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客服主管岗位工作思路(合集7篇)

时间:2023-03-01 16:29:38
客服主管岗位工作思路

客服主管岗位工作思路第1篇

1.1铁路客运培训现状现行铁路客运职工培训有三种形式:一是新入路职工的岗前教育;二是职工培训基地举办的客运人员岗位周期培训;三是客运部门自行组织的业务技术培训。岗前学历培训以铁路专业基础知识为主,岗位周期培训与技术业务培训以规章、作业标准和操作规程以及客运组织等为主,这些培训虽然有效提高了客运职工的作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但实际工作效果却没有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笔者认为这与在培训中没有融入心理学特别是旅客运输心理学有很大关系。

1.2铁路客运培训存在的问题

1.2.1对旅客运输心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铁路企业奉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理念,对岗位作业标准要求很高,许多管理者把安全生产、完成任务作为全部工作内容,忽视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缺失对职工和旅客心理需求的正确认识和研究。

1.2.2岗位培训内容缺乏心理学知识。要从根本上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必须牢固树立“旅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这就要求客运职工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行培训中缺乏提高以上能力所必需的心理学培训,目前的岗位培训与心理学培训存在脱节现象。

1.2.3心理服务不到位,遇突发事件无法正确处理。现职的客运职工大多不具备相应的心理学常识,不能够换位思考,灵活改变服务方式,也不能妥善处理旅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自身先惊慌失措,往往不能冷静应对,造成紧张局面等等,这些均易引起不良的社会反映,影响路风建设。

1.2.4客运职工自身心理素质差。心理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决定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客运职工因为自身的工作环境、文化基础等原因自我修养的条件不充分,又未接受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自身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表现为工作中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状态和长久的工作兴趣。

2旅客运输心理学融入客运培训的对策措施

2.1加强服务理念教育,提高职工认识加强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培训目的是使职工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提高客运职工对工作的兴趣,管理部门的工作应该围绕服务旅客和职工的心理开展,才能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因此各级管理部门必须从根本上认识旅客运输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加强服务理念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探索服务规律。

2.2开设服务心理课程,提高理论指导根据不同的培训模式,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培训内容、方法应做针对性选择。复退军人岗前学历教育中可增加旅客运输心理学课程,让新入路的职工系统地学习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基础浅议客运培训中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应用张炜(太原铁路局职工培训基地)知识,重点在于培训职工掌握正确分析旅客心理的方法和自我情绪的控制方法,使职工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的组织纪律性,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成为精神文明的组织者和实践者,用良好的心理修养适应客运服务工作的要求。这需要得到铁路主管部门与主办院校的支持。岗位周期培训和业务技术培训可以在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教育中穿插旅客旅行心理、心理服务技能等关于旅客心理学的内容。

客服主管岗位工作思路第2篇

关键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陈明莉(1963-),女,河南焦作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铁道运输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76-02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一、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职业面向。主要面向铁路运输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生产一线。

(二)主要就业岗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有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岗位繁多,通过现场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高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突出岗位分别是车站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货运值班员。

(三)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

1.知识结构:(1)掌握专科层次毕业生必需的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英语阅读、计算机操作等文化基础知识;(2)掌握岗位所必需的铁路线路站场、机车车辆、信号设备等专业基础知识;(3)掌握岗位所必需的铁路运输组织等专业知识;(4)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

2.技能结构:(1)能够按照操作规程完成接发列车、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特殊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货运安全管理、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作业;(2)能够根据行车组织、客货运作业的要求,合理选择完成接发列车、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特殊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货运安全管理、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作业的工具;(3)能够针对不同的应急事件采取合理的方法正确处理;(4)能够按照铁路运输企业作业组织方式组织行车、客货运作业;(5)能够按照行车、客运、货运规章的基本要求检查、评价运输作业。

3.素质要求:(1)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3)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能力;(4)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5)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6)具有节约资源和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7)具有人民铁路为人民的职业情操;(8)具有作风严谨、反应灵敏的职业素质;(9)具有“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服从统一指挥”的职业道德。

二、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目前在我国铁路本科院校经过高校合并及升级后,原来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更名为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在交通运输专业课程里,保留了原来的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等铁道交通运输管理的主要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以学科体系为主,主要培养铁路运输的设计、管理人员。

铁路高职院校基本上是2000年后由原来铁路中职学校合并后组建的,在高职院校保持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服务铁路运输生产一线,具备具体操作技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归纳总结,与铁路运输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专家座谈,同类高职院校资深教师探讨,确定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中级职业资格,在毕业时,应同时获得毕业证与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各铁路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时,应至少获得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其中一种。

三、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由于铁路高职院校基本上是2000年后由原来铁路中职学校合并后组建的,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沿用的原来中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原来中职专业是沿袭的是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基本相同,以学科体系为主;教学内容都是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编排,基本上都属于本科教学内容的“压缩饼干”与简化,仍然以知识体系为主,没有把职业场景、职业氛围、职业人角色和工作过程等职业要素融人到教学内容中。无法满足高职教学对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系统训练的整体性要求。

近年来,以国家示范院建设为契机,各高职院校也在与运输企业合作,研究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但各铁路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四.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

以服务铁路运输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入企业,开展人才需求、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知识与能力规格要求调研。根据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与武汉铁路局等企业合作,以培养学生铁路运营管理能力为本位,积极探索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行车组织、货运组织、客运组织三大工种对应的三个岗位群,各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联系。针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工种对应的岗位群能力递进的特点,推行“循岗施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明晰岗位与能力的递进关系,确定构成各岗位能力的要素,构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设置递进式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岗位与能力,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分阶段、分层次逐步递进。

五.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一)以岗位任务为导向,开发“双证书课程”。主要分析国家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任务,兼顾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其他岗位任务,开发既体现铁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同时又符合学历教育要求的“双证书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步同提高。使学生在毕业时可以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以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能力为核心,考虑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其他岗位能力要求,参照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整合应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将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序化课程安排。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分别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相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习后,可以获得完整的岗位能力,为学生职业成长奠定基础。

(四)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组织实施教学。以旅客运输服务、货运组织、列车运行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铁道交通运输生产半军事化及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岗位联控的组织特点,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以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模式为依据,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在逐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逐步养成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

(五)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积分体系。改变传统的以结果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构建以过程为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积分体系,将每一个学习任务作为一个积分单元,每个积分单元都设置为100分制,根据任务的难度及重要性,设计加权平均系数,从学习过程的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过程表现、个人工作任务完成、团队任务的完成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对于每一个任务的考核采用教师考核、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考核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学生评价不单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而是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最终的考核结果,由教师汇总学生完成每一个任务的积分后得出。

(六)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工学交替教学组织形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三年六个学期,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结合铁路运输生产实际情况,增加两个小学期。将第二学年的寒假设置为一个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春运社会实践,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为抓手,初步了解铁路运输的性质、作业流程,建立对铁路运输生产感性认识及职业基本能力;将第二学年与第三学年中间的暑假设置为另一个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署运社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运输生产的应急处理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客服主管岗位工作思路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铁路运输 人才培养 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一、高职院校铁路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职业面向。主要面向铁路运输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生产一线。

(二)主要就业岗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有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岗位繁多,通过现场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高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突出岗位分别是车站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货运值班员。

(三)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

(1)知识结构:①掌握专科层次毕业生必需的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英语阅读、计算机操作等文化基础知识;②掌握岗位所必需的铁路线路站场、机车车辆、信号设备等专业基础知识;③掌握岗位所必需的铁路运输组织等专业知识;④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

(2)技能结构:①能够按照操作规程完成接发列车、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特殊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货运安全管理、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作业;②能够根据行车组织、客货运作业的要求,合理选择完成接发列车、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特殊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货运安全管理、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作业的工具;③能够针对不同的应急事件采取合理的方法正确处理;④能够按照铁路运输企业作业组织方式组织行车、客货运作业;⑤能够按照行车、客运、货运规章的基本要求检查、评价运输作业。

(3)素质要求:①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②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③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能力;④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⑤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⑥具有节约资源和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⑦具有人民铁路为人民的职业情操;⑧具有作风严谨、反应灵敏的职业素质;⑨具有“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服从统一指挥”的职业道德。

二、铁路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院校铁路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沿用的原来中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原来中职专业是沿袭的是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基本相同,以学科体系为主;教学内容都是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编排,基本上都属于本科教学内容的“压缩饼干”与简化,仍然以知识体系为主,没有把职业场景、职业氛围、职业人角色和工作过程等职业要素融人到教学内容中。无法满足高职教学对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系统训练的整体性要求。

三、铁路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行车组织、货运组织、客运组织三大工种对应的三个岗位群,各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联系。针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工种对应的岗位群能力递进的特点,推行“循岗施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明晰岗位与能力的递进关系,确定构成各岗位能力的要素,构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设置递进式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岗位与能力,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分阶段、分层次逐步递进。

四、铁路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1)以岗位任务为导向,开发“双证书课程”。主要分析国家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任务,兼顾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其他岗位任务,开发既体现铁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同时又符合学历教育要求的“双证书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步同提高。使学生在毕业时可以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2)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以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能力为核心,考虑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其他岗位能力要求,参照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整合应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将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3)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序化课程安排。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分别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相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习后,可以获得完整的岗位能力,为学生职业成长奠定基础。

(4)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组织实施教学。以旅客运输服务、货运组织、列车运行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铁道交通运输生产半军事化及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岗位联控的组织特点,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以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模式为依据,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在逐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逐步养成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

客服主管岗位工作思路第4篇

【关键词】 高速公路;辅业运营管理;战略转型

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转型期,学界和业界对于流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日益深入。从诸多文献的论述可知,其中大都针对物流组织的业务流程来展开讨论,而讨论的核心便在于供应链管理领域。然而,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我国流通经济发展的合理化路径,关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模式的优化问题仍值得考虑。

在总括层面来看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以及高速公路辅业经营管理等三个方面。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对收费站所人力资源的配置问题;作为道路养护管理则在于提升运营质量;而诸如服务区经营管理的辅业管理,则在于企业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目标。

以战略转型作为本文的思考方向,则在于突出高速公路管理方应自觉规避“我向”思维的传统习惯。鉴于此,笔者将以高速公路辅业管理作为文章的考察对象。

一、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存在的不足

以服务区管理为例。正如在开篇之处指出的,服务区管理承担着高速公路运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标的实现任务。所谓“经济效益”,显而易见指向运营利润的获取;而“社会效益”则显得较为含蓄,但可以理解为服务口碑的建立。企业经济效益与社效益往往形成互利共生效应。然而,目前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模式还未使得上述效应显现。

具体而言,现阶段辅业管理存在的不足如下所述:

(一)服务意识淡薄

对于诸多服务区工作人员来说,满足乘客的日常所需应成为其工作的主线,这也是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前提。在现实情景中却表现为:(1)被动服务。在旅客购物、休息、询问等主要环节上,服务人员较少主动给予关注。一般而言,只有当旅客主动前来才能获得刚性化的服务。(2)消极服务。消极服务主要体现在服务态度上。不难理解,高速公路上的旅客形形,如口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等。服务人员时常以消极的服务态度面对“劣势”旅客。

(二)服务内容单调

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服务区的内容构建,其实则在于根据旅客的需求来制定的。伴随着自驾旅客人数的逐年增长,在服务内容的需求上也应突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然而,从目前所提供的主要服务仍拘泥于日常商品的购买,部分服务区还开设有茶座。这就意味着,相对单调的服务内容不仅难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也将在影响旅客出行方便性上降低了社会效益的获得。

(三)服务监管缺位

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结论:在假设人都有趋利避害本能的基础上,在缺少监管的背景下,被监管成员将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笔者认同这一结论。为此,由于针对服务区工作人员的监管缺位,必然导致部分人员会降低服务质量。而这一点在现实中已被大量证实。

以上三方面的不足,在我国高速公路辅业管理中普遍存在。因此,在战略转型的过度期,就须基于该窗口部门的不足展开反思。

二、基于目前不足的反思

这里笔者有必要指出,尽管辅业运营的重要性在高速公路整体运营中的权重并不大,但这却是旅客切实感受高速公路运营质量的唯一场所。而战略转型的初衷就在于强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运营模式。由此,反思的意义便可见一斑。

在线形对应的基础上,反思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针对服务意识淡薄的反思

导致服务意识淡薄的根源可归因于这样几个方面:(1)企业文化的缺失。企业文化可以理解为是企业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在企业文化的推动下,企业成员将形成趋同的职业观和职业操守。而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功能定位为辅业,这就导致了组织文化本身的建设就存在缺失,更何况服务元素的引入了。(2)岗位素养的缺乏。岗位素养不同于岗位技能,前者的建立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意识,并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不可否认,高速公路服务区工作的内容简单且重复,容易造成服务人员的岗位厌倦感。这就为我们的战略转型提出了要求。

(二)针对服务内容单调的反思

正如上文指出的,服务内容的确立根源于旅客的显示需求。与此同时,旅客的现实需求又将在长期内发生动态演变。以上二因素就表明,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项目组成应满足柔性和灵活性的要求。为何现实反差如此之大了,也许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1)功能定位所致。以辅业作为服务区的整体功能定位,必然促使企业管理者难以重视服务区在运营管理模式上的要求。(2)需求调研缺乏所致。在服务意识淡薄的前提下,几乎不会实施需求调研工作;即使在开展该项工作也因旅客的流动性而难以获得稳定的调研数据。

(三)针对服务监管缺位的反思

高速公路服务区分为站点服务区和中途服务区两类。在以运输交通管理为主导的高速运营管理传统,难以有效建立服务监管的长效机制。并且,受到服务区地理位置分散以及人员岗位零散的特征影响,针对个体的监管几乎不可能。

不难知晓,以上反思就为运营管理模式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切入点。

三、反思基础上的战略转型分析

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战略目标体现为企业5年以上的愿景。从而,战略转型具有动态、过度等特质。以下,将从4个方面进行战略转型分析。

(一)企业文化建设

若要实现运营模式战略转型的成功,首先应在企业建立起落地的组织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的功能释放,将使得企业战略愿景植根于辅业部门员工的意识中。在意识驱动下将有效增强他们在服务意识,以及个人岗位素质方面的提升效果。与此同时,服务区负责人应主动将“服务元素”引入到组织文化中。通过一系列宣示性、仪式性活动来带动部门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员工岗位培训

服务区工作人员大都属于零时工,他们在岗位技能和素质上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在提升服务区整体形象的目标导向下,应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活动。岗位培训应着重于提高他们的服务理念,以及使他们明白自身岗位处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的窗口地位。这样一来,在自我重要性得到体现的基础上,必然会逐步增强他们的岗位意识。

(三)绩效体系构建

绩效管理体系作为对员工工作效果的一种量化考核指标,不仅起到外在鞭策作用,还能为正激励的实施提供重要参考。在绩效体系的构建中,笔者提出:应建立三方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即:自我评价、领导评价、旅客评价。由于同行之间评价容易出现机会主义动机,因此本文不允采纳。

(四)激励机制设计

激励机制包括:正激励和负激励。其中,正激励有物质和精神两类;负激励有行政和经济两项。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中,应把握激励兼容原则。如,在推动服务人员调研旅客现实需求内容时,可根据其调研数据的量和质等两方面,增加绩效奖金的发放额度。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4个方面的努力,必然将满足高速辅业运营管理模式转型的需要。而基于上述4点的本质要求,也能符合其它两大业务部门的转型之需。

四、小结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以及高速公路辅业经营管理等三个方面。考察高速公路辅业运营管理模式战略转型,其具体的实施手段包括: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岗位培训、绩效体系构建、激励机制设计。

参考文献

客服主管岗位工作思路第5篇

论文摘要:研究了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分析了目前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探讨了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

论文关键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一、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职业面向。主要面向铁路运输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生产一线。

(二)主要就业岗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有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岗位繁多,通过现场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高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突出岗位分别是车站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货运值班员。

(三)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

1.知识结构:(1)掌握专科层次毕业生必需的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英语阅读、计算机操作等文化基础知识;(2)掌握岗位所必需的铁路线路站场、机车车辆、信号设备等专业基础知识;(3)掌握岗位所必需的铁路运输组织等专业知识;(4)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

2.技能结构:(1)能够按照操作规程完成接发列车、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特殊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货运安全管理、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作业;(2)能够根据行车组织、客货运作业的要求,合理选择完成接发列车、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特殊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货运安全管理、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作业的工具;(3)能够针对不同的应急事件采取合理的方法正确处理;(4)能够按照铁路运输企业作业组织方式组织行车、客货运作业;(5)能够按照行车、客运、货运规章的基本要求检查、评价运输作业。

3.素质要求:(1)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3)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能力;(4)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5)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6)具有节约资源和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7)具有人民铁路为人民的职业情操;(8)具有作风严谨、反应灵敏的职业素质;(9)具有“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服从统一指挥”的职业道德。

二、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目前在我国铁路本科院校经过高校合并及升级后,原来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更名为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在交通运输专业课程里,保留了原来的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等铁道交通运输管理的主要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以学科体系为主,主要培养铁路运输的设计、管理人员。

铁路高职院校基本上是2000年后由原来铁路中职学校合并后组建的,在高职院校保持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服务铁路运输生产一线,具备具体操作技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归纳总结,与铁路运输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专家座谈,同类高职院校资深教师探讨,确定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中级职业资格,在毕业时,应同时获得毕业证与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各铁路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时,应至少获得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其中一种。

三、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由于铁路高职院校基本上是2000年后由原来铁路中职学校合并后组建的,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沿用的原来中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原来中职专业是沿袭的是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基本相同,以学科体系为主;教学内容都是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编排,基本上都属于本科教学内容的“压缩饼干”与简化,仍然以知识体系为主,没有把职业场景、职业氛围、职业人角色和工作过程等职业要素融人到教学内容中。无法满足高职教学对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系统训练的整体性要求。

近年来,以国家示范院建设为契机,各高职院校也在与运输企业合作,研究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但各铁路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四.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

以服务铁路运输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入企业,开展人才需求、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知识与能力规格要求调研。根据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与武汉铁路局等企业合作,以培养学生铁路运营管理能力为本位,积极探索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行车组织、货运组织、客运组织三大工种对应的三个岗位群,各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联系。针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工种对应的岗位群能力递进的特点,推行“循岗施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明晰岗位与能力的递进关系,确定构成各岗位能力的要素,构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设置递进式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岗位与能力,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分阶段、分层次逐步递进。

五.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一)以岗位任务为导向,开发“双证书课程”。主要分析国家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任务,兼顾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其他岗位任务,开发既体现铁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同时又符合学历教育要求的“双证书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步同提高。使学生在毕业时可以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以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能力为核心,考虑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其他岗位能力要求,参照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整合应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将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序化课程安排。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分别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相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习后,可以获得完整的岗位能力,为学生职业成长奠定基础。

(四)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组织实施教学。以旅客运输服务、货运组织、列车运行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铁道交通运输生产半军事化及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岗位联控的组织特点,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以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模式为依据,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在逐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逐步养成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

(五)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积分体系。改变传统的以结果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构建以过程为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积分体系,将每一个学习任务作为一个积分单元,每个积分单元都设置为100分制,根据任务的难度及重要性,设计加权平均系数,从学习过程的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过程表现、个人工作任务完成、团队任务的完成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对于每一个任务的考核采用教师考核、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考核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学生评价不单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而是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客服主管岗位工作思路第6篇

(一)建设学习型的领导班子,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企业党委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适应政企分开后的新形势,适应员工思想观念的变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场经济和现代管理知识,树立现代管理理念,掌握现代管理手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使各项工作能够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一是要制定先进的企业发展战略。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目标和“三抓一创”的工作思路,是国家电网公司发展史上的重大战略突破。这一战略,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代表了电力工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最广大电力职工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尽快完善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长、中、短期规划,积极推进,尽快取得突破,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要坚持指标与管理兼备的原则,扎实推进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既要进行指标数据的对比,更要进行管理手段、方法和流程的比较,真正找出差距的根源,从而优化管理流程,强化专业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三是要在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公司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过程中,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依法治企,从严治企,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高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二)深化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企业党委的领导能力强弱,主要表现在研究新情况,通过改革创新解决深层次矛盾的能力上。企业党委要认真学习先进经验,大胆实践,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明确党委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以规范、易行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发挥集体领导作用,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确保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坚强团结和蓬勃生机。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每位成员都要与一个基层党组织挂钩,建立抓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着力研究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把联系点当作创新的“试验田”;注重发现、培育新典型,总结推广新经验,把企业建成先进典型的“孵化器”。同时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向同级党组织报告工作的制度,并严格执行,提高履行监督职能的能力。

(三)形成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机制,提高培养使用人才的能力。在未来竞争中决定胜负的,不仅在于谁拥有人才,而且更重要的在于谁会培养和使用人才。在提高培养使用人才能力工作中,一要创新人才培训体制、制度、方法和措施,围绕提高成才标准、成才率来进行。企业党委要对每个培养对象制定系统的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选择培养项目,在其锻炼成长过程中,由党委统一领导,分层次、分阶段实施;实行培养项目责任制,逐个层次、逐个阶段、逐个培养项目检查验收。二要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我公司的玉山职工培训基地自去年2月份建成以来,已先后举办中层干部、专业人员、农电工等培训班20多期,培训1000多人次,促进了职工整体素质的提升。我们必须注重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配备配齐现代化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手段,为进一步提升职工整体素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三要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保证人才健康成长,充分发挥才干。以科学、严密为目标,本着“精干、效能、科学管理”的原则,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根据不同的岗位,科学、合理设计岗位职责,按岗位要求公平竞争上岗,由岗位来选择人,有效集聚各类优秀人才。坚定实施优秀员工、合格员工、待岗员工“三员并存”、转岗、待岗、下岗“三岗并转”末位淘汰机制,激发员工适应环境,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使员工从因循守旧向求知、充电、提高素质发展,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客服主管岗位工作思路第7篇

(一)建设学习型的领导班子,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企业党委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适应政企分开后的新形势,适应员工思想观念的变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场经济和现代管理知识,树立现代管理理念,掌握现代管理手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使各项工作能够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一是要制定先进的企业发展战略。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目标和“三抓一创”的工作思路,是国家电网公司发展史上的重大战略突破。这一战略,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代表了电力工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最广大电力职工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尽快完善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长、中、短期规划,积极推进,尽快取得突破,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要坚持指标与管理兼备的原则,扎实推进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既要进行指标数据的对比,更要进行管理手段、方法和流程的比较,真正找出差距的根源,从而优化管理流程,强化专业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三是要在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公司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过程中,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依法治企,从严治企,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高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二)深化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企业党委的领导能力强弱,主要表现在研究新情况,通过改革创新解决深层次矛盾的能力上。企业党委要认真学习先进经验,大胆实践,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明确党委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以规范、易行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发挥集体领导作用,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确保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坚强团结和蓬勃生机。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每位成员都要与一个基层党组织挂钩,建立抓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着力研究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把联系点当作创新的“试验田”;注重发现、培育新典型,总结推广新经验,把企业建成先进典型的“孵化器”。同时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向同级党组织报告工作的制度,并严格执行,提高履行监督职能的能力。

(三)形成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机制,提高培养使用人才的能力。在未来竞争中决定胜负的,不仅在于谁拥有人才,而且更重要的在于谁会培养和使用人才。在提高培养使用人才能力工作中,一要创新人才培训体制、制度、方法和措施,围绕提高成才标准、成才率来进行。企业党委要对每个培养对象制定系统的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选择培养项目,在其锻炼成长过程中,由党委统一领导,分层次、分阶段实施;实行培养项目责任制,逐个层次、逐个阶段、逐个培养项目检查验收。二要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我公司的玉山职工培训基地自去年2月份建成以来,已先后举办中层干部、专业人员、农电工等培训班20多期,培训1000多人次,促进了职工整体素质的提升。我们必须注重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配备配齐现代化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手段,为进一步提升职工整体素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三要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保证人才健康成长,充分发挥才干。以科学、严密为目标,本着“精干、效能、科学管理”的原则,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根据不同的岗位,科学、合理设计岗位职责,按岗位要求公平竞争上岗,由岗位来选择人,有效集聚各类优秀人才。坚定实施优秀员工、合格员工、待岗员工“三员并存”、转岗、待岗、下岗“三岗并转”末位淘汰机制,激发员工适应环境,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使员工从因循守旧向求知、充电、提高素质发展,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