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古镇文化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0 16:21:34
古镇文化论文

古镇文化论文第1篇

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导向的规划方法:规划对古镇山水格局进行整体保护,理山顺水———村落的空间关系,保证古镇所依托的外部环境与古镇相协调,同时对古镇的原始空间形态加以控制,避免破坏古镇生态环境和整体风貌,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挖掘传统空间元素,构建文化古镇入口空间.规划范围内,复原传统文化古镇元素,如山水格局、特色建筑、园林、文化景点、米市码头、河道空间、牌坊等,通过挖掘古镇的传统文化元素,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以体现历史文化古镇的地域特色.

2古镇历史建筑保护与传承

实践证明,正确的保护理念与科学的保护方法是历史建筑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与保证.历史建筑重在永续利用,只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历史建筑的空间价值,才能体现出历史建筑的核心价值.另外,历史建筑面广量大,应该根据其不同的现实情况,制定不同级别的保护与利用措施.从以往古镇保护案例中吸取经验,从规划层面的空间要素、天际线等角度,以及建筑角度对建筑细部、建筑立面类型、环境要素等多方面深入思考.历史文化建筑改造应保证其形式、高度、体量、饰面材料以及建筑色彩、尺度、比例上与古镇建筑风貌协调.旧建筑的适应性改造再利用,不论其空间价值如何,历史记忆价值的保留和营造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出发点.许多时候,这种历史记忆价值远远大于空间使用价值.

3案例分析

为深入探索和了解建筑理论的实践性,以运漕历史文化名镇综合开发项目实践为例,探讨古镇历史文化建筑规划与保护设计的特点.

3.1古镇概况

项目选址于马鞍山市含山县运漕镇,项目规划用地位于裕溪河畔北,地块范围内包含运漕酒厂原址以及酒厂东侧至幸福街西侧的部分民居.方案主旨:一方面以保护历史文化为根本,改善古镇人居环境为基础,以提升功能为导向,力求将项目打造为安徽省旅游名片,成为体验“最安徽”传统文化的代表,成为安徽的“城市会客厅”.另一方面提升古镇环境品位和城市美誉度、关注度,打造特色的古镇名片,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3.2总体规划

3.2.1古镇“梳式”规划格局运漕古镇民居,从单个民居来看,显得有些拥挤和凌乱,但从总体看,却又显得错落有致,协调统一.古镇鼎盛时期,全镇有36条大街、72条小巷,与台、楼、庙、阁、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过街木楼石板街,青砖小瓦马头墙”的优美画面.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等和谐组合,构成了运漕古镇建筑的基调。

3.2.2总体规划布局本地块原始街道由幸福街、湾巷、五福和巷、徐家巷、以及横向的西大街和沿河路组成了独具风格的“梳子形”街巷文化.经过前期调研、分析,本区域西大街、幸福街、保留的老酒厂建筑之间基本保留了原有村落纵向街道的“古镇梳式肌理”.以保护古镇的肌理为核心,新建街巷尺度服从古镇的肌理,形成协调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参照运漕古街巷的布置原则,结合运漕老街原有的尺度与空间格局,保持原有街巷的尺度感与空间感.重要节点位置,通过“情景再生法”恢复本地块原有的五福和荤馆、洪义泰等代表性商号,将其打造成运漕古镇的标志性启动区域。作为古镇的主要展示面———街巷空间景观,是由建筑、街、绿化、水等元素,结合古镇生活、社会交通等功能而形成.规划设计的着重点是反映建筑风格、地域特色的历史街巷以及古镇原本的空间肌理.空间肌理:不仅是古镇历史文化风貌的视觉关键性因素,也是古镇空间组织及构造形态的体现.空间肌理的理解有两个方面:

(1)空间肌理在建筑布局上,可理解为图底关系;

(2)空间肌理在空间尺度上,可理解为各个元素组成的空间结构.传统小尺度街巷与组合院落式样建筑群,因内部单元的属性变化的组合变化形成了街坊构成特点:内部巷道曲折,而陆续加建的房屋,较为自由,平面肌理带有自由化倾向.与建立丰富的动线相伴而生的策略就是开放空间.在旧建筑中,其原本的空间特征、结构逻辑、材料肌理等均需要在开放的空间内明确呈现,故在设计中,设置多景观广场,以保证空间具有足够的开放度,植入休息、展览等功能.空间视线:传统古镇街巷中,人们在运动中观察景物的要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隔景”、“对景”“、障景”“、夹景”、“框景”等建筑和景观手法多有运用,不仅增加了街巷的趣味性,而且加深了空间的内涵感,体现了“空间增值”的特点,古镇村落曲折的街巷空间,造就了街巷空间的光影变化,给人以美轮美奂的空间想象.轮廓线:坡屋面、马头墙、斗拱翘角、装饰木构件等,在构成街巷空间景观中,这些元素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坡屋面与马头墙的轮廓线,在视觉中具有非常强烈的层次感、节奏感、韵律感.古镇整体凭借坡屋面与马头墙的交相辉映,一个完整的古镇印象基调由此确立。

3.3建筑设计

历史文化建筑街区的建设采用原始街巷尺度复原,整体上以民居建筑尺度为基调,聚合的小体量的采用,历史街巷空间肌理的缝合,以错动的建筑手法强化建筑空间肌理,使之向整个古镇空间肌理平缓过渡,相映相融。立面控制街巷空间重点从三维立面出发,以再现古镇历史风貌及生活氛围.主要体现在:各个节点的空间肌理设计和古镇街巷基础设施以及一些装饰木构件上.修复街巷空间,维护组成古镇传统历史文化风貌的各种要素,如坡屋面、马头墙、沿街立面、水体、驳岸以及装饰构件等,以保证各种元素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注重建筑第五立面———屋顶设计屋顶改造采用古徽州传统的四水归堂形成,采用四边坡屋面向中心倾斜,采用轻巧的屋面瓦以及轻钢支撑以减轻屋面荷载.历史文化街区力求与原有建筑群相似,自然融入到整体环境中,坡屋顶以古镇民居重叠往复的屋顶为原型,进行错动变化,采用折线连续的坡屋顶,形成与古镇空间肌理一致的屋顶景观。

4结语

古镇文化论文第2篇

国外类似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又被称之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遗产旅游(Heritagetourism)是以文物、古迹等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物质遗存作为体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形式。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遗产旅游在欧美出现及盛行,推动了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在西方开展。九十年代以来文化遗产地因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由此成为研究的中心议题。国外学者主要从旅游管理、社区参与和市场供需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遗产旅游的市场研究。Bronwyn,J.[2](2004)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在旅游形象设计和产品体验方面的作用,Yaniv,P.[3](2003)探讨了文化遗产认同感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2)利用其他旅游形式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如Janiskeef'[4](1996)研究了节日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的作用。(3)参与文化遗产旅游的各主体利益差异研究。Heidi,D.[5](2001)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在面对旅游业发展提供机会时,遗产地社区各参与主体的不平等地位:Teo,Peggy[6](1997)和Cheungl'[7](1999)则研究了文化遗产相对不同参与主体的不同意义。(4)文化遗产旅游社区参与问题研究。如Natan,V.[8](2002)分析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的重要性。(5)旅游对文化遗产的诊释。如Grufudd,P.[9](1999)研究了“凯尔特”主题表述在威尔士文化遗产旅游中的作用[10]。(6)如何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研究。Myra,S.E[11]以马里世界文化遗产地PaysDogon在旅游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变迁为例探讨了旅游对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影响:Halewood[12](2001)以“维京遗产”旅游为例研究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持续升温,国内学者也开始侧重研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形象策略、空间整合和市场营销的研究。而目前作为我国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有:(1)古村落(古镇)旅游产品设计研究。冯淑华[13](2002)通过对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古村落旅游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原则。吴文智[14](2003)则系统阐述了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方法和途径。(2)古村落(古镇)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文化旅游策划的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江南水乡古镇是江南地区古村落的典范和代表,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包括:(1)多数学者侧重于从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现状分析入手,研究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李丽雅[15]12003;孙明泉,2001;王莉[16],2003;雄侠仙[17],2002;江五七[18],2003:阳建强[19],2001)(2)有学者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视角,探讨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竞争合作模式。(陶伟[20],2002)(3)有学者通过对旅游地意象空间进行的分析,提出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建议。(蒋志杰,(4)有学者通过具体分析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研究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阮仪三,1996[22],1998[23],2001[24];陆志钢[25],2001

三、西塘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古镇文化旅游策划开发现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经过十余年发展,以江南六大古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是华东区域旅游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江南水乡风貌为背景的文化旅游与本区域城市旅游相得益彰。如2001年“五一黄金周”周庄旅游接待人数仅次于北京八达岭长城和故宫,名列全国第三。

2)一些江南水乡古镇通过挖掘本地区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策划的文化旅游产品,不仅促进了江南水乡古镇历史环境的保护,使当地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也使旅游者从中感受到了浓郁的江南民俗,并处处体验着典型的江南人文和自然环境。如2001年至今乌镇先后成功举办香市、花车巡游、烟花大会等节日活动,集中展示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引起海内外游客的浓厚兴趣。

3)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开展带动了其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西塘传统产业的展示性表演极大促进了当地销售地方特色商品的旅游商业的发展。于江南水乡旅游产品而言,其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传统集合。这些元素通过整合从诸多方面反映出水乡传统的内涵。虽然从旅游的6要素层面来讲,西塘旅游产品可以是具备多重核心传统的旅游产品,但从文化旅游资源角度来分析,传统只具有一个核心。差异化构成旅游传统。

2.文化差异化就构成文化旅游资源。

1)民居文化

江南水乡古镇与其他地区的地理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导致了水乡民居文化的独特化。这一独特化不仅体现在单体的房间或宅院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水乡古镇的整体建筑格局上。民居正面朝路,四周均有邻里,水、陆平行,呈棋盘状格局。西塘古镇民居的文化特色就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来的。西塘的长廊是江南水乡给人的最初映像,水乡古镇是在这一格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江南水乡在文化层面产生差异,进而产生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与根源。正是通过在民居文化这一层面上的差异,才衍生出了江南水乡古镇在其他层面上的差异[26]。

2)建筑文化

从其文化层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些文化类型中,它与核心文化旅游资源最为密切。无论是单栋的民居还是古镇的民居总格局,都会联系到各类的建筑。以桥为例,每个古镇都有桥梁,且各时代都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桥梁是水乡生活的必要设施,所以游客在旅游时强化桥梁的观光,就形成了江南水乡古镇各类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当然还存在如弄堂(西塘石皮弄等)、各类商铺(万盛米行等)等其它各类建筑。这类建筑与民居文化有相似之处,所以它们是给游客的最初感官映像。

3)饮食文化

造成这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继承性的原因有三个:

1.江南水乡的饮食习惯拥有浓厚的地域性,尤以河鲜为特色。对于非水乡地区的游客依然具有一定的传统。

2.从历史上来看,西塘古镇都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超过1000年。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当地风俗习惯的区别,产生了形式相同但名称相异的饮食文化,其最具传统的部分是这些食品的文化内涵。

3.饮食是旅游的六要素之一,通常会起到吸引二次游客和以休闲为目的游客的作用。

古镇文化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三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独特、规划肌理明晰的皖中水乡古镇,历朝历代皆为军事重镇、交通枢钮镇、文化名镇、商贸集镇。对其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客观评定,充分挖掘资源,进而对其量身定制合理的保护发展方案,意义重大。

三河古镇,地处皖中名城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镇区面积4.71KM2,辖区面积65.5KM2。境内丰乐河和杭埠河两大水系环绕镇区交汇后,东流巧公里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据《左传》记载,古镇史称“鹊诸”,有可考历史2500多年。现名“三河”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丰富的水网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厚重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三河“小桥、流水、人家”的市井风貌。镇区内渠塘纵横交错,商贸沿河成街,建筑临水而建,廊桥跃水相连,是典型的“皖中水乡古镇”。悠久的历史,长期的文化积淀,给三河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尤以古城墙、古河、古桥、古街、古茶楼、古名居、古庙台、古战场等“八古”景观而著称于世。是皖中地区反映晚清时期历史风貌、兼收古徽派建筑特色、囊括古建筑类型较完整的水乡古镇,其综合历史文化价值,当可和驰名中外的苏州古镇周庄相媲美。

一、三河古镇的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

1、历史价值。岁月茬蕙,朝代更迭。“三河”虽几易其名,但古镇在各朝代都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显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军事重镇。公元前537年,吴楚之争在此演绎了“鹊岸之战”。1858年,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此大败湘军,创下了载人史册的“三河大捷”。至今遗存的古战场、古城墙、英王府似乎仍在诉说着那些硝烟散后的功过成败。“鸡鸣三县”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皖中商贸集镇的理想之地。透过现保存完好的古商业街、铺宅,仍可遥想昔日的繁华。水陆兼备的交通要道,使其历朝历代皆为江淮区域交通枢纽重镇,现存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家族的粮仓、四川总督刘炳璋的三河房产可说明一二。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孕育出众多的名人志士,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古镇。窄窄的“一人巷“、幽静的故居,依稀可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少年时学习、生活的情景。

三河古镇现存古建筑群以清末明初时期为主。完好的古街道有西街、南街、东街,街区肌理完整,建筑风貌依旧,保存2000多米长的青石板路辙印深深。目前,已经批准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三河大捷遗址—包括太平天国的城墙、英王府(即太平天国军大本营),全省最长的古街巷—包括刘同兴隆庄(清代),青阳分公司告示牌(清代),一人巷住宅群(含杨振宁故居,清代),郑善甫故居—鹤庐(民国时期),三县桥(清代)等。

2、规划肌理。三河古镇的规划以“水”为灵魂,水陆交织的街区充分利用了河、港、塘、溪、路的自然条件,巧妙地将城镇、建筑、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街区的基本格局是沿河成街,因水得镇,临水建房;以码头为端点、河道为边沿,随着岁月的流逝,辐射状衍生成数条古商业街。

三河的规划以“街巷”为骨架,支连众多窄巷,窜起成片民宅,纵横交错,分布均匀。街巷宅院相对规整,有中心轴、方向感、边缘界定。只是有些宅门因风水关系稍有凹凸转折。造型各异的石桥与街道的交汇节点,往往是茶楼、戏台、铺地等公共场所,空间转接自然,高潮迭起。古商业街道空间尺度适宜,渔俪延伸,店铺、民宅、酒肆随形就势分呈两侧,各商号标新立异的招牌点缀得古街热闹繁华、多姿多彩。又因是水灾多发区,三河作为古时军事重镇,防御性也是其规划特征之一。深而宽的河道,既有供给货物的功能,又有防御的功能。在窄形市镇的两端修筑防御工事—城墙、炮台,使整个市镇宜攻宜守。

从三河镇现存古迹来看,有着朴素的规划意识,商贸、防御、文化特征突出。而建筑、河道、桥梁及市井百态则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小镇景象。

3、建筑风貌。历史上的三河地处江淮之间,水运发达,商贾云集,南北文化在此冲撞、交融,形成“皖中”文化,故其建筑风格南北兼容,别有特色。大王庙、城陛庙、万年台、英王府等公共建筑宏伟、庄重、色彩鲜艳,更具北方建筑风格和官式建筑特征。而民宅、商铺小巧、简朴、色彩素雅,更似皖南的建筑风格。

古街两侧的铺宅始建于清初,成型于清末民初。商住特征明显,多为一、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块状,二或三进庭院。从街至河道依次为铺面、作坊、宅、储藏(如有二层,则一楼宅为厨房、餐厅,二楼为住宿),底层空间通透,如刘同兴隆庄。铺面、作坊因所售商品及生产工艺不同,柜台或当街设置或在室内两侧设置,沿街一色红色板门。因商贸繁荣,建筑也较早地吸收了泊来文化;二层以走马专心廊为平面交通;沿街立面各家铺宅间以简化了的马头墙分隔:门楼、窗眉、扶手等细部造型朴素,突出实用性;墙面以清水砖为主,灰墙灰瓦,红色门板、彩色招牌点缀其问。有韵律,有变化,形成一幅清末皖中古镇的繁华街景。

4、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河历来以其古老、秀丽、繁华而闻名遐迩。人文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三河的饮食融南北之长有独特风味,品种丰富,创造出享誉四方的三河土菜品牌。目前开发有土菜系列、茶干、米饺、米酒等;三河民间文化繁荣,主要有闹花船、车上轿、河蚌舞、花旦、兰花等传统节目,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起源并流传皖中地区的庐剧,是全国知名的地方戏剧种,创始于200年前,唱腔兼收民间小调、越剧等曲调,丰富、圆润,深得民众喜爱;三河镇的传统手工业发达,其匠人制作的羽毛扇、木杆秤等手工艺品制作考究,产品远销海内外。

三河镇现存古建筑核心区面积达8.74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25460M2。区内街巷格局完整,传统功能健全,韵味和肌理依然清晰。以现存较完整的西街、南街、东街为骨架,前店中坊后居的古建筑为街景,以原有建筑功能和特色传统商品为依托,再现了古时三河的繁华与生活原貌。

二、三河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几点建议

1、成立保护机构。成立以镇长为总负责人、文物、古建专家组成的保护领导小组,以城建、规划、文物、文化、工商、财政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执行机构,以群众推选代表组成文保协会实行监督核心保护区的管理、城建、古建保护与修复、资金投人的情况,定期核实文保规划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并定期向镇民公布,形成良好的保护与发展机制。

2、摸清古镇资源,建立基础档案。应在全镇范围内,深人调查,登记建档,内容包括:名称、位置、面积、年代、材料、历次修复情况、产权归属、价值特色、保护责任者等,实行挂牌保护,同时对建筑遗址的保护修复建设情况在公示栏中公示。

3、修编总体规划与保护规划。应高度重视对辖区内古建筑、古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聘请规划专家修编《总体规划》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站在保护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从保护独具特色的皖中水乡风貌占镇景观出发,充分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对三河镇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目标、内容进行详细规划。

古镇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 CIS理论杨柳青古镇品牌物质文化品牌行为文化品牌精神文化

一、CIS理论与品牌文化

1.品牌与品牌文化

品牌概念早已有之,但作为营销理论的重要内容加以研究的历史并不长。近百年来,品牌的定义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加深其价值内涵。里克・莱兹伯斯(Rik Riezebos)认为,“品牌是能够使某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其同类区别开来的,并能在物质和非物质方面为消费者带来意义的一切标识”。由此可见品牌的特质是个性,支撑这种区分同类产品个性的是品牌的价值和理念。价值和理念涵盖于品牌文化之中,故品牌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品牌本身的价值观和精神特性,是企业文化与消费者文化的融合。品牌文化不仅包括产品、广告等要素,还包括消费者、企业、竞争者和社会公众等诸方面,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是社会文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部分。

2.CIS理论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是由CI战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逐步深化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象识别系统。CI(Corporate Identity)一般译为企业形象识别,是企业为了适应经营环境尤其是竞争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营战略,它强调企业形象对社会公众的个性表达和获得公众的有效识别。

CIS,主要由理念识别系统(Mind Identity―MI、Behavior Identity―BI、Visual Identity―VI)三大部分构成,它们分别体现了组织的精神内涵、行为活动和外在形象三方面内容,是组织形象展示的平台。通过对这三大子系统的构建,能为组织形成一套完整的形象识别系统,达到吸引公众的目的。

3.CIS理论与品牌文化之间的关系

品牌文化具有提升品牌价值、促进受众与企业的融合、实现品牌个性差异化、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功能。而CIS理论以MIS(理念识别系统)为BIS和VIS系统的统领,是CIS理论的基石和原动力。故,MIS是品牌文化中品牌精神文化的缩影,并通过BIS和VIS的形式将品牌的行为文化和品牌的物质文化表现出来。

因此,CIS理论是形成品牌文化的基础,是品牌文化的外在表现。品牌文化是CIS理论的灵魂,是企业定位、发展方向、精神理念的高度凝练;是品牌市场价值的体现,更是受众对品牌信任度的评判。

二、CIS理论与古镇品牌文化

1.古镇与古镇品牌文化

所谓古镇,一般是具有区域特征的民俗民风的传承,现今仍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古老小镇。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兴起,使古镇这种静态地域历史文化展现成为各个旅游企业争相锁定的热点,同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

品牌文化的概念来源于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营销的一种战略理念。古镇品牌文化是运用品牌文化战略将古镇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并拓展该地区的文化表征,从而增强古镇的品牌核心竞争力,为该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古镇品牌文化主要表现为古镇整体文化在游人心目中的印象、感觉和附加价值,是结晶在古镇品牌文化中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审美因素等观念形态及经营行为的总和。

2.城市CIS与古镇品牌文化之间的关系

城市CIS的研究在我国已进入系统深入阶段,并成为城市发展中塑造独特城市形象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城市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即城市CIS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以当代CIS战略理论为主干,以城市发展战略为目标,充分利用城市景观设计、城市识别设计的方法,建立一套与企业形象识别不同的、适合城市形象战略的系统。此系统得以成功运用的城市如大连、深圳。

以城市CIS理论服务于古镇可以形成古镇CIS理论。通过上述CIS理论与品牌文化的关系可以说明:古镇品牌文化的建构可以通过古镇CIS理论实现。具体表现为:把古镇的精神理念、发展目标通过规范化的民众行为、良好的古镇视觉效果与空间感受体现出来。以展现地域文化为原则,充分反映古镇的历史传统、自然风貌、民风民俗、民众风范、产业发展等社会内质的特点,并最终将其文化内涵通过视觉和行为来进行表达,从而建构古镇的品牌文化,使古镇更具有个性和特色。

三、运用古镇CIS理论,实施天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

天津杨柳青古镇在2003年被评为天津新十景,若想从十景中脱颖而出,成为天津地区,甚至中国北方具有独特风格的古镇还需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以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逐步实施古镇品牌文化的视觉整合

(1)发挥杨柳青古镇标识的品牌识别功能。古镇的标识可以整合古镇各个公共环境的视觉效果,使整个古镇体现统一性,并将古镇的文化特征通过古镇标识的呼告从视觉上体现出来。古镇的标识是古镇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的体现,需要在原有名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确立一个能最大限度反映古镇特点、易于被公众识记、接受并产生好感的标识。然而,杨柳青古镇的标识只是在网站上可以看到,在古镇的交通主干线、地标建筑、古镇各个景区均未出现,标识的基本功能就是识别性,以标识成为品牌的符号表征并未在古镇得以实现。

(2)以杨柳青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实施品牌的系统宣传。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古镇,如何让社会、市场、公众、消费者知道、辨识、认定、选择?毫无疑问宣传古镇品牌、加大古镇品牌传播力度,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性环节。古镇的宣传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古镇特有民俗产品和产品背后代表的各种地域性文化,还需要大力宣传古镇的品牌文化形象。这种宣传可以通过政府形象宣传、古镇定位宣传、古镇群众文化活动、古镇文化艺术节、古镇民俗文化产品展销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这些宣传方式应以杨柳青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渗透在宣传的任何一种形式中,使受众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接受名牌古镇的各类信息。

2.以古镇CIS理论为载体,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

(1)以M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杨柳青古镇的MI系统可分为两个部分:古镇名称和古镇的使命。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建构首先体现在古镇名称的定位上。古镇名称包括原有名称和可识别名称。天津西青区政府现命名该镇为“天津杨柳青镇”,尚未正式出台可识别古镇名称。可通过策划议案商讨该名称,识别名称应高度概括古镇的发展理念凝聚古镇品牌的价值观。杨柳青古镇政府提出环境立镇、文化兴镇、经济强镇、开放活镇的发展理念。这种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价值观可以通过古镇的使命得以实现。①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经济使命:即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建构为基础,策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发展经济,提高杨柳青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②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社会使命:主要表现在杨柳青古镇的社会责任感,整合以运河文化为背景的各类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在保护古镇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延续古镇的文脉和历史。用杨柳青古镇特有的品牌文化形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贡献力量。

(2)以B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行为文化。杨柳青古镇BI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营销行为、传播行为、个人行为。通过三种行为的定位可以建构杨柳青古镇的品牌行为文化。①杨柳青古镇品牌营销行为。古镇营销行为,是体现古镇形象最直接的方式。它常常通过古镇决策层对外的政策、古镇营销公司员工在营销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古镇居民对游客和投资商的态度表现出来,给游人最直接的感受。西青区委、区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思路中提出,既要议“经”,也要议“文”,以文兴商,力争将“静”遗产变为“活”资源,将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将文化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的政府决策,达到良好的招商引资的效果;当地居民也提出了“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杨柳青文化品牌”,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文化交融印象,取得了很好的业绩。②杨柳青古镇品牌传播行为。杨柳青古镇的传播行为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新闻、促销活动等,古镇品牌传播行为有助于提高杨柳青古镇品牌知名度的和古镇品牌文化形象的塑造。杨柳青古镇的传播行为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等方面均不同于一般的促销活动、广告、新闻告之。意在宣传杨柳青古镇外部形象和固有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向社会公众表明作为北方历史悠久的古镇所愿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从而使人们对古镇产生好感和认同,并在公众的内心深处树立良好的古镇形象。③杨柳青古镇品牌个人行为。古镇品牌是多种身份角色的市场代言人,古镇品牌个人行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家、员工等个人行为,二是古镇居民日常行为。杨柳青古镇企业家、员工的个人行为,如日常民俗文化制作工艺的演示、服务与销售人员的礼仪等等,都会影响古镇品牌文化形象。好的个人行为会贴近受众,增强外来游客的归属感,提高古镇品牌的信任度。古镇居民的个体行为也会对游客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居民本身良好的个人风貌,古镇居民群众活动也是品牌行为文化的延伸。如:杨柳青镇的石家大院、杨柳青年画馆、明清街等旅游场所分别举行堂会演出、民间杂耍武术表演、秧歌花会、焰火晚会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均属于杨柳青古镇品牌行为文化建构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应该遵循古镇品牌文化所制定的行为文化的规范,每一种活动都应体现杨柳青古镇的品牌精神文化。

(3)以V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的物质文化。杨柳青古镇VI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外观形象、应用系统、古镇产品系统。三个部分应以古镇标识为统领。①杨柳青古镇的外观形象。A古镇独特的地里位置――运河文化的延伸。B古镇古建风格――明清时代院套院民居,大院文化的表征。C古镇标志景观――御河景观带、杨柳青民俗广场等。D古镇标准色――依据古镇标志(LOGO)的创意制定标准色。E户外广告设计――进入杨柳青古镇主干线上的大幅宣传招贴,呼告受众古镇品牌,增强杨柳青古镇品牌的知名度。F旅游服务系统――以标志为统领的景区导视系统。统领古镇识别,方便受众,亲近消费者。②杨柳青古镇的应用系统。A古镇的标识系统――标志(LOGO)、标准文字、标准组合、标准辅助图形等。B古镇的公共设施系统――以标志(LOGO)为统领的服务机构识别、医疗机构识别、商业机构识别等。③杨柳青古镇的产品系统。A一般纪念品:如明信片、画册等。B民俗文化纪念品:如杨柳青年画、杨柳青风筝、砖雕拓片等。C以古建、年画、风筝砖雕元素为基础各种延续产品(如T恤、鞋、文具、钥匙链等)等。这些产品均具有杨柳青古镇本身的可识别性的文化特征。

古镇品牌物质文化的建构可以将古镇的各种文化通过图形的视觉传达形式将其外观形象和应用系统整合起来,为受众提供了古镇的整体视觉形象。同时引导受众关注附有古镇标识等设计形象的产品系统,品牌文化的市场导向特征由此表现出来。尽管古镇品牌的物质文化处于品牌文化的最外层,但却集中表现了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在社会中的外在形象。

综上所述,将CIS理论科学地应用于天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可以促使塑造古镇形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完美结合;可以促使政府部门从宏观上规划和微观上重新塑造杨柳青古镇的品牌文化特征,实施古镇品牌文化战略,进而促进古镇旅游业的突破和发展,同时刺激招商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治英主编:地区形象理论与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12.25

[2]汤铭潭等主编: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9

古镇文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 cis理论杨柳青古镇品牌物质文化品牌行为文化品牌精神文化

一、cis理论与品牌文化

1.品牌与品牌文化

品牌概念早已有之,但作为营销理论的重要内容加以研究的历史并不长。近百年来,品牌的定义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加深其价值内涵。里克·莱兹伯斯(rik riezebos)认为,“品牌是能够使某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其同类区别开来的,并能在物质和非物质方面为消费者带来意义的一切标识”。由此可见品牌的特质是个性,支撑这种区分同类产品个性的是品牌的价值和理念。价值和理念涵盖于品牌文化之中,故品牌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品牌本身的价值观和精神特性,是企业文化与消费者文化的融合。品牌文化不仅包括产品、广告等要素,还包括消费者、企业、竞争者和社会公众等诸方面,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是社会文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部分。

2.cis理论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是由ci战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逐步深化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象识别系统。ci(corporate identity)一般译为企业形象识别,是企业为了适应经营环境尤其是竞争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营战略,它强调企业形象对社会公众的个性表达和获得公众的有效识别。

cis,主要由理念识别系统(mind identity—mi、behavior identity—bi、visual identity—vi)三大部分构成,它们分别体现了组织的精神内涵、行为活动和外在形象三方面内容,是组织形象展示的平台。通过对这三大子系统的构建,能为组织形成一套完整的形象识别系统,达到吸引公众的目的。

3.cis理论与品牌文化之间的关系

品牌文化具有提升品牌价值、促进受众与企业的融合、实现品牌个性差异化、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功能。而cis理论以mis(理念识别系统)为bis和vis系统的统领,是cis理论的基石和原动力。故,mis是品牌文化中品牌精神文化的缩影,并通过bis和vis的形式将品牌的行为文化和品牌的物质文化表现出来。

因此,cis理论是形成品牌文化的基础,是品牌文化的外在表现。品牌文化是cis理论的灵魂,是企业定位、发展方向、精神理念的高度凝练;是品牌市场价值的体现,更是受众对品牌信任度的评判。

二、cis理论与古镇品牌文化

1.古镇与古镇品牌文化

所谓古镇,一般是具有区域特征的民俗民风的传承,现今仍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古老小镇。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兴起,使古镇这种静态地域历史文化展现成为各个旅游企业争相锁定的热点,同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

品牌文化的概念来源于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营销的一种战略理念。古镇品牌文化是运用品牌文化战略将古镇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并拓展该地区的文化表征,从而增强古镇的品牌核心竞争力,为该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古镇品牌文化主要表现为古镇整体文化在游人心目中的印象、感觉和附加价值,是结晶在古镇品牌文化中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审美因素等观念形态及经营行为的总和。

2.城市cis与古镇品牌文化之间的关系

城市cis的研究在我国已进入系统深入阶段,并成为城市发展中塑造独特城市形象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城市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即城市cis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以当代cis战略理论为主干,以城市发展战略为目标,充分利用城市景观设计、城市识别设计的方法,建立一套与企业形象识别不同的、适合城市形象战略的系统。此系统得以成功运用的城市如大连、深圳。

以城市cis理论服务于古镇可以形成古镇cis理论。通过上述cis理论与品牌文化的关系可以说明:古镇品牌文化的建构可以通过古镇cis理论实现。具体表现为:把古镇的精神理念、发展目标通过规范化的民众行为、良好的古镇视觉效果与空间感受体现出来。以展现地域文化为原则,充分反映古镇的历史传统、自然风貌、民风民俗、民众风范、产业发展等社会内质的特点,并最终将其文化内涵通过视觉和行为来进行表达,从而建构古镇的品牌文化,使古镇更具有个性和特色。

三、运用古镇cis理论,实施天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

天津杨柳青古镇在2003年被评为天津新十景,若想从十景中脱颖而出,成为天津地区,甚至中国北方具有独特风格的古镇还需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以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逐步实施古镇品牌文化的视觉整合

(1)发挥杨柳青古镇标识的品牌识别功能。古镇的标识可以整合古镇各个公共环境的视觉效果,使整个古镇体现统一性,并将古镇的文化特征通过古镇标识的呼告从视觉上体现出来。古镇的标识是古镇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的体现,需要在原有名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确立一个能最大限度反映古镇特点、易于被公众识记、接受并产生好感的标识。然而,杨柳青古镇的标识只是在网站上可以看到,在古镇的交通主干线、地标建筑、古镇各个景区均未出现,标识的基本功能就是识别性,以标识成为品牌的符号表征并未在古镇得以实现。

(2)以杨柳青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实施品牌的系统宣传。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古镇,如何让社会、市场、公众、消费者知道、辨识、认定、选择?毫无疑问宣传古镇品牌、加大古镇品牌传播力度,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性环节。古镇的宣传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古镇特有民俗产品和产品背后代表的各种地域性文化,还需要大力宣传古镇的品牌文化形象。这种宣传可以通过政府形象宣传、古镇定位宣传、古镇群众文化活动、古镇文化艺术节、古镇民俗文化产品展销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这些宣传方式应以杨柳青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渗透在宣传的任何一种形式中,使受众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接受名牌古镇的各类信息。

2.以古镇cis理论为载体,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

(1)以m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杨柳青古镇的mi系统可分为两个部分:古镇名称和古镇的使命。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建构首先体现在古镇名称的定位上。古镇名称包括原有名称和可识别名称。天津西青区政府现命名该镇为“天津杨柳青镇”,尚未正式出台可识别古镇名称。可通过策划议案商讨该名称,识别名称应高度概括古镇的发展理念凝聚古镇品牌的价值观。杨柳青古镇政府提出环境立镇、文化兴镇、经济强镇、开放活镇的发展理念。这种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价值观可以通过古镇的使命得以实现。①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经济使命:即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建构为基础,策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发展经济,提高杨柳青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②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社会使命:主要表现在杨柳青古镇的社会责任感,整合以运河文化为背景的各类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在保护古镇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延续古镇的文脉和历史。用杨柳青古镇特有的品牌文化形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贡献力量。

  (2)以b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行为文化。杨柳青古镇bi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营销行为、传播行为、个人行为。通过三种行为的定位可以建构杨柳青古镇的品牌行为文化。①杨柳青古镇品牌营销行为。古镇营销行为,是体现古镇形象最直接的方式。它常常通过古镇决策层对外的政策、古镇营销公司员工在营销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古镇居民对游客和投资商的态度表现出来,给游人最直接的感受。西青区委、区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思路中提出,既要议“经”,也要议“文”,以文兴商,力争将“静”遗产变为“活”资源,将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将文化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的政府决策,达到良好的招商引资的效果;当地居民也提出了“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杨柳青文化品牌”,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文化交融印象,取得了很好的业绩。②杨柳青古镇品牌传播行为。杨柳青古镇的传播行为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新闻、促销活动等,古镇品牌传播行为有助于提高杨柳青古镇品牌知名度的和古镇品牌文化形象的塑造。杨柳青古镇的传播行为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等方面均不同于一般的促销活动、广告、新闻告之。意在宣传杨柳青古镇外部形象和固有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向社会公众表明作为北方历史悠久的古镇所愿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从而使人们对古镇产生好感和认同,并在公众的内心深处树立良好的古镇形象。③杨柳青古镇品牌个人行为。古镇品牌是多种身份角色的市场代言人,古镇品牌个人行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家、员工等个人行为,二是古镇居民日常行为。杨柳青古镇企业家、员工的个人行为,如日常民俗文化制作工艺的演示、服务与销售人员的礼仪等等,都会影响古镇品牌文化形象。好的个人行为会贴近受众,增强外来游客的归属感,提高古镇品牌的信任度。古镇居民的个体行为也会对游客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居民本身良好的个人风貌,古镇居民群众活动也是品牌行为文化的延伸。如:杨柳青镇的石家大院、杨柳青年画馆、明清街等旅游场所分别举行堂会演出、民间杂耍武术表演、秧歌花会、焰火晚会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均属于杨柳青古镇品牌行为文化建构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应该遵循古镇品牌文化所制定的行为文化的规范,每一种活动都应体现杨柳青古镇的品牌精神文化。

(3)以v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的物质文化。杨柳青古镇vi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外观形象、应用系统、古镇产品系统。三个部分应以古镇标识为统领。①杨柳青古镇的外观形象。a古镇独特的地里位置——运河文化的延伸。b古镇古建风格——明清时代院套院民居,大院文化的表征。c古镇标志景观——御河景观带、杨柳青民俗广场等。d古镇标准色——依据古镇标志(logo)的创意制定标准色。e户外广告设计——进入杨柳青古镇主干线上的大幅宣传招贴,呼告受众古镇品牌,增强杨柳青古镇品牌的知名度。f旅游服务系统——以标志为统领的景区导视系统。统领古镇识别,方便受众,亲近消费者。②杨柳青古镇的应用系统。a古镇的标识系统——标志(logo)、标准文字、标准组合、标准辅助图形等。b古镇的公共设施系统——以标志(logo)为统领的服务机构识别、医疗机构识别、商业机构识别等。③杨柳青古镇的产品系统。a一般纪念品:如明信片、画册等。b民俗文化纪念品:如杨柳青年画、杨柳青风筝、砖雕拓片等。c以古建、年画、风筝砖雕元素为基础各种延续产品(如t恤、鞋、文具、钥匙链等)等。这些产品均具有杨柳青古镇本身的可识别性的文化特征。

古镇品牌物质文化的建构可以将古镇的各种文化通过图形的视觉传达形式将其外观形象和应用系统整合起来,为受众提供了古镇的整体视觉形象。同时引导受众关注附有古镇标识等设计形象的产品系统,品牌文化的市场导向特征由此表现出来。尽管古镇品牌的物质文化处于品牌文化的最外层,但却集中表现了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在社会中的外在形象。

综上所述,将cis理论科学地应用于天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可以促使塑造古镇形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完美结合;可以促使政府部门从宏观上规划和微观上重新塑造杨柳青古镇的品牌文化特征,实施古镇品牌文化战略,进而促进古镇旅游业的突破和发展,同时刺激招商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治英主编:地区形象理论与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12.25

[2]汤铭潭等主编: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9

古镇文化论文第6篇

关键词:古运河;综合开发;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6-56(6)

作者简介:万迟镇江市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处馆长助理经济师馆员

一、古运河镇江段历史变迁

镇江境内的运河,古称“徒阳运河”又称“丹徒水道”,全长42.6公里,始于春秋战国,是运河历史上最早开凿的地段之一。它南起云阳(丹阳),北由丹徒入江,是江南运河北段通河航道的雏形。丹徒水道的开凿是镇江人的创举,它沟通了长江水系与太湖流域,成为先秦南北交往的重要纽带之一。秦朝入江口再度西移,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赢政为了加强对古吴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统辖,派三千囚徒凿断京砚山东南龙目湖中的长冈,使“水北注江也”。丹阳“本旧云阳县地,秦时望气者云,有王气,故凿之以败其势,截其直道,使之阿曲”。又记载云,“朱方后名谷阳(丹阳),秦望气者云,其地有天子气。始皇使赭衣三千人凿长坑败其势,改云丹徒(镇江)”。隋大业六年(610年),炀帝“敕穿江南河”,在徒阳运河的基础上,大规模浚深和拓宽为江南运河,“自京口(镇江)至余杭(今杭州),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由于河道变迁,曾先后主要有过5个入江口,自西向东分别为:大京口、小京口、甘露口、丹徒口和谏壁口。目前,谏壁闸是江南运河主河道的入江口。

京杭运河的开凿贯通为镇江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交通的便捷使处于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迅速发展成为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运河镇江段承载了镇江从古到今的财富与文明,记载了镇江的历史变迁,孕育了镇江的城市文化。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古运河镇江段原生性的旅游资源大多已损毁或仅留地名,或因环境污染而使其内在价值大为降低,但两岸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沿河古商市井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巨大的无形价值和无穷的开发潜力。

二、古运河镇江段在当前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镇江市政府不断对运河进行整治改造,古运河水系的整体环境已大为改善:拆除了平政桥至中山桥沿岸破烂的民房,疏浚了河道,建造了驳岸、护栏和沿河步行道路,岸边建成了宽达25米的绿化带,在城区段古运河形成了较好的景观,并开辟了一些休闲娱乐空间让市民活动。目前,将对古运河东段进行新的整治,范围为沿河30米宽全长约为10公里的区域。但总结这几年来古运河的改造实践,从政府实行的古运河整治的措施和现状来看,目前的古运河开发大部分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环境改造上,以环境整治和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开发类型,遵照的是市场原则,使得古运河的旅游开发和景观建设变成了分区分段的进行,缺乏一定的整体性和为公众开放的公共性,没有均衡考虑公众与开发商的利益,没有在深层上对古运河沿岸滨河空间的综合开发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不能有力地促进整个滨河空间的经济发展和结构更新,这些是目前古运河镇江段整治工程的问题所在。

(一)水质与滨河绿地不够完善

古运河的水质和两岸环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自解放以来,由于沿岸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无控制排放,古运河河水水质逐渐恶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人口日益增加、城区面积不断扩大,镇江昔日碧水荡漾的河道更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少数河道甚至已断流,成为污水沟。尤其是谏壁段沿岸由于有索普集团、金东纸业等污染源,短期内水质很难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恶化,不仅直接威胁到古运河、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城市形象和美誉度,制约了城市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虽然镇江市政府针对古运河河水水质较差的情况,己实施了古运河综合整治工程,古运河城区段的水质也已经大为改善。但随着古运河旅游休闲功能的进一步开发,未来对水质的要求将会更高。就目前的古运河各段的情况来看,只有古城区段的古运河水质经过整治后较好;城东段和城南段的水质都不能达到要求,还需要不断改善。

生态绿地是古运河综合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的绿化用地经过改造以后会成为游憩空间的起点,而且绿地也将是古运河与城市区域联系的桥梁,优美连续的绿化带和河流结合起来能给人提供舒适宜人的游乐体验。就现在的状况来看,古运河边的滨河绿地还没有达到这个目标。绿地面积严重不足,达不到城市绿色走廊的要求,绿地的公共性与可达性不强,沿河正在建设的如意江南等开发楼盘将滨河绿地划为小区的私有绿地,不对公众开放,市民一般不能到达。在谏壁段的工业用地中,一般都缺乏滨河绿带的考虑,绿化条件差,公共性差,可利用率低,有待进一步的开发整治和改造。已建成的古运河绿化带缺少统一的规划和控制,绿地之间相互隔离,缺乏联系。同时绿地和古运河之间也缺少一定的景观衔接,造成了现在许多区域道路上不能见到古运河的缺憾,也造成了绿地的可达性不好和利用率低等不足。加上没有考虑与周边地区的衔接渗透,景观缺乏深度,使得滨河绿化带变成了区域内孤独的一条线。

(二)河道环境良莠不齐,沿岸建筑失控,古运河货运码头对景观破坏严重。

目前,在两岸环境方面,西门桥至南水桥段的改造,虽然大大改善了环境,却失去了很多古运河的风貌。沿岸用地被用于进行房地产开发,大批住宅楼沿着古运河成排成片地竖立,破坏了古运河的风貌。而且这些住宅小区临河景观的改造只限于小区范围内,其他临河段则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杂草丛生、垃圾满地。周家河地段还有垃圾收集站处理厂等严重影响运河景观和整体环境的设施,应及早予以搬迁。此外,整个古运河水域还没有禁止货运,谏壁段沿岸的工厂企业有许多在古运河上都设置有配套的码头,这些码头在装卸货物的同时,不仅容易对古运河水质造成污染,还大大影响了沿岸的风光。目前由于经济调整的原因,部分企业已经关闭,码头也随之荒废,无人管理,严重地影响环境。

(三)滨河空间的亲水性与空间活力不够。

古运河镇江段属于太湖流域平原河网水系,代表着运河平常的水面,和城市的地面有着3.15米的高度差,现在运河地段的堤岸一般都为垂直状态,很少有接近水面的阶梯和亲水的平台。目前古运河河岸已经以河滨公园的形式,形成亲水广场,但景观处理较为生硬,没有形成良好的亲水界面。滨河空间的可达性和连续性也存在问题。古运河沿岸的城市道路大都为车行城市支路,且紧邻河堤,车流量大,交通混杂。过高的车流量在客观上对人接近滨水区域造成阻碍,降低了滨河空间的可达性。一些新开发的楼盘如如意江南等更是将滨河的区域纳入了小区范围内,割裂了古运河和周边城市空间的有机性,同样也形成了并非连续的岸线,使公众难以接近运河水面,公共拥有性和视觉通透性差。

其次是滨河区域的空间活力不够。空间活力是指景观空间对人的活动的吸引力,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空间本身吸引力,其次是景观空间与周边建筑的关系,即周边设施对空间活动的支持能力。目前在古运河的整治工程中,绿化是增加了,环境也有了好转,但是相应的公共活动和功能空间却没有增加。河滨公园与珍珠广场虽然新建了向运河水面的开放性的亲水广场,但是附近却没有提供配套的服务设施,餐饮、娱乐、休闲活动自然无从开展,致使运河在市民心且中的印象与地位均受到影响。

(四)沿岸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用地功能布局混杂。

根据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需要,第三产业将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但古运河镇江段沿岸目前三种产业结构中,以第二产业结构为主,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这对于发展古运河旅游业、房地产业、都市娱乐业等第三产业都是非常不利的。由于以前古运河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控制,古运河沿岸的用地功能繁复杂乱,布局分散。居住、工业、码头仓储等用地穿插分布,功能分区不明晰,多时代低价值建筑共存。目前古运河西岸的主要问题是商业用地较少,没有形成规模,不能起到活跃运河沿岸文化旅游、休闲购物的功能。而古运河东岸的历史建筑较少,用地性质和格局主要是工业生产用地和仓储用地以及一些企业职工宿舍,随着近年来一些老企业经营状况恶化、闲置产业建筑的增加和公路条件的快速改善,许多厂房因为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多已停用或等待拆除,这些建筑因紧临运河,严重影响古运河的景观和整体的生态环境,是目前最迫切需要改造的地区。目前东岸有一些房产开发项目等已经实施,但由于整体规划的滞后,这些项目缺乏整体方案的指导,相互间缺乏足够的分工协调,某些方面存在局部化、个别化的倾向,不利于运河整体形象的树立和功能布局方案的贯彻实施。

三、古运河镇江段综合开发中的建议

(一)功能定位

古运河功能大致可以概括为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三大类。其中经济功能又可以分为交通运输、旅游休闲、商贸集市和水利功能等。文化功能可以分为文物鉴赏、史学研究、建筑文化、运输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和民俗文化功能等。生态环境功能也可以分为生物多样、气候调节功能和环境景观功能等。在所有这些功能中,占据特殊重要地位的功能是交通运输功能、旅游休闲功能、商贸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它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诸功能之间既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一面,又存在相互排斥、相互抵触的一面,还存在相互之间基本没有影响的一面。生态环境质量越好,文化功能、旅游休闲功能和商贸功能就越能得到发展;反之,文化功能、旅游休闲功能和商贸功能就越得不到发展。但交通运输功能基本不受影响。文化功能越强,就越能发展旅游商贸和房地产功能等,起到以文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文化功能强弱,对水利功能等基本没有影响。交通运输功能强,会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如果交通运输功能过度发挥而不受外部约束,又会影响生态环境功能和房地产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古运河镇江段开发的功能定位既要考虑各功能可以兼顾的因素,又要遵循功能更替的规律,还要注意功能之间的相互;中突问题。考虑到古运河功能的历史惯性、镇江市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古运河诸功能之间内在的功能互补性,把古运河功能定位在以创新为主,一方面对交通运输等有价值的传统功能加以开发,使之得到保护和延续;另一方面,对于旅游休闲、生态环境、商贸房产等有价值的新生功能加以策划开拓,使运河历史文化得以续写新的篇章。

(二)指导思想

古运河镇江段的综合开发是一项关系到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系统工程,必须站在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设定一个高起点和高标准。根据功能定位,古运河镇江段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宜确定为:以规划为先导,以整治环境为基础,以功能演变规律为定位依据,使古运河与镇江城市性质定位相吻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采取“以运河治理养运河开发”的策略,努力形成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商贸旅游活跃的可持续发展的运河经济带。

1、以规划为先导。“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是一条基本法则。古运河镇江段综合开发也不能例外。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发建设,要通过编制一系列的规划设计来实施。古运河镇江段综合开发的规划应从宏观整体功能定位、形象策划和规划布局入手,形成一系列可操作的规划设计方案。要以基础研究为起点,开展后续的地段规划和策划,以保证沿河地带的统筹开发建设,既要立足于现实,更要立足于长远。要从“建经济强市,创山水花园城市”的高度来规划运河及沿河地带的开发与保护。

2、以整治环境为基础。鉴于古运河镇江段的环境状况,对其进行综合整治已经刻不容缓。没有环境整治的好转,古运河镇江段的综合开发就无从谈起。环境整治在古运河镇江段综合开发中是一个基础工程、难点工程和重点工程。古运河环境恶化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任何单一的措施都回天无力,所以必须各种措施齐头并进,坚持疏浚与截污相结合、引水与排水相结合、净化与绿化相结合,美化古运河的环境。

3、以功能演变规律为功能定位和功能更替的依据。古运河镇江段的功能定位不仅要以单项功能的演变为依据,更要以结构性的功能演变为依据。在古运河镇江段功能演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结构性的矛盾。因此,在不可能实现鱼和熊掌兼得时,只能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使得古运河的功能变迁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

4、以“运河治理”养“运河开发”。运河的环境整治是古运河镇江段开发的前提。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经济效应,有效地促使沿河地块的增值,因此,古运河进一步开发的资金完全可以调动社会资源,吸取房地产开发中的“以路带房,以房养路”的成功经验,充分盘活土地存量资源,采取“以运河治理养运河沿河地块,以运河沿河地块养沿河地带开发”的策略。

(三)开发构思

古运河是镇江的母亲河,是镇江具有“垄断性”的文化资本。其开发构思要点是:

1、树立“人・自然・人工环境相融合”的整体思想,从城市大环境系统着眼,以人为主体,以古运河文化、城镇历史文脉及现状环境为基础,确立“人・风景・人文及城镇环境融合”的模式,制定具有环境特色的规划。

2、突出保护古运河历史文化的环境氛围,充分展示古运河历史画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寻求新时期的文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保护自然景源和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做到既要创造以河流为主体的流畅、开放、松快的空间环境,满足现代人向往变换生活环境、回归自然的追求,又能合理安排居民居住格局和科学处理生活废弃物,以保持良性的生态循环,提高整体环境的综合效益。

4、确定“南山北水、运河相牵”的主题,激活“城市山林”,优化“一场两带四园六桥六埠”(运河广场:人文景观带、自然生态带;虹桥揽古、梅溪烟雨、仓廪临流、夹岗岚浮;枫村桥、千秋桥、虹桥、丁卯桥、借桥、锦波桥;千秋桥埠、借桥埠、归客岩埠、锦波桥埠、大运门埠、夹岗 浮埠)的景观格局。

(四)开发原则

1、起点高,操作性强的原则

强调起点高,即以新的观念、理论为指导,建设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新型运河旅游区。同时也要从现实条件出发,在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下,制定由近期到远期的建设规划,力求做到起步工程就能与国内现代旅游市场接轨,避免追求短期效益、急功近利的毛病。

2、突出古运河文化主题的原则

古运河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长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开展古运河文化旅游,必须坚持保护古运河文化和文物古迹的历史氛围,充分展示古运河的历史画卷和传统文化内涵。古运河镇江段风貌以京口闸附近的西津古渡街最为古朴,以西津渡为代表、云台山和银山为中心的“西区”是镇江的历史建筑博物馆。“西区”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有自六朝以来直至民国时期的蒜山渡、金陵渡等古代渡口,有小山楼、救生会等不同功能的古代建筑,有全国唯一的元代过街石塔,有观音洞、紫阳洞、铁柱官等古代寺庙道观。既有清末民初的里坊街道,也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建的租界,有明清时期独具江南风韵的民居,更有多座保存完好的西方风格的洋楼。这片历史文化街区凝聚了港口、山林特点,是镇江独有的历史文化遗存,是难得的文化旅游开发资源。开发中要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体现大运河的文化内涵,让游人在古运河文化旅游中听到历史的回音,看到今日的发展和未来的宏图,以强烈的感染力激发游人爱国奋进的民族精神。

3、整体开发的原则

古运河镇江段的综合开发是一个整体。城市设计不应是线性发展,而是要与周围交通、城市开发、历史建筑保护和环境设计等有机结合。由于古运河是条市级干河,流经城内多个地区,牵涉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利益与要求,故而协调工作更显重要。目前,市政府已经对西门桥至南水桥段进行了整治和绿化,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以滨河绿带为主轴,两侧间隔布置大型公共集中绿地及街头小型绿地,并沿着城市干道和步行林阴道呈楔形向纵深延伸。但建设极不平衡,又没有统一风格,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古运河综合开发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正确定位运河地带的功能开发与景观环境目标,尤其是能否实施大手笔的整体开发原则。

4、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古运河镇江段的综合开发绝不能是孤立的,而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是发展,但要摒弃对土地高强度开发的方式和对自然资源涸泽而渔的滥用,克服短期行为,要对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各项资源,包括水源、能源、土地等加以有效合理的利用,实行总量控制,使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加速经济发展与城市开发建设的同时,必须强调生态、资源、环境的平衡与统一。

5、整体特色与区段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古运河镇江段的综合开发要坚持整体特色与区段特色相结合。一方面要从古运河与城市的整体历史沿革出发,另一方面要根据各段所在区域的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结合未来用地功能布局规划开发,以发挥区段特色,形成文化落差。

(五)开发目标

近年来,镇江政府不断对运河城区段进行整治改造。在古运河古城区段拆除了沿岸破烂的民房,疏浚了河道,建造了驳岸、护栏、桥梁和沿河道路,岸边广植树木花草,建成了宽达25米的绿化带,并对古运河沿岸的驳岸进行石砌改建,搬迁了1700余户居民,形成了10公里长的城区段古运河沿河绿化带,开辟了休闲娱乐空间,进一步弱化古运河镇江城区段的货运功能,增强古运河作为城市“绿肺”、文化、旅游等功能。但目前的古运河开发大部分还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环境改造上,没有在深层上对古运河沿岸滨河空间的综合开发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不能有力地促进整个滨河空间的经济发展和结构更新,这也就使得目前的开发成果还不尽人意。这些改造措施大部分是以环境整治和房地产开发为主,在整治沿河环境后,新的现代住宅小区大量出现在古运河沿岸。而房地产的开发类型,遵照的是市场原则,这将使得古运河的旅游开发和景观建设变成了分区分段的进行。通过仔细考察,笔者提出古运河综合开发的多层次复合目标:

第一层次:安全、健康的现代化城市空间形象。强调运河及其沿河地带的现代化空间形象,是运河沿河地带再开发十分重要的目标。水环境是运河及沿河地带功能振兴的首要制约因素,生态质量和景观环境的提升,是沿河地带功能再开发的前提。因此,必须以河水清澈、环境优美、空间开阔、生机盎然等现代化城市空间质量和观赏价值准则来要求沿河地带的再开发。古运河安全、健康的现代化城市空间形象,应包括对污染的治理、环境的整治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健全。

古镇文化论文第7篇

[关键词] CIS理论杨柳青古镇品牌物质文化品牌行为文化品牌精神文化

一、CIS理论与品牌文化

1.品牌与品牌文化

品牌概念早已有之,但作为营销理论的重要内容加以研究的历史并不长。近百年来,品牌的定义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加深其价值内涵。里克·莱兹伯斯(Rik Riezebos)认为,“品牌是能够使某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其同类区别开来的,并能在物质和非物质方面为消费者带来意义的一切标识”。由此可见品牌的特质是个性,支撑这种区分同类产品个性的是品牌的价值和理念。价值和理念涵盖于品牌文化之中,故品牌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品牌本身的价值观和精神特性,是企业文化与消费者文化的融合。品牌文化不仅包括产品、广告等要素,还包括消费者、企业、竞争者和社会公众等诸方面,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是社会文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部分。

2.CIS理论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是由CI战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逐步深化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象识别系统。CI(Corporate Identity)一般译为企业形象识别,是企业为了适应经营环境尤其是竞争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营战略,它强调企业形象对社会公众的个性表达和获得公众的有效识别。

CIS,主要由理念识别系统(Mind Identity—MI、Behavior Identity—BI、Visual Identity—VI)三大部分构成,它们分别体现了组织的精神内涵、行为活动和外在形象三方面内容,是组织形象展示的平台。通过对这三大子系统的构建,能为组织形成一套完整的形象识别系统,达到吸引公众的目的。

3.CIS理论与品牌文化之间的关系

品牌文化具有提升品牌价值、促进受众与企业的融合、实现品牌个性差异化、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功能。而CIS理论以MIS(理念识别系统)为BIS和VIS系统的统领,是CIS理论的基石和原动力。故,MIS是品牌文化中品牌精神文化的缩影,并通过BIS和VIS的形式将品牌的行为文化和品牌的物质文化表现出来。

因此,CIS理论是形成品牌文化的基础,是品牌文化的外在表现。品牌文化是CIS理论的灵魂,是企业定位、发展方向、精神理念的高度凝练;是品牌市场价值的体现,更是受众对品牌信任度的评判。

二、CIS理论与古镇品牌文化

1.古镇与古镇品牌文化

所谓古镇,一般是具有区域特征的民俗民风的传承,现今仍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古老小镇。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兴起,使古镇这种静态地域历史文化展现成为各个旅游企业争相锁定的热点,同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

品牌文化的概念来源于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营销的一种战略理念。古镇品牌文化是运用品牌文化战略将古镇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并拓展该地区的文化表征,从而增强古镇的品牌核心竞争力,为该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古镇品牌文化主要表现为古镇整体文化在游人心目中的印象、感觉和附加价值,是结晶在古镇品牌文化中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审美因素等观念形态及经营行为的总和。

2.城市CIS与古镇品牌文化之间的关系

城市CIS的研究在我国已进入系统深入阶段,并成为城市发展中塑造独特城市形象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城市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即城市CIS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以当代CIS战略理论为主干,以城市发展战略为目标,充分利用城市景观设计、城市识别设计的方法,建立一套与企业形象识别不同的、适合城市形象战略的系统。此系统得以成功运用的城市如大连、深圳。

以城市CIS理论服务于古镇可以形成古镇CIS理论。通过上述CIS理论与品牌文化的关系可以说明:古镇品牌文化的建构可以通过古镇CIS理论实现。具体表现为:把古镇的精神理念、发展目标通过规范化的民众行为、良好的古镇视觉效果与空间感受体现出来。以展现地域文化为原则,充分反映古镇的历史传统、自然风貌、民风民俗、民众风范、产业发展等社会内质的特点,并最终将其文化内涵通过视觉和行为来进行表达,从而建构古镇的品牌文化,使古镇更具有个性和特色。

三、运用古镇CIS理论,实施天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

天津杨柳青古镇在2003年被评为天津新十景,若想从十景中脱颖而出,成为天津地区,甚至中国北方具有独特风格的古镇还需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以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逐步实施古镇品牌文化的视觉整合

(1)发挥杨柳青古镇标识的品牌识别功能。古镇的标识可以整合古镇各个公共环境的视觉效果,使整个古镇体现统一性,并将古镇的文化特征通过古镇标识的呼告从视觉上体现出来。古镇的标识是古镇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的体现,需要在原有名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确立一个能最大限度反映古镇特点、易于被公众识记、接受并产生好感的标识。然而,杨柳青古镇的标识只是在网站上可以看到,在古镇的交通主干线、地标建筑、古镇各个景区均未出现,标识的基本功能就是识别性,以标识成为品牌的符号表征并未在古镇得以实现。

(2)以杨柳青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实施品牌的系统宣传。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古镇,如何让社会、市场、公众、消费者知道、辨识、认定、选择?毫无疑问宣传古镇品牌、加大古镇品牌传播力度,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性环节。古镇的宣传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古镇特有民俗产品和产品背后代表的各种地域性文化,还需要大力宣传古镇的品牌文化形象。这种宣传可以通过政府形象宣传、古镇定位宣传、古镇群众文化活动、古镇文化艺术节、古镇民俗文化产品展销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这些宣传方式应以杨柳青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渗透在宣传的任何一种形式中,使受众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接受名牌古镇的各类信息。

2.以古镇CIS理论为载体,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

(1)以M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杨柳青古镇的MI系统可分为两个部分:古镇名称和古镇的使命。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建构首先体现在古镇名称的定位上。古镇名称包括原有名称和可识别名称。天津西青区政府现命名该镇为“天津杨柳青镇”,尚未正式出台可识别古镇名称。可通过策划议案商讨该名称,识别名称应高度概括古镇的发展理念凝聚古镇品牌的价值观。杨柳青古镇政府提出环境立镇、文化兴镇、经济强镇、开放活镇的发展理念。这种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价值观可以通过古镇的使命得以实现。①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经济使命:即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建构为基础,策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发展经济,提高杨柳青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②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社会使命:主要表现在杨柳青古镇的社会责任感,整合以运河文化为背景的各类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在保护古镇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延续古镇的文脉和历史。用杨柳青古镇特有的品牌文化形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贡献力量。

(2)以B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行为文化。杨柳青古镇BI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营销行为、传播行为、个人行为。通过三种行为的定位可以建构杨柳青古镇的品牌行为文化。①杨柳青古镇品牌营销行为。古镇营销行为,是体现古镇形象最直接的方式。它常常通过古镇决策层对外的政策、古镇营销公司员工在营销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古镇居民对游客和投资商的态度表现出来,给游人最直接的感受。西青区委、区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思路中提出,既要议“经”,也要议“文”,以文兴商,力争将“静”遗产变为“活”资源,将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将文化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的政府决策,达到良好的招商引资的效果;当地居民也提出了“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杨柳青文化品牌”,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文化交融印象,取得了很好的业绩。②杨柳青古镇品牌传播行为。杨柳青古镇的传播行为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新闻、促销活动等,古镇品牌传播行为有助于提高杨柳青古镇品牌知名度的和古镇品牌文化形象的塑造。杨柳青古镇的传播行为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等方面均不同于一般的促销活动、广告、新闻告之。意在宣传杨柳青古镇外部形象和固有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向社会公众表明作为北方历史悠久的古镇所愿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从而使人们对古镇产生好感和认同,并在公众的内心深处树立良好的古镇形象。③杨柳青古镇品牌个人行为。古镇品牌是多种身份角色的市场代言人,古镇品牌个人行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家、员工等个人行为,二是古镇居民日常行为。杨柳青古镇企业家、员工的个人行为,如日常民俗文化制作工艺的演示、服务与销售人员的礼仪等等,都会影响古镇品牌文化形象。好的个人行为会贴近受众,增强外来游客的归属感,提高古镇品牌的信任度。古镇居民的个体行为也会对游客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居民本身良好的个人风貌,古镇居民群众活动也是品牌行为文化的延伸。如:杨柳青镇的石家大院、杨柳青年画馆、明清街等旅游场所分别举行堂会演出、民间杂耍武术表演、秧歌花会、焰火晚会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均属于杨柳青古镇品牌行为文化建构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应该遵循古镇品牌文化所制定的行为文化的规范,每一种活动都应体现杨柳青古镇的品牌精神文化。

(3)以V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的物质文化。杨柳青古镇VI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外观形象、应用系统、古镇产品系统。三个部分应以古镇标识为统领。①杨柳青古镇的外观形象。A古镇独特的地里位置——运河文化的延伸。B古镇古建风格——明清时代院套院民居,大院文化的表征。C古镇标志景观——御河景观带、杨柳青民俗广场等。D古镇标准色——依据古镇标志(LOGO)的创意制定标准色。E户外广告设计——进入杨柳青古镇主干线上的大幅宣传招贴,呼告受众古镇品牌,增强杨柳青古镇品牌的知名度。F旅游服务系统——以标志为统领的景区导视系统。统领古镇识别,方便受众,亲近消费者。②杨柳青古镇的应用系统。A古镇的标识系统——标志(LOGO)、标准文字、标准组合、标准辅助图形等。B古镇的公共设施系统——以标志(LOGO)为统领的服务机构识别、医疗机构识别、商业机构识别等。③杨柳青古镇的产品系统。A一般纪念品:如明信片、画册等。B民俗文化纪念品:如杨柳青年画、杨柳青风筝、砖雕拓片等。C以古建、年画、风筝砖雕元素为基础各种延续产品(如T恤、鞋、文具、钥匙链等)等。这些产品均具有杨柳青古镇本身的可识别性的文化特征。

古镇品牌物质文化的建构可以将古镇的各种文化通过图形的视觉传达形式将其外观形象和应用系统整合起来,为受众提供了古镇的整体视觉形象。同时引导受众关注附有古镇标识等设计形象的产品系统,品牌文化的市场导向特征由此表现出来。尽管古镇品牌的物质文化处于品牌文化的最外层,但却集中表现了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在社会中的外在形象。

综上所述,将CIS理论科学地应用于天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可以促使塑造古镇形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完美结合;可以促使政府部门从宏观上规划和微观上重新塑造杨柳青古镇的品牌文化特征,实施古镇品牌文化战略,进而促进古镇旅游业的突破和发展,同时刺激招商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治英主编:地区形象理论与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12.25

[2]汤铭潭等主编: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