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村精准扶贫培训工作(合集7篇)

时间:2022-04-26 21:04:06
农村精准扶贫培训工作

农村精准扶贫培训工作第1篇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全国贫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4335万人。贫困人口主要聚集在农村地区,除去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农村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职业发展条件薄弱是关键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全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人数占到39.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仅占1.2%,教育程度低是困扰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大力开展“智力扶贫”,办好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和致富能力,是实现农村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本之道和长久之计,也是当前扶贫工作的迫切任务之一。

近年来,中央确立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方略,取得了瞩目成就。坚定贯彻中央精准扶贫方略,是现阶段农民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必然方向。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将教育扶贫列为扶贫开发的10项重点工作之一,要求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14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完善雨露计划,继续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适用技能培训和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注重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要求加大劳务输出培训投入,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16 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提出转移就业脱贫,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加强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落实精准扶贫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通过对农村贫困人口开展职业教育精准资助,加大知识技能培训和劳动就业帮扶,最终实现教育扶贫、教育脱贫。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识别是有效开展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和首要步骤,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必须要先做到农民职业教育扶贫的精准识别。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效能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或农科教中心为主体的农民职业教育机构,近年来所推进的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对象精准度不高、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人口所接受的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不能满足农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要求。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民职业教育扶贫要实现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目标,离不开对职业教育扶贫目标群体及项目的精准识别。通过精准识别,可以提高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的针对性和扶贫资源的配置效率,更加有效地帮扶农村贫困地区人口获得脱贫致富的本领。

二、农民职业教育扶贫对象和内容的精准识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民职业教育扶贫是典型的教育扶贫形式之一,它区别于一般的“输血”式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传统的“血”式扶贫只要求识别扶贫目标人群,而“造血”式扶贫还需要对“造血”功能进行识别。具体到农民职业教育扶贫,不仅要识别需要通过职业教育进行扶助的贫困农民,也要识别职业教育的课程和内容。

首先,农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是农村贫困人口,“贫困识别”是首要工作。在近年来精准扶贫工作的大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按照中央要求,已经于2014年10月前确定了贫困户、贫困村,并对其进行了建档立卡。因此贫困农民识别工作已经完成,相关识别信息可通过之前的建档立卡工作获取。

其次,要将农村贫困人口进一步分为可通过职业教育扶助的贫困人口和不能通过职业教育扶助的贫困人口两类。不能通过职业教育扶助的包括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低无法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人口等类型。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主要包括残障人员和年龄超过60周岁的人员;文化程度低无法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口主要是文盲,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文盲占农村劳动力资源人数的6.8%。

第三,可通过职业教育扶助的农村贫困人口还需要进一步细分,以对其接受职业教育的课程和内容进行精确识别。基本上可以分为在乡务农的贫困农民和外出务工的贫困农民工两类。对于在乡务农的贫困农民,主要是识别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条件和其自身务农状况,针对性地开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技术培训。

第四,对于外出务工贫困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则要进一步识别就业状况,根据务工行业和工种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职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5年农民工就业分布情况如下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农民工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占到55.1%,主要是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占到44.5%,主要是从事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这些行业的工作知识和技能,应该是开展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扶贫的主要方面和内容。

第五,对农民工的职业技术教育,还应该精准识别其文化程度,根据文化程度因材施教开展教育培训。在前期的建档立卡工作中,对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也进行了摸底登记。根据统计2015年农民工文化程度构成如下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在初中水平,占总数的59.7%,其次是小学水平和高中水平,分别占总数的14.0%和16.9%。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要针对初中、小学和高中等不同文化起点,精准设置教育培训的课程和内容,确保农民工所接受教育培训是与其文化程度相适应的急需要、学得会、用得上的就业知识和技能。

综上,农民职业教育扶贫精准识别的对象和内容可用下图来表示:

三、农民职业教育扶贫施教方法的精准识别

农民职业教育扶贫要以人为本,要遵从贫困农民的意愿,不能采取强制性的参与形式,不能成为“逼民受教育”的政治动员,应该建立在贫困农民认可并接受的基础之上。此外,由于农村贫困人口并不是均质的群体,具有的文化程度和自身条件不同,其接受职业教育的能力存在差异,需要给予的教育帮扶也有所区别。因此,仅仅识别出可通过农民职业教育进行扶贫的扶助对象和教育内容,还远未达到精准识别的目的,需要根据贫困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和能力,进一步识别开展职业教育扶贫的施教方法。

按照农村贫困人口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及其能力,可以构建如图2所示矩阵,其中纵向表示贫困农民参与职业教育意愿的强弱,横向表示其接受职业教育能力的强弱,相互叠加形成农村贫困人口职业教育参与程度识别矩阵。

位于C阵列的为参与意愿强且受教育能力强的贫困农民,对这类人群,只需为其提供参与职业教育扶贫的机会便能达到对其进行职业教育扶助的目的,同时由于其自身知识和素质较高,对其进行教育的层次和要求应该适当提高,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程度和扶助目的。这类人群是最容易也最需要通过职业教育进行扶助的贫困农民。

位于G阵列的为参与意愿弱且受教育能力弱的贫困农民,对这类人群,不仅需要加以引导提高其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需要对其进行基础性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以提高接受职业教育的能力。这类人群通过职业教育进行扶助的难度较大,在农民职业教育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通过其他方式予以扶助。

位于A阵列的为参与意愿强但是受教育能力弱的贫困农民,对这类人群,需要对其进行基础性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以提高接受职业教育的能力,同时教育的层次和要求应该适当降低。这类人群由于其参与意愿强,也是职业教育扶助的重点目标。

位于I阵列的为参与意愿弱但是受教育能力强的贫困农民,对这类人群,需要对其加以引导,以提高其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一旦其愿意接受职业教育扶助,对其进行教育的层次和要求应该适当提高,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程度和扶助目的。

其余列人群的情况介于上述四个阵列之间,对其施教方法也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加以适当调整。实际工作中,投入农民职业教育的资源是有限的,对贫困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扶助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既要针对性强,突出不同人群的特点,达到精准教育的目标,又要统筹协调,适度整合不同特点的人群统一进行教育,充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

四、结论

农村贫困人口是我国贫困人口的主体,其受教育程度低、职业发展条件薄弱是贫困的关键原因。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落实中央精准扶贫重要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目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效能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需要深入研究和积极推进,而精准识别是有效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扶贫的前提条件和首要步骤,是需要研究和推进的首要工作。

农村精准扶贫培训工作第2篇

 

为认真贯彻关于“要实施网络扶贫行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扶贫工作随时随地、四通八达,让贫困地区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网信办、省发改委、省扶贫办关于甘肃省网络扶贫行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甘办发【2017】19号)文件精神,我市积极开展推进网络扶贫行动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措施

(一)突出组织保障,建立健全网络扶贫工作机制

在金昌市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委网信办、市发改委、市扶贫办牵头,县、区及其他市直机关等部门参与,建立网络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举措,督促落实各项任务。按照《实施方案》总体要求,制订了《金昌市网络扶贫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任务进度,落实配套政策和资金,确保网络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二)突出提升服务,实施网络覆盖工程。

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以持续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实现“两个确保”和“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大力实施“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五大工程,补齐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短板,完善农村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拉近贫困地区与市场的距离,拓展农村创新创业空间,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和谐进步。截至目前,我市贫困地区4G网络覆盖率达95%以上,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Mbps以上;乡镇广播电视光缆通达率达到95%以上,行政村广播电视光缆通达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

(三)突出平台建设,加快研发方便快捷的移动终端和手机应用。

支持和引导网信企业定制研发面向贫困地区的简单易用、成本低廉的移动终端,研发少数民族语言定制终端,开发适合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和需求的移动应用程序(APP),做好宣传和推介,引导农牧民合理使用。打造集扶贫政策解读、农业技能培训、农业动态、农资及农机信息、农产品价格、农业气象、农时信息、农业灾情预警等信息,电商、医疗、教育、交通等行业应用。

(四)突出培育主体,壮大电商扶贫发展载体

按照电子商务精准扶贫“三有一能”建设目标,建立了农村淘宝运营中心,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覆盖到全市13个乡镇,优先覆盖15个贫困村,切实为农民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积极开展“双创”工作,支持金昌华博众创孵化园、永昌县具创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金昌市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电商企业在全市各个行政村的推广和业务开展,构建农产品、农村手工制品上行和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下行的双向流通服务网络,提升电商综合服务能力,扩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应用范围。

(五)突出强化培训,提供电商扶贫人才保障

将网络技能培训纳入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培训项目计划,充分利用甘肃干部网络学院、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网络培训平台,整合组织、科技、农牧、商务、旅游等部门单位的培训资源,分行业、分层次、分片区定期开展电商扶贫、网络安全、互联网法规等相关培训。要求县区开展互联网知识及实际操作、电商知识、旅游经营管理、网络营销知识、服务技能等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其中永昌县培训企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职校师生、残疾人和妇女主任等1500人次,并专门为残疾人和妇女分别举办了培训班,效果非常好。为永昌县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人才和技术保障。同时,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我市特色农产品,宣传我市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推动电商扶贫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六)突出人才储备,注重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建设一支既具备互联网思维与技能、又精通扶贫业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推进农村信息综合服务,推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做法与经验,指导贫困户通过网络获取生产经营知识信息,推动开展网络扶贫各项工作。从每个贫困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能人及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中选取网络扶贫带头人,加强对带头人的培训指导,充分发挥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贫困户、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全村脱贫致富。注重发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科技特派员、西部计划志愿者等的作用,配合当地政府广泛宣传扶贫政策,指导和带动贫困人口参与网络扶贫行动。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市网络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上来看,还存在很多发展问题。一是移动终端和手机应用程序研发力量薄弱,新农合报销、惠农补贴、扶贫贷款等“一站式”精准扶贫服务管理应用程序未能上线运行;二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起步晚,大多数企业、合作社习惯采用传统的销售方式销售产品,对新型电子商务认识、重视程度不够;三是物流配送和信息化普及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物流与信息化基础工作相对滞后;四是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滞后,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2018年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统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网络扶贫行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相关要求和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网信办《关于印发网络扶贫行动计划的通知》(中网办发文〔2016〕10号)精神和全国网络扶贫现场推进会议精神,研究制定《〈金昌市网络扶贫行动计划〉2018年实施方案》,指导引领全市网络扶贫工作,推进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条件,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让贫困地区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农村精准扶贫培训工作第3篇

关键词:扶贫攻坚 职业培训 精准扶贫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湖南武陵山区农村人才扶贫与职教研究》(项目批准号:14YBX064)阶段性成果。

一、背景

201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1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的71个县(区、市)范围中,湖南省被纳入规划就有37个县(区、市),是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0%。同年11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启动,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2011-2020年)》(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我省农村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在新的起点上,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湘西州内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并于2004年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十大示范基地之一。笔者学校利用其拥有的“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湘西州新农村建设人才队伍培训基地”教育平台,结合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在全省实施农村党员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意见》(湘组发[2007]12号)文件、州劳动局的"阳光工程"精神、州移民局“移民培训计划”和州民政局“退伍军人培训计划”等渠道,为我州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够适应武陵山区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助推湘西精准扶贫。

二、职业培训

学院培训工作在国务院、省、州扶贫办及各级有关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湘西州扶贫攻坚战略,把各项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服务地方经济,改善贫困落后面貌,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狠抓全日制学历教育;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系列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了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先后开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库区移民转行培训、城镇下岗工人转岗培训、农村大学生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基层骨干素质提高培训、农村孤儿与残疾人员关怀培训、退役士兵转业培训、“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培训等,共培训各类学员30000多人次。特别是在为“三农”服务的各项培训中,“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培训更具特色,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充分肯定。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计划自2009年实施以来,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州委组织部和州扶贫办的大力支持,经过五年的努力工作,逐步形成了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确保了该项目计划的顺利实施。学院目前共有“一村一大”学员1280名,其中在籍942名,已毕业338名,学员中有党员618名,各大村主要干部540名,先后有12名学员考上国家公务员,相当一部分学员成为了农村种养殖大户、致富能手和农村基层管理骨干,他们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公共事务的管理及社会稳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各类培训的开展,使受训学员增强了就业与再就业能力,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真正做到“一人受训,全家脱贫”,“受训回岗,专技专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走向了脱贫致富之路。学院作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之一,真正发挥了其职能示范作用,为湘西州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学院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开展科技扶贫,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评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被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

三、工作总结

回顾过来的培训工作,学院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1.创新模式走新路

在多年的培训中,不断摸索培训方法,使学院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格局的培训模式:

(1)开展中长期的技能培训,采取2~3年制的学历教育扶贫长训,如“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农村库区移民培训、农村基层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训、农村青年妇女技能培训、农村孤儿关怀培训、校企联合定向委培(如与深圳特蕾新幼教集团合作的幼师培训)等。这类培训对象主要为“9+2”模式的学员和一部分五年制大专的学员。他们大多数年龄偏小,为了保证他们多学专业知识,掌握技能,保证就业,学院采取经费筹措“四个一点”:即国家补助一点,家长负担一点,学生勤工俭学解决一点,学院减免一点(其中农村孤儿办,由扶贫部门和民政部门实行全免学费、生活费),毕业生颁发中专或大专文凭。这样,学员既有了学习的压力,也有了学习技能的时间保证,既可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能稳定实现就业,真正达到“一人受训,全家脱贫”的目的。这类培训模式,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推介。

(2)开展短期的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一对一”的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农村基层骨干素质提升培训,退役士兵转业培训等等,譬如:我们联合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保靖项目部,为扶贫示范点200多名青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返乡后,他们在为当地农业经济服务中,社会反响非常好。

2.示范带动促发展

学院一直以“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为轴心,在全心全意致力于扶贫培训工作的同时,按照全州“一盘棋”的整体规划,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开展各类培训,形成了培训工作大格局。学院相继被确定为:湖南省库区移民就业技能培训的定点院校、省总工会重点扶持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定点机构、湘西州农村系统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湘西州退役士兵转业培训示范基地。目前学院共有各类培训基地挂牌八个,培训工种涵盖一、二、三产业,实现了培训工作全方位、全覆盖,切切实实为湘西州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把握政策抓落实

培训工作是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之一,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关于国家发展的人才工程,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尤为关注。只有很好地落实党的各项惠民培训政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受训者的命运。湘西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了扶贫培训的投入,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学院党委更是高度重视,把扶贫培训工作作为学院的一项大事来抓,紧贴国家政策,狠抓各项培训的落实。抓培训,出效果,通过各类培训的开展,使受训学员获得一技之长,不断增强就业与再就业能力及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下岗职工顺利转岗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有效转移、在职农民素质得到提高、退役士兵得以很好安置,真正做到了“一人受训,全家脱贫”,“受训回岗,专技专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农村精准扶贫培训工作第4篇

关键词 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2-0062-05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在全国范围内共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连片特困地区”)。集中连片地区的民族问题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发展路径一直存在“扶贫、脱贫、再返贫”的循环怪圈,是我国现阶段扶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战场。教育扶贫作为拔穷根、富民生的根本举措,不仅可以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还能斩断贫困的代际遗传,是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最佳路径。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RRI)生产与环境部高级研究员樊胜根利用我国1970-1997年间的省级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估算不同类型的政府投入效果。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教育公共投资的扶贫效果最大,平均增加10000元的教育投资,就可帮助9个人脱贫,这种扶贫效果比科研投资的扶贫效果高出30%[1]。可见,教育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然而,教育扶贫在实践过程中因不够精准而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因而亟待走向教育精准扶贫。教育精准扶贫是相对于教育粗放扶贫,其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不同贫困对象,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教育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扶贫开发模式[2]。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职业教育扶贫因时间短、见效快而成了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扶贫包括学历型职业教育扶贫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本文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为例,聚焦于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问题,分析滇桂黔石漠化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瞄准精度,研究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瞄准对策。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内涵及其运作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内涵

非学历职业教育亦称非学历职业培训,是一种不以获取学历为目的的短期性职业技能培训。因此,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指为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一种教育扶贫形式。这种教育扶贫不涉及学历提升,只关注技能增长。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对象主要是正在从业的社会贫困群体,包括收入水平在贫困线下的绝对贫困者(如残疾人、下岗工人、农民等弱势群体)以及因自身观念落后、知识匮乏、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的相对贫困者。通常情况下,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项目由政府提供项目经费支持,人社部门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和管理,行业、企业或职业培训机构组织实施,贫困者依据自身需要选择性参与职业培训。目前,我国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主要涉及“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科技致富二传手”等项目。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施模式

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施与管理主体主要是县级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县级人事与社会保障局与培训机构合作,通过协议形式将全县的非学历培训任务委托给培训机构,由培训机构在全县范围内具体组织实施。见图1。另一种模式是县级人事与社会保障局将培训指标和培训任务分配到乡镇,由乡镇政府聘请教师并组织实施。见图2。

(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资金来源及其运作

资金是教育扶贫的基本保障。目前,连片特困地区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为例,为了保证教育扶贫资金,省政府建立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实施教育扶贫投入保障机制,即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共同分担职业教育扶贫经费。具体措施包括:省政府相对集中财力,加大对市(州)、县(市、区)教育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力度;省政府将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部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教育的部分、地方教育附加等按一定比例投入职业教育;省政府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各级税务部门要按有关规定落实校企合作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瞄准精度

“瞄准精度偏低”一直是教育扶贫的硬伤,更是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不可回避的“殇”。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不精准主要表现为扶贫区域瞄准精度偏低、扶贫需求瞄准精度偏低以及扶贫经费投放和使用效率偏低等。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区域瞄准精度偏低

非学历教育扶贫主要是指农民培训项目,包括“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科技致富二传手”等。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为例,该项目瞄准限于乡(镇),其区域源瞄准度偏低。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由省农业厅统筹负责,农业厅将培训任务安排到各市州,各市州又将任务分配到县,县分配到乡镇,然后由乡镇具体实施。乡镇政府为了工作方便,往往考虑在交通方便、培训工作容易开展的村庄实施培训。这样一来,有的村庄经历多轮培训,而有的村庄则无人享有培训之惠,部分村庄在整个农民培训中被“遗弃”,教育扶贫“村庄漏出现象”普遍存在。

当然,在那些长期得到培训的村庄,由于培训实效较低,很多贫困人口也不愿意参加培训。为鼓励人们参加培训,部分村庄直接用钱“雇佣”学员,教育扶贫经费没有用在刀刃上,客观上导致扶贫资源溢出。访谈中,这种溢出现象也得到了佐证,在对滇桂黔石漠化地区Z县的一位村主任访谈时,这位村主任介绍说:我们村委会在“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中只是负责配合执行,培训内容、培训时间都是由镇政府统一安排,我们主要任务是组织村民参加培训。由于很多村民不愿意参加培训,我们只好用钱来请他们,一般是每人每次10块,培训15天后要考试,考完试以后发放150块钱。

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案,很多地方的农民技能培训都是用钱“雇”学员。而这种现象根源于农民培训项目错位,培训区域瞄准偏低,需要培训的村庄、贫困户漏出培训之列,不需要培训的村庄、贫困户却重复培训。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需求瞄准精度偏低

目前,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瞄准精度普遍偏低。以“雨露计划”为例。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雨露计划”的相关精神,“雨露计划”是一项由我国政府主导的、各级地方政府扶贫机构实施的、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务工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旨在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素质, 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扶贫培训计划[3]。2007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在贫困地区实施“雨露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雨露计划”扶贫对象主要是“扶贫工作建档立卡的16至45岁青壮年农民”“贫困户中的复员退伍士兵”以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村干部和能帮助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致富骨干”[4]。可见,“雨露计划”是以提升现存劳动力人力资本为宗旨的一项重要扶贫举措。然而,“雨露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却较少瞄准到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扶贫效果并不理想。调研发现,政府提供的“雨露计划”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经常发生错位。如表1所示,在“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方面,农民的第一期望和第二期望累计为57.36%,但政府实际提供的培训则只占25.73%,不到期望累计的一半;同样,在“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培训方面,农民的第一期望和第二期望累计为17.9%,而政府实际提供的培训只占2.21%,仅占期望累计的1/8。

数据来源:滇桂黔石漠化区某三县2015年实施的“雨露计划”培训项目。

此外,通过实地访谈也佐证了农民培训期望与政府实际供给培训内容之间存在错位这一情况。访谈发现,具体实施“雨露计划”的基层政府人员(包括村干部)不愿花费精力甄别合适的培训对象及其培训诉求,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他们经常临时性安排培训内容,甚至不惜以凑数字完成上级指派任务。下面是调查中与一位分管民政工作副镇长的对话(实录):

笔者:镇长,你听说过“雨露计划”吗?

副镇长:当然听说过,我就负责这个项目呢!

笔者:那你们镇是如何开展“雨露计划”的,“雨露计划”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吗,还是只有你们镇在弄?

副镇长:据我所知,其他乡镇也在弄,应该是全县所有乡镇都有吧。

笔者:“雨露计划”项目主要是干什么的?

副镇长:主要是农民培训。

笔者:培训哪些内容呢?

副镇长:种植方面的、养殖方面的都有。像种梨树啊、养猪、养羊等等。

笔者:是哪些人参加培训呢?参加培训的人要申请吗?还是由谁确定?

副镇长:都是村委会确定的。

笔者:村委会直接确定培训人员吗?如果有人想培训但又没有被选上,怎么办?

副镇长: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笔者:为什么?

副镇长:参加培训的人都是村委会请来的,还要给人家钱呢?一般情况下,每天至少要给20块钱,要不就没有人来培训!

笔者:那你们在哪里聘请培训老师呢?

副镇长:县里面的,比如职业中学的,或者县里相关科局的领导。

笔者:主要是采用什么方式培训?

副镇长:通常情况下,统一上几天课,然后再实地参观学习,如到果园去学如何种植,到养猪场去看看人家怎么养猪。

笔者:这样培训就结束了吗?

副镇长:这样就结束了。哦,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照相,拍几张照片,写写总结就完事了。

笔者:培训的人没有学到东西怎么办?

副镇长:没办法,只能这样了,关键是没有人愿意来学,来参加培训的人都是请来的。

笔者:是不是只有你们镇这样应付哟?

副镇长:我敢说,绝对不只我们这样,反正我们这边的好多乡镇都这样。

这虽是一个个案,但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在大量的田野调查中佐证了这一情况。譬如,在G县调查发现,这个县的一个村庄出产“蜡染”工艺,很多村民都想学习,尤其是想学如何将传统工艺和当前的科技相结合。可惜,“雨露计划”却没有开设相关培训项目。总之,“雨露计划”等项目没有实实在在地瞄准村民需求,教育扶贫资源存在投放误差。

(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经费配置和使用效率偏低

正如前文所述,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指向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一种教育扶贫形式。这个扶贫方式能在较短时期内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然而,在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实施过程中,扶贫经费配置和使用效率较低,不仅导致大量教育扶贫经费溢出,还直接造成扶贫效果不佳。以“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例,该项目属于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一个重要项目,其内容主要涉及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层次等,能有效提升该地区农民的人力资本储量。然而,这个项目经费溢出严重,教育扶贫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偏低。以W县2013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例,2013年,W县政府将省政府下达的4600人培训指标委托给W县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W县中等职业学校以及C津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家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具体任务见表2。这三家培训机构接到培训任务后,千方百计地节约培训成本,诸多教育资源没有真正用于培训上面。

数据来源:滇桂黔石漠化区W县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作为培训机构,其承担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谋利,加之培训效果的考核基本流于形式,培训机构有制度空间去节约成本。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上述三家培训机构想尽办法降低培训成本,尽可能压缩培训内容,将一个星期的培训内容压缩为三天。于是,稀缺的教育扶贫经费直接流向企业,配置效率较低。

调查过程中,有一位参训农民曾这样坦言:我们这次参加培训,培训内容是马铃薯栽培技术,培训时间为一个星期,每天给我们的误工费为20元。报到的时候有60人,但培训两天后,大家都觉得没意思,而且离家又远,所以纷纷回家了。第三天,培训人数不到30人,所以第三天下午负责人就宣布培训结束了。

总之,受限于培训的短期性、培训机构的机会主义及其培训条件,“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的培训经费没有真正用在“刀刃”上,教育扶贫经费溢出严重。当然,“雨露计划”和“科技致富二传手”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项目也存在类似问题,不仅经费配置效率偏低,而且使用效率也偏低。

三、提高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精准度的对策

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最佳路径,但却需要精准方能发挥实效。201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精准扶贫构想,要求变“漫灌式”粗放型扶贫为“滴灌式”精准型扶贫。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要走向精准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扶贫对象人口档案,将“漫灌式”扶贫转为“滴灌式”扶贫

精准扶贫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其中,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更是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当前,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实施瞄准精度不能令人满意,教育扶贫过程中贫困人口及其教育扶贫诉求识别不准,整个教育扶贫一直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因此,要实现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必须建立和完善扶贫对象人口档案。由于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起步相对较晚,教育扶贫对象档案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当前教育扶贫过程中,主要是采用扶贫部门原先建立的贫困人口建立档案。然而,已有的贫困人口档案在实际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譬如:捏造事实、虚报数据、形式主义等层出不穷。加之,原来的贫困人口档案对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储量以及教育发展诉求等缺乏相对全面的记载。因此,要实现教育精准扶贫,有必要重新建立贫困人口档案。当然,鉴于建档工作量巨大,没有必要单独建立贫困人口教育档案,而是将其与贫困人口常规贫困档案合并进行,只是在贫困档案建设过程中,增长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储量和教育诉求统计。

(二)更新培训模式,最大限度释放培训项目的应有助力

培训项目是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重要载体。然而,长期以来,连片特困地区农民培训项目设计不切实际、培训模式单一、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要提高“农民培训”这一教育扶贫项目的实效,必须重新审视和完善该地区农民培训项目,提高项目设计的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释放农民培训项目的应有助力。通常情况下,农民培训项目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涉农培训;另一类是农民转移培训。因此,在设计农民培训内容时,首先需要目标瞄准,根据农民培训的不同类型设计不同培训内容。其中,涉农培训应该倾向于科学种植、养殖和卫生方面的培训;而农民转移培训需要关注物业管理、宾馆服务员培训、保安员培训、电动缝纫工培训、餐厅服务员培训、家政服务等等。

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采取“参与式”培训模式。首先,培训者全面了解贫困人口的培训诉求,并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主题。其次,确立培训目标并开发培训课程(培训内容),该环节要求培训目标具体清晰,培训内容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第三,实施培训,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指导,培训方法要求减少集中讲座式培训比重,增加田野实操。第四,对培训进行考核评估,确保培训实用有效。模型见图3。

农村精准扶贫培训工作第5篇

一、帮扶村扶贫户和帮扶干部基本情况

结对帮扶干部共58名,帮扶联系村4个,分别为铅厂镇XX村、XX村、XX社区及延伸村XX乡XX村。经工作队前期摸排及核查,确定结对帮扶精准扶贫户共121户,其中扶贫开发户50户,纯低保户65户,五保户6户,总人口247人;

(一)XX村:共4户10人,其中:低保户4户10人。结对帮扶干部2名。

(二)XX村:共44户97人,其中:低保户27户,51人;五保户2户,2人;扶贫户15户,44人。结对帮扶干部11名。

(三)XX社区:共45户86人,其中:低保户29户42人;五保户2户2人;扶贫开发户14户42人。结对帮扶干部17名。

(四)XX村:共28户54人,其中:低保户5户11人;五保户2户2人;扶贫开发户21户41人。结对帮扶干部28名。

二、扶贫工作计划

(一)目标任务。全面实施和推进结对帮扶,通过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等政策措施,确保2015—2018年帮扶村减少贫困人口121户247人,实现扶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促进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素质技能和村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群众发展信心和幸福感指数明显增强。

(二)扶持方式。将扶贫对象科学分类,确保每户都有干部帮扶,做到结对帮扶到村到户,责任到人。采取“一村一套”帮扶措施、“一类一套”帮扶方式、“一户一套”帮扶办法,把资金和具体帮扶措施整装精准“滴灌”到贫困对象身上,具体重点做好“五帮扶加一村一套”帮扶措施。

1.帮扶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野生刺葡萄、油茶、乡村旅游、笋竹、脐橙等特色产业。结合财政“惠农信贷通”小额贷款政策,协调解决贫困户资金困难。

2.帮扶就业创业。组织实施“雨露计划”、“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就业技能培训”等订单式技能培训,让有劳动力的贫困对象掌握1-2项职业技能或农村实用技术。

3.帮扶完善保障。协调落实困难家庭助学措施,对因病因灾致贫的家庭,及时落实救助措施,并加大兜底保障力度,符合低保、五保的贫困人口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4.帮扶改善条件。围绕“安全房”、“放心水”、“畅通路”等工程,继续改善贫困家庭居住、生产生活条件。

5.帮扶提升后劲。帮扶村支部和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

6.实行“一村一套”帮扶措施。制定驻村2015—2018年精准扶贫脱贫计划表(见附件),每年按30%速度脱贫,到2018年全面完成扶贫任务。

三、措施政策

2015年各帮扶联系村具体措施计划如下:

XX村

(一)产业发展

1.发展刺葡萄种植产业,并建立刺葡萄产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对接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2015-2018年规划发展刺葡萄基地规模200亩,2015年新发展刺葡萄60亩。

2.继续发展脐橙产业,做好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引导农户科学合理的种植发展脐橙产业。

(二)技能培训。结合种养殖户技术短缺的问题,邀请上级技术人员到村对农户进行培训。同时结合远程教育,播放种植技术视频,加强技能培训。

(三)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饮水。计划2015年新建黄沙垇组、竹山下组自来水工程,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2.通组公路。计划2015年硬化长河坝组通组公路1300米,解决该组行路难问题。

3.农田水利。计划2015年完善全村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确保农田灌溉。

XX村

(一)产业发展

1.巩固脐橙产业。以柑橘黄龙病防控为重点,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联防联控理事会,做好统防统治工作,建10亩避虫网及脐橙假植苗基地。

2.发展刺葡萄种植。依托邓弟波刺葡萄基地,计划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刺葡萄50亩,同时实现25人就业。

3.发展蔬菜种植。依托清水塘蔬菜基地,引导脐橙产业转型户发展蔬菜种植产业,计划2015年发展订单农业100亩。

4.发展生猪养殖业。依托松山牧业年发展养殖户3户,计划年出栏生猪300头,同时实现15人就业。

(二)技能培训。针对该村种养殖户技术短缺的问题,计划举办种养植等培训3期,培训300余人次,让闲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三)基础设施建设

1.解决安全饮水。计划新建一处水源地,铺设主管网3000米,全面解决全村333户128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同时满足5个落村企业用水需求,壮大该村企业,实现更多人就业创业;

2.完善水利设施。对全村水渠进行全面维修加固,解决农户旱期农业用水问题。同时重点实施李坑、岩背组小农田水利项目;

3.新建文化设施。以楼下社区为依托,计划新增1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小型文化广场。

XX社区

(一)产业发展

1.大力发展刺葡萄产业,计划2015年全村发展刺葡萄20亩,农户4户;

2.加强现有脐橙园的管理,严控黄龙病的发生,巩固老果园,采取补种、新种的办法,扩大新果园,计划2015年新发展脐橙20亩,农户3户;

3.利用XX社区区位、生态优势,大力打造乡村旅游产业,计划发展农家乐2户;

4.利用山区优势,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计划发展麻羊养殖1户,规模30头以上,发展家禽养殖10户,规模1000羽以上。

(二)基础设施建设

1.采取向上争取一点、村级挤一点、农户集一点的办法,解决全村264户1000多人村民安全饮水问题;

2.完善村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修建桅杆下组水坡1座、田心组水圳100多米;

3.计划架设村部主干道两旁路灯,解决夜间农民行路难问题。

(三)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措施

1.积极组织扶贫对象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同时不定期聘请专家到村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扶贫对象的各种技能;

2.积极争取上级扶持保障政策,扩大扶贫对象的保障力度和覆盖面;

3.积极争取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推进精准扶贫对象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进度,确保2015年完成扶贫对象改造任务2户。

XX村

(一)产业发展

1.发展刺葡萄产业。计划2015年新发展种植10亩、农户3户;

2.巩固脐橙产业。加强现有果业园的管理,采取补种、新种的办法,扩大新果园,计划2015年新发展面积10亩,农户1户;

(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计划培训人数50人以上;

(三)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措施。

1.积极争取扶持和社会保障政策,扩大扶贫对象的保障力度和覆盖面。

2.继续争取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推进精准扶贫对象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进度,计划2015年完成扶贫对象改造任务2户;

农村精准扶贫培训工作第6篇

一、目标任务

2020年,以全区有培训需求或输转意愿的农村(精准扶贫)劳动力为对象,大力开展各类培训1500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70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1450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70人);高素质农民培育50人(任务分解见附件1)。

二、培训类别

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劳务品牌培训、“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培育。

三、工作职责

农村(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在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工作,具体由区人社局牵头,区扶贫办、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团区委、区妇联配合共同组织实施。

(一)区人社局会同区扶贫办、区商务局负责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劳务品牌培训、“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同时区扶贫办负责向相关部门提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础数据。

(二)区农业农村局负责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

(三)区财政局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根据各业务部门资金性质、用途、管理办法等,负责做好培训资金的分配、调度、拨付及评价资金使用绩效。

(四)区教育局、团区委、区妇联及各乡镇做好本领域服务对象参加农村(精准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宣传动员工作。

(五)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及企业,负责开展具体培训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按需选择培训单位。各业务主管部门从基础设施、师资配置、实训场地等方面确定相应的条件,通过自主选择或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具有合法资质的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开展培训工作,若本地培训机构资源不足、能力弱的,可在全省范围内择优选定,并将确定的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名单报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各业务主管部门应结合市场需求及农村(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意愿,优化培训课程内容设置,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重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餐饮服务业培训及创业培训等,其中就业技能培训课程要突出操作规程,农业培训课程要突出实用技术,同时将安全知识、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禁毒知识等一并纳入培训内容。

(三)强化培训监管力度。各业务主管部门开展培训前要严格审核教学计划、大纲和教师资质等资料;培训期间通过影像资料采集、随机抽查等方式,督促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结束后,及时了解参训人员满意度、掌握培训内容等情况,并严格核查验收培训资料。若发现弄虚作假、农村(精准扶贫)劳动力“被培训”或培训“缩水”等问题,对培训具体实施单位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视情况给予追回培训补贴、限期整改、吊销办学资格的处理。

(四)积极落实凭“券”结算。为更好保障农村(精准扶贫)劳动力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的权利,各业务主管部门推行“培训券”式培训服务,农村(精准扶贫)劳动力在自愿选择完成培训后交付“培训券”,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凭“券”结算。培训券使用详见《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券”使用管理办法》。

区人社局、区扶贫办、区商务局培训券编码暂定为“2000001-2001450”,如编码不足另行分配。区农业农村局培训券编码为“2001451-2001500”。

农村精准扶贫培训工作第7篇

关键词:扶贫 基层党校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49-01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1月,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 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2015年10月16日,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至此,精准扶贫思想已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二、党校应当如何抓住精神扶贫这个重点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

精神脱贫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什么是精神脱贫?是指随着这些年政府对扶贫越来越重视,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部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降低、依赖性增强。部分贫困地区却连续被扶持多年却依然贫困,或者在短暂脱贫后又再度返贫,根本原因是精神贫困。精神贫困通常表现为听天由命、消极无为,安于现状、好逸恶劳,不求更好、只求温饱,“等、靠、要”思想严重。要彻底摆脱贫困,首要的就是精神脱贫。要实现稳定脱贫、长效脱贫的目标,结合我校精准扶贫具体实践,浅谈如下两个策略。

1.借助“农民夜校”这个平台引导农牧民树立自力更生、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思想和勇气

1.1建立“脱贫攻坚”师资库,不定期开展送教下基层活动。

按照省委组织部在贫困村开办“农民夜校”的要求,党校作为理论的学校,理应成为“农民夜校”师资主力军,应当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群众信服的师资队伍,邀请本地技术能手、致富能人、模范人员建立一个“脱贫攻坚师资库”,分期分批组织“脱贫攻坚师资库”教师开展送教下基层活动。通过理论宣讲和耐心引导,发动农牧区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点燃求富、求荣、求美、求变的致富激情。

1.2有针对性开设专题培训,突出因需施教,让贫困群众增加更多技能。

创新培训方式,实行群众“点菜”、乡镇“下单”、组织“下厨”的培训模式,力求使培训清单与农牧民实际需求精准对接,确保农牧民通过培训掌握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的实用技能,让“农民夜校”更接地气、更受欢迎。结合“五个一批”扶贫行动,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困难的贫困群众,重点开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对移民搬迁安置的贫困群众,重点开展移民政策、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新村等方面的培训;对低保政策兜底的贫困群众,重点开展助残、养老、社保政策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对医疗救助扶持的贫困群众,重点开展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地方病特殊救助政策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对灾后重建帮扶的贫困群众,重点开展住房重建、恢复生产、避灾减灾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2.抓好党建促扶贫

贫困村能否脱贫,村两委和村民素质是关键。“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要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要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且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