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隔代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2-04-28 17:47:06
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第1篇

关键词:幼儿;隔代教育;“融”;“隔”;策略

中图分类号:G78;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92-01

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隔代教育的“融”与“隔”,完善“隔”的策略,已成为当今社会与家庭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论述隔代教育中的“融”与“隔”,以及平衡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策略。

一、隔代教育的社会背景

隔代教育,古已有之。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部分年轻父母育儿观念的变化,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得当下隔代教育现象比较普遍。其一,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对年轻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逐步加大。同时,女性的地位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提高,当代女性步入职场,成为家庭收入来源的一大主力。因此,年轻父母没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照顾孩子,照顾孩子的重任自然就托付给长辈。在部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隔代教育现象更加普遍。其二,有些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特殊的情况。比如有的家庭离婚,有的家庭夫妻工作在不同地方,长期分居。这样,父母没有时间、精力、条件亲自对孩子进行教育。于是,祖父母辈不得不担负起抚养孙辈的责任。

二、隔代教育之“融”与“隔”

(1)隔代教育之“融”。其一,隔代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辈虽然有着比祖父母辈更为丰富的知识和适应当今社会的经验,但由于阅历较浅,经验不足,在抚养下一代时经常会碰到困难与疑惑。而祖父母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有较多的育儿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年轻父母。祖父母辈的实践经验和父母辈的知识经验结合,可以更好地培育下一代。其二,长辈分担育儿任务,年轻父母压力得到缓解。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年轻父母工作压力大。而长辈因为退休,闲暇时间较多,便为子女分担育儿的任务。这样既缓解了父辈的压力,又可以消遣祖辈们自己的闲暇时间。其三,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祖父母辈对孙辈有着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地付出。这对孩子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孙辈会受到祖辈各种优秀传统美德的熏陶与感染,父母辈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体会到祖父母辈的不易,更加感激祖辈的付出。这样,三代人情感融洽,有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

(2)隔代教育之“隔”。其一,“隔代惯”现象,阻碍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隔代惯”现象是很常见的,祖父母辈的过分溺爱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会使得孩子对祖辈产生过分的依赖,形成蛮横、骄纵、自私的不良个性,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一个孩子的奶奶对孙女宠爱至极,在这样万般宠爱的环境中,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其二,过多干预,阻碍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家庭教育主要是在亲子关系中进行的。如果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超过了亲子教育,就会使得亲子关系的发展受到阻碍。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祖父母相处,与父母相处时间很少。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对祖辈的依赖远远大于对父辈的依赖,亲子关系就会变得冷淡。

三、完善“隔”的策略与思考

隔代教育在当前家庭教育中较为常见,隔代教育中存在着“融”与“隔”。我们要汲取其中的“融”,把隔代教育中的“隔”转化为“融”。

(1)祖辈实践经验与父辈知识经验相结合。祖辈比父辈有着更多的社会阅历与养育儿女的实践经验,祖辈的许多优秀品德对孙辈良好品德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祖辈也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父辈要尊重祖辈养育孙辈的方式,积极向祖辈学习养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要重视自己作为新一代父母的知识经验,正确引导与教育孩子。两辈人相互学习,取其中之精华,舍其中之糟粕,形成教育的合力。

(2)两辈人共同努力,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还有利于整个家庭的发展。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培养优秀下一代的有力保障,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需要祖辈与父辈一起共同努力。家庭层次关系多,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两代人协作,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两辈人在培养与教育孙辈方面,尽量向对方靠拢,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寻求教育的最大合力。只有两辈人一起努力,相互理解与尊重,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孙辈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3)强化幼儿园对隔代教育的引导作用。幼儿园是孩子离开家庭进入社会后受到教育的第一个地方,幼儿园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奠基作用。隔代教育的不足,可以在幼儿园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弥补。教师通过与祖辈的交流,可以更好地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祖辈可以利用每天接送孙辈时教师所反馈的信息,了解孩子的不足之处。幼儿园可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通过开展一些家园合作活动,让祖辈亲自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来,引导祖辈更新教育理念,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隔代教育第2篇

关键词 隔代教育 利弊 教育方式 理念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教师报《幼儿教育周刊》第31期提出了隔代教育时代来临,并发表了评论员文章――隔代教育“隔”住了什么?作为一名从事幼儿师范教育的教师,面对隔代教育时代的来临,需要积极地去应对隔代教育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加快,自我实现的意识增强,生存竞争的压力日益加剧,不管是城市的“白领”,还是农村的“来城务工群体”,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祖辈来带养,这样的社会现实,促使祖辈们承担起更多对孙辈的教养职责,而隔代教育作为近年来经济搞速发展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正在对众多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1问题与现象之辩

暂时对隔代教育的优劣不予置评,而对隔代教育应以一种社会现象而非社会问题进行定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我国,甚至全世界隔代教育的出现都是不可避免,可以说隔代教育的出现是必然的。细究隔代教育出现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1)在城市,双职工家庭占了多数,许多父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小孩;在农村,迫于生存压力,很多年轻的父母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务工,由于经济、入学、生活习惯等原因,将小孩交给留在家乡的父母亲教育,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留守儿童的数量迅速增加(达7千万),隔代教育问题也就显得十分凸显。

(2)长辈在教育晚辈时有天然的优势,这也就是出现隔代教育的客观原因。一方面,长辈对教育小孩有经验,这种经验是年轻父母所没有的。另一方面,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也使得他们在教育小孩时表现出更多的爱心和兴趣,与其请别人来带小孩,不如让自己的父母帮助自己。

现代社会“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也间接导致了隔代教育现象的出现。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四二一”型的倒金字塔式的家庭结构也成为普遍的现象,许多老人退休后跟随自己的儿女生活,也就顺其自然地帮着他们带起了小孩。隔代教育是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将其当成一种社会问题一棍子打死,更不可能设法通过某种手段杜绝它的出现,给予高度关注。

2利弊之辩

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特别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祖辈群体的存在现状,隔代教育对幼儿的成长上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我们必须优化隔代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现代教育模式的基础框架下,避免隔代教育的不足,让教育和临代教育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模式。

(1) 隔代教育造成“隔代亲”是父母永远的“心头痛”。根据发展心理的研究成果,婴儿期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获得信任感,而这种亲密与信任的培养是在2岁之前培养起来的。如果父母在小孩成长的关键期“失位”或者“错位”,以后要建立起这种亲密感可能就十分困难。由长辈教育长大的小孩往往在回到父母的身边后,表现出生疏甚至是排斥等不良反应,这种隔阂是对小孩发展不利的。

(2) 家庭教育方式有民主型、放纵型与专制型几种,在民主型家庭中长大的小孩往往表现出最健康的心理特征。而通过隔代教育长大的小孩可能表现出娇惯、自卑、暴躁、不安全等不良性格特征。家养而不教,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中,经常出现溺爱、放纵或是专制等教养方式。在小孩成长的关键期,如果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不良性格,而这也是在以后的教育中很难纠正的。

(3) 观念的撞击是隔代教育不可避免的话题,传统与现代的争论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更为激烈。长辈的教育观念往往陈旧,甚至是有点不合时宜,在老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作为教育成果的孩子就有可能有些“先天不足”,如保守、不自信等都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两代人关于教育孩子的争论中,经常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谁都不会妥协,教育就可能成为一场“拉锯战”。

但是隔代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优势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显而易见的就是,长辈对小孩有天然的感情,这种情感的优势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东西。细心、尽力与无私让小孩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感情与浓浓的爱。在教育小孩方面,老人也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经验,一些素质较高、社会经历丰富的老人对孙辈的教育也非常成功。

3教育方式与理念之辩

近年来,中国的家庭教育出现很多严重问题,其中日益普遍的隔代教育问题更令人担忧,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教师要相互沟通协调好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关系,让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形成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特别是教育方法,要反对祖辈家长对孩子的各种需求,他们通常采用简单的、直接的满足方式,忽视在引导孩子获得满足的过程中,让孩子探索学习和接受锻炼的机会,过分强调安全,不敢让幼儿冒险,不利于幼儿自信心和胆量的培养。

在教育理念上,一些祖辈家长视野狭窄,思维僵化,价值观教育观、比较保守,观念过时。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往往重情感,轻理智,比较注重身体和生活上的照顾,缺乏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健康发展的关注,故这不仅需要个体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努力创造良好条件环境,更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论,让隔代教育不隔儿童的身心发展,不要让隔代教育隔住儿童的未来。

4隔代教育对策

4.1 政府实行政策扶持,推行子女随家长就读

政府首先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让户籍与学籍脱钩,推行子女随家长工作地就近入学,实行同等待遇。

4.2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构建社区教育网络

政府加大投入,并实行教育资源分配均等化,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政府应根据地方学生的数目,建立相应数量的学校,并改善办学条件。

4.3加强教育管理,关注留守孩子真空

政府牵头,各所学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对有隔代教育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比如对学生祖辈进行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学习方法教育等,以减低隔代教育带来的影响。

总之,隔代教育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产物,它有利但更有弊,其原因是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降低隔代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然后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东子.隔代教养难以替代父母之爱[N].健康报,2009-8-14(004).

[2] 傅晨.试论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影响[J].科教纵横,2010(9).

[3] 黄珊,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4] 何梅.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服务功能[J].内江科技,2007(3).

[5] 何突敏.加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J].教育教学研究,2004(6).

[6] 李洪曾.幼儿的祖辈主要教养人与隔代教育的研究[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5(6).

隔代教育第3篇

关键词:隔代 教育 思路

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还有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中国社会形态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从原始社会开始,上至皇家世胄,下至平民百姓,源远流长的沿续到今日。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举足轻重,而隔代教育的状况、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品质。隔代教育的优劣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今中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深刻变化,家庭规模持续缩小,“空巢家庭”异军突起,隔代家庭显著增加。隔代教育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深刻地改变着家庭教育的现状,广泛地影响着学校教育,并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人的成长,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从教书育人,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度,审时夺势,准确把握隔代教育的利弊;科学探究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最佳配置;主动对接,不断摸索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路径;适应社会和家庭教育变化的现状;狠练内功,夯实素质教育的根基。努力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思路,架起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金桥。

家庭教育主要是做人的教育,而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这样的隔代教育形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老年人大多经受生活的磨炼,人生观稳定且鲜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能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较好的传承给孙辈,例如像勤劳朴实、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拼搏进取等一些美德,能潜移默化地传给子孙,有的甚至能形成家风,形成儿童成长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二是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人生感悟和生活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等相关知识,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他们能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孩子,让孩子从中获益。三是老人教育孩子的时间充裕,有足够的耐心。祖辈充分的怜爱、责任,在管教孩子时通常比年轻的父母更有耐心,能够细致周到的照顾孩子,帮孩子答疑解惑,不太会对孩子发脾气。四是物质生活条件较好。老人通过几十年的奋斗和积累,从物质条件来看,一般比较优越,这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是有好处的,加之隔代的爱很浓,老人舍得为孩子成长投资,一般来说对孩子成长在物质方面是能满足的。五是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以及普遍存在的隔代疼的心理,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使得隔代育儿有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加之多数老人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祖辈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是教育孩子的有利方面,然而,由祖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的老人特性不可逾越,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因此,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由于第三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老人们生怕孙辈出差错,生怕儿女责怪,于是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对孩子的错误也不能及时纠正、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让其满足。而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又会出面干涉,时间一长,孩子会以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二是保姆式呵护影响了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责任感、自信心的形成。比如怕孩子被开水烫着,孩子喝水由爷爷倒。出门怕不安全,爷爷总是拉着孙子的手等等。三是祖辈在几十年生活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已成定势,其思维不能伴随社会的发展和及时更新观念,观念相对滞后。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出现的诸如破坏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正兴致勃勃地“破坏”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影响了孩子们们探究事物的特点的创新行为的养成。四是隔代教育影响孙辈身体平衡发育。首先,在合理膳食、营养平衡方面,老人们往往按照自己的经验行事,不太注意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其次,老人们总是担心孩子着凉感冒,总是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也不爱开门窗通风,造成孩子们体质下降。再则,老人通常腿脚不灵便,怕孩子有个闪失,孩子参与符合孩子天性的活动机会偏少,所以,现在校园里有不少身体敏捷度不高,体质偏差的小胖墩。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的利弊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扬长避短,不断探究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

众所周知,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共同的责任,只有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然而,当今社会由于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有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使农村家庭体系发生了裂变,不可逆转地产生隔代教育现象。作为学校,我们就是要从当前教育实际出发,探究家校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的做法:一是把学生的爷爷、奶奶们请进来,办好隔代家长学校。我们利用双休日把隔代家长请进学校里。开展六讲,即,请相关领导讲有关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请教育骨干讲素质教育、新课程教学的目标;请教育专家讲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请优秀班主任讲学生个性发展、品德形成和心理健康养成途径;请优秀隔代家长讲隔代教育的好做法;请班主任教师们给隔代家长释疑解难。通过学习,隔代家长们学会了在和孙辈的生活中扮演好两个角色,即首先我是老师,其次我才是爷爷。让孙辈们对隔代家长既

有对老师的敬畏又有对爷爷的亲切感和安全感。二是走出去改进家访形式。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家访的“三改”,即,一改单访一个家庭,为依据生源分布,由校行政领导带领班主任、任课教师等错时、分批到村或居民小区集中座谈。这样既照顾到了隔代老人,又拉近了学校和家长的距离。此做法的优点是:同一村庄或居民小区的隔代家长由于人员熟悉,交流起来无拘无束,且有横向可比性。二改传统家访的通报式为探讨式。以往的家访往往是“告状式”或“通报式”,这种家访往往使学生很厌恶、家长很紧张,特别是隔代家长,往往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看作大事,常常小题大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身心焦虑,家长对孩子教育失去信心。为此,我们把家访改为“聊天式”、“商讨式”,家访过程中,家长、教师、学生都在场,互动交流,共同探讨,这种形式家长和学生都容易接受,教师也容易了解孩子真正的一面,从而对症下药。三改家访只改就孩子讲孩子,为联系孩子讲教育方法,议学习技巧,谈提高素质的途径。提高了家访的效率。三是利用现代手段改善家校联系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除利用“家校联系单”、“书信联系”、“电话联系”等形式作为家校联系的方式外,还开通了手机短信校讯通,每天都有学校大事通报、家庭作业等信息。拓宽了家校的信息渠道。四是设立“家长开放日”。为了让一些隔代家长能及时与学校沟通,我们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设立“家长开放日”,分批次和隔代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促膝式的长谈。认真听取家长们反映的意见、建议和想法等。我们还根据课程安排,把学生家长请到学校,让他们深入到课堂中去,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家长与学校零距离接触,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子女,了解学校教育。以上做法,有效地拓宽了家校交流的渠道,加强了学校与隔代家长的联系,形成了家校教育的合力。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教师则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引擎。在新形势下,要摒弃隔代教育方面的弊端,关键在学校,动力在教师。为此,要做到三抓:即,一抓教师的责任教育。大家知道,责任胜于能力,责任承载着能力,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教师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要解决隔代教育问题,教师的责任教育是关键。要夯实素质教育的根基,就要围绕一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学生长远发展这个目标,加强对教师的责任观的培训,通过教育让教师确立“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和高效落实责任的执行力。进而全面提高教师责任意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加大了教师学习硬件的投入,如购买责任文化、教育教学理论图书、建立图书室、设立教师学习室、请特级教师来给老师们讲座等。其次是建立教师的学习制度,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机制。通过学习帮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的方法,以强烈的责任心积极地投身于隔代教育问题的探究。二抓师德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更是其内在素质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应做到举止稳重端庄,着装整齐清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是围绕“爱与责任”这个主题,抓住加强学习和整改提高这两个环节,着重解决好思想、工作作风、管理三个方面问题,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和自觉性。三抓师能教育,推动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大家知道,高素质的教师,既要有高尚的师德,又要有精湛的师能,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灌满这一桶水,我们通过组织教师撰写教育后记、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论文等途径进行反思性研究;引导教师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现代教育理念,学校多管齐下,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和、鼓励教师大胆冒尖、营造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名师队伍,教师的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隔代教育第4篇

在当下的中国,很多宝宝从小都由祖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养育照顾。有关调查表明,孩子年龄愈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比率愈高。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竞争加剧,工作节奏加快,许多年轻的父母们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事业,只能将宝宝托付给祖辈照顾;另一方面,有些年轻的妈妈在心理上还没完全成熟起来,比较依赖父母,也会将宝宝交给长辈来照料。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隔代教育现象在目前的中国是普遍存在的。

任何事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如何扬长避短。实现家庭共同的教育目标。

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年轻的父母还是年长的祖辈,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但是两代人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又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从而形成了各种矛盾和问题。

案例一:家里的“小霸王”

上述案例中,明明的爸爸妈妈和老人都有责任。作为明明的父母,不应该用生意忙没时间带孩子当借口,将孩子推给老人;而作为明明的爷爷奶奶也不应该因为祖孙情深,就一味地迁就、溺爱孩子。

其实道理老人也明白,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溺爱孩子。从心理上说,祖辈对孙辈的溺爱,内心活动是比较复杂的。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和坎坷,使得祖辈在对待孙辈的教育上,或多或少带着某种补偿心理,想利用对孙辈的抚养弥补一下自己失去的情感。

对于孩子的合理需要是应该满足的,而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只能助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

案例二:袒护出的家庭“战争”

“每次我教育儿子时,婆婆总是护着他。我对孩子说话的语气稍微重一点,婆婆就不高兴,还反过来说我。”圆圆妈妈无奈地说。为了孩子,她和婆婆经常吵架,弄得婆媳关系很紧张。

在很多家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父母在对孩子的过错行为进行教育时,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总免不了在旁边插上几句话,如“孩子太小,不懂事,以后大了就好了”、“你小时候我们都没有这样对待过你”、“孙子乖。待会儿爷爷带你买好吃的去,咱不理他们”……诸如此类的话,会让孩子更加有恃无恐。

案例三:“无所适从”的孩子

面对不同的教育方式,孩子会觉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不利于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长此以往,孩子还会在感情上产生“亲祖辈、疏父母”的倾向,甚至学会“察言观色”,钻空子,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父母和祖辈,这种“两面派”的心理可能会为其人格的发展埋下阴影。

教养矛盾积极化解法

类似上述的案例还有很多,从中我们不难看到隔代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但是,隔代教育是一种现状,与其唉声叹气抱怨,还不如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对祖辈教子的优势真诚肯定,对隔辈教养矛盾耐心化解。

首先,接受隔代教育这种家庭早期教育形式的存在。其次,充分认识隔代教育的优势,比如:不少祖辈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一起生活,能够细心地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这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有益的。而且,相比那些年轻的父母,祖辈拥有较丰富的抚育孩子的实践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这都为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除了以上两点相处原则外,最后再为爸妈们提几点具体做法上的建议:

1 尽量做到孩子以自己带为主,老人帮忙为辅。不要完全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交给老人,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父母的教育更趋于理性,而老人对待孩子往往是以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为出发点,比较感性。

2 如果孩子是和祖父母一起生活,老人有责任帮助树立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尊严、力量和价值。”因此,在遇到祖辈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一致时,尤其是在父母批评孩子时,祖辈即使有不同意见,这时也要尽量保持沉默,以维护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不同意见可以在事情过后再交流沟通。

3 父母要经常和祖辈进行交流,让老人了解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尽管做到这点非常不容易,但至关重要,必须达成共识。

比如: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就必须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祖辈包办代替。怕孩子吃饭撒到地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怕上下楼梯摔着,就抱着……这样做不仅剥夺了孩子手脚运动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力,还增加了对家长的依赖心理。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会缺乏自信心,遇到困难容易退缩,长大后接受新生事物慢,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对其一生的发展不利。

隔代教育第5篇

任何事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如何扬长避短。实现家庭共同的教育目标。

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年轻的父母还是年长的祖辈,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但是两代人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又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从而形成了各种矛盾和问题。

案例一:家里的“小霸王”

上述案例中,明明的爸爸妈妈和老人都有责任。作为明明的父母,不应该用生意忙没时间带孩子当借口,将孩子推给老人;而作为明明的爷爷奶奶也不应该因为祖孙情深,就一味地迁就、溺爱孩子。

其实道理老人也明白,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溺爱孩子。从心理上说,祖辈对孙辈的溺爱,内心活动是比较复杂的。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和坎坷,使得祖辈在对待孙辈的教育上,或多或少带着某种补偿心理,想利用对孙辈的抚养弥补一下自己失去的情感。

对于孩子的合理需要是应该满足的,而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只能助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

案例二:袒护出的家庭“战争”

“每次我教育儿子时,婆婆总是护着他。我对孩子说话的语气稍微重一点,婆婆就不高兴,还反过来说我。”圆圆妈妈无奈地说。为了孩子,她和婆婆经常吵架,弄得婆媳关系很紧张。

在很多家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父母在对孩子的过错行为进行教育时,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总免不了在旁边插上几句话,如“孩子太小,不懂事,以后大了就好了”、“你小时候我们都没有这样对待过你”、“孙子乖。待会儿爷爷带你买好吃的去,咱不理他们”……诸如此类的话,会让孩子更加有恃无恐。

案例三:“无所适从”的孩子

面对不同的教育方式,孩子会觉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不利于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长此以往,孩子还会在感情上产生“亲祖辈、疏父母”的倾向,甚至学会“察言观色”,钻空子,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父母和祖辈,这种“两面派”的心理可能会为其人格的发展埋下阴影。

教养矛盾积极化解法

类似上述的案例还有很多,从中我们不难看到隔代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但是,隔代教育是一种现状,与其唉声叹气抱怨,还不如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对祖辈教子的优势真诚肯定,对隔辈教养矛盾耐心化解。

首先,接受隔代教育这种家庭早期教育形式的存在。其次,充分认识隔代教育的优势,比如:不少祖辈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一起生活,能够细心地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这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有益的。而且,相比那些年轻的父母,祖辈拥有较丰富的抚育孩子的实践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这都为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除了以上两点相处原则外,最后再为爸妈们提几点具体做法上的建议:

1 尽量做到孩子以自己带为主,老人帮忙为辅。不要完全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交给老人,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父母的教育更趋于理性,而老人对待孩子往往是以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为出发点,比较感性。

2 如果孩子是和祖父母一起生活,老人有责任帮助树立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尊严、力量和价值。”因此,在遇到祖辈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一致时,尤其是在父母批评孩子时,祖辈即使有不同意见,这时也要尽量保持沉默,以维护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不同意见可以在事情过后再交流沟通。

3 父母要经常和祖辈进行交流,让老人了解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尽管做到这点非常不容易,但至关重要,必须达成共识。

比如: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就必须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祖辈包办代替。怕孩子吃饭撒到地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怕上下楼梯摔着,就抱着……这样做不仅剥夺了孩子手脚运动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力,还增加了对家长的依赖心理。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会缺乏自信心,遇到困难容易退缩,长大后接受新生事物慢,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对其一生的发展不利。

隔代教育第6篇

关键词:隔代 教育 利弊 对策

1、引言

前不久,笔者就我市“隔代教育”情况,趁我市某小学开家长会之机,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学生是随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长大的。对于老人带孩子,76%的年轻父母表示对孩子的生活及安全很放心,但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不放心;有58%的年轻父母认为孩子可以学到尊老爱幼、礼貌、谦让、节俭等传统美德;94%的年轻父母认为孩子和老人在一起养成了一些不好的性格或习惯,孩子在家里变得任性娇气、惟我独尊、霸道蛮横、懒惰散漫;56%的年轻父母同时觉得孩子在外面变得胆小、过于听话、无主见,偏于内向;有86%的年轻父母认为自己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会对亲子关系造成负面影响;82%的年轻父母表示如果有时间会选择自己带孩子。

2、隔代教育的优势

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带出一宝”。首先,老人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由于不再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拖累,老人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因而更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其次,老人有着比较丰富的育儿经验,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起码是教育了两代人,有了儿女辈的实践,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的一些突况,知道应该怎样去处理,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形。经验是很重要的,现在各种类型的育儿书籍、教育书籍,也都离不开实践的经验。小孩生病大家都乐意去咨询一些老医生,也都是看中了他们的经验。

第三,老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是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美国著名篮球运动员飞人乔丹就曾这样说过:“其实变老是我由衷期待的事之一,做个老人应该是挺有趣的,我可以跟一堆心爱的孩子们吹牛讲故事,甚至撒点小谎,这听起来不是挺有趣的吗?像我就常向家中的长辈请教一些问题,问一些他们那个时代的事,看得出来那让他们觉得好开心。从回答问题中,他们仿佛寻回了那个时代,也让我知道了他们曾经经历过多么重大的事件。比如说象我太太那边的人,他们最爱聊我还没有到芝加哥来之前的事,谈以前的芝加哥是什么样子的,像帮派、政治等等的重大事情,等我老的时候,大概也会跟孩子们说我这个时代的芝加哥是什么样子吧。”

第四,有学问、有才能的老人教育孩子能达到很好的启蒙教育效果。隔代教育中,孩子与有学问、有才能的老人家在一起,自然可以学到知识,坚定信心,树立远大理想。老人对孩子的启发和教导同样能有效地刺激孩子的大脑思维,从而达到较好的启蒙教育效果。

第五、多数老人们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3、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

隔代教育虽然好处多多,但年青家长并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在隔代教育上。由于老人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对此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

(1)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生活意志。多数老人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老人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老人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不能得到矫正。我市枫树山某小区有一住户,母亲为督促儿子改掉粗心习惯,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业记下来,回家做完后再大声朗读检查一遍。可孩子嘀咕嫌烦,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瞒着媳妇去学校抄题目,再悄悄替孙子改正错题。孩子毛病未改,期终考试数学刚刚及格,结果母亲发火、奶奶垂泪,乱成一团。

(2)老人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较慢,影响孩子个性的形成。由于隔代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年代与孙辈们所处年代在时间上跨度大,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处于不同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各时代的经济差误不同,地位不同,时代给予各人的压力不同,他们在对子女如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目前很多新兴时尚事物,隔代家长们很难接受,也很难学习例如电脑已普及化,但隔代家长对此看法不一由于自已不了解,又得很难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得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变少了。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当不出格,而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这样易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3)过分保护扼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孩子的依赖性,易使孩子变的更加娇气。在家庭中隔代家长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隔代家长种种做法,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已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祖辈们的包办代替只是短暂的这种怕孩子吃亏怕孩子摔倒的心理不仅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包办代替不可能代孩子做一切事,包办孩子的一生,孩子未来的路很长需要自己去体验和尝试,相反这种包办一切,只会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

(4)隔代教育引起家庭内部教育现象的不一致。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祖辈在生理心理上必然带有老年人的特点,而年青父母们对现代教育观念吸收较快,两代人在对待教育孩子问题上经常出现不一致,如父母在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友好游戏,与同伴发生纠纷时,比较冷静,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而祖辈容易从自己孩子“利益”出发,保证孩子“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易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祖辈们对孩子的爱满足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0-5岁儿童最需要的是对父母的情感依恋这种需要,是祖辈们不能满足的祖辈的爱更多在于满足幼儿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而对于更高层次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只有父母才能满足。

4、对策

显然,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辈家长和年轻父母们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对此提出的一些建议:

4.1 年轻父母

(1)明责任、不推脱。作为孩子的父母,要端正父母育儿观念,不要轻易将责任推向祖辈。众多有识之士郑重指出 “父母有教育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是的,父母不应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轻易交给祖辈,即便要将子女托给长辈,也要意识到其不利因素而加以消除。不因工作忙为“借口”而缺乏与孩子的交流,使孩子的心灵渴望和痛苦埋藏心底,无处释放,造成亲子隔阂,更不能将孩子轻易交给长辈就“万事大吉”,以此丧失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年轻的父母只要有情点击,合理安排,就能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多沟通、互学习。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父母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已职责,只要你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如周末带孩子外出,睡前讲故事,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读物与老人交流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注意沟通时的语言应尽可能地简化语言,适时改变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尽可能减少沟通障碍。比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餐桌上常会出现一两道孩子的“专利菜”,孩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此时,如果父母提醒老人,无论多么小的孩子,要学会在与别人分享中获得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坏习惯。

4.2 祖辈家长

(1)教有方、管有度。首先要端正教养观念。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和娇惯,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如:刷牙、洗手帕、穿衣穿鞋等,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引导,逐渐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鼓励孩子独立去解决,培养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意识,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其次,让孩子感受批评。有些祖辈怕孩子受委屈,不愿意说孩子的不是,造成孩子受不得一点批评。其实,孩子错了受点批评也是正常的,虽然当时孩子的心理难受,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是必要的,谁能保证他的一生中不受委屈呢?

(2)多观察、好引导。祖辈家长往往以单一的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百听百服是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以致不全面地、客观地衡量孩子,无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久而久之挫伤了孩子的自尊,扼杀了孩子潜能的发挥,错失了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创造能力的良机。孩子好奇、好问、好动,易接受新事物,但辨别能力较差,学习意志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祖辈应遵循客观规律,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如: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健康等,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满足竞争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要。隔代家庭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祖辈抚养较父辈抚养有更深的代沟,祖辈与孙辈缺少交流,因而易养成孤僻、寡言的性格,针对这一实际,家长可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如:请孩子每天谈谈学校、班级发生的事;请孩子为家长讲故事;过民主生活;开展户外活动等。在接触孩子时发现他有优点或进步时及时加以表扬、鼓励,激发其兴趣,增强其信心。既使做错也不轻易下结论,予以批评指责,而应以亲切的目光,关爱的口吻耐心询问,如:“你为什么这样做?”“能不能做得更好些?”等等,给他以反思的过程、回旋的余地,从而充分发挥其内因的作用,尊重其主体地位,感悟自己的得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会导致不良的行为,继而产生不良的后果,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务必重视和关注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3)学新知,促提高。作为老人,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平时与育儿经验较为科学、有成效的邻居们多交流对孩子教育的看法,从中汲取可以利用的好的做法。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孩子,隔代教育具有不可避免性、它的存在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但任何问题都是辩证的,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只有扬长避短,才是教育好孩子的良方。

参考文献

[1] 史瑾.浅析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前教育网.

隔代教育第7篇

关键词: 隔代教育 形式 优势 弊端 建议

一、隔代教育的定义及其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一些年轻的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教育形态,一种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另一种则是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带来的优势

无论如何,隔代教育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是社会现实也使得隔代教育必不可少。老人退休在家闲着无事,子女为了生活疲于奔命,无暇顾及孩子,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他们自觉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总之,隔代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优势一:自身有一种童心与孙辈感情融洽。“老顽童”,顾名思义就是人的本性回归纯真,在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伏,退休在家心理压力一下减轻,毫无负担,加之孙辈的纯真无邪感染了他们,可以毫无心机地在一起玩耍,使得他们在心灵上得到释放。

优势二:从时间和精力上解放了父母。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承受太多压力的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教育孩子,而聘请保姆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加之保姆可能拐卖孩子,或不好好照看孩子,这些都让父母不放心。让老人照看无疑承担了最初的辛苦,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优势三:祖辈的个性特点有利于孩子某些良好品质的形成。相较于父母的年轻气盛、浮躁,更多了稳重,更有耐性去教育孙辈,而一谈一止中更多了一丝儒雅,使得孩子的性格也比较温和,收敛锋芒,不针锋相对。

优势四:隔代教育能够缓解家庭内部经济压力,有利于家庭和谐。在我国边远地区,留守儿童都是由老人照看,而这些老人根本没有社会保障,也没有劳动能力,经济保障,城市中的许多老人的退休金也不足以维持日常生活需求,把孩子交给老人,一方面给了老人津贴补助,另一方面,就像纽带一样,加强了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感情联系。子女常回家看看,使得老人的心理得到慰藉,得到尊重,更加有利于家庭的和谐。

三、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对孩子一生来讲,个人品质、性格形成的关键是在幼年期。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不要输在起点上。很多人认为祖辈因为年龄较大,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为人父母所需具备的经验及方法,隔代家长对孙辈所具有的亲情和关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负效应。虽然减轻了年轻父母的负担,也为老人晚年生活带来了乐趣,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一)容易溺爱,不利于孩子形成独立、谦让、坚强的性格。

很多老人由于年轻的时候因生活或者工作压力的缘故没有给予子女过多的关爱,为了弥补对子女的亏欠,便把自己的爱转嫁到孙辈身上,从而造成“隔代亲”,这种溺爱典型就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因此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实行的是“全方位服务”,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造成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娇生惯养,而不是自己动脑解决,从而不利于坚强品质的形成。同时,凡事都以孩子为中心,处处让着孩子,让他们有恃无恐,成为了“小皇上”、“小公主”。对于中国传统的“孔融让梨”这种谦让品质早已忘却。

(二)受传统思想束缚,不利于开阔视野。

婴幼儿处于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出现认知能力、模仿能力。这时就需要家长的引导,相较于年轻家长,祖辈的思想更加保守,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尤其是现代社会与世界接轨,祖辈接受学习很困难,无法更好地教育孙辈,提供资源。加之,高科技迅猛发展,网络将世界联系在一起。祖辈很少会上网,不会过多地关注时事新闻,这样的他们又如何教育孙辈,孙辈的视野受限制,抑制了孩子的创新性与时代性,也就输在我们所说的“起点”上。

(三)容易造成孩子与父母的感情隔阂。

1.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和交流,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也会致使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缺乏耐性,孩子认为父母不懂自己,只知道要求。隔阂越来愈大,彼此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任其发展。当出现犯罪行为时,才开始悔恨。

2.老人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导致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形成叛逆心理,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

(四)造成生活自理能力差。

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幼儿成为独立、知性的新时代女性(男子)。但老人们不懂,不注重教育方法,觉得孩子年龄小,没有自理能力,自觉承担起包办责任,不是教会孩子如何去做这件事,而是代替孩子做。以至于孩子在上学离家住校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不会做,甚至最基本的洗袜子都不会,都是一星期七双带回家洗。加之,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差。