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副科级干部转正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3-03-06 16:04:37
副科级干部转正总结

副科级干部转正总结第1篇

现将《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等部门关于做好1989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意见的通知》(附件??略),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工作中如遇问题,请分别与市人事局、劳动局研究解决。

附: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等三部门关于做好1989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意见的通知(略)

八、按照军委三总部和武警总部的要求,从今年起,转业干部由中国人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转业干部移交工作办公室和武警部队移交组负责向所在省、区、市移交。军队和地方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做好交接工作。今年的安置工作,应于9月底结束。

转业干部报到期间,各地应做好中转接待工作,铁路、交通等有关部门和军队应予以支持。

……(略)

附件一:略附件二:1989年军队转业干部工资套改表(发至县团级)

附件二(表1):现役军官转业到中央和省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套改表

(六类工资区) 单位:元

-------------------------------

军 队 职 务 | | | |

----------|薪金档次|军衔|职务工资等级|工资标准

非专业技术|专业技术| | | |

-----|----|----|--|------|-----

| |1、2 | | | 3 | 180

| | 3 |大校| 厅| 4 | 170

正 | | 4 | | 、| 5 | 160

| 6 级|----|--| 局|---|-----

师 | | 1 | | 长| 3 | 180

| | 2 |上校| | 4 | 170

| |3、4 | | | 5 | 160

-----|----|----|--|--|---|-----

| | 1 | | | 2 | 170

| |2、3 |大校| 副| 3 | 160

| | 4 | | | 4 | 150

副 | |----|--| 厅|---|-----

| |1、2 | | 、| 3 | 160

| 7 级| 3 |上校| | 4 | 150

| | 4 | | 局| 5 | 140

师 | |----|--| |---|-----

| | 1 | | 长| 3 | 160

| | 2 |中校| | 4 | 150

| |3、4 | | | 5 | 140

-----|----|----|--|--|---|-----

| | 1 | | | 3 | 150

| |2、3 |上校| | 4 | 140

正 | | 4 | | 处| 5 | 131

| 8 级|----|--| |---|-----

团 | |1、2 | | 长| 4 | 140

| | |中校| | |

| |3、4 | | | 5 | 131

-------------------------------

续表

-------------------------------

军 队 职 务 | | | |

----------|薪金档次|军衔|职务工资等级|工资标准

非专业技术|专业技术| | | |

-----|----|----|--|------|-----

| |1、2 | | | 3 | 131

| | 3 |中校| 副| 4 | 122

副 | | 4 | | | 5 | 113

| 9 级|----|--| 处|---|-----

团 | | 1 | | | 3 | 131

| | 2 |少校| 长| 4 | 122

| |3、4 | | | 5 | 113

-----|----|----|--|--|---|-----

| | 1 | | | 2 | 122

| |2、3 |中校|科主| 3 | 113

正 | | 4 | | 任| 4 | 105

|10 级|----|--| 科|---|-----

营 | |1、2 | |长员| 3 | 113

| | |少校| | |

| |3、4 | | | 4 | 105

-----|----|----|--|--|---|-----

| |1、2 | |   | 2 | 105

| | |少校|副副| |

副 | |3、4 | | 主| 3 | 97

|11 级|----|--|科任|---|-----

营 | | 1 | | 科| 2 | 105

| | 2 |上尉|长员| 3 | 97

| |3、4 | | | 4 | 89

-----|----|----|--|--|---|-----

| |1、2 | | | 2 | 89

| | |上尉| | |

正 | | 3 | | | 3 | 82

|12 级|----|--| |---|-----

连 | | 1 | | | 2 | 89

| | |中尉| 科| |

| |2、3 | | | 3 | 82

-----|----|----|--| |---|-----

| |1、2 | | | 3 | 82

| | |上尉| 员| |

副 | | 3 | | | 4 | 76

|13 级|----|--| |---|-----

连 | | 1 | | | 3 | 82

| | 2 |中尉| | 4 | 76

| | 3 | | | 5 | 70

-----|----|----|--|--|---|-----

| |1、2 |中尉| 办| 3 | 70

正 |14 级|----|--| 事|---|-----

排 | | 1 |少尉| 员| 3 | 70

| | 2 | | | 4 | 64

-------------------------------

附件二(表2):现役军官转业到省辖市、行署、自治州和县(市)、区(乡、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套改表

(六类工资区) 单位:元

--------------------------------

军 队 职 务 | | | |

----------|薪金档次|军衔| 职务工资等级|工资标准

非专业技术|专业技术| | | |

-----|----|----|--|-------|-----

| |1、2 | | | 3 | 180

| | 3 |大校|市州专| 4 | 170

正 | | 4 | | | 5 | 160

| 6 级|----|--| |---|-----

师 | | 1 | | | 3 | 180

| | 2 |上校|长长员| 4 | 170

| |3、4 | | | 5 | 160

-----|----|----|--|---|---|-----

| | 1 | | | 2 | 170

| |2、3 |大校|副副副| 3 | 160

| | 4 | | | 4 | 150

副 | |----|--| |---|-----

| |1、2 | | | 3 | 160

| 7 级| 3 |上校|市州专| 4 | 150

| | 4 | | | 5 | 140

师 | |----|--| |---|-----

| | 1 | | | 3 | 160

| | 2 |中校|长长员| 4 | 150

| |3、4 | | | 5 | 140

-----|----|----|--|---|---|-----

| | 1 | | | 3 | 150

| |2、3 |上校|局 县| 4 | 140

正 | | 4 | |( (| 5 | 131

| 8 级|----|--|处 市|---|-----

团 | |1、2 | |) )| 4 | 140

| | |中校|长 长| |

| |3、4 | | | 5 | 131

--------------------------------

续表

--------------------------------

军 队 职 务 | | | |

----------|薪金档次|军衔| 职务工资等级|工资标准

非专业技术|专业技术| | | |

-----|----|----|--|-------|-----

| |1、2 | | | 3 | 131

| | 3 |中校|副 副| 4 | 122

副 | | 4 | |局 县| 5 | 113

| 9 级|----|--|( (|---|-----

团 | | 1 | |处 市| 3 | 131

| | 2 |少校|) )| 4 | 122

| |3、4 | |长 长| 5 | 113

-----|----|----|--|---|---|-----

| | 1 | | 区 | 1 | 122

| |2、3 |中校| ( | 2 | 113

正 | | 4 | |科乡主| 3 | 105

|10 级|----|--|(、任|---|-----

营 | |1、2 | |局镇科| 2 | 113

| | |上校|))员| |

| |3、4 | |长长 | 3 | 105

-----|----|----|--|---|---|-----

| |1、2 | | 副 | 1 | 105

| | |少校|付区副| |

副 | |3、4 | |科(主| 2 | 97

|11 级|----|--|(乡任|---|-----

营 | | 1 | |局、科| 1 | 105

| | 2 |上尉|)镇员| 2 | 97

| |3、4 | |长) | 3 | 89

| | | | 长 | |

-----|----|----|--|---|---|-----

| |1、2 | | | 1 | 89

| | |上尉| | |

正 | | 3 | | | 2 | 82

|12 级|----|--| |---|-----

连 | | 1 | | | 1 | 89

| | |中尉| 科 | |

| |2、3 | | | 2 | 82

-----|----|----|--| |---|-----

| |1、2 | | | 2 | 82

| | |上尉| 员 | |

副 | | 3 | | | 3 | 76

|13 级|----|--| |---|-----

连 | | 1 | | | 2 | 82

| | 2 |中尉| | 3 | 76

| | 3 | | | 4 | 70

-----|----|----|--|---|---|-----

 | |1、2 |中尉| 办 | 3 | 70

正 |14 级|----|--| 事 |---|-----

排 | | 1 |少尉| 员 | 3 | 70

| | 2 | | | 4 | 64

--------------------------------

附件二(表3):军队文职干部转业到中央和省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套改表

(六类工资区) 单位:元

-----------------------------

军 队 职 务 | | |

----------|工资档次| 职务工资等级|工资标准

非专业技术|专业技术| | |

-----|----|----|-------|-----

| | 1 | | 2 | 190

正 | | 2 | 厅 | 3 | 180

局 | 6 级| 3 | 、 | 4 | 170

级 | | 4 | 局 | 5 | 160

| | 5 | 长 | 5 | 160

| | 6 | | 5 | 160

-----|----|----|---|---|-----

| | 1 | 副 | 2 | 170

副 | | 2 | 厅 | 3 | 160

局 | 7 级| 3 | 、 | 3 | 160

级 | | 4 | 局 | 4 | 150

| | 5 | 长 | 5 | 140

-----|----|----|---|---|-----

| | 1 | | 3 | 150

正 | | 2 | 处 | 4 | 140

处 | 8 级| 3 | 长 | 5 | 131

级 | | 4 | | 5 | 131

-----|----|----|---|---|-----

| | 1 | 副 | 3 | 131

副 | | 2 | 处 | 3 | 131

处 | 9 级| 3 | 长 | 4 | 122

级 | | 4 | | 5 | 113

-----|----|----|---|---|-----

| | 1 | 主| 2 | 122

正 | | 2 |科 任| 3 | 113

科 |10 级| 3 |长 科| 4 | 105

级 | | 4 | 员| 4 | 105

-----|----|----|---|---|-----

| | 1 | | 2 | 105

副 | | 2 |副副科| 2 | 105

科 |11 级| 3 |科主 | 3 | 97

级 | | 4 |长任员| 4 | 89

-----|----|----|---|---|-----

一 | | 1 | | 1 | 97

级 | | 2 | 科 | 2 | 89

科 |12 级| 3 | 员 | 3 | 82

员 | | 4 | | 4 | 76

-----|----|----|---|---|-----

二 | | 1 | | 3 | 82

级 | | 2 | 科 | 4 | 76

科 |13 级| 3 | 员 | 4 | 76

员 | | 4 | | 5 | 70

-----|----|----|---|---|-----

办 | | 1 | 办 | 2 | 76

事 |14 级| 2 | 事 | 3 | 70

员 | | 3 | 员 | 4 | 64

-----------------------------

附件二(表4):军队文职干部转业到省辖市、行署、自治州和县(市)、区(乡、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套改表

  (六类工资区) 单位:元

-----------------------------

军 队 职 务 | | |

----------|工资档次| 职务工资等级|工资标准

非专业技术|专业技术| | |

-----|----|----|-------|-----

| | 1 | | 2 | 190

正 | | 2 |市州专| 3 | 180

局 | 6 级| 3 | | 4 | 170

级 | | 4 | | 5 | 160

| | 5 |长长员| 5 | 160

| | 6 | | 5 | 160

-----|----|----|---|---|-----

| | 1 | | 2 | 170

副 | | 2 |副副副| 3 | 160

局 | 7 级| 3 |市州专| 3 | 160

级 | | 4 |长长员| 4 | 150

| | 5 | | 5 | 140

-----|----|----|---|---|-----

| | 1 | | 3 | 150

正 | | 2 |局 县| 4 | 140

处 | 8 级| 3 |处 市| 5 | 131

级 | | 4 |长 长| 5 | 131

-----|----|----|---|---|-----

| | |副 副| |

| | 1 |局 县| 3 | 131

副 | | 2 |( (| 3 | 131

处 | 9 级| 3 |处 市| 4 | 122

级 | | 4 |) )| 5 | 113

| | |长 长| |

-----------------------------

续表

-----------------------------

军 队 职 务 | | |

----------|工资档次| 职务工资等级|工资标准

非专业技术|专业技术| | |

-----|----|----|-------|-----

| | 1 | 区 | 2 | 122

正 | | |科( | |

|10 级| 2 |(乡主| 3 | 113

科 | | |局、任| |

| | 3 |)镇科| 4 | 105

级 | | |长)员| |

| | 4 | 长 | 4 | 105

-----|----|----|---|---|-----

| | | 副 | |

| | 1 |副区 | 1 | 105

副 | | |科(副| |

|11 级| 2 |(乡主| 1 | 105

科 | | |局、任| |

| | 3 |)镇科| 2 | 97

级 | | |长)员| |

| | 4 | 长 | 3 | 89

-----|----|----|---|---|-----

| |1、2 | | 1 | 89

一 | | | 科 | |

级 |12 级| 3 | | 2 | 82

科 | | | 员 | |

员 | | 4 | | 3 | 76

-----|----|----|---|---|-----

二 | | 1 | | 2 | 82

级 |  | 2 | 科 | 3 | 76

科 |13 级| 3 | 员 | 3 | 76

员 | | 4 | | 4 | 70

-----|----|----|---|---|-----

办 | | 1 | 办 | 2 | 76

事 |14 级| 2 | 事 | 3 | 70

员 | | 3 | 员 | 4 | 64

-----------------------------

附件二(表5):军队干部转业到执行公安干警及野外地质、测绘队工资评准的岗位,其工资等级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基础工资加职务工资标准对照表

(机关、公安、测绘六类工资区,地质四类工资区) 单位:元

---------------------------------

国家机关 | 公安干警 | 野外地质队 | 野外测绘队

事业单位 | | |

干部工资标准 | 工资标准 | 干部工资标准 | 干部工资标准

--------|------|--------|--------

190 | 206 | 198 |

--------|------|--------|--------

180 | 196 | 188 |

--------|------|--------|--------

170 | 186 | 178 | 190

--------|------|--------|--------

160 | 176 | 168 | 180

--------|------|--------|--------

150 | 166 | 158 | 170

--------|------|--------|--------

140 | 156 | 148 | 160

--------|------|--------|--------

131 | 146 | 138 | 150

--------|------|--------|--------

122 | 137 | 129 | 140

--------|------|--------|--------

113 | 128 | 120 | 130

--------|------|--------|--------

105 | 119 | 112 | 121

--------|------|--------|--------

97 | 110 | 105 | 113

--------|------|--------|--------

89 | 102 | 98 | 105

--------|------|--------|--------

82 | 95 | 91 | 97

--------|------|--------|--------

76 | 88 | 84 | 90

--------|------|--------|--------

70 | 81 | 77 | 83

--------|------|--------|--------

64 | 74 | 70 | 76

--------|------|--------|--------

58 | 67 | 63 | 69

--------|------|--------|--------

副科级干部转正总结第2篇

一、科级领导干部素质的涵义及特点科级领导素质,是指在科级领导公务活动中,作为行为内在基础的各种品质,即对其职务行为经常起作用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生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形成的科级领导能力。就领导活动共性而言,科级领导素质与中、高级领导者素质在基本要求上有着相同的一面,但就科级领导所处的“兵头将尾”的角色地位和职能作用,它又与中、高级领导者不同,有着特殊的素质要求。因此,科级领导所处的工作地位和领导实践经历,决定了他们的素质有以下基本特点:

1、时代性。美国学者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之一。”正所谓“变是唯一的不变”,任何领导的素质必须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任务完成,推动时展,成为合格的领导者。现阶段最能体现科级领导素质时代特征的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四化”最准确地揭示了当代领导者的素质特征,最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的特色和人民群众对干部队伍建设的愿望,是对领导者素质时代特征最好的概括和表述。

[找文章到文秘站-/-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2、层次性。不同层次的领导工作具有不同的领导规律和特点。因此,对领导者素质要求也必然有所不同。美国学者卡兹把领导者素质分为三类:一是见识,二是人情,三是技术。不同层次的领导,素质结构比例是不一样的。科级领导属于低层次领导职务,卡兹认为,这一层次领导者三类素质结构比例为18:35:47最合理,最能与所任职务层次的客观要求相适应。我们干部工作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对科级领导素质的要求,主要是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实践经验和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和能力。

3、实干性。科级领导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素质具有务实的特点。科级领导既要具备其他层级领导善于沟通、协调、统领的能力,更要成为所在部门工作的行家里手,身体力行地影响带动本部门的其他成员。只有这样具有实干性的领导才能服众,才能有效地实施领导,带领全体人员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二、提升科级领导干部素质的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着重强调了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市局党组适时将20__年确定为系统“能力建设年”。因此,研究探索提升科级领导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就更加突出和迫切。

(一)提升科级领导干部素质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领导干部的素质建设就是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因此,根据干部队伍层次,首先加强科级领导素质建设,挖掘人才潜能,最大限度发挥科级领导干部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带动整体队伍素质提高,是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在实质的,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二)提升科级领导干部素质是坚持“四个一”治税理念的客观需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四个一”治税理念是北京地税事业始终保持与时展同步的重要理论成果。“一个工作宗旨、一个税收理念、一个发展方略、一个奋斗目标”,其内涵丰富,不仅为地税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对整个税收工作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标准,客观上也为我们的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有效利用资源,不断拓展思维,切实提高能力,从而成为与“四个一”治税理念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

(三)提升科级领导干部素质是实践“五重”、“五做”、“提高五种能力”的具体体现。“五重”、“五做”、“提高五种能力”是对“四个一”治税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全面推进北京地税工作的重要举措。它从主观、客观两方面科学地提炼出优化、完善税收工作的途径:“五重”和“提高五种能力”强调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创新工作,重在要求人的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五做”更侧重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而达到各项工作“细、精、强、实、优”的客观标准。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因此,提升科级领导干部素质是实践“五重”、“五做”、“提高五种能力”要求,推进我局全面工作的具体体现。

三、科级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的基本状况

王纪平局长在20__年工作会上提出:“全系统要紧紧围绕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按照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税收工作内在规律,充分发挥地方税收职能作用,将地方税收事业发展、地税组织创新和税务人员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顺义地税局作为系统内机构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正是在上述精神的指导下,采取提前培训、公开竞争、稳步推进的方式,优化和完善了科级领导干部队伍结构,实现了科级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文化业务、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提升。

(一)基本情况

20__年11月,顺义局被确定为系统机构改革试点单位,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在机构和职能调整、人员优化组合以及工作有序衔接等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此次改革中,撤销了纳税服务科、档案科、税务检查科;将营业税管理科、所得税管理科和地方税管理科合并为税政管理科;增加了南彩税务所、后沙峪税务所和机场税务所,撤销了天竺税务所;成立了直属稽查局,下设立案科、检查一科、检查二科、审理科。为了满足新机构的需要,对正科级领导干部职位全部实行竞争上岗(人教科、监察科 科长职位除外),经过民意测验、民主测评、组织考试、演讲答辩、无领导小组讨论等环节,最终任命了29名正科级领导干部,除22名原正科级领导干部外,有7名副科级领导干部走上了正科级领导岗位。此外,根据人才储备情况,新任命副科级领导干部14名。

目前顺义地税局共有正副科级领导干部70人,其中正科级领导干部31名,副科级领导干部39名,这其中有中共党员64人,占到科级领导干部总人数的91.4。经过优化和调整,科级领导干部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更加符合“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时代特征。其突出优势表现在:

-——年龄结构更加科学。机构改革后,顺义地税局科级领导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正科级领导平均年龄由改革前的43.5岁下降到41岁,31-45岁的中青年干部占到科级领导总人数的96。年龄结构

如图所示:

科学、合理的科级领导干部年龄结构应当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梯次结构。中年人有着较丰富的经验和阅历,考虑问题全面透彻,能帮助青年人快速成长;青年人能保证领导人才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以防止出现科级领导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因此,31-45岁年龄段中,5年一分段的结构比例分别为42、30、24,有利于科级领导队伍素质的自身建设。

——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知识结构的合理主要体现在学历水平上。较高的学历水平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次机构改革后,正科级领导干部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比改革前提高了22个百分点,并且按照将“最合适的人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上”的原则,大部分科级领导干部调整了工作部门,轮岗面达52%以上,从而使知识结构与所负责的工作实现最佳组合,为科级领导干部素质提高创造了条件。

——能力水平明显增强。为了更好的发现、挖掘科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顺义地税局竞争上岗工作全部委托人才测评专业机构进行,全面考核竞争者的“德、能、勤、绩、廉”,通过民意测验、民主测评、综合笔试、演讲答辩等环节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实践证明,现阶段科级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较之改革前有了明显提高,科级领导干部精神状态好,主动学习的热情高,接受新鲜事物快,创新能力强,比较适应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与税收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问题

20__年上半年,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局长牵头组成调研组深入到税收一线,对如何提升科级领导素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结果看,亟待改进与提高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统领驾驭队伍的能力有待加强。科级领导干部普遍都能够以身作则,勤奋工作,但也存在少数人计划统筹、统领驾驭队伍能力不够的情况。具体体现在对本单位的各项工作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流程标准;工作项目没有具体细化落实到人;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没有做到事前计划、事后总结;对日常性工作缺少统筹管理,如档案整理,往往是要检查时才突击完成,造成工作出现忙乱现象。

2、沟通协调的能力有待提高。此次竞争上岗过程中,共有新任正副科级领导干部21人,占科级领导干部总人数的30。尤其是14名新任副科级领导干部,在与正职的工作配合上还不够默契,在对下属的引导帮助方面还不够灵活,缺乏领导艺术和实践经验。

3、部分科级领导干部没能尽快转换角色。表现在部分科级领导干部事事亲历亲为,不懂得放权,不善于用人和发挥、挖掘下属的潜能,影响带动他人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四、提升科级领导干部素质的思考

针对我局科级领导干部队伍的基本状况,特别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科级领导干部素质建设工作中应注重以下方面的培养。

(一)在领导能力上,注重提高统筹驾驭工作的本领。科级领导干部统筹驾驭工作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要经过多方面的培养和锻炼逐步形成。具体包括:一是要善于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身边的领导学,拓展思维,开阔眼界,汲取经验,掌握领导方法和艺术,提高观察、预见、谋划、决策的能力。二是要砺练品行。做到心正、身正、公正。“心正”即想问题没有私心,善于听取意见和建议;“身正”就是要率先垂范;“公正”即按章办事,一视同仁。只有取信于民,工作才能有力度。三是要注重“德”与“才”的辩证统一。北宋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科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审视自己,取长补短,既要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要具备过人的才干,才能带动影响他人,统筹驾驭工作。

(二)在协调沟通上,注重正职与副职关系的和谐发展。正职与副职构成科级领导班子,正副职之间关系协调与否,对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带领干部完成任务至关重要。由于正职与副职在领导班子中担任的角色和职责不同,决定了他们有各自的行为取向。正职领导正确的行为取向应为:1、让副职有职有权,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2、主动帮助副职,特别是当副职与下属出现矛盾时,应该主动与副职共同分析原因,帮助副职走出困境;3、工作带头而不出风头;4、谦虚谨慎,虚心求教。在工作中遇有不懂的事,应虚心向内行的副职请教。副职正确的行为取向包括:1、服从正职指挥,不顶。即使工作中有不同意见,也不宜当面否定或顶撞,而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谈出自己的想法,以求达到思想统一;2、强化绿叶意识,不争。副职应正确对待分工不同的现状,强化自己的“绿叶”意识,一切从工作出发,积极配合正职工作;3、做好分管工作,不推。如工作中出现矛盾、难题可以找正职商量解决,但不可把矛盾上交,推给正职不管;4、当好参谋助手,不越位。日常工作中,对正职一时考虑不周的事情,要主动提醒、出谋划策,但要清楚地把握自己的位置,努力做到积极补位不越位。

(三)在角色转换上,要尽快适应职、权、责的变化。无论是转任,还是新上任,科级领导干部均面临着角色转换的问题。因此,必须找准位置,理顺工作关系,对于自己的职权范围、领导责任、工作方法等,在观念和行为上及时做出调整。同时还要充分信任下属,学会用人和放权,做到运筹帷幄,从而打开工作新局面。

副科级干部转正总结第3篇

“60后”省部级干部是我国政坛冉冉升起的新星,他们年轻、务实、充满个人魅力,一举一动都倍受各界关注。他们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他们真的有三分之一出身“团口”吗?调查显示:

他们从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到晋升到副部的平均年限为21.3年,晋升到副部级领导干部的最短年限是14年,晋升到正部级领导干部的最短年限为22年。

在他们各不相同的成长路径中,由机关道路成长起来的比例占1/3强,其次是高等院校成长道路,接下来是国有企业路径,此外,还有共青团路径、研究机构道路等路径。

80%的“60后”都有破格提拔的经历。

截至2008年4月,据不完全统计,中央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政府中共有“60后”省部级领导干部71人。其中,女性7人(均为省部级副职),约占10%;少数民族10人,约占14%;派和无党派人士11人,约占16%;省部级正职5人,约占7%,包括湖南省省长、河北省代省长、新疆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和国防科工委主任张庆伟,最年轻的是同为45岁的和孙政才,张庆伟和努尔・白克力都是47岁,48岁。

“60后”分布体现省部级领导干部年轻化整体布局

“60后”省部级领导干部在中央和省两级政府中分布较为均衡。在71人中,中央政府各部委局中共有15人,省级政府中共有56人。中央政府分布在国防科工委、农业部、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司法部、监察部、中国人民银行、环境保护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海关总署、体育总局、邮政局和保密局,除国防科工委和环境保护部各有2名“60后”外,其余部门各有1名。

“60后”还广泛地分布在除甘肃省以外的其余30个省份中,分布最多的省级政府是北京市和新疆自治区,都是5人。北京市的5名“60后”皆任副市长,新疆自治区除主席是“60后”外,还有4名“60后”副主席。其次是自治区有4名“60后”副主席。再次是上海市、湖南省、福建省和青海省各有3名“60后”副市长或副省长。另有9个省级政府中(山西、广西、江西、江苏、贵州、辽宁、山东、重庆和内蒙)各有2名“60后”副省长、副市长或副主席。其余14个省级政府各有1名“60后”副省长、副市长或副主席。

这种均衡分布状态,不仅对各地各级领导干部年轻化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同时也体现了中央对省部级领导干部年轻化整体布局的精密安排。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实现领导干部“四化”和破除领导干部终身制两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目标要求以来,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步伐就从未停止。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不能不说与领导干部年轻化改革有着密切关系。

传统的“工程师治国”局面正在改变

在71名“60后”省部级领导干部中,100%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19人,约占27%;获得硕士学位的36人,约占50%(其中获得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的15人,约占36人的42%,说明党校学历教育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获得学士学位的13人,约占18%;专科学历的3人,约占4%。

学历层次提高(研究生学历约占77%)是“60后”省部级领导干部的突出特点。在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干部中,逾2/3是通过在职学习获得的,说明“60后”省部级领导干部取得高层次文凭和学位的强烈欲望,同时说明他们是学习型的一代高级领导干部。在68个学士学位中,文科学位获得者31人,约占46%;理工农医学位获得者37人,约占54%。

这两个比例说明传统的“工程师治国”的局面正在改变,将来治国安邦的高级领导人中将会出现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毕业生。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60后”省部级领导干部中,已知确切入党时间的49名中共党员的年龄入党平均为22.05岁,这说明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大学学习阶段就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60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比同龄人更早地追求政治上的进步,也间接地说明“60后”从政愿望在青年初期就已经表现出来。

“60后”的平均任职年龄及晋升时间间隔

从职务晋升的速度来看,“60后”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60后”担任副部级领导干部时平均任职年龄为43.8岁,其中5位省部级正职领导干部担任副部级职务时平均任职年龄为41岁(比43.8岁降低了2.8岁,说明他们的晋升速度更快),他们担任省部级正职的平均年龄为45.2岁。“60后”从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到晋升到副部级领导干部的平均年限为21.3年,其中5位省部级正职领导干部晋升到副部级职务的平均年限为18.2年(比21.3年缩短了3.1年)。晋升到副部级领导干部的最短年限是14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陆昊),晋升到正部级领导干部的最短年限为22年(农业部部长孙政才)。

可见,“60后”大学毕业后仕途坦荡,在官场上活动游刃有余,说明了他们较快地而且很好地适应了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

按照干部职务晋升制度规定,大学本科毕业生初任职务为科员,晋升副科、副处、副厅和副部职务的要求在下一级职务上任职满3年以上,晋升正科、正处和正厅职务的要求在下一级职务上任职满2年以上。根据逐级晋升规定,本科毕业晋升至副部级职务最短时间要求18年以上,年龄最小应在40岁以上。从21位“60后”的详细晋升资料分析,他们由副科晋升到正科平均年限为2.4年,正科到副处为3.4年,副处到正处为2.7年,正处到副厅为3.2年,副厅到正厅为3.7年,正厅到副部为5.1年。这说明在同一层次职务中“副”升“正”时限较短、较易,但由下一职务层次中的“正”升到上一职务层次中的“副”时限较长、较难。不过平均来看,“60后”的各级职务晋升时限大体上与前述职务晋升规定相符,但其中不乏破格(破格规定年限)记录。破格次数占职务晋升次数的24.7%,几乎每位“60后”(占总数的80%)都有破格经历,科、处、厅的六个职务层次上都有不同比例的破格晋升者,说明“60后”在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工作阶段都有优异的工作表现,并得到组织人事部门或者上级领导的赏识。

“60后”的六大从政路径

“60后”的从政路径各不相同,纷繁复杂,但仍然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划分不同类型。根据“60后”担任省部级领导干部之前的主要任职经历为标准进行划分,大体上分为以下六类:

第一类是机关路径,即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党政机关工作,由科员逐步晋升至省部级领导干部行列。经由机关路径而晋升的“60后”25人,占35.2%。机关路径又分两种情况,即高层机关路径和基层机关路径。高层机关路径的主要工作经历是在中央政府或者省级政府工作。如原人事部副部长唐军,1983年大学毕业后工作于劳动人事部,历经科级、处级和司级领导干部,一路走来,2007年担任人事部副部长。高层机关路径缺少基层从政经历和基层工作经验,弥补缺陷的组织手段就是挂职锻炼。唐军任人事部副司长期间,曾挂职于银川市副市长一职。基层机关路径指大学毕业后从基层政府工作做起,逐步晋升至省部级领导干部。

第二类是共青团路径,即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共青团工作,后转入党政机关担任省部级要职。经由共青团路径晋升的“60后”7人,约占9.8%。最典型的是新疆自治区任副主席胡伟。胡伟从1984年任浙江省德清县团县委书记开始,主要供职于“团口”,除1986年至1994年的八年担任浙江省安吉县委和县政府领导外,几乎一直任职“团口”,2001升至团中央书记处书记,2005年调任新疆自治区副主席。

第三类是国有企业路径,即大学毕业后主要在国有企业工作,并逐步晋升到高级管理人员行列,后转入党政机关担任省部级要职。经由国有企业(主要是央企)路径晋升“60后”13人,约占18.3%。最典型者就是原国防科工委主任张庆伟。他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国有企业从事飞机设计和企业管理工作,逐步晋升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和党组书记的位置,后进入中央政府担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现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第四类是大学路径,即大学毕业后主要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逐步晋升至大学高层管理人员,后转入党政机关担任省部级要职。经由大学路径晋升的“60后”16人,约占22.5%。最典型的莫过于广西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陈章良于1987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1995年升任北大副校长,2002年升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2008年进入党政机关担任广西自治区副主席。

第五类是研究机构路径,即大学毕业后主要在科学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逐步晋升至科研机构的高层管理职位,后转入党政机关担任省部级要职。经由科研机构路径晋升的“60后”7人,约占9.8%。最典型者是国家保密局局长夏勇。他1982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做社会科学研究工作,2002年升任法学研究所所长,后于2004年进入党政机关担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05年升任国家保密局局长。

第六类为其他路径,包括从新闻媒体单位、作家协会和军队各晋升1人,约占4.2%。

六大路径:成长道路的客观描述

六条途径涵盖了“60后”的所有从政路径。这些路径既是对“60后”成长道路的客观描述,也是中央多渠道选拔培养高级领导干部制度的真实写照。

机关成长道路虽在比例上占第一位,但也仅占1/3强。通过这条途径成长起来的“60后”,熟悉政府机关决策程序,人脉较好,对政府工作驾轻就熟。

排在第二位是高等院校成长道路,比例上占到近1/4,但若连同科研机构成长道路一起计算,比例上接近机关成长道路,也占1/3(33.4%)强。这个数字说明有大量专家学者进入党和国家高层机关中。这条途径既实现了专业化和知识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也给高层决策带来更多的理论指导,使得公共政策制定的理性程度逐步提高。

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进入政府排在第三位,比例上占到近1/4。通过这条途径成长起来的“60后”,他们的经济头脑和市场视野给政府带来的冲击是其他途径无法取代的,在经济导向的政府决策中,这些“60后”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副科级干部转正总结第4篇

近年来,__区在年度综合考评工作中,始终坚持“公开公正”的总原则,牢牢把握“考实考准”的总目标,严格执行“能上能下”的总要求,着力破解综合考评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有效激发了全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

一、考评内容差异化,着力破解“一把尺子量所有人,考评公正性不强”的难题

考评对象差异化。一方面,以往考评对象划分较为笼统,仅设置党群、政府和街镇三个系统,没有进一步区分部门的机构设置和职能性质,造成部分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职能未能显性化。鉴于此,我区将独立承担职能的国际会展中心、房管中心等11家部门单独设立事业单位考评系统,使其与党群、政府、街镇、社区、学校等系统在同一起跑线上分类别竞争,分系统排序,进一步增强考评的可比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对社会管理创新等改革试点工作、学校教育等业务工作、北梁拆迁等阶段性重点工作,将其作为整体考评的重要内容和必要补充,专门成立考核机构,并制定专项考评办法进行委托考评,有效避免考评工作“缺位”和“错位”现象的发生。

考评指标差异化。主要是针对各单位职能职责和工作侧重不同,在制定业绩评价指标时有所区别。比如,党群系统职能职责目标偏于宏观,不易量化,业绩评价只占30%;政府、街镇、事业单位职能职责目标比较具体,容易量化,业绩评价调高至40%,社区系统侧重居民群众的评价,占比高达20%,使各单位更加明确主攻方向,抓好重点工作,在各系统内部考核时少丢分,甚至不丢分。

考评重点差异化。为解决机关内部多年来形成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弊病和难题,我区在考评时注重两个导向:一是注重向街镇等基层一线倾斜,评定街镇系统实绩突出班子比例达40%,高于其他系统10个百分点;二是注重向全市、全区的重点工作倾斜,比如,参与北梁和我区呼1、呼2棚户区征收改造的科级干部,评定优秀干部的比例高达43.5%,高于其他科级干部近29个百分点。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着力破解“考评方式单一”的难题

评价主体日趋多元。在具体工作中,突出抓好上评下、下评上、互相评和群众评等四个环节。上评下,主要是抓好区党政主要领导对科级正职和分管领导对科级副职的评价;互相评,着眼于各系统内班子和干部间的熟知度,对系统干部实事求是地评价,为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同时增加“不了解”选项;下评上,评价内容既涵盖干部的工作圈,也包括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既评价干部八小时之内的工作情况,又评价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现实表现;群众评,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重点了解各部门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整个考评过程,四大班子县级领导和科级干部全部参与,64个考评单位中,有23个既是考评对象,又是日常监控和考评主体,并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真正画准了干部的“像”。

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为有效避免少数人打分,评价主体层次低、随意性大的问题,在对权重分值最大的业绩目标评价打分时,采取先定性排序,再定量评价的方式进行。如,党群系统班子和干部的评分,由区委副书记召集组织、纪检、区委办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政府、街镇和事业系统班子和干部评分,由政府常务会集体研究;人大、政协、园区干部的评分,要分别征求三家单位主要领导的意见;组织部和考评组的评分,在集体研究后进行评价汇总。

考评形式不断优化。在坚持传统考评方式的基础上,我区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网上述职”和“网上测评”。从20__年开始,利用政府办公内网进行网上述职,在网上晒出干部的“业绩单”,接受干部群众的评价。同时,还自主开发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系统”,积极开展网上民主测评。通过定量测评,后台数据分析办法,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对考评结果的影响。

三、考评结果制度化,着力破解“雷声大雨点小,考评结果运用不明显”的难题

考评结果确定后,由区委组织部部长、副部长采取“一对一”方式,及时与每名科级干部进行反馈谈话。通过红蓝折线图,把所有考评指标得分反馈给干部,使每名干部对自己的考评结果一目了然。同时,我区将上述行之有效的做法形成制度,用制度规范考评工作。

对排名靠前的干部亮“绿灯”激励。根据考核结果,拿出20%的名额用于副职干部评优,并将排名前20名的副科级干部直接纳入正科级后备干部库,规定今后选拔正科级干部必须从正科级后备干部库中选择。2013年,根据综合考评结果全区大排序情况,在被评为“优秀”的11名副科级干部中,6名被提拔为正科级实职,2名被提拔为正科级非领导职务,在干部中树立了“干得好”才能“考得好”,“考得好”才能“用得好”的鲜明导向。

副科级干部转正总结第5篇

为落实“连续三年在我市推行公开竞争市级机关部分正科级领导职位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干部交流,加强科级干部队伍建设,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决定在近期开展公开竞争市直单位部分正科级领导职位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争职位

本次推出18个职位,具体为:

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经济宣传处处长、市直机关纪律检查工委办公室主任、市民政局监察室主任、市司法局办公室主任、市水利围垦局监察室主任、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外经处处长、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艺术处处长、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产业法规处处长、市普陀山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市政府外事与侨务办公室侨务处处长、市审批办证服务中心业务处处长、共青团**市委青少年工作部部长、市妇女联合会权益儿少部部长、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生产监察支队支队长、市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室主任、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办公室主任、**日报社人力资源部主任。

每个职位的所在处室工作职责请查询**党建网站

二、竞争对象的资格条件

1、现任全市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副科级(或相当副科级)领导职务且两年以上(20**年9月1日前任职,),或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且工作时间满三年以上(20**年9月1日前参加工作),或现任全市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正科级(或相当正科级)领导职务(包括部队副团以上行政职务转业干部)。报考团市委职位为现任副科级(或相当副科级)领导职务。

2、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3、任副科级领导职务的年龄在40周岁以下(19**年9月1日以后出生,),任正科级领导职务(包括部队副团以上行政职务转业干部)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19**年9月1日以后出生),报考团市委职位的须是1975年9月1日以后出生;

4、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符合《干部任用条例》第六条规定的六项基本条件;

5、身体健康;

6、具备竞争职位规定的其它任职条件

三、基本程序

1、宣传发动。召开公开竞争工作动员大会,对公开竞争工作进行部署动员。会后在**日报、**党建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公开竞争公告。

2、推荐报名。报名日期为8月29日至31日,报名方式为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市直各单位和各县(区)委组织部要广泛动员,积极鼓励符合条件者参与竞争。报名者必须提供身份证、学历、任职文件等相关证明材料的复印件各一份和免冠一寸近照2张。经本人同意组织推荐报名的人选由各县(区)委组织部和市直单位组织人事处室汇总,汇总审核后将报名表、汇总表)及照片统一于8月31日前报送市委组织部干部处。个人自荐的可以向所在县(区)委组织部或市直单位组织人事处室报名,也可以直接向市委组织部干部处报名。

3、资格审查。主要审查报名者的基本条件和资格条件及竞争职位规定的其它任职条件等。组织推荐的报名者由各县(区)委组织部和市直单位组织人事处室负责审核;个人自荐的,由接受单位负责审核。

4、志愿调整。报名情况汇总后,市公开竞争工作办公室立即在**党建网站上公布各职位的报名人数。报名人数在6-8人的职位,不作调整;报名人数超过8人的,允许调整志愿。调整日期为9月1日至2日,报名者可到接受单位填写调整意向单。各县(区)委组织部和市直单位组织人事处室将调整意向汇总后报市委组织部干部处。经调整后某个职位的报名人数仍不足5人的,取消该职位的竞争。志愿调整结束后,向符合条件的报名者发放准考证。

5、面试。面试采用演讲和结构化面试的方式进行,两者分别计分,其中演讲占面试成绩的50%,结构化面试占面试成绩的50%,每人面试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

6、组织考察。按照每一职位的面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确定3名考察对象(非国家公务员身份报考公务员职位的,需经体检合格),并按照职位类别组织考察组进行考察。考察时实行考察预告、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请考察对象撰写近两年来的工作总结等方法,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察,注重工作实绩,注重考察领导工作能力和潜力,对是否适合和胜任竞争职位作出评价。

7、决定任用。根据考察情况和推出职位的要求,市公开竞争工作办公室对拟任人选提出初步意见,进行沟通酝酿后,将拟任人选推荐给推出职位的单位党委(党组),由单位党委(党组)集体研究决定。然后对拟任人选进行公示,公示通过后由推出职位的各单位任用。行政性质岗位类中被任用人员原系国家公务员身份的,办理公务员转任手续;非国家公务员身份的,任用后实行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的,转为国家公务员身份;不能胜任职位要求的,退回原单位工作。如某一职位经考察分析认为无合适人选的,经推出单位和市公开竞争工作办公室研究,该职位作空缺处理。

四、组织领导

1、公开竞争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具体工作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为加强领导,成立市公开竞争工作办公室,由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任主任,陈沪生、董佩芬任副主任,下设各工作小组,分工负责各项工作。

2、各县(区)、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这次公开竞争工作,统一思想认识,落实专人负责,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积极组织、引导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公开竞争,接受组织挑选。对于符合条件的正科级干部,各单位要鼓励、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公开竞争,推进干部交流;对于符合条件的副科级干部,原则上都要求报名参与公开竞争,以进一步营造踊跃参与竞争的良好氛围。

中共**市委组织部

副科级干部转正总结第6篇

公务员的范围世界各国由于政治体制和习惯不同,公务员的范围不尽一致。英国及一些英联邦国家的公务员,亦称文官(civilservants),是指政府机关中常务次官以下的工作人员,不包括首相、国务大臣、政务次官等由选举产生或政治任命的政务官员,也不包括法官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文职人员以及军人。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公务员,也称政府雇员,是指所有由政府雇用的文职人员,包括公共事业单位的人员和政府经营的企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但众参两院议员及其雇员和法官不属于公务员。日本、韩国等国家公务员是指在国家行政机关、国会、法院等国家机关和国立事企业单位工作的所有人员。这些国家公务员又根据产生方式不同分为若干类,其中选举或政府任命的公务员和采取其他特殊方式任用的公务员不适用公务员法。尽管各国公务员范围宽窄各异,但一般来说,大多数国家的公务员是指国家机关中非选举产生和非政府任命的工作人员。我国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即从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自治州、盟)、县(旗)到乡(镇)五级人民政府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我国公务员范围的确定,有以下特点:(1)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也是公务员,但他们的产生和任免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办理。所谓政府组成人员,根据我国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政府组织法》规定:国务院组成人员,包括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分别包括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和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等。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分别包括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和局长、科长等。乡(镇)、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等。政府组成人员有任期限制,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期不得超过两届,每届五年。我国公务员没有分政务类与业务类,这主要是从我国政治制度来考虑的。西方国家一般实行两党或多党政治,为了减少政党竞争对政府正常行政工作的影响,将公务员分为两类。一类为政务类公务员,包括内阁成员及其助手。他们由选举产生政府任命,有严格的任期,与政党共进退。另一类为业务类公务员,也称为职业文官,通常包括副部长以下的人员。他们一般由考试录用,职务常任,非经法定事由,不可以任意辞退。这样每次政府领导人更迭,影响的只是上层少数人员,大部分职业文官保持基本稳定,国家机器能照常运转。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存在因执政党更替而影响政府稳定的问题,所以没有必要将公务员分为西方国家那样两种性质不同的类型。但考虑到我国宪法及有关法律规定,政府组成人员由国家权力机关选举或决定任命,故对属各级政府组成人员的公务员,在产生和任免上做出例外规定,其他方面均按公务员制度执行。(2)工勤人员不列入公务员。这里所说的工勤人员,是指在工勤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如机关食堂、车队、清洁服务队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些人虽然也由国家财政出资雇用,但不属于公务员。其原因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其工作性质不同。他们不行使机关的职能,而是为行使职能的人提供后勤服务。二是有利于精简人员、减少财政开支。过去由于第三产业不发达, 生活服务业社会化程度低,各机关自己办“社会”,建设各自的生活设施。从发展方向看,机关生活后勤应逐步实现社会化。所以,在机关工勤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不论其原来是干部还是工人,都不列入公务员。(3)完全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经审定批准,其工作人员可以列入公务员范围。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行政管理中政府与公益事业性组织不分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从事着行政管理活动的单位,却被列为事业编制,如各地的商检局、工商局以及部分税务局和公安派出所等。为了加强对这些人员的管理,国务院颁发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规定,除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外,其他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也可划入公务员的范围。但学会、协会等组织不属于公务员范围。从上可见,公务员的范围与干部范围不一样。公务员仅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的工作人员,只相当于原来干部范围的一部分(见下图)。公务员职位体系如果将政府机关比喻为一台庞大的机器,那么,职位就是组成这台机构的基本元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日益增多,机构的构造也日益复杂。如何科学地设置职位,使政府机关做到人员精简,运转协调,办事高效,是行政界一个探求不息的课题。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前由于实行计划经济,政府直接管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事务,部门林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现象比较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在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四次大的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的第四次改革已于1998年完成,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还正在进行。这里,就当前公务员职位层次、系列等情况作一简要介绍。1.职位层级体系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国家行政机构从中央到地方一般为五级,即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自治州、盟)、县(自治旗)和乡(镇)政府。全国有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未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334个市(自治州、盟)、1735个县(市、自治旗)、48000多个乡(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既要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同时要服从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都要服从国务院的统一领导。国务院的职位构成为: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国务院设副秘书长若干人,协助秘书长工作。各部设部长1人,副部长2~4人;各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4人,委员5~10人;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负责人2~5人。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分别由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和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等组成。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分别由县长、副县长,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和局长、科长等组成。乡、民族乡的人民政府设乡长、副乡长,镇人民政府设镇长、副镇长。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以及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一般内设司(局)、处两级。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厅(局)内设处、科。省辖市、自治州政府设局,局内设科。县政府各工作部门是科(局),较大的科(局)内设股(或队)。乡政府原则上不设工作部门,根据职位性质和需要设若干科员或办事员职位。近年来,由于乡镇经济不断发展,基层政府的事务大量增加,不少地方乡政府,内设若干办公室,如农牧林办公室、多种经营办公室、文化教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等等。政府的公务员职位从高到低共分为12个层次(见下表)。 各级政府的职务及对应关系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省辖市、行署)县(自治旗)乡镇(镇)国务院总理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

委员会主任部长秘书长、审计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省长自治区主席直辖市市长

委员会副主任副部长副秘书长副审计长办事机构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参事室主任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直辖市副市长副省级城市市长

司长、局长、主任直属局副局长办事机构副主任巡视员厅长、局长办公厅主任副省级城市副市长巡视员州长、市长盟长、专 员副司长、副局长助理巡视员 副厅长、副局长办公厅副主任助理巡视员副州长、副市长副盟长、副专员处长调研员处长、调研员处长、调研员县长、市长副处长、助理调研员副处长、助理调研员副处长、助理调研员主任科员 主任科员 主任科员 局长委员会主任乡长镇长副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副局长、委员会副主任副乡长、副镇长科员科员科员股长、科员科员办事员办事员办事员办事员办事员上述职位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个序列。领导职务是指各层次具有领导责任的职务,共10个层次,具体名称是: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省长、自治区主席、直辖市市长、部长、委员会主任、署长等;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直辖市副市长、副部长、副省长、副署长等;厅长、司长、州(盟)长、专员等;副厅长、副司长、副州(盟)长、副专员等;处长、县(旗)长等;副处长、副县(旗)长等;科长、乡(镇)长等;副科长、副乡(镇)长等。非领导职务是指不承担领导责任的职务。设置非领导职务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机关人员有合理的结构,同时有利于某些负有较大业务责任、专业技术或业务水平要求高的职位吸收优秀人才。非领导职务共分八个层次。具体名称是:巡视员、助理巡视员、调研员、助理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一个机关设什么样的非领导职务,要根据工作性质和机构的规格来定。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机关可设巡视员到办事员八层次非领导职务;州、省辖市、行署级行政机关可设置调研员到办事员六个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县级国家行政机关可设主任科员到办事员四个层次非领导职务;乡镇一般只设科员、办事员二个层次的非领导职务。2.职位设置方法具体到一个单位,应该如何设置职位呢?我国所采取的原理是职位分类。所谓职位分类(postionclassification),是与品位分类相对应的、以“事”为中心的分类方法,即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职位,按照职位要求选配人员,而不是根据人员素质情况设置职位。具体做法是:在机构改革时,先确定政府设哪些工作部门,每个部门的职能是什么。再根据每个部门的职能,确定内设哪些机构和每个内设机构的职能与工作任务,然后,将每个内设机构的职能和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和分析,确定设置多少个职位。通常把这个过程,称为“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防止职位设置过多,我们总结多年经验,对领导职位和非领导职位规定出最高限额。具体如下:司(局)一般设司(局)长1人,副司(局)长2人,个别工作任务重或性质特殊的,经批准可增设副司(局)长1人。处的人数多少不一,3人以下处设处长1人;4~7人的处设处长1人,副处长1人(即一正一副);8人以上的处设处长1人,副处长2人(即一正二副);人数特别多、下设科(股)室的处,下设股、队的科,副职可适当增加,但最多不超过4个。对非领导职务的数额限制是:国务院各部门的巡视员和助理巡视员职数,不得超过该部门司局级领导职数的1/3,其中巡视员不得超过40%;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数,不得超过处级领导职务数的75%。省级政府机关高层次非领导职务职数低于国务院各部门,其巡视员、助理巡视员职数,不得超过厅(局)级领导职务职数的1/3,其中巡视员不得超过30%;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数,不得超过处级领导职务职数的50%。省辖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机关设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数,不得超过处级领导职务数的1/3,其中调研员不得超过30%;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的职数,不得超过科级领导职数的50%。县级人民政府各部门设置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职数,不得超过科级领导职数的50%。“三定”后,将机构的职能,层层分解到具体职位,制定出各职位职责规范——职位说明书,明确其职责任务。职位说明书是综合说明某一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及任职资格条件等内容的规范性文件。其内容包括:①职位名称。是指职位的规范化称谓,应力求简明并反映该职位的工作性质及职务。②职位代码。是指每一个职位的代表号码。③工作项目。是指对该职位工作情况的简要描述。主要包括工作的内容、程序、职责及权限。④所需知识能力。是指胜任本职位工作所需要的学识、才能、技术和经验。这些要以职位的工作需要为依据,不是按现有人员的情况认定。⑤转任和升任。是指本职位工作人员,在其业务范围内,可升任或转任方向,以及应由什么职位上的工作人员升任或转任本职位。⑥工作标准。是指处理本职位所承担的每项工作任务时,应达到的质量和数量。职位说明书中的各项内容,为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培训、晋升等提供了比较准确、科学的依据。职位设定以后,应尽量保持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化。由于机关职能的增加或减少、办公手段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或内设机构职能的调整等原因,可以增设、减少或者变更职位。增设、减少或者变更职位时应说明理由报级有关部门批准。增设或者变更职位的,还应按设置职位的程序,明确新职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资格条件,制定职位说明书。3.公务员的级别公务员除了其所任职务外,还有级别。公务员的级别的高低,既体现公务员所任职务的责任轻重和难易程度,又反映公务员资历、学历等素质条件以及工作情况。这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一个特色。各国公务员都有级别,但确定级别的依据和级别所反映内容不尽相同。在美国、加拿大等实行职位分类的国家,公务员级别反映的是公务员所在的职位的责任轻重和难易程度,与公务员本身资历条件无关,级别不随人变化。责任轻重和难易程度相同的职位划入同一级职级,职位的工作任务和责任不变,职级也不变。其好处是,因事设职,标准客观,能实现同工同酬。而在英国等实行品位分类的国家,公务员的级别主要是反映公务员本身的学历、资历等条件,级别随人走,同一职位可由级别不同的人来担任。我国公务员的级别,是在总结吸取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优点的基础上建立的。我国是将各层次职务分别对应若干个级别,同层次职务所对应级别范围相同。公务员的级别,在其职务所对应的级别范围内,按本人资历和学历等因素来确定。公务员的级别共分15级,分别与公务员的12个职务等次相对应。各职务等次对应的级别之间相互交叉。每一职务对应1~6个级别,职务越高对应的级别越少,职务越低对应的级别越多。例如,总理对应1级;副总理至副部长各对应2个级;正司长至副司长各对应3个级;正处长至正科长各对应4个级;副科长对应5个级;科员至办事员各对应6个级(见下表)。级别与职务对应关系国务院总理1级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2~3级部级正职、省级正职3~4级部级副职、省级副职4~5级司级正职、厅级正职、巡视员5~7级司级副职、厅级副职、助理巡视员6~8级处级正职、县级正职、调研员7~10级处级副职、县级副职、助理调研员8~11级科级正职、乡级正职、主任科员9~12级科级副职、乡级副职、副主任科员9~13级科员9~14级办事员10~15级确定公务员级别,要考虑以下因素:(1)公务员所担任的职务(领导职务或非领导职务)。职务决定公务员所在的级别范围。每一职务都对应一定范围的级别。如司长对应5~7级。那么,如果某一公务员的职务为司长,则他的级别最高不超过5级,最低不低于7级;科员的最高级别不超过9级,最低级别为14级 。(2)公务员的资历和学历。同一职务层次的公务员,工作经历长、学历高的,级别也高。刚从学校毕业人员,其学历不同,所定级别也不同。初中、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定为15级;大学本科毕业的定为14级;获双学士学位、研究生班毕业或未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定为13级;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定为12级;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定为11级。(3)级别的晋升与工作好坏相联系。同职务同级别的公务员,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好的,其级别晋升就快些(详见考核部分)。此外,所在职位的责任大小和难易程度,也有一定影响。对于某些在特殊岗位上任职的公务员可以比同等条件下在一般职位上任职的公务员高定一级。这样设计级别,有以下好处:①大致体现职务的责任大小和难易程度。因为责任大小和工作难易程度基本相同的职位对应的级别范围一样。如某一司长职位,对应的是5~7级;某一处长职位,对应的则是7~10级。②有利于调动基层机关公务员的积极性。从全国政府机关的职务结构来看,职位越高,其数量越少。据统计,科级以下职位约占92%,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公务员是科级以下人员。设置级别后,可以使公务员在不升职务的情况下,通过晋升级别提高工资待遇。③有利于增强公务员的荣誉感。级别高低,反映公务员资历、学历的不同。同一职务层次的人员,资历和学历越高,其级别也高。④有利于鼓励公务员努力工作。公务员级别的晋升,与公务员年度考核结果相联系,考核结果越好,级别晋升越快。从上述可以看出,我国公务员职位设置与级别确定有以下特点:第一,既强调以事为中心,又兼顾人的因素。职位设置以工作需要为依据,坚持“因事设职”;职位说明书的编写,依据职位的工作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和所需要的资格条件,而不考虑人的因素。但在确定级别时,既考虑职位因素,又考虑公务员的资历条件。以公务员所任职务确定级别范围,以其资历、学历等确定具体级别。第二,程序简化,操作方便。在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基础上进行职位设置,将机构的职能,层层分解到具体职位,写出职位说明书;在工作性质的分类上,目前只分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两个序列;在职级的确定上,依据各职务所对应的级别范围,按统一标准,让公务员根据个人的资历、学历等条件,对号入座。从而避免了职位调查、职位评价、列级归等方面大量繁杂的劳动。公务员队伍状况1998年,我国共有公务员533万多人,其中,中央政府有公务员49万多人,其中国务院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机关1.6万人;省级政府机关59万多人,省辖市、自治州、行署级机关各部门113万多人;县(市)级政府机关各部门218万多人,乡镇政府机关92万多人(详见下面表)。国家公务员占总人口数的0.43%。从上可见,我国有一支绝对数量在世界上最多的、就人口比例来说又是最低的政府机关公务员队伍。精简还在继续,但减到多少,才最适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情特点,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中央(含驻各地及国外)、省、地、县、乡五级机关公务员分布情况项目总数中央省(区市)地(市)县(市)乡数量(人)533432249502259258911339772186263926471百分比(%)1009.2811.1121.2640.9817.37全国公务员职务结构情况总数(人)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科级科员办事员及其他53343228672115229534719040202495489617447100%0.02%0.40%5.54%35.69%46.78%11.57%

副科级干部转正总结第7篇

一、社科背景特点显著

与“40后”“50后”相比,年轻务实、高知化、懂经济、富有个人魅力、社会关注度高,成为“60后”省部级高官最明显的标签。他们出生在“”时期,在改革开放年代长大,大部分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期间进入正规高等院校学习,具有完备整齐的教育经历;据统计,在已知学历的159名“60后”省部级高官中,10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而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则占99.37%。在“60后”省部级领导干部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接近九成,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72人,占比45.28%;获得硕士学位者68人,占比42.77%。7位“60后”省部级正职官员全部具有研究生学位,这表明,他们的知识化程度高,学习知识的愿望十分强烈。

统计发现,在158位获得学位的省部级官员中,人文社会科学学位获得者有97人,占比61.39%;理工科学位获得者61人,占比38.61%,这说明,“工程师治国”的时代渐渐过去,具有人文社科背景的领导干部群体崛起,符合现代国家治理的趋势。

在97位人文社会科学学位获得者中,管理学学位获得者最多,为39人,占比40.21%;其次是经济学学位获得者29人,占比29.89%,而法学学位(包括法律、政治学等专业)获得者有19人,占比19.59%。经济、管理、法律知识与中国国情和发展所需相适应,因此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官员脱颖而出。

二、基层工作经验丰富

不仅如此,他们大部分人经历非常丰富,有深厚的基层工作经验,同时,社会对“60后”省部级高官有高度的期待,这不仅因为他们在国家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而引起格外的关注,更直接的原因是人们对于目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有些问题存有困惑。新的政治人物的出现给他们一种希望、期待。

统计还显示,在成长路径多样化的背景下,交叉任职是“60后”省部级干部相对较多的成长路径。近几年,国企高层转任地方大员或部委主管呈上升趋势,有企业任职背景的官员通常最重要的特点是其眼光更加宽广,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从中石化“掌门人”转任福建省省长的现年50岁的苏树林。根据2006年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实行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干部交流,选调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才到党政机关任职。

分析认为,企业高管在政府担任高官有明显优势。国企高管“入仕”之后,可以把企业管理的一些做法引入党政机构,可以改变其他官员的一些观念,尤其是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部门需要专业性的官员。

三、以人为本理念凸显

在执政风格上,“60后”省部级高官更加注重民生,更加亲民,包容性强,重视法制,凸显“以人为本”的柔性治理色彩;在政治学意义上,工作经历、知识结构、学识背景都是决定执政风格的因素。这批“60后”省部级高官,青年时期适逢二十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思想更加活跃、更加开放;他们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对中国的基层比较熟悉;他们学习研究能力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对现代性的认同度较高,这些都是他们的优势,也是新型治理风格的基础。

首先,他们会更加注重民生,更加亲民务实。这些“60后”高官,基本上都有着相对较长的基层工作经验,了解老百姓关心的事情,清楚他们的利益诉求;当今信息化时代,相对于“40后”“50后”高官,他们在整个社会舆论监督越来越透明化、公开化的氛围中,会更注重塑造自己的公众形象,而亲民是其基本内涵,务实是其重要风格。在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在乎民意,依赖民心的背景下,注重民生、塑造亲民形象将是“60后”省部级高官赢得威望的重要途径,这不仅事关党的执政本质,也关乎这些干部的前途命运。其次,他们更加推崇制度以及柔性治理。邓小平同志说制度更重要,即用法制、制度的方法去规范人的行为,领导隐性化是大的趋势,隐性化,就是不知不觉地通过制度影响人。“60后”高官有更强的法制意识,而法制是国家良政善治的根本保障,他们也偏向于柔性化治理,即多沟通、多协商、多民主,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他们更清楚一味的“强制”“命令”往往不仅不解决问题,还会激化矛盾。

四、成长经历锻造风格

现年50岁的湖南省委书记,是位法律专业出身的“60后”省委书记,他为湖南改革赋予了强烈的个性色彩,建设法治湖南,是其执政的一个目标。2008年4月,湖南正式推出《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是其依法执政的一次重要创新试验;2011年7月,湖南省委正式颁布《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法治自此被赋予了制度化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王利民认为,“‘法治湖南’一个很核心的内容就是将权力规制到法律的范围之内,‘法治湖南’是从领导人接受先进的法治理念开始的,理念影响了他的态度和行为。”同样,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63年出生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侧重柔性治理,处理社会矛盾时,注意调解和协商;当内蒙古的发展转型面临社会矛盾时,他以开明进步的柔化形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他曾说,“如果大部分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如何缩减贫富差距、如何满足社会期望、如何调和不同诉求……这批“60后”省部级高官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也将考验他们的施政能力。

分析认为,这批“60后”省部级高官的成长经历将为他们寻找难题的对策提供直观经验。

专家指出,他们所带来的新气象、新风格,不仅将对中国的地方治理带来大的影响,也将深刻地影响到一大批年轻干部的思想和观念,并为他们树立榜样。

五、执政思路影响中国

作为地方领导核心,这批“60后”省部级干部在未来五年中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无疑将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职责。未来十年,这批“60后”将成为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执政骨干,甚至有些人可能会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渐进入深水区,会牵涉到更多深层次的利益矛盾,转型期利益冲突势必会增多,而这批“60后”省部级高官深刻洞悉了改革开放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惟一出路,所以,无论中国出现任何困难和挫折,这些人都不会把走回头路作为自己的执政思路,只会从如何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角度来思考出路。这批“60后”省部级高官的执政思路和执政能力,将深刻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将直接关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维护和巩固。相信,他们将不辱使命,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抬升到下一个高峰。

六、“六后”挑战很大

在当下及未来不短时间的中国环境下,“60后”便官居省部,是值得荣耀的事。权力可使人敬畏,却未必能赢得拥戴,权力可调动资源,却未必做正确的事。要赢得拥戴,做正确的事,就要抓住关键阶段,明晰“环境结构”,过去几个月,整个中国都在花大力气梳理“不平凡的黄金十年”,固然是为过往总结成绩,更是力图为未来导出路径。之于“60后”省部高官,未来五到十年极为关键:进,可入更加核心的权力圈层,肩负更大使命;守,则平安过渡;退,也顺理成章;一切,事在人为,公在人心。

新的五到十年,中国所处“环境”会更复杂,中国会很难,面临挑战会很大;世情、国情、党情在变,外部内部环境在变;未来五到十年,仍将是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战略机遇期,这个基本判断不会变。有学者分析,当前,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趋于严峻,但也有亮点,有必须加紧防堵的一面,也有可以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一面,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并未终结,而内涵发生变化。如何既能解决新矛盾,又不错失战略机遇期,难度不小。

“内部环境”中,对于官员来说,新的大挑战来自“舆论环境”之变。微博等新兴媒体崛起,让官员“无处藏身”,让民众互通互联“瞬间完成”。新的五到十年,“表哥”事件会越来越多,而再遇到“唐慧事件”“什邡事件”,或者其他事件,“60后”省部高官或其下属,将如何处理,实为考验。此外,中国共产党极为清醒,而今正面临四大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还面临四种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每一项危险和考验,都无疑是“复杂的、严峻的”,甚至是“长期的”。在自己分管的地域和领域,直面风险,接受考验,“60后”省部高官无法回避。

政治的最高境界是秩序,如何在复杂中、在巨变中、在发展中建立并维持良性秩序,是对政治家的考验。在考验中,一些“60后”省部高官将脱颖而出。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新的“难”、新的挑战,也是“60后”省部高官的试金石……

七名60后省部级干部简历

(按照出生年月排序)

简介:

,男,汉族,1960年4月出生,湖北黄梅人,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78年9月入党。

现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主要履历:

1976.8——1978.9 湖北省黄梅县独山乡周边大队知青;

1978.9——1982.9 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学习;

1982.9——1985.8 西南政法学院研究生院民法专业学习;

1985.8——1989.12 司法部政策研究室法规处干部、主任科员,法规司法律法规处主任科员;

1989.12——1991.7 司法部法规司法律法规处副处长;

1991.7——1993.9 司法部法规司法律法规处处长(其间:1993.3——1993.9挂职任深圳市司法局局长助理);

1993.9——1995.4 司法部办公厅副主任兼部长办公室主任;

1995.4——1995.10 司法部法制司司长;

1995.10——1997.11 书记处书记(其间:1995.9——1996.7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7.11——1998.6 书记处常务书记(副部长级);

1998.6——2006.9 书记处第一书记(正部长级),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1998.7),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委员(2001.1);

2006.9——2006.11 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委员;

2006.11——2007.2 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委员;

2007.2——2010.4 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

2010.4——2010.6 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长;

2010.6——2010.9 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候选人;

2010.9至今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

努尔·白克力简介:

努尔·白克力,男,维吾尔族,1961年8月出生于新疆。

现任中共新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

主要履历:

1978.11--1983.8 新疆大学政治系政治理论专业学习;

1983.8--1984.11 新疆大学政治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

1984.11--1989.1 共青团新疆大学委员会副书记;

1986.9--1989.7在中央党校政治理论专业学习;

1989.1--1992.1 共青团新疆大学委员会书记;

1992.1--1992.6 新疆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1992.6--1993.9 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1993.9--1995.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行署专员助理(其间1994.5--1994.11在山东省肥城市 挂职任副市长);

1995.4--1996.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行署副专员;

1996.3--1998.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1998.2--1998.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长;

1998.3--2000.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0.12--200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

2001.1--2003.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副书记;

2003.4--2005.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副书记;

2005.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2007年12月28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决定:努尔·白克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

2008年1月至今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张庆伟简介:

张庆伟,男,汉族,1961年11月7日生,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人,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9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现任河北省人民政府省长。

主要履历:

1978.10——1982.7 在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飞机设计专业学习;

1982.8——1985.9 航空工业部603所(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员、工程组副组长(从事飞机垂直尾翼设计工作并任中国第1代歼击轰炸机—“飞豹”工程组组长);

1985.9——1988.4 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飞行器设计控制理论及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8.4——1991.1 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部(总体设计部)十一室(火箭总体室)工程组组长(1990.4“亚洲一号”发射成功,张庆伟脱颖而出,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1991.1——1992.10 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一部十一室主任助理(1991.5 研究室主任助理,长征二号丙、长征三号甲火箭主任设计师;1992.9长征二号E火箭副总设计师);

1992.10——1995.7 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一部主任助理(1994.5 总体设计部主任助理);

1995.7——1996.8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一院(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部(总体设计部)副主任;

1996.8——1998.8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正司局级;兼发射队队长);

1998.8——1999.7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技术业务助理、党组成员兼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1999.4 兼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筹备组成员); 1999.7——2001.11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2001.11——2007.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2007.8——2008.3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2008.3——2011.8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法定代表人;

2011.8——2012.1 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代省长;

2012.1至今任河北省人民政府省长。

苏树林简介:

苏树林,男,汉族,1962年3月出生,山东东阿人,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工学学士,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学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现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

主要履历:

1979——1983.7在黑龙江省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3.7——1986.10在大庆石油管理局龙虎泡试验区工作;

1986.10——1992.2任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九厂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1992.2——1994.5任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九厂副总地质师、高级工程师;

1994.5——1996.3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副总地质师、采油四厂厂长(其间:1995.9破格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6.3——1997.11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助理、第一石油天然气开发事业部主任、地质师;

1997.11——1999.1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党委常委;

1998.3上旬主持大庆石油管理局的全面工作;

1999.1——9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其间:1999.4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

1999.9——2000.8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大庆石油管理局党委副书记;

2000.8——2001.3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兼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副总裁,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大庆石油管理局党委副书记;

2001.3——2002.12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兼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副总裁,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2002.12——2003.12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兼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大庆石油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2003.12——2006.9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兼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

2006.9——10任辽宁省委常委;

2006.10——2007.6任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07.6——2011.3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2011.3——4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书记;

2011.4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副省长、代省长、党组书记;

2011.7至今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简介:

,男,汉族,1963年4月生,湖北五峰人,198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

现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主要履历:

1979.9——1983.8 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

1983.8——1985.1 共青团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干部;

1985.1——1985.11 自治区青年报社正区级干部;

1985.11——1986.8 饭店党委委员、人事部副主任;

1986.8——1987.8 饭店党委副书记、人事部经理;

1987.8——1990.2 共青团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正处级);

1990.2——1992.3 共青团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副厅级);

1992.3——1992.12 自治区林芝地区行署副专员;

1992.12——1995.7 共青团自治区委员会书记;

1995.7——1997.11 自治区山南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其间:1996.9—1997.7 在中央党校培训部一年制中青班学习);

1997.11——1997.12 自治区山南地委副书记(正地级,主持地委工作);

1997.12——1998.11 书记处书记;

1998.11——2001.7 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兼)(1996.9—1999.7 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班世界经济专业学习);

2001.7——2001.9 自治区党委常委;

2001.9——2003.11 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兼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书记 ;

2003.11——2005.3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

2005.3——2005.7 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

2005.7——2005.11 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区党委党校校长;

2005.11——2006.11 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区党委党校校长; 2006.11——2008.3 书记处第一书记;

2008.3——2008.4 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

2008.4——2009.1 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副省长、省长、党组书记;

2009.1——2009.11 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党组书记;

2009.11——2010.1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2010.1至今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10.1前为河北,2010.1后为内蒙古)。

孙政才简介:

孙政才,男,汉族,1963年9月生,山东荣成人,1988年7月入党,1987年5月参加工作。历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室副主任、土肥所所长、所党支部书记、副院长、院党委副书记,中共顺义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代县长、县长,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副书记、区长。

现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主要履历:

2002.2——2002.5 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书记;

2002.5——2002.11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顺义区委书记;

2002.11——2006.12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2006.12——2009.11 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其中:2008.3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农业部部长);

2009.11——2010.1 中共吉林省委书记;

2010.1至今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陆昊简介:

陆昊,男,汉族,1967年6月生,上海市人,生于陕西西安,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

现任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

主要履历:

1982.9——1985.7 就读于陕西省西安市第85中学(1985年保送北京大学学习);

1985.9——1989.8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曾任校团委常委、第16届校学生会主席(1987.4—1988.4);

1989.8——1990.8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硕士研究生,北京清河制呢厂厂长室干部、厂属金时代呢绒时装厂副厂长;

1990.8——1998.12 北京清河制呢厂厂长助理、副厂长、厂长兼厂党委副书记(期间:1991.7—1994.7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职读硕士研究生);

1998.12——1999.8 北京市纺织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常委、董事、副总经理;

1999.8——1999.11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党组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1999.11——2001.5 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副主任,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党组书记、管委会主任;

2001.5——2003.1 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副主任,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正局级),北京市海淀区委副书记(期间:2002.3—2003.1 挂职中国长江三峡总公司党组成员、总经理助理);

2003.1——2003.2 北京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成员;

2003.2——2003.10 北京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市委工业工委书记、市经委主任、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成员;

2003.10——2008.5 北京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