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SCI投稿辅导 SCI发表咨询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安全用药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3 15:21:01
安全用药论文

安全用药论文第1篇

中医药历史悠久,一般来说,中药药性比较平和,反应也较少,很久以来被其不良反应重视不够,甚至被错误的认为中药没有不良反应,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我国历史早有认识,明张景岳有“无药无毒”的说法,为了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中药的不良反应该引起医药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并针对不同情况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1中药及中西药配伍不当

传统就有十八反、十九畏,即中药相互间具有相恶、相反的作用,临床上中西药配伍治疗情况日益增多,中药注射剂的出现,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多样选择,但中西药配伍却处于无章可循状态,如果不安全用药就会导致药效降低甚至毒害反应,如:①糖尿病患者在口服甲苯磺丁脲等降血糖药物时,若合用甘草、鹿茸,可降低降糖药物的效果;②含有麻黄的中成药,如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呋喃唑酮、异烟肼等同用;③含有黄酮类成分的中药,不宜与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同用,可生成金属络合物,只有谨慎、小心,多做一些深入研究,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才能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安全用药。2个体差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妊娠用药、儿童和老人的安全用药。个体对中药的耐受性差异很大,同时作为药剂工作者一定要增强工作责任心,对患者进行耐心、详细的讲解服用说明,包括服用时间、剂量、注意事项,以防不良反应及毒害作用的发生,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工作中有如下体会:①儿童的用量应特别注意,一个月的小孩该服多少,半岁的小孩、一岁的小孩该服多少;②孕妇的特殊人群,我们药房的保胎无忧丸在服用的时候须忌鱼;③老人,对于老年人风湿病占很大的比例,这种药对胃肠的刺激很大,应嘱咐饭后服用。

3药物自身毒性,炮制方法及煎煮不当

许多中药本身就有毒性,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而未经炮制或炮制煎煮不当也会引起有害反应,如生半夏有毒,炮制的法半夏则毒性大减,乌头药物宜久煎,使其毒性较强的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

作为一名基层药剂工作者,我们应该严格执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正确对待中药的不良反应,正确的服用药物、保管药物,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不能轻信药品广告,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药,用药后出现异常的感觉和症状,应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摘要】中药的不良反应容易被忽视,本文探讨了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如何安全、合理用药。中药及中西药配伍不当易引发不良反应;个体对中药的耐受性差异很大,妊娠用药、儿童和老人的要特别注意安全用药;药物自身也有毒性,炮制方法及煎煮不当都会引起不良反应。中药的不良反应该引起医药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安全用药论文第2篇

关键词:药品安全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一、药物使用不合理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药品因素①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②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③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④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⑤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患者自身的原因①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②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③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④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其他因素①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②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③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④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

会产生反跳现象。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三、把好用药安全关

3.1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

3.2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

3.3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3.4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小结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64.

[2]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43-144.

[3]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安全用药论文第3篇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药品因素(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患者自身的原因(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4]。(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其他因素(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5]。(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3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论文第4篇

1.不能对症用药

现在盲目用药的问题比较大,有的农民看邻居用药,而不是看作物所发生的病虫正确选择用药,有的农民往往是防治霜霉病用了防治灰霉病的药,有的则是防蚜虫、螨虫、白粉虱和防夜蛾科幼虫用同样的药,防效不好还埋怨是假药、不好使。

2.不能适时适期用药

有的农民在防治作物病害时不是以预防为主,发病初期不用药,等到病害严重时才用药,特别是象瓜类霜霉病等流行性病害,到后期就很难控制。在防虫时有的见虫就打药,根本达不到防治指标,也有的虫子小时不打药等虫龄大了之后才用药,掌握不好防治适期。

3.药械质量不过关,严重影响防效

现在农民多数使用的都是塑料喷雾器,成本低,每台仅25元,但它的质量不好,水滴比较大,不是雾状,稍多喷一点就会顺叶面流下去,作物着药不均,而且漏药,造成很大浪费。

4.施药质量不好

在施药作业过程中,机械和人工施药都存在达不到技术要求的问题,喷药时走的快或是风天喷药都存在喷不到、漏施面大的问题,达不到细致、全面的要求,所以形成不了保护膜,出现了喷完除草剂之后还有草或病害病斑处不萎缩的现象。

5.随意加大药量

这种现象比较普通,我们下乡时多次看到农民把农药的使用倍数压到说明书要求的一半,说明中要求用800倍液的他们只用400倍。例如在罗罗堡乡春天玉米田使用封闭除草剂,每亩要求不超过4两,农民们加到每亩8两,结果使玉米出苗之后就全部死亡,毁种其它作物。不管是杀虫剂还是杀菌剂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6.假药多,药的质量保证不了

我们在2003年抽检农药标签100个,不合格率占42%,2004年抽检标签92个,不合格率占43%,这是仅从标签上检查的情况,由于设备不全,未能做质量上的分析检测。大量的假药在标签上都不合格,很多都是小厂的混配剂,它的质量、含量更是无从谈起。在材料上看到通过农药检定部门检测,标签合格的农药中也存在着含量不够等问题。

7.随意混用,造成很多不良后果

在农药的使用中,多数人都喜欢混用,而且都是不科学的混用,有的把杀虫、杀菌、叶面肥等5-6种混到一起用,有的把铜制剂与不该混的掺到一起用,结果造成很多药害。今春这样的药害我们处理的有4起,五粮有一户农民5个暖棚麻辣椒,正在大量开花结果时,把6种药掺到一起喷到叶面上,结果使秧苗停止生长,花蕾不开花,小椒总是不见长,造成2万多元损失。

8.激素问题

激素出现的问题较多,主要是沾花座果和膨大促早熟一类,在经销上与使用中发生纠纷很多。

9.除草剂的问题

近几年来使用作物多,使用量大,出现的问题最多,约占每年农药纠纷中的一半,比较突出的问题有:(1)对周边作物飘移形成药害;(2)农药加量使用;(3)不按农药说明中的作物和范围用药;(4)亩用药液量不够。

10.农药利用率低

农药在使用中由于机械质量、施药技术等原因,造成农药使用量大、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防治效果不理想,现在农民防病防虫中实际防效仅为80-85%。

11.安全间隔期的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蔬菜、水果上,由于用药比较频繁,往往是头一天打药,第二天就卖,最多的间隔1-2天,达不到安全间隔期的要求,所以致使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危害人们身心健康。通过我们从2003年以来的检测分析,残留超标的蔬菜以叶菜最为严重,果菜、根茎菜次之。

每年因农药使用不当造成损失约近百万元,从今春至现在发生了损失较大的几起事故,其中:曹屯的葡萄150亩二年绝产,产量损失60万公斤,价值约60万元,今年全部砍掉,每亩四年栽培投入约有6500元,血本无归。罗罗堡镇200亩玉米毁种,每亩损失115元,共1.3万元。保护地中每年也损失很大,全市约在30万元左右,所以农药安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已是群众呼声最大、应引起各级领导重视的大事。

二、解决措施

1.稳定基层植保推广队伍,在改革中保证编制,稳定人员,保持县级5人以上、乡级要有1名植保技术人员,负责本辖区内的病虫情况调查、防治指导、农药安全使用及管理等项工作。

2.提高队伍自身素质,加强法律法规及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病虫预报,及时指导防治,指导农民科学用药。

3.加强对病、虫、草、鼠的统防统治工作,完善机防队,积极推广精、准的施药技术,大力推广WS-16型手动喷雾器和泰山牌18型机动喷雾器,提高防效和农药利用率。

4.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安全用药知识培训,每年对农民都要培训1-2次,参加培训面达到95%以上,提高技术入户率。

5.对农药销售人员也要进行农药使用与贮藏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销售农药的同时要进行安全用药的指导,避免错误指导造成事故。

6.建立安全控害示范区,按照安全控害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以此来带动周边的农户,提倡生物、物理及栽培等综合防治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农药残留。

7.对于高毒农药实行定点销售,按照农业部的规定,对于高毒农药根据不同的作物产区进行定点销售,在销售中要有销售档案,同时植保部门定期监督检查。

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杜绝农药在安全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发生,尽量避免和减少用药事故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摘要】本文系统讨论了辽宁省农药安全使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辽宁省农药安全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农药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2]化肥科学使用指南.金盾出版社.

安全用药论文第5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药品因素(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患者自身的原因(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4]。(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其他因素(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5]。(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3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43-144.

2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64.

3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安全用药论文第6篇

【关键词】中药注射液;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用药差错涉及医生处方、护士操作、药师调配发药、患者用药依从性等多方面因素。在此,我们希望结合常见的用药差错(MedicationError,ME),从医院的角度出发,谈谈减少中药注射液ME,促使中药注射液安全合理使用的必要措施。

一、中药注射液在临床使用存在的问题

1.1缺乏临床辨证,盲目医嘱用药

临床不按照中医理论辨证用药,而是将中药功能主治生搬硬套在西医的疾病诊断和症状表现上,造成不合理用药。例如补益类中药参附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人参、附子提取物。该组方在中药方剂学中归属于温里剂范畴,用于回阳救逆,脉绝暴脱之亡阳症。该方药性辛热,虚寒患者不宜使用。

1.2稀释剂选择不当

在静脉用注射剂与输液的配伍过程中,由于中草药成份复杂,制备工艺不同,在提取、精制过程中,一些成份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也可能有一些生物碱、皂苷在配伍后由于pH值改变而析出,从而导致沉淀、变色、不溶性微粒的出现。

1.3使用剂量与疗程不合理

可能觉得中药注射液比较安全,有些医师不区分患者年龄、心肾功能等差异一律高剂量起始用药是引起用药错误的又一因素。查看相关中药注射液的使用情况,大部分按说明书最高剂量使用,有的甚至超最高剂量使用。

1.4临床操作不规范

有些中药粉针如双黄连、穿琥宁、丹参等静脉滴注时,应先以适量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再用稀释剂稀释,但临床上常常发现直接用稀释剂溶解,导致溶解不充分而使微粒数增加,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中药注射液的合理使用

2.1临床应用应加强法律意识

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禁忌问题是比较特殊的。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中药针剂的研制及应用时间相对较短,与许多药物的配伍都缺乏系统、长期的研究与观察,尚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与权威性的结论,至今中药注射液与其它药物的配伍尚属科研项目,虽然取得一些结果,也出版了一些中药配伍禁忌图书与表格,但涉及到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及与其它配伍药品的情况等,还远不能适应临床需要,特别是成为法律认可的东西也尚需时日。因此,配伍应严格遵守药品说书。

2.2掌握合理的使用方法

中药注射液静脉制剂都有深浅不同的颜色,在检查药液质量时,要掌握其每种药物的正常颜色以便比较,认真对光观察药液有无浑浊、沉淀、絮状物、漏气等。加药时,将药液抽入注射器内,再沿瓶壁缓慢注入液体瓶内,避免快速注入而产生大量气体和泡沫。如果操作不慎出现大量气泡,应将注射器和针头脱开放气片刻(注意针尖不能超过瓶内液平面),再迅速拔出针头。加完药后应稍停片刻,再观察瓶内颜色、沉淀、絮状物等,一切正常方可给患者使用。

2.3预防颗粒污染

中药制剂每次静脉输入应用制量多为20ml~60ml,有时病情需要时可达80ml甚至更多,而临床20ml注射器应用较为广泛,为了避免反复穿刺瓶塞,应选择50ml注射器加药。同时注意刺入瓶塞时注意瓶体倾斜针头斜面朝上,选好进针点快速刺入,以免瓶塞碎屑掉进入液体内造成颗粒污染和致热原。

中药注射剂虽在制备时已经过滤,但因其成分复杂,且在存储过程中常因温度等条件改变而产生大量的微粒。在临床用于静脉滴注时,虽都使用了带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但因各厂家的过滤装置各有不同,因此过滤效果也不同。据报道,各厂家的一次性输液器质量差异较大,有的几乎不起过滤作用。另外,大部分厂家的输液器过滤装置对粒径≥2μm、≥5μm的微粒的滤除率较低。种种原因使得注射时大量的微粒被带入人体内。:

2.4谨慎联合用药

中药注射液应单独使用,严禁与其他药物混合配伍使用。同时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物的,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液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宇欢,陶建青.浅析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和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09,(11):9495.

[2]薛艳丽.78例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和评价[J].中外医疗,2009,(04):220221.

[3]谭晓安,肖克岳,贺书武.8种常用中药静脉注射液微粒情况考察[J].中南药学,2007,(01):4850.

安全用药论文第7篇

[摘要]目的:通过列举几种常见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方法:对常见中药饮片牛黄、何首乌、血竭、檀香、大黄正、伪品的性状鉴别和理化鉴别进行了比较。结果:切实掌握常见中药的鉴别要点,有助于提高医院用药水平。结论:提高中药饮片的鉴别技术对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十分重要。

[关键词]中药;饮片;鉴别

中药饮片的真伪,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的发挥及患者的用药安全,因此熟练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特别是鉴别要点,有助于快速、准确地与伪品区分,从而保证药品的质量与临床用药的安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列举了几种常见中药饮片的鉴别要点,对于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牛黄

1.1.1性状鉴别

1.1.1.1正品:天然牛黄可分蛋黄及管黄。蛋黄:多呈卵圆形、不规则的球形、方圆形,大小不一。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表面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离,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后无清凉感,嚼之易碎,不黏牙。

1.1.1.2伪品:伪天然牛黄多呈不规则碎块,大小不一[1]。表面棕黄色,粗糙,体轻,质轻脆可分层剥离,断面可见同心层纹。气腥,味微苦,无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1.1.2理化鉴别

1.1.2.1正品:取少量天然牛黄样品,水合氯醛液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迅速溶解,显鲜明的金黄色,久置后变为绿色。取少量上述粉末样品,加氯仿1ml摇匀,再加硫酸与浓过氧化氢(30%)各2滴,振摇,正品天然牛黄显绿色。取上述粉末0.1g,加盐酸1ml,氯仿10ml,充分振摇,混匀,正品天然牛黄氯仿层呈黄褐色。分取氯仿层,加氢氧化钡试液5ml振摇,正品天然牛黄可生成黄褐色沉淀。分离除去水层及沉淀,取氯仿层约1ml,加醋酐1ml,硫酸2滴,摇匀放置,正品天然牛黄溶液则呈绿色。

1.1.2.2伪品:取少量伪品牛黄样品,水合氯醛液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迅速溶解,同样显鲜明的金黄色,但是久置后变为黄色。取少量上述粉末样品,加氯仿1ml摇匀,再加硫酸与浓过氧化氢(30%)各2滴,振摇,伪品天然牛黄则显桃红色。取上述粉末0.1g,加盐酸1ml,氯仿10ml,充分振摇,混匀,伪品天然牛黄氯仿层呈土黄色。分取氯仿层,加氢氧化钡试液5ml振摇,伪品天然牛黄不生成黄褐色沉淀。分离除去水层,取氯仿层约1ml,加醋酐1ml,硫酸2滴,摇匀放置,伪品天然牛黄溶液则无色。

1.2何首乌

性状鉴别如下:

1.2.1正品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的干燥根[2]。直径4~12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气微,味微苦而甘涩。制何首乌为何首乌片或块,用黑豆汁拌匀后,经过炖法或清蒸法制得,表面黑褐色或棕黑色,凹凸不平,断面角质样,棕褐色或黑色,气微,味微甘而苦涩。

1.2.2伪品伪品制何首乌为0.7~1.0cm不等的厚片,黑色或棕黑色,圆形或椭圆形,切片呈不规则的皱缩及周边翘起,表面平整,断面角质样,用水浸泡后变软,脱色,有黏性,横切片可见规则的筋脉点,气微,味甘甜,粉末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类圆形或扁卵形的淀粉粒。经鉴别染色,伪品制何首乌为薯类蒸制后的切片干燥,以炭黑与黑豆汁等染色而成。

1.3血竭

1.3.1性状鉴别

1.3.1.1正品: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圆四方式或肉包形,表面暗红色,附有摩擦的红粉[3]。破碎面黑红色,有光泽与细孔,质脆易碎,手捻染指血红色,为其鉴别要点。气微,味淡微成,咀嚼有砂样感。

1.3.1.2伪品:伪品百合科植物龙血树脂或称索科特拉血竭,呈不规则块状。表面黑红色,破碎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质脆,手捻染指紫棕色。味微涩,咀嚼有粘牙感。

1.3.2理化鉴别

1.3.2.1正品:取粉末置烧杯中,加沸水半杯,水液不着色为正品;火燃之冒烟呛鼻,伴有苯甲酸香气者正品。

1.3.2.2伪品:取粉末置烧杯中,加沸水半杯,水液呈红色,并有油样物浮水面则为伪品;火燃冒黑色浓烟,有明显松香味者,则为松香加入红色染料等物制成伪品。

1.4檀香

1.4.1性状鉴别

1.4.1.1正品:为不规则薄片或碎材粗末,片常卷曲,棕黄色,木纤维纹理顺直。特有檀香清香气,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

1.4.1.2伪品:扁柏木片,黄棕色,纵向纹理多弯曲,具香气,味微苦。

1.4.2理化鉴别

1.4.2.1正品:檀香燃烧较快,香气浓烈,并发出油性嗤嗤声,燃尽为止;取片加水适量煮沸数分钟,蒸气芳香,水澄清透明无色。主以火试特征为其鉴别要点。

1.4.2.2伪品:燃烧缓慢,香气微弱,极易熄灭;取片加水适量煮沸数分钟,蒸气无显著芳香味,水色稍混浊。

1.5大黄

1.5.1性状鉴别

1.5.1.1正品: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l.或药用大黄Rheumofl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两种习称“北大黄”,后一种习称“南大黄”[4]。大黄呈类圆柱形、圆锥形或块片状,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或有部分棕褐色栓皮残留。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横切面根茎髓部较大,其中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生。根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无星点,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1.5.1.2伪品:土大黄为蓼科植物土大黄RumexmadaioMak.的根。山大黄为蓼科植物波叶大黄RheumundulatumL.的根及根茎。土大黄根肥厚粗大,外表暗褐色,皱折而不平坦,残留多数细根。一般切成块状,断面黄色,可见有由表面凹入的深沟条纹,味苦。山大黄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

1.5.2理化鉴别

1.5.2.1正品:大黄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呈棕色至棕红色荧光(蒽醌衍生物)。大黄粉末微量升华,可见黄色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取粉末0.1g,加水50ml,置水浴上加热30min滤过,滤液中加稀盐酸2滴,用乙醚提取2次,每次20ml,除去乙醚层,水层加盐取5ml,置水浴中加热30min冷却后,用乙醚20ml提取,分取乙醚层,加碳酸氢钠试液10ml振摇,水层显红色。

1.5.2.2伪品:土大黄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土大黄显亮蓝紫色荧光。山大黄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山大黄显亮蓝紫色荧光。

2结果

通过性状鉴别、理化鉴别等鉴别方法,能对常见中药饮片牛黄、何首乌、血竭、檀香、大黄的正、伪品进行较为清晰的区分。

3讨论

中药为中华民族的康复保健、防病治病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对应用于临床的中药饮片的真伪鉴别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如何在鉴别过程中采取简单易行、快捷准确的方法,对保证中药饮片应用于临床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常见中药饮片牛黄、何首乌、血竭、檀香、大黄的正、伪品的性状鉴别和理化鉴别进行比较,寻找适合的鉴别方法以便于区分正品、伪品。但这些鉴别方法需要中医药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周元芬.天然牛黄的鉴别要点[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6):95.

[2]刘宪丽,孔庆彬.四种染色伪品中药饮片的鉴别[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1):696-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