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教育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2 17:44:27
大学教育论文

大学教育论文第1篇

一、知人论世,培养爱国情怀

我们《大学语文》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尽可能利用好课堂来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在知人论世环节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爱国情怀。“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亚洲有我,中国有我”等,无数深情表白之后潜藏的都是对祖国母亲、故土家园的眷恋依赖之情。这就是人们心理上的情感归属。所以爱国主义仍是德育教育永不褪色的主题。《大学语文》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彬彬”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无不凝结着作者的深厚情感。因此,在导入时,教师应抓住知人论世这一环节,把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于作者介绍之中。如《山鬼》一文,教师在正式讲解之前,可以深入地介绍屈原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让学生体会屈原浓烈的爱国情怀,这时可提问:“我们知道屈原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悲痛难忍,这其中既包括对祖国家乡的深深依恋,又包括对小人当道、国家日益没落的忧心焦虑与无能为力。从他一生的经历,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屈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并且以后教授给你们学生的精神榜样吗?”有鉴于此,学生会深受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情之情,也就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洗礼。又如《金陵驿》的作者文天祥也是我们所熟知的爱国主义诗人,亦留下了“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的感人绝唱,至今读来仍为他的爱国精神所触动。当然,在此环节应把握好时间与分寸,否则会有本末倒置之嫌。

二、精讲课文,感知理想抱负

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把德育渗透放在精讲课文之中,让学生在学习分析中受到理想教育,从而得到启迪。如《安定城楼》一诗,教师在讲解中应紧扣“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中的范蠡典故来重点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李商隐现在真的想归隐江湖吗?如果真要归隐,条件是什么?通过上下文的典故涵义与诗意疏通,大家明白,他借范蠡之典只是想表明必须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年老之时才会归隐。最后教师可进行总结升华:这首诗主要表现的就是李商隐青年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而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你们,更应该象诗人那样,坚守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拼搏,并把理想的火种传给你们的学生,志存高远,让他们也能感知理想的魅力。还有《出师表》、《尚未选择的路》这些富有内涵的作品比其他教材有着无可比拟的德育优势,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养分,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比任何一堂思想政治课都易于接受与消化。

三、课堂反思,培育人生态度

大学教育论文第2篇

各个高等学校的每个专业当中都设立了中文专业,目的是传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面对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局面,大学中文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没有将中文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的优势发挥出来,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错误的思想观念。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思想中,“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严重,这是受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的,这种思想观念导致我国大学中文教育得不到重视,中文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优势也无法发挥出来,创新思维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不全面的培养目标。如今的大学中文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教学,目标在于知识的传授,然而这违背了中文教学的真正目标,那就是通过传授知识,达到人文教育和传承中华精神的目的,然而传统的大学中文教学目标不够全面,导致学生课堂活动中循规蹈矩,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培养。

(三)不合理的课程设计。在大学中文教学过程中,课程没有专门针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特殊安排,课堂设计中完全是中文的学习内容,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维创新;同时,课堂设计的不合理还体现在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思维现状,不能够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的挖掘。

二、大学中文教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中文教育能够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承,在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与此同时,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中文教学进行改革,使中文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

(一)更新教学思想观念。要想加强大学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作为大学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和思想,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经过精心的课堂设计,与学生的不断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鲜事物。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的思想观念,能够对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具有很高的指导作用,是对学生创新思维最好的鼓舞和激励。

(二)鼓励学生展现自我个性。中文的教学过程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提升,因此中文的教学,最关键的不是对学生不断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知识,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不同的特点对事物进行独特的判断。中文的这种性质,导致中文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自身天然的优势。因此在大学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我个性的展现,在为学生不断提供优秀的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视野和角度对事物进行不同方面的解读,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从而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为学生适时引进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要能够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高度,符合大学生大众的审美观,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鼓励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文章场景和画面进行勾勒,将传统的思维定势进行转变,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结论

大学教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教育;文学教学;审美教育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使得我国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文化体系,给我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条件支持。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性来源于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当读者在品味文学作品时,也是在感悟创作者的艺术审美。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在对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忽略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文学教学忽视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影响我国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

一、当代大学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现状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得我国传统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化以及多层次化的优势特点,继承和弘扬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着大量的专业性知识人才,给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力量。大学文学教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对大学生开展文学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文学素养。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在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采用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填鸭式”“灌输式”等,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文学教学,压迫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大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从本质上影响着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使得大学生的审美意识没有得到显著激发,影响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同时有些大学教师有着错误的教学理念,将自己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用理论知识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艺术思维,在影响学生兴趣的同时,制约着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

二、当代大学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审美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大学文学教育中对大学生开展审美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感染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得大学生在实际学习的环节,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并能够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识别能力。大学文学教学对学生鉴赏能力的要求较高,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得大学生在文学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从而形成美的道德素质。同时在大学文学教学环节,实施审美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帮助大学生形成抽象思维,提高大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观察能力,优化大学生的智力,使得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三、当代大学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展开

(一)挖掘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大学教学相比较其他教学体系,更具有成熟性和理智性,这就使得大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合适的平衡点,均衡愉快与严肃之间的关系,大学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枯燥的文学素材进行深加工,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大学生能够深入认识到我国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比如大学教师要从固化的理论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改变传统文学教学集中对写作手法、环境分析以及背景分析的理论教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艺术以及情感刻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艺术鉴赏学习,让大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从发现美的环节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理念,最后能够感知到该文学作品的整体艺术美。这种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集中提升,并且在学生对多种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鉴赏的时刻,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美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二)形象分析塑造心灵美。在实际的大学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适时地对文学作品中包含的具体信息进行分析,从而逐步地将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形象美展现出来,激发大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美感产生一种向往之情,使得大学生注重自身心灵美的塑造。比如教师在讲述某文学作品时,可以先将文学作品中涵盖的文学素养进行提炼,从而引导大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入研究,帮助大学生走入文学作品中人物角色的内心,最后教师设计作品模拟情境,让大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与人物对话,帮助大学生深入感知作品的情感艺术。(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兴趣。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的提高,在兴趣的刺激下,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烈的文学作品,使得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显著地激发出来,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阅读的兴趣,使得教师可以更好地展示作品中的艺术美,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形成较为强烈的阅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结语

在大学文学教学中,对大学生加强审美教育,可以显著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文学素养,使得大学生塑造心灵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李静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倩.浅谈当代大学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亚太教育,2016(15):79.

大学教育论文第4篇

人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权利,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性格,实现学生由内而外的发展理念,人文教育的主要还有要依靠文化对学生的感召,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次:首先,人本教育注重的是以人为本起点,考虑体育教学各个环节都要进一步以学生需求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要以学生的全面能力提到为落脚点,即思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落在学生身上;其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主要表现就是一种文化的延伸,具体的表现可以是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体育游戏,这些文化、游戏中包含着很多东西,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取向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对建立学生与人合作和团队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二、在大学体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现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之现代的大学生基本为90后,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抗压能力不是很强,也是现在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部分学生在大学里遇到一些挫折就受不了,有的还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有些学生在大学里一次考试没有考好,感到十分沮丧,与原来自己在高中是班里的尖子生,有着明显的落差,这种问题的出现将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还有的学生在大学里谈恋爱,受到感情的挫折时更加容易造成他们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这些问题最终都是学生心理存在一些不良的因素造成的,很多的教学过程不注重对学生心智的培养,对其抗压能力的锻炼。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压力会更大,节假日加班,收入和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工作强度大,超时超量的工作成为普遍现象等等,这些将给本身抗压能力不强的学生重重的一击。很多人到时候就扛不住压力,造成了前几年发生在深圳富士康公司的员工跳楼的惨剧。

三、大学体育融入人文教育所具备的特征

大学体育融入的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特征,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一)具有专业性特征

大学生与初中生、高中生在心智发育、身体成长方面都存在很多优势。大学的体育教育更加注重各种运动的技能培养,人文教育融入之后,大学体育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心智的健康,希望通过一些体育锻炼,宣泄学生心中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很多人走上工作岗位后依然保持这样的一种方式,在工作中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约上几个球友去篮球场上找找感觉,一场大汗之后,工作中的不愉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大学体育的专业性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运用自己的体育特长去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二)具有丰富性特征

大学体育融入人文教育之后,可以对与体育相关的各种文化进行教学,例如体育与政治的关系,建国之后,总理的“乒乓外交”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体育与经济的关系,2008年一场奥运会给我们北京带来了多少商机,一场足球世界杯给巴西带来了多少的旅游人数。这些都是体育在融入人文教育之后,可以进行教学开展的内容。由此可见,人文教育融入之后,大学体育的外延进一步拓展,更加具有丰富性。

(三)具有长期性特征

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的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场馆的管理上,不断听取师生意见,改进管理方式方法,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另一面需要长期融合的原因:用文化底蕴熏陶学生,学生受到人文教育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不是短时间内就有达到效果的。需要长期的影响,学生的心理才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对待人生、社会的态度和观点才能进一步优化。

(四)具有人本性特征

大学体育融入人文教育肯定具有人本特性,尊重学生,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对学生身体健康的维护。体育锻炼的重点从开始到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不断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其适应社会压力的能力,一个好的大学更加注重对体育场馆管理制度的人性化,而不是一种刻板的制度管理模式,例如到周末可以免费向社会、师生开放,给他们更多开展体育锻炼的机会。这就是一种人本性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体现。

(五)具有文化性特征

大学体育融入人文教育之后对文化依附更加明显,文化教育就是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文化宣讲,可以将体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表现出来。文化教育是其重要的载体。失去了文化宣讲,大学体育的人文教育将没有抓手点,只能是纸上谈兵、天方夜谭。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铸造大学的文化精神。以人为本管理的思想是大学发扬和谐社会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切实需求。文化在维系学生与学校感情中的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一个学校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朝气、灵魂,变成了一潭死水,导致学生之间缺少相应的情感,同学情的冷漠将造成学校向心力的缺失,学校开展以人文教育为主题的体育文化宣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不断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力量;不断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四、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中的具体实践

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中的主要表现就是体育文化的宣讲,下面就这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一下其实践环节:

(一)体育文化教学的课前准备

要想上好一节有意义的文化体育教学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首先是针对教学目的,选择有针对性地文化体育选题,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细节;其次就是与其他理论课教学不同,准备游戏环节的音像资料;完成最终的器材的准备;同时可能还有进一步摄像运动场地的使用等问题。

(二)组织有序的体育文化课程,突出教学主题

体育文化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体现人文精神。大学体育的教学是有着自己的教学目的和大纲,完成教学任务才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因此,在教学过程,运用体育文化教学时候需要进一步突出教学的主体和目标,文化教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三)教学结束前要进一步总结,最终使学生明白体育文化教学的目的,对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相应的梳理

首先,教师要讲解本次教学活动中训练项目的注意事项,对其运动技巧有效地归纳总结,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动作要及时纠正,对可能出现的运动风险加以说明,其次,在总结中,可以让学生评价一下相关体育文化兴趣,同时也可以说一说在体育文化教学中学会了什么,例如团队精神之类等。

五、大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的发展

大学教育融入人文教育之后的发展将突破现在的瓶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学生的学习主体更加明显,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将成为一种习惯

现在的素质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对某个学科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人文教育就是以培养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不断激发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将从事体育锻炼上升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对于体育锻炼认识的进一步升级需要教师积极地开展体育文化的普及,这种文化普及恰恰就是一种人文教育的具体表现,只有不断地体现出教学的针对性,学生才能有意识的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还有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的人性化管理将促使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热情,运动会等形式更加营造了这种从事体育锻炼人文氛围。这些主要的人文教育将使得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主动。

(二)学生品质、团队精神更加突出,大学生将更加具有协调意识

体育锻炼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团队协作,这种协作将组成大学生更加注重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得学生们认识到这种协作将有助于他们完成相应的任务;在工作岗位上有助于养成团结同事的性格;有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成为自己以后生活学习中最大的一笔财富。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的融合将促使这种精神的养成,因为人文教育要教会学生理解体育的精神,体育的精髓,而这种精神和精髓就是团队协作。例如,我们在练习篮球中会发现,篮球不是个人的游戏,需要五个人的相互配合,假投篮,真传球,最终配合完成得分。这就是一种团队精神的体现,文人教育就是在教会学生不断理解这种体育精神的实质,在这种认识的升华之中,他们的额协作精神将进一步提升。

(三)体育锻炼态度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重新认识体育的本质

大学教育论文第5篇

1、现代戏曲的没落

戏曲作为中华名族唯一活得艺术已经垂死不远了,人们在忙什么?看庸俗的电视节目,西方大片,学生忙着考分,城里人像钟表一样的生活、、、、今年,在家乡的集市上碰见唯一个人买碟的,赫然有这些粤剧和京剧碟,问老板可好卖?答曰:基本没人要,以前还有老人来购买,像现在你这样的年轻人未曾碰见买这种碟的。

2、戏曲教育的困扰

作为戏曲专业的学院,在戏曲市场不景气的社会背景下,是如何得以生存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经过专业的调研,得到这样的一组数据:1999年报考人数为547人,2000年为612人,比上年增加12%;2001年960人,比上年增加56%;2002年达到2289人,比上年增加138%,总人数已是4年前的4倍。由此看出:该学院报考人数是呈逐年大幅度增长的趋势。这一组数字,或许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但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在2011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共有3700多名考生中,报考京剧的只有47人,仅仅只有招生人数的三倍。原来还可以十选一,现在报名的就只有三、四十个,戏曲学院没多少选择性。生源数量大幅减少,已经成为各戏曲院校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形势,更不要说生源的质量选择。在戏曲教育本身来说,对考生的吸引力不够。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受到待遇、职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戏曲教育则不断萎缩。报考人数不断锐减,必然影响生源质量。对于戏曲教育,师资队伍也是重要环节。专业带头的年龄偏大,而中坚力量不足。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存在断档的问题。

3、当今社会下戏曲教育的兴起

现代文明中,戏曲表演虽然在不断的挣扎,但是幼儿戏曲或者说是中小学戏曲的表演正在不断的走向大荧幕,越来越多的幼儿,学生参与到戏曲的学习和表演中。看着幼儿生涩的表演,那特有的艺术韵味,虽然表演出了戏曲的另一种风格,但是老一辈的戏曲也需要成长更多的当代大学生来诠释戏曲独特的美,更能将戏曲的“活”演示的淋漓尽致。

二、现代文明下的戏曲教育教学应如何走下去

1、加强戏曲教育

(1)加强审美观的教育

近几年来,在一些学校开设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鉴赏》、《唐诗宋词欣赏》等选修课程,在观看京剧《霸王别姬》、豫剧《小二黑结婚》、越剧《西厢记》等表演,每到结束的时候,都会让学生写下收获。但是很多学生除了写一些政治概念的表述或者对国家、民族热爱的空谈以外,基本谈不上对作品的个人感受和体验。阅读和欣赏的戏曲作品,不能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一种令人心动的魅力,他们却怎么也抓不住。在现实生活中,科学知识的价值力量和现实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都把精力放在了专业学习和各种带来优势的考试上面,严重影响了其他方面的素质发展。在他们心灵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域越来越小。现在的部分大学生普片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等。造成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也强烈折射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严重缺失。审美素质的加强对于整体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意识审美教育可以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二是审美教育所造就的智力的完善是培养人才的必要环节;三是也给探索科学奥妙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登上戏曲表演的舞台,只有懂的美才能诠释戏曲艺术。开展审美教育是戏曲教育关系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2)提高戏曲艺术在我国教育行业的地位

戏曲表演,当让就需要戏曲观众,没有欣赏戏曲的观众,表演者付出的心血也将付之东流。各级文化、宣传、教育等部门、媒体应把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设计工艺广告,呼吁人们重视地方戏曲文化。其次是培养戏曲艺术的后备人才,让戏曲走进校园。另外,增加戏曲教育的平台,在学校中设立学习戏曲的社团,为学生提供了解戏曲学习戏曲的机会。举办戏曲演唱比赛、戏曲舞台剧表演比赛、戏曲知识竞赛等,促进人们对戏曲的了解与关注,为戏曲的教育添砖加瓦。

(3)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爱好

几十年来的教训是深刻的。很多的音乐人士(尤其是年轻一辈)知道贝多芬、莫扎特、巴赫,却不知道昆曲为何物,不止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这种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匮乏,造成了年轻人鉴赏传统艺术能力的不足。从广义的大文化方面介入,让青年一代感受戏曲艺术的风姿和风采,感受古典艺术之美,进而加深对我们民族文化如戏曲文化的学习、理解和认识,培养出当代学生对戏曲的热爱,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与人存在天赋上的差异,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育和环境,只要教育得法遵循学生认知、心理活动规律,在戏曲教学的初级阶段是让学生认识戏曲的综合性特点和戏曲的基本常识。其次,应深入浅出,注意选择容易吸引学生的戏曲片段(例如经典的《黄梅戏》等),让学生在感受戏曲的独特魅力的同时学到戏曲知识。让学生真切接触戏曲的魅力,要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对戏曲的兴趣,必须让学生深入了解戏曲艺术。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看戏曲排练、演出以及参观演前的准备工作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实际,亲身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4)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中国戏曲历史悠远,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域文化风情。课本上介绍的戏曲品种众多,也经常听到爷爷,奶奶哼几句,但是实践的毕竟太少。在理论知识教育的前提下,应该经常让学员看戏曲片段,进行模仿秀的表演比赛,展示创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脸谱,了解脸谱的象征意义(如京剧)。

“不进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昆剧《牡丹亭》中的一句唱词,没有实践怎么知道那满园的“春色”。实践更是为年青人打开了一扇欣赏传统戏曲的大门,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从兴趣发展到热爱,再到发自内心的喜欢。通过身临其境的现场欣赏、体验、感受深化对课堂戏曲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更好地鉴赏戏曲表演。

2、戏曲招生应放宽招收限制

大学在内的现代戏曲人才培养学校与传统首要的差异在于招生制度的规章上。现在的大学戏曲教育都实施严格的招生选拔制度,尽管由于戏曲在社会上逐渐趋冷,学校仍有机会从数倍甚至数十倍愿意就读的报考者中选择先天条件较佳的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戏曲教育。从理论上看,这样的招生机制显然比起传统教学更有可能培养出一流的表演艺术人才。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戏曲表演就像体育训练一样,要“从幼儿开始”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只有在儿童骨骼尚未定型之前就开始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就是业内人士所说的“幼功”的重要性。现实的状况却是,中专招收的小学毕业生学戏年龄已经偏大,更遑论大学。虽然先天条件相对优厚,但是戏曲学校也只能招收专业基础空白、且已过最佳学戏年龄段的学生,即使老师和学生自己都花费数倍的努力,技艺的发展前景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身体条件所限,进而严重影响戏曲表演全行业技艺水平的提升,并且影响学校的招生吸引力与成材率;戏曲学院的表演演奏专业学生又只能从戏曲类中专毕业生中录取,没有足够可供选择的生源,更成为了戏曲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适当的放开招生限制,扩大招生范围和数量,对于戏曲教育的延续、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当今的大学戏曲教育应该尽量放宽对于招生的限制,对于条件优异,却没有达到招生要求的学员,放低门槛,让其能够更好的学习戏曲、传承戏曲教育。

三、大学戏曲教育教学的传承与发展

1、戏曲教育的价值

(1)艺术观赏价值

中国戏曲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戏曲的摇篮中。作为百戏之一“戏”的中国戏曲,吸取了其余文化艺术的长处而形成自身的一套独特风格的表演方法,其优美的旋律和扎根于传统文化土壤、饱含乡土气味的品性,复杂多变的故事剧情,爱憎分明的鲜明形象,委婉曲折清丽的戏曲唱腔,戏曲着装的名族意蕴,色彩丰富且构思独特的脸谱等使得当代的受教育者深深的感受到戏曲那强烈的表演性和观赏性。

(2)审美价值

戏曲融合了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精华,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供高尚的艺术享受,经常接受戏曲形式的教育感染,使得他们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能力得到陶冶。增加受教育者得审美感,培养健康高尚的艺术趣味,帮助他们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和美丑观。

(3)道德、品质价值

戏曲是感性的现代艺术,它强烈的作用于人的大脑意识,有效的发挥了对于品德教育的感染,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境界得到提升。其中,学生通过对于戏曲的学习,增加了历史知识,加深对戏曲精神以及文化艺术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另外,戏曲那优美的旋律、那唱词、那唱腔都不断冲击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戏曲教育传承的必要性

戏曲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其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体现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对中国文化的杰出贡献。继承这包含诸多价值切历史悠久的传统并将之传之后世,既丰富了现代戏曲文化艺术的需要,也是目前戏曲教育者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

戏曲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戏曲教育中既要保持原味的民族性,又要让戏曲教育融合到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来。通过师徒之间的交流方式(口传、心授、身体示范等),把戏曲从业者的各种关于艺术和技艺的体验、感受等进行传递和发展,在保留原味的的同时,不断的创新。戏曲独特的核心文化和精神内涵,使之成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综合艺术修养的传承人的重中之重。

3、培养戏曲教育传承人,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1)培养有综合水平和修养的传承人

优秀的戏曲传承人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能准确、科学、系统地传承戏曲文化精髓。因此戏曲教育者对戏曲教学应该有长远的规划,对戏曲受教育者应有具体、科学、符合当今社会的要求。比如“音乐活化石”的南音,那108个滚门,120多个曲牌,2000多首曲子。这样的戏曲瑰宝,需要传承下去就是艺术教育的一大难题。这就需要学生不仅能弹奏和演唱,还能在舞台上准确地表现人物。在不断的学习中,吸取了南音的传统精神,又具备综合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

(2)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传承人

不断的创造、不断的更新。培养出学生戏曲学习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戏曲学习过程成为血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过程。

(3)教育戏曲的目的

大学教育论文第6篇

现代大学体育近百年的发展史也没能脱离了其简单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它被简单地等同于身体素质练习、技、战术培养、技能的提高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而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其自身的特点,使其成为了综合素质教育的平台之一,但大学体育对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冲击与塑造人格力度远远没达到它的应有价值。我们采取了很多方法与手段,甚至动用了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但是,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和体育习惯在大学期间还是难以形成良好的、可持续的态势。追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持久的理性动力支撑,即缺乏文化的支持,而文化的缺失使大学体育活力匮乏。

二“、知识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关系

1“.文化育人”。

我们从教育者的视角是这样看教育的,教育是研究人、文化和教育三者之间关系的。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人类社会为也种族的生存和繁衍所进行的文化传承。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是以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人的过程,文化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对人施加影响,并对人类的繁衍和发展起作用。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对人起转化作用。1985年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这样定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的过程。教育不是升学的工具,更不是培养高分的机器,而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它必须尽可能地把外在的文化形式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它是对文化的积淀和重组。因此,教育不仅仅是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以文化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文化育人”。然而“,文化育人”这一传统又古老的教育理念却在现实中不断受到冲击,使之变成了挖掘分数的机器、升学的工具,甚至是谋取职位的阶梯,完全背离了“以文化人”、“以人育人”的教育根本。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价值的教育,许多教师和家长不仅轻视人文学科,甚至忽视学生自身发展。在他们眼中,学校培养对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考生”,在高等院校更侧重于外在显现技术、技能的培训,追求短期效应,追求功利主义,因而出现了不少“有知识,没文化,有学问,没修养,高智商低德商,知书却不识礼”的现象。

2“.文化育人”和“知识育人”的关系。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必须不断地向下一代传授知识和技能,从教育过程上说,知识是文化的载体,但它却不能作为文化和教育的全部,那样就成了唯“知识育人”。教育应该是对人施以文化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因此,教育对人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国际著名学者和文艺理论家余秋雨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文化知识看上去很重要,实际并不是那样,素养才是最重要的。而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这个问题比较严重,讲文化指的是单纯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校长职业化的首倡者王继华教授也认为:将文化传承理解为知识和技能传授是片面的。知识育人将会导致人缺少人性和道德方面的素养,而“文化育人”会将全面提升人的精神和素养。用“知识育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是有缺陷的人,而“文化育人”培养出来的才是全面发展的人。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说:教育从根本上讲应该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知识或信息。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也十分重视人文教育。如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说诗词和诗歌可以使人长志气,明白得失功过,学会与他人相处,可以抒怀,这都是走向文明的途径。以文化育人的视角看来,受教育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知道知识的意义并与之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表达教育的理想、志趣和精神。进而使受教育者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刻苦耐劳、锲而不舍以及团队意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晶“,文化育人”中体现的创新精神和自由意识是知识的获得和创造性生成的动力。

三、体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文化育人”

翻开人类的历史“,文化育人”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思想,当前“,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被再次明确地提出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对教育核心思想认识回归。大学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中,如果还是墨守成规,坚持“苏联老大哥”的教育理念,仅仅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对大学体育的单一方面表达,是对体育“文化育人”的漠视,这样,必将导致对大学体育工作方向和发展方向的迷失,更背离了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

1.体育是一种文化。

虽然人们对体育的概念从狭义到广义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和总结,但不可否认的是体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明的成果。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中,体育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无论是人类的起源,还是劳动创造的文明,亦或今后如何教会人类重新学会生存,我们都必须先通过运动人的头、手、腿等才能实现,并从中将人类的文明传承下去。所以说体育不仅仅是竞技,不仅仅是强化体质,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播和继续。

2.体育充分反映自然科学和社会文化。

人类通过身体教育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适应世界,无论是攀岩、探险、漂流等极限项目,还是田径、足球、篮球球类项目,甚至是武术和游泳,都是在人类挑战自然、适应自然和提高自我的过程中,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对客观规律的把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动健身场馆功能不断强大,运动健身器材不断改革和创新。体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进步,体育既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反映了自然科学不断发展的成果。从教育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体育是教育的过程,它不仅仅反映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大量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主要现象。人类社会的是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对体育不断地渗透。人类社会复杂的社会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倾向等都会在体育的窗口充分展现出来。人类天性中的动机与态度、内收与外向、坚韧与脆弱、勇敢与怯懦,甚至是攻击性、表现欲等个性特质也在体育这个窗口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对其施以“文化”。

四“、文化育人”是大学体育的本质功能

从文化学角度分析,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是在积累、沉淀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传播、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并不是指大学校园、楼群、体育场馆等物质空间相比中小学大,而是指大学的精神层面大。思想独立、追求自由、文化交流与渗透以及学术研究和争议已成为大学的基本特征。大学的教育价值在于大学文化对受教育者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与完善。

1“.体育文化”是大学体育的灵魂。

在当代大学体育中,无论是原创的体育还是传统体育,都需要“以文为本”,它能使大学体育健康、有效、可持续地发展,没有了体育文化,大学体育就失去了核心和灵魂。只有将体育文化的内涵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全面渗透,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生活习惯逐步养成,而不是流于形式。

2“.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中的价值取向。

体育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明成果,在大学校园中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人们在长期的体育生活和活动中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法制观念等。体育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对生命的价值观和对健康的价值观。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通过“体育文化”的不断渗透,将逐步形成以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伴随其一生发展价值取向。通过“体育文化”的不断渗透,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同会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体育文化内涵将使大学体育不仅仅作为改造人体形态和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一种手段,同时还会成为有一种生活哲学,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中,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体育文化”促进大学体育目标的实现。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也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并与其他多元的教育观念并存。体育文化通过对人进行的体育活动中不断渗透并深刻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健康观、法制观和生命观。大学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环境保持一种和谐发展状态,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和谐包含“身”、“心”两个方面,“身”是身体形态、素质、机能以及运动能力。“心”是指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品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当外界环境、自身及其他人改变的时候“,身心”应该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应其变化,达到“身心和谐”。只有坚持“文化育人”的大学体育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才能实现大学体育的育人目标。

五、结论

大学教育论文第7篇

(一)人文素质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

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多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多高校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重视,也许是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本就薄弱,价值取向更加偏向功利性。因此,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更加不均衡,人文知识的缺乏导致人文素质较低,而人文精神也就更加无从说起。当代高校人文素质与高校发展更像是“上半身”与“下半身”分离前进,让人担忧,人文素质教育更多是“贴在墙上”,而不是落在实处。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更多地像是一种辅的安排,学时与学分安排明显不足,甚至安排相关课程只是一种制度安排,流于形式。另外,相关投入少、规划乱、内容陈旧、形式刻板,大学生更多只接触理论,无法融入生活,这样只是一种资源浪费,对素质提高一点作用都没有。

(三)校园缺乏人文气息

对大学生而言,除了专业课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不可或缺,是向学生展示文学艺术魅力的主要途径,是提升大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方式。然而,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课余时间便放任自流。在数据化时代,许多大学生都将时间消耗在计算机、手机等网络平台,甚至沉溺于其中而无法自拔,中国传统文化被弃之脑后。在这种形式下,很多高校却只注重单纯提升人文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创新,相互模仿。校园文化创建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力,形成别具一格的人文风格。

二、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文学可表现人类的文化性格特征

人类的文化是漫长而瑰丽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无数的璀璨明珠不断吸引人们的眼光,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而现代欧美电影的大量涌入,也给东方传统文化造成不小的冲击,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争夺文化阵地,武器便是文学和艺术。因此,文学所特有的深厚影响力不可忽视。

(二)透过文学艺术可以透视人的心灵

优秀的作品总是会被世人传诵,究其原因,是它们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扎根于生活与历史,高度传神,能够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更深入透视人的心灵。人们的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大学生仍需要被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而这时学校给予正确的指导便有重大意义。

(三)文学教育是延伸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历史延续五千年,在整个世界文化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古老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体验。同时,传统文化包含很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此,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方面展示给大学生并加以引导,提升人文修养。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策

(一)变革思想,重置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者尤其是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文学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大素质教育投入,将文化教育课程提升到与专业课程并重的高度,重新设置学时学分。另外,可重新编纂系列教材,尤其是能凸显人文精神的优秀教材,尽力开展相关课程,让大学生能意识到学校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在全世界掀起“中国热”的时候,中国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而国内高校更加不能丢弃,应该将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作为神圣的使命,培养大学生继承民族文化精髓,提升人文素质的责任感,铸就民族精神。

(二)积极创新,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在很多高校也设置相应的文学教育的课程,最主要的便是大学语文,注重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但这并不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大学阶段更加注重的。因此,文学教育不应该仅仅学习文学作品的表面意义,更应该理解它的真正内涵,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和人格魅力等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文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把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发挥到极致,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改革考核机制

人文素质包括很多方面,人文精神是其核心,而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也是其重要内容,对于人文素质的考察若是像传统的考试那样肯定是行不通的,人文素质教育成果更多的会体现在平时的生活中。因此,考核机制的变革势在必行,对于文化教育的检验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例如,观察学生在平日参加活动时候的表现,也可以在平常教学中举办一些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各种考核机制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观察其可行性,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为了实现人文培养的目标,大胆积极地探索都是值得的。

(四)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人文氛围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积极作用。文化课程的学时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相反,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培养的。因此,利用课下的时间便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举办各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文化活动。比如,人文讲座、文学社活动、开办汉服社等,延伸文学教育空间,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对文化方面的交流,拓展知识面,塑造思维方式。更重要的,要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其创造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又推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