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07 15:16:35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第1篇

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唤醒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教学取得有效性的保障。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首先,主讲教师课前应该适当地将一些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转化为课堂资源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以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前提问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讲到数列极限的概念之前,给学生布置问题:战国时期《庄子》中的命题“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从这句话中你能挖掘那些现象,用数学语言叙述。这样学生可以自己思考,发现问题,课前一起讨论。于是学生主动参与给出了这根一尺长的木锤,每天去掉一般,剩余量随着天数n的无限增加而无限缩短,但永不为零。可是它的变化趋势是确定的。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就理解了数列极限的主要思想:随着的无限增大,研究数列的变化趋势。进而教师在课堂上再讲这样的变化趋势用距离的思想描述出来便引出数列极限的定义,学生一方面主动参与,另一方面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大大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课堂由传统的教师主控型向开放型转变

教师往往独霸课堂,以“满堂灌”为主。“我只要讲了,学不会是你自己的事情”成为有些老师的挡箭牌。结果出现越讲问题越多,越讲学生越不会的现象。针对目前这一现象,教师应该采取“问题、合作、探究、分享”为核心来构建高效的互动课堂。在课堂师生交往中,注重学生个体的表达、质疑、讨论与合作分享,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作者尝试在教改班让学生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组织内容,针对一个小问题,上台讲清楚即可。此时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查阅资料,随时和老师沟通,这一活动结束后学生普遍反应准备的过程收获颇丰,主讲也是很锻炼自己。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只是学生身边的“教练”,不再是站在讲台上的“圣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构建了高效的互动课堂。

(3)课堂内容剖析透彻,气氛活跃

人们通常将自然问题分为三类:变化问题,结构问题,或然性问题。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为学生开设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这三门数学课程,正是为了研究上述三类自然问题。事实上,学生开始学习这些课程时是零散的知识碎片,可作为教师要给学生把课程内容剖析透彻,分析清楚,让学生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变化问题就是研究事物的变化规律,研究变化问题的是微积分;或然性问题是研究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结构问题就是当时间固定时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问题就是代数研究的对象,线性代数是代数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例如:线性代数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线性空间,定义非空集合中的元素,若对“加法”和“数乘”满足八条规律,则称该集合为线性空间,其元素称为向量,满足八条规律的运算称为线性运算。这样的化对于一个不太明白的结构,若满足上述八条规律,就可以对其进行线性化处理,并且可以用熟知的线性代数理论来处理。如果可以知道所研究的对象的维数,那就可以将其等同于维向量空间。这足以见线性代数作为结构工具的威力。

(4)有效使用信息工具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第2篇

1.1教学质量因素的显著性检验根据调查问卷得到273份有效问卷,对每个应答选项的“毫无影响”“有点影响”“一般”“比较有影响”“有很大影响”等5级量表,分别赋予“1、2、3、4、5分”测量指标分值,各测量指标的分值按简单加权平均进行汇总。利用SPSS19.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样本中各教学因素对课堂质量的统计显著性(见表1)。1)S1的单因素方差的概率P远小于显著性水平α(α=0.05),说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显著性因素。问卷统计结果中,95%以上的同学对该观点持赞成态度,经相关性分析显示,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程度越深,对该门课程的课堂效果的满意度越高,即课程教学质量越高。2)S2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分析概率P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越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该课程的课堂效果满意度越高,并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课堂教学效果。3)S6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概率P(P=0.03)小于显著性水平,故课堂考勤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比较显著影响,并且调查结果表明,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占有的比例比较均匀,该结果符合实际情况。4)S8、S9、S10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概率P分别为0.003、0.000、0.007,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课程的课堂规模大小、课堂互动频率、课程考核方式均对课程教学质量具有显著性影响。问卷相关性分析显示,课堂规模越小的课程教学质量越高,课堂互动越频繁,课程的教学质量越高,这也与实际调查情况相吻合;接近90%的学生对课堂考核方式非常关心,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且接近70%的学生希望采用大作业加论文式的考核方式。5)S3、S7、S4、S5的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说明基础知识、课堂到课率、教师职称、学科动态这类因素在课堂教学满意度上无显著性差异,对课堂教学质量没有显著影响。

1.2教学质量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调研和分析发现,影响教学质量各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影响。为了排除这种相关性对各因素分析结果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重新划分,进一步分析各教学质量因素与课堂教学效果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影响程度,对各教学质量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进行显著性因素的进一步验证。

1.2.1KMO和Bartlett检验主成分分析的前提是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虽然这种相关性是客观存在的,但要对其进行验证,验证的方式是对各因素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根据检验的结果,判断主成分分析(或者因子分析)是否适用。对问卷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KMO度量值为0.72,p值小于0.05,表明检验的结果与实际吻合,适宜进行主成分分析。

1.2.2因素的主成分分析对各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因素的特征值的碎石图,根据碎石图中的特征值,提取出4个主成分,研究各因素对每一个主成分的贡献度。研究获得了第一个主因子主要由教师职称、到课率及课堂规模三个因素贡献,这三个因素都是反映课程或教师等课程实体的某些属性的因素,将之命名为实体属性主因子a;第二个主因子主要由学生基础知识和学科动态两个因素贡献,将其命名为知识主因子b;第三个主因子主要由对专业知识体系的了解程度、学习兴趣贡献,将其命名为兴趣主因子c;第四个主因子要由课堂考勤、考核方式和课堂互动三个因素贡献,将其命名为考核-互动主因子d。

1.2.3主因素的影响程度由主成份分析得到教学质量影响的4个主因子,由于剔除了各个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可以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依据回归系数来判断4个主因子对课堂教学效果满意度(S11)的重要性程度,得出各因素的影响重要程度次序。统计分析结果可知,兴趣主因子c对课堂教学质量影响最大,然后依次是实体属性主因子a、考核-互动主因子d及知识主因子b。结合教学质量因素的显著性检验的结论,需剔除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职称、学科动态、课堂到课率4个因素,再对剔除后的各因素的主因子系数乘以因素的贡献度,则得出各课堂教学显著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次序如表2所示:综合单因素方差分析、层次分析法线性模型结果: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符合当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习兴趣、课堂互动、课堂考勤、对专业知识体系的了解程度对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正向相关性;课堂规模、考核方式对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负相关性。

2结论与建议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第3篇

(一)大学物理教材大学物理教材是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最为直接和方便的手段,对于学生的自学和更好地提高上课效率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大学物理教材更关注于系统理论知识的讲解,文字基本覆盖了整个教材,很少有插图,因而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更为直观形象的了解。

(二)大学课堂大学物理课堂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最基础的方式,真正的大学课堂应该不同于初中及高中的课堂,因为大学生的思维具有了一定的开拓性及灵活性,其实践经验也得到了不断的增长,因而教师上课就不应该是初中和高中时那种“填鸭式”教学,而应起到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其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大学课堂物理教学中应采取的改革措施

(一)提高大学物理老师的素质老师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经有一位著名的老师培养了多位科学家,当老师八十华诞同学们赶来为老师庆祝生日时,记者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对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答案意外的惊人,同学们都说是眼神,足见要想成为一个对同学们有切实帮助的老师,就需要热爱学生,要慈于父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成长。

(二)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注重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要注重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对于不同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首先,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要帮助其补充更多的基础知识;其次,如果有些同学擅长于理论的研究,要加强对其理论知识的传输,使之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有些同学动手能力较强,就要提供实验器材及方法,促使其从实验中发现真理;再次,大学课程有很多学科,其中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理科学科,要求学生掌握更深的物理知识,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有目的地将学生往高深物理知识方面引导,使学生更深刻明白物理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其提高专业水平的动力。

(三)注重趣味教学的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一门学科,就必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其次,要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更好地展示物理知识的机理,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的理解。再次,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角色表演等方法来进行物理知识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去实验室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最后,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很好地联结起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同学们只有在实践中发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才会去努力学习它,因此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小结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第4篇

大学俄语教学经历数年的研究和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目前仍存在多方面的困扰,首先,因初高中俄语教学不注重听力和语言表达的训练,导致大部分俄语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俄语听说能力及差,而听说技能是语言实践应用的重中之重。其次,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大学俄语公共教材知识内容与普通高校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严重不相称。据调查,许多学生感到教材词汇生涩,需要大学俄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语言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大学俄语课程在多数院校中只开设四个学期,大三年级不再有俄语课,学生大四毕业时,俄语语言技能很难在就业时发挥作用。如何把大学俄语课堂语言教学延伸到校外实践学习,摆脱教学困境,提高学生俄语应用能力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高课外语言实践能力的策略

1.注重教师自身的因素

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是培养优秀俄语人才的首要因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向课外语言实践活动拓展这一教学的引导者,应在具备扎实教学功底的前提下,具有非凡的敬业精神,随时随地准备无条件为学生解决包括双休日、寒暑假时间所遇到的困惑。为确保学生在课外俄语语言实践活动中真正受益,俄语教师要肯牺牲休息时间,亲自到学生实践活动环境中去体验和调研。俄语教师不仅能在教学岗位上从业,同时也要关注与俄语相关的其他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能胜任实践型的俄语翻译工作,成为既能够教学又能在企业工作的双师型俄语教师,会更加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授俄语理论和实践知识。

2.选择恰当的教学材料

俄语教师应摆脱教材难易度与学生现有水平不相称的问题,站在未来要应用俄语的学生角度为学生选择教学材料,甚至要花一定精力和时间去揣摩学生实践应用时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将趣味性、实用性融入教学材料中,为学生选择适合未来语言实践和应用的教学内容,使之能够在俄语课外语言实践中学以致用。

3.设置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表明,大学俄语课堂教学内容材料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有无决定了教学效果。大学俄语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效利用融趣味性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要点知识,把部分语言实践性教学任务延伸到课外。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大学俄语教学改变以往传统填鸭式的教学理念,正处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不妨引入任务型教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实践能力。教师按照学生现阶段俄语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将实用的语言材料纳入为学生设计的俄语实践场景,以学生为俄语交际任务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外组成小组演练教师布置的商务对话、日常对话等语言交际任务,学生完成模拟课外语言实践任务后,回到课堂上验收语言任务的质量,教师点评优缺点,以利于今后语言水平的改进和提高。俄语教师可在课堂上布置学生去利用课外时间搜集一些教师指定的知识内容,学生自己在课外加工处理、分析后,利用课堂时间共同分享自己在课外时间整理的学习材料,适当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形成教学双方主体的良性互动。这样,教师对大学俄语课堂与学生课外的学习做了良好的融合。

4.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课外语言实践条件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做好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效融合,布置模拟的引导性语言演练任务外,还需为学生不断创造真实的课外俄语语言实践条件,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课外俄语实践的平台,才能真正地使学生更有效地实践语言。随着中俄两国友好关系的不断深入,两国高校之间的往来也日益频繁,进行课外语言实践的方式有许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广交会等大型国际活动是俄语学生参加课外语言实践的好机会,教师可利用此契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类似的语言实践活动,与俄罗斯人进行语言交流。假期中俄高校互换留学生项目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应用俄语。俄语学生也可在暑期参加俄罗斯举办的夏令营活动。校外语言实践活动对学生了知自身的语言能力水平和对未来工作的定位起到一定的明确作用。学生在真实课外俄语交流实践中逐步了解自己课堂所学知识的不足之处,在返回课堂时会有侧重点地向老师提出自己在课外实践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课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给以后的语言实践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则根据学生反馈给老师在实践中遇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教学材料的汇编,再教授给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使老师和学生之间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拓展的同时,不可忽略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引导。由于来自不同的高中俄语学生在进入大学时难免存在知识水平方面的差异,基础薄弱的学生在从课堂向课外语言实践过度过程中,面对俄语语言实践应用任务时常常会有自卑受挫的心态。这时,作为教师应对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善巧引导,使其不至于对语言实践及俄语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而中途放弃俄语学习。心理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参与学生课外俄语语言实践活动时,还应重视对学生在其与人协作、诚实守信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引导,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自我完善意识。从某种意义讲,这种课堂教学向课外语言实践的转移,不仅提高学生的俄语语言应用能力,也是一种综合素质不断改善的教育过程。

三、大学俄语课堂教学向课外实践延伸的意义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第5篇

目前学校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包含学生运动权需求日益殷,学生体适能与健康水准逐渐低,体育课程及教学品质亟待提升,参与运动人口有待提升,学校运动场所有所足,优秀学生选手培训制尚待强化等问题。数据显示大学运动人口比有明显下趋势。因此,为提升大学生的运动风气,体育教师应调整学生运动学习的态及实大学体育教学的方式,才能改善大学生作息不正常、健康状态欠佳,并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达到全人健康的教育目标。目前因大学体育课程各校自,因而在体育课程上有必修及选修的安排,至于必修及选修的限则由各校自决定。由于体育课程不再是四必修,和过去相比,明显足,导致学生的活动剧减,加上外食文化抬头,精致的饮食,产生热摄取过剩,以至于体能态每况愈下。

因此为改善大学生之生活型态,唯有减少坐式的生活型态,增加身体活动,强化心肺功能,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要以“健康为导向”的体育课程目标,创造大学体育教育的新主轴,以突显出大学体育教育的社会价值,藉以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因为学生期盼于体育课中获得运动技巧和终生体适能的需求满足。倘若学生在体育课期间,无法有效地学习技巧,以致无法建立运动习惯时,学生可能因此对体育失去兴趣,而不想发展终生体适能。影响运动生活化与程度的主要因素是基于学生在求学过程,对体育的认知取向与对体育的爱好程度。Keogh亦指出体育课有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即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发展出正确、积极的态度。另一长程目标,希望能引导他们即使在离开学校后,依然继续从事运动及保持有活力的生活方式,藉由体育课,学生可以评估自己的运动能力,并找出自己偏好的活动类型,并奠定终身运动的基础。综上所述,大学体育课不仅要培养个人健康体适能与良好的社会行为,更是大学教育的基础,藉由上体育课培养学生基本的运动能力,并鼓励他们多方面接触运动。以长远的目标来看,更要培养大学生终身运动的习惯,有效的大学体育课对全民体育的落实与国家体育目标的达成均有正向的帮助。

2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创新和训练优化的策略

2.1大学体育教学应配合学生身心特征与需求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运动环境并涵盖教学目标,结合教师、教材、教法,配合场地设施与运动器材,有效的授予学生体育相关知识及技能,使学生达到自身该有的运动能力与活动性,并给予运动的观念与技巧,使其有热忱的运动动机,以达到鼓励并足以使学生运动之目的。体育教师对于学生、课程、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教学观点,不仅会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判断与决定,同时也会影响教师在教学计画、教学互动及教学反省等表现的各项教学行为,甚至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就。

2.2强化体育教师的教学信念教学信念乃是教师教学历程中的重要关键因素,不仅影响教师在教学计画及教学互动中的思考与决定,同时亦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成效。而教学信念亦是检视教师专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可将其视为一种经验不断累积的过程产物。学生如何进行学习以及学习者在教学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何,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核心课题。而教学信念所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对于教学者而言,在整个教学历程中教师对于教学活动所抱持的信念会直接影响到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表现。大学体育教师如何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对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而言,教师扮演着重要的关键。而基于体育教学需与运动场地器材密切配合的特殊性,目前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信念层面是否由知识与课程、教学效能、设施器材与活动、学生差异与学习、师生关系等五个层面构成,将进一步探索

2.3注重体育课堂教学上学生的安全问题课堂教学上的安全、学生的需要这方面的考量是我比较注重的,也是我一直努力进步的地方。比较懂得学生他们上课的需求,考虑到学生目前的现况,不管生理的、心理的这都是我现在比较能掌握的和进步的地方,因为以前教学比较不考虑这些,而现在会比较注重而且比较能够掌握和进步的地方。还一直探索的是体育课源和内容,还有怎么样的体育课形式比较符合学生的需求,这也是我最近比较关心和敏感的地方。

2.4充分发挥师生互动层面的作用体育教师在师生互动层面的教学创新实施较佳,而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之教学创新实施层面则尚待加强。由此可知体育教师在面对课程设计、场地器材利用、教学方法运用方面之专业知能仍有进步空间。而身为体育教师,除应具备本身专业素养外,尚需确立体育专业之立场,亦要以身体教育之使命为依归,将理论与实务结合,进行以运动技术为主的动态乐趣化教学。因此,体育教师若能确认自身专业角色,积极进修、参与相关研习,并透过教学反思不断追求专业成长,将有助于教学创新的落实。

3结语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第6篇

当学生获得尊重的时候,他就会自信、自爱和充满对万事万物的美好情感和关怀之心。相反,当学生开始懂得尊重别人的时候,那么从那一刻起,他就会获得他人对他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相互的。在教学中,学生获得了尊重,他就会以强大的动力、十足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思维,怀抱对学生的理解。守望尊重的教育是一个美好的、健康的、本真的教育。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活动效果的影响是隐性的,但其作用是巨大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感染、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生情感的融洽是教学的巨大力量,是影响大学生全面创造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利用人格魅力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导课的创新和教师的亲和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进一步参与的兴趣,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为了引入阅读话题,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的相关信息,教师通过要闻报道、要闻转述、猜谜、游戏、笑话、歌曲以及与学生的相互问候等形式,运用各种启发手段与全体学生互动,这有助于建构、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其次。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有趣的话题,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每组学生既进行组内讨论,又进行组际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群体的互动讨论。通过讨论和问答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产生阅读的愿望,做好阅读的心理准备。

二、课文解析过程中的多维互动

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机械化割裂了知识与人性发展的联系,是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丧失整体性和有机性的具体表现。从教学活动的客观要素分析,知识、教材、学生、教师、教学氛围等因素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因而,还不能自然构成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有机性。无论是知识、教材成分的挖掘、学生主体潜能的调控,还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最终都需要灵活的、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解决。教法必然成为课程教材文本与学生素质发展的活力的纽带,它的功能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研究、策略选择和适切性程度,这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投入、技术与艺术的阐释、教师独特的风格与创造,将举足轻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互动集以上因素于一体。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建立的同时,融入适当的竞争、激烈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求的心理。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教师在课堂上要扮演好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最终实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可采用促进发展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引入、小组竞赛、个体与个体的竞争以达到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及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的交往中将潜在的发展区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发展的可能。教师可让学生在小组或小团队中开展学习,互相帮助,相互沟通,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生生互动的类型是多方面的,如学生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人与全班之间的互动,学生小组与全班之间的互动。笔者的学生经常进行以教促学的生生互动,如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研讨会、小组讨论、同桌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互批作业等。每次上课都应该根据授课学生的特长、课文的内容、教学计划等因素对各种课堂互动活动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因为课堂上的生生互动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过程。开展生生互动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个提高听说能力、巩固学过的语言知识的机会,还在于使课上和课下形成互动,促进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同时生生互动活动还可以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综合能力,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爱好、性格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教师就阅读课文内容提出一定数量的问题,引导小组成员之间共同讨论、共同学习。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讨论、解决,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培养学生整体性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阅读策略,合理把握整篇文章的构思、布局,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及合作学习能力。小组之间可以通过互相提问,比赛抢答、互相点评的方式互动,因为小组内聚力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促进其取得学习的成功。教师还需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状况,及时排除情感障碍,并引导学生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因为互动是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并对双方都产生影响的过程。学生组织课堂教学指的是几个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在课堂上组织其他的学生进行生生互动活动。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的部分是每单元的课后阅读,由两人一组的四个学生小组分别负责,利用两节课时间进行。这就需要学生备课充分。在组织课堂时,活动内容应与本单元的课文话题及语言点有关,但对课堂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教师则不做过细的要求,以免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每组学生通过自行协商确定具体上课内容和形式,对任务进行分工,分别负责相应的部分。在采用以教促学的互动形式时,教师要挑选、语言应用能力相对较强、英语语言知识比较扎实,而且勇于接受挑战的学生进行示范。经过几轮这样的学生示范之后,总结经验和教训,组织课堂教学则应变成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如果其他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越多,说明学生组织的越成功。这样做既不给学生增加过大的压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通过合作,他们可以集思广益,也可以更好地发挥个人的特长,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准备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如与阅读材料背景相关的视频、图文并茂的演示课件,音频资料及网上教学资源等。教材和多媒体之间优势互补,不仅帮助学生积累背景图式和进行语篇分析,还为学生提供了相对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此外,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课堂以外更多、更有效地沟通,使大学英语课堂得以延伸。

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互动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合作学习作为有效教学模式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现代课堂的各种教学。论述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介绍其模式结构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以期进一步探索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家、大学语文教育专家徐中玉指出,当前大学语文课改革,最迫切的问题不是教材改革。而是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学语文课教师的整体水平。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教师站在讲台上一人讲到底,要采取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这要求授课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师生在课堂上或课堂下平等讨论,各抒己见。读完一文后,有何启发,有何疑问与心得,大家交流探讨一下,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相长”。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更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在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堂也不只是教师对文章的精彩分析.更应该使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思考。不只是教师一言堂.更应该是所有每一个学生参与的课堂。合作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学生心理气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之一.被誉为“近十年来最需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和当今社会最有效.最进步的学习方式。这一理论运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将有助于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学习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一、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的观念和实践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国古典的教学名著《学记》中就有“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之说。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但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合作学习理论在2O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教育家SlavinR.E.,JohnsonD.W.NIDavidson等提出的。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理论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的异质性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评价为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的目标。它侧重于以群组为主。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个人发展、个性和内在的动机及其合作意识。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是在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既然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就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而且。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的交往中.有将潜在的发展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发展的可能。

2、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说的创始人考夫卡指出.群体是成员之间的可以互赖变化的动力整体后来勒温对其进一步阐述。他认为:(1)群体的本质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问的互赖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2)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到共同的预期目的。我国学者称之为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在合作的集体中.个性差异、学习风格不同的成员互相交流,产生新的认识在平等、自由、依赖的环境中,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充分借鉴了集体动力理论形、,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3、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

Johnson.D.W..Johnson.R.T.和Holube.E.J.于1993年提出了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1)积极互赖——每一个成员对小组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相互依赖就没有合作学习。(2)互相互动——每个成员的学习都有别人的支持和帮助,相互促进,达到彼此促进的目的。(3)个人和小组责任——在合作学习中必须明确制定小组和个人两个层次的责任。(4)人际及小组交际技能——合作学习本身比竞争型和个体化学习都要复杂.有建设性地解决冲突的技巧对学习小组的成功尤为重要。(5)小组自评——小组成员讨论他们之间是否维持着有效的工作关系,如何改善。只有在学习环境中系统地构筑这些元素,才能确保有效的、长远的合作学习的成功。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结构

与传统班组授课形式相比。合作共学大大增加学生交往,强调学习者的个人发展与参与意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激发其学习兴趣。发展其语言综合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起着积极作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其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监控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个人独立学习,又在小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小组同伴共享学习资料.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并互相影响互相信任.共同努力以实现小组目标。小组成员在不断表现吸收、反思、和自我调整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使每个学生全面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让信息流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元多向交流。

三、合作学习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合理的分组是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学习能力等主要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学生也可以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兴趣爱好等自行组合。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让学生经常换组合作学习。既可活跃合作的氛围,还可让学生体验和学会如何与不同背景、不同学习能力、有着不同想法和思维的同学合作。

(一)角色分配

角色分配确保小组内每位组员都能担任一定的角色.并负起每个角色应承担的责任。例如。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为便于团结协作和培养各项能力还规定组内成员应定期互换角色,体验不同的学习责任。

合作学习小组首先要有全体组员的目标.即要求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准确地查找有效信息。为达到这一共同的目标.学生问必须要通过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角色轮换、集体奖励等手段形成和谐有效的依赖关系。小组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力.共同的目标是形成小组凝聚力的前提和关键。以《大学语文》(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62课为例,合作学习目标可设计为:1.把握辛弃疾纵横挥洒、慷慨激昂的词风:2.了解辛弃疾爱国报国的创作基调;3.鉴赏《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合作学习任务可分解为:1.辛弃疾生平;2.辛弃疾的词作及创作风格;3.《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的创作背景;4.陈亮生平及创作;5.辛弃疾与陈亮的关系及“鹅湖之会”:6.辛弃疾与陈亮之间的诗词唱和;7.前人对《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的评注等。

小组预习与合作讨论根据教材内容事先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并布置给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有目的地预习。在小组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教师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辨明是非,培养能力。在理想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总在不断地产生智慧碰撞和思想交融。学生慢慢摆脱自我原有的狭隘认识和片面思维.超越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在讨论时,学生参与并聆听。组员可逐个发表意见,也可一人发言为主。其他人补充为辅。同学们应鼓励互助,取长补短。教师要控制好小组讨论时间.监控组员行为,保证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组长集中并整理好成员的发言后,进入“小组报告”环节。各小组讨论后,可以个人自述、全组合作陈述、甚至是角色表演等方式将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同时记录报告中的精彩和不当之处.以便作深层交流和讨论。在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组内中交流过渡到组际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适当的讲解,起到点拨的作用。

作为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评价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鼓励学生合作互助、共同进步。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合作小组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效果(测验)等。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合作共学教学体系中.对小组总体成绩的评价和奖励是很重要的。合作共学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把以往表面上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却鼓励个人间竞争的评价模式改为面向小组的合作性评价.使获得成功的机会人人相同。这样,能促进同伴中的群体资源得到开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渐渐地。学生把学习不只是当作课内任务,课外时间也可相互合作、开展活动。有效地保证了课内外综合式教学有序地进行。

(二)教师角色

1、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学生经验不够丰富,缺乏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某些组织和管理的问题’,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有教师的参与,由教师组织。管理课内外学习活动。

2、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教师本身也时刻充当学习者的角色。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放下“权威者”的架子,从主宰课堂的绝对权威变成组织和参与学生探讨知识的一员。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经常了解自己的学习方案的有效性.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3、合作学习的促进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指导学生树立信心、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帮助他们认识合作学习的作用和必要性.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以及与人和睦相处的社交技能。教师作为促进者,并不是将问题的答案和理由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适当质疑学生.挖掘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策略.开展小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