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军事思想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5 11:24:25
军事思想论文

军事思想论文第1篇

一、江泽民军事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军事思想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

早在1993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江泽民就着重指出:“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为根本指导。”①江泽民军事思想集中体现了对毛泽东、邓小平军事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军事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毫不动摇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江泽民不仅反复强调军队建设一定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而且反复强调一定要从我军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江泽民坚持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军事战略思想,又不拘泥于毛泽东、邓小平的军事战略思想,因为时代在发展,他们的军事战略思想并没有也无法穷尽一切问题。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江泽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军队和国防建设中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例如:从我军面临世界军事发展和国内市场经济对军队影响“两个挑战”的新情况,提出解决好“打得赢”和“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的新任务;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进一步作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决策,这是对邓小平关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突破性发展;在加强军队质量建设上,提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武装全军,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知识武装全军的“两个武装”的根本途径;政治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动摇,保证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变质,等等。

江泽民对军队建设新经验的理论概括,正确反映了国际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时期我军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反映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军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反映了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背景下我军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体现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辩证精神。

二、坚持以“打得赢”、“不变色”的辩证结合作为军队建设总的指导原则

江泽民以两点论为指导,正确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我军建设的实际,提出了“打得赢”、“不变质”的总方针,深刻揭示了我军建设带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历史性课题。“打得赢”是国际战略格局的重大变化和新军事革命对我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履行根本职能的最高体现。“不变质”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对我军建设提出的新课题,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党和人民对我军的最高要求。

江泽民十分关注来自“战场”与“市场”两个方面的挑战,站在实现“打得赢”、“不变质”的战略高度,提出新思想、作出新决策、实施新举措,运筹和指导我军的全面建设。江泽民一再告诫全军,世界形势虽总体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我军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扎扎实实地做好应付战争的准备;针对世界军事变革带来的挑战,他及时在军队高层组织学习和研究,并向全军发出了实现“两个武装”的号召。为解决“打得赢”这个根本问题,在江泽民的领导下,我军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部队各项工作;采取“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把军队的质量建设与军事斗争衔接起来;开创了科技强军之路,在部队掀起科技大练兵热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迎接世界军事革命发展的挑战,努力发展军事理论,千方百计把武器装备搞上去,积极完善军队的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等等。为发扬我军政治优势,解决“不变质”这个根本问题,江泽民反复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出了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两个提供”的历史使命,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官兵头脑,努力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三、国防建设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力争有所作为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一对矛盾。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指导我国国防军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泽民指出,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只有在服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才能使自身有所作为,有所发展,从全局与局部相统一的辩证观出发,深刻揭示了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首先,江泽民站在指导我国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地阐述了经济建设的优先重要性。他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发展了,国力强大了,我们才有力量抵御外来的威胁和压力。因此,“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除了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在指导军队建设的实践中,江泽民紧紧把握住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相适应,必须从国民经济的实际出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建设的全局中以及目前国家所能提供的财力范围内规划和实施军队建设。二是强调军队要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在保证正常训练与自身建设的前提下,投入相应的力量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其次,江泽民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刻阐明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加强国防建设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基本保证”,“在相对和平时期,同样要重视和加强军队建设。有了一支与我们国家地位相称的强大的军队,无论出现什么突发事件,都能从容应付,立于不败之地。军队的强大,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尊严、荣誉、安全和利益。”③在对国家建设的总体筹划中,江泽民十分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国家经济实力有所增强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了军费投入,为军队建设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物质保证;强调军队要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所作为,不断推进军队建设向前发展;针对世界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发展变化,重新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并以此统揽军队建设的全局;着眼于解决我军存在的主要矛盾,制定了科技强军的指导方针;从不断提高我军战斗力出发,进一步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的质量建军之路。

四、在推进军队全面建设的同时,特别强调军队的质量建设

在注重推进军队全面建设的同时,江泽民还特别强调军队的质量建设,从而实现了整体和重点的有机辩证统一。1991年1月,江泽民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一定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战斗力很强的人民军队。”④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又进一步重申了“五句话”总要求。这个总的要求,总揽了军队建设全局,高度概括了我军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战斗力生成的基本要素,揭示了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围绕着“五句话”总要求,江泽民号召全军要着力研究探索“三大特点和规律”,即“新形势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军事斗争准备的特点和规律,国防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赋予了我军全面建设目标以新的时代内容。

在努力推进我军整体建设的同时,着眼于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江泽民突出强调了我军的质量建设,在对军队质量建设的一般与特殊规律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我军的质量建设进行了科学的阐述与谋划。在理论上,他指出必须坚定地走精兵之路。1997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加强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实现我军现代化的正确选择。”⑤为此,军队建设一定要实现“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在实践中,在裁员一百万的基础上继续裁员五十万,使我军的规模进一步适应质量建军的要求。同时,根据高技术战争的特点,为我军重新制定了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的发展规划,使我军新型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大大增加。作为质量建军的一项重要内容,江泽民对我军军事理论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五、科技强军,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由于历史和国情的种种原因,我军建设的起点是较低的,发展也受到不少客观条件的制约。更为关键的是,新时期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是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运用,世界新军事革命和全球性军事战略调整深入进行,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挑战十分严峻的军事斗争形势下进行的。从世界军事发展潮流着眼,我军面临着从打赢一般条件下的战争,转变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从武器装备的机械化、半机械化,转变为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如何在机械化水平尚低的情况下加快赶超世界先进的步伐,这是摆在全军面前的一个极为棘手的课题。

为此,江泽民紧跟世界军事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分析信息化和机械化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信息化、机械化并举,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努力实现我军跨越式发展的方针。他根据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科技强军战略。”⑥他指出,现代战争正发展为高技术战争,技术落后就意味着被动挨打;军队要实现现代化,走精兵之路,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军队的科学技术水平;必须把国防科技发展和部队装备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集中力量把武器装备搞上去,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宁愿人才等装备,决不能让装备等人才;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重点是加强国防科研,改善武器装备,提高官兵的科技素质,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要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发展潮流,乘国家加快信息化建设之势,努力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要尽早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反应迅速、能够充分发挥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效能和国家战争潜力的现代作战体系;要在全军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科技练兵活动等。

军事思想论文第2篇

科学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对于《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的研究、流播与应用,都可以提供清晰的脉络。从这个角度而言,首先加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的设计,其意义就在于解决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创新的前提。打牢了这一基础,不但有利于解决《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的方向性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创新的质量与效率。其次,提供《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的总体方法。如何研究《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目前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方法体系。国内《孙子兵法》文化思想研究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研究比较广泛,凡是有关《孙子兵法》思想及其应用性研究,都可以称之为泛化的《孙子兵法》文化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孙子兵法》军事文化思想研究的方法形形,并没有较通用的研究方法。二是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已经举办了八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有两届分别是以《孙子兵法》战略文化及《孙子兵法》与和谐世界为主题的。从与会论文情况看,有的是考镜源流,有的是发微阐幽,有的则是某些方面的研究应用,因此也没有反映出研究《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的方法体系。三是山东、江苏等地的孙子研究会,也举办过多届《孙子兵法》文化节,对《孙子兵法》文化思想有一定讨论。但总体而言,对《孙子兵法》文化思想及军事文化理论研究较系统、较深入的研究成果不多,而且缺乏科学的研究范式,没有解决好《孙子兵法》文化思想及军事文化理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推动《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首先从加强理论体系设计入手,不但可以明确《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的基本构架,而且通过理论体系的设计,也可以进一步提出和规范《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的诸多范式,从而为研究者提供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这一工具,不但应当从其他理论研究中借鉴,从自发的《孙子兵法》兵学理论研究中归纳、概括,更应当从加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设计中来获取。再次,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提供借鉴。一方面,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不但有益于深化《孙子兵法》研究和繁荣孙子学,进而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军事文化提供有益的文化基因,而且亦有益于改进《孙子兵法》传播理念与方式、为提升《孙子兵法》文化功能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另一方面,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必然要涉及《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在非军事领域中的应用问题,涉及《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在我国文化产业化中的发展模式与应用路径等问题,因而加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设计,提升《孙子兵法》在经济、政治、外交等非军事领域的应用价值,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示范性意义。总之,《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兵学经典,不但是优秀的军事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科学设计其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其军事文化思想,对于创新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其意义不言自明。

科学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既要借鉴军事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亦需要有创新思维。首先,科学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可以从我国学者对军事文化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寻找借鉴。就目前而言,我国学者对军事文化理论体系的认识主要包括:有的学者认为,军事文化是由军事知识、军事价值观念和军事思维方法构成的复合体,主要包括军事思想文化、军事道德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军事科技文化、军事谋略文化、军人精神生活文化等[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先进军事文化除了上述方面外,还应当包括军事团队文化、军营文化和军事文学艺术等[2]。显然《孙子兵法》中有这些方面的文化因素,然而并没有较系统的论述,因此可以忽略不计。有的学者认为,军事文化按照形态分,有军事观念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军事行为文化、军事语言文化等。按照学科分,有军事哲学、军事政治学、军事经济学、军队政治工作学、会学、军事伦理学、军事心理学、军事历史学等[3]。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显然不宜按照现代军事学学科来分类,但确实应当包括军事行为文化、军事心理文化和军事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军事文化包括军事物化文化、军事精神文化,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军事行为文化[4]。因此,设计和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实际上也应当涵养这三个方面。有的学者认为,综合理论界的看法,实际上对于军事文化的认识大致有两种倾向:一是广义文化论,即军事文化应当包括军事物质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军事精神文化和军事行为文化;二是狭义文化论,即军事文化不包括军事物质文化,应当是纯粹的军事精神文化,这里的军事精神文化包括了上述提到的军事文化构成的主要方面[5]87-88。

因此,设计和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也主要应当从军事精神文化层面来考虑,而不涉及军事物质文化方面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军事文化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群体———军队在军事领域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军事物质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和军事精神文化,其中军事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军事科技文化、军事观念文化和军事活动文化[6]2-3。借鉴这一看法,《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应当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如果撇开孙子论述较少的物质文化问题及古代物质文化于今天的军事变革没有太大意义,则可以认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应当主要由军事观念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军事科技文化和军事活动文化构成。虽然从我国学者对于军事文化的认识方面来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很难有较统一的认识,但无疑会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其次,科学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需要运用创新思维才能解决。上述关于军事文化的认识,笔者仅仅列举了一些代表性的看法,无疑对于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但仅仅参考学界对于军事文化的认识来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也是不够科学的。因为:第一,简单地采用拿来主义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二,学界虽然普遍公认军事文化不应当包括军事物质文化,笔者亦赞同这一看法,因为物质只是文化的载体而已,但人类创造的军事物质财富中,显然又内化了人类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和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因此军事文化构成中应当包括军事物化文化这一重要的要素;第三,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是否应当是军事文化。从上述综述来看,有的学者把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作为军事文化的重要方面,有的则认为军事文化中不包括军事理论或军事思想。而实际上,关于军事伦理、军事道德、军事心理、军事制度等方面的军事认识,无疑都是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的重要方面。所以笔者认为,把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归于军事文化的一个类别,在分类上就交叉重复了,而且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军事知识体系的总体概念,如果军事思想就是军事文化,则军事文化无所不包,也就没有必要专门提出军事文化概念和进行军事文化研究了。另外,军事文化又离不开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因为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是军事文化的载体,军事文化蕴含于军事思想之中。所以研究军事文化必须科学认识军事思想,这是一个重要前提,但总结军事思想本身并不是军事文化研究,挖掘军事思想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才是军事文化研究。因此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应当有新的思维。笔者认为应当把握以下方面:第一,可以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划分为三个层次。#p#分页标题#e#

第一个层次是战略文化理论。因为《孙子兵法》主要是一部战略理论著作,它蕴含着科学的战略文化思想,不但构成了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于当今创新与发展中国战略文化亦具有科学的现实指导价值。第二个层次是军事物化文化理论。《孙子兵法》产生于春秋及其以前时代中国古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基础之上,这些物质财富内化了中国古人的科学技术知识及需求与选择。物质本身即使不能归于文化,但物质的创造包括军事物质财富的创造中,本身是融入了人类的军事文化的,因而军事物化文化是《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个层次是军事方式文化理论。人类对于军事物质财富的创造与运用,对于军事知识体系的创新与运用,都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反映了和体现了人类的军事活动方式。《孙子兵法》从许多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人的军事活动方式。这三个层次,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的科学构成。笔者认为,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既不能简单地从军事物质文化、军事精神文化和军事制度文化等方面来构建和分类,也不能按照现代军事学学科分类来构建,这样做,只能揭示《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而不能科学反映《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层次的军事文化结构,虽然相互之间会有一定的交叉,但总体上共同构成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其中战略文化理论是核心,军事物化文化是基础,军事方式文化是重点。第二,应当依据上述三个层次结构,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设计成三个开放的体系。《孙子兵法》战略文化理论,笔者在《孙子兵法战略文化研究范式、现实意义及传播理念》一文中认为,主要包括《孙子兵法》的战略价值观、战略思维模式和战略行为选择偏向模式,而且随着更多战略文化研究范式的确立与运用,《孙子兵法》战略文化理论还可以构建出不同的理论体系[7]。

《孙子兵法》军事物化文化理论,则主要是孙子提出的军事科技文化思想,不仅包括孙子对当时军事物质条件的认识与运用理念,也包括孙子的军事科技哲学思想。《孙子兵法》军事方式文化理论,则主要包括了军事思维方式、军事行为方式和军事制度文化三个大的方面,而每一个方面又可以根据《孙子兵法》本身所揭示的理论以及结合当代军事理论体系来阐释《孙子兵法》的军事文化思想。如《孙子兵法》的军事行为方式文化理论可以包括孙子的军事谋略文化思想、军事心理文化思想、军事伦理文化思想、军事博弈文化思想等。《孙子兵法》的军事制度文化理论主要包括了军队体制编制、将帅选拔任用、军队管理等诸多方面。上述设想,虽然不一定完全科学合理,但以此新思维来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尚没有科学的体系认识的弊端,极大地推动《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而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孙子兵法》的军事文化理论体系也必将逐步建立起来。

军事思想论文第3篇

【关键词】陈赓军事教育思想;时代背景;理论基础;文化渊源;实践基础

陈赓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军事工程学院的首任校长兼政委,其在“哈军工”践行的一系列治学观点和原则,开创了新中国军事工程技术教育之先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为建国初期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陈赓军事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以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代表的思想,点燃了中国军事思想开始变革的信号弹。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仿制西方的武器装备,开启了以增强军事技术力量为核心的“自强”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后,清政府全面改革军制,组建新军,创立武备学堂,派遣留学生,直接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军事技术以及思想理念。至此军事变革的触角开始深入到思想层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推倒清政府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军事思想的发展进程。孙中山意以先进的军事理论指导武装斗争,并系统的提出了现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特别是在“三民主义”明确阐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战争观,反映了其对现代战争的新认识。

陈赓亲身经历着这个时代的变化,并在脱离湘军后开始接触并学习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1922年陈赓进入由创办的自修大学学习,随后又在党领导的上海大学听课并光荣入党。在追随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未来革命道路的不断探索过程中,陈赓开始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与拥有先进军事科技国家面对面的直接对抗,使得陈赓切身体会到了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二、陈赓军事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陈赓军事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他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实践思想为指导,进而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教育思想体系。

陈赓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吸收主要包括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实践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涵义是人的体力、智力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运用,以适应不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需求,同时人的道德品质和审美的情操高度发展;这诸方面的发展,在一个人的身上是充分、自由、和谐、统一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要义所在。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曾就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创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拟定了纲领性意见,其中都特别强调要把教育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陈赓的军事教育思想的诸多理念,譬如自由而开放教学环境的打造,重视“又红又专”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的开展都是基于对马克思经典理论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形成的。

三、陈赓军事教育思想的文化渊源

陈赓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湘军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深受曾为湘军将领的祖父的影响,到自己加入湘军的实地锻炼,青少年时期的陈赓,对湘军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也为他“重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湘军的主要将领曾国藩致力于组建一支具有道学理念的文化队伍。在具体的治军过程中,湘军将领更是时刻不忘以正统儒学武装自己的队伍,充分展现了湘军以湖湘道学为灵魂的文化治军风貌。

除此之外,陈赓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他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就读黄埔军校期间,认真学习共产党员执教的政治课夯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926年,陈赓前往苏联学习政治保卫工作和群众武装暴动经验,从而进一步的接触了苏联无产阶级军事文化并为其日后在上海敌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纵观陈赓军事教育思想形成的文化渊源,从崇尚“从戎”的家庭教育,到强调“学术与经世”相结合的湘军精神,再到富有“革命精神”的马克思主义,陈赓一步步形成了关心军事、重视学术与人才,聚焦社会变革的思想,推动了其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

四、陈赓军事教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任何先进的思想的诞生,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更需要亲身实践经验积累。陈赓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其由就读黄埔至创办军事工程学院长达数十年所积累下的丰富的实践经验。

就读黄埔军校时,陈赓就致力于实践其思想理念。在校期间,陈赓积极参加镇压商团变乱等革命活动并不忘及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为党组织吸收新鲜血液,在校内经常组织进步学生与分子进行辩论。奉命前往苏联学习保卫工作和群众武装暴动经验后,陈赓更是将学习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主管中央特科情报工作期间,营救了大批被迫害的中共党员,演绎了许多传奇故事。

长征前期,陈赓任干部团团长。陈赓以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多年实践积累出的战斗经验,在长征途中确保了党中央的安全,屡获奇胜,赢得了“这个陈赓,可以当个军长!”的美誉。这一时期,陈赓获得了实际的办校经验。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神头岭伏击战”为代表的诸多经典战役充分展现了陈赓的英勇善战。更重要的是,在朝鲜战场,陈赓面对“世界上最凶恶的,有高度现代技术装备的美帝国主义”,清楚的看到“我们的军队还有弱点,这弱点就是缺少技术装备,没有高度的机械化”归国后,陈赓主持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军事工程学院。从筹建军事工程学院到管理军事工程学院,陈赓的军事教育思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趋于成熟。他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中心”等诸多思想理念,正是这些观点组成了陈赓军事教育思想体系,为我国军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五、结语

军事思想论文第4篇

一、两宋与前代主流军事思想和兵学发展比较略述

北宋之前,各代进行军事理论研究并有所成就的兵学家,多为直接参与战争指挥、具有丰富临阵经验的军事统帅或谋士墨客。他们的自身素质,无论是文化修养还是军事知识,都足以使他们有能力进行兵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完成军事理论著作,又因其自身群体素质的原因,很容易与现实的军事斗争相结合,从而上升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军事思想。所以其兵学研究的成果一般能够反映出时代的军事思想特征,主流军事思想与兵学研究多呈合流状态。

北宋兵学发展水平并不能如实反映社会主流军事思想特色,两者呈现出异域分流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北宋兵学发展取得了部分成就,具体表现在设立武学和著述兵书上。国家建立武学,设置武举,开始有组织、有规模地培养军事人才,这相比传统通过实际战争与行伍实践培养军事人才具有很大进步。同时,政府出面组织编写、校订大型兵书,鼓励和支持军事学研究,加之私人著述也为数不少,流传下来的不乏兵家名作,军事学术获得重大发展。另一方面,宋朝主流军事思想与以往相比,保守的重内轻外意识取代了积极进取、外向的精神。在汉唐雄风和博大开放的“尚武”精神辉映下,以“文治”标著史册的宋代,军事上却显得分外怯懦和萎缩。在对外战争及内政外交上,其主流军事思想所呈现的消极被动和内向保守特点十分明显。

主流军事思想与兵学发展同为社会军事方面的重要因素,两者本应在整个社会氛围之内,沿着同一轨道有序发展,那么,在北宋,是什么原因导致二者呈现完全不同的发展状态呢?下面我们就此予以分析。

二、北宋社会主流人群出现“文武分途”现象

北宋时期,兵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理论研讨的层面,并未能发挥重大的现实作用,社会主流军事思想与兵学研究处于分流状态,究其原因,笔者觉得它与北宋特殊的政治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北宋统治者长期贯彻“崇文抑武”、“以文驭武”的统治方针,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了北宋社会主流人群的“文武分途”现象。

北宋以前,文人武将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别,军队里往往集中了优秀的社会精英人才,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出将入相”之说,文臣武将可以经常换职,其间界限并不明显。但是到北宋以后,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文臣武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职业和精神鸿沟。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如范仲淹等,还保留有些许“出将入相”的痕迹。文臣不愿充任武官,武将更难转为文职,彼此间换职已不多见。推究其因,即在于“重文轻武”政策及风气的影响。文臣武将职位上失去了自然地流动互换,武人地位沦落,社会精英人群从事文职或跻身于文臣行列,客观上造成了军事将领(即武人)群体素质普遍下降的趋势。文臣武将开始逐渐由职业差异演变为素质差异,随着“崇文抑武”倾向的加深,这种区分日益明显,到北宋真宗时出现了“文武分途”的社会现象。

三、“文武分途”现象对北宋军事的负面影响。

首先,“文武分途”使武人及军事将帅趋于平庸化,难以产生杰出的兵学家和军事家。

“文武分途”对北宋军事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军事将领素质群体不断下降。正如清人王夫之所说,宋军在西夏战事中相对被动,军队里“其所用以直前者,刘平、石元孙、任福`茸轻脆之夫也”。宋朝除种氏以外,无一人可将,中枢之地,无一策可筹。仅以王德用徒拥虚名,而以“貌类艺祖,宅枕乾冈之邪说摇动之,而不安于位。狄青初起,抑弗能乘其朝气,任以专征,不得已而委之文臣”。

与以往汉唐盛世猛将如云的状况相比,北宋军事人才可谓江河日下、日暮途穷了。一方面,能够直接参与军事实践的军事统帅们,客观上拘于自身才能所限,并不能像前代一样,产生出由优秀军事统帅完成的战略军事著作;另一方面,他们也未必能够领会军事理论的成果,并运用到实际的军事行动中。无将可用、缺乏军事人才的尴尬境地往往致使宋室不能在对外战争中取快一时,因而客观上也无法出现由军事统帅将领完成的兵学理论研讨。

其次,“文武分途”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大批社会精英人士跻身文官队伍,兵学理论研究与军事实践运用之间出现断层,兵学发展并不能反映主流军事思想的特色。

北宋中后期,一大批优秀文人专门从事军事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工作,经政府提倡和鼓励后,形成了“士大夫人人言兵”的社会氛围。脱离具体战争实践的文人参与军事理论研究,他们沿袭数千年来的优秀军事理论成果,立足对以往战争经验的总结,或许可以部分发现战争规律,但是,其兵学研究的成果却并不能反映社会主流军事思想的发展状况。

尽管可以脱离战争实际进行兵学理论研究,但北宋社会先进的军事思想却难以转化为具体战争中的方针战略,其原因还是文人不识兵造成的结果。进行军事理论探讨可以要求文人不识兵,但是在残酷的战争中,文人若不识兵,后果不堪设想,文人的军事谋略也仅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在实际战事中却显得无可适从。宋神宗时徐禧“竦犷有胆略,好谈兵……素以边事自任,狂谋轻敌……”,最终酿成永乐之役的惨败。对于军事理论,徐禧等辈并非无知,而如果将理论知识机械地运用在战事中,情况就会大相径庭。

军事思想论文第5篇

一、关于军事思想方面的内容

军事思想是对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想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是军事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军事思想是军事哲学,涉及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另一方面,军事思想是军事实践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包含战争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中国军事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国防建设和战争实践的理论武器。学习中国军事思想,一方面有利于广大学生熟悉祖国的军事文明史和军事思想发展史,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军事思想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能够更好地为当前国防建设服务。

军事理论课的军事思想的部分,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中国传统军事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军事思想。这里所指的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和近代军事思想的合称。中国传统军事思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宝库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对中国历代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军事智慧和人文精神。直到今天,它的许多原理和思想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军事思想、邓小平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军事思想以及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最富有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时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对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的新发展。一时代有一时代的主题,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泽东、邓小平、以及军事思想的继承发展,是指导当前及今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

二、关于中国人民战史方面的内容

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这支军队从1927年8月1日诞生,在党的领导个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胜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伟大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新中国诞生不久,全国解放战争大规模作战行动刚刚结束之际,人民又以一部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朝鲜人民一道,经过近三年艰苦、顽强的战斗,打败了美国侵略者,维护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卫了祖国安全。

当前,许多大学生对战史了解甚少。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了,生活也改善了,但爱国、爱家、爱民的心不能丢。战史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宝库,是无穷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从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战斗、建设国家,坚不可摧,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功不可没。如今的中国,虽然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事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但面临的战争因素,威胁依然严重,安全依然危险。所以大学生要认真学习战史,全面了解战史,从而使牢固树立宝贵的国防奉献精神。

大学生学习战史,首先,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国防意义,进一步坚定牢靠的国防意志,进一步发扬敢于亮剑的军人精神。其次,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国防的要义,进一步体现到军人奉献的价值。中国人民是一支历史悠久、战功卓著、将才林立、英雄辈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人民子弟兵队伍。如果祖国遭受到外敌侵犯,我们青年大学生应当怎么办?是热血男儿就应当勇敢地奔赴卫国保家的战场,就应当用自己的鲜血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再次,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国防义务,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卫国的责任,有助于进一步坚决地担当重任。我们国家面临着新的霸权主义、国家分裂分子、恐怖主义和敌对势力的挑战。坚决维护我国和利益、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秩序、坚决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些都是每一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关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稳定的部分,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支军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军人核心价值观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我军作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从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体现我军性质和宗旨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著名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就是这种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正是靠着这种精神的支撑,我军官兵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旺盛的斗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从胜利走向胜利。实践证明,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必须十分珍视的政治优势。

军事思想论文第6篇

关键词: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地位和价值;内容和意义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57-02

恩格斯的生活,有许多丰富的地方,因为他参加了许多的军事活动,他对军事活动的体验很深刻,因此后来写了许多大量的军事著作。恩格斯在他军事科学上的杰出贡献,在当时的德国和欧洲赢得了“军事评论家”的赞誉。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在他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军事哲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理论界对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研究机构颇多,他们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理论界关于恩格斯哲学军事思想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对我们更好飞学习和了解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是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对发展我国军事科学思想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我国学界对恩格斯的哲学军事思想的研究颇多,对其综述的方式很多,可以按照时间顺序、问题的研究顺序、内容顺序等,鉴于能使读者对恩格斯的哲学军事思想有一个条理性的了解,笔者按照内容大概对学界的研究概括了以下几点。

一、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主要贡献

对于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主要贡献,我国研究者普遍认为,恩格斯的军事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他们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恩格斯和马克思将一生的宝贵时间投入到了军事理论的研究,同时进行了多次的革命实践活动。恩格斯最终总结出了武装斗争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内容,这些理论和规律使得后来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理论建立了起来,并且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恩格斯有专门的军事知识和理论素养,同时又有直接的实践经验,他对军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因此他的研究成果显著,文章颇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因此被后人誉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1]。

恩格斯在军事哲学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以夏征男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科学的战争观的研究和总结。战争和军队是军事科学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极其重要的问题。进行战争不能没有军队,因此要建立强大的军队武装力量。恩格斯在军事科学研究中总是突出这两个问题,因此,把他们作为科学战争观的重要问题和内容来研究。第二,全面论述战争和军队的各种因素问题。恩格斯指出战争和军队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复杂体。只有正确理解他们之间各种复杂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好战争,把握和指挥军队。这一理论为武装斗争的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三,“在军事学术一般的战略战术原理和原则领域,揭示了军队作战行动的客观规律,大大丰富了整个军事科学的内容。”[2]以单秀发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恩格斯的主要贡献在于:“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军事研究中,在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军事观的基础上,第一次使军事理论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3]

二、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的内容研究概要

恩格斯用其一生宝贵的时间进行军事理论的研究,并且写出了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其研究价值极高。恩格斯的军事理论著作大约占他全部著作的四分之一,其内容涉及的领域很多,他的军事著作、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论和实践经验构成了他军事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对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年研究者所涉及的领域如下。

1.历史唯物主义的战争观

关于这个问题,杨春长在他的文章中做了详细的论述。他首先提出,恩格斯明确指出战争的根本原因。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战争本身也是一个频繁的交往形式”的意思是“战争能够反映出人们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目的不是对象,但人类改造和征服了它,它是通过对物的改造——生产所决定的。”[4]唐旭指出:恩格斯具体阐述了我们必须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确定战争的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的关系问题。他说:“暴力可以朝两个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和经济发展之间就没有任何冲突,经济发展就加速了。”[5]第三,明确了战争的政治经济本质。夏征难指出:“恩格斯明确指出战争根本是为着十分明确的物质的阶级利益而进行的,战争的政治目的直接决定战争约性质。”[6]第四,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对于这一思想,单秀发做了详细论述,他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于是他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概念,他把人民本身参加的战争称之为“真正”的战争。”[7]恩格斯指出,如果一个民族想要取得独立,就必须采取暴力的革命,只有这样才能使小民族战胜大民族,最终获得真正的民族独立。

这些思想对无产阶级执政国家的军队建设有重要意义。

2.论述了军事技术对战争影响的双重性

马杰和唐凯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的意义》中,文章中提到:“恩格斯认为,军事技术是战斗力,军事技术的发展可以变革作战方式,从而加剧新的军事力量的失衡,诱发新的战争。”[8]“只有两种情况,阻碍了这场可怕的战争爆发:第一是,军事技术的空前发展,新型军事武器的发明和运用。甚至没有时间使用军队比另一种新的发明,更绝对没有可能已经预料到的结果,不知道究竟是谁在获得最后的胜利”[9]。恩格斯认为,限制的军事技术的战争中的作用是不认为它本身,但是,他的强大出乎人们的预料,甚至使得使得政治都无法控制。

3.科学的方法论

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以关勋夏为代表,文章指出:“恩格斯在进行军事研究过程中总结和使用了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成为构成其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具体有以下两点。

第一,对战争的社会属性进行了研究。恩格斯辩证的进行研究战争的社会属性,他从战争和社会的外部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二,从内部的军事行动,探索作战方式。恩格斯的作战部队和军事关系的矛盾运动的作战方式变化的内在原因。他说:“所有的军事组织和作战相关的负面取决于两种材料和武器,也就是说,根据质量和数量的居民,并取决于对手。总之,恩格斯学习军事,是一个访问之间的关系,内部和外部电缆的军事行动。他看到的是个人事情本身之外的环境,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一个不断运动的军事世界[10]。

三、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对当代的影响

对现代的人来说,虽然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但他的军事理论思想仍然没有过时,尤其对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各种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解和处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1.正确地指导我们认识当代军事战争形式

湖南社科院的卢厚才老先生指出:“各国对利益冲突所引发的军事冲突都应该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加之世界一些国家的领土争端、宗教矛盾、民族冲突、文化渗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诱发战争和制约战争的因素也随之增多。”[11]

2.指导人们正确地预见未来战争的前景

恩格斯在军事科学上的预见性,主要是他一贯面向未来,不崇拜军事权威,不断地解放思想的结果。在晚年目睹了军事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形之下,提出了科学的军事思想。这种科学的军事思想成为我们学习的指南。恩格斯根据多年研究和考察军事实践活动的经验,要求我们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军事科学上随着军事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进步。

刘志广先生指出:“在当前,尤其要注重从时代特征和国家政治目标的高度抽象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在高技术条件下,仍然要重视精神因素的作用,把握好精神因素向物质力量转化的机制,”[12]这一过程的实质内容和主导线索是由无到有、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发展。

3.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的指导意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学者安军说:“深入研究和学习恩格斯的军事技术思想,对促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3]。在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军队人才综合素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军事创新能力。为了加强军事和技术人员的培训,这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之间的关系问题,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军事人才。

总结

通过对我国学界对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我们对他科学战争观和处理军事问题方法论的研究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治的民主化和国际社会新秩序的逐渐形成,国家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在知识化经济时代,信息安全、经济安全与环境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虽然不是绝对和平的今天,有局部冲突存在,但我们争取持久和平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因为和平是人类的福音。

参考文献:

[1]夏征难.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研究[J].国内哲学动态,1986.

[2]单秀发.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概述[J].军事历史研究,1987,(4).

[3]杨春长.马恩列斯军事理论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12.

[4]康旭.探析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12.

[5]夏征难.深入开掘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奠基者的遗产——《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研究》评价[J].中国图书评论,2011,(9).

[6]马杰,唐凯.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意义[J].科技信息,2011,(5).

[7]关勋夏.恩格斯《战争短评》的军事哲学[J].军事历史研究,2003,(1).

[8]安军.论辩证法思想[D].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10.

[9]赵正,朱亚宗.方法论视野下的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黄南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军事思想论文第7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理论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国防教育具有一致的总体目标

不断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建设之需相适应,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中国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所以,各高校在教育学生将其专业知识掌握好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政治立场,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献身精神以及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军事观念是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直接目的,以此使学生国防意识得以不断增强。就本质而言,就是对保卫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与建设者进行培养。军事理论教育效益并非仅局限于军事理论建设本身。作为一种积极、正面的精神力量,国防意识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形成“位尊未敢忘爱国,未卑未敢忘忧国”的理念,使其能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及自觉生活、学习过程中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我国特色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2、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理论教育具有一致的内容

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科学整界观而实施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结合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与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教育,这三大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内容,而高校军事理论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主要包括国防精神、国防教育理论、国防法规、国防尝试以及国防历史等。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能够将其对祖国的感情激发出来,有利于培养高校生为了民族利益而终身奋斗的道德情操。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具有一致的教育原则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都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一般青年学生政治思维都还不够成熟,所以他们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分化”或者“西化”的希望,大肆诋毁四项基本原则。基于这种情况,我国各大高校积极、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让高校生能够全面认识到我国与世界上敌对势力向抗衡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使其能够在思想上保持统一战线,坚定立场,旗帜鲜明的捍卫与构建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其次,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原则均为“育人”,都是对国家与党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对我国现代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抱负的“四有”新人进行培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骨干力量,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对国家兴亡有着直接性影响。所以,一定要从客观正面引导当代高校生有效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同时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使高校生纪律性、组织性、民主法制观念得以切实提高;不断增强学生抵御腐朽势力的免疫力。

二、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1、对课程设计予以不断完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互渗基础

1.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a.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军事理论教育教学整体性设计,而片面强调军事理论实践教育中所存在的首因效应。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都将新生军训作为大学第一课,而这也是事实军事理论课程的首步。高校这种教育设计安排,对改善与提升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独立意识及生活能力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1]。然而,就宏观角度而言,这一教学安排也有很大弊端,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学生自身认知规律形成一种忽视。刚刚走进大学校门,很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高校定位、职业规划及校园文化等缺乏了解,认知不到位,且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基于这种状态,开始他们艰苦的军训生活,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不仅没有达到高校军事教育核心目的,而且也因为开始传统教学前实施军训,错失了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实践教学平台;第二,导致高校教学整体性的分裂。因为高校课程设置等诸多问题,使得大学生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脱节现象,很难最大发挥两者的作用。b.很多大学军事教育课程都轻理论、重实践。在我国,军事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理论课与实践课。《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学大纲》规定,高校军事训练时间大约为2.5周,高校军事理论课示数大约为36个学时。然而,事实上高校军事理论教育主要还是军训,期间载穿插一些理论课程,理论教学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课程改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相整合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丰富高校基础教学实践,不断拓展高校教育路径,增强高校教育感染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的全面提高与共同发展。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包括:a.实施课程内容系统设计。其基础为国情教育、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为军事实践教学,补充为军事理论教学,不断整合高校思想政治与国防教育内容,以实现教育形式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系统化;b.有效协调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时间,结合军事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在新生军训过程中能够实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爱国教育[2]。

2、不断整合高校师资资源,创设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

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的军事理论教师队伍极为匮乏,对充分发挥高校军事教育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科学整合师资队伍,为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支持。首先,通过沟通、交流与培训等,不断加强大学教师相关知识储备与军事国防意识,使其教学水平和业务素养得以不断提高;其次,作为军事训练的指导教师,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全过程参与学生军事训练,以此对学生积极实施理论指导与思想动员,与军事训练实践教官通力合作,确保大学教学实践工作的共同完成[3]。

3、积极实施平台建设,进一步构建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网络平台

现阶段各大高校积极开拓网络新天地,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构建,积极实施思想交流与主旨教育,紧紧把握互联网军事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将互联网创设成为对高校生综合素质进行培育与弘扬的重要阵地。第一,根据高校互联网信息平台,构建一个专题网页,积极开展以时事政治、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互联网交流与讨论,以民主对话、平等沟通既加强监督等各种形式不断增强高校生思政素质与军事国防意识[4]。第二,对当前各主流互联网设计模式进行效仿,积极引导当代高校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2.校园文化平台

就本质而言,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军事理念、国防意识及“三观”教育的培养与提高。所以要对这一平台予以充分利用,确保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接受文明的洗礼与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自然、人文环境中不断陶冶其情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学校及民族的使命感、荣誉感以及责任杆。第一,必须充分利用各高校校园文化中的舆论阵地,以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宣传教育,不断向学生宣扬革命英雄等;第二,“军事文艺”活动的积极开展,以“舞蹈比赛”、“唱响军歌”等活动模式积极开展军事理论教育[5]。

3.各高校手拉手共创平台

对各大高校自身资源予以充分利用,与当地开设军事专业的高等院校联合创建手拉手教育平台,对建设机制与体制予以不断创新,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教育的长效机制进行不断探索,共同搭建培训、交流的思想平台,使高校间能够实现资源与理念共享,高校间交流平台的搭建,有利于高校综合教育水平的切实提高。

4.高校学生社团、学会平台

在各大高校中,学会与社团等是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学习的重要形式。基于这种情况,各高校应该积极倡导与鼓励在校生创建向军事爱好者协会、国防教育协会等校内社团组织。学校中的思政教师可以指导教师身份加入其中,使学生社团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学校社团活动的积极开展,进一步推动高校军事教育,同时全面开展学生“三观”教育。

4、结合行为导向和思想导向,在高校军事训练带队干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对各高校教学辅导员与部队教官的教学积极性予以充分发挥与积极调动,这是对我国军事训练思政教育的特殊要求。因为对于高校辅导员与军事训练教官而言,其言谈举止与思政素养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那些对自己提倡自由主义,对他人提倡马列主义,嘴上说的头头是道,行动上却南辕北辙的人是不会教育好学生的,而且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官与教师自身行为其实是一本隐形教科书[6]。所以,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言教与身教,并形成一种身教高于言教的教学意识,通过自己的行动对高校生进行感染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