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三角形教案(合集7篇)

时间:2023-02-27 11:16:27
三角形教案

三角形教案第1篇

在此我来说说我的备课设想

(一)问题——在生活中生成

在杜威“做中学”理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经验和自然相互联系”,从而可知做中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沉,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就是我这堂课的引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从而促使学生后面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问题——在探究中解决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学生自行探究知识就应该从问题开始。因此,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

这堂课我就在探究问题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1.表1让学生自主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问题产生

2.表2学生合作辨别三角形三个角的情况——初步探究

3.表3学生根据表2自己的发现,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感悟

4.用小棒搭三角形学生自己质疑,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证明——领悟,问题解决

(三)评价——在做中体现。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最后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价。——也就是表一中的我的收获。

同时在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

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而课堂“活”起来才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显示学生的虎虎生气。要“活”必“动”,“动”了必“活”。

多感观地“动”。即嘴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

嘴动。嘴巴是表情达意的小喇叭,所有得人心思想,观念,感情都要通过它来传送。课堂上我让学生尽情地读,说,议,问。要创造让学生发问的机会,培养对问题寻根究底的精神。

耳动。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眼动。学会观察,能有顺序地观察。

三角形教案第2篇

在此我来说说我的备课设想

(一)问题——在生活中生成

在杜威“做中学”理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经验和自然相互联系”,从而可知做中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沉,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就是我这堂课的引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从而促使学生后面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问题——在探究中解决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学生自行探究知识就应该从问题开始。因此,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

这堂课我就在探究问题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1.表1让学生自主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问题产生

2.表2学生合作辨别三角形三个角的情况——初步探究

3.表3学生根据表2自己的发现,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感悟

4.用小棒搭三角形学生自己质疑,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证明——领悟,问题解决

(三)评价——在做中体现。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最后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价。——也就是表一中的我的收获。

同时在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

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而课堂“活”起来才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显示学生的虎虎生气。要“活”必“动”,“动”了必“活”。

多感观地“动”。即嘴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

嘴动。嘴巴是表情达意的小喇叭,所有得人心思想,观念,感情都要通过它来传送。课堂上我让学生尽情地读,说,议,问。要创造让学生发问的机会,培养对问题寻根究底的精神。

耳动。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眼动。学会观察,能有顺序地观察。

三角形教案第3篇

1.知识结构:

本小节主要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正确选用这些关系,是正确、迅速地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

3.深刻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三角函数的表达式向方程的转化.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实际上分别给了三个量的关系:a、b、c是边的长、、和是由用不同方式来决定的三角函数值,它们都是实数,但它与代数式的不同点在于三角函数的值是有一个锐角的数值参与其中.

当这三个实数中有两个是已知数时,它就转化为一个一元方程,解这个方程,就求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未知的元素.

如: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求BC边的长.

画出图形,可知边AC,BC和三个元素的关系是正切函数(或余切函数)的定义给出的,所以有等式

由于,它实际上已经转化了以BC为未知数的代数方程,解这个方程,得

.

即得BC的长为.

又如,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为35.42cm,一条直角边的长29.17cm,求另一条边所对的锐角的大小.

画出图形,可设中,,于是,求的大小时,涉及的三个元素的关系是

也就是

这时,就把以为未知数的代数方程转化为了以为未知数的方程,经查三角函数表,得

.

由此看来,表达三角函数的定义的4个等式,可以转化为求边长的方程,也可以转化为求角的方程,所以成为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4.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列表如下:

5.注意非直角三角形问题向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转化

由上述(3)可以看到,只要已知条件适当,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是可解的.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仅使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给非直角三角形图形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不难想到,只要能把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就可以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而获得解决.请看下例.

例如,在锐角三角形ABC中,,求这个三角形的未知的边和未知的角(如图)

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解法的问题,我们只需作出BC边上的高(想一想:作其它边上的高为什么不好.),问题就转化为两个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在Rt中,有两个独立的条件,具备求解的条件,而在Rt中,只有已知条件,暂时不具备求解的条件,但高AD可由解时求出,那时,它也将转化为可解的直角三角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解法如下:

解:作于D,在Rt中,有

;

又,在Rt中,有

又,

于是,有

由此可知,掌握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向直角三角形转化的途径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如

(1)作高线可以把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

(2)作高线可以把平行四边形、梯形转化为含直角三角形的图形.

(3)连结对角线,可以把矩形、菱形和正方形转化为含直角三角形的图形.

(4)如图,等腰三角形AOB是正n边形的n分之一.作它的底边上的高,就得到直角三角形OAM,OA是半径,OM是边心距,AB是边长的一半,锐角.

6.要善于把某些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图形的计算问题,而图形计算问题又可以归结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我们知道,机器上用的螺丝钉问题可以看作计算问题,而圆柱的侧面可以看作是长方形围成的(如图).螺纹是以一定的角度旋转上升,使得螺丝旋转时向前推进,问直径是6mm的螺丝钉,若每转一圈向前推进1.25mm,螺纹的初始角应是多少度多少分?

据题意,螺纹转一周时,把侧面展开可以看作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AC的长为

另一条直角边为螺钉推进的距离,所以

设螺纹初始角为,则在Rt中,有

.

即,螺纹的初始角约为.

这个例子说明,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抽象为一个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我们应当注意培养这种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

4.解决办法: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法与途径,解决重难点,以相似三角形知识为背景解决疑点。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如图直角三角形ABC中,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

(2)三边之间关系

(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整体感

教材在继锐角三角函数后安排解直角三角形,目的是运用锐用三角函数知识,对其加以复习巩固。同时,本课又为以后的应用举例打下基础。因此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就是运用本课——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的。综上所述,解直角三角形一课在本章中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一课。

(三)教学过程

1.我们已掌握Rt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中国学习联盟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

【例1】在中,为直角,所对的边分别为,且,解这个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解:(1),

(2),

(3)

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

【例2】在Rt中,,解这个三角形。

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

解:(1),

查表得;

(2)

(3),

注意:例1中的b和例2中的c都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计算,这时要查平方表和平方根表,这样做有时会比上面用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乘(或除)以另一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要方便一些。但先后要查两次表,并作一次加法(或减法)或者使用计算器求平方、平方根及三角正数值等。

4.巩固练习

解直角三角形是解实际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为此,教材配备了练习P.23中1、2练习1针对各种条件,使学生熟练解直角三角形;练习2代入数据,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参考答案]

1.(1);

(2)由求出或;

(3),

或;

(4)或。

2.(1);

(2)。

说明:解直角三角形计算上比较繁琐,条件好的学校允许用计算器。但无论是否使用计算器,都必须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这些题目,不要马马虎虎,努力防止出错,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

2.幻灯片出示图表,请学生完成

四、布置作业

教材P.32习题6.4A组3。

三角形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1、经历验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经历猜想、验证、实践与应用的过程,灵活运用数学学习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发言的学习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的纸片,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情景图

一号蟹池平面示意图 二号蟹池平面示意图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筛选问题。

1、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呢?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求面积,三角形能不能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求面积呢?

二:构建新知。

1、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求面积呢?

2、你有什么好办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呢?

下面,你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合作,还可以小组交流,利用手中的学具,看看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从而求出它的面积。

3、谁愿意到前面的展台演示一下。

生: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了生的动手能力,使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与拼出的平行四边形直观上的联系。】

4、看一看(1-3)拼出的这些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你从中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1)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三角形的底和高也就是拼出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5、用一个三角形能不能转化为以前学习过的图形呢?

课件演示:

(1)通过割补和旋转平移将三角形转化为学过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三角形的面积= 底••高÷2

(2)通过割补和旋转平移将三角形转化为学过的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

三角形的面积 = 三角形的底••三角形的高÷2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生形象地感受割补和旋转平移的数学方法在学习中的运用。】

6、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么表示呢?

三角形的面积= 底×高÷2

用字母表示 s=ah÷2

7、迁移训练。课本P31、3

高= 底=

强调: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 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

8、解决课前的情景问题。

(1)1号蟹池的面积是多少?

(2)2号蟹池每平方米产蟹1.5千克,今年能产多少千克蟹?

【设计意图:

通过解决课前的情景问题,让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

三:迁移训练。

1、课本P31、5

三角形教案第5篇

(1)知识目标: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

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并能运用

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之间

的联系。

(2)能力目标:1、定理的引入培养学生对命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2、定理的证明培养大胆创新、敢于求异、勇于

探索的精神和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独

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再发现,激发

学生的审美情感,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使

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外部世界的完善与和谐,使

他们有效地获取真知,发展理性。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

教学难点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几何命题的证明及辅助线的添加。

达标进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前置诊断,开辟道路

1、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

首先教师提问了解前置知识掌握情况。

动脑思考、口答。

二、构设悬念,创设情境

1、一般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2、等腰三角形除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有那些特殊性质?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2给学生留下悬念。

三、目标导向,自然引入

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板书课题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按照要求,把两腰叠在一起。

[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板书学生发现的结论。

[问题]可由学生从多种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方法,为命题的证明打下基础。

[辨疑]由观察发现的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需要证明,怎样证明?

[问题]1、此命题的题设、结论分别是什么?

2、怎样写出已知、求证?

3、怎样证明?

[电脑演示1]

[投影学生证明过程,并由其讲述]

从而引出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通过电脑演示,引导学生全面观察,联想,突破引辅助线的难关,并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引出学生探究心理,迅速集中注意力,使其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探索思考。

继续观察图形

[问题]1、指出全等三角形中还有哪些

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又有什么性质?

设问、质疑

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概括数学材料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辨疑]一般三角形是否具有这一性质呢?

[电脑演示2]

从而引出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三线合一”性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填空]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推论,在ABC中

(1)AB=AC,ADBC,

∠_=∠_,_=_;

(2)AB=AC,AD是中线,

∠_=∠_,__;

(3)AB=AC,AD是角平分线,

__,_=_。

通过电脑演示,引出推论1,并引入[填空]、强调推论1的运用方法。

电脑演示给学生对推抡1留下深刻印象,并通过[填空]了解推论1的运用方法。

五、变式训练,巩固提高

达标练习一

A组:根据等腰三角的形性质定理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每一个锐角都等于多少度?

(2)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40°,

则它的底角为多少度?

(3)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40°,则它的顶角为多少度?

B组: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40°,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多少度?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20°,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多少度?

(3)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各等于多少度?

从而引出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题目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学生拾阶而上。沟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联系,并引出推论2。

A组口答练习

B组讨论后回答。

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应用,训练学生的类比思维,让学生获得从问题中探索共同的属性和规律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达标练

A组:等腰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把直角分成两个角,求这两个角的度数。

B组: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求顶架上∠B、∠C、

∠BAD、∠CAD的度数。

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体现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数学修养。

A组口答

B组独立解答.

加深理解定理及推论1,能初步灵活地运用它们进行计算和论证。

布置作业:1、看书:P1——P3

2、课本P5想一想

教案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基础知识和初步推论证明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担负着训练学生会分析证明思路的任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主要线段重合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设计时,我分别从几个方面作了精心策划:

1、创设丰富的旧知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唤起与形成新知相关的旧知,从而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

2、提供可探索性的问题,合理的设计实验过程,创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不断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探索,使学生感到自己就象科学家那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去发现规律,证实结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

3、在巩固应用时,训练题组的设计具有阶梯性,加强了变式训练,便于及时反馈。实际应用充分体现了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数学修养。

三角形教案第6篇

在此我来说说我的备课设想

(一)问题——在生活中生成

在杜威“做中学”理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经验和自然相互联系”,从而可知做中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沉,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就是我这堂课的引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从而促使学生后面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问题——在探究中解决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学生自行探究知识就应该从问题开始。因此,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

这堂课我就在探究问题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1.表1让学生自主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问题产生

2.表2学生合作辨别三角形三个角的情况——初步探究

3.表3学生根据表2自己的发现,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感悟

4.用小棒搭三角形学生自己质疑,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证明——领悟,问题解决

(三)评价——在做中体现。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最后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价。——也就是表一中的我的收获。

同时在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

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而课堂“活”起来才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显示学生的虎虎生气。要“活”必“动”,“动”了必“活”。

多感观地“动”。即嘴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

嘴动。嘴巴是表情达意的小喇叭,所有得人心思想,观念,感情都要通过它来传送。课堂上我让学生尽情地读,说,议,问。要创造让学生发问的机会,培养对问题寻根究底的精神。

耳动。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眼动。学会观察,能有顺序地观察。

三角形教案第7篇

在此我来说说我的备课设想

(一)问题——在生活中生成

在杜威“做中学”理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经验和自然相互联系”,从而可知做中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沉,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就是我这堂课的引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从而促使学生后面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问题——在探究中解决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学生自行探究知识就应该从问题开始。因此,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

这堂课我就在探究问题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1.表1让学生自主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问题产生

2.表2学生合作辨别三角形三个角的情况——初步探究

3.表3学生根据表2自己的发现,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感悟

4.用小棒搭三角形学生自己质疑,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证明——领悟,问题解决

(三)评价——在做中体现。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最后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价。——也就是表一中的我的收获。

同时在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

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而课堂“活”起来才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显示学生的虎虎生气。要“活”必“动”,“动”了必“活”。

多感观地“动”。即嘴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

嘴动。嘴巴是表情达意的小喇叭,所有得人心思想,观念,感情都要通过它来传送。课堂上我让学生尽情地读,说,议,问。要创造让学生发问的机会,培养对问题寻根究底的精神。

耳动。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眼动。学会观察,能有顺序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