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外活动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3 11:22:05
课外活动论文

课外活动论文第1篇

从学理上看,课外活动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有丰富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的理论基础的。如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课外活动能够提供真实的、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师生、同伴间获得更多的协作和交流机会,通过意义建构获得道德认知的发展。教育理论家Schulman也提出“知识的积极建构(active construction ofknowledge)”观点,只有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理解,才能达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针对这一挑战,许多培养道德和公民责任的课程都将“问题解决”、“服务学习”以及其他参与技能纳入其中。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将教育本质阐述为:“教育即生活”,在教学上他倡导“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并强调“经验是道德发展的基础之一。”美国心理学教授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人的发展的生态学模型(The Developmental-ecological Model ofDevelopment),旨在研究一个积极主动并不断成长的人类个体和个体所生活的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适应,这个适应过程受到不同环境关系的影响,课外活动对这种适应过程的影响,取决于活动本身的特征、同伴的性格、活动指导者的特征等。课外活动的设计应考虑以上诸多影响因素。由此可见,在课程学习之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量实践表明,课外活动对青少年品德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效果非常明显。Kuh指出,当学生参与到有明确教育目的的课外活动中时,他们的个人发展得到提升。他把“课堂外的生活”比作一个孵化器,“课堂知识在这里被集合、检验、重建,以发挥更有意义的作用。”因而,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机会,建立与朋辈和公共机构强有力的联系,对教育和个人的发展都十分有益。

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课外活动是随着高等教育功能的演进而逐渐发挥作用,成为引领学生道德发展、实现德育任务的主要阵地。在美国早期大学中,学生将课外活动只是作为摆脱枯燥课业学习的方式,以获得乐趣和自由。当时许多美国大学都以培养牧师为主要目的,向学生提供统一的博雅教育课程,注重文言文、古典文学和教育,道德和公民教育与宗教紧密联系,并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20世纪早期,通识教育运动席卷美国大学,核心课程的设立使学生的“智力学习(intellectual learning)”存在于各自的专业课之中,而道德知识和公民素养的习得则存在于相对边缘化的课程之中,这种改变对大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知识和道德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高等教育中不可分离的整体,现被区分成不同的方面———客观知识和道德知识。随着这种智力学习和道德学习(moral learning)的日趋分离,大学管理人员开始求助于课外活动,作为道德和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道德和公民教育场所也从讲授传统课程的教室转向能够开展各种项目活动的社区环境中,然而多数大学还未建立起课外活动和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有效联系,学校教职人员也将德育教育目标完全融入课外活动之中怀有迟疑态度[9]。随着20世纪70、80年代盛行的价值澄清理论遭到批判,进入21世纪后,许多学者认为,大学应当教给学生一定的价值标准,不可能保持完全的价值中立,大学除智育外,公民教育和德育教育再次被强调,成为美国高等教育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并逐步认识到隐性课程所承载的德育教育内容和功能,课外活动在美国高校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建立起更加成熟的内容及考核体系。

二、课外活动的重要类型及形式

课外活动作为承载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主要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政治参与类型、社会服务类型、行为养成类型、文化交融类型。

(一)政治参与类型

政治参与类型的课外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技能,使其成为民主社会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最终实现美国高校德育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和任务。美国学者AnneColby等人明确界定了政治参与的内涵,指出政治参与和其他公民参与是有区别的,其他公民参与如社区服务、有组织的公民活动、个人生活选择等,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指向。同时指出过去50年间,尽管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迅速增长,但学生的政治知识和政治参与却没有呈现加强和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选举数据中可以看出),美国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政治参与培养,具体包括政治知识和理解、民主参与技能、政治动机等。美国高校通过有组织的社团活动和主题庆典仪式等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通过建立学生社团和俱乐部,聚集广泛的学生群体,组织课外活动,增强学生道德和公民意识。如斯坦福大学电影协会(Stanford Film Society),将关注人权、贫困等问题的影片引入校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有些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政治团体,与周边社区的政治组织或国内政党紧密联系,如乔治华盛顿大学名为“美国高校员”的学生团体,定期举行志愿活动、选举推动、主题演讲等。另外,学生自治组织(studentgovernment)和领导力组织等学生团体,对培养学生成为未来政治领袖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密苏里大学学生联合会与州议会紧密联系,每年假期赴州议会,向议员表达本科学生的利益诉求[6]21。主题庆典仪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毕业典礼·147·仪式。美国大学充分利用毕业典礼周对学生渗透道德和公民价值观。如斯坦福大学2012年的“最后一课”,邀请胡佛研究院高级学者、哈斯公共服务中心主任———Larry Diamond,以“为什么自由之风劲吹”为题,通过对近年世界范围内民主、人权大事件的介绍和评介,宣扬美国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此外,毕业典礼侧重建立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意在渗透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及政治认同意识。

(二)社会服务类型

社会服务类型的课外活动旨在通过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实现德育教育,服务学习是美国大学生进行社会服务的主要组织形式。作为一种教学及学习策略,服务学习与过去百年来John Dewy以及Ernest Boyer等高等教育改革倡导者所提出的“将公民责任植根于真实的情境中的学习和体验”这一理念相契合。服务学习贯穿于许多学科领域,将课程任务、讨论、反思融入到社区服务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之中。大量实践表明,服务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因而,服务学习一直得到美国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和提倡,成为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美服务学习中心(National Service-learningClearinghouse)是指导全国服务学习的专门机构。高校中也设有专门协调学生参与服务学习计划的组织,如斯坦福大学哈斯公共服务中心(Stanford Universitys Hass Center for PublicServices),将40多个服务学习组织及教职工创立的机构联系在一起,学生亲自参与政府服务、政策研究、领导力项目等。哈佛大学也设有由学生组织领导的、基于社区服务的非营利的公共服务组织———菲利普布鲁克斯协会(The PhillipsBrooks House Association),包含86个服务学习项目,聘用全职工作人员予以协调,致力于波士顿及剑桥地区各级社区的改善、提升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公共服务领袖。美国各大学的服务学习项目丰富多彩。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先驱,哈佛大学自1636年成立以来就坚持和传承美国高等教育目标中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公民”这一使命。如哈佛校门上的标语所示:“为增长知识走进来,为服务同胞和社会走出去。”体现哈佛大学崇尚服务社会的精神,重视学生服务学习的体验。2009年学校了长达57页的服务学习报告,在教育和学业成绩、医疗与环境、保障型住房、公民生活和文化、就业机会等领域,探索服务学习的开展,尤其侧重研究各学院对于学生服务学习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操作。由学生组织成立的“哈佛广场流浪者之家”(Harvard Square Homeless Shelter),自1983年至2011年,是全美国唯一由学生组织的流浪人员收容所。一些学院设有专门负责服务学习部门,医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提出具有特色的服务学习研究和实践举措。同时,校内一些学术团体和机构也为服务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和资金保障,如哈佛大学中国基金会一直定期资助旨在促进中美两国学生交流的服务学习短期旅行。

(三)行为养成类型

行为养成类的课外活动是以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在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公民身份构成首先是作为“道德人”存在,进而才能成为政治人、社会人、经济人。针对大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美国高校通过学前训练、宿舍活动等形式予以体现。入学前,大学通过向新生发放暑期通讯(summernewsletter),介绍学校对学生在学术和道德领域的培养预期。如哈佛大学的暑期通讯主要包括文明礼仪、应对竞争、自力更生、开放思维等内容。学前训练(orientation program)是多数美国大学采用的入学教育方式,为期几天或一周,便于学生适应校园生活,使学生了解学校对学生行为的期望,介绍校规校纪,借此机会宣传学校的价值观、个人发展意识、尊重差异的理念等。也有学校将学生的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融入到他们的学前训练之中,如杜克大学的学前训练周,通过为当地公立学校贫困儿童提供课业补习和指导,对学生进行移情训练,进而形成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亲社会行为,这是人际交往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人的终身发展都有意义。

(四)文化交融类型

文化交融类型的课外活动旨在实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能够互相认同,达成融合。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高校学生是由不同民族构成的。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地移民的不断涌入,少数民族、有色人种学生的比例有增无减,反对种族歧视、追求民主平等的呼声愈来愈烈,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成为美国现代教育的一种基本取向。美国高校通过多种课外活动形式教育学生反抗种族主义、性别偏见,针对全球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如迈阿密大学的暑期通讯中要求学生提前了解迈阿密大学的历史和传统,增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鼓励学生发现并欣赏民族、种族和文化差异。此外,大学宿舍成为渗透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如哈佛大学的院舍制度,本科生被分配在12个院舍中,定期举办茶会、聚会、体育运动及各种社交活动,促进多种族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范德堡大学的梅菲尔德住—学宿舍(Mayfield Living-studying Lodges),十余名学生同住,常以道德和公民问题为议题组织讨论,包括多元文化历史、流浪者、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等。也有一些学校通过主题宿舍形式,教育本宿舍学生以及其他学生[6]21,如斯坦福大学多元文化主题宿舍(Multiculture ThemeHouse)。美国社会及校园的种族多元和宗教多元化常被视为一种文化资源,学生处理文化矛盾和冲突则被看作是学习的过程,而非造成疏远和怨恨的根源。

三、课外活动的主要特征及启示

美国高校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实施德育教育,对培养和形成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行为能力等都有较好的帮助和作用。正是因为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形式灵活多样、组织机构专业、评价体系完善,才能使课外活动成为美国高校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总结美国高校课外活动,会发现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生活性

美国高校课外活动具有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性特征。受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美国高校课外活动注重解决学校和学生的现实问题。同时,将道德和公民价值观与学术、职业或个人兴趣融合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设置了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通过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实践环节,达到情感陶冶、价值澄明、观念树立的作用,生活性是美国高校德育教育的特征之一。此外,课外活动的实施还与社区相联系,旨在将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借此,也使大学生得到锻炼。

(二)组织性

美国高校课外活动是有一定组织的,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和构建组织人员队伍来实施管理的,组织性是美国高校课外活动的重要特征。活动也多以团体的形式组织开展。组织人员的构成主要来自学生事务管理人员。除此之外,很多学校设有专业教师对课外活动进行管理和指导,并聘请专家学者对课外活动进行系统研究,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三)评价性

美国高校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是有评价的,这些评价结果是评定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在具体操作中,美国高校课外活动的评价与考核包括对项目的评价以及学生学习的评价。一些学校运用多维度的评价方式,除了论文、试卷考核等传统方式,还包括建立学生工作档案和对学生表现的实地观察。对于道德和公民发展的正式和具有系统性的评价则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许多专家学者也致力于开发相关的测量工具以评价道德和公民发展,从而对学生道德培养起到监控作用。通过上述特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国高校通过课外活动实施德育教育的组织方式和开展形式具有价值性。当前,我国学界也开始关注国外高校德育教育的成功经验,不断努力创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关注美国高校以课外活动为载体进行德育教育的诸多成功做法,积极探索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和发展,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从现实性看,目前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如下启示:

1.对我国高校以课外活动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生活性、隐形性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重视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是学者关注的重点。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使得国内外环境极其复杂,大学生思想意识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对此,一些学者开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以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对象的变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试图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实现其实效性。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设计、选择、原则的探索,提出了隐性载体、活动载体、实践载体等,其中通过课外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者们开始关注的重要内容。而美国高校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组织及效果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实现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公共意识的培育。同时,在开展课外活动中应摒弃形式主义,发挥课外活动隐性化、生活化、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两课”主渠道的重要补充,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对我国高校以课外活动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性、系统性、专业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国高校应建立专门指导课外活动的部门,对课外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总体规划和精心设计。目前我国高校组织课外活动通常由团委、校及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学生会等负责组织和筹划,课外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随机性,缺乏整体部署。同时,课外活动的组织应汇聚多方力量,除学生干部、辅导员、政工干部外,还应聘请专家学者对课外活动进行研究和指导,注重理论对实践的引领,注重专家对活动的指导,建立一支既包括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工作管理者,又具有专业性研究人才的专家型、学者型队伍。

3.对我国高校以课外活动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课外活动论文第2篇

小学语文活动课是国家教委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开设活动课应以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目的,以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思维为核心,以已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为载体,而作文知识教学在小学语文知识技能训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而它为小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一、寓教于情趣活动之中“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引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和点燃学生习作的欲望。如何激趣,首先要选择有趣的活动内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1、角色游戏游戏的天地是孩子们的乐园。课堂是一个静态的空间,在这静态的空间中,充分进行动态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在教学第六册看图作文《春游》时播放儿童曲《春天在哪里》,采用扮一扮图片中的人物,演一演课文中的有关情节的方法,使静态的图片,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孩子面前。

让全班学生边观看表演边思考:1、谁演得像?2、哪些对话是他们自己加进去的,加得合适吗?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加深了对作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对“捉蝴蝶”、“逮鱼”等动词的运用,理解得更为透彻,学生创造表演的能力得到发展。学生在作文创作兴趣的培养过程中,同时还蕴藏着儿童善感的潜能,如何培养挖掘?在教学《春天来了》景物描写时,可让学生们根据自己习作的内容,绘制一幅《春景图》,在活动课中,边朗读自己的佳作,边欣赏图画,学生笔下绿的叶,五色的花,可爱的小鸟,蓝蓝的天,嫩嫩的柳条,调皮的青蛙,构成了一幅幅美妙、充满童趣的画面。在教学描写——状物练笔后,可让学生结合所描写的电冰箱、邮筒、黄瓜、苹果等,绘制成美术作品,并附有文字介绍,在活动课中,供大家赏心悦目。

2、拼拼摆摆在教学描写景物方位时,可设计一些图块,让学生摆摆、拼拼,按顺序说出先摆什么,后摆什么,最后再摆什么。有些拼图,又可构成孩子想象创造作文的材料,如学生们自己设计造型别致,形象生动的《鸭子戏水》、《熊猫打煞、《动物运动会》、《小鸟盖房》……在口述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练笔,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培养。

3、交际生活中耳闻目睹离不开交际手段,学生进行书面表达,首先接通思维的线路是言语的交际。如《秋游卜塘》的习作前,我们上了一堂以汇报为内容的活动课,先让学生在小组自由交际感受最深的印象,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际,引导学生品析,最后围绕交际内容,归纳出以下练笔片断,如:(1)盼秋游;(2)发生在汽车上的事;(3)祭扫烈士墓;(4)我来到了百果树爷爷身旁;(5)我终于登上了山顶;(6)野炊啦;(7)我遇到了难题;(8)归途。学生通过活动课的交际,即提高了观察生活的能力,又拓宽了选材的思路。

二、寓教于操作活动之中

动手是孩子的天性,教学中要顺应孩子的“天性”。激发学生以不同的动机参与活动,使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全方位活动。

1、动动做做在教学有顺序描写一事物时,可要求每位学生带针、线、钮扣、布头,完成整个钉钮扣过程,再想想,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整个过程的顺序如何?然后进行第二次尝试,比较两次钉扭扣的速度,效果有何不同。此外,操作小实验,制作贺卡,课程表,削水果,编抄报,设计读书角,整理书包、抽屉,都是操作训练的好材料。

2、玩玩比比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儿童更是喜欢做自己所喜欢的活动,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利用学生无意注意,召唤起他们有意注意,促使他们走进情境,从而达到感受情景,创造情景。

如不少学生各具特长——唱歌、跳舞、画画、集邮等,应鼓励他们多参与一些有益活动。活动课中,教师让他们介绍自己这些方面的亲自体验,一到此时,孩子们真诚的感情自然争先恐后的表露,并启迪不少没尝试过的学生跃跃欲试。再如让学生寻找同一类事物的两件物体进行比较观察,找出异同点,进行交流,从而感受“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人不可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从小受到逻辑思维训练以及辩证唯物思维的渗透。

3、组织社会活动作文活动课不能局限于课堂,而要将学生带进社会大门。如组织各类作文竞赛,社会考察,信息调查,参观访问,书评影评,读书读报,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使学生在受到高尚情操陶冶的同时,意志的磨炼,毅力的培养,能力的训练也随之发展。

三、寓教于学法活动之中一位有成就的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探索真谛的引导者。

1、指导学法小学生作文常用的体裁一般是记叙文,其中包括写人、写景、记事、状物等,每一类文章都有其内在的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思维过程趋向于写谁?写什么事?为何写?怎样写?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寻找出学法,从而用这些学法积极主动地阅读大量文章,获得阅读、思考、钻研的能力。

2、作文评析“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评析课上,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品析原文优缺点,提供修改方案,小到标点,大到结构选材,大家畅所欲言,提高了作文审美能力。通过自评、自改的方式,让学生从小发现自己的错误,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课外活动论文第3篇

一、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我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我给学生做“鬼火”试验;巫术手中木剑变红色实验。通过这类课外活动,学生明白了巫术的鬼把戏,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7至10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不失为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

课外活动论文第4篇

一、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我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我给学生做“鬼火”试验;巫术手中木剑变红色实验。通过这类课外活动,学生明白了巫术的鬼把戏,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7至10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不失为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

课外活动论文第5篇

2002年,我校作为全县重点教改实验学校,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的研究课题“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被确定为湖北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初中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并将此项工作确定为学校“二五”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科研项目。围绕这一科研课题,我们在近三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全面、系统、有效的尝试,在实验整体构思的“准备启动——全面推进——总结推广”三个阶段中,现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去年,接受了市科院课题专项检查、考察,各位领导、专家给予了“机制全,特色明,工作实,效果好”的评价,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创新教育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县教改先进单位”、“课题实验先进学校”。

在此,就前段课题实践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立实践活动目标

我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进行目标设计过程中,特别关注实践性特征。积极提倡运用调查、采访、观察、实验等行为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实践活动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评估的需要来确定。主要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方面。因此,我校确定了如下实践活动目标:

学校研究目标:

通过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探索出一套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出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评价标准。

教师目标:

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促进学生自主研究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学习相关理论,提高业务研究水平。通过课题研究,把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研究内容、形式、结果总结形成实践指导经验。使教师真正成为科研型教师、反思型教师。

学生实践活动目标:

情意目标。情意目标是开展初中课外活动的主要目标,它包括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接触社会,了解我县的域情、人文地理、环境等,了解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效,增强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感情,通过小组合作研究问题,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作风,实事求是的态度。

认知目标。包括调查、访谈、了解某些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有用的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对某些事物的探究能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

操作技能目标。包括通过测量、识图、设计、科技制作、市场调查、上岗实践等活动,初步学会某些操作技能。

能力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加深对学科语言、符号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通过资料搜集、整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信息的处理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将上述目标分解为三个年级的阶段目标。

初一主要是培养以交往为主的实践能力。这种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目标的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的合群性格、协作精神、开朗个性等社交能力及品质。

初二年级主要是培养以认识世界为主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重在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兴趣,发展科学,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选择、构建能力等,培养实际操作与科学实验能力。

初三年级主要是培养以改造世界及价值实现为主的实践能力,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想象、创造、发展,能运用它认知解决实际问题。

二、构建实践活动模式

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实践活动操作模式,根据本校实际,将模式的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八个步骤(见表一)。

1、问题生成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生成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设计并提出;二是学生自主发展并提出。无论哪一种方式提出的问题都必须要经过师生共同讨论、论证,形成活动主题,即“发现——论证——生成”。主题论证要注意三点:首先,主题是否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其次是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包括学生实际经验和实际操作的达到度;再就是主题切口要小,选题时应小而精,容易操作的,重在科学研究的方法的掌握。

一般步骤a

一般步骤b

问题生成阶段

确定研究课题

制定研究计划

确定研究课题

做出假设

实践体验阶段

收集资料

加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

提出论点或假说

设计实验以验证假设

实验并记录数据和现象

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

自我反思

成果交流

撰写研究报告

自我反思

成果交流

适用研究类别

社会科学研究(大文)

自然科学研究(大理)

表一

活动主题确定后,要指导寻找主题研究的切入点,制定活动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主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步骤”、“预设成果”等几个方面。如丁志娟老师指导学生撰写“我的家乡地方特产”的主题研究方案为(见表二):

创新教育课题实验活动指导方案

研究主题

红山地方特产

指导教师

丁志娟

课题组成员

初一⑺⑻班每班10人

组长

张金

班级

初一⑺⑻班

研究背景:红山地方特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了解这些,对家乡的经济与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从活动中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经济发展情况。结合语文课本中说明知识,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建设家乡的主人。

研究内容:1、特产品种及归类 2、特产的特征、制作方法 3、有关特产的传说、典故、目前状况 4、个人对特产的看法与建议

研究方法: 参观法、调查法、网络信息法、资料法

主要步骤:1、具体确定红山有哪些地方特产 2、从各种渠道了解已确定的地方特产 3、总结报告

预期成果:一份小报告:关于红山特产的调查报告。

表二

2,实践体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收集分析信息、调查研究、初步交流,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必须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只能给必要引导,引导的特点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也就是说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一个自由开放的心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进行下一步的验证。这个阶段主要采取一是资料式,即学生通过、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经分析、概括而得出结论;二是实验式,即针对课题动手做实验,通过分析实验和总结实验结果,看课题是否成立、有效。在活动实施前,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渗透关于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的专题讲座。

3、表达交流阶段即总结阶段。先是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其表达方式有陈述式结论表达、辩论式结论表达、竞赛式结论表达、研讨式结论表达,以及个性化表达(即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或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在表达交流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对结果的反思是问题解决学习的最后一个步骤,这也是学习者常常感到困难的一个阶段。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急于求得答案,而忽略了这个阶段,但这却是积累经验、避免以后再走弯路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是不容忽视的。

三、建立实践活动的评价

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评价应贯穿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评价的内容和形式,都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促进实践活动目标的达成。其评价的目标重点放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收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创造能力及社会交往、协调能力和反思能力,还有教师指导能力与反思能力等。评价模式采用多元化评价,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反馈形式的多元化。

我们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评价是采取多元评价,其依据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评价时不是“一把尺子”量学生,不是单一看学生是否将问题解决,而是看他怎样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思维、创造能力及个性特征。同时,强调多元化主体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和教师互评、家长和教师互评,学校与社会评价等等。

1、学生评价。我们采取问卷评价法、促进者评价法、实际操作评价法、成果展示评价法、小组评价法和反思评价法等方法进行评价主体。

问卷法评价:在实践活动后,教师可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评价。

促进者评价法:促进者包括教师、家长及其他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社会人员。评价形式是多样化的,哪怕是送去一个微笑,伸出一个大拇指,爆出一个掌声,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要鼓励学生创新,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天马行空的设想,允许学生对知识的怀疑,允许学生做他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持学生的探求欲,准确把握学生的闪光点,予以恰如其分的延伸,于平淡处寻精彩,让学生始终处于向前、向上的追逐中。

实际操作评价法: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学生的活动过程,这是活动评价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最主要的方式。

成果展示评价法:当一主题或某一阶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可展示实践报告,可展示反思日记,可展示创作成果,通过展示,充分表现了学生的创造力。

小组评价法:即活动小组成员相互评价,便于集思广义,相互启发,同时培养学生的群体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反思评价法:反思就是回顾已进行了的活动,把握既定目标、评估进展,提出改进方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反思的起点是问题的生成。我们要求学生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参照过去对现在的自我进行反思和评价。二是根据他人的评价来反思评价自己。三是通过和同伴的比较来对自己进行反思评价。反思结果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对获得结果的整个思维过程进行检查,检验推理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二是每解决一个问题后,应反思从该问题中可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以后借鉴。反思的有效方法有:(1)找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关键,搞清楚自己是怎样寻找思路的。(2)对解题方法重新评价,找到最优解决方法。(3)思考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是否有某种技巧值得吸取,是否有某种技巧在以后类似的场合用得上。(4)弄清楚从当前的问题中,可以得到哪些结论或吸取什么教训;概括出问题的一般结构、特点,总结出运用该问题解法的条件范围,以便把该问题的解法推广到同一类型的所有问题。在活动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将注意力指向研究的过程上,而不只是结果的正确与否;要鼓励学生按照他们所掌握的对这个世界以及这个问题的认识,来评价自己的答案,评价自己操作方案的有效性,评价自己在问题解决中学到了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及时性、阶段性的自我反思评价,“让每个人的头脑刮起风暴”,发现自己的心灵所需,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发展,完善自己,在自己的发展极限内达到卓越。

我们从袁盼同学关于《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状况》的研究报告看到,他这样写道:“我无法阻止人们乱砍滥伐为数不多的森林资源,但我可以节约每一张纸,可以抑制自己家中要换家具的欲望,我可以爱护花草树木;我无法阻止人们乱捕滥杀珍稀动物,但我能做到不捕、不吃国家保护的所有动物;我无法阻止铺天盖地的白色垃圾污染环境,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少用或不用塑料袋,无论在哪里不乱扔废弃物。虽然我无法阻止破坏环境的事情太多,但我能做到保护环境的事也不少。我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我想,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么我们生活环境就会减少一些污染。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共有的家园,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通过对活动研究的反思,袁盼同学向全校同学发出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倡议,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响应。

2、教师评价。就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而言,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

一是从问题的生成到指导方案的撰写的评价,看是否科学、合理;看是否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社会科学原型;看是否研究了学生实际,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的已知经验、学生的发展潜力,是否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并设计了应急预案。

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教师的评价着重评价三个方面:价值追求(即在价值取向上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过程特征(即在过程特征上应以促进学生个体和谐地发展和创新个性的充分张扬为根本宗旨),模式选择(即在模式取向上应以构建高度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着眼于“以生为本”的多样化的指导方法、途径和模式为根本追求)。

三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在每次实践活动中反思不断贯穿整个活动进行的始终,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真正发现问题,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能更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一次主题为“我们的环境怎么了”的活动。设计了一张表格(见表三),让学生带着表格去调查。

序号

环境问题的现象

表三

学生调查的积极性很高,获得了许多实地调查资料。然后回到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汇报了一下结果,便让他们给当地环保部门写一句话,当作建议提出来。后来经过教师的反思,认为此次探究活动的收获是肤浅的,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进行深入而扎实的思考与研讨,只是一种单一的倾吐心声。后来他将表格重新设计成如下式样(见表四),并让学生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探讨出原因、对策后再去设计建议。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

问题

现象

污染源

污染区域

思考

对策

表四

四、形成实践活动体系

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实践活动管理体系。

1.实践活动组织管理体系

实践活动组织管理体系

教科处

教务处

指导组

教研组

课题组

考评组

年级组

实验教师

实验学生

领 导 小 组

图一

2.实践活动过程管理体系

实践活动过程管理体系

场地设施

阶段总结

研究对象

人员构成

职责分工

内容载体

信息收集

成果物化

程序进展

图二

3.实践活动模式管理体系

指导小组

学科组

评价小组

生成课题

实践活动

活动评价

实践目标

实践原则

实践方式

活动安排

活动组织

活动实施

课题评价

学生发展

教师发展

实践活动模式管理体系

图三

4.实践活动资源管理体系

学科教师

管理人员

社区部门

内容资源

校内资源

社区资源

生活经验

学科课程

科技前沿

各班教室

运动场区

社区合作

公共资源

社会实践

综合馆室

实践活动资源开发管理体系

图四

上述四个体系在实践活动实施中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实践活动研究处于规范运行。

五、提供实践活动保障

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按照“以‘名师工程’为动点,以‘艺术教育’和‘体育传统特色’为铺垫,以与新课改接轨为出发点”的基本思路,强化科研兴校理念。先期围绕准备、启动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更新观念,形成一致共识。为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实验,全体教师参与实验,学校通过多种途径,给领导教师“充电,使“创新教育”在领导与教师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一是建立业务学习制度;二是请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学习;四是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培训,培养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五是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对社会各单位、自然场所进行调查,了解社会信息。

通过给学校领导教师“洗脑”、“充电”,他们的观念变了,理论更新了,一致认为:学校教育,必须转轨;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2.健全机制,形成一个定规。学校为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在全县率先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教科处。就该项课题实验学校明确要求:“在科研处统一管理下开展工作,落实规划;在指导小组的全面指导下寻求理论指导、专家点拔、学习研讨;在领导小组的保障下健全机制,明确责任,落实管理。”科研机构的设立,使该课题研究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加强了管理的力度。尽管学校过去就教科研工作已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但考虑到“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学校、教师面临的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既与它课题研究有一些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是各学科实验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总结创新去解读的专题,为使这项工作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并做到制度化、常规化,我们根据工作需要修订了“一个规划”、“两个办法”、“三个制度”、“四类职责”、“五类方案”。

一个规划:《红山中学教育科研二五规划》

两个办法:《教育科研常规工作考评办法》、《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办法》

三个制度:《科研处管理制度》、《科研处课题实验教师学习制度》、《教育科研成果评审及奖惩制度》

四类职责:《科研处主任职责》、《科研员工作职责》、《科研课题实验小组组长职责》、《课题实验教师职责》

五类方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方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方案》、《实践活动课题组评价方案》、学校课题组制定了《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方案、各学科课题组制订了《学科课题研究方案》、

我们在实验工作中务求使“规划”成为贯穿此项工作的红线,“办法”成为规范工作的指南,“制度”成为推动工作的保证,“职责”成为评价工作的依据,这就使得实验工作行得实,走得稳。

3.范例引路,形成以点带面体系。我们重视理论的指导和专家、领导的点拨,更看重学科间、学科内教师之间的示范作用。首先,我们要求教师在“求稳、求实、求活、求效”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在编制实验计划和推进程序上确保“三性”:可行性、针对性、适用性,在实际工作中确保“四个协调”:与整体工作协调,与其它课题实验协调,与教学内容协调,与两个特色学校(市“艺术教育试点学校”和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创建协调。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投入实验。在一阶段实验后,学校指导小组和教科处通过实验小组内教师间的活动课汇报展示和每学期全校常规的实验成果验收,从中推出精品。在实验教师中作示范推广展示,供作示范的有活动课的课型模式、活动课的方案设计、活动过程构想、活动主题的确立、活动评价方法和活动相关的档案记录样式等,让全体实验教师在实验中有借鉴,在借鉴中有创新有提高。仅2003年春季,我们组织了活动课示范活动四次,推出优质示范课二十六节,档案(指导方案、记载、评价记录档案)展示四次,推出设计科学、有创意又适用的设计记录和指导方案四十余种,共三百多份。从2003年5月开始我们又挑选了部分优秀教师参与实践,现在实践教师已达到40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觉得全面尝试的时机已经成熟,从2003年5月份开始,由实验转向实践,正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至现在每个实验教师组织开展的实验活动频率相当高,其活动涉及到人物访谈、科技制作、社会调查、艺术创作、科技实践等,学生活动的踪影由课堂到室外到社会的不同角落,七个月时间,他们从学生手中收集到的活动记录表或访谈记录、写实作文、活动报告、反思评价万余份,收到学生制作的工艺品、书画作品等近两千件。整个实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4.多方结合,形成纵横联动研究网络。为了使课题实验向纵伸发展,我们注重了多方结合,逐步形成了横纵交错、联动研究的网络结构。

一是注重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比如:初一数学课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一(5)班兰智老师在课堂上就为学生们准备了一袋大小均匀颜色为青、黄两色混合的豆子5公斤,怎样估计它们当中青豆与黄豆各约占多少公斤。学生们自愿组成研究小组,讨论方案,并且进行了具体的分工,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研究成果。它们的研究方法令看课的教师们大开眼界。其中有一位学生说:“最为准确的是将青豆与黄豆全部一一分开,要是人工分检则废时废力,没长眼睛的淘沙机能分离普通沙子和铁沙,我们今后能否发明一种能识别颜色的机器,将它们分开不就行了。但现在我们只能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办法,看样本中青豆与黄豆各占的比例,然后再计算总体中青豆与黄豆各约占的重量。”你看多好的想法,联想多丰富,思维多开阔,今后教师若再重视引导,说不一定明天就是一个发明家。

二是平常研究与假期研究相结合。我们的研究不只是局限于平常上课期间,在假期同样没有放松创新研究活动。去年寒假,学校教科处要求每个实验教师各组织若干个小组开展一至两个课题的研究,效果显著。如以三(8)班袁盼同学为组长的五人小组确定的研究课题为“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状况”,他们调查了四个乡镇、16个村组、5个厂矿企业,访谈了上至乡镇长,环保局长下至小学生,近300人,撰写题为“农村环保不容乐观”的调查报告,对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向有关部还提出了很好的合理化建议经过反思,还向全校发出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倡议。

三是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结合。在课题研究时有些涉及到高年级理化等理论知识的课题,低年级学生就无法开展研究,这样共同一起开展创新研究,就弥补了相互的不足,实现突破。比如:去年十二月以三(3)班王定周同学为组长,由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各三名学生组成的研究小组,参加了“学校锅炉烟囱有多重”的主题活动,初三年级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实地测量烟囱的高度,初一年级学生计算它的圆管的体积,初二年级学生计算铁的质量,他们组成一起就完成了这个课题的研究。这样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还向大哥大姐们学到了不少知识。

四是学校基地创新与校外基地创新相结合。校内有图书室、实验室、电教室、音乐室、微机室,光这些还不够。在校外,我们的基地有乌云山、屏峰两个生态茶园,有溪坪良种场,有毕升森林公园,有自来水厂,这些都是他们开展课题研究的空间,他们的知识领域就在这些地方得到拓展,他们的能力就在这些地方得到创新。

五是教师创新与学生创新相结合。和在课堂内一样,课题研究中教师是促进者,研究的主体仍是学生。例如:李定章老师设计的“炒菜”活动指导方案,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联系起来,将生活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将知识运用与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整个活动过程按“清洗——准备——制作——收束——解说——自我评价——整体评价”的思路展开,特别是让学生在说明炒菜程序要求,火候掌握,生熟程度上,都由学生用知识作解说,让观摩活动课的专家无不惊叹,专家的评价是这堂课“融知识性、常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此类打破传统上“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的活动课,可谓形式各样,自成特色。

六是把特长培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学校一方面狠抓常规教学规范,促教学成绩稳步上升,同时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狠抓学生的特长培养,创办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活动传统。办好“三节两刊”。“三节”:一是集音乐、美术、书法为一体的艺术节,在每年的四月、十月举行。艺术节期间,常常是学生自编自导的文娱节目,精彩纷呈,学生自己设计,亲手举办的手抄报花样翻新,通过书画展推出了一批又一批艺术新人;二是五月、十二月举行的春秋两季运动会,已确定为学校体育节,它一直延续着红中展示学生运动素质,大力弘扬奥运精神、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三是元月、六月的科技节也逐步形成特色,“普及科学知识,举行手工制作比赛,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科技节的主旋律。

“两刊”: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每月一期的校报《映山红》,它是育人的摇篮,创新的网站;二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每学期教研一刊《创新之窗》,它是教师交流的园地,成果展示的空间。

正象我们的校长丁新权同志常说的一句话:“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六、实践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由于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通过机制激励教师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群体协作实验精神。多形式、多特色的课外活动精彩纷呈。在实验中,我们也深感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活了教师的教学,活了学生的思维,活了课堂,也活了校园。”

1.挣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与校园。课题实验让一些长期习惯于三尺讲台的教师惊奇地发现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书匠”永远教不出那设计精巧、想象奇特的“未来太阳能家用供电设备”,教不出“叙写生动,富有真情实感”的山乡札记,那些关在教室里的孩子,他们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是无法激发出来的。

肖军老师结合初三数学课中有关“利率、利息”知识的教学安排了一次活动课,变抽象的灌输说教为由学生调查询问,得到真实、直观的感性认识,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到银行、信用社和农户,带回了有关知识的领悟,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有一个学生在调查汇报后这样总结:“从存款利率的下调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通过这一方法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贷款利率的下调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是为了方便群众从事经济投资,搞建设,最终刺激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在经济调控上的灵活性和务实性。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得到激发,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又如姜涛老师在英语活动课中,以一次“生日集会”为主题,活动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体现出“亲情、友情”,让知识性与趣味性和谐统一,达到了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课堂的占有者是学生,从主持人、小寿星扮演者,前来祝福的同窗好友全是学生,教师只是活动的一员。沈小亚老师的一堂“家乡情怀”活动课,学生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英山的风土人情,物产风貌,地方特产,名人轶事,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优美清新的文章,教师的精力主要用在指导方案的设计上,课堂则成了学生活动的空间。这些活动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作了更为具体、实在的诠释。

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素质的提高。通过以“发展”为主线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兴趣,改变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能力提高了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芮小满老师的一堂“应聘”模拟活动课,将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面超前引入课堂,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参与意识、责任感”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活动课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天地,也是他们陶冶情操,增长见闻、丰富知识、培养能力的乐园。

3.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近年来的科研活动,培养了一支科研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本上实现了教师队伍的优化,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越来越多的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学校有一人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有一名教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十一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一人被评为省级教科研先进个人,十五人被评为县级教科研先进个人,教师在撰写论文、优秀教案、优质课等方面,先后有二十多人次获部级奖,获省、市、县级奖达壹百多人次。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教学成绩也得到了飞跃性的提高。中考成绩年年攀升,学科竞赛成绩也有较大的提高。我校2001年中考考取黄高5人,一中50人。2002年考取黄高1人,一中45人。2003年考取黄高 1人,一中50人。2004年考取黄高1人,一中51人,在全县引起轰动效应。学校多次在省市级教科研工作会议上交流经验。2004年5月学校评为全省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先进单位,12月评为黄冈市办学水平先进单位,同时高标准、高规格通过市级示范学校验收。

4.丰富和完善了教学评价。通过课题实验活动,师生关系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老师不再是评价的权威,而是评价中的一员。评价双方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检查与被检查,批判与被批判的关系,而是平等、互惠的伙伴,整个活动过程在人文精神的关照下,充满了民主与温情,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广泛交流,互相启发、开拓思路,更加关注学生的现状、个性发展和发展趋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认为课外活动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研究总结的课外活动评价标准突出“三全”“两导”加“绩效”。“三全”是指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全身心参与”;“两导”是指教师在活动前所设计的“指导方案”与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引导”;“绩效”是指活动的完成情况,预期效果的达到度。其中“三全”是评价的重点(见表五)。

英山县红山中学实践活动课评价标准

评价要素

评分

a级指标

b级指标

c级指标

学生的

参与

全员参与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参与人员达100%

明确活动目标并认同活动目标

学生在活动时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全程参与

主动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占80%以上

自始至终普遍具有质疑、探究意识

全身心

参与

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猜测,能创新地提出问题

通过调查、交流、验证、推理主动获取知识,能灵活地、多角度地解决问题

能独立或进行小组活动,小组合作目的明确,团结协作、分工合理、有秩序、有交流、有碰撞、有统一

能搜集、整理与活动相关的信息资料

指导方案

活动主题有创意,制订了情意、认知、操作、能力目标,这些目标与内容紧密相关,并且是可以达成的。

阐述了活动的具体要求以及活动的过程,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材料

活动形式设计合理,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活动内容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挑战性

创造性地开发、使用、处理学习资源,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活动内容

组织引导

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充分展示的机会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面向全体,充分保障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了“三全”原则

鼓励质疑,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其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根据反馈的信息对活动过程、适当调整,合理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灵活把握活动全过程

活动的

绩效

活动的

绩效

完成了活动设计任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在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活动活跃、有序,交流主动、平等、和谐,学生人格得到尊重,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或书面表达对活动的理解

5.问题与思考

一是安全隐患。课外活动课有时是在校外进行,甚至是单独进行,学生的安全隐患增多,给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二是实验活动人数。开展活动时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织报名,总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参加,也就是兴趣的广泛性和相对统一的矛盾如何处理?

三是教师的指导。在某一段时间内班级研究课题往往不只一个,同一课题的参与学生少则五六个,多则二、三十,一人无法及时准确而又全面地把对学生的评价记录下来。

课外活动论文第6篇

2002年,我校作为全县重点教改实验学校,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的研究课题“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被确定为湖北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初中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并将此项工作确定为学校“二五”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科研项目。围绕这一科研课题,我们在近三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全面、系统、有效的尝试,在实验整体构思的“准备启动——全面推进——总结推广”三个阶段中,现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去年,接受了市科院课题专项检查、考察,各位领导、专家给予了“机制全,特色明,工作实,效果好”的评价,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创新教育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县教改先进单位”、“课题实验先进学校”。

在此,就前段课题实践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立实践活动目标

我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进行目标设计过程中,特别关注实践性特征。积极提倡运用调查、采访、观察、实验等行为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实践活动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评估的需要来确定。主要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方面。因此,我校确定了如下实践活动目标:

学校研究目标:

通过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探索出一套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出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评价标准。

教师目标:

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促进学生自主研究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学习相关理论,提高业务研究水平。通过课题研究,把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研究内容、形式、结果总结形成实践指导经验。使教师真正成为科研型教师、反思型教师。

学生实践活动目标:

情意目标。情意目标是开展初中课外活动的主要目标,它包括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接触社会,了解我县的域情、人文地理、环境等,了解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效,增强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感情,通过小组合作研究问题,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作风,实事求是的态度。

认知目标。包括调查、访谈、了解某些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有用的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对某些事物的探究能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

操作技能目标。包括通过测量、识图、设计、科技制作、市场调查、上岗实践等活动,初步学会某些操作技能。

能力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加深对学科语言、符号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通过资料搜集、整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信息的处理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将上述目标分解为三个年级的阶段目标。

初一主要是培养以交往为主的实践能力。这种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目标的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的合群性格、协作精神、开朗个性等社交能力及品质。

初二年级主要是培养以认识世界为主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重在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兴趣,发展科学,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选择、构建能力等,培养实际操作与科学实验能力。

初三年级主要是培养以改造世界及价值实现为主的实践能力,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想象、创造、发展,能运用它认知解决实际问题。

二、构建实践活动模式

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实践活动操作模式,根据本校实际,将模式的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八个步骤(见表一)。

1、问题生成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生成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设计并提出;二是学生自主发展并提出。无论哪一种方式提出的问题都必须要经过师生共同讨论、论证,形成活动主题,即“发现——论证——生成”。主题论证要注意三点:首先,主题是否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其次是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包括学生实际经验和实际操作的达到度;再就是主题切口要小,选题时应小而精,容易操作的,重在科学研究的方法的掌握。

 

一般步骤A

一般步骤B

问题生成阶段

确定研究课题

制定研究计划

确定研究课题

做出假设

实践体验阶段

收集资料

加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

提出论点或假说

设计实验以验证假设

实验并记录数据和现象

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

自我反思

成果交流

撰写研究报告

自我反思

成果交流

适用研究类别

社会科学研究(大文)

自然科学研究(大理)

表一

活动主题确定后,要指导寻找主题研究的切入点,制定活动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主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步骤”、“预设成果”等几个方面。如丁志娟老师指导学生撰写“我的家乡地方特产”的主题研究方案为(见表二):

创新教育课题实验活动指导方案

研究主题

红山地方特产

指导教师

丁志娟

课题组成员

初一⑺⑻班每班10人

组长

张金

班级

初一⑺⑻班

研究背景:红山地方特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了解这些,对家乡的经济与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从活动中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经济发展情况。结合语文课本中说明知识,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建设家乡的主人。

研究内容:1、特产品种及归类  2、特产的特征、制作方法  3、有关特产的传说、典故、目前状况   4、个人对特产的看法与建议

研究方法: 参观法、调查法、网络信息法、资料法

主要步骤:1、具体确定红山有哪些地方特产  2、从各种渠道了解已确定的地方特产  3、总结报告

预期成果:一份小报告:关于红山特产的调查报告。

表二

2,实践体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收集分析信息、调查研究、初步交流,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必须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只能给必要引导,引导的特点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也就是说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一个自由开放的心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进行下一步的验证。这个阶段主要采取一是资料式,即学生通过、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经分析、概括而得出结论;二是实验式,即针对课题动手做实验,通过分析实验和总结实验结果,看课题是否成立、有效。在活动实施前,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渗透关于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的专题讲座。

3、表达交流阶段即总结阶段。先是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其表达方式有陈述式结论表达、辩论式结论表达、竞赛式结论表达、研讨式结论表达,以及个性化表达(即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或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在表达交流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对结果的反思是问题解决学习的最后一个步骤,这也是学习者常常感到困难的一个阶段。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急于求得答案,而忽略了这个阶段,但这却是积累经验、避免以后再走弯路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是不容忽视的。

三、建立实践活动的评价

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评价应贯穿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评价的内容和形式,都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促进实践活动目标的达成。其评价的目标重点放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收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创造能力及社会交往、协调能力和反思能力,还有教师指导能力与反思能力等。评价模式采用多元化评价,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反馈形式的多元化。

我们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评价是采取多元评价,其依据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评价时不是“一把尺子”量学生,不是单一看学生是否将问题解决,而是看他怎样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思维、创造能力及个性特征。同时,强调多元化主体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和教师互评、家长和教师互评,学校与社会评价等等。

1、学生评价。我们采取问卷评价法、促进者评价法、实际操作评价法、成果展示评价法、小组评价法和反思评价法等方法进行评价主体。

问卷法评价:在实践活动后,教师可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评价。

促进者评价法:促进者包括教师、家长及其他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社会人员。评价形式是多样化的,哪怕是送去一个微笑,伸出一个大拇指,爆出一个掌声,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要鼓励学生创新,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天马行空的设想,允许学生对知识的怀疑,允许学生做他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持学生的探求欲,准确把握学生的闪光点,予以恰如其分的延伸,于平淡处寻精彩,让学生始终处于向前、向上的追逐中。

实际操作评价法: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学生的活动过程,这是活动评价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最主要的方式。

成果展示评价法:当一主题或某一阶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可展示实践报告,可展示反思日记,可展示创作成果,通过展示,充分表现了学生的创造力。

小组评价法:即活动小组成员相互评价,便于集思广义,相互启发,同时培养学生的群体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反思评价法:反思就是回顾已进行了的活动,把握既定目标、评估进展,提出改进方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反思的起点是问题的生成。我们要求学生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参照过去对现在的自我进行反思和评价。二是根据他人的评价来反思评价自己。三是通过和同伴的比较来对自己进行反思评价。反思结果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对获得结果的整个思维过程进行检查,检验推理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二是每解决一个问题后,应反思从该问题中可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以后借鉴。反思的有效方法有:(1)找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关键,搞清楚自己是怎样寻找思路的。(2)对解题方法重新评价,找到最优解决方法。(3)思考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是否有某种技巧值得吸取,是否有某种技巧在以后类似的场合用得上。(4)弄清楚从当前的问题中,可以得到哪些结论或吸取什么教训;概括出问题的一般结构、特点,总结出运用该问题解法的条件范围,以便把该问题的解法推广到同一类型的所有问题。在活动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将注意力指向研究的过程上,而不只是结果的正确与否;要鼓励学生按照他们所掌握的对这个世界以及这个问题的认识,来评价自己的答案,评价自己操作方案的有效性,评价自己在问题解决中学到了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及时性、阶段性的自我反思评价,“让每个人的头脑刮起风暴”,发现自己的心灵所需,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发展,完善自己,在自己的发展极限内达到卓越。

我们从袁盼同学关于《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状况》的研究报告看到,他这样写道:“我无法阻止人们乱砍滥伐为数不多的森林资源,但我可以节约每一张纸,可以抑制自己家中要换家具的欲望,我可以爱护花草树木;我无法阻止人们乱捕滥杀珍稀动物,但我能做到不捕、不吃国家保护的所有动物;我无法阻止铺天盖地的白色垃圾污染环境,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少用或不用塑料袋,无论在哪里不乱扔废弃物。虽然我无法阻止破坏环境的事情太多,但我能做到保护环境的事也不少。我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我想,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么我们生活环境就会减少一些污染。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共有的家园,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通过对活动研究的反思,袁盼同学向全校同学发出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倡议,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响应。

2、教师评价。就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而言,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

一是从问题的生成到指导方案的撰写的评价,看是否科学、合理;看是否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社会科学原型;看是否研究了学生实际,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的已知经验、学生的发展潜力,是否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并设计了应急预案。

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教师的评价着重评价三个方面:价值追求(即在价值取向上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过程特征(即在过程特征上应以促进学生个体和谐地发展和创新个性的充分张扬为根本宗旨),模式选择(即在模式取向上应以构建高度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着眼于“以生为本”的多样化的指导方法、途径和模式为根本追求)。

三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在每次实践活动中反思不断贯穿整个活动进行的始终,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真正发现问题,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能更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一次主题为“我们的环境怎么了”的活动。设计了一张表格(见表三),让学生带着表格去调查。

序号

环境问题的现象

 

 

 

 

 

 

表三

学生调查的积极性很高,获得了许多实地调查资料。然后回到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汇报了一下结果,便让他们给当地环保部门写一句话,当作建议提出来。后来经过教师的反思,认为此次探究活动的收获是肤浅的,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进行深入而扎实的思考与研讨,只是一种单一的倾吐心声。后来他将表格重新设计成如下式样(见表四),并让学生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探讨出原因、对策后再去设计建议。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

问题

现象

污染源

污染区域

思考

对策

 

 

 

 

 

 

 

 

 

 

 

 

 

 

 

 

 

 

表四

四、形成实践活动体系

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实践活动管理体系。

1.实践活动组织管理体系

实践活动组织管理体系

教科处

教务处

指导组

教研组

课题组

考评组

年级组

实验教师

实验学生

领  导  小  组

 

 

 

 

 

 

 

 

 

 

 

 

图一

 

2.实践活动过程管理体系

实践活动过程管理体系

场地设施

阶段总结

研究对象

人员构成

职责分工

内容载体

信息收集

成果物化

程序进展

 

 

 

 

 

 

 

 

 

 

 

图二

3.实践活动模式管理体系

指导小组

学科组

评价小组

生成课题

实践活动

活动评价

实践目标

实践原则

实践方式

活动安排

活动组织

活动实施

课题评价

学生发展

教师发展

实践活动模式管理体系

 

 

 

 

 

 

 

 

 

 

图三

 

4.实践活动资源管理体系

学科教师

管理人员

社区部门

内容资源

校内资源

社区资源

生活经验

学科课程

科技前沿

各班教室

运动场区

社区合作

公共资源

社会实践

综合馆室

实践活动资源开发管理体系

 

 

 

 

 

 

 

 

 

 

 

图四

上述四个体系在实践活动实施中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实践活动研究处于规范运行。

五、提供实践活动保障

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按照“以‘名师工程’为动点,以‘艺术教育’和‘体育传统特色’为铺垫,以与新课改接轨为出发点”的基本思路,强化科研兴校理念。先期围绕准备、启动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更新观念,形成一致共识。为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实验,全体教师参与实验,学校通过多种途径,给领导教师“充电,使“创新教育”在领导与教师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一是建立业务学习制度;二是请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学习;四是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培训,培养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五是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对社会各单位、自然场所进行调查,了解社会信息。

通过给学校领导教师“洗脑”、“充电”,他们的观念变了,理论更新了,一致认为:学校教育,必须转轨;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2.健全机制,形成一个定规。学校为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在全县率先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教科处。就该项课题实验学校明确要求:“在科研处统一管理下开展工作,落实规划;在指导小组的全面指导下寻求理论指导、专家点拔、学习研讨;在领导小组的保障下健全机制,明确责任,落实管理。”科研机构的设立,使该课题研究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加强了管理的力度。尽管学校过去就教科研工作已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但考虑到“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学校、教师面临的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既与它课题研究有一些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是各学科实验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总结创新去解读的专题,为使这项工作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并做到制度化、常规化,我们根据工作需要修订了“一个规划”、“两个办法”、“三个制度”、“四类职责”、“五类方案”。

一个规划:《红山中学教育科研二五规划》

两个办法:《教育科研常规工作考评办法》、《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办法》

三个制度:《科研处管理制度》、《科研处课题实验教师学习制度》、《教育科研成果评审及奖惩制度》

四类职责:《科研处主任职责》、《科研员工作职责》、《科研课题实验小组组长职责》、《课题实验教师职责》

五类方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方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方案》、《实践活动课题组评价方案》、学校课题组制定了《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方案、各学科课题组制订了《学科课题研究方案》、

我们在实验工作中务求使“规划”成为贯穿此项工作的红线,“办法”成为规范工作的指南,“制度”成为推动工作的保证,“职责”成为评价工作的依据,这就使得实验工作行得实,走得稳。

3.范例引路,形成以点带面体系。我们重视理论的指导和专家、领导的点拨,更看重学科间、学科内教师之间的示范作用。首先,我们要求教师在“求稳、求实、求活、求效”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在编制实验计划和推进程序上确保“三性”:可行性、针对性、适用性,在实际工作中确保“四个协调”:与整体工作协调,与其它课题实验协调,与教学内容协调,与两个特色学校(市“艺术教育试点学校”和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创建协调。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投入实验。在一阶段实验后,学校指导小组和教科处通过实验小组内教师间的活动课汇报展示和每学期全校常规的实验成果验收,从中推出精品。在实验教师中作示范推广展示,供作示范的有活动课的课型模式、活动课的方案设计、活动过程构想、活动主题的确立、活动评价方法和活动相关的档案记录样式等,让全体实验教师在实验中有借鉴,在借鉴中有创新有提高。仅2003年春季,我们组织了活动课示范活动四次,推出优质示范课二十六节,档案(指导方案、记载、评价记录档案)展示四次,推出设计科学、有创意又适用的设计记录和指导方案四十余种,共三百多份。从2003年5月开始我们又挑选了部分优秀教师参与实践,现在实践教师已达到40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觉得全面尝试的时机已经成熟,从2003年5月份开始,由实验转向实践,正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至现在每个实验教师组织开展的实验活动频率相当高,其活动涉及到人物访谈、科技制作、社会调查、艺术创作、科技实践等,学生活动的踪影由课堂到室外到社会的不同角落,七个月时间,他们从学生手中收集到的活动记录表或访谈记录、写实作文、活动报告、反思评价万余份,收到学生制作的工艺品、书画作品等近两千件。整个实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4.多方结合,形成纵横联动研究网络。为了使课题实验向纵伸发展,我们注重了多方结合,逐步形成了横纵交错、联动研究的网络结构。

一是注重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比如:初一数学课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一(5)班兰智老师在课堂上就为学生们准备了一袋大小均匀颜色为青、黄两色混合的豆子5公斤,怎样估计它们当中青豆与黄豆各约占多少公斤。学生们自愿组成研究小组,讨论方案,并且进行了具体的分工,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研究成果。它们的研究方法令看课的教师们大开眼界。其中有一位学生说:“最为准确的是将青豆与黄豆全部一一分开,要是人工分检则废时废力,没长眼睛的淘沙机能分离普通沙子和铁沙,我们今后能否发明一种能识别颜色的机器,将它们分开不就行了。但现在我们只能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办法,看样本中青豆与黄豆各占的比例,然后再计算总体中青豆与黄豆各约占的重量。”你看多好的想法,联想多丰富,思维多开阔,今后教师若再重视引导,说不一定明天就是一个发明家。

二是平常研究与假期研究相结合。我们的研究不只是局限于平常上课期间,在假期同样没有放松创新研究活动。去年寒假,学校教科处要求每个实验教师各组织若干个小组开展一至两个课题的研究,效果显著。如以三(8)班袁盼同学为组长的五人小组确定的研究课题为“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状况”,他们调查了四个乡镇、16个村组、5个厂矿企业,访谈了上至乡镇长,环保局长下至小学生,近300人,撰写题为“农村环保不容乐观”的调查报告,对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向有关部还提出了很好的合理化建议经过反思,还向全校发出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倡议。 

三是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结合。在课题研究时有些涉及到高年级理化等理论知识的课题,低年级学生就无法开展研究,这样共同一起开展创新研究,就弥补了相互的不足,实现突破。比如:去年十二月以三(3)班王定周同学为组长,由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各三名学生组成的研究小组,参加了“学校锅炉烟囱有多重”的主题活动,初三年级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实地测量烟囱的高度,初一年级学生计算它的圆管的体积,初二年级学生计算铁的质量,他们组成一起就完成了这个课题的研究。这样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还向大哥大姐们学到了不少知识。

四是学校基地创新与校外基地创新相结合。校内有图书室、实验室、电教室、音乐室、微机室,光这些还不够。在校外,我们的基地有乌云山、屏峰两个生态茶园,有溪坪良种场,有毕升森林公园,有自来水厂,这些都是他们开展课题研究的空间,他们的知识领域就在这些地方得到拓展,他们的能力就在这些地方得到创新。

五是教师创新与学生创新相结合。和在课堂内一样,课题研究中教师是促进者,研究的主体仍是学生。例如:李定章老师设计的“炒菜”活动指导方案,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联系起来,将生活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将知识运用与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整个活动过程按“清洗——准备——制作——收束——解说——自我评价——整体评价”的思路展开,特别是让学生在说明炒菜程序要求,火候掌握,生熟程度上,都由学生用知识作解说,让观摩活动课的专家无不惊叹,专家的评价是这堂课“融知识性、常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此类打破传统上“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的活动课,可谓形式各样,自成特色。

六是把特长培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学校一方面狠抓常规教学规范,促教学成绩稳步上升,同时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狠抓学生的特长培养,创办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活动传统。办好“三节两刊”。“三节”:一是集音乐、美术、书法为一体的艺术节,在每年的四月、十月举行。艺术节期间,常常是学生自编自导的文娱节目,精彩纷呈,学生自己设计,亲手举办的手抄报花样翻新,通过书画展推出了一批又一批艺术新人;二是五月、十二月举行的春秋两季运动会,已确定为学校体育节,它一直延续着红中展示学生运动素质,大力弘扬奥运精神、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三是元月、六月的科技节也逐步形成特色,“普及科学知识,举行手工制作比赛,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科技节的主旋律。

“两刊”: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每月一期的校报《映山红》,它是育人的摇篮,创新的网站;二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每学期教研一刊《创新之窗》,它是教师交流的园地,成果展示的空间。

正象我们的校长丁新权同志常说的一句话:“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六、实践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由于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通过机制激励教师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群体协作实验精神。多形式、多特色的课外活动精彩纷呈。在实验中,我们也深感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活了教师的教学,活了学生的思维,活了课堂,也活了校园。”

 1.挣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与校园。课题实验让一些长期习惯于三尺讲台的教师惊奇地发现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书匠”永远教不出那设计精巧、想象奇特的“未来太阳能家用供电设备”,教不出“叙写生动,富有真情实感”的山乡札记,那些关在教室里的孩子,他们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是无法激发出来的。

肖军老师结合初三数学课中有关“利率、利息”知识的教学安排了一次活动课,变抽象的灌输说教为由学生调查询问,得到真实、直观的感性认识,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到银行、信用社和农户,带回了有关知识的领悟,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有一个学生在调查汇报后这样总结:“从存款利率的下调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通过这一方法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贷款利率的下调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是为了方便群众从事经济投资,搞建设,最终刺激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在经济调控上的灵活性和务实性。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得到激发,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又如姜涛老师在英语活动课中,以一次“生日集会”为主题,活动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体现出“亲情、友情”,让知识性与趣味性和谐统一,达到了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课堂的占有者是学生,从主持人、小寿星扮演者,前来祝福的同窗好友全是学生,教师只是活动的一员。沈小亚老师的一堂“家乡情怀”活动课,学生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英山的风土人情,物产风貌,地方特产,名人轶事,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优美清新的文章,教师的精力主要用在指导方案的设计上,课堂则成了学生活动的空间。这些活动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作了更为具体、实在的诠释。

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素质的提高。通过以“发展”为主线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兴趣,改变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能力提高了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芮小满老师的一堂“应聘”模拟活动课,将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面超前引入课堂,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参与意识、责任感”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活动课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天地,也是他们陶冶情操,增长见闻、丰富知识、培养能力的乐园。

3.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近年来的科研活动,培养了一支科研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本上实现了教师队伍的优化,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越来越多的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学校有一人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有一名教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十一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一人被评为省级教科研先进个人,十五人被评为县级教科研先进个人,教师在撰写论文、优秀教案、优质课等方面,先后有二十多人次获部级奖,获省、市、县级奖达壹百多人次。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教学成绩也得到了飞跃性的提高。中考成绩年年攀升,学科竞赛成绩也有较大的提高。我校2001年中考考取黄高5人,一中50人。2002年考取黄高1人,一中45人。2003年考取黄高 1人,一中50人。2004年考取黄高1人,一中51人,在全县引起轰动效应。学校多次在省市级教科研工作会议上交流经验。2004年5月学校评为全省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先进单位,12月评为黄冈市办学水平先进单位,同时高标准、高规格通过市级示范学校验收。

课外活动论文第7篇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虽然还不太普及,但是,从我们的初步实践中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对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确实是大有可为的。

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语文能力

在学习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狱中联欢〉〉着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看电影或电视〈〈红岩〉〉,看后组织学生讨论,谈看法,谈感想,谈收获,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成文章,在墙报上发表,在同学中阅读。这样,既使学生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培养了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和鉴赏等语文能力。

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为结合教学,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伟大的中华”为主题的红领巾读书会,在现有的教学软件中,挑选了“北京”,“万里长城”,“大运河”等课件,在队会上演示讲解,通过直观的展现,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历史知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有效地激发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进行基本训练和智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