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合集7篇)

时间:2023-03-10 14:59:04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第1篇

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对音乐学习的高效性起到关键作用,音乐记忆的培养是提高视唱练耳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多视唱练耳能力低下的学生在音乐记忆技巧上存在问题。本文通过探讨音乐记忆在视唱练耳学习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增强音乐记忆的方法,让学生经过练习后,掌握音乐记忆的技巧。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视唱练耳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音乐记忆与视唱练耳的关系

(一)音乐记忆是视唱练耳学习的基础

音乐记忆指的是凭借对音乐现象的感知在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状况下,在脑中呈现出的音乐映像。音乐具有瞬时性和流动性,音乐记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将大量的音乐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在音乐学习中,音乐记忆可以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视唱练耳作为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如果没有音乐记忆能力的辅助,学生就不能区分音程、和弦和音高,也无法发现在视唱过程中的音准问题,不能将听到的节奏迅速记录下来。因此,没有音乐记忆,视唱练耳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二)音乐记忆的培养和视唱练耳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音乐记忆能力可以促进视唱练耳的学习,按照记忆的规律来培养视唱练耳的能力也可以提高音乐记忆。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促进音乐素养的提高,而音乐记忆能力是提高音乐素养的关键。由此可见,音乐记忆能力和视唱练耳能力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

二、音乐记忆在视唱练耳学习中的应用

(一)选择经典的曲目进行讲解

经典的曲目是那些能够有助于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曲目,音乐专业的视唱课本中有很多带有民族色彩的曲目,有些曲目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因此,在视唱练耳的学习中,老师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合理选择曲目让学生练习。

(二)采用泛唱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调式的记忆能力

在视唱练耳的学习中,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调式是不科学的,学生可以结合音乐作品分析调试的共性和个性,用听觉去区分调式的特点,从而提高音乐记忆。音乐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精唱环节会耽误很多的课堂时间,因此,在音乐课堂上采用泛唱的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掌握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增强对调式的感知能力,从而增强音乐记忆。视唱练耳的学习要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泛唱,增强学生对调式的记忆能力,音乐记忆系统可以得到有效的巩固。

(三)采用模唱方法促进视唱练耳的学习

模唱指的是学生用唱的方式把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声音材料辅助听觉器官提高音乐记忆的方法,再从瞬时的记忆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过程。模唱的过程虽然比较短暂,但是却实现了对声音信息的识记、对信息的编码、加工和存储。对音乐材料的不断重复可以增强音乐记忆。

(四)在视唱练耳学习中提高节奏听写能力与音乐记忆技巧

在视唱练耳学习中可以进行组块和节奏听写,组块是瞬时记忆中对信息进行编码的一种方式,是瞬时记忆的单位,提高组块的水平,优化组块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音乐记忆。组块对音乐记忆具有扩容性作用,可以提高音乐节奏能写的效率。在瞬时记忆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凭借长时记忆获得的知识,对瞬时记忆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提高音乐记忆能力。在听写节奏时,很多学生的反应比较慢,利用组块策略提高节奏听写的效率,在获得主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迅速识别、熟练记忆曲谱的能力。

学生在进行节奏听写练习时,节奏听写的材料变化很大,因此,学生要掌握听写材料的规律,熟练掌握常见的节奏类型,就可以提高节奏听写的效率。增强对常见节奏类型的记忆能力,确保常见节奏类型可以储存在记忆库中,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节奏类型,老师可以借助图式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第2篇

[关键词]音乐记忆 视唱练耳 应用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079-01

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对音乐学习的高效性起到关键作用,音乐记忆的培养是提高视唱练耳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多视唱练耳能力低下的学生在音乐记忆技巧上存在问题。本文通过探讨音乐记忆在视唱练耳学习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增强音乐记忆的方法,让学生经过练习后,掌握音乐记忆的技巧。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视唱练耳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音乐记忆与视唱练耳的关系

(一)音乐记忆是视唱练耳学习的基础

音乐记忆指的是凭借对音乐现象的感知在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状况下,在脑中呈现出的音乐映像。音乐具有瞬时性和流动性,音乐记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将大量的音乐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在音乐学习中,音乐记忆可以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视唱练耳作为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如果没有音乐记忆能力的辅助,学生就不能区分音程、和弦和音高,也无法发现在视唱过程中的音准问题,不能将听到的节奏迅速记录下来。因此,没有音乐记忆,视唱练耳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二)音乐记忆的培养和视唱练耳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音乐记忆能力可以促进视唱练耳的学习,按照记忆的规律来培养视唱练耳的能力也可以提高音乐记忆。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促进音乐素养的提高,而音乐记忆能力是提高音乐素养的关键。由此可见,音乐记忆能力和视唱练耳能力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

二、音乐记忆在视唱练耳学习中的应用

(一)选择经典的曲目进行讲解

经典的曲目是那些能够有助于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曲目,音乐专业的视唱课本中有很多带有民族色彩的曲目,有些曲目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因此,在视唱练耳的学习中,老师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合理选择曲目让学生练习。

(二)采用泛唱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调式的记忆能力

在视唱练耳的学习中,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调式是不科学的,学生可以结合音乐作品分析调试的共性和个性,用听觉去区分调式的特点,从而提高音乐记忆。音乐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精唱环节会耽误很多的课堂时间,因此,在音乐课堂上采用泛唱的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掌握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增强对调式的感知能力,从而增强音乐记忆。视唱练耳的学习要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泛唱,增强学生对调式的记忆能力,音乐记忆系统可以得到有效的巩固。

(三)采用模唱方法促进视唱练耳的学习

模唱指的是学生用唱的方式把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声音材料辅助听觉器官提高音乐记忆的方法,再从瞬时的记忆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过程。模唱的过程虽然比较短暂,但是却实现了对声音信息的识记、对信息的编码、加工和存储。对音乐材料的不断重复可以增强音乐记忆。

(四)在视唱练耳学习中提高节奏听写能力与音乐记忆技巧

在视唱练耳学习中可以进行组块和节奏听写,组块是瞬时记忆中对信息进行编码的一种方式,是瞬时记忆的单位,提高组块的水平,优化组块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音乐记忆。组块对音乐记忆具有扩容性作用,可以提高音乐节奏能写的效率。在瞬时记忆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凭借长时记忆获得的知识,对瞬时记忆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提高音乐记忆能力。在听写节奏时,很多学生的反应比较慢,利用组块策略提高节奏听写的效率,在获得主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迅速识别、熟练记忆曲谱的能力。

学生在进行节奏听写练习时,节奏听写的材料变化很大,因此,学生要掌握听写材料的规律,熟练掌握常见的节奏类型,就可以提高节奏听写的效率。增强对常见节奏类型的记忆能力,确保常见节奏类型可以储存在记忆库中,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节奏类型,老师可以借助图式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三、结语

音乐记忆与视唱练耳学习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在学习视唱练耳时必须遵照音乐记忆的规律,提高音乐记忆力。音乐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视唱练耳技能时非常吃力,不能采取高效的记忆方法来记忆节奏,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泛唱的方法,促进视唱练耳的教学,让学生从听觉、旋律和节奏等方面加强记忆,从而提高音乐记忆。老师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按照记忆规律促进视唱练耳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齐迹.探究音乐记忆在视唱练耳学习中的应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1(10).

[2]焦莉,石杨.探究音乐记忆与视唱练耳学习的关系[J].山西青年,2013(22).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第3篇

赖以依存的生理基础

人作为具有复杂思维能力的高级生命体,其心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是健全、健康的鲜活机体。只有通过这些生理器官的系统运转,最终才能转换成为丰富多彩的思维功能,而大脑就是包括记忆在内的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人类对于记忆力的认识和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将这一心理现象归功于“记忆女神”,后来随着科学意识的萌芽,先后出现了包括记忆在内的心智能力源于大脑中液体的储存、运行的观点和记忆是蜡丸模型等学说。这些源于物质的假说到了18世纪逐渐被神经学知识所代替。后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的确立,记忆源于大脑皮层活动的观点得到了很长时间的广泛认同。其间,通过生理解剖实验,证实了一种名为“海马体”的物质对人的记忆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进入20世纪以后,以单一的神经部位或神经机制来诠释记忆心理则遭到更多学者的质疑,多重记忆结构、内隐记忆等研究成果普遍认为记忆不是单一的历程,神经系统也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构。大脑功能区位化虽然有一定的生理解剖实验的支持,但是,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和神经活动与行为的对应变化是当代思维科学的重要成果。今天,关于记忆的研究仍在深入进行,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当前的研究成果认为:“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它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而它的生理机制则是大脑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形成暂时神经联系所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经过强化而得到巩固,当再现时,旧的痕迹被激活,于是便完成了从生理到心理的过渡和转变。

人的大脑是高度精密而复杂的有机生物体,有100亿个以上的脑神经元处于待命工作状态。它们可以使“记忆”成为一种能动的自适应神经活动过程。这种保持痕迹的能力,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提取,于是便形成了记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倾向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诠释记忆心理活动,并将这个过程划分为“编码──存储──提取”三个阶段。它们的结构模式如下所示:

输入 编码 存储 提取

可记忆的感知信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记忆的这种心理结构包含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层次。其中感觉记忆属瞬间记忆阶段,是引起人注意的外界感知信息进入感觉通道,以感觉映象形式作短暂地停留;短时记忆是将得到注意和复习的一部分信息,经过感觉记忆编码操作后形成的;而长时记忆则必须是经过进一步编码,使新信息架构和已有信息架构融合为一体,并与个体经验建立了牢固的联系,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提取再现的记忆。从生理机制方面来看,脑皮层和脑皮下组织之间的闭合神经环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神经元神经突触结构变形,神经元胶质细胞增多和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数的增多,体现了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过程。重复的神经冲动导致神经元突触的持久变形,体现了长时记忆的生理机制。所以,记忆的提取是脑神经生理机制变形的重新激活,同时也是记忆的强化和巩固。这就是建立在生理学基础上记忆心理的实质。

音乐记忆的主要特征

音乐记忆是指过去积累的音乐经验在大脑中的反映,也是一种音乐心理活动过程。由于音乐是通过特殊音响传播和通过听觉感知的艺术门类,因此音乐记忆主要是听觉记忆。当在人们聆听音乐、体验音乐的时候,旋律、节奏、节拍等表现手段所构成的音乐信息便向脑神经元输入传递,通过识记形成初步的感觉记忆。如果要将这种感觉记忆的效率提升,就必须通过有意识记对感知材料进行编码、存储,使之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以便完成对音乐信息的随时提取。

音乐记忆有着宽泛的内涵,主要包括纯听觉记忆、视听觉记忆、歌词语言记忆、情绪体验记忆、动感记忆等。所以,有关音乐知觉的、认识的、情绪的和运动的各种经验,都可以成为音乐记忆的对象。如单音记忆、旋律记忆、和声记忆、乐汇、乐句和歌词的记忆、音乐学习和表演时的情感记忆等。上述音乐记忆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对现实音乐的种种记忆,除此之外,在想象过程中对某些音乐内听觉的记忆(如进入创作过程时,对所酝酿音乐主题的内听觉记忆)也是一种特有的音乐记忆。

音乐记忆是以具有乐音属性的音响为基本对象,因此根据其感受材料性质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审美记忆。机械记忆主要是对构成音乐原材料的记忆,如侧重音高、音长等要素的单音记忆,对各种节奏型的记忆,对和声、和弦的单个记忆等。这种记忆的对象本身虽是音乐的要素,也可以融入理解的成分,但由于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音乐,审美的因素比较单薄,必须通过有意识记才能完成,是学习音乐的一种训练手段。审美记忆是对音乐作品或对有审美价值的乐句、歌词的记忆,由于音乐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价值,能够激活情感,激发兴趣,其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动态规律,因此,具有形象感知的特点,在编码、储存和提取等过程具有流畅性、持久性。

音乐是聆听的艺术,虽然伴随音乐的视觉、运动觉可同时进入记忆,但是对音响的识记仍是实现记忆的基本前提。根据聆听者的参与态度可以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是有目的、有准备的对所听到的音乐进行编码、存储,主要用于音乐学习、创作、表演等活动中。无意识记是日常生活中在无意识状态下对所听到的音乐留下的记忆痕迹,并在以后可以提取。由于音乐具有悦耳动听和激发内心情感的艺术魅力,因此,无意识记往往也能够给人留下长时间的记忆,即使是那些对音乐技艺涉足不深的人,也往往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记忆效果。对某些音乐的“一曲难忘”现象,可以是有意识记,但是无意识记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因为音乐作为一种通过听觉感受的艺术美,其感染力直接驱动和强化着储存功能,深化着记忆痕迹。所以,音乐审美记忆具有高效率的优势。当然,无论是哪一种音乐记忆,其本身都存在着质量方面的差异。良好的音乐记忆应该具有记得快(速度)、记得多(容量)、记得准(准确)、记得久(时间)等四个品质。

音乐表象是音乐记忆重要的“内存”,也是音乐记忆的主要形式,因为对音乐的回忆总是通过表象来实现的。在感受、识记音乐的过程中,大脑所留下的痕迹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流动音响的印记,这种曾感知过的音乐直觉特征再现于大脑时,就形成了音乐表象。音乐表象是以内听觉体验的方式呈现的,它比较清晰、直观,特别是接触外部音乐信息之后的遗觉表象虽然短暂,但是印象鲜明生动。此外它还有一定的概括性,往往是乐句、乐段式的模糊再现,而不是单独出现某几个音的孤立映象。它是储存和提取音乐信息的中介环节,良好的音乐表象能力是长期记忆的必备条件。

在音乐记忆中,内隐回忆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内隐回忆是指非有意识地回忆先前已熟知的音乐,但是先前的音乐经验对当前的音乐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当前的音乐操作上。例如音乐创作活动就往往要通过内隐回忆来借鉴已有成功音乐的经验,尽管这种回忆是不自觉的下意识活动,但是心灵深处的内隐性链接和想象等发散性思维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使作品具有继承和创新的双重品格。长期流传的“熟背民歌三百首,不会作曲也会诌”就是内隐回忆功能的最好总结。

音乐记忆的基本策略

音乐记忆作为一种心理活动能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遗传的、非遗传的先天性超常音乐记忆力,在中外音乐史和现实生活中,都是有目共睹的。这种音乐智商的个性化特征,无疑给音乐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有意义课题。但是,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记忆生理机制和心理过程是共性大于个性。长期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也证明:和所有的心理能力一样,音乐记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培养而逐渐得到提高的。因此,建立在上述理念前提下的音乐记忆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音乐记忆作为一种智力性心理因素,它的运转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整个心理机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对音乐记忆心理的协同、激励效能,乃是重要的根本策略。其中,与音乐记忆有密切关联、有促进作用的心理过程的结合运用尤为重要。诸如:

──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需求心理,可以促使大脑进入高度兴奋状态,处于这种舒畅心情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不仅对音乐信息感受的痕迹深,而且储存的时间长。

――音乐注意是对音乐对象专一、集中的心理过程,在学习、欣赏、表演等接触音乐的过程中,注意全力以赴,思想高度集中,将可以进入有意识记,其效果大大优于注意力不稳定的记忆效果。

――音乐有时需要机械记忆,但是如果能够融进理解因素,将对音乐的认识从感性提升到理性,无疑有助于记忆的加深。如理解音阶的全音半音关系,就可以帮助音高的记忆;理解音乐的内容,就能够加强对音乐的情绪记忆。

──心理动机是音乐行为的精神本源,这种有目的、有追求的努力方向,可以激发对音乐的学习欲望,也是调动一切积极心理因素的原动力。明确的音乐学习动机能够强化脑神经对音乐感知的深度,是提高记忆效率的有利条件。

音乐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当上述心理因素协同参与对音乐信息记忆的时候,才能优化记忆心理,获取良好的记忆力。

当然,音乐记忆心理只是主观的潜能,它必须参与到音乐学习等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效地释放,也才能转化为增强音乐记忆的实际效果。因此,下面一些具有操作性质的行为策略则是提高音乐记忆力的有效操作准则:

――重复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对增强音乐记忆起着关键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听了一遍音乐就能够准确记下来的天才是寥若晨星的。在音乐学习、演唱、演奏等活动中,必须通过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练习(复习),才能加深音乐信息的痕迹和保持时间。因此,多听、多唱、多实践就成为音乐记忆最基本的获得手段。“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谚语,就是成功经验的总结。当然,重复并不是机械的无目的的无限次反复,除了要调动各种心理的协同功能外,还应该讲究复习的方法,例如要科学地分配时间,坚持天天按时练,不能一曝十寒,因为实践经验证明: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早晨复习优于晚上复习。俗话说“三天不唱口生,三天不练手生。”虽然主要指的是音乐技能训练,但是其中也体现了音乐记忆需要长期重复的道理。此外,在复习时,还要注意把听和唱结合起来;将乐(歌)曲的整体复习和部分复习结合起来;把歌谱的复习和歌词的复习结合起来。总之,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重复练习,才能优化音乐记忆。

──运用视觉加强记忆。音乐虽是听觉艺术,但在很多情况下,是在视觉参与下完成的。这种视听觉的综合感受,具有互补完形效应,通过视觉可以联想起相对应的听觉心理痕迹。除了看乐谱可以帮助记忆音乐、看文字歌词可以帮助记忆唱词之外,观赏音乐演出及其音像制品(VCD、DVD、电视、电影等)都有助于音乐记忆的加强。在这方面,成功的实践范例还可举柯达伊教学法中使用的柯尔文手势法,这种由教师运用七种不同手势和位置来提示七个唱名音高的教学法就是通过视觉形象诱导对音高的回忆,由于先前各种手势与相对应唱名读音、实际音高在学生大脑中已经建立起神经暂时联系,所以在以后的应用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手势进行读音和音高的演唱,这实际上就是通过视觉来帮助音乐记忆所产生的心理功效。

──通过运动觉加强记忆。音乐来自生活,音乐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器官和肢体运动中完成的,尤其是器乐演奏更是如此。通过特定的形体动作来唤起相对应的音乐体验,激活听觉记忆,也不失为一种强化记忆的手段。例如在合唱和合奏中,指挥的形体动作必然对合唱合奏者产生激发歌词和旋律的回忆,其中既有音乐本体的记忆,也有音乐情感体验的记忆。再如著名的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将人体作为一件特殊的“乐器”,借助节奏引起大脑与身体之间的交流,使身心都投入音乐中,在准确和生动地理解、感受音乐的同时,也极其自然地加强了对音乐的记忆。

――利用物质材料帮助记忆。音乐虽然是精神文化产品,但是它的传播却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中介。学歌要有歌谱,练琴要有乐器……这是极其简单的道理。但是,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特别是音乐教学中,都可以(也必须)通过某些物质材料的应用来达到帮助记忆的目的。作曲家的创作灵感萌发了一个音乐主题,便立刻要在谱纸上记下来。歌唱家、演奏家必须通过歌谱、乐谱来强化自己对歌词和音乐的记忆。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教具的使用,都具有帮助学生音乐记忆的作用,尤其是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必须通过各种形象化的图片、图表、模型、乐器和音像制品来感受音乐,同时也在寓教于乐中加深了对音乐的记忆。所以,如何创造性地运用物质材料来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自然,对音乐记忆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探讨也在不断地深入,许多成果给了我们智慧的启迪。现在我们虽然还没有能够完全揭开音乐记忆的神秘面纱,但是,长期大量的音乐实践(特别是音乐教学实践)已为我们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通过上述概括性的探讨,以期将此研究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探索学习与记忆的生理基础》,梁庚辰,台湾《科学月刊》191期。

3.《记忆心理学》(第二版),杨志良等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记忆术》(日),南博著,宋金明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第4篇

论文关键词:音乐记忆,音乐教育,模唱,体态律动,感知觉,美

一、 以模唱的方式,训练听觉记忆

大多数的音乐教学活动开始并非识音符、拍节奏,而是由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的教唱,这种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教学方法看似很原始,但事实上此种“回声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记忆积极性。在一般情况下,新学的乐曲,教师一开始的领唱分句时间控制在:学前儿童在1-6秒,学龄儿童在3-15秒,此时,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听到的音响快速编码进入感觉记忆。接下来,教师将分句组合成乐句进行模唱,使记忆内容经过重复的过程有所扩大,得到加强,这时,经过复述的乐句,进入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约5-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存储在短时记忆里的信息大约在30秒之后开始消失,除非这些信息在30秒的周期内得到有效的加强。最后,学生可以自己从头至尾完成对整首乐曲的记忆,便进入了长时记忆。

以模唱的方式训练听觉记忆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法中都有所体现。为提高听觉记忆,在具体的操作中,依不同的对象,模唱的初始长度可以从一开始的两小节逐渐扩展到四小节、八小节,完整的乐句甚至整个乐段。在模唱的分句时要顾及乐思或乐句的相对完整,结构平衡,以培养学生对音乐句法、秩序和结构的美感体验。

二、体态律动--用身体来体验和表现音乐,运动记忆、视觉记忆、审美记忆与音乐记忆相结合。

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对其后发展起来奥尔夫、柯达伊等诸多教学法都有所启发和借鉴。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情绪转译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 体态律动的目的是通过音乐与身体动作的结合,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及其敏锐的动作反应,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笔者认为:体态律动对音乐记忆的强化功能和协助作用效果突出。原因有三:

(一)、以听觉记忆为主,视觉记忆与运动记忆的参与,使得对音乐的审美记忆被增强。

和着音乐的体态律动从原始的音乐起源开始,就将音乐记忆与运动记忆联结在一起了,它们关系密切。肢体的运动能够刺激大脑皮层更加活跃的活动,使得记忆更为深刻。听觉记忆容易转瞬消逝,而运动记忆却能够协助音乐记忆,使它存储的更为长久、清晰。在这种情况下,听觉记忆不再孤立,有了相应的运动记忆和视觉记忆的参与,对音乐的审美记忆就会更加深刻、准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多重感官来记忆音乐,用“耳”来感知音乐;用“眼”来观察音乐美感在肢体上的细微表现;用“身体”动作来体验和表现对音乐的感受;用“脑”来分析和记忆音乐,强调运用多感观的协调运作。在听觉记忆、视觉记忆、运动记忆的多重工作下,音乐记忆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提供了新的提取方式(通过对动作的回忆提取音乐要素)。

在提取过程中,当回忆一段音乐受阻时,记得当时的体态动作,就能唤醒相应的情绪、情感;音乐要素不断重现,使得音乐记忆得到连续。

(三),提高了对音乐学习的审美情趣和记忆兴趣。

通过体态律动,主体以不同的肢体运动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这种音乐活动不仅对音乐的情绪、情感有所深化,而且对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织体、曲式结构等都要在肢体上有相应的表达,快乐的音乐活动促使儿童在听觉上更加积极、主动,尤其激发年幼儿童对音乐学习的审美情趣和记忆兴趣。

因此,体态律动能够强化音乐记忆,加入体态律动的音乐记忆比纯听觉的音乐记忆更加深刻、持久,而且在美感的表达上也更为生动。

三、 对音乐要素分析、强化、实践、创新,使之得到内化,音乐记忆从对感觉的记忆上升到

对感知觉的记忆。

要深入的理解音乐和记忆音乐,掌握、熟悉音乐的各个要素是必备的条件。每一种教学法都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对音乐要素进行练习。通过听觉,以儿歌、游戏等儿童喜爱的方式感知和强化各音乐要素;在熟悉音乐要素后,再以音乐实践和创新来内化它,激发音乐学习的兴趣并增强音乐学习的成就感,这些都是音乐教学法的重要手段。

对音乐感的记忆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只是对感觉层面的记忆,所以一般比较模糊、易错、存储状态很不稳定,此时教师会针对音乐要素编排儿歌、游戏、音乐社交活动等,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对音乐要素由感觉上的深入体验,上升到知觉层面的深刻理解。对知觉的记忆可以建立在已有的各种知觉经验之上,它们经常得到重复和巩固并长久、稳定的储存在长时记忆里。在感知觉上都对音乐要素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这时,学生就会乐于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参与到音乐的演奏、表演中来,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将音乐感知内化、记忆,变成学生自己拥有的音乐能力,此时对于音乐要素的记忆就会在音乐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从感觉上升为感知觉,深深地记忆在大脑里了。因此,有了感觉和知觉的共同参与,就可以将听觉记忆、逻辑记忆、语意语词记忆等联合起来,加强对音乐的记忆,最有把握的音乐记忆是经过知觉参与、分析之后的记忆。

四、 音乐素材的选取贴近生活,体现本民族的音乐审美经验,易懂易学易记。

在各个教学法中都非常重视教学中音乐素材的选用。不仅选用艺术价值较高的音乐素材,而且注重贴近日常生活和本民族的语言特色。例如:柯达伊教学法在其教材中选用的音乐首推本民族音乐。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产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多用民间音乐素材,除了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从记忆效能的角度来说,使用本民族的音乐素材可以和主体的本民族语言,生活习惯、审美特点等彼此联系、互相渗透,使得音乐记忆自然发生,更快速持久。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第5篇

论文关键词:音乐记忆,音乐教育,模唱,体态律动,感知觉,美

一、 以模唱的方式,训练听觉记忆

大多数的音乐教学活动开始并非识音符、拍节奏,而是由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的教唱,这种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教学方法看似很原始,但事实上此种“回声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记忆积极性。在一般情况下,新学的乐曲,教师一开始的领唱分句时间控制在:学前儿童在1-6秒,学龄儿童在3-15秒,此时,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听到的音响快速编码进入感觉记忆。接下来,教师将分句组合成乐句进行模唱,使记忆内容经过重复的过程有所扩大,得到加强,这时,经过复述的乐句,进入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约5-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存储在短时记忆里的信息大约在30秒之后开始消失,除非这些信息在30秒的周期内得到有效的加强。最后,学生可以自己从头至尾完成对整首乐曲的记忆,便进入了长时记忆。

以模唱的方式训练听觉记忆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法中都有所体现。为提高听觉记忆,在具体的操作中,依不同的对象,模唱的初始长度可以从一开始的两小节逐渐扩展到四小节、八小节,完整的乐句甚至整个乐段。在模唱的分句时要顾及乐思或乐句的相对完整,结构平衡,以培养学生对音乐句法、秩序和结构的美感体验。

二、体态律动--用身体来体验和表现音乐,运动记忆、视觉记忆、审美记忆与音乐记忆相结合。

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对其后发展起来奥尔夫、柯达伊等诸多教学法都有所启发和借鉴。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情绪转译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 体态律动的目的是通过音乐与身体动作的结合,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及其敏锐的动作反应,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笔者认为:体态律动对音乐记忆的强化功能和协助作用效果突出。原因有三:

(一)、以听觉记忆为主,视觉记忆与运动记忆的参与,使得对音乐的审美记忆被增强。

和着音乐的体态律动从原始的音乐起源开始,就将音乐记忆与运动记忆联结在一起了,它们关系密切。肢体的运动能够刺激大脑皮层更加活跃的活动,使得记忆更为深刻。听觉记忆容易转瞬消逝,而运动记忆却能够协助音乐记忆,使它存储的更为长久、清晰。在这种情况下,听觉记忆不再孤立,有了相应的运动记忆和视觉记忆的参与,对音乐的审美记忆就会更加深刻、准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多重感官来记忆音乐,用“耳”来感知音乐;用“眼”来观察音乐美感在肢体上的细微表现;用“身体”动作来体验和表现对音乐的感受;用“脑”来分析和记忆音乐,强调运用多感观的协调运作。在听觉记忆、视觉记忆、运动记忆的多重工作下,音乐记忆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提供了新的提取方式(通过对动作的回忆提取音乐要素)。

在提取过程中,当回忆一段音乐受阻时,记得当时的体态动作,就能唤醒相应的情绪、情感;音乐要素不断重现,使得音乐记忆得到连续。

(三),提高了对音乐学习的审美情趣和记忆兴趣。

通过体态律动,主体以不同的肢体运动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这种音乐活动不仅对音乐的情绪、情感有所深化,而且对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织体、曲式结构等都要在肢体上有相应的表达,快乐的音乐活动促使儿童在听觉上更加积极、主动,尤其激发年幼儿童对音乐学习的审美情趣和记忆兴趣。

因此,体态律动能够强化音乐记忆,加入体态律动的音乐记忆比纯听觉的音乐记忆更加深刻、持久,而且在美感的表达上也更为生动。

三、 对音乐要素分析、强化、实践、创新,使之得到内化,音乐记忆从对感觉的记忆上升到

对感知觉的记忆。

要深入的理解音乐和记忆音乐,掌握、熟悉音乐的各个要素是必备的条件。每一种教学法都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对音乐要素进行练习。通过听觉,以儿歌、游戏等儿童喜爱的方式感知和强化各音乐要素;在熟悉音乐要素后,再以音乐实践和创新来内化它,激发音乐学习的兴趣并增强音乐学习的成就感,这些都是音乐教学法的重要手段。

对音乐感的记忆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只是对感觉层面的记忆,所以一般比较模糊、易错、存储状态很不稳定,此时教师会针对音乐要素编排儿歌、游戏、音乐社交活动等,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对音乐要素由感觉上的深入体验,上升到知觉层面的深刻理解。对知觉的记忆可以建立在已有的各种知觉经验之上,它们经常得到重复和巩固并长久、稳定的储存在长时记忆里。在感知觉上都对音乐要素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这时,学生就会乐于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参与到音乐的演奏、表演中来,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将音乐感知内化、记忆,变成学生自己拥有的音乐能力,此时对于音乐要素的记忆就会在音乐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从感觉上升为感知觉,深深地记忆在大脑里了。因此,有了感觉和知觉的共同参与,就可以将听觉记忆、逻辑记忆、语意语词记忆等联合起来,加强对音乐的记忆,最有把握的音乐记忆是经过知觉参与、分析之后的记忆。

四、 音乐素材的选取贴近生活,体现本民族的音乐审美经验,易懂易学易记。

在各个教学法中都非常重视教学中音乐素材的选用。不仅选用艺术价值较高的音乐素材,而且注重贴近日常生活和本民族的语言特色。例如:柯达伊教学法在其教材中选用的音乐首推本民族音乐。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产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多用民间音乐素材,除了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从记忆效能的角度来说,使用本民族的音乐素材可以和主体的本民族语言,生活习惯、审美特点等彼此联系、互相渗透,使得音乐记忆自然发生,更快速持久。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第6篇

内心听觉是一种音乐的心理现象,因此要探究内心听觉的形成过程,首先应该研究音乐听觉意向这种音乐心理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在感受外界事物的时候,外界的事物能够在人的脑海中留下一些记忆,这种记忆就称为意向。此后,虽然该外界事物已经不在眼前,但其印象仍然留在人的脑海中,并在适当的时候人的脑海中又会再次出现该事物的形象。人们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感知后产生印象,而这种印象使人能够进行想象。音乐的主要特征便是印象,在人们的脑海中显现出来的音乐绝大多数都是听觉意向。音乐是变化多样的,它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因此在人的脑海中所形成的音乐意向也具有很强的变化能力。同时,内心听觉和音乐意向两者是统一的,因此可以说,内心听觉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在人的脑海中形成意向并且最终产生作用的过程。形成内心听觉的最深远的目的便是形成优秀的听觉意向。由于演奏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所形成的音乐意向也是不同的。音乐刺激大脑时,人会产生对音乐的感知。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感知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二、钢琴教学中内心听觉的训练方法

(一)提高音乐感知能力。感知能力因人而异,每个人形成听觉意向的过程也是千差万别的。对音乐的感知包括对音乐的感觉及知觉,具体而言包括对音乐的强弱、旋律、节奏、速度等的感知。对于一个音乐学习者来说,音乐感知能力在音乐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钢琴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增强音乐感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针对钢琴教学及演奏的方法。在钢琴的教学与演奏中,学生首先应该练习节奏比较慢的音乐,逐渐感知音乐。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应该认真聆听音乐,在听的同时认真查看与之对应的乐谱,通过这种看与听相结合的方式,练习者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将会逐渐增强。

(二)提高音乐记忆能力。音乐刺激人的大脑并且在大脑中产生记忆,这就是内心听觉的听觉意向。音乐记忆能力的提高极大地有益于内心听觉的增强。在钢琴的教学与演奏中,可以通过背诵乐谱的方式来练习音乐记忆能力,同时结合无声和发声的训练,来提高练习者的音乐记忆能力。

(三)加强音乐想象能力。想象的过程就是人的大脑对已经拥有的印象进行改造从而创建出一个新的形象的过程。音乐想象力在内心听觉这个大的范围中是属于顶层的,音乐感知和音乐记忆相结合,组成了内心听觉这一个大的概念。在钢琴教学与演奏的过程中,练习者首先应该掌握好乐曲的节奏和曲调,才能开始音乐想象力的训练,同时结合乐曲的背景知识,对乐曲进行合理的想象,形成自己的感悟,并最终在演奏中将这种思考表现出来。

三、结语

增强记忆力的音乐第7篇

音乐记忆钢琴演奏

记忆力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重要环节,几乎所有的活动都需要记忆力的参与。对于演奏者来说,良好的记忆力有助于提高钢琴演奏水平。钢琴曲目有很多篇幅较长,要想完美地演绎出来,很多演奏者都采用背谱的方式。越是重大的演出,演奏者为了能充分发挥演奏技艺,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背谱能力。

音乐记忆是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音乐是无形的,由音高、音长、音强、音色、节奏等特质组成,记载于乐谱上的音符只能表达一种记忆的形式,需要多种感官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形成音乐记忆的主体。

一、音乐记忆的主要方法

钢琴属于定音乐器,背谱演奏曲目有很多规律可循。现代音乐记忆研究的成果丰厚,主要有以下几种音乐记忆的方法。

(一)感官记忆

人的感觉器官丰富,充分调动感官能动性可增强记忆的效果。音乐的声音、钢琴的音程关系、触键的感觉、节奏的把握,通过听觉、触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形成一个整体,以形成对音乐的记忆。

听觉方面的记忆对钢琴演奏背谱能力影响最大,钢琴演奏是听觉艺术,演奏者练习曲目时,可以视奏,先聆听乐曲的各种属性特点。水平较低的演奏者可先听取名家的演奏录音,感受大师对曲目的分析理解和处理,帮助自己对乐曲形成整体感受,从而建立起听觉记忆。钢琴演奏家古尔德在练习演奏曲目之前,喜欢听取其他钢琴家的演奏,从而在心中形成一定的音乐记忆,在自己演奏时,对乐曲又加入自己的理解,创作出具有古尔德风格的弹奏形式,使人过耳不忘。

视觉方面的记忆是所有记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人类的学习几乎都是从视觉开始的。在音乐记忆力培养中,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视谱习惯,读谱要认真细致,注意对乐谱中记录的各种符号,有很多优秀的钢琴大师就得益于此。钢琴家里赫特的背谱能力超常,他的演奏曲目异常丰富,他曾表示自己的曲目积累足可以开40场独奏会,再加弹40部协奏曲。这与他在练习演奏之前,细细品读乐谱不无关系。

触键的处理使钢琴的音色会有很大不同,这也是大师与普通演奏者的区别。女钢琴家罗莎琳·杜蕾克的触键被称为“天鹅绒般的触键”,可见其细腻的程度。触键的控制完全是运动觉的反应,这也需要不断地加强练习,在脑中形成印象,也被称为运动觉记忆。钢琴弹奏中,手部位置的移动、合理的指法运用、手肘和身体的移动都要有充分的配合,并详细记牢。

(二)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

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是记忆的两种基本方法,在音乐记忆中,只要运用合理就会收到良好效果。机械记忆适用于低年龄阶段和钢琴演奏水平相对较低的演奏者,不断重复的练习,逐渐脱离乐谱演奏。理解记忆对演奏技艺高超的演奏者非常重要,要对曲目的写作背景、风格、作家、写作时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充分认识;对乐曲的乐段、不同乐段的情绪、所要表达的音乐语言有充分理解,归纳总结出弹奏需要注意的地方,最终形成自己的演绎风格。理解记忆会加快背谱的进程,这也是很多钢琴大师有丰富演奏曲目经验的原因之一,他们对钢琴作品的理解更为全面、深刻,并且形成了良性的螺旋上升趋势。

二、综合协调感官记忆的方法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要努力克服遗忘,保存好练习成果。遗忘的特点是先快后慢,克服遗忘的办法是及时复习。想要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就要统合感官资源,形成音乐记忆的整体。

多种感官的协调配合记忆要优于单项感官的记忆效果。在一首乐曲的演奏中,听觉识记的效果是60%,视觉识记的效果是70%,视听结合运用的识记效果是86.3%。由此可见,音乐记忆中,应将多种感官记忆统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效果。

练习钢琴曲目的时候,要注意及时复习,强化已有记忆中的部分。记忆乐谱的时候,可以采用离谱背奏,默写乐谱的方式,积极调动各种感觉,形象地再现乐谱。在复习的过程中,还可通过各种形式,联想曲调中节奏的特点,每个乐句之间的关系,逐步完善对乐曲的理解,提高记忆的效果。

在练习曲目过程中,首先要认真读谱,分析乐曲的特点和乐段的感彩。其次,聆听大师的演奏,自己视奏,感受触键和指法的运用。最后,分析理解作品特点,借鉴他人演奏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视觉、听觉、触觉、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等记忆形式的统合。演奏风格确定后,视奏、离谱演奏、再视奏,完成这一循环,最终达到离谱演奏的目的。

三、训练音乐记忆力对钢琴演奏的作用

音乐记忆力对钢琴演奏来说至关重要,在多位钢琴大师身上,我们看到良好的音乐记忆力,给我们带来的不一样的听觉享受。钢琴家里赫特、鲁宾斯坦、霍洛维茨、古尔德,现代中国钢琴家刘诗昆、郎朗,都是记忆力超群、曲目众多的演奏大师。

音乐记忆力在钢琴演奏中作用意义重大,首先,使演奏者对曲目的理解更加深刻,演绎更具个人特点。背谱演奏的过程是一种对艺术作品理解的升华。其次,大大丰富了演奏曲目。一场钢琴演奏会或多场演奏会,需要合理的曲目编排,如果没有大量的演奏曲目难以达成,不断加强音乐记忆能力,使演奏水平不断提高,曲目众多、风格多样,提高钢琴演奏造诣。

音乐记忆在钢琴演奏学习过程中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是钢琴演奏学习道路上的铺路石。演奏者要充分利用多种感官记忆的协调配合,注重音乐记忆的训练方法,养成良好的音乐记忆力。相信音乐记忆力的训练定会让钢琴演奏更加完美。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音乐记忆分析》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514158)

参考文献:

[1]彭冉玲.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第一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3] 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388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4]林华.学琴日记(第一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6]友余.键盘上的奇迹——世界著名钢琴演奏艺术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