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直观教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03 09:56:09
直观教学论文

直观教学论文第1篇

一、“讲”的规范性

阅读教学无论如何是不能回避“讲”的,并且必不可少,但教师的“讲”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符合逻辑规律,思想无谬误,知识无差错,一字一句必须严谨。表达概念、叙述事理力求做到干净利落,要惜“讲”如金,切忌喋喋不休,使学生产生厌恶感。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用语言的魅力去“征服”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白头翁的故事》时,学生提出:“小鸟有翅膀,本来就会飞,为什么还要跟大雁学飞行呢”此时,教师非常尊重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而提出的问题,随即讲:“是呀,小鸟本来就会飞,为什么还要向大雁学飞行呢”这既艺术地肯定了发问的学生,又很策略地组织了更多学生进一步加以思考。教师的这种高度浓缩性的语言,给学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二、“讲”的情趣性

使“讲”富有情趣,必须生动形象,善于描绘和比喻,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让抽象的事物产生“视觉效果”,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窥其貌,如临其境,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架起联想的桥梁。

心理学实验表明,凡是人们感兴趣的东西,就容易在头脑中扎根。情感是语言的动力,“情动而辞发”,没有情感的语言怎么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生动地“讲”,就是千方百计把语言形象化,把深奥道理浅显化,做到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使学生乐学易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熟悉生活、熟悉学生,这样才能找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生动语言。

三、“讲”的节奏感

语言的节奏感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引发的口头语言快慢、高低、断续的有致变化,语言、语调的刚柔、抑扬的有机结合。

语言、语调的恰当应用,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风格韵调。课堂教学中,每逢讲到重点、难点的内容,声音要有力度,必要时还应重复讲;讲到快乐的地方,应自然地流露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应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应变得缓慢而低沉。

“讲”的语调高低,情感起伏的语音节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从而导致学生大脑不断产生兴奋,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情感共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讲”的启发性

教师的“讲”,必须通俗易懂,清晰周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每篇课文有一个完整的中心思想,教师不能把简单的问题讲得复杂化、模糊化,同时,要把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讲得形象化、通俗化。

讲得通俗易懂,并非把话说尽,必须留有余地,让学生去咀嚼、回味,去联想、思考。有人比喻“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请注意,教师的“讲”,应恰到好处地把握这把语言钥匙!

五、“讲”的幽默性

直观教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直观性教学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笔者认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离不开直观教学的运用。

直观教学,即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教育学》将“直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原则,它既适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运用十分普遍。而语文学科由于一些教师教法陈旧,有些课文完全能引入直观教学因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教师并不去创造条件,结合实际,甚至连有些课文编选的生动形象的插图,教师也置于不顾,只有一味讲解,大块说教,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形成不少学生重理轻文,甚至厌学语文,使语文学科成了中学生的拉腿学科。所以笔者认为,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能不能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直观因素,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就语文学科来说,重视引进一些直观教学因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语文课堂可以从哪些方面增强直观教学因素昵?

首先,巧用实物及模型。有人做过试验,用语言描摹一种物体,跟学生所见的那种实物多川的时间要达2至3倍,产生的印象却只有看实物的一半。语文课堂引进实物,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语文课中《松鼠》一文,教师导读此文时,若拿一个松鼠标本,让学生观看,学生一定会感兴趣,再引导学生自读,学生就会很快弄清文意。再如讲课文《柳叶儿》时,可事先让学生找来柳叶儿,上课时,可先让学生们嚼一嚼柳叶儿,让学生感受其苦涩,然后引导他们设身处地思想,在粮食极度缺乏的年代,作者对柳叶儿的那种特殊感情。这样,学生感触就会较深刻。

有些课文出现一些名词术语,学生没有见过。只凭文字叙述印象也不深刻,不妨利用标本、模型让学生认识了解。

其次,用好插图和板画。初中语文课本,编者为增强直观教学因素,各册都编选有一定数量的插图。

这些经编者精心选编的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及观察审美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应该引起每位教师的重视,在教读课文时恰如其分利用。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常被一些教师忽略,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损失。这些插图按其特点及构成要素,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1.语文人物图。语文插图中的人物图包括两类,一类是著名作者像,如孔子、李白、蒲松龄、鲁迅,等等;另一类是作品中的人物像,如白求恩、闻一多等。为加深认识,导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观察其装束佩带及其背景,认识其所处时代及其地位;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其图像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气质,这更是认识人物个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2.建筑处所图。语文教材中涉及不少建筑设施、环境处所的文章,特别是一些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课文选编不少插图,可让学生与课文对照学习。这样结合插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浅化知识难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3.事件想象图。文学作品是实现生活的再现,文章总要涉及到人、事物、景等具体内容。不少事件受条件所限,不可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有所感,而课文的大部分插图都是作画者根据文字描述,通过合理想象,创作描画出当时的场景,生动再现于画面。如《社戏》的两幅插图,就可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叙述出构成画面的要素及呈现的环境和气氛,以调动学生感情,认识人物的思想品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有些课文,可搜集图片、配以黑板画,以加强直观教学,调动积极因素。如教师教《苏州园林》课文时,让学生们观看风景画与对称图案,指出区别,从中认识匠师们设计苏州园林的别出心裁,从而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勾勒黑板画,使学生一目了然,也能起到直观教学的作用。

再次,充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现代化直观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起来目的明确,又省时省力,教学效果显著。多媒体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并能多种手段突出其重点部位,亦可演示其变化。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可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纪念碑的录像片,通过由远及近、由到中央的空间顺序,由东到南、到西、到北的方位顺序和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的具体形象,使学生对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全貌留下完整、具体而清新的印象。再如学习《珍珠岛》、《华南虎》、《马》、《狼》等课文时,辅之播放一些有关这类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惯方面的录像,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定能极大地调动起来。多媒体是直观教学最好的教学手段,教师课堂教学应注意恰当引进、运用。

最后,进行摹拟和演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把动作形象、样式模仿演示出来,或让学生进行仿照、比划,用以说明或引证所传播的知识,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文意的目的。

总之,这些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高度的兴趣中,通过直观教学调动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直观教学的运用,是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直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多多益善,必须按其一定规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直观手段,该用的可用,不该用的不要滥用;该用哪种直观恰当,就选用哪一种。在出示直观教学的时机上,也必须恰当。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教学毕竟跟理科的实验演示不同,在时间长短上,必须有所控制。要切实认识到直观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其次,直观教学手段必须在教师启发诱导下进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得出应有的结论,推测准确的结果。也可先从某些结果出发,学习有关知识,再以直观形式加以验证。总之,通过提问启发,指导学生观察,帮助他们认识事物,从展示的现象上去认识事物、事件的本质特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直观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直观性教学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笔者认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离不开直观教学的运用。

直观教学,即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教育学》将“直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原则,它既适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运用十分普遍。而语文学科由于一些教师教法陈旧,有些课文完全能引入直观教学因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教师并不去创造条件,结合实际,甚至连有些课文编选的生动形象的插图,教师也置于不顾,只有一味讲解,大块说教,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形成不少学生重理轻文,甚至厌学语文,使语文学科成了中学生的拉腿学科。所以笔者认为,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能不能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直观因素,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就语文学科来说,重视引进一些直观教学因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语文课堂可以从哪些方面增强直观教学因素昵?

首先,巧用实物及模型。有人做过试验,用语言描摹一种物体,跟学生所见的那种实物多川的时间要达2至3倍,产生的印象却只有看实物的一半。语文课堂引进实物,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语文课中《松鼠》一文,教师导读此文时,若拿一个松鼠标本,让学生观看,学生一定会感兴趣,再引导学生自读,学生就会很快弄清文意。再如讲课文《柳叶儿》时,可事先让学生找来柳叶儿,上课时,可先让学生们嚼一嚼柳叶儿,让学生感受其苦涩,然后引导他们设身处地思想,在粮食极度缺乏的年代,作者对柳叶儿的那种特殊感情。这样,学生感触就会较深刻。

有些课文出现一些名词术语,学生没有见过。只凭文字叙述印象也不深刻,不妨利用标本、模型让学生认识了解。

其次,用好插图和板画。初中语文课本,编者为增强直观教学因素,各册都编选有一定数量的插图整理。

这些经编者精心选编的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及观察审美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应该引起每位教师的重视,在教读课文时恰如其分利用。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常被一些教师忽略,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损失。这些插图按其特点及构成要素,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1.语文人物图。语文插图中的人物图包括两类,一类是著名作者像,如孔子、李白、蒲松龄、鲁迅,等等;另一类是作品中的人物像,如白求恩、闻一多等。为加深认识,导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观察其装束佩带及其背景,认识其所处时代及其地位;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其图像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气质,这更是认识人物个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2.建筑处所图。语文教材中涉及不少建筑设施、环境处所的文章,特别是一些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课文选编不少插图,可让学生与课文对照学习。这样结合插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浅化知识难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3.事件想象图。文学作品是实现生活的再现,文章总要涉及到人、事物、景等具体内容。不少事件受条件所限,不可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有所感,而课文的大部分插图都是作画者根据文字描述,通过合理想象,创作描画出当时的场景,生动再现于画面。如《社戏》的两幅插图,就可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叙述出构成画面的要素及呈现的环境和气氛,以调动学生感情,认识人物的思想品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有些课文,可搜集图片、配以黑板画,以加强直观教学,调动积极因素。如教师教《苏州园林》课文时,让学生们观看风景画与对称图案,指出区别,从中认识匠师们设计苏州园林的别出心裁,从而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勾勒黑板画,使学生一目了然,也能起到直观教学的作用。

再次,充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现代化直观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起来目的明确,又省时省力,教学效果显著。多媒体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并能多种手段突出其重点部位,亦可演示其变化。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可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纪念碑的录像片,通过由远及近、由到中央的空间顺序,由东到南、到西、到北的方位顺序和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的具体形象,使学生对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全貌留下完整、具体而清新的印象。再如学习《珍珠岛》、《华南虎》、《马》、《狼》等课文时,辅之播放一些有关这类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惯方面的录像,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定能极大地调动起来。多媒体是直观教学最好的教学手段,教师课堂教学应注意恰当引进、运用。

最后,进行摹拟和演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把动作形象、样式模仿演示出来,或让学生进行仿照、比划,用以说明或引证所传播的知识,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文意的目的。

总之,这些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高度的兴趣中,通过直观教学调动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直观教学的运用,是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直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多多益善,必须按其一定规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直观手段,该用的可用,不该用的不要滥用;该用哪种直观恰当,就选用哪一种。在出示直观教学的时机上,也必须恰当。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教学毕竟跟理科的实验演示不同,在时间长短上,必须有所控制。要切实认识到直观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其次,直观教学手段必须在教师启发诱导下进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得出应有的结论,推测准确的结果。也可先从某些结果出发,学习有关知识,再以直观形式加以验证。总之,通过提问启发,指导学生观察,帮助他们认识事物,从展示的现象上去认识事物、事件的本质特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直观教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直观性教学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笔者认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离不开直观教学的运用。

直观教学,即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教育学》将“直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原则,它既适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运用十分普遍。而语文学科由于一些教师教法陈旧,有些课文完全能引入直观教学因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教师并不去创造条件,结合实际,甚至连有些课文编选的生动形象的插图,教师也置于不顾,只有一味讲解,大块说教,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形成不少学生重理轻文,甚至厌学语文,使语文学科成了中学生的拉腿学科。所以笔者认为,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能不能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直观因素,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就语文学科来说,重视引进一些直观教学因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语文课堂可以从哪些方面增强直观教学因素昵?

首先,巧用实物及模型。有人做过试验,用语言描摹一种物体,跟学生所见的那种实物多川的时间要达2至3倍,产生的印象却只有看实物的一半。语文课堂引进实物,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语文课中《松鼠》一文,教师导读此文时,若拿一个松鼠标本,让学生观看,学生一定会感兴趣,再引导学生自读,学生就会很快弄清文意。再如讲课文《柳叶儿》时,可事先让学生找来柳叶儿,上课时,可先让学生们嚼一嚼柳叶儿,让学生感受其苦涩,然后引导他们设身处地思想,在粮食极度缺乏的年代,作者对柳叶儿的那种特殊感情。这样,学生感触就会较深刻。

有些课文出现一些名词术语,学生没有见过。只凭文字叙述印象也不深刻,不妨利用标本、模型让学生认识了解。

其次,用好插图和板画。初中语文课本,编者为增强直观教学因素,各册都编选有一定数量的插图整理。

这些经编者精心选编的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及观察审美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应该引起每位教师的重视,在教读课文时恰如其分利用。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常被一些教师忽略,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损失。这些插图按其特点及构成要素,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1.语文人物图。语文插图中的人物图包括两类,一类是著名作者像,如孔子、李白、蒲松龄、鲁迅,等等;另一类是作品中的人物像,如白求恩、闻一多等。为加深认识,导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观察其装束佩带及其背景,认识其所处时代及其地位;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其图像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气质,这更是认识人物个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2.建筑处所图。语文教材中涉及不少建筑设施、环境处所的文章,特别是一些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课文选编不少插图,可让学生与课文对照学习。这样结合插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浅化知识难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3.事件想象图。文学作品是实现生活的再现,文章总要涉及到人、事物、景等具体内容。不少事件受条件所限,不可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有所感,而课文的大部分插图都是作画者根据文字描述,通过合理想象,创作描画出当时的场景,生动再现于画面。如《社戏》的两幅插图,就可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叙述出构成画面的要素及呈现的环境和气氛,以调动学生感情,认识人物的思想品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有些课文,可搜集图片、配以黑板画,以加强直观教学,调动积极因素。如教师教《苏州园林》课文时,让学生们观看风景画与对称图案,指出区别,从中认识匠师们设计苏州园林的别出心裁,从而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勾勒黑板画,使学生一目了然,也能起到直观教学的作用。

再次,充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现代化直观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起来目的明确,又省时省力,教学效果显著。多媒体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并能多种手段突出其重点部位,亦可演示其变化。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可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纪念碑的录像片,通过由远及近、由到中央的空间顺序,由东到南、到西、到北的方位顺序和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的具体形象,使学生对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全貌留下完整、具体而清新的印象。再如学习《珍珠岛》、《华南虎》、《马》、《狼》等课文时,辅之播放一些有关这类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惯方面的录像,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定能极大地调动起来。多媒体是直观教学最好的教学手段,教师课堂教学应注意恰当引进、运用。

最后,进行摹拟和演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把动作形象、样式模仿演示出来,或让学生进行仿照、比划,用以说明或引证所传播的知识,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文意的目的。

总之,这些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高度的兴趣中,通过直观教学调动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直观教学的运用,是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直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多多益善,必须按其一定规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直观手段,该用的可用,不该用的不要滥用;该用哪种直观恰当,就选用哪一种。在出示直观教学的时机上,也必须恰当。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教学毕竟跟理科的实验演示不同,在时间长短上,必须有所控制。要切实认识到直观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其次,直观教学手段必须在教师启发诱导下进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得出应有的结论,推测准确的结果。也可先从某些结果出发,学习有关知识,再以直观形式加以验证。总之,通过提问启发,指导学生观察,帮助他们认识事物,从展示的现象上去认识事物、事件的本质特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直观教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技校 语文教学 直观性 语文及解题指导

经过三年的技校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大部分技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加之,其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生性活泼好动,因而纯粹的“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当今的技校语文课堂。

那么,该如何解决技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的教学难题呢?笔者以为,转化表达形式重组教学内容,弱化学习难度,增强技校语文教学的直观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一、什么是教学直观性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用示意图可表示为:“观察―形成表象―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说,直观教学的内容必须是“可以感知,可以触碰,可以体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去创设这种“可以感知,可以触碰,可以体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体会和理解教学内容。

二、如何实现教学直观性

那么,该如何创设这种“可以感知,可以触碰,可以体验”的教学情境,从而实现技校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增加感性体验

语文是一个由文字构筑起的绮丽艺术世界。虽然仅是铅墨文字,但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我们可以赋予那些静默的文字以生命和情感,从而使他们变得丰盈灵动而又富有生机。因此,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画面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朱光潜先生说:“本来每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至于知道旁人旁物有同样的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时,则全凭自己的经验而推测出来的。”在语文课本中有着许多具有画面感的文字,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将它转化为画面,落实到绘画之中,落实到表演之中,落实到想象之中。这样,学生便可以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将一个个单薄的文字构筑成一个个立体丰盈的艺术世界。

(1)画出脑海中的画面。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会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画作,然后讲述自己的理解。通过绘画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画面,真正走进文字所构建的“画面”之中,体会“画面感”;而通过讲述则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加深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化“画面感”。

例如,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奇妙的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

课堂上,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想象绘画出“的裙”的模样;其次引导学画出“荷叶”的模样;最后引导学生画出“‘的裙’般的荷叶”。

在此过程中请个别学生到黑板演示。然后点评学生画作,并引导学生思考“叶子为什么会像亭亭的的裙子呢?”此时,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叶子重”、“叶子大”……因而,文章该段开头所写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甜甜的叶子”便可以理解了。虽然这个比喻在文章中仅是零星一点,但是这样极微小极细致的奇思妙想正体现了朱自清先生的匠心独运。

再如,冯骥才在描写他心爱的《书桌》的首段亦是“画面感”很强的一段文字。因此,笔者在第一课时设计了“请大家依据第一段落的文字,画出冯骥才笔下的书桌”这项作业。通过这项作业,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段文字,另一方面也教会学生一种“读书方法”,即将“未知”的内容转化为“已知”的内容,具体说来是将“未知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已知的图画信息”。

又如:谢冕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中举例的《我爱这土地》,整首诗亦有浓重的画面感。谢冕也旨在通过这首诗来论述“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这只鸟的形象而展开的。对于诗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于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也就是说,读诗是通过想象,围绕形象展开的,即“想象是形象的起点”。

而在绘画中,形象与想象也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这种“关联性”为基础,用“类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读诗”(在脑海中形成画面)――“画诗”(将脑海中的画面,展现在空白A4纸上)。

然后再引导学生“逆向”回忆之前的整个过程:“自己从哪里着手画画的?”。

学生会回答“鸟、土地”等“形象”。即,学生是通过“形象”来展开“想象”,形成“画面”的。这样,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能够推断出谢冕先生所论述的“形象是想象的起点”这一论点了。

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绘画,文字变得更加具体可感,赋予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的机会。然而,不论学生的画作是精美,或是粗糙,都是他们自己真实的体会与理解。于教学而言,都是极真实的,极宝贵的,也是极好的。因此,都要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

(2)演出文字中的情境。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与演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情景剧。

例如,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描写“秋雨”的文字,“情境感”极强,非常适合于两人为小组进行表演。学生可以通过想象,将这种在故都的秋雨中闲适的生活状态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从而易于学生理解。

再如,张洁的《拣麦穗》。全文大多以老汉和大雁的对话展开,且文字真实戏谑。张洁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又将一个朴实善良的老汉也描绘得惟妙惟肖。因此,通过对话表演可以营造一种“情境感”,使学生深入情境切身体验,更好地体会大雁和老汉的人物形象及其情感,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效果。

即便是议论文体裁文章也不乏具有“情境感”的文字。例如:《帽子哲学》的1~3自然段叙述了:加德纳去帽子店烫帽子时与帽店老板的一段对话。幽默风趣的语言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物形象。倘若,光是凭借朗读来理解这段较为冗长的文字,不免索然无味。然而,若将它转化为活灵活现的情景剧,则会大大增强其画面感、趣味性与可读性,弱化文章的难度,从而易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通过这样种种鲜活的演绎,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表演,学生会更易于接受,也更乐于接受。加之其生性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因而这种教学效果在可控范围内还是较好的。

因此,不论是绘画,还是表演,立足点都是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促使学生自主地、自发地去理解文章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这也说明了“体验式”的直观性教学对于学习主动性较弱的学生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2.将文字转化为图表或示意图,加强逻辑思维

如果说“将文字转化为画面”,是为了增强文字的形象性、生动性,使学生获得感性体验的话,那么“将文字转换为图表或示意图”,则是彰显了文字的逻辑性、思辨性,使学生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笔者以为,所谓“转化”,即化繁为简。也就是依据逻辑上的联系,把深奥的晦涩的东西转化为简单直白的东西,而这种“转化”的基础是“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趣味性较弱,教学难度较大。而针对篇幅冗长的说明文,如何才能增强其教学直观性呢?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可以“将文字转化为图表或示意图”。

例如:针对《动物游戏之谜》中的1~8自然段的内容,我们可以梳理出表1、表2两张表格:

表1 (分-总)

地域 动物 游戏 作者猜测

缅甸 叶猴 跳荡、嬉闹 打架?

北极 渡鸦 滑雪梯 表演?

美洲巴塔哥尼亚 露脊鲸 尾鳍高举 在干什么?

表2 (总-分)

分类标准 动物游戏的

三种类型 特征 例子 备注

游戏的

形式 单独游戏 无需伙伴,

独自进行 马驹、猴类 最基本的游戏形式

战斗游戏 两个以上,

社会行为 非真战斗

操纵事物游戏 支配环境 北极熊、野象

而针对《动物游戏之谜》中关于“动物游戏之谜”的四种学说,则又梳理出如下表格(见表3)。

表3 (动物游戏之谜的四种学说)

研究者 研究对象 研究假说 基本观点

珍妮・古多尔 黑猩猩 演习说 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一些科学家 河马、渡鸦 娱乐说 游戏是自我娱乐的集中体现

汉斯・特贝

斯塔・阿特曼 黑猩猩 学习说 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

行为

约翰・贝叶

保尔・赖特 ~羊、北极

熊 锻炼说 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

尽管本文结构明晰,但我们依然可以将密密麻麻的文字转化为简单明了的表格,来降低理解的难度,从而易于学生的接受与理解。

当然,这种“转化”并不是盲目的、随机的,而是要忠于文意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转化”只不过是搭建了一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桥梁。

三、教学直观性的反思

即便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思考得出了上述两种增强教学直观性的方法,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实施的困难,形成新的教学瓶颈。也就是说,教学形式有了,可是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因此,笔者以为,教学直观性还必须建立在以下两大基础之上:

1.思想方面

从思想上来讲,应充分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设计。也就是说,打心底里热爱学生。这样才会有教学的热忱与不怕困难的勇气。笔者曾在课堂上做了一项“你理想中的语文课”的随机调查,整理归纳了21位学生的回答,笔者发现:

(1)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喜欢生动活泼的课堂的学生有9位,占总数的42.85%。

(2)需要被尊重,被爱护,被理解的学生有6位,占总数的28.57%。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相较知识教学而言,对学生的情感尊重与幽默感是更为重要的。

2.从教学方面

从教学上而言,则应充分理解教材,做到内容重组,找到转化与转换的最佳契合点,也就是“最近发展区”。

然而,尽管“教学直观”可以增强趣味性,简化教学内容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某种程度而言,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这也不代表语文教学就是盲目地追求 “教学直观”。笔者以为,“形式化”的教学直观反而会导致“媚俗”,从而失去了其初衷与意义。此外,技校学生不乏社会化的“媚俗式”教育,而深度的审美教育则太少,因此导致其浮躁、肤浅,喜欢“快餐式”的内容,而难于接受一些深厚的东西;更有甚者则导致价值观的某种偏差。因此,笔者以为,纯粹“形式化”的教学直观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学直观不应该是过分热闹的,不留痕迹的;而应该是有意义的,追求教学本质的。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写道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直观性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教学的手段。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而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四、小结

笔者通过技校语文教学实践得出:依据教学直观性原则,转化、重组教学内容,创设“体验式”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实施教学直观性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二是将文字转换为图表或示意图,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教学直观性的实施应基于以下两点:就思想而言,应充分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以学生为基础和主体来进行教学设计;就教学而言,则应充分理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找到转化或转换的最佳契合点或最近发转区。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形式化”的教学直观,而忽略了教学的本质。以上便是笔者关于“技校语文教学直观性”的几点拙见,以求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及解题指导[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及解题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6]吴俊.苏霍姆林斯基直观性教学思想的现代启示[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

[7]吴小玲.试评夸美纽斯的直观性原则[J].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01).

[8]金平.语文教学的直观性[J].阜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

[9]陈军民.语文情境教学直观性特征探幽[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10]施红梅.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图表说明[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6).

直观教学论文第6篇

我的感受是: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

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准备充分。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切莫使演示实验成了“魔术表演”。演示实验即使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试做两次,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演示要保证万无一失。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小东小西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

二、要操作规范。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

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哪怕是下一步演示要用的),皆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取用要适当,多了浪费,少了现象不明显或造成实验失败。

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使现象明显,每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确实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如教师可根据产物的颜色选择放在实验仪器后面的衬托物,以帮助学生观察。

直观教学论文第7篇

我的感受是: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

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准备充分。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切莫使演示实验成了“魔术表演”。演示实验即使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试做两次,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演示要保证万无一失。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小东小西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

二、要操作规范。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

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哪怕是下一步演示要用的),皆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取用要适当,多了浪费,少了现象不明显或造成实验失败。

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使现象明显,每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确实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如教师可根据产物的颜色选择放在实验仪器后面的衬托物,以帮助学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