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自然教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5 11:25:01
自然教学论文

自然教学论文第1篇

一、教师的仪表与教态

人的仪表包括躲才、象貌和服装两个方面.前者是人固有的生理条件所决定的,一般难以改变.而服装,亦即装饰是整个仪表美的重要内容,它是增加身材美、容貌美的条件.教师在讲台上其仪表既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又要服务和服从于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环境.其具体要求是:整洁大方,庄重朴素,轻便协调,色彩和谐,一定要避免两种极端现象,即过于华美或过于随便,如果教师的服装颜色过于耀眼,款式过于奇特,与众不同,在课堂中就给学生以“鹤立鸡群”之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有不自然之感.同时,这种师生服装不和谐造成了学生“不融老师”的心理,自然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的服装过于随便,长衣大袖,拉拉沓沓,甚至满身污垢,敞胸露怀,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形成课堂气氛懒散,出现学生不尊重老师的现象,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服装过于华美和过于随便都不可取.

另外,教师的教态对营造课堂的自然与和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以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的姿态健步走上讲台.切不可在学生面前显得有气无力,或显得心情不愉快.开始讲课时,教师的表情要亲切而不过分随意,严肃而不过分紧张,使学生在一个宽松、舒适的气氛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显得端庄大方,举止从容,精神饱满,雍容自然.在运用手势和站立、行走上要处理得体.我们说手势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可多,也不可无.动作自然,不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站着讲,也可以边越走边讲.但,在一个地方站的时间不可太长,并且要注意不影响学生的视线.站立时要给学生一种轩昂、自然、生气勃勃的印象.行走时可在讲台上行走,也可走下讲台.但,应显得以容不迫,并且要根据板书的多少决定行走的多寡.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

有人说:“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这话并不过份.因为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为使课堂气氛自然优雅,和谐协调,根据教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应从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明白,简炼.说话明白是教师语言的起码要求.教师讲课时,要恰如其分地遣词选句,准确地讲清楚各种概念、公式和定理.就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使学生能听懂教师讲的意思.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那种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空话连篇,不着边际的讲话,也是说话不明白的表现.

语言简炼,就是指教学语言的“少而精”,要言而不繁,恰到好处,不滥用语言.数学的定义、定理和公式本来就是精炼、简洁而明快的.教师应该抓住内容的重点、难点,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地讲解.这样就能腾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有利于发展智力,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部分作业,以减轻课外负担.

第二方面,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味.我们教育的对象都是些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以他们的心理特征出发,不但要善于说理,而且要富于表情,要以语言的趣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应注意的是,我们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有趣味,并不是无原则地逗人一笑,把课讲成“闹剧”.一定要密切结合教材,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掌握分寸,恰到好处.要在正确的观点指导下,以有力的逻辑论证,精辟的分析,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达到顺利地传授知识,有产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最后,教师讲课的语言要有节奏感,教师讲课的声调高低,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必须和谐、“合拍”,才能形成教学语言的最佳节奏,才能产生听课的最佳思维状态.教学语言速度过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趟,他们没有琢磨消化的时间,学生的知识就容易“夹生”,学生听课感到吃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掉队.教学语言速度太慢,给学生讲述的知识跟不上他们的需要,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展开,就必然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讲课声音太高,语言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影响注意力的保持,这样会降低听课的效果,教师也会很快变得声嘶力竭.讲课声音太低,有气无力,声淡音微,使学生听起来十分吃力,并且由于过多地需要“有意注意”来维持听课,学生容易疲劳.

教师讲课的语言节奏,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而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使之快慢得当,高低适宜.教师要运用语言声调的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的印象,唤起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特别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教师的语言应该放慢,语言应该加重,应该有高低、有停顿.达到师生的双边活动自然、和谐的目的.

三、启发式教学的自然与和谐

现代教学论中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原则.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学理论的遗产,在现代教育与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其核心是启动和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必须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置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恰当地组织和引导他们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既有思维目标,又有思维方向.同时,应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才施教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与个别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开展思维活动.然而,我们反思自己,在课堂进行启发式教学往往在一个不自然、不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大有装腔作势、做表面文章之味.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识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

(2)抢时间赶进度,不安排学生应有的思维时间与空间,导致师生思维的不同步.

(3)忽视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周密设计和组织,缺乏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引导与指导,使学生思维的目标与方法不明,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最后只好教师包揽.

(4)忽视学生思维活动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把各种思维指向纳入教师思维的框架之中,不仅压抑了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也不利于调动和爱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使启发式教学落到实处,防止上述情况在课堂上发生,我认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1)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必须重视原始材料和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明白概念引入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2)解题教学重视分析、启发思维.要求学生以大众心理、常规方法处理教学问题.对特殊方法与技巧可介绍,但,要适可而止.在为什么这样思考,怎样思考上下功夫,暴露思维过程.

自然教学论文第2篇

一、准确把握教科书的特点,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前提,我们认为低年级自然教科书主要有以下 几个突出特点

1.注意贯彻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精神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即把自然课性质由“知识性”学科,改变为“教育性” 学科。自然课的任务也由原来的“教给学生一些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改变为“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 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新编低年级自然教材,注意 从各个方面体现大纲改革精神:如教科书的能力结构及德育结构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通过精心选择三者的 结合点,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紧密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2.教材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新教材较好地渗透了人类科学认识程序的教育。教材几乎都是按照“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 等程序进行的,意在指导学生体会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也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 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低年级1-4册共59课,内容涉及理化、生物、天文,地学及人体卫生保健等多方面浅显的 科学知识,都着力体现了科学启蒙性。教材中的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具体,直观,看得见,摸得着,且浅显易 懂,都是小学生颇感兴趣的。如蟋蟀、小金鱼、树叶、风车、不倒翁等。低年级的《砂和粘土》、《你怎么知 道》、《土电话》等课也都是以儿童喜欢且容易找到的自然物体为教材,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发展智力, 培养兴趣的。而《铜铁铝》、《小水轮》等课介绍的自然现象既熟悉又陌生,促使学生很想去探索研究。教材 的编排,就是通过让学生看、想、做,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既可学到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能初步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便于“教”和“学”

新教材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课本采用了彩色版。考虑他们识字少 ,课文都加注了拼音。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动,好做游戏的特点,教材选取了贴叶画,做风车和采集种子等需要 人人动手的内容,也选取了如磁铁游戏,踩影子,认东西等采用游戏方式学习的内容。新教材十分重视发挥彩 图的作用。各项实验,观察对象及所涉及的科学知识,都能用清新的画面来展示。图是文的依据,文是图的体 现,学生通过读图,做什么,怎么做会一目了然。图文并茂的新教材能够强化低年级儿童的直观感受,使他们 学有样子,动有依据,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点明了一条组织教学的新路。

4.教材涉及到的教具、学具简易,随手可得

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活动,是手脑并用的过程。低年级自然教材几乎每一课都要使用教 具和学具。为减轻教师的负担,增加学生的亲切感,课本中需要的教具,学具一般比较简单,很多都是学生身 边的物体。随手可得的材料,很容易满足教学的需要。如铅笔、尺子、文具盒等学习用品,火柴棍、药瓶、旧 牙膏皮等生活用品。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 构可以理解为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即环节或步骤),以及各部分的进行顺序与时间分配。它包括导课、新授、 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等。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因此,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 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

设计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结构,要从整体目标出发,突出学科特点,不仅使此结构符合教学目的要求和教 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教材的课文结构,并且使它不违背小学生认知规律,因此,这一结构应力求突出以 下两点:

一是结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积累科学探究活动经验的积极性。

二是结构要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协调,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 和思想教育的任务。

据此,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可按如下模式设计:

附图{图}

第二部分是新授阶段。通过一系列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自行探究获取问题的结论。第三 部分是巩固应用阶段。通过反复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逐步得到巩固、强化和提高。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教学方法受教学思想所制约,以往把自然课的性质定为“知识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浅近 的自然知识,教材也是以叙述现成知识为职能的。教师采用的教法必然是保证学生获得这些现成知识并驱使他 们被动地记忆现成知识的。而新大纲明确规定:自然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低年级自然的基 本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自然课不再是单纯传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 的兴趣,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完成多方面的任务。只有教法灵活,得当,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 的。因此,恰当的教法,是优化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在低年级自然教学中常用的教法是看和做。

自然教学论文第3篇

一、准确把握教科书的特点,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前提,我们认为低年级自然教科书主要有以下 几个突出特点

1.注意贯彻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精神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即把自然课性质由“知识性”学科,改变为“教育性” 学科。自然课的任务也由原来的“教给学生一些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改变为“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 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新编低年级自然教材,注意 从各个方面体现大纲改革精神:如教科书的能力结构及德育结构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通过精心选择三者的 结合点,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紧密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2.教材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新教材较好地渗透了人类科学认识程序的教育。教材几乎都是按照“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 等程序进行的,意在指导学生体会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也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 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低年级1-4册共59课,内容涉及理化、生物、天文,地学及人体卫生保健等多方面浅显的 科学知识,都着力体现了科学启蒙性。教材中的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具体,直观,看得见,摸得着,且浅显易 懂,都是小学生颇感兴趣的。如蟋蟀、小金鱼、树叶、风车、不倒翁等。低年级的《砂和粘土》、《你怎么知 道》、《土电话》等课也都是以儿童喜欢且容易找到的自然物体为教材,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发展智力, 培养兴趣的。而《铜铁铝》、《小水轮》等课介绍的自然现象既熟悉又陌生,促使学生很想去探索研究。教材 的编排,就是通过让学生看、想、做,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既可学到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能初步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便于“教”和“学”

新教材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课本采用了彩色版。考虑他们识字少 ,课文都加注了拼音。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动,好做游戏的特点,教材选取了贴叶画,做风车和采集种子等需要 人人动手的内容,也选取了如磁铁游戏,踩影子,认东西等采用游戏方式学习的内容。新教材十分重视发挥彩 图的作用。各项实验,观察对象及所涉及的科学知识,都能用清新的画面来展示。图是文的依据,文是图的体 现,学生通过读图,做什么,怎么做会一目了然。图文并茂的新教材能够强化低年级儿童的直观感受,使他们 学有样子,动有依据,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点明了一条组织教学的新路。

4.教材涉及到的教具、学具简易,随手可得

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活动,是手脑并用的过程。低年级自然教材几乎每一课都要使用教 具和学具。为减轻教师的负担,增加学生的亲切感,课本中需要的教具,学具一般比较简单,很多都是学生身 边的物体。随手可得的材料,很容易满足教学的需要。如铅笔、尺子、文具盒等学习用品,火柴棍、药瓶、旧 牙膏皮等生活用品。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 构可以理解为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即环节或步骤),以及各部分的进行顺序与时间分配。它包括导课、新授、 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等。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因此,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 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

设计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结构,要从整体目标出发,突出学科特点,不仅使此结构符合教学目的要求和教 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教材的课文结构,并且使它不违背小学生认知规律,因此,这一结构应力求突出以 下两点:

一是结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积累科学探究活动经验的积极性。

二是结构要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协调,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 和思想教育的任务。

据此,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可按如下模式设计:

附图{图}

第二部分是新授阶段。通过一系列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自行探究获取问题的结论。第三 部分是巩固应用阶段。通过反复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逐步得到巩固、强化和提高。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教学方法受教学思想所制约,以往把自然课的性质定为“知识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浅近 的自然知识,教材也是以叙述现成知识为职能的。教师采用的教法必然是保证学生获得这些现成知识并驱使他 们被动地记忆现成知识的。而新大纲明确规定:自然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低年级自然的基 本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自然课不再是单纯传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 的兴趣,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完成多方面的任务。只有教法灵活,得当,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 的。因此,恰当的教法,是优化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在低年级自然教学中常用的教法是看和做。

看:即观察。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生动 具体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对需要观察的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应采取不同的观察 形式。一般分为课内、课外和独立观察(观察目的单一)三种。前两种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观察,后者是

自然教学论文第4篇

一、实验的基本作法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菊花、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菊花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自然教学论文第5篇

一、实验的基本作法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

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 %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

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三)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地开展教学研究,是自然学科的教学任务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自然教学论文第6篇

依据马斯洛理论的启发,将小学自然课堂的结构与其相结合,对课堂及教学方式采取以下调整并加以实施。

1.考虑学生的生理需求。首先,在规划课堂结构板块时,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能够自由、放松地动一动、喊一喊。其次,利用教材中教学活动的内容,如模仿、体验、游戏等,尽可能让学生活动起来,使学生一边学一边动。这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最后,可以设计一些全体性的互动活动,比如拍手、竖拇指等穿插于整堂课中起作用。此外,对于一些枯燥的理论性课程,如人体知识、卫生常识,等等,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自己在什么时候会对这方面感兴趣?显而易见,当亲人或自身身体出现病症,或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会关心这些知识。教师根据自身换位思考的结果,创设相似情境,让学生也换位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给予学生安全需求。教师需巧用体态语言给予学生安全感,当学生因为心理原因思维闭塞、说话不流畅时,一个鼓励的点头、一道信任的目光、一双有力的手都能改变他们的心理状况,使他们发言流利。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某些安全需求进行自主探究。例如,针对学生怕火、怕电的现象,可以帮助他们安全、正确地使用,教师应循序渐进,强调危险性的同时更要指出安全地使用能使它们成为我们生活的好帮手,学生仔细探索的同时又能将知识用之生活。

3.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可以创设软环境,在教学提问中除了对知识能力上的问题以外应该穿插一些爱憎、悲欢、是非等与情感相关的问题,激发出学生对于这个方面的情感,更能带动学生去思考。同时,教师应用文字、语音、语速、语调的变化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并且要在课堂中建立师生的共同归属感。当学生觉得你是他们的一员时,学习情感更易被激发。

4.维护学生的尊重需求。真正的尊重应是发自内心的,是渗透在细节中的。教师应耐心倾听学生不论是否正确的回答,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表达想法的权利,降低教师的权威性,给学生更大展示自己的空间。另外,向所有学生传递人与人之间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观念,建立师生与生生间的尊重和信任,更能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5.赋予真正的自我实现。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目光,学生个性化的小作品,有序、合理地进行辩论,都是他们自我实现需求的体现,应抓住时机搭建平台,激发学生富于创造性与建设性的技巧。此外,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生活的常见问题,设计更贴近生活的环节,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教他们把知识与技能结合于生活,更能让他们得到自我实现。

二、结合马斯洛理论的成果

将马斯洛理论运用于小学自然课堂后,发现在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被满足,激发高层次需求的时候,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技能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善,自然课堂存在的问题也得以解决,逐渐形成了“学会思、学会说、学会做”的科学意志品质,达到自然课堂的目标。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对症下药”,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以一种追求高层次的需求心理在课堂上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对于科学知识内容的兴趣也随之变得广阔。为了达到更高的需求,学生会努力吸收、记忆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科内容的广泛性从难以记忆变得“求之不得”。例如,在执教沪教版自然课《身体的律动》这一单元时,尽管有关人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骨骼肌肉的知识比较枯燥,但当教师将这些知识与学生自身的生长联系,并让学生交流呼吸疾病时的感受、回味舌头对药的味觉、体验骨骼保持同一姿势后的感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身体的本能反应,在生理需求上得到满足,从而追求安全成长的需求,激发了更大的学习兴趣。

自然教学论文第7篇

这是鄂教版的一个识字课,这课书以我国传统节日为内容,编排了12个短语配上了精美的插图,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这节课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自然。教学氛围、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教师语言、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学生的发言读书都是那么和谐自然,行云流水一般,浑然天成。1、情境的创设自然开课,老师拿着一个圣诞老人的头像放在自己面前:“看谁来了,我是圣诞老公公,想和你们一起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同学的眉头皱起来了,可能对传统节日不熟悉,赶快去116页看看吧。自己大声读一读吧。”有趣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教师对孩子的关注,自然激起了孩子读书的欲望。读“赛龙舟、耍狮子、唱大戏……”这些词语时,学生读“赛龙舟”读得很慢,教师双手划起来,提高声音说:“这龙舟赛得可不过瘾啊!谁来赛?”学生再读,很自然把赛龙舟的那种热烈的气氛读出来了。“舞狮子、唱大戏”让孩子边表演边读,孩子们舞得不亦乐乎,唱得不亦乐乎,读得不亦乐乎。2、课堂组织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自然出示生字后,教师很自然地问“不知道以前你们认识的有哪些呢?你怎么认识的?”孩子们纷纷展示:“我认识谜,妈妈买的一本谜语书上有这个字”“我认识夕,电视里有个节目夕阳红”教师微笑夸奖:“会学习的孩子最聪明。”老师没有忘记那些还没有机会展示的孩子:“你们一定都认识了不少的字,跟你同位说说吧,夸夸自己。”正当孩子们读得起劲,美丽的雪姑娘纷纷扬扬地飘下来了,这可是今年的第一场雪呀,孩子们按奈不住了,观望着,小声议论着,我们也兴奋地看着窗外飘飞的雪花。老师看看窗外,笑笑,轻声说:“雪姑娘也和我们一起来上课了。”也奇怪,孩子们马上都把注意力从窗外拉回来了。抽读卡片时,老师速度很慢,用眼神在观察每个孩子,不失时机地说一句:“有的孩子很聪明,老师速度很慢,他就在用心记。”就在这样的润物细无声中,巧妙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3、对学生的鼓励真诚自然课堂上没有老师刻意的鼓励语言“你真棒”或发动学生“鼓励他”,但是课堂上,随时你都能感受到老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欣赏和鼓励,那是发自内心,自然流露于外的。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眼神,一个抚摩,都流露出对孩子们真诚的肯定。当孩子们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笑眯了的眼睛定定地看着孩子,情不自禁对着孩子呵呵地笑出声来,我忘不了这样纯真的微笑,相信孩子们也忘不了。这样的微笑是最好的鼓励。教师也有语言夸奖,但不是空洞的。如:一个孩子说一张图片画的是“唱大戏”,教师问:“你怎么知道他们在唱大戏?”学生说他们戴的帽子是唱戏的帽子。教师这样夸孩子:“注意观察服饰,聪明的孩子。”既是真诚的夸奖,又是方法的提示。4、和学生的生活阅读经验联系自然这课识字,学生在识字过程中还应初步了解我国的一些民间习俗,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教师在渗透时也很自然妥帖。读了“元宵观灯、清明远足、端午吃棕……”等词语后,教师问:“这么多的节日,你都了解哪个?”孩子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被激活了。“我知道清明节都要下一场大雨。”“我会背《清明》这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大家都跟着背起来。孩子们晴朗的童音在教室里响起来。“我知道中秋节,嫦娥奔月,纪念嫦娥对后羿的喜爱。”“还有吃月饼,赏月亮。”“我还会背《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这首诗其他孩子都不会背,都带点惊讶带点羡慕地望着这个背诗的孩子。……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孩子们对这些传统节日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有了一些了解,更主要的是激起了学生的进一步去了解去探究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综观整节课,教师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我们的语文教学呼唤这样自然的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