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公立医院管理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7 18:07:36
公立医院管理论文

公立医院管理论文第1篇

(一)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形态表现:上海和无锡模式是通过成立与卫生局平级的医院管理集团来改革原有的外部管理结构,医管集团以法人代表的身份代替政府行使出资人和监管职权,实现对公立医院的法人化和自主化管理。这种法人化经验探索有助于提升基层公立医院的运营管理效率和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但这种改革没有做到真正去行政化,同时也加重了医院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北京海淀区通过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将原来放在卫生局的医院管理事务剥离,加强对公立医院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改革经验特点在于理顺政府行政部门和公立医院之间的关系。但从组织形式上看,公共委是政府的特设机构,对公立医院仍然是行政管理,不仅与同级的卫生局出现管理职能重叠问题,而且多头管理也约束了公立医院的自主发展。潍坊模式是在市卫生局下面成立医院管理中心,将分散在其他各行政部门的医院管理职能统一起来,由医管中心对所属公立医院进行管理,理顺了之前各部门举办和管理医院时责权利不分、管理效率低下的状况。但其实质上并没有触及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部分,改革仍没有脱离行政管控的路径,新成立的行政部门也会产生政府失灵问题。宿迁模式的组织变革特点是引进社会资本办医,将医院所有权转卖,实现产权变更。其改革是在县镇财力无法支撑对公立医院财政投入背景下的产权变更探索。近年来,由于民众的看病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产权变更后的医疗机构的社会职能一直受社会和学界诟病。

(二)社会功能社会功能主要体现为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使公立医院最大程度上满足国民对基础医疗服务的需求。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在承担社会职能方面还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这五种典型模式由于改革背景不一样,其公立医院履行社会功能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上海申康集团在任免公立医院院长时,规定了相应的绩效考核内容,通过考核方式来约束并落实对公立医院的社会功能管理;北京海淀公共委通过契约式管理方式对医院院长的责任和医院发展的公益性方向进行明确规定和严格问责;潍坊进行的改革就是要在卫生部门内部实现医院有效率的统一管理,因而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落实对公立医院的社会功能管理;无锡在委托管理合同中明确了各公立医院的社会功能,并通过阶段性绩效考核制度进行督和保障实施;民营化后的宿迁医疗机构在追求效益性方面的动力大于承担公益性责任,宿迁的卫生部门期望用行政手段来保证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但效果不明显。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对于社会功能这个关键性改革维度,政府需要解决好当前对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的责任失位问题,若依靠公立医院自身在公益性、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之间寻求合适平衡点是很难的,即公立医院自身不能主动替政府履行完全的社会功能。

(三)政府监管政府监管是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中的重要一环。政府出资举办公立医院,代表国民实行对公立医院的监督管理,能够有效保障公立医院更好履行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职责。在这五种模式中,承担政府监管责任的主体是卫生行政部门,每种模式的监管方式和内容不尽相同。上海模式中,政府监管机制较为复杂,实行多个监管主体的相互监督,申康集团作为法人代表对所管理的公立医院行使出资人的监察权,为了有效监督申康集团的管理工作,申康集团内部又成立监事会,以及政府派驻财务总监对其运营工作进行监督,同时市卫生局在这个监管体制中对申康集团和医院发挥行政上的宏观监督作用。潍坊通过在卫生局下面成立卫生监督中心来履行监督职能,代替政府对公立医院经营管理、发展决策、绩效考评等多方面内容行使监督管理权。无锡模式中,卫生行政部门实行全行业监管,但其执业力度弱,其主要的监管职能通常由医管中心来履行。宿迁的行政部门监督和北京海淀公共委的绩效考评则是政府通过行政力量和行业监管方式来落实监管责任。

(四)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公立医院能否有效实现良好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这五种改革模式中,潍坊自主化管理模式是从行政部门内部寻求制度突破,将管理权集拢到卫生部门,然后再实现内部管理的管办分开,但这种改革仅是行政管理权的一种重新配置,管办分离流诸于形式。宿迁的民营化管理模式是地方政府受财力不足影响而进行的产权更变改革,医院产权从政府到社资、民资的产权置换方式,一方面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淡化了医院的公益性。上海和江苏无锡处于经济发达、人才等各种资源雄厚、现代化管理水平较高的长三角地区,其公共财政实力强,又一直充当改革排头兵的角色,有相应优惠政策支持,因而它们的改革制度环境比较相似,都是实现对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管办分开和政事分开的探索,而且这种法人化改革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北京海淀契约式管理模式有其特定的改革制度环境,在大部制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成立的公共委承担了公立医院政事分开改革的重任,北京期望通过公共委将各类具有医疗卫生性质的事业单位资源整合,实现政事分开的目标,提升公立医院管理的效率。

二、结论

公立医院管理论文第2篇

张录法等在对国际上主要的医院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后指出,我国应该明晰公立医院的产权,确立医院的独立法人地位。政府职能由办医院转为管医院,只享有财产所有权。郝模等的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医院管理者和卫生行政部门领导认为应该实现医院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具体来说就是政府不再运营医院,医院作为独立法人,在市场竞争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核心问题是政府如何能够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李卫平等学者认为,公立医院是国家投资举办,向全民提供普遍服务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医院。公立医院本身具有事业单位属性,国家应对其承担无限清偿责任。目前,政府仍主要以行政管理的方式对医院的重要决策进行干预,医院自身并没有真正的自。我国公立医院正处于改革的转型时期,因此,关于公立医院的管办模式,不同学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由于政府是公立医院的全额出资人,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决定了公立医院的管理模式。刘丽杭按照市场化的程度的高低,将医院管理模式分为面派种基本模式,即预算管理模式、自主化管理模式、公司化管理模式、集团化管理模式。倾向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模式,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内部治理、外部监管等方面,以确保公益性。李玲则认为,可以在一个部委里的不同部门设置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统一又互相制约、监督。在同时加强和重视内部和外部治理的同时,更加重视内部治理,提高管理效能,其实质是管办的高度统一。有学者认为可以将公立医院转变成为民办非营利性医院,采用基金会资助的形式,由公益人士、民众代表组成董事会,由董事会聘任院长管理医院,同时监督医院的运营。李卫平等以浙江省邵逸夫医院为例,阐述了公益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势,如董事会决策的透明和公开;同时指出公立医院向民办非营利性医院转变要求达到实行良好的社会治理或社区治理,否则,可能会有权力滥用现象发生或公益法人性质向传统的管理体制转化的现象出现。曹永福等指出,非营利性公立医院也有盈利的动机,其收入也可用于生存与发展,于是,医院的公益性实际上受到了挑战。贾康等认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公立医院经营管理效率。公私合作是基于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伙伴而进行的改革,并不完全是出于竞争的目的。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认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基于某个项目的基础上,政府、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三方形成的合作关系。PPP管理模式有几种选择方式,如针对服务可以用外包的方式,对基础设施可以用租赁、特许经营和出售等方式。管办分离是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一种趋势,李文敏的研究以无锡和上海公立医院为例,通过典型个案分析证实公立医院管办分离的模式能够提高医务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资金运营效率,但是此研究是单个医院的前后比较,而没有进行横向比较,因此,需要开展具有严格的研究设计和调查方法的研究来证实管办分离的效果。另外,医院首先是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因此,不论何种改革,均需要保证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但是,目前关于改革前后医疗服务质量变化研究甚少。再者,我国将公立医院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那么,如何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目前大多数的文章还只是限于理论研究,关于不同的筹资模式、不同的收入分配模式、监管和绩效评估模式等对服务质量和卫生支出的影响还尚待研究。

2我国公立医院运营机制研究

公立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拨款和医院自身的业务收入。政府的财政投入主要包括专项投入房屋基建和大型医疗设备维护费和经常性投入如按床位数量补助的医疗服务亏损。从2003年开始,政府的财政拨款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保持在一个较恒定的水平(7%~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学者指出,政府投入占医院总收入水平较低,应当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据李玲教授等学者估测,我国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的适宜量应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20%左右。金春林指出,现行的政府财政卫生投入不但投入水平低,方向和方式亦不合理,无法进行效率评估,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地下。但是,赵大海认为,我国公立医院目前收支结余已实现平衡,且略有盈余,不适宜盲目增加财政投入,但同时指出,如果取消药品加成,政府的财政投入应调整到10%左右。政府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方向是房屋基建、大型医疗设备和人员收入3方面的投入。同时,政府还要将投入重点放在具有正的外部性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即社会效益较高的服务或项目上。应改变过去按床位数的投入计算方式,制定与工作量、资源利用效率相关联的投入新机制。政府投入的方式目前主要是通过医保购买服务的方式进入医院,也即间接方式进行投入。医院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取医务人员的工资,若服务成本越高,获得的补偿就越多。因此,可以考虑将政府投入与医保资金合并按直接投入方式对医院进行补偿。目前,公立医院业务收入主要分为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收入两部分。药品收入占到医院总收入的50%以上,印证了“以药养医”的现状。为了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性,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我国很多公立医院试行“医药分离”,比如药房托管和药品管理中心模式,以期切断医生与药品的利益关联,减轻患者的负担。但是,刘小鲁指出,医药分离不会改善患者的福利状况,反而会在医疗服务价格管制的基础上造成新的社会福利损失。医药分离并没有实质性地降低医疗总费用,因为,医药分离下,以药养医将向以械养医,以检查化验项目养医转变。取消药品加成也是消除以药养医的一种可能选择,但是,在我国政府财政能力有限且重点在发展经济的大背景下,将药品收入的降低由政府来补偿,不可能也不现实。在此情况下,我们要确保医院的正常运转,那么,一种可能的途径是在取消药品加成的前提下,改善医疗服务价格体制,体现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劳动技术价值,消除他们对药品的依赖。医疗服务价格要根据医疗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来测算,因此首先应该研究并制定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系统,对公立医院的服务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在政府财政能力允许范围内,适当对服务项目进行补偿,并大力发展医疗保障体系,加大对医疗服务项目的补偿,确保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从支付者角度来讲,业务收入可分为医保收入和现金收入。由于非完美供方和需方的委托-关系,以及信息不对称,供方有开大处方和大检查的道德风险。因此,要发挥医保控费机制的作用,需要对支付方式进行改革,如于德志提出可以按照门诊和住院两种服务类别采取不同的支付方式,对住院患者开展按病种付费,而对门诊患者则是按人头付费或采用总额预算制。关于补偿方式,王虎峰认为应当补供方和补需方并重,通过补供方可以让公立医院为患者提供公益性的、质优价廉的服务;而通过补需方以实现医疗筹资公平性,从而逐步提升卫生领域内的公平性。他同时指出,第三方付费方式缺乏对医方道德风险的有效控制,信息不对称是此问题的核心。因此,透明、公开的公立医院信息系统能够大幅提高信息化程度和管理效能,并同时提高患者参与度和知情度,降低信息不对称,便于监管者和患者进行评价和监督,从而有效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例如,目前许多医院开展的医疗临床路径系统中会详细制定治疗该病种所必需的诊疗流程,检查、用药、费用等项目一目了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度医疗、不合理医疗等现象。关于公立医院的支付方式,很多学者支持对公立医院实施收支两条线,但是曹永福等提出,由政府财政兜底的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公立医院盈利以及规模发展的动机,但是,此种支付方式照样会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使得医疗机构成为一种行政式事业单位,导致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积极性低下、体制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此外,还有学者担忧收支两条线会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影响,王虎峰认为,收支两条线只能在短期内缓解一些问题,却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公立医院管理论文第3篇

新医改要求各个公立医院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将综合整体核算转化为专业分级核算,这样就可以直接了解到医院的各项经济花费,并且做出及时反应,提高公立医院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效率性。新医改要求公立医院的财务工作要进行严格考核,充分发挥监督体系在会计核算中的重要作用,严格尊重相关法律规定,打击和禁止违规操作,实现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加严谨﹑缜密。

医院的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是新医改下产生的两种有效新的制度,给信息系统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可以准确﹑迅速地对相关医疗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对公立医院的开支有着比较清楚的了解,便于对财务的管理和规范。在看到新医改给信息系统带来的变化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在公立医院中,财务信息管理标准化程度并没有预期的那么高,连接医院信息系统平台的数据接口,没有做到清晰﹑准备地对接,同一指标在不同的财务分析中出现数据不一致的问题,这都给目前的财务管理带来不便。信息系统的提高,需要在新医改的政策指引下,结合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地有序进行。

2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策略

2.1加强财务审批制度,有效控制医疗成本

健全公立医院的财政审批制度,注重医院的财政支出管理,压缩和节制不合理开支,减少资源的浪费,杜绝盲目开支,严格审查医院的支出情况,做到每笔帐都既要记录在册,严格审批。公立医院要做到合理开源节流,规范资金的支出和利用,合理调整医药结构,根据医院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药价,不能把医院的收入增长转移到病患的药价上,影响到老百姓的就医治疗。明确医院的固定资产清查,尽可能做到成本结构的最优化,保障医院的有序﹑健康发展。公立医院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时,要注意将成本节约的责任落实到每个责任人身上,尽可能减少医疗浪费,为患者制定出节约的就医成本。

2.2发挥监督和绩效分配制度,加强财务管理

公立医院需要发挥监督机制,综合利用社会监督﹑媒体监督﹑内部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对医院的不合理﹑不规范的财务行为进行监督。公立医院在进行绩效考核时,要通过完善的履职绩效评价制度,来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绩效评价。在实行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绩效的激励功能,针对不同部门的不同工作岗位,制定有效的激励模式。健全完善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需要公立医院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完整的长远规划,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的平衡。

由于公立医院缺乏市场的竞争性,很难通过市场竞争进行优胜劣汰的机制筛选,这更需要有完善的行政监督与考核手段的结合,综合利用社会监督﹑内部监督多种监督手段,对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进行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新医改对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提出了要求,对这些要求的研究和落实,将会给公立医院带来新的发展。财务管理制度对公立医院来说,是必须要完善和加强的一项制度,如果忽视对财务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完善,那么将会影响到公立医院的发展。公立医院在新医改的要求下,要注重增加公益性,逐步取消药品的加成,减轻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

3总结

公立医院管理论文第4篇

在新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分为短期现实目标、中期规划目标、长期战略目标。下面将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三个目标一一阐述。

(一)短期现实目标

短期现实目标是实现资本的结构优化,控制财务方面的风险,追求合理的利润。短期现实目标是公立医院维持正常运营的基础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立医院是医疗竞争行业当中的主体,如果单单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和补助,那么公立医院得不到更好的发展,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不难看出,在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因此,为了使公立医院的资金能够得到良好的运转,应建立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以较少的资金和较低的风险,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了保障医院能够合理地利用资金,公立医院应该强化成本,对医疗成本和费用构成等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正确分析各项成本,在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应以不降低医疗服务质量为基础,采取合理的措施,为医院的正常运转和合理运营提供经济保障。

(二)中期规划目标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中期规划目标是在提高公立医院的持续盈利能力的基础上,积蓄力量,继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都要遵循市场的竞争机制,近几年,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医疗行业的需求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在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医院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专业素质,才能应对医疗器械更新速度快、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节奏,这也对公立医院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过去,无论是医护人员的工资还是医院的医疗器械,都统一由国家财政拨款,现在,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医疗成本大大增加,国家的财政拨款已经无法满足公立医院在引进高端医疗器械和顶尖医护人员等方面的需求,如果公立医院继续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其辐射的社会服务范围将会减小、服务水平会降低,长此下去,会严重限制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公立医院的经营效果不佳,无疑加重了老百姓的医疗负担,新型医疗改革就是让老百姓人人看得起病,减轻民众负担,显然这与新型医疗改革的初衷相违背。

(三)长期战略目标

公立医院的长期战略目标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不变,通过低成本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履行促进人民健康、提高国民体质、服务广大群众的社会责任,充分彰显人文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设立公立医院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全体国民健康水平。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活动需要与其长期战略目标相结合,利用合理的运营方式,在增加医院收入的基础上,合理引进高端技术和优秀人员,降低患者看病成本,提高患者看病质量,缓和日益尖锐的医患关系,给国民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职责。

二、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措施

(一)采取动态式管理

动态式财务管理包括财产管理、负债管理和盈余管理。公立医院的资产包括两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在新型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出于对公立医院资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考虑,应建立健全资产监督管理机制,采取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根据医院的实际需要采购医疗器械,减少器械闲置,提高医疗器械的利用率,这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医疗成本;在医院器械采购招标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规则,将招标信息到社会各界,做到信息透明化,避免因个人原因造成医疗器械水准不达标;定期核对财务,明确资金去向,避免资产流失;建立健全资产管理体系,将所有的资产进行评估,合理融资、投资,公立医院的合理盈余应当在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的前提下进行。

(二)利用网络进行管理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各类操作和管理都趋向于电子信息化,因此,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管理,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计算机办公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进步,将计算机运用于公立医院财务管理能够大大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速度。要善于引进先进软件,组织财务人员学习,尽快掌握软件使用。同时,公立医院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引进和培养会计算机的专业人员,提高医院计算机网络应用范围,定期检查财务类软件,针对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好预防措施,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医院财务信息准确、真实、全面。此外,还应建立应急管理处,制定应急方案和预备方案,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因计算机故障而给医院和患者带来的损失。

(三)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并严格执行

公立医院财务预算管理是指对医院内的医疗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统一配置、考核、调整等。当前因为公立医院现已成为全国医疗市场的竞争主体,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是其发展的需要,且国家在财政补贴方面的不足,使得公立医院必须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才能增强资金的利用率,增加收入。为了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医院应当科学、合理地考虑影响医疗收支的因素,再制定全年预算,对重大科研项目和常规医疗等方面,做到统筹兼顾。当医院全年预算制定完毕后,应必须进行严格审查,而后执行,对没有列入计划的部分应作出相应的调整,确保财政管理目的实现。

(四)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公立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为了能够保证医院资产安全、完整。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内部财政控制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业务程序中的漏洞,也是保障财务会计资料真实的保障。因此,公立医院需要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将管控的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完整、有效的控制制度是加强内部财政控制的前提,公立医院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细节上进行完善财务制度,包括对固定资产的控制、货币资金的控制等。此外还需要建立能够与之相制衡的监督机制,明确各个人员的职责,保证医院财务安全。同时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提高财务人员的自觉性,保障财务决策的科学和高效。

三、结束语

公立医院管理论文第5篇

以我院为例,我院作为本市妇产科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在病源方面吸引全国范围的孕产妇、妇产科及相关病患,业务量极大,个别科室加班成为常态,但由于受到场地限制、生育保险政策、薪酬待遇跟不上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每年都有相当比例人员“跳槽”到私立医院(详见图1,其中2011年的异常低值是因为编外人员转编考试拖延时间较长,一直未出结果),其中不乏高级专家、具有行政职务的管理者及重点培养的业务骨干,他们宁愿放弃所谓体制内的“铁饭碗”,有的已经临近退休年龄,仍坚持改制到私立医院工作,究其原因,相当比例人员认为工作量与收入不成比例,认为私立医院薪酬水平高,更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目前,公立医院的各项工资、奖金等收入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即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级别。想提高收入,提高职称水平是最快捷的途径。因此职称晋升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最为关注的内容。

二、公立医院各级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的政策现状与分析

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的管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管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管理、职称聘期考核的管理和岗位等级的设置几个方面。总体来说,是在上级管理部门的政策指导、编制控制及设置原则的宏观调控下,各级专业技术职称均在规定的比例数内进行评聘。因此,各公立医院纷纷制定自己的职称评审条件及岗位设置条件,以保证在核定的指标数内有序地完成职称管理工作。以我院的卫生系列工作人员为例,具体政策大致如下(其它专业参照执行):助理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国家文件规定的报考条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如无工作上的重大错误,即直接聘任到助理级岗位。中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国家文件规定的报考条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尚需取得相应级别的职称英语合格证、计算机合格证、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2篇、考察其完成门诊、手术、值夜班或其他临床任务、继续教育、差错事故等相关情况后,经过所在科室考评小组的评议、提交医院中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讨论通过、院内公示、院长办公会等环节方可聘任到中级岗位。.高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医院评聘条件(承担局级课题或被SCI收录、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统计源论文4-5篇)及上级部门制定的关于外语、计算机、服务基层等条件,经过科室考评小组评议的定性考察与医院中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的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审、通过者院内公示、院长办公会讨论等环节方可推荐到上级评审部门进行答辩,通过后医院予以聘任。聘期考核:对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我院实行职称的聘期考核管理,制定不同的考核条件(基本集中在、出版论著、承担高级别课题等方面),每3年为一个聘期,对聘期结束后进行考核,不合格者降级使用,做到“能上能下”,打破了职称聘任的终身制。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按上级文件精神,从正高级到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分为13个等级,即每个级别内部分为3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数额的岗位工资。经过科学的测算及多方面权威的调研,我们制定出针对不同任职年限和不同岗位任职要求的相应政策,而上述任职要求,重点集中在、出版论著和承担高级别课题等方面,少部分侧重于照顾即将退休的老职工,力图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发扬人文关怀对待老同志之间找到平衡点。整体来看,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方面的各类要求,归根就底集中在发表高水平论文、承担高级别课题等科研方面,这是顺应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的结果,也为提高医院整体的科研水平奠定基础。

三、公立医院人才工作现状与分析

公立医院管理论文第6篇

公立医院虽作为经济实体存在,但其行政管理特征较为明显,内部管理水平整体不高,更偏向于医院管理层的直接管理,而对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资源投资较小,直接导致了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偏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院的资产管理能力不足。医院往往对待现金认识程度不够,认为现金积沉水平越高,医院的安全性就越高,没有对现金进行充分的理财,导致了现金的闲置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公立医院缺乏对现金的计划管理,往往不能及时归还医院的贷款,而将资金保留在帐面,使得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具高不下。同时,在进行资产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产管理手段,资产的获利能力较弱。二是物资管理不严格,公立医院虽然建立了健全的物浅谈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吴婉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广州510060)资管理制度,但制度执行效果不佳。在岗位设置中,受到人力成本的约束,部分不相容的岗位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离。没有建立其物资采购相关的验收、保管和发出的相互控制岗位设置。医院库存管理除会计账簿记载关于物资收、发、存的数量的数据之外,其他信息方面利用较少。三是运行成本高。当前医院运行成本普遍较高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医疗收费的增加或医疗服务水平的降低来获取利益的平衡,这将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公立医院改革的进程。医院无法回避这些风险的形成对医院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只能采用必要的手段及时进行风险预警。

2.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识别

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可以充当预警的各种指标模型众多,从财务经济成本角度出发,一般需要对一些所谓的“关键值”进行分析和控制,而这些指标的选择可能会对相关预测带来一定的影响。

2.1资金周转表分析法该方法是通过对医院的现金流量等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来预测医院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水平。资金周转表分析方法可以成为医院财务风险定量分析的重要补充内容。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非均衡理论,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在医院资金紧时,如果无法及时取得贷款,就容易出现内部资金链条断裂导致医院破产,所以医院避免发生支付危机,就应当重视资金周转分析,防止出现短期无力偿还而导致出现财务风险。该方法简单易行,但由于其判断标准过于武断而尚存争议。

2.2管理评分法该方法应用简单,而且通过多指标的加权打分,可以做到客观评价医院的财务风险状况,该方法克服了资金流程图分析法需要动态反映医院财务状况导致使用成本较高的不足。管理评分法通过管理评分表的是设计,试图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定量指标的问题,管理评分法的主要优点是简单直接,通过简单的分析可以大致反映出医院的财务风险状况,也为及时发展医院财务风险的征兆提高了必要的条件。

3.公立医院财务控制的对策思考

3.1加强经营者风险意识当前,随着我国卫生医疗事业改革的全部推进,我国医院所面临的发展环境蕴涵了高度的风险。医院的经营管理者要强化医院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不能仅仅依靠医院的药品和医疗收入和利润指标来判断医院的发展质量,而需要从战略的角度对医院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提高医院风险规避的主动性。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支撑点需要依靠医院的财务人员来参与,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中,财务人员要积极的进行医院数据收集,并通过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来进行医院财务风险的初判,并成为医院管理层进行医院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财务人员要积极提供医院财务风险规避的各种方法和途径,要积极通过数据的表现来发现风险的内在,通过及时分析,提前预测和准确研判来提高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的总体能力,为医院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3.2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医院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措施,内部控制的有效建立和良好运行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控作用,而失效的内部控制往往放大了医院的财务风险水平。医院的内部控制完善的关键点是需要从科学建立医院内部治理结构入手,通过完善医院的内部治理结构,改善医院的过于人治现象可以有效的提高医院的内部控制水平,进而提高医院的科学决策水平。要不断的提高外部人管理水平,将医院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通过引进独立财务风险控制的手段来提高医院的运行管理水平。其次,要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近年来,我国医院大力推进了医院文化建设的步伐,通过医院软实力的提升来推动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医院内部员工的自我防控意识,提高医院的内部控制水平,但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中开展并不广泛,还缺乏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这就需要医院管理层充分认识到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医院文化建设来不断的推动医院的全面建设,提高医院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通过全员控制和全环节控制等手段来不断的提高医院财务风险防范水平。

公立医院管理论文第7篇

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现状

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就是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人员招聘、培训、激励、考核等环节中表现出的职业操守。1.招聘过程不规范、不科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招聘程序的规范性、公平性在整个招聘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面试实施程序规范与否是每一位应试者能直接感受到的,不规范的面试程序会使应试者内心产生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一旦产生就很难改变。招聘过程中应重视考官培训。考官来自各个专业,对结构化评分标准掌握不一,缺乏对岗位的科学分析,提问的随意性较强,在人才选择时凭经验,靠感觉,往往只重视应聘者的外形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忽视了人才品德及世界观、人生观的考察。2.人才培训缺乏伦理关注。医院培训一般以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为主,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开发及职业道德的提升。是否要培训,接收怎样的培训,都由医院单方面做出决定,不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培训效果单薄,达不到预期效果。3.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重形式轻内容,考评结果往往不遵循德、能、勤、绩、廉等标准,而依靠领导主管判断,凭个人喜好。医疗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共同配合完成。各部门、各岗位权重的量化考核指标不清晰,考核多以经济杠杆作为衡量标准,而不注重员工职业道德的考核。4.人才激励缺乏人文关怀。由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可知,真正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是精神层面的激励。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工资、福利这些物质因素,而忽视了职称晋升、个人荣誉等精神伦理方面的激励因素。只注重物质激励,不仅增加经济负担,而且物质激励一旦减少或停止,员工抱怨便会增加,反而造成消极因素。5.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现实中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者大部分来自临床或其他专业,多以被动的日常管理为主,服务性不足,主动的人力资源开发和拓展不足。

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缺失的治理对策

1.强化人本管理。尊重员工,外化为尊重和维护他们的权利,病人至上的“人本”服务离不开员工至上的“人本”管理。关心员工,首先从物质方面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其次在工作、生活、家庭、社会心理上与员工进行诚挚交流,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管理者的关怀,激发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满伦理关怀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减少员工对组织的抱怨,增强认同感,提高士气,改善组织气氛[1]。这种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回归是人本管理的最终解释。2.规范管理伦理。医院职能部门在人才招聘、培训、考核过程中,坚持客观公正、阳光透明等原则。在具体管理中充分发挥民主管理,保证员工充分行使民利。积极弘扬和谐管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重视诚信和道德管理。医院内部纪委监察部门加强监督,不断健全落实有关行风建设、服务质量、医德考评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定期通报行风督查情况。专门建立医务人员医德档案,实行医务人员不良行为记录制度,将相关违纪行为记录在案,并与工资福利、晋升晋级等挂钩。3.人才配置合理,适岗适才。在人才配置实际过程中,并非所有工作岗位和专业能力都能实现有效对接,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做好人性化服务,多做深入细致工作,进行必要“微调”。能力和岗位相配。在岗位配置过程中,应将医务人员的个性、能力特点考虑其中,对优秀人才尽可能包容缺点,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个人资格、专业、能力、特长等与所在岗位相适应,达到能岗相配,使医院整体获得最大效益,实现单位与个人双赢。岗位轮换。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过长,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在同一管理层次或同一专业领域,鼓励创造条件进行轮岗。定期轮岗,比如急诊科医生定期在ICU、急诊室、观察室、120病区进行轮岗,目的是使员工有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开阔视野,使其能够多角度看待和处理工作,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4.合理安排培训。据国外有关资料统计,对人力资源培训投资1美元,可以创造50美元的收益。明确培训目的,在培训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开发和职业道德的提升。充分沟通,了解职工需求,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将员工职业生涯与医院发展需求有机结合。重视培训效果,使培训的投入产出比趋于合理。建立人才全程培育机制,与国外知名医疗机构合作,定期派出医务人员进修。医院设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并配备导师全程培养。5.倡导医院文化。医院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环境文化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具有医院自身特征的被医院主体医务人员普遍认同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思维模式及行为准则。医院文化作为医院经营理念的平台,决定着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思想、方式和手段,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医院文化功能实现的主要措施和保障手段。作为管理者必须考虑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如何才能让职工愿意接受,容易接受[2]。只有被普遍认同的文化才能自觉遵循。医院管理者要善于在人力资源招聘、培训、考核各个层面向员工灌输医院文化理念。以“人性化管理”为理念,创造适应人性的工作氛围,确立共同愿景、实现双赢。6.加强理论研究。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借鉴私营部门和国外的管理伦理模式、原则、方法、技术[3],通过改变内部运行机制来构建适合医院的管理伦理理论体系。在培训计划中专门增加公共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伦理课程。通过专题管理伦理培训,使人力资源管理者拓宽管理思路,提高管理能力,增强管理效果。7.激励方式多样。薪酬激励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薪酬分配得当,既可节约人力资本,又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使医院保持良好效益。如给予学科带头人以优厚薪资,奖金分配上向高学历人才倾斜,特殊引进人才实行低职高聘,住房补贴,通过一系列物质条件激励、吸引人才。同时,医院职工构成以知识型员工为主,专业性较强,创新能力强,希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对提升专业领域成就的需求比物质利益更强烈,医院管理者应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他们能够施展才华。因此,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根据本单位特点而采用不同激励机制,运用工作激励,能岗相配,培养员工工作热情;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形成对医院的认同感、归属感;实行差别激励,高学历、专业性强的人才,更应该重视工作环境、兴趣专长等精神方面因素。

本文作者:王刘工作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