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交换生学习计划(合集7篇)

时间:2023-03-06 16:04:03
交换生学习计划

交换生学习计划第1篇

关键词 ECFA 交换学生 服务与管理 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1月海峡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英文为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简称ECFA)后,两岸展开了进一步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同时促进了两岸高校间“交换生”计划的推行速度。2010年秋季第一学期,台湾70余所高等院校计划从祖国大陆招收2000多名短期交换生,可见台湾高校对大陆交换学生招生的规模之大。其中福建省凭借海峡两岸绝佳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闽台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交换生”计划推行的重点地区。至2012年福建省已经选派1000多名学生赴台学习。

随着两岸“交换生”计划推行规模的逐年扩大,规范学生在台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制定和完善交换生的服务和管理办法是每一个相关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本文将以福建省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学校过去几年的交换生服务和管理工作,总结其中的经验和不足,进一步制定出更规范的交换生服务和管理办法。

1 服务方式与管理方法现状及问题分析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是一所师生总数近万人的民办大学,从2000年办学至今发展迅速,具有较先进的办学理念,师资水平也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从2009年起南洋学院便与台湾亚太创意技术学院、台湾亚洲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的高校合作关系,积极推行“交换生”计划。其中,2011-2012学年学院派遣了五个不同专业共十一名学生赴台湾亚洲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并按照省教育厅要求派遣一名指导老师赴台对学生进行服务和管理工作。经过对此次“交换生”计划执行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后,总结出如下问题: (1)个别学生因为疾病、经费、家庭及个人因素提前结束了交换计划,只在亚洲大学学习了半个学期,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2)在派遣指导老师的过程中,由于适逢台湾大选,签证时间耽搁太久,导致为期四个月的指导时间实际只进行了一个月便匆匆返校。(3)部分学生到达亚洲大学后,在选课期间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胡乱选课,导致所选的多门课程与自身专业不相符合,既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到回校后的成绩认定。(4)学生回校后由于之前选课问题对成绩抵免带来一定问题,有些课程无法与本校课程相抵,部分学生学分不够需要重修和补考甚至对毕业带来影响。

2 规范服务方式与管理方法的措施

2.1 学生的报名与选拔

交换学生肩负着两校学术交流、文化联谊的重要使命,选拔合适的学生作为交换生是“交换生”计划执行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虽然教育厅对“交换生”计划有一定的补助政策,但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使学校选派交换生的时候不得不首先考要考虑到学生的经济因素,不能因为一年的赴台学习给学生的家庭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如果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学校可以制定两校联合的奖学金制度,学生可以利用在台湾学习期间获得的优异成绩来申请联合奖学金,这样既可以对他们在台湾高校获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又可以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是对所有交换生在台学习的一种鼓励。另外,在选派交换生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道德进行严格的要求。交换生在台一年的学习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个人都是要取得一定收获的,如果只是想去台湾游玩,抱着一种玩世不恭、混日子的态度就失去“交换生”计划原本的意义了。因此,一定要把宝贵的机会提供给真正需要的学生,使学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能够取得更多的收获,既能够学习到台湾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又不会被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和思想腐蚀,为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2.2 选派合适的指导教师

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如果高校在一次“交换生”计划中派遣的学生超过十名就需安排一名指导教师随行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教师赴台肩负着更重的任务和责任,在选派指导教师的时候更要慎重。首先,所选派的教师一定能够胜任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擅长于学生交流沟通,擅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学生学习生活出现困惑的时候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为学生在台学习保驾护航。其次,所选派的教师最好是专业技能型教师,能够在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积极与台湾高校的专家、教授沟通交流,建立友谊,吸取台湾高校同专业的先进技术理念,为两校建立长期的学术交流建立桥梁。再次,教师选派应与学生选派同时进行,提前将人选定好,若选派学生人数未超过十人,可以做人力资源储备。如果在学生确定之后再进行教师选派,就可能出现上面提到的签证拖延问题,使教师在台时间大大缩短,无法及时为学生做出指导,学术交流的效果更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了选派教师的意义。

2.3 学生的选课指导

台湾高校在教务课程安排设置的比较灵活,学生选课的自由度相对较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选课方面的自主性。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会导致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过大,严重脱离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造成课程体系的脱节,(如: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选了大量的旅游休憩类的课程)这样根本无法达到学生本专业要求的学习效果。因此,指导老师要在学期初选课的时候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自由选课的同时,能够按照本专业学习计划的主线选课,不至于因为过度的偏离造成学科混乱,给学生自身的专业学习和后期的成绩认定带来严重的影响。

2.4 学生返校后的成绩认定

由于学生在台湾学习要占用整个学年,这就意味着整个学年的学分必须在台湾修完,利用在台湾学习所获得的学分来抵免本校的学分,要做好学分换算的方案。如果学生在台湾所获得的学分还没有达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那么需要在下一学年补修剩余学分;如果学生因为选课失误造成与自身专业课程的脱节,可以向所选课程的所在专业申请部分课程的学分抵免,实在无法抵免的可以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学分认定,尽量减少因选课失误带来成绩认定上的损失。

交换生学习计划第2篇

[关键词]交换生 人才培养 学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34-02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培养一大批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目标。实施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如何根据交换生群体的特点,对交换生进行切实有效地学业指导,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交换生的学习特点

交换生主要指国内高校与境外大学通过组织联合培养、短期访学、暑期学校、带薪实习等途径选拔的到对方高校进行短期交流学习的学生。交换生的交流学习,不以获取对方高校的学历、学位为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国际竞争意识,养成国际视角,体验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前沿的科技知识。交换生在高校中是一个优秀的群体,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成绩优秀,思维活跃

交换生主要是二、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外语水平较高,渴望到教育发达的国家进行交流学习。他们善于利用网络、电视、手机等获取信息和知识,他们对新事物的理解、接受能力特别强。他们在学习中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社会实践,以此锻炼自己的能力。

(二)自我意识增强

他们在自我崇尚和对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中,成才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敢于发自己的想法,在班集体活动中表现活跃,非常乐于参与、活动,他们通过每一个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渴望被同学们认可。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务实的价值取向使得他们更注重维护自己的权益,更渴望成才。

(三)学业规划未明确

虽然他们在学校里已经学习过一部分专业知识,但对未来的学习发展,还没有明确的方向。大部分学生是抱着随大流的心理。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 考研、考托、考公务员、考各级证书,出国访学等都是受同学的影响。甚至个别交换生把交流学习当成公费出国旅游的机会。

(四)抗压能力弱,社会履历浅

交换生一般都来自经济比较富裕的家庭,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过什么大的挫折。他们心理比较脆弱,也承受不了委屈,对教师的批评不能理解;在与同学们相处的时候,容易因为生活中的琐事引发矛盾;容易在遇到问题时,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他们的生活主要在学校中度过,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走来,与社会接触少,生活阅历浅,对社会上复杂的事物认识不足, 缺少社会政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锻炼。

二、影响交换生学习的主要因素

(一)生活因素

绝大部分交换生都是首次离开学校,走出国门。交换生对当地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在交流期间的衣、食、住、行都要自己去考虑,这对交换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生活独立性都是一个挑战。欧美国家消费水平比较高,经济因素也会制约一部分交换生的消费。如何快速适应当地的生活,是交换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二)语言因素

交换生一般是到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进行交流学习,在非母语国家的高校进行交流学习。虽然高校在进行交换生选拔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外语水平是主要因素, 一些院校也在交换生申请条件中明确,申请者需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大学英语四、 六级考试或者托福、雅思成绩优良。但是,满足申请条件和能听懂全英语授课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交流学习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若交换生一边学习语言,一边学习专业知识,学习难度会大大增加。在国外学习期间努力提高语言熟练程度是必须的,如果交换生在交流学期开始时还没有熟练掌握好外语,那么他们在国外的学习效果估计要比在国内的学习效果逊色不少。

(三)课程因素

每个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都不尽相同,不同院校间的成绩转换,学分互认一直是突出的难题。

欧洲伊拉斯谟项目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交换生项目之一。据调查,在伊拉斯谟项目中仍有23%左右的交换生因出国交换学习的学分在回国后不能得到合理认证而推迟毕业时间。目前,交换生对国外高校的课程了解主要是通过对方高校的网站。这些网站的课程介绍一般都比较简短,交换生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会导致交换生做出不恰当的判断。其次,国外一般是一年三个学期,国内是一年二个学期,由于教学环节安排的不同,交换生交流学习期间无法选修一些课程。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按照国内高校的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期间又必须选修某些课程以冲抵计划内的课程,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束返校后,需补修一些课程,从而加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压力。

三、交换生学业指导的措施

(一)思想政治教育

交换生是高校选拔的优秀学生,应对交换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交换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让交换生在学习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时刻牢记“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不仅仅代表个人,还代表中国交换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由于派出地多为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相比国内较为宽松,国外的政治环境自由,学生可自由参加社会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这时,要防止他们在完全自由的环境下过度放纵自己,被身边不利因素诱导影响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

(二)心理教育

第一次出国在外学习的交换生,难免产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同窗好友的情绪,到国外一个陌生的环境学习是一次观念上的转变,因此各种情绪都会影响到交换生的学习和生活。“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应鼓励交换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交换生要珍惜交流学习的机会,把一个人到一个国家开始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当做生活的财富,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这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对他们适应新的环境下的学习也有正面的作用,对学生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大有裨益。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QQ群,以国际长途、手机短信等方式与交换生保持紧密联系,排除他们思想上的顾虑,鼓励他们认真学习,让他们虽身在国外学习,但仍能感受到学校、教师对他们的关心。

(三)文化教育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文化积淀,交流生不仅要学习交流高校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模式与管理理念,还要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接受不同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感受不同学校的优势与特色。交换生要能适应并参加国外的各种舞会、生日派对等各种社会交往,并能在其中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既能引起国外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加交换生的民族自豪感,还从正面宣扬了我们的民族文化。

(四)日常管理

在学生出国访学前,可以召开出国学习经验会,邀请回国的交流生介绍交流高校所在地的社会情况、饮食习惯、宗教习俗、社会团体活动、传统节日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还可以将历届交流生的交流学习经验汇编成册,发给交换生,由学校外事部门介绍在国外学习生活的组织纪律要求。学院负责交流生的日常管理,为每位交换生指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一般由具备出国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师与交流生固定时间进行交流。

(五)课程指导

学校应加强与交流高校的联系,在交换生出国前,将交流高校的课程设置、课程说明等情况做到尽可能详细,并分发给交换生。让交换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交流学习时间,交流高校的课程设置,所在专业的培养方案或培养计划,制定详细的访学计划表。同时做好预案,如果访学计划表中的课程发生调整,或者课程发生变化,要能妥善处置。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换生计划,允许交换生自己修读部分课程(访学期间无法在访学高校选修的课程),在访学结束返校后,参加学校的考试。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也日益加强。加强与其他国家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交换生数量,对交换生的学业进行切实有效地指导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我们在交换生的学业指导中,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科学的工作流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动性,不断改进交换生的管理工作,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交换生学习计划第3篇

关键词: 路由交换技术; 项目化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 TP393.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68-01

路由交换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核心技术。学习路由交换技术就是要将路由器和交换机应用到计算机网络的组网实践中,以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为基础实现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在教学中,如果大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很好的进行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工作后即可以通过自学完成无线交换机、无线AP、防火墙、IDS和服务器上配置各种协议,实现网络的高效运行,并根据具体的网络业务需求配置各种策略,以满足应用需求。

一、什么是项目化教学法

项目化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项目化教学法就是要在课题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实施“项目化教学法”时,教师应重视项目的选择、项目过程的实施、具体成果的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实验手段等,这些都是搞好“项目化教学法”的关键。

二、路由交换技术课程教学项目的设置

通过路由交换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交换机原理、交换机的常用配置、路由协议的原理、路由器上常用协议的配置和三层交换机配置等课程内容。故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上分为认识路由器和交换机、理解路由器和交换机、应用路由器和交换机与配置计算机网络系统四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认识交换机和路由器在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性开始,逐级而上,最后成为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应用能手。围绕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来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做”一体化,边学边做,一边配置一边领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网络设计能力。课程设置一共分为4篇,合计21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若干个具体任务。认识篇包括3个项目:认识计算机网络和协议,认识交换机,认识路由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拟配置软件最好选择Cisco Packet Tracer 5.3汉化版,让交换机和路由器动起来;理解篇包括7个项目:交换机中VLAN的配置、交换机中STP的配置、交换机中其他协议的配置、路由器中RIP协议的配置、路由器中OSPF协议的配置、路由器中其他协议的配置、三层交换机的配置;应用篇包括8个项目:交换机中链路聚合配置、交换机中流量控制和广播抑制配置、交换机中端口安全和端口镜像技术配置、交换机中堆叠技术的配置、路由器中DHCP的配置、路由器中ACL的配置、路由器中NAT的配置、三层交换机中配置;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篇包括3个项目:广域网的设计与配置、城域网的设计与配置、园区网的设计与配置。

三、项目化教学法在路由交换技术课程中的实践

下面以交换机中VLAN的配置为例,阐明项目化教学法的应用实践。

(一)项目描述。小张在某高校的网络中心上班,在上网的时候他发现网络的网速缓慢,并且出现延迟现象,登录服务器很久都没有响应,经常提示超时。初步判断是网络中有异常数据流,因为网络中的交换机和路由器指示灯长明、狂闪。于是小张决定借助分析软件来查看,将安装软件的笔记本接入到中心交换机端口,经过一个小时,根据软件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感觉是感染了病毒,是病毒在网络中感染了其他电脑,产生了数据风暴,使网络性能骤降。查杀后一小部分网络仍出现停滞,他去询问了网络中心李主任,李主任分析网络的网速慢可能是网络中心网络部署不严密,比如局域网中没有进行VLAN的划分,局域网中存在广播风暴和ARP欺骗,ARP风暴吞噬了网络带宽,影响了网络速度,所以要在中心交换机上正确配置VLAN,避免类似现象再次发生。

(二)项目实施。在交换机上进行VLAN的划分主要有四种方式:1.基于交换机端口划分VLAN;2.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3.基于网络层地址(主要是IP)划分VLAN;4.基于IP广播组划分VLAN。其中基于交换机端口划分VLAN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VLAN划分方法,应用也最为广泛、最有效,并且绝大多数交换机都支持这种VLAN配置方法,下面我们以这种方法进行VLAN的划分。

先在Cisco Packet Tracer 5.3中模拟组建一个局域网:

1.选择Switch C2960-24TT作为中心结点设备,并添加4台计算机。分别在4台计算机上面配置IP地址为192.168.1.11~192.168.1.14,

并用直通线与Switch连接。

2.当未作任何VLAN配置时,192.168.1.11~192.168.1.14之间均可以ping通,并在交换机上使用show vlan命令查看交换的默认VLAN情况。

3.我们根据学校的组织结构,可以在中心交换机上面划分一些不同的VLAN,这样可以起到限制广播风暴的作用。比如在中心Switch上创建VLAN10,命名为JWC,创建VLAN11,命名为JKX等等,还可以创建很多VLAN,并进行相应的划分。并且在VLAN10中添加端口成员F0/1,F0/2,在VLAN11中添加端口成员F0/3,F0/4。

4.在交换机上面分别使用show running-config和show vlan 命令对配置内容进行检查。发现交换机的F0/1和F0/2端口属于VLAN10, F0/3和F0/4端口属于VLAN11。

通过以上步骤在中心交换机上面进行了VLAN的划分,控制了广播风暴。从而提高了网络整体安全性,隔离了VLAN之间的通信,如果需要在VLAN之间的通信,可以在三层设备通过范围控制列表的方法对VLAN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因为网络中的广播流量被隔离了,上网的速度也恢复正常了。

(三)项目评价。整个项目教学是以学生为本位开展学习活动,创造了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环境。通过这种一体化教学,学生获得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结语

项目化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除了能显著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外。更为突出的是加快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拉近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在校学生与合格的职业人士之间的距离。

通过项目化教学法的实践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通过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项目的实战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萍,浅谈项目式教学法在《WEB程序设计》中的实践[M].科技资讯,2010(22).

[2] Wendell Odom著,王兆文译.CCNP Switch认证考试指南[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 曹炯清.交换与路由实用配置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交换生学习计划第4篇

【关键词】Boson Netsim; vlan; 实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121―04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就业和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交换机的设置及vlan的划分又是该门课程的重难点内容之一,不仅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对实验环境的硬件要求也很高,很多学校在进行该内容的实验教学时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①仪器设施不足,硬件环境达不到实验要求;②实验中因误操作导致的网络设备损坏难以恢复;③网络产品更新换代快,实验室设备更新难以与之同步”[1]。基于以上原因,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虚拟实验室的研究显现出很大的发展空间。Boson公司的Netsim软件就创建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环境,它是一款Cisco路由器、交换机的模拟程序,是目前最流行、操作最接近真实环境的模拟工具。我们借助Boson Netsim软件提供的虚拟平台对vlan相关实验进行了教学设计。

一 确定实验教学目标

我们通过对学习需要的分析确定了该实验的教学目标。总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该实验使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网络设计与组建能力、虚拟局域网划分能力、交换机配置能力,局域网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综合提高,这一总体目标实际上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在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该实验内容我们把总目标分解为三个二级层次目标:一是学生能够熟练使用Boson Network软件;二是掌握相同网段内vlan的划分;三是掌握不同网段间vlan的互访。三个目标之间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即后一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前一个目标的达成。围绕这三个二级层次目标,我们又设计了4个具体的实验项目,并构成了第三层次的分解目标。实验教学目标体系如图1所示:

二 学习者特征分析

该实验是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他们已经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网络知识,掌握了局域网的组建及测试方法并自行学习了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的基本命令等,具有一定的开展新实验的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对不同网络进行虚拟环境下vlan的划分,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掌握vlan划分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三 实验环境的创设和实验内容的选择

实验环境的创设是开展实验教学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该实验选择Boson Netsim软件创设的虚拟平台作为实验环境,并在此虚拟环境下进行实验教学设计。

Boson公司的Netsim是一个适合多种操作系统的软件平台,提供了完整的动态网络系统设计、仿真和分析的可视化环境,其命令和最新的Cisco的IOS基本保持一致[2]。主要功能如下:

1 灵活地设计仿真环境。学生可通过Netsim软件,自定义网络拓扑图,然后根据自己设计的拓扑图来配置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所有的操作与真实的环境完全相同。为相关教学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同时也是Netsim最大的优点。

2 定制经典的网络实验。Netsim软件除允许用户自定义网络拓扑图外,还提供一些定制好的经典的网络拓扑图,并给出操作步骤和命令答案,非常适合学生课后自学。

3 与国际认证考试接轨。Netsim是一种Cisco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模拟程序,能够模拟Cisco环境下的网络硬件平台。它为那些正在准备CCNA、CCNP考试,却苦于没有实验设备、实验环境的学生提供了练习考试中命令的有力环境和工具。

4 更新设备库及时。Boson会不定期在其主页最新版本的Netsim软件,最新版不仅减少了BUG,而且对其设备库进行及时更新。[3]

实验内容的选择是整个实验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而言,在实验内容的选取上,应遵循新颖性,实用性,综合性,拓展性,可操作性等原则[4]。根据分层次实验教学目标的要求并遵循以上原则,我们设计了4个教学实验项目,分别是:①Netsim软件的安装和使用;②一台交换机内vlan的划分;③两台交换机间vlan的划分;④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互访。这4个实验项目均为当前网络技术领域较新颖、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和较强可操作性的实验项目。

四 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

实验教学过程设计实际上就是实验教学实施流程的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验项目其实验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不同。实验类型一般有:演示实验、验证实验、操作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实验。该实验定位为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应用基础性实验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方法来完成实验过程。这类实验在实验指导书上只写明实验目标、要求,提供相关设备及部分相关资料,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自己确定实验方法、步骤,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1 Netsim软件的安装和操作

为了使学生掌握Netsim软件的安装和操作,并能够灵活运用该软件,我们计划了两个课时,内容安排上主要从三方面进行:①安装软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本机没有安装Microsoft forms2.0(大部分Windows 2000以上的操作系统都有该组件)和Adobe Acrobat程序(查看PDF文件的程序),Boson是不能启动的,所以如果缺少以上任意一项内容,在软件安装过程中则会提示下载,下载完后才可以继续安装;②软件组建及主要按钮的介绍。这部分重点介绍三个组件Network Designer、Control Panel、Lab Navigator及各组件上的重要按钮;③学生自己操作并熟悉软件。

2 同一交换机上的vlan配置

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到vlan划分的知识,同时该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所以这一环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实验教学安排两个课时。实验进行前首先向学生介绍要用到的重要命令和vlan划分的理论知识等,使学生在开展实验设计前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然后再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下面介绍到的实验也应该依此原则进行。该实验要求在一个交换机(2950型)上划分出两个不同的vlan ,PC1接入VLAN10,PC2 和PC3接入VLAN11,拓扑图如图2所示:

交换机的主要配置如下:

(1) 创建vlan

switch #vlan database//进入vlan配置模式

switch(vlan)#vlan10 name VLAN10

switch(vlan)#vlan 11 name VLAN11//新建VLAN10和VLAN11

(2) 把端口放入vlan中

switch #configure terminal

switch(config)#interface f0/1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把端口1放入VLAN10中

switch(config)#interface f0/2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11//把端口2放入VLAN11中

把端口3也放入vlan 11中,其配置和端口2相同。

(3) 测试

配置结束后运用ping命令测试:结果为PC1和PC2、PC3均不通,PC2和PC3互通。

3 跨交换机的vlan配置

该实验仍然属于同一网段内vlan的划分,实现的是跨交换机间vlan的配置,是前一个实验的拓展。因为对vlan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进行过虚拟环境下实际的设计操作,所以该实验可以安排一个课时。本实验要求把交换机C2950A的12号端口和C2950B的12号端口划分为VLAN1,把交换机C2950A的10号端口和C2950B的10号端口划分为VLAN2,把交换机C2950A的11号端口和C2950B的11号端口划分为VLAN3[5][6]。实验拓扑图如图4所示:

(1) 交换机C2950A的配置

VTP的配置:

C2950A>enable//进入特权用户模式

C2950A#vlan database//进入vlan配置模式

C2950A(vlan)#vtp server//把C2950A交换机设置为服务器模式

C2950A(vlan)#vtp domain lab//把vtp的域名命名为lab

Vlan Trunk的配置:

C2950A(config)#interface f0/12

C2950A(config-if)#switchport mode trunk//配置12端口为trunk端口

接下来Vlan的创建和端口的划分同实验2所示。

(2) 交换机C2950B的配置

C2950B(vlan)#vtp client//把C2950B交换机设置为客户端模式

C2950B(vlan)#vtp domain lab// vtp的域名和C2950A中命名相同

C2950B作为客户端会自动学习C2950A中划分的vlan,所以我们不需要再给C2950B划分vlan,而是直接把相应端口放进去就好。其他配置同C2950A。

(3) 测试

配置完后测试结果为:PC1和PC2可以互通;PC3和PC4可以互通;其他组合方式均不可以互通。

4 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互访

前面两个实验,同一vlan间可以互通,不同vlan之间不能互通。那么,如何实现规定vlan之间的互访呢?这就需要在网络中增加路由器或是三层交换机,由此我们设计了“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互访”的实验。该实验仍然是前边实验的进一步拓展,实验拓扑图如图6所示:

主要的配置过程如下所示:

(1) 交换机的配置

交换机的配置和实验2基本相同,只是我们还需要在把连接路由器的端口f0/11配置为vlan trunk,这里不再赘述。本实验的关键在于为各个vlan 配置逻辑接口IP地址,以C2950A为例:

C2950A (config) # interface vlan 2

C2950A (config-if) #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

C2950A (config-if) #no shutdown

(2) 路由器的配置

配置多个子接口、以实现VLAN之间的路由。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Router (config)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Router (config-if) #no ip address

Router (config-if)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1//配置子接口

Router (config-subif) # 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子端口对应vlan IP地址

(3) 测试

测试结果为各个PC机之间均可以互通。

对于这样一系列要求较高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前面做过的多项验证性、操作型基础实验的知识才能顺利完成这些实验。通过独立完成这样的综合性实验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目标。

五 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对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整个实验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检验实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很多,结合网络实验课程教学的特点,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评价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即书写实验报告和实践操作。其中实践操作评价又可以分为:实物演习式评价和模拟演习式评价。所谓实物演习即学生操作真实设备,参与真实网络组建和划分等针对现场实物的操作方式。通过参加这些真实的实践、实习、组建等活动,来检验实验教学的效果。所谓模拟演习即借助模拟软件(如Boson Netsim)创设的虚拟实验环境来设计并组建相关实验的虚拟操作方式,通过模拟演习也可以检测实验教学的效果。

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该实验选择模拟演习评价方式,即构思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验,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并操作完成。通过对学生实验设计成功率和所用时间的分析,教师可以检测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并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验教学设计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实验教学的设计是针对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的,所以在目标定位,实验内容、实验项目的确定及实验过程的组织等方面都体现了教育技术专业的特色并考虑了教育技术专业的需求,具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对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学习vlan及教师的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3] 谢慧,聂峰.基于Boson Netsmi的计算机网络仿真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5):89-91.

[2] 黄勇.Bosonnetsim模拟软件在交换机VLAN配置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6,(5):165-166.

[4] 徐建东,王海燕.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学设计[J].宁波大学学报,2004,(2):107-110.

交换生学习计划第5篇

关键词 中国-东盟,泛北部湾合作,教育合作,伊拉斯谟计划,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交换生拓展

一、中国一东盟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现状及潜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人才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作为基础性、前瞻性的领域,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是中国与东盟优先发展的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并体现在多个中国一东盟合作文件中。在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特别是随着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协定的实施,中国与东盟在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成效明显。其中,高等院校教育合作以其教学条件完备、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质量保障、培养人数众多等优势,成为了中国一东盟教育及人力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7期资源交流与合作的主渠道、主力军。截至目前,中国已分别与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文莱、缅甸、老挝、柬埔寨、菲律宾签署了教育交流协议,与泰国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并已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印尼等多个东盟国家开办了31所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开设东盟小语种专业,东盟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尤其是广西、云南等西南省区已成为东盟留学生聚集地。据统计,2007年年东盟10国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总数951人、自费来华学习学生总数29196人,共占外国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5.4%,其中越南(9702人)、泰国(7306人)分别居外国来华留学生来源地的第四、五名(图1)。同时,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也利用通向欧美等国的“跳板”优势积极吸引中国留学生,日益成为中国学生青睐的留学目的地之一。2007年,中国共有12487人赴东盟国家留学;截止2007年底,中国在东盟国家留学的人数达59267人。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内容日益丰富,已由以往的单纯语言类人才培养上升到各类专业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由短期培训向学历教育拓展,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学历教育;由最初的互派留学生发展到多样的合作办学模式等。此外,自2008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中国与东盟教育交流周”,以促进中国与东盟高校间的交流。

中国-东盟的教育合作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双方在该领域特别是在国际交换生项目上的合作依然有广阔的合作需求和提升空间,首先是本区域人才需求强劲,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益发显得迫切。以地处中国一东盟合作前沿的广西为例,目前大专以上学历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48%,与北京的20.49%和上海的15.07%相比,差距很大,且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明显缺乏高层次、外向型、国际化人才。自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广西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和外联度进一步提升,人才问题已在一定程度成为制约开放开发的瓶颈之一。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预测,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重点发展产业的人才需求总量到2010年约为42万人,到2015年约为60万人(表1),需求缺口很大。对于东盟国家而言,除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少数新兴或准新兴工业化国家拥有较多高素质人才外,大多数国家劳动力总体素质稍低,并已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熟练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中国一东盟区域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合作培养力度,以满足开放和发展的需要。其次,中国与东盟教育资源互补性较强。当前,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不均衡,这是造成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相对发达国家,教育经费投入较多,教育体系日趋健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配套建设等教育资源较为充足。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不少东盟国家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市文化氛围不浓,高校整体实力不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留学生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实践表明,实施交换生项目是促进国际教育资源重新分配及合理配置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措施。高校之间通过利用自己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或其他类型的学科进行交流、互相吸引学生,既可充分利用自身原有的教育资源(如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又可以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设置和浪费。对于那些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技术和教育相对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国家而言,这是利用其他相对发达国家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好途径。第三,中国与东盟优势学科各有所长。如新加坡在港口物流、金融、商务管理、电子信息、动漫设计、酒店和旅游管理、会计、时装设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学科,马来西亚在电子信息、软件开发、农产品加工、海洋渔业、会计、传媒、酒店管理、建筑及规划等学科,泰国在计算机、医疗卫生、工商管理、食品加工、会展、旅游酒店、语言培训等学科优势明显,中国在农业及其产业化、金属冶炼加工、机械制造、化工、建筑、水电、能源、中医、汉语言文化等学科力量雄厚,双方优势互补、互有吸引力。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在双语教学、高等教育、职业培训、教育信息化以及办学条件等方面具有优势,在市场化、国际化运作方面也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有利于中国和其他东盟国家引进先进的教材、师资、教学方法等教育资源、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化提高。第四,《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定》的签署为双方教育合作提供新的机遇。教育合作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7年1月签订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中国和东盟各国都将在各自wto承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包括教育等领域在内的服务市场,允许对方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放宽设立公司的股比限制等。协议的实施为教育领域的服务贸易提供更加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双方的合作方式和贸易规模,而且有利于双方的教育消费者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服务。第五,中国与东盟在合作办学方面已进行有益尝试且取得实效。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不仅在大专、本科扩大合作办学力度,而且在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国际合作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广西大多数本科院校、部分高等职业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都与东盟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通过互派学生到对方留学、开办合作办学项目、合办孔子学院等形式,开展跨国合作办学。其中广西民族大学从1993年开始与东盟高校合作办学,与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国的30多所高校和机构签订了互派留学生的合作协议;广西师范大学从2004年开始分别与越南河内外国语大学、胡志明市外语信息民立大学、泰国兰实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开办中越、中泰“2+2”本科合作办学项目等。

由于经济因素、语言障碍、风俗习惯、道德信仰、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各国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以及起步相对较晚,中国与东盟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也存在不小的困难和挑战。一是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存在准入门槛。尽管中国和东盟多数国家都已是wto成员国,但各国对教育的开放程度不一,准入限制也各有不同。如在跨境交付方面,中国和越南基本上实行限制准入政策,马来西亚的承诺也是有限的,如通过制定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7期通讯方面的法律来限制使用国家卫星和接收器等,进而控制外国远程教育的进入;在境外消费(留学教育)方面,马来西亚承诺除依照特许和合作协定出国的学生可以境外消费外,对其他不作承诺;在商业存在方面,越南和马来西亚的承诺都是限制性的,主要体现为对商业存在的外方股权的限制(越南和马来西亚)及与商业存在相结合的自然人移动中外国教育服务提供者资格的限制(越南);在自然人移动方面,各国的承诺水平是最低的,开放程度仅以水平承诺为限。二是学历学位互认度较低。这是是制约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瓶颈。自人世以来,中国已先后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式签署了《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议》,其中包括泰国,但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还不能实现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互认。这使得一些打算到东盟(或中国)留学的中国(或东盟)学生顾虑重重,最终打消留学念头。三是合作水平有待提高。目前中国与东盟的教育合作还没有成为一个中国和东盟10国共同参与的集体行动计划,仍以零散的单边计划,或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双边合作为主,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和课程设置,所交流的学生数量都比较有限,距离整合中国和东盟高校资源的目标还很远。

二、伊拉斯谟计划及其经验借鉴

伊拉斯谟计划属国际交换生项目,被誉为欧盟最为成功的教育合作项目之一。国际交换生指在交换国家、地区、学校或研究机构达成一致协议情况下,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到固定地点进行学习的学生。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中,交换生项目以其在整合不同国家教育资源、促进国际理解和认同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教育背景专业人才等方面的明显优势,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伊拉斯谟(erasmus)是中世纪一位著名学者的名字,也是欧洲共同体大学生流动活动计划(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各单词首字母的缩写。伊拉斯谟计划创立于1987年,是欧共体(欧盟前身)高等教育领域第一个重大计划,设立之初的目标是使10%的欧洲大学生能到欧共体其他国家学习一段时间,以促进欧洲大学间的师生交流和大学间的合作,推进全欧范围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提高欧洲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几经变迁和发展,伊拉斯谟计划自2006年以后成为欧盟“2007-2013终身教育整体行动计划”的一部分继续存在,该计划现在最新的目标是构建教育领域的欧洲维度,即在大学群体中培养日益增长的欧洲公民身份意识。目前,欧洲共有31个国家的3100所大学参与伊拉斯谟项目,1987-2007年的二十年间共有大约170万高校学生在伊拉斯谟计划的资助下到国外学习,预计到2012年时应有300万学生利用该计划出国短期研修。此外,2004年初经欧盟部长理事会批准,欧盟委员会决定发起新的伊拉斯谟高等教育交流计划即“伊拉斯谟世界计划”(erasmusmundus programme),成为了欧洲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新的“旗舰计划”。新计划为期十年(2004-2013),旨在促进硕士及更高层次的教育交流,通过建立100个跨高校的“欧洲硕士专业”点和提供上万个奖学金和访问学者名额的方式,在鼓励欧洲学生在欧洲大学之间流动、加强欧盟成员国高校之间的学术联系与交流的同时,吸引更多其他国家教师和学生到欧洲高校学习,以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扩大欧洲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影响。此外,为了争夺亚洲人力资源市场,欧盟在伊拉斯谟世界计划项下专门开设了“亚洲窗口”计划。2005/6年间启动的第一期“亚洲窗口”计划有五个,其中“中国窗口”试验计划为期三年,专用资金900万欧元,截至2008年已资助400多名中国学生和学者到欧盟国家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或从事科研。在第二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2009-2013)中,中国新增为独立项目区,共计2600万欧元、875个奖学金名额,超过了印度。

伊拉斯谟计划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通过欧盟各国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交换,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大规模流动,实现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和优质教育的共享。其中学生交换是伊拉斯谟的核心。第二,学生可以在不同国家学习,完成本科层次或其他高级学位的课程。第三,学生必须是欧盟或欧洲经济区国家的公民或是难民或是无国籍人或在欧洲永久性居住人员,出国期限为3—12个月。第四,学生的原属大学和受访大学必须处在苏格拉底/伊拉斯谟框架之内。第五,学生在出国留学期间可免除受访大学的学费,并可申请伊拉斯谟奖学金。该奖学金覆盖了学生出国留学期间所需负担的部分额外费用。学生在外国学习12个月最高可获得5000欧元,每个月不超过500欧元。第六,学生必须在国内完成了第三学期学业才可提出申请,且过去没有得到过伊拉斯谟计划或语言与培训计划(lingua,也是苏格拉底子计划之一)的帮助。第七,学生要向本国的国家机构提出申请。有关计划的信息可以从学院教师或从苏格拉底高等教育协调人或相关咨询机构获得。申请必须在出国留学开始前一年直接送交上述人或机构或相关部门。第八,参加计划大学的各院系应自行建立并启动欧洲大学网络(icp)。该网络由参加“伊拉斯谟计划”并缔结协定的大学组成。这些大学组织各国之间教师和学生的交流项目,确保相关的学习时间的完全认可,资助教学人员为开展整合性的教学任务而进行交流,资助开发共同课程计划,资助组织几个成员国学生短期集中教学项目,资助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到其他成员国访问。第九,参加计划的学生在出国前可以获得在国外学习所必需的学生和语言方面的培训。第十,参加计划的大学应实施“课程整合”,发展一些相互衔接和能彼此承认的课程。第十一,学生在国外取得的学业成绩可在原属大学得到认同。第十二,培养大学乃至基础教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欧洲常识。

伊拉斯谟计划的成功实施为欧盟一体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并欧盟的发展积累了规模不小的人才资源,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伊拉斯谟计划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实施程序。由管理决策、顾问评估和具体执行三级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其中管理决策机构由欧盟委员会、欧盟成员国政府以及项目管理人员组成,负责计划评定和延续决定,同时决定计划的主要目标和实施程序、管理原则和预算等;顾问评估机构由所有欧盟成员国的政府和高校代表组成,每年将召开两次会议讨论项目的操作原则、模式,总结项目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具体执行机构主要指参与计划的各所大学,负责评选奖学金生,与欧盟以外高等教育机构签订合作项目等。二是相对充足的经费支持。自2006年纳入欧盟“2007—2013终身教育整体行动计划”后,伊拉斯谟计划每年可获得约4.5亿欧元的经费支持。每个参与计划的成员国最少获得20万欧元拨款,资助额度根据交流国家的年轻人数量、大学生数量和生活水平等若干因素计算,并留有一定余地。2004年启动“伊拉斯谟世界计划”也获得11.6亿欧元的资金支持。此外,受访大学、受访国、一些公立或私立团体还为交换生提供奖学金。三是采取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该系统作为配套措施于1988年实行,它使各院校能相互承认学分、学历文凭及学业年限,并使各国大学课程制度相互衔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7期接。该系统包括信息包、学习协议和档案抄本。信息包记录大学的一般信息和课程信息,使学生能够对受访大学的情况有所了解;学习协议用来约束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学习协议中,原属大学、受访大学和学生要共同协商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学生根据学习协议所取得的学分能够被原属大学认可;档案抄本记录的是学生出国前和出国后的成绩,以备在原属大学和受访大学间交换。通过ects系统,可以为学生的跨国流动扫清障碍。四是建立伊拉斯谟项目学生网络组织(esn)。该组织根据“学生帮助学生”的理念成立,旨在为交换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使初来者更快更容易的适应新环境,更好地投入新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也加强交换生的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至今己有200个地区和28个国家高校的2500位成员为这个学生组织工作。目前,ens已成为欧洲最重要的交换生组织。五是为交换生开设多种预备课程。为做好交换学习前的准备,计划为学生开设语言培训课程,以及专业课、出国必需常识课、基本地理文化等预备课程。以语言培训为例,交换生在出国前可参加原属大学的语言课,也可参加受访大学的语言课,如果受访国家语言没有广泛使用,则受访大学需要为交换生开设完备的语言强化课。

三、关于启动泛北部湾国家大学生流动活动计划的思路及建议

借鉴伊拉斯谟计划经验,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研究和尽快启动泛北部湾国家大学生流动活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具有多重积极意义。一是促进中国一东盟高校间利用自己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或其他类型的学科进行交流与合作,整合并优化配置现有教育资源,共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二是增强国际理解和认同感,承认并接受存在于不同民族、个人、家庭和文化中的多元价值观,加快培育中国一东盟区域意识,为中国一东盟一体化奠定长远基础;三是联合培养大批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综合专业知识和开放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不断满足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四是为泛北部湾合作设计和推进一个具有示范效应、多方参与的旗舰性合作项目,打造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参与的多边集体行动计划;五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有利于交换生拓展思维方式、丰富人生体验、开阔胸襟和视野、提高外语熟练程度、锻炼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增加就业机会。计划可以下方面推进:

第一,提出和达成关于泛北部湾国家大学生流动活动计划的共识。本计划是由中国和海上东盟国家共同参与的多边教育合作项目,旨在满足泛北部湾合作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同时促进中国与东盟教育资源整合和教育水平提高,帮助培养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公民意识。作为一种开放型合作形式,计划欢迎其他东盟国家参与。计划的概念应提交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有关主管机构(如主管教育的中国一东盟教育部长会议、主管服务贸易的中国一东盟经贸部长会议)讨论,获得批准后签署长期的国际合作协议等法律文件,在政策措施上给予倾斜和扶持,并以集体行动计划的形式确定下来。

第二,设立推行计划的管理和执行机构。本计划是一项涉及多方、复杂而大型的系统工程,借鉴伊拉斯谟计划的成功经验,可由管理决策、顾问评估和具体执行三级机构专责实行。管理决策机构由东盟秘书处、中国和泛北部湾等东盟国家代表(来自教育部门)组成,负责设定计划的主要目标、实施程序、管理原则和预算等。顾问评估机构由中国和所有东盟成员国的政府(来自经贸部门)、高校代表和具有丰富项目管理经验的区域内外代表组成,通过定期召开会议,讨论项目的操作原则、模式,总结项目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具体执行机构由各成员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代表组成,确定资金的使用方向,审批资金使用项目,监督资金的合理使用等。

第三,制定执行计划的工作方案。由上述管理部门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对计划的设立、各阶段目标、各方责任和行动、成员加入、院校遴选、资金筹措、学生互换内容、项目申请、执行、监督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和安排,赋予计划明确、具体的操作依据。第一期工作方案建议以三年作为一个时限,在首期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对计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效果,调整、修改和制定下一期工作方案。

第四,多方筹措专项资金。充裕的资金是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作为起步阶段,计划可以先从小规模做起,并从多个渠道筹集积极资金。首先是争取列为“中国一东盟合作基金”和“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优先支持的重点项目。这两个专项资金由中方出资,每年都资助多项培训和交流项目。其次,争取纳入中国对东盟的教育培训援助计划中。如温家宝总理在第十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宣布,今后五年中国将为东盟培训8000名各类人才,并邀请1000名东盟青少年访华。再者,争取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支持。亚行每年都批准关于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能力建设方面的预算项目。另外,争取东盟发展基金、东盟国家、受访大学或一些商会社团提供奖学金。

第五,确定首批参与计划的试点院校。在项目的启动阶段,建议按照具有国际合作经验、业内声誉良好、教学条件完备、综合实力较强、参与积极性较高等条件遴选首批参与计划的试点院校。对于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分别签署的教育交流协议下的开展合作院校可优先考虑;中国与东盟已参与伊拉斯谟计划的院校,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从事国际化教育的院校,均可优先考虑。此外,中方还可适当向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等毗邻东盟省区的院校倾斜。

第六,制定学位学历互认办法。这是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首先,可借鉴伊拉斯谟计划采用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立足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实际国情,设计出一种使各院校能相互承认学分、学历文凭及学业年限,并使各国大学课程制度相互衔接的操作办法。其次,可考虑国际通用的、目前部分新加坡高校采用的cats标准,这也是一种国际认可的学分累计转移方案。再者,可参照“博洛尼亚进程”模式。该模式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力争到2010年,“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中的任何一国的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获得其他签约国的承认,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障碍地在签约国申请硕士学习或者寻找就业机会,为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做出贡献。中国和东盟国家也可以发起类似的合作进程,中国与泰国已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可作为这一进程的起点和基础。

第七,开展互换课程设计。各国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是阻碍课程整合和学术互认的重要原因。计划的互换课程设计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优势性。推动中国与东盟重点院校的优势学科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快形成计划的高层次、权威性和品牌效应,并实现中国与东盟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二是兼容性。由于学科性质不同,使得一些课程较另外一些课程更难整合,也使得一些专业的学生较难流动。对于商务、经济、社会科学、语言、工程、法律等学科,找一个合作大学比较容易,一些院校在这方面的规定也比较灵活,这类学科可以作为启动阶段优先考虑的互换课程。医学、心理学等难度较大学科可在条件成熟时逐步纳入互换计划。三是实用性。要从中国与东盟多数国家以农业为支柱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不断扩大开放合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具体专业安排上可优先考虑农业技术、加工制造、贸易与投资、区域经济等方向。四是区域性。课程内容的安排要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局出发,充分考虑区域内各方的需求和观点。同时,课程设置还应体现泛北部湾合作的特点,海洋产业、渔业、港口物流、临海工业等具体方向应优先考虑。

第八,搭建配套信息服务平台。在计划的起步阶段,以电子政务平台的形式建设配套和服务于计划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该信息平台相当于三级管理部门的办公和服务平台,并集成参加互换生计划、签署互换协议的各国大学现有网络资源。平台办公功能包括:年度互换生计划和预算申报、审批,互换生项目网上申报、受理及结果查询,课程交流及互换课程设计等;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包括政策和项目信息、院校展示、留学咨询等。信息平台可以根据计划执行的需要随时扩展新的功能。

第九,开设语言学习、文化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7期交流等预备课程。为使交换生尽快熟悉受访国的风土人情,缩短适应陌生环境的时间,尽快投入异国学习和生活,有必要开设语言学习、文化交流等预备课程,这也是伊拉斯谟计划的成功经验。考虑到中国与东盟语言学习的难度,以及东盟小语种国际应用范围的有限性,可以依托中国和东盟基础较好的语言院校建立互换生预备课程培训中心,互换学生可以直接到培训中心学习培训,也可以由培训中心派出教师到受访学校提供服务。此外,英语的强化训练也应作为预备课程内容之一。

第十,利用现有合作平台加强宣传推广。该计划作为中国一东盟合作的新兴事物,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院校、学生甚至社会团体参与,尽快发挥和实现计划应有的效用。如中国-东盟大学校长论坛,中国-东盟大学圆桌会议,中国-东盟国家教育展、中国-东盟青少年艺术节、中国-东盟博览会等现有平台,都可以成为推广计划、促进高校间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此外,广西在建中的“中国-东盟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广西基地”和正在酝酿建立的“东盟国家留学生培训基地”,均可以作为该计划实施的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韦朝晖、陈万华:《面向可持续协调发展——广西与周边东盟国家互利合作》,广西师范出版社,2009年。

唐晓萍:中国一东盟教育合作的预期、方式及规则分析,《高教论坛》,2008年第1期。

张一帆:中国一东盟教育合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东南亚纵横》,2007年第11期。

廖万红:国际贸易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研究——以泛北部湾经济区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ulrich teichler. student mobility inthe framework of erasmus: fiudingsof an evaluation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996(2).

柯常青:欧盟启动新伊拉斯谟计划:资助领域延伸,《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2日。

蔡安成:欧盟《erasmus计划》的发展,《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交换生学习计划第6篇

关键词 中国-东盟,泛北部湾合作,教育合作,伊拉斯谟计划,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交换生拓展

一、中国一东盟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现状及潜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人才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作为基础性、前瞻性的领域,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是中国与东盟优先发展的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并体现在多个中国一东盟合作文件中。在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特别是随着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协定的实施,中国与东盟在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成效明显。其中,高等院校教育合作以其教学条件完备、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质量保障、培养人数众多等优势,成为了中国一东盟教育及人力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7期资源交流与合作的主渠道、主力军。截至目前,中国已分别与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文莱、缅甸、老挝、柬埔寨、菲律宾签署了教育交流协议,与泰国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并已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印尼等多个东盟国家开办了31所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开设东盟小语种专业,东盟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尤其是广西、云南等西南省区已成为东盟留学生聚集地。据统计,2007年年东盟10国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总数951人、自费来华学习学生总数29196人,共占外国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5.4%,其中越南(9702人)、泰国(7306人)分别居外国来华留学生来源地的第四、五名(图1)。同时,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也利用通向欧美等国的“跳板”优势积极吸引中国留学生,日益成为中国学生青睐的留学目的地之一。2007年,中国共有12487人赴东盟国家留学;截止2007年底,中国在东盟国家留学的人数达59267人。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内容日益丰富,已由以往的单纯语言类人才培养上升到各类专业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由短期培训向学历教育拓展,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学历教育;由最初的互派留学生发展到多样的合作办学模式等。此外,自2008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中国与东盟教育交流周”,以促进中国与东盟高校间的交流。

中国-东盟的教育合作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双方在该领域特别是在国际交换生项目上的合作依然有广阔的合作需求和提升空间,首先是本区域人才需求强劲,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益发显得迫切。以地处中国一东盟合作前沿的广西为例,目前大专以上学历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48%,与北京的20.49%和上海的15.07%相比,差距很大,且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明显缺乏高层次、外向型、国际化人才。自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广西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和外联度进一步提升,人才问题已在一定程度成为制约开放开发的瓶颈之一。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预测,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重点发展产业的人才需求总量到2010年约为42万人,到2015年约为60万人(表1),需求缺口很大。对于东盟国家而言,除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少数新兴或准新兴工业化国家拥有较多高素质人才外,大多数国家劳动力总体素质稍低,并已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熟练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中国一东盟区域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合作培养力度,以满足开放和发展的需要。其次,中国与东盟教育资源互补性较强。当前,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不均衡,这是造成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相对发达国家,教育经费投入较多,教育体系日趋健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配套建设等教育资源较为充足。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不少东盟国家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市文化氛围不浓,高校整体实力不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留学生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实践表明,实施交换生项目是促进国际教育资源重新分配及合理配置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措施。高校之间通过利用自己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或其他类型的学科进行交流、互相吸引学生,既可充分利用自身原有的教育资源(如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又可以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设置和浪费。对于那些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技术和教育相对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国家而言,这是利用其他相对发达国家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好途径。第三,中国与东盟优势学科各有所长。如新加坡在港口物流、金融、商务管理、电子信息、动漫设计、酒店和旅游管理、会计、时装设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学科,马来西亚在电子信息、软件开发、农产品加工、海洋渔业、会计、传媒、酒店管理、建筑及规划等学科,泰国在计算机、医疗卫生、工商管理、食品加工、会展、旅游酒店、语言培训等学科优势明显,中国在农业及其产业化、金属冶炼加工、机械制造、化工、建筑、水电、能源、中医、汉语言文化等学科力量雄厚,双方优势互补、互有吸引力。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在双语教学、高等教育、职业培训、教育信息化以及办学条件等方面具有优势,在市场化、国际化运作方面也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有利于中国和其他东盟国家引进先进的教材、师资、教学方法等教育资源、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化提高。第四,《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定》的签署为双方教育合作提供新的机遇。教育合作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7年1月签订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中国和东盟各国都将在各自WTO承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包括教育等领域在内的服务市场,允许对方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放宽设立公司的股比限制等。协议的实施为教育领域的服务贸易提供更加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双方的合作方式和贸易规模,而且有利于双方的教育消费者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服务。第五,中国与东盟在合作办学方面已进行有益尝试且取得实效。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不仅在大专、本科扩大合作办学力度,而且在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国际合作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广西大多数本科院校、部分高等职业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都与东盟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通过互派学生到对方留学、开办合作办学项目、

合办孔子学院等形式,开展跨国合作办学。其中广西民族大学从1993年开始与东盟高校合作办学,与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国的30多所高校和机构签订了互派留学生的合作协议;广西师范大学从2004年开始分别与越南河内外国语大学、胡志明市外语信息民立大学、泰国兰实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开办中越、中泰“2+2”本科合作办学项目等。

由于经济因素、语言障碍、风俗习惯、道德信仰、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各国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以及起步相对较晚,中国与东盟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也存在不小的困难和挑战。一是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存在准入门槛。尽管中国和东盟多数国家都已是WTO成员国,但各国对教育的开放程度不一,准入限制也各有不同。如在跨境交付方面,中国和越南基本上实行限制准入政策,马来西亚的承诺也是有限的,如通过制定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7期通讯方面的法律来限制使用国家卫星和接收器等,进而控制外国远程教育的进入;在境外消费(留学教育)方面,马来西亚承诺除依照特许和合作协定出国的学生可以境外消费外,对其他不作承诺;在商业存在方面,越南和马来西亚的承诺都是限制性的,主要体现为对商业存在的外方股权的限制(越南和马来西亚)及与商业存在相结合的自然人移动中外国教育服务提供者资格的限制(越南);在自然人移动方面,各国的承诺水平是最低的,开放程度仅以水平承诺为限。二是学历学位互认度较低。这是是制约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瓶颈。自人世以来,中国已先后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式签署了《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议》,其中包括泰国,但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还不能实现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互认。这使得一些打算到东盟(或中国)留学的中国(或东盟)学生顾虑重重,最终打消留学念头。三是合作水平有待提高。目前中国与东盟的教育合作还没有成为一个中国和东盟10国共同参与的集体行动计划,仍以零散的单边计划,或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双边合作为主,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和课程设置,所交流的学生数量都比较有限,距离整合中国和东盟高校资源的目标还很远。

二、伊拉斯谟计划及其经验借鉴

伊拉斯谟计划属国际交换生项目,被誉为欧盟最为成功的教育合作项目之一。国际交换生指在交换国家、地区、学校或研究机构达成一致协议情况下,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到固定地点进行学习的学生。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中,交换生项目以其在整合不同国家教育资源、促进国际理解和认同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教育背景专业人才等方面的明显优势,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伊拉斯谟(ERASMUS)是中世纪一位著名学者的名字,也是欧洲共同体大学生流动活动计划(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各单词首字母的缩写。伊拉斯谟计划创立于1987年,是欧共体(欧盟前身)高等教育领域第一个重大计划,设立之初的目标是使10%的欧洲大学生能到欧共体其他国家学习一段时间,以促进欧洲大学间的师生交流和大学间的合作,推进全欧范围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提高欧洲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几经变迁和发展,伊拉斯谟计划自2006年以后成为欧盟“2007-2013终身教育整体行动计划”的一部分继续存在,该计划现在最新的目标是构建教育领域的欧洲维度,即在大学群体中培养日益增长的欧洲公民身份意识。目前,欧洲共有31个国家的3100所大学参与伊拉斯谟项目,1987-2007年的二十年间共有大约170万高校学生在伊拉斯谟计划的资助下到国外学习,预计到2012年时应有300万学生利用该计划出国短期研修。此外,2004年初经欧盟部长理事会批准,欧盟委员会决定发起新的伊拉斯谟高等教育交流计划即“伊拉斯谟世界计划”(ErasmusMundus Programme),成为了欧洲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新的“旗舰计划”。新计划为期十年(2004-2013),旨在促进硕士及更高层次的教育交流,通过建立100个跨高校的“欧洲硕士专业”点和提供上万个奖学金和访问学者名额的方式,在鼓励欧洲学生在欧洲大学之间流动、加强欧盟成员国高校之间的学术联系与交流的同时,吸引更多其他国家教师和学生到欧洲高校学习,以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扩大欧洲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影响。此外,为了争夺亚洲人力资源市场,欧盟在伊拉斯谟世界计划项下专门开设了“亚洲窗口”计划。2005/6年间启动的第一期“亚洲窗口”计划有五个,其中“中国窗口”试验计划为期三年,专用资金900万欧元,截至2008年已资助400多名中国学生和学者到欧盟国家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或从事科研。在第二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2009-2013)中,中国新增为独立项目区,共计2600万欧元、875个奖学金名额,超过了印度。

伊拉斯谟计划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通过欧盟各国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交换,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大规模流动,实现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和优质教育的共享。其中学生交换是伊拉斯谟的核心。第二,学生可以在不同国家学习,完成本科层次或其他高级学位的课程。第三,学生必须是欧盟或欧洲经济区国家的公民或是难民或是无国籍人或在欧洲永久性居住人员,出国期限为3―12个月。第四,学生的原属大学和受访大学必须处在苏格拉底/伊拉斯谟框架之内。第五,学生在出国留学期间可免除受访大学的学费,并可申请伊拉斯谟奖学金。该奖学金覆盖了学生出国留学期间所需负担的部分额外费用。学生在外国学习12个月最高可获得5000欧元,每个月不超过500欧元。第六,学生必须在国内完成了第三学期学业才可提出申请,且过去没有得到过伊拉斯谟计划或语言与培训计划(LINGUA,也是苏格拉底子计划之一)的帮助。第七,学生要向本国的国家机构提出申请。有关计划的信息可以从学院教师或从苏格拉底高等教育协调人或相关咨询机构获得。申请必须在出国留学开始前一年直接送交上述人或机构或相关部门。第八,参加计划大学的各院系应自行建立并启动欧洲大学网络(ICP)。该网络由参加“伊拉斯谟计划”并缔结协定的大学组成。这些大学组织各国之间教师和学生的交流项目,确保相关的学习时间的完全认可,资助教学人员为开展整合性的教学任务而进行交流,资助开发共同课程计划,资助组织几个成员国学生短期集中教学项目,资助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到其他成员国访问。第九,参加计划的学生在出国前

可以获得在国外学习所必需的学生和语言方面的培训。第十,参加计划的大学应实施“课程整合”,发展一些相互衔接和能彼此承认的课程。第十一,学生在国外取得的学业成绩可在原属大学得到认同。第十二,培养大学乃至基础教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欧洲常识。

伊拉斯谟计划的成功实施为欧盟一体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并欧盟的发展积累了规模不小的人才资源,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伊拉斯谟计划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实施程序。由管理决策、顾问评估和具体执行三级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其中管理决策机构由欧盟委员会、欧盟成员国政府以及项目管理人员组成,负责计划评定和延续决定,同时决定计划的主要目标和实施程序、管理原则和预算等;顾问评估机构由所有欧盟成员国的政府和高校代表组成,每年将召开两次会议讨论项目的操作原则、模式,总结项目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具体执行机构主要指参与计划的各所大学,负责评选奖学金生,与欧盟以外高等教育机构签订合作项目等。二是相对充足的经费支持。自2006年纳入欧盟“2007―2013终身教育整体行动计划”后,伊拉斯谟计划每年可获得约4.5亿欧元的经费支持。每个参与计划的成员国最少获得20万欧元拨款,资助额度根据交流国家的年轻人数量、大学生数量和生活水平等若干因素计算,并留有一定余地。2004年启动“伊拉斯谟世界计划”也获得11.6亿欧元的资金支持。此外,受访大学、受访国、一些公立或私立团体还为交换生提供奖学金。三是采取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该系统作为配套措施于1988年实行,它使各院校能相互承认学分、学历文凭及学业年限,并使各国大学课程制度相互衔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7期接。该系统包括信息包、学习协议和档案抄本。信息包记录大学的一般信息和课程信息,使学生能够对受访大学的情况有所了解;学习协议用来约束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学习协议中,原属大学、受访大学和学生要共同协商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学生根据学习协议所取得的学分能够被原属大学认可;档案抄本记录的是学生出国前和出国后的成绩,以备在原属大学和受访大学间交换。通过ECTS系统,可以为学生的跨国流动扫清障碍。四是建立伊拉斯谟项目学生网络组织(ESN)。该组织根据“学生帮助学生”的理念成立,旨在为交换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使初来者更快更容易的适应新环境,更好地投入新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也加强交换生的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至今己有200个地区和28个国家高校的2500位成员为这个学生组织工作。目前,ENS已成为欧洲最重要的交换生组织。五是为交换生开设多种预备课程。为做好交换学习前的准备,计划为学生开设语言培训课程,以及专业课、出国必需常识课、基本地理文化等预备课程。以语言培训为例,交换生在出国前可参加原属大学的语言课,也可参加受访大学的语言课,如果受访国家语言没有广泛使用,则受访大学需要为交换生开设完备的语言强化课。

三、关于启动泛北部湾国家大学生流动活动计划的思路及建议

借鉴伊拉斯谟计划经验,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研究和尽快启动泛北部湾国家大学生流动活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具有多重积极意义。一是促进中国一东盟高校间利用自己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或其他类型的学科进行交流与合作,整合并优化配置现有教育资源,共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二是增强国际理解和认同感,承认并接受存在于不同民族、个人、家庭和文化中的多元价值观,加快培育中国一东盟区域意识,为中国一东盟一体化奠定长远基础;三是联合培养大批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综合专业知识和开放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不断满足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四是为泛北部湾合作设计和推进一个具有示范效应、多方参与的旗舰性合作项目,打造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参与的多边集体行动计划;五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有利于交换生拓展思维方式、丰富人生体验、开阔胸襟和视野、提高外语熟练程度、锻炼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增加就业机会。计划可以下方面推进:

第一,提出和达成关于泛北部湾国家大学生流动活动计划的共识。本计划是由中国和海上东盟国家共同参与的多边教育合作项目,旨在满足泛北部湾合作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同时促进中国与东盟教育资源整合和教育水平提高,帮助培养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公民意识。作为一种开放型合作形式,计划欢迎其他东盟国家参与。计划的概念应提交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有关主管机构(如主管教育的中国一东盟教育部长会议、主管服务贸易的中国一东盟经贸部长会议)讨论,获得批准后签署长期的国际合作协议等法律文件,在政策措施上给予倾斜和扶持,并以集体行动计划的形式确定下来。

第二,设立推行计划的管理和执行机构。本计划是一项涉及多方、复杂而大型的系统工程,借鉴伊拉斯谟计划的成功经验,可由管理决策、顾问评估和具体执行三级机构专责实行。管理决策机构由东盟秘书处、中国和泛北部湾等东盟国家代表(来自教育部门)组成,负责设定计划的主要目标、实施程序、管理原则和预算等。顾问评估机构由中国和所有东盟成员国的政府(来自经贸部门)、高校代表和具有丰富项目管理经验的区域内外代表组成,通过定期召开会议,讨论项目的操作原则、模式,总结项目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具体执行机构由各成员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代表组成,确定资金的使用方向,审批资金使用项目,监督资金的合理使用等。

第三,制定执行计划的工作方案。由上述管理部门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对计划的设立、各阶段目标、各方责任和行动、成员加入、院校遴选、资金筹措、学生互换内容、项目申请、执行、监督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和安排,赋予计划明确、具体的操作依据。第一期工作方案建议以三年作为一个时限,在首期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对计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效果,调整、修改和制定下一期工作方案。

第四,多方筹措专项资金。充裕的资金是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作为起步阶段,计划可以先从小规模做起,并从多个渠道筹集积极资金。首先是争取列为“中国一东盟合作基金”和“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优先支持的重点项目。这两个专项资金由中方出资,每年都资助多项培训和交流项目。其次,争取纳入中国对东盟的教育培训援助计划中。如总理在第十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宣布,今后五年中国将为东盟培训8000名各类人才,并邀请1000名东盟青少年访华。再者,

争取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支持。亚行每年都批准关于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能力建设方面的预算项目。另外,争取东盟发展基金、东盟国家、受访大学或一些商会社团提供奖学金。

第五,确定首批参与计划的试点院校。在项目的启动阶段,建议按照具有国际合作经验、业内声誉良好、教学条件完备、综合实力较强、参与积极性较高等条件遴选首批参与计划的试点院校。对于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分别签署的教育交流协议下的开展合作院校可优先考虑;中国与东盟已参与伊拉斯谟计划的院校,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从事国际化教育的院校,均可优先考虑。此外,中方还可适当向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等毗邻东盟省区的院校倾斜。

第六,制定学位学历互认办法。这是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首先,可借鉴伊拉斯谟计划采用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立足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实际国情,设计出一种使各院校能相互承认学分、学历文凭及学业年限,并使各国大学课程制度相互衔接的操作办法。其次,可考虑国际通用的、目前部分新加坡高校采用的CATS标准,这也是一种国际认可的学分累计转移方案。再者,可参照“博洛尼亚进程”模式。该模式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力争到2010年,“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中的任何一国的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获得其他签约国的承认,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障碍地在签约国申请硕士学习或者寻找就业机会,为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做出贡献。中国和东盟国家也可以发起类似的合作进程,中国与泰国已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可作为这一进程的起点和基础。

第七,开展互换课程设计。各国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是阻碍课程整合和学术互认的重要原因。计划的互换课程设计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优势性。推动中国与东盟重点院校的优势学科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快形成计划的高层次、权威性和品牌效应,并实现中国与东盟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二是兼容性。由于学科性质不同,使得一些课程较另外一些课程更难整合,也使得一些专业的学生较难流动。对于商务、经济、社会科学、语言、工程、法律等学科,找一个合作大学比较容易,一些院校在这方面的规定也比较灵活,这类学科可以作为启动阶段优先考虑的互换课程。医学、心理学等难度较大学科可在条件成熟时逐步纳入互换计划。三是实用性。要从中国与东盟多数国家以农业为支柱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不断扩大开放合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具体专业安排上可优先考虑农业技术、加工制造、贸易与投资、区域经济等方向。四是区域性。课程内容的安排要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局出发,充分考虑区域内各方的需求和观点。同时,课程设置还应体现泛北部湾合作的特点,海洋产业、渔业、港口物流、临海工业等具体方向应优先考虑。

第八,搭建配套信息服务平台。在计划的起步阶段,以电子政务平台的形式建设配套和服务于计划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该信息平台相当于三级管理部门的办公和服务平台,并集成参加互换生计划、签署互换协议的各国大学现有网络资源。平台办公功能包括:年度互换生计划和预算申报、审批,互换生项目网上申报、受理及结果查询,课程交流及互换课程设计等;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包括政策和项目信息、院校展示、留学咨询等。信息平台可以根据计划执行的需要随时扩展新的功能。

第九,开设语言学习、文化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7期交流等预备课程。为使交换生尽快熟悉受访国的风土人情,缩短适应陌生环境的时间,尽快投入异国学习和生活,有必要开设语言学习、文化交流等预备课程,这也是伊拉斯谟计划的成功经验。考虑到中国与东盟语言学习的难度,以及东盟小语种国际应用范围的有限性,可以依托中国和东盟基础较好的语言院校建立互换生预备课程培训中心,互换学生可以直接到培训中心学习培训,也可以由培训中心派出教师到受访学校提供服务。此外,英语的强化训练也应作为预备课程内容之一。

第十,利用现有合作平台加强宣传推广。该计划作为中国一东盟合作的新兴事物,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院校、学生甚至社会团体参与,尽快发挥和实现计划应有的效用。如中国-东盟大学校长论坛,中国-东盟大学圆桌会议,中国-东盟国家教育展、中国-东盟青少年艺术节、中国-东盟博览会等现有平台,都可以成为推广计划、促进高校间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此外,广西在建中的“中国-东盟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广西基地”和正在酝酿建立的“东盟国家留学生培训基地”,均可以作为该计划实施的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韦朝晖、陈万华:《面向可持续协调发展――广西与周边东盟国家互利合作》,广西师范出版社,2009年。

唐晓萍:中国一东盟教育合作的预期、方式及规则分析,《高教论坛》,2008年第1期。

张一帆:中国一东盟教育合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东南亚纵横》,2007年第11期。

廖万红:国际贸易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研究――以泛北部湾经济区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Ulrich teichler. Student Mobility inthe Framework of ERASMUS: fiudingsof an evaluation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996(2).

柯常青:欧盟启动新伊拉斯谟计划:资助领域延伸,《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2日。

蔡安成:欧盟《ERASMus计划》的发展,《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李晓红:浅议伊拉斯谟计划的实施及意义,《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第12期。

交换生学习计划第7篇

【关键词】 三层交换 广播风暴 网络阻塞网络拓扑结构 ISO七层模型

一、局域网中的虚拟局域网的目的

虚拟网技术(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的产生主要源于广播。广播在网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发现新设备、调整网络路径、IP地址租赁等等,许多网络协议都要用到广播。然而,随着网络内计算机数量的增多,广播包的数量也会急剧增加,当广播包的数量占到通讯总量的30%时,网络的传输效率将会明显下降。所以,当局域网内的计算机达到一定数量后(一般在150~200台内),就要采用划分VLAN的方法将网络分隔开,将一个大的广播域划分为若干个小的广播域,以减小广播可能造成的危害。

为了避开广播风暴就应该用一种技术,是给一个大的网络分成几个小的网络,这必须在三层交换机或路由器划分,这是几个虚拟的小网,实际还是一个大网络,每个小网内进行广播,就是不会出现因为网络风暴引起的网络阻塞,还有另一个更大的优点是,可以将一个企业的数据库、财务及各部门的信息分开,达到保护信息的一种手段。这就是实现VLAN重要目地。

二、VLAN的重要意义

VLAN中的成员与其物理位置无关,既可连接至同一台交换机,也可连接至不同交换机,来降低移动和变更的管理成本。而且VLAN的实现更具有一下意义。

1.控制广播

由于所有的广播都只在本VLAN内进行,而不再扩散到其他VLAN上,所以,把较大的网络适当地划分成若干较小的VLAN,将大大减少广播对网络带宽的占用,从而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并有效地避免广播风暴的产生以及在整个网络的蔓延。

2.支持多媒体技术和高效组播控制

组播技术是支持多媒体应用的有效手段,在交换机中用组播组动态定义VLAN,并自动把组播报文只复制给同一VLAN中的终端,大大提高了多媒体数据传输的实时性,更有效地使用了带宽,降低了网络因拥挤而阻塞的可能性。

3.增强安全性

由于交换机只能在同一VLAN内的端口之间交换数据,不同VLAN的端口不能直接相互访问。同时,可以在Trunk(中继)中设置允许访问的VLAN,从而限制未经允许的VLAN访问,保证VLAN只被授权的用户访问。因此,通过划分VLAN,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安全性,防止某些非授权用户对敏感数据的访问。

4.网络监督和管理的自动化

由于可以通过网管软件查看VLAN间和VLAN内的各类通信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确定网络拓朴与路由,以及设置服务器的位置都十分有用。通过划分VLAN,可以使网络管理变得更简单、更轻松、更有效。

三、虚拟局域网的实现

虽然划分VLAN的方式有许多种,但是,使用最多的仍然是基于端口的VLAN。不同厂商的交换机大多支持以下几种VLAN的划分方式:

1. 基于端口VLAN

基于端口VLAN是最常使用的划分VLAN的方式,几乎被所有的交换机所支持。所谓基于端口VLAN,是指由网络管理员使用网管软件或直接设置交换机,将某些端口直接地、强制性地分配给某个VLAN。除非网管人员重新设置,否则,这些端口将一直保持对该VLAN的从属性。即属于该VLAN,因此,这种划分方式也称为静态VLAN。这种方法虽然在网络管理员进行VLAN划分操作时会比较麻烦,但相对安全,并且容易配置和维护。同时,由于不同VLAN间的端口不能直接相互通讯,因此,每个VLAN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成树。此外,交换机之间在不同VLAN中可以有多个并行链路,以提高VLAN内部的交换速率,增加交换机之间的带宽。

2. 基于MAC的VLAN

所谓基于MAC的VLAN,是指借助智能管理软件根据MAC地址来划分VLAN。该划分方式一般用在每一交换机端口只连接一个终端的情况。也就是说,当端口连接至集线器或交换机时,该种划分方式并不适用。端口借助网络包的MAC地址、逻辑地址或协议类型来确定其VLAN的从属,将端口划分至不同VLAN。当一网络节点刚连接到交换机时,此时交换机端口尚未分配,于是,交换机通过读取网络节点的MAC地址,动态地将该端口划入某个虚拟网。一旦网管人员配置好后,用户的计算机就可以随意改变其连接的交换机端口,而不会由此而改变自己的VLAN。当网络中出现未定义的MAC地址,交换机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式向网管人员报警,再由网管人员作相应的处理。因此,基于MAC的VLAN也称为动态VLAN。由于MAC地址具有世界唯一性,因此,该VLAN划分方式的安全性也较高。

3. 基于IP的VLAN

所谓基于IP的VALN,是指根据IP地址来划分的VLAN。交换机属OSI第二层,因此,普通交换机不能识别帧中的网络层报文,但随着第三层交换机的出现,将第二层的交换功能和第三层的路由功能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交换机也能够识别网络层报文,可以使用报文中的IP地址来定义VLAN。因此,当某一用户设置有多个IP地址时,或该端口连接到的集线器中拥有多个TCP/IP用户时,通过基于IP的VLAN,该用户或该端口就可以同时访问多个虚拟网。在该模式下,位于不同VLAN的多个部门(每种业务设置成一个虚拟网)均可同时访问同一台网络服务器,也可以同时访问多个虚拟网的资源,还可让多个虚拟网间的连接只需一个路由端口即可完成。这种定义方法的优点是当某一终端使用的网络层协议或IP地址改变时,交换机能够自动识别,重新定义VLAN,不需要管理员干预。但由于IP地址可以人为地、不受约束地自由设置,因此,使用该方式划分VLAN也会带来安全上的隐患。

4. 基于组播的VLAN

组播作为一点对多点的通信,是节省网络带宽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多媒体应用中,当需要将一个节点的多媒体信号传送到多个节点时,无论是采用重复点对点通信方式,还是采用广播的方式,都会严重浪费网络带宽,而只有组播才是最好的选择。组播能够使一个或多个发送者将帧发送给组地址,而不是单个主机。其中,那些希望参加某一特定组的接收者,需要将含有组地址的IGMP“加入消息”发送给最邻近的路由器,然后,路由器使用多点广播路由协议(例如DVMRP、PIM等)建立从源到所有接收者的分发树。接收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动态地参加或离开某个多点广播组。支持IP多点广播的应用包括:音频/视频会议、“push”技术(如股票行情、运动记分、报文)和虚拟现实游戏。基于组播的VLAN,就是动态地把那些需要同时通信的端口定义到一个VLAN中,并在VLAN中用广播的方法解决点对多点通信的问题。

总之,VLAN技术在现今的网络组建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VLAN技术的发展是提高网络安全、增加网络效率基本。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高技高专类学生计算机教学探讨

――浅谈《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

曹 菁

【摘要】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以编程为主,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听得懂,不会编”?的现象非常普遍。针对学生编程的一般思维规律,结合教学体会,来探索一下相对有效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 C语言教学 编程 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所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功能强大,表达能力强,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但其丰富的功能所带来的繁多的数据类型和复杂的语法结构给初学者带来了不少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它不但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设计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找到一种比较好的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短暂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语言概念和语言编程技巧。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以编程为主,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听得懂,不会编”?的现象非常普遍。客观上讲,不同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各个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对语言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我们针对学生编程的一般思维规律,结合教学体会,来探索一下相对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剖析编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面向高技高专类学生的技工学校,学生层次相对偏弱,根据教师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部分学生反映上课时都能听懂讲解,可自己动手编程时却脑子一片空白,学生的编程往往只停留在依教师的例题“画瓢”的水平,一旦稍有改变,便出现举步维艰的困惑,就是所谓“听得懂,编不出”现象。究其原因,在教学方面可能存在以下2个问题:

1.教材过于注重对语句语法的深入剖析,缺乏以算法核心的编程教学内容

大多数C语言教材中通常先给出一般的语法格式,然后逐步讲解语法要点,再给出例子。教师钟情于举一反三地对使用语句、语法的深入教学,算法教学偏少。例如,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有误区,同学们更多的是关于语言语法的熟悉和了解,但对真正的目的――编程没有什么帮助。这个方法不可取!应该做的是编程题,而专门针对编程题的书很少。这往往导致学生上机时不知道写程序的步骤而无从下手。

2.学生厌倦传统的课堂编程教学,缺乏可以辅助学习的有效途径 学生对于黑板上讲编程这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厌倦心理,同时课后师生不见面,很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间接影响着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生最迫切需要的是放到因特网上的集视频、动画于一体的电子学案,这一工作我们未能做到最好。

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重视算法的编程思想,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习程序设计不仅是为了掌握一种开发工具,更重要的是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而算法是解题的方法和步骤,算法(algorithm)就是对操作的具体描述,是计算机的解题过程。编制程序,就是根据算法,用具体的语言依据某种规则编写计算机执行的命令序列。因此学习语言的重点是锻炼分析、分解,最终归纳整理出算法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理解算法,并掌握算法,成为教学的关键。

在C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的语法学习内容,将算法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由于C语言语法的逻辑性较强、结构性要求较高,初学者刚接触的时候容易考虑不全。因此算法教学可以通过实例进行,从最简单的例子入手,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逻辑结构和语句。例如:可以从实际生活着手,不能让学生认为只有“计算”才有算法,其实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算法。而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可以让学生根据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算法,并比较这些算法之间的优劣,并让学生根据分析对算法进行优化。通过对算法的优化练习,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学生写算法的水平。

比如说,C语言典型算法之一数据的排序。可以用数组对它进行排序,也可以用循环对它进行排序。排序的算法有冒泡排序算法,二分法排序算法,插入排序算法,快速排序算法,选择排序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分析100条记录的排序与1000000条记录的排序通过不同的排序方法,体现在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差异。

三、改革上机操作的实验环节,重视程序项目设计,培养应用能力

在C语言实验中,照着书本的例子进行验证,学生往往觉得很无聊,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读、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上机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实验的方法技巧等。 首先,我们可以简化入门实验,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学生大多已习惯于计算机的图形操作界面,且基础比较薄弱,动手能力相对也差,加上或多或少的惰性,而开始学习C语言后,突然进入的是一个纯英文的界面和纯键盘操作,这种反差很大。为减轻学生畏惧压力,让学生容易上手,可简化C语言的入门实验操作,如:(1)在桌面上创建TC的快捷方式,双击后可直接进入TC编辑环境。(2)在编辑、编译、连接及运行C语言程序时,教学生直接按F2键进行存盘操作,Ctrl+F9运行程序,Alt+F5看到运行结果。而没必要让学生先认识TC的菜单中每个英文单词的意义等,将TC环境的细节认识和程序的编译、连接等单步操作留到后面实验中逐步了解。学生一上机就能体会到成功。并利用发音和动画程序引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可以设计针对性的实验。加强学生对程序错误的诊察和校正能力、测试关系和逻辑表达式的能力、程序代码优化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而后,在安排上机实验时我们还可以分阶段进行教学实验设计。

第一阶段,在上机实验教学过程中,精选一些有趣的习题:如“猴子分桃”、“鸡兔同笼”、“韩信点兵”等实例来组织基本语法、函数、基本语句的学习,掌握累加器、累乘器、质数、最大公约数、累乘求积等必须掌握的程序段的编写。每次实验课后,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优秀实验程序予以讲评,也可开创个 “实验示范库”,通过开放的实验教学环境和校园网实现共享,供学生学习借鉴。

第二阶段,具体组织方式是每位学生自由编入一个不超过五人的小组参加设计,通过模拟开发过程,以编写仿照TT软件编写一个英文打字练习游戏,?“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些项目为学习任务,在真实的编程情景中让学生做自已感兴趣的项目,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巩固和提高前面的知识,不断地用所学的知识去逐步完善这些程序,并将编程的技能技巧渗透其中。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