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3-03-01 16:33:07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第1篇

在过去的一学年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媒体宣传工作在校团委的正确领导下,较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宣传阵地,在新媒体领域实现了新突破。本年度,我学院的新媒体工作主要包括:新媒体工作队伍的培养建设;院团委官方微博、院团委官方微信、公众QQ这三大平台的建设和推广;拍照、新闻稿的日常活动;部门活动的举办。现就相关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

一、队伍培养

新媒体平台是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学生兴趣特点开展思想教育、舆论引导的新阵线。在过去的一年我们不断摸索总结,逐渐形成出了一支由学院团委书记领导,五位院学生会成员带头的新媒体精英工作团队。我学院形成了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内更新学院新媒体平台人员,由院领导牵头对院新媒体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摄影技巧”、“写作技巧”,再由院新媒体成员对班级网络宣传员进行培训。

二、新媒体工作

学院目前共有新浪微博、公众微信、公众QQ三个新媒体平台。在学院新媒体推广方面,新媒体工作队制定了以新媒体促活动、以活动提高新媒体关注度的方针措施。现以2015年9月我院学生会举办的“地铁站,去丁楼还是去工大万人签名活动”为例,刚开始用投票的方式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期活动宣传到位,新闻被多方媒体报道。

1、微博总结

微博是新媒体的主要工作点之一,需要学院团委的新浪微博,新浪微博2015年1月份的关注人数为892,到2015年11月17日为止上升到1800人,增幅50.4%,收听120个省、校、学院组织官方微博,2015年原创及转发信息近1000条,做到了让学生每天有东西可读,其中转发省、校团组织信息近80次,有效扩大了省校团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

下半年,微博一直在更新,当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挫折:

1)微博更新频率得不到保障;

2)微博更新不够及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未能真正领悟到此平台的优缺点;

3)微博的内容和板块太死板,内容不够深刻,不能做到很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

4)没有充分发挥微博应有的作用。

2、微信总结

当下微信平台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推送功能,简介明了的页面正在飞速发展且有逆袭微博、贴吧之势。我院新媒体团队于2014年3月21日成功注册微信公众平台,目前学院微信公众号的关注量已达到622个,新增500个,我们会用微信推送学院的各种活动及院网新闻稿,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1)内容不够新颖,没有时效性;

2)学生之间互动较少,未能积极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

3)校园主要活动提前预告做得及其不理想;

4)微信推送技术不够熟练。

3、新闻稿和照片总结

新媒体中心作为学院活动的宣传渠道,2015年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活动新闻稿的撰写以及拍摄活动照片,比如校运动会、扬帆杯篮球赛、迎新、开学典礼、红歌比赛、工大讲坛等等活动,活动新闻稿被校团委、工大学生处、工大新闻中心三大校级网站采用近30篇,虽然成绩可嘉,但也有不足之处:活动照片质量不够好;新闻稿不够精简,还有待提高等。下半年,对新媒体所有成员进行了“新闻稿”和“拍照”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新媒体成员的拍照技术和写作能力。

4、部门活动总结

新媒体中心不只是做学院微博、微信的推送和活动拍照、新闻稿的撰写等工作,也有自己举办的活动,上半年开展了节粮爱粮摄影大赛、九一八微博矩阵等活动,并拍摄了信息学院宣传片,得到了良好的反响。;下半年开展了抗日战争七十周年微博征集活动、微电影大赛、参与第九个记者节活动、“坐地铁,去丁楼还是工大”万人签名活动、新媒体培训、微小说大赛等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和不错的成绩。不足之处在于:活动不够突出,没有特色活动。

除了打造学院官方新媒体平台,我们也积极向学院学生推广团省委、校团委微博微信平台,以便让学生更好了解省团委、校团委的信息动态。我们采用了学院团委成员向班委会成员推广,再由班委会成员向班级推广的模式,经过多月努力,我们推广学院团委微博和微信平台,并建立了班级团支部官方微博,以便管理。

以上是2015年度我院在新媒体宣传工作方面的基本情况,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们将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努力让新媒体工作更进一步。规划如下:

进一步加强部门自身建设和部门间的交流

1.进一步完善部门内部的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

2.细化部门内的工作记录,详细记录每位干事在任职期间所做的工作事迹,并将添加部内的会议记录。

4.鼓励部门成员与其他部门成员交往,及时了解其他部门信息,把工作状态由原来的被动转为主动,协助其他部门工作的完成,以更好的起到宣传作用。

5.设计安排学院橱窗,宣传栏的评比。尽可能的美化校园的宣传环境,增强宣传部门的宣传力度。

6.多开展特色活动,促进微博微信的发展,强化新媒体的地位。

以上就是2015年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媒体中心的工作总结和未来工作展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中我们将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努力让新媒体工作更进一步,希望在校团委和院团委的指导和帮助下,新媒体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 党建 创新

近年来,新媒体以其快捷的传播速度、丰富的传播内容和独特的传播方式受到了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高校大学生的热烈追捧。新媒体对现阶段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在本文试图通过从大学生的新媒体接触的问卷调研情况出发,对新媒体语境下的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创新的探索性研究。

一、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比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的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新媒体的特点主要有交互性、兼容性和即时性。所谓交互性就是指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多元的,传统媒体例如报纸、电视、广播等,都是单向传播,而新媒体则可以通过多向、互动的形式,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传播的控制者。所谓兼容性主要是指技术的兼容。当下出现的诸多新媒体,大部分都是将数字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产生出来的。即时性主要指时间和空间对信息传播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小。只要有设备和传输信号,信息就可以随时随地,让广大民众获得即时信息。

随着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①,以及媒体传播方式的不断演变,传统的高校党建工作模式正在被打破。正是因为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即时性等特点,使得信息化时代下新媒体的运用日益广泛,特别是深受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们欢迎。面对新媒体背景下,各种信息传播与舆情变换,这既给现阶段中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也给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工作带来挑战。新媒体便捷传播的特征给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所以因势利导利用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力量,同时也要注意如何规避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冲击。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有以下两个主要影响:

其一,由于新媒体的舆论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互动的,社会公众即时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者。这就不同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因而使得高校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那么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与党建工作组织创新有了更强的双向互动。

其二,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再也不是仅仅局限于报纸、电视、广播狭小的范围,网络与手机等新技术支撑信息、谣言等地全面传播,并且在信息的传播速度上有了一个飞跃的提升。使之能够在较短较快的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么新媒体背景下党建工作要占领大学生舆论高地,必须利用新媒体的力量,避免新媒体的双刃剑的负面冲击。

在下文中我们将通过松江大学城地区在校生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新媒体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影响。

二、对新媒体影响的实证分析

在本文这一部分本课题进行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基层党建组织创新的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本课题与以往基层党组织工作研究不同,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然后在这一部分对有效样本的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性汇总分析。我们通过在本校发放了1000份调研卷,回收的有效样本238份。这238个样本中有男生74名,女生164名;大一学生有99名,大二57名,大三为55名,大四12名,研究生15名;其中按照政治成分划分有共青团员202位,党员26位,其余群众10名。

通过这些样本足以来管中窥豹,让调研数据在整体上来展现出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水平,以及大学生对高校的信息传播格局的影响以及其对主流舆论包括对党建工作的思想动态。

表1 新媒体调研指标总体得分

注释:表中数据为指标的得分汇总。

表2 党建工作调研指标总体得分

注释:表中数据为指标的得分汇总。

从调研的关于新媒体认知广度的问卷结果来看,238人有120个答案,可见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分歧很大。从表3中占比前十个答案来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应该是较为全面的,在新媒体认知广度的频数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心中有至少3个以上的新媒体形式的存在,而且基本都能能够认识到新媒体的基本形式。表明新媒体已经充分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

在大学生选择新媒体动因中有128位同学选择了A(方便快捷)项。在大学生对新媒体信任度一项中,有187位同学选择了C(权衡不同信息,等待更多报道,加以辨认)这项,占了78.5%,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是有很高的辨别力的,那么高校党建组织创新工作是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

在“新媒体的加入是否会增加你对党建的关注程度及参与热度”这项调研中,有136同学选择了B(认为或有所增加),可见我们高校基层党建创新应该认识到利用新媒体工作的可行性与机遇。

在“在新媒体下,你认为大学生党建工作该如何进一步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这一项中,有90位同学选择了A项(通过微博、易班、人人网等平台党组织的活动和最新动态),占比38%,可见这一项是今后党建工作中值得重视的一个创新内容。

表3 新媒体认知广度的前十个调研结果

接下来,我们通过调研数据来了解大学生的新媒体背景下生活现状和心理需求特点,并通过数据的更加深入的统计分析来全面分析大学生如何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并分析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结合新媒体的侧重点。

由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因素众多,所以在这里我们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处理,并运用SPSS12.0进行了数据处理。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是近年来较流行的多元变量统计方法,通过该方法能够综合分析出多个指标的公共因素;其给出的定量的综合评价结果,可以清晰地表明新媒体影响下高校基层党建创新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因子旋转后每个变量因子负荷代表着在系统中作用或重要性程度②,以各个变量目标因子载荷平方与因子方差贡献率乘积作为变量的权重,在一个时间阶段中构成判别对新媒体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影响主要因素的综合指标。

表4 描述性统计

接下来我们进行方差检验。方差检验是为了确定主因子个数及其贡献率,并给出了因子特征值和在总方差中所占的比重。特征值大于1的共有八个,这也是因素分析时所抽出的共同因素数。确定各指标主因子的个数如下表所示,共有八个公因子F1、F2、F3、F4、F5、F6、F7、F8。转轴后的特征值不同于转轴前的特征值。转轴后的特征值为2.373、2.188、1.965、1.540、1.439、1.327、1.302与1.147,累积的解释变异量为63.24%。

表5 总方差解释表

注释: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方法

结合下面的碎石图中,可以看出从第8个因素以后,坡线甚为平坦,前8个成分特征值累积占了总方差的63%,后面的特征值的贡献越来越少。因而以保留8个主成分因素较为适宜。

图1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基层党建创新影响主因素的碎石图

通过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对应因子的系数来选择公因子的归属类型,并说明这8个主因子所提取的信息,从下表这些式子中我们可以概括出:F1代表了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广度因素(其中大学生年级高低与触媒程度会造成较大影响),F2代表了大学生对党建工作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学生政治成分有很大影响),F3代表了大学生对新媒体认知深度与信任度的影响因素,F4代表新媒体对党建工作的促进因素,F5代表了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动因因素,F6代表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运用新媒体的影响因素,F7代表了大学生对新媒体优势以及党建工作模式认知的影响因素,F8代表了大学生性别、年级等一般因素对高校基层党建创新的影响。从上面主成分影响因素的碎石图上可以看出前三个主成分占据了35%的解释力度,可见这几方面的因素特别值得在新媒体影响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者加强改善力度。

从这些主成分中,我们可以挖掘出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党建工作结合新媒体的侧重点,比如如何在大学生中组织学校党组织的活动,如何将新媒体应用于党组织建设,如何利用新媒体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党建工作内容,如何利用新媒体占领舆论高地都是今后在高校基层党建创新过程中是要特别要重视的。

三、主要结论与研究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应该是较为全面的,基本都能能够认识到新媒体的基本形式, 新媒体已经充分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

2、新媒体的加入会增加高校学生对党建的关注程度及参与热度,高校基层党建创新应该认 识到利用新媒体工作的可行性与机遇。

3、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广度因素(其中大学生年级高低与触媒程度会造成较大影响),大学生对党建工作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学生政治成分有很大影响),大学生对新媒体认知深度与信任度的影响因素,这三个新媒体影响因素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研究建议

1、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之外,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需要引入新媒体力量来加强党建组织的影响力。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交锋也更加强烈,在新媒体时代的多元化价值观面前,多元化方价值体系在激烈地碰撞,新媒体交流的泛滥化,导致很多在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微妙的变化,所以需要在这种大背景下,建立意识形态教育与党建工作的新媒体阵地,在高校基层中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2、在今后的高校基层党建组织活动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新媒体,充分接触高校基层组织。

做好制度设计,注重师生互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基层党员成为新媒体党建工作的不可分割的一分子,让大家自然的融入到这个环境中去,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党组织活动,比如灵活运用微博推进高校基层党建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新媒体语境下学生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应与学生的学习这一中心任务和学生成长中的热点话题相结合,真正关心学生成长,提高党组织生活的效率,提高党组织在学生中的威信,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号召力。

3、利用新媒体占领舆论高地。要加快新媒体语境下队伍建设,形成与新媒体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队伍,并打造很好的新媒体微博、飞信群、论坛、网站等,保持与基层同学的良好的、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将客观、科学与符合党建事实的信息及时与同学进行互动,避免失去舆论高地。

参考文献:

[1]徐振祥.新媒体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黑龙江教育,2008(11).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新媒体的发展与使用现状

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学生群体固然占据着中国网民中的主体地位。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者与引导者,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是校园信息传达与指导的主要责任人,如何能更好地向学生们传达信息是工作的核心基础。根据中央16号文件中对于“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阐述,作为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主动争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在追求效率和准确性的同时,高校信息传递借助新媒体的力量,由传统媒体逐步向新时代的网络电子应用转向。

2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

为了了解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问卷以沈阳药科大学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共有435个人参加,开展了关于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随机性匿名调查问卷。此次调查对象中,男生占38.39%,女生占61.61%。调查问卷采用手机微信页面和网络链接两种形式进行答卷的发放及采录,其中手机提交409份有效调查答卷,占总量的94.02%;网络链接提交26份有效调查答卷,占总量的5.98%。调查过程中了解到,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为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校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已经达到100%。

根据图1所示,在大学生最常接触的媒体形式中,QQ等在线聊天工具以91.49%的巨大优势占首位,手机所占比例为83.91%,微信、微博则有61.61%的使用者。其余选项中,报纸与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均有5%左右的使用者,而博客作为新兴媒体的元老却只占总人数中的2.3%,是所有媒体形式中使用者人数最少的。由此可见,媒体形式的使用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受不同应用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新媒体都在学生使用的过程中占有强大的优势,例如博客及校园网等媒介因其自身的应用限制,并没有很多的使用者。

如图2所示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聊天功能以92.64%的比率作为大学生的首选项,可见新媒体是大学生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随着手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话、短信、QQ、飞信及微信等成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主要沟通手段。有76.32%的大学生会利用媒体辅助学习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查找网络资料、利用分享的各种电子资源进行学习的补充与巩固。同时,有72.87%的大学生会通过网络媒体了解时事新闻、掌握信息,这意味着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实时性与便捷性深受广大的学生群体的喜爱。

如表1所示X轴为调查问卷中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Y轴为调查问卷中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最大的三种媒体。在获取信息的途径中,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占有78.85%,由此可见,QQ、微博和微信等手机应用作为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且主要途径,但也未能完全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形式;传统媒体形式仅占3.45%;教师课堂讲授占11.03%;向身边的人学习占6.67%。此项数据说明新媒体的出现及快速发展,在新时代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环节占据主导地位,但传统媒体仍有其自身优势才未被完全淘汰。

在调查可靠信息来源的过程中,大学生群体中有75.63%的人对于官方网站的信息比较信任,但只有5.29%的学生会经常浏览政府门户的网站,59.31%的学生偶尔浏览,35.4%的学生从不浏览。与此同时,针对学校官网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调查结果显示34.94%的学生会主动查看,而其余大部分不会主动登陆浏览的人数占总量的65.06%。除此之外,调查问卷中关于国家大政方针和形势政策状况的了解渠道的问题,67.36%的学生是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获知信息的,18.85%的学生是通过广播及电视了解信息的,还有7.59%和6.21%的学生分别通过方针政策的讲座报告或者报纸获取信息的。

3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综合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利弊,高校辅导员需要顺应信息技术时代的变革,结合教学对象的需求,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动态及行为表现有足够的了解,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有适当且必要的引导和监管。更要做到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便捷的信息渠道,同时规避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加强校园新媒体的建设,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调查

通过调研江苏南京四所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结果显示,依托新媒体这一全新载体,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加快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步伐,但同时也面临种种困境。

一、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

围绕“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现状”这一主题,对南京四所高职院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800 份,其中学生积极分子200 人、党员200 人、普通同学200 人、教师党员100 人、普通教师100 人,收回798 份。并召开了16 次座谈会,走访了12 名专家,收集了4 所学校和有关专家、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共计300 多人的意见,将问卷结果运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同时对走访收集的意见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总结,得出一些结论。

(一)新媒体给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有利影响

1.新媒体时代学生党建工作的各类资源不断丰富。91%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媒体为党建工作提供的资源数量和种类都日趋丰富。在“平时你较更多通过哪些平台获得党建资料”多选题中,选“网站”的占83%,选“微信微博”的占86%,选“视频APP”的占93%,选“书本资料”的占61%。在“你通过新媒体获取哪类党建资源”多选题中,选“党的大政方针”“党的理论知识”“党建案例”“当今各国政党动态”均占90%以上。由此可以,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学生党建工作者能够迅速获取党建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党建工作内容与目标,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视角研究党建相关工作。2.新媒体时代学生党建工作的教育载体更加多样。调查对象中的89%认为新媒体平台可以使党建工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在“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党建教育形式主要有哪些”的多选题中,选择“党课培训”“党团活动”“党支部会议”“利用网络接受党组织教育”形式的均占93%以上。在“大三预备党员的学习交流,培训、组织活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的多选题中,选“返校集体学习”的仅有9%,选“微信微博”“QQ群”“网络远程教育”的均为89%以上。因此,运用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时空限制导致教育模式相对单一的弊端,信息可以实时推送,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育资源。3.新媒体时代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管理更便捷。调查对象的87%认为各类新媒体已逐渐运用于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其中认为已出现“党支部网页”的占95%,“党支部微信群”占93%,“党支部QQ群”占99%,“含有学生党建工作的微信公众号”占81%。同时96%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媒体的普及使党组织的管理更为便捷,在“网络投票”“选举公示”“材料收集”及“通知、上传下达”等工作形式的多项选择中分别占93%、97%、95%、99%。访谈和问卷的结果表明,学生党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无障碍沟通,档案管理、文件的上传下达、材料收集等事务也随之变得更迅速,测评投票、选举公示、接受群众意见等环节也可线上进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将党务公开透明落到实处。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困境

1.学生党建工作中新媒体的运用力度不够。73%的调查对象表示,目前学生党建新媒体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大部分缺乏深度。在“目前党建新媒体运用较多的载体有哪些”多选题中,98%选择“文字表述”,65%选择“影像资料”,79%选择“图片表格”,41%选择“音频等其他媒介载体”。调查发现,相对于其他公众平台,“党建”“党支部”公众号在关注度、推送频率、信息量等方面有一定程度落后,且没有较为权威的官方指导。因此,大部分党建新媒体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缺乏创新的形式,运用过于严肃单调,还不能成为学生参政议政的基层红色阵地。2.学生党建工作新媒体的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76%的调查对象表示当前新媒体学生党建教育内容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党建新媒体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的选项中,选“党务通知、会议文件”的占96%,“党课培训事项”占94%,“热点、主题论坛”占11%,“师生对话、专家访谈”占13%。在“学生党建工作新媒体推送的内容存在哪些问题”的多选题中,选“缺乏吸引性”占67%,“缺乏原创性”58%,“缺乏创新性”77%,“缺乏可读性”占51%。因此,尽管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新媒体的内容逐渐丰富,但总体来讲各栏目内容的功能仍显单一,多用于一般的资料查询和事务性通知,不利于党建内容对广大师生产生黏性[1 ]。3.学生党建工作新媒体的监督预警不到位。69%的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缺乏较强的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一些虚假甚至负面的信息极易使他们产生好奇。在“你认为学生党建工作新媒体现已具备哪些监督预警机制”的多选题中,3%选“严格审查和管理新媒体账户的资格”,4%选“量化细分违法违纪的条件”,17%选“有健康的舆论氛围和舆论领袖”,11%选“设有舆情监控的职能部门”。在“在网络出现不良信息时学校采取的措施”多选题中,73%选“及时准确抓取舆情”,53%选“第一时间事实真相”,42%选“报道后续的跟进工作和解决结果”,76%选“删帖等被动处理”。因此,当前高职院校监督和引导新媒体舆论的能力不足,发生突发事件时,学生党建工作者常常陷入被动“灭火”状态,采取删信息、停账号、封IP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学生言论,不能赢得广大学生的信赖。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困境的原因剖析

以上结果表明,作为一种传媒工具,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环境则是正负能量交杂的舆论场。新媒体开放、共享、及时的特点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便利快捷,同时新媒体的运用也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种种困境。分析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新媒体时代文化多元性的影响冲击

新媒体对传播主体不设限使得网上的信息泥沙俱下,转载、评论、跟帖所营造的舆论氛围显得格外浮躁。学生党建工作面临新问题: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多元文化使得我国党建文化受到国外文化的冲击,这些文化并不符合我国国情,致使学生党建工作受到影响和削弱。另一方面,新媒体为主流党建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提供了并存、碰撞的开放性环境,但往往亚文化都具有“吸引力”,社会成员的精神世界极易受不良文化影响,甚至出现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共同对抗主流的党建文化,从根本上影响了主流文化作用的发挥[2 ]。

(二)新媒体时代教育资源尚未整合优化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许多高职院校还存在教育资源尚未整合优化、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困境。一方面,新旧媒体融合度低,部分学校传统的思维模式占主导地位,部分高职院校过于注重新媒体运用而忽视了传统媒体建设,最终大多数高职院校未能将两者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特点。此外,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高职院校鲜有针对党建项目开设专项配套资金和总体指导,校内新媒体运用呈现各自为政、相对分散的局面,未能充分展现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各校之间的教育资源更是未能借助新媒体跨平台互动性的功能实现共享。

(三)新媒体技术型的学生党建队伍缺乏

整体而言,知识结构滞后于新媒体的发展形势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队伍的普遍现象。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书记为一线辅导员兼职,他们本身事务性工作较多,又缺乏党务工作的专项指导及新媒体技术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对各类新媒体的优势不能充分挖掘,对其发展特点及运用规律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于新媒体中学生思想特征等方面的新问题也未能及时总结。因此,目前新媒体技术型学生党建队伍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对于高校党建工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媒体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的资源数量和种类都日趋丰富,教育载体更加多样,组织管理更便捷透明;但也存在学生党建工作新媒体的运用力度不够、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监督预警不到位等困境。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新媒体时代文化多元性的影响冲击、新媒体时代教育资源尚未整合优化以及新媒体技术型的学生党建队伍缺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充分挖掘新媒体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在学校整体规划中将传统党建工作与新媒体党建工作有机融合,对新媒体建设加以统筹安排,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突破,构建顺应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党务工作者要倾听时代最强音,紧随科技发展脚步,研究了解新媒体发展态势,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强化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新媒体意识,健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新媒体预警监督机制,重视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媒体平台建设,打造有新媒体特色的党建教育品牌,提高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技术;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1

一、研究内容

(一)投影仪+黑板的使用与原来单一使用黑板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制作不同的问卷调查表,分别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建议被调查教师人群年龄在40岁以上,被调查学生最好是小城镇或农村中学以上人群,因为这些人应该同时经历过使用投影仪+黑板和单一使用黑板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研究结果更具有客观性。

(二)MOOC的产生对自主学习、成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带来的影响;针对MOOC对自主学习理念带来的影响同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针对MOOC对成人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带来的影响则采用访谈或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可使调查的范围扩大,有利于结果更接近现实。

(三)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应具备怎样的特征,采用采访的方式,调查学习者对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使用的优缺点的观点和是否会使用这些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原因,找到已有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应该改进的地方,提出对改进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自己的建议和对未来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预测。

二、研究思路

(一)被调查地区教育局统筹、领导,专业研究机构具体指导、组织实施。教育局和专家的指导能保证研究调查内容更加合理和科学化,调查表更加完备,被调查人群更加全面;学校的参与则保证了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分别制定投影仪+黑板和单一黑板学生表、投影仪+黑板和单一黑板教师表、MOOC对自主学习学习理念影响表三个不同的调查表,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卷调查表。并按照一定的比例针对各个年龄段、各个人群采取调查,保证调查结果不片面,不真实。

(三)在进行采访和访谈的调查方式时对不同职位的人群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至少应包括20种不同职业的人群,每个职业应调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大于或等于20个。才能保证调查结果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可参考性。对于一些职业的被调查者我们应该提前预约,在保证不影响他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才能把调查更好的进行下去,这也是我们对别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本礼貌。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在实际情景中,有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在三个不同的问卷调查表的制作、改进和访谈问题的制定,被调查人员的范围选定等方面采用行动研究法。

2.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是一种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自身的洞察力在与被研究者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研究行为和意义建构。整个研究过程在自然情景下以多种方法收集资料,最终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或描述并呈现一个情景,达到对教育问题进行整体性探究的目的。在本次研究中,选择符合条件的20种不同职业的不同人群进行访谈、观察等手段收集的研究资料,对此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解释,从中归纳总结出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3.量的研究:量的研究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在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量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对投影仪+黑板的使用与原来单一使用黑板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和针对MOOC对自主学习理念带来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中。

(二)研究步骤

成立课题组,对各个城镇及农村进行调查分析,和当地政府、教育部、学校等教育机构进行沟通,确定被调查人群的区域;绘制问卷调查表的初步模型和问题类型,讨论要调查的问题并记录。大致绘制好问卷调查表后向专家请教,请专家对问卷调查表进行改进;课题组内所有成员一起根据被访谈人员的划分,制定出问题;根据课题组成员的工作划分,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分别同时进行不同工作的调查,对于调查中出现的突发状况能立即解决的就立即解决,但最后需要把突发状况及解决方案记录下来,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突发状况,在小组内总结时提出并进行全员讨论解决,必要时请教这个方面的专家或自己的导师进行解决;将调查完成后的问卷调查表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整理,总结中各种情况的问卷结果,对结果进行量化分析;根据数据整理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把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划分为几个方面进行记录;总结性评价,总结这个调查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调查中干扰变量可能会对调查结果造成的影响分析,还有就是对以后再进行研究调查时需要注意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不足。

四、预期研究结果

总结新媒体与新媒体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怎样合理利用和开发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变革。人们愿意接受和使用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原因就是因为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具有以下特征: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该研究最终将总结出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优缺点及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对教育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为人们今后创造和使用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韦路,丁方舟.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2013(7).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第6篇

关键词 校友工作 新媒体 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新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更好为校友工作服务,是值得深思研究的课题。

1 新媒体的概念及其与校友工作的联系

1.1 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目前新媒体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狭义的新媒体可以被认为是新型或者新兴的媒体,是基于数字基础的,非线性传播的,能够实现交互,具有互联传播特性的媒体;广义的新媒体目前被称作为“第五媒体”,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下出现的,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以多媒体(如电视、电脑、手机、显示屏等)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交互的语言娱乐服务、远程教育等信息集成的新传播形式或手段的总称。正是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让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互动性、超文本、虚拟性、网络化、模拟性等特点,它实现了投放主体与使用主体之间使用交互性与即时性,信息海量性与共享性,需求个性化与社群化。

1.2 新媒体与校友工作的联系

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资源,校友在学校事业的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从不同方面与母校、其他校友、师长等发生着多方面的联系。因此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友工作,顺应时展的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借助多种方式为校友服务。作为异军突起的新媒体技术便是校友工作更好开展的有力手段,同时在借助新媒体技术为校友服务时,要把握其特点,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注意规范化。

2 利用新媒体技术服务于校友是时展的需求

2.1 个性化更加突出

传统媒体由于技术的原因,基本上是考虑面向大众化的需求,往往忽略了不同群体、不同方面的需求。而利用新媒体技术为校友进行服务在个性化方面将更加突出。校友会可以通过新媒体根据自身工作定位和工作开展情况提供相关的新闻、信息、服务形成基本资源库,每个新媒体的受众校友手中最终可以接受到的统一定制的相同信息内容,也可以完全根据自身需求选取的差异化信息内容,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为校友提供其感兴趣的相关信息,进行个性化服务。

2.2 增大受众选择性

在新媒体中,人人都是校友工作过程参与的主体,既可以是信息接受对象,也可以是对象,同时在同一时间空间产生多行为活动。新媒体的运用可以做到将受众按照不同类型不同群体以及不同需求细分,甚至可以面向单一个体,形成点面结合的立体方式,打破统一由校友总会自上而下的灌输要求方式,充分满足校友对个性化、特色化校友工作的需求,进一步稳固和扩大校友工作受众的选择性。

2.3 形式多样化

新媒体通过对文字、音频、画面等扩展内容,突破传统媒体形式,形成多样化特点。除大容量外,新媒体还有“易检索性”的特点,可以随时存储、查找所需的内容,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种方式,增加信息的渠道、容量,让更多校友了解母校的发展状况、参与母校的发展。反过来,各地校友也可通过新媒体技术为母校提供大量的科技信息和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信息,促进母校的发展。

2.4 时效性更强

传统媒体受到条件限制导致时效性不够,新媒体的使用真正具备了无时限特点,新媒体可以随时获取、加工和信息,也可以随时通过软件和网络形式实现全时段在线服务。利用多媒体技术校友总会能在第一时间内将与校友息息相关的信息快速传递到校友那里,更快捷、准确地为校友服务。

3 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在校友工作中运用新媒体技术

3.1 搭建信息集成平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在现阶段高校发展规模的情况下,传统校友信息收集、管理以及整合和利用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校友工作发展的趋势。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展校友信息化平台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功能,能建设整合多方(社会、学校、校友)资源,满足多方需求的集成体系,更好地提升校友工作能力。

通过完善校友信息集成平台建设,也可以让以院系、地区、行业为单位的分类校友会积极参与,弥补学校校友总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覆盖面不足,工作力度不够等缺陷,进一步加强校友会在传播学校文化、凝聚校友、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3.2 利用媒体新手段,扩大信息交流

独特的新媒体手段,从即时聊天工具QQ,到手机短信、飞信、彩信、邮件,再到现阶段的微博、微信等信息视频平台和SNS社交网络,形成了现阶段独特的校友信息交流沟通渠道。

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用户群体巨大和高时效性,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QQ用户已经达到6亿之多,微博的代表新浪微博自2009年8月28日推出服务以来,一直保持着爆发式增长,其注册用户在2011年4月底已经突破1.4亿,这些巨大的用户群体和高时效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信息的扩散和交流的能力让传统媒体相形见绌。新媒体所构成的信息平台已经成为用户最多、互动最活跃、使用最频繁、沟通最即时的平台。在现阶段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必定成为校友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也能获得最大的影响力和实际效果。

3.3 结合新媒体技术,丰富校友文化建设

校友文化是大学精神在社会中的表征,她是母校和其培养人才之间共同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双方荣辱与共互惠互利发展的有机结合,她通过有效的沟通途径和交流网络传递,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友活动来得到展示。加强校友文化建设是校友工作开展的无形手段,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凝聚校友的基础之一。通过在校友工作中利用新媒体技术,进一步扩展健全校友文化的沟通途径和网络,丰富校友活动开展的形式和种类,宣传母校成绩及校友成就,深化校友文化建设。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利用校友网站综合信息平台,建立校友论坛和校友分会网页,建设广大校友的虚拟家园,让网络缩减空间时间的距离;通过地区校友QQ群、短信平台、邮件平台、校友总会认证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及时校友活动通知、反馈校友动态,发送校友电子刊物;通过新的平台和手段加强母校服务校友、校友回馈母校、互利合作等方式的活动开展等。

4 在校友工作中使用新媒体技术面临的问题

4.1 新媒体对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价值观念,是由社会存在的复杂多样的价值观通过长期融合,是体现一个社会关于一切价值立场和态度的价值体系,它反映了社会客观存在的经济政治结构和发展状况,寄托了社会人对自身理想发展和关系的期望。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标志着是社会结构特征的变化,在这其中存在着重要的社会学特征:即社会评价机制多样化和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价值在同一时空中并存。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而新媒体称为网络发展的新驱动,尤其是手机终端称为网民数量增加的重要来源,在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等新媒体运用中有着良好的表现。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范围的宽度广度,已经形成了社会价值变化的重要社会学特征基础,不同的社会评价机制和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价值在新媒体技术中共生并存,这使得新媒体技术成为影响社会价值观的新途径。校友工作运用新媒体,就是利用其优势,把握校友作为新媒体参与和使用对象的特点,为校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丰富校友文化建设的内涵,充分扩大母校的影响力。

4.2 新媒体安全性需要加强

数字化的形式和网络化的平台,让传统的信息形式得以便利化,但也让传统形式信息的安全性大大降低,如未经加密的存储方式,众多的木马和病毒,随意的信息传播等,都会导致信息泄露或者导致损失。在运用新媒体为校友服务的过程中,因为新媒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特性,其安全性是需要加强和保证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尤其在对主体(学校)信息安全、校友信息资源安全、防止身份伪造、防止不良信息传播等方面。

4.3 新媒体缺乏有效监控引导

正是因为新媒体的优势,也逐渐暴露出新媒体的缺陷,尤其是存在缺乏公信力、媒体使用者缺乏明确的身份认证等情况下,新媒体所涵盖的海量信息、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准确性都得不到保证,新媒体对象的充分互动更是存在更大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对应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完善速度,使得新媒体缺乏有效的监控和管理,这需要行业和新媒体提供者和使用者都在实践中进行摸索和总结。

总而言之,校友工作中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要尽量避免其存在的问题,在现有体制和制度下,规范新媒体的使用,在做好校友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倡导积极蓬勃的校友文化,传播大学理念,体现大学精神,承担大学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朱云.新媒体产业科技创新因素分析的建构[J].现代管理科学,2012.8:79-81.

[2] 朱军,张宁.反垃圾邮件技术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11:26-28.

[3] 冉庆美.浅议如何利用互联网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攀登,2005.24(3):133-134.

[4] 翟玉忠.信息时代 谁主沉浮――互联网中枢神经根服务器控制权之争[J].电脑爱好者,2005.16:6-8.

[5] 周艳玲.新经济的困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4):41-44.

[6] 徐振兰.大学生网络综合征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市场,2009.5:152-153.

[7] 王寿苹.电视纪录片网络市场的发展前景探析[J].声屏世界,2005.6:45.

[8] 郑利平,田艳晖.网络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和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7.7:241-242.

[9] 黄全明.挑战与对策:对新世纪学校德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7(2):18-21.

[10] 周任慧.如何使搜索引擎在网络营销中心充分发挥作用[J].兰州石化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05.5(2):49-51.

[11] 童文胜.企业年金制度创新与和谐社会重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5.5:120-122.

大学生新媒体工作总结第7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 应用

在新课改及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多媒体技术以其便利性、快捷性及新颖性走进了高中政治课堂。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运用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科学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1.高中政治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对高中政治课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政治对于他们来说成了负担。多媒体教学在高中政治课中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1]。多媒体技术借助于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源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出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对于高中政治课程而言,尤其是哲学部分,知识点多且晦涩难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简化这些内容,必要时可以找些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多媒体技术能够存储的信息量巨大,能够有效地充实和拓展教学内容。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有关的国内外的大事、要事及社会焦点问题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在了解时事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高中政治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策略

2.1合理的设计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高中政治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注意,过多的内容会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因此,适量的课件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课前,教师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对课的信息量作合理控制。如果在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时候,教师只是忙于将课件上的内容讲解给学生,之前的材料学生还没看完,就已经开始播放下一部分的内容,巨大的信息量超过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立足于实际的教学目标,做到课件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且适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2.2结合时事政治,制作新颖的多媒体课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引发高中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兴趣开始对新内容的学习。高中的政治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原本乏味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而政治本身是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时政新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例如在讲解“国家与国际组织”这一课的时候,有些学生可能会对这一模块的知识点觉得陌生,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我国在两会期间的视频,包括同志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就能理解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且我国是人民民主的国家,政府的工作需要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和监督[2]。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时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美国与中国的不同:美国是两党轮流政治的议会制国家,总统是不同的政党代表通过竞选担任的。新颖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重难点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运用多媒体课件总结教学,帮助学生高效记忆知识。

一个完整的课堂包括课前的预习、对上节内容的回顾、导入新课、讲授新内容、练习及学结等环节,高中政治课堂也不例外。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只是对本节课进行口头总结,这样做不能起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作用。对于高中政治而言,课堂上的总结能够起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就能帮助教师完成知识点的总结梳理工作。

例如教师在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在课间上播放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并且利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凸显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产生印象,有利大脑的记忆。在讲到“经济全球化”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在课件上进行总结: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利: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各国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弊: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两极分化更加严重;风险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威胁。

这样的总结,能够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及需要记忆的重点,课后在复习所学内容时就有针对性,这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高中政治课堂应用多媒体教学需要注意的内容

尽管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传统的教学仍有其独到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3]。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这是多媒体技术所不具备的,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互动。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对所用资料进行严格筛选,不要将无关的内容放在课件中,这样学生容易走神。因此,教师要精练课件内容,同时突出教学重点,让课件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他们理解教学内容。

4.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政治课堂的应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应注意点到为止,多媒体课件要紧扣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在新形势下,高中政治教学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手段,适度运用多媒体技术,还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的衔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胡细姣.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25(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