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7 16:46:08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第1篇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引起的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加重的一组肺部疾病。由于反复发作加重病情,给病人身心造成很大痛苦,影响病人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家庭和社会负担。为减少或防止该病急性发作,消除或减少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我科从2004年5月~2005年5月对30例临床平稳期COPD病人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得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住院及门诊确诊为COPD的病人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60~82岁,病程均在5年以上。入选病人均为临床平稳期,有严重心肺功能衰竭及语言沟通障碍者除外。

1.2方法在第1周举办2次集体讲座,系统讲解COPD的有关知识及护理干预的内容,并进行一对一指导。干预后采用电话联系、随访了解病人对护理干预内容的掌握与实施情况,嘱病人有困难随时来院,护理人员帮助指导并纠正缺陷。比较干预前后病人对生活的自我评价、主诉症状的改善、肺功能测定值。

1.3护理干预内容

1.3.1呼吸体操锻炼即将腹式呼吸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每日2组。具体要领:平静呼吸4次~8次,立位吸气、前倾位呼气4次~8次,单举上臂吸气、双手压腹呼气4次~8次,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4次~8次,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4次~8次,抱头吸气、转体呼气4次~8次,立位上肢上举吸气、蹲位呼气4次~8次,腹式缩唇呼吸4次~8次,平静呼吸4次~8次。

1.3.2全身运动的耐力锻炼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步行、踏车、登梯、游泳等运动。此项锻炼应从低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因人而异、适可而止,以免造成运动损伤。开始每次坚持5~10min,每日3次或4次,逐渐延长至每次20~30min,每日2次。锻炼时监测心率,最高心率指标为170减去年龄。

1.3.3氧疗的指导告知氧疗最终目的是延缓疾病的发展,延长病人的生存期,而不是仅用来改善症状。对那些认为吸氧越多越好或气促症状好转就减少吸氧时间者予以纠正,要求病人每日吸氧达1.5h、流量为1~2L/min。

1.3.4营养指导嘱病人掌握少食多餐、摄取适中能量的原则,并增加鱼类和水果摄取等。

二、结果

2.130例COPD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对生活质量的评价。

2.230例COPD患者干预前后主诉症状比较。

2.330例COPD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

三、讨论

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病人由于呼吸困难,往往引起运动受限,进而产生肌肉萎缩,体重减轻;由于活动减少,从而与社会脱离,产生孤独感与压抑感,这些改变相互关联,形成一种复杂的恶性循环,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COPD由于肺泡过度膨胀,加之气促呼吸频率快,呼吸肌常处于疲劳状态。呼吸操锻炼可增强膈肌、腹肌、下胸部肌肉的活动,改善其收缩功能,减少呼吸肌疲劳的发生,可使呼吸肌做功能力增强,用力呼气后肺泡内残存气量减少,肺泡膨胀程度减轻,从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腹式缩唇呼吸能有效提高气道内压力,防止呼气时气道过早塌陷,利于减轻二氧化碳潴留,改善通气功能。全身运动可以增加病人四肢肌肉力量,改善因慢性疾病引起的骨骼肌功能障碍,可以改善病人对体力活动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增强锻炼信心,增加运动耐力。长期氧疗可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强氧弥散能力,提高动脉氧分压,增加组织供氧,改善心、脑、肺、肾的功能,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呼吸困难,增加运动耐力。COPD病人食欲低下,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能量消耗进一步增加,导致体重下降,因此,合理的营养指导利于病人预后。

表130例病人接受护理干预后对生活质量的评价(略)

表230例病人干预前后主诉症状比较(略)

表330例病人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的比较(略)

通过对COPD病人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行为活动耐受、睡眠质量等生理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在人际交往、家庭支持方面也较干预前有所增加;咳嗽、咳痰症状明显改善(P均<0.01);第1秒用力呼出量、1秒率明显提高(P均<0.01)。与张建华报道的呼吸康复训练12个月后1秒率预计值较康复前差异有显著性,病人的肺功能逐渐得到改善相一致。由于病人在康复训练中受益,主观运动意识增强,同时家庭、朋友、社会对COPD病人给予了帮助和支持,从而促使病人能长期坚持康复锻炼,达到康复治疗的目标,即减轻症状、增强体力、积极投入日常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04-506.

[2]周玲君.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护理研究,2005;19(3A):478-479.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第2篇

方法:对比分析某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192例脑卒中患者,将19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96例患者实施神经内科的常规护理和药物治疗,实验组96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待患者的急性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以后,对其进行为期1个月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之前和护理干预进行到1个月的时候对神经功能的缺损给予评分,并评定功能独立性。

结果:经过4周的护理干预,96例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功能独立性评测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恢复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并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脑卒中 生存质量 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79-02

脑卒中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多发于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它的致残率相当高(70%-80%)。脑卒中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运动、语言以及情感方面的障碍,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达到43.2%,这无疑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也给社会造成了影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存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有关研究发现,从长远出发,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极大限度地减少致残率,保证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1,2]。本文对19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治疗效果,现将相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统计某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192例脑卒中患者的资料。在192例患者中,男性122例,女性70例,患者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1岁。体重为43-79kg,患者平均体重为56.7kg。两组患者的文化程度:大专以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6例,高中及高中以上62例,初中及初中以上87例,初中以下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以及体重等方面没有太大差异,具有较高的可比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19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96例,两组患者不存在性别、年龄和病情方面的较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96例患者实施神经内科的常规护理和药物治疗,实验组96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待患者的急性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以后,对其进行为期1个月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之前和护理干预进行到1个月的时候对神经功能的缺损给予评分,并评定功能独立性。

1.2.1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脑卒中患者经常会因为身体功能的障碍而出现一些恐惧、孤独和焦虑的现象,为此,护理人员要耐心开导患者,消除他们的不安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使其感受到关爱,主动接受护理和治疗。

1.2.2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医务人员应组织相应的健康宣传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病发机理和预防措施,使其明白康复治疗的步骤和方法,并告诉患者一些常用的家庭护理措施[3]。

1.2.3 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护理。让患者保持功能,保证上肢弯曲、下肢展开、足下垂内翻,翻身时要保持功能,尽可能予以帮助及指导;患者肌力超过Ⅲ级时,要鼓励其进行按摩和握手以及抬脚等动作,逐步加强行走训练,鼓励患者在家人协助日常生活的同时尽量自理,语言方面,利用录音机帮助患者从对口型开始练习发音,家人协助,适当对患者进行鼓励,出院后对患者随访,指导其肢体和语言的训练[4]。

1.3 评价方法。

1.3.1 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最低分0分,最高分45分。0-15分是轻度功能的缺损;16-30分是中度的功能缺损;31-45分是重度的功能缺损。

1.3.2 功能的独立性测评。主要有自我照顾、移动能力、括约肌控制、交流、运动能力和社会认知,一共6类18项,每项满分7分,共126分。最高126分,最低18分。126是完全独立,108-125分是基本依赖,90-107分是条件依赖或极轻度依赖;72-89分是轻度依赖,54-71是中度依赖,36-54是重度依赖,19-35是极重度依赖,18分是完全依赖。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3 讨论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需要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等方法,掌握正确的护理时机,循序渐进,达到理想的护理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丽华,何春娇,黄钻荣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4):52-53

[2] 高爱英.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3):7-9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第3篇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89―01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发病原理是由于血液中非结合型的胆红素含量过高。当黄疸严重时,未结合胆红素能通过血脑屏障,引起下丘脑、大脑基底节和第四脑室的脑细胞变性、受损及坏死,导致胆红素脑病,直接威胁小儿生命或造成严重神的中枢经性系统后遗症。我们通过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加速粪便的排出及皮肤的排泄等,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选择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治疗进行跟踪调查,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临床表现仅为皮肤黄染、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21μmol/L78例;除上述表现外,同时伴有嗜睡、神经活动减弱、不愿吃奶等,并有不同程度感染或溶血等22例。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蓝光疗法

蓝光照射疗法是通过利用蓝光照射的方法,使4Z,15Z-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的4Z,15E-胆红素异构体,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达到退黄的疗效。

蓝光照射治疗的护理干预方法简便而且安全,护士为具体的操作人员。具体操作方法为将患儿全身,用深颜色尿布遮住会,戴好眼罩。放入已预热好的光疗箱中。我科的光疗箱为单面蓝光,护士一般每2小时给患儿更换一次,仰卧、侧卧、俯卧交替进行。俯卧时,专人守护,以免口鼻受压影响呼吸。在蓝光照射的同时,给患儿适当多饮水,补充水分,并帮助胆红素异构体自尿液排出。蓝光照射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简便有效。

1.2.2新生儿沐浴

患儿游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在加速新生儿的结合型胆红素的代谢上能够取到很好的效果。在护士的陪护下,抱住婴儿进行游泳运动,保持头部的呼吸顺畅以及注意婴儿的手足运动情况,每天1次,每次10―20分钟,促使新陈代谢加快,促进皮肤排泄,清除皮肤黄染。

1.2.3新生儿抚触

通过抚触按摩,促进皮肤代谢,按摩腹部以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消化道排泄。

2 结果分析

经过临床早期护理干预4d―7d后,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显著。其中有明显康复效果的患儿有89例,皮肤黄染全部消退,患儿能够正常吃奶和睡眠,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

3 讨论

本文所进行的一系列针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和临床实践检验证明了其治疗的有效性。综合运用各种护理干预措施,注重在早期的治疗,最大程度地增加新生儿黄疸康复的可能性。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进行护理干预,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各种护理干预方法的相互配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永芳.足月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与评估研究[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8,20(1):20-21.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第4篇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早期康复护理;肢体运动;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7(b)-0127-04

创伤性颅脑损伤是常见急症,病情较重,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1]。近年来随着高空作业及交通事故增多,创伤性脑损伤发病率逐年上升,部分患者抢救成活后会遗留不同程度神经、肢体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2-3]。以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往往重视早期生命的抢救,而忽视功能的早日康复[4]。近年来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用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对其功能康复具有积极改善作用[5-6]。本研究观察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肢体运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84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伴有不同程度神经、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且发病时间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前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控制颅内压、预防感染、营养脑细胞及对症支持治疗。常规护理组予以颅脑损伤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两组干预疗程均为4周。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包括:①心理护理: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常存在烦躁、焦虑、精神紧张等心理障碍,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解答其疑惑,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提高患者对生活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②康复护理:早期要使关节及肢体于功能位,以肢体的被动运动康复为主,活动强度应逐渐增强,起到放松痉挛肌肉和预防关节肌肉挛缩作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被动活动锻炼逐渐转为主动活动锻炼为主,可对患者进行进餐、穿脱衣服、坐位、立位、平走、上下楼梯等功能训练以及听说功能的锻炼。干预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肢体运动及生活质量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评估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7]。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7],包括上肢、下肢、平衡、四肢感觉恢复和关节活动5个项目。

1.3.2 生活质量评估标准[8] 采用生活质量测评量表(QOL)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包括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4项,QOL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评分和Fugl-Meyer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NIHSS评分和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Fugl-Meyer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上升(P < 0.05或P < 0.01),且康复护理组改善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 < 0.05或P < 0.01),且康复护理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P < 0.05)。见表3。

3 讨论

创伤性颅脑损伤是神经科常见的损伤,其发生率仅次于四肢损伤,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9]。创伤性颅脑损伤经抢救治疗成功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肢体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0]。尽早使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能自理,提高其生活质量和预后已成为患者和家庭的迫切要求。以往对颅脑损伤治疗上存在着重视抢救生命,忽视患者功能恢复的倾向,使许多患者得不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治疗,患者后遗症的发生率较高[11-12]。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大多数学者认为创伤性颅脑损伤发病后尽早进行护理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部分神经元的修复与再生,实现中枢神经功能代偿及运动反射的重建,最大程度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的残疾,改善其生活质量[13-14]。

近年来国内外对早期康复护理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评价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大多研究认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肢体运动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15-16]。李水清等[17]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颅脑损伤可促进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加速康复,改善其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减少后遗症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颅脑损伤残疾率。谭爱娇[18]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颅脑外伤患者可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残疾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4周后,康复护理组患者NIHSS评分下降的幅度及Fugl-Meyer评分上升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的早期康复,改善其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减少致残率。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干预4周后,康复护理组患者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生活质量项目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19]。

总之,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的早期康复,改善其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减少致残率,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Corrigan JD,Selassie AW,Orman JA. The epidemiolog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J Head Trauma Rehabil,2010, 25(2):72-80.

[2] 舒凯,万锋,牛洪泉,等.老年颅脑损伤347例[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4):300-301.

[3] 贾敬俊,孙建,韩建兰.不同时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22-24.

[4] 徐慧英,李爱萍.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康复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5):489-491.

[5] 刘艳,李景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1,26(6):458.

[6] 李波,姜勇,岳洪胜.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康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67.

[7] 邓元央,黄海能,张高炼,等.脑外伤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4):510-512.

[8] 田琨.老年性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9):1629-1630.

[9] 胡继实,朱新洪,王峰,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2):162-164.

[10] Tepas JJ 3rd,Leaphart CL,Pieper P,et al. The effect of delay in rehabilitation on outcome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J Pediatr Surg,2009,44(2):368-372.

[11] 张小年,张皓.创伤性颅脑损伤国内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2):101-104.

[12] Blais MC,Boisvert JM.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following head injury. Which critical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oth partners develop?[J]. Brain Inj,2007,21(4):357-372.

[13] 谭翱.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5):317-319.

[14] Gironda RJ,Clark ME,Ruff RL,et 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olytrauma, and pain:challenge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the polytrauma rehabilitation [J]. Rehabil Psychol,2009,54(3):247-258.

[15] 尚翠侠,李强,侯海涛.早期康复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17(2):110-111.

[16] High WM,Roebuck-Spencer T,Sander AM,et al. Early versus later admission to postacute rehabilitation: impact on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Arch Phys Med Rehabil,2006,87(3):334-342.

[17] 李水清,李延萍,高维亮,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外伤患者肢体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6):503-504.

[18] 谭爱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8):21-22.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第5篇

通讯作者:周海蓉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68例肢体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早期护理干预组35例和常规护理组33例,2组患者分别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均采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记录并分析。结果 出院时2组患者的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各项评分及总分明显下降,且早期护理干预组下降幅度较常规护理组更明显。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减少抑郁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早期护理干预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件[1]。它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卒中后患者会出现语言、感觉、运动障碍。脑卒中使他们从一个正常人变成吃饭、穿衣都需要照顾的残疾人。患者不能接受也不能适应。他们会出现情绪低落、不知所措、失眠或者烦躁、易怒、厌世等心理反应,以致不能有效配合完成早期肢体功能锻炼,错过了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为此近年来笔者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科住院的68例脑卒中患者,经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患者意识清醒,病情稳定,能完成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随机分为早期护理干预组35例和常规护理组33例。早期护理干预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6~87岁,平均(64.9±6.7)岁;常规护理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34~83岁,平均(65.4±6.9)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分别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早期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心理护理干预。患者意识清醒后,通过与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社会支持等,从而了解患者的需求,找出问题的关键,为脑卒中后尚未出现抑郁情绪前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创造条件。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针对性心理指导治疗,指导患者做自我心理调整,提高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持乐观健康情绪,增强患者的自信,积极配合治疗,鼓励患者进行负性情感的充分宣泄,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2)社会及家庭支持干预。向患者家属讲解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尽力调动一切社会及家庭支持力量,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同时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朋友及其他患者沟通,启发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消除不良情绪刺激。(3)疾病知识干预。向患者讲解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后等。讲解所应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脑卒中的认识,使患者认识到脑卒中的治疗与恢复比较漫长,须有足够耐心,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4)康复训练干预。协助指导患者及家属开始早期偏瘫肢体的主动、被动运动,告知患者肢体功能的最佳恢复期是发病后3个月以内[2],告知家属让患者自己动手的重要性,不能因患者动作笨拙而一切由家属代替。肯定患者的进步,辅以良性暗示,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康复信心。(5)行为干预。指导患者遵循低盐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原则,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饮食,纠正患者不良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衣被,为患者创造干净、整洁、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1.3 判定标准 采用HMAD量表对抑郁状况进行评定,由责任护士分别对该组脑卒中患者进行入院时、出院时评分测定,HAMD分值24分为重度抑郁[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68例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抑郁情况比较见表1,早期护理干预组抑郁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χ26.37,P

表1 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抑郁情况比较[n,n(%)]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

3 讨论

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及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通过护理干预,改变患者的错误认识,从心理、认知、行为、饮食等方面给予干预、指导,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治疗效果,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行为适应能力,面对现实,积极配合完成早期的医疗、康复计划,努力将病残程度降至最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的护理干预是否能降低抑郁症的发生率,仍有待长期、大量的临床护理研究去论证。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07.

[2] 胡荣东,肖爱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窗的临床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6.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第6篇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指的是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各种诱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脑内动脉破裂、闭塞或狭窄,进而诱发脑血液循环障碍,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永久性或是一过性的脑功能障碍体征和症状。脑卒中通常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本次临床研究对早期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对比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精选我科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40例脑卒中患者,均CT和MRI检查确诊并且生命体征平稳,都存在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男性112例,女性28例,年龄37~82岁,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医嘱继续降压、改善认知功能、营养脑细胞等等治疗,在基础治疗上进行护理干预,早期护理干预组在入院后立即制定护理计划,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始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组早期仅给予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干预在病情稳定后1~3 w(脑出血2~3 w,脑梗死1 w左右)。两组护理干预时间在3个月左右。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常规护理,早期护理干预组护理干预措施如下:①入院至生命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内采取抗痉挛。多取患侧卧位头、健侧卧位。②采取被动运动、肢体按摩、促醒等护理。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3~4次/d被动运动,肢体按摩进行2次/d,约为30 min/次,采用柔软毛刷刺激四肢皮肤进行促醒护理,从远端到近端,10 min/次,3次/d。同时2次/d配合针灸及电针针刺合谷、内关、印堂、人中、百会等穴位促进患者苏醒。③膀胱功能及排尿功能的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排尿方法:留置导尿管、间断性导尿、自行排尿,对患者制定饮水计划并给以解释,确定患者的饮水量。遵守间断性导尿的操作规程,自控排尿的指导和训练,耻骨上叩击,屏气及挤压以及膀胱区中频电刺激,药物治疗指导,心理护理。④生命体征平稳后1 w后至功能恢复阶段。如患者尚未完全意识清醒,继续进行以上促进苏醒护理方法,并且以积极的心理支持护理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情绪反应模式,认知行为干预等。⑤饮食生活护理: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做好身体护理,避免过敏或感染,低盐、低脂饮食,合理控制钠盐摄入量,多食富含维生素和高蛋白的食物。

1.3观察指标 使用国际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脑卒中评定量表之一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量表(NIHSS)进行评定。运动功能评定使用Berg平衡评定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test)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使用巴士指数(BI)量表。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Berg评定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干预后3个月余进行神经功能恢复、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两组患NIHSS评分较入院时下降,Berg评定及BI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护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脑卒中患者实施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树立患者康复信心。以往的临床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生理、心理因素是直接影响患者生存治疗的重要因素,我科在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在患者发病后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改善受损的功能,给予患者精心的心理护理和功能锻炼,同时电针、生物反馈刺激等促醒护理促进患者神经轴突突触的早期建立,也有利于健侧脑组织的代偿功能的早期建立。传统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多在病情稳定后才开始,往往错过最初的一段最佳干预时间,即使后期采取运动康复训练。从我科本次研究来看,脑卒中患者分别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患者干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恢复、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虽然两组患者干预护理后神经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不同程度改善,但是早期干预护理神经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较常规护理干预更为显著(P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NIHSS评分、提高患者Berg及BI评分,提升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燕铁斌.常用康复护理技术排放[M].康复护理学,2012,6:1576-157.

[2]韩芳.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的康复护理[J].会议论文,2010,60.

[3]王津.脑卒中后患者生存质量和康复护理干预的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4,(01):34-34.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第7篇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重型颅脑损伤;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c)-0118-04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当前报道最高发病率是新西兰的790/10万人年,欧洲和北美介于47~618/10万人年[1]。颅脑损伤后有原发性损伤与继发性损伤,均可导致持续昏迷状态。即便是轻度损伤的患者,往往也伴随各种并发症和后遗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需要医护人员、家庭成员的长期关怀和支持[3]。有文献报道,受伤后的早期功能训练有助于颅脑损伤持续昏迷患者的苏醒,能够提高预后[4]。因此,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方法,通过评价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催醒效果以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实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1.1纳入标准 ①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无论是否分配隐藏或盲法;②研究对象:重型颅脑损伤伴昏迷患者,格拉斯昏迷评分(GCS)≤8分,伤后昏迷>6 h,或在伤后24 h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 h以上者,采用手术或保守治疗;③干预措施:试验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④结局指标:住院期间催醒率,催醒平均时间,2、4、6周GCS评分,临床预后。

1.1.2 排除标准 排除非随机对照研究。

1.2 检索策略

按照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0检索策略,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VIP数据库。英文检索词:nursing intervention,traumatic brain injury;中文检索词:护理、颅脑损伤。检索过程未做任何限定,时间截至2012年12月。

1.2.1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2名研究员独立阅读研究标题及摘要,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阅读全文,提取研究设计中的具体方法及研究的基本情况并交叉核对。对于不一致信息请其他评价员重新提取。

1.2.2 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依据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0所描述的质量评价标准进行,包括:采用何种随机方法;是否进行分配隐藏,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对研究对象、治疗方案实施者、研究结果测量者采用盲法;结果数据是否完整,有无失访和退出,存在失访时是否进行意向性分析,是否报告其他偏倚来源,是否存在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Rev Man 5.0软件(Cochrane协作网)。计数资料以比值比(OR),计量资料以均数差值(MD)为效应量,并计算95%CI。合并分析前,首先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检验水准为α = 0.1,若无统计学异质性(P > 0.1,I2 < 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有统计学异质性(P < 0.1,I2 > 50%),则需进一步分析原因。如果纳入试验基线一致,可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否则只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检索流程

初检各数据库检索总计83篇,通过阅读标题、摘要,排除重复,初步纳入14个研究,经详细阅读全文后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3个,最终纳入11个研究,包括786例患者。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最终纳入的11个研究基线特征情况见表1。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根据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的6条标准进行评价纳入的研究,所有研究均描述为随机分组,但未提供随机的具体方法,所有纳入试验均未提及分配隐藏和盲法,均未有不完整数据报告和数据缺失。方法学质量偏低,Jadad评分为1,属于低质量研究,见表2。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早期护理干预对催醒率的影响 纳入的研究中有6篇[5,8-9,11-12,15]报道了催醒率,共25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48例,对照组102例,各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 = 0.96,I2 = 0%),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催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 3.68,95%CI:2.25~6.03,P < 0.01),见图1。

2.4.2 早期护理干预对平均催醒时间的影响 纳入的研究中有5篇[5,8-9,11-12]报道了平均催醒时间,共22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32例,对照组90例,各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 = 0.56,I2 = 0%),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缩短平均催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 -10.21,95%CI:-12.20~-8.22,P < 0.01),见图2。

2.4.3 早期护理干预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纳入的研究中有4篇[5,8-9,12]报道了临床预后,共26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30例,预后良好、中或重度残疾、植物状态或死亡的人数分别为:58、53、19;对照组130例,预后良好、中或重度残疾、植物状态或死亡的例数分别为28、51、51例;各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 > 0.1,I2 = 0%),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降低植物状态和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 0.26,95%CI:0.14~0.48,P < 0.01),提高临床预后良好比例(OR = 2.93,95%CI:1.70~5.05,P < 0.01),但不改善临床中度残疾和重度残疾的预后(OR = 1.07,95%CI:0.65~1.75,P = 0.80),见图3。

2.4.4早期护理干预对GCS评分的影响 纳入的研究中有4篇[6,10-11,13]报道了2、4、6周GCS评分。2周GCS评分共266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35例,对照组131例,各研究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 = 0.04,I2 = 65%),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2周时的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 1.78,95%CI:1.50~2.05,P < 0.01);4周GCS评分共226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15例,对照组111例,各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 = 0.64,I2 = 0%),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4周时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 1.25,95%CI:0.41~2.09,P = 0.003);6周GCS评分共30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59例,对照组141例,各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 = 0.26,I2 = 0%),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6周时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2.57,95%CI:1.82~3.32,P < 0.01),见图4。

3 讨论

颅脑损伤引起意识障碍的原因为脑干、皮质、轴索、丘脑等的损伤,临床表现为持续昏迷或无意识状态。长时间昏迷容易导致呼吸系统等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可以导致死亡或病情加重[9]。因此,缩短患者的昏迷时间是减少各类并发症,改善预后的关键。从结果来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稳定后的早期护理通常采用的刺激法有功能锻炼、言语、音乐、触感、光照以及嗅觉刺激等,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增加脑血流量,进而刺激相对应的神经区域,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苏醒,改善临床预后[16]。

主要结果显示:早期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催醒率,缩短平均催醒所需时间,降低植物状态和死亡率,提高临床预后,但是不改善临床中度残疾和重度残疾的预后。对于这类患者的临床护理而言,可以开展试用。

但本Meta分析纳入研究存在不同程度的方法学质量问题:①11个研究中均描述随机分配,但未报道具体方法,未涉及分配隐藏,也没有数据完整性报告,以上的缺陷可能导致选择偏倚与不完整资料偏倚。②纳入研究均未报告盲法,这可能导致实施和测量偏倚。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对结果测量者和研究对象施盲,以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导致的偏倚。本研究的局限性还表现在:①纳入部分研究样本含量偏小,影响检验效能。②个别指标在多个研究中数据相同,结果可信度下降。③个别指标报告合并处理后数据,无法提取原始数据,影响论证强度。如果一项研究的分配隐藏不充分,那么可以将试验治疗的疗效扩大30%~40%,低质量研究的Meta分析可能会高估疗效。今后对于此类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报告应采用国际通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规范(CONSORT)”,详尽清楚地描述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准确反应研究内容,规范地报告结果。②详细描述随机分配和隐蔽分组具体方法,报告试验施盲对象。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但由于研究资料所限,期待进一步精心设计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估该干预措施的利弊。

[参考文献]

[1] Angelic N. The epidemiolog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Lancet Neurol,2013,12(1):28-29.

[2] Yaffe K.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neuropsychiatric outcomes [J]. Lancet Neurol,2012,11(12):1020-1021.

[3] 金钰梅,贾亚平,金成胜,等.居家护理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965-968.

[4] Rietdijk R,Simpson G,Togher L,et al. An exploratory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after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Brain Inj,2013,27(7-8):812-818.

[5] 倪晓玲.刺激性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4):255-256.

[6] 张丽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促醒护理干预临床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0):44-45.

[7] 张金霞.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J].中国误诊医学杂志,2011,11(30):7352.

[8] 徐艳.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康复护理[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8,5(4):223-225.

[9] 徐艳春.刺激性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2):25-26.

[10] 李秋平.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促醒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8):30-31.

[11] 李连娣,朱文平,吴红燕,等.早期声音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促醒作用的研究[J].全科护理,2012,10(255):1637-1638.

[12] 梁飞凤.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4):134-135.

[13] 纪超,王宝春,段明娟.刺激性护理干预对创伤性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效果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9(11):36-37.

[14] 郭小叶,车文芳,贺慧兰,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1,26(22):87-88.

[15] 鲍秋丽,修晓青,宋玲丽,等.音乐联合抚触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脑电活动及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1,26(2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