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06 18:46:31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第1篇

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之所以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得到应用,是因为彼此存在着多个契合点。这不仅取决于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包容性,还与水彩绘画的容纳性有着密切联系。而对于这些契合之处的分析,将极大地促进彼此结合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结合程度的密切性。首先,我们应当明白艺术之间的审美价值理念是相通的。雕塑造型艺术美学是从雕塑艺术的审美鉴赏中得到的,需要在全面审视雕塑艺术后,进行合理的评定。这对于水彩绘画来说亦是如此,创作水彩绘画需要创作者基于美的角度进行设计思考,鉴赏时则需要欣赏者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加以品味。这使得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产生审美价值的契合,因而探讨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对于水彩绘画也就有了契合的基础。其次,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并不是假想。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对水彩绘画具有现实的价值。这种美学涵盖了较为广泛的美学定理,将其原理运用到水彩绘画的创作中去,不仅可以丰富水彩绘画的表现力,而且能够提升水彩绘画的艺术审美的能力。反之,这种提升对雕塑造型艺术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产生有益的改变。最后,应当明白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在水彩绘画的应用并不是偶然。雕塑艺术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雕塑艺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也不再局限于雕塑艺术的范畴,转而朝向不同的艺术领域进行辐射,以其美学观影响着其他艺术的再创造,水彩绘画亦是如此。伴随着艺术探究的深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这对水彩绘画及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发展是十分有力的,这也使两者的相互配合有了契合的未来。

二、如何在水彩绘画中应用雕塑造型艺术美学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上能够如此完美的匹配,那么就有理由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运用到水彩绘画上。事实上,在水彩绘画中应用雕塑造型艺术美学有着许多必然的合理性,而且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也能够应用到水彩绘画的方方面面。

(一)水彩绘画的构思

和其他绘画一样,水彩绘画也应有必要的构思,这对水彩绘画的合理布局以及进一步创造都是必不可少的。从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构思角度来说,这种美学往往注重整体风格的塑造,开始雕塑的那一刻便定下了基本的格调,此后各种反复、转折,都是在为这种基调定型,一旦出现差错便直接影响整体和谐及美感。在水彩绘画上运用这种构思,可以将整体的思想运用到对绘画画面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步都在为整体而服务。

(二)水彩绘画的创作

从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看来,任何艺术活动的开展都有其最为恰当的表达方式。如不同的题材使用不同的材料和表达方式、不同的主题需要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等。而对于水彩绘画来说,水彩画追求色和水相混合、色彩上的搭配和光影上的协调。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原理运用到水彩绘画的创作上来,使整体协调、主次分明,实现水的灵动、色彩的鲜丽、光影的体感交相呼应。

(三)水彩绘画的思想

可以说任何事物的形成必然存在其最初的诉求,对水彩绘画来说绘画的目的是想要表达某种思想。而就雕塑造型艺术美学想要传递的美学思想就是通过某些物象的展示传达理念。这种场景或许是真实地再现,或者是经过艺术化加工的再创造,但都真切地传达了雕塑艺术想要表达的真挚思想。这对于水彩绘画思想上的启发必然是巨大的,渐渐的水彩绘画的思想开明起来,将创作者的真切表达融入到水彩画作当中,赋予作品以深邃的思想。

三、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在水彩绘画中应用的意义

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得以广泛运用,不仅显示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展现了其应用的价值。可以说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运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应用,验证了其美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而且应用也较为合理,这又反映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理论的正确性。因此,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应用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当水彩绘画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创作时,将会对美学理论作进一步验证。这样便会使得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发现其适应过程中的不足,反过来促进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自我完善。由此可见,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是相互辩证发展的,而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得以应用,也是具有应用的迫切性与应用的现实性——即应用的意义鲜明。

四、结语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第2篇

(1)陶瓷雕塑造型单纯。

因为陶瓷雕塑所采用的原材料的可塑性受到限制,所以在陶瓷雕塑的设计中艺术品的造型比较单一,都是采用简单的造型构造,雕塑造型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的,形成之后是静止的。同时,这种陶瓷雕塑不是随意进行雕塑的,而是在原材料的形态的基础上所雕塑的。陶瓷雕塑在人物雕塑、动作雕塑、内涵雕塑等各个方面的造型都具有明显的单纯的特质,在人物雕塑方面都是以单一的人物形象或者物品为主,如在对武松打虎的造型进行构造的时候,多是采用着重描述打虎时英勇的形象,对于老虎采取简略的手法。在动作雕塑方面,无论所要雕塑的作品是什么类型,都是静止的单纯画面,没有动态的连续动作。在内涵情感上的雕塑也是采用单纯的情节和单纯的情感表达,注重某一时刻的状态表达。

(2)陶瓷雕塑造型完整。

陶瓷雕塑艺术成品都是非常完整的,它不仅包括人物形态、动作,也包括陶瓷雕塑本身所具有内涵。所有的陶瓷雕塑的内涵的表达都是通过陶瓷雕塑的整体所显示出来的,而并非陶瓷雕塑的一部分所表达的。同时,陶瓷雕塑整体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看上去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非常的和谐,恰到好处。例如,在进行雄鸡打鸣的作品造型的创作时,只着重雕塑雄鸡的身子和脑袋部分,忽略了公鸡的双腿,将公鸡的脑袋和脖子通过整体的造型的呈现出高昂的状态。

(3)陶瓷雕塑造型具有艺术美感。

陶瓷雕塑的艺术品不想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它具有鲜明的立体效果,给人们一直观的感受,让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对陶瓷雕塑的造型进行审美,不仅能够实现视觉上的美感价值,还能够充分体现艺术家的内在情感,将艺术家的心理素质、审美情况充分地体现在作品上。

2陶瓷雕塑的造型思想

(1)陶瓷雕塑造型美学思想。

自古以来,人们在对待陶瓷雕塑的造型上都是非常注重纹样和颜色的搭配,而对陶瓷雕塑的造型的选择却往往不太重视。然而陶瓷雕塑中最重要的就是造型的设计,一个陶瓷雕塑的价值与否,与陶瓷雕塑的造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在进行陶瓷雕塑造型创作的时候注意它的视觉效果,充分的利用美学的思想。中国的陶瓷雕塑艺术与美学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在进行陶瓷雕塑造型设计的时候通常是采用中国式委婉的线条设计,表现出中国人追求自然和谐的美感,注重通过陶瓷雕塑的造型所表达出来的形式美。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国的陶瓷雕塑流传久远,并具有一定的韵味。

(2)陶瓷雕塑造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思想。

不同的陶瓷雕塑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但是所有的陶瓷雕塑都会表现出的一种氛围就是和谐。想要将陶瓷雕塑发扬光大,就要注重陶瓷雕塑与人们现实生活的结合,让陶瓷雕塑的成品能够与社会的生活状态相协调。所有的陶瓷雕塑的艺术作品都是来源艺术家们的生活体验,正因为如此,陶瓷雕塑才受到人们的欣赏与青睐。不同时代的陶瓷雕塑可以反映不同时代的生活状态,人文精神以及物质水平,也是源于所有的陶瓷雕塑都在追求与社会生活相协调的造型思想。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他不仅昭示着我国艺术文化水平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情感的凝聚。

(3)陶瓷雕塑造型与文化底蕴相结合的思想。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陶瓷雕塑更能透彻地反映出我国的艺术文化精髓。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也各有不同,不同时代的陶瓷雕塑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也是各具特点。例如宋代的文化风格较为大气,所以当时的陶瓷雕塑作品造型都是比较大方典雅,透露浑厚的文化气息;而明朝时期则多数以素雅的造型为主,到了现代,陶瓷雕塑造型则多了几分现代的艺术特点,显得时尚简洁大方。陶瓷雕塑的造型将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文化底蕴很好地结合并表达,显示了中国的古朴致雅,产生了别有深意的作品。

3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

(1)艺术美感表现手法。

艺术美感也就是利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采用中国画的笔法,对陶瓷雕塑造型进行线条的勾勒,制造出想要表达的意境,突出想要表达的情感形象。所谓的中国画手法也分为许多种表现形式,不同的手法对陶瓷雕塑的造型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在的陶瓷雕塑造型中许多都采用中国画线条勾勒,以直接的方法对陶瓷雕塑作品进行整理,将陶瓷雕塑的造型表现出流畅的感觉。同时还可利用中国画意境表现手法,使陶瓷雕塑更具内涵性魅力,具有鉴赏的价值。

(2)真实性表现手法。

真实性的表现手法就是讲中方古典的美感与西方的文化相互融合,进行真实写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将作品真实地表达出来,对作品的造型进行客观细致的设计。这一表现手法可以从陶瓷雕塑的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再陶瓷雕塑的釉色的选择中表现,另一方面可以从陶瓷雕塑的色彩搭配中表现。釉色的选择方面,源于陶瓷雕塑的釉色不同所表现出的质感也有所差距,运用真实性的表现手法,则注重选用逼真的釉色作为陶瓷雕塑的基本材料用以实现以假乱真的目的。非常成功的例子就是著名的“皮夹克”陶瓷,可以做到无法辨别真假的境界。而色彩搭配方面,为了展现真实性的表现手法,可以再对陶瓷雕塑进行彩绘时候着重进行色彩的复原,是真实的场景设置于陶瓷雕塑的造型相一致,取得无法辨认的成就。不仅这两方面,在陶瓷雕塑的造型构造、陶瓷雕塑的装饰方面也是需要进行真实性表现手法的应用的。这种手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逼真的效果,对于陶瓷雕塑的发扬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4结束语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第3篇

两汉时期的雕塑艺术主要集中在陵墓美术的范畴之内,其中最为典型的有霍去病石刻、杨家湾兵马俑、汉阳陵兵马俑、徐州狮子山兵马俑等。这时期的雕塑有着一个共同的艺术形式,而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对艺术审美的一种非写实性的具象表达。这种非写实性的具象表达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整体造型中追求气韵生动的象征性和意象性的审美特点追求气韵生动的象征性、意象性是构成非写实性具象表达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传统雕塑艺术中审美精神的主要追求。象征性的表达是艺术表现形式及目的,这时期人们更多利用雕塑的形式来传达对死者的告慰之情和对神灵信念的理解,同时又通过这种方式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审美的情感,雕塑造型中充满了强烈的运动感和内在的力量感。从兵马俑到陵墓石刻,所有的造型艺术都以象征性入手,追求大气沉雄的意象表达,以其重复的美学特征来象征气吞万里的气象,以期达到镜像现实生活的特点,以圆雕和浮雕及线刻相结合的处理手法来表达汉代所特有的非写实性表达的意象美学。

(二)“随遇而安”的整体具象而局部写实的特点整体具象而局部写实是从两汉时期开始延续下来的一种传统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源于雕塑的象征性,作品往往流露出一种强烈的“点到为止”“随遇而安”的特点,对细节的变化不做过多的考究,有很强的随意性,后人往往又觉得这是一种情趣。整体的具象往往根据需要而任意选择表现形式,如汉阳陵兵马俑以及杨家湾兵马俑的共同特点就是人物的头部高度写实而身体只是做了简单的结构处理,对结构和解剖不做细致的描绘,把细腻性和写实性用绘画的特点来代替。虽然能从单个俑的造型中分辨出人物的形象特征,但是这种特征只是对人物形体的概括,同真正的解剖结构相差太远;虽然整体上符合比例,但也只是符合视觉上的比例,绝非是按照人的真正比例和结构,同写实有很大差距。这种形象是轮廓式的“像”,而绝非写实风格体系中生理解剖的“像”,是象征性的、意象的表现,并非是真正写实性的。

(三)“做人不如做动物”形体之上的差异性在雕塑造型中对人和动物的形体处理,对人物的表现远远落后于对动物的表现,流露出在形体之上自我矛盾的差异性。无论石刻还是各种俑的造型,先民们对动物的塑造投入了更多的热情,使动物的表现更加生动形象,这一点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和理解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的一种表达。而相对于动物的塑造,人物雕塑显得粗糙而缺乏生动性,流露出人们对自我的认识缺乏一种严谨的态度,表现出艺术对人体的自我封闭的状态与心理。如杨家湾兵马俑中的人物造型,只是通过模拟对象来象征现实生活,尽管为了避免雷同对人物形象做了区别性的刻画,但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刻画,对于结构的组成、形体的组合与穿插并没有进行过多的塑造,但是同一坑中的马俑却不同,进行了形体与结构的处理,加进去制作者对马的理解和思考,形体上方圆并用,运用“弧线”和“S”形线来强调动感,更好地解决了形体的穿插关系,并且在对解剖和结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概括,减少不必要的光影效果对整体影像的分割,使单个形体塑造充满着浑厚的感觉,动静结合,整体上达到一种气势上的追求。兵马俑的这种处理手法迅速扩展到所有动物造型的身上,造型的形体感越发强烈,语言上进行绘塑结合,线与雕刻相结合,并且这种形式与语言也在地上石刻的造型上运用,逐渐成熟,最终形成传统石刻的非写实性的表现语言。

(四)“做人重面子”及“察颜观色”的特点“重面子”是指在整个人物雕塑的塑造上往往只注重面部的刻画;而“察颜观色”是指用绘画的特性来弥补雕塑的不足,尤其是对色彩的需要。从写实的风格来看,雕塑的写实性在某种程度上被色彩代替,与其说雕塑和现实之间的“像”,倒不如说是绘画色彩和对象的接近,是色彩的写实。“重面子”而轻身体,在脸的表现上比较细腻,往往不重视身体的表现,完全是为了需要才象征性地处理一下,对解剖和结构不做深刻的处理,只是表现出轮廓影像中的基本结构和比例关系,追求整体气势而突出个性特点,如西汉杨家湾兵马俑中将军俑的表现手法就是如此,微微隆起的“将军肚”配以略显盛气张扬的面部表情,腹部与面部相比较,腹部往往是象征性地传达其存在的观念,而面部的表现反倒显得谨慎,在处理上通常略为细致写实,发型、胡须和其他形象特征都表现得非常细致,配以接近客观真实对象的彩绘,为制作兵马俑的再现现实目的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形成了两汉时期特有的风格。

(五)现实性与单一性的对象表达表现的对象有着强烈现实性,缺乏丰富多彩的表现内容,既没有出现神像也没有出现希腊式的人体,目的极其单纯,就是镜像生活。虽然其中也有一些神话题材及通俗信仰的题材,墓葬雕塑几乎完全是对现实生活的镜像,所有的雕塑没有出现对神像的崇拜,也没有出现对人体的描写,这也是非写实性表达中非常明显的特征,从某种角度上显露出对神的敬畏和无知及对人自身的认识缺少一种自信的精神。尽管墓葬总体上的设计意图是为了满足先民们的通俗信仰,雕塑与壁画等充满着神话迷离的色彩,表达了先民们幻想着死者在另一个镜像的世界中得到永生的观念,但是在雕塑的造型中始终没有出现对于各种神像的表现,而把对神的理解与表达交给了两汉时期的文学和绘画,神性的表达只是斑驳的几点,并不是雕塑艺术的主要任务,反映生活镜像现实才是终极目的没,因此对物质上的满足最终成了最急切的表现形式。

二、形成非写实性表达的主要原因

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到两汉时期形成了非写实性表达的形式和语言,这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从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条件来看,两汉时期尚不具备走向写实的条件,因为写实雕塑的产生是需要哲学观念、意识形态及社会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长期积累而产生的,这种非写实性的表达是复杂的社会哲学对审美取向的制约,以及人们生活中自我约束、自我表达的一种结果。往往有何种社会意识形态就会产生何种艺术形态。非写实性的表达是复杂的社会哲学及人们自我约束、自我表达的一种结果。

首先,秦汉时期哲学观念对雕塑非写实性表达产生了重要影响。雕塑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美的需求或者为了人们欣赏。出现雕塑造型艺术往往不是单纯为了创作而产生的作品,而是以功能性为目的,满足通俗信仰上的需要。包括各种明器或者陪葬器在内的雕塑造型艺术品,单纯为了观赏性的作品几乎就不存在,因此好看与否已经不是主要的,而是附加到其制作过程中去的次要的意义。雕塑的制作完全是按照墓葬的礼仪观念和阴阳观念来进行,包括造型和着色。“在汉代社会的通俗信仰,包括阴阳五行观念、神仙方术、谶纬观念。在汉人日常生活领域所有方面,这些因素以其潜在的力量,规范和调节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对汉人的造型活动和审美观念也具有深刻的导向、规范和调节的促成作用,它直接影响了汉代造型艺术的面貌。”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直接放弃了纯粹的美的形式,连绘色也并非是因为美,而是各种礼仪及通俗信仰的需要,长此以往,在功能信仰的观念上慢慢揉进了一些审美的单纯性,在制作过程中制作者开始讲究造型的生动性和视觉美感,逐渐形成了一种非写实性的表现语言。其次,整个社会审美取向对雕塑造型艺术的引导和制约,使雕塑的制作从一开始就用中国绘画中的随意性代替了解剖学的严谨性,追求绘画中的审美气质而放弃了一些解剖学中的几何、数学、对称等审美原则。

再次,社会发展的现状对其审美的制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耕社会,日常生活中关注最多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达最多的是对自然生活的理解和愿望,而缺少对人自身的肯定。人们在审美表达时总是去和自身的现状相吻合,总是和自身所受的某种情形相背离,表达自己对不能达到的某种目的的向往,表达自己的理想,这种愿望在艺术作品上往往显露无遗。最后,人不能充分认识自我,缺少自信与激情。对于艺术创作而言,两汉时期雕塑的创作缺少一个出现人体艺术所需要的特有的环境和开放的气氛,这个条件虽然并非是主要的,但却是不能忽视的。伦理道德观往往是艺术家的枷锁,艺术作品往往只能表现一些没有地位的和远远不可能触及安全的角色,如乐舞俑、奴隶,以及一些动物等,虽然是人物但绝非是人体形式的人物,都是以着装等形式出现的。通俗信仰和禁欲主义导致汉代雕塑缺少人体表现形式。因此也就造就了先民们对动物的生动表现。无论从空间形体还是从人性伦理上,对动物的表现远远要比对人的表现要轻松许多。而对动物的表达永远都是自由的,因此,两汉时期雕塑艺术中的动物造型生动而充满活力。

三、非写实性表达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第4篇

冰雪雕塑是大学校园中是高校校园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拥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雕塑艺术具有很多做勇敢,如:加强审美教育、利于校园文化气氛的形成、加快文化之间的沟通,具体表现如下:

1.引导作用

雕塑艺术能够满足师生们感官和感觉上的追求,它作为一种存在于校园文化中的内涵丰富的立体艺术形式,通过视觉上的影响对校园空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对师生的心灵追求和思想追求做出了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也会得到更好的塑造,能够体现出时代的特征。

2.文化沟通作用与亲近感

师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受到雕塑艺术独特魅力的影响,师生之间以及学生给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沟通都会得到促进。

3.审美教育功能

性格的培养和塑造以及陶冶作用就是所谓的审美教育功能。好的冰雪雕塑是激发学生进取精神和凝聚力量的基本,是大学文化的有形的物质载体,可以在无言中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和陶冶,可以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得到升华。校园软实力的物化是通过冰雪雕塑来表现的,它能够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和装饰,利于校园学习气氛的营造,提升了校园品位,丰富了师生们的精神内涵。

二、校园冰雪雕塑作品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1.设计原则

(1)生态化原则

生态化设计最理想的理念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天人合一”,这也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已有的环境为基础,根据地形地貌并且按照该地生长的绿色植被,进行合理的设计,通过合理的植物色彩配合,提升作品的美观度,这也是高校校园的冰雪雕塑设计中必备的,可以保护自然环境,给人以没的享受。

(2)人性化原则

雕塑和人之间的交流关系是现代校园之中的冰雪雕塑的重中之重,所以冰雪雕塑也不仅仅只有观赏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会受到地域、文化、时间、文化的影响,他们可以穿越国界让人们进行过跨越时空和实践的对话,这样的对话的形成能够让人们对学校的历史还有作者情怀的感知更加深刻,学生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还能引发思考,陶冶情操。

(3)整体性原则

为了让雕塑作品和空间、地域、人文以及环境很好的融为一体,就要实现校园冰雪雕塑在设计时与校园环境中的建筑、山水以及植物等景观元素之间的对应和结合。同样的,对环境问题和历史文化等问题的重视是校园冰雪雕塑设计的时代的反映。

(4)空间性原则

就空间来讲,校园冰雪的雕塑使用的都是公共的空间,就导致了空间的有限性,不同于其他的空间,它的范围比之公共空间还要小上许多,所以在雕塑数量的尺度上更需要注意。在主题、尺度、手法的选择是设计艺术雕塑时最要注意的,要完美地和环境相协调。

(5)文化性原则

冰雪雕塑的设计充分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它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尽善尽美地体现出这一大学的民族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科技先进文化。

(6)创新性原则

不断地取长补短、查缺补漏,是现代冰雪雕塑设计的精髓,它学习了以往的设计精华,还进行了持续的创新和发展,各种艺术流派的风格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扬弃,新成果的现代的具有创新性的冰雪雕塑,这样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和思想成果的提高。运用了“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方法,对此进行创新,使校园环境更有美感。

2.设计方法

(1)设计调研

受众心理审美、校园文化和环境、行为方式等都是调研的主要内容,在更加细致的方面还包括了雕塑的位置、主题、形状的选择,以及处理细节等等。点烟的方法主要包括了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利于对数据和资料的统计。

(2)题材选择

大学校园冰雪雕塑的题材选择主要依靠相关的地域文化、科技文化、历史文化、世界文化、传统文化这些方面着眼,选择如图形雕塑、人物雕塑、内涵丰富的实物雕塑、自然雕塑等为原型,对校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进行体现。

(3)位置选择

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是选择雕塑位置的重要因素,要特别注意雕塑的空间朝向和视角方向,达到光影良好的效果。

(4)体量设计

作品的内涵完全可以通过雕塑的尺寸设计和体量来影响,相比于城市来讲,校园的空间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大多数的校园雕塑尽量参考真人,达到尺度的统一,人和雕塑之间的距离也就缩小了,产生一种亲近感,让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缩小。

(5)造型设计

公众们都可以接受的形象是在校园雕塑设计时最主要的,也就体现出了造型在冰雪雕塑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运用夸张的方法把生活中常见的形象和常见物品扩大化,人们的好奇和兴趣也会随着超大尺度的雕塑的出现而提高。

(6)色彩设计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雕塑造型艺术 美学 水彩绘画 应用意义

雕塑艺术与平面艺术相区分,是一种占据一定空间体积的艺术。雕塑艺术在视觉上显得十分丰满,往往堆砌起来的雕塑能给人以视觉冲击。因此,雕塑艺术在其造型艺术的美感方面就显得更加立体,这点是平面艺术无法企及的。本文探究的是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对水彩绘画的启示,关于这点,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能够结合的因素,这对于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在水彩绘画上的应用至关重要。

一、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的契合点

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之所以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得到应用,是因为彼此存在着多个契合点。这不仅取决于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包容性,还与水彩绘画的容纳性有着密切联系。而对于这些契合之处的分析,将极大地促进彼此结合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结合程度的密切性。

首先,我们应当明白艺术之间的审美价值理念是相通的。雕塑造型艺术美学是从雕塑艺术的审美鉴赏中得到的,需要在全面审视雕塑艺术后,进行合理的评定。这对于水彩绘画来说亦是如此,创作水彩绘画需要创作者基于美的角度进行设计思考,鉴赏时则需要欣赏者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加以品味。这使得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产生审美价值的契合,因而探讨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对于水彩绘画也就有了契合的基础。

其次,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并不是假想。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对水彩绘画具有现实的价值。这种美学涵盖了较为广泛的美学定理,将其原理运用到水彩绘画的创作中去,不仅可以丰富水彩绘画的表现力,而且能够提升水彩绘画的艺术审美的能力。反之,这种提升对雕塑造型艺术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产生有益的改变。

最后,应当明白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在水彩绘画的应用并不是偶然。雕塑艺术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雕塑艺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也不再局限于雕塑艺术的范畴,转而朝向不同的艺术领域进行辐射,以其美学观影响着其他艺术的再创造,水彩绘画亦是如此。伴随着艺术探究的深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这对水彩绘画及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发展是十分有力的,这也使两者的相互配合有了契合的未来。

二、如何在水彩绘画中应用雕塑造型艺术美学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上能够如此完美的匹配,那么就有理由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运用到水彩绘画上。事实上,在水彩绘画中应用雕塑造型艺术美学有着许多必然的合理性,而且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也能够应用到水彩绘画的方方面面。

(一)水彩绘画的构思

和其他绘画一样,水彩绘画也应有必要的构思,这对水彩绘画的合理布局以及进一步创造都是必不可少的。从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构思角度来说,这种美学往往注重整体风格的塑造,开始雕塑的那一刻便定下了基本的格调,此后各种反复、转折,都是在为这种基调定型,一旦出现差错便直接影响整体和谐及美感。在水彩绘画上运用这种构思,可以将整体的思想运用到对绘画画面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步都在为整体而服务。

(二)水彩绘画的创作

从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看来,任何艺术活动的开展都有其最为恰当的表达方式。如不同的题材使用不同的材料和表达方式、不同的主题需要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等。而对于水彩绘画来说,水彩画追求色和水相混合、色彩上的搭配和光影上的协调。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原理运用到水彩绘画的创作上来,使整体协调、主次分明,实现水的灵动、色彩的鲜丽、光影的体感交相呼应。

(三)水彩绘画的思想

可以说任何事物的形成必然存在其最初的诉求,对水彩绘画来说绘画的目的是想要表达某种思想。而就雕塑造型艺术美学想要传递的美学思想就是通过某些物象的展示传达理念。这种场景或许是真实地再现,或者是经过艺术化加工的再创造,但都真切地传达了雕塑艺术想要表达的真挚思想。这对于水彩绘画思想上的启发必然是巨大的,渐渐的水彩绘画的思想开明起来,将创作者的真切表达融入到水彩画作当中,赋予作品以深邃的思想。

三、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在水彩绘画中应用的意义

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得以广泛运用,不仅显示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展现了其应用的价值。可以说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运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应用,验证了其美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而且应用也较为合理,这又反映了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理论的正确性。因此,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应用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当水彩绘画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创作时,将会对美学理论作进一步验证。这样便会使得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发现其适应过程中的不足,反过来促进雕塑造型艺术美学的自我完善。

由此可见,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是相互辩证发展的,而雕塑造型艺术美学能够在水彩绘画上得以应用,也是具有应用的迫切性与应用的现实性――即应用的意义鲜明。

结语

通过探究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在水彩绘画中的应用,使我们逐渐了解将其应用在水彩绘画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伴随着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渗透,雕塑造型艺术美学在水彩绘画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雕塑造型艺术美学与水彩绘画可能会有应用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在对已有应用成果的保护,更应将这种应用发展下去,从而促进彼此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险峰.雕塑与平面造型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季红.论水彩绘画的艺术特征[J].天中学刊,2000(4).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雕塑;造型艺术;冰雪艺术;创新

引言:

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我们的先民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打造了用来谋生的劳动工具,还创造了具有审美意义的雕塑品。冰雪雕塑艺术是兼具艺术家灵慧与大自然神奇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质感魅力与表现形式使这一年轻的艺术名扬天下。近年来,冰雪雕塑艺术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雕塑艺术概况

雕塑是指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1.1中西方古代雕塑造型特点

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

1.1.1中国古代雕塑特点

(1)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2)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行。 (3)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4)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5)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6)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

1.1.2西方古代雕塑特点

1.2当代雕塑现状

当代的视觉艺术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思想的组成部分,艺术本位的概念也已经大大拓宽,可以说当代雕塑(这里不包括城市雕塑)已经成为一种关注人性、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未来的艺术,是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思想。

1.2.1 当代架上雕塑

中国当代架上雕塑充分吸收了平面,色彩,构成学以及影像艺术等等各家优势,同时,拓宽多种材料极其造型潜力,寻找一切雕塑可能利用的资源,去寻找未来的可能性。

1.2.2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 网站

由于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受到了所有雕塑家的倾心关注。在材料选择上强调与本土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和现代工业背景的息息相关。坚固、永恒和优质是传统雕塑对材料的要求,而在今天不分质地优劣和永久与否,只要能够有效、完美地传达雕塑家的意图,就是最好的材料。

2. 冰雪艺术概况

2.1冰雪文化及载体

冰雪文化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冰雪文化,是指人类在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从事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以冰雪为内容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渔猎、体育、艺术、民俗、经贸、文学、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文化展览、新闻报道等等。狭义的冰雪文化特指体育、艺术、文学、旅游、科技等精神财富。哈尔滨能在中国率先发展起现代冰雪文化,是因为他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城市历史。

2.1.1冰雪饮食

2.2.2冰雪体育

2.2.3冰雪文艺

2.2.4冰雪旅游

2.2.5冰雪艺术

2.2冰雪艺术的起源  

冰雪艺术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因为,北方地区人民要生存就必须与冰雪抗争,必须接受冰雪。长期与冰雪的接触让北方人民对冰雪的特殊性更加清楚,人们不再畏惧冰雪,人们利用冰雪来丰富生活。随着民俗冰雪活动的不断扩展,人们从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出现了早期的冰雪艺术活动。我国有记载的古代冰雪文化活动出现在隋唐时期,是北方少数民族首先开始的。

2.3冰雪艺术的特征

(1)自然基础(2)社会基础(3)文化基础

3.雕塑造型给冰雪艺术带来的创新思维

3.1雕塑与冰雪的结合

3.1.1雕塑造型带来的种类及创作风格

(1)素描、绘画基础。(2)表现手法上也分有圆雕、浮雕和透雕等形式。(3)具象、装饰变形、抽象。(4)都通过造型手段来表达感情、意境。

3.1.2雕塑造型带来的功能与意义

3.2冰雪艺术中雕塑造型语言的应用 网站

3.2.1冰雕的艺术表现

3.2.2雪雕的空间、体量造型

3.2.3冰灯的形式语言

3.2.4冰建筑中的雕塑语言

4.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前景

冰雪活动开始是人们为了生存,在被动接受冰雪中产生的,然而经过了历史与劳动人民智慧的打磨,逐渐发展成为积极的、有力的、综合的活动,是人们利用自然充实人文生活的典型个案。

(1)促进冰雪艺术不断创新,提高冰雪艺术的可观赏性水平。(2)冰雪艺术继续普及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市民的审美水平,增强文艺活动的可参与性。(下转第126页)

(上接第125页)

4.1国际四大冰雪赛事

4.1.1加拿大的“魁北克冰雪狂欢节”

节日活动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多彩,包括“雪之城堡”、“狂欢节之王”、“冰河竞舟”等活动。

4.1.2日本的“札幌雪节”

有国际雪雕比赛及市民的各种冰雪竞赛活动。

4.1.3挪威的“奥斯陆滑雪节”

挪威的“奥斯陆滑雪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及滑雪爱好者投身其中。

4.1.4中国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冰雪活动。期间的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雪博会驰名中外。

4.2冰雪雕塑艺术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就冰雪艺术而言,它有两个价值,一个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另一个就是适于文化消费的经济价值。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这两个价值,才使其有所广泛的传播空间。 网站

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抽象造型语言;教学实践;雕塑创作;方法论

一、抽象造型语言在雕塑学科领域的应用现状

在现代雕塑教学中,抽象造型的学习成为雕塑系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训练。然而抽象雕塑作为一个外来的艺术词汇,相较于具象雕塑始终处于附属地位(这与具象雕塑一直以来所强调的社会现实性、教育等功能相关),使得抽象雕塑造型训练没有成为一门相对系统的课程进入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也始终没有得以成熟的发展。目前,各大学院里系统地进行抽象雕塑的授课课时比重极少,这为我们进行抽象雕塑教学造成了许多困难。在几年的教学当中我也察觉到,学生很难从原本的具象写实基础转变到具有抽象形式和意味的造型应用中来,这也使得学生在雕塑创作过程中只能浅薄、生硬地模仿现代抽象主义大师的形式,甚至在抽象造型领域一片空白而无法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所以特借本文来谈谈本人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摸索和尝试,希望在雕塑教学中为抽象造型训练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或者说是否可以找到一些途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抽象思维的训练。“立体构成”这个概念早在包豪斯时期就被提出来,它作为一种方法不断被应用在艺术设计学科的各个领域,这门学科也成为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不同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而在雕塑教学领域却没有太多比较系统化的书籍、论文来指导我们的学生“如何进行非具象雕塑和抽象雕塑的创作”。我在想,这些所谓的“方法论”在纯艺术学科中不愿被过多讨论,是否是因为过多的讨论和抬高它的重要性会陷入某种尴尬,即艺术本该是创造具有个人独特语言的视觉审美形式,怎能靠一味模仿过去的大师已有的视觉样式来进行创作,这是否违背了纯艺术所追求的自我、独具个人特色的本质思想?然而,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该思索如何在启迪学生的创造力和传授艺术本体语言的方法论中寻找到某种平衡点,使方法论和审美经验成为一种创造的可能性并且提供一种想象空间,而不是反过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模式。

二、雕塑艺术中的抽象语言和抽象表现主义

谈到抽象语言的应用问题,我们有必要先明确“抽象语言”和“抽象表现主义”这两个词语的概念。前者是一种创作中使用的表达方式,而后者是二战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艺术运动,也是一种风格流派。与抽象语言相呼应的是具象语言,它们是艺术表达中的两种语言方式,并且同时存在于雕塑作品中,而不是绝对隔断开来。如果追究抽象语言本身,中国古代雕塑甚至比西方更早就具有这种审美意识,中国的传统佛像造像,陵墓雕刻雕塑艺术中的兽形石雕、木雕,以及房屋建造中使用的装饰雕刻等,无不呈现出朴素的抽象造型理念和要素。比如中国汉代著名的雕塑《马踏匈奴》,其夸张的抽象雕刻手法正是强化了战马和匈奴人两者的形象,这种对形体的高度概括将抽象与具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富有灵气,耐人寻味。这种美学特征是与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的。而“抽象表现主义”这个词语来自于二战后的美国,它最初从绘画开始,然后影响到雕塑。大卫•史密斯无疑是这其中最优秀的雕塑家,他在年轻时学习绘画期间发现了毕加索、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的作品以及俄国构成主义,其早期雕塑作品都直接来自立体主义构成结构,也很少丢失与绘画平面的关系,作品《杠杆支点上的结构》《哈德逊河风景》(图1)中,均反映出艺术家与立体主义之间的联系,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西方抽象雕塑的发展,可以发现这种抽象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从具象一步步发展而来的,20世纪的西方雕塑史也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和拼贴式雕塑,到未来主义雕塑家波丘尼在雕塑中追求动势的形态,再到超现实主义,然后走向抽象表现主义等。这些风格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也或多或少都与“抽象语言”的审美追求有关。理清这两个概念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从前人的雕塑作品中寻找到抽象造型与具象造型的一些处理方法,从而转变为自身创作的语言方式;对西方抽象艺术的发展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梳理,会使我们认识到“主体性”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并且思考如何通过各种造型的形式来传达观念和思想,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一种有益的方向和启示——这也是我在雕塑专业的抽象造型训练课中不断传达给学生的理念。

三、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成果案例

这是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本科三年级的一个创作课程,在此前的课程大都以西方传统的写实泥塑为主要的训练方向,所以在课程开始前,“什么是抽象艺术?为什么进行抽象造型能力训练?”这样的问题被不断地强调和进行讨论。在本课程里我鼓励大家尽可能抛掉过去以泥巴为材料的塑造方式,不限制雕塑所使用的材料和手段,最终呈现的作品尽可能展示出思考的过程。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理论上建立起创作的系统性和独特性,在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方式,为今后所进行的抽象雕塑创作提供一种可行的思维导向和方法。在与同学们的探讨过程中,此次创作选择了两个主要参考的途径:1.从具象的形象或者画面开始,通过抽象变形训练,对其进行具体的提炼和解构,最终转化为一件富有结构美感的空间艺术作品;2.从自己感兴趣的抽象绘画作品入手,从中提取需要的元素和结构,在三维空间中发展出有形式意味的视觉样式。为期三周的课程从创作图稿到实物制作虽然略微有些紧迫,但同学们对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材料做了各自的尝试,从解构到重构再到实物的制作过程,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有的同学从具体的人物形象中找灵感,对形体做了拆解、整理和概括,这件刻画京剧人物“大武生”的雕塑最终选用了用铝板来完成,作品舍去了为:“抽象艺术观念和抽象造型能力的滞后,使得中国抽象艺术得不到长足的发展,使得视觉艺术的语汇处于较为单调甚至是乏味的境地中,这也造成了与世界艺术对话的差距,虽然中国当代不时地出现优秀的抽象雕塑艺术作品,但尚缺少一直致力于在抽象雕塑艺术领域坚持始终的艺术家。这就难免产生支离破碎的缺乏系统的、甚至是表面化肤浅的作品。”为此,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结合我们自身的文化发展逻辑,将抽象造型语言的训练更加系统化地代入现代雕塑学科发展建设中来,为我们带来越来越多富有当代价值和独具个人语言的抽象类型优秀作品,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美]乔纳森•费恩伯格著,王春辰,丁亚雷译.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美]迈克尔•莱杰著,毛秋月译.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