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职教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07 15:15:59
职教论文

职教论文第1篇

由于职业教育在当前形势下占据着越来越多的角色,使得在大职教观的背景下出现职业教育定位不合理现象。特别是作为大职教观下通过职业学校与现代生产技术联系在一起,将本国的特色产业技术融入到职业学校中,从而使得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在大职教观理念下,职业教育针对的是国家的一些高科技技术为主的职业教育,需要学校要根据劳务市场就业的情况和需求的人才及时地作出调整,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会在大职教观下可持续发展[2]。近年来,许多职教理念与实践的工作者都在不停地探索大职教观理念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也提出了不少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建议和措施。这些建议大部分集中在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教学条件和专业设置等方面,但这些措施似乎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帮助甚少,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如何结合职教与劳动力市场发展方向和趋势来及时地调整职业教育体系[3]。职业技术教育以劳动力为载体,通过劳动力培训,把生产过程中的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等转移到劳动力身上。劳动力接受培训后,通过社会就业机制,被安排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结合。劳动力进行劳动,把储存在他们身上的知识、技能使用出来,产生出经济效益,发挥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经济功能。这是工业发达经济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第二产业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功能发挥的主要机制。下面,再来看看农村职教经济功能发挥的机制[4]。目前,国际社会习惯地把“职业教育”理解为“职业和技术的教育与训练”,它包括:以在校生为主要对象的职业准备教育,其中有普通学校的“职业基础教育”与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岗位培训;以及以失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再就业培训[5]。就职教形式而言,包括学校本位的职教模式、企业本位的职教模式、社会本位的职教模式以及“学校一企业”综合模式。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深人人心,职业教育成了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就业培训———岗位培训———晋级/转业/再就业培训。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大职业教育观”。在大职业教育观下,职业教育要依据这一规律正确地进行专业配置和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而当前职业教育是建立在初中毕业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在这种模式下对学生过早分流而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初中生还处在对社会懵懂的阶段,让他们过早的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而接触社会,这样不利于其自身的全面发展,过早的将自己的职业定型,这样会限制和约束到初中生的思维和处事理念,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之处正是在于,前者是主要在于专,职业性,专业型,后者在于全,全面性,综合型。这是社会所需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都是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说职业教育就是一线员工,而普通教育就是管理层,这是一种误导。职业教育在大职教观理念下发展越来越完善,但这还要时间来对职业教育中的一些弊病进行调整和改革。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提高,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正在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毕业生要具有更深厚和更广泛的文化基础理念知识,同时在大职教观下,由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矛盾,两者之间不能取其一而断其二,两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理论的实践是不永恒的,职业教育除了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外,更需要对其文化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质量,才不会影响到学生将来毕业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职业场出现束手无策的现象。此外,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经济条件越来越优越,自然也会给现代生活带来更多的高质量、高品质的理念,面对这些职业教育就更要注重学生除了职业知识以外的文化理论知识,才能够可持续发展[7]。职业技术教育在大职教观视野下主要通过有针对性地一系列相互衔接的一地构成完整机制来实现,这一机制的动作不仅仅与每一环节有关,更需要每一环节影响相结合。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职业的需求存在大量劳动力市场中,基于此,不同学生的能力表现有早晚之分,有些学生的学术能力在初中阶段没有表现出来,到高中阶段才表现出来;同时也可能有些学生,最初表现出较高的学术能力,到后期却不能跟上学校的教学。这就需要学校给学生提供一个职业探索的机会。分轨制模式很难实现这一职能,因为它通过一定的选择机制对学生分流后,学生往往很难重新选择。虽然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建立某种机制,允许有的学生从一类学校转到另一类学校,但事实上,由于不同学校的课程差别很大,学生要转学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教育浪费、人才损失。

三、大职教观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一)政策支持与经费体系层面

受训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职后的发展前景,是职教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他就提出了“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受训者找不到工作;只有当受训者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职业生活中得到充分应用,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职业教育。否则,即使培养出的“合格人才”能达到某个技术等级,若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这只能说是失败。因此,他认为,对职教来说,“就业需求”是第一位的,“技术目标”是第二位的。福斯特把所培训的“合格人才”找不到工作的现象称之为“技术浪费”,并指出应把这种“技术浪费”列为职教计划评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他提出,开展职教不能只考虑“技术目标”,只有在就业的前提下再考虑技术要求,才能避免上述职教“技术浪费”现象的发生并减少失业[9]。由于职业教育不仅在就业前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也有在再就业后进行职业技术再培训,这就需要国家政策进行支持。社会要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创造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对这些职业教育进行规范,对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进行正确的引导,除了在职业教育学习的学生,还要针对社会工作人员,让他们在工作之余能够再学习,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技术能力,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工作的发展。学校的职教课程并不能影响学生的职业志愿(影响学生职业志愿的是学生对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的看法);学校的职教并不能减轻社会的失业状况,反而加重就业危机;这就是因为职校毕业生比普通学校毕业生更难找到高薪工作,而且许多职校毕业生选择了与其所受培训无关的工作,造成了“技术浪费”。因此,就结果而言,福斯特认为职业学校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并不能发挥有效作用,职业学校是一种“谬误”;所以他主张发展正规学校教育之外的职业教育,即私营企业的内部培训。福斯特的这些反主流派观点,尽管在当时未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组织的应有重视,但在国际学术界却引发了一场长达几十年之久的大论战。学校里校长、教师间形成了一种上下级关系,官本位思想在学校同校存在。这种管理方式对教育有其不足之处。让全体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建立科学全理的教学管理机制,成立由教师、学生、教育专家、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健全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使广大教师能够以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到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评议、竞争上岗制度、协商对话制度、家长联席会、学生代表会等,让广大教师学生都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职责和作用,让管理服务于教学。

(二)政府层面

在这种大职教观这种教育模式下,职业学校都执行统一的教学目标,开设相同的课程,使用相同的教科书;各学校都按相同的规定的学科课时、教学进度和教学周期进行教学;教师执行规定的教育教学过程。基础教育学校的基本职责是传递知识,并且为社会需要的规范化人才做好基础工作。在教学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校缺乏鲜明的自我特色,学生无个性。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中职学校作了很多改造和改革,中职学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变化主要体现在学校的领导权、培养目标的社会主义转向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但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世纪中,尽管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整个国民经济上依然以农业经济为主,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加之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造成适龄学生人数庞大,学校无论在整体形态、内在性质,还是在日常教学上,都没有进行转型性的改革,学校仍是近代性质,并未完成现代化的转变。自建国初至今,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基本上保留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重一直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顽疾。学校缺乏鲜明特色,中学生缺少个性,因此“我国基础教育到目前为止,仍有近代教育属性。”

(三)学校与企业层面

为了让学生更快掌握更多的知识,提请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采用演绎法。演绎法教学是从“一般到特殊”,属于接受学习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少走弯路,使其能系统完整地掌握一门门学科知识。它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很快地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但这种教学也“天生”就存在不足和缺陷,它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重视学习的结论而忽视学习的过程,重理论掌握而轻实践操作,重接受而少创新,形象地说是注重给学生“鱼”,而没有授予学生“渔”,课堂学习中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学习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对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感到教师所讲的、课本上所记录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必然的。于是,在科学课程中,公理和原理主宰了一切;在社会课程中,对经典的引用主宰了一切,充其量还有一些对己有结论的证明和说明。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逐渐失去了思考的动力,养成了思考上的“惰性”,学习中记住这些公理、公式和结论就成为他们的目标和任务。如何发展自我在书本上是找不到标准答案,只能让教师未来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感悟、自律和自我完善。它希望未来的教师应该认识在教师和学生之间首先建立精神层次的关系,只有建立这样的关系教师才能有可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本质,以及跟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其次,教学和处理中学生的问题就是教师发展自己的载体,教师把学生的成长和问题带进自己本能的生活中去,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成为教师帮助自己实现内在成长和完善的过程。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建立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理论知识期间,企业能够帮助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训,将文化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才会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生活,进而将学习的文化理论知识应用到职业技能中去,从中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让自己的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要由原来的“替代关系”转变为“互补关系”,实现大职教观下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理念。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日益迈向综合化的趋势,各种交叉知识不断涌现。职业学校课程发展改革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矫正传统分科课程所存在的不足,从而适应科学发展综合化的趋势。由于当前职业学校过早地进行专业定型和分流造成的知识分界人为地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并削弱甚至破坏了他们对客观世界全面的、整体的认识,同时也造成了他们把学习知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实际需要分离。通过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这种桥梁的搭建,使得职业教育体系能够得到很好的完善,企业在其中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将文化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更教会学生在面对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自己的专业技能上有所建树,并能将职业学校的文化理念带到企业中,又将企业文化理念带到校园中去,这样相互影响,相互协作,让大职教观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更有效果。

三、结论

职教论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参考文献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6)

职教论文第3篇

在以上解析基础上,中职数学教学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三个环节:

1.建构起学生必需的数学知识体系

中职数学知识体系同样包含代数和几何两大部分,根据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对两大板块的教学中应着力建构起学生必需的数学知识体系来,而不应纠结于题海战术。在抛弃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讲解时,还应着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从而为今后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训教学建立起前置性能力训练。如针对财务管理类专业而言,需要提升学生的“数感”,并能对企业财务信息做出规律性预测,因此在等差数列的教学中着手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数列的相关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预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思想方法。

2.建立数学知识与专业范畴的关联

增强数学知识与专业范畴的关联,也是建立中职数学有效教学模式的重点。由于受到专业背景的限制,数学教师往往对专业课程方向的行业背景缺少了解。因此,这也在一定层面制约了关联性的实现。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则可以通过形成数学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互动平台来解决。或者说,要打破中职学校在教学中的职能型结构的限制。

3.完善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评价机制

由于各所中职学校都形成了自身的职业教育目标,所以本文将不详细讨论评价指标的内容,而是就评价主体的构成进行阐述。改变诸多学校忽略学生体验的不足,应增强学生对数学教学实践的评价,而评价的重点在于考查数学知识与专业范畴的联系程度。

二、定位驱动下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中职数学教学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1.考察本校的专业和学科结构

本文始终强调应在校本要求下来构建起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模式,而具体体现校本要求的,需要从本校的专业和学科结构出发来进行数学教学内容的重构。为了使考察工作更有收敛性和实效性,数学教研组应根据专业群为单位,以领头专业为代表来进行专业元素的提炼。然后在集体备课下来完成数学知识的首次重构。

2.界定出数学所必需的知识点

对数学知识内容的重构不能脱离数学知识传授的内在规律性和逻辑性,因此需要保持教材的整体体例不变为原则。根据数学教学的第一个层次可知,需要界定出学生所必需的知识点。以数列环节的知识点为例: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理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这两点应构成该知识版块教学的指向,并能建构起学生对该知识点在算法上的一般应用能力。

3.教师合作下设计教学内容

若要推动数学教师能主动与专业课程知识相联系,这不仅依赖于教师自身的自学意识,还需要搭设教师之间的合作平台。这里的合作包括数学教师之间,以及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前者主要反映在集体备课范畴,后者则主要存在于深度的学科联系之间。对于后者而言教务部门应牵头形成数学教研组与其他专业课教研组的定期教研机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编撰数学校本教材。

4.多元主体参与下的教学评价

职教论文第4篇

(一)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表现为职业倦怠。普遍认为,职业倦怠属于心理综合症的表现之一,通常表现在那些就职于要求连续性紧张并且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职业中。倦怠情况的产生是从事该类型工作的个体,在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反应。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强度较大,工作过程相对单一,加之授课对象知识层次结构较低,教学模式受限性较大,获得物质报酬不高等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从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高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容易让人产生得过且过,虚晃度日的情绪,使得一部分教师只满足于简单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任务,对于很多前沿性的行业知识、信息的关注度削弱,知识体系不能及时更新、完善,进而大大影响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同时也阻碍了我国整体职业教育事业的推进。(二)高职院校的教师中显现的一个更为严重的倾向,就是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升问题。目前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不乏资历深厚的教师,他们有着相对较为丰富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当今专业知识更新较快,而他们获得知识的时间相对较为久远,从而使得教师跟不上步伐,导致这部分教师出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落后的现象。而高职院校的广大新晋教师,虽然掌握了最新知识结构,但是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致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陷入“说一套,做一套”的怪圈。由此可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定期接受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更好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更好去教授给学生们最新鲜的知识。面对当下90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再加之缺乏时效性、毫无新鲜度可言的教学知识,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新时代思维接轨能力。只有授课教师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能够跟得上时展节奏,同时又紧密结合行业职业特色,才能够培养出时展要求的新型的高级职业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以及技能

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水平代表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水平。(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指一个教师所具备的的的专业素养,它与能力无关,代表的是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态度和修为。(二)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学科的知识内容;2.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般教学方法和教学知识;3.课程知识,即要掌握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材料和程序等方面的知识;4.掌握学科课程知识与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5.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及特性,为下一步更好的给学生进行授课奠定好基础。(三)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指导下,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仔细掌握一个教师从事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而更好的形成从事学科教学这个工作的技能,即为教师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1.教学设计方面的技能,包括:课程环节的设计,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技巧;能适当的对学生的正确学习行为给予一定奖励等方面的技巧;能变换教学途径、变换与学生交流模式等方面的技巧;能训练和改善学生的反应能力,增强学生参与到学习和讨论等方面的技巧;2.能够熟练应用教学媒体的技能,例如一些行业实践场景的使用以及其他相关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掌握;3.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技能,包含有应用书面语言的使用,口头语言的表达以及一些肢体语言的使用等;4.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关于教学研究方面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于行业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的了解、分析,以及对于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展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对于高职教育建设的思考和创新等。

三、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鉴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出现的不良现象,基于行业的要求,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当代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学会接受新事物,必须要创新和发展。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如果他停止不前,就必定会被他人超越,就必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教师这个职业也是一样,知识的更新替换变化之快,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受新事物,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途径主要有:(一)充分鼓励高校教师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理论建设。当今各种发达的教育手段不断的被运用于高职教育中,例如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等。这些先进实用的学习途径,便捷高效,使得教师们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网络的途径来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是最佳的参与途径。(二)高职院校内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对于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在高职院校内部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所有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在知识问题上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每个教师的理解不同,收获也不同,所有教师都能交流分享自己的培训心得,这样的效果也很显著。如果是单个教师独自进行职业教育,他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有限,有些地方甚至会不明了,不能彻底领悟所培训的职业教育,这样,培训的目的就没有充分达到,如果是有很多教师在一起交流,教师们可以就同一件新事物进行探讨,所有的结论汇集在一起,这个新事物就会被分析的很透彻。(三)鼓励高职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培训辅导、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实践参与手段,可以给广大高职教师提供更加贴近专业的实践机会。高职教师普遍具有较为全面完善的专业理论背景,知识体系结构较为完整,但是由于平时工作性质的制约,缺乏将个人理论、经验付诸实践的机会和途径。广泛的参与相关行业培训,既不会使得教师脱离其自身角色定位,又必然使得高职教师在培训时,针对授课对象的变化主动转变知识讲授方法,从而能够更多的联系行业实际。合理安排高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对教师个人和行业企业部门都是大有裨益的。高职教师到企业中,能够带来最新最为全面的行业动向信息,从而更加坚实了行业企业今后科学稳健发展的理论基石;同时,行业企业提供的各个挂职岗位都与企业生产管理息息相关,把高职教师放到此类岗位上,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为直观形象的专业训练,更加合理的将自身已经具备的抽象性知识建构与具体化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对于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乃至各个新型高职院校学术专业建设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四)通过关注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动态研究和政策方针来帮助教师参与其中。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及时将国家与之行业相关的政策方针以及各类有效信息进行积极的消化吸收。同时,高度关注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的一切优秀、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以此来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这些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此同时,这些新信息中也包含了大量详细生动的解释和例证,几方面的结合作用也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高职教师的内在素养。

四、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

职教论文第5篇

1.开展“每日一说”

每堂语文课前,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开展“每日一说”,每天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发言,全部实习轮流制,发言的内容可以是发言人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讲一个故事,总之只要是脱稿发言即可,发言的时间为3~5分钟,一位学生发完言后,再请其他学生来点评,点评可以是学生听完发言后的感想,也可以是对发言人的评价。开展“每日一说”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想法的平台,还可以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同时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听力,并且起到丰富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2.参加演讲比赛

演讲比赛是一种较常见的活动形式,演讲比赛要求演讲者在脱稿的情况下,以口语为主加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在观众面前绘声绘色地讲说。演讲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胆识。在众多不熟识的面孔前,大部分学生都会紧张、怯场,不敢大声说话,而经常性地参加演讲比赛能够帮助学生逐步习惯这种大场面,克服内心的紧张和胆怯。这样对于职校学生未来就业面试也有很大的帮助,在一般的就业面试中,一些毕业生由于很少在陌生人和众人面前开口讲话,在回答面试官提问的时候,容易紧张,讲话支支吾吾、吞吞吐吐、含糊不清,给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平时参加一些演讲比赛,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受益无穷。

3.开展语文知识竞赛

知识竞赛是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有益活动。在职校语文课堂开展语文知识竞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知识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文学知识提供良好的环境。学生为了在知识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文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4.开展辩论赛

辩论赛是一种能够考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比赛。在平时的职校语文教学中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辩论赛,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辩论赛,语文教师在选择话题的时候,应该多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例如“读职业学校是否有用”“职校开设语文课程是否有必要”“毕业是否意味着失业”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都会让学生有话可说。

5.编写小话剧并出演

枯燥无味的写作课对于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写作水平的效果并不明显。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热情,可以换一种写作方式,例如,让学生编写小话剧,大都数学生肯定都喜欢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等,而我们知道,电视剧和电影都是演员依照剧本演出来的,那么如果让喜爱电视剧、电影的学生自己当编剧又会写出怎样的剧本呢?当然,为了降低难度,学生可以试着编写一些小型的话剧,对于写得比较好的剧本还可以让学生排练演出,让学生在演出中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编写小话剧,有利于提高写生的创作热情和写作水平,出演小话剧,有利于学生体味自己的创作成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6.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一些专业性语文课程

为了提高职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学校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设一些专业性语文课程,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例如,开设公文写作课程、口语训练班,提高学生的公文写作水平和语文表达能力,这样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结语

职教论文第6篇

1.我国应用文教学的岁月变迁

早在春秋时期作为一个教育大家,孔子就对应用文教学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观点。直至秦汉时期,公文就开始运用于封建朝代的日常统治中去,大臣都必须学会使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政治也较开明,应用文的内容、形式、文字技巧等都较前有所发展。明沿袭宋,清沿袭明,只不过对于文体分类更加细致。应用文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总体是一种相延续的前后承接关系,掌管文献命脉的阶层将应用类文章的写作教学提升到国家教育教学的一个板块中去。阎立钦作为中央教科所所长救曾经提出过,“国语是川流不息的民族生命的体现,应站在时展的高度来审视语文,尤其强调语文应重视实际运用,开放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他提出的观点可以被认为应用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一席之地,语文教学中实际运用比纯理论的文学知识更有意义。广东省高考2009年的语文教学试卷中有十三万考生得分为零,批改中发现很多考生直接将答案空着未填,该题题干为"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情况调查,提供了两张不同的图表,让考生根据不同的两张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给出一段文字。文字里面有三个部分空缺内容,学生不可以用数字表达,但是意思必须连贯。出现如此糟糕的情况大大出乎所有教学者的意料。教师们纷纷提出:应用文教学必须得到充分重视,不能空有文学没有语言,提出应用文得文种在将来的实际生活中才是最多被使用的,这种特质是文学作品无法比拟的,应用文教学必须提到语文教学的常规中来,并大大丰富应用文教学的内容。鉴于此,许多语文教师都提出:必须改革语文教学,改变只要“文学”,不要“语言”的现象。提出应用文才是学生将来使用最多的文种,这种特质是文学作品不能比拟的,强调必须改革应用文教学的形式,丰富应用文教学的内容。时代在进步,随之而来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等都在变更,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理念也在随之转变。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必须不断的用新的观念去启迪学生的思维,选择最适合时代和学生使用的文种进行教学。在日常教学中,也努力做到从教师要教到学生要学。

2、国内外关于职业教育应用文教学的研究:

国外应用文教学与国内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观念、方法及手段的不同。在教学中外国的教师会比较注重学生的主管感受,以学生的主管感受为主,启迪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让教学充满了乐趣。但总体来说,应用文教学在国外则倾向于通过实践性较强的情境模拟教学法来实现。较多国家对应用文教学都十分重视,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应用文教学做出最优质的改革,希望学生能够真正做到会写会用。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和趣味练习,以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发达国家在应用文教学中尽量都会运用真实案例,去进行模拟学习和演练,借助真实环境,使学生直观接触应用文。例如,应用文写作比较枯燥,教学就可以从一些较有趣味的文种入手,象广告语的创作,充满个人色彩的学结,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海报类。又如一些现实感较强的文体,尽量采取真是环境演绎的方法来完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张,按照国家自身的需要改革应有文教学,尽量做到能够适合社会发张和国情需要,培养实际写作的能力。亚洲的韩国,对应用文写作有关的研究不太重视,相对的教学也没有那么重视所以关于应用文写作的论文和书几乎没有。而同样在亚洲的日本其现行教学大纲就明确规定,学生一定要能够写出最新、最准、最客观传达社会信息的的应用文。浅议职教应用文教学的岁月变迁及地位在日本语文考试中取消了相对传统的作文写作改为应用文写作或是应用短文写作。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两国的做法早晚会体现出不同。笔者认为提高应用文教学的能效,必须明确如下问题:应用文教学的意义;学生需要应用文教学的原因;社会对应用文教学的需要;应用文教学面临的现状。最终,改变应用文教学中的尴尬局面,让学生乐意学、感到有必要学,使应用文教学“活起来。

二、应用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职业教育中,应用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应用文本身的重要性密切相关。应用文教学自古以来就应该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它的独特性,决定它在教学中的与众不同。它可以帮助学生在教学完善自己的个人能力,让学生和社会早日接轨提供支持技能,这也决定应用文写作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应用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实用性职业教育应用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够熟练的掌握和写作应用文,尽快融入社会并服务于社会。这个目标对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文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普通教育下的学生只需掌握基本类型的应用文相比,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能够做到切实结合本专业,学习与其专业能够紧密结合的文种,并做到熟练运用。所以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文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和语言上,应用文教学反映的都是发生在社会各个方面贯穿于整个社会活动,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会产生影响,如何分门别类的针对不同专业教学,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常规应用文写作的语言还相对简单,专业应用文的语言就比较冷门、难懂,导致应用文教学就不仅仅是常规应用文教学的完成,对专业课的教学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比如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就必须完成审计报告、预算报告、结算报告等文种的写作。贸易类专业的学生则必须学习与贸易相关的外贸信或者是英文类的邀请函。专业类应用文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学会了应用文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同时学到一些专业术语,对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职业教育中应用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孔子编篡的《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以应用文为主的文章总集,它收录了虞、夏、商、周四个朝代多篇文献,该书也可说是应用文最早雏形的产生。按照应用文的特点,其实用性是与其他文学类作品不同的主要标志。应用文需要处理的事具体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的将应用文的概念、种类、格式都一一讲清,不仅教师难教,学生学习更难,忽略了应用文的实用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职业教育而言,应用文教学却长期无法受到重视。如此状态,对于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完整也是一种遗憾。应用文写作的产生实际上是为了弥补文学作品无法做到的一些方面,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琐事,维系人们之间的公务或私事的沟通。应用文单位或个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经常使用到的解决问题或困难,处理公务或私事的文种。广义应用文除了包括了日常的应用文和专业类的应用文两个大的文种。比如商业贸易类应用文、行政公文类应用文等等。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应用文与普通语文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普通语文教学主要的三大类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从区别上看,首先格式上看,三大文种在写作中都没有具体的要求。格式相对比较灵活,只要达到所需的效果即可成文。而应用文在写作上格式上都比较固定,不同的文种格式也有不同。普通书信类都必须具有称谓、正文、署名、日期等。这些内容位置都是固定的,有约定俗成的格式。第二,从内容看三大文种的内容多种多样,或为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也可以是一个过程、或者片段;或者说明一种事物,解释一种科学现象,说明一个科学理论;要么是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或针对某一事物、现象的见解。这三类文种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而应用文则不然,其是专门从解决问题出发的。第三从语言上看,语文教学是以记叙、议论与说明为主,其语言要么生动、灵活,充满感彩;要么科学、周密、严谨地表现出事实或理论;要么是为了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并获得他人的认同。而应用文的语言必须明确、质朴、简洁、庄重,并根据不同的文种经常使用一些专业词汇或特殊词汇。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紧密联系,所有的文种教学都隶属于语文教学范畴,是语文教学的分支。教学都必须通过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来完成。应用文教学也必须通过语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对应用文一步一步的了解。让应用文的特点、格式,都充分理解和掌握,最终对应用文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最终能够写作出合适的应用文。这种教学方法和其余三个文种的教学方法是基本相同的。

三、总结

职教论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

有,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许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