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改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1 17:14:31
教改论文

教改论文第1篇

关键词: 作文 教学改革 规律和经验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尺度,应当引起重视。”这两年来,我校语文教研组在全面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下,始终把作文教学改革放在首位,并在卓有成效的教改实践中悟出了一些规律,一些经验。下面就此作简单回顾。

一、更新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的

对于作文教学,我们传统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写出好“文章”来。老师的精力往往集中于如何出题目,如何讲要求,如何作提示启发等上面。实践证明,如此的教学思想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的要求提示,勉强完成,效果很不理想。正因如此,我校语文教研组在认真学习新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作文教学的得失,认为作文教学不只是训练表达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认识能力的培养过程,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必须先提高认识能力。要立足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形成自觉写作的良好习惯。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生中曾有这样的顺口溜:“不怕狼,不怕虎,就怕星期五(写作文)。”作文难,难作文,这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拿到作文题,拧断双眉,感觉无从下笔。脑子空空,肚里空空,笔下空空。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不勤练,不想练,甚至产生畏惧心理。而这种状况的形成,除了一些消极思想因素以及文字表达能力低下的影响外,感知社会的能力和习惯,老师的出题、指导、改评等,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引导观察,感知社会,积累材料。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根本源泉,没有一定的生活认知是不能写好文章的。因此,我们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惯,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把观察到的人、景、物分门别类,储存备用;让学生充当“小记者”,到街上摊点、厂矿等去走访,了解人情世故,把握时代脉搏;跟学生讨论当今热点话题,领悟其中真谛。另还进行多次的观察比赛,那些妙趣横生颇富启发的比赛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结果表明,学生的写作材料丰富了,“言之有物”了,就愿写、想写、多写、有兴趣写,笔下就会生出“花”来。譬如,武宣大桥朝夕的雄姿令人赞叹,补鞋匠的艰辛、勤劳颇让人同情,营业员的尖刻泼辣使人不屑,学校食堂的乱倒剩饭让人义愤等,不一而足。优秀作文层出不穷,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大得到提高。

(二)灵活指导,巧妙出题。

作文的指导固然重要,它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但假若这一过程过多地设置条条框框,死死板板,比如死定“主题”,硬套“模式”等,那将使学生的思路钻进死胡同,勉强地依样画葫芦,这样写出的“八股文”当然不会是高水平的作文。我们经过总结这种得失以后,便致力于打破这种旧模式,并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一是根据刚上过的课文,多角度地进行拟题,变向性地进行构思、仿写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拟出题目,指导学生散发性地进行采料、构思,允许学生有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尽量写出真情实感。三是一题多写,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知道砖头不但能砌高楼,还能用来垫东西、打狗、甚至当枕头用等。对材料尽量能化平淡为新颖,化简单为深邃。四是给学生提供材料,自由命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五是联系前面讲评,有针对性地指导出题。结果证明,灵活的指导方法,剌激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了写作兴趣。

(三)改评一分为二,重在鼓励。

学生作文的提高总有一个过程,对好作文加以肯定,这是容易做到的。对较差的作文,若只是一味简单粗暴地予以否定,那可能就不会收到什么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使学生一蹶不振,再无作文兴趣。我们在评改作文过程中,采取了一分为二、鼓励性原则,不管对优还是对差,我们都是在指出不足的基础上,挖掘闪光点,重在鼓励。特别对学困生,我们注意用放大镜找出他们作文的一些“优点”加以肯定,予以鼓励。结果学生都看到了光明,作文兴趣倍增。

(四)重视自改,授之以渔。

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老师的批改固然重要,但学生的自改却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步骤。在教改实践中,我们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对作文的自我批改。我们从内容、结构、字词句等方面分别进行修改方法的指导。经常性地制造修改的机会,组织同学之间的修改经验交流,并适当进行归纳总结,使他们真正掌握到修改的门径。这样,不但提高了每次作文的质量,而且写作的兴趣也随之而来。

三、注意纵横联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写作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很多。其中的“听、说、读、写”更是难以分割,尤其是“读”与“写”。正如吕淑湘先生说的“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也不难了。如果只会糊里糊涂的读,必然也只会糊里糊涂的写”。读写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们重视了这一点,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在班上发动赠书捐书活动,并成立“读书角”经常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组织文学欣赏活动,指导具体的阅读方法。为增强写作基本功,我们组织了“词汇大赛”、“周、日记比赛”、“手抄报比赛”、“观察比赛”、“背诵比赛”、“古诗词竞赛(背默)”、“板报比赛”、“书法比赛”、“故事大王比赛”等。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作文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

四、及时总结得失,注意交流经验

教改论文第2篇

“当代的语文改革大多侧重在教学方法的修改上”,包括许多“优质课”、“最佳课”,也是在章法上作文章,精炼、巧练、多练、苦练,“闹闹腾腾20年,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据调查,学生学习多年语文,甚至不知“语文是什么”,说到语文就想到作文,想到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至于为什么作文,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和方法始终搞不清楚,一句“老师让做的”是唯一的答案。说话,作文不是学生交际本身的需要,没有个人价值取向的体现,这与未来社会要培养具有独立意识的创造型人才的目标相去甚远。而创造思维能力,对于现代人来说,更是十分重要。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只是来分析研究面临的事实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的解释,这些事实是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构的一种优良的心里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他强调了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人的重要性。这也是全面落实当得教育方针的重要所在之一。

二、教师本位明显语文教育改革

20年来的历程大体上由“满堂灌”到“满堂问”。“灌”教师本位思想支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问”说明教师本位思想虽然有了改变,但教师本位的教育教学事实仍然存在。当前为数不少的教师认识到“三为主”原则的同时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学中,这就使语文教育走进了“重知识灌输和技能的反复操练”的误区,学生在被动接受教育中普遍法不得法,心理素质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其作用。

而在语文教学中,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有较高的求知欲。从而扩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品格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一切动机也随之得到激励,从中知道学以致用,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要做到各个学生善于的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前提。

三、结论

教改论文第3篇

一、语文是一门基础人文学科。

语文学科是一个怎样的学科?换言之,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是一个争论已久而没有完全形成共识的问题。语文是基础学科,而且是最基础的学科,这是就其地位和重要性而言,对此基本没有什么异议。而就其作用而言,则有不少争论。十几年来占主导地位的意见是:语文是工具学科。也就是说,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工具。狭义地说,这一点是不错的。不仅不识字的人不能学习任何学科的知识,而且语文水平达不到一定程度,其它任何学科也难以学好。但语文学科又不仅仅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它本身又是一门重要的科学。若按现在时兴的学科分类,它所包容的二级、三级学科乃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无论社会和现代科技怎样发展,这一学科群的作用和地位都不会降低,相反,它们还将随着社会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继续发展,与时俱进,永葆青春。因而不能因为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把语文学科定义为单纯的工具学科。那样做,毫无疑问是贬低了语文学科的地位。

把语文学科视为纯工具学科的观点,与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的认识有密切关系。在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包括儿童的启蒙阶段和成人的扫盲阶段,学语文可以认为主要就是学“语言文字”。会认字、写字以后,就可以看报纸、读书、写信等等。对于语文学习的中级阶段,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之后,大部分今后并不继续从事语文及与语文有直接关联的专业,语文对于他们也主要是起工具的作用,这也是事实。但是仅仅根据这些来定义语文学科的性质,则肯定是不恰当的。因为毕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要从事语言学、文字学、文艺学、新闻学、文学创作、语文教育等专业的工作。不仅如此,语文学科在培养品德、增进修养、激发志向、陶冶情操、开发智能、提高素质等方面还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功能,其基础性人文学科的性质十分显著。由此更可说明,语文是工具学科的定义远远不能涵盖语文学科的功能和性质。

“语文是工具学科”的观点,已经给这些年来的语文教学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读写,重应考能力、轻实际水平,重标准化测试、轻主观性发挥的倾向愈来愈严重。片面追求“工具性”的结果,是大量的中学毕业生不会熟练运用语文工具,大学里对新生的语文水平普遍感到失望,社会上对各级各类毕业生的语文能力更是颇多微辞。语文成了受到教育内部和外部非议最多的一个学科。这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吗?!

二、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即将进入21世纪、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迫地要求它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1991年5月23日,同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发出了“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伟大号召。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素质教育”给以了明确的定义和阐述:“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这一文件对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决定了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必然趋势。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语文学科又肩负着重任,可以大有作为。

1、语文学科在让学生学会做人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现行语文教材是文选型。以后无论教材怎样改革,总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既适于阅读又便于写作借鉴的范文。这些范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内容中包含了大批堪为典范的人物形象,还有大量有关做人道理的精彩论述。这些内容经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和正确引导,毫无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效果。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对学生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许多学生回忆起他们崇敬的老师,往往说:“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而且教会了我们做人。”语文老师显然更有条件做到这一点。

2、语文学科最有利于让学生学会求知。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最便于自学的学科。在自学成才的群体中,通过自学语文,最后成为作家或其它方面专家的,大有人在。通过系统的语文教学,应该收到更好的效果。特级教师魏书生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教师之所以教学取得理想效果,就是因为他们充分认识并善于利用语文便于自学的特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达到了叶老所说的使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理想境界。求知应该是、事实上也的确是学生的迫切愿望与自觉要求。天然厌学的学生是不存在的。只要教师充分利用语文便于自学的优势,一方面注重加强学法指导,另一方面给学生留出尽可能充足的课外读写练习时间,那么,学生不仅可以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而且可以把在语文课上养成的求知习惯和学到的求知方法迁移到其它课程中去,实现学习的全面优化。不仅如此,这种求知习惯和求知方法还将伴随学生的一生,使其终身受益无穷。

3、语文学科最适宜于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学会生活,包括学会在艰苦条件下克服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环境的困难生存下去,也包括在比较优越的条件下使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意义。这一代的青少年处于中国人由极端贫困走向相对富裕的社会条件下,又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受过多少艰苦。祖辈、父辈则一方面因为他们是“独苗儿”而宠爱有加,另一方面又因为有了一定物质条件,所以把他们当成“小皇帝”,既十分强烈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对他们过分溺爱,以致于衣食住行都要全面包办代替。这样的孩子生活能力自然是极端低下的。让他们学会生活,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学科对此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范例可供学生学习借鉴。只要教师有这种自觉性,把教材学习与现实生活经常联系起来进行教育指导,并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有意创设情境给学生以必要的实际锻炼,就可以在教学生学会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语文学科对学生学会审美至关重要。

我们的语文教材,从文字到文章,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很好的审美材料。汉字的造型之美,是世界上任何文字无法比拟的。课文中的绝大部分篇章,又都属精品之列。其语言之美、结构之美、内容之美、风格之美、意境之美,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熟读精思,都可以程度不同地领略到。而作文教学,则要求学生利用课文学习中得到的审美经验,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表现美,对使学生学会审美更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学生再把课内的审美知识用于课外的阅读和艺术欣赏实践,其审美能力当然可以逐步提高。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众所周知,目前语文教学面临着几近“众矢之的”的困窘局面。尤其实行标准化考试之后,在大多数学校里,语文学科都成了高考的“拉腿学科”,语文教师也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所以如此,抛开语文以外的原因不讲,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把学生最有兴趣的学科变成了学生最厌学的学科;把最便于学生自学的学科变成了学生几乎无所措手足的学科。

说语文教学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人听起来可能难以接受。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是不是这样。

1、阅读教学方面:我们知道,不仅是青少年学生,即使中老年人也大都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和各种读物。我们说语文是最便于自学的学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此。可是这些年来,从小学到中学,语文课的教法大多数还是以硬性灌输为主。课本上的范文被我们肢解得支离破碎,讲解得味同嚼蜡;讲课几乎占用了全部课内时间,课外时间又几乎全被大量重复的训练题挤满。强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大多没有实际用处。课内学习不仅不能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反而硬性切断与课外学习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厌倦情绪便不可避免地形成了。

教改论文第4篇

教学文化分析是将学校组织作为文化实体来分析,认为“学校教育组织就像复杂的社会组织一样符合网络构成,而不是一个自由标、官方角色、命令和规则推动的正式系统”。文化分析关注课程变革的意义,它确定和检查教育时间所处社会文化环境里的变革过程。其中一个关键是“教学对教师的意义”和那些意义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不同,它不是特定的学校文化。教学文化承认学校教育本质上是教师做的,在很大意义上是一种普通的职业文化。它使用许多界定文化的词汇和“标准实践”、“共享期望”等。构成教学文化的规范、信念和价值观不具有平等的意义。按科柏特等人的说法,构成教学文化的规范、信念和价值观可分为“神圣的”和“世俗的”。神圣的被认为是不可更改的教师底线。依据教师实践的基础,当神圣的规范受到课程变革的挑战时,变革将遇到教师的抵制。例如,在许多教师看来,传授经典永恒的知识是神圣不可改变的,但如果有人提出知识是次要的,能力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课程实施重视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这一定会遭到极力反对。与神圣的规范相比,世俗的规范更容易变革。神圣和世俗的文化区分,有利于课程变革许多方面概念的重建,也为教师抵制变革现象提供基础。这种区别也帮助解释吸收变革时的不一致。它告诉我们:课程变革中包含的文化与学校中存在的文化优势越适合,它挑战的规范越少,成功实施变革的机会越多。因此,看起来,学科的基础革新与认识中的信念、教育中的教学时间越一致,他们创造出的“文化不协”就越少,因此更能为教师所接受,至少在中学如此。后现代的教学文化分析理论中,我们至少可以作出这样两点认识,一是教师与原有教学职业文化对课程改革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二是为了课程变革能成功,有必要建立合作的教学文化。

二、教学文化分析理论对课程改革的探索

教学文化可以被看成是课程文化的组成部分。课程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课程是文化的选择、改造和重组,这是课程文化学上的含义。教学文化分析理论所提出的教师教学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及合作教学文化的重建问题,为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从教学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应该充实以下两方面。

1、充分认识教学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前面说过,后现代教学文化分析理论中,教学文化指教师的职业文化,这种职业文化,对课程改革可以产生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教学文化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眼。首先,从大的方面说,国家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必须考虑教学文化的影响。作为国家来说,应该了解国家的教学文化,以求在课程改革中减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抵制。这不是说,国家为了这个目的,减低课程改革的要求,这种被动适应或许为课程改革创造一定的条件,但这会影响课程改革的质量。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积极寻求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所蕴涵的文化观念,极力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其次,从微观层面说,学校领导必须考虑本学校教学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学校是教育变革的基本单位,任何改革,没有学校参加,它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特别是课程观念变革的今天,课程管理体制由集权走向分权的趋势占据主流。把课程还给教师,教师从实施者走向课程的参与者,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一个主要趋势。所有这些要求校长必须对本校教学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然后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适当调节所推行的改革与教学文化的冲突,保持一定的张力。设法把教学文化从抵制改革的阻力转变为推动教师参与改革的动力,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发展。

2、建立合作型的教学文化

教改论文第5篇

语文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同时又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理论工具。语文对于信息的传递与获取具有直接的影响,是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基础,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作为主体,将课文进行段段分析,详细介绍各段的含义,殊不知却将文章的整体含义拆分,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出现了分离。然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依照教科书、标准答案、考试卷、教学参考资料来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也有统一的大纲要求。教师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照搬者、成了行政教育部门各项教学规定的机械执行者,将语文课程的教学变成了模式教学。课堂上没有审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以及思想的交流。语文的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积极性。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要求将人文因素放在教学任务的突出地位,目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才能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语文的文化性,又要突出其实践性的意义。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实践性相辅相成,应当使两者充分结合形成统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方法值得反思。例如:有些语文教师对于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缺少相应的认识,认为改革之后的教学是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淡化、削弱,只重视语文人文精神的教学,而对基础的字词句缺少相应的重视,甚至根本没有提及。还有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改革已经过时,反而忽视了平时的课堂教学,在公开课上更是很少提及。课堂的教学氛围虽然激烈、热闹了,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了,但是却缺少对于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更没有对于优美语言段落文字的分析鉴赏,而且还缺少必要的字词训练和积累。如果说学生连最基本的文字功底都没有,又何谈对文学更深层次的感悟,写出的文章也会语病百出、错别字比比皆是,就更难达到作者当时所要达到的写作目的。

2、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后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减少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课模式。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组织的重要作用,应该将大部分的时间交由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发现、自我讨论、自主学习。将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少讲或者是不讲,一些教师错误的观点意识,认为学生的讨论时间多了,课堂变的更加活跃了,就是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实际上热烈的讨论背后却脱离了开始的主题。课堂上教师做好引导作用,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主学习。尤其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诵读上,若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只是一味的互相讨论,任由自己的喜好展开交流,那么一节课后学生对于课文重点还将不能区分、把握,这样课程结束不仅没有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反而浪费了学习的时间。让学生主动、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确实符合新课改要求,但若只是一味的、没有根据的表达观点,又并非符合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求,那么只会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错误的理解。所以,要想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效率,就必须让教师在课堂上的“引路”、“主导”与学生的“创新”、“自主”有机结合。

3既要交流学习,又要独立思考

教改论文第6篇

1.1因材施教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08、09级数学教育专业学生采用的教材是李迺伯主编《物理学》(第二版),全书共分为十二章七十二节,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来看,教学内容较多,部分内容难度教大。为了切实提高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达到“让学生掌握够用的、能学会的物理思想、知识和技能”的目的,相关代课教师在早期教学实践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对一些偏难的、计算复杂的、分析繁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如:对热力学基础一章中的“耗散结构”、“能源与节能”;波动光学一章中的“光度”;侠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两章中“波函数及其统计”、“薛定谔方程”等进行了删减和整合。

1.2注重教学探究模式

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主动、互动环节及课后课题探究模式。督促和提倡学生课外自学,注重课前引导,利用学习任务单(预习提纲)等方式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调动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度。事先对课堂内容进行预习,并写出相关预习章节内容的预习提纲,这样一来让学生提前熟悉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再对其进行引导、思考和探究物理知识及教学要点,这样一来,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的掌握就变得容易起来,尤其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如:在具体操作中,一些学生以前在课堂上明显心不在焉,课堂气氛沉闷,通过这种方法的采用,学生在提前预习一边后,在课堂中更加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做笔记的学生也逐渐增加,师生问答也反映良好。这样既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加深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及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环节中还加入了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学生提前预习和复习,每节课就上一节课所学和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相关基础知识、主要理论等教学要点进行随机提问,并将回答情况记录,记入平时成绩。通过课堂提问与课外预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模式,督促和调动学生的自学,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撰写小论文,并在平时成绩中予以加分体现。课后小论文的论点(题目)是根据所学章节的相关学习内容任意选做,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它是由与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知识有关或具有时代气息的思维活动及学生的继续学习构成。拓展模块内容的确定,各代课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安排。

1.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

多媒体是结合多种表现信息的媒介如文字、图像、视频和声音等手段于一体,现在一般指融合幻灯、录音、电视和电脑等多种传媒的性能为一体的设施。多媒体技术就是要将多媒体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完成一系列随机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它主要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点。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密度和广度,提高课堂信息容量,做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当然,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不恰当运用多媒体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

1.4精心选择教学课件

牵强地选取材料来制作课件,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不利于掌握知识的准确性。运用多媒体目前来说主要就是教师对课件的制作。所有该课程的代课教师,都根据每一个年级,不同教材,通过收集大量教学资料和资源,对上课所用课件不断进行更新、充实和修改,形成了几个不同版本的教学课件,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1.5优化测评体系

结合教学改革成果,修订学校2012版教学大纲。结合新的教学内容模块,将以前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出勤、作业占30%),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60%的考核修改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出勤、作业、课堂情况等占30%,实验和课后小论文占10%)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60%的考核方式。

1.6精选作业

精选部分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习题作为作业,编制每章的综合练习,作为学生学习资料,为其学习创作了方便条件。虽然课后习题中计算题部分题目在教学辅导书中有解答,但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只有答案,没有解题思路和步骤,这样一来,给学生的课后自学造成了一定的困惑。编制相关的习题解答手册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应用物理相关知识和理论提供了有力保障。

1.7拓展课堂教学

研究和实践学生实验模块的内容,拓展课堂教学,巩固物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校已开出物理实验项目,精心挑选了多个在大学或者中学中已被大量使用,或正在被推广的、容易操作的相关物理实验,编制了相关实验手册,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巩固所必备的数学和物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拓展学生学习内容,为将来走向相关教师岗位打下基础。

1.8开展问卷调查

通过进行各项学生问卷调查,不断完善教改内容。通过调查结果反映出现在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学生的相关要求与希望,为进一步完善《普通物理》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及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以及完善方向。

2项目研究方法

该项目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际,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大量实践与调查,有力的支撑了正确的改革方向。

3项目完成情况及主要成果与特色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教材,修订了2010级教学大纲及2012及学分制教学大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不仅有注重学生专长发展的内容,还有适应专业需求和贴切现实生活的内容,将专长、专业、生活集于一体。(2)通过大量教学实践,研究探讨了每节课板书内容与课件内容的科学结合,修改教学讲义和教案,即发挥好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又将关键的教学内容用黑板演示分析,切实保证了学生课堂质量。(3)完成了2-4套的课件并刻录存档。(4)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对09级、10级学生进行了“《普通物理》课程学生学情调查问卷”及“《普通物理》多媒体教学情况调查问卷”。(5)在教学过程及课后加入课题探究模式,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理或物理知识的应用为论点,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并在平时成绩中予以加分体现。(6)改革测评体系,考试内容多样化。在考试题中体现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突出物理思想和解题思路。(7)讨论和实践进行了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知识的实验内容。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通过实验,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巩固了课堂教学知识。(8)实践和总结课堂提问内容的初步整理统计。(9)针对学生专业特点,结合不同教材,编写了习题和综合练习题,并对课后习题编写解答手册,巩固课堂教学知识。(10)总结教学改革成果,实际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4项目实施的效果

该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研究,对本校《普通物理》课程教学起到了极大的科学推动作用。在教学改革前后教学主要效果有以下变化。

4.1教学内容的变化

改革后的《普通物理》课程教学,与原来的教学相比,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选讲或者不讲,这样一来,选择符合教学实践的课堂教学内容,无论从教师授课或者学生学习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师和学生“双赢”。

4.2学生学习及成绩的变化

通过相关调查问卷和课后交流,对比之前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课堂气氛活跃,自学时间和能力增强,容易对课程内容理解和掌握。08级数学教育专业学生2010-2011学年第2学期共6个班《普通物理(二)》课程平均成绩为66.67,实践进行教学改革后,09级共3个班学生2011-2012学年第1学期《普通物理(二)》课程平均成绩为71.16;10级共3个班学生2012-2013学年第1学期《普通物理(二)》课程平均成绩为79.09。这说明改变考核方式后,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果。

4.3考核形式的变化

通过将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课外撰写小论文、实验操作等各种形式加入学生考核体系的实践研究,优化考核模块,使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培养物理思维能力,达到课程学习目的。

4.4师资方面的变化

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极大地得到了提高。通过交流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改进教学内容等过程,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来适应和完成新的教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该课程的教学团队,优化了师资。通过改革,教师普遍认为:此次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成绩评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与选择性,更符合大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业务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项目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思想

教改论文第7篇

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不平凡的20年。从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讲,它同样是不平凡的20年。20年来,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辉煌的乐章。

一、更新了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的变化是改革教学的先导。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加之后来“”十年的动乱,语文学科的性质被抹煞,致使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混乱,教学无所适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不仅给全国的经济吹进了春风,也给中学语文教学拨开了云雾。继“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之后,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也渐渐地举起了“改革”的旗帜。不过,要改革,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第一要著。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师是怎样更新教学观念的呢?

(一)破“满堂灌”为“启发式”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是扼杀学生活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质是不信任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正因为如此,教师教学只是一人唱独角戏,把知识嚼得细细的,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时可以不动脑筋,只要能像“容器”一样装进知识就行。不管你消化不消化。是懂了还是没有懂,教师是不多过问的。换句话说,教学任务的完成只是以教师讲授文章数量的多少为标准,例如一册《语文》课本内有30篇文章,教师全部“讲”了,那就算这位教师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这是一种只看数量不问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极其片面的。如若不改变这种状况,教学质量是难以提高的。

当然,我们只是认识到“启发式”教学是冲破“满堂灌”教学模式的最佳途径,于是,1982年我们就在全省范围内提出了“改革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式”的研究课题,通过报告会、示范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实践,提高效率。

现在,湖北省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研究仍在深入探讨之中。

(二)破“讲堂”为“学堂”

在启发式教学研究的启发下,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师对“教师中心论”有了进一步认识,一致认为,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它是对“教师中心论”的否定,同时,要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还必须进一步明确教学的实质,弄清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地位,掌握启发式教学中的技巧性的问题。否则,启发式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满堂问”就是“满堂灌”的一种变式,一种翻板。于是,1983年我们又在全省范围内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的研究课题,真正解决教学的方向问题。

从那时起,这一研究课题不仅在我省范围内,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油然兴起,其影响是深远的。

(三)破“无序”为“有序”

在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渐渐地把目光投向了作文教学的研究。其中,就是要解决作文教学中的“无序”问题。阅读教学教师还有课本,作文教学呢,教师手中无遵循的凭据,一上作文课,教师就摸脑袋,处于盲目性和随意性状态。这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作文教学的调查及作文序列的研究,并编写了《初中作文自能训练序列丛书》。

不仅如此,为了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我们还开展了作文教学全程性的指导研究活动,积极开展学生的文学社团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省学生的作文竞赛,等等。

现在,湖北省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面貌已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

(四)破“教书匠”为“教育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有效地解决教师队伍中的“断层”现象,我们一方面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使他们能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教学能手,直至教育专家。我们的措施是:举办各种类型的理论培训班;举办各种类型的研究活动;举办青年教师的优质课竞赛及其论文评比活动;提供实验科研课题,鼓励他们参加课题研究等。

20年来,湖北省已涌现出了一批教坛新秀。有不少教师在全国已赢得了荣誉,被称为教育专家了。

二、结出了丰硕果实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年来,经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结出了丰硕果实。下面列举几例:

(一)单元教学研究初见成效

1988年至今,湖北省中学语文单元教学课题研究已有11个年头了。课题名称是:三段六步多课型能级递进式单元教学。“三段”,是从学生学习的年段而言的;“六步”,是体现每一单元教学的步骤或环节;“多课型”是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在每一单元内的地位所采用的不同教学方式;“能级递进”,是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具体地讲,就是从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到鉴赏。这个“递进”是循序渐进的,是滚动式发展的。我们之所以确定这样一个研究课题,主要是因为它能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体现单元教学整体性原则,以及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即能级递进。这个课题的名称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从实践教学中渐渐明确的。从而也说明了一点,我们在单元教学研究中也走过了一段从蒙胧到逐渐认识的曲折过程。

现在,单元教学课题研究不仅深入人心,而且在全省范围内已广泛开展起来。起初只是在初中开展实验,现在已有不少高中教师也在运用单元教学的原理实施教学。

实施单元教学后,教学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从教师方面讲,普遍增强了三个意识:目标意识、整体性意识、流程意识。从学生方面讲,普遍增强了三种能力:自学能力、综合能力、迁移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实施单元教学后,避免了过去教学中机械重复的现象,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加教学的容量,而且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正如有的教师说:“传统的一课一教,贪多求全,胡子头发一把抓,轻重不分,主次不明,样样要求学生掌握,学生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死记硬背,恶性循环,造成学生过重的负担。单元教学要求围绕单元目标,在一个单元内按规律、有序列地完成一两个重点教学任务,突出单元内相对集中的主要目标,分清主次,重敲轻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这样不仅强化了重点,增强了教学力度,同时,相应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这正是我们教改的目的。单元教学能达到这一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证明了单元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推广的价值。

今年下半年,根据全省单元教学的发展状况,我们将准备邀请专家评估验收,作阶段性的小结,探讨深化问题。

(二)课内外衔接研究粗具规模

在单元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的领域又有所拓展,1993年,湖北省宜昌市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即“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现在,这一课题研究已经历了五个春秋了,遍及宜昌市的城镇和农村,平原和山区,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1998年,刘国正先生两次到宜昌,第一次是进行实地考察,第二次是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第二次,他带领了人教社及全国中语会的领导、学者、专家一行10人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影响是深远的。

为什么该课题能迅速发展并受到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呢?正如国正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一与生活相联系,必将面目一新。宜昌搞的课内外衔接实验,本质就是语文教学同生活相联系。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只靠课内是不行的,还必须把脚伸到课外去。”他还以《语文教学与生活》、《展开双翼才能腾飞》为题充分肯定了实验课题的方向。

正是因为方向对头,所以实验见效很快。对语文课,现在宜昌市的语文教师普遍乐教,学生普遍乐学。他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他们的校园环境增添了文学氛围,学生的视野开阔,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强,谈吐明快,举止大方。这就是该项实验所带来的效果。

不过,这项实验虽经历了五年,但毕竟只是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不断完善。今后要加强研究的力度,突出课题特点,在“衔接”二字上下苦功夫;加强科学管理,使实验纳入科学化的轨道。

(三)素质教育研究正在深入

实施素质教育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我省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不仅十分关注,而且也积极参与了研究活动,特别是鄂西边远的山区——鄂西自治州,那里的教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申报了该项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这样说,该项课题研究在湖北省是全面性的。为什么在“应试教育”笼罩下的今天,教师对素质教育研究还有这么高的热情呢?这与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不无关系。特别是语文学科,教师看到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更增添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我们的基本作法是:

第一,加强素质教育宣传力度,努力使教师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在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其创新精神。

第二,突出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梳理知识内容,明确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道德情操、民族意识、个性心理等教育内容,使学生早日成为“四有”新人。

第三,占领课堂主渠道,遵循教学原则,努力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培养学生自立、自尊、自信的精神,积极学习,提高能力。

第四,倡导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不断扩大知识视野,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第五,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等。

第六,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还要求教师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师表。同时,教师还要懂得教育规律,用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儿童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否则,就会迫使学生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所以,我们要下大力气抓好教师队伍素质提高。

现在,素质教育课题研究还只能说刚刚起步,阻力还很大,但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坚持下去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初步看到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状况,它是有领导、有计划地把改革逐步引向深入的,而且有一条明晰的发展轨迹。其间,我们还大力地鼓励个人的钻研精神,积极开展教改活动,如武汉市六级教师洪镇涛的“本体”课题研究,荆州市沙市区教研室特级教师邓嗣明的“情感目标”课题研究等都在全国颇有影响,为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光彩。

三、看到了美好前景

回顾20年来我们所走过的路,的确令人欣喜。它为我们证明了一条真理: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改革,才能兴旺;只有改革,才能发展。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20年时间只不过是一次短暂的停留,今后,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尤其是面向21世纪,不知有多少新的课题等待着我们去开掘,现有的课题还需要我们去深化,任重而道远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为了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加倍努力。为此,我们还必须注意:

第一,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教改实验已经证明,没有教育理论指导,教改的成效不会大,甚至坚持不下去,依然走回头路。即或有的实验有些成效,但因缺乏理论而失去了指导的意义,因此,掌握理论依据是教改成败的关键。当前,我们引进的国外先进理论不少,国内许多教育专家总结的经验也不少,特别是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的教育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去审视问题,才能大胆地去开拓进取。

固然,时代在发展,科技在飞跃,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开始运用,但这只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对大多数教师来讲,“科盲”现象还比较普遍,我们搞改革实验,仍然停留在落后的小手工劳动状态行吗?起码,当前掌握电脑操作,采用多媒体教学已是迫在眉睫了。否则,你的教改实验又有多大的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