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和政治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6 16:27:13
教育和政治论文

教育和政治论文第1篇

1“.和谐”与“不和谐”的政治因素。

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政治的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等,在网络文化中存在着“和谐”与“不和谐”的政治因素,其中“和谐”的政治因素主要包括:第一、有利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表明,截至2009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其中学生占总网民比例的28.8%。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谐网络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追求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这种以“和谐”为中心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价值取向,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和谐网络文化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特别是在政治改革进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建立起了政府网站,政府网站的建立有利于党政工作的公开透明化,也能够加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交流,拉近人民与政府官员之间的距离,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感。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个体化及大众化等特点,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不和谐”的政治因素的形成,网络的匿名性使得青年学生会产生一些越轨行为以及政治行为失范。比如,会出现非理性的政治表达,正因为网络的匿名性,一方面大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没有了制约性大众就会陷入非理性的表达中,甚至在网络上发起批判政治的活动,产生一些网络暴力等不良后果。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使信息接收者不能完整地看待整个事件,从而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有偏差,也不能全面地了解政治事件,从而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出现偏激的行为。

2“.和谐”与“不和谐”的人际因素。

科技的发展,打破了以前只能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方式,人际交往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比如QQ、MSN、Facebook、微博、微信等,这些软件不仅能够让人们通过文字进行交流,还能进行语音聊天和视频聊天。人际交往方式的多样化,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能够交流。网络文化既有“和谐”的人际因素,也有“不和谐”的人际因素。不和谐的人际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人际交往的障碍。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交友,原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被人与机器的关系所取代,从而也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的关系,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也会逐渐疏远,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障碍。另一方面,网络虚拟性的特点使许多学生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的成就感,于是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开发和广泛利用,无论是在教室、食堂还是宿舍,这些学生经常活动的地方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一人拿一个手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和外界交流越来越少,交流得越少,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冷漠,长时间不和外界交流也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3“.和谐”与“不和谐”的道德因素。

网络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为传统的道德观念传播和建设搭建了更大的平台,同时,道德文化的传播也没有了时空的限制,可以在大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平台里适时地传播道德理念。另一方面,网络的推广也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民族意识薄弱,学生不只是接受传统的道德教育,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有各种各样价值观念的碰撞,特别是随着一些外国文化的流入,近年来出现了很多的哈韩、哈日一族,这种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学生的民族意识弱化。同时网络的出现也弱化了学校的德育功能,道德行为失范,在现实社会中,道德观念的形成总是受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的虚拟性使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冲击,传统的道德规范约束力明显下降。然而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道德规范又没有形成,这样就使得许多的网络行为处于无人管理、无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出现大量的道德行为失范的情况。

二、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网络文化建设中有“和谐”与“不和谐”的因素。所谓“和谐网络文化”是指通过网络,传播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积极影响的,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大背景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上来探讨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许多社会学家指出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是具有很强的认同感的,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也更易于理解对方的语言、言行举止,所以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谐网络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具有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也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和谐的环境,学生们能够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同时,和谐网络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之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网络文化自身的和谐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大众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和谐的文化基础,而在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这个大背景下也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大环境。最后,和谐网络文化的和谐理念有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它促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理想目标、坚定的政治理念,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积极影响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新环境。无论是和谐网络的凝聚力以及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影响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①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时代信息具有瞬时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一方面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许多社会动态、新闻事件等信息的更新都会及时发送到你的微博、微信和手机上,这就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的最新动态,不至于对很多热点问题一无所知,课堂上也可以发表各自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看法,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信息也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下才能进行,学生在这种有限制的时间和空间内对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抵触心理,同时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被打破,学生与老师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来共享资源,互动沟通。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使人们的传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展,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人类信息的传播更加流动。这样,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达到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这种信息的流动性也可以让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也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网络文化的瞬时性和流动性的优点能够被更好地利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②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创新了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首先,网络文化和文化一样具有思想渗透的功能,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利用这种渗透功能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网络文化的影响力来吸引学生们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最后达到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其次,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兴起,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具有互动性,打破过去“输入型”的教育方式。通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开设各种手机软件,走进学生的生活,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及时进行疏导,还可以回答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这种无限制的沟通平台打破了之前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和谐网络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积极性。

三、和谐网络文化视阈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推广,特别是在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往简单的思想政治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所以必须在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前提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使其适应网络文化的大环境。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理念三方面来探讨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怎样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如今大学校园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课堂来实现,课堂上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材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和谐网络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使教材更加灵活,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在我国,大多数学生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刻板,教材也空洞、索然无味,所以通过上课很难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教材是使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好的教材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十分重要,面对如今的网络文化的冲击,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应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及时代的特征,内容上也应该生动、丰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可以借鉴国外许多教材的编写方式,把理论和案例相结合,通过插画等形式使教材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教材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除了教材以外还可以开设跟网络文化有关的课程,现在许多由网络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跟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不清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开展网络教育课程有很重大的意义。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信息网络伦理问题的研究几乎与网络设施建设的步伐是一致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就己经开设网络伦理教育的课程。所以我国开设网络文化相关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手段,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网络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一是引用营销手段的一种,也就是线上和线下营销相结合,所谓线上营销就是通过网络等媒体来进行营销,线下营销也就是通过实际的宣传来营销,这种方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传播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传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来进行网上和网下教育相结合,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了许多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充分利用网上教育的资源和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自己开通微博或是建立微信群,在微博上和微信群上可以发表自己的思想以及对某件热点社会事件的看法,这样在无形中以学生热衷的形式引导了学生的思想,对其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利用微博或微信的有效互动性来加强和学生们的交流,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思想。还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看一些宣扬主旋律的视频,其他学校的公开课和演讲等。网上教育的同时还要结合网下教育,对一些思想和观念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教育和政治论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经济;政治;文化

0.引言

随着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信息全球化运作,知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国家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所以提出了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并再教育领域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适龄孩子的入学管理力度,实行奖励政策鼓励人们进行高等学习,努力增强教育水平,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通过教育不仅可以使人们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还可以增加德育教育,体育培养,开设各种特色课程,开发人们的潜在智力,促进人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环节,对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其作用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领域,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促进着彼此的发展也对彼此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应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积极影响,大力采取措施促进教育的发展,使经济政治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由此促进社会的进步。下面我们就分别从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进行阐述。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也会推进教育的进步,一般他们都是以相同的程度进行变化。对于教育对经济的作用,国家领导阶层就曾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教育的程度则体现了公民甚至国家的知识水平,关心到他们的创新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教育水平才能获得新知识并对新知识进行利用,促进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多采用机械自动化办公,并对计算机有较多的运用,社会领域中专业性也越来越强,分工越来越明确,人们只有通过教育获得足够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胜任工作,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

教育对经济是一种促进,同时经济对教育也有相同的作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才可能使教育得到良好的发展。教育过程中教育设施的建立,教育培训的费用等等都需要经济作为支撑,经济是教育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经济体制的改革才能使教育得以引进,改变陈旧的经济制度才能使教育得到发展的空间。应大力发展经济保证教育的实施,同时改变经济体制为教育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2.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育本身就有一定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思想中传达着政治的意识,保证着政治的稳定,国家的和谐,教育是对政治的领会和传播。教育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过程中可以对国家的政策方针进行讲解和发扬,使人民充分认识到政治的内涵,还可以根据国家的要求培养良好的四有公民,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教育配合着政治实施国家的政策,提高着公民的政治意识,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识,对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增强政治基础,获得更多的拥护,对国家的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同时教育的普及使得人们有能力参与国家政治的事务,使得国家更加民主化,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变革。

教育对政治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政治对教育主要是进行制约。政治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政治的制定对于教育的方面、领导权、课程内容都有一定的范围规定。政治也明确指出了接受教育的人员的特征,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划定,政治的公平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公平与否。教育是为管理国家服务的,教育受到政治管理层的制约,社会制度的不同教育制度就有很大的差别,授课的内容,道德教育的理念等都是依据政治制度而设定的。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并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社会发展不可能没有文化,而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又依赖于社会教育。文化是教育的背景,而教育却是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可以活化文化。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化的整理文化来实现的。文化是教育的基本材料,根据社会价值标准和知识价值标准来选择文化进入教育内容。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文化也对教育有一定的制约。价值问题是文化的核心问题,价值取向对人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育行为等都具有深刻的和传统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个方面:其一,重功利轻发展、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自主、重认同轻创造的教育价值观。其二,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它大体可区分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知识 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这四个方面相依不离,相分不杂,构成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它们交融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三,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文化并非仅静态地固守其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教育也随之变化。 其四,文化对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其作用的性质是一种影响性的。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要;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

4.结语

人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有不外乎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人们总是会对这三个方面造成影响,并受着这三个方面的制约,其中关键性的纽带就是教育,教育将这些抽象的东西实际的联系在了一起,并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和技术的培养。教育使人们接触了许多的新鲜事物,使在社会中生存所应具备的能力不断加强,同时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整体素质,对于国家的发展是有利的。总之,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4-350.

教育和政治论文第3篇

【关键词】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82-01

高校是直接向和谐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同时它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中坚力量。然而,在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之中,由于新旧体制改革的冲突、利益分配的调整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高校内部各种观念也产生相互碰撞。在这样的环境下,亟须构建一种全新的大学生文化来促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这个创新的文化就是和谐文化。

一、坚持和谐文化融合并渗透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和谐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先进文化的当代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坚持和谐文化融入其中,这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性,具体而言,包括如下三点。

(一)社会的深刻变革要求和谐文化必须融入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世界一体化进程地深入一方面为我国带来了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之林的机遇,同时也使得一些不良文化趁机而入,这主要表现在当前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人们信仰的缺失以及道德滑坡等现象。而且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条件下,各种就业、学业等方面的压力也较以往有了增加,这就使得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种种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务必要从和谐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改进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要注重加强改进学生的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改进。

(二)和谐文化作为一盏“导航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因此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心。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最根本的就是要求坚持和巩固作为当代和谐文化的和谐与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理念和方向。因此,在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坚持与信仰,而和谐文化又是基于上述理论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形式,因此这就使得和谐文化起着一盏“导航灯”的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三)和谐文化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和谐文化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发展空间,且增添了新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要求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放眼世界,运用马克思主义深邃的历史眼光以及开阔的视野,与时俱进且不断地汲取和谐文化所蕴含的养分,其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增加。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深化,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也愈来愈快,初露锋芒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将会发生新的、更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熔为一炉,以和谐文化作为补充和纽带,不断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和谐文化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实施

基于如上关于坚持和谐文化融合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的阐述,笔者认为当前时期下非常有必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加强和谐文化理念的大力注入。那么,应该如何在和谐文化理念条件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实施呢?

(一)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以及加强培养时代精神

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条件以及根本的精神支撑就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是这个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思维方式以及处理各种民族问题的态度等方面的高度概括,它能够直接地引导、影响以及培育着本民族所有成员根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实际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促使良好的社会风气、道德规范的形成。因此,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弘扬的民族精神应该是本民族所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本民族成员代代相传下来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我们的民族又是一个前进中的民族,一个与时俱进的民族,因此,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在校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够促使其形成与时俱进的精神,跟上时展的潮流,不断地进行创新。

(二)注重加强大学生和谐价值观的全过程塑造

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当代表现形式,将其融入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就必须首先使得在校大学生形成和谐的价值观,这是因为只有大学生们首先具有和谐的观念,才能够顺其自然地接受和谐文化。那么何谓大学生和谐价值观的全过程塑造呢?所谓“大学生和谐价值观的全过程塑造”就是指在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将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在人才培养的每一个阶段均需注重大学生和谐价值观的培养,并将和谐价值观有机地融汇于在校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于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使得大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之中接受教育,并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可知,加强和谐文化融合并渗透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教育和政治论文第4篇

(一)和谐社会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完善,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矛盾。尤其是在各种信息相互冲击的今天,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的理念相一致社会和谐发展,需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素质教育及义务责任等多方面的内容,并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理念相一致,因而,更加需要在和谐理念的引导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三)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新时期,我们需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体现出了我国社会的本质特点,同时也诠释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的内涵。所有这些内容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由此可见,创新思想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与选择。

二、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联系加强,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国内环境发生了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也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因而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和谐社会是时展的要求、是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在和谐理念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建立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系统,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和谐社会”的理念进行深入学习,从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不仅要引用系统、完整的马克思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最新成果,同时还要融入“中国梦”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科学化的理论,并且能够受到和谐思想文化的熏陶。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思想政治驾驭的现实性,帮助学生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要鼓励学生学好专业课程,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扩展知识范围,开阔学生视野。在人才培养方面,仅仅从思想政治角度出发不能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更注重与国际接轨。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强调多方面交流。考虑到当代大学生思维灵活,敢于争辩的特点,需要挖掘各种教育渠道,例如QQ、微信、微博、人人等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各种网络平台视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阵地,加强和谐理念的宣传;利用教师的榜样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践行和谐社会的理念,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个体教育和群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遵循学生思维规律,强调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除了课堂教育之外,采用专题报告会的方式也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另外,双向互动法也是一种十分受大学生欢迎的方法,师生之间能够实现平等对话,给教师一个更清晰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情况的机会,了解学生的思想误区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三)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良好的环境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来营造出和谐的文化氛围。学校要深化文化的育人功能,注重校园内部环境的设置,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置校园景点和设计宣传栏的内容。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平台。为了加深“和谐”理念在学生心中的印象,可大力开展“和谐”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从校风、班风开始,积极开展班级主题班会和主题实践活动,将“和谐”理念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日常中。定期开展各项校园活动,例如,和谐、文明寝室文化节活动、“中国梦”主题的演讲比赛、“和谐校园”的诗歌朗诵、征文、摄影大赛等,在活动让学生无形的接受和谐社会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和政治论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了全面部署。六中全会还提出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其中一条便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这表明我们党清楚地认识到,党的方针、政策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深深植入人们心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实现现代化的生命线。

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针对本国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往往都非常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明显效果;也有过因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延缓现代化进程的教训,可以作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

一、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化肇始于200多年前的英国工业革命,随后向全欧和北美扩散,再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大。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将时间限定在20世纪以来,主要涉及美、英、法、德、日、“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践。

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迁,不仅改变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也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整个社会的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一切变化也带来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带来普遍的忧虑和困惑。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二十世纪尽管拥有物质的繁荣,政治与经济的自由,可是在精神上二十世纪比十九世纪病得更严重”。①面对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大量思想、道德问题,发达的科技和经济往往无能为力,各国都认识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说,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基本完成,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古典”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生产力的发展显示出巨大适应力;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结构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殖民地掠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终于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经济大萧条的爆发;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美国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后来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社会转型时期也遇到的种种问题,即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风气败坏,贿赂风行,假货、商业欺诈比比皆是,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在欧洲,激烈的社会矛盾促使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英国和法国综合国力较之以前有所下降,国内矛盾激烈。他们对文明与进步的信念发生了极大动摇。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价值观进行反省,不再相信有普遍的、共同的价值信仰,不再相信传统的国家主义说教,反对各种各种各样的束缚和规制,蔑视权威,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成为人们思想、道德的主流。

无论是欧洲或是美国,教育改革家们对历史上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其所采取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提出了质疑。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社会上不存在一种绝对的道德真理,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道德需要。在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当时人们思想道德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各种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掀起了一场“公民教育运动”。1934年,英国“公民教育协会”在其成立宣言中声明,它要给予青年以“为民主主义社会公民所必需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训练”,这种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为了公共利益而消泯个人利益及全力为社会工作的意志。提倡合作、忠诚、诚实、节制、礼貌等美德。法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方针、内容做了精心调整。学校里“公民道德”课受到特殊的重视,有关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与结构的知识被放在了优先讲授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宣传教育工作。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欧疮痍满目,衰败状况更胜于一战以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唯独美国享受这次战争的胜利果实,一跃而居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形成资本主义西方以外的另一个吸引中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美国的扩张遇到了苏联的挑战。美苏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意识形态而爆发了相互对抗,即冷战。由于双方军备竞赛的加剧,导致冷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发展成了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的全面对抗。

面对战后满目疮痍和一片废墟,西方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启动满足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工业生产,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不再重要。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在一些美国人的脑子里第一次产生“美国毕竟是脆弱的”想法。②许多人认为,“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和军事的前沿与苏联展开有力的竞争,学校就应该在像道德教育这样的‘软’领域中少花些时间,而在学术性主题上多花些时间。民主更多地是依靠国家产品的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自律。”③1958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把数学、外语、科学放在学校教育首位;把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上,甚至把现代化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大大压缩了传播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公民教育、历史、地理等课程,使伦理道德、情操教养等内容从教育领域淡出,技术至上主义、学历主义等在教育中居于支配地位。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达到了与苏联抗衡的目的,却产生了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发展至六、七十年代,酿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度阻滞了经济的发展。

3.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世界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若干引人注目的趋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日本和德国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堪称“经济奇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由于“技术至上主义”的影响,加之50年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社会一片混乱。

20世纪60年代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抗议越南战争,要求公民权利,反对种族歧视,少数民族叛乱等,使西方发达国家很快陷入极端混乱之中。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失业、贫困和犯罪率的上升,更使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性观念、、甚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60年代吸毒在年轻人中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在生活伦理方面的冲击尤甚:婚前同居、高离婚率、少女妈妈等现象大量出现,人们普遍对传统家庭观念淡漠。尤其是60年代席卷欧美大陆的学生风潮,使国家领导人、学校和家长普遍感到震惊,它不仅表现出对一切传统价值观念的蔑视,而且认为“暴力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手段”。④许多批评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繁荣和根深蒂固的道德沦丧极不相称,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远比技术上的高明更为重要。

政治风潮和教育界的涣散引起了各国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美国专门研究如何实施公民教育的学科——“政治社会化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英国思想界和教育界提出了“由道德教育解决道德问题”口号,特别是在60年代青年反抗运动的冲击下,统治阶级及其学者更加感到加强“世俗的”道德教育的迫切性,相继在一些大学成立了专门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如牛津大学的“法明顿信托研究单位”和“道德课程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这些大多得到官方资助的机构不仅研究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还为学校和社会编制道德教育的计划、教材以及进行师资培训。

在亚洲,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受到了高度重视。60年代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基本实现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理想。然而,个人主义、自私自利观念大为盛行,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出现了“暴走族”等青少年反文化团体。因此,日本1977、1978年进行的课程改革中,一方面强调要培养人性丰富的学生,另一方面又强调“特别要养成尊重社会规范的态度”,要求更加重视“纪律和责任、爱国心与国际理解”等,“尤其要进一步培养敬畏超人力量的观念”。⑤新加坡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国,属于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实行“英才教育”,即重视培养职业技术人员,而对道德标准只做了软性规定,结果造成了大量社会问题。政府逐步认识到,西方腐朽和颓废的价值观,将会使国家的工业化成果毁于一旦;在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守住新加坡的“根”——“东方价值观”。以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领导人开始倡导“精神文明”,倡导诚实、节俭,对长辈和权威的尊敬、孝道,以及社会和国家至上等。

4.20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这一时期,现代化浪潮已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广大亚非拉国家也奋起直追,不甘落后。处于改革开放旋涡中的中国现代化洪流,更是波涛涌起,大势磅礴。同时,这一阶段世界格局也出现了巨大变化。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德的统一,宣告冷战结束。

这一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来说是“向传统回归”,以保证完成经济政治上的振兴目标,面向21世纪,迎接新的挑战。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于1983年4月发表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其中“加强道德教育,整顿校风校纪”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9.11”事件后,美国更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2002年3月的“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工作要点”重申,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期负责任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英国1988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政府规定8条基本目标中有4条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⑥90年代末,英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进一步调整,认为21世纪的竞争对于德育既是压力又是挑战。法国在统一的教育计划中规定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学校一项“不能回避”和“义不容辞”的任务,在学校开设了“共和国公民的伦理与道德课程”。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展,联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此外还有大量从事此类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

日本自80年代以来,鉴于本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犯罪日益增多等事实,各界纷纷呼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时将二战后教育实现目标的“智、德、体”顺序改为“德、智、体”,并呼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有相同的地位,设置为必修课。日本的教育改革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德育改革。日本政府正是通过包括学校道德教育在内的全民思想政治教育,把国民的爱国心和忠诚意识具体化为经济生活中的工作意识,集中了全体国民的智慧与精力,以超常的速度完成经济政治崛起的任务。

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纠正教育领域重实用、轻人文的倾向。针对学生人文素质下降、社会道德水平明显滑坡的状况,从80年代开始纠偏,实施全面道德教育。1991年,经新加坡人民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得以公布发表,制定了为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由于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新加坡在经济高度西方化的同时,保持了作为东方国家的文化和精神的菁华。

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我们会发现大都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道德滑坡—道德回归—经济再发展”的过程。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兴致勃勃发展经济的同时,遇到了由于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引发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至经济停滞不前。于是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改革和调整,其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建设则是重中之重。这无疑对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在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进程中,传统的思想文化必然会遭到猛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又不可能很快地发育成熟,在这种状况下,社会的某些领域和群体中会出现所谓“精神失序状态”。这在发达国家往往引起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危机,在欠发达国家则易引起严重的文化“倾斜”与崇洋心理。若不能够及时关注这些不和谐因素,必然影响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能藐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并且看到了它所拥有的巨大潜能。各国的事实对我国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提供了如下启示:

1.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是应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的重大措施。从价值和心态层面来讲,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相互了解、沟通、交流建立社会认同机制。人类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一个国家的目标、信仰、价值观等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从而为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我们说,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命线。

2.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西方各国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先后都对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改革。在培养目标方面,由培养古典绅士到塑造好公民;教育内容方面,出现了世俗化趋势,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教育的方法、途径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此外,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国际化教育,培养国民的国际意识和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更加广泛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窄化为政治教育,割裂内容的关联性;片面强调最高理想教育,忽视内容的层次性;片面强调社会化教育,排斥内容的个体价值取向性。存在着一定程度超现实的理想主义色彩,重集体、轻个人的倾向以及由此尔造成的意识形态中的浪漫主义情愫。在新的世纪,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必然要求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关注生活,和实践密切结合。

3.政治教育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与其他许多欠发达国家一样打开了国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们的精神与心灵也经历着强烈震撼与冲击,西方文化价值理念迅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以往恪守和坚持的价值、理想、信仰等受到严峻的考验,社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仰危机现象。有学者尖刻地指出:“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⑦所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始终与反传统的道德批判交织在一起,但始终没有真正解决道德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问题。当代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已更为密切,不仅世界的经济、科技不断得到交流与发展,而且教育、文化、价值观念也不断发生碰撞和融合。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可以吸收的好的理念和成果,这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探索优良传统的新发展,拓展服务保证的新领域,形成政策制度的新体系,运用科学先进的新手段,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4.多方动员,齐抓共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是个系统工程,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政府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行强有力的干预,并承担主要责任。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只要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放任自流,社会就会动乱,青少年犯罪率就会升高,国家的经济、政治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在这方面也有过深刻教训。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训时指出,“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方面,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同时,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非常注意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1990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国家、社区服务信托法》,法国、德国等国还有“国家服务体系”中的民事服务部分。世界各国在齐抓共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

①②③④Irichfrom.Thesomesociety.NewYork.1955。

②③戚万学:《冲突与整和——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83页、89页。

④黄海洋:《美国品质教育的复归及其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7期。

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瑞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教育和政治论文第6篇

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必须要具备“和谐”的思想。学者张耀灿认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目的应该是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之生成”。众所周知,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出更多的和谐主体,便可以大大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二、当代大学生这一主体的“不和谐”现状展观

世界观教育方面:有部分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没有兴趣,在情感的接受上较为被动,在信仰的确立上不够坚定,在行为表现上较不成熟。政治观教育方面:在政治意识上,国家意识不高,政治上的表现也不成熟、不稳定。在民主法治观念上,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但却不理解真正的民主。人生观教育方面:出现了一些必须正视的问题。如有的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个人主义思想影响较大。法制观教育方面:“当前在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且大多混归于道德教育。”在校园里,屡见各种犯罪行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道德观教育上:在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下,有些学生在义利观方面、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婚恋观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认识和行为令人堪忧。

三、大学生“不和谐”现象产生的原因

1.全球化背景下多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侵入。弗朗西斯•福山在《新时代:难以命名》一文中指出的:“虽然金融全球化可能仅仅影响到为数有限的国家里的少数精英,但是思想和信息的全球化却触及了世界上最偏远的村庄和靠狩猎采集为生的部落。”这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到来的同时,也带来了多种文化价值观念的相互影响。在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碰撞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不断出现的社会现象和思想问题有些无所适从,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选择相对以往也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2.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对高校育人理念的冲击。市场经济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希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即市场经济对人们的道德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仅就其负面影响而言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经济的缺陷容易诱发个人主义。二是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引发多种价值观的相互碰撞,人们的道德观念变得模糊。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上问题频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教育主体方面,有的教师形式主义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教育内容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与时代的发展变化不相适应。二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度不高。此外,在教育机制方面,保障措施、评估体制以及信息反馈机制的不完善,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四、大学生这一和谐社会主体生成的路径

教育和政治论文第7篇

现代化肇始于200多年前的英国工业革命,随后向全欧和北美扩散,再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大。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将时间限定在20世纪以来,主要涉及美、英、法、德、日、“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践。

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迁,不仅改变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也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整个社会的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一切变化也带来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带来普遍的忧虑和困惑。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二十世纪尽管拥有物质的繁荣,政治与经济的自由,可是在精神上二十世纪比十九世纪病得更严重”。①面对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大量思想、道德问题,发达的科技和经济往往无能为力,各国都认识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说,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基本完成,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古典”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生产力的发展显示出巨大适应力;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结构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殖民地掠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终于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经济大萧条的爆发;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美国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后来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社会转型时期也遇到的种种问题,即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风气败坏,贿赂风行,假货、商业欺诈比比皆是,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在欧洲,激烈的社会矛盾促使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英国和法国综合国力较之以前有所下降,国内矛盾激烈。他们对文明与进步的信念发生了极大动摇。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价值观进行反省,不再相信有普遍的、共同的价值信仰,不再相信传统的国家主义说教,反对各种各种各样的束缚和规制,蔑视权威,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成为人们思想、道德的主流。

无论是欧洲或是美国,教育改革家们对历史上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其所采取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提出了质疑。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社会上不存在一种绝对的道德真理,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道德需要。在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当时人们思想道德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各种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掀起了一场“公民教育运动”。1934年,英国“公民教育协会”在其成立宣言中声明,它要给予青年以“为民主主义社会公民所必需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训练”,这种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为了公共利益而消泯个人利益及全力为社会工作的意志。提倡合作、忠诚、诚实、节制、礼貌等美德。法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方针、内容做了精心调整。学校里“公民道德”课受到特殊的重视,有关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与结构的知识被放在了优先讲授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宣传教育工作。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欧疮痍满目,衰败状况更胜于一战以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唯独美国享受这次战争的胜利果实,一跃而居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形成资本主义西方以外的另一个吸引中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美国的扩张遇到了苏联的挑战。美苏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意识形态而爆发了相互对抗,即冷战。由于双方军备竞赛的加剧,导致冷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发展成了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的全面对抗。

面对战后满目疮痍和一片废墟,西方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启动满足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工业生产,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不再重要。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在一些美国人的脑子里第一次产生“美国毕竟是脆弱的”想法。②许多人认为,“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和军事的前沿与苏联展开有力的竞争,学校就应该在像道德教育这样的‘软’领域中少花些时间,而在学术性主题上多花些时间。民主更多地是依靠国家产品的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自律。”③1958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把数学、外语、科学放在学校教育首位;把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上,甚至把现代化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大大压缩了传播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公民教育、历史、地理等课程,使伦理道德、情操教养等内容从教育领域淡出,技术至上主义、学历主义等在教育中居于支配地位。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达到了与苏联抗衡的目的,却产生了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发展至六、七十年代,酿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度阻滞了经济的发展。

3.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世界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若干引人注目的趋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日本和德国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堪称“经济奇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由于“技术至上主义”的影响,加之50年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社会一片混乱。

20世纪60年代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抗议越南战争,要求公民权利,反对种族歧视,少数民族叛乱等,使西方发达国家很快陷入极端混乱之中。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失业、贫困和犯罪率的上升,更使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性观念、、甚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60年代吸毒在年轻人中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在生活伦理方面的冲击尤甚:婚前同居、高离婚率、少女妈妈等现象大量出现,人们普遍对传统家庭观念淡漠。尤其是60年代席卷欧美大陆的学生风潮,使国家领导人、学校和家长普遍感到震惊,它不仅表现出对一切传统价值观念的蔑视,而且认为“暴力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手段”。④许多批评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繁荣和根深蒂固的道德沦丧极不相称,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远比技术上的高明更为重要。

政治风潮和教育界的涣散引起了各国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美国专门研究如何实施公民教育的学科——“政治社会化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英国思想界和教育界提出了“由道德教育解决道德问题”口号,特别是在60年代青年反抗运动的冲击下,统治阶级及其学者更加感到加强“世俗的”道德教育的迫切性,相继在一些大学成立了专门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如牛津大学的“法明顿信托研究单位”和“道德课程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这些大多得到官方资助的机构不仅研究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还为学校和社会编制道德教育的计划、教材以及进行师资培训。

在亚洲,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受到了高度重视。60年代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基本实现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理想。然而,个人主义、自私自利观念大为盛行,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出现了“暴走族”等青少年反文化团体。因此,日本1977、1978年进行的课程改革中,一方面强调要培养人性丰富的学生,另一方面又强调“特别要养成尊重社会规范的态度”,要求更加重视“纪律和责任、爱国心与国际理解”等,“尤其要进一步培养敬畏超人力量的观念”。⑤新加坡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国,属于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实行“英才教育”,即重视培养职业技术人员,而对道德标准只做了软性规定,结果造成了大量社会问题。政府逐步认识到,西方腐朽和颓废的价值观,将会使国家的工业化成果毁于一旦;在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守住新加坡的“根”——“东方价值观”。以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领导人开始倡导“精神文明”,倡导诚实、节俭,对长辈和权威的尊敬、孝道,以及社会和国家至上等。

4.20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这一时期,现代化浪潮已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广大亚非拉国家也奋起直追,不甘落后。处于改革开放旋涡中的中国现代化洪流,更是波涛涌起,大势磅礴。同时,这一阶段世界格局也出现了巨大变化。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德的统一,宣告冷战结束。

这一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来说是“向传统回归”,以保证完成经济政治上的振兴目标,面向21世纪,迎接新的挑战。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于1983年4月发表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其中“加强道德教育,整顿校风校纪”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9.11”事件后,美国更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2002年3月的“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工作要点”重申,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期负责任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英国1988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政府规定8条基本目标中有4条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⑥90年代末,英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进一步调整,认为21世纪的竞争对于德育既是压力又是挑战。法国在统一的教育计划中规定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学校一项“不能回避”和“义不容辞”的任务,在学校开设了“共和国公民的伦理与道德课程”。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展,联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此外还有大量从事此类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

日本自80年代以来,鉴于本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犯罪日益增多等事实,各界纷纷呼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时将二战后教育实现目标的“智、德、体”顺序改为“德、智、体”,并呼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有相同的地位,设置为必修课。日本的教育改革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德育改革。日本政府正是通过包括学校道德教育在内的全民思想政治教育,把国民的爱国心和忠诚意识具体化为经济生活中的工作意识,集中了全体国民的智慧与精力,以超常的速度完成经济政治崛起的任务。

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纠正教育领域重实用、轻人文的倾向。针对学生人文素质下降、社会道德水平明显滑坡的状况,从80年代开始纠偏,实施全面道德教育。1991年,经新加坡人民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得以公布发表,制定了为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由于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新加坡在经济高度西方化的同时,保持了作为东方国家的文化和精神的菁华。

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我们会发现大都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道德滑坡—道德回归—经济再发展”的过程。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兴致勃勃发展经济的同时,遇到了由于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引发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至经济停滞不前。于是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改革和调整,其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建设则是重中之重。这无疑对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在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进程中,传统的思想文化必然会遭到猛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又不可能很快地发育成熟,在这种状况下,社会的某些领域和群体中会出现所谓“精神失序状态”。这在发达国家往往引起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危机,在欠发达国家则易引起严重的文化“倾斜”与崇洋心理。若不能够及时关注这些不和谐因素,必然影响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能藐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并且看到了它所拥有的巨大潜能。各国的事实对我国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提供了如下启示:

1.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是应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的重大措施。从价值和心态层面来讲,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相互了解、沟通、交流建立社会认同机制。人类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一个国家的目标、信仰、价值观等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从而为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我们说,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命线。

2.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西方各国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先后都对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改革。在培养目标方面,由培养古典绅士到塑造好公民;教育内容方面,出现了世俗化趋势,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教育的方法、途径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此外,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国际化教育,培养国民的国际意识和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更加广泛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窄化为政治教育,割裂内容的关联性;片面强调最高理想教育,忽视内容的层次性;片面强调社会化教育,排斥内容的个体价值取向性。存在着一定程度超现实的理想主义色彩,重集体、轻个人的倾向以及由此尔造成的意识形态中的浪漫主义情愫。在新的世纪,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必然要求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关注生活,和实践密切结合。

3.政治教育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与其他许多欠发达国家一样打开了国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们的精神与心灵也经历着强烈震撼与冲击,西方文化价值理念迅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以往恪守和坚持的价值、理想、信仰等受到严峻的考验,社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仰危机现象。有学者尖刻地指出:“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⑦所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始终与反传统的道德批判交织在一起,但始终没有真正解决道德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问题。当代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已更为密切,不仅世界的经济、科技不断得到交流与发展,而且教育、文化、价值观念也不断发生碰撞和融合。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可以吸收的好的理念和成果,这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探索优良传统的新发展,拓展服务保证的新领域,形成政策制度的新体系,运用科学先进的新手段,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4.多方动员,齐抓共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是个系统工程,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政府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行强有力的干预,并承担主要责任。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只要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放任自流,社会就会动乱,青少年犯罪率就会升高,国家的经济、政治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在这方面也有过深刻教训。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训时指出,“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方面,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同时,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非常注意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1990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国家、社区服务信托法》,法国、德国等国还有“国家服务体系”中的民事服务部分。世界各国在齐抓共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

摘要:不少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明显效果,也有过因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延缓现代化进程的教训。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本文试述国外经验教训,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化

①②③④Irichfrom.Thesomesociety.NewYork.1955。

②③戚万学:《冲突与整和——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83页、89页。

④黄海洋:《美国品质教育的复归及其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7期。

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瑞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