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德语教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03 09:56:31
德语教学论文

德语教学论文第1篇

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指课堂上师生沟通顺畅,课堂气氛活跃,紧张适度,秩序井然。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也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标新立异,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具体到语文教学中,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有效缩短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人物形象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思想更丰富、更活跃,继而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在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课堂氛围中对文本作个性化的阅读,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则作针对性的点评。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向上的阅读感受和心理体验,教师应当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那些消极、片面、错误甚至可笑的阅读感受和心理体验,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要热情地去引导和纠正,必要时还需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这样,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总之,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育人因素

培养良好品德选进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它们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德育教育材料。除了要求学生多读以外,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让学生谈如何学习?如何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如何感谢家人和国家?学习《爱莲说?》,让学生谈如何做一个“洁身自好”之人?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谈如何处理和谐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树立良好的亲情观……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文的主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可以结合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对前途充满希望”的信念和《愚公移山》中“不畏困难、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愚公精神”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教学《鱼我所欲也》,可以在引导学生领悟孟子向我们阐明的“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道理后,劝勉学生为人处世不能见利忘义;教学《岳阳楼记》,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语句,进而体会范仲淹在抒发自己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情怀的同时,还希望以自己那“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影响世人的写作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思想受到教育,品德得到培养。

三、发挥作文教学德育功能,提高思想认识

(一)命题诱情,练文又炼人

语文教师在命制作文题目时,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诱发学生的情感,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只有精选学生既熟悉且又有意义的题材,并针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考虑命题,才能诱发学生蓄积在心中的美好情感,从而在情感的审美体验中提高思想认识。例如,某学生患病在家休息,很多学生前去探望和帮助他,教师若以《他病了之后》为题让学生作文,就会诱使学生抒发对友爱互助精神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教育,达到“练文又炼人”之目的。此外,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消极思想设计命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精心选材,端正学生思想

围绕文章主题选择材料,是作文指导的一个重点,而选择什么材料,确立怎样的主题,都鲜明地表现着作者的思想倾向。青少年处在成长时期,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写正面的、向上的文章,即便写批判不良现象的文章,也应该从积极的角度,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来写。例如,有些学生抱怨我国落后,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更亮”,不能辩证地看到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变化,命《市场见闻》《我家富了》之类的题目。学生的调查研究和作文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教育、端正思想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写作活动,学生就能很强烈地感受到我国正在飞速发展,“明天的中国并不比外国差”,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匡言纠行,改文又改人

学生年纪小,阅历浅,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强,难免会出现一些言行上的偏差与错误,并反映在作文中。因此,教师在作文的批改中,要做到“改文又改人”,改语言又改思想。例如,在一次以《记星期天的一件趣事》为题的作文中,有个学生写到:“街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好不热闹。突然‘咣当’一声,两辆自行车撞在一起,人仰车翻,多么有趣啊!”诸如此类学生中流露出来的幸灾乐祸的思想,教师不能熟视无睹,而应在批改作文时予以指正。让学生懂得对于别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发生的意外,应采取什么态度,不应采取什么态度。这样,学生的错误言行,就会在作文训练中得到匡正,树立起健康的审美观。

(四)颂美扬善,陶冶学生情操

作文的讲评不仅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更是德育教育的继续。它在活跃学生思维思想、端正认识、培养良好文风、提高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教育指导作用。对学生在作文中表露出来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师要适时并恰如其分地进行激励性讲评,使学生看到教师的赞许和期望。对文质兼美的作文,教师可让小作者自己朗读,全班同学品鉴,并让小作者讲述自己的写作经过和体会,还可在墙报上张贴或选编成册,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寓德育教育于语文实践活动中

德语教学论文第2篇

(一)新课标下语文性质与功能确保了德育教育优势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第一次站在了与工具性同等的地位,这也体现了国家教育部门对语文德育功能的重视,体现了人文性的德育渗透,为语文德育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保障。在指明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之后,人文性的重新回归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的双重功能,这也间接保障了德育功能的实现。无论字词还是诗词文赋,都包涵了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和精神精髓,这些都是语文学科最为核心、最为精髓的部分。新课标将这些性质和功能重新发掘出来,无疑是语文的德育功能优势发挥出来,给德育教育提供了保障。

(二)语文教学内容展现了德育教育优势

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中,大量的文言文与诗词歌赋以其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人的情操和修养哲学,传达了人们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此外,大量的中外现代文学作品继承了民族精髓,以其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多样化的思想情感,这些思想情感都以人文道德为主线,提升了文学作品艺术境界的同时,也提升了读者的思想感悟和人生境界。新课标下语文教材及课外延伸纳入了更多的文言文及其他优秀文学作品,这些共同构成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展现了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

二、深化语文德育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正确理解和运用三维目标

要全面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师本身必须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意义与其之间的关系。在理解三维目标的深层含义与关系之后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实现透无声无痕、巧妙自然地渗德育教育的效果。在语文德育教育的三维目标中,这三个维度相互依存,互为支持,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德育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是其他维度得以实现和发展的依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定了德育教育的高度,过程与方法保证了德育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做好三者之间的整合工作,才能保证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

(二)强化儒家经典文学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新课标的改革,语文教材中的儒家经典文学作品更加丰富,使得基于儒家经典的德育教育重新发挥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和强化儒家经典文学的德育功能与作用,发掘其中的道德修养内涵,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产生自然的感悟,在潜移默化间完成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儒家经典作品《论语》现存20篇,492章,集中反映了孔子的主要理论道德思想以及治学思想,使其成为一个道德、修养、治学、求学的体系。但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内容毕竟有限,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将教材中未选入的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选择较为容易理解以及思想不相背离的内容作为学术课外阅读的重点,形成一个体系,完成儒家经典文学的德育教育功能。

(三)从学生认知规律上设定教材顺序

德语教学论文第3篇

加强职教语文学科中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求广大职教语文教师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寓职业道德教育于语文学科教学全程。

(一)充分认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教语文教学的重要职责

任何社会形态的道德体系都有三个层面:一是社会公德,二是职业道德,三是家庭美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肩负的重要职责。在职教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材内容,把职业道德教育和语文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借助教材树立的人物形象,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加强职业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做人、做事习惯。

(二)积极发挥语文教学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学科优势

我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说法,可见“习文”是“传道”的可靠途径。与普通学校语文教材相比,职教语文(共用基础平台)教材具有理念先进、体例创新、内容丰富、面向职业的特点,切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语文水平,所选文章贴近时代和学生心理,该教材中所选文章,大都语言文字精美且思想内容深刻。职教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因素,精心筹划、巧妙安排,使职业道德教育与语文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同时又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提高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

二、尊重学生主体,增强语文课堂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

(一)转变师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这只是教学这一活动的一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仅仅依靠教师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内部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职教语文课堂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要特别注重教育方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切实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二)革新教学观,变说教灌输为无声渗透

一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往往采用的是“说服式”的教育,不考虑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强行灌输一些职业道德理论和行为规范,更不注意反馈信息,难以将职业道德理论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和认识。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志,着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变空洞的说教为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思想的潜移默化的渗透转移,加强师生互动,坚持以情动人,同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注意针对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悟自得,从而能将职业道德的规范转化为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实践。

三、把握教育时机,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

教书和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职教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各种时机,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一)充分挖掘教材,发挥课文职业道德教育功能

职教语文(共用基础平台)教材中可利用于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很多单元、很多课文都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因素。但是,其内容又不是非常系统的,而是分散在上下册某些单元的一些具体课文之中,上下单元之间、上下课文之间,在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上没有系统的安排。这就需要职教语文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一个总体把握,有意识地去主动发现上下册各单元各篇课文中可用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在上课前认真寻找教材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结合点,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相应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习文”中“悟道”。如在语文(共用基础平台)上册“和谐共处”单元教学中,我结合语言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对“和谐共处”的理解的讨论,让学生懂得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团结互助、爱岗敬业、齐心协力地为发展本行业、本职业服务。在“做人做事”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将获得者袁隆平》一文的教学中,我则联系袁隆平的生平,说明职业理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他的刻苦钻研精神和高尚的品德,让学生懂得什么叫职业精神,懂得制造工人要怎样对用户负责,营销人员怎样对顾客负责,医生怎样对病人负责,教师怎样对学生负责等等。即便是在“古诗文诵读”单元,也可以结合古诗文适当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针对所教一个班级学生干部合作意识不强的实际,结合课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爱国主义、大局观念和诚信友爱,懂得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只有团结、不屈、奋争、向上,才能换来事业的成功。

(二)利用各类活动,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战台”作用外,职教语文教师还应该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利用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利用作文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如学习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下辈子的职业》之后,我要求学生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自己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打算,以及对事业的看法,并利用作文评讲,对作文中表现出的积极健康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及时纠正部分同学在作文中流露出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健康情感。二是利用课外活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外活动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演讲、朗读、辩论比赛、名著欣赏、办手抄报、观看影视活动等等,在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语文知识,而且提高了职业道德修养,如竞争意识、奉献精神、团结互助精神等。

四、加强教师修养,潜移默化带动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有人认为,语文教师只要精通语文教学业务就可以了,职业道德教育那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职责,这种看法是很不负责任的。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对学生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在职教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而且要用自己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工作态度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这种表率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无法相比和替代的。为此,职教语文教师惟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甘守清贫、乐于奉献,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用教师自身强大感召力,用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德语教学论文第4篇

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准则,只有它们被学生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语文学科具有现实的社会性,高中语文更是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的成长实际融为一体。因而,在教学形式上,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内走向课外,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之中,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创设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得到体现,得到升华。在学习曹禺的《雷雨》时,笔者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究竟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从而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认清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爱情的实质,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奠定了初步基础。由学生饰演的课本剧《哈姆莱特》,动作滑稽,语言冷峻犀利,对剧中人物心理的挖掘很到位,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笔者组织了一次学生演讲,演讲的题目也是《我有一个梦想》。同学们积极参加,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梦想。笔者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胸怀广阔,志向高洁,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实现自己远大的梦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灵活生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能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学习散文的写作时,笔者将学生带到山林里,带到嘉陵江边,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深刻领会自然景物的美妙,陶冶情操,从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在学习对联的创作时,笔者要求学生为南部县城创建部级卫生城市这一创建活动拟创一幅对联。同学们热情很高,纷纷进行思索,既学习运用了知识,又关注了社会生活,提高了环保意识。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时,笔者让学生学习写主持人主持节目的串词,并创设条件,让学生主持一台“五四”晚会。在灵活的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既提高了能力,又增强了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情操。学生主动地使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并积极参与其中,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成为德060育的主体因素。高中语文教学从来都不是封闭的,在信息时代,学生更应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先进媒体,在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新闻联播”节目能让学生感知社会主旋律的脉搏,“感动中国”能激发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发展自己。《人民日报》能让学生学会理性地看待、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则成为学生深度了解社会的窗口。借助网络,学生可以“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而学生主动地在“强国论坛”留言讨论,则更是彰显了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言传身教,充分张扬教师

在德育因素中的自身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德育作用是巨大的。这体现在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因而,教师也是重要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师要有爱心。爱便是教育。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是做好全部德育工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与学生思想的沟通,注意理解学生的要求,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并注重对学生情感进行关怀和指导。同时,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德育的主体地位,“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指导,如:高中生心理障碍与调适,女生安全问题,怎样看待自身与家庭,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等,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及时得到解决,在老师爱心指引下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为学生做出表率,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不仅使老师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而且良好的教师人格形象本身就给学生成长提供“最直接、最有益的营养”。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深入钻研教材,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教学艺术的提高,用自己过硬的本领打动和征服学生。笔者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笔者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关心学生但也严格要求学生,对待学生公平公正,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和职业道德出现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语文教师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采用,德育机智的展现,德育效果的形成,都是教师主动参与德育过程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既教书,又育人。笔者以教会学生做人和提高综合素质为导向,借助于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品德董陶,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进行演讲比赛等。同时,笔者利用课余辅导、作文评语、期末教师寄语等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总结

德语教学论文第5篇

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准则,只有它们被学生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语文学科具有现实的社会性,高中语文更是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的成长实际融为一体。因而,在教学形式上,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内走向课外,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之中,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创设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得到体现,得到升华。在学习曹禺的《雷雨》时,笔者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究竟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从而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认清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爱情的实质,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奠定了初步基础。由学生饰演的课本剧《哈姆莱特》,动作滑稽,语言冷峻犀利,对剧中人物心理的挖掘很到位,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笔者组织了一次学生演讲,演讲的题目也是《我有一个梦想》。同学们积极参加,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梦想。笔者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胸怀广阔,志向高洁,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实现自己远大的梦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灵活生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能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学习散文的写作时,笔者将学生带到山林里,带到嘉陵江边,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深刻领会自然景物的美妙,陶冶情操,从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在学习对联的创作时,笔者要求学生为南部县城创建部级卫生城市这一创建活动拟创一幅对联。同学们热情很高,纷纷进行思索,既学习运用了知识,又关注了社会生活,提高了环保意识。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时,笔者让学生学习写主持人主持节目的串词,并创设条件,让学生主持一台“五四”晚会。在灵活的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既提高了能力,又增强了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情操。学生主动地使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并积极参与其中,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高中语文教学从来都不是封闭的,在信息时代,学生更应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先进媒体,在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新闻联播”节目能让学生感知社会主旋律的脉搏,“感动中国”能激发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发展自己。《人民日报》能让学生学会理性地看待、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则成为学生深度了解社会的窗口。借助网络,学生可以“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而学生主动地在“强国论坛”留言讨论,则更是彰显了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言传身教

充分张扬教师在德育因素中的自身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德育作用是巨大的。这体现在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因而,教师也是重要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师要有爱心。爱便是教育。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是做好全部德育工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与学生思想的沟通,注意理解学生的要求,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并注重对学生情感进行关怀和指导。同时,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德育的主体地位,“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指导,如:高中生心理障碍与调适,女生安全问题,怎样看待自身与家庭,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等,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及时得到解决,在老师爱心指引下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为学生做出表率,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不仅使老师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而且良好的教师人格形象本身就给学生成长提供“最直接、最有益的营养”。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深入钻研教材,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教学艺术的提高,用自己过硬的本领打动和征服学生。笔者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笔者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关心学生但也严格要求学生,对待学生公平公正,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和职业道德出现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语文教师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采用,德育机智的展现,德育效果的形成,都是教师主动参与德育过程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既教书,又育人。

三.总结

德语教学论文第6篇

一、知人论世,培养爱国情怀

我们《大学语文》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尽可能利用好课堂来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在知人论世环节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爱国情怀。“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亚洲有我,中国有我”等,无数深情表白之后潜藏的都是对祖国母亲、故土家园的眷恋依赖之情。这就是人们心理上的情感归属。所以爱国主义仍是德育教育永不褪色的主题。《大学语文》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彬彬”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无不凝结着作者的深厚情感。因此,在导入时,教师应抓住知人论世这一环节,把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于作者介绍之中。如《山鬼》一文,教师在正式讲解之前,可以深入地介绍屈原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让学生体会屈原浓烈的爱国情怀,这时可提问:“我们知道屈原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悲痛难忍,这其中既包括对祖国家乡的深深依恋,又包括对小人当道、国家日益没落的忧心焦虑与无能为力。从他一生的经历,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屈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并且以后教授给你们学生的精神榜样吗?”有鉴于此,学生会深受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情之情,也就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洗礼。又如《金陵驿》的作者文天祥也是我们所熟知的爱国主义诗人,亦留下了“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的感人绝唱,至今读来仍为他的爱国精神所触动。当然,在此环节应把握好时间与分寸,否则会有本末倒置之嫌。

二、精讲课文,感知理想抱负

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把德育渗透放在精讲课文之中,让学生在学习分析中受到理想教育,从而得到启迪。如《安定城楼》一诗,教师在讲解中应紧扣“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中的范蠡典故来重点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李商隐现在真的想归隐江湖吗?如果真要归隐,条件是什么?通过上下文的典故涵义与诗意疏通,大家明白,他借范蠡之典只是想表明必须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年老之时才会归隐。最后教师可进行总结升华:这首诗主要表现的就是李商隐青年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而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你们,更应该象诗人那样,坚守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拼搏,并把理想的火种传给你们的学生,志存高远,让他们也能感知理想的魅力。还有《出师表》、《尚未选择的路》这些富有内涵的作品比其他教材有着无可比拟的德育优势,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养分,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比任何一堂思想政治课都易于接受与消化。

三、课堂反思,培育人生态度

德语教学论文第7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准则,只有它们被学生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语文学科具有现实的社会性,高中语文更是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的成长实际融为一体。因而,在教学形式上,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内走向课外,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之中,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创设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得到体现,得到升华。在学习曹禺的《雷雨》时,笔者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究竟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从而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认清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爱情的实质,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奠定了初步基础。由学生饰演的课本剧《哈姆莱特》,动作滑稽,语言冷峻犀利,对剧中人物心理的挖掘很到位,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笔者组织了一次学生演讲,演讲的题目也是《我有一个梦想》。同学们积极参加,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梦想。笔者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胸怀广阔,志向高洁,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实现自己远大的梦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灵活生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能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学习散文的写作时,笔者将学生带到山林里,带到嘉陵江边,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深刻领会自然景物的美妙,陶冶情操,从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在学习对联的创作时,笔者要求学生为南部县城创建部级卫生城市这一创建活动拟创一幅对联。同学们热情很高,纷纷进行思索,既学习运用了知识,又关注了社会生活,提高了环保意识。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时,笔者让学生学习写主持人主持节目的串词,并创设条件,让学生主持一台“五四”晚会。在灵活的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既提高了能力,又增强了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情操。学生主动地使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并积极参与其中,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高中语文教学从来都不是封闭的,在信息时代,学生更应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先进媒体,在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新闻联播”节目能让学生感知社会主旋律的脉搏,“感动中国”能激发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发展自己。《人民日报》能让学生学会理性地看待、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则成为学生深度了解社会的窗口。借助网络,学生可以“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而学生主动地在“强国论坛”留言讨论,则更是彰显了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言传身教,充分张扬教师在德育因素中的自身人格魅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德育作用是巨大的。这体现在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因而,教师也是重要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师要有爱心。爱便是教育。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是做好全部德育工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与学生思想的沟通,注意理解学生的要求,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并注重对学生情感进行关怀和指导。同时,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德育的主体地位,“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指导,如:高中生心理障碍与调适,女生安全问题,怎样看待自身与家庭,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等,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及时得到解决,在老师爱心指引下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为学生做出表率,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不仅使老师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而且良好的教师人格形象本身就给学生成长提供“最直接、最有益的营养”。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深入钻研教材,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教学艺术的提高,用自己过硬的本领打动和征服学生。笔者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笔者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关心学生但也严格要求学生,对待学生公平公正,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和职业道德出现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语文教师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采用,德育机智的展现,德育效果的形成,都是教师主动参与德育过程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既教书,又育人。笔者以教会学生做人和提高综合素质为导向,借助于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品德董陶,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进行演讲比赛等。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