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玻璃艺术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08 15:31:29
玻璃艺术论文

玻璃艺术论文第1篇

传统热熔玻璃工艺偏重于具象题材的表达,强调栩栩如生,形态逼真。而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特征是越来越抽象,与具体世界保持必要张力。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提供并维持这种基本的幻象,使其明显地摆脱周围的现实世界,并且明晰地表达出它的形式,直至使它准确无误地与情感和生命的形式相一致。”可以说,抽象的幻象,也是玻璃艺术的当代风格。作品《黑线之多角度视觉体验》中的黑线是作者创作玻璃艺术的一个常用符号,这个符号体现了一种直观的意象,呈现创作生命感觉的抽象幻象,表现出多个维度看黑线的视觉体验。作品《交错的节奏》创意灵感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校园内百岁泉的喷泉造型设计,在百岁泉造型上联想到曲线变化的梯田,梯田错落有致、气韵生动,作者进一步把梯田这个概念抽象化、模糊化,在灯光效果下产生纵横交错、深浅变化的梯田视觉效果。

二、从偏重有序转向偏重无序

传统热熔玻璃工艺力图真实、完整再现有序的客观世界,是传统理性主义把握世界的认识模式。而在这次热熔玻璃艺术创作中,有序的观念被有意识地分解、重构,甚至故意创作出与真实世界不同的无序,以使人们体验到在正常心理状态下难以体会到的美学感受,从而从另一角度对事物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花非花》,用椭圆造型和横竖排列的彩色玻璃条高温下熔融而成,突破了日常所见之花的圆形、辐射状排列,表现了日常与反常、有序与无序、人工与天然的结合。

玻璃艺术论文第2篇

【关键词】玻璃艺术 教学思维 系科建设

一、现代玻璃艺术教学思维

20世纪60年代末,“玻璃工作室运动”从美国发起,其影响迅速扩展到全球范围,艺术家以成立个人工作室作为创作主体模式,进行玻璃艺术创作实践,玻璃彻底摆脱了传统意义中“生产原料”属性,而以“创作媒介”的存在方式获得新生。随着艺术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现代玻璃艺术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审美体制,玻璃艺术教育也开始确立起自身的理论规范。专业高等院校以科研及其玻璃艺术的研创成果往往代表了同时代玻璃艺术的最高学术成就,并不断地引导玻璃艺术学科建设走向深入。在现代艺术观念思维引导下的玻璃艺术教育改变的不仅仅是艺术家进行玻璃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玻璃的认知态度。

由于种种原因,玻璃始终没能像陶瓷一样在中国艺术史上到达“繁荣”的高度。即使在国内玻璃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稳居世界第一的今天,玻璃艺术的设计水平却严重滞后。大众对玻璃艺术认知的局限直接阻碍了玻璃文化的推广,玻璃文化根基的缺乏以及创新意识的薄弱已经影响到我国当代玻璃艺术的成长,玻璃艺术教学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从本世纪初开始,现代玻璃艺术教学正式引入中国,这场初具规模的教学实践正是从高等院校开始,并始终围绕玻璃艺术系科建设作为教学探索的核心。毫无疑问,高校承载着文化复兴与学科建设的时代使命,玻璃艺术专业教学肩负着端正玻璃艺术学术标准、振新民族玻璃艺术的历史重任。在深入了解玻璃艺术文化的前提下,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辩证地吸收国外的优秀经验,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合理性成为学科发展的根本;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和专业规划目标,建立适合民族与国情的先进的玻璃艺术教学体系是现代玻璃艺术教学研究取得突破的必由之路。

科技的革新逐步打破了玻璃材料性的桎梏,新的玻璃艺术设计理念拓展了玻璃艺术的应用范围,玻璃艺术更加包罗万象。作为新兴学科的玻璃艺术专业,如何在玻璃艺术世界庞大的学术体系及技术范畴中理顺核心的研究价值与研究要素?如何在应用与艺术的范畴做到相互的嫁接与融通?我们不再局限于仅仅通过玻璃材料的物理特性来认知玻璃的美感,而是在教学的手段中、在创作的思维上、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去诠释当代人文环境对玻璃艺术的影响以及满足艺术家作为创作本体对玻璃文化内涵的诉求。

玻璃艺术学科并不能单一存在并做孤立的学术探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成为促进玻璃艺术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创作手段和研究门类的丰富展示出的并不是学科发展的无目的性,而是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交叉知识,综合地体现出玻璃艺术创作的特点及价值。如圆雕与浮雕塑教学能为玻璃铸造在立体造型方面打好基础;平面构成与装饰训练能给予玻璃绘画镶嵌足够的创造空间及模式启迪;公共艺术意识形态的培养能使玻璃创作的传统思维模式在观念上得到转变;吹制技巧能带动灯工创作并在应用领域大显身手……正是这些学科的融合凸显出玻璃艺术鲜明的学科特征及它的不可替代性。

现代玻璃艺术尽管被认为是西方之“舶来物”,国内教育界尚缺乏相关学科建设的框架导向。然而,如同其他引进的新型学科的发展一样,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中已经有过类似学科培育的成功经验,针对这些成功的发展模式,我们完全可以加以借鉴并转化。不可否认,西方成熟的玻璃艺术教学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但一味地模仿西方样式,忽略新材料、新门类、新学科的时代背景,将全盘西式的教学方法拿来直接套用,这将失去玻璃艺术学科在当代中国高校艺术系科建设中真正的特色与灵魂。我们需要在理解玻璃文化并具备玻璃工艺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充分挖掘玻璃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构建规范、严谨的教学框架,让现代玻璃艺术学科盛开青春之花。

二、系科建设与课程设置

中国美术学院从2003年开始筹建玻璃艺术专业,2006年正式招收本科生,现已培养了三届本科毕业生,并有在读研究生若干名。现代玻璃艺术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维直接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在广泛参与学术交流与学术竞争的同时,玻璃艺术专业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改革,丰富与完善基础课程设置,通过系统的课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的建设目标,并依靠学院自身的优势,努力打造玻璃艺术的特色学科门类。

开放与多元是玻璃艺术系科建设秉承的发展思路,也是学科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科学教学方式的探索对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发挥系科优势、建设特色学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泛的对外交流使中国美院玻璃艺术学科在成立之初就具备了很高的起点和开放的视野,工作室始终处于国际竞争平台,采用国际化的学术标准评估教学效果,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把先进的成果引进来,并逐步推广民族玻璃文化,扩大民族的风格在当代世界玻璃艺术界的影响力,使其在国际竞争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中国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拥有国内优质的教学环境与优秀的教师资源,努力建设多元的学术氛围。教师各自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观念解读玻璃艺术创作内涵;学生以不同的思维和创造方式、利用不同的工具及技法探索玻璃艺术的无限可能。

经过近10年的积累,中国美术学院玻璃专业已经初步构建起以铸造、吹制、平面三个板块为主体的现代玻璃艺术基础教学模式。

“铸造玻璃”是玻璃艺术学科探索过程中建设较为成熟的教学板块之一,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窑制玻璃的表现语言,推进玻璃铸造技法和铸造温度的研究。该板块细分为多个专业课程并包含多个层次的授课内容,学生围绕该板块的教学计划,分阶段进行学习。其中,浮雕、圆雕训练是立体造型之基础,培养学生三维写实能力,热弯及热熔课程研究温度阶梯变化对玻璃本体存在形式的影响,而材料实验课程是基于玻璃料性来探索,其结果往往能带来惊喜,并产生新的创作灵感与启发。

吹制教学模块训练的是学生的吹制技能以及对热玻璃塑性的直接感应能力。吹制课程的目标是使“吹制”成为学生个人玻璃艺术作品创作的有效表现方式,扩展玻璃艺术创作的表现语言。进行吹制实践往往需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相互协作,互相配合,团队精神以及协作意识在该教学模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与吹制课程紧密联系的则是灯工与砂铸玻璃,这两门课程仍要求学生直面玻璃进行热塑实践,其基本的造型规律与创作手法和吹制具有相似性,课程相互间的交叉训练能做到取长补短,使学生在实践技能上得到有效提升。

平面玻璃课程教学则主要围绕玻璃绘画和镶嵌展开,融入新的加工工艺与创作手段,逐步扩展到综合性技法研究,它与建筑玻璃艺术创作课程一脉相承。该课程分为三个教学单元,平面基础课程主要是利用喷砂工艺创作平面单色作品,通过厚薄、重叠、交错、虚实来控制玻璃表面肌理以及空间层次效果,培养平面玻璃上的“体积”意识;装饰表现课程要求掌握现代玻璃装饰多元的表现技法,深入研究装饰玻璃绘画的具体特征;彩绘镶嵌课程则从学习欧洲传统平面玻璃工艺技法开始,吸收、演变并转化为现代玻璃艺术应用与创作方式。

铸造、吹制、平面的主体课程模块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它是以实践为中心要素的教学模式,每个课程模块下细分的教学内容又不尽相同,正因为如此,在庞大的玻璃艺术学科领域中构筑科学、严谨的教学框架是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每次课程教学的阶段成果,它既有成绩,又值得改进,或深入规范,或查漏补缺,不断总结,促进学科完善化发展。系科的建设是长期的、系统的过程,玻璃艺术专业课程建设从起步到走向成熟需要一定周期的积累,需要在实践中得出最真实的结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搭建将为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奠定基础,现代玻璃艺术教学探索永不会停止。

三、对教学方式与培养模式的思考

基于中国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现阶段学科建设的初步成果,我们可以清晰地巩固并拓展如下的教学理念及发展目标。

1.玻璃艺术专业“工作室教学”规划

“工作室教学”是以玻璃艺术专业的工作室为基本教学单位进行分类教学的教学模式。在玻璃专业设置不同的工作室,实行导师负责制。工作室的划分主要是根据教师的学术特点并参考国际相关工作室的学术界定,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实践经验来展示玻璃学术研究的差异性及区分点,它是以创作思维和研究方向为基本分类点的教学及研究方式,是中国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教学规划的发展目标之一。

在国内现阶段的玻璃艺术教学实践中,课程的设置与创作的方式主要基于工作室硬件条件和玻璃成型工艺来区分,然而,这样的分类方式,尚不能科学诠释玻璃艺术创作的个性特征与特点,也很容易抹杀创作思维之重要性。如果仅从技术的层面简单地区分玻璃创作的价值所在,其教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方式过于雷同、思维方向不够清晰、制作手法过于单一等。“工作室教学”模式恰恰能深入地解决这些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完善现代玻璃艺术教学实际也是建立健全工作室教学制度。

从工作室教学的规划来看,本科学生在统一完成专业基础授课内容之后,可以在高年级进入不同的工作室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研究,鼓励学生使用可能提供的一切玻璃工艺手段和应用多种玻璃成型方式,包括使用其他的材料与媒介,努力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创作重要的核心点集中于创新思维,而不是材质与工艺的界定。这种影响是积极而深刻的,创作核心理念的清晰与深入,以及对创作方向的系统性把握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提升自身的研究与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为他们今后的就业铺平道路,也为他们进入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2.玻璃艺术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让学生学有所得并学以致用。玻璃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繁荣玻璃艺术文化、提升玻璃艺术整体设计水平的根本点。中国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引导与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思维,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学始终秉持创新设计理念,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坚持用理性的方式对经典作品进行分析与解构,理解作品内在创作规律,借鉴、吸收、创新,并努力转化为个人的创作语言。大量的学术研讨与展览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自身的水平与定位,最终促进创作水平的综合提高。

在现代玻璃艺术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然而,我们仍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建立满足不同社会需求、不同层次类别的人才培养机制?这些现实的问题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得以综合的权衡。可以确定的是,玻璃艺术专业的本科教学将致力于搭建一个综合、科学、专业的学术实践与研创平台,努力拓宽玻璃艺术应用渠道,拓展玻璃艺术的表现语言,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玻璃艺术,提高审美品位与判断能力,(转第页)

(接第页)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作综合能力,更有信心面对市场的需求与竞争的考验。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要遵循研究型的工作室教学制度,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专项课题的研究,学生的论文与创作都需要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体现较高的学术水准,培育专家型人才。

3.现代玻璃艺术美学评论体系建设

通俗点讲,所谓建立专业美学评论体系就是取得玻璃艺术评论的“话语权”的问题。考虑到艺术门类之间的差异性,其他艺术门类的评论标准很难纯粹套用到对玻璃艺术的评价上来,玻璃艺术教学成果考核以及玻璃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判断标准需要有一套完整且系统的玻璃艺术自身的学术理论作为强大支撑。尽管玻璃艺术评论体系的建设在国外相对完善,但它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内现代玻璃艺术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给现阶段玻璃艺术的评论造成了诸多的困惑。玻璃艺术过于小众,甚至连长期从事艺术相关行业的人士对玻璃艺术也不甚了解,多数综合性展览忽略了玻璃艺术门类的存在,提供给玻璃艺术展示的平台相对有限……幸运的是,随着玻璃艺术的普及和玻璃艺术影响力的扩大,这种状态在逐步改变。

玻璃艺术专业评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正确地推广玻璃艺术文化、传播玻璃艺术知识,有利于突出玻璃艺术学科的独特性,有利于艺术学科的相互融合,有利于玻璃艺术的良性发展,有利于玻璃艺术教学成果的充分展示以及教学效果的真实检验。

伴随着玻璃艺术教研的深入,其艺术评论体系和评论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与规范。玻璃艺术教学单位在这场“无声的革命”中仍扮演着中流砥柱和奠基者的角色:推广玻璃文化,使公众对玻璃艺术的概念与种类有基本的认识;扩大学术交流,增强玻璃艺术的影响力及构建玻璃艺术的美学内涵;举办各种规格的玻璃艺术展览,做到玻璃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间的相互融通……上述这些方式,正是中国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一直努力、不断突破并致力实现的。我们认识到,仅仅进行玻璃艺术的教学与创作实践远远不够,现代玻璃艺术既然能独立出来成为单列的学科门类,必然要有核心的专业理论作为依据与支撑,而这些系统的认知和核心的理论基础恰恰为专业评论体系的建立做好铺垫。

结语

玻璃艺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 玻璃艺术;观看;审美;民族性

[Abstract] The writer,as an educator and artist of glass art,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creation of glass art and education and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glass art at the present stage. As a contemporary Chinese glass artist, the writer explored the creation of glass art in three aspects: dismensions of watching, aesthetic environment and art practice and attemptted to edify the artist in creation of glass art.

[Key words] Glass art;Watching;Aest hetics;Nationality

以高等院校学术力量为轴心推动的“工作室玻璃运动”在国内已经跨越了十余春秋,作为中国现代玻璃艺术开拓者的一员,在这十几年的时光里,针对学科规划、创作思路、美学体系的探索,其中的酸甜苦辣荡然在心。 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吹制工作室正式建成,并以国际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始运营,标志着国美“平面玻璃”“铸造玻璃”“吹制玻璃”三大课程模块的格局框架基本成型,未来中国与国际玻璃艺术界的交流将更加的紧密(图1)。回望国内玻璃艺术的发展历程,再分类比较每一阶段的成果,进步与不足也清晰明辨。在此,基于我本人的教学与创作实践,提出一些关于玻璃艺术创作的思路及思考。

一、玻璃创作内涵

首先,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是关于如何理解玻璃,如何了解自己,思考玻璃材料与自身创作的相互关系的经验。培养艺术创作的创新思维以及确立逻辑的观看方式与科学的观看方法,在玻璃艺术创作领域尤为重要,这将奠定起现代玻璃学科发展的文化品质与学术内涵,也决定艺术家自身的艺术道路能走多久、走多远。

强调观看方式的实质,是深入拓展艺术创作思考的维度,提升学科发展的文化品质与学术内涵。以玻璃艺术家个体创作而言,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要用玻璃做?怎样去实现?上述创作思考构成一个逻辑性的思想框架:创作者自我情感本体――玻璃材料与玻璃艺术语言――创作实现的技巧与方式。艺术家需要围绕创作思想的框架进行研究与论证,从而确立独特的观看方式,形成特色的艺术语言。

反应思想的本源,表述情感的特征。艺术家是敏感的,天生的敏感性能让艺术家捕捉常人看不到的东西,并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情感表达是艺术家创作之根本,这些情感包含了当下生活的认知内容,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了解自我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开始,艺术家能实现独立的创作风格、建立新颖的语言形式,渊源于艺术家对自我情感和个性特征的挖掘。作为年轻的学子以及青年艺术家,很容易受到某个(类)大师的影响,作品不由自主的出现模仿的痕迹,这个过程是完全可以理解、甚至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任何艺术家都有学习前辈的过程,都会在前辈大家中吸收养分,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好地创造自我。然而,在借鉴基础上的创造则是艺术家确立自我风格、成就艺术之梦的根本,艺术家了解自我是需要时间的,为什么感动?喜欢什么样的风格?感动的变化和喜好的程度直接说明了艺术家个体本身的审美情结,善于发掘自我内心才能成就最为独特的表现语言,做自己想做的东西,表述自己的观念情感。模仿永远不可能成就艺术家最终的事业,创造意识的形成实际就是不断了解与剖析自我的惯性结果。只有明晰自我,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甚至可以说,艺术家一辈子都在了解自我的过程中,艺术创作作品犹如自身的成长之体验,标识出自我的特征与才华。

为什么选择用玻璃来实现你的创意?这是每个玻璃艺术家都要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也许,作为艺术创作本身,任何材料都是可以选择来进行艺术表达的,玻璃仅仅是万千艺术创作媒介之一。而当你以玻璃艺术家的视角,选择玻璃来创作作品的时候,就需要蕴含专业的精神,并充分表达对玻璃的尊重。利用玻璃材质你要干什么?是不是仅仅适合运用玻璃?是不是用玻璃表现最为恰当?是不是其它材质无法代替?这些疑问必须在自己的思考中得到全面的解答,它会让你不断反思并得到确切且本质的回答。在构思创意的过程中,通过疑问、反问、争论之后整理出来的你的作品概念,是经得起推敲与检验的。尝试去触摸玻璃本体的灵魂,与玻璃直接对话与交流。

怎样实现作品?需要艺术家探索技术去实现创意。这涉及到操作能力以及技术层面的诸多问题,我把这个思考点放在了玻璃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有的艺术家总把自己创作成果的不足归结于工作室设备、玻璃材料等客观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现有设备并不是十分完善,玻璃材料的品种与质量或许达不到高品质水晶的要求,但是绝不能把自身玻璃创作的不成功归结到设备和材料上来。实际上,只要对材料、工具把握和应用得当,摸清玻璃的“脾性”,玻璃艺术创作自然得心应手。纵观国际玻璃艺术大师的工作室,部分设备看起来还没国内先进,甚至有些可以用简陋来形容,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很是平凡朴实,但他们同样创造出经典的玻璃艺术作品。我们现在最关键的是需要学习如何“科学地使用”现有的材料与工具,发挥它们最大的功能。归根结底,作品创作的好与坏,最终还是看艺术家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美的敏感程度,有一颗极富创造力的心,所有的材料与技法仅仅是你实现你个性思维的手段。艺术家进行创造活动,自然是思想在先,技法在后,艺术家是理念的革新者,他们思维的第一步永远不是在思考技法,而是在表达思想,有了思想的准确定位,艺术家往往能通过具体的实践克服技法的束缚,最终实现自我的创意。对于艺术创造本身而言,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

二、玻璃之审美

其次,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新时代“新玻璃”的审美问题。中国的现代玻璃艺术是全新的学科领域,对玻璃而言,在其材料本身以及技术加工手段方面或许还能找到与过去的某种联系性,但从现代玻璃创作的本质来讲,其审美同古玻璃研究已经分裂为两种不同的观看的范畴,在时间维度上也有着鲜明的界限。需要梳理的是,现代玻璃艺术到底是研究什么?中国玻璃艺术的未来可能朝向哪些方向发展?

玻璃艺术有它的本体表现语言及独立的审美态度,了解玻璃多少,作品就会给观众对应的情感体验,因此,独特的表现语言与专业的审美态度构成了玻璃与人的真实互动,玻璃作为一种媒介表达人的观念的“倾诉”正是体现了材料的语言及学科之魅力所在。几千年来,人类对玻璃艺术的理解仍局限于有限的技法探索,然而,在最近短短的五十多年中,现代玻璃美学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被不断地修订与颠覆,部分前人没有探寻到的方向以及玻璃新的表现方式也被不断地发现,在当代艺术界,玻璃变得如此的生机勃勃,它似乎每天都在被改变。

玻璃艺术在国内仍处于成长时期,学术团体的研究水平有限,学术体系尚不成熟,专业审美缺乏广泛的认知基础,导致人们对“玻璃艺术”定义的过于纷杂。即使是在艺术圈内部,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也都对玻璃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对玻璃艺术的理解往往会基于自身行业观点。然而,这并未揭晓玻璃艺术的内涵。事实上,玻璃学科的建设的确需要从多维的角度进行客观批判,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对玻璃的创新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前提是,学术的建议与观点需要有稳固的文化支撑或建构在理性的思考之上。国内现代玻璃就社会的认知程度上看,属于新生品与舶来物,因此,如果轻易对玻璃艺术进行定位与判断自然会充满误读或偏见,其结论多是基于个体印象或来自感性思维,部分混杂的信息相反更加模糊了现代玻璃艺术的概念,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玻璃学科的发展。玻璃艺术学科基础仍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专业研究受不同行业观看视角的影响较大,现代玻璃美学评论体系尚未形成,学科建设仍在摸索中艰难前进。

就艺术家个体创作而言,坚持并保留个人个性化的创作观点无可厚非,但是,当艺术家同时以教育工作者身份出现的时候,则有义务在客观性上引导与提升整体的玻璃艺术学术审美,玻璃艺术的美学评判应该是建立在一个科学的、专业的美学平台之上,这个平台汇聚了最为优秀的评论家与艺术家,以全面的、包容的、公正的立场促进玻璃艺术创作水准的提升,能为玻璃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的思路。倘若对玻璃艺术基本的审美判断出现问题,便很难在该领域继续前行。新兴专业学术体系的建设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不仅仅只是存在于高等教育与艺术创作,比如批评家团队、专业展览策划等,都需要逐步的跟进。由于玻璃理论研究的匮乏,短期内难以形成科学的专业审美评判,一些大型的展览在维护玻璃学术权威上也显得力不从心,那么评审的结果显然有失“科学”与“公正”。玻璃艺术家自身实力的夯实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是改变上述现象的根本要诀,现实来看,这仍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

艺术创作在不断体现一个永恒的真理: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因此,民族性的体现一直是部分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追求方向。一些艺术家喜欢用某些标识性的中国传统符号来体现民族性,并信奉自己的创作“独一无二”,形式上看,应用传统符号表现的玻璃作品,似乎在视觉表达上已经同国际玻璃风格上拉开了差距,然而从创作的方法论上看,并不能说明其玻璃创作方式与观点的创新性。传统符号用的不好,总会给人以牵强附会的感觉。那些“艺术创作”中对传统造型的盲目修改与删减,不仅体现不了传统的继承关系,甚至往往会遗失传统人文的经典内涵,给读者传递出“变异”的民族文化信息。与此同时,它过分的复古而往往脱离“新时代”的创作背景,这更像是在制作一些伪劣的古董,其影响是令人焦虑的。简单的形式主义的东西不是一个深入民族文化内涵研究的创造者所应该呈现的。也许,冷静一下,我们会回到对艺术创作本真的认知:了解自我,真实地表达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观看世界的观点,深入地挖掘自身独特的情感,“民族性”将潜移默化地蕴含在作品其中。

玻璃艺术作为从西方引进的新型艺术学科,在国内发展的初期必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更要坚定民族文化艺术创作方向,深化民族性的研究,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这样才能形成自身艺术形态的长久生命力。无论是针对国内玻璃艺术行业崇洋的心理现实问题,或者认为只有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好的文化而排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这些片面的观点都应该予以及时调整与矫正。只有当我们具备专业的辨别能力以及开阔的艺术视野,清晰的审美思辩和高格的艺术情操,才会让自己始终沿着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三、“创造”经验谈

最后,我想分享我去年完成国家艺术基金创作的部分感受。2014年,我获得了中国首届国家艺术基金关于个人创作项目的立项资助,经过1年多的艰辛奋战,完成了3件大型的玻璃作品。由于玻璃艺术创作的特殊性(任何的意外将导致作品的失败,玻璃破损或污染都将无法再次修复),长时间面对玻璃使我养成了严谨的个人性格与规范的职业素养,我始终严格按照构思计划实践我的作品过程,深入思考创作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玻璃是通透的材质,除去概念的构思以外,烧制的技法与打磨的工艺都将直接影响到作品最终的完整性。我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一些创作的心得。

我一直致力于探索玻璃的“空间性”,这种空间性的形式研究体现在:正负造型、透视关系、厚薄渐变、光影穿插等,注重玻璃艺术学科的本体语言与审美特质,以精密的“结构”经营,拓展玻璃的视觉形态。本次结题的三件作品,都是围绕空间结构进行构思,在有限的玻璃体量中,通过透视变化与结构穿插,展示空间层次的无限感,客观地呈现出个人学术研究的逻辑框架。《可现的视界――域》(图2)是我进入巨型窑铸玻璃创作领域完成的第一件作品,该作品底座为实木,上面两段为玻璃,摞层叠加组合。使用光学玻璃材料铸造(而非高铅玻璃),在色泽的均匀度以及光学性上更符合作品主题的要求,成品高度为190公分,总重量约为270公斤。制作周期约为4个月,在窑炉内的退火周期达70天。作品在形式上追求空间表现,利用光影塑造形体,在建筑结构中汲取灵感,营造场景氛围,强调故事性的表述,探讨关于信仰主题的人的社会属性。

我不断尝试拓展作品的体量并在结构关系研究上深入推进,这批作品无论是高度还是重量已经全面超越了我前期的作品,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铸造玻璃之一。作品体量的成倍增长以及结构关系的错综复杂注定其在创作技法的探索上充满挑战,涉及从制作耐火模具、到窑炉烧制温控、到冷加工打磨方式以及作品组合结构等一系列创作方式的彻底改进,该项目的研究使我获得了大量科学实验的数据并积累了广泛的创作经验。《可现的视界――城》(图3)分四段组合而成(底座为实木烤漆,上面三段为玻璃),整体高度为2米。这件作品来源于古代城门与塔的灵感,作品强调简约造型与概念表述,在形式上作出大量的简化,追求铸造轻量化处理(体积最大化、质量最小化原则),“光影结构“仍是我关注的主要方向,在有限的作品的厚度中,通过透视、压缩、渐变的规律展示最大空间的可能性。这种严谨经营下的逻辑形式的组构实际蕴含形而上的概念,意在突显作品的观念价值。

我想展示o大家的,不是一个静态的物象,而是塑造一个能让人展开联想的“场景”,使作品的内涵观念始终凌驾于艺术创作的技巧之上,基于民族文化的审美特征,以理性主义的方式解构时代语境中人的社会属性与价值存在,呈现历史时空的交叉对接。《可现的视界――冢》(图4、5)为组合结构,材质以玻璃为主体,青铜、实木混搭,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剑与剑鞘。在这件作品中,我想强化的是民族性的表达方式,从玻璃艺术的本体审美出发,围绕作品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有序规划,尝试展示一种稳固形式下的厚重的历史语境。借鉴捷克玻璃的观看方式,在民族语境下进行深刻的演绎与创造,我相信我的这件作品成就了一个很好的实践范例。在我看来,玻璃的表现应具备鲜明的民族特征,这即是玻璃艺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的意义所在。创作形式的探讨不应流于表象,而该深入材料本身,融合民族、时代的内涵做出包容性的比较与个性化的拓展。

玻璃艺术论文第4篇

在创作中产生影响。对现代建筑玻璃设计影响至深的可能应归属于公共艺术概念在建筑玻璃艺术创作中的体现与延伸。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公共空间的载体,其呈现出人们对居住性、人文性的需求。因此,针对具体建筑空间进行个性化的镶嵌玻璃设计代替了原有的固定题材套用格式,设计师的主体创造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它呈现出的是建筑、玻璃、艺术家三者之间的对话关系,它们的关联性不仅仅体现在空间、色彩、结构与光线的环境上,更是存在于独特而富有内涵的特定的人文情节中。上述这些具体的存在以及被创新的艺术符号已经证明了镶嵌玻璃艺术正在走向崭新的、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二、艺术设计的运作

(一)现代镶嵌玻璃艺术的设计思想

现代设计语境及当代建筑形式,需求要不断孕育设计艺术的新思维、新构想、新实践,单一的技法手段与传统的设计样式已经远远不能跟进时代的步伐。事实上,设计艺术的审美准则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这些变化甚至往往是颠覆性的。那么,在新型的审美观念审美境界之下,现代建筑中出色的镶嵌玻璃设计应具备怎样的个性形态与语言特征呢?主要的应该有以下三点:1.关照建筑与文化环境的紧密性和一致性。建筑作为镶嵌玻璃的承载对象,其本体的建筑语言与建筑结构必然成为艺术家进行镶嵌玻璃创作时必要的考察条件,玻璃艺术家往往需要与建筑师进行紧密的沟通,深入了解该建筑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割、功能区块,然后进行针对性设计,利用光线与色彩对建筑空间进行全新的规划及塑造。在考察建筑本体的设计结构与空间关系的同时,建筑所存在的历史文化环境同样是镶嵌玻璃艺术设计需考虑到的重要的环境元素,创作的主题与内涵必须符合建筑主体的文化氛围,优秀的建筑镶嵌作品往往凸显建筑的文化价值。2.维护镶嵌语言与创作风格的继承性和独特性。尽管现代平板玻璃工业的制造手段已经获得了突破性的革命,艺术家已经不用在无法获得大面积的整块平面玻璃的基础上使用镶嵌条或者泥灰来架构整块的平面玻璃壁画,然而,传统镶嵌玻璃技法准则却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不同肌理与色调的玻璃,在镶嵌条的衔接下变得条理而有序,镶嵌语言已经变成一种“分割”与“线条”的美学,“流动的韵律”成为镶嵌玻璃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的重要标志之一。镶嵌玻璃艺术独特的表现力是基于镶嵌玻璃艺术本身沉淀的独特语言来定义与区分的,无论工艺、材料还是科技的手法,都需要秉承镶嵌玻璃创作的核心特征,以此不断的丰富与拓展镶嵌玻璃艺术表现。当代镶嵌玻璃艺术创作非常重视艺术家独特的创作思维,艺术家的个性体现在镶嵌玻璃艺术品中,只有具备独特的个性,镶嵌作品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艺术家开始主宰玻璃艺术创作的风格,获得创作的主导权,这是现代镶嵌玻璃艺术创造性的想象力与张扬的个性不断补充与发展的结果,交融的文化与丰富思想展示出的镶嵌玻璃的核心魅力。3.把握安装结构与心灵层次的科学性和感知性。好的设计图纸未必能在现实建筑工程中得以实施,能否将镶嵌玻璃草图变成现实的建筑玻璃艺术作品,这不仅仅体现艺术家自身创作经验和把控能力,更需要对镶嵌玻璃的分割与承重结构进行精密、科学的演算,在重视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展示玻璃镶嵌艺术的魅力。玻璃通过光线营造不同的美学空间,这样的空间通过人的视觉来感知,视觉感知迅速转换为心理感受,使镶嵌玻璃艺术营造的空间不仅仅是室内或者室外的实体空间形态,更是潜在的心理空间,因为心理接受程度代表了观者的内心情感与接受程度,是艺术家与观者思维的最有效的沟通。

(二)现代镶嵌玻璃艺术设计的运作进程

基于上述现代镶嵌玻璃艺术的美学要求,设计与创作的全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连贯性的、在公共艺术意识形态指导下的镶嵌玻璃艺术创作行为,这个连续的创作过程将依次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1.进行场景选择与实地考察。进行镶嵌玻璃艺术创作之前,必须有一个实体(或虚拟)的建筑空间场景以展开玻璃艺术设计,这样的建筑场景或者公共空间一般由委托方提供。当然,也有由艺术家自主选择进行的自由艺术创作。艺术家针对备选的建筑场景进行全面、深入测算、调研、考察,是现代镶嵌玻璃艺术进入公共艺术形态思维并引导多元创作方向的重要途径。对于“环境”的理解,不能单纯认识为建筑本身客体的结构环境与结构特征,这仅仅是考察的一个方向,相关建筑的设计风格及所处环境的历史人文特征也是考察的重点目标所在。设计主题与环境变得冲突与纷繁,使设计呈现出多样的选择,艺术家在众多的信息中不断筛选,努力呈现与建筑主体文化相符合的逻辑魅力,并使个人风格得到最大的凸显。2.提交文本报告与草图方案。文本报告是基于“场景考察”汇总和研究之后的详细的文本文件,除去照片、尺寸、平面图纸、案例说明这些基本的文本框架外,重在透析设计灵感在本体建筑的文化语境下的适应性,以充分的说服力确立基础的设计概念与设计方向。艺术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全新的设计概念后,不断完善设计概念,形成初步的方案样稿,这是在建筑场所考察与论证阶段结束后第一次呈现初步的、完整的、直观的设计图纸。3.完善研讨辩论与方案确定。论证与研讨的过程,实际在每个设计阶段都在进行,这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自我的反思与完善,是设计师团队的论讨与协作,也是需求方与设计方之间的调和与衔接。好的方案,往往是在不断否定的论证中得到充分发展与完善的。在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为适合的方案,提出完善意见,完成最终图纸,精确完成等比例缩小的样品制作,以图纸和样品为依据,进行工程施工与放大。4.完善工程施工与社会反馈。对整个建筑镶嵌玻璃制作工程进行报价,完成施工图纸(制作与安装),签订工程合约,在大型的建筑玻璃工程施工阶段,艺术家扮演监理的角色,控制作品的整体风貌与细节处理,并在制作期间拍摄样片,用以留存及宣传。艺术家本身需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公共艺术意识形态的创作语境更是要求艺术家在参与大型公共艺术作品中有效收集大众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与反馈,这是最为直接的了解艺术创作作品的社会接受度与体验度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艺术家不断完善自我、突破创新的最为实际方式。艺术家准确了解自身创作作品在社会中的公众效应,将对艺术家解剖自我艺术本身有了可靠的现实依据。

三、艺术设计的创新

(一)镶嵌玻璃艺术设计在建筑空间的拓展

无论建筑空间中镶嵌玻璃的形式与应用怎么突破,作为建筑及公共空间的艺术表现形态,它始终应遵循公共性与个性化的统一;镶嵌语言的传承与拓展;善与美的传递及歌颂。其中镶嵌语言的独特魅力是镶嵌玻璃作为经典的艺术表现手段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而具备的美学存在的价值,镶嵌玻璃的发展必须是发扬其表现的特点、弘扬其表现的优势,将镶嵌文化与审美扎根到当代艺术的创作语境中,将当代镶嵌玻璃应用深入向前推进;设计师或者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承担起社会影响的重任,镶嵌玻璃是与人心灵互动的艺术表达形式,需要把美的色彩、美的形式、美的光线传递到观者的眼睛与心灵世界中。现代镶嵌玻璃设计应用除去最为常见的壁墙与窗户装饰外,其应用的渠道已大大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位于室外空间的地板装饰、广场景观、院台庭池,专业的设计师往往能娴熟的应用玻璃的语言来表述镶嵌艺术的个性与镶嵌装饰的魅力。第二,在室内空间镶嵌玻璃的应用中,利用镶嵌玻璃来分解空间的隔断设计也正从“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相互调和中显示出发展的可能性;吊顶空间设计同样也把玻璃镶嵌表现引入其中,玻璃往往是以悬挂、卯合的方式构成镶嵌装置作品;在立体的底模上拼贴玻璃马赛克,这种富贵、韵动的手段适用于水池、玄厅、门廊的设计主题……镶嵌玻璃正从“功利性的标准格式”朝着基于单纯审美的建筑装饰模块发展,如楼梯界面、楼梯扶手、吊顶灯具、门框台阶,照明艺术这些非功利性的审美设计带给建筑空间中的镶嵌玻璃艺术无与伦比的活力[2]。镶嵌玻璃艺术存在于现代建筑中的核心价值除去它独特的表现魅力外,还在于它能引介光线而对建筑空间加以修饰与改变,它能通过色彩对现实场景进行塑造与完善,它能牵引人们的心灵,唤起人类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歌颂。玻璃镶嵌艺术经历现代艺术形态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众多的“变体”,这些变体多数是积极与进步的,它们代表了艺术观念的突破和实践经验的获得。中国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是国内少有的以学院派的模式推进现代建筑镶嵌玻璃研究的学术机构,其在专业学术精神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玻璃镶嵌应用工程实践。屹立于该工作室北门的大型玻璃镶嵌壁画“哭泣的马”,是科研组以彩绘的方式进行的建筑镶嵌玻璃创作探索,它臆在打破传统的、指定题材的、单一线性的设计模式,而是以公共艺术的意识形态推进全新的艺术实践,创作“过程”成为成就作品完整度的重要衡量标准,而大众参与性与批判性则成为实现作品构成的主旋律,艺术家将自身与观者共同置于创作场景,从而有效的拉近了建筑与生活的关系,使简单的建筑空间因为玻璃而展示出活力与生趣。另一件实验性的创作陈设于该工作室二楼的马赛克镶嵌作品“窗台上的猫”,其采用胶粘的形式将彩色玻璃固定在透光的平板钢化玻璃上,承载马赛克玻璃的是大型的、透明的钢化玻璃窗,从而摆脱了笨重的、不透光的墙体承载,马赛克在光线下显得透彻夺目,夜景灯光的设计又使玻璃马赛克在白天黑夜都能展现出它稳固的光感效果;玻璃碎片中间的缝隙利用硅胶填合,既继承了镶嵌玻璃的表现形式,又减轻了作品的重量,在玻璃物理结构收缩性方面也得到了完美的处理。全新艺术实践的成功是基于玻璃材料的进步与艺术观念的革新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发扬了玻璃镶嵌的美学优势,创造了新的表现手法,丰富了镶嵌玻璃在建筑空间中的表现力。除此以外,在商场酒店的大堂建筑空间的壁挂装饰与吊顶设计市场项目中,镶嵌玻璃的表现形式也被巧妙的应用。上海绿地万豪酒店的大厅玻璃装饰就是个好的例证,在它不同寻常的以装置的概念进行建筑玻璃艺术推广中,我们可以看出,玻璃镶嵌不再是单一化的平面性表述,它正朝着立体与结构主义的模式进行发展,多维与多媒的发展方式,是镶嵌艺术突破平面、打破单一、走向立体空间的重要革新。

(二)镶嵌玻璃艺术设计在市场空间的开发

玻璃艺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玻璃艺术;起源;发展

[中图分类号]J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47 — 02

玻璃艺术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门类,从艺术史的角度对世界玻璃艺术中心转移过程,以及玻璃艺术风格技术演变和发展的进程进行梳理,无论是对了解古代玻璃艺术发展的历史还是对丰富现代玻璃艺术表现语言都有意义。

一般认为玻璃是在人类掌握了制陶技术之后由古埃及人发明的,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玻璃制品是约公元前3000年的有孔玻璃珠,当时是由沙、灰与天然碳酸苏打的混合物加热制成,用此种方法与原料所制成的玻璃并不透明。到新王国时期之后,埃及人又发明了玻璃的着色技术,现在能够看到的早期彩色玻璃艺术制品,是在底比斯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睡莲纹玻璃杯”,这是古代埃及第十八王朝时期所制,以大面积的群青色与橙黄色作对比,穿插着深蓝色和黑色线条,使人感到古拙而流美。当时的玻璃艺术品的制作主要采用“沙芯法”,这种方法是先用粘土及沙制成器物内模,并使之充实,然后放入盛有玻璃溶液的坩埚中旋转,利用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使之均匀地附上玻璃层,在其即将冷却之前,还可以再贴上保持半流动状态的彩色玻璃作为装饰,如果用工具在此时刻划则可产生各种凹凸起伏的艺术纹饰,待玻璃冷却成形之后,除去颗粒状的酥松内模即得以完成。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鱼形玻璃容器”出土于古埃及阿玛那,这件玻璃制品是采用了包括“沙芯法”在内的多种加工手段制成的艺术佳品,代表了当时埃及人玻璃艺术品制造的最高水平。

作为玻璃工艺发祥地的古埃及,在新王国时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玻璃为材质,表现艺术语言,无疑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公元一世纪罗马成为玻璃艺术的中心,古罗马的早期玻璃艺术制品出现了抽象的装饰纹样,并且开始结合玻璃的透明质地加入颜色,使其晶莹剔透,五光十色。色彩主要以深蓝、宝石绿、淡紫、黄赭等色为基色,并结合乳白、淡红、黄等颜色。古罗马人还发明了“热溶马赛克玻璃”的制作方法,其方法是将多色玻璃的碎片置于窑内加热使之溶解,这种技术就是后来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万花艺术玻璃”制作技术的前身,“万花艺术玻璃”是将诸多各色玻璃卷成的彩色玻璃棒横裁之后,将纵面排列于器壁上,再经热熔制成,这种玻璃在有光线照射时会产生出色彩绚烂的绮丽艺术效果。当时较为常见的制作方法是“吹造法”,即将加热后的玻璃插入管状棒,随即向内吹气,在吹造的过程中不断塑造器形,然后将预先制好的其他部分加热后溶接在它的上面。更值一提的是,此时已经会将各种技术和艺术手法综合运用了,比如发明了在已冷却了的玻璃制品上施加装饰的手法,就是用画笔将比器物本体熔点低的各色玻璃粉彩绘在玻璃器物上之后入窑烧制完成,在阿富汗贝古拉姆出土的彩绘纹饰玻璃杯就是用这种方法精制而成的,极具美感。此外,还出现了在玻璃器物表面透雕纹饰的艺术手法,还有将由金属箔片刻划成的装饰品夹铸在两层玻璃之间的艺术方法等等。与陶器相比,罗马人更加青睐玻璃制品,罗马人将玻璃艺术带入到了当时的黄金时期。

伊斯兰地区此时的玻璃艺术主要采用彩绘或镀金等工艺手法,艺术特点精致豪华且富于地域性与宗教性。

中世纪时期玻璃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带有极其浓烈的宗教色彩,遗存的玻璃制品也不是很多,主要包括圣酒杯、圣水杯、圣物罐等。从现藏于克罗地亚博物馆的“圣水玻璃杯”和“圣物玻璃罐”来看,不难感受到工艺技术的娴熟与的虔诚融合而成的审美品位。此时最具代表性的玻璃艺术制品还是教堂彩色玻璃窗,其制作先是将铅条编连成多种抽象轮廓,然后再用以红、紫、蓝等颜色为主的小块彩绘玻璃镶嵌进去,这种彩色玻璃窗在十三、十四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处处可见,已成为该种建筑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玻璃艺术中心是威尼斯共和国庇护下的穆拉诺岛,所以此时“穆拉诺玻璃艺术”著称于世。十三至十四世纪的穆拉诺式玻璃艺术器皿是在成型的器皿上彩绘上神话、寓言、肖像、宗教等内容之后二次烧制而成,常见器形一般都是模仿金属器皿和陶器,实际上它的装饰性主要在绘画方面,而技术方式比较接近于珐琅彩绘。到十五世纪中期和十六世纪玻璃器呈现出了技术技巧与艺术样式纷呈的状态,这时不仅器壁较薄、色彩丰富、质地细腻,而且还出现了模仿大理石或玛瑙的玻璃艺术品,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材质美与工艺美的结合。当时还能够制作出十分美丽、独具特色的“冰纹玻璃”、“罗马式玻璃”、“嵌网玻璃”、“嵌线玻璃”等艺术样式。制作技术除了吹造法以外又兴起了刻花法,用笔杆状的金刚钻雕刻而成的刻花玻璃,能够刻画出复杂的缠枝纹样,从而具备了巴洛克艺术的显著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穆拉诺成为玻璃艺术中心,主要原因之一是,这里与威尼斯隔海相望,工艺美术师们集中之后便不易将玻璃艺术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外传,否则将被处以重刑,但尽管如此,意大利的玻璃工艺美术师还是把相当秘密的玻璃艺术制作技术和装饰技法传播到了法国、英国、尼德兰、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据记载,1532年纽伦堡市政府就曾宣布其玻璃艺术源于威尼斯,1550年英国也有威尼斯的玻璃工艺美术师工作的记录,此外,法国宫廷也有招聘威尼斯玻璃工艺美术师的记录,可见当时意大利的玻璃艺术影响到了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十三至十五世纪德国在哥特时代生产出一种墨绿色的“森林玻璃”,它是森林地区的工厂使用植物灰提炼而成的钾盐作助熔剂制造而成的,这种玻璃所制成的工艺品具有器形厚实淳朴的艺术特点,典型产品是下端有高圈底,上端边缘外展的酒杯,这种酒杯在十六世纪造型固定下来,一直延续至今,称为“莱茵葡萄酒杯”。

十七世纪德国和英国的玻璃艺术品逐渐取代了威尼斯玻璃艺术品在欧洲的影响和销售市场。德国纽伦堡等地除了保持珐琅彩绘的传统工艺之外,主要的艺术成就是把旋盘式宝石研磨技术应用在透明玻璃器上浮雕出几何纹样、肖像等装饰图案,现藏于纽约科尼克玻璃美术馆的“磨花玻璃高脚杯”便是德国纽伦堡的作品,是将宝石研磨技术运用到玻璃磨花的典型艺术作品,其制作工艺和装饰水平完全可与威尼斯玻璃艺术品相媲美。

在英国,著名玻璃艺术家乔治·列维兹克罗托制成了含铅的特种玻璃,这种玻璃也称为铅玻璃,它的折射率远远高于威尼斯、波西米亚的晶质玻璃,质地较软,易于雕刻纹饰,更适合用作光学玻璃和高级酒具。此外,燃料由木材变为煤炭,并使用闭口坩埚,这样既可防止煤炭和杂志混入玻璃溶液,又能避免燃烧气体与玻璃接触,从而使玻璃更加纯净,这种玻璃不易破碎,所以被法国的里昂和南特及欧洲其他地方仿制。1669年法国还在巴黎成立王室制镜所,成为法国最大的玻璃工艺中心,并能用铸造法生产大面积的玻璃镜和平板玻璃。除此之外弗兰德斯的安特卫普和布鲁塞尔,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地区也都受到威尼斯、德国等玻璃工艺的影响成为当时玻璃艺术中心。

十九世纪捷克成为欧洲玻璃艺术的后起之秀,由于捷克玻璃工艺制作精良,质地上乘、声誉极好,使它在各国宫廷教堂和新兴市民阶层备受青睐,捷克的玻璃艺术品材质晶莹剔透,造型大方挺拔,装饰华美典雅,所以它成为新古典主义玻璃艺术的代表。奥地利维也纳的玻璃艺术风格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与捷克不同,体现出豪华繁丽的宫廷艺术特点,多在立体刻花上彩绘以田园风光及宫廷生活为内容的主题,并在口沿等处描金以增加豪华艺术气氛。

总之这一时期玻璃艺术在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之外,还在捷克、奥地利等地得到迅速发展,除继承和发扬了古罗马的热溶镶嵌、威尼斯的刻花、德国的彩绘等艺术手法之外,还在器型上表现出运用同心圆等处理手法以取得对称而和谐的艺术效果。欧洲“新艺术运动”时期,巴黎与南锡是当时的两个中心,“南锡派”的代表人物加莱是玻璃艺术家,擅长于在半透明的玻璃器上做装饰性浮雕,从而开启了近现代玻璃艺术史。

通过考察世界玻璃艺术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对世界玻璃艺术中心转移的基本过程以及玻璃艺术工艺技术演变和发展进程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首先,世界玻璃艺术最初的中心是古埃及,公元一世纪之后,罗马成为玻璃中心,五世纪至八世纪的中东地区成为另一中心,九至十四世纪时大马士革、君士坦丁堡和开罗成为中东地区的玻璃艺术中心,十二世纪威尼斯成为玻璃艺术中心,直到十五、十六世纪意大利成为欧洲玻璃艺术中心影响到了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此时,波西米亚和德国成为欧洲的另一中心,十七世纪之后欧洲的玻璃艺术发展迅速,法国巴黎、德国纽伦堡、弗兰德的安特卫普和布鲁塞尔、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都成为玻璃艺术中心,十九世纪捷克又成为欧洲玻璃艺术的后起之秀。可见,早期玻璃艺术在各地都有多元的发展,而在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则成为世界玻璃艺术中心。

其次,玻璃艺术的工艺技术在古埃及时期是使用“沙心法”,后来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罗马人发明了“吹造法”,并随即创造出了“热溶马赛克玻璃”、“万花玻璃”、“透雕玻璃”、“夹层玻璃”、“彩纹玻璃”等不同艺术样式。十三至十五世纪,德国出现了“森林玻璃”,英国出现了“铅玻璃”,之后意大利出现了“穆拉诺式玻璃”、“罗马式玻璃、”“嵌网玻璃”、“嵌线玻璃”,威尼斯则兴起了“刻花玻璃”,十七世纪,德国兴起了“研磨玻璃”和“彩绘玻璃”等艺术形式。此后玻璃艺术工艺技术越来越向着玻璃本身的材质美与工艺美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潘金龙.玻璃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

〔2〕韩雨蒙,董俊茹.玻璃装饰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3〕周静,邬烈英.现代玻璃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4〕朱孝岳.西方玻璃工艺小史〔J〕.上海工艺美术,1990,(04).

〔5〕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玻璃艺术论文第6篇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建筑物中玻璃幕墙发展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各种节能环保型的新玻璃材料、新工艺技术也应运而生,现代化的玻璃幕墙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如何在发展玻璃幕墙新材料和新工艺应用中融入节能减排的环境保护环保型理念,已经成为了当今建筑行业领域中热烈议论的新话题。

 

1 玻璃幕墙应具有的节能环保特点

 

绿色节能环保概念的提出,为玻璃幕墙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玻璃幕墙要有较好的采光透过率,并且能够提高隔热功能,从而可以减少因太阳光辐射造成的建筑物室内温度的升高。其次,节能环保型的玻璃幕墙还要具有保温性的功能特点,加强对温度的控制,这样在冬季的时候能够较好地保证室内的温度在可接受范围内,减少因玻璃幕墙散热而带来的热能源损失。再次,为了提高玻璃幕墙的环保性,还要对其气密性以及遮阳性等参数进行规定,综合性地开展玻璃幕墙调节工艺技术,使得玻璃幕墙在保证自身功能的基础上还能具有一定的环保特性。

 

2 玻璃幕墙中节能环保型新材料的应用

 

2.1 隔热玻璃

 

隔热玻璃材料是一种在原有玻璃建筑材料中通过添加一定比例有着吸热功能特性的着色剂而制作形成的新型玻璃材料。在原有玻璃纸上进行喷涂一层或是几层的金属氧化物,从而形成一种薄膜材质的玻璃。这种隔热型的玻璃幕墙可以充分吸收自然界太阳光所发出的红外线能量,因而它有着很高的透光率性能,并且在建筑应用当中有着隔热的作用,增加了建筑的保温性,大大节约了建筑物对能源的消耗量。

 

2.2 低辐射玻璃

 

低辐射玻璃材料也被称之为LOW—E型玻璃材料,在这种玻璃材质上面也会镀上几层的金属物质以及其他物质的薄膜,通过镀上一层低辐射薄膜后,这种玻璃幕墙就可以具有对远红外线高反射率的优点,加强了对于可见光的透光率,因而低辐射玻璃有着抗辐射的功能特性,同时它也具有隔热保温的功能,而且对于建筑物的采光性能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2.3 真空玻璃

 

真空玻璃材料主要指的是由两层玻璃组成的一种玻璃幕墙材料,在这两层玻璃中间增添了一种厚度非常非常小的支撑块,从而使得两层玻璃中间具有密闭性的特点,通过真空气体抽取技术,再将真空玻璃内部两层玻璃当中的所有空气全部地抽取出去,最终形成真空玻璃。正是因为真空玻璃材料的内部是真空的,所以它可以大大减小玻璃的导热性以及传热性,这也是真空玻璃独有的节能环保性功能,不再有空气传导热量,真空玻璃的材料目前可以大幅度地增加玻璃幕墙的节能环保性能,同时也可以保证真空玻璃幕墙的隔热性以及温度保持性。

 

2.4 光致变色玻璃

 

光致变色材料玻璃,顾名思义,这种材质的玻璃在经过自然界太阳光的照射以后,就可以产生变色的效果。在这种材料的玻璃幕墙制作时,添加了一定量的卤化银元素,并且在玻璃幕墙的中间层中加入了一些钼、钨感光物,使得玻璃幕墙具有了光变性能。从理论上来讲,这种玻璃此材质能够根据太阳光照射强度的不同自身的颜色也发生不断变化,当天黑的时候或者是没有太阳的时候,这种材料的玻璃就可以变回透明的颜色,从而实现了对建筑物室内光线亮度的调整,与此同时还能够降低外界的太阳光辐射,这种变色玻璃的应用,不仅具有漂亮的外观,而且还具有隔热防辐射的功能,是新型绿色玻璃材料中的重要发展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玻璃幕墙的节能环保特性。

 

3 玻璃幕墙的节能环保型新工艺的应用

 

3.1 智能化技术

 

随着现代化玻璃幕墙的新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创造性地发展了智能化玻璃幕墙工艺技术,使得整个建筑物的玻璃幕墙系统同建筑物内的通风系统以及室内的中央空调系统化可以智能化地统一进行管理,在系统的处理中心进行统一地调控,智能化地根据室内外温度,太阳光的照射辐射程度,进行玻璃幕墙的动态分析调节,从而通过智能化工艺技术来实现对建筑物玻璃幕墙的保温性能、隔热性能等的动态调整,根据实际环境的变化情况来保证资源的节约利用,采取了智能化工艺技术以后,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物的节能性和环保性,进了节约了资源,降低了各种能源的消耗水平。

 

3.2 遮阳工艺系统

 

关于玻璃幕墙的遮阳工艺系统是建立在加强玻璃气密性的基础之上的,遮阳工艺可以通过不同的玻璃幕墙形式来进行相应的遮阳系统调整,制定出符合建筑物采光、保温节能性能的遮阳体系,提高建筑物的遮阳性。

 

3.3 外层维护保温工艺

 

通过双层玻璃幕墙工艺技术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能耗量,因而外层维护保温工艺也被称之为双层幕墙波保护技术,双层幕墙的特点就是在两层玻璃结构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中间层,在中间层内有气体进行流通,从而实现了保温功能,假如要保持室内的温度,只需要关闭双层玻璃幕墙当中的出气口就可以了,这个时候的中间气体通道就像是一个保温室,能够有效地运用太阳能进行空气保温,而在夏天的时候,人们要是想对室内温度进行隔热,就需要打开外层维护系统当中的出气口,通过空气之间流动的热压性原理,使得双层玻璃幕墙当中的高温度气体排放到室外,除此之外,这种双层幕墙的外层维护工艺还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影响,因此在许多大型建筑物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玻璃幕墙作为建筑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其生产材料以及制作工艺流程中的节能环保性质讨论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研究课题,文章根据不同种类玻璃幕墙新材料的应用中了解到了其所具有的隔热性和保温性能,大大节约了建筑资源,实现了能源合理利用,同时还开发了智能化工艺技术系统,完善了遮阳、外层保温等工艺流程,从而实现了玻璃幕墙节能环保性的合理化利用和发展。

 

作者:曹文超 来源:建材发展导向 2016年3期

 

玻璃艺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 玻璃工艺;历史渊源;工艺流程

一、 中国玻璃工艺的缘起

玻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十六世纪或十五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最初是阿拉伯人在撒哈拉沙漠发现了玻璃晶体,沙子或岩石里的二氧化硅的含量相对较高,这是组成玻璃料的主要成分,阿拉伯人的新发现直接促使了两河流域玻璃业的发展。其后埃及也开始生产,到古罗马帝国时期,玻璃业的生产已十分繁荣。丝绸之路开通后,国外的玻璃器皿开始传入我国,敦煌壁画飞天手托琉璃瓶正是经由古丝绸之路,自西方传入古中国的见证。

从历史文献和出土的文物看,中国也是世界上生产玻璃器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古人就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汉书地理志》曾有黄门译长与应募者入海所市之“璧流离”以及琥珀、玛瑙、水晶、肉红石髓等奇石异物的记载。玻璃在古代中国曾有多种称谓。其中发音非常相近的就有琉璃、流璃、璧琉璃、陆璃、玻黎、琉琳、还有五色玉、药玉、罐子玉、水玉、水精等等。还有古籍赋予琉璃“明月”、“夜光”等诸多美名,可见古代琉璃器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颇为珍贵,战国时古琉璃一度比黄金还要稀罕,古人当时可能无法理解为何琉璃器能看似透明,堪比神器。

西周琉璃,是中国最早的玻璃。但多种物理化学性质的测试结果表明,西周琉璃的内部主要成分是晶体状二氧化硅,是石英砂在烧结温度不足的情况下未完全熔融形成的近玻璃态物质。因此有称这种琉璃为“人造多晶石英”,也有称这种材料的外文译音为“费昂斯”(Faience)。但不管如何,西周琉璃是中国玻璃发明史上有着其直接的关系,完全可以称为中国的“原始玻璃”。

二、中国传统玻璃工艺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玻璃工艺发展的历史也已有3000多年,西周出现琉璃后,由于琉璃原料的珍贵,被誉为五大名器之首(琉璃、金银、玉翠、陶瓷、青铜),琉璃工艺品远比玉石、黄金更为贵重。由于古人对玉器的崇尚,中国早期的琉璃都带有玉制的特征:润泽。中国古代玻璃烧成温度较低,虽然绚丽多彩、晶莹璀璨,但易碎、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用途狭小,因而发展较缓慢。

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器皿大致经历了原始陶器、青铜器、漆器、瓷器等阶段,其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瓷器,古代观赏性及祭祀器、礼器等器皿历经玉器、青铜器、漆器、瓷器、金银器等阶段,其中以玉器及漆器、金银器为主。由此可见玻璃由于受玉器、陶瓷等行业盛行的影响并未在中国形成主流工艺。

一般认为商代的冶金、炼丹、原始瓷工艺是我国玻璃制造业的三个重要萌芽条件。春秋中期,楚国冶铜竖炉的烧炼温度可达到摄氏1200度,技术的提升为制造真正的玻璃提供了必要条件。唐代玻璃器大多依靠进口,国内玻璃器的生产较弱。原因仍然是前文所述在我国古代陶瓷、金银器、玉器的盛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玻璃的发展。宋代仍是需要进口玻璃器供帝皇贵族赏玩与寺庙供佛之需,但传统的玻璃压铸工艺已广泛应用于民间。元代设立玉局,这是皇家的玻璃器烧造部门。明代的琉璃被称为“药玉”,因疆域内玉材匮乏,故而药玉替代真玉进入舆服制度。清代由于引进了西方的先进工艺与人才,使国内玻璃制造技术得到极大提高,华美的宫廷玻璃器足以媲美西方同时期的玻璃艺术品。

通过对中国古代玻璃史的梳理可以看出,原材料和配方的问题致使中国古代琉璃器皿的适用性不高,再加上适用性强、成本低廉的陶瓷业发展,严重影响了中国琉璃的发展。中国自玻璃起源时就开始有仿玉倾向,并一直贯穿整个古代玻璃史。出于东方审美的含蓄,中国玻璃大多素雅内敛,注重内在含义与张力,西方艺术则更注重外在形态的表达。

三、现代玻璃艺术的界定

现在一般认为琉璃指不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器,以及琉璃以外的其他玻璃质材料,例如珐琅和釉器,甚至还指某些宝石。玻璃则专指透明的玻璃器.可见中国早期的古代玻璃并不完全符合这种现代规定,尤其是在启蒙阶段。

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艺术家们开始精心设计玻璃日用品和装饰工艺品.

到了20世纪60年代工作室玻璃运动使玻璃回到艺术家工作室中, 玻璃艺术成为现代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现代玻璃艺术是指自工艺美术运动以来, 受各种设计思潮影响, 体现现代设计理念的玻璃艺术.

现代玻璃工艺制作技法包括吹制技术、灯工技术、铸造技术等。现代玻璃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几何式样的抽象、纯粹的造型、重叠、穿插与渗透、时空的显现、虚空与实体的等同。

四、结语

从古玻璃工艺到琉璃,再到玻璃,现代玻璃艺术,本文着重梳理我国玻璃艺术发展的历史,从西周到唐宋再到明清,不同朝代的玻璃工艺的不同境遇,折射出我国古代造物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性,尤其是造物的使用价值与社会意义。由此延伸出现代玻璃艺术的制作工艺,并与古玻璃艺术的制作工艺形成时间脉络上的一贯性。

参考文献

[1]《时间的观念》吴国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学院派玻璃艺术》 庄小蔚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3]《铸造诗意―玻璃艺术创作方法论研究》 庄小蔚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