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表外融资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01 10:28:22
表外融资论文

表外融资论文第1篇

关键词:海外并购 金融支持 金融所有权优势

在后金融危机中国企海外并购活动频繁时期,以往产业资本参与支持的海外并购已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金融资本的加入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完美结合能更好的促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顺利完成。在当前跨国并购已逐步替代绿地投资成为中国海外投资最主要形式的背景下,对于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的专门研究已迫在眉睫。本文在理论上以微观企业分析和宏观金融支持相结合为视角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问题,为海外并购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框架。

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理论研究回顾

国外学者有关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的研究较少,主要有Gary C.Hufbauer, Rita M. Rodriguez(2001)《21世纪的美国进出口银行―一条新途径?》收录了美国进出口银行成立65周年的相关研究文章,主要介绍美国进出口银行的经营环境、对美国企业出口的支持作用及所面临的问题等。

国内学者对于海外投资与金融服务支持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中国“走出去”战略框架下,将政策性金融服务支持与商业性金融支持相结合宏观总体把握金融服务对于海外投资的支持。严明(2005)在《海外投资金融支持―以中国企业为对象》第一次全面的阐述海外投资与金融服务支持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的专著。其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研究对象比较广泛,其所研究的海外投资支持问题主要指“走出去”战略框架下的对外直接投资,包含了对出口、对外工程承包、绿地投资、海外并购等“走出去”内容的总体支持探讨;第一次建立了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此专著理论上沿着钱纳里“双缺口”理论分析思路,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框架下,建立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需求分析模型,其突出的理论贡献弥补了以往此研究领域的理论空白;对有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外投资及金融支持风险分析和手段分析,其涵盖内容全面深入;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客观全面,同时介绍了国外发展情况并予以中国借鉴,提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的发展与战略选择等。

另一方面是单纯从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角度讨论其对于海外投资的支持。佟志广(1996)以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实践探讨了政策性进出口金融支持功能。白钦先、徐爱田、欧建雄(2003)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及管理体制并予以比较。虞瑾(2006)从理论论证和最小二乘法实证论证外汇管制放松、国内金融深化、政策性金融支持等三大政策量化指标推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和影响力,并提出完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黄人杰(2007)认为政策性资金的运用应当以间接模式为主,通过以少量的政策性资金带动巨量社会资金的杠杆效应,改变商业性机构和社会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分布,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开发型金融和以市场化方式实现政策性目标的运营机制等问题。

以上文献主要从理论的角度定性分析“走出去”战略框架下的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持问题,其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包括商品和劳务的对外输出,即对外贸易和对外承包工程等对外经济交往形式,还包括资本的对外输出,即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等跨国合作经营开发等对外经济交往形式,对于以跨国并购方式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支持的专门研究还尚属空白。同时还发现,以往文献中定性研究居多,主要讨论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功能作用,及其与其他形式的金融支持之间的关系,研究视角主要在国家战略层面和宏观政策层面。然而对于中国企业自身而言,海外并购过程中何种形式的金融支持是其迫切需要的,如何针对企业金融支持诉求因地制宜地实施金融支持促成企业海外并购,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理论研究的应用分析

本文试图将微观企业金融实力融入宏观金融支持分析中,一方面在理论上将严明(2006)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需求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研究中,论证政府与金融部门对企业海外并购支持需求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将企业自身金融优势置于OIL框架下作为企业所有权优势的一部分,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对企业的支持通过企业财务金融实力表现出来,表明宏观金融支持有利于增强微观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以此研究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问题,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一)海外并购金融支持“双缺口”需求理论

本文借鉴严明(2006)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需求理论,沿用“双缺口”理论的分析思路,对海外并购的金融支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总结不同类型的支持需求。设在某一时点上,一国的资本数量为Ct。封闭条件下,一国资本供给来源于企业自我资本积累E、金融储蓄S和政府税收T之和。资本需求主要由企业自我资本积累的使用E、社会资本I和政府支出G组成。因此有:

Ct= E +S +T =E +I +GS +T =I +G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将外国资本(仅讨论跨国并购的对外直接投资形式)流动考虑在内,用Ci表示外国资本流入,Cx表示跨国并购对外资本流出,有:

Ct= E+S+T+Ci=E +I +G+CxS+T+Ci =I +G+Cx(Cx-Ci)=(S-I)+(T-G)(1)

通过变形推导得出上式(1),等式左边代表一国跨国并购资本流动情况,等式右边(S-I)表示该国金融部门对企业资金支持(商业性金融支持),(T-G)表示该国政府部门财政支持(政府财政补贴资助及政策性金融支持)。等式(1)说明一国的国际资本(跨国并购)流动与该国国内的资金供应状况和国家财政情况有关,当一国出现资本跨国流动、本国的资本存量发生变动时,本国金融部门与财政部门也相应调整,最终达到国家经济均衡。

当一国跨国并购形式的资本输出大于资本流入(Cx-Ci)>0,金融部门的融资支持与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之和必大于零,说明如果出现因企业跨国并购引起的资本输出除了有企业的内源性融资支持,必然会引起金融部门的外源性融资和政府部门的财政资助。

将外国资本流入移至等式右边,等式(1)变形:Cx=(S-I)+(T-G)+Ci(等式2)由于外国流入的资本Ci大多进入国民经济各个实体经济生产流通领域成为生产性资本或准生产性资本来实现资本价值的增值,其以现金形式流入金融系统的量很少,转化为本国对外投资的资本(成为融资来源)可能性非常小,因此外国资本流入很难有效支持本国跨国并购,Ci趋向0,由此等式(2)可简化为:

Cx=(S-I)+(T-G)(等式3)

如等式(3),当本国进行海外并购的资本输出时,Cx>0,为保持等式平衡,相应的本国的金融支持和政府政策财政支持也增加,且跨国并购规模越大,商业性金融支持和财政金融支持需求也越大。跨国并购资本流动Cx规模受到金融部门融资支持(S-I)和政府部门财政支持(T-G)限制。当金融部门认为当时海外投资风险太大,不愿意承担融资支持而导致商业性金融支持不足时,出现“金融支持缺口”。此时为保持经济平衡,需要财政部门提供财政政策性支持来填补此缺口。相反,如果政府因财政支持力度较弱出现“财政支持缺口”时,需借助民间金融储蓄的力量,调动社会中潜在的商业性金融资源支持跨国并购。若此支持来源因高风险而意愿不强,政府可提供相应的风险保障措施免除商业性金融支持的风险问题。

以上理论分析表明,企业海外并购有强烈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诉求,其规模受限于金融部门的商业性金融支持和政府部门的财政金融政策性支持。

(二)OIL框架下外部金融支持与企业自身实力结合的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分析

海默(1960)在垄断优势论中提到跨国公司一方面自身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借助其在国际上良好的资信顺利获得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融资,而邓宁在OIL框架下概括为企业的融资信用优势和融资成本优势(1983)、金融资产优势(1993)。Jens Forssb・ck, Lars Oxelheim(2008)则将金融要素纳入企业所有权优势中论证其对促成跨国并购的重要性,其将企业金融特有变量总结为企业股票价格销售率、海外上市、负债成本、阿特曼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政府补助、税收减让、自由现金流等。Oxelheim(2001)提出支撑所有权优势三大金融策略:获得并保持全球性成本和资本可获得性;获取财政补贴或税收减让以增加自由现金流;实施价值创造为基础的风险管理项目。

由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中国企业情况加入融资担保与投资保险服务的政策性支持因素,形成基于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的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理论分析框架。本文认为资金实力是海外并购企业的金融优势的中心,企业需考虑如何最大化利用资本进行海外并购的同时使成本最小化,其中包括资信实力、融资来源和成本、相关政策支持三大要素。企业拥有良好经营业绩形成的资信实力并能获得低成本的外源融资和政府财税政策支持的优势就是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具体而言,资信实力体现在企业控制内部现金流能力(自由现金流)和反映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公司信用评级(阿特曼财务危机预警模型Z值)两方面;低成本外源融资表现在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资本性融资(市收率、海外上市)和债务性融资能力(负债成本);政府财税政策支持是使企业获得来自政府的财税支持(税收减让、政府补助)、融资便利及融资担保与投资保险的能力(融资担保与保险);通过内部经营和外部支持结合增强企业的金融实力形成所谓的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

本文认为,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应盲目进行金融支持,应以企业自身实力为基础,提供针对性多形式多渠道支持,不仅可保证国家资产安全,而且可以避免由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使一些本身实力较弱、资信较差的企业逆向选择而所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支持思路如图1,对企业自身实力测评基础上,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商业性融资和海外上市融资服务以填补金融支持缺口,政府针对性政策为实力和资信不同的企业提供相应的税收补贴支持和政策性融资支持填补财政支持缺口。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将国内有关海外金融支持理论与国外学者OIL框架下对企业金融因素的研究成果研究相结合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问题,认为应在企业内部资信实力基础上提供商业性金融支持和政府财税金融支持来增强企业的金融所有权优势,从而促成海外并购。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在理论视角上为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研究提供分析框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明.海外投资金融服务支持―以中国企业为对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黄人杰.政策性金融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金融支持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7,4

3.陈群.金融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相关探讨.福建金融,2006,6

4.白钦先,曲昭光.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表外融资论文第2篇

关键词:融资偏好;修正的优序融资模型;Odered_Pr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9-0070-05

一、文献综述

自20世纪50年代末MM理论的开创性研究以来,关于企业融资行为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不断创新,其中最重要的研究之一就是美国经济学家Myers等[1]对优序融资理论的研究,根据这个理论,企业的融资顺序是留存收益、债务融资、股权融资。那么,企业在实际融资过程中是否遵循优序融资理论呢?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次求证。其中,Shyam-Sunder和Myers[2],Fama和French[3]认为企业融资遵循优序理论;而Nuri和Archer,Frank和Goyal,Fernandez等人则持相反意见。国内学者对于企业融资偏好也是持两种意见。其中黄少安和张岗[4]、陆正飞和叶康涛[5]、屈耀辉和傅元略[6]、李冬妍和李学明[7]认为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而葛永波和张萌萌[8]、李小军[9]均认为上市公司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

仔细分析国内外已有的文献,对于融资行为偏好的研究基本上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建立融资偏好度模型(李冬妍和李学明[7]),通过各种融资度指标描述性统计结果的大小确定企业对融资方式的偏好,也就是通过融资结构特征的表现判断企业融资行为的偏好(葛永波和张萌萌[8]),而事实上融资特征和融资偏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融资偏好是企业在面临各种融资渠道时,对融资方式的偏好和选择顺序。融资结构特征是融资人依据融资偏好进行融资的最终数量结果,这种结果体现出客观上的可能融资渠道与主观上融资行为偏好的双重影响特征,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种是Shyam-Sunder和Myers[2]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验证模型,葛永波和张萌萌[8]、盛明泉、李昊[10]分别对该模型又进行了修正,使该模型适合内―外融资偏好检验以及股权―债权融资偏好的检验,该模型的缺点是仅能进行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比较,无法对多种融资方式同时进行排序。第三种是屈耀辉和傅元略[6]提出的模型,该模型通过各种融资方式发生概率的大小判定融资的先后顺序。但每个样本选择某种融资方式的拟合概率差异很大,如果由拟合概率来计算某种融资方式的平均概率并确定融资优序难免会有一定的偏差。

本文在Shyam-Sunder和Myers[2]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验证模型的基础上,首先检验了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外源融资顺序,然后对于外源融资又进一步检验了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顺序,但该检验模型无法将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同时进行排序,本文又采用了模型将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放在一个模型中检验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

二、融资偏好检验模型构建

(一)修正的优序融资理论检验模型

Shyam-Sunder和Myers[8]提出了测试优序融资理论的检验模型,该模型为:

?驻Dit=?琢po+?茁poDEFit+?着it(1)

其中,?驻Dit是债券发行的数量;i和t分别代表公司和时期;

现金流赤字DEFit=DIVit+Iit+?驻Wit+Rit-Cit

其中,DIVit代表支付的股利,Iit代表资本支出,?驻Wit代表营运资金的增加,Rit代表期初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Cit代表息税后经营现金流量;?着it代表随机误差项。

该模型默认企业融资选择时首先选择内源融资,因此只需对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顺序进行检验即可。但我国资本市场并不成熟,企业在融资选择时也未必按照先内源融资再外源融资的顺序进行,因此有必要对内源融资、外源融资顺序进行验证。本文借鉴盛明泉、李昊[10]的做法,分别对内源融资―外源融资顺序、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顺序进行检验。

1. 内源融资偏好的检验模型

?驻IFit是指企业第t期的内源融资量;Ait-1是指企业第t-1期期末的资产总额,考虑到不同企业规模对融资方式的影响,本文对模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DEFit是企业的现金流赤字,DEFit=DIVit+Iit

+?驻Wit+Rit-Cit。

模型(2)检验标准是:如果?琢po=0,并且?茁po≈1,则企业偏好内源融资,否则,企业偏好外源融资。

2. 股权与债权融资偏好的检验模型

?驻Dit是指企业第t期主动性债权融资的增加额,包括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的增加额之和。

如果模型(2)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是内源融资偏好,即?琢po=0且?茁po≈1通过了检验,则我们将利用模型(4)来检验当内源融资不足时,上市公司是偏好债权融资还是股权融资。如果模型(2)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时偏好外源融资,即?琢po=0且?茁po≈1通过了检验,则我们将利用模型(3)来检验上市公司是偏好债权融资还是股权融资。

(二)Odered_Probit模型

修正的优序融资理论检验模型只能进行内源融资―外源融资顺序检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顺序检验,但没有办法对多种融资顺序进行排序,本文将采用Odered_Probit模型,对多种融资方式进行排序,以全面了解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

Probit模型采用的是累计正态概率函数。本文所使用的有序Probit模型如下:

Y*ij=?茁x'ij+?着ij(5)

其中,Y*ij表示第i个公司选择了第j种融资方式的的趋向,j=1,2,3,…,j;?茁表示影响因素的系数,?着ij表示随机误差项,且?着ij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x'ij表示影响因素。

Yij可以通过Y*ij按下式得到:

Yij=1,Y*ij?燮cut12,若cut1<Y*ij?燮cut23,若cut2<Y*ij?燮cut34,若Y*it>cut3(6)

其中,cutn表示第n个分类阀值,n=1,2,…,J-1。

因此,每种融资方式选择的概率为:

P(Yi=1)=F(cut1-xi′?茁)

P(Yi=2)=F(cut2-xi′?茁)-F(cut1-xi′?茁)

P(Yi=M)=1-F(cutm-xi′?茁)

该模型强调被选作响应类别Yij的实际值是完全任意的。模型的要求就是较大的类别值对应于较大潜在变量值,即Yi<Yi。

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用的包括如下因素:

(1)股权集中度:Faccio,Lang和Young认为在对投资者保护较弱的情况下,债务融资可以增加大股东对上市公司更多资源的控制,不会稀释他们的控制权,因此大股东有增加债务融资的的动机。本文对于股权集中度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表示。

(2)股权制衡度:多个大股东的存在可以起到抑制大股东非效率融资的行为。本文用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代替股权制衡度。

(3)市盈率:新股发行价=市盈率×每股收益。市盈率越高,新股发行价格就会越高,公司就可以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4)成长能力:公司的成长性好,意味着公司投资机会多,因此,需要的现金流也较多。古永嘉等人发现,未来成长性高的企业偏向于权益融资。Tong和Green发现,成长性和债务杠杆间显著正相关。Leary和Robert也发现,未来成长能力对公司外部融资以及权益融资的选择均有正面显著影响。本文用Tobin'sQ代替公司的成长能力。

(5)盈利能力:根据Myers[1]优序融资理论,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越容易进行内源融资。Fama和French[3]的研究显示,盈利能力强的公司的融资行为服从于融资优序理论。Drobetz和Fix发现,盈利能力较强的公司使用较少的负债。Tong和Green发现,盈利能力和债务杠杆间显著负相关。本文用Roe表示净资产收益率。

(6)GDP增长率:一国GDP增长率是反映该国整体宏观经济状况的指标,当GDP增长率较高时,企业的盈利水平较高且有良好的预期,企业会倾向于债权融资。相反,企业更倾向于股权融资。

(7)信贷配给:信贷规模的大小反映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信贷配给总量增加时,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成本下降,上市公司倾向于选择债务融资。本文使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额(用自然对数表示)来度量信贷配给状况。

(8)信贷利率:债务融资的成本主要取决于贷款的利率,当贷款利率上升时,企业的债权融资成本升高,企业将更倾向于选择股权融资。本文用3―5年贷款利率表示信贷利率。

(9)违约风险:当贷款的违约风险增加时,信贷市场的信用状况恶化,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成本将上升,企业倾向于选择股权融资。本文采用不良贷款率作为信贷风险的替代变量。

(10)股票市场的规模:股市规模越大,意味着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越多,在融资总额一定的前提下,意味着债务融资的需求将会降低。本文用股票市值/GDP来表示股票市场的规模。

(11)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李小平等[11]研究表明股票换手率与股权融资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这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融资时会选择有利的市场时机。本文用换手率代替股市的流动性。

(12)现金流赤字:Frank和Goyal发现,与优序融资理论相反,当需求外部资金时,股权融资优先于债券融资。Lemmon和Zender发现,基于现金需求的优序融资理论很好地描述了公司的融资政策。

三、数据和变量

(一)样本选取

1. 优序融资理论检验的数据是以1999年1月1日以前在我国A股证券交易市场上市的1 028家公司为初始样本,剔除了金融类和ST、*ST、SST和S*ST公司后,剩下703家上市公司,研究其在2001―2009年的融资行为,共得到9年的面板数据,总计6 327个观测值。

2. Odered-Probit模型在优序融资理论检验数据的基础上剔除了同一年度同时出现多种融资方式的样本,最终得到2 061个样本。对于融资方式的界定采用如下方式:(1)内源融资:借鉴Haan和Hinloopen[12]的做法,如果公司留存收益增量/总资产>5%,则认为公司进行了内源融资。设定一个阈值的原因是这样做可以避免原始数据统计上的误差。(2)债权融资:如果上市公司在当期发行了企业债券、可转债、可分离交易可转债或者当长期借款增量/总资产>5%,则定义为公司进行了债权融资。对于长期借款设定阈值的原因是为了确保银行借款的真实存在。(3)股权融资:若上市公司在当期实施了增发或者配股,则定义该公司进行了股权融资。

模型的特点是对于每一种具体的融资选择都可以进行编码。比如对于不同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内源融资,债权融资},可以编码为{0,1,2},其中,0,1,2表示因变量的有序分类排序。因此,对于内部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三种形式,可以形成6种融资优序组合,其中两两相反,在我们的实证检验中仅需列出不存在两两相反的三种即可,定义如下:(1)融资优序h1:{股权融资,内源融资,债权融资};(2)融资优序h2:{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内源融资};(3)融资优序h3:{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模型估计后,以似然比检验法确定这三种融资优序的排名,排在首位的即是实际中最可能出现的一种融资优序。

(二)描述性统计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四、实证检验结果

(一)修正的优序融资理论

首先对全部样本进行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分析,经过Hausman检验,最终确定了随机效应模型为最优模型,随机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采用stata11.0进行模型估计。

根据R2的回归结果可知,内―外融资和股―债融资模型的拟合效果都非常好。但对自变量的检验结果不支持原假设,即?茁po≠1,上市公司存在外源融资偏好,而外源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

(三)Odered_Probit模型检验

为了进一步了解上市公司对于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三种融资方式的偏好,本部分采用Stata11.0对有序Probit模型进行了估计,得到3个对数似然函数最大值,表3是似然比检验的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x2的临界值是3.84。

通过表3似然比检验结果可知,上市公司的融资存在最优排序,即h1:{股权融资、内源融资、债权融资}。

对于最优排序h1进行Probit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方程拟合较好,在5%显著性水平下,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净资产收益率、GDP增长率、金融机构对人民币贷款总和、3―5年贷款利率、不良贷款率、股票市值/GDP、换手率、现金流赤字均会对融资行为的选择构成影响,而且从估计系数来看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和以及股票市值两指标对融资行为的影响力更强,而市盈率、Tobin'sQ指标对于融资行为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

五、结论

通过以上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与Myers优序融资的检验结果不相吻合,通过修正的优序融资验证模型证明我国存在着明显的外源融资偏好,而在外源融资中我国存在着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通过Odered-Probit实证检验模型进一步对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顺序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为:首先选择股权融资、其次是内源融资、最后选择债权融资。Odered-Probit的影响因素中既包括公司特征因素,同时也包括了信贷市场因素和股权市场因素,其中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和以及股票市值两指标对融资行为的影响力非常显著,至于信贷市场和股权市场是如何对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构成影响,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Myers,S.,Majluf,N.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investors do not hav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 187-221.

[2]Shyam-Sunder,L.,Myers S. C. Testing static tradeoff against pecking order models of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9,(51): 219-244.

[3]Fama,E.,French K. Testing tradeoff and pecking order predictions about dividends and debt [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2,(15): 1-33.

[4]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2001,(11):12-27.

[5]陆正飞,叶康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解析――偏好股权融资就是缘于融资成本低吗?[J].经济研究,2004,(4):50-59.

[6]屈耀辉,傅元略.优序融资理论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验证――兼对股权融资偏好再检验[J].财经研究,2007,(2):108-118.

[7]李冬妍,李学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07,(3):92-94.

[8]葛永波,张萌萌.企业融资偏好解析――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实证数据[J].华东经济管理,2008,(6):42-48.

[9]李小军.股权融资偏好亦或过度融资――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经验证据[J].财贸研究,2009,(2):90-95.

[10]盛明泉,李昊.优序融资理论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解释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0):49-56.

[11]李小平,岳亮,万迪.基于股票换手率的市场时机与外部融资方式选择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运筹与管理,2008,(1):106-113.

[12]Haan,D.,Hinloopen,J.Preference hierarchies for internal finance,bank loans,bond,and share issues:evidence for dutch firms[J].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2003,(10):661-681.

Inspection on Pecking Order of the Listed Company based on Probit Model

Jiang Yi, Liu Shulian

(Accounting School,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

表外融资论文第3篇

作者简介:魏亚平(1956-),女,湖北荆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投融资;宋佳(1989-),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投融资。

摘要:基于文化创意企业特征,对外源融资约束时投资支出依赖内源融资能力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创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和投资机会对投资支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外源融资约束对投资的影响与企业的成长性有关,低成长性企业外源融资约束对投资支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外源融资受限时投资支出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能力,而对高成长性企业,外源融资约束与投资支出正相关。

关键词:内源融资能力;外源融资约束;投资支出;文化创意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0-0074-04

The Effect of Internal Financing and External Financing

Constraints on Investment Expenditure

——Take Cultural and Creative Listing Enterprises as an Example

WEI Yaping, SONG Jia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enterprises, researches the sensitivity of investment spending depends on internal financing ability when external financing is limi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cultural creative enterprises′ internal financing ability and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investment spending, the effect of external financing constraints to investment is related with the growth of enterprises, low growth enterprises′ external financing constraint has a significant inhibitory effect on investment spending, and investment spending mainly relies on internal financing ability when external financing is limited, but as for the high growth enterprises, external financing constraints shows positive correlatior with investment spending.

Key words: internal financing ability;external financing constraints;investment spending;cultural and creative listing enterprises

1引言

文化创意企业是按照商业运作方式运作,最终实现企业盈利的微观组织结构[1]。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的基本约束一样,在市场化竞争环境的动荡性和多变性中,文化创意企业的资金成为稀缺资源,内部融资与外部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多数文化创意企业以人力资本、版权、知识产权作为主要资产,具有典型的无形性,创意产品形成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其高风险性,而创意的独特性使得创意产品的盈利具有可持续性,一旦创意成果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衍生产品及其他服务将给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因此文化创意企业具有不同于传统企业的轻资产、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进而其投融资行为也表现出一些特性。首先,文化创意企业轻资产的特性使其缺乏有形资产抵押物,加之投资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性,容易增强投资者风险厌恶的程度,使银行等金融机构提高对文化创意企业的贷款利率;其次,文化创意企业生产的是融文化、创意、时尚等为一体的产品,有着时尚潮流、个体嗜好、社会环境、文化差异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因此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决定了企业对投资机会的把握需要更及时、准确,从而使其投资表现出明显的高时效性。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受到企业特征的影响较大,这些特征是否会导致企业依据自身融资能力和外源融资约束在融资顺序选择上做出调整,是否会连带影响投资支出水平等问题目前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将对文化创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和外源融资约束对投资支出的影响进行研究。

2相关文献回顾

内源融资主要指企业将留存收益及可动用的金融资产转化为企业再投资资金来源,内源融资能力即企业从自身内部融通资金的能力[2]。外源融资是从企业外部通过股权和债权筹集资金,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或配股等外部股权融资的审批程序复杂,且要求较高,并不是其可稳定依赖的资金来源,所以本文的外源融资主要指外源债权融资[3]。

早期的MM理论认为在完全的资本市场下,企业的融资方式不会影响企业本身价值进而影响其投资行为,投资决策只与公司面临的投资机会有关。而在非完全资本市场上,外部融资成本大于内部融资成本,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融资渠道都可能对投资决策产生影响[3]。Bernanke[4]和Gertler[5,6]等从问题的角度发现,当公司内外部融资成本存在差异时,投资决策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公司的内源融资能力,外源融资越困难,投资对内源融资能力的依赖性越强。Fazzari研究了1970~1984年美国422家大型制造业公司的投资行为,按现金股利支付率的高低将样本数据分为财务受限(即外源融资受限)组和不受限组,发现在控制投资机会的前提下财务受限组的投资受经营现金流的影响较大[7]。Hoshi(1991)、Schaller(1993)、Elston(1993)等分别研究了日本、加拿大、德国的情况,大致得出类似的结论,即财务受限越严重,投资受经营现金流的影响越大[3]。

我国学者冯魏将国内上市的135家制造业公司1995~1997年间的样本数据划分为财务受限组与财务不受限组,实证发现,在以TQ控制投资机会的前提下现金流可以部分地解释公司的投资行为,且财务受限组现金流的解释能力更强[8]。陆正飞等通过对2000~2002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回归,进一步分析了融资对投资支出的影响,结果发现企业投资支出同投资机会和内源融资能力正相关,同外源融资限制负相关,但外源融资限制越严重,企业投资越依赖内部融资能力的假设没有得到证明[3]。

综上所述,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和投资机会与投资支出正相关,在控制投资机会的情况下,外源融资约束越大,企业投资越依赖内源融资能力的假设没有得到一致的证实。那么,文化创意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及在外源融资约束情况下对投资支出的影响是否也具有传统企业的特点?本文以文化创意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并实证检验,以期揭示文化创意企业融资能力与投资支出的关系。

3模型与假设

新古典投资理论认为,在完全资本市场上,投资机会成为均衡资本量的唯一决定因素[3],而文化创意企业的高时效性决定了投资机会对企业投资支出的作用更加明显,用平均Tobin Q来表示投资机会,则决定投资的方程为[3]:

I/K=α+βTQ+ε(1)

其中,I为投资支出额;K为期初资本量,一般指上期期末总资产;为了消除企业规模的影响,将I除以上期期末总资产(K)进行标准化;TQ指Tobin Q值。

虽然这个结论是在完全市场假设下得到的,但对研究非完全市场的投资行为也具有借鉴意义[3]。在非完全市场上,外部融资成本的增加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投资不足,当外源融资受限时,企业只能依靠内部积累进行投资,而内源融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资本积累,从而影响投资行为,由此可以进一步推论,投资机会一定时,企业外源融资约束越严重,企业投资支出受内源融资能力的影响越大。可通过以下方法验证上述理论与推理对文化创意企业是否成立:在原方程中加入代表内源融资能力的变量,以经营净现金流量(CF)表示,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加入表示外源融资约束的变量,用哑变量D表示,受到约束用1表示,不受约束为0。于是回归模型如式(2):

I/K=α+β0*(CF/K)+β1*TQ+β2*D*(CF/K)+β3*D+ε(2)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文化创意企业的投资支出与内源融资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2:文化创意企业的投资机会对投资支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假设3:在外源融资受到约束时,文化创意企业投资支出对内源融资能力的依赖更大;

假设4:外源融资约束对文化创意企业的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

4实证研究

4.1变量选取

(1)投资支出(IK)。 传统的长期性投资支出(I)为本期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及在建工程增加值之和,而文化创意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及开发支出在长期性投资支出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本文把无形资产和开发支出也纳入考虑范围[9]。此外,工程物资用于核算企业为在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的价值,对文化创意企业来说,尤其是影视类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拍摄器材及辅助配件都属于企业的工程物资,因此将工程物资也考虑进来。修正后的长期性投资支出为:

长期性投资支出(I)=本期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增加值

IK=长期性投资支出(I)/上期期末总资产(K)

(2)内源融资能力(CFK)。衡量内源融资能力的变量在国内外已有研究中大多使用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文延用这一度量方法,并将经营现金净流量(CF)标准化为CFK[9]。

CFK=CF/上期期末总资产(K)

(3)投资机会(IG)。 已有的研究通常用TQ反映投资机会,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文化创意企业大多以无形资产为主,某一时点的股价难以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因此用TQ表示文化创意企业的投资机会不太准确。Christie(1989)用消除规模影响后销售收入变动的方差作为投资机会的替代变量[10],为了简化计算,本文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IG)作为投资机会的替代变量。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IG)=(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4)外源融资约束(Div/Det)。 本文将样本分为融资约束组和融资不受约束组,采用两个变量表示,第一个变量为现金股利支付率情况(Div),当单一企业的现金股利支付率高于平均现金股利支付率时说明企业外源融资不受限,用0表示,相反则说明企业外源融资受限,用1表示[11]。第二个变量为资产负债率(Det),资产负债率越高,外部融资约束越大,资产负债率是一个连续变量[3]。

确定变量后回归方程表示如下:

IK=α+β0*CFK+ β1*IG+β2*Div + β3*Div_*CFK +ε(3)

IK=α+β0*CFK+ β1*IG+β2*Det + β3*Det_*CFK +ε(4)

4.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2011年及以前上市的文化传播类公司,共28家,以2009~2011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为了保持数据的有效性,剔除 ST的公司,在样本期间通过买壳上市的公司只选取正式更名后的样本数据,经筛选最终选取了 2009年17家、2010年20家、2011年23家,组成60个样本数据。相关数据来自新浪财经数据中心、凤凰财经网站。

4.3描述性统计

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

表1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变量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Div=1

(30个)IK0.1480.0420.380CFK0.1170.1240.153Det0.3940.3240.220IG0.2220.1150.504Div=0

(30个)IK0.1980.0560.649CFK0.1220.1080.212Det0.2890.2650.179IG0.3220.2000.460从表1可以看出,标准差都较小,表明样本数据较稳定。具体来说,文化创意企业外源融资约束组(Div=1)的平均投资支出(IK)低于外源融资不受约束组(Div=0)约5%,基本说明假设4成立;而反映内源融资能力的经营现金净流量(CFK)两组相差不大;对于投资机会,外源融资不受约束组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率(IG)高出外源融资约束组10%,说明外源融资不受约束组的文化创意企业成长性也较高,反过来也可能是因为投资机会多(成长性较好)的企业能够吸引投资者资金,因此外源融资没有约束。

此外,无论外源融资是否受约束,文化创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Det)都较低,外源融资约束组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不到40%,而不受约束组(Div=0)的平均资产负债率比约束组(Div=1)还低近十个百分点,这可能是文化创意企业缺乏高抵押性资产而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歧视的结果。同时也可以得出反映外源融资受限的两个变量正相关。

4.4回归结果

本部分使用SPSS170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

从表2模型整体的检验效果来看,两个回归方程调整后的R2分别为74.2%和72.7%,说明自变量在总体上解释了投资支出变动72%以上的原因,方程拟合程度较好。P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α,说明回归方程有效,且两个方程的D-W值都表明不存在明显的自相关性。内源融资能力和外源融资约束对投资支出的影响具体为:

表2回归结果

变量系数标准差t值P值以Div为替代变量CFK1.7500.2616.6920.000***R2=0.742IG0.5270.0935.6820.000***D-W=1.512Div0.1130.0891.2670.210P=0.000aDiv_CFK-0.8750.428-2.0450.046**以Det为替代变量CFK1.1660.4552.5610.013**R2=0.727IG0.4700.0935.0430.000***D-W=1.187Det-0.1450.216-0.6730.504P=0.000aDet_CFK1.3261.4420.9200.362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1)以Div和Det作为外源融资约束的替代变量,文化创意企业投资支出都与内源融资能力(CFK)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文化创意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越强,投资积极性越高,对投资支出具有刺激作用,假设1成立。

(2)投资机会(IG)作为影响文化创意企业投资支出的重要因素,以不同变量代表外源融资是否受约束进行回归得出相同的结论,即投资机会对投资支出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投资机会越多,投资支出越多,这也符合文化创意企业对投资时机把握要求高时效性的特点,假设2成立。

(3)Div为外源融资是否受约束的替代变量时,IK与Div的系数为正,与假设4相反但不显著,而IK与Div和CFK的交互项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与假设3相反。这可能由于以现金股利支付率的高低判断企业外源融资是否受约束不太准确,也可能是文化创意企业对投资时机把握要求高,一旦有好的投资机会,即使外源融资受限,也会通过其他渠道筹得资金进行投资,减弱了投资支出对内源融资能力的依赖。此外,为了弥补文化创意企业因投资风险较大、回报期较长降低投资者预期收益的缺陷,上市公司可能会用较高的股利支付率吸引投资者,出现外源融资受约束依然分红的情况。

(4)Det为外源融资是否受约束的替代变量时,虽然Det系数小于0,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外源融资受约束对投资有抑制作用,但不显著,假设4无法得证。Det与CFK交互项的系数为正,可以从直观上说明外源融资约束越大,企业投资支出对内源融资能力的依赖越大,但也不显著,假设3不能被证明。这也验证了描述统计中文化创意企业负债率相对较低,削弱了负债对投资的约束作用。这可能是文化创意企业因缺乏传统的抵押资产使外源债权融资受到约束,因此在选择外源融资时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融资优序理论,更倾向于股权融资,股权融资的偏好降低了投资支出在外源融资受约束时对内源融资能力的依赖。

4.5分组回归

上述回归中假设3和假设4没有得到显著证明,这可能是由于文化创意企业对投资机会的把握要求非常高所致,因此有必要按照不同投资机会对企业分组,进一步研究内源融资能力与外源融资约束对投资支出的影响。由于以Div作为外源融资受约束的替代变量具有一定的缺陷,后面的研究以Det作为外源融资约束的替代变量。

Lang等的研究结论指出负债水平与投资规模负相关只有在低成长企业中才成立,对于高成长企业负债的约束作用并不明显,甚至有时出现负债水平与投资规模正相关的情况[12]。但Ahn等人(2003)得出了相反的结论[9]。本文将样本数据按照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平均值分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的企业为高成长性企业,用1表示;反之则为低成长性企业,用2表示。分组后的描述统计如表3。

表3分组数据描述性统计

分组样本数平均值标准差 Det 1230.3140.257 2370.3580.169从表3可以看出,标准差都小于03,说明可靠性较好。低成长性文化创意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值比高成长性的公司高近5个百分点,说明文化创意企业资产负债率的高低与其成长性高低呈反向变化,即成长性越高,资产负债率越低,外源融资约束越小,这可能是成长性好的文化创意企业能够吸引投资者的青睐,以股权融资方式解决企业资金问题的原因。也符合一些实证研究成果,即成长机会高的公司应该选择较低的财务杠杆[9]。分组回归结果如表4。

表4分组回归结果

系数标准差t值P值低成长性组CFK0.2430.6110.3970.696IG0.6200.2043.0410.007***Det-0.5800.307-1.8890.075*Det_CFK5.5892.2212.5170.022**高成长性组CFK0.2550.4790.5320.598IG0.2410.0962.5000.018**Det0.2970.1442.0530.048**Det_CFK-0.9371.079-0.8690.392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1)不管是高成长性组还是低成长性组,CFK与IK都具有正相关关系,但都不显著。这可能是根据成长性进行分组后,每一组内的文化创意企业成长性相差不大,因此内源融资能力对投资支出的影响也较为相似,显著性降低。

(2)投资机会在高成长性组和低成长性组都与投资支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投资机会对所有文化创意企业的投资支出都具有促进作用,再次证明了假设2成立,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文化创意企业的投资受投资机会的影响很大,突显了高时效性。

(3)低成长性文化创意企业的外源融资约束在10%的水平上对投资支出有显著的限制作用,且在外源融资受到约束时,投资支出显著地依赖于内源融资能力,约束越大,投资支出对内源融资能力的敏感性越大。高成长性文化创意上市公司的外源融资约束在5%的水平上表现出与投资支出的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高成长性的文化创意企业具有广泛的投资机会,能够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从而增加了投资支出。这与Lang等 (1996)的研究结果一致。

4.6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证明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将表示投资机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IG)替换为净利润增长率(PG),得到的结论与前文所述结果一致,说明该模型的可靠性较好。本文在对文化创意上市公司进行分组时选取现金股利支付率情况的高低和资产负债率作为外源融资是否受约束的替代变量,在显著性水平下得到了相似的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5结论与局限

综上所述,我国文化创意上市公司因其特殊的文化与经济属性,其内源融资能力和外源融资约束对投资支出的影响因成长性的不同而不同。但内源融资能力、投资机会对不同成长性企业的投资支出都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文化创意上市公司仍然要增强内源融资能力,同时特别关注投资机会,在外源融资能力受到约束时仍然能够通过其他渠道筹集资金进行必要的投资,减少外源融资约束对投资支出的抑制作用,即减弱对内源融资能力的依赖,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本文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选取了文化传播类上市公司代表文化创意企业样本,按条件进行剔除后样本容量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实证结果的普遍性。

(2)变量的选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针对我国文化创意上市公司的特点作了一些修正,但仍有不足。比如以现金股利支付率的高低判断企业外源融资是否受约束不太准确,这可能也是造成回归结果与假设相反的一个原因。

参考文献:

[1]丛海彬.文化创意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企业活力,2011(1):72-75.

[2]赵亮.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融资能力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陆正飞,汤睿.内部融资能力、外部融资限制与企业投资行为[J].会计论坛,2005(8):3-11.

[4]Bernanke,Ben, Mark Gertler.Agency Cost,Net Worth and Business Fluc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14-31.

[5]Bernanke,Ben, Mark Gertler.Financial Fragil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105:97-114.

[6]Gertler,Mark.Financial Capacity and Output Fluctuation in an Economy with Multiperiod Financial Relationship[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2,59:455-472.

[7]Fazzari Steven, R Glenn Hubbard, Bruce Petersen.Financing Constration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8,19:141-195.

[8]冯魏.企业投资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9]张斌.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其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艾健民.企业多元化投资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基于投资机会集设定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1(5):73-76.

表外融资论文第4篇

一、文献回顾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一)文献回顾融资优序理论是资本结构中的重要理论。该理论作出了公司融资行为将遵循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顺序的预测,这是Myers(1984)吸收了权衡理论、理论以及信号传递理论研究成果之后,结合管理层的逆向选择以及信息不对称对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而提出的。①相关的后续研究也为其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持。如,Pinegar和Wilbricht(1989)以美国《财富》500强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管理者在制定融资政策时是如何选择融资工具的。调查结果表明,多数管理者(68.8%)首先考虑内部资金,其次选择债券及可转换公司债,最后选择发行权益证券。②又如,Shyam-Sunder和Myers(1999)选取COMPUSTAT资料库中1971-1978年的157家公司(剔除金融业与公共事业),运用定量测试融资优序理论模型(简称S-M模型)比较公司的融资行为。研究结果发现,对融资优序理论与静态权衡理论两个模型单独测试时,两者均具有解释力,但前者的解释力更优;当两个模型结合测试时,融资优序模型的系数和显著性几乎不变,而静态权衡理论模型的系数虽仍具有显著性却也大幅降低。这个结果为融资优序理论对融资行为的解释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经验证据。③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支持融资优序理论。Frank和Goyal(2003)选取1971-1998年美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美国企业融资大量依赖外部资金,融资金额甚至超过投资所需,同时权益证券发行比债务发行对现金流赤字的解释力更强。显然,该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融资优序理论。但是,该研究继承并拓展了S-M模型,为融资优序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开阔了视野。④BarclayandSmith(1995)的研究发现,在资本市场中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比较高,这种特征使得中小企业融资理应更加遵循融资优序理论,然而事实却相反。Barclayetal.(2001)的研究也发现,高成长性企业资本结构的负债比率反而较低。这些现象与我国创业板市场的表现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内源融资成本较低并且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消极影响,Myers的融资优序模型并没有对内外源融资的优先顺序进行实证检验,而是先验性的假定企业内部融资为首选对象。对此,刘星、魏锋等(2004)的研究认为,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等与美国不同,从而企业的融资行为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上市公司内外融资的优先顺序进行检验。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为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内部融资;在债务融资顺序中,上市公司更加偏好短期负债。⑤葛永波、张萌萌(2008),盛明泉、李昊(2010)在该修正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研究。前者得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基本符合融资优序理论,后者则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并不符合融资优序理论。⑥姜毅、刘淑莲(2011)采用修正的优序融资检验模型对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偏好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外源融资偏好,在外源融资中更偏向股权融资。⑦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内、外源融资结构分析融资结构是企业从自身融资偏好出发,对融资环境等客观因素做出相应选择之后反映资金来源的静态数量结构。但是,我们不能将融资结构与融资偏好混淆,因为,融资结构可以客观反映企业资金来源的配置状态,却不能准确反映出融资行为偏好。本文沿用国内学术界对融资结构的一般统计方法,以账面价值作为计量指标,对2009-2012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做分类统计。内源融资为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之和;外源融资包括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其中股权融资通过所有者权益减去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来表示,债权融资用总负债来表示。本文财务数据全部来自CSMAR数据库。表1显示,从平均值来看,2009-2012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内源融资占总融资比重仅为14.59%;外源融资占总融资比重高达85.41%,其中股权融资占总融资比重66.83%,债务融资占总融资比重18.58%;外源融资中以股权融资为主,其占外源融资的比重高达78.25%。从变化趋势来看,内源融资比率一直偏低,但逐年增长;债务融资比例虽不高,也在逐年递增;股权融资比重较高,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以上说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融资比例很低,外部融资占绝对优势,且外部融资中以股权融资为主,同时融资结构呈现渐趋合理的态势。

(三)创业板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分析债务期限结构是指企业债务中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中,长期负债指的是还款付息期在一年以上的债务,而短期负债则是还款付息期在一年以下的债务。王正位、赵冬青等(2009)以我国上市公司主板1991-2006年11578个观测值为样本,实证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零长期负债”现象,该比例高达35%左右。此外,我国上市公司长期借款利用度较低,超过50%的公司长期借款比例在0-2.5%之间;同时“零长期负债”现象突出的公司往往具有盈利能力较强、现金充足、固定资产较少、贸易融资多等特征。①然而,上述研究结论是否符合近年发展中的创业板市场呢?本文予以佐证。表2显示,从平均值来看,创业板上市公司零长期负债现象更加突出,比例高达68.98%;短期负债比重居高不下,维持在90.3%左右;长期负债比重偏低,仅为9.7%。这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存在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现象———“零长期负债”现象突出、短期负债比重较高。该研究结论与主板市场的研究相契合。上述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特征:一是内源融资比率偏低,上市公司对外源融资依赖性极强;二是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比例明显高于债务融资;三是债务融资中对短期负债依赖性强,长期负债比例偏低。所以,仅从融资比例来看,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表现出“股权融资债务融资(短期)内源融资”的依赖顺序。尽管该现象与国内文献对上市公司主板市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偏好顺序。

二、融资偏好模型构建与说明

融资偏好反映出企业依据主观意愿对融资方式优先顺序的动态选择,其本质是基于客观环境下,从自身利益及喜好出发较为主观的愿望。一方面企业需要尽量满足自己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受到现有融资方式以及融资环境的约束。因此在上述条件下,企业融资方式的优先顺序取决于其对不同融资方式的偏好程度。

(一)Myers融资优序模型Shyam-Sunder和Myers(1999)提出定量测试优序融资理论的模型,融资顺序的假设由下式检验:其中,i和t分别代表公司和时期,bpo为融资优序系数,εit代表随机误差项。DEFit为财务现金流赤字,当DEFit等于正值时,ΔDit是公司发行的债务数量的变化;当DEFit等于负值时,ΔDit为公司i偿还的债务额。如果a=0且bpo=1,表示公司进行外部融资时,首先选择发行债务;否则,如果a=0且bpo=0,则表示公司优先选择发行股票。

(二)修正的融资优序模型前文已述,S-M模型默认优选内源融资,因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内外融资的偏好选择还需进一步检验。刘星、魏峰等(2004)建立了修正融资优序模型检验内、外源融资优先顺序;盛明泉、李昊(2010)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因此,在之前研究者的工作基础上,本文分别建立:内-外源融资偏好检验(模型一),股权-债权融资偏好检验(模型二或四),短-长期负债融资偏好检验(模型A组或模型B组)。为了避免上市公司因为规模不同而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又因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偏低,所以本文采用销售收入(Sit)而非固定资产进行标准化:模型验证:用模型一判断内-外源融资偏好,其中ΔIFit表示内部融资额的变化,而内部融资额以公司未分配利润与折旧之和近似计算得出。如果a1=0且b1=0通过检验,则表示公司首选外源融资,再用模型A组进行后续检验。首先用模型二,基于负债总额ΔTDit检验上市公司股权-债权融资偏好,如果a2=0且b2=0,则表示公司有股权融资偏好;否则,当a2=0且b2=1时,则表示公司有债务融资偏好。最后用模型三,基于长期负债ΔLDit考察得出b3,再比较融资优序系数b2、b3,如果b2>b3则具有短期负债融资偏好。如果模型一a1=0且b1=1假设通过检验,则表明公司进行融资决策时,具有内部融资偏好。再通过模型B组验证当内部融资不能满足投资项目要求时,对债务融资或者是股权融资的偏好,其检验方法与A组后续检验一致,只不过是用模型四、五作出与上述类似的判断。

(三)研究变量分析本文利用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计算DEFit中相关变量。由于我国企业的财务报表项目与西方企业的财务报表项目不完全一致,所以计算有关变量时,本文按照我国创业板公司财务报表项目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其统计特征自2009年10月30日我国首批创业板企业正式挂牌以来,至今已平稳运行近四年。为增强实证结论的代表性和说服力,本文以2012年横截面数据为基准,从中选择上市时间至少为两年的公司作为样本。在剔除因年报缺少所需资料以及出现异常值的数据之后,总共得到样本公司48家。由表4可知,样本公司的长期资产负债率较低,均值为1.79%,最小值为0;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较大,平均值为86.26%,最大值为100%;创业板公司收益质量一般,资产收益率的均值为6.86%,虽符合创业板公司上市的要求,但与高成长性企业应有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这些结果初步说明,我国创业板公司收益质量一般,内源融资所占比例较低;在债务融资中,短期负债融资所占比例较大。综上,样本呈现出的部分结构特征与表1中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呈现的特征相符,因此该样本具有代表性。

(二)修正S-M模型检验分析本文运用Eveiws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之前的验证思路,本文首先对模型一“内-外融资偏好检验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模型一显示,F检验值为4.75大于4.08,说明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模型中常数a1与斜率b1的t检验值分别为2.578和2.181,均大于1.67,因此常数a1以及融资优序系数b1的相关系数有效;又因为a1与b1都趋向于0,表示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有外源融资偏好。值得注意的是,统计指标R2仅为0.09,虽在统计上代表该模型拟合优度欠佳,但却能更好的说明本模型验证的结论———创业板上市公司存在外源融资偏好。原因如下:其一,对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F检验与t检验是等价的,两者现在都显著,即ΔIFit与DEFit存在线性关系;又因为a1与b1的系数接近于0通过检验,证明两者关系不大,所以拟合优度很低是符合逻辑的。其二,根据资金来源可将融资划分为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该模型检验结果的现实意义为内源融资对现金流赤字的弥补贡献极小,反映出公司融资时过度依赖外源融资。综上分析可知,创业板上市公司优先选择外源融资。因此,我们再用模型A组进行后续检验。在Myers的融资优序模型中,公司债务变化ΔDit是指长期债务的变化,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零长期负债”现象显著且短期负债比例高,前文已证。因此,为使实证结果更贴近创业板实际,本文将债务变化ΔDit分为负债总额的变化ΔTDit(模型二)与长期负债的变化ΔLDit(模型三)来研究。结果如表6所示。模型二显示,从负债总额ΔTDit的角度进行考察,模型显著性的F检验值为13.39大于4.08,说明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模型中常数a2与斜率b2的t检验值分别为2.14和3.66,均大于1.67,t检验通过即回归系数显著。又因为常数a2的系数为0.08,接近于0;融资优序系数b2为0.32趋向于0,表示公司进行融资决策时具有股权融资偏好。模型三显示,从长期负债ΔLDit的角度进行考察,模型显著性的F检验值为28.81大于4.08,说明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模型斜率b3的t检验值为-5.368,其绝对值大于1.67,说明融资优序系数b3有效;但常数a3的t检验值为0.135小于1.67,所以t检验并不通过,说明常数项对因变量的解释可忽略不计,则此模型可修改为:ΔLDit/Sit=b3DEFit/Sit+εit。该模型融资优序系数b3为-0.166,说明长期负债与现金赤字流是负相关关系,即现金赤字流增加的企业反而更少的采取长期负债的方式进行融资,这也与当前融资现实相符。同时,基于负债总额ΔTDit考察的融资优序系数b2,显著大于基于长期负债总额ΔLDit考察的融资优序系数b3,由此可得出创业板上市公司偏好于短期负债融资,而且这种偏好也加剧了债务期限结构的不平衡。综上所述,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有较强的外源融资偏好;外源融资中又偏好股权融资;通过债权融资时存在短期负债融资偏好。根据偏好的传递性,偏好顺序大致为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短期)内源融资。

四、研究结论与不足

表外融资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内源融资外部融资

1引言

融资是一个企业经营中的基本问题,企业为了正常运行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这些资金分为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相应地,企业的融资也分为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由于企业的融资行为是其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的综合体现,而融资顺序是企业融资行为的重要特征,所以,研究融资顺序可以更深层次地揭示企业融资政策的有关问题。基于此,本文拟对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进行实证分析,以便获得相关的实证证据,更好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并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融资决策和政府部门制订监管政策提供一些依据。

优序融资理论从资本结构的“MM理论”发展而来。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经典论文,提出了被称为“MM定理”的资本结构理论。他们认为:在没有税收、不考虑交易成本以及个人和企业贷款利率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虽然这一结论依赖的前提过于苛刻,与现实相距甚远,但它开拓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道路和发展方向,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开端。随后,包括莫迪利安尼和米勒自己在内的众多学者都通过放宽假定对“MM定理”进行修正,分别产生了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其中优序融资理论对“MM定理”最大的修正就是放弃了充分信息这一假定,引入信息非对称的思想。

最先对融资顺序进行研究的是Donaldson(1961),他观察到企业似乎并不根据特定的资本结构进行融资,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按一种偏好顺序进行融资: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再次才是发行股票。Myers和Majluf在1954年首先对此进行了解释,他们从信息不对称这一前提出发,根据信号传递假设提出了优序融资偏好理论。根据不对称信息理论,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经理对信息的掌握呈典型的不对称分布,较少信息的一方希望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而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则通过输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进行获利,因此,企业经理在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Ross认为:企业经理对企业的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有着充分的信息,而投资者并不了解相关信息;如果企业市场价值提高,则经理会从中受益,如果企业破产,经理就要受到惩罚;投资者会把具有较高举债水平当作是一种较高质量的信号,即企业提高债务时,相当于预期企业将有更好的经营业绩;考虑到破产对企业经理的惩罚约束会使债务融资比例变成可靠的信息传递工具,因此,投资者可以凭借企业债务融资比例来判断企业预期市场价值的高低。

Myers和Majluf在Ross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不对称信息对融资结构的影响,他们认为:在不对称信息的条件下,投资者同企业经理相比拥有较少的关于企业资产价值的信息,企业的股票在市场上的价格会偏离实际价值;如果企业对新的投资项目采用股票融资方式,一旦股价被低估,就会使新的投资者获得超过项目净现值的收益,从而使老股东受损,此时若采用债务融资就可以避免新老股东利益不均衡的现象发生,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偏好采用内部融资或低风险债务融资。因此,企业融资的优选顺序是:内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票融资,这就是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OrderTheory)。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进行了深入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普遍认为: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而在内外部融资的顺序上,则没有达成一致。黄少安、张岗通过统计描述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大大低于债务融资的成本是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直接动因,深层的原因在于现行的制度和政策。蓝发钦从影响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的角度,探讨了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对公司价值的不同影响,指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顺序为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李翔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顺序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部融资。可见,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优先顺序上的认识已基本一致,而在内外融资的优先顺序方面还不一致。蓝发钦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融资优先于外部融资,而李翔则认为:上市公司的外部融资优先于内部融资。

本文将对Myers的优序融资模型做适当的修改,以期更加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而建立较简单的模型,随机选取沪市数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及外部融资中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优先顺序进行实证检验。

2研究方法

2.1Myers的融资优序模型

Myers认为,在严格的融资优序模型中,只要发行债务的风险不大,企业就不会有改变融资顺序或发行股票的动因。

融资顺序的假设由下式检验:

ΔDit=a+bDEFit+eit

DEFt=DIVt+Xt+ΔWt+Rt-Ct

其中:ΔDit是公司发行的债务的变化;DEFt为现金流赤字;Ct为扣除利息和税款的经营现金流;DIVt为现金股利支付;Xt为资本性支出;ΔWt为营运资本净增长;Rt为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当DEFit等于正值时,ΔDit是公司发行的债务额的变化;当DEFit等于负值时,ΔDit为公司i偿还的债务额。如果a=0,且融资优序系数b=1,表示公司进行外部融资时,首先选择发行债务;否则,如果a=0,且融资优序系数b=0,则表示公司首先选择发行股票。

2.2所采用的模型

(1)对内外部融资顺序的检验。由于内部融资的成本最低,Myers的模型中没有对内外部融资的顺序进行实证检验。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特殊,从而企业的融资行为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外部融资顺序进行检验。

采用如下的模型:

ΔIFit=a+bDEFit+eit

其中:ΔIFit表示内部融资额的变化,内部融资额以公司未分配利润与折旧之和来做出近似计算;DEFit现金流赤字用分红——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算得。正的DEF值表示企业现金流有赤字,需要进行融资。为减少负的DEF值对模型的影响,我们将负的DEF值设为0。

如果b值显著为0,则表示现金流赤字不能带来内部融资额的变化,证明当企业需要资金时,更多的考虑是外部融资。

(2)对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优先顺序的检验。我们考察负债总额的变化(ΔDEBTit)与DEF之间的关系。为避免不同公司规模对实证分析的影响。用资产总额(Ait)对ΔDEBTit与DEF进行标准化。

模型为:

Δdit=a’+b’defit+eit’

其中:DEBTit为负债总额;ΔDEBTit为负债总额的变化;dit为资产负债率,即,dit=DEBTit/Ait;Δdit为资产负债率的变化,即当年的资产负债率减去上一年的资产负债率,defit=DEF/Ait。

若常数a’趋近于0,b’接近1,说明公司大量采用负债来进行融资;反之,若常数a’趋近于0,b’接近0,说明公司大量采用权益性融资,发行股票优于发行债务。

3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3.1样本的选取

本文的所有样本资料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年报。由于所利用的上市公司数据涉及到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而我国上市公司于1998年才被要求披露现金流量表,故选取的样本区间为2000~2004年。对于样本公司的选择,本文随机选取了沪市代码为600600——600630的公司,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剔除掉6家ST或PT企业,共24家公司。

3.2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的顺序检验

对模型进行最小2乘检验,结果见表1(采用eviews软件):

可以看出:DEF的系数显著为0(t值为2.98,大于1.96;p值趋近与0,较显著),方程的F值较大,表明方程有一定的解释力。本文可以得出与Myers相反的结论,即我国上市公司在做出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决策时,将优先选择外部融资。

3.3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优先顺序的检验

用White(见表2)检验消除异方差,DDEF即为def,其值较显著,系数为0.15,相对异于0;同样,该方程的F值较大,表明方程有一定的解释力。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更加倾向于股权融资。这与国内学者研究的结论基本相同。

3.4实证结果分析

整体来看,实证所得的结果比较有效,但与模型设定的要求有一定出入。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样本公司数量较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证的有效性;其次,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不长,很难获得长时间段的数据。因此,本文的实证结果还有待改进。

4结论

4.1样本公司优先选择外部融资而非内部融资

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收益质量较差,内部资金难以满足其投资需要,只能求助于成本较高的外部资金。因此,国家政策和法规应加大外部融资的门槛,促进公司完善治理机制,以促使公司提高收益质量。

4.2样本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而非债务融资

首先,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股权融资的成本较低,因为股利可付可不付,不像债券要支付固定的利息。但在国外较发达的金融市场上,投资者购买股票在很大程度上就看该公司股票的股利支付率,股利支付率的高低影响投资者的收益率,相同质地的两个公司,股利支付较高的公司因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回报率从而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股票融资的最低成本就是整个金融市场上所有投资者所要求的平均收益率,显然该平均收益率包含了一定的风险回报,比起投资者仅从无风险的债券市场所要求的无风险回报率要高,因为在成熟的金融市场里股票融资的成本要远高于债券融资的成本。相对而言,我国的上市公司就选择了成本“较高”的融资方式,当然这与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上市公司初始质地不佳以及股市浓厚的投机气氛都有关系。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最终要不断地完善和走向成熟,企业在做融资决策时应表现出应有的理性,尽量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其次,由于我国的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企业难以在债券市场上筹措到所需的资金,从而加强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众多周知,债务融资具有抵税的作用,故其成本较股权融资要低得多,并且提高债务融资比例在企业经营状况较好时具有很好的杠杆作用,能够提高股权收益率。我们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eanHelwege&NellieLiang.“1sthereaPeckingorder?EvidencefromaPanelofIPOfirm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1996(40)

2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J].经济研究,2001(11)

3蓝发钦.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表外融资论文第6篇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融资顺序 内源融资 外部融资

1 引言

融资是一个企业经营中的基本问题,企业为了正常运行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这些资金分为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相应地,企业的融资也分为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由于企业的融资行为是其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的综合体现,而融资顺序是企业融资行为的重要特征,所以,研究融资顺序可以更深层次地揭示企业融资政策的有关问题。基于此,本文拟对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进行实证分析,以便获得相关的实证证据,更好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并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融资决策和政府部门制订监管政策提供一些依据。

优序融资理论从资本结构的“MM理论”发展而来。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经典论文,提出了被称为“MM定理”的资本结构理论。他们认为:在没有税收、不考虑交易成本以及个人和企业贷款利率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虽然这一结论依赖的前提过于苛刻,与现实相距甚远,但它开拓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道路和发展方向,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开端。随后,包括莫迪利安尼和米勒自己在内的众多学者都通过放宽假定对“MM定理”进行修正,分别产生了权衡理论和 优序融资理论,其中优序融资理论对“MM定理”最大的修正就是放弃了充分信息这一假定,引入信息非对称的思想。

最先对融资顺序进行研究的是Donaldson(1961),他观察到企业似乎并不根据特定的资本结构进行融资,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按一种偏好顺序进行融资: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再次才是发行股票。Myers和Majluf在1954年首先对此进行了解释,他们从信息不对称这一前提出发,根据信号传递假设提出了优序融资偏好理论。根据不对称信息理论,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经理对信息的掌握呈典型的不对称分布,较少信息的一方希望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而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则通过输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进行获利,因此,企业经理在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Ross认为:企业经理对企业的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有着充分的信息,而投资者并不了解相关信息;如果企业市场价值提高,则经理会从中受益,如果企业破产,经理就要受到惩罚;投资者会把具有较高举债水平当作是一种较高质量的信号,即企业提高债务时,相当于预期企业将有更好的经营业绩;考虑到破产对企业经理的惩罚约束会使债务融资比例变成可靠的信息传递工具,因此,投资者可以凭借企业债务融资比例来判断企业预期市场价值的高低。

Myers和Majluf在Ross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不对称信息对融资结构的影响,他们认为:在不对称信息的条件下,投资者同企业经理相比拥有较少的关于企业资产价值的信息,企业的股票在市场上的价格会偏离实际价值;如果企业对新的投资项目采用股票融资方式,一旦股价被低估,就会使新的投资者获得超过项目净现值的收益,从而使老股东受损,此时若采用债务融资就可以避免新老股东利益不均衡的现象发生,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偏好采用内部融资或低风险债务融资。因此,企业融资的优选顺序是:内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票融资,这就是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进行了深入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普遍认为: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而在内外部融资的顺序上,则没有达成一致。黄少安、张岗通过统计描述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大大低于债务融资的成本是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直接动因,深层的原因在于现行的制度和政策。蓝发钦从影响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的角度,探讨了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对公司价值的不同影响,指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顺序为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李翔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顺序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部融资。可见,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优先顺序上的认识已基本一致,而在内外融资的优先顺序方面还不一致。蓝发钦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融资优先于外部融资,而李翔则认为:上市公司的外部融资优先于内部融资。

本文将对Myers的优序融资模型做适当的修改,以期更加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而建立较简单的模型,随机选取沪市数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及外部融资中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优先顺序进行实证检验。

2 研究方法

2.1 Myers的融资优序模型

Myers认为,在严格的融资优序模型中,只要发行债务的风险不大,企业就不会有改变融资顺序或发行股票的动因。

融资顺序的假设由下式检验:

ΔDit=a+bDEFit+eit

DEFt=DIVt+Xt+ΔWt+Rt-Ct

其中:ΔDit是公司发行的债务的变化; DEFt为现金流赤字;Ct为扣除利息和税款的经营现金流;DIVt为现金股利支付;Xt为资本性支出;ΔWt为营运资本净增长;Rt为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当DEFit等于正值时,ΔDit是公司发行的债务额的变化;当DEFit等于负值时,ΔDit为公司i偿还的债务额。如果a=0,且融资优序系数b=1,表示公司进行外部融资时,首先选择发行债务;否则,如果a=0,且融资优序系数b=0,则表示公司首先选择发行股票。

2.2 所采用的模型

(1)对内外部融资顺序的检验。由于内部融资的成本最低,Myers的模型中没有对内外部融资的顺序进行实证检验。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特殊,从而企业的融资行为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外部融资顺序进行检验。

采用如下的模型:

ΔIFit=a+bDEFit+eit

其中:ΔIFit表示内部融资额的变化,内部融资额以公司未分配利润与折旧之和来做出近似计算;DEFit现金流赤字用分红——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算得。

正的DEF值表示企业现金流有赤字,需要进行融资。为减少负的DEF值对模型的影响,我们将负的DEF值设为0。

如果b值显著为0,则表示现金流赤字不能带来内部融资额的变化,证明当企业需要资金时,更多的考虑是外部融资。

(2)对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优先顺序的检验。我们考察负债总额的变化(ΔDEBTit)与DEF之间的关系。为避免不同公司规模对实证分析的影响。用资产总额(Ait)对ΔDEBTit与DEF进行标准化。

模型为:

Δdit=a’+b’defit+eit’

其中:DEBTit为负债总额;ΔDEBTit为负债总额的变化;dit为资产负债率,即,dit=DEBTit/Ait;Δdit为资产负债率的变化,即当年的资产负债率减去上一年的资产负债率,defit=DEF/Ait。

若常数a’趋近于0,b’接近1,说明公司大量采用负债来进行融资;反之,若常数a’趋近于0,b’接近0,说明公司大量采用权益性融资,发行股票优于发行债务。

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3.1 样本的选取

本文的所有样本资料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年报。由于所利用的上市公司数据涉及到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而我国上市公司于1998年才被要求披露现金流量表,故选取的样本区间为2000~2004年。对于样本公司的选择,本文随机选取了沪市代码为600600——600630的公司,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剔除掉6家ST或PT企业,共24家公司。

3.2 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的顺序检验

对模型进行最小2乘检验,结果见表1(采用eviews软件):

可以看出:DEF的系数显著为0(t值为2.98,大于1.96;p值趋近与0,较显著),方程的F值较大,表明方程有一定的解释力。本文可以得出与Myers相反的结论,即我国上市公司在做出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决策时,将优先选择外部融资。

3.3 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优先顺序的检验

用White(见表2)检验消除异方差,DDEF即为def,其值较显著,系数为0.15,相对异于0;同样,该方程的F值较大,表明方程有一定的解释力。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更加倾向于股权融资。这与国内学者研究的结论基本相同。

3.4 实证结果分析

整体来看,实证所得的结果比较有效,但与模型设定的要求有一定出入。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样本公司数量较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证的有效性;其次,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不长,很难获得长时间段的数据。因此,本文的实证结果还有待改进。

4 结论

4.1 样本公司优先选择外部融资而非内部融资

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收益质量较差,内部资金难以满足其投资需要,只能求助于成本较高的外部资金。因此,国家政策和法规应加大外部融资的门槛,促进公司完善治理机制,以促使公司提高收益质量。

4.2 样本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而非债务融资

首先,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股权融资的成本较低,因为股利可付可不付,不像债券要支付固定的利息。但在国外较发达的金融市场上,投资者购买股票在很大程度上就看该公司股票的股利支付率,股利支付率的高低影响投资者的收益率,相同质地的两个公司,股利支付较高的公司因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回报率从而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股票融资的最低成本就是整个金融市场上所有投资者所要求的平均收益率,显然该平均收益率包含了一定的风险回报,比起投资者仅从无风险的债券市场所要求的无风险回报率要高,因为在成熟的金融市场里股票融资的成本要远高于债券融资的成本。相对而言,我国的上市公司就选择了成本“较高”的融资方式,当然这与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上市公司初始质地不佳以及股市浓厚的投机气氛都有关系。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最终要不断地完善和走向成熟,企业在做融资决策时应表现出应有的理性,尽量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其次,由于我国的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企业难以在债券市场上筹措到所需的资金,从而加强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众多周知,债务融资具有抵税的作用,故其成本较股权融资要低得多,并且提高债务融资比例在企业经营状况较好时具有很好的杠杆作用,能够提高股权收益率。我们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 ean Helwege&Nellie Liang.“1s there a Pecking order?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IPO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 1996 (40)

2 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J]. 经济研究, 2001(11)

3 蓝发钦.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表外融资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内源融资外部融资

1引言

融资是一个企业经营中的基本问题,企业为了正常运行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这些资金分为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相应地,企业的融资也分为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由于企业的融资行为是其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的综合体现,而融资顺序是企业融资行为的重要特征,所以,研究融资顺序可以更深层次地揭示企业融资政策的有关问题。基于此,本文拟对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进行实证分析,以便获得相关的实证证据,更好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并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融资决策和政府部门制订监管政策提供一些依据。

优序融资理论从资本结构的“MM理论”发展而来。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经典论文,提出了被称为“MM定理”的资本结构理论。他们认为:在没有税收、不考虑交易成本以及个人和企业贷款利率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虽然这一结论依赖的前提过于苛刻,与现实相距甚远,但它开拓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道路和发展方向,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开端。随后,包括莫迪利安尼和米勒自己在内的众多学者都通过放宽假定对“MM定理”进行修正,分别产生了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其中优序融资理论对“MM定理”最大的修正就是放弃了充分信息这一假定,引入信息非对称的思想。

最先对融资顺序进行研究的是Donaldson(1961),他观察到企业似乎并不根据特定的资本结构进行融资,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按一种偏好顺序进行融资: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再次才是发行股票。Myers和Majluf在1954年首先对此进行了解释,他们从信息不对称这一前提出发,根据信号传递假设提出了优序融资偏好理论。根据不对称信息理论,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经理对信息的掌握呈典型的不对称分布,较少信息的一方希望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而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则通过输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进行获利,因此,企业经理在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Ross认为:企业经理对企业的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有着充分的信息,而投资者并不了解相关信息;如果企业市场价值提高,则经理会从中受益,如果企业破产,经理就要受到惩罚;投资者会把具有较高举债水平当作是一种较高质量的信号,即企业提高债务时,相当于预期企业将有更好的经营业绩;考虑到破产对企业经理的惩罚约束会使债务融资比例变成可靠的信息传递工具,因此,投资者可以凭借企业债务融资比例来判断企业预期市场价值的高低。

Myers和Majluf在Ross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不对称信息对融资结构的影响,他们认为:在不对称信息的条件下,投资者同企业经理相比拥有较少的关于企业资产价值的信息,企业的股票在市场上的价格会偏离实际价值;如果企业对新的投资项目采用股票融资方式,一旦股价被低估,就会使新的投资者获得超过项目净现值的收益,从而使老股东受损,此时若采用债务融资就可以避免新老股东利益不均衡的现象发生,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偏好采用内部融资或低风险债务融资。因此,企业融资的优选顺序是:内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票融资,这就是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OrderTheory)。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进行了深入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普遍认为: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而在内外部融资的顺序上,则没有达成一致。黄少安、张岗通过统计描述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大大低于债务融资的成本是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直接动因,深层的原因在于现行的制度和政策。蓝发钦从影响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的角度,探讨了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对公司价值的不同影响,指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顺序为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李翔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顺序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部融资。可见,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优先顺序上的认识已基本一致,而在内外融资的优先顺序方面还不一致。蓝发钦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融资优先于外部融资,而李翔则认为:上市公司的外部融资优先于内部融资。

本文将对Myers的优序融资模型做适当的修改,以期更加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而建立较简单的模型,随机选取沪市数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及外部融资中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优先顺序进行实证检验。

2研究方法

2.1Myers的融资优序模型

Myers认为,在严格的融资优序模型中,只要发行债务的风险不大,企业就不会有改变融资顺序或发行股票的动因。

融资顺序的假设由下式检验:

ΔDit=a+bDEFit+eit

DEFt=DIVt+Xt+ΔWt+Rt-Ct

其中:ΔDit是公司发行的债务的变化;DEFt为现金流赤字;Ct为扣除利息和税款的经营现金流;DIVt为现金股利支付;Xt为资本性支出;ΔWt为营运资本净增长;Rt为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当DEFit等于正值时,ΔDit是公司发行的债务额的变化;当DEFit等于负值时,ΔDit为公司i偿还的债务额。如果a=0,且融资优序系数b=1,表示公司进行外部融资时,首先选择发行债务;否则,如果a=0,且融资优序系数b=0,则表示公司首先选择发行股票。

2.2所采用的模型

(1)对内外部融资顺序的检验。由于内部融资的成本最低,Myers的模型中没有对内外部融资的顺序进行实证检验。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特殊,从而企业的融资行为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外部融资顺序进行检验。

采用如下的模型:

ΔIFit=a+bDEFit+eit

其中:ΔIFit表示内部融资额的变化,内部融资额以公司未分配利润与折旧之和来做出近似计算;DEFit现金流赤字用分红——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算得。

正的DEF值表示企业现金流有赤字,需要进行融资。为减少负的DEF值对模型的影响,我们将负的DEF值设为0。

如果b值显著为0,则表示现金流赤字不能带来内部融资额的变化,证明当企业需要资金时,更多的考虑是外部融资。

(2)对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优先顺序的检验。我们考察负债总额的变化(ΔDEBTit)与DEF之间的关系。为避免不同公司规模对实证分析的影响。用资产总额(Ait)对ΔDEBTit与DEF进行标准化。

模型为:

Δdit=a’+b’defit+eit’

其中:DEBTit为负债总额;ΔDEBTit为负债总额的变化;dit为资产负债率,即,dit=DEBTit/Ait;Δdit为资产负债率的变化,即当年的资产负债率减去上一年的资产负债率,defit=DEF/Ait。

若常数a’趋近于0,b’接近1,说明公司大量采用负债来进行融资;反之,若常数a’趋近于0,b’接近0,说明公司大量采用权益性融资,发行股票优于发行债务。

3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3.1样本的选取

本文的所有样本资料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年报。由于所利用的上市公司数据涉及到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而我国上市公司于1998年才被要求披露现金流量表,故选取的样本区间为2000~2004年。对于样本公司的选择,本文随机选取了沪市代码为600600——600630的公司,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剔除掉6家ST或PT企业,共24家公司。

3.2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的顺序检验

对模型进行最小2乘检验,结果见表1(采用eviews软件):

可以看出:DEF的系数显著为0(t值为2.98,大于1.96;p值趋近与0,较显著),方程的F值较大,表明方程有一定的解释力。本文可以得出与Myers相反的结论,即我国上市公司在做出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决策时,将优先选择外部融资。

3.3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优先顺序的检验

用White(见表2)检验消除异方差,DDEF即为def,其值较显著,系数为0.15,相对异于0;同样,该方程的F值较大,表明方程有一定的解释力。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更加倾向于股权融资。这与国内学者研究的结论基本相同。

3.4实证结果分析

整体来看,实证所得的结果比较有效,但与模型设定的要求有一定出入。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样本公司数量较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证的有效性;其次,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不长,很难获得长时间段的数据。因此,本文的实证结果还有待改进。

4结论

4.1样本公司优先选择外部融资而非内部融资

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收益质量较差,内部资金难以满足其投资需要,只能求助于成本较高的外部资金。因此,国家政策和法规应加大外部融资的门槛,促进公司完善治理机制,以促使公司提高收益质量。

4.2样本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而非债务融资

首先,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股权融资的成本较低,因为股利可付可不付,不像债券要支付固定的利息。但在国外较发达的金融市场上,投资者购买股票在很大程度上就看该公司股票的股利支付率,股利支付率的高低影响投资者的收益率,相同质地的两个公司,股利支付较高的公司因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回报率从而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股票融资的最低成本就是整个金融市场上所有投资者所要求的平均收益率,显然该平均收益率包含了一定的风险回报,比起投资者仅从无风险的债券市场所要求的无风险回报率要高,因为在成熟的金融市场里股票融资的成本要远高于债券融资的成本。相对而言,我国的上市公司就选择了成本“较高”的融资方式,当然这与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上市公司初始质地不佳以及股市浓厚的投机气氛都有关系。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最终要不断地完善和走向成熟,企业在做融资决策时应表现出应有的理性,尽量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其次,由于我国的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企业难以在债券市场上筹措到所需的资金,从而加强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众多周知,债务融资具有抵税的作用,故其成本较股权融资要低得多,并且提高债务融资比例在企业经营状况较好时具有很好的杠杆作用,能够提高股权收益率。我们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eanHelwege&NellieLiang.“1sthereaPeckingorder?EvidencefromaPanelofIPOfirm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1996(40)

2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J].经济研究,2001(11)

3蓝发钦.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