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3 11:23:19

序论:在您撰写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

第1篇

【关键词】备课 素质教育 双边互动 个性

素质教育理念比之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有突破性的进展,《语文课程标准》的文本要在现实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功效,也就是说文本要实现现实转换,主要有赖于语文教师。因为是我们每天面对学生,是我们实际进行语文教学,没有我们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再好的教学理念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文本只是文本。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课程改革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因为教师是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转化者,面对新课标“教师首先要学会适应,其次是积极实践,再次是努力创造”。那么,面对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到底该如何备课呢?

一、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学的改造与创新的过程。

面对新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师备课迎来了新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挑战,思想的挑战。这就要求备课的改造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再一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些体现了时展对语文教育的崭新要求,也是语文教育界的一种新的理念。在备课中要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去创新、设计教学方案,使教师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新课标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而且许多都是首次出现,每一节课的形式都迥然不同。备课时,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因人制宜,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案。我们还应积极倡导构建创新的备课评价机制。在教师的相互评价中,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应要求他们备课注重规范,以锤炼青年教师备课的基本功;对中老年教师,应要求备课有创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优秀教师,则要求他们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念。在互评中,还要注重实用性,淡化应检性,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备课格式。如提纲式、随笔式、表格式和框图式等,以体现个性化教学的风格,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使教师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

二、备课的过程要注重师生双边互动式合作的方法设计。

素质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总能发现,部分优生是教师的"宠儿",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是教师"导演"下的学习的"主角"。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作很好的铺垫,还能使教师预测到学生的需要,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使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三、备课的过程是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的过程。

素质教育倡导打造教学基础,做好教学的前提工作,了解教学对象的差异──学生差异。而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实在太多,统一的教科书,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解读方式,统一的练习,统一的试题,统一的答案。思想观念是虚的,其实也是实的,它实实在在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中,体现在我们的教学管理中,可以说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举动都是思想的折光。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尽量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让孩子们在多样性的语文活动中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努力形成他们多姿多彩的个性。

四、备课的过程是教学资源科学配置的过程。

素质教育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而我们语文教师手头的资料很多,该如何利用这些资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要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准则,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抓取好的、准的、科学的、实用的材料为我们备课服务。在此同时,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的实际基础和需要来选取我们手头的资料。也就是对症下药,因地制宜,要懂得取舍。另外,备课不仅要备教材传统的文本性材料,还要备网络上的有关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课改的一大特色,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备课这一先进的资源和手段进行备课。这不仅可以发挥传统备课所不具备的资料保存方便、快捷、易修改等优势,把静态的文本教案变为动态的数字化教案,还能使教学资源达到共享,便于教师合作研讨,互相启发教学思路,促进群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备课的过程也是情感培养与投入的过程。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语文教师运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这是获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对于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培养也是重要的一项内容。

六、最后,备课也是课后总结,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过程。

第2篇

教案需要量身定做。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我们不妨容忍教师保留一些个性,不妨多一些个性化课堂。假如集体备课成果确实是经过同学科教师深思熟虑、精心演绎出来的,肯定非一人能力所能达到的。但集体备课的教案虽好,其中大多数毕竟是人家的成果,除了反映普遍教育教学规律共性可供借鉴之外,其中个性的东西对自己并不合适,绝对不可以照搬照抄。有些学校为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认为集体智慧的成果不可浪费。据此提出备课组要案、统一学案、学方法、统一进度、统一学生作业、统一测试的要求。事实上,这种“大一统”思想就是把个性鲜明的教师往一个笼子里赶,这是对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思想的扼杀。可见,这几个“统一”已经严重限制了个性化发展和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都有自己的教学个性,都有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得当,就是让教师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聚众之智,扬己之长,更加巧妙绝伦地演绎教材,激活课堂,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集体智慧与个人特长的有机结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就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起平台,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打造了绿色通道。

集体备课,消化是关键。集体智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最好不一定最实用。因此,我们需要对集体备课结果进行改造,这样才能展现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课堂。万紫千红才是春,我们要彻底改变落后的大一统思想,打破用一种课堂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集体备课能够帮助我们永远有新的发现,但个性化备课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新大陆”。同样教学内容,应当允许教师传授方式有所差异,殊途同归。如导入新课,我是故事导入,你是开门见山导入,而他是谈话导入等,有几个人就有几种导入方式,新授、小结、板书等同样有多种方式,形成了“立体”,然后各人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一种。集体备课后个体内化吸收和外化操作的过程必须强调个体活动的质量。没有个体活动质量作保证,集体备课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集体备课的过程固然需要规范,其研究成果也要慎用。必须对集体备课成果进行“本土化”改造,要找到自己发自内心欣然接受的方式方法演绎教材。这就需要对集体备课“忍痛割爱”,博采众长,择其“善”而从之。这就告诉我们,要真正打造出高效课堂,我们不仅需要备教材、备大纲、备考纲,教师备自己也很重要。教师必须依据自身个性为自己量身定做,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必须进行第二次备课。教师拿到集体备课的教案后,再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教学实际对集体教案作深入的推敲、斟酌,并作旁注,可以是知识点的拓展,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大力倡导并着重考察个性特长和创造性的发挥,各人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一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组成一个自认为对自己最实用的教案,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发表自己的独到做法与见解,实现教师个性的张扬,达到既“共享又个体”。要求借鉴与“自我”创造相结合,既积极借鉴、吸收他人的经验,更要保持独立的“我”,个性的“我”。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学案需要因材施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就必须充分地“备学生”。诚然,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普遍的发展规律,同时我们也需要兼顾个性差异。应遵循普遍的教学规律在方向性、规律性、规范性等方面作相对统一的要求,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方式上,则不宜强求统一。统一中有自主,统一中有灵活,统一中有创造,这应是集体备课活动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我们除了要求教案备学生外,学案更要备学生。教师有个性,学生也有差异,班级也各自有自己的班情。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班级层次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同一个问题在这个班级讲解可能会被学生视为“”问题,不屑一顾;可能对另一个班级学生来讲就是曲高和寡,让教师唱一首“孤独”的歌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间可能有相似的兴趣,但从兴趣的强烈度来看,班级之间也可能存在着差异。可能同一个主题,在这个班级是零点,在那个班级是温点,而另一个班级就是火山临近爆发等待点燃的热点。因此,我们的教案,尤其是学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从其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入手,往往效果更显著。

集体备课成果是大家智慧的结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不考虑实际教学情况,完全照搬,那么对教师的成长也是不利的。比如,我们集体准备的教学案内容十分详尽,包括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甚至连板书和课堂检测、课后作业都安排妥当,就会导致有些教师拿来就用,照本宣科,根本不把心思放在教学研究上,养成了惰性。可见,我们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要积极参与,不要等靠,既要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又要善于吸取他人的精华充实自己,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认真对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的“第二次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依据学生兴趣爱好的焦点对集体备课进行创造性改造,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更能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份过于整洁干净的学案肯定不是一份好的学案,经过教师精心涂涂改改、增增删删的学案则应该对于教师和班级双方来说是最适用的学案。集体备课的学案形成后,教师还要就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行预测并修改,这种预设和反思也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教师设计的学案要具体分析学生实际,预设学生可能会存在的问题,精心策划学生更易于理解、领悟和应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化的时机。这样,在“亲其师,信其道”的情境下产生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因此,集体备课是大家智慧共享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学策略,并且要面对不同的学生,只有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及班级的实际,设计出既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又如实反映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案,并能科学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学才是集体备课的最终目的。

第3篇

摘要:学生是活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和思考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发生变化的,这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从学情出发,能观察到学生的变化,实现既定课堂的动态性。俗话说得好,计划赶不上变化,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走出课件的束缚和教案的牵制,实现灵活教学。

关键词:学情 变化 主动性 尊重

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我们精心设计的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于是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创造性。教学的过程也应成为师生互相配合的过程。作为教师在课前就要有思想准备考虑:课堂节外生枝怎么办?学生可能提出哪些疑问?预设方案被打乱怎么办?……

一、教学设计要真正考虑学生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的动态过程会有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而我认为教学的预案设计不妨“简单”一些,为学生创设一种广阔发展的思维时空。

我曾听过一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尊严》,她对于第二课时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一、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

师:孩子们,《尊严》一文中有许多印刷的空白,这是有待咱们开发的“黄金地段”,咱们可以充分利用,在此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欣赏、评价。

二、交流“批注”,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同学们,看了你们书本上密密麻麻的阅读批注,我知道你们的批注是“丰收”的。下面,大家和我一起交流批注成果,好吗?

(生:自由交流;师:创设对话情景,主持对话)

三、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

1.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2.摘录文中优美词句。(当天完成)

3.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两天内完成)

4.你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本周内完成)

这位老师教案设计的就是这么“简单”,可仔细想一想,其中却能带给我们诸多的启发:由于没有多余的环节,生才会有充分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正是由于预案设计的“简单”,教师不用拿着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可以跟着孩子的思路与学生真诚对话,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二、课堂教学要关注资源生成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第4篇

1.从教材到教案

教材选定了教学内容,也给出了较为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但教材只是对课标的一种解读、一种具体化方法。因此,教师在依据教材编写教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既要在熟悉课标规定和要求的基础上理解教材意图,又要具体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结构。在符合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契合教学现实。

2.从他人教案到自己教案

从他人教案到自己的教案涉及如何借鉴的问题。我们所看到的优秀案例是其他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在借鉴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根据所在学校的学生情况、教学环境等实际条件进行改造,以符合教学实际。

2.1 教学内容的借鉴:有一位教师设计了“图文混排----制作连环画”教学案例。设计思路大致为:教师提供了相关素材,要求学生根据素材内容制作连环画,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入背景、图片(要求用不同的环绕方式)、文字、页码等。我在上课时借鉴了这种思路,但考虑到自己的学生起点较高,在任务上增加了难度,设计了“图文混排----设计门票”的案例: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素材公园和演唱会设计门票,要求门票中不仅要有图片、价格、名称、印章等要素,还要构图合理、颜色搭配协调。显然后者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而这种提高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

2.2 教学方法的借鉴:“多机互联”实验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应用”中涉及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双绞线、多机互联等,如果只让学生观看或者了解基本原理,学习效果很难尽如人意。我想到借鉴科学课程的实验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的方式来增加感性体验。于是,精心设计了实验内容和实验报告的格式,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比如,“多机互联”的实验报告中需要学生完成的实验内容包括“查看机房及家中电脑,填写表中的网络设置”及“完成计算机的各项网络配置,使计算机与教师机处于同一网络中”等等。教学结果证明了实验法的成功。实验法的借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感性体验,还让学生体会到了遵守科学规范的乐趣。

3.从教案到教学

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对教案进行精心准备仅是教学实施的第一步。文本意义上的教案是基于理想状态设计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因素干扰教案的顺利实施,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预设方案,在动态中完成教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意外干扰”主要来自人和物两个方面: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出现“意外”是很自然的事情,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之后,产生新问题、出现新情况的可能性就更大;课堂上计算机、网络等相关教学设备“罢工”的问题时常出现,如“死机”、上传或提交作业时网络繁忙等问题。物的因素导致的教学意外事件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和维护得以尽量减少,人的因素引发的问题则只能借助于教师教学智慧的发挥。我在上课时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当他演示软件操作时,有个学生总会事先说出他下一步的操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他急中生智,在需要演示时请这位学生操作,自己则在一边适时讲解。该生得到展示机会后,演示得很卖力,其他学生也听得很认真,反而更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4.从教到学

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建构。

4.1 激发学生兴趣。在讲授信息技术教材在文档中插入《自选图形》一课时,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放一段关于吸烟的危害的录像,然后让同学们简单写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接下来引入用自选图形画一个禁烟标志。

4.2 贴近学习经验。学会搜索引擎获取知识是学习互联网的一个重要技能,在学习这个知识时,我了解到学生对海底世界很感兴趣,在讲授时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合成小组,自己到网站上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分成了“海底动物考察队”、“海底植物考察队”、“海底探险队”等不同的小组。大家兴奋地浏览着,热切地交谈着,认真地记录着,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此时此刻,学习是那么快乐而有趣。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自然而然地达成,何用教师再去枯燥地介绍海底的知识呢。由于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内容和对象,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因此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们就自己小组选取的对象进行了认真而详尽的汇报,其丰富程度连老师也始料未及。

4.3 引导需求意识。在“涉及到图像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给定学生一个情境“蓝猫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行驶,十分危险,咖喱希望同学们帮助他按汽车正确行驶的方向前进”。要想实现此目的,学生需要将蓝猫图片旋转方向,于是需求产生。学生带着如何才能旋转图片的需求和疑问进入学习状态。在基本掌握命令操作之后,教师继续设定情境“蓝猫感谢咖喱的帮助,想在画图软件中画一个风车送给他”,并引导学生分析如何通过复制、粘贴、翻转、旋转等命令来完成风车的制作。当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时,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对于复制、粘贴、旋转等命令的用途也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第5篇

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诸多质的不同,从理论到结构都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它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时的安排,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和评价意见,它不仅为我们提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还在教师使用教材、指导学生学法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新颖、实用的建议。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备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改变传统、陈旧的备课观念、方式和方法。

一、备课应是师生双边互动式的合作

课程标准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如实物、图片、数据等),自己向家庭、亲友、社会作深入调查,自己制作有关学具,自己设计学习方法等。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作很好的铺垫,还能使教师预测到学生的需要,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使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傲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备课应是教学的改造与创新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变更也是变革人。因此,在课改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转变,对教学方式、方法要进行改造与创新。

首先,在备课中我们就要从“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去创新、设计教学方案,使教师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在研究教学方法时,应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转向“对话”。设计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把传统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多留些空间,让学生思考,并随时掌握学生的即时反应;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提出问题,适时给学生以热情的鼓励、及时的指导,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出现的内容不一定全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讨论或小课题研究。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而且许多都是首次出现,每一节课的形式都迥然不同。备课时,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因人制宜,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案。

此外,我们还应积极倡导构建创新的备课评价机制,促进形成健康、高效的备课风气。1.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备课应注重规范,以锤炼青年教师备课的基本功;对中老年教师要求备课有创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优秀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念。2.注重实用性,淡化应检性,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备课格式,如提纲式、随笔式、表格式和框图式,以体现个性化教学的风格,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使教师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不以教案字迹的工整与否、格式、篇幅的多少等作为评价优劣的标准。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做促进派、创新派,努力推进教研机制改革,促进良好教研氛围的形成。

三、备课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

新课程倡导打造教学基础,做好教学的前提工作,了解教学对象的差异——学生差异,并做到胸中有数。备课时,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新知学习的切入点;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设计课堂教学,把握学习的鼓动点;认真分析学生学习需要的差异,根据对象确定分层施教,架好学习的桥梁,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搞得到”,避免“吃不消”与“吃不饱”的现象。只有这样,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需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使每个人都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原有基础上的较大发展。

四、备课应力求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

课程标准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班本教学。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充分发现、合理利用、科学配置教学资源已成为我们在备课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关键是我们要具备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比如,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库,他们能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而且这个资源具有再生性和不竭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现实生活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此外,教材本身作为一种资源也是丰富的、多元的,只要我们细心去发现,只要我们善于多角度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就会拓宽教学的天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备课这一先进的资源和手段进行备课,这不仅可以发挥传统备课所不具备的资料保存方便、快捷、易修改等优势,把静态的文本教案变为动态的数字化教案,还能使教学资源达到共享,便于教师合作研讨,互相启发教学思路,促进群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6篇

一、备课应是师生双边互动式的合作

课程标准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采取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如实物、图片、数据等),自己向家庭、亲友、社会作深入调查,自己制作有关学具,自己设计学习方法等。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作很好的铺垫,还能使教师预测到学生的需要,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教师在备课时,要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教学方案,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备课应是教学的改造与创新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变更也是变革人。因此,在课改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转变,对教学方式、方法要进行改造与创新。

首先,备课中我们就要从“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出发去创新、设计教学方案,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在研究教学方法时,应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转向“对话”。设计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把传统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多留些空间,让学生思考,并随时掌握学生的即时反应;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提出问题,适时给学生以热情的鼓励、及时的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出现的内容不一定全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讨论或小课题研究。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而且许多都是首次出现,每一节课的形式都迥然不同。备课时,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因人制宜,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案。

此外,我们还应积极倡导构建创新的备课评价机制,促进形成健康、高效的备课风气。一是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备课应注重规范,以锤炼青年教师备课的基本功;对中老年教师要求备课有创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工夫;对优秀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念。二是注重实用性,淡化应检性,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备课格式,如提纲式、随笔式、表格式和框图式,体现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使教师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不以教案字迹的工整与否、格式的正确与否、篇幅的多少等作为评价优劣的标准。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做促进派、创新派,努力推进教研机制改革,促进良好教研氛围的形成。

三、备课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

新课程倡导打造教学基础,做好教学的前提工作,了解教学对象的差异――学生差异,并做到胸中有数。备课时,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新知学习的切入点;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设计课堂教学,把握学习的鼓动点;认真分析学生学习需要的差异,根据对象确定分层施教,架好学习的桥梁,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搞得到”,避免“吃不消”与“吃不饱”的现象。只有这样,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需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使每个人都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原有基础上的较大发展。

四、备课应力求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

课程标准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班本教学。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充分发现、合理利用、科学配置教学资源已成为我们在备课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关键是我们要具有“会发现的眼睛”,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比如,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库,他们能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而且这个资源具有再生性和不竭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现实生活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此外,教材本身作为一种资源也是丰富的、多元的,只要我们细心发现,善于多角度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就会拓宽教学的天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备课这一先进的资源和手段进行备课,这不仅可以发挥传统备课所不具备的资料保存方便、快捷、易修改等优势,把静态的文本教案变为动态的数字化教案,还可以使教学资源达到共享,便于教师合作研讨,互相启发教学思路,促进群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7篇

1 利用远教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讲,在导入中,枯燥的讲解,或者煽情的演说,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阶段的深入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从远程教育资源中选取教学需要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也只有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他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其具体表现为——我要学。这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的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

现代远程教育网上的“课程资源、学习指导、课堂实录、媒体展示”等各种资源,抽象的事物可以形象化,复杂的问题可以简单化,颜色变化可以多样化,还可以展现普通教学无法演示的宏观,微观世界,并能储存大量音频、视频文件等;还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诱导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媒体的活动。在全方位的影响下,增强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爱学,学习的责任也就能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的学习才是一重真正的自主学习。

2 利用远教资源,创设更具直观性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往往需要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利用创设的情境,扶放并行,引导学习探究,给他们“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的机会,精心设计,突破重点难点。

3 利用远教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远教资源的运用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利用远教资源,充实了教学素材。远教资源上大量的图像,文字,视频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例如:老师们可以用“学科资源”上的优秀教案进行备课,大胆的对原有资源重新编辑、改造、升华,从而更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制作出更符合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用进课堂,更加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如我在英语复习时,利用课件动画素材制作课件,创设了情景,把内容很直观的表现出来,在播放时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复杂零滥的知识,枯燥的语法,头疼的书面表达,如此有趣。例如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来让学生学习,很显然是枯燥无味,利用远教资源,合理整合制做课件,则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例如:〈Go for it〉七年级unit 5是学习现在进行时态,下载一些图片进行动画制作,通过说句子,让学生领会现在进行时态的意义,视频展示句子时,将谓语部分用醒目的红色加以强调,留给学生的映像极为深刻。再出示一些动画让学生用现在进行时态描述,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很好。

4 运用远教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