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直升机技术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2-15 09:05:52
直升机技术论文

直升机技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舰载直升机;信息化;维修保障

中图分类号:E2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178-01

0 引言

舰载直升机作为一种重要的武器装备,随着现代战争的需求,飞机系统及其任务系统的复杂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装备的可靠性(Reliability)、维修性(Maintainability)和保障性(Suppoability)的要求日趋迫切。美军在维修保障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各种信息平台,对维修资源实现优化管理与共享,对维修技术实现远程通信支援,以实现维修保障的各种目标。如何有效运用信息化维修保障技术,以最低的资源消耗,保持和恢复舰载直升机战术技术性能,保证部队作战训练任务的正常完成,是舰载直升机维修保障的根本目的。以往现场维修时,采用人工测试方式,由机务人员根据故障现象,利用图纸、简单仪器仪表和个人经验,查找故障位置,维修过程耗时长,对故障的判别不够准确。因此,为了提高舰载直升机维修保障能力,必须研究相应的信息化维修保障技术极其应用。

1 舰载直升机维修保障特点分析

舰载直升机由于经常远离基地执行海上作战、训练任务,海洋自然环境和舰船作战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舰载直升机维修保障具有以下特点:

①空间有限。保障人员、设施、设备与物资等集中在狭小的空间内,保障资源数量受到严格限制。舰艇存放条件受限,往往是多处存放,需要通过动态调度技术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作到菜单式管理,以增加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并按其使用频率分地点合理存放,对每项物资按功能用途登记装箱落实到人,从而满足面向作战的实时动态保障需求。②维修困难。舰船长时间远离基地在海上航行,舰载直升机需要面对各种突况随时起飞,因此要求机务人员完成的维修工作量比陆上大的多。目前舰艇上仅能开展基层级维修,作战训练任务结束后才可以进行基地级维修,维修保障过程中很多难题都无法得到基地的技术支持,维修难度有很大提高,对维修保障能力要求很高。③任务海区自然环境复杂。执行过程中面临“三高”(高温、高盐、高湿)现象明显,6、7月份季风季节扬沙天气增多,台风和高海况时有发生等复杂环境,对舰载直升机维修保障影响巨大。④任务时间长。飞机经常随航执行远海任务,航行时间长,维修保障技术难度大。

2 舰载直升机信息化维修保障技术

2.1智能BIT技术智能BIT是在常规BIT的基础上,针对常规BIT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的功能缺陷,将包括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模糊理论、信息融合等在内的智能理论应用到BIT的设计、检测、诊断和决策等方面,提高BIT的综合效能,从而提高舰载直升机战备完好性,降低寿命周期费用的理论与技术。

智能BIT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舰载直升机维修保障当中,例如为了减少飞机的BIT虚警,可以将AI技术引入飞机BIT和状态监控系统中,以提高BIT能力。美军已经利用AI技术将航空电子故障树分析器方案综合到飞机的航空电子系统中,在专家系统软件支持下,可以在机上直接把故障隔离到SRA,从而避免了虚警事件的发生。

2.2便携式维修辅助设备(PMA)PMA是英文PortableMaintenance Aids的简称,是在维修点上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通过采用PMA,可以使维修人员在工作地点根据维修作业和舰载直升机现状,实时地存取维修数据,为多个用户快速地提供可视化资料:使相关人员在作业期间接收详细的技术数据,为自动识别技术和电子化维修手段的普及应用提供远程支持:允许与舰载直升机进行直接通信,以便于故障的定位。对不具备嵌入式自动故障诊断和预计功能的舰载直升机而言,PMA发挥的作用尤其重大。

当飞机完成飞行任务返回后,由驾驶员报告飞机的故障及问题,并利用PMA下载机上数据存储单元的信息来确认故障,数据存储单元记录了飞机飞行中关键系统的数据,当这些故障信息报告被和维修工作项目下载到PMA中后,生成故障信息报告和维修工作项目,从而知道机务人员对飞机进行准确维修保障。维修完毕后PMA被送回维修控制中心,将维修数据存入信息管理系统中。

2.3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IETM舰载直升机的保障技术资料是其使用和维修保重的重要技术支撑。据美军统计,若技术资料保障及时,85%的任务可在第一时间内正确完成。因此,技术资料实现数字化,形成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对于提高舰载直升机机维修保障能力,降低保障费用具有显著作用。IETM包含了与舰载直升机的使用和维修相关的各种信息,使机务人员可以随时快速、方便地浏览、修改文件内容,提高舰载直升机的维修保障速度。

例如美军将F-16战斗机的技术文档制作成39片CD-ROM光盘;美海军“宙斯盾”(AEGIS)作战系统由于使用了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每年至少节约100万美元。

2.4自动测试设备ATE自动测试设备(简称ATE)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器件、电路板和子系统等测试的设备。ATE通用平台是一个可升级、参数化的测试平台,其目的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测试效果,以方便工具的调用,模块功能信息的熟悉,及时进行信息交流,为测试人员提供良好的测试环境,从而提高测试进度。

先进的ATE技术,能够将舰载直升机维修测试效率提高10倍以上,故障隔离效率提高30%,在其全寿命周期内节省测试维修保障费用20%以上。因此ATE已成为提高战斗力的高效武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美、法两国走在前列。

3 结束语

舰载直升机信息化维修保障技术还包括自动识别技术(AIT)、网络化远程维修技术、可穿戴计算机技术等。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微机电技术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系统复杂化、综合化的提高,舰载直升机信息化维修保障技术将向着覆盖整个飞机重要系统和关键部件的全面预测与诊断方向发展演变。

参考文献:

[1]张宝珍,曾天翔.便携式维修辅助设备及其在美军装备中的应用[J]测控技术,2002,21(1):55-59

直升机技术论文第2篇

【关键词】直升机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纵观直升机技术的多年发展历史,自第一代到第四代直升机,各项性能指标的进步均得益于直升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直升机各项技术的进步又离不开材料、加工、制造工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如今,直升机经典技术已发展成熟,为了满足特定使用需求,要求设计人员必须树立严谨的设计理念,掌握现代化先进设计技术,充分考虑到设计、制造、管理、成本等各方面因素,逐步提高我国直升机技术水平。

1.直升机技术现状分析

目前,全球直升机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军用及民用直升机市场需求,极大地推动了直升机技术的逐步发展和提高。为了满足军事作战需求,要求直升机具有多种作战功能,满足军事战术的需求;而在民用领域方面,直升机也有重要的应用,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因此,在研制新型直升机时,应关注装备的改进。就全球直升机技术而言,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总气动设计技术日趋精细化、综合化与集成化,具有满足客户各方面需求的总体设计能力;(2)新一代旋翼系统技术全面实现了视情维护,直升机桨叶拥有无限寿命;(3)综合隐身技术大幅提高,新隐身材料及设计技术有了新进展,有效减小了直升机的红外、雷达、目视及声学特征,满足了直升机的生存性能;(4)直升机机体结构日趋模块化,极大地简化了机体结构,有效减少了各种零部件的数量,有助于维修及维护工作的开展;(5)关键部位采用了复合材料,极大地提升了其适坠性与抗击性能,延长了机体寿命;(6)发动机技术油耗越来越低,功重比日趋增大,并装备了现代化监控、数控及状态监控系统,提高了其有效载重,有助于在高温高原环境下使用;(7)现代化航电系统及设备的应用,满足了信息共享、多路传输等需求,加之现代化夜视传感器的应用,使得直升机全天候作战水平大幅提高;(8)新型高速设计技术满足了直升机高速飞行及各项作战任务的需求。

虽然经多年发展,我国直升机设计、制造、试飞、试验等硬件水平已经达到中上水平,具有一定的研发、生产技术基础。但由于产业总集成效果差,产业支撑技术基础薄弱,还未形成成熟的自主研发技术体系,设计水平及技术含量不高。对于直升机产品而言,我国直升机行业已形成了以AC310、311、312、313、352等为代表的谱系,但是,在30吨以上的重型直升机方面几乎仍为空白,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时仍需借助国外先进重型直升机完成救助任务,国产直升机技术水平亟待提升。此外,目前我国能够在高温、高原环境下工作的直升机很少,必须加快适应高原条件的使用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及战略安全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直升机技术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无论是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材料加工方面,还是前沿、探索技术方面,均缺乏必要的自主创新能力。此外,由于工程经验缺乏,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还未完全建立各类数据库,缺乏前沿技术及预先研究,对直升机技术研发缺乏新思路、新方法、新工艺,严重制约了我国直升机技术的发展。

2.我国直升机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1创新旋翼桨毂

随着我国对直升机技术发展重视程度的日趋提高以及研发投入力度的逐步增大,近几年来,各种诸如反扭矩系统、整栋控制技术、新型旋翼技术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标志着直升机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更新换代,关键在于旋翼桨毂的创新。为了创新旋翼桨毂,未来我国必须加强无轴承桨毂设计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简化桨毂结构、降低成本,保证使用效果。就旋翼桨毂的结构而言,为了提高其强度、弯曲刚度,应加强单向复合材料的应用,确保桨毂保持较低的扭转刚度,充分发挥摆振、挥舞的功能。

2.2充分应用CFD计算法

无论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还是国内,在旋翼涡系及其周围气场流畅方面具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践试验研究。近些年来,我国在这一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为国产直升机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显示,CFD计算方法可准确地给定直升机旋翼四周气流的动力学特性,有助于科学计算直升机的动力特性,简化试验工作量。因此,未来我国直升机技术研发及设计方面还将对CFD计算方法投入大量的应用,以推动直升机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2.3解决直升机的震动问题

震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国产直升机技术发展的瓶颈,也是直升机技术研发、设计中的主要难点,主动减震技术的诞生及逐步完善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带来了曙光。主动减震技术的原理在于现代主动控制技术在控制直升机震动方面的应用,借助于现代主动控制技术,抑制机身对于直升机旋翼激振的响应,达到减少震动的效果。

2.4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

仿真技术也是推动我国国产直升机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助推力之一。通过在仿真设备中输入直升机的主要设计参数,对直升机使用效能进行定量计算及对比,就直升机总体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直升机设计方案专项分析评估报告。该方法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逐步成熟,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可观。为此,我国未来在直升机技术研发过程中,也应加强仿真技术的应用,以推动直升机技术迅速同国际水平相接轨。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必须加强直升机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加强直升机技术的研发力度,并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直升机技术,推动我国直升机技术迅速更新换代,逐步同国际水平相接轨。

【参考文献】

直升机技术论文第3篇

英文名称:Helicopter Technique

主管单位:江苏省国防科工委

主办单位: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1220

国内刊号:36-1141/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直升机技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工业行业;技术效率

中图分类号:F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7-0047-05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积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开始呈几何倍数增长,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在全球流量中占比52%,在国际排名中跻身第五位。与此同时,有关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提高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有学者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使发展中国家获取自然资源、扩大市场规模、获得战略性资产[1],并在资源联动效应、杠杆效应和学习效应联合驱动下寻求品牌、技术等竞争优势[2]。随后,大量的文献实证检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进步的关系[10,11,14],对工业行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却鲜有研究。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工业发展环境对工业行业提高资源使用配置效率,促进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更为迫切,有关对外直接投资与工业行业技术效率关系的探讨将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

大多学者考察了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OFDI带来的逆向技术溢出,这些研究得出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OFDI可以提高母国的技术水平。Kogut和Chang[3]发现日本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大都集中于技术密集行业,指出日本企业对美直接投资出于技术寻求动机,推测OFDI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Chang[4]进一步指出日本电子制造业对美国进行投资的主要动机是发展技术能力。Serapio和Dalton[5]研究了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发现这些国家通过在美国建立R&D机构或者收购当地的R&D机构来提高技术和创新能力。Braconier[6]对比研究了瑞典FDI流入和流出两种渠道的研发溢出,结果显示FDI技术溢出不显著而OFDI逆向溢出显著。Driffield和Love[7]以1984~1992年英国制造业部门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OFDI会导致逆向溢出效应但局限于研发密集度高的行业,而且还受到产业空间聚集的影响。王宗赐等[8]采用1999~2007年英国、荷兰、瑞士、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对美国制造业直接投资数据实证发现OFDI使外资企业获得东道国本地企业的技术溢出,且OFDI带来的溢出效应高于企业自身的研发。

新兴国家OFDI是否跟发达国家一样会带来逆向技术溢出呢?Chen[9]等运用2000~2008年433家新兴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投资面板数据分析OFDI溢出效应,结论指出子公司若在技术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就能提升母公司的技术能力。我国学者赵伟[10] 最先尝试研究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检验我国企业OFDI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指出中国OFDI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微弱的促进作用。随后,众多学者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进行了探讨,王英和刘思峰[11]选用1985~2005年数据进行研究,发现OFDI具有反向溢出,但是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弱于国内研发。陈恩等[12]的研究表明地区OFDI对本地区企业生产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王恕立等[13]指出OFDI显著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但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滞性。李梅[14]对1985~2008年全要素生产率、FDI和OFDI研发存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FDI存量显著提升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OFDI对国内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非常微弱。沙文兵[15]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考察了OFDI溢出对国内创新能力的影响,结论指出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专利授予影响较小,国内的创新能力主要由国内R&D投入决定。

除了研发存量以外,学者们认为OFDI的技术溢出也受到人力资本的影响,东道国是否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本直接影响FDI的技术溢出。Borensztein[16]创建了包含FDI和人力资本的内生增长模型。从此以后,在探讨OFDI逆向技术溢出时,学者们逐渐开始考虑人力资本的影响作用。陈岩[17]引入人力资本分析O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OFDI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对逆向溢出效应没有影响。李梅和柳世昌[18]使用AR模型来考察人力资本、OFDI对技术逆向溢出的影响,实证结果指出OFDI没有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人力资本对OFDI技术逆向溢出的影响不显著。蔡冬青等[19]考察了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得出我国OFDI存在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并且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对OFDI是逆向知识溢出,存在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由此可见,学者探讨OFDI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从刚开始单纯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扩展到加入国内研发存量、人力资本等影响因素。然而,实证指出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相当不一致,得出的结论有:OFDI没有提升我国技术进步[18]、促进作用不明显[10,11,14]、促进作用显著[12,13,19]。结论上的差异源于不同样本的选择、指标衡量方式的不同以及研究方法差异。因为中国OFDI的流量或存量上升幅度大,所以对于省际面板数据来说,用考虑到OFDI最近变化趋势的省际面板数据将会使结论更准确。

在这些研究当中,众多学者忽视的问题是不同行业的OFDI逆向技术效率提升具有显著差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OFDI对其技术溢出效果具有显著差异。另外,在考察人力资本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时,学者大多用受教育年限或者科技人员占比等来衡量,而忽视了制度因素和行业因素。资源行业人力资本对技术溢出的影响很可能不及高科技行业。制度环境将影响吸收能力,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因产权结构不同使得其在面对市场竞争约束以及技术学习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融资方式和政府支持力度大有不同,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技术溢出。鉴于最近出现的针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主要分析OFDI与生产率的关系,但很少有考虑工业行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本文试图扩展这方面的研究,除了国内研发存量、人力资本以外,将FDI、产权因素纳入模型中,区别于全要素生产率,侧重于考虑技术效率,采用2004~2010年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考察OFDI对工业行业技术效率的影响。

3 模型设定、变量和数据

31 模型设定

直升机技术论文第5篇

在机械制造工艺中,对机械设计进行合理化处理是确保机械产品质量的关键,而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规模,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对机械设计进行研究。从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入手,对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合理化机械设计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为我国的机械制造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合理化;机械设计

1机械制造工艺流程

从整体角度来对机械制造工艺流程进行分析,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1.1制造程序

这一步骤主要是将原材料直接制作成半成品,处理重点是对原材料的材质及材料的利用率进行规划。对于机械制造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位置,就一定要对材料的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只有提升机械制造工艺原材料的利用方式,才能真正降低生产成本。

1.2零件定位

在零件定位中,可以运用多种定位方式,而技术人员采用何种定位方式也会直接影响零件的质量。为了提升零件质量,技术人员要结合定位方式与零件的加工需求,按照标准开展零部件的加工工作,这也是增加机械制造企业产品销量的主要手段。

1.3技术程序

这一步骤是将制造工序中已经获得的半成品直接加工成符合客户要求的成品,技术程序的加工要求更精细,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更高。

1.4加工精度控制

技术人员在对零部件进行粗加工后,还要对半成品状态下的零部件进行细加工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加工的精度要求在于零部件的形状、尺寸及表面质量等因素,为了真正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技术人员需要利用误差控制措施进行合理选择,进而提升产品的精度。

1.5装夹

对零部件进行装夹是将零件直接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上,在零件的装夹操作中,技术人员要保证零件固定位置的准确性,在确定好位置后,技术人员还要利用相关设计对零件进行深层次的固定工作。

2机械制造设计工艺的基本原则

2.1综合性

从本质层面来说,合理化的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属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二者本身所属类别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也就产生了工作中的误差。基于此,技术人员要将综合性作为整个机械制造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总结传统机械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将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制造进行有机结合,以提升机械设计的整体质量。

2.2整体性

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合理化设计时,要先对机械设计的方案进行制定。在制定机械设计方案时,技术人员要遵循整体性原则,从机械制造工艺的整体入手,在确保各个部件合理的基础上,制定多个机械设计方案,从这些设计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作为机械制造的最终设计方案。

3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合理化机械措施

3.1提高设计标准化

制造工艺的核心是机械设计标准化,也就是在相对统一的设计标准中,保证技术人员设计的机械零件结构、规格达到高度统一,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机械制造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机械零部件的质量,这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技术人员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合理化设计时,一定要充分重视机械零部件的质量,按照国家标准实现标准化设计,以提升机械零部件产品的设计水平和使用性能,只有提升机械生产企业与机械产品的竞争力,才能真正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

3.2运用绿色制造工艺

技术人员在进行机械设计时,要不断尝试引入新的设计理念,改进传统的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认真贯彻落实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将机械设计与高新技术手段相结合。在机械制造企业运行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只有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才能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在保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的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人员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绿色材料的使用方面,从原材料及生产工艺两方面入手,共同保证机械制造与设计的系统化发展。

3.3提升加工精度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客观差异是一定存在的,技术人员应尽量减少客观差异,以提高机械产品的精准度为准则,分析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确定机械制造中存在的潜在因素,以降低差异,提高防范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工精度。提高机械产品的加工精度关键在于对夹具进行调整,技术人员应采用先进的测量工具降低误差值,确定误差产生的原因。目前,机械零件产品出现加工误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机械内部应力、热变形及系统应力等,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内部应力和热变形两大因素。提高加工精度的流程如图2所示。

4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关键在于要有针对性地对机械设计进行分析,对机械生产过程进行合理分析,这两方面的分析都与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合理化要求有关,因此,技术人员为了保证机械设计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机械制造工艺的实际需求,系统性地分析各制造工序的注意事项,改进设计方法,根据工艺水平合理选择机械技术,保证机械设计与制造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更好地促进机械制造工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丰.机械制造工艺课考核方式的探索[C]//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2013.

[2]说明[C]//2008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征文论文集,2008.

[3]胡迎春.《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探索[C]//2014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

[4]关于印发2008年《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有奖征文获奖论文名单及证书的通知[C]//2008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征文论文集,2008.

[5]倪森寿.《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设计》改革的实践与思考[C]//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2006.

[6]张志恒.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C]//2007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星火机床杯》工艺创新发展绿色制造节约型工艺有奖征文科技论文集,2007.

[7]叶文华,马万太.双语CAPP中机械制造工艺语言机器翻译研究[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03.

[8]王文,陈云升.一种新型车床回转夹具[C]//第八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1.

[9]王秀梅,王友林.试论增强《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的实践性教学[J].淄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1,(03):103-104.

直升机技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成效与经验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水稻种植事业的长足发展,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加强了对于水稻种植技术手段的完善以及发展。近年来,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技术凭借着低成本、易操作、效益高的特点而获得了相关部门的青睐,并获得了广泛的推广运用。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技术的内涵,并就该技术运行效果进行论述。

一、示范地点及内容

在论述水稻机械化穴直播种植的过程中,笔者以西南某省的万亩大坝的水稻种植为例进行相关的论述。在实际的种植作业过程中,机械穴直播面积40亩,水稻穴直播机械化高产试验2亩,水稻农机与农艺试验研究8亩,水稻机插秧面积30亩。而研究人员分别对各种植技术的效益进行对比研究。

二、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技术措施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水稻种植效益的提升,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加强了对于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技术的完善以及推广运用。关于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除草。为了确保水稻种植质量的提升,规避其他杂草对于土地养分的吸取,水稻种植户在借助机械化穴直播技术进行水稻种植的过程中,需要开展除草作业。一般情况下,种植户需要在整田前半个月利用除草剂、草甘磷对杂草进行喷雾操作,并等到杂草枯死之后再开展整田工作。

此外,由于杂草的种子往往早于稻谷而发芽,故而种植户需要在播种操作结束后的第三天开展第二次除草工作,进而实现了对于种植区域杂草的清除。

2.种子选择。此外,水稻种植单位以及人员在借助该技术进行水稻栽培的过程中,还需要科W的选择适应精量穴直播机的稻种。通过相关的实验分析之后,水稻种植区均采用了品种为“香早优2017”、“湘菲优785”以及“滇杂31”进行种植作业。

3.合理施用肥料。为了确保水稻在种植之后能够高效生长,种植人员需要对水稻种植区域进行合理的施肥。在水稻种植之前,种植人员需要向每亩稻田投入50千克的(N:P:K=15:15:15)复合肥。为了保障施肥效应提升,一般采用人工撒播的方式进行作业,并规避漏施、重施问题的出现。此外,当水稻生长到两叶一心或三叶期时,需要种植人员每亩追加6kg尿素以及2kg硫酸锌。

此外,在施用肥料的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对水稻秧苗的生长状况进行全面的观察,并依据稻苗的长势情况适当增减施肥量,做到苗旺少施、苗弱多施。不仅如此,工作人员在施追肥时,需要将稻田的水层深度控制在5cm左右,提升稻苗对于肥料的吸收率。

4.平整田块。在稻苗直播之前,种植人员需要利用激光平整机进行稻田的平整,并确保田面以2cm左右的浅水求平,平地处理结束之后,种植人员需要等到稻田中的水层落干之后再进行稻苗的播种。此外,等到稻种播后扎针出苗之后,种植者不可立即灌水,而是得到稻苗长到2叶一心时在进行灌水作业。

此外,对于稻田的土质状况往往会对后续的种植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此,种植人员还需要对田块的性质进行把握。一般情况下,种植户需要选用排灌方便、田面平整、土壤肥力较高稻田作直播田,避免使用重沙田、草荒田进行种植作业。

5.提高播种技术。最后,种植人员还需要不断的提升稻种的播种技术。在播种之前,种植人员需要在平整的地面上进行示播作业,并确保播种器均匀漏播种子4~5粒,随后再下田直播。不仅如此,在播种的过程中,需要确保直播机保持匀速平行前进,规避漏播,断沟、断行状况的出现。

6.水稻机械穴直播的特点。通过对于水稻机械穴直播技术的运用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得知:该种植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实现水稻秧苗的均匀分布,确保稻田通风性以及采光性的提升,减少病虫害的出现概率。不仅如此,借助该技术进行水稻种植还能够确保秧苗根系的生长,并规避倒伏问题的出现。

三、实施成效

为了进一步分析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技术在运用过程中成效,笔者就贵州平坝区白云镇白云村试验田种植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以及总结,并将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了汇总,绘制了表1。

通过对于表1的分析可以得知:水稻机械穴直播技术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的运用具有较高的成效。一方面该技术的投入使用能够进一步降低劳动力以及物资的投入,一般而言在借助水稻机械穴直播技术进行水稻种植,其每亩的投入能够减少180元。

此外,依据该技术的成机械作业效率可以得知,以一天8小时的运行时间计算,机械穴直播机能够在一天中完成1.6hm面积的水稻种植。此外,该技术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还普遍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等方面的优点。此外,通过将常用的两种种植技术与水稻机械穴直播技术进行对比可以得知:借助机械穴直播技术进行水稻种植往往能够确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效益较高,分别是机插秧、人工手插秧的18.46倍以及24.62倍。

四、水稻机械化穴直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该技术在推广运用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水稻田状况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淤泥较多的水稻田不适宜采用该技术进行播种。此外,激光平整技术较为落后,容易导致稻种出现溃烂的问题。不仅如此,由于农业学家缺乏对于除草技术的研究,进而导致水稻田中的杂草难以得到有效的抑制。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加强对于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技术的分析以及研究,并选择空闲田采用该技术进行种植。不仅如此,还需要加强同稻田整治、农业开发等部分的合作,促进水、路、田配套的现代农机化良田的形成。

五、结语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水稻种植事业的发展,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我国的水稻种植户加强了对于输掉机械化穴直播技术的运用。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技术措施。(除草、种子选择、合理施用肥料、平整田块、提高播种技术),并就该技术的实施成效、及水稻机械化穴直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稻种植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以及进步。

参考文献:

[1]田立权,王金武,唐汉,李树伟,周文琪,沈红光. 螺旋槽式水稻穴直播排种器设计与性能试验[J]. 农业机械学报,2016,(05):46-52.

[2]金国强,英,王在满,计成林,徐春梅,陈松,章秀福. 浙江省水稻精量机械穴直播技术研究与示范[J]. 中国稻米,2014,(04):54-56+64.

[3]曾山,黄忠林,王在满,罗锡文,唐湘如. 不同密度对精量穴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03):12-18.

直升机技术论文第7篇

让“战神”换新颜

80年代末,一种新型国产高空高速歼击机装备到了部队。但是,由于这种新型飞机的火控和雷达系统存在先天不足,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形成战斗力。在蓝天,人们只能欣赏那优美的飞行姿态,却感受不到它做为航空武器的那种空中利箭的锐气。在训练之余,许多飞行员便把这种飞机戏称为“和平鸽”。

眼睁睁地看着用巨资研制出的航空装备形成不了战斗力,上级主管部门心急如焚,军委和空军领导也为此焦虑。为把这只“鸽”变为能攻善守的“鹰”,军委决定不论用何种手段,一要给该型飞机加装一套先进的雷达和火控系统,为这只“和平鸽”装“火眼”、配“铁拳”。

飞机研究室的科研人员闻听此讯,个个摩拳擦掌,纷纷递交请缨书,要求完成这一艰苦任务。经过激烈竞争,最后重任落到了60年代初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女高级工程师彭志焕肩上,由她担任课题组组长。

由于提高了科研起点,加上加改装的机件多、重量大,随之也带来了加装结构空间紧张、全机电磁兼容和雷达通风、增压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给课题增加了很大难度。这时一些知道内情的人开始劝老彭:“这些都是目前很新的技术,国内还没有人搞过,你们就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了,何必要冒这个风险呢。”对此,课题组的同志们觉得,对现在落后的航空装备进行改装,就是在与自己过不去,就是要给自己出难题。今天我们多攻下一个技术难题,在明天的空战中我们的军队就能多一份胜利的把握。

改装过程中,课题组长彭志焕一次骑自行车不慎摔倒,造成股骨骨折,手术时用了3根钢钉固定。因为课题任务急,术后没有很好恢复就参加了科研,以至引发了股骨头坏死,后经再次住院进行矫正,医生反复嘱咐她一定要注意休养,否则极易造成瘫痪。可这时的课题已经进入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实在容不得半点马虎,没办法,彭志焕只得提着药罐、拄着双拐、一瘸一拐地带着课题组的同志南征北战。

经过3年多的奋力攻关,课题组的同志历经种种磨难,终于为这种新型歼击机加装上性能优良的雷达和火控系统,使之具备了全天候作战能力。该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改装后的战机整体作战能力提高了80%以上,成为我军新型主战装备。昔日这只温顺的“和平鸽”,如今终于变成咤叱长空的“雄鹰”了。

铸造蓝天“神毯”

1996年5月22日,在一片荒芜的草地上,聚集着一群各种肤色的人。此刻,他们的目光都注视着草地中央的一个模拟座舱上。

“发射!”一声令下,只听“嘭!嘭!”两声,飞机座舱盖和座椅迅即弹起,在空中划出两道优美的弧线。这时,测试仪表显示的数字令人吃惊:0.289秒!“成功了!”“成功了!”人们欢呼起来,庆祝这一新的世界纪录的诞生。外国武官也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连称“OK!OK!”。

短暂的欢呼兴奋之后,人们不约同地把手伸向一个戴着眼镜、头顶微秃的中国军人,他就是飞机研究室高级工程师杨新明。

此时此刻,杨新明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泪水夺眶而出,思绪回到了6年前他亲眼目睹的那一幕:北疆航空兵某师一架某型歼击机,在进行夜航训练返航四转弯时,发动机突然熄火停车,当时飞机的姿态比较好,飞行员要求迫降。然而就在飞机着地时,前起落架折断,座舱突然起火,飞机在地面,飞行员无法弹射出舱救生。到这个部队进行调研的杨新明看到现场,作为搞了大半辈子航空救生的专家,在眼皮底下发生的这一幕,就像沉甸甸的包袱压在他的心头。从那一刻起,杨新明心里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设计出一套世界最先进的救生装备,铸造出一条神话中“天兵天将”的蓝天“神毯”。

装备在这个师的这种某型歼击机是我军的主战机种,但其救生系统缺乏在“零高度、零速度”(通常简称“0-0”)范围内的救生能力。一旦出现这种恶劣的险情,飞行员很难获救,座舱成为“死亡之舱”。

有统计资料表明,飞机发生事故的机率在起飞、着陆过程中占的比例最大,美军为55%。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弹射救生性能作为衡量战斗机性能是否先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0-0”状态下实现安全弹射救生,要求舱盖抛离迅速、弹射通道清除彻底、座椅启动快、弹射轨迹高、空中姿态良好、人椅分离及时和救生伞稳定好,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飞行员救生都可能失效,技术难度很大。国际上救生的主要技术指标――抛盖时间要求不大于0.3秒。美军装备的最先进飞机的抛盖时间为0.3秒,为世界上最短的抛盖时间。要想实现“0-0”弹射救生,必须解决“0-0”弹射通道清除和座椅“0-0”性能改进。

刚立项时,由于上级给的经费不足,没办法,杨新明只得带领课题组的人员挤进一间被列为危房的仓库做实验。这间仓库墙上的裂纹能放进一个手指,遇到刮风天是房外刮大风,室内刮小风;下雨了,雨水会顺着墙壁往下流。做实验需要有飞机座舱,可买一个座舱需要十几万元,他们买不起,怎么办?无奈之下只得用别人淘汰的模拟座舱应急。就这样一个座舱盖也得要6万块钱。为了不让抛起来的座舱盖掉在地上摔坏,他们采取了用人工接的办法来完成。一个盖有几十斤重,接不好落在人身上,轻者砸伤,重者有生命危险。就是这样也没有一个人后退,因为他们把这些实验设备看得比他们的生命都重要。他们说,那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保护好实验件!

刚开始试验时很不顺利,设计了几十个方案都失败了。杨新明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方案就是出不来,连急加累,不几天,他的耳朵听力突然下降,左耳朵几乎失聪,眼睛的视力也下降到了0.3左右。在战友的劝说下,杨新明勉强同意住进医院。那几日,杨新明真想退缩了,可一想起那名牺牲的飞行员,他的信心又足了。渐渐地,“要用我的生命去救飞行员”这个信念,在杨新明的心底牢牢扎了根。

出院后的第二天,杨新明又走进了实验室。

经过两天的思考,他改变了主意,把试验场由室内挪到了室外。找不到合适的场地,杨新明就带领大家在实验室边的垃圾场上清理出一角,建起了后来蜚声军内外的弹射救生实验场。这个简陋的实验场夏天气温高达40多度,工作时臭气熏天不说,有时连计算机都“罢工”,不得不专门买一台电扇给它吹风降温;冬天天寒地冻,风一吹,沙土、废纸满天飞。但他们全然不顾,干劲不减,有时一天要进行4次试验,每次试验都要把所有的系统全拆装一遍,座椅加上假人就有三四百公斤,没有升降设备,就靠他们几个人抬上抬下。

课题组只有四五个人,他们既要当设计员,又要当试验员、记录员,每个人干的相当于通常情况下几个人才能完成的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多100多次综合试验,杨新明带领课题组同志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研制成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航空装备,其座椅“0-0”性能、防掉盖技术、抛离机体、结构形式、余度可靠性等均挤进了国际前沿。这一成果当年便荣获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让“魔振”永失“魔力”

金秋10月,在以色列召开的第16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上,一个带着眼镜、个头不高的中国人,用流利的英语在宣读论文,会场鸦雀无声。当他将《直升机空中振荡的试验研究预防》论文宣读完毕,立即响起了热烈掌声,与会专家对该文给予了很高评价。这个中国人就是飞机研究室的高级工程师忻志明。

忻志明是有两个硕士学位的直升机专家,他前后上了11年大学,有相当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积累,同时,他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格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越是难的事情,越是高精尖的科研,越有挑战性,他就越干越有劲。

80年代初,一架某型直升机在进行本场飞行时,突然发生骑马式剧烈振动。尽管飞行员立即采取了措施,可飞机还是没有解除抖动,最后不得不中断飞行任务进行紧急着陆。回到地面开车再检查时,振动却已经消失了。飞行故障的原因也随之查不清了。直升机空中振动故障一直是困扰国际航空界的一个难题,经常“突然”出现又往往神秘消失,被航空界喻为“魔振”。振动轻微时,直升机像“筛糠”一样颠簸、摇摆;振动强烈时,直升机又像惊马一在空中乱跳乱窜,常把飞行员颠离座椅。

任务下达给了空军某研究所,该所立即组成了以飞机研究室为主的课题组。室领导马上组成一个强有力的班子,汇集了各专业的专家,对故障展开了攻关。忻志明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他和课题组同志一起,大胆提出了国内还没有采用的全机地面物理模拟试验研究的新途径。

所谓地面物理模拟试验,就是用一架真实直升机与地面飞行模拟转台、以及计算机交联进行试验研究,以使空中振动故障现象再现,同时研究各种参数的影响关系,寻找故障机理原因。

在攻关的3个多月中,忻志明日夜拼搏,走遍了北京地区航空科技情报部门,翻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他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回母校与老师商讨计算方案,冒酷暑、顶雷雨到驻在江西山区的某研究所去搞计算,探索出了一种简便计算修正法。在分析大量实测数据和模拟计算的基础上,经过各方案的试验,课题组终于使故障再现,弄清了发生故障机理原因,研究出了预防措施和处置方案,“魔振”的来去行踪终于让他们捕捉到了。

问题解决后,他又和课题组同志们给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将这些宝贵的研究结果和大量的试验数据上升到理论。善于挑战、勇于攀登的他,整整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整理出了一份试飞记录报告和密密麻麻的试验数据。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论文。课题组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彻底解决了该型直升机空中振动难题,开创了我国计算机模拟技术参与飞机故障研究的先进途径。该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开辟高原的空中通道

五六十年代,在祖国的疆土上,高原是直升机还未涉足的领域,也成了世界上直升机要攻克的主要堡垒。这片神秘的疆土被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山脉所围隔,四方都是险要的门户:南有喜马拉雅,西有喀喇昆仑,北有唐古拉山脉,东有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这里含氧量是海平面的一半,任何以氧气作为助燃动力的机器到这里都会像人一样害上高原症,功率减少40%。在世界屋脊上使用直升机,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不能让祖国的任何一寸疆土没有空防。”敢于挑战困难的飞机研究室科技精英们面对现状,主动要求对装备我军的某型直升机进行挖潜改进,成功地开辟了世界上第一条海拔4000米以上的直升机航线,打通了直升机进藏的空中战略通道。此后,又成功地使我军现役歼击机、强击机、直升机、运输机全部实现了从平原到高原的战略跨越。

开辟一条从内地通往雪域高原的航线,打开空中战略通道,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由于国情所限,当时我军装备的直升机是建国初期仿制苏联的某型直升机,战术技术性能比较差:飞行距离短,载重量小,飞行升限低,最高只能达到3000米,无法飞上青藏高原。况且,这种直升机在气候条件恶劣的高原执行任务,国内没有搞过,国外也没有先例。

当时前苏联专家断言:直升机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无使用价值。

为了实现军委尽早开辟通往高原的空中战略通道的战略意图,飞机研究室成立了课题组。课题负责人由新中国培养的直升机设计专家、研究室直升机组组长温清澄担任。

到世界屋脊去飞行,首先要确定3000米以上的飞行包线、各种高度的起飞重量和载重、解决起动功率等技术难题,然后再实地试飞验证。接到任务,温清澄便带领课题组赵长年、游中校等同志进入了紧张的考察和研究中。当时确定进藏的某型直升机因为有许多先天不足,必须经过严密的计算和试验之后才能进藏。他们先与地方航空工厂一起,大胆采用增压二速的起飞状态,通过了功率关。之后又攻关解决了发动机在零下30多度的低温条件下顺利起动问题。经过3个月艰苦的计算、试验,取得了数十万个数据,并重新制订了新的最大起飞重量计算图,把苏联人规定的最大标高3000米的包线图延伸到了5000米,为直升机的高原试飞和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摸清进藏航线,温清澄小组找来标注精密的军事地图,反复分析、研究直升机进入和通过高原的最佳路线,查阅了大量气象资料,对航线沿途地区温度、湿度、风雪、空气密度等各种可能影响飞行的条件,都进行了详细调查,掌握了进藏试飞的第一手资料。之后,他们就开始了不同季节、不同标高场地的试飞,一步一步地探索着直升机的高原使用性能。

温清澄、赵长年从海拔1700米的某机场开始向高原试飞。初来高原,他们无不眼冒金星、两腿打飘。为了测试直升机载重,他们用卡车拉了一车的水泥块,每块25公斤左右,搬上搬下地给直升机加配重,高原缺氧,走路都喘大气,弯腰搬一块石头就感到双臂发酸、脑袋发沉、脸色发紫。

这是一片没有生命的土地。在标高4200米的鄂拉山,的戈壁用凹凸勾勒成一片令人惊骇的轮廓,使人想到一座座坟堆。初到这里,他们看不见一片树叶、一根青草、一缕灯光,他们找了一个场地作停机坪,跳下直升机进行测试不到10分钟,就有好几个人晕倒,除两名藏族向导外,所有人都感到血压已不是正常值。因为在天气、饮食、住宿等方面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谁的身体也抗不住。温清澄的心率过速,血压开始升高;过去血压就偏低的赵长年,这会儿血压更低,太阳穴的血管老是“蹦蹦”地跳……试飞从标高3000米到4500米,一直飞行到沱沱河。在沱沱河住的几日,南国长大的温清澄和水乡出生的赵长年只用冰冷的雪水洗过一次手,洗脸洗脚却不敢奢望。以后赵长年接受了试飞东线的任务,先到拉萨、日喀则、林芝和墨脱等地区进行了试飞。

几度春夏秋冬,他们逐渐增加海拔高度。游中校等同志接受了本线试飞和开辟航线的任务。西起阿里狮泉河的冈底斯山脉,海拔多在五六千米,亘古的永冻层,被生物学家称之为生命。沿新藏线试飞阿里地区航线选在了当年初冬。这种考虑是因为低温下的空气密度大,可以使直升机飞得更高一些,然而这个季节对于千里新藏线来说,却是一年中大雪封山期的开始,很多路段其实已不允许通车了。

游中校乘直升机从新疆和田到沿途海拔最低的喀拉喀什河山口观察地形。山口比较窄,宽度仅有100米左右,直升机贴着山飞时,他觉得就象穿梭在天井内,随时都会碰着两边的崖壁,但他全然不顾,继续测试着数据。以后,一站一站地选择起降点,并作出准确的计算和试飞。课题组乘车经过6000多米的界山时,头疼、恶心更为厉害。汽车水箱80度就沸腾。每当夜幕降临时,课题组的同志只得伴着直升机露宿在荒芜人烟的高原上。夜里温度低,怕发动机冻坏,也为了保证发动机起动,大家把所有能够挡风的物件搬来把发动机围住,并用暗火保温。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征程,直升机终于第一次飞过了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昆仑山,降落在中国人口最稀少的阿里地区首府。

仅有上千人的狮泉河小镇沸腾了,老百姓倾城出动,夹道欢迎,人们载歌载舞,敬哈达、献酥油茶,像过节一般,围着有史以来第一次降落在此的直升机唱呀跳呀,尽一切所能来表达自己对直升机飞来的欢悦心情。

三度春又回。1000多个日夜的奋斗,直升机组迎来了丰硕成果:由温清澄主持的《直升机在高原的使用与维护》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当老温在国际直升机基础技术理论研讨会上用英文宣读论文时,引起了与会的150多位世界直升机专家的兴趣,会议专门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提问。美国直升机学会主席迪克・刘易斯对这篇论文给了很高评价:“直升机在像这样的高原地区使用是非常困难的。温先生的研究,开辟了直升机使用的新领域。”之后美国学会还专门将此文印成单行本公开发行。

其实,谁都清楚,课题组的成功并不在于论文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公认,而在于这一试飞成功,为我军在高原地区执行作战任务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打通了直升机进藏的空中战略通道,也为其他军用飞机上高原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和探索。

直升机飞进雪域高原后,飞机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又进一步挖掘其它型号飞机的高原作战潜能,经过长达10年的攻关,使现役的歼击机、强击机、运输机的作战能力,全部实现了从平原到高原的跨越。

如今,只要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我人民空军的作战飞机便可立即飞赴祖国西疆任何地方,并能对指定目标实施符合要求的防御。

独演活剧的“神雕”

面对军事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飞机研究室的科研人员感到要缩小我军航空武器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必须瞄准世界航空技术前沿,提高科研选项的起点,奋起直追,自觉把科技强军落实到攻克科研难关的具体实践中。

当高技术含量正以加速度在战场上递增的时候,只有那些具有一流想象力的军事专家,才能构想出未来战争的大致轮廊。

1997年的秋天刚刚来临,一架墨绿色的武装直升机轰鸣着飞向华北山区某机场。只见它稍一低头,一簇簇火舌从机腹喷射而出,紧接着,“敌阵地”区域的要地上腾起团团烟柱,传来阵阵隆隆巨响……这架武装直升机是由运输直升机改装成的。而承担改装设计任务的,就是飞机研究室高级工程师游中校任组长的课题组。

游中校,飞机研究室直升机专业组的老高工,晒得黝黑的额头雕印着岁月留下的深深皱纹,眼镜后面,眼睛常眯着缝。当他谈起对某型直升机改装的事,总是呈痴迷状:某型运输直升机是我军近年来新装备的一种中型运输直升机,为这种直升机装上“铁拳钢牙”,一直是部队指战员的迫切愿望,也是打赢未来战争的迫切需要。

游中校等承担这个研制课题之初,难题是一个接着一个。课题组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酝酿论证,对各种数据进行了测量计算,建立了计算机计算模型,撰写各种成文资料,摞起来足有1米多高,成功地扫清了设计路上的一只只“拦路虎”。

经过近一年的苦干,终于进入到了改装阶段。改装地选在河北某机场。天不作美,这一年的夏季气温特别高,机场水泥地经过太阳的烘烤,温度达50多摄氏度,机舱内时常是近60度的高温,参加改装的同志,身上的汗几乎没有干过,工作服上的汗盐纹一层叠着一层。由于机场地理位置偏僻,周围没有旅舍,课题组的人员只能住在机场放零件的小工作间里,有好多人得了皮肤病。机场里的蚊子特别多,进行振动测试时,由于仪器受不了白天的高温烤晒,只能晚上做,晚上的蚊子一会儿就咬得人满身满脸疙瘩。几个月下来,课题组的人拉肚子、感冒、中暑者不断,尽管如此,但没有一个下火线。

改装完成后,为了检验飞机加装后的综合性能,已经年近60岁的游中校顾不得个人安危,第一个踏上直升机与飞行员一起进行首次试飞。试飞成功后,研究进入到关键的实弹打靶阶段。这一次加装的航空火箭,是历次直升机加改装武器火力最猛烈、杀伤力最大的一次,在靶试准备会上,打靶部队的领导很担心安全问题。为消除大家的疑虑,满头银发的游中校当众立下军令奖:“靶试安全我用脑袋担保。”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寂静的会场上,众人目光都注视着这位老专家,许多人的眼中都含着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