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7 18:06:43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第1篇

一、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便于学生之间的合作

我国高职院校与现实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则更加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加指向于现实的厂矿和企业,这些现实的社会企业中更需要动手能力出众的制造者和劳动者,不需要理论层面上高谈阔论而动手能力较差的人才,因此,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的出现,很快迎合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不再像理论学习那样有好坏学生之分,而是都在一个平台或者一个团队进行合作学习,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再就是在现实的机械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小组的学生将会围绕着一台机器或模具进行操作,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近距离地让一部分学生了解到同组学生的操作方法,对于现实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二、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是时下的主导,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便是竞争,使得传统的学习观也发生很大变化,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终身学习理念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在现实的高职院校机械类课程进行行动导向型教学的过程中,淡化了课堂上教师讲授的课时,转而注重学生对于所学机械课程的独自探索学习,学生会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一些机械类的使用方法和操作原理,使得现实学生对于课堂上所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且在现实的机械操作与使用过程中,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进行独自学习,这对于现实机械专业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意义。

三、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机械专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笔者发现由于在教授机械类课程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眼界,原先的死记硬背不复存在,转而是在现实的动作过程中学到必要的机械使用知识,和传统的班级学科授课相比,让学生独自去探索必要的知识,这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行动导向型教学也改变了学生的思维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方式,会让学生明白很多机械知识是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在相互的学习与讨论中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来自于实践生产过程中的,只要学生不断去探索、去创新便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机械操作方法,该教学方法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主流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改变机械类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机械知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在现实的高职院校教学中具有如下优点,主要表现在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便于学生之间的合作;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有利于机械专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机械类课程进行行动导向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配合这一教学方法,由教师主讲逐渐变化为学生主学,由教师主导逐渐向学生主体进行发展,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动手能力出众、综合素质突出的机械类人才。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 行动导向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高职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特别强调岗位的适应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逐步清晰,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之一,并得到高职教育界的普遍认同[1][2][3]。

“行动导向教学”是德国职业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科教育模式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以职业活动及与之有关的知识、能力、经验等作为教学内容。本文以行动导向教学为理念,建立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行动教学模式,综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所包含的各种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关键能力,实施“完整性教学”,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人才[4][5]。

一、机械制造专业分析[1][2][3]

(一)机械制造专业的特点。

1.工种众多。机械制造业面对的职业岗位纷繁复杂,特别是随着CAD/CAM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机械制造工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形势。

2.实践性强。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大部分专业课程都是要求实训的,要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就必须在实践中学习。实践教学既不同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又不同于企业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书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过程。

3.高投入、高消耗。本专业各工种技能操作步骤较复杂,技能训练时间较长、设备工具配置多,材料消耗多,因此专业办学是高投入、高消耗,实习成本高。

4.安全生产是关键。机械制造主要通过操作机床将各种材料加工成零件,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让学生掌握机床操作规程和要领,因此对专业教师实践操作水平要求很高。

(二)机械制造专业的发展现状。

1.专业课程设置过分注重学科体系,忽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联系。

2.实践教学落后于企业需要。机械制造技术日新月异,设备更新比较快,这就导致学校的实习设备很难跟上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实习设备的短缺、落后就成为职业学校教育的最大问题。

3.“双师型”师资缺乏,不能适应实训教学需要。目前高职学校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实质上很多只是“双证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课程教学,又能动手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不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能适应实践教学需要。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职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现状,已不能充分适应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也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要。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在不同层面上理解。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看,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是在职业教育中实现关键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中观层面上看,它以将关键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教学中为原则而实施所谓“完整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在微观层面上它集成了多种可以开发关键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现为一整套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考察教学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4][5]。

三、知识传授型教学体系结构与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结构的比较

知识传授型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体系的结构是从理论展开,各要素都是为知识传授和理论学习服务的,是“理论导向”结构。

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在行动导向教学体系中,每个要素中都体现“实践到理论”、“实践先于理论”、“实践多于理论”的观念,是“行动导向”结构,符合我国“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高职办学理念。

四、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将课程设计、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整合成一个循序渐进、相互关联的整体,在过程中学习问题解决、信息收集整理、沟通交流和自我评价等社会能力;在过程中学会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加深学习,提高自我综合职业能力。

(一)项目征集。

在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进行,结合认识实习,采用调查教学法和头脑风暴教学法,确定合适的产品,要求产品实用,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不太复杂,有一定难度,但经学生努力可以解决。

(二)任务确定和成员分工。

产品确定后,利用教学法,通过调查相关企业和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中小型企业的订单式工作过程,为成员分工和计划制订奠定基础;在成员中对任务进行初步分配。

(三)计划制订。

根据任务的划分,对每个班同学进行分组,采用引导文教学法,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对整个项目内容进行时间段的划分。

(四)计划实施。

1.材料选择。在《机械工程材料》课中,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老师给出引导问题,经小组讨论,确定出主要零部件的材料。

2.产品设计。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完成非标准零件的设计计算和标准件的选择,绘制出零件图和装配图。此过程可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和模拟教学法。

3.车间工作安全。在《金工实习》中完成,这个环节对人身安全和环境保护很重要,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老师精心准备引导问题,通过回答引导问题,引起学生重视。

4.成本计算。在《数控实习》初完成,采用引导文教学法,通过回答引导问题使学生掌握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

5.加工。加工工艺可安排在《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中完成,在数控实习中进一步完善加工工艺,完成加工,此过程可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

6.检测。采用引导文教学法,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引导问题。

(五)项目评估。

通过组内评估让学生全面审视自己的项目,在评估过程中通过组内讨论总结得失,形成改进的方案和思路。通过互评让学生关注别的小组情况,能取长补短,也引导学生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

五、结论

实践证明,在高职机械制造专业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实施完整性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增加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和决策能力、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感等现代技术工人所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鉴.关于实践教学论的几个理论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25-26.

[2]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11-12.

[3]杨用成.当前高职实践教学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30-31.

[4]徐朔.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与原则[J].职教论坛,2007,(10):4-6.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第3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 应用写作 教学 运用

一、行动导向教学产生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更新、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变革,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目标的单向传授教学方式已不能承担起关键能力培养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行动导向教学应运而生。行动导向研究者认为,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通过解决职业工作任务来实现的,因此主张在教学中要引入行动导向式学习,通过行动导向型教育或培训才可以使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如项目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等。行动导向学习理论将认知学习过程与职业行动结合在一起,将学习者个体活动和学习过程与适应外界要求的行动空间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

二、当前应用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由于技工院校应用写作这门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本质属性被忽视,应用写作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以文为本”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主要传授的是文章的构成要素、表达方式、语言特点以及技能技巧等写作理论知识,几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应用写作的社会背景和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应用写作的教育价值在技能人才培养中难以显现,使得人们对应用写作教学的价值产生怀疑,进而导致技工院校应用写作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不明确,其课程地位也日益尴尬。

2.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

应用写作理论不是很深奥,但较琐碎,有较多的规范,而且文体多、格式强,加上教学目标不明确,很多老师认为只要把写作的基本格式套路讲给学生就完成了任务。实际上,一直在校读书的学生接触应用文的机会少,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写作素材,仅靠写作理论和程式的学习,容易造成学用脱节、盲目操作的被动局面,写出的习作往往刻板、老套、不规范。一旦离开教材、笔记,学生便束手无策,无从下笔。这种“教师讲授写作理论知识,学生课堂上听讲做笔记,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课堂气氛平淡呆板,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教师的激情也难以被激发,最后造成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喜欢学的被动局面。

三、行动导向教学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应用写作教学的目的,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从对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明确应用写作的教学目的就是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思、辨的能力,以助职场关键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实现由“知识学习型”到“社会应用型”的转换,培养、塑造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关键能力的人才。

2.组建学习小组,形成团体协作的学生学习模式

根据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要求,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和编制好小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使学生能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或团体协作或个人独立自主收集、整理资料和信息(选择应用文文种、思考、写作并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个体比较、团队比赛等简单的良性竞争的同时,培养学生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往、沟通和协作等职业核心能力。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分组方式包括自愿组合(通常是比较熟悉的成员在一起)、老师有意指派、随机组合等。同时要注意各小组间“力量”应平衡,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尽量使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形成团体协作的学生学习模式,在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改革中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学习模式。

3.创设情境,提高认识

应用文缺乏形象性、生动性,语言平实浅显,学生一般不喜欢读和写。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认识。通过再现应用文的运用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欲望,使学生的写作角色意识逐渐转换和强化,引导其进入情境。同时,学生在特定和具体的写作情境下,以实践主体的角色作出一系列策略性的反应和创造,从而进入积极的写作实践。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写作环境,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环境氛围中,是强化角色实践的重要环节。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比如学习经济合同时,教师先给学生介绍合同有关的写作知识和背景材料,然后让学生充当合同双方当事人就合同条款进行谈判协商,最后达成一致再写作成文;再如学习司法文书时,可将课堂设置为“审判庭”,由学生担任不同角色。通过审理一个典型案件,让学生学会写作书、答辩状、上诉状、判决书等一系列司法文书。

4.启发点拨,范例引路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不仅是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更是对学生的学习做具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应用写作的行文规范化程度较高,要掌握好它的基本写作技能,必须精心研究其写作原理和技巧,让学生在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应用文的特殊规律和写作方法。同时让学生了解特定的社会工作环境下所担当的写作角色,从而自觉、经常地加强角色意识。讲解具体文种的写作时,教师应给学生介绍并分析一些规范、典型的例文,运用范例引路。这种方法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文章的具体结构形式和写作要求,引领学生步入实际写作能力的生成和发展轨道。在范例引路的具体教学方法上,通过学习小组、团队协作的方式灵活运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包括大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教学法、畅想落实法、展示法等,在课堂中进行团体比较、个人风采展示等,激发学生个体的参与积极性。

5.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改革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独特、新颖,是很好的培养学生兴趣意识的现代化媒介。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策略。技工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以组建学习小组、形成团体协作的学习模式,在运用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的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方法中创设文种学习情境的同时,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高应用写作教学质量,助推技工院校由“学习型”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转换,使得技工院校i学生综合能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第4篇

【关键词】市场需求;中职文秘;行动导向型教学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秘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国家人事部2008年的第二季度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在招聘数量上,文秘专业位居第六位;在求职数量上,文秘专业位居第七位。而且在对中小企业的调查中发现,办公室文员的绝对需求量非常大。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近年来各中职学校文秘专业的招生逐步萎缩,以我校为例,近三年文秘专业的学生由2010年的百余人缩水到2012年的七八人。很多学生认为文秘是“万金油“,专业性不强,大量学生毕业之后因无法从事本专业工作都走向了各类型的服务行业。产生这种矛盾现象说明中职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文秘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职文秘教学现状分析

文秘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交叉性较强的应用专业,除责任心、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要求的基本素质外,学校教学强调培养学生专业理解能力、公共关系、口头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的重要性,而用人单位更重视毕业生的质量意识、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优势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职业能力

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有些学生即便是掌握了书本的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仍会束手无策,而用人单位对于学生技能的要求明显高于知识,导致中职文秘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突出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的内容不是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以职业行动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行为活动为依据,综合各科的知识点和技能,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拉近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就业做好铺垫。

(2)以学生为主体,锻炼综合能力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注重对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行动导向型教学法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按照展示技术的要求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对学生的展示技术和教学内容进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文秘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更好适应市场需求。

三、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在中职文秘教学中的实施

附教案:《合理安排领导公务活动》

教学目标:掌握安排领导公务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能熟练运用安排领导公务活动方法,严格按照原则行事培养团结协作、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安排领导公务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安排领导公务活动的主要方法;如何运用原则方法安排实际工作中的领导公务活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全班分成4小组,每组8人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分身乏术的王经理》

王经理刚结束了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企业家协会的年会,原定于上午10点赶回上海公司约见新加坡客商,商谈明年合作事宜。但因航班延误9点半飞机还未起飞,公司那边却来电告知客商已提前到达,王经理深感分身乏术。

这个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呢?

(二)创设情境

万通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企业有一位徐总裁,两位分管业务生产和财务的朱副总和张副总,其中张副总因德高望重还兼任公司党委书记。

10月15日有以下活动需要我们的领导参加,请各组同学讨论如何安排,并说明理由。

1.接待《商业周刊》记者来访,上午2小时。

2.参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财务年报会议,上午半天。

3.下午中网建材公司领导一行8人来企业参观生产线。

巩固练习:那10月16日的这2个活动,我们又该怎么安排?

1.上午要参加市红字会举办的“爱心助学”活动启动仪式

2.下午市五大班子领导来企业调

学生结合合理安排领导公务活动的基本原则思考并回答问题

(三)分析感知

设计问题:具体的计划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要与哪些部门进行协调,现场又要查看哪些布置呢?

请各小组结合《领导公务活动安排表》完成公司10月15日这天“中网建材公司领导一行8人来企业参观”活动的安排

(四)综合运用

布置任务:完成10月17日到10月18日这两天的领导公务活动安排

10月17日,公司领导走访困难职工,时间1天

10月18日,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现场会在本公司举行,时间1天

在这节课中,学生改变了以往把自己当做听众的态度,积极参与其中,小组成员互相配合,不仅理解了这节课的理论知识,而且将理论知识进行内化。

四、中职文秘教学运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同时也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全面的观察,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2.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更多地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时,教师必须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高海生.秘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第5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型教学;数控加工实训;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107-02

行动导向型教学

行动导向型教学,又称实践导向、行动引导、活动导向、行为引导型等,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是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行动导向型教学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方案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行为达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从而形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行动导向型教学可以通过如“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项目引导法、引导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体现,整个教学过程由收集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决定、实施、检查和评估等阶段组成。这种教学方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动手能力、行动标准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数控加工实训》课程目标

《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数控编程和操作数控机床的能力。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树立“教学做”合一的核心理念,在完成具体职业岗位工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职业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基于行动导向的《数控加工实训》课程设计

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将《数控加工实训》课程设计为4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都环环紧扣,对应着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知识、能力目标。整个实训教学共计120学时,共4周时间。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具体如表1所示。

(一)情境一:安全教育,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

由学生自行分组(教师可建议学生异质分组,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互相搭配),每4人一组,组长由学生自定。小组形成后,进行数控机床安全操作守则和文明规范操作教育,并播放相关教育影片。让学生扮演违规操作者,遇紧急情况时指导学生如何处理。通过角色扮演给其他学生提供生动的反面案例,训练学生紧急情况下的反应能力和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和感知,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制定加工工艺时教师分发图纸,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从图中可获取到的信息,如零件的名称、材料、尺寸、基准、加工要求等。采用“头脑风暴”法,要求所有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积极参与到工艺制定的过程中。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信息,促进加工工艺的改进。

(二)情境二:机床面板操作与零件编程

在进行机床面板操作时,教师向学生提供自编教材和机床面板说明书,作为学生自学的支撑材料。由教师做演示:示范操作数控车床、铣床的对刀方法和简单零件工艺分析、制定加工方案。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即学生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学生需要按照教师给定的引导问题,例如,教师示范操作数控车、铣床对刀时只对一把刀,那么,第二把、第三把刀怎么对?如何输入对刀参数?引导学生运用对刀的原理解决问题。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从大量技术材料如专业手册、设备的操作使用维修说明中,独立获取所需要的专业信息,独立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从而获得解决新的、未知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三:数控车、铣工件加工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学生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

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是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加工。为了完成中等复杂零件的数控车削和铣削加工,首先,要学生讨论制定工件的工艺卡、工序卡、刀具卡和数控程序,让小组的每个成员带着不同意见和想法展开辩论,阐述加工工艺的可操作性,直到拿出最优方案。接着制定分工表,各个组员分别进行加工前的准备,如准备毛坯、工、量、刀具、机床等。最后,按最优方案分工协作,共同进行车削加工和铣削加工。在数控加工过程中,教师主要观察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各个切削参数能否合理使用,确保安全文明操作。半成品加工完成后,监督学生对零件进行检测,如有尺寸偏差,建议修改操作系统的摩号,重新加工。零件加工这个阶段是学生技能实操的主要阶段,遇到困难和问题,只能通过讨论和请教等方式自主解决。正是这个重要阶段,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语言表达和团结协调能力。

(四)情境四:展示成果,自评互评

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自评互评工作。首先,各组要展示产品,并上报检测结果,教师登记产品并给予评分。各组在展示自己的产品时,要进行比较,互相打分。然后,教师根据各小组的自评互评报告进行综合打分。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对产品的加工流程做详细说明,介绍经验,如何在规定工作时间内确保产品质量。通过此类评比,使学生树立竞争和创新意识,提升职业行为能力。

教学思考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每一个情境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参与从工艺制订到评价的完整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协调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养成。

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生产成品。从安全教育到独立加工零件的全过程,逐步使学生建立起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教师的角色与作用 在行动导向型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个学习小组都能按要求完成任务,教师要花更多精力去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是设计师,首要任务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是咨询师,作用是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在考核评价阶段,教师是评价者,设计评价程序,主持评价活动。正确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明确教师在教学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郭婺,周洪江.行动引导型教学法在电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0(3):144.

[3]李华芳.行动导向教学在“机加工实习”中的应用[J].交通职业教育,2011(4):30-32.

[4]赵金波.浅析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8):127-128.

[5]魏新民,赵伟丽.行动导向教学下教师的角色与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13-16.

作者简介: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第6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体育运动项目英语;教学效果

当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各高校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深化了教学的培养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培养人的主体性、合作性、反思性、参与性为主,促进人的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人的综合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方法。同时,以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学习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走进了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课堂教学中。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课中的应用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课题通过对中国知网等网络数据库进行检索,并参考河北省图书馆书籍,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就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分别对河北体育学院部分任课教师访谈,任课教师选取讲师以上职称。

2.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2.1理论价值

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高校所认识。虽然部分学者对行动导向教学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行动导向教学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研究很少,尤其在体育运动项目英语教学中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高校教师在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提出应用意义的文章较少,且多为心得体会,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对行动导向教学在体育运动项目英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2实践价值

当前我国体育院校不断发展,已经逐渐形成规模。教育部、体育局也非常重视体育院校教育的发展,而且把体育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全面大力支持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把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到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课程教学中,提高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多元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与分析

3.1教学过程方面

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营造新颖的学习环境,引导组织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结合,身体力行获取知识与技能,自行完成学习任务,并自行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积极主动。行动导向型教学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教与学双向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形教学过程。

3.2教学本质方面

职业教育教与学的过程与普通教育相比,所学的内容并不是一种连续而平铺直叙的信息流,而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它是以下四个方面模式的组合:功能模式、空间模式、时间模式、逻辑模式。四种模式不同程度上的化合物――智能型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一旦得到传授信息时就能直接与已有的信息相互作用,产生共鸣。行动导向型教学抓住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所以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3.3教学效果方面

普遍意义上讲,行动导向型教学主要不是传递有待于贮存下来的信息,相反它确是激发利用学习者已有的能力,并确保学习者具备有利于完成目前学习任务以及今后更多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以适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综上所述,行动导向型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由于使用的学习材料来源于行业、企业具体的职业活动之中,材料本身就蕴含着展开职业活动的职业行为,完成这一职业活动的学习,就要完成这些行为活动过程,就必须凸现相应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了。

本研究通过设计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行动导向教学法并分析其教学效果,试图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体育运动项目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解决我院体育运动项目英语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戚一岚.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及其应用[J].职业教育研,2011.

[2]张文才,张卫红.“行为引导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J].交通职业教育,2006.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第7篇

【关 键 词】类型分析/教育理论/教育实践

【作者简介】栗洪武,教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向宁,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9)02-0118-05

所谓教育理论是指针对整个社会系统或教育子系统内各个因素间相互关系研究的成果,是人们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而教育实践则是“人类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1],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实践。从哲学角度讲,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在认识过程中,由于认识主体受到政治意识、知识水平、社会风俗、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必然导致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一问题构成了认识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矛盾。认识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解决这一矛盾,使人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基本相符合,进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抽象概括总是表现为同一系统内不同类型的具体的、活生生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具体到教育系统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分别具有不同的类型,从而在其同一系统内大致形成相互对应的关系。所以,从类型分析的视野认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是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因为,类型分析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也是揭示研究对象本质或属性的重要方法。

一、教育实践的类型分析

教育实践作为人类实践的一部分,既有人类实践的一般共性,又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定性,并构成自己相应的教育实践系统。“教育实践活动也是系统的。单个的教育要素不是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不同的活动形式构成的活动体系。”[1]在教育实践这个系统中,根据不同的参照标准可以将教育实践活动大体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依据参与实践活动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教育实践划分为国家的、群体的和个体的实践(或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三种类型。所谓国家的教育实践,顾名思义,其活动主体是国家,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体教育实践活动。如我国在全国范围开展的教育体制改革以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实践活动。这种类型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内涵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其外延具有全国性或大范围性,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与规范性。所谓群体的教育实践,主要指教育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或某个特定的群体所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教师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等实践活动。这种类型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内涵具有分类性和专门性,其外延具有边界性(即所有系统都有边界,并以此与其他系统分隔开来)和区域性,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方向性。所谓个体教育实践,是指具体到一个教育实体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某所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某个教师的教法改革实验等。这一类型的教育实践活动,内涵具体,外延确定,具有灵活性和单一性的特点。

第二,依据实践活动的范式不同,可以将教育实践划分为常识性的、规范性的、创造性的几种类型。所谓常识性的教育实践,是指实践者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按部就班地进行的日常教育实践活动。这种类型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日常性、自觉性和持久性等特点。所谓规范性教育实践,是指实践者根据国家政策、法规以及教育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等所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类型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统一性等特点。所谓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是指实践者所进行的独特的、创造的教育实践活动,或是在对已有实践活动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的教育改革活动。这类教育实践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

第三,依据理论对实践活动影响取向的不同,可以将教育实践划分为“常识”性取向的、“应用科学”性取向的、“实践”性取向的、“批判”性取向的几种类型。所谓“常识”性取向的教育实践,是指实践者在对“常识”理解的基础之上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其特点是实践决定理论的效度,而不是理论决定实践的效度;所谓“应用科学”性取向的教育实践,是指以科学经验验证的法则作为解决教育问题的实践活动,其特点是通过运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排除实践中人的主观性影响;所谓“实践”性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启发下,通过培养实践者的“实践智慧”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特点是根据实践问题选择理论、整合理论和组织理论,并针对实践问题的需要来优化理论、发展理论和建构理论;所谓“批判”性取向的教育实践,是指通过增强实践者的“理性自主”,使他们排除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特点是实践者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通过自我反省做出合理的实践行为。

二、教育理论的类型分析

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关系来看,教育理论也具有不同类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依据理论研究的目标指向不同,可以将教育理论划分为国家目标指向的、群体目标指向的和个体目标指向的(或宏观目标指向的、中观目标指向的、微观目标指向的)三种类型。所谓国家目标指向的教育理论,是指针对国家或某个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教育问题做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而形成的教育理论。如对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科技、教育与文化、教育与人口关系的研究,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和类型的研究等,所形成的相关问题的教育理论。这些研究范围大,涉及面广,其理论具有较强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全局指导性等特点。所谓群体指向的教育理论,是指群体在贯彻实施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过程中,针对本群体的实际情况而开展教育理论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如针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贯彻执行的具体措施的研究,某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某大学学科建设研究等所形成的教育理论。这种教育研究是在一定范围内由某个群体所进行的,其教育理论的涵盖范围较确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局部性和方向性等特点。所谓个体目标指向的教育理论,是指个体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如教师对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等具体问题的研究所形成的教育理论。这种教育研究范围较小,其理论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单一性。

第二,依据理论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不同,可以将教育理论分为实证性的、解释性的、规范性的和意识形态批判性的几种类型。索尔蒂斯曾经区分了教育理论研究的四种不同类型:(1)实证研究,即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发现教育实践活动的因果联系;(2)解释研究,即运用日常语言哲学、现象学、解释学等方法,去揭示各种主体特性和主体意义,揭示构成教育冲突的各种事件以及教育现象对人类的意义;(3)规范研究,即奠定选择学科内容、教学程序和教学实践的伦理基础;(4)意识形态批判,即去掉教育观念的神秘性,揭示它们与社会权力结构的联系。[2]503根据不同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自然就形成了“实证性的教育理论”、“解释性的教育理论”、“规范性的教育理论”和“意识形态批判性的教育理论”等。

第三,依据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不同,参照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家卡尔(Carr W.)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教育理论划分为“常识”性取向的、“应用科学”性取向的、“实践”性取向的和“批判”性取向的几种类型。卡尔认为,在教育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四种不同的理论取向表现着它与教育实践的关系:(1)“常识”性取向,即试图把教育理论建立在实践者的常识理解基础之上,要求理论本身必须根据它的实践结果来加以检验和修正;(2)“应用科学”性取向,即强调从科学的事实判断出发建立理论,并把经过经验验证的法则作为解决教育问题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依据,认为理论是通过运用科学理论知识来联系实践,从而排除实践中人的主观性;(3)“实践”性取向,即主张教育理论的目的在于培养教育实践者的“实践智慧”,通过启发实践者而与实践发生联系,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者与开拓实践者的视野;(4)“批判”性取向,认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植根于历史的、文化的、易受意识形态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教育理论的目的在于增强实践者的“理性自主”,使他们通过自我反省做出合理的实践行为。[3]

三、同一类型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为了使教育理论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需要运用类型分析的方法把握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内涵和适用范围,并对二者在同一系统内的同一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具体分析,这是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国家、群体、个体三种类型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第一,对国家指向的教育理论研究者而言,首先在选题时要对宏观性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予以更多地关注,尤其要注重对重大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教育研究工作必须树立为重大教育决策服务的意识,研究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对一些教育问题作长远的、全局性的和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提出新思路、新办法,为教育决策当好参谋。”[4]其次,要使“国家指向的教育理论”及时、有效地转变成为教育实践的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再次,要全面分析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过程中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并设计出相应的策略或对策。最后,要制定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和实施结果模型,为决策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指导。

在宏观类型教育系统中,国家指向的教育理论与国家教育实践活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是以教育的大政方针、政策和法规为中介的;或者说,国家指向的教育理论需要转化为国家教育的大政方针、政策和法规,以指导国家教育实践活动。所以,对教育决策者而言,应当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使得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制定能够自觉地接受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以遵循教育本身的内在运行机制和规律。因为,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他子系统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有其自身的运行机制和规律。为此,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之前,决策者应当虚心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积极地吸纳科学的教育理论,使国家指向的教育理论能有效地转化成为国家教育的大政方针、政策和法规。“如果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思想,是在一个范围广泛且受过不同训练的教育家、教育理论工作者之间经过充分的商榷的结果,而不是几个权威人物谋划、运筹的结果,那么教育政策失真(或失败)的危险就会小得多。相反,如果政府崇尚行动而轻蔑思想,不允许独立思考和百家争鸣,不能广开言路,那么教育政策失真的可能性就会成倍增加,甚至步入歧途。”[5]

第二,对群体指向的教育理论研究者而言,他们所研究的教育理论主要是该群体在贯彻、实施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所以,研究者要做到:一是该教育理论研究要在一个确定的范围内针对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集中解决某一教育领域、某一单位或某一群体所面临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二是针对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而开展理论研究,使该理论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过来又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三是要制定该理论研究成果的实施方案,包括详细的实践途径、程序、方式和方法等,以便于理论成果向实践活动转化。

在中观类型教育系统中,群体指向的教育理论与群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既需要群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主体对国家教育的大政方针、政策和法规进行理解与掌握,又需要对群体指向的教育理论的认同。所以,对群体指向的教育理论工作者而言,要将群体指向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学习、宣传等方式转变为一种共同接受的信念或一种政策,使其为某一教育领域和单位的实践群体所认同、接受,形成实践意识,然后付诸实践。尤其是在群体的实践过程中,主要执行者或领导者对群体指向的教育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同水平直接关系到该理论能否被准确地贯彻执行,同时也受到诸如软硬件设施等实践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一方面,主要执行者或领导者要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使自己具有相应的理论水平,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这是消除群体指向的教育理论成果在实践过程中产生曲解和衰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扩大教育理论传播范围,使得教育实践环境中的相关人员对教育理论知晓、理解、认同,为其实施提供配套服务,这是保证群体指向的教育理论成果顺利实施的必要保障。

第三,对个体指向的教育理论研究者而言,其理论研究要从选题、研究方法和成果表述方式等方面接近个体的教育实践活动。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所以研究者应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科研水平和阅读习惯,将教育理论以教师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广大一线教师,使他们有兴趣接受和理解新理论,并通过反思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有关调查表明,基层教师对纯教育理论性的文章缺乏兴趣,比较喜欢阅读“叙事性的教育文章”和“教育案例分析报告”等。[6]因为,这类研究成果将教育理论置于实际的教育教学之中,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活生生的东西,便于个体教师的理解和应用。

在微观类型教育系统中,对个体实践者而言,首先要通过学习和培训等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理论素养,以促进个体的专业化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一线实践者的教育科研素养,以此来化解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个体教育实践者之间的隔阂,促进理论专家与一线实践者的视界融合。其次,个体实践者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经常会遇到许多鲜活的教育事例,所以要引导一线实践者对这些教育经验和事例进行如实的记述、分析和反思,以形成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叙事性教育理论,反过来这些理论成果可以提供给其他教师作为阅读材料,这样不仅提升了一线实践者的科研水平,也为进一步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事实依据。

(二)“实证性的”、“解释性的”、“规范性的”、“意识形态批判性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这几种教育理论主要是针对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言的。人们常说,理论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当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了某一方面的问题时,依据理论研究的手段和方法的不同,经过科学研究与理性加工,便形成了“实证性的”、“解释性的”、“规范性的”、“意识形态批判性的”教育理论,并用以指导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由于实证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发现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因果联系,所以在应用实证性的教育理论时,应当特别注意实验条件和实际教学条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谨慎地使用相关的教育理论,并在应用过程中验证和发展这些理论,通过从“点”到“面”的实验路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

解释研究所得出的教育理论,一般是运用日常语言对于教育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哲学、现象学等方面的解释。它往往偏重于揭示教育活动中各种主体特性和主体意义,揭示构成教育冲突的各种事件以及教育现象对人类的意义;也可以帮助人们从总体上把握相关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战略性原则,有助于我们避免战略性的失误。

规范性的教育理论研究,则偏重于选择学科内容、教学程序和教学实践的伦理问题,重视社会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作用。这种理论对于制度建设和教育组织的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意识形态批判性的教育理论研究,其目的在于去掉教育观念的神秘性,揭示它们与社会权力结构的联系。它对于扫除旧的错误的教育观念,克服教育活动中的主观主义、形而上学、各种陈腐的习惯和片面性思想倾向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类教育理论研究应当着重引起人们思考和讨论现实教育问题,实际上起着让人们加强对实践活动的反思,提高应用有关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的作用。

(三)“常识”性取向、“应用科学”性取向、“实践”性取向、“批判”性取向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这几种教育理论主要是依据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不同而形成的,当用以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时,便使其凸显为“常识”性取向的、“应用科学”性取向的、“实践”性取向的、“批判”性取向的几种类型。

“常识”性取向的教育理论研究,试图把教育理论建立在实践者的常识理解基础之上,要求理论本身必须根据它的实践结果来加以检验和修正。这种研究的结果大多数与常规性的教育活动相关。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常识的东西也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进步而不断改变和深化。

“应用科学”性取向的教育理论研究,强调从科学的事实判断出发建立教育理论体系,并把经过经验验证的理论法则作为解决现实教育问题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依据。事实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随时都会遇到的问题。因为,人们在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某种正确的或不正确的教育理论的指导。“应用科学”性取向,强调了科学研究的自觉性,要求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来联系教育实践活动,从而排除教育实践中人的主观随意性。

“实践”性取向的教育理论研究,是针对教育理论研究者而言的,主张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培养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智慧”,开拓实践者的视野。即通过自己的研究启发实践者,让实践者不要陷于盲目的事务主义的圈子里,而要关注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使之与教育实践发生联系。

“批判”性取向的教育理论研究,其焦点集中在发现现实教育问题和纠正教育实践中的偏差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或错误。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植根于历史的、文化的、易受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狭隘的经验主义和空洞的教条主义的倾向或影响;所以,“批判”性取向的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增强教育实践者的“理性自主”,使他们通过自我反省做出合理的实践行为。

总之,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关系。国家目标指向的、群体目标指向的和个体目标指向的教育理论以及与之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并且,也可能在国家、群体、个体(或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三种类型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分别存在着“实证性的”、“解释性的”、“规范性的”、“意识形态批判性的”、“常识”性取向、“应用科学”性取向、“实践”性取向、“批判”性取向的教育理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常识性的”、“规范性的”、“创造性的”、“常识”性取向的、“应用科学”性取向的、“实践”性取向的、“批判”性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笔者强调,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分别具有不同的类型,并构成相应的系统和大致的对应关系,主要是想提示人们从类型分析的视野认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以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矛盾”,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逻辑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2]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CARR, W. Theories of Theory and Practice[J].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986(2).

[4]陈至立.教育科研要为教育决策当好参谋[N].中国教育报,200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