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苏州园林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7 16:46:00
苏州园林论文

苏州园林论文第1篇

1.在形式布局方面

作为文人、官吏修身养性的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的布局体现在思想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全部思想。苏州园林在布局上的特点是依水造景,将小桥、楼阁、亭台轩榭、花草树木、假山等融为一体,相映成趣,美丽如画,从而使佳景层出不穷。游园者无论站在苏州园林的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画面。整体上主要可以总结为“动静相生”“虚实相生”“曲直相对”“旷奥相兼”,这些看似矛盾的词语,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观念,美学家李泽厚所说过:“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因此苏州园林中的这些布局形式,强调的是内在精神的表现,即“天人合一”。这些“天人合一”的的艺术效果从心理学上来讲,是“和谐美”的宜人原则与生态原则的典型的体现。宜人的设计艺术成果满足人们被动性和主动性的双重需要,一方面给人提供充分的便利,另一方面尽量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生态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建立良性和谐的关系,使设计体现环保思想,与环境相协调,与自然相融合,这些就要求我们从设计方法到材料的选择再到施工技术方面都要提前有一定的规划,在这些规划的过程我们就要把生态的因素考虑进去。“美在和谐”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既是一种审美观念,又是造园者这发现、欣赏自然环境,并将其用于园林景观设计的设计方法。但苏州园林崇尚自然,本身也即使自然,但它又不是对自然景观的模仿与因袭,它强调以自然为本体,通过设计达到改造自然,创造和谐的景观环境的目的。

2.建筑与自然景观

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榭这些主体建筑都是虚实相生的典型表现。建筑的主题构成了能够给人存在感的实体,而建筑所围合的空间则构成了使人得以心旷神怡的虚体。比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园中的这幅对联巧妙地点出了在这里可观赏到的四季之景,说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置身亭中,仿佛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忘记了肉体的疼痛与不适。除了大型建筑之外,苏州园林中的门窗、山石等建筑小品,也十分注重意境的追求。比如沧浪亭的108窗式,漏窗通阴阳之气,漏天地之秘。甚至是苏州园林中的石头也多用有“瘦漏透皱”之称的太湖石,这些看似坑洼的山石,追求的正是空灵通达之美。苏州园林通常以文人画为蓝本,对留白和虚实的运用已臻化境。它将建筑和山石、水融为一体,厅台、楼阁、轩榭、廊、旱船等与瘦透漏皱的太湖石和温和静美的苏州水构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3.人文景观

用“文人写意山水图”来形容苏州园林,我认为是最恰当不过了。古代造园者都有极高的艺术修养,造园者通过理水叠山,加入文化元素,创造出具有人文元素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景观。通过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作为点睛之笔,表达园林主人的理想与追求,使游园者既能舒展身心,又能受到文化熏陶。其中书法艺术是使苏州园林整体空间意象和内涵得到升华的精彩之处,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和民族特色。

二、当代环境设计的现状及不足

今天的环境设计不单是满足功能、创造环境而且还需要表达文化,虽然现代的一些建筑及景观设计也都在强调“尊崇自然”,但很多设计仅仅限于对自然的拼凑与生硬的模仿。作者仅仅将自然中的山水花草树木机械的移植到设计中,没有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设计构思。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样的作品与人的心灵是不相符的。这也是很多建筑在当时看起来很流行,但随之就过时了,没有“看点”的原因。所以如何利用自然,结合地域特色,尊重人的审美观念,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将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苏州园林元素及设计方法对当代环境设计的启发

苏州园林论文第2篇

 0920307103英语0911 何璇

0920307107英语0911 张康敏

0920307109英语0911 文凝妍

0920307110英语0911 李双双

0920307113英语0911 陈静

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度调查报告

摘要:

⒉ 第28届世遗会上发表的《苏州宣言》鼓励更多的学校将世界遗产教育列入教学计划,设置相关课程,促使青少年能够接受世界遗产教育,这是十分必要的。大家看到,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不少选手对于一些关于世界遗产的问答题,张口结舌、相当尴尬;其实这不能完全怪青年,更不能去讥笑他们,而要看出我们的教育内容有问题,现在的中学地理、历史重点在讲理论,丰富的文化知识被忽略了,那么讲授世界遗产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弥补作用。我们苏州的各学校也如此,许多校领导并不重视世界遗产,要去宣传世界遗产知识还得克服阻力。(摘自张橙华《结缘苏州园林,传播世界遗产》)

⒊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看到,无论是苏州科文中心的空中花园,还是阳澄湖畔重元寺的飞檐翘角,无论是时尚之作,还是仿古建筑,“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这一苏州园林传统造园技艺的精髓,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时都有精彩的演绎。 (摘自现代鲁班网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演义苏州园林别样精彩》 2009-04-30)

关键词:

苏州园林,文化遗产,青年,遗产教育,现代科技

一. 主题简介

通过对于大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度调查,来发掘苏州园林等一批文化遗产的进一步魅力,唤起大学生对于苏州园林等文化遗产的重视和珍爱。

二. 活动日程

7月9 日至7月11日:制定调查问卷,由陆雅婷和陈静负责

7月10日至7月13日:搜集相关资料,由张康敏负责

7月14日至7月18日:发放调查问卷并整理相关信息,由何璇和张康敏负责

三. 调查情况

调查背景

当代大学生对苏州园林兴趣参差不齐,对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遗产文化重视度不足,我国的文化遗产缺乏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

1. 调查目的

通过与大学生接触,做一系列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于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的兴趣度,根据调查结果促使苏州园林等我国灿烂文化遗产引起更多大学生的认知与重视,并进一步发掘苏州园林的魅力,使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保护。

2. 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苏州籍学生和外地籍学生),参观苏州园林的大学生,苏州园林相关工作人员

3. 调查方法或工具

问卷调查,实地考察,采访相关人员(园林内大学生以及园林内工作人员)

5. 数据分析或现状问题分析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

⑴苏州籍大学生有近90%的人去过苏州园林,非苏州籍大学生(同时不在苏州就读)的大学生近25%去过苏州园林;就此项结果表明苏州籍学生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接触苏州园林的机会较多,而非苏州籍的学生对于苏州园林了解不够。其中没去过的人中有18%的人觉得没必要去,而45%的大学生对苏州园林美兴趣,剩下的则纯粹因为没条件或者客观原因没能去苏州园林。由此,我们考虑到园林宣传是否存在不足?大学生接受的园林审美方面的教育是否有漏洞?怎么样才能解决地理等客观条件对于大学生游园的障碍呢?

⑵关于苏州园林吸引力问题,有53%的大学生觉得苏州园林对大学生有独特吸引力,其他则否;同时,有9.5%的大学生表示假期旅游一定会选择苏州园林,71.5%的大学生表示可能选择苏州园林,但也有19%的大学生称不会选择苏州园林。由此,我们可见苏州园这一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的文化遗产对大多数认还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是这么有名又有文化韵味的园林为什么会让有的大学生不屑一顾呢?我们一致认为园林在票价,布置,现代技术的应用及商业化上产生了问题,同时政府对其重视度或多或少也有影响。

根据同学在园内对于游客的采访显示

苏州园林论文第3篇

 0920307103英语0911 何璇

0920307107英语0911 张康敏

0920307109英语0911 文凝妍

0920307110英语0911 李双双

0920307113英语0911 陈静

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度调查报告

摘要:

⒉ 第28届世遗会上发表的《苏州宣言》鼓励更多的学校将世界遗产教育列入教学计划,设置相关课程,促使青少年能够接受世界遗产教育,这是十分必要的。大家看到,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不少选手对于一些关于世界遗产的问答题,张口结舌、相当尴尬;其实这不能完全怪青年,更不能去讥笑他们,而要看出我们的教育内容有问题,现在的中学地理、历史重点在讲理论,丰富的文化知识被忽略了,那么讲授世界遗产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弥补作用。我们苏州的各学校也如此,许多校领导并不重视世界遗产,要去宣传世界遗产知识还得克服阻力。(摘自张橙华《结缘苏州园林,传播世界遗产》)

⒊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看到,无论是苏州科文中心的空中花园,还是阳澄湖畔重元寺的飞檐翘角,无论是时尚之作,还是仿古建筑,“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这一苏州园林传统造园技艺的精髓,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时都有精彩的演绎。 (摘自现代鲁班网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演义苏州园林别样精彩》 2009-04-30)

关键词:

苏州园林,文化遗产,青年,遗产教育,现代科技

一. 主题简介

通过对于大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度调查,来发掘苏州园林等一批文化遗产的进一步魅力,唤起大学生对于苏州园林等文化遗产的重视和珍爱。

二. 活动日程

7月9 日至7月11日:制定调查问卷,由陆雅婷和陈静负责

7月10日至7月13日:搜集相关资料,由张康敏负责

7月14日至7月18日:发放调查问卷并整理相关信息,由何璇和张康敏负责

三. 调查情况

调查背景

当代大学生对苏州园林兴趣参差不齐,对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遗产文化重视度不足,我国的文化遗产缺乏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

1. 调查目的

通过与大学生接触,做一系列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于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的兴趣度,根据调查结果促使苏州园林等我国灿烂文化遗产引起更多大学生的认知与重视,并进一步发掘苏州园林的魅力,使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保护。

2. 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苏州籍学生和外地籍学生),参观苏州园林的大学生,苏州园林相关工作人员

3. 调查方法或工具

问卷调查,实地考察,采访相关人员(园林内大学生以及园林内工作人员)

5. 数据分析或现状问题分析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

⑴苏州籍大学生有近90%的人去过苏州园林,非苏州籍大学生(同时不在苏州就读)的大学生近25%去过苏州园林;就此项结果表明苏州籍学生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接触苏州园林的机会较多,而非苏州籍的学生对于苏州园林了解不够。其中没去过的人中有18%的人觉得没必要去,而45%的大学生对苏州园林美兴趣,剩下的则纯粹因为没条件或者客观原因没能去苏州园林。由此,我们考虑到园林宣传是否存在不足?大学生接受的园林审美方面的教育是否有漏洞?怎么样才能解决地理等客观条件对于大学生游园的障碍呢?

⑵关于苏州园林吸引力问题,有53%的大学生觉得苏州园林对大学生有独特吸引力,其他则否;同时,有9.5%的大学生表示假期旅游一定会选择苏州园林,71.5%的大学生表示可能选择苏州园林,但也有19%的大学生称不会选择苏州园林。由此,我们可见苏州园这一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的文化遗产对大多数认还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是这么有名又有文化韵味的园林为什么会让有的大学生不屑一顾呢?我们一致认为园林在票价,布置,现代技术的应用及商业化上产生了问题,同时政府对其重视度或多或少也有影响。

根据同学在园内对于游客的采访显示

苏州园林论文第4篇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培养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感知园林的画意美,体味苏州园林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苏州园林视频。)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苏州园林很多,叶圣陶先生是苏州人,苏州许多园林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他一次次地与朋友游 林,在园林中听昆曲、结诗社,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走入“苏州园林”。

活动一:设计苏州园林

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以设计者的口吻简介苏州园林的建筑设计。

预设:“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追问:仅仅做到了“四个讲究”,是不是就一定能保证苏州园林无论在哪个点上都能呈现出“完美的图画”?

预设:“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色彩淡雅”。

小结:设计园林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设计园林规划布局,也要局部落实,通过具体的实物来展示特色;既要注意主要的物景布置,也要注意细部次要的物景布置,园林展示的才是一幅幅完美的图画。

活动二:游览苏州园林

再读课文,以游人的口吻谈谈游览苏州园林的感受。

1.填空。依照“苏州园林有_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谈游园感受。

预设:①苏州园林有自然之美,你看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让人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②苏州园林有自然之美,你看池沼的边沿不是齐整的石岸,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东边几块玲珑的石头,西边有花草。③苏州园林有自然之美,你看池沼里漂亮的金鱼和鲤鱼游来游去,荷花也开放了。④苏州园林有自然之美,你看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藤萝花满眼的珠光宝气,使人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2.仿句。“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作者引用诗句形容园林的景致,你能仿照这句话,选择园林中的一幅图画,引用合适的诗句来形容园林中的其他景致吗?

投影提供相关诗句:“小桥流水人家”,“庭院深深深几许”,“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听雨入秋竹”,“芭蕉叶上潇潇雨”,“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曲径通幽处”,“寒花瘦竹岸边生,小阁回廊叠画屏”。

预设:①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游览者看“庭院深深深几许”,又是入画的一景。②墙上蔓延着蔷薇,蔷薇花盛开,游览者看“满架蔷薇一院香”,又是入画的一景。③白色墙壁边上几竿竹子,游览者看“月光穿竹翠玲珑”,又是入画的一景。④白色墙壁边上几棵芭蕉,游览者看“芭蕉叶上潇潇雨”,又是入画的一景。……

点拨:苏州园林以中国画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安排亭台楼阁、布置假山池沼、点缀树木花草,整体和谐,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意境深邃,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充分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造诣。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

活动三:介绍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如此之美,令人神往。可惜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去游览苏州园林。一个热爱园林的苏州人,想对外界宣传苏州园林,向没去过苏州、不熟悉苏州园林的人介绍它,让读者神游园林感受园林之美,该如何介绍呢?

提示一:选择合适的内容

讨论:是站在设计者的角度介绍,还是站在游览者的角度介绍?

明确:站在设计者的角度,介绍设计意图,便于说明设计原理;站在游览者的角度谈感受,其实是说明设计所取得的效果:两者相结合,有虚有实,才能充分说明园林的特征。因为园林设计是虚实结合的,所以介绍内容上也应虚实结合。

提示二:选用恰当的语言

讨论:说明设计意图、设计原理与介绍游览的感受所用的语言有没有区别?以第5段为例品析语言。

明确:用简练的语言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从而突出苏州园林假自然之理创造园林意境,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境界。

提示三:合理地安排顺序

讨论:园林属于建筑物,以前学习的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如介绍纪念碑、中山陵、凡尔赛宫等的说明文,主要采用空间顺序。如果介绍众多园林的共同特点,按什么顺序比较合理?

明确:依照设计思路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比较合理。课文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局部由主到次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具体说明互相照应,结尾一句“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留有余地,使人感到言己尽而意无穷,前后提挈,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非常精巧。

小结:叶老抓住整体特征从多方面说明,内容虚实结合,结构精巧严谨,语言简练生动,为我们提供了说明文写作的典范。

活动四:鉴赏苏州园林

提示: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神游苏州园林,有没有似曾相识之感?苏州园林与我们七年级学习的张岱的《于园》一课中介绍的于园有相似之处吗?

(1)讨论:于园与苏州园林设计思想上的共同点。

明确:都有自然之趣,深邃的意境。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之间的联系正好印证了作者在课文中的一句话:“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追问:无论于园还是苏州的一百多处园林,在古代大多是私家园林,主人为什么要费尽心思设计建造这样的园林呢?

明确: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住宅之中,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置身园林,怡情山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园林成了心灵的栖息地,灵魂的家园。

点拨:苏州的园林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发迹,可以说,苏州园林和苏州古城是同步产生和发展的。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几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是前人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艺术的瑰宝,是历史的画卷。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鲜活地记录了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精美礼物。苏州占典园林作为世界首例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道(投影):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活动五:设计自己的“园林”

借鉴中国传统园林在设计上的特点,为自己设计一处理想的后花园。学习《苏州园林》的写作方法,向大家介绍自己设计的“园林”。

结束语

叶老说“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其实可以写的很多,比如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法、雕刻、装饰等,它们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涵都极其深广。游览园林,把园林当成一本大书来读,细细品味,感受中华园林文化的博大精深,你一定会获得人生的更多养分。

苏州园林论文第5篇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园林景观;景观修缮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对于古典艺术的保护工作,无论是对于古典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还是对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苏州古典园林景观来讲,我们在开展相关的园林修整的过程中,应该以景观的原真性为核心,积极借鉴景观艺术性原理,不断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去做好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保护工作。因此,我们需要从苏州古典景观园林修缮的角度出发,去探析修缮的工作模式。

苏州古典园林景观面对的实际问题

1.1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整修性能丧失

我们在游览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时候,一方面在惊叹古人超凡的造园艺术能力,另外一方面会隐约感受到苏州古典园林景观渐行渐远的身影。举例来讲,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环秀山庄,假山顶峰西侧原本有一株紫薇,其植物婀娜多姿,与山形形成完美的结构图,可以称作是景观中的绝配之作。但是后来发现一株紫薇不见踪迹,代替的却是一棵直立的松树,丧失了原本的一番情趣。这样修整后的风味,性质,情趣打折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得以展现。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大的困难不是自然界的危害,更多的是我们保护观念丧失,保护技术不到位的人为原因。

1.2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修缮矛盾冲突的原因探析

苏州古典景观修缮矛盾冲突出现是有原因的,详细来讲,我们可以从古典园林原始功能的变迁和古典园林的研究评价体系两个角度来探析。首先,古典园林原始功能出现了异化的现象。要想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追溯到苏州古典园林出现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在封建王权社会中,拥有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文人,官员,富商往往会去置办家宅,以供其朋友和家人的观赏,游览和居住,也正是在这样的诉求下才使得苏州古典园林艺术取得空前的发展机会。但是显然这样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作为古典园林,其休闲客体的功能慢慢的发生了变化,使得其功能更加单一,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了自身生长的土壤,其性质自然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在园林功能异化之后,其形式结构也会发生改变,园林越来越多被开发成为游览胜地。园林的入口,院内的美感效果,商店的布置,厕所的设置,监控的安排,甚至垃圾桶的摆放,都不同程度的对于古典园林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在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修缮工作中,需要明确苏州古典园林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其对于园林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方面保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另外一方面需要适当的开展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修缮工作,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才是修缮工作的王道。其次,古典园林的研究缺乏客观的评价体系,使得古典园林的修缮工作缺乏相应的指导。虽然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发展历史悠久,但是古典意识著作很少,即使存在部分明末时期的《园冶》,其体系不健全,语言难懂,如果以它作为实际工作的指导,往往会适得其反,难以展现出实际效果来。虽然在近代历史上,有很多的学者对于园林艺术进行了研究,但是理论体系依然严重缺乏,评价体系依然难以形成。这样缺失实际古典园林景观修缮体系反映在实际园林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于领导意思的擅自揣测,进而采取修缮和管理工作。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何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稳定性强,没有个人主观影响的评价体系,将是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修缮工作的基本前提,这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来开展研究和实践。

二.苏州古典园林景观修缮管理的策略

2.1合理优化园林植物景观

传统园林景观讲究以植物为毛发,以山水为骨架,实现园林艺术气息的营造和表达,也就是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是一种文化载体,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信息。因此,在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修缮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合理优化园林植物景观。具体来讲,其一,尊重古典园林的历史原貌,综合考虑古典园林的修缮工作。我们以苏州园林中享有城市山林美誉的沧浪亭为例,其间存在大量的竹,我们去追寻管理者的思维,发现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在其《沧浪亭记》中写道:构亭北埼,号“ 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如果由此推断其中无穷极的意识是无数的竹子,虽然在意思上讲得通,但是目前园林竹子大杂烩的布局是很难说服我们的。古人在造园的过程中,不会有现代造园的观念,设备,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场的体验上,一边整改一边建造,由此使得园林的整修变得更加艰难,无论是什么区域的细小环节的改动都应该以充分可靠的理论作为依据,避免对于园林艺术原意造成损害。其二,注重造园法则的研究,保证以此为依据去开展综合考虑。

在我国众多的古代园林中,植物作为景观元素是最常用的景观设计手法,无论是梅、兰、竹、菊,还是松、竹、梅,都代表着自身特有的品格,象征意义浓厚。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注重对于古代植物象征意义的研究,以此为依据去开展古典园林植物因素的设计,是实现景观质量升级的重要途径。

2.2不断提高园林景观的宣传力度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苏州古典园林,不仅仅需要其作为旅游景观的宣传,还需要成为传播传统优秀园林文化的使者。对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其一,以园林造园艺术知识为基础,将园林历史,园林由来,园林发展一一的展示出来,尤其是园林的设计思想和造园手法的内容,保证游客对于园林艺术的领悟;其二,高度重视游览区域解说水平的提高,作为旅游资源来讲,往往需要高素质的导游来引导游客去探析园林之美,无论是山水布置,植物景观,核心文化寓意,都应该在解说词中有所体现,使得游客觉得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2.3树立正确的园林管理心态

作为园林管理者,其不仅仅需要了解园林的历史,更能够领悟园林艺术,这是做好园林管理工作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苏州古典园林的管理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需要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去审视和思考。由此,就需要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管理心态,尤其是在越来越浮躁的社会背景下,不应该将文化遗产作为其经济利益提高的摇钱树,而是站在文化守候者的角度上去修缮自身的义务,保证做好园林的各项管理工作,以兢兢业业的形态去面对古典文化,与之对话,与之厮守。

结束语

苏州古典园林景观的修缮工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也是园林艺术继承的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一方面,强化苏州园林景观的理论研究工作,为修缮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一方面,积极探析自身园林管理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集合大众的力量去实现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我相信,随着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苏州古典园林景观将会越来越美。

参考文献:

[1] 吕菽菲, 张捷,甘荫雨.城市古典园林原始功能老化的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 1999(10):85-90

[2] 王劲韬.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综述及若干问题探讨[C].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9:125-128

[ 3] 苏州市地方上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拙政园志稿[M].苏州市园林档案馆, 1986

苏州园林论文第6篇

【关键词】明清;苏州;园林;文学;关系

正如陈从周先生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中所言:“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我认为研究中国园林,似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1]79如果说姑苏的明清园林是融文学、戏剧、哲学、绘画、书法、雕刻、建筑等艺术于一炉的艺术宫殿,那么,打开这一座座艺术宫殿大门的总钥匙,正是明清苏州园林文学。

洋溢着艺术情调和浓郁的书卷气息的苏州园林与文学,便是明清苏州文人的心路历程的写照。既映射出文酒高会的风雅,也潜藏着人生不顺的悲戚和无奈;既积淀了古代文人的名士风流,也成为了士大夫文人思想和精神的凝聚物;既担当了文人忧患心态的物化形态,也化为了他们寄托自我超越心绪的精神乐土,反映了文人们对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的刻意追求。诗文兴情以造园,诗文兴情以游园,无论造园还是游园,都是文人们表露性情的方式。故而“文”与“园”于明清的苏州来说,本就应该不分彼此,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 园林风雅牵引出诗文的意蕴

游赏苏州园林,总会有一种进入画境的感觉,园景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榭,总能给人一种经过仔细推敲而置放的舒心之感。园林的这些个风雅,给人的感受又如是吟诗作对时,对字句有过的锤炼,于是,它们均妥帖地各就其位,曲直藏露间彼此呼应而成了一首风雅动人的风景诗篇。文人园林便成为了诗文的物化形态,造园也开始变得如同作诗行文,逐渐牵引出了原本被诗文赋予主题之外的“意蕴”。

作诗与作文,无论哪一个显然都极为重视“意在笔先”,当园林变得与诗文一样时,那么“意”便也出现在了园林的每个角落。“意”即文人赋予的思想认识、观念、精神世界,有“意”便有了境界。造园与作诗,赏园与作文,从本质上看来实则并无二致,都极为注重“意”的存在,而观明清苏州园林,自造园伊始即被文人赋予了文学式的深邃立意,而这个“意”又引动了游园者的情思意蕴,从而便让园林出现了“意随境改”。具体说来,姑苏园林的“意”便是主题,而“意随境改”也正是因为园林具有着与诗文一致的特色:境因人异,意由心生。

明清苏州园林在苏州文学的书册里,无不包含着文人的多样情感,这便使得园林因这些主观情感的存在而具有了诗文之“意”,也使得明明是同一座园林,却在造园者与游园者之间,游园者与游园者之间,有了不一样的主题。清代宋荦《重游沧浪亭记》中,记造园游之“日处尘坌,因于薄书之徽g,神烦虑滞,事物杂投于吾前,憧然莫辨,去而休乎清冷之域。寥廓之表,则耳目若益而旷,志气若益而清明”[2]5已得浩然之气,明纷乱心绪,表达的是游园之乐。然尤侗《沧浪亭序》则言“富贵无德而称,勋业有时而尽,未若文章之不朽”[2]9,已从游园产生了议论,直接从园林论到了诗文的价值。另外,游者间对于园林“意”的拓宽,也显得各具特色。俞樾《留园记》写留园“夫大乱之后,兵火之馀,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主乎?”[2]56从写园而写到人,目的显然是为了以园赞人;“无边风月会宾朋,扑蝶流觞聚裙屐。七子联吟雅集图,十番鼓吹群芳席。”[2]53清代袁学澜的《乙丑四月初二日偕吴文清如、潘子m生泛舟游寒碧庄》,则只是简单的写出了赏园之趣。

2 文学对园林意蕴的开拓与深化

从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上来看,以文入园,两者共生共存,互为表里,融为一体,实则不仅使园林的文化意蕴更为浓厚,也使文学借园林表现的诗文主旨愈加深邃,读之更有韵味。

以文入园,文学与园林的结合,使赞赏园林的,对造园游园的乐趣描写的愈加精彩。如若没有文征明《王氏拙政园记》中记“夸水为杠,逾杠而东,篁竹阴翳。榆槐蔽亏,有亭翼然而临水上者,槐雨亭也”[2]39,则肯定鲜有人会于偌大的拙政园游览中注视这一小亭;如若沈德潜游复园时不说出“禽鱼翔游,物亦同趣,不离轩裳而共履闲旷之域,不出城市而获山林之胜”[2]43,不写《复园记》,也就无法让后人看到园林中的悠闲自得;“每风日清朗,升乎高以观气象,俯乎渊以窥泳游,熙熙阳阳,中有自得。其与造物同趣者,意画工有不能尽传者与?是上舍之天爵自尊,与司寇之刚正特立,有无忝祖德者焉。”[2]48如若沈德潜未见《兰雪堂图》,则难见王心一归园田居风采之万一,也就难作《兰雪堂图记》写尽其秀丽风景,其景物之趣又有谁人得知?

以文入园,文学与园林的结合,弘扬人品行的,无疑让所赞之人的人格品性在园林的一山一水间更显磊落。“良俦言集,恣意偃仰,修山阴之故事,和苏门之遗响。”[2]41如若没有王宠的《拙政园赋》寥寥数字,又怎能将拙政园主人王献臣潇洒的归隐品德彰显得淋漓尽致;“栖迟于数亩之园,尘事不闻,俗客罕至,可以避世,可以娱老”[2]69如若艺圃主人非有如此心性,归庄《跋姜给谏扁额后》里也难写出如此洒脱超然的诗句。

以文入园,文学与园林的结合,写情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更显得情感的真挚动人,园林才被赋予了与人心灵产生共鸣的情感。“我昔无画今有诗,人生聚散能及时?一床明月一双鹤,花开花落长相思。”[2]43如若袁枚不借《蒋诵先复园宴集图》诗来抒发对长女早早孀居的同情,我们又怎能透过冰冷的园林建筑发现它背后隐藏的如此心殇的故事?“杨柳芙蓉次第栽,一泓寒鉴复新开。群飞白鸟浑如鹤,散绕青苹半似苔。垣短不将山翠碍,廊虚能引月明来。溪鳞信美村酤熟,莫怪游人茗J回。”[2]142状物明志的,似汪琬游石坞山房作《坐王咸中池亭》,也不难看出游赏玩乐中对此情此景的喜爱,动与静的结合,也让园林里那别样的美变得触手可及,园林与心的共鸣足以令人沉醉。

以文入园,文学与园林的结合,写个人追求感想的,东山再起的渴望也得以在园林的点滴处彰显。“主人盖尝以谏官言事,谪戍宣城,虽未行,及其老而追念君恩,故取宣之山以志也。”[2]71(清)汪琬凭《艺圃后记》虽本意不是有此音言园主的出世之意,但读之我们不难看见园主的复杂心结,身即便出世,但心可未尝如此罢;“见彼之为网师者,终其身出没于风涛倾侧中而不知止,徒志在得鱼而已矣,乃如古三闾大夫之所遇者,又何其超然致远也。”[2]76又如(清)彭启丰在《网师园说》中借园林的命名的缘由,来取义纪事一吐心中所想,绝妙而悄然地使褒贬之情生于园林,超然的人格追求随之增加了苏州文人园林的深邃意蕴。

姑苏的园,以文入园,园林已然变为了明清苏州文人们笔下运用特殊的抒情语汇写就的一首首凝固的诗。

明清苏州的文学与园林本便是一体发展演变的,也可说两者在不断互相影响着:一方面文学深化了园林的内涵,另一方面园林也扩展了文学的表现方式。构园以文,园拓文意,“文”与“园”彼此间不断地汲取生存的给养,便决定了它们注定在自己的存在形式里留着对方的身影。

【参考文献】

苏州园林论文第7篇

关键词:私家园林;拙政园;发展历程;空间布局;园林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5005902

1 引言

苏州古典园林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园林类型,它成熟于宋代,全盛于明代,在清代达到了造园艺术的高峰。扬州园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它有着独树一帜的造园特色,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2 园林历史回顾

2.1 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太湖之滨,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称,以山清水秀、园林遍布而闻名,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从古至今,它一直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文人辈出,文化璀璨[1]。苏州城水网密布,盛产太湖石,为园林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苏州古典园林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上记载的最早的私家园林为东晋辟疆园。每个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名园众多。明末清初,苏州已成为私家园林最繁盛的地区,园林分布于苏州城内外。进入21世纪,保存完好的苏州古典园林共有十余处,其中包括经典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以及环秀山庄等,这些园林大多起源于明代,后屡经改建,保存至今。其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特点使苏州古典园林具有其独特的韵味[2]。

2.2 扬州古典园林

扬州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东临黄海,西靠南京,京杭大运河贯穿扬州城南北,从古至今都是南北交通运输的枢纽和中心地带。虽位于长江以北,但它一直都属于江南地带[3]。

其园林风格是南北兼而有之的,融合了南北园林的造园特色后又有了创新。因此可以称之为“北雄南秀”。 “北雄”的风格体现在园林构筑物的大尺度,以及丰富的色彩。这是由于原主人大多为富甲一方的商人,出于对皇家园林的仰慕而进行了一点程度的模仿。而“南秀”的风格则为园林中诗情画意,烟雨楼台,山水朦胧的呈现,园林主人的附庸风雅,进而体现了园林的书卷气。最为典型的例子有个园、何园等。

3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差异性分析

3.1 园林特色的差异

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大部分是在园林主人渴望退隐,回归自然,修养身心的状态下所设计建造的。比如著名的拙政园、沧浪亭、退思园等。而扬州园林则是出于园林主人想要享受园林生活、凸显自己的财力和地位而建造的。苏州园林是文人园林的代表,而扬州园林则更多地体现了市民园林的特色。

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时间要比扬州园林稍早一些。苏州园林大都建于园林成熟前期,即宋代至清初。而扬州园林则兴盛于成熟后期,即清中期至清后期。这一时期的园林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体现了中国古典造园技艺的高峰,同时也暴露出了即将解体的封建末期园林的衰败痕迹。曾经隐于园、避世的思想越来越淡化,造园逐渐开始追求享乐。

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为雅致、朴素、清新、含蓄,追求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同时还具有含蓄与曲折的特点。通过欲扬先抑的空间处理方法,体现园林独特的意境,使园林散发出浓厚而朴素的江南气息。

扬州园林的主要特色为贵气、明朗与华丽。扬州自古以来就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这为扬州园林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造园主大多为富商,为了炫耀地位与财力,极度追求园林的奢华与享受,而这与苏州园林所体现的朴素、雅致、天然的风格大相径庭。

3.2 园林建筑的差异

苏州园林主要为庭院式的建筑特色,园林建筑布局十分严谨,尤其以多变建筑空间而享有盛名。留园多样的空间处理便是最为经典的例子。开―合―半闭合的空间不断变幻,虚实相间疏密有致[4]。

扬州的众多园林与住宅建筑则是由高墙围合而成,构成了扬州街道的主要特征。其中建筑体量往往偏大,盖过了整个园林环境,常常使空间显得局促。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个园。其主要原因是原主人大多为富商,园林内的大体量建筑符合其多功能使用的需要,例如进行社交、唱戏、品茗等娱乐活动。

3.3 园林分布的差异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在各自的分布上有着一定的差异。苏州园林常常分布于较为隐蔽的区域,藏于深巷或者是偏隅一方,与热闹的中心街巷往往距离较远。而扬州园林则恰恰相反,有着集中并且成群分布的特点。这与苏州园林以散落的方式坐落于不同的市肆郊野中有很大的差异。扬州园林集中分布于瘦西湖两侧,形成一带多园的布局模式。如九峰园、象东园、冶春园、王洗马园、卞园等都是沿河而建,构成了一幅绵长的历史画卷。

3.4 园林造园技艺的差异

3.4.1 扬州园林的旱园水作

旱园水作是北方园林的特点,由于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地下水位较低,水资源极其匮乏,所以私家园林多采用旱园的方式修建。挖一池然后搭配些草木山石,便称为旱园水作,扬州的何园便是如此。

表面上看它与中国 “无水不成园”的造园习俗相悖,实际上它体现了对水的珍视。旱园对水景的抽象做法,可以看作是对真实水景的模拟。这是扬州园林区别与苏州园林的创新方式。这正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技艺中“意到笔不到”的造园手法的运用[5]。

3.4.2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铺地比较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铺地都做到了与建筑的相呼应的特点。虽然它们都采用了吉祥纹样图案,但是苏州园林的铺地纹样远比比扬州园林要多。苏州园林的铺地常常采用大面积的几何图案并间隔小的花式样式做分割与补充点缀。苏州园林的铺地图案大部分是独立的纹样,不像扬州园林的铺地是随意无特定样式而铺的,丝毫不剩边角[3]。

3.4.3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漏窗比较

苏州漏窗的特点为:图案纹样较少,漏窗面积小,比较精致细致,以白色为主。扬州漏窗的特点为:图案简洁,以几何形为主,漏窗面积较大,手法较为工整,以黑灰色为主[3]。

3.4.4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花木比较

扬州园林的主要绿化树种为杨树和柳树。杨树枝干高大,是北方地区的常用树种,体现了北方的风情。柳树婀娜多姿,体现了江南的韵味。它们同时出现在扬州园林中,凸显了扬州园林北雄南秀的特色。

4 结语

作为江南园林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两大类型,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体现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造园技艺的高峰以及古典私家园林造园风格的多样性。深入探析二者的造园手法以及细节处理的不同,将其差异性进行对比,可以为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6]。

参考文献:

[1]夏 敏.论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风格差异[J].中华民居,2011(3).

[2]李建国.苏州和扬州园林造景风格研究[J].北京农业,2011(30).

[3]冯媛媛.扬州园林的“秀”与“雄”――兼与苏州园林的比较[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冯道刚.细微处见真性情――扬州园林与苏州园林差异性浅析[J].广东园林,2008.

[5]李金宇.试析扬州园林的北方风格[J].中国园林,2004(12).

[6]赵,过伟敏.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的比较研究[J].现代园艺,2013.

[7]李黄山.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应用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8]游晓琴.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在当代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9]许 超.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山水城市”[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10]周武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形成[J].艺术百家,2005(5):111~116.

[11]任朝旺.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及其旅游开发[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4.

[12]杨 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文化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