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2 17:44:04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第1篇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P63~64例1、例2及练一练。

2、教材结构、地位及作用:

本课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部分内容可分为两层来安排教学。第一层:认识列举法。第二层:学会列举。即:例1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始,让学生初步体会按一定顺序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进一步突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加深体会。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灵活选用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在思维方式上,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论文,但抽象思维一般都还处于无序状态,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设计理念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设计中,我在不改变教材的设计意图的同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真正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自主参与,亲历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本节课教学设计,我力求“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3、尊重差异,分层施教。“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坏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的设计,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大胆的预设,根据预设的情况,灵活选择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发展他们的个性小学数学论文,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

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五、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表格。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力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策略的价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合作探究,体验策略——比较反思,感悟策略——运用拓展,形成策略——总结反思,内化策略。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问题引入:用1、2、3这几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2、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把组成的三位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这在数学上叫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策略。

【设计意图: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知识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创设用不同数字组成三位数的问题情境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合作探究,体验策略

第一层:教学例1 (简单列举)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出示情境图,王大叔 :“我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明确:花圃是长方形的小学数学论文,周长是18米。

呈现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围羊圈”改成“围花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2、动手操作,交流围法。

提出要求:周长是18米的长方形花圃可以怎样围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提示:可以围一围、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与生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围成的长方形花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汇报,课件相机出示围成的4种不同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需要有条理地一一列举。】

3、填表列举,解决问题。

谈话: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说明长与宽的和是多少?(9米)

师:你能把这些围法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并填写在表中吗?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第2篇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P63~64例1、例2及练一练。

2、教材结构、地位及作用:

本课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部分内容可分为两层来安排教学。第一层:认识列举法。第二层:学会列举。即:例1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始,让学生初步体会按一定顺序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进一步突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加深体会。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灵活选用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在思维方式上,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论文,但抽象思维一般都还处于无序状态,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设计理念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设计中,我在不改变教材的设计意图的同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真正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自主参与,亲历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本节课教学设计,我力求“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3、尊重差异,分层施教。“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坏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的设计,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大胆的预设,根据预设的情况,灵活选择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发展他们的个性小学数学论文,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

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五、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表格。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力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策略的价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合作探究,体验策略——比较反思,感悟策略——运用拓展,形成策略——总结反思,内化策略。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问题引入:用1、2、3这几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2、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把组成的三位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这在数学上叫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策略。

【设计意图: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知识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创设用不同数字组成三位数的问题情境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合作探究,体验策略

第一层:教学例1 (简单列举)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出示情境图,王大叔 :“我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明确:花圃是长方形的小学数学论文,周长是18米。

呈现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围羊圈”改成“围花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2、动手操作,交流围法。

提出要求:周长是18米的长方形花圃可以怎样围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提示:可以围一围、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与生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围成的长方形花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汇报,课件相机出示围成的4种不同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需要有条理地一一列举。】

3、填表列举,解决问题。

谈话: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说明长与宽的和是多少?(9米)

师:你能把这些围法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并填写在表中吗?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第3篇

这道题有好多种排法,我列出了下列这些:

1234 1243 1324 1423

2134 2143 2341 2431

3124 3142 3421 3412

4123 4132 4312 4321

然后,我就给出了这道的答案,一共有16种排法。可爸爸赶紧就说:“你好像漏了一些排法呢!”。然后我在爸爸的提醒下,又回头看一遍,想来想去终于发现还少了下面这些排法:

1342 14322314 2413

3241 3214 4213 4231

加上漏掉的这些排法,正确的答案是一共有24种排法。写完题目后,我就跟爸爸说这种求排法的题目可真容易错啊,少想到一种排法就错了。爸爸就笑着说:“那我们学数学,就是要利用方便的方法确保题目得到正确答案啊,容易错就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我就好奇的问:“那像这种题目,除了一种一种的列出来,还有什么好办法么?”爸爸就开始用笔在纸上画起来,边画边教我。

爸爸让我把排队想像成4个从左到右方框,四个人想像成四个玩具,求排队的排法就相当于求四个玩具按不同顺序放入方框的放法。在放第一框时,由于目前手上还有4个玩具,所以放第一个框会有4种不同的选择;放好第一个框后,手上只有3个玩具了,所以往第二框里放就只能有3种不同的选择了;放好前两个框后,手上只有2个玩具了,那第三个框里放的玩具就只剩2种选择了;放最后一个框的时候,手上只有1个玩具了,所以就剩一种选择了。爸爸说,因为排队是跟每个方框的顺序有关的,所以把四个方框的选择数相乘就是排队的总方法数了。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第4篇

学生在科学自主探索式学习过程中,其分析解决问题的应对能力、搜集筛选信息的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培养,所以说“问题解决”教学恰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学生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该模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意识。总而言之,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分析如何提高小学科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质量

1.培养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科学教师先对学生做出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对自身所学的科学知识产生某种疑问,学生在困惑心理的驱使下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在该探索过程中科学教师一定要将引导工作做好。科学本就源于生活,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通过引入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在科学实践中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科学教师在讲空气知识前可以创设以下场景:在某容器中装水,水进不去,此时科学教师让学生自行猜想发生该现象的原因,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此外,科学教师在讲物体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的科学知识时,可以事先准备竹牙签、泡沫、鹅卵石等生活常见的材料,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想并探究其中原因,使学生对密度、质量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踊跃表达,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分析中学习新知识,并快速理解知识的内部原理,并将学习迁移理论渗透到科学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还应该注重运用前后知识点的内在关联,将学习迁移理论巧妙地运用到教学当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探索的能力是“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价值体现,该项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让学生成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主体,科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学生解决问题期间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此期间科学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并做到认真倾听,对学生的想象、研究给予充分认可,并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使学生不仅可以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还要对自身的不足之处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以此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热忱。(2)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需求灵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该过程中,科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工具,还可以通过游戏、趣闻竞答等诸多形式引导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3.为学生预留足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真正主体。

在实行“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积极组织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该过程中,科学教师要尽量避免大包大揽现象的发生,使学生可以以自我探索式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摸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科学教师要对自身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第5篇

1.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素质不高,导致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既是引导者也是教授者,教师的素质决定学生的素质。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师普遍呈现出素质不高的情况,因此,教师素质急待提高。

2.盲目追求教学形式多样性

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需要利用一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从而将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但很多教师只是盲目地追求教学形式多样化,导致在教学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其中,主要的教学形式就是进行知识展览,把数学课堂当成展示道具的地方,严重影响数学教学质量。

3.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在进行合作学习时,经常出现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能力的问题,这种问题的产生直接导致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浪费了学习时间,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学习能力都能产生良好的促进效果。而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能力,这个问题的出现对于课堂学习而言非常不利,教师为学生安排合作学习的课题,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果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能力,那么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完全等于浪费课堂学习时间,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也难以提高。

二、解决小学数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进行教学,应该明确教学任务与责任,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的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素质作为教学目标。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教师的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是教师思想素质与自身的业务能力。由于教师的工作性质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教师这个职业自古以来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虽然教师的考核已经在积极进行中,然而,对教师的工作成果是很难进行测量的。由于我国教育部目前已经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中,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态来从事自己的职业。另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通过加强学习,与其他教师的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良好发展。

3.改革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针对教师盲目追求教学形式多样性的问题,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小学数学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探究式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对上述几种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并且结合教学中存在着的不足,对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进而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第6篇

通过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可以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当中,学生在该情境下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观察、思考、实践、探索中寻找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一定的科学猜想;在了解科学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课题结构有一个深入理解,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学生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下会形成一定的科学知识结构,学生在应用、发展过程中会获得一定的科学情感体验,并对科学的价值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建立科学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科学自主探索式学习过程中,其分析解决问题的应对能力、搜集筛选信息的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培养,所以说“问题解决”教学恰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学生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该模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意识。总而言之,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分析如何提高小学科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质量

1.培养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科学教师先对学生做出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对自身所学的科学知识产生某种疑问,学生在困惑心理的驱使下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在该探索过程中科学教师一定要将引导工作做好。科学本就源于生活,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通过引入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在科学实践中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科学教师在讲空气知识前可以创设以下场景:在某容器中装水,水进不去,此时科学教师让学生自行猜想发生该现象的原因,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此外,科学教师在讲物体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的科学知识时,可以事先准备竹牙签、泡沫、鹅卵石等生活常见的材料,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想并探究其中原因,使学生对密度、质量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踊跃表达,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分析中学习新知识,并快速理解知识的内部原理,并将学习迁移理论渗透到科学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还应该注重运用前后知识点的内在关联,将学习迁移理论巧妙地运用到教学当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探索的能力是“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价值体现,该项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让学生成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主体,科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学生解决问题期间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此期间科学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并做到认真倾听,对学生的想象、研究给予充分认可,并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使学生不仅可以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还要对自身的不足之处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以此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热忱。(2)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需求灵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该过程中,科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工具,还可以通过游戏、趣闻竞答等诸多形式引导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3.为学生预留足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真正主体。

在实行“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积极组织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该过程中,科学教师要尽量避免大包大揽现象的发生,使学生可以以自我探索式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摸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科学教师要对自身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第7篇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 基础教学 语法知识 语言交往 双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颁布并实施新课程标准,是对我国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全国聋教育在这个重大教育背景下进行积极的改革,特殊教育学校也需要大胆尝试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的使用。因为失聪,聋童在与人交流中存在了一定的障碍,这必然使之形成在认知上的依文学语,生理上的以耳代目以及抽象思维上的滞后与形象思维上的发达等思维特点。

1存在的问题

1.1中高年级忽略基础教学环节

在教学上,中高年级比较偏向于节,段,篇,而词句间的基础教学环节却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在上课时,教师一般不会在学生生词理解、句意理解以及文字语言表达的连贯意思上认真地运用直观方法来帮助他们,而是只用手语在一两个课时上打出课文内容就开始分析课文阶段。

1.2忽视对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是在与周围人的交流中的,聋生亦如此。聋生与他人交往最直接的方法是学习语言并运用语言;而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恰就是缺少了培养语言交往的能力,也缺乏了对培养聋生交往能力的研究与探讨。

1.3忽视对聋生语法知识的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多地鼓励学生使用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使得学生思维较活跃,也敢于表达,但是他们却写出语序颠倒的作文。在学语阶段,健听儿童便能够获得各种语言的声音且懂得语言的意义与应用的环境,并从语义中判断环境对其自身的要求,进而根据这个要求来支配自己的活动与语言的选用;尤其是在学语的同时一并掌握了句中词语组合的原则。然而聋童却因为耳聋,形成了环境与语言相脱离现象。哪怕在低年级时候他们学习了较多词汇,但也因为他们没能及时获得组合词语的原则与语言应用环境等原因,所以写不出自然、通顺、有条理的句子。虽然教师的教学达到了标准,但也没有对其重视与强化,所以对聋生掌握语法知识的需求与渴望无法满足,这就导致了他们表达上的障碍。

2解决对策

2.1教师要成为双语转换的平衡使用者

有相关专家曾说:聋人手语跟健听儿童口语相同,在他们思维发展的早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学习研究并掌握甚至精通聋人母语,自然手语;然后用自然手语来帮助聋童学习文化知识,语言以及发展思维。进入中高年级,教师应该充分应用自然手语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并让他们理解手语与汉语的不同,教会他们运用母语来学习汉语与科学文化知识。然后在语言实践中对他们的汉语语法知识进行不断丰富,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也要对他们从手语转换成汉语行为重视,从而使聋童的语言发展真正从手语中起到促进作用,让双语转换在教师与学生中平衡使用。

2.2加强语言教学中的基础教学环节

虽然低年级学生能够掌握大量词汇与句子,但是他们并不能准确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子,所以在中高年级,依然要对语句教学重视。从词、句开始,帮助他们认识生词并理解句子意思以及注意词语的积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分析课文。第一,用多样化手段。聋童有听力障碍,所以虽然他们见过学过很多东西,但是不能将他们所见所学的那些东西与语言文字一一相对应;这就要求教师应用多种手段(多媒体等)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与语言文字进行理解。第二,针对性地练习强化。学完不等于掌握,针对性地练习可以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让他们真正理解课文。听说读写同等重要,拒绝厚此薄彼。

2.3注重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回归到社会中与广大健听人交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目前的语文教材,大多基调都是叙述式的语言,对话材料少之又少;要提高聋生语言交往能力,课文内容的灵活运用以及对话内容的增加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去改变这种现状,先是要根据教材内容对聋生语言交往欲望的激发;然后创造情境给中高年级的学生,有步骤、有目的的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奖励语言运用好的学生;最后告诉他们手语与口语表达一样重要。

2.4渗透语法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法教学不同于健听学校,前者需要自然通俗;突出语言的使用规律而不是详细介绍语法的理论知识;要实用,具体以及通俗,简洁的说明语法规则;在各个教学段里由浅到深地穿插语法规则中的每个语法点。教师还应该向中高年级的学生渗透句子排列规律以及组合规律。现在的语文课文中,一般只包括语言材料与练习两方面,并不适合聋生;这就需要从聋童的角度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处理――在那两方面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语法点与对话。

3结论

总而言之,要用多种手段来发挥语文教学这能够培养聋生语言能力的主阵地的真正作用,让聋生也能够通过交往与沟通,实现语言交往能力,为他们能够早日回归社会做个良好前提。

参考文献

[1] 邱以亮,邱琨.浅谈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学[J].黑河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