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邮轮经济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1 17:12:30
邮轮经济论文

邮轮经济论文第1篇

【关键词】邮轮旅游;邮轮经济;研究进展;国内研究

一、引言

起源于20世纪初的邮轮,一直被作为跨州乘客、邮件运送的基本交通工具。随着航空业务投入民用服务后,跨海客轮日渐衰败,邮轮公司迅速转变思路,通过高档餐厅、奢华酒店、娱乐设施、康体中心等项目,以及沿途魅力航线,使邮轮旅游迅速成为体现奢华、高雅的旅游方式之一。近年来,国际邮轮产业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2010年中国沿海接待国际邮轮的港口共计16个,运营国际邮轮20余艘。参加邮轮旅游的出境中国大陆游客约40万人次,乘坐邮轮来华的国际游客约23万人次。随着旅游业发展正在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旅游业正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国内邮轮旅游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并分析近十年来的邮轮旅游研究文献,廓清国内邮轮旅游研究的思路和内容,以期能对国内相关研究有所借鉴。

二、研究文献分析

(一)文献选取

为掌握近年来国内邮轮旅游研究进展,本文选取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分别以“邮轮旅游”、“游轮旅游”、“邮轮产业”、“邮轮经济”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期限为2002年―2011年共10年,通过对所搜文献的甄别和筛选,确定了99篇邮轮旅游研究文献,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样本。

(二)文献分类

对各年份研究文献进行比较(图1),从邮轮旅游本身看,可将学者关注领域主要分为相关概念研究、国内外发展研究、邮轮旅游产品研究、邮轮旅游市场研究、国内竞合研究、邮轮经济效益研究、邮轮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等7个方面,各类研究文章数量如表1所示。

(三)研究方法

对邮轮旅游文献梳理分类可得,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一般描述性研究、一般性定量研究、构造模型研究、复杂性统计研究等4类,对文献进行分析如表3。

三、研究内容分析

(一)相关概念研究

Cruise ship译作邮轮或游轮,目前国内关于邮轮旅游相关概念与综述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游轮”与“邮轮”没有明确定义,研究者定义“邮轮旅游”多从文字表面出发,程天柱(2003)[1]认为“邮轮”、“邮船”己是过去的名词,从现代海洋旅游业发展的角度讲,应称之为做“游船”为宜,强调“游”之功能。詹伟芳(2008)[2]通过对国外邮轮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出邮轮旅游发生机制(见图2)并参照世界旅游组织(Th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对旅游者的定义对邮轮旅游定义如下:离开惯常环境连续时间不超过12个月,搭乘邮轮在海上巡游而非工作目的,途中停靠某地作短暂逗留,即使逗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人。

(二)国内外发展研究

自19世纪20年代邮轮旅游在国外兴起,先后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阶段,邮轮旅游研究体系已经比较完整,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有宏观到微观,主要涉及基本概念、对区域经济影响、游客行为、旅游目的地、旅游航线、旅游安全以及发展战略等方面,因此国外相对成熟的研究体系对国内邮轮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国内外对比研究中,程爵浩(2004)[3]研究了全球邮轮公司的经营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阶段、发展方向等;刘军(2008)[4]认为世界邮轮经济富于国际性、网络性、垄断性和高端性的产业特征,作为滨海港口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更是城市的战略选择,我国也要以之为鉴,抓住发展机遇,提高我国在国际邮轮旅游中的竞争力和地位;潘勤奋(2007)[5]在研究邮轮经济特点和邮轮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邮轮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为我国邮轮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余科辉等(2007)[6]认为由国际邮轮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可知,我国应从港口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发展邮轮经济,增加邮轮旅游潜在的顾客数量;田言付(2010)[7]研究了国际邮轮游客对三亚港口旅游接待的挑战;王莹等(2010)[8]通过对比欧美等国家邮轮旅游业的发展条件与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从加快母港建设、包装设计邮轮旅游线路、培育本土邮轮旅游品牌公司、引导邮轮旅游消费等角度提出了浙江省邮轮旅游的发展对策。

(三)邮轮旅游产品研究

邮轮旅游作为一种半自助度假旅游产品,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术界对邮轮旅游产品研究逐渐开始关注,自2000年开始,深圳中达集团、上海万邦集团、北海茗花豪华邮轮服务有限公司等国内企业初步进入邮轮旅游产品的经营领域。目前我国邮轮旅游产品主要由大旅行社组团、国际游轮公司自行销售、旅行社包销等方式实现。

郑惠(2009)[9]在供给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发现市场供给和旅游者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内邮轮旅游发展的产品开发对策;孙玉琴(2010)[10]通过对我国海洋旅游资源与可开发的海洋旅游产品进行分析,为有效利用海洋资源,打造既具有区域特色又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旅游产品,构建了我国海洋旅游产品体系(见表4);兰珊珊等(2010)[11]通过构建邮轮旅游产品感知价值评价模型,认为新奇、享乐和控制这三个情感因素在度假者邮轮体验的价值感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四)邮轮旅游市场研究

邮轮旅游市场研究主要包括市场分布及特征、供给、需求、营销等方面。李艳松(2011)[12]指出欧美邮轮旅游趋近饱和,国际邮轮产业正将发展重点转向亚洲等新兴市场,中国沿海已初步形成依托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形成的东北亚邮轮港口群、依托珠江三角洲和环北部湾形成的东南亚邮轮港口群和依托海峡西岸和台湾岛形成的(台湾)海峡两岸邮轮港口群,中国正日益成为全球邮轮产业的新中心;杨敏(2009)[13]根据中国邮轮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了目前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并对邮轮旅游市场定位、了解邮轮旅游需求、市场营销、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做出对策分析;伍建海(2010)[14]以游客为研究主体,分别从游客、旅行社和邮轮公司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国内邮轮旅游市场的发展对策。

另外国内学者对邮轮旅游市场营销也做了相关研究。贾亚顺(2010)[15]通过对国际三大邮轮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探求了三大国际邮轮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营销策略;孙丽坤,乔勇(2010)[16]将顾客价值空间模型引入到邮轮旅游营销领域,提出了邮轮旅游营销中提升顾客价值的策略;程爵浩(2010)[17]认为我国邮轮经济尚未形成体系化的产业全貌,影响到我国邮轮港口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系统、全方位构建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基础体系;徐虹,高林(2010)[18]将供应链的模型引入到旅游业中,构建了以邮轮公司为核心的邮轮旅游供应链模型,从供应链的视角分析了邮轮旅游产业的构成及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叶欣梁,孙瑞红(2007)[19]从旅游者角度分析游客对邮轮产品的需求,提出上海邮轮旅游市场开发的目标定位;刘艳(2010)[20]针对天津邮轮旅游市场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王冠兰(2009)[21]探究了嘉年华邮轮公司的市场布局结构及特点、客源市场、经营效益,与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了对上海发展邮轮业的对策和建议。

(五)国内区域竞合研究

中国作为世界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沿海分布着大连、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厦门、深圳等众多港口城市的优良海湾。张广海等(2009)[22]通过构建区划评价模型,运用系统聚类分析与三维魔方图方法将中国大陆53个沿海城市划为海洋旅游优化开发区、海洋旅游重点开发区、引导开发区、与适度开发区;聂莉,董观志(2010)[23]建立了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城市邮轮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深入比较各港口城市之间邮轮旅游的差异;蔡晓霞、牛亚飞等(2010)[24]根据港口支持条件、旅游资源潜力、旅游市场潜力、旅游企业运营能力、城市经济支撑能力、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等六个方面因素构建邮轮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城市发展邮轮产业潜力进行评价(如图3)。

国内研究者在研究我国整体邮轮市场的同时,也将视角细化到各港口城市进行微观研究。姜秀敏(2006)[25]从市场与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对上海邮轮经济发展的潜力进行分析,认为上海邮轮旅游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在游客量和邮轮旅游产品潜在供给能力,加之上海的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的优势,适宜邮轮经济的发展;李玉华(2010)[26]通过对上海邮轮旅游SWOT分析,也得出同样结论;骆培聪等(2011)[27]对海峡西岸经济区邮轮旅游发展进行SWOT分析,建议推动以厦门为中心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邮轮旅游的发展;孙亮亮(2008)[28]对厦门港邮轮经济发展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张等(2010)[29]对青岛邮轮旅游市场的现状及潜力进行分析,认为青岛将成为国际邮轮公司青睐的邮轮挂靠港城市,向中国北方重要邮轮母港的方向努力;于德全(2008)[30]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全面研究了大连邮轮母港竞争力;曲向华(2008)[31]提出了珠海发展邮轮经济的相关对策;亓元等(2010)[32]则通过中国港口城市邮轮产业竞争力测度对三亚邮轮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总体来看,国内有关邮轮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沿海区域各主要城市的研究,中国邮轮旅游将以上海为中心港,深圳、天津分别为南北方区域中心港,辅以青岛、大连、宁波、厦门、海口等为主要港口的整体空间格局。

(六)邮轮经济效益研究

邮轮经济是由邮轮产业的运行与发展而推动、拉动相关产业,形成多产业共同发展的经济现象,邮轮产业自诞生以来因1:10-14的经济带动比例系数被称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国内研究者多从其经济属性研究邮轮旅游如何能够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在区域邮轮旅游经济研究方面,胡建伟,陈建淮(2004)[33]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分析了上海发展邮轮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形成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郭明珠(2009)[34]全面分析了珠三角邮轮经济发展;董观志(2005)[35]分析了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现状、意义、存在问题与对策。

邮轮经济作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学者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其进行了诸多研究。潘勤奋(2007)[36]对邮轮经济定义为:由邮轮抵达之前、抵达、停靠、离开邮轮码头所引发的一系列产品与服务的交易,包括港口补给、码头服务和邮轮游客、工作人员离船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所引发的综合经济现象,并总结了邮轮经济的三大属性,即节点经济、本土经济、集聚经济,在此基础上,顾皓(2008)[37]认为邮轮经济效益主要分为游客与船员在母港的消费和邮轮公司所需的服务消费;张晓娟(2008)[38]、栾航(2008)[39]分别研究了邮轮旅游经济效应及其传导机制、邮轮港口对区域经济带动量。从整体来看,邮轮旅游经济属性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七)邮轮发展战略研究

邮轮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主要包括我国邮轮旅游发展模式、发展趋势以及战略选择等方面。林越英(2005)[40]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等方面,对海洋旅游开发包括邮轮旅游产业在内的相关战略进行了初步探讨;黎章春、丁爽等(2007)[41]对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可行模式与对策进行分析;崔婷婷(2009)[42]将目前我国邮轮旅游的发展趋势概括为:核心形式刚刚起步,延伸形式多却散,精品少,远洋型和近洋型邮轮旅游国内还是刚刚起步;杨丽芳(2009)[43]对中国发展邮轮经济进行SWOT分析,界定中国邮轮经济发展的空间目标,提出中国邮轮经济的空间战略选择。

此外还有少部分学者从邮轮旅游安全、邮轮旅游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四、研究内容评价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分析,本文从研究的基本方向、主要热点以及存在问题三个方面,对国内近十年的邮轮旅游研究进行评价。

(一)基本方向

国内邮轮旅游研究经历了研究区域逐渐扩展、研究内容不断细化的过程。邮轮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随着研究逐渐深入,其研究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从国家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进行宏观战略角度研究到区域邮轮产业专题研究,到城市邮轮旅游发展研究,再到邮轮旅游产品、市场、线路研究,学术界研究的对象呈现具体化、微观化;在注重邮轮旅游市场供给研究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市场需求的研究;而从邮轮旅游主体到周边服务配套设施,从有形产品到无形服务的研究说明研究的全方位、多元性。

(二)研究热点

尽管国内对邮轮旅游研究的研究逐渐深入细化,呈现出全方位研究的特点,但从文献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邮轮旅游的研究存在以下热点:

1.邮轮旅游经济效益研究

邮轮旅游的较高经济带动系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从文献的数量来看占总数的近1/3,研究者从推动制造业、运输业、服务业、金融业等角度阐述发展邮轮旅游的巨大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研究成为邮轮旅游研究的基本主线,较为准确的体现了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特征和邮轮旅游市场特征。

2.邮轮旅游城市竞合研究

从样本来看,对港口城市和沿海区域的邮轮旅游发展研究是目前国内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主要表现在单个城市的邮轮产业发展对策、全省邮轮旅游战略布局研究以及我国东部沿海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珠三角经济区以及北部湾经济区邮轮旅游发展竞合关系研究。

3.邮轮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邮轮旅游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刚刚起步,而在欧美国家已经基本成熟,因此国内邮轮旅游市场与国际市场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邮轮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如产品价格、产品时间等所出现的结构性失衡。国内研究者多从产品设计、市场供需、营销宣传等角度探讨,以期构建适合我国客源实际需求的邮轮旅游产品,对接国际邮轮旅游市场。

(三)存在问题

1.理论研究不足

由于我国邮轮旅游发展与国际邮轮旅游发展存在时间差,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成果数量也较少,虽然部门学者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邮轮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从一个或多个方面对我国邮轮旅游发展进行研究,但目前还缺乏完整的分析框架从整体角度全面展现邮轮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研究方向单一

目前国内有关邮轮旅游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港口城市建设、邮轮市场特征、邮轮经济效益、区域发展战略等角度,而针对邮轮、邮轮旅游者、游轮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研究少之又少,表现为客体研究多、主体研究少的特征。在研究文献中很少有对邮轮旅游安全方面的研究。

3.旅游行业介入滞后

4.旅游文化缺失

由于我国邮轮旅游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学术界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均倾向于邮轮经济如何健康快速的发展,更多的探讨硬件设施、管理体制、市场运行,在已有的文献中还没有学者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研究邮轮旅游。

5.定量研究不足

从梳理的文献来看,国内大部分文献的研究方法为简单的定性描述,主要集中在通过描述世界邮轮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海洋旅游资源的赋存特征、沿海城市港口建设条件来分析我国发展邮轮旅游的优势和机遇,进而提出邮轮旅游发展对策,基本采用“现象―问题―对策”模式,只有10%的文献采用数理统计和构建模型的方法,对邮轮旅游现象缺乏定量研究。对邮轮旅游的研究应当定性与定量研究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

五、结论与展望

总体来说,国内邮轮旅游研究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研究者开始从理论角度构建游轮旅游研究体系,研究内容趋于细化,研究方法也逐渐多样。我国邮轮旅游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在引入国外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环境状况以及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完善,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和旅游业发展的邮轮旅游的理论体系和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代旅游业迅猛发展,国民休闲度假需求日渐迫切,相信凭借诸多沿海城市适宜发展邮轮旅游的有利条件,在政府的合理规划建设,规范管理下,我国邮轮旅游一定会早日与国际接轨,成为国际知名的邮轮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

参考文献:

[1]程天柱.从“邮轮”到“游船”[J].科技术语研究,2003(4):27-28.

[2]詹伟芳.国外游轮旅游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2):118-123.

[3]程爵浩,高欣.全球邮轮旅游市场发展研究[J].世界海运,2004(04):25-27.

[4]刘军.世界邮轮经济发展的路径方向[J].上海经济研究,2008(10):105-107.

[5]潘勤奋.国际邮轮经济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和产业,2007(10):14-17,24.

[6]余科辉,刘志强.世界邮轮旅游目的地与邮轮母港研究[J].商业经济,2007(7):94-95.

[7]田言付.国际邮轮游客对三亚港口旅游接待的挑战[J].中国港口,2010(1):21-25.

[8]王莹,徐月异.国际邮轮旅游发展及对浙江省的启示[J].江苏商论,2010(9):123-126.

[9]郑慧.基于中国旅游者需求的邮轮旅游产品开发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0]孙玉琴,甘胜军.我国海洋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及上海的选择[J].企业经济,2010 (03):143-145.

[11]兰珊珊,陈雪琼.游轮度假者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研究[J].企业活力,2010(07):37-40.

[12]李艳松.中国邮轮市场发展初探[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02):79-80.

[13]杨敏,陈娟.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开发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04):96-97.

[14]伍建海.国内邮轮旅游市场发展探析[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5):279-280.

[15]贾亚颀.国际邮轮公司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商界,2010(02):155,157.

[16]孙丽坤,乔勇.基于顾客价值空间模型的我国邮轮旅游营销策略探析[J]. 企业经济,2010(08):156-158.

[17]程爵浩.中国邮轮经济的发展形势及其若干问题[J].港口经济,2010(02):27-28.

[18]徐虹,高林.基于供应链视角的邮轮旅游刍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2):58-62.

[19]孙瑞红,叶欣梁.上海邮轮旅游市场开发的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03):165-169.

[20]刘艳.天津邮轮旅游市场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2010(08):71-72.

[21]王冠兰.嘉年华邮轮公司市场布局与经营效益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2]张广海,刘佳.中国大陆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1-8,55.

[23]聂莉,董观志.基于熵权-TOPSIS法的港口城市邮轮旅游竞争力分析[J].旅游论坛,2010(06):789-794.

[24]蔡晓霞,牛亚菲.中国邮轮旅游竞争潜力测度[J].地理科学进展,2010(10):1273-1278.

[25]姜秀敏.上海邮轮经济发展的潜力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6

[26]李玉华.上海开发邮轮旅游的SWOT分析[J].特区经济,2010(06):47-48.

[27]骆培聪,张莹莹,畲赛芬.海峡西岸经济区邮轮旅游SWOT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6,83-87.

[28]孙亮亮.厦门港发展邮轮经济研究[D].上海:大连海事大学,2008.

[29]张,曹睿等.青岛国内邮轮旅游市场现状与潜力调查分析[J].消费导刊,2010(04):1-4.

[30]于得全.大连邮轮母港竞争力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31]曲向华,赵凛.珠海发展邮轮经济对策初探[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8(05):47-50.

[32]亓元,单德朋.中国港口城市邮轮产业竞争力测度―兼论三亚邮轮产业发展[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02):35-41.

[33]胡建伟,陈建淮.上海邮轮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2004(01):42-46.

[34]郭明珠.珠三角邮轮经济发展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9(36):63-64.

[35]董观志,孟清超.中国邮轮经济发展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08):8-9.

[36]潘勤奋.我国邮轮经济发展对策[J].综合运输,2007(07):25-27.

[37]顾皓.现代邮轮的发展与邮轮码头的经济效益[J].中国港口,2008(11):56-57.

[38]张晓娟.邮轮旅游经济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39]栾航.邮轮港口对区域经济带动量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40]林越英.中国“新东部”与海洋旅游开发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5):91-96.

[41]黎章春,丁爽.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9(09):175-177.

[42]崔婷婷.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Z].港口经济,2009(06):55-57.

[43]杨丽芳.中国邮轮经济的空间战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9.

Progress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Cruise Tourism in the Past Decade

Duan Zhi-yun, Huang An-ming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Abstract: With organizing and selecting 99 articles on cruise tourism in the past decade from CNKI,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e domestic research context and progress of research results on cruise tourism in the past decade.This paper has sorted the cruise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following 7 aspects: research on related concepts, research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cruise tourism products,research on cruise tourism market,research on domestic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research on economic benefits of cruise and research on strategy of cruise tourism development.And this paper has tried analyzing and having an exploratory discussion on the research focuses ,in order to give some referen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cruise tourism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ruise Tourism; Cruise Industry; Progress of Research; Domestic Research

邮轮经济论文第2篇

[关键词]邮轮产业;区域合作机制;邮轮港口;区域经济

[DOI]10.13939/ki.zgsc.2017.15.033

1 研究背景

邮轮产业是以海洋休闲度假旅游为核心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而形成的总体产业经济效应。邮轮产业依托海洋旅游为经营舞台,具有跨区域性、海洋文化传播性及世界文明载体性等特征,被誉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及“漂浮的城市名片”,发展潜力巨大。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中国经济历经“新常态”,正在砥砺前行。“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构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为亚欧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全面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些均为国际邮轮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邮轮产业作为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逐步成为国际旅游岛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海南省推动邮轮产业加快发展,对于“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促进海岛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扩大海南旅游影响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海南省地处泛珠三角、东盟经济圈、太平洋经济圈的战略要地,海岛南部的三亚市扼南海海上交通要道,向北连接东北亚邮轮旅游圈、海峡旅游圈;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邮轮旅游圈;“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可使三亚邮轮母港进一步辐射至加勒比海邮轮圈、北非邮轮港口等地;优越的区位优势将会推动三亚发展高端邮轮及其相关产业链。海南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在旅游资源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邮轮旅游产业能够推动海南成为国际旅游岛、国际航运中心枢纽,海南省与环南海国家有必要建立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做大做强邮轮产业。

2 创建南海邮轮产业发展的区域合作机制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旅游合作已有多年的基础,并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海洋省,管辖的海域约占南海总面积的2/3,从国家给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定位及气候区位优势分析,海南在与南海沿岸国家开展邮轮旅游合作方面理应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11月,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海南、菲律宾在中国香港签署协议,海南正式加盟“亚洲邮轮专案”合作项目,协议计划增加南海邮轮航线及航次。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首先,由海南省牵头联合域内有关邮轮行业和组织成立“南中国海邮轮协会(SCCA)”,打造泛南中国海邮轮旅游圈,形成机制、共谋发展。进一步深化海南省与东南亚、东北亚各个旅游城市的合作,巩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的邮轮合作,建设东盟邮轮旅游目的地,拓展与伦敦、洛杉矶等友好城市的旅游合作,联合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曼谷、首尔、吉隆坡、马尼拉等亚洲著名旅游城市,探索设立世界邮轮旅游城市合作组织,推进世界旅游城市间在邮轮领域的合作,吸引国际邮轮航线在三亚和海口增加挂靠航线和挂靠密度。其次,全方位开展邮轮旅游合作,包括与国际邮轮公司,东北亚邮轮圈、台湾海峡邮轮圈的合作,做大本区域邮轮旅游市场的规模。加强同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国际邮轮航线协会(CLIA)、境外邮轮公司等各类国际旅游机构的合作,在邮轮旅游市场营销、邮轮产业会议、邮轮理论研究、邮市场调查、邮轮资料汇编等领域加强合作。最后,通过博鳌亚洲论坛、岛屿政策观光论坛等载体、举办区域邮轮产业专题会议,塑造区域整体形象,将南海逐渐建成全球主要邮轮旅游目的地之一。积极参与国际邮轮旅游合作,充分发挥邮轮旅游的对外宣传功能,提升海南的国际形象。

依托“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构建南海邮轮经济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邮轮经济圈作为一个较大的海洋旅游经济区概念,是在一个特定的海洋经济区域内因邮轮航线、邮轮母港及邮轮客源市场联结而成的海洋产业配置圈。邮轮经济圈的建立无异于将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区域通过邮轮产业关联成一种全新的区域空间组织。建立南海邮轮经济圈,具体可以通过建立适合南海邮轮产业发展的共同市场,成立促进南海邮轮旅游发展的合作组织,整合环南海各种邮轮发展资源,比如由政府主导建立一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发展联盟”,吸收“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邮轮港口、沿海城市、旅行社、邮轮公司共同参加,研究丝路沿线邮轮旅游发展规划,实行相互通关便利化,充分发展南海邮轮旅游,把邮轮旅游做成南海各国充分参与的大经济项目。同时,形成有效的邮轮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建立区域跨国联盟,如成立“南海邮轮经济共同体”“亚洲邮轮联盟”等长期合作机制,出台各国共同遵守的邮轮行业法律法规,协调各国相关政策。借鉴博鳌亚洲论坛,可以考虑在三亚建立“南海邮轮联盟论坛”,将凤凰岛邮轮母港作为论坛会址。

邮轮经济论文第3篇

关键词:邮轮经济;区域转型;研究动态;展望

一、国外研究学术史及动态

(1)微观消费市场与产品开发研究。随着邮轮旅游市场竞争加剧,对邮轮游客特征研究更加细化,研究者开始采用各种市场细分手段,并设计各种差异化营销策略。李和彼得里克引入社会心理学中投资模型理论,研究游客满意、投资规模和替代品质量因素对游客忠诚的影响。孙晓东等发表在Interna

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上的论文从微观角度回顾邮轮产业研究成果,包括一般性市场研究、邮轮收益管理及航线规划问题。也有学者从营销和管理的角度,对邮轮文化与消费习惯、消费行为、满意度、产品和品牌进行评估。(2)宏观邮轮旅游业研究。在微观消费市场研究基础上,推动了全球邮轮产业和各地邮轮市场发展状况研究。(3)邮轮旅游政策法规研究。政策完善同产业发展需求息息相关,受到重视,比如,在业界和学界推动下,美国2010年《邮轮安全法案》出台,而靠泊政策、税收政策和地区法规研究也很多见。(4)邮轮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研究。西方社会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发展到较成熟的阶段,出现对邮轮产业与区域经济关联研究,包括邮轮产业发展战略和趋势、不同区域比较研究,联结邮轮旅游市场发展与区域潜力。

二、国内研究学术史及动态

(1)发展邮轮产业的价值与进展研究。邮轮产业链的发

展,使得高端旅游产业正成为我国航运业、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等的新增长点,也成为撬动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大量研究聚焦邮轮产业选择的意义和价值,关注国际邮轮产业发展的东亚潜力,以及对区域经济转型带来的积极影响。(2)邮轮产业政策与区域规划,以及邮轮产业与区域发展相互促进的机制研究。发展邮轮产业与国家、地区的政策保障密切相关,从2008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促进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13年国家旅游局将邮轮旅游列入重点培育的旅游新业态,邮轮产业扶持政策在区域规划层面,侧重研究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套、部门合作等。比如,沪港深蓉津厦等都在规划和建设邮轮港口,预见未来在我国沿海城市将会崛起一座座“邮轮城”;专家提出尽快制定《中国邮轮产业总体规划》,科学布局,避免重复建设。(3)区域经济现状对邮轮产业发展的制约、呈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宏观上,郑炜航、王崧、程爵浩、祝静思、赵岩、李悦铮、王昔琴、闻银玲和殷翔宇等专家学者针对邮轮城建设、沪津浙及大连的邮轮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予以针对性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4)沿海港口城市转型中的竞争与合作研究。为避免邮轮港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导致恶性竞争,就必须把握区域发展差异,研究空间规划,促进有效竞争与合作机制的形成,相关研究目前并不多。有沈迪、王前锋《基于PETS分析的邮轮经济区域发展差异的研究――以上海、天津、宁波、烟台四地为例》(《中国经贸》 2012.22)等。(5)沿海港口城市区域转型与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研究。侧重于如何进行政策创新,为邮轮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如徐光《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促进邮轮经济良性发展》(《港口经济》 2010.3),唐国治《发展邮轮经济必须完善费收政策》(《中国港口》2011.11)。

三、展望:邮轮经济研究与区域转型关系的探讨空间

相关研究往往与各区域邮轮产业发展水平匹配,国外以微观领域研究见长,“区域经济转型”和“邮轮产业发展”二者较少交集,因此只可借鉴。而国内现有研究尚处起始阶段,邮轮产业发展难题与区域经济转型关系的研究尚未展开,港口型城市发展大型邮轮母港所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尚需探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具体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展望未来,可立足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和沿海城市邮轮产业发展现实,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参照国际邮轮城市发展成功个案和实际效应,借鉴国际滨水区经济转型经验,对各地区经济转型的历史阶段、发展邮轮产业的状况和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对各城市拟借助航运服务业驱动区域转型的路径规划和现实特点进行分类分析,对国家和区域层面的支持和引导政策进行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府规划与市场发育的联动、邮轮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转型的联动、各沿海城市之间竞合关系的联动进行理性设计,提出具有应用价值的解决方案,探索构建以邮轮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区域转型升级的机制,以及港口城市之间良性竞合关系。具体拟为:

(一)梳理沿海港口城市区域经济转型进程,以及邮轮产业发展状况。1978-2007年,为中国水上旅游及邮轮旅游产品缓慢引入时期;2007至今,发展邮轮经济时机日益成熟,中国大陆已建成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天津国际邮轮中心、厦门海峡邮轮中心、三亚凤凰岛国际客运中心,中国邮轮产业规模、出入境游客、邮轮消费市场发展都到达新历史阶段。从中国发展邮轮旅游总体情况看,产业发展规模扩张加快、邮轮旅游消费市场日趋成熟、政府利好政策相继出台、邮轮港口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国际邮轮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各邮轮港口城市,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有不同历史、模式和特点,发展邮轮业有不同资源、禀赋和路径。进行比较研究,促进因地制宜、港城联动、城城竞合,可利于政府引导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

邮轮经济论文第4篇

邮轮经济是指以邮轮旅游为核心产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总体经济效应。是指以邮轮旅游为核心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产生的总体经济。

(一)邮轮经济影响因子的概念

邮轮经济影响因子则是指在邮轮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影响作用的因子。因为邮轮经济的涉及面很广,因而邮轮经济影响因子也是十分纷繁复杂。

(二)邮轮经济和邮轮经济影响因子概念的形成背景

中国目前有上海、天津、青岛、宁波等城市在大力发展邮轮产业。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所以这四个城市也是中国最适合发展邮轮产业的城市。但是就现在为止,中国的邮轮经济发展还是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而且在邮轮经济的发展中,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和模式。现在的发展几乎还是在借鉴邮轮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因而,找到影响邮轮发展的关键影响因子,是十分有必要,并且很紧迫的事情。

二、邮轮经济实践发展趋势调研

我们调研的主要目标是位于上海宝山区宝杨路1号的上海吴淞口邮轮港。2011年,被誉为“东方之睛”的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建成运营,成为目前亚太区域规模最大的专业邮轮码头。2012年9月,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上海成为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2015年,上海的邮轮出行人数有226万人次。邮轮产业的迅猛发展,邮轮经济不可忽视。

邮轮经济迅猛发展,哪些是他们选择邮轮旅游的主要原因呢?那又有哪些因素决定邮轮经济的发展呢?

三、Pest模型分析影响因子

(一)政治因子

邮轮产业作为一种潜力十足、极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再提升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为加快邮轮产业的发展,实现与其它产业的平衡,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予以支持,促进邮轮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促进我国邮轮运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当下邮轮经济发展的思想、原则和目标进行了明确。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立足于推进邮轮产业的发展,培养发展邮轮旅游大众消费市场。2016年10月1日,上海实行外国旅游团乘邮轮由上海入境可以享受15天免签的优惠政策。针对国内邮轮市场的不景气,政府积极响应,制定政策,以整合当地资源,改变现状,取得市场突破,进而缩小与国际邮轮市场的差距。2015年,我国境内旅客乘坐邮轮出游超越100万人,巨大的市场需求更加论证发展邮轮经济的必要性,而政府的政策支持给予保障。

(二)经济因素

经济快速增长,实现了邮轮资本积累,有助于将部分资金转移到邮轮产业的发展,为邮轮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邮轮产业是一个投资成本较大的产业,它的建设历时长,耗资大,这就使得巨额投资成为制约邮轮港建设的一个因素,运营邮轮港建设到的运营、维护,也需要一定的成本。2015年上海吴淞口继续投资270亿推进40个项目的建设。该项目完成后预计2020年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游客吞吐量将达340万人次,为国内邮轮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从2008年到2015年,中国城镇人均工资从15781增加到31195元,工资的增加也增加邮轮出游人数。据统计,2008年到2015年国内乘邮轮的出游的人数从2.85万增长到222万。这显示出邮轮行业的巨大潜力,对于急需发展的国内邮轮行业可以取得很大突破。无论是国内经济提速带来的资金链的完整,还是城镇国民收入上升带给邮轮行业的机遇,这些都为发展邮轮业,创造了条件。

(三)社会因素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邮轮出游。邮轮市场继续保持增速,这将会带给整个行业巨额利润。在2015年,全球邮轮市场总收入高达385.9亿美元,增长10.6%,对比我国邮轮市场,其收入达到45.3亿元人民币,增长35.2%。这些数据表明发展邮轮产业将会为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同时,有利于促进同世界其它国家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外,其他国家也在积极地建设与发展邮轮行业。中国作为一个极具市场潜力的国家,发展邮轮产业可以实现经济的一方面增长,而且还有三亚、上海、天津等具有自然优势的港湾,邮轮产业发展可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技术因素

一方面,邮轮港的建设除了资金的需求大,对于其规划需要大量建设要求,建设中要整合邮轮产业的资源,结合自身邮轮港的优势,进行总体开发,比如如何保证海上航运的畅通,如何实现客流与货物运输的效益最大化等。邮轮行业不只为人提供服务的行业,还应该是提供其它服务的行业。另一方面,国内邮轮市场在邮轮人才培养还需加大投入,来保证质量。

四、近年国内外的部分邮轮经济成果的汇总分析

2016年2月29日,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上海虹口区人民政府、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联合出品的《2015中国邮轮发展报告》在上海正式。

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CCYIA)统计,2015年我国有10个港口接待过邮轮,包括大连、天津、青岛、烟台、上海、舟山、厦门、广州、海口、三亚,全国共接待邮轮629艘次,同比增长35%;邮轮游客出入境2,480,454人次(124.0227万人),同比增长44%。其中接待母港邮轮539艘次,同比增长47%;访问港邮轮90艘次,同比下降10%。乘坐母港邮轮出入境的中国游客2,224,209人次(111.2104万人),同比增长50%;乘坐邮轮访问中国的境外游客256,245人次(12.8122万人),同比增长4.7%。

根据世界邮轮协会(CLIA)统计,北美作为全球邮轮旅游的主要市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邮轮市场,近年来北美游客数量略有下降,从90年末的80%的世界份额下降到2015年的69.9%,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北美游客数量一直持续下滑。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2015年全球邮轮乘客已达到2500万,而目前,亚太区的35亿人口中,邮轮市场渗透率不到0.05%;而北美洲邮轮市场渗透率约达3.2%;欧洲邮轮市场渗透率约为2%。中国邮轮市场的方兴未艾,也为市场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据悉,2013年国内邮轮旅游迎来大爆发,市场规模增速达103%;预计2020年邮轮市场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将达到510亿元。

(一)总结游轮经济发展的关键影响因子

紧跟全球化邮轮产业的发展,中国的邮轮港也在迅速的落户全国沿海城市,加之积极探索,直接的结果是乘坐邮轮人数迅速上升,比如2016年国庆假期邮轮出游人数同比增52%。2015年,中国在邮轮市场取得了45亿美元收入,全球邮轮产业收入396亿美元,在未来面对不断地改进服务,国内邮轮产业利润额会持续上升。这就需要在影响因子方面继续改进。首先是,政治因子,即政府政策有利于统一行业标准,避免了层次不齐。同时,政府积极参与,可以引导国民邮轮产业的发展推波助澜。其次是,经济因子,即国内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它是邮轮产业的血液,资金流动保证了产业的运行。然后是,社会因子即市场需求,它是动力,提供了市场,如果没有市场,邮轮行业很难崛起。最后是,技术因子,即邮轮港的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它是产业后续发展的保障,使服务更加到位,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资源。这四种因子,共同作用,助推我国邮轮产业迈出新的一步。

(二)邮轮经济的市场展望

全球邮轮旅游的人数将持续增长,邮轮旅游所提供的独特选择和内部功能多元化使其魅力依旧,未来仍将是年轻化和大众化而具吸引力的国际化产。2015年10月14日,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在沪的《邮轮绿皮书: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2015)》中称,预计2020年,我国邮轮旅客数量将达到450万人次,与2014年相比年均增长38%,成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最大的邮轮市场。

由此可见,未来的邮轮旅游市场呈现一个乐观的发展趋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可任意支配的收入的增加,邮轮度假正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方式之一。在所有形式的度假旅游中,邮轮度假的顾客满意度最高,旅客这样的反馈会持续推动邮轮旅游价格的下降,同时又会促进邮轮旅游更加平民化的趋势。

邮轮短程化和近岸游增多趋势明显,自“9・11”恐怖袭击后,人们普遍产生了对远程旅游安全性的担忧,因此,倾向于避免跨洋航游,参加近岸旅游。我国近期应重点发展近岸邮轮旅游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且东部沿海城市大多经济发达,具有巨大的旅游消费潜力,近期邮轮旅游的发展应在积极争取成为国际邮轮航线节点的同时,重点发展近岸邮轮旅游,大力挖掘国内邮轮旅游需求。

五、研究的总结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邮轮经济影响因子的形成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分析,同时以上海吴淞口邮轮港的现状为例,根据影响因子的PEST模型和小组实地调研结果,具体分析影响邮轮经济的政治因子,经济因子,社会因子即市场需求,技术因子。然后结合近年国内外的部分邮轮经济成果的汇总分析,得出邮轮经济发展的关键影响因子,最后做出市场展望。有利于深入分析邮轮旅游的发展,根据因子影响程度有针对性的提出有利于中国邮轮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建议。

(一)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收集国内外最近几年邮轮旅游相关统计数据,并对这些统计数据与邮轮旅游发展的相关性做了基础分析,从而提取邮轮旅游影响因子,并且分析权重。

以上海吴淞口邮轮港的发展现状为例具体分析,结合中国旅游市场和旅游客源地的具体情况,提出一系列与中国国情相符的邮轮旅游发展建议。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文仅是邮轮旅游邮轮经济发展关键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和完成论文的同时,发现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邮轮旅游是高端旅游产品,国内相关统计数据目前较少,又由于实地调查的地域限制,小组的统计数据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偶然性,有些结论很难代表中国邮轮市场的整体实际情况。对咨询专家的选择面还局限于旅游院校或邮轮行业的专业人士,未来研究可扩大调研范围和样本数量,使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研究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其次,本研究结论还需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加以验证、修正,以求完善。

邮轮经济论文第5篇

光旅游转向高端旅游。邮轮旅游市场潜力巨大,邮轮经济开始成为中国旅游经济的新亮点,大力发展邮轮经济对三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意义。本文旨在研究三亚发展邮轮

母港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三亚邮轮经济邮轮母港

20世纪60年代后期,现代邮轮业在北美地区诞生。根据国际邮轮协会CLIA最新统计数据,截止2010年底,全球邮轮度假旅游者达到了2千万人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年以来30年间

,全球邮轮旅游市场表现优异,以8.6%的年均速度增长,高于国际旅游业4%的年均整体增长速度,成为全球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随着国际邮轮业发展重心东移,亚洲逐渐成为邮轮旅游的新兴市场,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国际邮轮公司开始拓展中国市场并先后设立办

事处,进行邮轮市场评估和邮轮旅游产品推介。据英国调查机构Ocean Shipping预测,2015年亚太区邮轮载客量将达200万,而中国是亚洲的重点区域市场。目前我国众多滨海城市

已着手发展邮轮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试图成为邮轮产业的领头羊,三亚也提出了相应发展规划和定位。

一、三亚邮轮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三亚市位于中国最南端,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中国著名的“国际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随着近年对外宣传的推广,三亚逐渐成为全球知名的度假胜地之一。三亚邮轮

旅游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步较早且发展迅速,拥有中国南海唯一的国际客运港,而且是中国唯一的十万吨国际邮轮港,世界前三大邮轮公司已全部开行了途径三亚凤凰岛

的邮轮,集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截至目前为止,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母港已接待298个航次的国际邮轮,共计32万名国际旅游者。

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母港于2006年11月建成并投入运营,位于亚洲地区两大邮轮母港——香港和新加坡之间,作为远航南海以及印度洋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优越,将成为亚

洲地区邮轮航线中不可缺失的挂靠港。港口设施设备齐全,现已建成10万吨级国际邮轮码头,同期建设了配套的供水、供电、消防系统和10000平方米大型停车场,是目前中国设施

最齐备的专用邮轮港口之一;并配套设有8个边检通道的现代化客运联检楼,可一次性接待3000名国际旅游者入境,年接待旅游者能力可达到60万人次以上。二期工程计划总投资约

100亿元人民币,5万吨级、20万吨级和25万吨级的邮轮码头将于2014年全面建成。建成后,可同时接待6艘邮轮,并有能力接待世界上最大的邮轮“海洋绿洲号”,年接待旅游者能

力将达200万人次以上。未来的三亚国际邮轮港将成为亚洲面向中国沿海、日本、韩国、俄罗斯和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最大的国际邮轮始发中心。

二、三亚邮轮旅游开发问题分析

1、邮轮经济规划缺乏

吸取国内外众多港口建设经验,在加速港口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提出相应邮轮产业发展计划,完善当地邮轮产业链,拓展邮轮相关行业,扶持本地经济发展,不仅能

够吸引国内外邮轮靠泊,更应努力成为国际邮轮航线的挂靠港甚至母港,更多地获益于邮轮产业强大的经济的带动效应。而三亚邮轮产业目前仅限于凤凰岛国际邮轮母港的开发,

集中于短时间、极个别的邮轮停靠,主要承担邮轮旅游航线中单纯停靠地角色,缺乏专门针对邮轮产业开发的整体规划,邮轮产业发展缺少全局性和长远性。

2、邮轮产业链不完善,相关行业整合不够

目前三亚旅游六要素中,住宿行业最发达,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欠缺大众化的娱乐设施,行和购则较为滞后。大型邮轮载客量一般在千人以上,最多可达五千多,而船上乘务

人员与旅游者比率接近1:1,数量众多的临时客流量对三亚相关行业挑战巨大,短时间内大量旅游者的进入要求三亚有效整合旅游各行业相关资源。目前三亚市内交通系统尚未完善

,需要在满足居民日常出行需求与旅游旺季旅游者爆发性需求之间取得平衡,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与旅游交通的软硬件设施。旅游购物方面仍需提升,如三亚目前的市内免税店和

口岸免税店商品数量及种类较少,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需推进海棠湾免税城、国际品折扣店和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

3、邮轮旅游产品单一,未发挥当地特色文化

三亚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天涯文化、传统文化、海洋文化、热带原始森林文化以及黎苗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但邮轮旅游产品作为特殊的短时间快速旅游消费

项目,其文化内涵的深度与广度不够,未充分发挥三亚特色文化。

4、邮轮旅游还停留在停靠港阶段

据资料显示,一名邮轮旅游者在邮轮停靠时消费能力高出一般大众旅游者,约为180元/小时―240元/小时之间。若以最低花费180元/小时计算,1万名游客在邮轮港口停靠10

小时,将为三亚带来1800万元的收入,这被称为邮轮旅游的“十小时经济效应”。三亚作为整个邮轮行程中的停靠港,一般早上到,下午离港,停留时间过短,难以刺激邮轮游客

的进一步消费,相应的拉动作用不足。如何利用三亚自身优势,打造复合型商业服务体系,为邮轮旅游者提供众多旅游服务消费项目,将“10小时效应”最大化,使三亚当地社区

获益最大,成为了三亚发展邮轮旅游的重中之重。

5、国内邮轮市场培育和邮轮旅游市场营销不足

国际邮轮旅游发展重心持续东移,中国成为亚洲区域邮轮发展的重点市场,国际邮轮经济发展历程显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至8000美元时,邮轮经济初

具发展条件。上海等3个直辖市的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浙江等沿海各省的人均GDP已达到5000美元左右,内地各城市人均GDP也有了长足的增长,国内邮轮市场初现雏形。但邮

轮旅游营销宣传等工作刚刚起步,邮轮旅游作为新兴休闲娱乐的消费方式还未被广大群众普遍接受,了解相关知识的人不多,拥有亲身体验的人更少,邮轮旅游仍被视为脱离大众

的高端旅游方式。三亚当地人均GDP较低,邮轮旅游不具有本地市场,仍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北上广等传统旅游客源城市与国际旅游者群体,极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

6、邮轮产业国际化专业化人才欠缺

三亚乃至全国目前从事国内邮轮业的专业人才缺乏,大多对邮轮产业了解不充分,在邮轮产品、服务、营销与国际对接方面必然会产生诸多问题。邮轮旅游国际市场营销、接

待、服务或管理,需要大量懂得主要客源国语言、文化、法律制度和管理等专业的知识性人才。

7、邮轮旅游开发相关理论研究刚刚起步

由于国内邮轮旅游起步较晚,邮轮旅游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较少,专门针对三亚邮轮经济发展相关研究极为缺乏。诸如涉及邮轮船务理论与实践、邮轮码头建设、邮轮运营商、

港口城市商业中心等问题,旅行社的功能扩展问题,邮轮旅游的地方特色设计问题,客运、休闲、商业三位一体协同发展,邮轮运营成本控制,如何把握邮轮经济时效性等相关理

论研究尚未涉及。

三、三亚邮轮旅游开发对策分析

1、抓住邮轮旅游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相关邮轮旅游政策优势

国务院2009年12月1日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邮轮游艇旅游”和“把邮轮游艇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同

时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均明确布局三亚发展邮轮旅游业。

三亚应充利用挥国家政策优势,着重发展邮轮经济,按照国际邮轮旅游发展规律,编制三亚市邮轮产业发展规划,争取尽快将邮轮业相关旅游设施和服务管理质量提升至国际

标准水平。

2、合理开发邮轮旅游资源,促进邮轮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临时爆发性客流量问题,研究三亚旅游环境承载力,并将邮轮旅游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作为旅游开发主题的当地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和环境方面的非政府

组织应通力合作,加强可行性研究,拟定发展框架,完善邮轮旅游规则。坚持邮轮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并重的原则,保持本土文化特色。

3、加强沟通实现多方共赢,提高邮轮旅游产品品质

三亚应不断加强与国内外沿海港口城市合作,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机制,掌握全球邮轮旅游发展趋势,交流信息,共同制定和协调统一政策,研究符合国际惯例与中国

国情的邮轮抵离港政策;同时大力加强与内地城市的合作,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内地城市形成信息沟通机制,实现互动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多赢;继续加强与世界著名

邮轮公司的合作,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宣传三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港口接待能力,提高国际邮轮市场对三亚邮轮旅游的认知度。

4、建设国际购物中心和美食天堂

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业。引进国内外大型免税购物集团,建设和经营好三亚大型购物中心、市内免税店和口岸免税店,推进海棠湾免税城、国际一线品牌折扣店、国际奢侈品购

物中心和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免税购物相关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实施“离岛免税”。建设具有三亚特色的步行街、购物街和特色美食街,建设三亚土特产品、工艺产品

、文化产品、餐饮美食等商业街;鼓励发展特色主题餐厅、主题酒吧和茶艺馆,将三亚建设成为海南的国际购物中心和美食天堂。

5、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提高空中运输能力。实施凤凰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对飞行区道路交通进行重新布置、围界,扩建和新建凤凰国际机场航站楼、停机坪、停车楼及后勤配套设施等,提高三

亚可进入性,为国际旅游城建设提供空港支撑。推进港口及客运码头建设,完善公路网结构,形成重点地区与高速公路的有效衔接。

6、积极培育邮轮市场,培养邮轮旅游国际化专业人才

三亚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居可支配收入水平,为培育当地邮轮旅游市场打好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让国内外旅游者认识三亚邮轮旅游,提高三亚邮轮

旅游的认知度,扩大三亚邮轮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丰富三亚邮轮旅游的客源市场,使更多旅游者不断尝试邮轮旅游,推动三亚邮轮市场规模化发展。

我国邮轮旅游发展虽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十分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三亚需加强对邮轮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向国内外邮轮经济发达城市学习,大力引进国内外的高级邮

轮管理人才,健全培训体制,由政府主导在相关高校和培训机构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来培训邮轮从业人员,着重吸纳三亚本地居民,提高当地社区在邮轮旅游开发中的参与度,构

建发展邮轮经济的理论体系研究,为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作者单位: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省略/ 国际邮轮协会CLIA 2010年邮轮业市场发展报告[R].

[2] 省略/ 世界邮轮理事会ICCL[EB/OL].

邮轮经济论文第6篇

本次论坛主题为“海洋文化与城市发展”。当天上午,由盖广生主持的论坛主题演讲和嘉宾沙龙在舟山喜来登绿城酒店举行,周国辉、吴文学、张国洪、董观志、曲金良、徐清泉、陈元平等发表了演讲。下午,论坛在浙江海洋学院会展中心报告厅继续举行,曲金良、陈元平、徐清泉及著名演讲大师、国际认证咨询师薛文祥等分别作了演讲。

中国海洋文化论坛始创于2005年,论坛主题涉及东亚岛屿文化、浙江海洋文化、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与社会和谐、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海洋文化与城市发展等诸多领域,被誉为“中国海洋文化信息集散地”“中国海洋文化宝贵思想库”,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局、地方党委和政府、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大力支持,吸引了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和韩国、日本等国家众多的海洋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前来参与。这对建设和谐海洋,进一步加强区域之间海洋文化研究合作,提高海洋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增进政府、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文化产业之间的广泛合作,促进我国海洋文化全面建设与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论坛在交流海洋文化研究成果,共商海洋文化发展大计取得了重要成果。借助中国海洋文化论坛平台,已出版发表了一大批有关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与社会和谐、地域海洋文化资源研究等论著、论文,普及了海洋文化知识,促进了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举办中国海洋文化论坛,必将为挖掘中国海洋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海洋文化,促进中外海洋文化交流,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做出重要的贡献。

此届论坛上,与会专家从如何将海洋文化转化成生产力、构筑国家海洋战略的文化平台、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海洋产业中的邮轮经济等角度发表了看法,对如何发展繁荣我国海洋文化、经济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本刊特摘发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吴文学(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司长、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挖掘海洋文化中的生产力

文化是意识形态范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怎样让文化生根,特别是怎样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变成货币、转化为资本,应当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明确海洋文化与海洋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当前全球化、国际化、区域化的背景下,弘扬海洋文化,构筑海洋名城,首先要着眼于国际视野、国际观念和国际标准,这将是一种必然要求。同时,要着眼于自然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注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此外,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构思和规划,高水平的建设和高效能的管理,要构建海陆并举、山水齐辉,资源互补、有效配置,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二,明确海洋文化与海洋城市构建的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市场要素的高标准、生态环境的优美化、文化魅力的独特性、社会文明的祥和等,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

第三,明确海洋文化与海洋城市建设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都是经济学研究生产力布局和发展的基本概念。谈到海岛城市的比较优势问题,应该说海洋文化历史悠久,东西方各有差异,要理性地学习国际海岛开发的成功经验,扬褒抑贬,以最小成本获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大效益。

第四,明确海洋文化与海洋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舟山以千岛之城在国内外著称,我们的主岛、小岛、群岛构筑了我们城市的魅力。目前我国的岛屿建设中有一种误区,追求同质化、城市化,但事实证明,城市最强劲的核心竞争力是城市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我们的海岛建设应注意这一问题。

第五,明确海洋文化与海洋城市建设的产品定位、形象定位。目前寻求海洋城市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应把产品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常讲低端经营产品,终端经营品牌,高端经营概念。不注重产品的建设,何谈品牌,何谈概念?城市的形象定位要与城市产品、品牌、理念相结合。

第六,明确海洋文化与海洋城市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定位问题。城市发展通常都是三条路径,进出口、投资拉动、引进消费。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引进消费已经成为城市的必然选择,如何用融合度高、吸引力强、魅力充分的产业来引进消费,带动城市投资,带动城市进出口产业,是非常需要去思考和实践的。

周国辉(舟山市市长):传承演绎舟山海洋文化的永续魅力

舟山,有着数千年海洋文化的承传和辉煌。走进舟山群岛,会感受海洋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魅力,感受千岛之城博大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历经数千年的凝练,舟山海洋文化传承的是勇立潮头的城市精神,演绎的是群岛开发的生动传奇,展示的是引领未来的永续魅力。

追溯历史,海洋文化是群岛之根;珍惜现在,海洋文化是城市之魂;放眼未来,海洋文化是发展之擎。海洋赋予了舟山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海洋文化是舟山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进一步深化对海洋文化的研究,促使蓝色海洋精神绽放异彩,是舟山一代又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舟山海洋文化具有无比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又有丰厚的海洋文化遗存;既有传统的佛教文化、渔文化、民俗文化、舟楫文化,又有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自由贸易文化;既有海商海事文化,又有海防要塞文化,可供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我们要致力于探索这些海洋文化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内涵载体及其功能演进,围绕物质、媒介、精神3个层面,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达到解放和发展海洋文化生产力的目的,促进海洋文化走向繁荣。

董观志(暨南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让邮轮经济拉动海洋经济发展

中国是一个沿海国家,拥有辽阔的海疆海域和丰富的海洋国土资源,海洋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国经济既面临着国际合作的机遇,也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挑战,海洋经济在这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条件下突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邮轮经济因此成为中国积极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

邮轮经济是邮轮产业的运行与发展所引起的全部经济活动,这里的邮轮产业是指凭借海洋运输技术、利用海洋旅游资源、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生产性企业的总和。中国邮轮经济的产业定位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由于中国邮轮经济尚处于启动时期,邮轮产业属于导入阶段,中国邮轮经济的产业地位还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成长才能确立。所以,这里依据3个方面的理性逻辑:一是邮轮经济在经济地域系统中属于海洋经济、港口经济、陆地经济的边缘性经济;二是邮轮产业是海洋运输业、休闲娱乐业和旅游业的边缘性产业;三是邮轮经济要结合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我认为,中国应该把邮轮经济作为国民参与的先导性海洋经济来优先发展。下面从几方面来讨论发展邮轮经济的战略模式:

第一,中国邮轮经济的模式选择。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海洋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的人口大国和旅游大国,发展邮轮经济应该充分借鉴邮轮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利用后发优势,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选择混合型发展模式。所谓混合型发展模式,一是凭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众多的优势,培育和壮大邮轮客源市场,发展客源地型的邮轮经济;二是凭借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国际旅游大国的优势,扩大和强化国际邮轮的接待能力,发展目的地型的邮轮经济;三是凭借上海、广州和大连等造船基地的技术优势,加强和提升造船技术的自主创新、引进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发展制造业型的邮轮经济。这种基于客源市场、接待能力和造船技术三者协调发展的邮轮经济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的混合型发展模式。

第二,中国邮轮经济的创新路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港口城市发展邮轮经济的热情日益高涨,邮轮经济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由于中国邮轮经济起步较晚,经济发展才刚刚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客观上还存在发展邮轮经济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5个方面:一是国际邮轮停靠中国只有10多年的时间,而且每年停靠的邮轮在50艘次左右波动,还没有形成经济规模,港口城市建设专用邮轮码头尤其是邮轮母港的决策客观上存在风险。二是目前来访中国的大型国际邮轮,都停靠在货运港口的码头上,港口服务条件满足不了大型国际邮轮的停靠要求,对国际邮轮公司选择中国作为邮轮目的地造成消极的影响。三是由于邮轮停靠中国还是新生事物,国家对邮轮的出入关管理和口岸管理采用的是一般出入关程序和口岸管理办法,影响了邮轮游客离船上岸的消费。四是目前我国的港口地位只是国际邮轮的停靠港而已,还没有专业化的邮轮码头,更没有邮轮母港,因而没有形成接待国际邮轮停靠的产业体系,客观上制约了国际邮轮停靠中国的增长速度。五是中国造船技术主要体现在货运船舶的建造上,邮轮船舶的建造尚缺乏设计、工艺、检验等方面的人才与创新能力不足,加上相关产业的配套与支持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导致了中国邮轮制造业的相对落后。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崛起的中国正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随着世界邮轮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将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邮轮经济,从而在世界邮轮经济的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邮轮经济应该选择三步走的发展路径:

第一步,利用现有海洋港口的码头设施,改善邮轮接待服务条件,争取成为国际邮轮的停靠港。这是战略性的基础工作,做好这项基础工作的前提条件是,中国要在国家层面上加大国际宣传推广的力度,尽快把世界排名第四位的旅游大国形象转化为邮轮目的地国家形象,促进国际邮轮公司开辟中国沿海邮轮航线,吸引更多的大型国际邮轮停靠中国沿海港口。

第二步,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与第一阵容的国际邮轮公司合作,建设专业性国际邮轮港,开辟国际邮轮主航线,从而使中国成为国际邮轮的重要目的地。同时,加快发展邮轮港口经济,配套建设邮轮接待服务设施,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邮轮通关条件和口岸管理制度,促进停靠中国的国际邮轮艘次不断扩张以及等级不断提高,尽快形成规模化的邮轮经济。

第三步,发挥港口城市的集聚作用和扩散效应,建设邮轮母港城市。通过邮轮母港建设,带动港口服务业、船舶制造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邮轮母港对国际邮轮的辐射能力,而且提高邮轮母港对经济腹地的辐射能力,两种辐射能力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中国邮轮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徐清泉(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长三角文化联动需要“制度化共建”

长三角是作为一个区域、一个潜在的经济共同体而存在的。长三角16城中的任何一个城市,都只不过是长三角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大系统中各个部分的自然汇聚和简单组合都不能增加整个系统的总体效应,只有各个部分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互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和放大总体效应。

从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以往的文化建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后文化联动的发展需要:长三角地区历经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文化市场体系方面及文化产业体系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如果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特别需要在发展方式、发展手段等方面实现创新提升。以往零散的、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协调的文化建设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文化产业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及联动化的发展要求。今后需要长期花力气着力解决的是长三角所有的利益相关方联手以“制度化共建”为落地抓手,实现文化资源高效配置、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体制机制统一对接、布局分工错位竞争、内外交流均衡激发、创意研发联手出新的目标。其最终目的就是形成长三角区域联动文化大市场。这一大市场不仅应当覆盖到长三角所有的陆域地区,也应当覆盖到苏、浙、沪专属的区域性海洋文化圈。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文化大市场共建方面作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事实表明:区域文化联动发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富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降低了文化生产服务恶性竞争、文化定价成本各自独担、文化资源闲置浪费、文化活动饱饿不均的市场风险,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文化生产服务长期流于闭门造车、自产自销、自我循环的弊端。从长三角联动期望深度合作的要求来看,今后的文化合作还有待从礼节性、框架性、意向性及权宜性的层面不断向更深一步的法制化境界提升。苏、浙、沪等地文化主管部门和经营部门有必要率先以文化大市场建设为抓手,把握文化服务业相关终端消费产业在金融危机阶段仍具一定抗跌性和冲高性的特殊机遇,利用好举办世博会的特殊平台,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文化联动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长三角联动发展中的“文化预热”造势优势,树立“制度化共建”的先行理念,尝试苏、浙、沪三地在协同梳理文化地方法规、推动文化修法立法等方面进行深度磨合对接,逐步从先期意向性合作、框架协议性合作阶段过渡到苏、浙、沪三地适时共同订制立法阶段,并确保法规的横向通约性、上下兼容性、相对稳定性和广延开放性。要特别利用世博会的区域协调优势、政策优势,发挥上海主办、江苏浙江参与运营世博文化大市场的合作效应,通过对其相关运作规章、实施准则、操作规范及流程标准等的多方对接磨合,通过对世博会的会展博览、文化展演、即时消费、联网旅游及景点分流等实战环节的契约履行锤炼,来不断增强长三角城市群对海内外巨量消费客流的联手合作应接水平,从而为长三角文化大市场的制度化建设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要按照“政府宏观引导协调,文化市场自我运作”的原则,在充分考虑长三角各省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力求发展模式转型的个性差异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化的文化市场共建来尽力实现三地间各扬其长、各避其短、责任共担及利益分享。

曲金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让海洋文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无疑是个全球把眼光都盯向海洋的时代,是个海洋大竞争、大发展的时代,是个海洋在人类历史上比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的时代。我们已经又站在了海洋文化发展的十字路口。在海洋文化逐渐发展壮大的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也同样突出。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评价我们发展的质量?我们的发展是不是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件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规划和设计我们的发展?

目前政府层面、精英层面、民间层面普遍关注的海洋文化的发展,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海洋管理的强化;二是海洋权益的维护;三是海洋经济的增长;四是滨海城市的建设;五是海洋环境的保护;六是人民生活的提高。为此,我们不仅要立足海洋大国,而且要建成海洋强国。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海洋科技能力、海洋经济指标、海洋军事力量、海洋环境质量、沿海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而要实现这一切,就要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和观念,调动人们对海洋的认同和情感,弘扬人们的海洋历史传统,丰富人们的海洋精神生活,形成发展海洋的精神内驱动力,使促进海洋发展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充分享受海洋发展的文化成果。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长期地、可持续地发展海洋的最基础、最本质的支撑力量,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需要长期地、可持续地发展海洋的最终目的、最高指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海洋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社会之所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区域社会特有的地理环境、发展机遇、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区域社会的高层精英与基本大众世世代代经验智慧的结晶。这应该是我们对文化的本质的基本认识。

由于文化是民族的、社会的,因此最重要的文化是社会最基层的、最基础的文化,即“根”文化、“元”文化。它的具体表现,就是民俗文化。一切文化的积淀,都在民俗文化这里产生。

邮轮经济论文第7篇

关键词:邮轮经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系统设计;运维机制

中图分类号:F224.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61-02

一、我国邮轮码头建设邮轮经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重要意义

1.国际顶级邮轮母港发展均依托完善的邮轮经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世界最大的国际邮轮母港美国迈阿密最早建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MCPISP),使得围绕邮轮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运行高效、配合密切,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口碑,吸引了12家邮轮公司总部入驻,每年出入境旅客已达490万人次,邮轮旅游产业成为其重要的经济支撑。西班牙巴塞罗那是欧洲第一国际邮轮母港,每年的出入境旅客接近300万人次,邮轮产业发展在欧洲独占鳌头也得益于其完善的邮轮经济公共服务平台。2012年5月刚开业的新加坡国际邮轮母港也致力于打造具有亚洲领导地位的邮轮母港,其开业之初,就重视邮轮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软硬并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2.邮轮经济公共服务平台能够提升城市邮轮经济软环境。目前,上海宝山区已建成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是目前亚太地区硬件设施最好、规模最大的国际邮轮母港,全力打造超过23平方公里的上海国际邮轮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区。其他国内的邮轮港也都不甘落后,纷纷加强自己的硬件建设,做大做强,但邮轮经济各环节的软环境实力与国际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旅游配套、供应、邮轮维护、人才培养等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建立高效运作的邮轮经济各行业服务标准和规范,依赖信息化手段、作业协同和流程再造。

3.邮轮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邮轮港所在城市抢占全国邮轮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国内一些城市,如上海、香港、天津、青岛、宁波、厦门、深圳、三亚都利用自身的区位和港口优势,支持发展邮轮经济,彼此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目前,国内这些城市和地区建成邮轮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基本上是没有的,只是有一些可以提供信息查询和订票的门户网站,未能适应邮轮经济发展的需要。若某个城市能够率先建成邮轮经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为行业倚重的平台,就能在将来的竞争中抢占至高点,脱颖而出,形成优势。

4.公共服务平台能解决长期制约邮轮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目前长期制约我国各地区发展邮轮经济的瓶颈问题总结下来有这几个方面:一是邮轮供应存在垄断和供应协同差,供水、燃料供应垄断,质量低,价格高;食品供应没有形成有效监督,供应商资质管理混乱,供应需求和供应响应没有,保税商品供应监管有漏洞。二是旅客、船员信息没有实现共享,通关服务、各港旅客船员签放信息没有共享,目前边检人员都要在国内一上港就上船重新核查签放。三是邮轮旅客对到港码头周边旅游休闲配套服务、交通情况不了解,无法尽兴游玩,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来提供规范和解决办法。

二、邮轮经济公共服务平台的框架与系统设计

我国邮轮经济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定位是一个立足邮轮港所在城市、面向全球邮轮产业发展,即多元化信息和应用功能全面,体现高效服务的公共平台。以数据交换和云计算技术为核心,服务于邮轮码头、供应、监管、旅行社团和旅客、邮轮供应、人力劳务等相关行业和个人,全面满足邮轮航运经营、通关服务、旅游休闲、供应采购、维护维修等需求的一站式功能。其平台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三、建设与运营邮轮经济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议

1.项目建设指导原则。鉴于建设邮轮经济的公共服务性和它对地区经济的重要带动作用,建议平台项目建设的指导原则采取政府牵头、企业参与以及市场运作的方式。

2.项目开展组织形式。①项目应有邮轮港所在市、区政府牵头,成立“邮轮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协调办公室”来联系协调邮轮产业各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办公室由市、区发改委、旅游委、局、建交委、边防、海关、检验检疫、税务等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以研讨方案并达成共识。②政府提供配套专项资金,委托专业机构,做项目可行性报告;论证项目实施方案;落实平台开发的先期投入。③应委托专门公司或由核心企业参与合作投资成立专门公司负责开发与运营。

3.项目运维机制。先由政府牵头组织专项资金投入开发,并做相应运维扶持,而后以增值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来磨合商业运营模式。对平台经营提供优惠的税收解决办法,成立专门的平台运维和经营公司,供应采购、人力资源、旅游等商务应用模块由行业核心的商务公司合作维护和经营,可以确保业务落地,良性运作,激励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言庆,马波,范英杰.邮轮旅游产业经济特征、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7):26-33.

[2]潘勤奋.国际邮轮经济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和产业,2007,(10):13-17.

[3]陈紫华.港口城市邮轮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8.

[4]俞斯桂,孙珊.从源头上认识邮轮经济[J].上海城市规划,2005,(2):28-29.

[5]李传恒.服务业价值链扩张与区域旅游产业升级:邮轮产业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