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硕士会计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2-28 15:52:28
硕士会计论文

硕士会计论文第1篇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写作难点之确定选题

选题的原则和来源

选题的一般原则。客观上讲,要选择有科学价值、有现实意义的论题;主观上讲,要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利于展开研究,自己可以驾驭完成的论题。

这里所说选择有科学价值的、有现实意义的论题,主要是指:其一是要有理论价值,就是指那些对本专业、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能起先导、开拓作用,对各项工作起重要指导、推动作用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二是实用价值,就是指那些经济发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即选题应该着重考虑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人们关注的热点、争论的焦点问题。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创造性原则。即在财会专业的研究中、业务工作上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选择会计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或会计工作实务中的新问题来研讨。因为每一项新的发现、新的方法,都将使该领域科学的发展、改革、业务工作向前迈进一步。

(2)现实可行性原则。就是要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兴趣

爱好,并考虑基本的实际研究能力、资料积累,以及可能争取到的指导、协调等条件去选题。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在自己熟悉或有浓厚兴趣的业务领域内选题。

(3)补充性原则。可以去选择那些在财会学科的研究中、工作实践中被忽视的领域和被忽视的环节,经过研究提出见解,填补空白。

(4)前瞻性原则。根据个人的能力,尽量去选择那些尚无人问津,或是前人研究的成果或经验,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不再适用的问题,经过研究,将其发展、完善,使之更为丰富、完整。

论题的来源。正确恰当地选择论题范围与论题的来源是密不可分的。论题可以从理论研讨和社会实践两方面得来:

一方面,来自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业务、新问题。

财会人员在实务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对此进行研究,进行探讨,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办法。比如,企业的存货大量积压,从而造成会计报告中的存货的信息严重失真。再如,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力度的加大,原有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需要进

行改革。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解决,由此围绕着“会计信息失真”、“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人员的职责”、“企业股份制改造”等展开了讨论。

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些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比如,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股票期权业务的开展,以知识资本进行的投资,资产重组概念的提出,通货膨胀的加剧等等,这些都对原有的会计理论、会计实务提出了挑战,也迫切要求有新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另一方面,来自科研领域中出现的新观点、新问题。

人们在了解、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时,又发现了新问题,从而需要使原有的理论更加完善或扩展。例如,在探讨研究受托责任会计时,财会人员往往只重视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而忽视了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反映,于是在1999年出台了具体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该准则实施后,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掀起了一场关于现金流量表研究讨论的热潮,而《现金流量表》准则,也在XX年进行了修订。由此可以看到,一些新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然后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去实现它。

除此之外,我国良好有序的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而且我国也已

经加入了wto,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我们的财会工作也要和世界接轨,接踵而来的一些新的经济业务、经济关系势必要求我们的会计理论先行一步。比如,跨国企业会计、海外投资业务处理、金融保险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等问题,都值得探讨、研究。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写作难点之收集资料

对于资料的收集主要涉及到时间的安排和方法的选择两个方面。在时间的安排上,也要像选题一样将资料收集寓于学习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关键要靠平时积累,而不能仅仅指望写作之前的临时寻找。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认为,平时学习当中收集资料其实也是一个对问题认识加深,对选题思路拓展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当学习到一定阶段,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时,对某些问题便会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也就逐渐明朗,要选择的题目也能基本确定,甚至行文的框架都可以大致形成,而并不需要再为了某项研究、某篇文章去专门做大量的资料寻找工作(当然一些大型的研究课题不包括在内)。

这样,边进行学习、边收集资料、边着手选题,三者同步进行,效率自然会明显提高。在收集资料具体方法的选择上,我的建议是做卡片,把欣赏的文章,闪光的结论、精彩的论证记下来,并注明出处,像编制图书馆的查阅目录那样分门别类地归集好。这样再多的资料也能收集得井井有条。

除此之外,对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料也要加以留意:一是各类《年鉴》上的数据资料。这类资料的全面性、综合性、权威性较强,具有较高的引用价值。二是网上资料。网上的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获取便捷,是现代社会一条很重要的资料来源渠道。同时,在网上还可以与一些名家、学者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从中也能获取大量用其他方法难以求得的资料或信息。三是他人的文章或书籍后面摘录的参考资料。这类资料一般都是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精选出来的,对于相关问题的再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写作难点之内容写作

会计论文的一般要求,可以概括为“四性”,即正确性、客观性、创见性、平易性。

正确性 会计论文的观点要正确,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符合党和国家现行政策以及各项法律法令法规,言之成理,文以载道。要求作者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合乎客观规律的观点。

客观性 会计论文作为学术性论文,特别要注重实事求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忠于客观实际,尊重事实,从客观实践中验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切忌带着框框找材料,或凭空捏造,主观臆想,面壁虚构。

创见性 会计论文要有独特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论文作者应对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的观察、分析,以便从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涉及过的问题。创见是会计论文的生命。时下某些论文之所以毫无价值,原因就是没有创见,或拾人牙慧,或抄袭拼凑,没有一点新东西。

平易性 会计论文是阐扬会计科学、指导会计工作实践的,要求通俗易懂,不仅会计专家懂,而且有一般会计知识的人也能懂。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会计论文语言明白准确、浅显通俗。

如何攻克会计专业硕士论文写作难点

1、多请教自己的导师。

写论文如果没有什么思路的话,这个时候不妨跟自己的导师多讨论一下,有的时候导师虽然不适合直接传授你知识,但是可以给你一些启迪,让你能够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来看待论文,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克服写作论文困难的办法。

2、多跟同学进行交流。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多跟一个同学讨论,也许就多一点论点和论据产生了呢。每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而且在阐述自己论点和论据时也会有不一样的陈词。因此在跟他们讨论的过程中你也会有所收获的。

3、多查阅图书馆资料。

图书馆可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在这里收集的各种资料能够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一些论点支撑和论据补充,因此,有时间的话不妨多跑几趟图书馆,争取将里面的资源多运用一下,相信你也能从中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4、查阅网上的论文库。

其实网上也有一些论文库的资料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只要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网上的资源其实也非常的丰富,只不过有的时候我们没能及时发现,所以就错过了。建议你可以从网上找一找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论文等进行阅读,加深自己在某个命题方面的认识,这样写论文的时候就容易成功了。

5、多进行调查和实验。

很多论文不是你凭空想象就可以写作出来的,此时应该把你的观点进行调查,了解大众的想法是不是跟你的观点一致;另外,若是理科的学生写作论文的话,还应该不断的进行实验,这样才有数据支撑你的观点,不是吗?

6、努力专研写作方法。

硕士会计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壮大,国家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与日剧增。在这种情况下,各类综合大学,财经类高校纷纷开设会计学专业,并不断致力于完善会计学教学课程体系,期望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规格会计人才。各类专科和高职院校也纷纷探索如何从职业教育角度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工作人员。研究当前国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规划会计人员职业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会计人员类别,形成以普通技能教育为基础,进而通过继续教育和考试遴选选拨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当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今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稳步高速发展,市场经济走向繁荣,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等经济实体数量不断增多,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融资、投资业务,国企股份制改造还有证券资本市场的繁荣都对会计人员和会计行业提出了新的需求,而我国当下会计人才培养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也成为制约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硕士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主要有以下问题:

1、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在现在的全日制会计人员教育中,基础理论教学所占比重仍相当大,而专业理论往往着眼宏观,缺乏细分。进而导致学员在学习中学得很多,用的上的很少。

2、没有规范的会计人才培养教材选用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材的作用相当重要,好的教材往往精炼易懂,有利于更好的帮助我们完成培养目标,使学员能够更省时、省力的理解知识点,并掌握相关理论精髓。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密切。学员的实践课程安排没有与教材和学生将来的就业预期紧密结合,实践课往往缺乏管理和控制,形式上没有创新,没有为学生营造工作情境,学员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时也无法及时向教师反馈和请教,进而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4、会计教学内容没有跟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脚步。目前会计电算化已经普遍应用于当前的企事业单位之中,而会计教学依然以手工记账模式为前提进行。而实务中会计电算化和手工记账对于工作时间的分配和工作重点的选择完全不同,因而导致会计教学在核算工具和方法上与时代脱节。

二、改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会计学,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位的经营收支活动。职能是核算、监督和支持决策。对其进行核算,分析其内涵的经济信息进而指导管理和经营的实践是会计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

针对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会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一个方面着手改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有针对性的设计会计课程。在会计职业人才的培养中,要完全抛弃应试教育的樊篱,以素质提升和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不重要的或者不应学的要尽量少学或者不学,而与工作和社会需求相关的课程要多学并且学透论文格式。在未与实践结合前,课程要简单,以基础为重点。通过实践考核,在学员可以熟练运用会计工具的情况下再增加复杂业务和特殊业务核算的课程。

同时课程设置应与学生的就业预期相联系,对课程设置的评价重点应抓以下儿点:一是在校期间“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二是基本会计业务处理能力。三是综合则务分析能力和不同岗位适应能力。其评价方法,既有客观定量的方法,如通过率、考试成绩,也有定性的方法,如教师的综合评价认定、实习单位的评价、个人的自我评价等。四是在课程管理上,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上作及文件的形式,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硕士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高度关注会计职业领域国家出台的最新的法律法规、制度办法、政策措施等;广泛泛吸收采纳政府会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社会会计、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单位则务会计部门的专家及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符合规范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弹性。

2、要彻底改变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教育观念,研究构建全面的学员素质评价方法。要确定学员培养目标,离不开对学员素质的评价。如果单从考试成绩评价学员,经常出现高分低能的学员。学员的素质不仅包括其对已学知识的掌握,还应包括其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在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全面客观的评价是对学员最好的奖惩和激励,通过考试成绩进行客观评价固然是容易实现,不过这显然容易抹杀学员的个性特点、学习潜力和创新精神,所以改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研究如何建立全面的学员素质评价体系。

在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培养模式时,应从会计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围绕所需能力,形成全面综合的素质评价体系。会计职业教育,应充分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学员的需求,根据需求确定如何加强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方式,以准确评价会计人员素质为前提,对会计专业的若干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适当予以调整、简化,删除空洞的或与本专业不是密切相关的内容,增添应用性较强的内容。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加强对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会计人才的培养是直接面向社会会计岗位的需求而进行的,高职教育执行以职业技能训练和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原则,应重视实践教学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创新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是达到预期培养日标的重要前提。

在实践教学问题上,研究重点应放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上。加强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同时要对实训课程的设计进行督促和评价,要把实践同学员所学理论紧密结合,合理安排实践课和理论课时间,趁热打铁,在学员尚未遗忘理论知识之前利用实践课加深学员对相关理论的理解程度,使学员能够真正掌握知识要点硕士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并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密切联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方法,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进入企业进行工作实践,做到学有所用,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要能及时与教师沟通,进而达到社会实践促进理论教学的目的。

4、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会计职业以监督、核算和支持决策为主要职能,而所有职能都要求会计人员要公正、客观、严谨要有较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对待本职岗位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较好的完成会计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应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自古以来中国教育讲究“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排在第一位,重视的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的德育,而会计人员教育同样需要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通过言传身教,使学员明白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有素质的人的一项重要品质。

硕士会计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壮大,国家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与日剧增。在这种情况下,各类综合大学,财经类高校纷纷开设会计学专业,并不断致力于完善会计学教学课程体系,期望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规格会计人才。各类专科和高职院校也纷纷探索如何从职业教育角度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工作人员。研究当前国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规划会计人员职业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会计人员类别,形成以普通技能教育为基础,进而通过继续教育和考试遴选选拨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当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今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稳步高速发展,市场经济走向繁荣,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等经济实体数量不断增多,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融资、投资业务,国企股份制改造还有证券资本市场的繁荣都对会计人员和会计行业提出了新的需求,而我国当下会计人才培养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也成为制约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硕士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主要有以下问题:

1、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在现在的全日制会计人员教育中,基础理论教学所占比重仍相当大,而专业理论往往着眼宏观,缺乏细分。进而导致学员在学习中学得很多,用的上的很少。

2、没有规范的会计人才培养教材选用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材的作用相当重要,好的教材往往精炼易懂,有利于更好的帮助我们完成培养目标,使学员能够更省时、省力的理解知识点,并掌握相关理论精髓。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密切。学员的实践课程安排没有与教材和学生将来的就业预期紧密结合,实践课往往缺乏管理和控制,形式上没有创新,没有为学生营造工作情境,学员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时也无法及时向教师反馈和请教,进而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4、会计教学内容没有跟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脚步。目前会计电算化已经普遍应用于当前的企事业单位之中,而会计教学依然以手工记账模式为前提进行。而实务中会计电算化和手工记账对于工作时间的分配和工作重点的选择完全不同,因而导致会计教学在核算工具和方法上与时代脱节。

二、改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会计学,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位的经营收支活动。职能是核算、监督和支持决策。对其进行核算,分析其内涵的经济信息进而指导管理和经营的实践是会计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

针对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会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一个方面着手改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有针对性的设计会计课程。在会计职业人才的培养中,要完全抛弃应试教育的樊篱,以素质提升和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不重要的或者不应学的要尽量少学或者不学,而与工作和社会需求相关的课程要多学并且学透论文格式。在未与实践结合前,课程要简单,以基础为重点。通过实践考核,在学员可以熟练运用会计工具的情况下再增加复杂业务和特殊业务核算的课程。

同时课程设置应与学生的就业预期相联系,对课程设置的评价重点应抓以下儿点:一是在校期间“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二是基本会计业务处理能力。三是综合则务分析能力和不同岗位适应能力。其评价方法,既有客观定量的方法,如通过率、考试成绩,也有定性的方法,如教师的综合评价认定、实习单位的评价、个人的自我评价等。四是在课程管理上,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上作及文件的形式,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硕士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高度关注会计职业领域国家出台的最新的法律法规、制度办法、政策措施等;广泛泛吸收采纳政府会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社会会计、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单位则务会计部门的专家及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符合规范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弹性。

2、要彻底改变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教育观念,研究构建全面的学员素质评价方法。要确定学员培养目标,离不开对学员素质的评价。如果单从考试成绩评价学员,经常出现高分低能的学员。学员的素质不仅包括其对已学知识的掌握,还应包括其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在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全面客观的评价是对学员最好的奖惩和激励,通过考试成绩进行客观评价固然是容易实现,不过这显然容易抹杀学员的个性特点、学习潜力和创新精神,所以改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研究如何建立全面的学员素质评价体系。

在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培养模式时,应从会计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围绕所需能力,形成全面综合的素质评价体系。会计职业教育,应充分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学员的需求,根据需求确定如何加强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方式,以准确评价会计人员素质为前提,对会计专业的若干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适当予以调整、简化,删除空洞的或与本专业不是密切相关的内容,增添应用性较强的内容。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加强对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会计人才的培养是直接面向社会会计岗位的需求而进行的,高职教育执行以职业技能训练和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原则,应重视实践教学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创新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是达到预期培养日标的重要前提。

在实践教学问题上,研究重点应放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上。加强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同时要对实训课程的设计进行督促和评价,要把实践同学员所学理论紧密结合,合理安排实践课和理论课时间,趁热打铁,在学员尚未遗忘理论知识之前利用实践课加深学员对相关理论的理解程度,使学员能够真正掌握知识要点硕士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并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密切联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方法,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进入企业进行工作实践,做到学有所用,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要能及时与教师沟通,进而达到社会实践促进理论教学的目的。

4、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会计职业以监督、核算和支持决策为主要职能,而所有职能都要求会计人员要公正、客观、严谨要有较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对待本职岗位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较好的完成会计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应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自古以来中国教育讲究“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排在第一位,重视的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的德育,而会计人员教育同样需要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通过言传身教,使学员明白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有素质的人的一项重要品质。

硕士会计论文第4篇

在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体系内,成本核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需要借助大量的资金来维持相应项目的运行和管理。但是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体系不科学以及规范性不足的问题较为常见,具体的成本监督管理模式和管控流程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对后续成本资金管理效率的优化造成影响。

一方面,成本支出项目核算存在完整性较差的问题,少摊、多摊以及不摊的现象较为常见,核算中贷款利息核算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折旧资金的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整体管理效率的优化。

另一方面,在核算体系内依旧存在内部报账人员素质不达标的问题,相关内容不能落实到位,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因为对成本报账流程不熟悉,就会出现报账填写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失衡的现象,制约成本会计核算的准确性[1]。

成本管理意识有待优化

在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流程中,因为市场经济运行的限制,有部分工业企业对于生产成本和会计核算项目的完善意识依旧存在较多的问题,对成本控制和管理的认知不足,制约了科学化发展进程。多数工作人员认为成本管理工作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内容,使其在财务人员进行成本核算时缺乏相关部门的辅助作用。最重要的是,企业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监管体系也无法发挥其实际价值,因此会对价格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效果产生影响。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改进措施

在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积极建立健全统筹性较好的管控机制,维护管理流程的实际效果,有效维护改进水平。在优化成本核算策略的基础上,企业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问题建立对应的管控标准,从内部监管出发,有效强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水平,并且营造出更加贴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管理氛围,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创设良好的发展空间。

优化成本核算策略

在工业企业发展进程中,要结合企业发展现状来建构系统化管控流程,并且制定更加顺应市场运行的成本核算策略。

第一,企业要针对成本会计管理出现的问题建立对应的管控体系,保证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和执行效果符合预期,并且积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的成本核算控制流程。

第二,要充分融合信息技术,改良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登记和汇总,并且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相关问题进行判定,有效结合计算机信息存储来共同完成数据分析,有效优化成本核算信息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2]。

强化人员队伍建设水平

在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中,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相关工作的基本质量,就要积极建立健全完整的人才培训机制,确保能优化人员队伍建设水平,维护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相关工作能力直接决定了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实际水平,需要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推荐阅读《会计学硕士论文:成本会计相关理论论文两篇》

第一,要注重会计人员的创新精神和综合水平,积极采纳相关人员的意见建议,并且借助新方法和新思想来合理性地提高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体系的实效性水平[3]。

第二,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考核机制,并且建立完整的运行体系,确保能应用合理化的晋升机制来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效维护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最重要的是,要将业务发展、奖惩机制等项目进行明确的规范和管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且确保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基本效率。

营造发展性管理氛围

为了保证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价值,就要从发展性眼光出发,积极整合管控流程,并且创设良好的管理氛围,合理化地提升企业发展水平和内部监管工作的基本效率,为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4]。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运行进程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运营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的根本动力。

企业要结合市场需求的差异性对管控流程和管理要素予以判定,合理性地提升成本管控效果,顺应市场竞争的发展需求,在树立成本效益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经营管理氛围,实现各个部门的联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并且为企业成本投入以及效益回报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硕士会计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专业会计硕士; 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财务

0 引言

财政部在2010年出台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中强调, 要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适应全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紧缺的会计专业人才。在2016年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表明, 我国复合型、国际型的财务人才比较稀缺。社会对于会计职业的要求逐步提高, 未来基础单一性的财务会计工作将引入智能机器人, 想要在会计职业中得到长远发展, 就必须要提升会计人的技能, 培养预测管理分析的能力。综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应大力完善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

1 研究背景

从我国就业市场来看, 会计从业人员众多, 但高层次会计人才却较为稀缺, 这说明高等教育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式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为缓和这种矛盾, 培养更多的高级人才供社会需要, 国务院学位办2003年设立21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 培养专业化的会计硕士, 2009年继续扩大招收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十几年来, 我国会计专业硕士教育从设立、发展到成熟, 招生人数迅速增加, 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已成为为国家培养高端会计人才的重要平台, 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推荐阅读>>【会计学硕士论文】高职会计专业就业问题及对策

当前, 我国境内的大型企事业单位、事务所、跨国公司等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 更应该及时了解科技对于会计的变革, 掌握先进的会计信息化技术, 学习国际化准则, 具备国际视角。但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同质化严重, 专业化特点不突出,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充分。因此, 我们必须探索出适合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新模式, 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级会计人才, 促进当前的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健康发展。

2 MPAcc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方案缺乏个性化

各高校对于MPAcc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叙述基本一致, 缺乏高校自身的教学特色及个性化理念。一些培养院校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向选择等方面更多的是照抄有丰富经验的高校, 欠缺对自身师资力量、学生及教学资源的考虑, 导致培养效果大打折扣。此外, 部分高校教学理念落后, 平时只注重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 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生源质量和师资力量较差

2.2.1 生源质量较差

在2009年之前, 学校对招生对象的要求是必须是本科学历, 并且拥有两年或者两年以上的从事会计及相关领域工作的实践经验。然而, 从2009年开始, 高校开始放低对招生对象的要求, 不限专业不限学历的招收会计专业硕士。这一做法确实有利于扩大学校的生源, 但是却未必有利于实现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部分跨专业学生在过去的学习阶段未曾接触管理类或经济类知识, 他们基础知识薄弱, 培养难度系数高, 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这些使得跨考的学生很大程度上不符合会计专硕的培养要求。

2.2.2 师资队伍不健全

会计硕士培养的成功离不开优质的师资力量, 因此, 高校必须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 加强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理念超前的教师团队。但大多数学校的教师在数量上都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甚至于需要求助外校教师加以援助。同时, 高校教师几乎都在院校教学多年, 长期从事理论教学, 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方面的实践工作接触较少, 过于重理论研究而缺乏会计实践经验。而由于学校管理体制的规定, 许多经验丰富的实务型专家不能进入高校兼任会计硕士导师。受到工作和体制的限制, 这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虽然可以受聘为校外导师, 但基本不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并且学校也难以对他们做到有效的约束。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 双导师的培养模式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2.3 课程设置不合理

合理的课程安排是实现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根据培养方案要求, 会计专硕的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这些课程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相似, 基本上都仿制于会计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 不能体现会计专硕的培养特点, 虽然增加了案例讨论的环节, 但也属于纸上谈兵。实践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及后期的实习能力等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课程中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 大多数学校不具备模拟实训的条件, 甚至不能对财务系统的运作加以训练, 导致在校的硕士生实践性严重不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高级会计人员必须掌握外语且熟悉国际会计准则。虽然各大院校都在强调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性, 但对专业英语、国际准则等的重视度依旧不够。英语作为基础性课程, 虽然走进了每个高校的课堂, 但是对于专业性英语, 院校并没有着重强调。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国际准则课程, 只能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且部门高校出国交流机会稀缺, 也无法引进更多的外教进入学校教学, 导致国际化教育并不能全面实现。

2.4 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经验是提高会计专业硕士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然而在多数院校的培养方案中, 实践环节依然存在比重低、实践期短的情况, 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硕士与企事业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不吻合, 致使会计专业硕士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 就业压力加大。

高校虽然意识到实践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重要性, 但由于高校的非营利性, 其没有足够资金去建设实践基地供学生实习, 因此实习基地基本由是企业或者事务所提供。一般情况下, 院校与实习基地对研究生的实习时间没有硬性规定, 对MPAcc实习工作记录也疏于监管。

其次, 学生实习时间过短, 简短的实习期很难给企业带来实际的收益, 而企业还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去配合学校的相关规定, 致使企业缺乏积极参与学校的培养方案, 而且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当中, 使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偏离。

学校没有足够资金为学生建设实践的场所, 企业又缺乏利益的驱动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实习提供帮助, 这些原因导致了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远远不足, 学生只能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环境, 接触不到财务核心工作, 实践技能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导致他们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3 MPAcc培养模式构建及实施路径

3.1 突出院校特色

随着各高校对会计专硕的理解加深, 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正走向特色化发展之路, 这也是适应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个性化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可以结合高校的优势学科及相关行业的地位, 攻克重点领域, 形成向心力, 既能创造高校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也能保证会计学科在行业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3.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 积极落实“双导师制度”并发挥双导师的指导作用。目前高校中同时拥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高级教师并不多, 所以学校应更加重视双导师模式的培养方案。在校内选择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教授担任校内导师, 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管理提升, 同时聘请具有良好的会计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优势的企业、事务所会计人才作为校外导师, 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同时要加强对校内外导师的培养, 可以将校内外导师交换工作环境, 使校内导师能够接触更多的实践岗位, 校外导师能把握最新的理论知识体系。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理论和实践上相互配合, 共同为学生提供指导, 确保研究生培养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密切结合, 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其次, 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在校期间, 校内导师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考核, 在学习理论过程中, 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建立案例讨论组, 进行案例研究与开发, 充分把握利用案例大赛等相关平台, 让学们在相互讨论和合作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实践工作进行考核, 加强对学生实践过程的监督, 优化对学生实习的考核方式。校内外导师要经常沟通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另外, 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评价系统, 由学生对导师进行评价。对于考评优秀的校内外导师要给予必要的奖励, 充分调动双导师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 让导师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增加被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建立科学的课程设置

完善课程设置, 提高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课程设置要专业性和综合性并重, 强调职业素养, 注重对学生数理思维的培养, 要经常举办实务专题讲座,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述行业内的新闻大事, 紧跟时代的脉搏, 提高学生对于行业的新认知。高校也应及时确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提高学生适应高科技和经济全球化新环境的能力。开展英文教学, 促进高校会计学课程教学与国际接轨。

表1 职业知识与相关课程

在授课中, 教师应减少大型理论化课程, 增加实践课、选修课比例。将基础理论、典型案例与学科前沿知识相结合, 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的会计业务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必须以现实的企业会计业务为主要讲解内容, 特别是涉及到上市公司并购、合并、重组等复杂的会计业务。案例教学可以采用学生为主, 让学生课前准备、查找相关资料等, 通过小组讨论、模拟训练的方式对实际业务进行模拟核算。课堂由学生主导, 通过不同小组对相同案例的不同讲解,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可以发现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 在差异中寻求更佳的解决方式, 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思维。

3.4 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研究生实践基地

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专业硕士的过程中, 仅靠高校的案例教学是不够的。只有把从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 才能领会会计工作的要领, 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因此, 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是会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对学生未来进入企业工作非常有利。所以, 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会计具体工作, 可以建立校外实习机制, 在理论课程学习结束之后, 让学生去企业实习, 真正融合到企业的财务工作中去。

高校要与企业联合建设培养基地和研究中心, 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创新。加大委托培养力度, 针对社会与企业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相关方面的能力, 同时结合企业在技术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实践优势与高校在理论研究、数据信息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理论优势, 引导教师指导学生为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从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硕士会计论文第6篇

【关键词】财务机器人;会计专业;就业问题及对策市场

1财务机器人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财务机器人(RPA)是通过执行重复的基于规则的任务将手工活动实现自动化的一种技术,是流程自动化在财务领域的应用。目前,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陆续推出了财务机器人,引发了广泛关注。财务机器人已经具备的功能主要有录入信息并进行合并汇总,根据既定逻辑进行业务判断,可以实现7×24小时不间断工作,操作步骤能记录。相比人工处理数据,其效率高、成本低,正逐渐取代基础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

1.1核算型财务人员需求大幅度减少

传统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重点关注会计专业毕业生对财务会计业务核算的掌握。从课程设置上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原理及实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考核内容中,业务核算分占半数以上。财务机器人的出现高效地处理了重复性的核算业务,其处理速度是人类的15倍。随着财务共享中心等的广泛应用,就业市场中的核算型会计岗位数量断崖式下跌。以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超市收银员、小企业出纳等,而在财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核算型财务人员必须实现转型,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2复合型财务人才需求增加

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由核算向管理转移,集中精力从事非常规的业务,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复合型财务人才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复合型财务人才需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一是沟通协调能力。在公司治理中,财务人员要正确处理好受托和委托责任的关系、发挥监督和管理的责任,做好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降低委托成本。二是战略性思维。财务人员要成为积极的决策参与者,站在管理者的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将财务数据与公司战略制定有机结合,不断优化财务业务流程,发挥会计的企业管理职能。三是风险管控能力。财务人员做好预算预测,编制可行性方案,有利于企业科学决策和防范风险。

2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2.1毕业生数量众多,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截至2018年末的数据显示,安徽专科院校有77所,几乎每所院校都设置了财经类专业,且财经类专业人数占全部在校生的比例较高。例如,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财经类学生人数达3000余人,占全校人数的1/3。而通过校园招聘会仅能提供10个左右的会计岗位,同时网络招聘提供的会计岗位要求有工作经验、会计技能等级证书等,毕业生中符合条件的寥寥无几。

2.2初次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

专业对口率是从业与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占总毕业生的比重,反映学生所学专业与其所从事工作的相关性。对口率的高低表明了院校培养出来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程度。调研结果表明,高职会计毕业生从事会计岗位的占比低于1/10,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从事销售类或服务类岗位。专业匹配度低,影响就业满意度和工资水平,提高了离职率。

2.3就业途径狭窄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主要通过校园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两种途径,校园招聘会的参会企业可靠性较高,网络招聘的就业信息更丰富及时。校园招聘会每年举办一次,手续复杂,机制不灵活,参会单位多为省内企业,社会影响力有限。网络招聘是通过学生在招聘平台进行电子简历的投递、面试、签合同等环节,完成就业,各环节存在的风险较大,如何躲避就业陷阱,保护学生权益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3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3.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管理会计人才的培育

目前,在广泛使用财务机器人的背景下,复合型财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要求院校的教学内容及时由财务会计转变为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强调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属于对内服务的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侧重于未来价值的创造,通过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程序、方法及工具,而且管理方式相对灵活。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入战略与风险管理、企业管理等内容,同时基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提升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协调一致。

3.2疏通升学通道,提倡学历晋升

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参加自学本科考试或是专升本升学,实现学历提升,提高未来就业的平台高度,缓解专科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自学本科证书与普通高等教育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学生在校3年间通过全国统一的自学本科考试,即可拿到本科学历证书,满足一定条件可获得学位证书。自考本科可以实现3年完成普通高等教育4年的教学效果,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自律性。专升本考试的社会认可度高,证书含金量高,也受到学业上积极要求上进的学生的广泛关注。因此,针对专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进行这两类考试的宣传工作,促进学历提升,增强未来就业竞争力。

硕士会计论文第7篇

关键词:会计规范体系、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引言

当今社会,经济一体化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我们正在创造这个时代,或者说现代人正在经历这个时代。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正在国际经济大舞台上扮演者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中国内地敞开大门,迎接世界各地经济组织在神州广袤的大地上经营驰骋,而内地企业走出国门,踏上世界经济之路的航程也已开启,在“古丝绸之路”沉寂了千年之后,中国企业正精神饱满的走向世界上各个经济区域。繁荣的市场,发达的经济,需要强有力的规范支撑,会计规范就是其中的一个强有力杠杆,会计活动中产生的经济信息是经济活动本身的主要载体,更是经济状态的直观反映。在会计领域面不断扩大,会计业务更加繁杂,会计信息成为经济制约要素的今天,构建一个怎么样的会计规范体系,以支持国民经济长远发展,成为当代经济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时代背景下,本文主要从我国会计规范总体概况入手,寻找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的缺陷,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对策,以期对我国现代化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添砖加瓦,为祖国现代化经济的长远发展进绵薄之力。>>推荐阅读《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研究》

2.会计规范体系概况

2.1 会计规范体系的含义

什么是会计规范体系?这是本文首先要明确的研究范围。我们知道,不管在哪一个思想领域,都需要一定的理论结构来规范与制约,以使得相关的理论研究具有基本逻辑及研究体系。会计规范体系是人们正式在进行会计活动过程中时需要掌握的会计领域的知识体系,它是会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规范体系要求人们在从事会计相关的活动过程中,应在相应的活动准指引下展开,以确保经济发展的井然有序。

制定会计规范体系的过程是一个对方面因素综合权衡的过程,主要受到公共利益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两方面的制约,其中渗透着受体最广大的公共利益及权利集团的博弈等要素。根据会计规范属性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技术规范论、经济后果论、政治秩序论、公共合约论等等,它们在不同时代经济背景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各有轻重平衡着会计规范体系的发展。

2.2  会计规范体系的基本特征

其一、普遍性。作为经济体系重要一员的会计规范体系,普遍性是会计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基础,或者说,没有普遍性的应用,是会计规范存在的基础,无普遍性就没有会计规范。

其二、约束性。我们知道规范是从事具体行为的准则,约束性正是会计规范体系的限制力量体现,没有约束性的市场绝对不是运转良好的自由市场。

其三、地域性。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面对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市场发展阶段,结合实际情况是会计规范体系的具体应用,没有地域性的会计规范体系是不现实的会计规范,也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当然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深入,这一地域性特征正在减弱。

其四、自身发展性。首先会计规范是一门已形成理论体系的学科,它在应用,更在应用中发展,这是其魅力所在,我们在现实中寻找适合经济发展的会计规范,更在现实中完善会计规范,它在一特定时期内被稳定应用,但又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不断变化。

2.3 国内外会计规范体系现状

会计规范体系的地域性决定了特定的国家、区域,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及人文地理因素制约下,总会呈现出特有的会计规范体系。当今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或者说较为成熟的会计规范体系可以从美国、德国、及法国的现行经济体系中窥视。这里结合这些国家在会计要素的三要素,即:会计规范的主体、客体及会计范式角度,与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大致进行对比,可发现以下特点:

第一,会计规范主体,即会计规范的制定者和规范者。美国民间组具有会计准则的制定权,但是最终否决权则属于SEC;普通公民则通过听证会的手段传达心声,制约准则的制定。达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平衡。而我国政府扮演者会计规范主体的角色,偶尔咨询其他机构的意见,这就造成了,监督流程的缺失,更为重要的是极大程度的压抑了普通民众的参与热情,监督机制不完善是我国当今会计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议题……

第二,会计规范客体,是会计规范的物质承担者,指向客观存在的对象。还是以美国为例,会计信息由企业自动披露极大促进了会计规范的制定,同时这又是一个良性循环,它反过保护披露规范信息投资者。而在中国,受限于经济体制和制度环境等,企业很少能与中国会计规范主体--政府,互动性的披露会计信息,这就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滞后性问题极为突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过会计规范体系的发展及经济的进步。追求国家利益与非国家利益之间的耦合,是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会计规范体系中必须直面的一个难关。

第三,会计规范范式,即会计规范借助的形式、以及方法、理念。我们发现,现有发达国家的会计规范体系中,为了实现财务报告多元化的需求,而极大限制了企业会计的变通性,在德国就比较明显;而法国因为拥有完整的成文法系,却忽略经济的本质,使得会计业务形式化的现象也比较明显,这些应该引发我们在建设中国会计规范体系过程中的极大重视。

3.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的缺陷

前文为我们理清了会计规范体系的概念及相关要素,并通过与一些发达国家现存的会计规范体系做大致的对比,发现中国会计规范体系中存在着监督体系不完善,主客体之间没有达到最优化平衡以及会计体系范式的不规范等等现象。以下主要以会计规范的效率作为研究中国会计规范体系的切入点,分析中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的缺陷,以直面问题的态度期待着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建设和执行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壮大,但会计规范的执行则要滞后于经济建设腾飞的速度。存在会计规范体系建设与规范执行的滞后,以及为会计规范体系良好运行的外部环境不适现状,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社会竞争风气较为恶劣,信用体系建设尚未完善等等因素,极大制约了会计规范的执行效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会计盈余管理泛滥

所谓的盈余管理是在会计规范许可的领域内,企业以自身的利益及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的业务交易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所做出的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因为一定时期利益总量表现的较为稳定,这种静态的稳定往往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判断,造成损失。

在我国,会计规范主要由政府订立,但经济的告诉发展以及政府本身管理模式的局限,这种会计规范在实际应用中难免出现滞后、甚或漏洞。会计丑闻、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等等,都是因为会计规范体系及具体内容的不完善的恶果。而在具体企业内部,尤其是上市公司,第一股东的持股率往往超过50%,凭借这些股份的有力支撑,这些股东往往就在公司董事会的主导,甚至出现董事长和总经理由由同一人担任的怪现象,第一股东真正做到了一手操纵着企业的生死,中小股东等投资者获得会计信息的路径不畅,只能被动的根据公司披露信息进行判断和维护自己利益。会计盈余管理泛滥,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均等,公司本身的治理机制制衡力大减,势必造成会计盈余管理的监督成本提高。

3.2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是整个会计规范体系所管理内容,规范体系作为载体,是为了使其更加的真实、快速,以促进各相关利益方更好的在市场上进行经营活动,会计信息是各利益方博弈的结果,更是市场参与者的风向标。

在我国,会计盈余管理泛滥,第一股东掌握了市场信息的主导,它们所的会计信息往往带有浓重的个体利益集团的个性,并维护其利益;另一方面,作为会计规范的创立者,政府在会计信息的监督管理上,因为整体机制的滞后,监督成本过高等等,往往会有极大的极限,这也是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的温床。从会计规范本身的制定及执行层次上,会计信息的失真主要源于会计规范课客体,即市场参与者及会计从业者有意规避开了会计规范;或者因为外部客观环境的制约,使得会计规范主体难以避免的传达错误会计信息。具体表现为:

会计信息的规则性失真,不管是会计规范的主体还是客体,他们都是根据客观现实做出判断,由于理性的局限性,在动态变化的会计环境中,势必难以完整精确的传达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的违规性失真,利益集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会计信息展开市场决策,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会计信息就是利益分布的凭证。这就造成经营者在公布会计信息时,难免弄虚作假,不肯通过会计信息传达真正的企业经营目的,这是一种基于利益考虑的会计信息造假。

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作为实际存在人的会计规范主体,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不可能永远正确的执行会计规范。同时,会计规范客体在对规范范式的理解上,难免存在不同的差异,在变动的主体、客体及特定的范式三者中,行为性失真是难以避免的。

会计规范信息的失真,往往是会计信息者为了经济、政治利益而展开的活动,而整个会计规范机制及会计规范体系三要素的制约,又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

3.3 会计犯罪

会计规范体系中,会计信息的失真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它影响到决策者的判断,而虚假的会计信息往往会引发政府决策的失误,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税收减少;在造成利益损失的同时,也制约着会计规范体系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在具体的企业中,会计犯罪表现为会计活动的参与者,为了获取非法利益,主动或被动的违背会计规范体系,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的会计行为。在主、客、体及范式来看,表现为上级部门的包庇行为、审计部门监督的广度和力度不够;会计法及整体规范范式的不完善;会计规范客体环境的因素、从业人员素质等等,都早就了违法犯罪的温床。

综上所述,完整的会计规范机制是在三要素的制衡与协助下运行,会计信息失真,使得市场判断的失误,而会计主体为了既得利益,主动的虚假会计信息,会计从业人员在利益的驱动下,触犯了整个管理机制甚或国家法律,造成了会计犯罪。可以说,在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过程中,政府、社会组织、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具体的会计从业人员等等,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只有各司其职,精诚合作,才能让会计规范体系实现真正的良好运转,确保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为和谐社会主义作出财务保障。

4.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的对策

4.1完善会计规范机制的原则

完善会计规范体系,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其订立、执行的准则,主要包括为科学性原则、效率与公平原则、一贯性与灵活性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会计规范机制中,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程序性、可评性。目的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具有针对性,反应真实情况,有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序性是因为会计规范机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具体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活动时,必须有明确的程序可遵守,以便高效的进行会计事物,同时也在流程上尽量避免会计活动中的负面因素。可评性,是指在会计活动中,能够评价会计行为,会计主、客体,会计范式的标准。明确的会计评判标准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及调整,还是监督会计行为的依据。

第二,效率与公平原则。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在经济领域范围内表现为效率与公平的兼顾,会计规范机制也是如此。效率原则要求会计信息、会计程序及会计评估都高效到位,而公平原则是对会计规范主、客体而言,要求在会计规范体制中,做到不同的人、事均一视同仁,不得偏颇。

第三,稳定性与发展性原则。稳定性要求会计规范机制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域具有连续性,及延续性。例如,机构的稳定、职能的维系及从业人员的专业操守性,只有明确了管理机构(订立规范的部门、监督部门、审核部门)等,并且明确这些部门的职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太大的跳动,其中的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及道德准则,才能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会计客体及会计范式。会计规范机制的发展性是指会计活动所依赖的经济活动是瞬息万变的,新行业、新思潮不断涌现,必然造成会计活动过程、内容的调整,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理想的会计规范机制必须是永恒发展,不断进步的,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革新,各是相关支撑机制的逐步发展。

4.2 完善会计规范机制的环境

会计信息是会计从业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当会计规范机制建立完善的时候,尊重会计规范体系本身就是整个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也就是说,会计规范体系实现了自体的完善后,这个时候如何创建良好外部环境,以使得这个机制的实行畅通无阻就是一个关键了。 以具体公司的会计活动为例。我们知道,公司治理一般分内、外两个治理结构。前者是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或者则是市场竞争与人之间的竞争。会计规范在内、外两种治理结构中,若能得到完整的实施,那就是一种理想的规范化管理。它的运行过程中,真实、迅捷的会计信的透露及流转,对经济运行及整体经济秩序的管理具有极大意义。这时候,如何为这种畅通的会计信息创造外部环境,建立相关的市场准则就是健全会计规范体系的支撑基础。

4.3建设全面的会计监管体系

全面的会计监管体系,分为内部及外部两部分,以单位为例,即是内部会计审计制度及外部监督制度。内部审计是一种自我的监督,例如会计核账、对基建报价单上数量、产品单价的核计等,这对单位自身的财务收支及整体成效,起着规范及是是调整纠错的功能,对与公司的运作及管理至关重要。外部监管体系,则是对方位的社会监督,包括政府部门(财政机关,审计、税务机关,银行、证劵监管等等),以及社会组织、民众团体及舆论的监督。目前,在强化政府监督的同时,应该充分调动全社会的一切有生力量,增加各个组织及社会个人的参与感,形成强大的会计监管氛围,真正过会计规范体系自身的建设及运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4.4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约成本

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行为犯法等等的本质都是利益团体为了获得利益、财富,铤而走险进行的犯罪活动。按照纳什的博弈理论,犯罪本身也是一场利益的追逐,当违法犯罪的成本远远大于可能得到的收益时,那么理性的个人或团体就会终止犯罪行为。只有在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同时,严格尊周相关的规范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那么才能真正规范会计规范体系中的主、客体,促使他们真正遵守会计规范范式,确保会计规范机制的运行。

4.5完善会计规范体系主、客体及范式的三要素建设

会计规范的主体表现为具体的个人、团体、组织和政府机关等。在会计规范主体建设方面,必须加大舆论与社会监督的力量,规范制定会计制度的流程、明晰会计机制运作的步骤,本着科学、民主、严谨及发展变化的思路,制定会计规范,并为此规范的运转主动维护其环境及发展氛围。会计规范的客体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环境之中,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造成了会计规范课题的不断复杂化,这对会计从业人员、会计监管人员、乃至整个会计体系建设都在不断的提出新要求,所以在客观上,必须为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培训、并提高准入标准、确保会计运行的人员队伍素质。我们知道,会计规范自身就是一个不断的发展完善过程。伴随着制度变迁和体制的完善。另一方面,制度和创新的变化过程又始终在成本效益的制约下运行的,必须考虑其近期的稳定和长远发展,注意成本与利益的最优化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