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5 11:25:19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第1篇

一、要加深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郑重宣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行政机关的一项最根本的活动原则。当前,进一步加深对严格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理由有三条:

1.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与市场秩序规范同步进行。近几年来,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努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法制建设与改革措施不配套,以及政府的经济管理工作跟不上改革的需要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经济领域的混乱现象越来越突出,有的反映出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有的已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比如,“”问题,金融“三乱”问题,以及商业欺诈、传销经营、假冒伪劣、走私贩私、制黄贩黄等问题,都是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已经遇到的。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朱基总理也多次指出要大力加强市场监管,依法严厉惩治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章行为。但是,目前的状况离上述要求还相差甚远。

2.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观念在一些领导和部门中没有真正确立,在如何处理尽快发展经济与规范经济秩序的关系上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有的片面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认为管严了,环境就差了,发展就慢了,应该“无为而治”,待发展后再逐步来规范。我们一度推行的企业登记“先上车后买票”的做法就是这种“重发展轻监管”思想的体现。有的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管理方式非常熟悉,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管理和调控经济运行缺乏认识,又不注意自身的学习提高,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特别是在基层出现了“重人治轻法治”的倾向,为保护地方、部门的利益,“土政策”满天飞,忽视严格依法行政,导致了管理失控,执法偏软,查处不力。比如,对走私贩私行为罚款放行的作法就反映出有关政府和执法部门缺乏应有的法制观念。更有甚者,以“发展地方经济”、“搞活企业”为借口大谋私利。近几年来发生的经济犯罪大案要案就是例证。

3.虽然市场经济法制框架和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内容不尽完备,配套性不够,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状况。加之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执法手段不强,外部干扰较多,与管理对象的矛盾突出,因此执法难、到位难的问题还在相当多的地区和领域存在。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说:“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更应坚决贯彻“两手抓”的思想。作为政府的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原则。回顾我们这几年的工作,在研究如何放宽搞活、支持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考虑较多,而对如何严格依法行政、加强经济秩序监督方面则重视不够,特别是对新的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见事较迟,把关不严,查处不力。再加之“人情风”、“关系网”的影响,执法不到位、不及时、“从轻发落”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在领会邓小平理论,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片面性,也是党性党风不到位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和推进依法行政的观念,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社会主义大市场的管理,促进监管职能到位。

二、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辩证地认识现行法律法规执行中的问题,实事求是,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和处理

严格依法行政是我们执法工作的原则。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必须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在法律法规容许的范围内进行,是总原则下的方法问题。我们所强调的严格依法行政,不是死搬硬套条款,僵化地执行法律法规,目的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两者并不矛盾。从过去的经验教训来看,我们比较容易犯两个方面的错误。一是管死,一旦强调监管,就在各个方面从严,不敢越雷池半步。二是乱放,一旦强调发展,企业要求什么就放什么,一些法律法规确定的基本条件也可以放。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掌握和运用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开展工作。

(一)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着相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是一场深刻的法制革命,是在对行之多年的计划经济法律制度的否定或修改、废除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法律制度,其法制基础、法律原则、法律特点、法律内容都有较大的变革。出台的每一个法律,都是始于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的。同志在《实践论》中批判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时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既相对适应,又存在矛盾。因而,伴随着改革而不断调整完善的法律法规也只能具有相对合理性。充分认识、正确对待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对合理性和局限性,有助于我们在执法工作中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现行法律法规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由于经济运行状态的不定型、不稳定,使法律难以面面俱到,对一些行为管理缺少法律依据,法制建设存在相对滞后性。如,开办市场早已由政府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企业行为,然而,对市场开办行为和经营行为至今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又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界定规范,在《公司法》出台时未被纳入。

2.现行法律虽已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仍有计划经济的痕迹。比如,对市场主体的管理,比较注重资质条件的前期审批管理,对企业经营过程和经营行为的管理较弱,因此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关于前置条件的规定较多,各类许可证越来越多,使企业注册登记手续越来越复杂。

3.现行法律还带有部门色彩,有的甚至有部门利益的驱动,法律法规打架的问题屡见不鲜。比如,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来看,乡镇企业并不是企业的组织形式,改革初期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已经进行了两次大的调整,其地位作用和经济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乡镇企业法》仍然按地域把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界定为乡镇企业,没有体现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同

时也加深了工商部门与乡镇企业各类部门在管理中的协调难度。

4.工商行政管理涉及的法律法规不能有效调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仍须进一步完善。如,企业字号登记与商标注册登记中,知名企业的字号与其它企业的商标相近似的问题,由于涉及两个方面的法律制度,至今没有解决;跨行业、跨区域企业登记产生的知名字号侵权问题,由于登记体制的原因也没有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另外,还有传销行为与营销行为的区别标准问题,注册资金不实引起的法律责任问题,企业审批责任和登记责任的区分和承担问题,监管要求与监管手段不适应引起的执法责任问题等,急需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采取一些行政措施来进行适当的管理。

(二)树立创造性、探索性精神,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原则性、严格性的前提下,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恰当处置,提高执法水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在执法工作中,就是要尊重实际情况。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是实情,地区差异、个体差异也是实情。不尊重这些实际情况,我们的执法管理就容易走极端,犯错误。

1.要克服死扣条文、照抄照搬照转法律法规的传统执法习惯,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邓小平同志尖锐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要停止了,就要。”改革本身就是对旧的体制进行变革,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人们的认识也有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坏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改革中,就可能出现“过去是允许的,现在不允许,过去是禁止的,现在不禁止”的情况。因此,对一些与传统做法和要求不符合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不”,要进行认真的研究,看不准的,还可以先放一放,看一看再定。这样,有利于法律法规的完善,提高执法的效果。

2.要区别执法的灵活性与随意性。我们讲执法的灵活性,是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并不是提倡随意突破法律法规的规定。要建立和规范执法的审批程序,防止个人随意表态;要进一步开展执法检查,加强执法监督,制止和纠正执法中的不正之风。

3.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管理对象的素质,改善与管理对象的关系。我们是人民民主的国家,管理机关和管理对象不是对立的,管理对象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教育、引导管理对象遵纪守法,减少管理的矛盾,是管理机关的重要任务。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少一些,使得管理与反管理的矛盾比较突出,今后,必须下功夫加强这项工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因为理论的精髓是理论活的灵魂,是理论最重要的精神买质。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既是他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又是核心内容。本文简要地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精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理论贡献。

一、理论的精髓及基本特性

“精髓”一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用来比喻精化。而精华指(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事物不分大小都有其精华或精髓部分。一种理论,不管它的体系是否完备、内容是否正确、著述是否丰厚,它必定有其自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我们通俗地、形象地把这个最重要的部分称作该理论的精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重要的、最好的部分,是其“关键”、“实质”、“要害”、“活的灵魂”、“最终本质”。一般来说,理论的精髓部分表现为一两个或为数不多的几个论断。但它在整个理论中的重要性却远远高于其他非精髓部分,缺少了它,整个理论就黯然失色,甚至解体。但是,精髓部分又不是超然于其他部分的,它和非精髓部分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可以说,理论的精髓是魂,其余部分是血肉与筋骨。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精髓部分是理论各体系的共性部分或要素,非精髓部分是个性部分或要素。精髓部分是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非精髓部分是利用这一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具体问题的设想和经验总结。

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正确把握是正确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钥匙,对马克思主义精髓思想的继承是马克思主义传承的红线,对马克思主义精髓思想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核心内容。然而,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精髓思想的指导地位或普遍地被忽视,或被错误的精髓思想取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由此遭受了严重的挫折。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与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中国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从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人手,全面纠正了党的错误路线,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深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论的继承

从马克思主义创立起,其精髓思想就倍受经典作家的关注。在邓小平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曾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论作过概括。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中最重要的东西是阶级斗争的思想,特别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思想。(参见《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思想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中最重要的东西(参见1917年《国家与革命》);二是认为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参见1920年《共产主义》一文)。毛泽东也从两个方面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其一,造反有理(参风1939年12月30日《在延安各界庆祝斯大林6o寿辰大会上的讲话》);其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毛泽东的著作中比比皆是。以上观点虽然都有其合理性,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合理性在于以上每种观点都是当时共产主义运动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反映,是从不同的特定的角度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其局限性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列宁的第一种观点和毛泽东的第一种观点都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层面即哲学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作出的概括。列宁的第二种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从哲学的层面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共同本质,但它侧重于方法论,世界观的意蕴少了些。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出了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使之内涵精义升华。实事求是既是世界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但毛泽东没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提法,他在此问题上的理论彻底性不够,并且,他在晚年时还严重背离了这个马克思主义精髓思想。

“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严重的“左”倾错误给我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使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以至于人民不得不“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因此,当邓小平同志从“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中走出来时,就不得不思考:这是为什么?错误从何而来?错误怎样得到纠正?这种深刻的反思本身就是自觉地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两个凡是”的提出及由此而导致的徘徊局面更加促使了邓小平思考与解决怎样才是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什么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等重大问题。他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行!“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2)毛泽东思想有很丰富的内容,“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我个人觉得,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1977年9月邓小平与教育部负责同志谈话时首次把“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正式表述出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词。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当1798年5月中旬全国范围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遭到“凡是派”的责难和反对以及理论界的一些异议时,邓小平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鲜明地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他的这个讲话极大地推动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深入进行。在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他明确地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我们过去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邓小平的这个讲话,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以及进而全面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扩展及对其内涵的新诠释

在继承毛泽东实事求是精髓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内涵作出了更为丰富而科学的解释。

在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中,主要揭示了实事求是的三层涵义:其一,实事求是是在主体正确把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做到一是一,二是二,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他说。实事求是就是思想和实际相符合,王观和客观相符合。这层涵义,同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所作的界定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表述的语言文字和方式有所区别。这是从反映论的角度讲的。这说明,毛泽东的思想正确的东西,邓小平是坚持、继承了的。其二,实事求是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搞主观主义瞎指挥。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是实事求是。这个思想在邓小平的著作中比比皆是。这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讲的。其三,实事求是是用中国语言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的总概括。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层涵义是从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的角度讲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唯物辩证的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就是唯物辩证,不搞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不搞主观性、片面性。

几乎在继承实事求是精髓思想的同时,邓小平就给予解放思想高度的重视。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打破精神枷锁,拨乱反正。在1978年6月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让,邓小平同志讲道:“我们一定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的确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任务。在同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更加强调了解放思想在实践与理论研究上的重要性。他把解放思想提高到与实事求是同等重要的地位。“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间,解放思想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也可以说。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此开始,一直到1992年的南方谈话,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都是邓小平同志思考问题的最突出的特色与始终坚持的原则,这充分说明了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扩展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在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中,解放思想也主要有三层涵义:(1)就解放思想的范围而言,解放思想就是要破除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的一切错误思想观念的束缚和禁锢,包括“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观念的束缚和禁锢。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要“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用政治术语表述,就是要破除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观念的束缚。(2)就解放思想的重点而言,解放思想就是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说新话,走新路,要勇于开拓创新,思想不能僵化。这在邓小平理论中非常突出。他说:“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真正仔细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地想办法使我们的步伐快一点,使生产力发展快一些,使国民收入增加快一些,把领导工作做得更好一些,这样的同志还不多。”(3)就解放思想的实质而言,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总的说来,毛泽东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都很重视。可以说,我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成果。但是,从理论到实践,毛泽东均有失误,集中体现在他没有明确认识到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因而在强调解放思想时,有时就走向了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极端,这种情况在1958年“大跃进”时表现得尤为突出。邓小平同志正是认真总结吸取了这方面深刻而沉痛的教训,故明确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这就划清了在解放思想问题上科学与非科学的原则界限。这就是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方面的主要新贡献。

深刻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同志在这方面的新贡献,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尸今天,解放思想已经成为时髦的语言,使用频率很高。但是,不同人口里所说的解放思想,其内涵大不一样。有的人把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甚至胡说八道,也冠以解放思想的美称。这样就造成了在解放思想问题上的混乱。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仅从理论上划清了在解放思想问题上科学与非科学的原则界限,而且在实践中,使人们识别、区分解放思想问题上的是非,有了一个科学的尺度,即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凡是做到和基本做到实事求是,就是科学的解放思想。凡是没有做到或基本没有做到实事求是的,就是不科学的解放思想。

四、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精髓两方面相互关系的新界定

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精髓思想的贡献还体现在他科学地揭示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他认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既有紧密联系又存在一定差别。其联系是:二者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自觉遵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解放思想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也就是说。只有思想不凝固僵化,能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因此,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障碍,解放思想是对实事求是认识偏离的观点,都是不能成立的。其差别是:二者揭示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

实事求是是从“立”的角度,揭示主观与客观要符合、思想与实际要符合。解放思想是从“破”的解放,揭示主观与客观要符合、思想与实际要符合,即只有破除一切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的错误思想观念和束缚,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由此可见,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简单等同起来的观点也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全面理解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关系问题上的新贡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中图分类号:G621

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由创立到丰富发展,再到创新升华的飞跃过程。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遵义会议以后创立的“实事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发展了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十六大以后提出的“求真务实”。虽然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其精神实质完全一致。它们都是对我党思想路线发展历程的客观而真实的反映,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路线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

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

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了战胜“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开辟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论新阶段》中,对中国古籍《汉书·河间献王德传》中本指学习态度的“实事求是”作了经典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①这一科学的阐释,给实事求是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针对“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邓小平把解放思想作为重大问题提出来。他在高度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时,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②“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③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实现了思想上的大解放,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恢复、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最先是由邓小平概括的。他在1980年2月一次讲话中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④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标准和目的。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与时俱进

世纪之交,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突出强调与时俱进,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新世纪新阶段,同志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一)对党的思想路线认识的深化

1992年10月,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在十四届一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过去许多做法和经验已经不适用了,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重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⑤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⑥

(二)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推进

党的十六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理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理论深化和创新。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化发展

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过去的简要表述是三句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思想路线的形成首先是同志提出实事求是,接着是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最终就形成了这样三句话的思想路线。这次党的十报告中又提出求真务实,并且和前三句话联系在一起。修改后的十《》写入了求真务实,这就成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四句话的思想路线,不仅标志着党的思想路线的不断完善,同时也体现着我们党对思想路线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思想路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内涵及其要求。

实事求是,就如同志所指出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也就是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努力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按照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自觉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我们党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发展阶段,思想状况、实践需要所形成的认识成果,是我们党90多年艰辛奋斗历史的智慧结晶,是时代精神之精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野,不同的侧重点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内涵。

1、解放思想是前提。解放思想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提出的,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⑦“首先”二字,强调说明了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必要前提。

2、实事求是是核心。邓小平指出:“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⑧又说:“思想解放,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⑨这一科学说明的要旨在于指出: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标准是看能否落实到实事求是上。离开实事求是的“解放思想”不可能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3、与时俱进是目的,开拓创新是真谛。所谓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不断开拓创新,顺时应势,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4、求真务实是落脚点。坚持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

结束语

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十修改后的《》,把求真务实作为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列。至此,思想路线的表述变成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要求:“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⑩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三卷

[2]《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

[3]《文选》第一、三卷

[4]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

[5]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1月12日)

[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七一”)讲话

[7]党的十报告

注释:

①《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80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4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4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78页。

⑤《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56页。

⑥《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537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41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79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第4篇

关键词:“实事求是”;中国;学术界;思想路线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69-02

2012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题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实事求是贯彻到领导工作全过程,自觉做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为了加强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将近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对于“实事求是”的研究做一回顾。

一、对“实事求是”的解读

学者们从中华传统文化渊源、古代解读、近现代解读等方面对实事求是进行了系统论述。

1.关于“实事求是”的历史文化渊源。学者们一致认同“实事求是”的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务实的民族精神和现世倾向。有学者考证了“实事求是”的最早出处和发展脉络,指出西汉前期,河间献王刘德收藏了大量儒家、道家经典的正本、善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班固称其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经过后世学者的发展,实事求是逐渐成为古人以实证和务实的治学精神和态度,要求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时,其主观思想要趋向、靠近圣贤经典,符合圣贤经典的原义。

2.对“实事求是”的解读。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 “实事求是”作了全新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有学者从所受的湘湖文化教育背景和他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与党内“左”右倾错误作斗争的艰难历程阐述了是 “实事求是”的坚定倡导者和执行者。还有的学者提出,“实事求是”思想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作为指导思想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方法论的基础,二是作为共产党员道德品质的党性要求。

3.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进一步解读。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二是任何时期、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讲实事求是。有学者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加以论述,指出邓小平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4.关于“求”的理论。有学者系统论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中“求”的理论与实践,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求”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求”的基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解放思想;“求”必须放眼世界,抓住机遇;“求”要有“敢闯、敢冒、敢试”的精神;在“求”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各种思想障碍。

二、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群众路线的关系

国内学者对于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有两种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二是认为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因此,第二种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有学者提出: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进而指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就是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统一,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了邓小平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的正确性。

关于实事求是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有学者分别从和邓小平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辩证关系角度加以论述。提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辩证关系的思想,其中包括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统一关系、群众路线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真理性标准和价值性标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贯彻群众路线具有促进作用等观点。邓小平在思想的基础上,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两者相统一的思想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具体包括:要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来保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认识方法上是统一的、以“一切为了群众”作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价值性标准、要实事求是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以制度保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等内容。

三、作为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有一段发展的历史轨迹,有学者分析了建党九十年来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经验与启示,肯定了独立自主、解放思想、民主等因素在坚持实践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的重要作用[11]。有学者从党的思想路线丰富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实事求是”所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点或具体形式,“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由、邓小平、所代表的三个阶段,首先明确地提出了这一路线,并使之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邓小平对于实事求是理念本身做出了重大的推进,如提出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突出了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立足于自身的特色;通过“三个代表”和“与时俱进”两大原则全面地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体化和现代化。

另一些学者则从党的思想路线丰富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之间的一致性。有学者指出,中央几代领导集体矢志不移地探索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其贯穿始终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但却各有侧重:主张“有的放矢”,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注重“与时俱进”,则突出“求真务实”。还有学者认为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是我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原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最重要的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

四、关于“实事求是”实践“难”的问题

早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就指出了“实事求是”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并提出我们不仅要敢于讲真话,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为坚持实事求是创造一种前提,即良好的党内民主风气。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进一步破解了这个问题,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未提及自己思想理论的精髓,列宁虽曾说讧“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但未成理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论作出了前无古人的伟大贡献。从的“实事求是”,到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到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论的创立、丰富和发展。

“精髓”问题是一个理论体系最本质的问题,是其之所以区别于其它思想体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遗憾的是,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但他们从未提出过自己思想理论的精髓。其后,列宁在《共产主义》一文中曾经提出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但列宁既没有把这个“精髓”进行具体阐述,也没有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那么,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谁对马克思主义精髓作出了前无古人的伟大贡献?研究这一问题,对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定位

黑格尔曾把哲学喻为“庙里的神”。他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象一座庙,其他各方面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也就是说,哲学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其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早年的马克思在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时就说过:“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从经典作家的论述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何者是精髓?所谓精髓,就是指事物的精华、灵魂或精神实质。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上去把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结论和最终归宿。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密不可分,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列宁、、邓小平、都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研究和解决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国内外重大实际问题,并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可见。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上看,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应当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必须永远坚持的,但是这种坚持是发展中的坚持,应随着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任务进行新的概括和阐发,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二、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论的首创

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实践斗争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斗争经验,创造性地概括和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的集中概括和新的阐发,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论的首创。

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就提倡并实行过下乡调查,发表过“古者为学,重在形式”,“闭门求学,其学无用”等思想。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的开篇就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1937年7、8月问,发表《实践论》、《矛盾论》,从哲学高度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强调主观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1938年l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实事求是”这个概念,并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提出了“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命题。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用中国语言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并对“实事求是”作出了经典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经过的改造和解释,实事求是已不单纯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治学态度,而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了。这一提法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反对了经验主义也反对了教条主义。就这赋予了实事求是以理论的形态,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简明概括。中央党校礼堂落成时,彭真建议题词,题写一句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名言。欣然同意,挥笔写下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反映了在认识上已经把实事求是看做了马克思主义精髓。由于我党抓住了这个精髓,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也正是由于我党没有抓住这个精髓,从1957年开始,我们在长达20年的时间内屡犯“左”的错误,特别是犯了“”这样全局性的错误。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精髓,党的事业就凯歌前进,什么时候违背了这个精髓,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就滋长、泛滥,党的事业就必然遭受失败。历史证明,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三、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论的贡献

“实事求是”这个精髓不但在我党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而且在理论上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不但着力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概括,而且第一次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邓小平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科学论断。1978年9月6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的工作汇报后,第一次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他提出:“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大字。”I6l邓小平第二次讲“精髓”,则是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这次讲话第一次提出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科学论断。他还明确地讲。“实事求是”是的一种表述。实际上就是马克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邓小平不仅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且还论述了如何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概括得出的基本结论。””二是必须注重发展生产力,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三是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同志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充分信任群众,历来反对不信任群众,不依靠群众。”正因为邓小平理解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他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对其作了系统的理论概括。邓小平亲历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和背离这一思想路线的挫折,他又寸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有着比常人更为深刻的理解。打倒“”以后,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致使“”造成的混乱局面无法得以根本扭转。在这一关键时刻,邓小平深刻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这就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这次全会上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功地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系统的概括。1978年6月,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把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起来加以论述。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他认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思想路线问题的讨论。1980年2月,邓小平在十一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第一次用四句话来概括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四句话写进了党的十二大中。邓小平把的“四个字”变成了“四句话”,使我党的思想路线第一次有了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表述。把党的思想路线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了。这是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贡献。

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经过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全党同志无人不知实事求是是我党的生命线。但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正如邓小平所说,思想一僵化,许多怪现象就产生了: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于是,邓小平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解放思想这一概念。他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能前进”,我们党的“生机就停止了”。他还进一步阐明了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一致性。认为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首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和限度,解放思想不是乱思乱想,否定马克思主义,而是把落后的思想从人的头脑中清除出去。“就是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拊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邓小平在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四句话”新概括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地概括和提炼,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升华为金光闪闪的八个大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为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进行理论创新,发展真理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因如此,在十五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四、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强调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2个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进一步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要求,把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这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最新概括和创造性发展。

的新概括,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精髓鲜活的时代内容。与时俱进,就是紧随时展进步,就是贴近时代开拓进取,它是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的基础上,增加了“与时俱进”的时代内容。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论述,是对国际共运教训的新总结,对我党历史经验的新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辉煌实践的新升华。实践表明,“与时俱进”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精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正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产生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与时俱进”的提出,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理论体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理论实质.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理论内涵。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主旨看,实事求是强调的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内在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要解决照搬照抄的“洋化”问题;解放思想强调的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主要解决一切形式的“神化”问题;而与时俱进强调的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主要解决固步自封的“僵化”问题。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看,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是归宿;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体系看,马克思主义精髓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有机统一体。“实事求是”是中心,“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是两个基本点。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紧密结合,前后呼应,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三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完整体系。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表述,使得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时代内容更加鲜明,理论内涵更加丰富.理论形态更加完备,理论概括更加科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第6篇

[关键词]解放思想;中国共产党;理论;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

党的十报告中深刻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1]这一重要论断既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又指明了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准确领会这一重要论断,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党的理论, 充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深刻理解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牢固把握解放思想的精神实质

什么是解放思想? 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就形象地指出:“事物总是有始有终的,只有两个无限,时间和空间无限。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各种东西都是逐步发展、逐步变动的。讲这些,是为了解放思想,把思想活泼一下。脑子一固定,就很危险。……要多想,不要死背经典著作,而要开动脑筋,使思想活泼起来。” [2]邓小平在1980年《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讲话中明确地界定了解放思想。他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旧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3]也指出:“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勇于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4]。这就明确地规定了解放思想,决不是指盲目的随心所欲,而是指敢于从实际出发,敢于追随时代的步伐,把自己的思想从一切过时的或错误的条条框框束缚下解放出来,使思想更加符合实际,主观更加符合客观。

深刻地理解解放思想的内涵,就要进一步把握其精神实质。首先,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5]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只有解放思想,才有可能客观全面准确地把握客观实际,切实做到实事求是。正如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6]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的理论的新发展就必须立足在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创建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指导人类不断前进的精神食粮。其次,解放思想就是思想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过程。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7]理论创新与发展,就是立足现实、紧跟时代,破除僵化思想,探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论断,提高理论的指导意义,从而增强党的先进性和创造力。在思想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指导党的理论的新发展。

二、坚持解放思想,开创出我党理论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新起点、新特征提出的新思想、新战略。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强调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各方面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推向前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党的实践不停顿、理论不停顿的优良传统,充分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理论创新。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说明,坚持解放思想,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可以说,解放思想是我党理论永葆活力的一大重要法宝,解放思想是我党永葆生命力、战斗力、创造力的一大重要法宝。“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8]

三、解放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理论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栓桔中解放出来,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新的理论和实践。因此,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发展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重大理论。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更加创造性地发展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破除僵化思想,探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论断。因此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更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创新发展道路,创新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N].人民日报,2012一11一18.

[2] .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75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9

[4] .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6

[5] .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第7篇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原则是邓小平理论奠定的。在学习研究和应用邓小平理论时,应坚持辩证法的全面性。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的论断,是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前提的。他在关系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时,从来都强调要问姓“资”姓“社”,他决不反对问姓“资”姓“社”,而反对混淆姓“资”姓“社”。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坚决反对私有化。他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两者都得要。他极为关注社会主义公平,强调社会主义就是要共同富裕,对分配不公导致两极分化,忧心忡忡。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姓资姓社;公有制为主体;市场有计划;公平与效率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2)05—0029—12

本文提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原则,这些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都有明确的回答,30余年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但是我国理论界(不止是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并不统一,有的甚至很对立。问题出在如何认识和对待邓小平理论,如何认识和对待30余年改革发展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不要回避教训)。笔者曾就邓小平理论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本文结合30余年实践的经验教训,进一步阐明作者的观点,较全面系统地展示一个理论工作者的认识和思考。欢迎切磋交流、批评指正。

一、正确理解邓小平“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灵魂。邓小平是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系在一起,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他从认识路线的高度对解放思想下了一个科学定义:“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364什么叫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我认为这是对解放思想唯一正确、全面的理解。这个定义可以作双层理解:解放思想的要求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可见,是不是解放思想是以是否坚持实事求是来衡量的,再不能有其他的要求和标准。

1.“解放思想”的两种内涵和两个要求

根据邓小平给解放思想的定义,解放思想应该有两种涵义、两个要求。解放思想就是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思想和实际、主观和客观不相符合有两种情况:一是思想保守,落后于客观实际,解放思想的要求就是打破这种落后观念的束缚,使之跟上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这是解放思想的一种内涵,一个要求。二是思想失去了客观根据,违背客观规律,如脱缰野马,在盲目冒险中奔驰,纠正这种盲目的冒险的主观主义,就要使主体的思想观念回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根据的基础上,主观符合客观,要求谨慎一点,决不是鼓励其胆子再大点。这同样是实事求是的要求,同样是解放思想,这是解放思想的另一种内涵,另一个要求。根据邓小平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的规定,解放思想的内涵和要求应该是两方面的,而不是一方面的。也就是说,面对客观实际,主观思想的“过”与“不及”都必须纠正、突破,因而都有解放思想的任务。我们应该根据邓小平理论的要求,全面阐明解放思想的两个涵义和两个要求。当然,在一个特定的时空内,针对特定的主体,解放思想的要求可能是针对某一方面的,但在另外的情况下,又可能是针对另一方面的,这是针对主体的主观思想倾向而应该明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