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听课教研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3-03-15 15:07:28
听课教研总结

听课教研总结第1篇

通过听课交流教研,总体有以下几个亮点:

1、教师观念较以前有了很大转变,课堂设计新颖,学生容易接受,能按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选取的教学问题具有典型性、有效性、注意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合理适用教学手段。

3、创设情境及时,呈现的问题具有探索与思考的价值,教师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并能组织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解法与思考,及时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方法。

4、练习容量适当,有针对性、开放性,反馈及时。

5、学习活动方面,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探索和创新意识。教师能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采用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等方式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充分。

6、课堂气氛方面,教师教态自然,能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学习进程张弛有度,课堂活跃有序,师生、生生间能平等交流。

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方法上不够科学。

2、讨论问题时有的老师给学生留的时间过少只停留在形式上的合作学习。

3、有的教师新旧知识联系不太紧密,设计教学不能考虑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以及前后知识的衔接。课堂缺乏深度和广度。

4、有的教师过渡语衔接不自然,思维不清晰,教学层次安排不合理。重难点把握不准确。

5、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时间安排欠合理,没有给学生留作业时间。

建议有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贯穿于每一个年级,对于每一个年级应该有不同的要求,达到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要在激发学生学习习惯方面采用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2、教师要多方面挖掘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并注意改进教学理念,年轻教师要注重锻炼自身的教学基本功和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

3、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有待于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多摸索总结。

4、教师要有积极创新的思维,努力提高自己的驾驭课堂能力。语言要精炼,表达要准确。

5、、练习题的设计选取要多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听课教研总结第2篇

通过听课交流教研,总体有以下几个亮点:

1、教师观念较以前有了很大转变,课堂设计新颖,学生容易接受,能按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选取的教学问题具有典型性、有效性、注意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合理适用教学手段。

3、创设情境及时,呈现的问题具有探索与思考的价值,教师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并能组织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解法与思考,及时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方法。

4、练习容量适当,有针对性、开放性,反馈及时。

5、学习活动方面,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探索和创新意识。教师能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采用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等方式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充分。

6、课堂气氛方面,教师教态自然,能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学习进程张弛有度,课堂活跃有序,师生、生生间能平等交流。

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方法上不够科学。

2、讨论问题时有的老师给学生留的时间过少只停留在形式上的合作学习。

3、有的教师新旧知识联系不太紧密,设计教学不能考虑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以及前后知识的衔接。课堂缺乏深度和广度。

4、有的教师过渡语衔接不自然,思维不清晰,教学层次安排不合理。重难点把握不准确。

5、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时间安排欠合理,没有给学生留作业时间。

建议有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贯穿于每一个年级,对于每一个年级应该有不同的要求,达到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要在激发学生学习习惯方面采用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2、教师要多方面挖掘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并注意改进教学理念,年轻教师要注重锻炼自身的教学基本功和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

3、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有待于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多摸索总结。

4、教师要有积极创新的思维,努力提高自己的驾驭课堂能力。语言要精炼,表达要准确。

5、、练习题的设计选取要多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听课教研总结第3篇

一、活动目的

1.摸清底数。教研员在长时间的跟踪听评课及参加相关教研活动的过程中,从调研学情和了解教师入手,了解到被听评课者的课堂教学情况及相关环节的基本情况。由此了解到整个学科、年组乃至学校教学流程的相关情况,为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发现、培养、树立典型。教研员在跟踪听评课的过程中,要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要发现、培养一批典型,为今后的研培工作提供材料;要总结、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借鉴。

3.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幸福指数。教研员在帮助、指导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听评课水平和研培能力,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也要得到体现和提升,真正体现教研员的价值,提升幸福指数。

4.树立教研院的良好形象。教研员深入基层听评课,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并取得一定成效,展示良好的业务素养和工作作风,对教研院良好形象的树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活动时间、范围及形式

时间: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

范围:教研院所有中小幼专兼职教研员深入到市直学校听评课。

形式:每位教研员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与特点,恰当选取市直一所学校(含幼儿园)的一名教师、几名教师或一个教研组作为跟踪对象,从课堂教学、学科教研、教学常规落实等方面着手,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角色真正走进教室,走进课堂,走近教师,进一步关注教师的教学形态,对教师实行连续性的跟踪指导,在听、评、议课的过程中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提升教研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三、活动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跟踪听评课的过程中,既要把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改理念融入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又要符合本地区本校及授课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跟踪听评课的过程中,既要讲究工作的层次性和科学性,又要考虑到工作的可行性,不能流于形式。

3.创新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跟踪听评课的过程中既要勤于钻研思考,创新工作方法,又要注重实效。

四、活动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认真学习,充分调研,确定对象,制定方案

认真学习是指教研员要深入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特别是了解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要进一步研究本学科本学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到读通读透。充分调研是指教研员要在以往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恰当选择跟踪对象,要充分了解跟踪对象的基本情况和教学情况,了解学校学科教学的现状,在调研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结合所选择跟踪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跟踪听评课具体方案。在准备阶段,教研院要制定出教研员跟踪听评课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市直中小学、幼儿园领导参加的会议,目的是使学校领导了解此项活动的整体情况,做好相关的配合工作,尤其是要做好过程跟踪和结果的反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深入课堂,跟踪听课,开展教研

第一,在市直中小学、幼儿园正常授课的情况下,除每周一、周二院里例行集会和院里大型活动需要全员参与外,每位教研员跟踪听评课时间各部室可自行掌握,但平均每周下校不少于两次,听课不少于两节。

第二,在跟踪听评课期间,教研员要善于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把过去教研员单一的“听课—评课”模式拓展为“预设—听课—议课—改进”不断循环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促进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

第三,在跟踪听评课期间,不仅要听评课,还要详细全面了解跟踪教师的备课、批改、辅导、测评等教学常规;全面了解掌握教师的教学研究情况和学习情况,使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能力上有所提升,在教学管理等方面也有较大进步。

第四,教研员要利用跟踪听评课的机会,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学科教学新动向,提升自身的素质,及时向教师推广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传播新的观念和教改信息,努力做到从理论的高度、用成功的经验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第五,教研员要善于积累第一手资料,除记好听课笔记外,还要有专门反映跟踪听评课、参加教研活动全过程的记录,要注意积累教学案例和教学经验,勤写跟踪听评课活动反思,注意发现培养典型,善于总结经验,提升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阶段):反馈总结,汇报成果,全面考核

一个周期的跟踪听评课活动结束后,教研员要整理相关材料,根据教研院的要求和自己方案的落实情况,撰写跟踪听评课综合报告,把相关的材料和综合报告一同上交教研院。教研院将组成专家组,对每位教研员跟踪听评课情况进行全面考核。院里将组织召开跟踪听评课成果汇报会,届时将邀请教育局相关科室的领导、市直学校的领导、被听评课教师等一同参加。对工作实效突出、听评课教研有创新、被跟踪听评课教师业务提高较快的教研员给予表彰奖励,为参与此项工作且考核合格的教研员颁发市级小课题验收合格证书。

五、活动的相关保障制度

1.部室主任负责制度。各部室主任是各部室此项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本部室每位教研员参与此项活动有统一的安排、检查和督促,要帮助指导本部室成员参与此项活动的全过程,并进行恰当的评价。

2.部室交流制度。每周一早会后,各相关部室要召开全体教研员会议,总结交流跟踪听评课情况,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听课教研总结第4篇

评”校本教研实践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现实基础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改革纲要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是取得本次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同时,这又是一个难点。教师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方法和策略。因此,探索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而目前农村中学,尤其是初级中学在常规教研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 校内常规教研流于形式。

①开课质量仍有待提高。就石湫中学而言,每学期都有自己的教研活动安排,

要求是每人至少一到两节校级公开课。从开展情况看,一些教师把教研活动当作是应付检查,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从2001~2004年,通过“说、听、评”市级课题2~3年的落实和研究,校内开课的质量有了较大改善,教师素质有了明显加强。但还未达到我校原先设定的目标和要求,比如课题研究层次性、学科特色还不够明显,具有各学科特色的有效教研模式和策略还没有形成。因此,在原有基础上对“说、听、评”课题做进一步研究十分必要,同时提升为省级课题进行研究,更能规范教师的教研行为,更能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②评析不到位。各教研组虽按学校要求让每一位教师开课,但评析时,有的教师三言两语,有的围绕某个知识点大谈特谈,评析不到位或评不到点子上,无形中给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造成了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另外,教研组对教师们的评析意见未能及时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反馈给开课教师,不能让开课教师扬长避短。

2.校际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也有待提高。

自95年南京市倡导“课堂教学年”,狠抓教研活动起至今近10年,10年来,“课堂教学年”活动的开展,尤其是近几年我县狠抓“理论学习与备课年”活动,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研活动的开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但从我校对参加教研活动反馈信息所作的分析看,校际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当前的教研活动尚未形成经验或模式,其理论缺乏指导性,其实验性

尚欠缺。

目前的常规教研局限于“听”,很少注重于“评”,常常忽略了“说”。同时各校开展常规教研模式不同,要求不一,这样就很难保证各校教研活动同时进步,同步提高。

(二)理论依据

1. 有效教学的需要。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益。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关注课堂教学效益。(模式的目的)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对每节课自己进行反思或者通过别人帮助反思。(课后评课)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注重说课)

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教研活动模式,为了增强全体教师的理论素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走科研兴校之路,特提出本研究课题。

2. 校本研究理论的指导。

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即研究者,将教师的日常教学、教学研究、在职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校本教研强调团队精神和同伴互助,为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和专题研究提供了有效平台,从而为学校培植一种学术探讨与学术批评的文化;校本教研强调校长是学校教研、科研活动的第一责任人,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教学研究的制度化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形成,成为校本教研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为此,我校提出“说、听、评”校本教研实践研究,就是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把对话、交流、互动的机制引入教研。

二、课题的界定

“说、听、评”是学校常规教研内容之一,即“说课、听课、评课”,而我校新课改理念下农村中学“说、听、评”校本教研实践研究,旨在通过“说、听、评”校本教研实践,探索出农村中学校本培训、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研究机制,切实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和学生的发展,构建学习型农村学校。其重点是如何把对话、交流、互动的机制引入教研。

①“说、听、评”教研模式中的“说”指说课。即开课教师将自己的上课意图、教学设计写成说课稿,面对所有听课教师解释和说明。“说课”的过程,是以教师对新课标、对教材的刻苦钻研为基础,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依据,并对如何制定教学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设计、优化教学过程等进行全面阐述的过程,是一项把教师个人在备课过程中的隐性思维显现化并趋于理性化的教学研究活动。

②“听”指参与者听课、开课者上课。即开课教师要按照自己的说课思路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以情感为重点的社会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对课堂教学情境,有效变化上课思路,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听课教师则从学生课堂中的四种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即学生的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目标达成状态。

③“评”指评课。即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根据开课教师的说课内容以及课堂教学情况对该课给予评价,评价时评课教师必须按评课反馈表进行书面评定。其重点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

④“说、听、评”模式中三者之间的关系。“说、听、评”教研模式中的“说课”是基础,是为“上课”“听课”服务和准备的,“说课”是为了交代上课的理论依据,交代上课者为什么这样上而不那样上的理由,给听者即评者指明听课的方向。“上课”则是为了体现说课思路,共同发现教学中的个性或共性的问题。“评”是对前两个环节的总结,是教师之间的反思、互动与交流。

由此可见,“说、听、评” 这个循环过程,不只是直线式的低层次的循环过程,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促使教师教研行为自主化。通过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个性化教学。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学校教研氛围日渐浓厚。

2.提高农村中学常规教研实效。以新课程为导向,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探索出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模式,提高常规教研实效,全面提升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

3.促使教研、科研一体化。我们认为,教研、科研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而服务,为了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发展而服务。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学校教研、科研有效整合的途径。

(二)课题研究内容

1. 校本教研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通过各种有效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帮助教师实现从职初教师、经验教师、专家教师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给予必要的支持以及制度上的激励和保障。我们认为,在校本教研中,制度建设是关键,教师反思是起点,行动研究是途径,教师发展是根本,共同发展是目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完善“说、听、评”的评价体系等系列制度文档,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建设。

2.继续研究和完善“说、听、评”常规教研操作模式。

通过继续研究和完善“说、听、评”常规教研操作模式,使常规教研规范

化、标准化、科学化。

“说课”的具体标准或内容如下:

(一)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1)本课内容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3)对教材的处理

(二)目标的设定。(1)目标的科学性(2)目标的分类、分层(3)重点、难点确立及依据

(三)教法选择。(1)教学结构及教学基本思路(2)重、难点突破方法(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4)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5)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基础

(四)学法指导。(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2)学生学习新知的障碍(3)学生掌握本课知识应采用的学习方法

(五)作业设计。(1)作业设计目标(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

“上课”具体标准或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明确、全面(2)教学目标具有可达成性

(二)教学内容。(1)贯彻说课思路(2)按新课标、考纲要求处理教材(3)学科导向科学、准确(4)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三)教学方法。(1)方法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2)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对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法得当(3)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4)容量得当、难易适度、重点突出

(四)教学功底。(1)教学结构安排合理、严谨(2)语言准确、规范

(3)能够驾御课堂

(五)教学效果。(1)双基训练有效、得到巩固(2)学生思维活跃、认知到位

“评课”的具体标准或内容如下:

(一)学科导向

(二)教学结构的设计

(三)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四)知识点传授方法和技巧

(五)学法指导及学生参与

(六)教辅手段的运用

(七)作业设计

(八)教学效果

3.形成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于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

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校本教研平台,促进和改革常规教研工作,改革传统的教师培训和学习方式,提供更多层面上的教学支援、同伴互助、师生研讨和专业引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帮助教师更新观念、自我反省和自主学习,主动追求进步。利用结对帮扶、案例剖析和问题会诊等,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促进同伴互助。为教师搭建课案设计展示平台、教研交流平台和教学反思交流平台,培植一支教学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通过课题研究的深入持久开展,带动校本教研规范有序的发展。建立教师发展学校,利用各种主题活动和教师培训,建设高素养的教师队伍。把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立体的、相济并蓄的校本教研体系,把学校的各种教学研究机构建设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型组织,从而促进教师能力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探讨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以“课题促进研究,评价促进教学”为指导,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实验,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色,发展学生特长。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下,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走出课

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欢快中学习;改变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获得充分的过程体验;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帮助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探究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

5. 探讨新课改理念下各学科教研实践模式。

以“说、听、评”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相结合,促使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及其他人员多方合作参与,有效构建具有各学科特色的教研实践模式。建立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形成以案例为载体的教师研讨和教师学习活动。探讨学科整体发展的课堂应用模式。确立专题研究项目和备课组子课题;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以调查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经验总结法,

对“说、听、评”教研活动进行研究。

(一)、调查法:调查法将作为本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在实施过程中将通过教师访谈、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师生对“说、听、评”常规教研活动的意见与感受,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

(二)、观察法:即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各课题组成员仔细观察参与活动的教师对“说、听、评”活动的投入程度,(如表情、热情等)并深入课堂听课,进一步观察学生活动状态、教师教学实践,以此来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把握“说、听、评”教研活动的实效,以便及时找出利弊、优劣,进而加以改进、完善。

(三)、经验总结法:本课题组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参与“说、听、评”活动写出自己的体会、提出意见,各教研组要在学期末进行总结,在下学期写出符合本教研组实际的“说、听、评”标准,在总结、归纳、分析教师个人、教研组及其它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更加贴近我校实际的“说、听、评”标准。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立项、申报阶段:

1、2004、7~9月,为课题立项、准备阶段。

2、2004、9~11月,为课题申报阶段。

在立项材料准备就绪之后,由教导处写出课题立项申请,报县教科室审批,教导处再根据县教科室审批意见修改立项报告,完善之后上报市教科所申请为省级课题。

(二)、课题的研究计划为2年,(2004、12~2006、12)具体步骤如下:

1、2004、12~2005、2为课题校内试验、求证阶段。步骤为:

①、2004、12,学习和认识阶段。

教导处组织教师对市级课题“说、听、评”的有关成果和理论进行学习,同时学习省级课题立项申请,领会其中的要义和操作要求。

②、2005、1~2,选科试验阶段。

在部分学科如数学、语文学科中按照新的评价标准进行试验,在可行的前提下,再组织其他教研组按新的“说、听、评”研讨标准和评价表进行实践。

③、2005、1~2,分析、求证、总结阶段。

在经过各组试验和实践之后,教导处根据各教研组提供的材料和反馈意见,对“说、听、评”课题的立项申请中的有关内容,特别是对三个环节的研讨标准和评价表做进一步的分析、求证,在修改后再制定出比较科学的“说、听、评”三个环节的研讨标准和评价表。

2、2005、3~2006、3,为课题完善、校内推广阶段。具体步骤为:

①、2005、3~4,专家指导阶段。

一是学校按照“说、听、评”三个环节的程序开公开课演示,让县教研室领导观摩、评点;二是邀请教科室领导对“说、听、评”三个环节的研讨标准和评价表进行审核。

②、2005、3~6,对外开放演示阶段。

部分教研组按“说、听、评”模式承担县级教研活动,向兄弟学校展

示“说、听、评”三环一体的教研模式,征求兄弟学校的看法和意见,以进一步完善“说、听、评”三个环节的研讨标准和评价表。

③、2005、3~6,校内赛课阶段。

为了进一步演练“说、听、评”三环一体教研模式,主要学科按“说、听、评”模式在校内开课,同时赛课一节,以便达到熟练掌握“说、听、评”三个环节的研讨标准和评价表。

④、2005、3~6,深化阶段。

各教研组在开展“说、听、评”教研模式的基础上,酝酿本组“说、听、评”的标准,特别是对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细化。

3、2005、9~2006、3为课题总结、提高阶段。具体步骤为;

①、2005、7~8,总结、提高阶段。

各教研组拟出本组“说、听、评”活动的新标准试行稿,按试行稿组织教研活动。

②、2005、10~2006、1,新标准实施阶段。

各组按新标准组织实施。

③、2006、1~3,阶段性成果总结阶段。

学校对“说、听、评”模式进一步总结、完善,形成相关的课题研究成果材料。

4、2006、4~2006、12,为课题结题、推广阶段。

①、2006、4~6,教师自行总结阶段。

全体教师结合自身体会,写成有关理论文章。

②、2006、7~10,准备结题阶段。

教导处准备结题材料,提供课题成果。

③、2006、11~12,结题阶段。

学校写成结题报告、材料自查,搞好结题工作,迎接市、县教科室结题。

七、课题研究对象

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是石湫中学所有任课教师。

八、课题研究成果显示

(一)形成更规范的、具有各学科特点的“说、听、评”校本教研实践模式。

(二)建立可行的、具有各学科特点的农村中学“说、听、评”三环一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三)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强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②、产出校内名师。③、提高市县校级公开课质量。

2、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3、力求学生在各类竞赛屡获佳绩。

(四)、提供典型课例。

(五)、形成可推广的课题结题报告或研究性报告。

九、课题研究条件

1、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与肯定

本课题在先期的两、三实践中得到了市教科所、县教科室、县教研室领导的肯定,通过市级课题结题给予该课题以极高的评价,认为该课题踏踏实实,是一个关注校本、关注过程的切实可行的课题。同时表示给予该课题大力宣传和智力支持。

2、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本课题在通过市级课题结题后,学校领导对该课题今后的转型、发展、深化十分关注,要求教导处总结经验,拟定立项申请,申报省级课题,进一步深化课题,巩固课题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扩大课题的影响力,使课题真正被推广。

3、基础厚实、经验丰富

本课题经过2~3年的研究全校上下对“说、听、评”的操作程序和标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理解和研究,课题组成员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对课题今后的发展方向,对课题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个基础对课题做进一步研究是非常切合实际的。

4、课题组成员素质强。

本课题研究成员13人,就年龄而言,平均35岁左右,精力旺盛,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是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就业务而言,都是师范院校毕业,专业理论比较强,本科率达50%以上,其余的正在函授本科或自学本科,是学校的教研组长或分管领导,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其中1人是县学科带头人,多人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十、课题研究的经费投入

学校拟投入1万元用于课题研究,大致用途如下:

1、形成理性材料及资料汇编约1000元。

2、课题组研究经费约5000元。

3、对教研组及教师个人研究成果奖2000元。

4、有关资料的编写、印刷、装订费用约1500元。

5、其他费用约500元。

附:课题研究成员

组 长:洪福

副组长:赵 文 陈欣耘 张志君

成 员:虞海青 王小国 俞同良 周跃宝 端义进

刘春香 张东华 江克文 孙招凯

听课教研总结第5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现实基础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改革纲要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是取得本次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同时,这又是一个难点。教师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方法和策略。因此,探索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而目前农村中学,尤其是初级中学在常规教研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 校内常规教研流于形式。

①开课质量仍有待提高。就石湫中学而言,每学期都有自己的教研活动安排,

要求是每人至少一到两节校级公开课。从开展情况看,一些教师把教研活动当作是应付检查,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从2001~2004年,通过“说、听、评”市级课题2~3年的落实和研究,校内开课的质量有了较大改善,教师素质有了明显加强。但还未达到我校原先设定的目标和要求,比如课题研究层次性、学科特色还不够明显,具有各学科特色的有效教研模式和策略还没有形成。因此,在原有基础上对“说、听、评”课题做进一步研究十分必要,同时提升为省级课题进行研究,更能规范教师的教研行为,更能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②评析不到位。各教研组虽按学校要求让每一位教师开课,但评析时,有的教师三言两语,有的围绕某个知识点大谈特谈,评析不到位或评不到点子上,无形中给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造成了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另外,教研组对教师们的评析意见未能及时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反馈给开课教师,不能让开课教师扬长避短。

2.校际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也有待提高。

自95年南京市倡导“课堂教学年”,狠抓教研活动起至今近10年,10年来,“课堂教学年”活动的开展,尤其是近几年我县狠抓“理论学习与备课年”活动,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研活动的开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但从我校对参加教研活动反馈信息所作的分析看,校际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当前的教研活动尚未形成经验或模式,其理论缺乏指导性,其实验性

尚欠缺。

目前的常规教研局限于“听”,很少注重于“评”,常常忽略了“说”。同时各校开展常规教研模式不同,要求不一,这样就很难保证各校教研活动同时进步,同步提高。

(二)理论依据

1. 有效教学的需要。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益。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关注课堂教学效益。(模式的目的)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对每节课自己进行反思或者通过别人帮助反思。(课后评课)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注重说课)

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教研活动模式,为了增强全体教师的理论素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走科研兴校之路,特提出本研究课题。

2. 校本研究理论的指导。

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即研究者,将教师的日常教学、教学研究、在职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校本教研强调团队精神和同伴互助,为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和专题研究提供了有效平台,从而为学校培植一种学术探讨与学术批评的文化;校本教研强调校长是学校教研、科研活动的第一责任人,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教学研究的制度化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形成,成为校本教研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为此,我校提出“说、听、评”校本教研实践研究,就是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把对话、交流、互动的机制引入教研。

二、课题的界定

“说、听、评”是学校常规教研内容之一,即“说课、听课、评课”,而我校新课改理念下农村中学“说、听、评”校本教研实践研究,旨在通过“说、听、评”校本教研实践,探索出农村中学校本培训、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研究机制,切实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和学生的发展,构建学习型农村学校。其重点是如何把对话、交流、互动的机制引入教研。

①“说、听、评”教研模式中的“说”指说课。即开课教师将自己的上课意图、教学设计写成说课稿,面对所有听课教师解释和说明。“说课”的过程,是以教师对新课标、对教材的刻苦钻研为基础,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依据,并对如何制定教学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设计、优化教学过程等进行全面阐述的过程,是一项把教师个人在备课过程中的隐性思维显现化并趋于理性化的教学研究活动。

②“听”指参与者听课、开课者上课。即开课教师要按照自己的说课思路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以情感为重点的社会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对课堂教学情境,有效变化上课思路,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听课教师则从学生课堂中的四种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即学生的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目标达成状态。

③“评”指评课。即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根据开课教师的说课内容以及课堂教学情况对该课给予评价,评价时评课教师必须按评课反馈表进行书面评定。其重点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

④“说、听、评”模式中三者之间的关系。“说、听、评”教研模式中的“说课”是基础,是为“上课”“听课”服务和准备的,“说课”是为了交代上课的理论依据,交代上课者为什么这样上而不那样上的理由,给听者即评者指明听课的方向。“上课”则是为了体现说课思路,共同发现教学中的个性或共性的问题。“评”是对前两个环节的总结,是教师之间的反思、互动与交流。

由此可见,“说、听、评” 这个循环过程,不只是直线式的低层次的循环过程,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促使教师教研行为自主化。通过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个性化教学。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学校教研氛围日渐浓厚。

2.提高农村中学常规教研实效。以新课程为导向,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探索出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模式,提高常规教研实效,全面提升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

3.促使教研、科研一体化。我们认为,教研、科研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而服务,为了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发展而服务。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学校教研、科研有效整合的途径。

(二)课题研究内容

1. 校本教研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通过各种有效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帮助教师实现从职初教师、经验教师、专家教师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给予必要的支持以及制度上的激励和保障。我们认为,在校本教研中,制度建设是关键,教师反思是起点,行动研究是途径,教师发展是根本,共同发展是目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完善“说、听、评”的评价体系等系列制度文档,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建设。

2.继续研究和完善“说、听、评”常规教研操作模式。

通过继续研究和完善“说、听、评”常规教研操作模式,使常规教研规范

化、标准化、科学化。

“说课”的具体标准或内容如下:

(一)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1)本课内容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3)对教材的处理

(二)目标的设定。(1)目标的科学性(2)目标的分类、分层(3)重点、难点确立及依据

(三)教法选择。(1)教学结构及教学基本思路(2)重、难点突破方法(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4)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5)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基础

(四)学法指导。(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2)学生学习新知的障碍(3)学生掌握本课知识应采用的学习方法

(五)作业设计。(1)作业设计目标(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

“上课”具体标准或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明确、全面(2)教学目标具有可达成性

(二)教学内容。(1)贯彻说课思路(2)按新课标、考纲要求处理教材(3)学科导向科学、准确(4)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三)教学方法。(1)方法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2)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对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法得当(3)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4)容量得当、难易适度、重点突出

(四)教学功底。(1)教学结构安排合理、严谨(2)语言准确、规范

(3)能够驾御课堂

(五)教学效果。(1)双基训练有效、得到巩固(2)学生思维活跃、认知到位

“评课”的具体标准或内容如下:

(一)学科导向

(二)教学结构的设计

(三)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四)知识点传授方法和技巧

(五)学法指导及学生参与

(六)教辅手段的运用

(七)作业设计

(八)教学效果

3.形成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于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

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校本教研平台,促进和改革常规教研工作,改革传统的教师培训和学习方式,提供更多层面上的教学支援、同伴互助、师生研讨和专业引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帮助教师更新观念、自我反省和自主学习,主动追求进步。利用结对帮扶、案例剖析和问题会诊等,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促进同伴互助。为教师搭建课案设计展示平台、教研交流平台和教学反思交流平台,培植一支教学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通过课题研究的深入持久开展,带动校本教研规范有序的发展。建立教师发展学校,利用各种主题活动和教师培训,建设高素养的教师队伍。把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立体的、相济并蓄的校本教研体系,把学校的各种教学研究机构建设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型组织,从而促进教师能力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探讨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以“课题促进研究,评价促进教学”为指导,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实验,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色,发展学生特长。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下,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走出课

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欢快中学习;改变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获得充分的过程体验;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帮助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探究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

5. 探讨新课改理念下各学科教研实践模式。

以“说、听、评”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相结合,促使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及其他人员多方合作参与,有效构建具有各学科特色的教研实践模式。建立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形成以案例为载体的教师研讨和教师学习活动。探讨学科整体发展的课堂应用模式。确立专题研究项目和备课组子课题;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以调查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经验总结法,

对“说、听、评”教研活动进行研究。

(一)、调查法:调查法将作为本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在实施过程中将通过教师访谈、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师生对“说、听、评”常规教研活动的意见与感受,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

(二)、观察法:即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各课题组成员仔细观察参与活动的教师对“说、听、评”活动的投入程度,(如表情、热情等)并深入课堂听课,进一步观察学生活动状态、教师教学实践,以此来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把握“说、听、评”教研活动的实效,以便及时找出利弊、优劣,进而加以改进、完善。

(三)、经验总结法:本课题组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参与“说、听、评”活动写出自己的体会、提出意见,各教研组要在学期末进行总结,在下学期写出符合本教研组实际的“说、听、评”标准,在总结、归纳、分析教师个人、教研组及其它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更加贴近我校实际的“说、听、评”标准。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立项、申报阶段:

1、2004、7~9月,为课题立项、准备阶段。

2、2004、9~11月,为课题申报阶段。

在立项材料准备就绪之后,由教导处写出课题立项申请,报县教科室审批,教导处再根据县教科室审批意见修改立项报告,完善之后上报市教科所申请为省级课题。

(二)、课题的研究计划为2年,(2004、12~2006、12)具体步骤如下:

1、2004、12~2005、2为课题校内试验、求证阶段。步骤为:

①、2004、12,学习和认识阶段。

教导处组织教师对市级课题“说、听、评”的有关成果和理论进行学习,同时学习省级课题立项申请,领会其中的要义和操作要求。

②、2005、1~2,选科试验阶段。

在部分学科如数学、语文学科中按照新的评价标准进行试验,在可行的前提下,再组织其他教研组按新的“说、听、评”研讨标准和评价表进行实践。

③、2005、1~2,分析、求证、总结阶段。

在经过各组试验和实践之后,教导处根据各教研组提供的材料和反馈意见,对“说、听、评”课题的立项申请中的有关内容,特别是对三个环节的研讨标准和评价表做进一步的分析、求证,在修改后再制定出比较科学的“说、听、评”三个环节的研讨标准和评价表。

2、2005、3~2006、3,为课题完善、校内推广阶段。具体步骤为:

①、2005、3~4,专家指导阶段。

一是学校按照“说、听、评”三个环节的程序开公开课演示,让县教研室领导观摩、评点;二是邀请教科室领导对“说、听、评”三个环节的研讨标准和评价表进行审核。

②、2005、3~6,对外开放演示阶段。

部分教研组按“说、听、评”模式承担县级教研活动,向兄弟学校展

示“说、听、评”三环一体的教研模式,征求兄弟学校的看法和意见,以进一步完善“说、听、评”三个环节的研讨标准和评价表。

③、2005、3~6,校内赛课阶段。

为了进一步演练“说、听、评”三环一体教研模式,主要学科按“说、听、评”模式在校内开课,同时赛课一节,以便达到熟练掌握“说、听、评”三个环节的研讨标准和评价表。

④、2005、3~6,深化阶段。

各教研组在开展“说、听、评”教研模式的基础上,酝酿本组“说、听、评”的标准,特别是对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细化。

3、2005、9~2006、3为课题总结、提高阶段。具体步骤为;

①、2005、7~8,总结、提高阶段。

各教研组拟出本组“说、听、评”活动的新标准试行稿,按试行稿组织教研活动。

②、2005、10~2006、1,新标准实施阶段。

各组按新标准组织实施。

③、2006、1~3,阶段性成果总结阶段。

学校对“说、听、评”模式进一步总结、完善,形成相关的课题研究成果材料。

4、2006、4~2006、12,为课题结题、推广阶段。

①、2006、4~6,教师自行总结阶段。

全体教师结合自身体会,写成有关理论文章。

②、2006、7~10,准备结题阶段。

教导处准备结题材料,提供课题成果。

③、2006、11~12,结题阶段。

学校写成结题报告、材料自查,搞好结题工作,迎接市、县教科室结题。

七、课题研究对象

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是石湫中学所有任课教师。

八、课题研究成果显示

(一)形成更规范的、具有各学科特点的“说、听、评”校本教研实践模式。

(二)建立可行的、具有各学科特点的农村中学“说、听、评”三环一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三)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强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②、产出校内名师。③、提高市县校级公开课质量。

2、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3、力求学生在各类竞赛屡获佳绩。

(四)、提供典型课例。

(五)、形成可推广的课题结题报告或研究性报告。

九、课题研究条件

1、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与肯定

本课题在先期的两、三实践中得到了市教科所、县教科室、县教研室领导的肯定,通过市级课题结题给予该课题以极高的评价,认为该课题踏踏实实,是一个关注校本、关注过程的切实可行的课题。同时表示给予该课题大力宣传和智力支持。

2、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本课题在通过市级课题结题后,学校领导对该课题今后的转型、发展、深化十分关注,要求教导处总结经验,拟定立项申请,申报省级课题,进一步深化课题,巩固课题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扩大课题的影响力,使课题真正被推广。

3、基础厚实、经验丰富

本课题经过2~3年的研究全校上下对“说、听、评”的操作程序和标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理解和研究,课题组成员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对课题今后的发展方向,对课题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个基础对课题做进一步研究是非常切合实际的。

4、课题组成员素质强。

本课题研究成员13人,就年龄而言,平均35岁左右,精力旺盛,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是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就业务而言,都是师范院校毕业,专业理论比较强,本科率达50%以上,其余的正在函授本科或自学本科,是学校的教研组长或分管领导,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其中1人是县学科带头人,多人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十、课题研究的经费投入

学校拟投入1万元用于课题研究,大致用途如下:

1、形成理性材料及资料汇编约1000元。

2、课题组研究经费约5000元。

3、对教研组及教师个人研究成果奖2000元。

4、有关资料的编写、印刷、装订费用约1500元。

5、其他费用约500元。

附:课题研究成员

组 长:洪福

副组长:赵 文 陈欣耘 张志君

成 员:虞海青 王小国 俞同良 周跃宝 端义进

刘春香 张东华 江克文 孙招凯

石湫中学《新课改理念下农村中学“说、听、评”校本教研实践研究》课题组

听课教研总结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听课活动;双赢性;艺术性;研究性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手段日益多元化,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模式,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浅见的认为,听课活动在新课改下不容忽视,它是进行教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条件。

听课活动是一项既能使教者受益又能使听者受益的双赢活动。通过听课活动,教者能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升华课堂教学管理艺术;对听者来说,在发现教者教学缺点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相互取众之长,补己之短。听课活动也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强化教学管理的有力措施。搞好听课这一有益的教学群体性活动,对教学管理来说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听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观察,而是由许多相关的环节组成。一次比较完整的听课活动,一般由课前准备、课中观察和课后分析评价三个依次相连的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依次延续,任何环节出错都会影响到听课的质量和效果。忽视了听课前的准备,虽然不一定直接降低听课的效果,但也必然会在听课过程中遗漏不少重要的信息,减少听课者从中受益的可能性。

听者在听课过程中的观察、倾听、记录和思考状态,往往会决定听课和课后分析评价的质量。

下课铃的敲响,虽意味着一堂课的终结,但这并不代表听者听课任务的完成。听课犹如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审美。在听完一节课之后,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总结出来,对于听者和教者来说都会大大降低听课的作用和效果。不能达到教学研究的目的。

掌握听课的艺术和技巧,既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助于教师自身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促使教师不断向专业化和专家型的方向迈进。教师熟练掌握了听课的艺术,也就拥有了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有力的武器。

那么,怎么来理解听课的艺术。笔者以为,可将听课艺术理解为听课过程中各种观察方法的操作流程。是强调“怎么做”,并不追究“为什么这么做”。把这种“观察方法”分为定量和定性两部分。不能贪多,也不能面面俱到。只抓住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进行探讨,归纳总结,形成经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新课改背景下的听课理念,总是要借助于一定的制度才能转化为听者和教者的自觉行动,体现在现实有效的听课活动之中。另一方面,与听课活动有关的时空、人员、设施等方面又总要借助制度才能得以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没有一定的听课制度作支撑,听课理念再超前,也会落空;听课资源再丰富,也会闲置、浪费;听课艺术再先进,也只能是一种中看不中用的外套。

听课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它不仅要求你“耳闻目睹”,更重要的是用“心灵”去思考、感悟。然而在现今听课活动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有方式、方法上的,也有观念认识上的。观念认识上的不到位或越位,走过场,往往成为听课活动只是一种完成任务。在实际的听课活动中也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教者怕别人随意去听课,嫌难以准备,同时也怕别人提出不足或问题;另一种是听者不愿意去听,或者听了也不发表任何见解,一听了之。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经验也无从交流。这就是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研究目的的重要原因。

在有的教师眼中,听课不是一种需要珍惜的权利,而是一项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可想而知,教师如果仅仅迫于学校管理和外在压力去听课,那么自然是事倍功半,对听课应付了事。虽完成了听课的“量”,却得不到听课应有的“质”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听课,不要说听课之后会增长自己的学问或者丰富自己的见识,即便只是想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弄明白教者的教学思路,恐怕也只是空谈。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是专家们的‘专利’。这种做法存在着种种弊端:一方面专家们研究的成果不一定为课堂教学实际所需要,也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诸如区域、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对象等方面都不一样,用同一方法教学未必一定都能奏效;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理论作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升华,就容易固守旧经验,照搬老方法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分离,对教师和教学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在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的同时,必须把听课这一群体性艺术活动开展好,把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把握听课活动的“三环节”不脱节地认真作好。使听课活动从雏形走向成熟,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研究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创新。对自己和其他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变听课活动中的被动者为主动需要实践的研究者,使听课活动成为每个教师的内在需要实践的活动,不是被动的接受去完成任务的活动。通过听课活动,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的融为一体,从而使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听课活动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保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使听评课活动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总结出一套成功的经验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才是教学研究应达到的目的。

听课教研总结第7篇

一、集体教研,变“自我防卫”为积极对话

集体备课是教科研的主要活动之一,是为摆脱独立备课中教师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必要方法。我们从倾听教师抱怨、破解集体备课形式化的尴尬出发,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合理化建议,寻求改进措施,确定了“创新集体备课形式,丰富集体备课内容,规范集体备课流程,加强集体备课督导评价”的工作思路,确保集体教研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构建协作式教研文化。为此,我们实施了“双线四式”集体备课教研模式,即备课组、教研组集体备课线和“解析、评说、前瞻、反思”四种集体备课模式。

1.备课组、教研组集体备课线

级部备课组长根据教学需要,随时随地备课,做到三个统一:统一进度、统一导学案、统一达标题。

教研组集体备课线:学科教研组长负责确定教研内容并组织活动,每周进行集体备课(时间为半天,由课程部统一调整课程表,每学科每周有半天时间无课),陆续开展“解析、评说、前瞻、反思”四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活动,也可以针对阶段性检测进行质量分析,针对小课题研究进行总结交流,针对金点子成功案例进行学习,还可以针对课时(单元)知识树进行构建和展示……要求同学科教师和包学科领导全员到位,人人有事干,人人能发言,人人有贡献。

2.四种集体备课模式

学期初或教学某一单元、章节之前开展“解析式”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在把握课标、熟悉全书内容的前提下,分别担任各单元(章节)或某一课时的主备人,结合学情和教情,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练习、达标测试等方面进行介绍,提出困惑,共同研究举措。其他人可针对主备人的发言提出合理化建议,组长做好总结性发言。

月初开展“评说式”集体备课。教师互相审核学案,全体教师从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内容是否适量适度,环节是否科学合理,格式是否清晰美观,能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兴趣等方面对每份学案进行评论。完毕后,设计人再对学案进行修改完善。

听课活动之前开展“前瞻式”集体备课。教师在听课之前,围绕活动主题和听课内容交流研讨,各抒己见,探索最佳教学策略与方法,进一步明确听课任务,把听评课过程作为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有利时机,同课异构,努力实现听有所得、学有所获的目标。

每周开展“反思式”集体备课。按照“主题+漫谈”的方式,引导教师总结经验,勤于反思,共同改进。各教研组根据教学实际,以“头脑风暴”、“教学沙龙”等形式,对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攻关。教研组长安排专人随时填好《集体教研活动记录表》。

二、学科教研日,变消极对待为积极参与

为改变教研活动例行公事、被动应付的现状,学校开展每周交替“学科教研日”活动,将教研工作常规化,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到讲课、听课、评课等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具体策略是:周一为语文教研日,周二为数学教研日,周三为英语教研日,周四为理化教研日,周五为政史地生教研日(艺体信技组根据工作需要随机安排教研活动)。示范课、研究课、展示课、名师讲堂等活动都安排在本学科的教研日。

“学科教研日”活动让“天天听评课,周周搞教研,科科齐改进”成为现实,形成了“授课前集体备课,讲课中集体参与,授课后集体评价,总结中集体改进”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向心力、凝聚力,打造了自主互助学习型高效课堂。各教研组坚持“众讲齐评有中心,深思解惑共提升”的思路,及时排查不足,梳理教学问题,探索措施方法,总结研究经验,进一步落实了高效课堂的核心要素,实现了整体教学水平的再提升。

三、“前伸后延”式网络教研,变互动难为真教研

为真正解决“互动难”、“假教研”问题,引导教师你评我论、集思广益、勤于反思、积极改进、共同提升教学水平,我们在校园网上创建了“教研在线”栏目,深入开展“前伸后延”式网络教研与常态化教研活动整合研究,搭建教研平台,使一线教师、分管领导随时交流研讨,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前伸”是指前瞻性集体备课,可以是完整的单元解读、教案或学案,也可以是教学建议或困惑。“后延”是指教学反思、听课体会、教后反思等,弘扬“真讲了,才反思;真反思,才改进;真想听,才前瞻;真听了,才评论”的“四真”教研风气,引导教师真正参与到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五课”活动中去,把教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四、人人有课题,变安于现状为行动研究

问题就是课题,方法便是成果。教师要结合学校教科研工作重点和本学科特点和现状,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将问题分解,化大为小,深入探索影响学生“认知线、情感线”和“学习动力”的因素;并经过实践、完善、提升和再实践、再完善、再提升的过程,才能揭示出内在发展规律,从而提炼出真正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

教研组长根据学校的主课题,结合本学科特点,确定3,5个互相关联的子课题,再根据所选子课题,针对教学中的细节性问题用心设计课题,供本组教师选择,形成系统的课题研究体系,研究时间一般为一学期。开学初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力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期间进行实践和深入探索,积累和丰富过程性材料。学期末撰写富含经验性和成果性的课题研究报告,为撰写高质量的论必要的准备。在整个课题研究中,要坚持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个人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开展课题研究,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五、科学完善的评价制度,

为教研工作保驾护航

学校注重教研机制的完善与创新,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定期修订《教研组、备课组管理评价细则》、《教科研评价标准》、《高效课堂评价标准》、《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集体教研制度》、《研究课、公开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培训学习制度》等,不断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共同搭建广泛交流、深入实践、展现个性的研究平台,营造积极协作的研究氛围。

本着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方式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准确性原则,学校从课堂教学、培训学习、项目研究、教研成果四方面,每学期对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进行客观公正地量化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根据考核成绩评选教科研先进个人、优秀教研组、备课组等,努力做到教科研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总结、有评价、有反馈,善始善终。

完善的教科研管理和评价制度为协作式教研文化建设做了必要准备,使教科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条理化。各项活动的开展、各种评价的实施,又使研究工作更加务实、公开、公正、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