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古镇调查报告(合集7篇)

时间:2023-03-15 15:04:39
古镇调查报告

古镇调查报告第1篇

2008年5月18日9时,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红古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电话报告,红古区平安镇岗子村有一名儿童出现发热,手、足、口腔出现皮疹,请我中心专业人员协助调查,10时,我中心派疫情调查组赶赴红古区平安镇岗子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红古区平安镇岗子村现有常住人口2799人,其中,学龄前儿童174人,岗子村有一所幼儿园,现有托幼儿童74人。自2008年5月12日起,该村儿童陆续出现发热,部分儿童手、足、口腔出现皮疹,截至5月18日下午17时,累计出现5例病例,3例为岗子村幼儿园儿童,2例为散居儿童。患病儿童年龄分布在1-4岁之间,其中,1岁2例,3岁2例,4岁1例。经调查,病例周利婷,女,3岁。该患者于5月13日出现发热,手、足、口腔部位出现皮疹,随在当地村卫生所就诊,于5月16日住进红古区人民医院,查体:T:38.4℃,手、足、口腔部位有皮疹,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无症状,实验室检查WBC: 8.4×109。给予抗病毒、对症治疗。目前,患儿仍在接受治疗。

对其余4名儿童调查表明,均无发热、手、足、口腔皮疹不明显,医生嘱咐在家留观。我中心微生物检测检验所业务人员随后采集患儿咽拭子,送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

疫情发生后,红古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调人员对病例进行调查,及时关停岗子村幼儿园,在岗子村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对患病儿童进行隔离治疗。

二 核实诊断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调查,我中心调查组人员认为患儿刘利婷符合临床诊断病例。

三 建议

(一)将手足口病疫情报告政府部门:将手足口病疫情情况及时报告区政府主管领导及卫生、教育行政部门。

(二)对手足口病的诊治要易早而快:对手足口病要易早而快,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对手足口病患者要做到隔治并重:在重点地区,要加大对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毒疫情监测力度和重症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对发现的病例先隔离再治疗,隔治并重。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对重症病例应收住院,重点救治。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医学观察,出现症状及早治疗防止进一步扩散蔓延。

(四)对手足口病要以预防为主: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在日常生活和看护患者时做好防护措施就可预防。学校和幼儿园发现患有发热或疱疹的患儿,将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或到医疗机构就诊、治疗,病愈后方可返校。学校、托幼机构要落实晨检制度,教室和校舍等场所要落实通风、消毒制度,每日进行晨检,并对缺课者进行记录。对玩具、用具等物品每日进行清洗消毒。各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患有发热或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或到医疗机构就诊、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必要时可依法采取暂时停学、停课等措施,以保护易感儿童。

(五)消毒隔离:对岗子村所有旱厕进行消毒,对关停后的幼儿园进行终末消毒,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提供消毒技术指导,并督促落实各项消毒工作。

(六)对岗子村幼儿园进行终末消毒:关停后幼儿园要跟儿童家长取得联系,掌握儿童的健康状况,做到及时发现病例,及时报告病例。同时,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引导家长主动配合有关工作。

(七)加强宣传教育:一方面加大对群众的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另一方面要进行正面宣传,让群众充分了解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普通传染病。加强全区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对岗子村要进行入户宣传,教育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古镇调查报告第2篇

经过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河下古镇,走进了一个充满历史文化起的乡镇,感觉心灵仿佛都得到了净化。我们受到了居委会的热情接待,他们对于我们此次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于此次实践调查起了很大的协助作用。居委会主任详细的和我们介绍了河下的历史,我们跟着他的话语穿梭了一段历史,了解了河下古镇的变迁,渐渐的迷上了她。我们跟随着居委会负责人走遍了古镇,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他们的热情让我受宠若惊,之前还对于调查有些担心,但是看到他们那张张笑脸,我被感动了。我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增加河下的影响力,尽量改善河下居民的生活质量。希望政府能够大力的开展河下古镇的保护和发展工作。

我之前做了一下河下古镇的了解工作:河下位于淮安城西北三华里,是淮安近城的一大集镇。河下一度取代末口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大概河下这个名字即在此时开始孕育诞生于居民口头上的。河下还有一个古老的名字叫“满浦”。周世宗(955—960)伐南唐以后,即于河下建满浦关以通水路,县志有此记载。后又建坝筑闸,更将闸子改为软坝。宋隆兴中(1163—1164),魏胜与金人打仗,即由此调兵运粮,这事记载于宋嘉定(1208-1224)年间编的县志(嘉定县志已佚,仅见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转引)。在元朝时,山阳县儒学就建在满浦,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才迁入县城。明朝嘉靖年间大学士李春芳上京赶考时,常经过这里,他与吴承恩有过多次交往他的《贻安堂文集》中记载了河下这个地方,称这里叫满浦。看来满浦与河下二名,一官一俗曾并行了若干年,满浦后来成为河下一个坊的名字,河下之名便单独存在下来了。

三、调查情况:

(一)调查目的:

古村落的保护规划研究刻不容缓:

古村镇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古村镇的保护不仅仅是一栋栋单体建筑的保护,而更应是对古村镇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全面保护。不仅要保护古村镇遗产本体,同时要保护遗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仅要保护物质遗产,也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访问,去居民家中探访,请居民填写调查问卷,与社区居委会了解情况。

(三)现状与问题: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具有极大价值的古村镇,正在经历着社会前进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正遭受着非理性规划、过度的经济开发所带来的极大破坏,不少古村镇在社会变化和大量建设过程中,要么忽略了对历史环境的科学保护,要么一味拆旧建新、营造假古董,要么单纯将遗产保护活动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其村民生活割裂对待,这些做法都不同程度地对历史村镇的传统风貌造成了破坏,将很多遗产变成“遗憾”。所以保护河下古镇是件迫不容缓的事。河下虽然早就被定为国家保护单位,但是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大力发展。

(四)解决方法

1、重视河下小景点的开发

近几年区政府对河下古镇小景点开发了不少,但还有不少尚没开发,如市河上的“殷家码头”,藏兵洞口遗址(相家湾),松竹草堂(市河码头),二帝阁,汪氏大院,左宝贵墓和祠堂,新城西门口古城墙遗址,章湘侯老宅,谭继安老宅,玛继宗老宅等。

2、对河下小景点保护的建议

很多河下古镇小景点都沒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如古枚里遗址,御码头,两淮批验盐引所等都出现乱刻,乱贴,乱画和杂草地面无人打扫的现象,游客站不下来观赏。笔者建议:在每个小景点旁设一个小公用电话亭,安排一个低保户去就业,在电话亭内再卖些报刊杂志和介绍楚州及河下古镇方面的书籍,小景点卫生由他负责,继利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又小景点的卫生又有人打扫和看护。

3、加大河下宗教场所建设、扩大人气

河下历代宗教场所多,解放前有大小寺庙55座。场所多,人气旺,这几年虽恢复了闻思寺,慈济奄迁到中街,回民清真寺的修复。但河下小学的道教古天兴观,又称三官殿,还没有修建,如能在茶巷中段东再建个耶稣教堂等。都能增加游客和人气。

4、创建人力车旅游公司

河下古镇,街道老,道路狭,汽车无法进出。游客自己走,有些人体力也吃不消。笔者建议成立河下人力车旅游公司,购买或造些有河下旅游标志的人力车和人力三轮车(仿古式)。在河下竹巷街东边(中山门.吴承恩牌坊)处,河下牌坊处,程公桥处,河下罗家桥西巷两淮批验盐引所(河下国医馆对面)处,河下大桥东处等设点,每处放5~~10`辆车(也可用电话来回调度,每处也可设几名导游人员那更好)。继解决了游客行路难问题,也增加河下的地方收入。

5、倡导河下古镇游客常观光处居民家中多种花养鸟

河下古镇有着二千多年历史,历史上河下大小私人园林有106处。多种花养鸟继陶醉河下人的情志,改善了居住环境,又增加了古镇的风景。如河下湖嘴大街张凤山先生家,就种植了百种花草盆景。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对沿街.沿景的居民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指导他们种花养鸟,对有贡献特殊户,应给予奖励。

6、建议在茶巷建一所戏院和几家说书茶馆

戏院和说书茶馆都是古人休闲地方,现楚州城区老年人休闲地方也特别少,文化生活枯燥,古淮戏,说书.评弹都无发挥之处。如果在河下古镇中心建一所戏院(晚上也能放放老电影),几个茶馆。即可增加河下人气,也能为地方经济作出一点小贡献。

7、建议沿街和景点居民要多为游客服务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河下居民多宣传教育,倡导我爱我家,我为河下添光彩;游客多,河下才能有发展等宣传。多建些为旅游服务店铺.服务业。如河下特色传统小吃,工艺品,字画,古董等。如笔者的门诊招牌是“中国淮安山阳(民间)医学河下国医馆”。很多游客一看便知,“山阳医学”发展地是河下,有不少游客还进门聊聊“山阳医学”概况。又如笔者在百度网站贴吧中创办“河下古镇贴吧”。每天有百多名全国网友游览贴子。如上海一学者在为河下古镇规划设计时,还不断的上网询问河下古今情况等等。

8、加快恢复河下“状元楼”等河下重点景点

这几年由于楚州区委和区政府重视和不断的投入,河下景点恢复了不少。随着宣传不断传播,河下古镇在全国知名度越来越广,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为了留住游客,让游客有处可观,有处可赏。建议区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尽快恢复“状元楼”、“古天兴观(三官殿),”“二帝阁”“程公桥”“左宝贵祠堂”“汪家大院(汪筱川宅)”等。笔者在回民中了解到,外地很多回民愿意对“左宝贵祠堂”恢复进行赞助。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吗?

9、凸出河下特色建景点

河下有五大特色:文化重镇,军事重镇,盐商重镇,中医重镇(山阳医学的发源地),美食重镇(淮扬菜的发源地)。建议有关部门景点应向这五方面发展建立。

1.文化重镇:河下已建成吴承恩故居和猴王世家陈列馆,还计划建状元楼。笔者建议应在河下筹建一个“河下进士陈列馆”,如果该馆能建成,目前在全国还是首家。也凸出河下是全国进士第一镇。

2.军事重镇:已建成韩信钓鱼台和漂母祠,左宝贵墓。计划恢复有状元楼,梁红玉祠和公园,左宝贵祠堂,程公桥。笔者还建议建二帝阁,市河桥(建议从河下古镇牌坊市河向东挑到文具厂大门东引水入护城河,在二帝阁对直建市河桥),藏兵洞口遗址,新城西门口城墙遗址,玛长安故居(玛继宗祖父)等。

3.盐商重镇:已建成“两淮批验盐引所”,计划复建有程公桥。笔者还建议恢复“殷家码头”,“松竹草堂”,汪氏大院等一些会馆遗址。即可说明明清时期河下盐商在国内地位。

4.中医重镇(山阳医学的发源地):已建好吴鞠通中医馆,对许氏中医老宅挂牌保护。如能在吴鞠通纪念馆再建一个“山阳医学陈列馆”,“河下历代名中医陈列室”,在大门两旁开个国医堂诊所和药店,并对汪氏大院(汪筱川老宅),章湘侯老宅,谭继安老宅,玛继宗老宅进行保护,那就更有特色。

古镇调查报告第3篇

通过分析四川省成都市洛带古镇地震后旅游发展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立足客家文化、整合优势资源、鼓励社区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以提高古镇的服务水平。

关键词 客家风情 洛带古镇 发展建议

一、该镇旅游发展现状

洛带古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北10公里处,坐落在龙泉山脉中段的二峨山麓。目前,该镇有2.3万人,其中90%以上是客家人。客家有着“宁卖祖宗田,不丢客家言”的祖训,所以,洛带客家人仍然讲着一口纯正的客家方言。这种方言是我国唐宋时的正宗官话,被称为“汉语的活化石”。本人就地震后古镇的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洛带古镇的交通

洛带古镇距成都市18公里,1.5―2个小时的车程(乘公共汽车)。成都到带洛可以先坐车到五桂桥公交站(天府广场坐4路车到),然后去找219路公交车直到。车票为3元/人,中间要经过成都大学。 也可以在成都新南门车站坐车前去。自驾车从成都到洛带仅需半个多小时。 交通总体比较便利。

(二)洛带古镇的特色

1、客家风情

洛带是成都市东郊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留下众多民间传说、历史遗留、古老建筑。清初开始的客家移民西进运动又为其带来了丰富的客家文化。保存完好的有千年老街、明清民居、客家会馆建筑群和燃灯寺、金龙寺等众多历史古迹,一年一度的“水龙节”、“火龙节”更是几百年来客家人传承下来的特色民俗活动。镇内以“五馆一园”为代表的建筑或规模宏大,或雕刻精美,或构思独特,或质朴厚重,风格各异。

2、四大客家会馆、客家博物馆

洛带古镇区约一平方公里,老街呈“一街七巷子”的格局,密布着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等四大会馆,一个客家公园、一个客家博物馆和众多民居。古镇沿街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基本上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风格。街道呈东西弯曲走向,长约1公里,街面宽8米,路面为青石板。有名的会馆有: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四川客家博物馆。

3、玩乐方式

客家婚俗、火龙、水龙表演

国庆节期间将可以欣赏到客家婚俗表演,具有汉民族婚俗“六礼”全过程,如哭嫁、亲迎、抬花轿、轿夫说四言八句、踩篾席等;客家火龙、水龙表演。洛带客家的火龙、水龙,其舞龙法保留了入川前地道的江西客家舞龙法,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也是客家文化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项活动;洛带镇著名的传统庙会之一城隍会等。

4、饮食文化

九斗碗、玉带糕、水酥肉

尝尝风味独特的客家菜――九斗碗、鸡肉菌全席、水酥肉、番薯系列、“酒米”玉麦馍馍、伤心粉、鸳鸯粉、玉带糕、天鹅蛋等。

5、古镇住宿

可以选择住在农家,也可以住在当地的宾馆、酒店,价格从几十元到百多元不等。

二、地震后洛带古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震对洛带古镇的影响

由于离汶川地震的震中较远,所以洛带古镇建筑受地震影响不大,但是对游客的心理造成很大影响,由于近来报的余震等等消息,很多游客产生惧怕心理,所以导致古镇旅游人数较以前减少很多。

(二)游客消费水平低

洛带游客以中老年居多,重游率在中老年之间比较高,但总体消费水平低:游客主要是消费一些古镇的小吃,至于工艺品,很少有人愿意购买。加之当地物价较成都低或与之相等,难以吸引较多旅游商家前来投资。据当地经营商介绍,在2005年恳亲大会期间,即10月1日至10月14日,多数经营者是由当地政府从成都各地请来的,主要是一些工艺比较有特色的商家。政府通过免税的优惠政策鼓励商家实行自主经营,以此造势,扩大宣传面,增强影响力。由于旅游者消费能力比较弱,商家也以宣传自己的产品为主。这一方面固然与当地的旅游产品市场不完善、产品特色不鲜明有关;更主要的是,古镇距离成都市较近,手工艺品在数量、种类等方面均无法与成都相比。

(三)古镇的旅游容量较小

由于古镇主要是由一条街和七个巷子构成,旅游容量比较小,容易造成游客进得来、散不开的情形。古镇虽然有一定数量的饭馆、餐厅,但都比较小,而且卫生条件比较差。大量游客到来时,古镇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目前,古镇还主要是以销售小吃和手工艺品为主,游客在此处的活动还仅限于观光旅游。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问题将愈发严重,而消费额却不会上升太多。

(四)绿化不足

洛带古镇内部和绿化不够,这影响了古镇清幽、雅致的风格,无形中降低了古镇的吸引力。除了在古镇走一遍外,旅游者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这也是景区留不住游客,无法提高旅游者的消费水平的原因之一。

三、地震后洛带古镇旅游发展建议

旅游资源的根本价值在于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即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而“就其价值的决定而言,一项旅游资源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其本身固有的质量及其坐落地点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情况”。笔者建议,洛带古镇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展旅游:

(一)地震后政府的特殊措施

政府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坚决信心恢复震前经济水平。加大宣传力度(灾区景点,旅行社)。加大财政拨款力度,尽快恢复灾区经济。帮助旅游部门机构树立信心。

(二)尽力打造客家风情特色

洛带古镇的文化特色是其核心吸引力所在。洛带应以古镇居民的生活为根本立足点,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与成都地区的其他古镇如邛崃的平乐古镇等相比,洛带古镇距离中心城市近,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客家文化及保留下来的会馆等建筑遗迹对客源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桃花节早就响遍成都,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力资源培训,提高古镇的服务水平

首先,加强古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古镇周围的绿化工作,使游客在近郊就能享受大自然之美,感受纯朴之风。其次,策划休闲旅游、农业旅游,包括设施设备、路线、娱乐方式等的设计策划以及准备丰富的游览内容,使旅游者能够体验到这里的风情。再次,对当地的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以达到服务优质化。笔者建议古镇专门培训自己的讲解员,重点讲解客家文化及会馆知识。

(四)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发展旅游业的基本动力是为了满足当地居民在经济、社会及心理等方面的需要”。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政府避免不了要将经济作为激励手段,实行招商引资,促进旅游发展。但是若政府一味地招商引资,不顾当地居民的利益,致使旅游投资方、政府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公,则会引起当地居民的反对和消极对抗。政府应该制定恰当的招商引资及利益分配制度,协调自己与旅游经营商以及旅游经营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一方面吸引更多其产品有别于成都的旅游商家到此经营,以提高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增加旅游者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使当地居民不仅能够保持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又能积极参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社会和经济双赢。其发展模式可以借鉴宏村和西递的做法。使洛带古镇的旅游收入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古镇调查报告第4篇

1.1客源结构

(1)客源地:嵩口古镇是永泰县“后花园”,区域内景区以周边游为主,主要以两个小时车程范围内的福州、莆田为核心客源地,厦门、泉州等为二级市场,省内其它城市为三级市场。

(2)游客量:8月份的游客量在3500人左右,其中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70人左右,周末平均每天230人左右。

(3)游客年龄段分析:从8月份的观察分析这三类人群在总游客量的占比:中、小学生占22%;中、青年占67%;老年人占11%。

1.2、价格体系

永泰县其他景区都有施行门票制,嵩口古镇免门票。

1.3、游客口碑

保留较完整的古街区,古厝长久没修复,有的破损严重;文化挖掘不深,缺少文化体验性项目;古厝周边居民杂物乱堆乱放、园前园后无序种植农作物,给人以杂乱无章、凌乱无序的感觉;125县道横穿而过,空间感、宁静感和休闲感遭受重创,破坏了江南古镇原有风貌,打破了古镇静谧和谐的原有的文化氛围;配套设施不太完善;标识标牌不够清晰;古迹不多,可看性项目不多。

2、调查分析

2.1、客源分析

2008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成为福建省福州市唯一的部级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嵩口古镇列入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2016年嵩口古镇列入全国首批特色小镇、2017年嵩口古镇入选福建省十佳旅游休闲集镇、嵩口镇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等众多光环吸引了福州市以及周边城市的旅客来这边旅游观光。

2.2、价格分析

永泰县发展全域旅游,县城多家旅游区如青云山、云顶、天门山、大樟溪旅游休闲区、百漈沟都实行门票制,嵩口未有实行门票制内部很多保留原始面貌。也是吸引一批旅游客的原因

2.3、游客口碑分析

嵩口古镇虽然名声远扬,但是现状与美名不对等不匹配,造成了一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大多数游客是慕名而来,扫兴而归。

一、建议

1、强化市场定位

城市的会客厅、后花园,休闲度假的目的地。

2、聚焦游客需求

古镇自身文化魅力、内涵和体验;追求新奇特,体验不一样的感受和生活,惬意休闲、韵味旅游。多植入一些有创意的深受游客喜爱的体验性产品和服务配套的业态,让游客感受到超越想象的新、震憾人心的奇、出乎意料的特和意想不到的舒适惬意感,让游客在嵩口有尖叫声、欢笑声、赞美声。要做好民宿改造提升,给游客提供别致的民宿体验和良好的服务配套。

在大樟溪,可以配套水上娱乐、体验,如竹筏漂流、水上划船、水上悠悠球、水上集市等。

在古街、古厝核心区,要多植入一些文化体验的产品,多开发嵩口古镇特色鲜明的文创商品,多举办突出古镇文化和民俗的系列活动。

3、旅游线路组合

针对目前景区无门票收入的现状,可与周边景区联合,形成周边游线路,可与旅行社和电商等合作推出。结合福州市区及永泰县旅游组成组合旅游,增加人流量。如百漈沟+嵩口古镇、青云山+嵩口古镇、云顶+嵩口古镇、天门山+嵩口古镇等。

4、活化文化

通过高科技和创意把古镇文化活化,强势注入娱乐体验,让文化为搞活旅游服务。以嵩口古镇文化为依托,策划出创新型娱乐体验,把嵩口古镇曾经流传的历史故事和民俗文化给活化,让文化从历史中、从书本中、从传说中走出来,让游客饱尝一次文化体验大餐,满足视觉享受,追求心灵感受,通过旅游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从而达到让游客活起来,让古镇活起来的效果。

5、成片保护性开发

在“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保护理念下,对嵩口古镇古厝核心区进行成片的保护性开发,以保存其古镇的原汁原味的建筑风貌、生活气息等,吸引游客来此欣赏原真建筑艺术、感受古风古韵、追忆沧桑往事、品味百味历史生活。古镇要保护这种特色,与都市人文风情、世俗生活保持永久的差异性,来吸引城市旅游者。旅游就是贩卖差异性,旅游就是贩卖新奇特!不同胜过更好,熟悉产生轻视!不仅要不同和差异,而且要特别不同、高度差异才有生命力!

6、做好“文、旅、城”融合

充分做好文化与商业融合,功能复合化,休闲主题化等备受城市休闲青睐的策划;做到细分客群、差异产品,通过游客整合、设施共享等降低市场风险、实现共生共荣。建议做好“餐饮、夜间休闲娱乐”业态策划和布局。嵩口古镇的开发首先要保留古镇原有的生活和居住功能,因此绝对不能迁移古镇居民,这样会使古镇成为一个孤镇,丧失活力。产品植入上要再现嵩口古镇的文化,如码头文化、海上丝绸文化、道教文化和武术文化等,建议植入嵩口演艺,编剧若干经典故事场景,再现嵩口古镇历史文化。除此之外,还需要融入现代的元素,彰显古镇慢生活的生活理念,建议植入客栈、民宿、文创店、嵩口慢邮和相配套的小吃街、奶茶店、咖啡屋等。

7、关注古镇居民,展示乡土风情

原住古镇居民是古镇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让他们参与小镇的经营活动,有助于打造古镇的旅游经济,建议制定乡规民约,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让游客在这里能感受到浓郁的风土人情和热情好客,使之成为嵩口古镇景区吸引回头客非常重要的资源。

8、景区推广

嵩口古镇的古渡口、古街、古厝等,给人带来的是历史感、宁

静感和“慢”生活。可以以此进行宣传推广,诸如“远离喧嚣,慢慢走”“在这里,让时间慢下来”“嵩口,慢慢走”“嵩口不松口”等。

9、开发研学游市场

古镇调查报告第5篇

(一)新的苏木镇行政区域过大、工作人员过少、工作条件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开展,也增加了群众办事难度

由于牧区苏木镇原来行政区域就较大,撤并后几个苏木并在一起,其行政所辖面积大都在上千平方公里,而改革要求在编人员一般为行政30~40人、事业也是30~40人。牧区苏木行政区域过大和工作人员太少,使工作中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如西乌珠穆沁旗乌日根塔拉镇,行政所辖面积达5663.4平方公里。由于牧民居住分散,牧区路况和交通条件又差,行政范围的扩大,使政府部门下基层为老百姓服务和老百姓进苏木镇办事,都非常困难,大大增加了双方办事成本,工作的时效性也很受影响。

(二)基层畜牧业服务体系出现人散、线断,功能缺失,服务作用弱化

改革后的新苏木镇虽然保留了畜牧兽医站,但主要承担畜牧业执法和公益性职能,没有动物防疫检疫方面的专门服务机构;动物治疗方面也基本实行了个体经营。再之,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甚至出现“懂行不在岗、在岗不懂行”现象,有些专业技术人员在改革中竞聘到别的岗位,有些享受政策提前离岗,而专业服务单位又受到编制和经费的限制,无法吸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技术服务出现断层。致使品种改良、选育优良品种等服务性工作基本瘫痪,仅靠牧民个人,牲畜质量难以提高,对牧民增收带来不利影响。

(三)苏木镇债务包袱沉重,清理困难,发展受阻

原各苏木镇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债务,债务来源多,成因复杂,债务债权关系混乱,呆死账所占比例较大。机构撤并后,原债务债权法人不复存在,都转移堆积到新成立的苏木镇,债务纠纷大大增多,又不能置之不理,严重影响新成立苏木镇的正常工作。特别是一些上级机构(如旗财政、银行等),有时在新下拨资金中扣除原苏木镇所欠的债款,影响新苏木镇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苏木镇权责不对称,职能转变滞后,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组织力弱

苏木乡镇机构改革后,许多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上移,如计生、医疗、教育、矿产资源开发、林业、公安、税务、信用社等等,基本都上划条管。但实际运行中,这些本该由主管部门履行的职能和承担的工作,却仍然由苏木镇政府履行和承担。因此,目前改革后的苏木镇在工作中既缺乏相应的职能和手段,又受财力不足和债务包袱的深重困扰,难以有效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服务作用,执政能力、服务能力、发展能力明显力不从心。

(五)民族干部缺乏,基层干部队伍问题多,工作动力和活力不足

苏木镇机构改革中,干部职工上岗一般都是全旗统一考录,民族干部落选比例较大,这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基层工作开展。再是公务员进出口不畅,受编制限制,想用的人才进不来,年龄偏大不适合工作要求的人出不去。领导越来越年轻化,工作人员越来越老化,工作开展和管理很受人情牵制。另外干部队伍年龄偏大,体能下降、知识过时,观念落后,加之工资待遇低,缺乏激励机制,工作动力和活力日渐弱化,主动性差,作风散漫,很不适应新时期工作需要。特别是行政人员是终身制,事业人员是聘任制,工作要求和责任感形成巨大反差,产生多方面负面影响。还有相当部分干部职工是从异地考录的,离家较远,两地分居,长时间不回不行,回一趟又诸多不便,开支也较高,本身工资又较低,所以工作情绪、热情很受影响。

(六)部分固定资产闲置或流失

牧区原苏木所在地均有苏木行政机构办公场所、学校、卫生院和邮电所等公共设施,但撤并后由于苏木所在地没有了积聚效益,这些公共设施因无人购买和租赁而大量闲置或低价处理,使得大量的国有固定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或无形流失,甚为可惜。

(七)牧民子女就学成本相对提高,部分贫困家庭出现子女辍学现象

教育资源的整合是机构改革的一项内容。改革中多数苏木乡镇里的中学搬到旗所在地,甚至连小学都搬到旗所在地。另一方面由于苏木镇以下现有学校教学质量下降,导致很多牧民家庭把子女送到旗所在地就读。虽然义务教育期间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牧民子女,特别是小学生的车船费、住宿费等就学成本都不同程度提高,加重了牧民经济负担,甚至可能引起其他社会问题。

苏木乡镇机构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选择。为积极应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我们认为在今后工作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基层政权功能

现苏木镇职能定位已十分明确,相应的机构设置也已确定,要真正落实政府职能的转变,关键是加快整体行政体制改革,理顺苏木镇与旗县市的事权关系,科学地制定各级政绩评级指标,切实使上下权责一致。当前要根据苏木镇改革后的职能定位,科学地界定苏木镇的权利和责任、事权和财权,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条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凡法规明确由旗县市政府部门承担的工作和责任,不能随意下放苏木镇承担;减少和取消要求苏木镇开展的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评比活动及必须完成的脱离实际的硬性经济指标;对需要苏木镇政府协助或共同完成的工作,上级部门应提供相应的经费、赋予苏木镇必要的办事权限;清理过多过滥的“一票否决”。要切实按照法规明确的上下职责推进各项工作,以保障苏木镇依法履行职能。

(二)加大对苏木镇财政支持力度,保障基层工作正常运行

推动牧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要根据改革后苏木镇行政范围扩大、工作量加大和经费支出大幅度增加、办公生活条件差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测算核定苏木镇财政需求.,加大对苏木镇的财政转移支付,以保障苏木镇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要重点加强牧区信息网络建设,改善苏木镇办公条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公共管理及服务能力。

(三)积极化解苏木镇债务,大力改善牧区发展环境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苏木镇债务久拖不决的不利影响,统一思想认识,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自上而下明确责任,整体联动,推动苏木镇债务的逐步有序化解。其

次自治区应尽快出台化解苏木镇债务的基本原则和系列配套政策。在基本原则上,应根据各类债务的成因,明确责任承担者,分级承担化解。在政策上,制定分类处理化解的措施,正确界定涉及法律法规问题的有关事项,依法开展清欠。再次要用好现有政策,盘活各类资产,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债务化解。最后要严格控制新的债务发生,要严防“政绩透支”,开展各项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同时严格控制其他名目增加新的债务。

(四)大力发展牧区经济,积极培植苏木镇财源

苏木镇作为一级政权组织,其财政状况直接影响着对所辖行政区域的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因此,上级政府要加大对苏木镇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教育引导苏木镇也不能完全依靠上级财政的支撑,必须树立立足于以自力更生为主,积极促进自身财源建设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五)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为新牧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一要重视加强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在基层干部队伍的配置上注意补充民族干部,而不仅仅是在领导干部的配置上重视使用民族干部。二要全面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素质培训,把苏木镇干部的继续教育、理论学习、业务学习纳入培训规划,从思想观念、政治、业务上全面提高整体基层干部队伍的整合素质。三要进一步完善公务员队伍“进”“出”机制,规范和完善干部实绩考核制度,抓好后备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管理,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四要重视改善苏木镇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在政策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对基层干部的住房、家属调动、子女人学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六)完善相关措施,巩固改革成果

针对牧区机构改革后出现的党政工作量大、人员少、牧民子女上学困难、畜牧业服务功能弱化、国家资产流失等实际问题,旗县以上各级政府,特别是自治区政府应从牧区实际出发,制定相应政策措施,积极予以化解。对牧区公务员编制应灵活对待;对基层畜牧业服务应采取政府公共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加强公共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对牧区教育的补贴力度;对机构搬迁后的闲置国有资产处置要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制,积极予以处理和盘活。

古镇调查报告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 478.2 R 179 R 512.6+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159-01

【关键词】 肝炎,甲型;疾病爆发流行;学生

彭阳县辖3镇9乡,156个行政村,总人口为25.04万。自2007年7月以来,该县古城镇甲型肝炎发病明显上升。古城镇位于县城西面14 km处,辖20个行政村,30 867人,设中学1所,小学20所。2007年7月1日-12月31日共报告甲肝发病191例(其中学生123例),报告发病率618.78/10万,是2006年同期(6例)的31.83倍,其中古城镇街道8月26日-9月2日发病7例。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和《宁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范和要求,属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监测分析认为是古城镇学校甲肝疫情爆发流行。

1 流行因素调查

1.1 发病时间分布 2007年1-6月,全县呈散发状态,报告发病23例,自2007年7月开始病例渐增,8月急剧升高,9月达高峰,7-12月各报告4例,41例,89例,46例,10例和1例。

1.2 地区分布 2007年7-12月,古城镇20个行政村有17个村有发病报告,但主要分布在古城村。

1.3 人群分布 以20岁以下各年龄段为主,中、小学生123例,散居儿童28例,托幼儿童11例,分别占64.39%,14.66%和5.76%。

1.4 流行病学调查 疫情爆发以来,古城镇的首发至末例所有病例都进行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均为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巩膜黄染、皮肤黄染,肝功化验转氨酶、胆红素增高。报告病例的85%为实验室诊断病例,15%为临床诊断病例,疫情报告中误诊、误报现象较少,诊断信息基本准确。

1.5 疫情爆发原因

1.5.1 甲肝疫情长期趋势和该病的自然史因素 彭阳县自1990年以来,甲肝发病总体呈上下波动的趋势,平均4~6 a会出现一个发病高峰。2007年进入高发年份,这基本符合本病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自然史。古城镇的甲肝发病趋势不稳定,平均2~4 a会出现一次发病高峰,反映出传染源及暴露因素在当地一直存在,一旦易感染人群或未免疫人群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比较大的发病高峰。

1.5.2 以往的散发病例可能是本次暴发疫情的传染源 1-6月全县甲肝疫情一直呈现散发状态,7月进入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病例报告渐增,至8-9月大幅上升,基本符合该县肠道传染病夏秋季高发病的特点。从流行病学角度讲,该病在常年散发状态下,很难找到造成本次爆发疫情的传染源。

1.5.3 疫情的控制和处理能力有限 由于地理、交通、技术等客观原因,存在疫情发现与报告不及时现象,加之疫情爆发后调查处理能力有限及对首批(一代)病例隔离措施不到位,另外,当地居民经济水平较低,卫生条件比较恶劣,个人卫生习惯较差,均给甲肝爆发创造了条件。

2 疫情防控

古镇调查报告第7篇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3(b)-114-01

2008年5月12日,我国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我们随辽宁驻什邡市师古镇公共卫生工作队进驻,现对地震前后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

1 师古镇基本情况

该镇是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的一个镇,距什邡市区12.5 km,辖13个村,3个社区,246个村民组,全镇总人口44 906人,总户数为15 984户,其中,农村总户数为14 212户,人口为40 326人。在5・12地震中全镇全部受灾,倒塌房屋90 344间,因灾死亡65人,伤残5 662人。2007年由原民主镇和云西镇合并,有32个自然村和3个社区。

该镇有镇卫生院一家,由民主和云西卫生院合并,117名医护人员,有防保工作人员2名,分别负责民主和云西片。各村共有防保医生31人,乡村医生65人。

2 该镇既往传染病概况

该镇2005年1月~2008年4月发生的传染病例数分别55例、72例、31例和5例,主要有感染性腹泻、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无传染病的爆发。

3 地震后传染病调查与监测

在灾前该镇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的基础上,辽宁驻什邡市师古镇公共卫生工作队自2008年5月20日进驻之初,在巩固镇原有法定报告系统基础上,立即着手分阶段逐步建立了从各村民组到驻村公共卫生工作小组,再到师古镇指挥部直至辽宁省指挥部的传染病信息和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腹泻等。实行门诊日记录、日报告、日处置的制度。各工作队工作小组和指挥部均掌握村医、防保医生的联络电话,按日督导、查看、协助处置相关病例,诊断或排除传染病。截止6月19日,无法定传染病甲、乙、丙类报告,报告其他传染病水痘1例,报告发热患者5例,报告腹泻患者40例,其他症状患者5例。共巡回调查村数254村次、巡查户次数20 182户次(城镇4 988,农村15 194)、巡查人数62 396(城镇15 690,农村46 706)人次,巡查卫生所248次。

近几年该镇没有传染病爆发疫情发生,疾病发病情况是以呼吸道、病毒性疾病为主,如上呼吸道感染、腮腺炎、麻疹、水痘。震前传染病报告方式以电话、网络为主,现主要采取手机报告方式。地震后该镇建立了传染病疫情(症状)监测网络,形成了村组、村、镇、市的报告体系,实行日报零报制度。有专人负责,责任落实到人。

4 师古镇儿童预防接种工作

经询问卫生院防保医生和查阅记录, 师古镇每年出生新生儿280名左右,2005年出生264名,2006年出生274名,2007年出生302名,2008年1月1日~2008年5月12日出生85名。全镇7岁以下儿童2 172名。

该镇免疫规划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一类疫苗实行镇统一接种管理,二类疫苗由村医按照镇统一安排的预约通知书通知到儿童的监护人,每月23日为全镇防保医务人员例会日,每月25~28日实施镇统一接种。据两位镇防保医生介绍,儿童免疫规划卡介苗、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五苗接种率分别和总体都能达到98%以上。师古分队的工作人员入户和随机调查适龄儿童97名,实际接种95名,接种率能够达到95%以上。3月份进行了14岁以下儿童的麻疹疫苗加强免疫,麻疹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6月1~10日进行了8个月~6岁的乙脑加强和1.5~12岁适龄儿童的甲肝接种,两苗接种率均在95%以上。

5 师古镇传染病控制存在的问题

①因救援需要,有大量外来人员进入该镇,随时可能有新的传染患者,特别是轻型患者或不典型患者以及带菌者进入,易引起新的传染病或原有传染病流行。②灾民临时安置点以及救援人员集中居住,造成人员密集,大大增加人与人密切接触的机会,使某些传染病容易暴发流行,如流感、腮腺炎、水痘、猩红热、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伤寒、麻疹等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③人群对某些疾病缺乏持久的免疫力。④由于震后房屋及饮水设施损毁使人民群众的居住、饮水等日常生活几乎全部失去常态,长期如此居民抵抗力下降。⑤由于土地有限,该镇居民厕所与井水普遍较近,最近的只有两米左右,厕所粪便极易通过渗漏或雨水罐满外溢污染饮用水源和水井,居民一旦饮用含有病原体的水,就会造成传染病爆发。⑥由于生活习惯,该镇居民有的用泉水和井水洗菜、洗衣物,其病原体的污染可能存在,这样的卫生习惯短期难以改变。

6 传染病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