理念;堪舆理念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原则与结果。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加,促使人们去关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交往的准则上升到精神层面之后就成为“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建筑设计中,“人文精神”是设计的重心,一个优秀建筑设计师应该是人文精神的肯定者和塑造者,通过设计来改善和提高人的生存环境质量和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以人文思想作为根基,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国的不同朝代都对于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的联系十分重视,并且较多数的建筑都是在人文科学的指导之下建立起来。这种基于人文科学进行建筑设计的理念实际上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人文科学的繁杂性使其很难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分类,并且不同的人文科学也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作用力大小不同,在诸多的人文科学中,“天人合一”的和谐哲学理念与堪舆学问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因此下文的也将分别从和谐哲学理念以及风水学问两个角度对于人文科学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连接进行探讨。

一、建筑设计与和谐哲学理念的融合

就建筑风格的美观而言,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与中华文明固有的哲学理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中国哲学讲求人们与大自然形成有效的对接,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指引下,和谐的哲学理念得到了我国传统建筑设计的大力追求,它具体也有两个方面的体现。首先是要求人们所居住的场所必须具有“生命力”,从而与人的生命力形成和谐统一,而并不仅仅是无生命的简单使用设施;其次是讲求人们的居住场所具有大宇宙缩影的功能,与人们自身具有的小宇宙形成对接。

建筑设计与和谐哲学理念不仅在不同的朝代都具有十分显著的体现,而且在不同的建筑物当中也均有所体现。以寺庙的建筑为例,和谐哲学理念对寺庙的选址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大多数寺庙选择比较幽静的高山之处,这些地方不仅具有“天人合一”和谐哲学所要求的自然环境,而且也影响了寺庙中居住的人们。道家是较为重视寺庙选址和建筑的和谐性,追求修炼、成仙、祭神等活动,并认为“仙人好楼居”的思想,因此在建筑上进行筑高楼、多阁台的做法。老子的《道德经》也多次提到筑高楼的建筑理念,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等,而这也很好的体现出了道家的追求“天人合一”的建筑设计的理想。另外,除了建筑格式以外,道家在选址方面更是如此,极力推崇将建筑物建到有山、有水、有林的鸟语花香之处,认为幽静的环境是人们进行修炼,实现天人合一理想的最佳场所。

当然,道家本身对于大自然的追求作为立教之本,但这种建筑思想也对于普通民居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我国的普通民居的建设而言,其建设无论从建筑取材,还是建筑风格上,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面貌有着很好的融合。这种建筑风格的选择除了对于当地大自然环境的热爱之外,也很好的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哲学理念,并逐步将建筑与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想成了联系,如住宅就是身体、土地就是皮肉、屋舍就是衣服等。最为著名的遵循和谐哲学理念所购建的建筑物就是清朝的颐和园,整个园林的选址、建设、命名等都具有十分显著的人体特征。例如,在颐和园内部的各个建筑中,智慧海的建设与命名被比作为人的大脑、知春厅则具有人的心脏的功能、而龙王庙则被看作是人身体上的肾脏。因此,颐和园的建筑目的就在于游览该园林的人能够与大自然的和谐气息形成良好的对接,从而将自己的神气加以展现,从而做到人与自然的统一,达成延年益寿的功能。

二、建筑设计与堪舆理念的有效结合

堪舆理念也就是讲求风水之说,我国传统建筑设计对此更是非常重视。早在春秋时期的很多著作就提到风水学问在建筑上的重要性。《管子・乘马》中提出,如果要进行国都的选址与建设,要么可以选择在较大的山脉脚下进行建设,要么可以在广阔的平原地区进行建设,强调风水学问对于建筑的影响力。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的《葬书》中,认为风水具有影响“气”的作用,风具有将气进行分散的功能,而水则具有将气进行聚集的作用,因此将风与水结合到一起,则代表着自然界的阴阳平衡,从而根据这种理念所建设的建筑物也具有从深层次方面影响人的生理健康的功能。在建筑选址方面,有意识的对“风”进行规避,而追求生气,则就能够保障家庭兴旺,人身健康。

根据风水理念的要求,坐北朝南的建筑较为合适,而这也成为了长期以来我国最为重要的建筑设计风格。另外,左青龙、右白虎、背靠山脉、门前不要有阻挡等一些方面的要求也是风水理念的追求方面。事实上,从现代的科学解释来看,背山面水就能够很好的确保建筑物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不仅可以依托山脉来抵御外来不良环境的入侵,而且也具有广阔的视野空间,能够享受较为充足的阳光与和风。当然,这种建筑的设计除了体现出鲜明的风水理念之外,而且也反映了上述的和谐哲学理念,追求一种较为安详、如意的居住环境。

风水理念与建筑设计发展到清朝就形成了较为成型的思想,其中集大成之作《阳宅撮要》对于建筑当中所涉及到的多方面的风水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建筑的外貌应该如何、盖多少间住宅、床与家具应该如何摆放等方面均做了详细描述,如厕所最好不要设计在住宅的门口处,也不能在风的入口处。我国建筑设计对于风水的追求也是对于人性化追求的侧面体现,这种设计也逐步形成了当前比较著名的风水宝地,如兰溪诸葛村、山西西文兴村等。这些风水宝地不仅在自然环境上很好的满足了居民的生活、娱乐等的要求,而且从精神层面也给予居民以很大的满足感。

参考文献:

[1]陈炜,邓梦.传统人文思想与中国古代建筑[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2]章波.浅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人文精神[J].大众文艺,2012年第7期.

建筑科学论文第5篇

近年来,虽然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部分建筑单位在进行施工现场管理时,并不具备严格的责任划分机制,因此难以对施工责任进行明确,使得施工现场的管理不到位。部分建筑单位为了最大化的降低投入成本,会大大的减少在施工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量,因此在施工时所有的安全保障器材要么不全,要么就是年限过长,难以真正的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建筑施工现场本来就具备开放性、动态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各项工作逐渐的衔接非常重要。如果施工过程中组织内部的管理体系难以严密的监控施工设计、物资供应、工作分配等工作的开展,也会降低施工现场的工作效率。此外,还存在部分建筑单位在开展现场施工管理工作时,难以有效的实施特殊物资管理、设备维护管理、水电管理以及物资管理等工作,因此会使施工现场出现严重的混乱现象。基于上述的问题,建筑单位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对建筑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建筑单位的施工一般是在露天环境下开展的,同时还会开展高空危险作业,因此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是很高的,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项目负责人、施工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安全管理意识。施工现场的管理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而言非常重要,施工现场的科学管理不但可以确保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而且还能够提升施工的安全系数,促进建筑单位的稳定发展。

2进行科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对施工质量进行科学管理

建筑项目施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因此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能否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非常重要。在开展建筑项目施工时,不但需要对施工工艺实施质量监管,还需要对施工技术实施质量监管。在开展质量监管工作时,需要将监管标准和国家标准相统一,对每项施工都做好相应的记录,避免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对于建筑施工而言,只有通过了自检、联检和专检工作后,才属于合格的建筑项目。建筑项目的施工是通过专业的人员来执行的,所以需要规范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此外在施工前,需要全面了解施工的图纸,真正优化施工的各个工序。

2.2对现场施工进度实施科学管理

想要确保建筑项目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需要对建筑项目的施工进度实施管理。建筑单位在开始施工之前,需要对项目的各个施工条件以及要求实施综合的考虑,然后再给出标底工期,同时对施工的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在对施工进度进行设定时,需要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全面的考虑。此外,还需要定期总结施工情况以及施工进度,并将其和预期计划进行对比,一旦出现施工现状晚于施工计划时,需要立即寻找原因,并采取措施加快施工的进度,确保可以按照计划完成建筑项目的施工。

2.3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科学管理

在开展建筑施工时,无论任何时候都需要将安全当作重点内容,特别是在建筑施工现场需要将安全作为工作的重点。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主要是指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施工设备的使用安全。因此,施工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在施工时必须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若是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前提下不能开展建筑施工。施工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需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始着手:(1)建立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筑项目施工需要具备安全保障团队,其中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和丰富的安全经验。在开展施工时,安全保障团队的工作人员需要排查施工当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对于部分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现象需要实施严格的处理,在完成整个工作之后才可以继续开始施工,此外还需要将存在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遏制在萌芽当中。(2)确保施工技术的安全性建筑施工现场必须具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建立消防通道,同时设立比较醒目的安全标识。施工用电需要做好防火方式措施,同时还需要将用电设备放在比较安全的位置。用电设备的使用需要施工人员具备专业的操作技术,坚决避免出现非专业人员使用用电设备的现象出现。施工人员在开展高空作业时,必须做好安全防护措施。(3)做好危险的预防与控制施工人员在开展施工之前,需要对其配备的安全装备进行详细的检查,对于常出现事故的位置需要设置醒目的标识,同时还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工作实施定期考核,从而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

2.4对施工需要的材料实施科学管理

对于建筑施工而言,材料的质量非常重要,因此在施工之前需要对施工的原材料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建筑项目施工前,首先需要确定需要的原材料,然后再从信誉较好的商家进行购买。在施工时需要严格检查施工材料的质量,确保其能够满足施工的需求。此外,还需要对施工原材料进行二次检查,如果出现不符合要求的原材料需要对其进行处理,不可用在施工当中。在开展建筑施工时,需要有序开展施工,提前安排好各类材料的使用顺序,并将其放在合适的位置。此外,材料的使用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记录,避免出现浪费材料的现象。

2.5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

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属于整个建筑项目的核心内容,需要得到严格的监管。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监管工作包含财务管理、施工设计、物资调配管理等内容,同时还需要对建筑施工的不同环节进行故障排查和检查。想要做好建筑项目的审核工作,确保建筑项目可以顺利实施,需要对整个建筑施工做到统筹全局,详细了解施工现场的所有情况。

3结束语

总之,想要确保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工作可以顺利开展,需要对施工现场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实施科学的管理。施工现场的科学管理需要根据建筑施工管理的相关规定开展,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建筑单位节省不必要的经济成本,还能够帮助建筑企业提升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建筑单位的现场施工是整个建筑项目的主要组成内容,所以对其实施科学、合理、严密的监管可以让建筑项目的施工满足客户对建筑项目的舒适和安全的要求,因此对建筑单位的施工现场实施科学的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彭金桂 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廖伟文.论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的科学管理[J].城市建筑,2014(06):130.

[2]陈石斌.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科学管理[J].门窗,2014(05):112+115.

[3]刘明利.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科学管理的有效措施[J].江西建材,2014(18):257.

建筑科学论文第6篇

一、装置的创新点

1.给水方式和循环方式切换。该装置设置了52个电磁阀,通过控制相应的电磁阀,可对上行下给和下行上给两种供水方式进行切换,回水管网可实现干管循环和支管循环两种不同循环方式间的切换。2.自动控制与监测。该装置设置了2个电磁流量计、7个压力传感器和4个温度传感器,可对主要参数压力、流量、温度实现全自动监测。3.模拟运行与实际相接近。该装置总长20余米,高近7米,各配水点之间的距离与实际非常接近,很好地模拟了热水系统工作状况时的出流状态。4.实验演示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该装置既能模拟热水的制备、贮存、输送、循环使用等过程进行实验演示,还能对热水系统技术参数、计算公式等进行科学研究。

二、实验装置的研制方案

建筑热水系统实验装置主要由贮水设备、增压设备、加热设备、配水管网、回水管网、控制系统和阀门附件等组成,如图一所示。图一建筑热水系统实验平台原理示意图(一)贮水设备。水箱是最常用的贮水设备,该装置设置了一个长、宽、高分别为1.2m的、不锈钢板焊接而成的贮水箱,该水箱可用来贮存冷水和回收热水,热水从水龙头放出后经排水管道收集回该水箱中。水箱设置进水管、出水管和泄水管。(二)增压设备。给水系统中常用的增压设备有水泵和气压罐。其中水泵是最常用的增压设备。且热水系统中需要设置循环水泵来促进热水在管道中的循环流动,循环水泵常采用管道离心泵。该装置设置水泵为增压设备,根据压力及水头损失计算,最终给水水泵选取某型号变频水泵,流量为5.6m3/h,扬程为16m,功率为0.75kW。循环水泵选取某型号管道泵,流量4m3/h,扬程15m,功率0.55KW。(三)加热设备。局部热水系统有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等加热设备,对于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常见的加热设备是热水锅炉、水加热器、加热水箱等。该装置中的加热设备选用某品牌储水式电热水器,三台并联使用。该热水器由电脑智能控制,可储水80L,同时可用遥控器进行远距离控制,热水器设有半胆加热、整胆加热、全速增容等工作方式,半胆加热功率为1000W,温度升高1℃所需时间约为4.8min;整胆加热功率为2000W,温度升高1℃需要的时间约为2.4min;全速增容功率为3000W,温度升高1℃需要的时间约为1.6min。(四)配水管网。配水管网是将被加热到一定温度的热水从水加热器配送至各个配水点,按水平干管的敷设位置可分为:上行下给、中分式以及下行上给三种形式。本装置中,可通过对电磁阀的控制,自由切换上行下给和下行上给两种不同的供水方式。干管设在顶层天花板下、吊顶内或技术夹层中的上行下给式适用于设置高位水箱的居住与公共建筑和地下管线较多的工业厂房。干管埋地、设在底层或地下室中的下行上给式适用于利用室外给水管网水压直接供水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五)回水管网。为了保证各用水点随时都能放出指定温度的热水,在立管、水平干管甚至支管设置回水管,热水经过回水管网流回至加热器,此设置可以补充管网所散失的热量。按照设置回水管网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全循环、半循环和无循环三种方式。由于该装置的配水管网采用的是上行下给和下行上给这两种不同供水方式间进行切换,回水管网也必须通过对电磁阀的控制实现相应的变换,故对于下行上给方式,回水管采用全循环方式,对于上行下给方式,回水管采用立管循环方式,且本装置采用的是机械循环方式,在回水干管上设置一个管道循环泵。(六)阀门、仪表、附件。1.阀门。建筑热水系统实验平台装置体积较大,装置中所需阀门较多,为了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该实验装置中共安装了52个电磁阀来控制相应阀门的开关。冷水加热后会产生水蒸气,水蒸气聚集在管内则会影响装置的使用,针对此现象,装置在最顶端设置了2个DN25的自动排气阀,用来排除管内水蒸气。同时在装置的最低端设置了一个泄空阀以便在试验结束后及时排空装置中的水,以免对装置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2.仪表。该实验装置中设置了4个温度传感器、2台电磁流量计和7个压力传感器用来测量和记录水温、水头损失、配水流量及循环流量等相关物理量。温度传感器的量程为0—80℃,用来监测热水水箱出水、最不利点及回水温度。电磁流量计设置于配水干管和回水干管上,用来测量配水流量和循环流量,流量计量-程为0—5L/s,适用温度为0—80℃。压力传感器用来测量水泵出口、各立管最高处、最不利点处和循环水泵进水管处的压力,计算水头损失,量程为0—0.6MPa,适用温度为0—80℃。3.附件。装置中在热水箱的出水口处设置了管道过滤器,用来过滤水中的杂质,以免影响电磁阀的使用效果;在水泵的进水和出水管上均设置了橡胶可曲柔性接头,以防止水泵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对管道及装置造成不利影响;在装置的回水管道上设置了膨胀水罐,以免出现安全隐患。(七)控制系统。为实现自动控制和记录,装置中共设置了4个控制箱和1个控制柜,用来控制电磁阀、水泵等设备的开闭,记录并保存温度、流量、压力等物理量,可以实时显示该系统的压力,温度,流量等信息。

三、实验装置的特性

针对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建筑给水排水实验装置不足的问题,开发研制建筑热水系统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套具有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装置,为课程实践、认识实习和科研创新提供了先进的硬件设施,为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一)实验装置的灵活操作性。通过电磁阀的设置,实现了实验装置较高的灵活性和综合性。根据给水方式的不同,可对上行下给和下行上给两种不同的供水方式进行切换,同时回水管网可实现干管循环和支管循环两种循环方式的切换。另外,装置配制自动控制与监测系统,可对主要参数实现全自动监测。该实验装置平台合理并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空间,同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具备较高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可用于学生的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及师生科研工作,能较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二)实验装置的经济实用性。在使用中可根据实际运行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控制条件,同时,自动控制的实现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此装置所使用的配件方便可得,普通市场即可购买齐全,所需成本较低。该装置又很好地模拟了实际生活中建筑热水系统的运行过程,研究成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如此一来,既满足了实验需求,又为项目节省了资金,一举两得,经济实用。(三)实验装置的先进性。该建筑热水系统实验平台的建设规模接近实际,不仅可实现两种不同供水方式间的切换,回水管网还可实现两种不同循环方式的切换。另外,装置可实现对主要参数的全自动监测,实时显示系统的压力、温度、流量等信息,可以用来模拟热水的制备、贮存、输送、循环使用等过程,还可以通过对水头损失、循环流量、配水流量等参数的记录进行实验研究,为建筑热水系统的设计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四)实验装置的多功能性建筑热水系统实验装置可用于建筑热水系统运行过程工艺参数确定及相关技术与理论研究等方面。不仅可用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理论课程学习,同时适用于学生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还可以作为校内实习基地的一部分,用于学生的生产实习、认识实习等实践环节,以及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相关的科学研究。

四、结束语

建筑热水供应系统作为当今社会建筑给水排水的主要系统之一,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酒店、宾馆、高层住宅、公寓等场所,建筑热水系统实验平台装置的研制可用于模拟热水的制备、贮存、输送、循环使用等过程,可对水头损失、配水流量、循环流量等参数进行实验研究。通过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所有阀门的自动控制,以及流量、压力、温度等物理参数的自动记录和保存,为相关教学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王玉兰 苏馈足 王文静 董 方 徐玮榕 胡真虎 徐得潜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徐玮榕,耿婧婷,余育速,许仁杰,邹海星,徐得潜.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制作[J].安徽建筑,2016,(2):230-231.

[2]苏馈足,徐得潜,王伟,颜存奎.厌氧-好氧废水生物处理实验平台的开发与研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2).

建筑科学论文第7篇

建筑电气工程是涉及到建筑行业以及电气行业的全新的发展领域,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电气工程的重要作用也日渐突出,因此进行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设计与施工也就尤为重要。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在设计及施工的时候要以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充分考虑,才能提高设计的合理性,确保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2建筑电气工程简述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涉及到了控制技术、电工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诸多技术领域,并在电气设备以及智能建筑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建筑物的相关电气供电系统除了包括强电系统以及弱电系统以外,还是融合控制系统、电工系统与电子系统等的科学的应用系统。现代建筑的发展对建筑物内部的电气设备要求比较高,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居住环境、电气设备依赖的程度随着生活生平的不断提高而增高。因此,在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必须要配置相应的电气设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于建筑物内部各类电气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断加深,人们对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可升级性以及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及施工的时候只有将电气、控制与电工等各项技术科学地统一起来,在设计施工的各方面都与国际接轨,对各种先进的设计理念及施工技术进行合理利用,才能使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高效地完成。建筑工程使用的寿命相对较长,而对建筑物内部电气工程的改造却十分困难,一旦对其进行改造就需要涉及到整个电气工程结构的改造或者重建,这些作业的进行必然会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及施工时就要充分考虑建筑物今后的发展及使用情况,以更好地满足建筑物的使用需求。

3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设计

3.1强电系统的科学设计强电系统主要包括动力线路、消防系统的控制线路、照明线路、生活以及实用的各种辅助线路等。在进行强电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对预期内、预期外的可能需要的电路系统进行合理的增设,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建筑电气工程现代化、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的要求。对于取暖的电气能源、空调设备以及家用电气设备等,在建筑电气工程强电系统设计的时候都必须要将其纳入设计的考虑范畴。此外,在强电系统设计时还要在原有线路的基础上合理加上许多新内容,因而电路系统制约机制的精度及准度、复杂程度以及难度也逐渐升高。

3.2弱电系统的科学设计在设计弱电系统的时候,除了科学设计电话、直线广播、直线电视以及火灾系统以外,还要对多媒体系统线路以及电路电视系统线路等进行合理的设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未来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弱电系统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根据相关需要增加某些电气工程线路的设计,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科技的发展,并促进建筑电气工程的发展,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3电气接地系统保护装置的科学设计电气接地系统保护装置的线路设计要求有:要设计相应的屏蔽保护系统线路,建筑物的某些房间需要安装相应的屏蔽磁场或者电磁场的线路,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特殊要求的房间必定会越来越多,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时要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考虑及安排;设计的时候要较好地满足电气工程防雷接地、引线均压环等的特殊要求,以提高建筑工程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保证建筑电气工程的总体质量。

4影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主要因素

建筑电气工程中影响其施工的主要因素包括:

4.1防雷装置的安装施工不够科学电气设备接地干线与地排间不是直接连通的,防雷支架间的距离也相对较大,在引下线及带间通常是用单面焊接或者对焊技术,焊接口的锈蚀现象也十分突出,这导致钢类装置难以较好地发挥其作用。

4.2电气工程施工的规范性不强相关施工人员对建筑电气工程的材料、设备不够熟悉,盲目地进行安装施工,因为建筑电气工程之中会涉及到许多资料及记录,施工过程中的设备也较为复杂,如果不按照操作标准进行规范施工,就会影响施工质量及进度,埋下安全隐患。

4.3管线选材及管线敷设不合理有的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有的使用质量不达标或者不符合规格的材料,如缩小管线的管壁厚度、用其他管线材料代替镀锌管、管线的埋墙深度不够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极大地影响了施工质量的提高,并给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使用留下诸多隐患。

5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施工

5.1传统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暗配管选材对于传统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进行暗配管选材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是选用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钢管。根据强电系统以及弱电系统网络的相关物理要求,在选择并行、交叉以及重叠线路暗配管的时候除了要对暗配管的实用、坚固问题进行考虑以外,还要对其化学以及物理性能的适用性、科学性等进行考虑。为了较好地保证所选材料的有效性,在选择的过程中应凭借相关试验、科学论证来保证暗配管选择的最佳方案。除此以外,在浇筑建筑物混凝土的过程中要以新工艺的相关要求为基础,采用适合的非金属质料的暗配管,并认真进行暗配管的固定,以避免出现管路阻塞、脱落的现象。

5.2对整个施工工程进行科学研究在施工过程中对整个施工工程进行科学研究,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对各个电路给予科学配置是保证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的首要前提。电气工程涉及到的接地保护系统、弱电以及强电系统等都应该在建筑物的墙壁之中有相应的指定空间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对于各电气系统线路的并行、交叉等要在科学、规范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管位位置的合理设置,特别是网络线路设置的过程中更是要对各线路之间的互相感应、物理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相关电学现象等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其可能引发的后果同样要给予准确的计算、有效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确保施工的顺利完成。

5.3在施工前以相关设计要求为依据对电气材料质量给予严格检查要实现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施工还要在施工之前以相关设计要求为依据对电气材料质量给予严格的检查,从供货商到相关材料的验收都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并加强材料的认证,以免用错材料,从而影响到工程的施工。除了对材料质量严格控制以外,还要对材料进行妥善的保管,按照材料的保存标准进行科学保存。有的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还不牢靠,因而未对电气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最终导致各种安全问题、质量问题频繁发生。针对这一问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企业要对材料质量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建立起完善的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以为材料质量的控制提供监管依据。还要根据电气工程的质量标准,制定出有效的质量监管目标,以完成对电气材料规格、外观以及数量的有效控制,进而为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